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家乡看变化

2024-05-07

爱家乡看变化(精选7篇)

篇1:爱家乡看变化

爱家乡 看变化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会了我唱国歌,在我初入小学时,我入了少先队,才让我清楚的意识到“祖国”这两个字的含义。记得一、二年级的时候,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你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现在我们的国家虽然很富强,在未来的岁月里,你们是祖国的希望。听到老师说这些话时,我感觉特别的自豪,因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们的祖**亲您是多么伟大!您有过屈辱的历史和黑暗的岁月,但您始终有一种伟大的凝聚力。每当灾难来临,就爆发出冲天的火焰,进行着不屈的斗争,无数英雄儿女为祖国进行着浴血的战斗。我现在上小学,老师经常要我们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是的,我们在祖国妈妈的怀抱中健康成长,那我们就要发奋学习,立志成才,为祖**亲护航,为祖**亲创造震撼世界的奇迹。

今天早上,妈妈给我拿了一件去年的旧衣服让我穿,因为有点旧了。爸爸看到了,就说“过去,我们小的时候,都是弟弟穿哥哥的,妹妹穿姐姐的,烂了还要打个补丁,哪像你们现在有这么多衣服,还都是新的,真是生在褔中不知福啊。”

也是,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老百姓们不愁吃,不愁穿,过着幸福的生活。小孩子们上学也不愁交不起学费了,和以前相比可真是好多了。不光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城市里也变的更加干净、美丽、整洁了。就说我的家乡尉犁县吧。以前,不管大街小巷尘土飞扬,路旁没有小草、鲜花、大树。除了臭烘烘的垃圾外,什么都没有。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土路变成柏油马路了,路旁的小草抬着脑袋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似的,五颜六色的鲜花争奇斗艳。高大、挺拔的树像士兵一样笔直的站着,把街道装扮的像个大花园。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我们也搬进了新的教学楼。音乐喷泉、银华小区、同心广场、安达商厦„..不光是我的家乡踏着发展的“脚步”向前走,中国各地也都在发展。甚至连乡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庆节假期间,我到乡下奶奶家去玩,我欣喜地看到宽阔平坦的街道,拔地而起的农民住宅楼,时髦现代家居,高档豪华的电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人们„„奶奶告诉我,二十年前,这里是别一幅景象,泥泞弯曲的小路,低矮陈旧的平房,稀疏低产的庄稼,脸朝泥土背朝天的人们„..时间在流逝,祖国在发展,只有我们56个民族团结一心,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美丽。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把祖**亲您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让兄弟姐妹们在祖国的阳光下健康成长。让伟大祖国更强大、富有。最后,祝我的祖**亲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耀眼夺目,更加繁荣富强。同时也祝愿台湾同胞早日回归祖**亲的怀抱。夜风中我随妈妈在明亮的路灯下,听着身边不时飘过的欢声笑语,我在心中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知识,长大了,要再回到家乡来,用我的力量使家乡更加美好。

篇2:爱家乡看变化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我的家乡在哪吗?先给你们一点小提示吧!我的家乡在离大海最远的地方,我想你们一定猜到了吧!就是新疆。近些年来新疆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泥泞的土路没有了,变成了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满街跑的毛驴车不见了,而是满眼的款式多样的小轿车;还有„„变化实在是太多了,但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我们学校的变化,我们学校以前是低矮的平房,没有暖气,一到冬天我们就得自己带柴火生炉子,满教室都是烟,呛得人直咳嗽,并且还是旱厕一到夏天,臭气熏得人直流眼泪。学生也特别的少,只有200来人。那时我总是在想,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在高楼里快乐的读书。终于我的愿望实现了。2007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我们学校终于旧貌换新颜盖起了一幢四层高的教学楼,我们终于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了。我们的教学楼呈七字形,共有四层,有微机室、美术室、舞蹈室、音乐室„„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而以前的教学楼却只有教室,其它的一律没有。

我们的教室里有2块黑板,还有崭新的桌椅,还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师上课都是用多媒体给我们上课,老师还教我们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让我们掌握更多知识,再也不是一支粉笔一堂课了,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们学校还建立了温馨的“心理咨询室”“大手拉小手聊天室”,我们和老师在这里敞开心扉,相互倾诉心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每当下课我们第一个就冲向图书室,在那里我们尽情享受者我们的“精神食粮”。

在我们的教学楼后面还有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花园里有很多花,有玫瑰、丁香、百合等等,一到夏天花香就飘到我们的教室里,让人心旷神怡。

人们常说“从小处看大处”从我们学校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你们就可以猜想到我家乡的变化有多大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吧,我始终坚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美好!

爱家乡·看变化

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四小学

六年级(1)班

姓名:廖冲

篇3:家乡的变化

拿以前和现在相比, 变了, 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里一条条的柏油路取代了那坑坑洼洼的黄土路;摇摇欲坠的泥砖房转变成了砖瓦房;每家每户都有属于自己的专用私家车……

国家实行“城乡一体化”, 这让我们的家乡变化地更加迅速。

水泥路穿过田间, 绿草坪和小树苗随着风的节奏舒展着那优美的身姿;一展展新颖的路灯散发出温暖的光, 照亮着在黑夜前进的人们;一辆辆小轿车穿梭在道路上……

篇4:爱变化,爱济南

随着时光流逝,济南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2007年初,这种变化最为明显,济南基础设施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变化的程度小、速度慢,但还是非常惊人和值得关注的。

先说说基础设施变化吧。骑自行车从山东经济学院出发,穿过燕山立交橋,可以欣赏到蜿蜒的立交桥相互交错,以及那些矗立在夜色中的摩天大厦。经十路两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那些高层建筑,充满现代风格,也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设计特色。从济南的商务中心到居民小区,满眼都是时髦的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多功能国际体育场——奥体中心,现在已经建得差不多了,而建成后将承办国家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比如说2009年即将在济南举行的十一届全运会。如果你是一个两年前来过济南的人,那么如今的济南,特别是济南的夜晚会给你一个不小的惊喜,甚至是有些迷惑,因为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济南增加了很多照明设施,夜晚的气氛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坐在索菲特49层的旋转餐厅喝上一杯啤酒或一杯咖啡,可以清楚地俯瞰济南这些年所有的变化和成长,还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被霓虹灯照射着的新建筑的屋顶。比起过去,如今那一条条被照亮的道路让济南的夜色更加璀璨。

所有人都认同的一点是,济南在修的路,不管是大的也好,小的也好,市区里的也好,市郊的也好,总之,这些路把济南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连在一起了。一些老街和很窄的道路正在拓宽和修复。为了能够解决车多难行的问题和缓解让人头疼的交通压力,很多市内的道路正在投入建设。路边简陋的小商铺正在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更加舒适的商铺,这让济南焕发出新的容貌。

济南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基础设施上,在教育,特别是英语的学习方面也有着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培训中心开始向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人们提供英语课程,这一点变化不仅影响着济南本地人,甚至还影响到全中国全世界的人们。如今,外国人在济南可以跟当地人简单地交谈,可以很容易地认路以及辨别受限制的街道,这一切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篇5:爱家乡看沈阳

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也是世界上首次在森林中举办的园艺博览会。沈阳成功申办“世园会”,显示了沈阳近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城市具备的综合实力,极大提高了沈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预示着沈阳未来更强劲的发展势头。迄今为止,“世园会”共举办了20多

次,大都由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举办。1999年,我国昆明承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由于历届“世园会”都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国际影响和综合效益,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城市积极申办。在此次“世园会”举办权的竞争中,沈阳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沈阳举办“世园会”的优势和基本条件,一举击败众多实力雄厚的申办城市,世界园艺生产者协会的各国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沈阳的申办申请,沈阳最终取得了举办权。

“世园会”的举办,是沈城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全市各族群众和信教公民的大喜事。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市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公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全市大局,以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为主题,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在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工作中涌现出许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作为爱国爱教爱家乡的我市宗教界,坚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在我市宗教界开展的“双文明”活动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许多文明守法先进集体和文明守法信教公民,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表彰。各族群众和信教公民在我市“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宗教的有益传统,更树立了我市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公民的良好社会形象,为民族事业繁荣、宗教自身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此次对沈阳有着多方重要意义的“世园会”的成功举办,仍然离不开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公民的积极参与。这种参与将使“世园会”更加圆满,这种参与是少数民族和信教公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具体行动体现。

这次“世园会”特色众多而突出,其规划理念是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突出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体现自然之美、人工之美、自然与人工和谐之美。世园会总体规划有四大主题建筑、三大特色景观、100个风情展园,即是景观,又是文化,也是艺术,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参观“世博园”是热爱家乡的教育、是适应社会的体现,也是开阔眼界的选择,更是陶冶情操的契机、宜于身心的休闲。希望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信教公民和宗教界的朋友们在“世园会”期间踊跃参观“世博园”。

沈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沈阳市宗教事务局

二○○六年二月十日

篇6:从家乡的变化看祖国的发展

78K工商管理学院 药事管理 11405102 常慧 我的家乡,坐落在长江以南的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回想起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日子,才猛然发现,在改革开放的引导下,我的家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稀记得,在自己很小很小的时候,奶奶家是一个小小的砖瓦平房,红色的砖头还露在外面,似乎在苦苦地哀叹着,平房的旁边,用茅草堆了一个小草棚,草棚里圈着一头牛。这头牛是属于集体的,每户人家轮流放牛,等到春天播种的时候,这头牛就要开始拖着笨重的工具,由村民们赶着,任劳任怨地为村里的人们犁田,也就是将土地翻一遍,是它更加适合庄稼生长。后来,不知不觉中,有一天,忽然发现村子里的老牛不见了,春天的时候,发现田地里响起一阵阵地机器声,寻声望去,才发现村子里的叔叔们都开着一个小机器在田里跑,原来柴油机代替了老牛的工作。人们不用再慢吞吞地跟在老牛后面了,而这个烧柴油的家伙,让农民伯伯的步子都轻盈起来,后来才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中,家家户户买了崭新的拖拉机!就连收割稻子的时候,也不再是自己手拿着镰刀顶着炎炎烈日,一把一把地割稻子了,而是全部都用收割机收稻子了,不仅速度快,而且效率极高!不禁感叹,社会真的在发展啊!站在村子的入口,再也看不见小的时候随处可见的小平房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整齐别致的小洋楼,而且一座比一座精致,一座比一座豪华,好像再互相争奇斗艳似的。大家都搬进了宽敞明亮、大方得体、舒适豪华的楼房。生活的档次都提高了。心里就暗暗的想,现在农村人民的生活真的是一天比一天滋润啊。爸爸也神秘地笑,说:“还是党的政策好啊!”

现在回到家乡,看到一条条整齐平坦地柏油马路,不禁感慨万千。还记得自己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在那之前,村子里的小路都是小石子铺成的,每次骑自行车都会特别颠簸,有时候掌控不好方向还特别容易摔跤。有一天放学回来,忽然发现路边钉了一个一个小木块,上面还用写着“160”,骑了一段路,又看见相同的木块,写了“200”,我满心疑问,这都是什么呀?怎么每个相同的距离就有一块木块呢?就这样伴随着这些小木块我回到了家,一放下书包就跑去问爸爸,爸爸笑着说:“你还不知道啊?咱们村要修柏油马路了!不仅咱们村要修,全国所有的农村都要修呢!那些小木块就是为了修路去钉的标记。”我恍然大悟,高兴地跳了起来,原来这是国家实行的“村村通”项目,要让全国的每个农村都要修上柏油马路。这样的话,修了柏油马路,以后就再也不用骑车在颠簸的路上,过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了。我又忍不住捂着嘴笑起来,心想祖国的政策真好,要想富,先修路,共产党们正带领着我们广大的人民奔在致富的道路上!

不仅是物质文化,这几年,人们在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文化也更加丰富多彩。电脑已走进了人们的家庭,使得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浏览资料和时事新闻,各国的事情只要你手指一动,就能尽收眼底,坐在家里就能游览世界。而妈妈说,他们年轻的时候,为了看一场电影,一群人还得翻山越岭,步行好几个小时去稍微繁华一点的镇子上去看呢。但就是那样,也觉得很幸福。

这样回想起来,真的忍不住感慨,家乡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精致洋气的小楼房已代替了破旧低矮的小茅屋,泥泞的水泥路也早已变成宽阔干净的柏油路。路旁的树木花朵令人赏心悦目,精致华丽的路灯排在两旁。而从这一切,是伟大的祖国在引领着我们向前发展!祖国在富强在发展,我美丽的家乡不过是祖国辉煌强大的一个缩影。

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社会和谐稳定。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神七”飞天,同时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2008年,奥运大幕更是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了奥运的主人。

看到中国的繁荣,心中不禁生出许多感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真是如一头睡醒的雄狮,仰天长吼,让世界都为之一震!经济迅速发展,科技制造也逐渐位于世界前列,中国改变了屈辱落后的形象,形势一片大好。而我们,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更应该将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发展紧紧联系起来,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相信:我们的家乡会更繁荣,祖国会更强盛!

参考文献:《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

篇7:以家乡的变化发展看改革开放

陈应龙 张秀梅

(上饶师范学院政法系 334001 srsycly@163.com ***)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是在1978年想到要画这个圈的,距今正好三十年。今天,让我们站在2008年,共同回顾过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一场轰轰烈烈震撼世界的社会大变革让中国驶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举世瞩目的30年,是波澜壮阔的30年,是高歌猛进的30年。30年,我们经历的是毅然的抉择,看到的是巨大的变化,留下的是深刻的记忆。

说起30年的成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可以说特区,可以说沿海,可以说西部;可以说城市,可以说乡村;可以说收入,可以说消费;可以说吃穿,可以说住行,可以说高楼;可以说交通,可以说通讯,可以说旅游„„没有人会否认,没有人会摇头。因为事实就在那儿摆着,看得见,摸得着。

但在当初,却不是这个样子。无论改革也好,开放也好,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任何一种新的理念、新的设想、新的创造、新的突破,在提出之初,都会有人不理解甚至反对。可以说,我们国家30年的改革开放,就是在探索中、试验中、讨论中、比较中、阵痛中、宽容中、在先行者坚定不移的坚持中,跨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门槛”,攀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回过头去想一想,连我们自己都可能为当时的“保守”和“僵化”感到可笑。害怕“农村大包干”,害怕“国营企业改制”,害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害怕“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才终于明白,改革就会有风险,开放就会有代价。但这些“风险”和“代价”,就像办企业的“成本”,是一种必要的“支出”。比起我们的“收益”来,可谓是小之又小。

30年让我们记住,解放思想是我们与时俱进的法宝。30年前,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与祖国共奋进

与江西共发展”

前看》,这实际上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从此,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开始拉开解放思想的大幕。30年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解放思想的程度和力度,决定着我们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只有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事业,永远保持勃勃生机。

30年让我们记住,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生机活力,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30年让我们记住,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才能有更好的前途。落后了不仅要过穷日子和苦日子,而且还会被人瞧不起。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兴旺,就必须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发展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发展要有利于和睦相处,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建共享;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人像“闯关东”一样,大胆地带头去“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心中理想的灯光。

改革开放30年,也是农村改革30年。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令世人瞩目!我家乡碧洲的发展就是一个实例。碧洲是江西南部的一个小山镇,那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是个人人去而忘返的地方,近几年经济的发展更是为美丽的家乡增添了几分色彩,这主要从以下六方面体现:

一、经济来源由“靠山吃山”到“山城兼顾”。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经济来源发生了很大改变。改革开放前家乡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仅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那时农民集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磨洋工”似的生产方式使那个本来就物资缺乏的年代经济愈加拮据。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们渐渐摆脱贫困,过上了温饱的日子。近几年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交通的便利,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于是许多农民纷纷涌向沿海地区。劳动力的流动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尤其是90年代兴起的跨区域流动,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使土地资源逐渐集中,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农民外出打工成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输出一户,脱贫一户”。再者,劳动力大量外出对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具有正面影响,高素质劳动力离开农村反而增加了家乡人民送子女读书和年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与祖国共奋进

与江西共发展”

四、交通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条条道路通各村”。

想致富,先修路。改革的“开放性”需要家乡交通的便利性和通畅性。随着与外界交流的逐渐频繁,人们意识到仅靠走二三十里泥泞曲折的小路卖一点农副产品是不行的,于是领导从农民迫切需要的项目入手,分阶段、有重点地稳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把“修不修路,修什么路,怎样修路”交给农民群众,由群众“自己议、自己干”,到目前为止,全镇农村公路网已经形成,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和公路交通与城市道路的“零对接”。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五、教育由“百无一用是书生”到“世上唯有读书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发达,“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人走出贫困和闭塞的敲门砖,因此教育深得家长们的支持。在过去那个“多子多福”的年代,家庭人员的吃穿都成问题,何谈入学接受教育?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的执行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贯彻落实,农民的孩子纷纷被送入学堂。并且,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随之变化,不仅大力支持孩子上学,更注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考入高中和大学的农村子女与日俱增,即使是没能进入更高学府继续深造的学生,家长们也会想法设法地送其入技术学校接受更多的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推行的“农村子女免费入学教育并发放生活补贴”的政策减轻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因而教育更是深受人们的欢迎,现在家乡的孩子已达到100%的入学率。与此同时,学校的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增强,对教师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设施也愈来愈完善。这一切,都推动着家乡教育的不断进步。

六、医疗由“有病难登三宝殿”到“院门终始为民开”。

上一篇:网吧经营安全承诺书下一篇:国家开发银行扶贫助学资金管理办法(2017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