走基层看变化

2024-05-05

走基层看变化(精选8篇)

篇1:走基层看变化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走基层看变化 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我们党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全党学习十八大精神,各党员同志备受鼓舞。为此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走基层看变化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活动,引导学生把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化作关爱家庭、关爱他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大学生预备党员的我来自于农村,十分的了解我们村的发展现状,深刻了解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基层的动态和呼声,因此,在基层做好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我们大学生预备党员在当前一段时期内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学习好、宣传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现将这次实践活动的总结和主要收获如下:

一、宣讲前的准备

在接到通知以后,我立刻在网上查找了相关的资料,重新学习了十八大报告的主要内容,也重新了解了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以便能够详细的给村民们讲解清楚,让他们对我们会议的精神能够有一定的了解,让他们知道党和人民都十分关注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收入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二、宣讲的过程方法

通过走村入户,逐一讲解的方法给他们进行讲解,另外家里有网络和电视机的家庭,叫他们通过收听新闻或者到网站上去了解十八大的相关报道,另外我还自己做了一份问卷进行调查,看看我们村的人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我们党的十八大和我们国家的方针和政策的。在宣讲时,村民们都说当今的国家的政策和方针是越来越好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还是行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另外我还特地去了几家低保户,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感谢共产党、感谢党的政策,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党,他们是根本无法生存的这么好,虽然他们生活得不像其他村民那么富足,但是由于有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他们能够吃饱穿暖还有漂亮的小房子住,他们已经很知足了。

三、宣讲的结果

通过此次宣讲,村民们对党的十八大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大体上知道了党的十八大是怎么回事,他们还记得了一些新一届的中央常委,他们也十分相信新一届的领导们将带领他们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他们还相信,党的十八大后,他们能够生活的更加富足,物质会变得更加充沛,他们都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如今新中国的美好面貌,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他们的感触是最深的,从他们看到的到听到的,他们都很惊讶,都说共产党太了不起了,他们永远相信共产党的领导,相信只要共产党才能让他们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让他们不愁穿不愁吃。但是他们说现在的城镇和农村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他们都说他们的日子是好过了很多,可和城市里的比较起来他们还差很远,希望党能够让城镇带动农村,使农村能够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四、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

1.由于成员太少,活动的开展不是很方便,形式也很单一。2.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能力的限制,使效果不是很好。3.由于准备不是很充分,使活动开展起来稍微有些困难。

五、此次活动的主要收获

通过这次活动,增强了自己和不同人沟通的能力,增强了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信心,另外,作为预备党员,通过这次活动让我重新了解了我们党的发展历程,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党的十八大会议的精神和主要内容,增强了爱国主义的热忱,还有就是让我深刻地知道我们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我们大学生来农村支持农村的发展。同时还让我知道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群众平等的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享受现代化的成果;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样农村的发展才会获得更大的希望,所以我希望毕业后能够回到我们的村上,希望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带动我们村的发展,这是我这次活动感触最深的地方。再者就是让我认识到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这个村的村干部的领导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好的村干部很多事情和很多东西都会首先为村民们着想,而不是只想着为自己捞利益,最后就是希望我们有志要去农村基层发展的党员同志们能够多关注一下我们的家乡需要那些方面的人才?我们需要朝着什么方向去努力?以便将来能为我们的村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班级:10级机制班

总结人姓名:XXXXX 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时间:2013年2月20日

篇2:走基层看变化

——“走基层,看变化”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

主题实践活动报告

引:临汾市政府新闻消息:“4月27日,省重点工程项目监督检查组一行来我区就重点工程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副区长郭云平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汇报会。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各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了认真详实的汇报。

督导检查期间,检查组通过听取情况汇报详细了解了我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并对我区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肯定工作的同时希望我区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积极推进各项重点工程项目尽快投产达效,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

“走基层,看变化”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实践活动选取临汾市尧都区进行调查实践,比较几年来市政市容重点工程的变化情况。对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实践性学习与宣传,在实践中学习,学以致用,深入基层,较好地完成学校任务。对理解十八大精神与以后学习党政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几年来尧都区开展了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工程若干。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临汾市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迎合党十八大中“美丽中国”的口号,重点强化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工程。以“转型跨越,新兴发展,绿色崛起,构建、富裕、现代、宜居、文明、和谐的新尧都”为口号,努力构建“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环境优质化,社会和谐化”的新尧都区形象。2012一年来临汾市变化惊人。作为“基层”其“变化”展示了全市精神面貌、市政市容等巨大进步。同时反应出全国基层变化情况。

“关键之年”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当前,尧都区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继续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一城三区”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启动百公里汾河生态城镇经济走廊建设。我区作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一城三区”建设的核心区,拥有的各种优势和政策聚焦叠加效应将会不断释放。特别是区八次党代会召开之后,我区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更加明确,全区上下谋发展、促转型、求跨越的愿望更加迫切,大上园区、大上项目、加快转型的干劲更加高昂;更为重要的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实现“开门红”,一系列重大项目的铺摆、重大政策的争取、重大规划的调整和完善,为今年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被确定为全市转型综改试点区,将为我们先行先试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支持。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面临的最有利的形势、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强大的动力。一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和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八届二次全会提出的“转型跨越、先行发展”总体要求,以转型综改试点区建设为总抓手,围绕六化目标,推进六大战略,突出抓好工业转型、三农工作、城乡建设、第三产业、项目建设、改革开放、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八项工作,努力建设富裕、现代、宜居、文明、和谐的新尧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重点项目”改变

临汾市重点工程项目包括:沿汾河绿化带即汾河公园绿化工程;锦悦商贸城、新百汇和涝洰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滨河西路北延工程;行政村街道亮化工程;

政府围绕汾河生态城镇经济走廊,抓好西城重点工程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抓好“百公里汾河生态城镇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启动滨河东路南北贯通工程和屯里桥北段汾河综合治理工程。全力配合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西城五项重点工程,完成大西高铁客运专线临汾西客站征地拆迁工作;开工建设站北春苑还迁小区工程;完成规划十二路建设;加快漪汾花园还迁小区和滨西佳园二期工程建设。

像新闻工作者一样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车间,深入生活,面对面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增进群众感情,做群众的贴心人。最终目的不是为形式上“走基层”而“走基层”是要把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改进文风常态化、制度化。

“主要变化”——“百里汾河”

今年以来,全市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总抓手”,以“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转型跨越的重要载体,全市重点项目落地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项目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支撑、竞争实力和工作抓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清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集中精力,咬定目标,打通节点,全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通过一批又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来提升全市的综合实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尧都区要以全省“项目推进年”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好我市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积极引进和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工作的大推进,促进“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大建设,带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这是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龙头工程,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尧都区在加快“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上,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服从大局、积极行动,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早日打造成我市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大胆创新破解难题,抓好软环境建设,对照不足,扎实工作,迎头赶上,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率先转型、全力跨越,建设文明开放、富裕和谐新临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滨河西路北延工程”

滨河西路北延工程全长约6公里,穿越汾河办事处和吴村镇两个乡镇办事处,涉及5个行政村,总投资约5.2亿元。

这项工程的实施,必将会进一步优化我区河西北部平川乡镇的区位条件,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发展优势将更加明显。乡镇、办事处及村委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宣传建设滨河西路北延工程建设的目的、意义和补偿标准,引导和教育群众自觉服从公路建设大局,为公路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站在讲政治、顾大局、讲纪律的角度,着力优化工程建设环境,做到依法征迁、有序征迁,认真对待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把政策的依据和补偿标准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认可、支持和配合;对破坏正常工作秩序,无理取闹者,依法予以严惩,为工程如期开工和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滨河西路北延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我市的路网结构,对于方便沿线居民出行、改善民生有着重要意义。市区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信心,明确态度,加大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力度,排除困难,加快工程实施步伐。尧都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时限,明确工作责任,全力以赴、尽快解决项目开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大力支持和配合工程建设,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确保如期完成工程建设前期任务。市环保局、国土局、规划局等单位要全力配合工程建设,确保工程顺利进行。要抓紧项目立项工作,明确工程主体单位,完善工程设计方案,完善土地手续,立即开始拆迁准备工作,确保早日完成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早日动工建设。

“锦悦商贸城、新百汇和涝洰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项目”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是抢抓机遇加快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尧都区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重点项目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上,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实力,始终把重点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不懈抓紧抓好。要结合尧都实际,突出特色,快中求好、又好又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促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同时,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高度关注重点工程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项目建设,为加快重点项目发展献计出力。

“行政村街道亮化工程”

行政村街道亮化工程涉及我市所有县(市、区)的1757个行政村,为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我市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各县(市、区)将结合实际确定各任务村路灯安装数量,落实工程监理,搞好工程的质量监督和验收。

行政村亮化工程是今年省、市两级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点工作,涉及行政村占到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0%,时间紧、任务大、要求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紧迫性。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全市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圆满完成亮化工程建设任务提供有力保障。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制订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摸清各村情况,建立责任体系,落实施工监理,上下配合、加快推进,把工程建设各项工作做细做实,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亮化任务。

“变化在民心”

对于临汾近些年的变化,所有生活在尧都区的人们感受深刻。62岁的张玉凤已经退休12年了,她在环卫一线工作了20年,“现在环卫工作的变化太大了,以前整个环卫局就一个会议室,办公室都是临时租用的,而且办公的时候连坐的地方也没有。现在设施齐全了,每个环卫所都有了自己单独的办公室、会议室,比起以前方便了很多了。”在参观了现在环卫工作的面貌后张玉凤激动地说:“过去清扫、清运、装卸垃圾等都是靠人力来完成的,而现在清扫车、压缩清运车、清运保洁车等都机械化了。”“新建的公厕是临汾的民心工程,去北京、上海等地旅游时,也没有像我们这样既免费又干净的公厕。作为一个环卫老人,看见临汾环卫事业有突飞猛进的变化,我高兴得都快哭出来了!”一位退休老干部激动地说。

2010年年初,《人民日报》记者刘鑫炎在山西临汾采访了临汾军分区干休所80岁的老干部弯云龙,弯云龙谈到临汾的变化时说:“一个感受是亮了,另一个感受是绿了。现在的临汾,蓝天、白云多了,太阳也更透亮;出门能穿白衬衣了,晚上看星星也不是奢望了。”(发表于2010年1月7日人民日报20版《进步很大,期待更好》)。这段话恰巧被飞翔在临汾上空的大白鹭给予了生动的证明。

和弯师傅一样,祖祖辈辈生活在临汾市尧都区汾河城区段两岸的居民发现,去年12月以来,欣赏“大白鸟”轻盈美丽的舞姿、聆听它们婉转动听的歌喉,已成了每天的享受。记者采访了临汾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人员现场观察后说,这些鸟是一种大型涉禽,学名叫野生大白鹭,是白鹭中体型最大的鸟类,属省级保护动物。他表示,白鹭的出现表明临汾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临汾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临汾二级好天气连续3年突破300天。2007年二级以上天数305天。2008年二级以上天数332天,空气质量在全国113个大气环境质量重点监控的城市当中,由2005年的倒数第一,上升到2008年的正数第49位,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2009年,二级以上天数已经达到334天。

与此同时,临汾市对能耗超标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对上百户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促进高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在煤炭、焦炭、冶金等行业推广节能降耗的先进适用技术。

临汾市还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沿线、汾河两岸林带和环城市、环企业、环村庄、环山地带建起了“千片林”。记者在大运高速公路看到,沿线按照10至15排、20至30米标准建设的防护林,郁郁葱葱,在冬季仍有绿意。

2009年开始实施总投资14.9亿元的汾河临汾城区段生态修复工程,此项工程竣工后,将建成绿地585.2公顷,水面267.8公顷,每日可减少废气269吨,释放氧气196吨,消耗SO2538公斤,吸收粉尘50吨。今年5月20日,一期工程全面竣工,一川清水,两岸锦秀的美丽景色在古都临汾出现。

篇3:走基层看变化

从2011年开始,中宣部就决定在全国各级新闻媒体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一些被冠以“走基层”标签的系列报道随即在全国铺开。这些报道大都以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状态、表现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真善美的优秀品德为主要内容。节目以讲故事的方式和纪实化的手法把主要人物以及事件的进展、冲突如实展现,记者则以“平视”的态度记录“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他们深入基层,在艰苦的环境中,体验乡村教师、矿工、留守儿童、环卫工人和边防民警等特殊职业的生活,去记录身边的感动,放大生活中的美好。

这是一种迥异于以往新闻报道方法的新路子,过去的资讯报道讲究的是新闻的信息量和时效性,秉承“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理念,强调新闻价值并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大众。最典型的就是一些突发事件以及政治财经类的报道,这类新闻按照固有的表现方式,结构简单,事实明了,既没有多余的“无关信息”,也拒绝过多的情感渲染。长期以来,从中央台到地方台,电视新闻媒体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来生产新闻,从这个角度来说,“走基层”事实上从另外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做新闻的可能。

“走基层”系列报道注重记录的真实和情感的浓烈,从中可以看出整个新闻机构和记者所体现出来的新闻理念以及表现方式的改变。

第一,善于讲故事就是这类作品的最大特色,新闻就是故事,好新闻就是好听好看的故事,“走基层”播出的内容,几乎都是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如《皮里村蹲点日记》讲述了孩子们翻山越岭上学难的故事,《曹家巷拆迁日记》则讲述了居民圆了住房梦的故事,《杨立学讨薪记》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从多个侧面还原了农民工讨薪的艰难和基层干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做出的种种努力。

第二,“走基层”也推动着严肃节目《新闻联播》的节目形态和语言风格朝着更加平实的方向转变。记者设身处地与报道对象同甘共苦,用心体味平凡生活中的艰辛与困惑。《新闻联播》曾经拿出15分钟,围绕“只为多看你一眼”主题,报道了3个小故事:武警战士梁培峰15年值守海拔3 000多米的隧道,妻子带着孩子通过飘扬在车窗外的红围巾与丈夫“团圆”6秒;沈阳客运段列车长王玉梅70岁的父母在站台上见了女儿6分30秒;军嫂王琼走了8天7夜,终于和戍守边关的新婚丈夫团聚,该节目还大胆运用了流行音乐,极为贴切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014年元旦的《新闻联播》则出现了这样的解说词:“人们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是爱你一世,新闻联播和你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这种极富亲和力并包含浓浓情感因素的语言获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可以看到,在“走基层”的报道中,记者心怀诚意地以“融入者”的视角,关注社会的痛点、难点,并以小切口切入,用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并适当渲染情感,不再像以往的新闻一样“声画两张皮”,而是镜头朝下,通过真心诚意的采访,展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观念,立体还原人们的日常状态,语言上也少了原来常见的大话、官话、套话,带来了触碰人心的真实感。

2 从形式到电视语态的转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一系列的新闻报道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一些作品成了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电视台也因此提高了收视率,让观众重新回到了电视机前。那么,在长达近5年的时间里,“走基层”为什么能一直坚持下来,并且成为了一种常态化的报道形式?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融合了观众的现实需求。应该说,“走基层”触碰到了全国电视媒体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痛处,萌发了一次所有媒体共同参与的觉醒和转型。电视新闻媒体的这个痛处就是长期以来的“宣传体”“联播体”等定式思维引起的僵化的新闻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带来了传播效果不断降低,观众的认可度也不断降低,尤其在网络时代多元化的话语空间里,这样的传播形态显得十分被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及一些门户网站迅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许多人从手机和网络上获得新闻和资讯,直接分流了传统电视的观众群,这使得传统的电视媒体必须有所改变。

当然,在一段时期里,电视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显得应对不足,新闻生产过度地强调收视率,而不注重新闻本身的事实与客观,一些记者只关心新闻题材是否有“猛料”,希望吸引观众的眼球,制造所谓的轰动效应,这在无形中损害了新闻的公信力和可信度,使电视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受到挑战。

在“走基层”的过程中,记者深入基层,去尝试着不同的人生体验,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了这份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新闻生产在内同层面上的转变。通过“走基层”,电视媒体重新找回了美誉度和公信力,完成了一次在公众面前证实自己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走基层”的实践隐含着电视新闻媒体重塑自身形象的努力,不仅是在危机来临的困境中找到的另一种做新闻的途径,更是在全媒体四面楚歌氛围中的有效应对。

3 在改变中树立自身形象

“走基层”作为报道形态的创新,也在悄然推动着新闻生产流程的转变,以往的新闻生产流程均强调一个字——快,记者必须及时到达现场,然后迅速发稿,包括后期图像的接收处理,都要讲究流畅快速。而“走基层”的报道则需要“慢功夫”,有时一个片子的跟踪拍摄往往需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忠实记录,在前期工作中,对于选题的筛选和策划论证,都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基于这样的工作机制,电视媒体的主管部门需要对采编团队进行重组和安排,重新制定相应的考评指标,保证记者能有充分的时间沉下心来,进行扎实的准备和深入地采访,以保证新闻的质量和水准。

当然,“走基层”不是仅仅只改变新闻生产的流程,更是电视台社会形象的重新塑造。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不仅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就沉淀多少真情,真情实意地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这是“走基层”的广告片,也被认为是中央电视台的整体形象广告。

同时,“走基层”活动中大量关注民生热点、关注普通人命运的报道,也一次次提升了央视新闻频道的正面形象。2012年10月20日的《新闻联播》播出了兄弟寻母的新闻,带有“寻人启事”的性质,引发了观众的普遍关注,这种带着温度的报道强化了央视的美誉度和正面形象。同样,“开往春天的校车”“只为多看你一眼”“最美乡村医生”“最美孝心少年”等系列报道也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构建了中央媒体的正面形象,得到了观众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4 结语

由中央高层直接发起而各级媒体自觉参与的“走转改”活动,完成了一次新闻理念上的转型,被全国各级媒体普遍认同和广泛实践,并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新闻形态,使新闻节目又成为了中国观众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带给了观众更好的收视体验。

摘要:四年前,中央决定在全国的新闻媒体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由此诞生了一系列“走基层”的报道。“走基层”的系列报道改变了电视新闻以往“联播体”和“宣传体”的语态,让新闻回归事实本身,以有温度和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新闻的人文关怀,重塑了主流媒体的形象,完成了一次危机中的自我救赎。

篇4:走基层看变化

其次,主流媒体需要直面社会重大争议的勇气。近年来,主流媒体公信力遭遇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不少社会发展的重大争议中失语,或者只是简单化地对这些争议进行归纳。如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春运”等。而在这段时间的“走基层”报道中,我们的确看到了直接触碰这些争议的片子,这种尝试反映了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声音,使得主流媒体既成为不同社会意见的表达平台,又不是以对抗的形态出现的,而是更多地引导读者和观众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比起公众感同身受的单一表达要丰满,当然也更健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重大争议必然酝酿着重大的改革。在这个时候,主流媒体不能失语。因为重大的改革,方向正确惠及全民,方向错误殃及全民。主流媒体如果在重大争议问题上失语,势必会在新的话语体系尚未建立之前,让社会舆论失去探讨的脉络。

从纵向上看,一方面,主流媒体的社会使命,体现于理性探索深层次改革的路径。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如何构建共识,回归社会根本价值核心。所谓媒体构建的共识,要超越以往的议程设置理论,去探索新闻报道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简单的道理或者政策,而是对于社会认识、道德伦理的一些基本看法。这些看法其实不仅体现在媒体的舆论领袖手中,更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一批具体的社会人手中。

(周庆安文,摘自2012年第5期《电视研究》)

篇5:走基层 访民生 看变化专栏稿

——罗市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探析

这里是奉新县罗市镇的新厚田。山中盘旋,不觉到了中午。平坦处停了车,记者走进不远处港下村村民姚敬东正在兴建的养猪场。

一幢崭新的猪舍掩映在绿树丛中,猪舍内一头头良种猪、肉猪或觅食或嬉戏……姚敬东见记者一行到来,停下手里的活大声喊到:‚余书记,你给我送春风来了吧!‛罗市镇党委书记余华阳应答:‚对、对,你家猪场贷款的事,我们已和镇信用社谈好了,近日会帮助你解决。‛姚敬东笑呵呵说:‚今年8月份,我打算投资50万元,兴建这家养猪场,可差资金20万元。今天是10月27日,没想到我5天前给镇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打的电话,一星期不到就有了好结果。等贷款到了位,我立马再建两幢猪舍,争取明年初开始当猪倌。‛

在情意融洽的氛围里,大家敞开心扉,现场显得非常温馨:姚敬东有感而谈。多年来,由于少数干部的推、拖、敷,造成小事变大、易事拖难,农民门难进、事难办,群体矛盾多,上访户多。余华阳深有感触地说:‚只有通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倾听群众的呼声,认真解决群众的困难,群众才能与政府心贴心,罗市镇才能永远和谐。今年初,新组建的镇领导班子,把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新格局,列为镇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真抓实干。‛

从罗市镇建立的‚六个一‛的新模式,即:建立一个健全严密的服务网络、开通一条畅通无阻的民情热线、建立一本全面细致的民情台账、建立一套宽严相济的管理制度、组建一支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众队伍、办一批百姓关心的民生实事,记者看到了罗市镇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机制、新载体的脉络。

‚这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服务网络,我们有困难,这个社会服务网络就会发力解决。‛在镇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前来感谢镇领导的兰田村农民罗贤彬,高兴地手指着挂在墙壁上的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框架图夸赞起来:‚我儿子罗晶患有白血病,前期治疗花去费用10多万元。虽然‘新农合’能报销部分药费,但最近要化疗,费用不够。镇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募集爱心捐款2万多元。目前,我女儿病情稳定了。‛罗贤彬

镇长钟左朋介绍,罗市镇成立了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把与农民群众紧密关联的服务职能全部纳入服务中心,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下设‚六站四室‛,还设立了镇驻村工作站。村小组设立了社会管理服务员。农民有困难不必跑到镇里,拨打24小时的民情热线,干部就会下到农民家里解决困难。同时,通过开展‚三进三访‛活动摸底,镇里制作了《罗市镇农户基本信息登记表》,将全镇4000多户、1.4万人口的就业、住房、经济来源、存在的困难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整理建档,制作了相关管理软件,将农户信息录入电脑,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在未雨绸缪上显本事、防微杜渐上下功夫,使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解决,把各种社会问题和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中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自豪感,增强了党的凝聚力,罗市镇的农民都开始享受到了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阳光雨露。今年以来,罗市镇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已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436个,提供致富信息213个,解决矛盾纠纷130余起。如今,罗市镇群众矛盾少了,上访的少了,和谐户多了,重新搭建起了百姓与政府的信任之桥,干群关系有了质的改善。

创新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让群众得到实惠,为群众谋福祉。在罗市镇的街上,记者看到的是一幅幅热火朝天的集镇建设场面,听到的是群众对政府执政为民的真心赞誉,感受到的是每一个人对发展的渴望。投资50万元的集镇下水道改造工程已竣工,街道两傍正在铺设2400平方米的人行道板。镇里拟投资110万元,正在筹建敬老院,筹资700万元,对镇中学进行搬迁。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占地60亩、省内最大的产供销‚一站式‛花卉苗木市场已立项……

篇6:走基层 看变化 宣传党的十八大

社会实践只是一种磨练的过程。对于结果,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襟: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一定非要用成功来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要求。人生需要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是凭空出来的,是需要成本的,失败就是一种成本,有了成本的投入,就预示着的人生的收获即将开始。小草用绿色证明自己,鸟儿用歌声证明自己,我们要用行动证明自己。一次社会实践,为以后的成功奠基吧!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一是听话,听组织的话、听领导的话,服从安排,把交办的事情听进去。

二是干事,把组织、领导安排的事办好。做到三多,多学习,向书本学、向经验学、向领导学,以用促学,以学带用,做到学用两促进、两提高;多投入,以时间精力换目标达成,自觉加班加点完成工作任务;多主动,主动地做一些基础性的事,思考哪些事没有办、哪些事要抓紧办。

过对党十八大的重要内容的学习,使我脑海中对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大学生党员有事共产党员群体中的高素质、高文化、最年轻、最活跃的部分,我们的职业定位就是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的职业责任就是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将来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大学时人生的关键阶段,因为大学是人一生中最后一次又机会系统性的接受教育和建立知识基础,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可以不断修正自我的成长历程,所以在学生的人生起步和发展阶段,在大家的心灵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认识和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体验丰富的精神生活、养成健康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

我们要养成高瞻远瞩的视野、兼容并包的气度、海纳百川的胸襟。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社会,社会中既有阳光的一面,又有阴暗的一面。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而鞠躬尽瘁、奋斗不息;要抵挡不良诱惑,敢于同腐败铺张浪费等丑恶现象做斗争;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学习的各种规章制度。

学生,是国家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后备力量,我们不能辜负多年来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培养和教育;大学生,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为以后投身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浪潮

中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大学生,要牢固树立清正廉洁的思想作风和行为习惯,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做好思想准备;大学生,要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丰富知识和扎实的本领,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共奋斗、为国家做贡献;大学生是未来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知识的传播、运输和创作者,这在一定上,需要大学生廉洁自律,修身育德;要培养公仆意识,提升忧患意识,增强参与意识。

在这次寒期的实践中,我懂得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获益良多,这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启发。这次的实践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我相信这个起点将会促使我逐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

篇7:走基层看变化

一、指导思想

“走基层 看变化 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

二、活动时间

2013年1月——2013年2月

三、活动地点

江苏省内农村、社区等基层

四、活动主题

走基层 看变化 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

五、活动原则

采取就近就便原则,立足于社区、乡村,便于学生广泛参与,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力所能及务求实效的原则,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切合学生实际,要以学生可以做到为前提;坚持保障安全的原则,要教育学生增强安全意识,落实活动的各项保障措施,认真负责地做好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工作。

六、活动内容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以下的内容体验社会实践:一次参观、一个访谈,一项调研、一段经历、一种体验、一份感恩。

1、一次参观:组织一次“红色之旅”参观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访谈老红军、老人等,深刻领会过去5年和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了解党领导中国所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体会党所取得的成就,体验党的十八大召开的重要意义。并且填写一份《参观活动登记表》。

2、一个访谈:采访一位年长的村干部、老红军或者是改革开放事业建设者。采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农村、在基层是怎么体现出来的。深刻体会党的十八大的重要作用以及特殊的意义,并为受访者宣传十八大的重要精神。采访过后填写《采访登记表》,撰写访谈记录及心得体会。

3、一项调研:“访千企,看变化”企业考察调研活动。走进基层的企业,了解该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文化及创业历史,了解企业发展事情,国家的政策情况。了解党和国家,是如何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党和国家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哪些有利的条件,了解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契机。为企业的领导、成员,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填写《走访企业情况登记表》,撰写调研报告。

4、一段经历:到基层村委会或者居委会体验基层工作。到所在村委会、居委会进行工作锻炼,了解农村、基层的发展基本情况、农业发展状况及团组织建设情况,考察农村或基层在5-10年内所取得的变化。学习我党在农村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政策,了解我国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学习党在十八大中,对农村、基层发展采取的新举措。期间,组织基层干部群众,举行“我心中的十八大”宣讲活动,将十八大的精神传播到基层。过后,撰写调研报告。

5、一种体验:“助三农,促发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及知识优势,组织基层群众,利用空闲之余,传授他们计算机操作使用等技巧,为村委会、居委会提供免费的计算机培训、为基层群众,提供免费的计算机检查、维修服务。把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化作关爱他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过后撰写活动总结。

6、一份感恩: “体会亲情”实践活动。学生要合理安排假期生活,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为父母减一分辛劳,添一分惬意,送一分亲情。要力所能及地开展义务家教、扶贫助老等以“践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益活动,传承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做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活动结束后,撰写活动总结。

七、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

1、宣传动员。系部召开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向各学生传达活动精神并下发活动通知。组织召开传达会,积极动员广大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校园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和读解,确保广大同学对活动精神和相关安排能够准确理解与把握,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2、报名选拔。组织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有重点地参加以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在青年学生中的表率作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组队。学生会、学生社团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行前准备。要根据活动内容,对实践服务团队同学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组织同学认真填写《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登记表》。

(二)具体实施阶段

1、按照既定的活动方案,联系好社会实践地点,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实践计划,积极创新实践形式,切实围绕实践方案内容开展活动。

3、加强对社会实践同学的指导和管理,要做好活动记录表的填写和相关资料的整理,并及时将活动情况和宣传稿件汇总整理。

(三)总结表彰阶段

1、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做好总结,并在本组织内举办“实践归来话感受”主题报告会等活动,相互交流经验,扩大教育效果。

2、活动结束后,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将《大学生赛假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及调研报告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材料上交。

3、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将作为 2013 年大学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的重要参考。

八、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组织大学生寒假及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把工作抓紧抓好。

(二)精心设计,广泛动员。按照学院总体部署,从实际出发,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地区、内容、方式等做出精心设计和安排,制定具体方案,落实具体措施。要通过多种形式,动员更广泛的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三)重视安全,加强联系。组织实践活动时,要严格重视安全,加强联系。按照学校相关要求,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制定应急预案,与组队和分散开展活动的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书,健全保障措施。

(四)加强宣传,注重引导。要积极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微博、播客、手机等媒介,在活动的策划、动员、实施、总结等各个阶段进行适度宣传。

九、活动意义

篇8:走基层看变化

电视人在操作《走基层》这类电视新闻之初都会遇到一些困惑和无奈, 比如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大多出自基层, 而怎么去走才能走出新闻来呢?拍摄上是摆拍, 还是跟拍呢?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 将基层的具有新闻性的事情表现出来是否就算完成走基层任务了呢?这一系列现实问题是每名《走基层》电视记者必须回答的问题, 否则就会使走基层和转作风流于形式, 改文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贴近”的目标就将无法实现。我认为, 做好《走基层》电视新闻报道,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 不断地融入新理念, 找到新方法, 实现新提高, 重点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选题定位上看。

《走基层》的报道对象 (主体) 是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这两年, 我在日常《走基层》报道中, 先后推出一系列人物鲜活、故事感人的连续报道, 通过这些电视新闻实践我认识到, 日常的基层报道和真正的走基层报道, 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报道事情, 后者是报道人, 而这个人就像我们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一样, 要真正地用心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走基层》的报道对象是普通人, 但并不是所有普通人都能成为我们的选题内容, 《走基层》电视新闻报道的人应该是集新闻性、鲜活性和故事性为一体的人。

二、从现场操作层面上看。

《走基层》获取素材是通过纪实性拍摄记录下具有新闻性的内容, 不是长期跟踪拍摄, 而是阶段性地记录下细节, 为将来呈现新闻提供必要的表现素材, 这和我们日常报道有着明显的区别。从投入时间看, 日常报道一条新闻, 花几个小时就可以满足呈现的需要, 而《走基层》电视新闻拍摄要花上几天甚至几周时间, 持续跟踪一个人物, 关注其工作和生活上的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在制作时找出新闻性来。要完成纪实性拍摄工作, 其前提是处理好操作主体 (电视记者) 和报道主体 (普通人物) 的关系, 我们应该走进报道对象的心里, 而不是走近他们生活当中。如果我们只有靠近而没有进入, 那是完成不了《走基层》电视报道工作的。与报道对象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后, 才真正进入纪实性拍摄阶段, 一旦进入这个阶段, 电视记者角色要有一个转变, 视报道对象为亲人, 你的现场问话和关注点就会有一个变化, 报道对象也会愿意跟你唠出意想不到的新闻来, 也就是能够形成场的氛围, 观众才能够了解到欲知而未知的事实。要做到纪实性拍摄, 就必须做到向未知领域取材, 决不能摆拍, 当起报道对象导演来, 这就要求摄像与记者密切配合, 记录下报道对象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而这样的每一个细节需要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有新的发现。发现新闻性细节后, 记者要与报道对象以交流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 要回答观众关注的问题, 而要做到纪实性拍摄, 记者就要有一个不急于完成任务的态度, 持续关注人物命运的变化, 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求。

三、从电视新闻展现层面上看。

故事性表达是《走基层》表现的主要形式, 一个《走基层》下来, 所拍摄的素材多, 有的长达几百分钟, 面对这些素材, 首先要学会阅读素材, 确定新闻性的信息点, 再从信息点中找出能够设置悬念的细节, 进而搭建起每集的架构。总体来说, 《走基层》这样的电视新闻下的是笨功夫, 讲好故事, 除了设置好悬念之外, 关键是放大细节, 形成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社会话题, 这是因为电视的优势是对现场的真实记录。细节是指人物的细微言行, 要放大细节, 就必须在真实记录基础上, 把能够表现细节的现场都展现出来, 让观众在收视中弄清来龙去脉。在具体操作上, 要敢于碰触社会问题, 解说词要立足于说话,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播音, 比如我们在《走基层:大山深处的探矿人》报道中, 把一个变了形的大铁锤这个现场发现的细节进行放大, 从而展现了新闻的真实力量。故事性表达就是让真实回到新闻的原点, 从而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上一篇:创建文明城市动员讲话下一篇:一个快乐的暑假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