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萌发与实验教学

2024-05-11

种子萌发与实验教学(通用11篇)

篇1:种子萌发与实验教学

种子萌发与生物实验教学

河 北 省 乐 亭 县 第 二 中 学:高秀娟(063600)

学生知道种子的结构,但对于如何辨认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很是困难,对于与种子萌发相关的知识也只停留在机械的记忆,鉴于此,由学生做种子萌发实验:了解植物吸水的原理;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知道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干重和湿重的变化规律。

实验用的材料和用品: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玉米,高粱等,双子叶植物种子:绿豆、黄豆,花生,黄瓜等。饮料瓶剪成的杯子和小盘若干,天平,量筒,水等。实验场所不限。

一、验证干种子吸水原理

干种子没有液泡,主要是吸胀吸水。吸胀吸水与亲水性物质有关,吸水能力强弱取决于亲水性物质与水结合能力的大小,亲水力大小为: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脂肪不吸水。但是由于没有直接观察到具体情况,学生在做题时总是出错,鉴于此布置了该实验以巩固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遵循的原则:等量相同,单一变量,对照,科学可行等。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称取等质量干种子:玉米,黄豆,花生等,分别浸泡在充足且等量的水中,24小时后,再分别称取湿种子的质量,并记录,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湿重:黄豆>玉米>花生。学生分析原因:相同质量的种子中:黄豆含蛋白质多,玉米含淀粉丰富,花生含脂肪丰富。

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种子的萌发,除了种子本身要具有健全的发芽力以及解除休眠期以外,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学生想到了:光,温度,水,氧气等环境因素,就此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究竟需要什么环境条件。学生分别探究光,温度,水,氧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师提示:用种子的萌发率作为测定指标,可以把生活常识用于实验,实验时注意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学生积极讨论,探索方法,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又扩展了思维,在实验中积极动手:

(一)探究光的影响:学生把吸足水的玉米种子分成两等分,放在自制容器中,一份用透明塑料盒罩上放在光照下,夜晚用灯光代替阳光,一份用黑纸盒罩上,二者都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每天观察种子萌发情况并记录。结果:二者的萌发率几乎相同。结论:种子萌发基本与光照无关。

(二)探究温度的影响:学生把吸足水的大豆种子分成三等分,放在自制容器中,一份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一份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份放在微波炉中,实验中保证水分和空气充足,每天观察并记录。结果:放在温暖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最高,冰箱中的种子萌发率低,微波炉中的种子不萌发。分析:种子萌发需要酶催化各种反应,而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酶的活性很低,故种子萌发的慢;高温酶的活性丧失,故种子不萌发,只有在适宜的温度,酶的活性最高,种子萌发的最快。

(三)探究水的影响:学生把晒干的绿豆种子分成三等分,一份不加水(A组),一份吸足水(B组),一份加少量的水(C组),把三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结果:A组不萌发,B组萌发率最高,C组萌发率低。学生分析:干燥的种子含水量少,这样的条件使一切生理活动都很微弱。只有吸足水,使种皮膨胀、软化,氧气才容易透入,呼吸才能增强。各种生理活动才会大大加强;只有吸足水分,种子内贮藏的营养物质溶解于水并经过酶的分解后才能转运到胚,供胚吸收利用。

(四)探究氧气的影响:学生把吸足水的蚕豆种子分成两等分,放在自制容器中,一份放在潮湿的吸水纸上(A组),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一份浸在水中(B组),有学生为了保

证水中没有溶氧,把水煮沸晾凉后使用,并把杯子口用塑料封严,保证种子生活的环境中没有氧气,方法很好。两组都放在温暖且相同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结果:A组种子萌发率高,B组种子几乎不萌发。分析原因:种子得到足够的水分和适当的温度后,就开始萌动,此时氧气的供应对萌发起着主导作用,在氧气充分的情况下,胚细胞呼吸作用逐渐加强,酶的活动逐渐旺盛,种子中贮藏物质通过呼吸作用,提供中间产物和能量,才能充分供应生长的需要。

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充足的氧气。实践应用:农业生产中要适时播种,精耕细作,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的吸水条件。根据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特性,选择适当季节播种,满足温度的要求。了解种子萌发对氧气的要求后,在播种、浸种过程中要加强人工管理。

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包括种皮和胚;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包括种皮、胚乳、胚;胚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子叶构成的,胚能发育成一棵新的植物。学生对于种子是怎样萌发成一棵幼苗的生命现象,感到很好奇。他们想知道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在前面的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种子萌发的过程,以绿豆为例:(1)2天后绿豆种子吸收水分后,逐渐膨大起来,长出细小的根。

(2)3天后种皮胀破,子叶储藏的营养物质不断输送给根,根渐渐伸长。(3)5天后根长得更长,形成了主根和侧根,根不断向下伸长的同时,子叶以下的部分(胚轴发育成的连接茎和根的部分)也在伸长、弯曲着准备拱出“地面”。(4)7天后主根和侧根已很发达了,把子叶和胚芽托出“地面”,种皮脱落。(5)9天后,胚芽已发育成两片嫩叶,见光后胚芽、子叶变绿,根系更发达了。(6)12天后,胚芽逐渐发育成茎和叶,形成了一棵绿色的幼苗,子叶萎缩,根系更大了。真叶形成后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通过观察学生清楚地看到胚根发育成植物根、胚芽发育成植物茎和叶的过程,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储藏了丰富营养的子叶把营养物质输送给胚根、胚芽后渐渐萎缩的过程,看到了种皮在完成保护任务后脱落的过程。豌豆种子的萌发和绿豆稍有不同,它的子叶不伸出地面,蚕豆、花生等种子的萌发状况和豌豆相似。玉米种子的整个萌发过程中看不到子叶,它留在种皮里,吸收胚乳里的营养物质,输送给胚根、胚芽供它们发育利用。其他单子叶植物如小麦、高梁的种子萌发状况和玉米相似。在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了种子干重(主要是有机物)和湿重(水和有机物)的变化: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使其鲜重不断增加;在此过程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来自种子的子叶或胚乳,所以其干重会减少;当幼苗形成以后,便可进行光合作用,有机物不断地积累,干重开始增加。

通过这些简单易行的实验,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并且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效果较佳。

篇2:种子萌发与实验教学

4、得出结论。”科学老师清了清嗓子,继续说:“我马上要提出问题了,既然提出,肯定发现了问题。问题是:种子是怎样萌发的!为了解决问题,我们要来做个实验。”说着科学老师在早已准备好的培养皿外分别标上“1号,2号,3号,4号,5号”。然后在每个培养皿中都铺上吸水纸,并投入了一些健康的大豆种子。1号培养皿里不倒水儿,2号培养皿里倒满水,3~5号培养皿里只倒一点儿水,使大豆种子刚好浸没在水中。接着给1号盖上干纱布,为了保证水不容易蒸发,给2~5号培养皿盖上湿纱布。然后,科学老师把戏、2、3号培养皿放在阳光温暖的阳台上,把4号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把5号放在温度较高的暖气片儿上。

过了两天,我们发现,1 号没变化,2号里的大豆种子有些发胀,水少了,我们便又给2号回满水,3号也有些发胀,水减少了,我们又给它加上点水。4号没有什么变化,5号也有些发胀,但却没水了,我们又给5号加了点水……我们日日观察,最后,终于揭开了种子萌发的秘密了!

第7天,我们揭开纱布,1号没变化,2号发胀,却没萌发,4号也有许发胀,但也没有萌发,5号很胀,却依旧没萌发。只有3号大豆种子萌发了!有着一点淡绿,绿的多么可爱!自然老师说:“说明种子萌发的条件要有适量的水份,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篇3:《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学设计

一、知识目标

1.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特点, 明确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含义。

2.理解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解剖萌发和未萌发的种子的形态结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绘图能力。

2.通过讨论和描述, 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 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思辩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和探究活动的开展,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 积极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的科学素养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特点;理解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

教学难点:玉米种子胚的观察及胚是未发育的幼小的植物体。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解剖观察与探究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课件、植物种子、解剖用具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图片学生提出问题, 其他同学解答, 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激发求知欲)

二、引导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观察多种多样的种子, 引导学生猜测种子萌发与其内部结构有关, 并确定证明假设的方法。 (设计意图:激发好奇心,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三、对比观察, 探究种子结构

课件显示活动的目的要求和材料用具, 学生检查材料用具是否齐全。 (设计意图:了解目的, 培养良好习惯)

(一) 菜豆种子结构。组织观察菜豆种子外形、颜色、种皮、种脐, 教师演示解剖方法, 学生实验观察。 (设计意图:掌握观察菜豆种子结构顺序)

1.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剥下种皮并试探种皮的坚韧性, 思考其功能。 (设计意图:学会处理和解剖种子的方法)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胚, 去掉一个豆瓣后胚的构成及各部分的位置和形态。教师给出胚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试着猜出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菜豆种子的胚, 以组为单位选出最好的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绘图能力, 激发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3.引导学生观察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结构, 并对比观察未萌发的结构, 思考:萌发形成幼苗的是种子中的什么结构?其他结构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探究胚是形成幼苗的结构)

4.由学生代表用实物展示, 并说出幼苗的各部分结构与胚的各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为后面作铺垫)

5.播放课件明确胚是形成幼苗的结构, 并引导分析子叶的功能。 (设计意图:理解双子叶植物含义)

6.让学生说出与菜豆种子结构相同的植物种子, 明白双子叶植物的含义。 (设计意图:理解双子叶植物含义)

(二) 玉米种子的结构。指导观察玉米种子。

1.指导观察形态、颜色和胚。教师展台演示纵剖方法和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掌握观察玉米种子结构顺序)

2.学生动手操作纵剖玉米种子, 用放大镜观察剖面, 再在剖面上滴加碘液, 观察剖面分为几部分。教师明确为胚、胚乳、果皮和种皮三部分, 并说明玉米种子实际为果实。 (设计意图:识别玉米种子基本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质疑:胚乳部分遇碘变成深蓝色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分析能力)

4.指导观察玉米种子胚的各部分位置、形态和连接关系。 (设计意图:突破观察难点)

5.学生对照课本第100页 (或人教版85页) 插图, 识别各部分名称及胚的组成, 并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记忆, 然后说出玉米种子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明确玉米种子结构)

6.引导学生将未萌发的种子与萌发的种子进行对比观察, 找出幼苗的各结构与胚的各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思考:玉米种子中形成幼苗的结构是什么?胚乳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探究胚是形成幼苗的结构)

7.由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解剖和观察结果, 分析得出胚是形成幼苗的结构及胚乳的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8.让学生说出与玉米种子结构相同的植物, 明白单子叶植物的含义。 (设计意图:理解单子叶植物含义)

(三) 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思辩能力)

四、得出结论

议一议:

1. 种子中各部分结构主要功能是什么?

2. 你认为哪部分是种子中最主要的结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后播放视频加以佐证。教师总结引导分析假设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回归主题)

五、课外活动

篇4:种子萌发实验与芽菜、苗菜培育

一、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一: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需要一定的水

1.实验器材:黄豆种子(或绿豆)清水,烧杯(或培养皿)餐巾纸(或布块)。

2.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水吗?

3.作出假设: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或不需要)水。

4.设计实验:

(1)取三个烧杯或培养皿,分别标记1、2、3,并且在底部各铺两块餐巾纸或布块。

(2)取等量的黄豆种子分别放入3个杯底的餐巾纸上。

(3)1号杯里不放水,2号杯放少量水将餐巾纸浸湿。3号杯放多量水将种子淹没,然后将3个杯放在温暖的环境中。

(4)每天保持2号杯餐巾纸潮湿,1、3号杯不做处理。

(5)每天观察3个杯中种子的萌发情况做好记录。

5.七天后总结实验:1号杯没有水,种子不萌发,3号杯水太多,种子只澎大也不萌发,2号杯水适量,3天后种子开始萌发,7天几乎全部出齐。所以得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

方案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空气

1.实验器材:黄豆种子(或绿豆),清水、烧杯、餐巾纸(或布块)抽真空泵、浴缸、钟罩、酒精灯等。

2.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空气吗?

3.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或不需要)空气。

4.设计实验:

(1)取2个烧杯,分别标记1、2,杯底各铺两块餐巾纸(或布块),各加少量水将餐巾纸(或布块)浸湿。

(2)取等量种子分别放在1、2号杯底的餐巾纸上。

(3)2号杯用抽真空泵抽干气体并密封。也可用浴缸放一定量l的清水,再放进一个点燃的酒精灯,把2号杯放入后再扣上钟罩,酒精灯熄灭后里面就缺少氧气。

(4)将2个杯放在温暖的环境中。

(5)每天保持1、2号杯内餐巾纸潮湿并保持2号杯内真空或缺少氧气。

(6)每天观察2个杯中种子的萌发情况做好记录

5.七天后总结实验:1号杯里的种子能正常萌发,2号杯没有空气种子或者缺少氧气不能萌发,所以得出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方案三: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1.实验器材:黄豆(或绿豆)种子、冰块、清水、烧杯、餐巾纸(或布块)玻璃杯等。

2.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吗?

3.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或不需要)适宜的温度。

4.设计实验:

(1)取两个透明的玻璃杯,分别标记1、2,在杯底铺两张餐巾纸(或布块)加少量水,保持湿润。

(2)取等量的黄豆(或绿豆)放在两个杯底的餐巾纸上。

(3)将1号杯放在温暖的环境中,将2号杯放在含有冰块的水杯中。

(4)每天保持两个杯内餐巾纸湿润。

(5)每天观察两个杯里种子萌发情况做好记录。

5.七天后总结实验:1号杯里种子正常萌发,2号杯温度较低不能正常萌发,所以得出来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二、芽菜的培育

材料:大豆、绿豆、种子,脸盆或淘米洗菜萝、塑料薄膜等。

1.选大粒饱满的黄豆(或绿豆),将黄豆放入盆萝中,倒入温水,将黄豆浸泡半天或者时间短一些也可以。使黄豆充分吸水膨胀后将水倒掉。

2.用一块干净的布(纱布或者棉布),用水浸湿,盖在黄豆(或绿豆)上面和下面。放在不见阳光的温暖环境中。

3.如果是好盆,可在盆底放一层木条支起一定空隙,不要把种子淹没。如果环境温度过低,可以用纸箱做一个保温箱,把发芽豆放在里面,盆萝外面加盖黑布,上午9点左右揭开覆盖的保温层,下午4点左右覆盖保温。

4.若想持续不断地得到豆芽菜,可以采取分时发芽法,利用阳台、窗台放一个洗脸架,每层放不同时间的发芽豆,保持不见光,保持温暖的环境,就可以隔三差五地收到豆芽菜。

5.一天2~3次給发芽豆浇水或直接将盆萝在水桶中浸一下。注意不要翻动发芽豆,以免碰断萌发的胚根和芽。

6.若环境温度在20~30度左右,发芽豆一般在4~5天就可以采收,温度较低时一般在10天左右可以采收。

7.有资料显示,在做发芽豆时,在盆萝上加压一重物可以使豆芽长的粗大而不细长。

三、苗菜的培育

芽菜的培育关键是水和温度的调节和光的控制,整个过程不需要肥料,生产周期短、见效快。学生比较好掌握。而苗菜的培育要比芽菜的培育复杂一些,它要在种子萌发以后形成幼苗,幼苗在一定的基质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才能够产生效益。整个过程使学生掌握掌握的生长需要的外界条件不但是水分、空气、温度,还需要一定的无机盐(肥料),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科学培育管理。总结多年的经验,我认为苗菜的培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种子的选择分三个时期:一是春季种子的选择。春季温度回暖,条件适宜,种子要求不严,可以用矮脚黄,高桩白,上海青等都可以。二是夏天种子的选择。夏天温度高,气候干燥,多采用抗热的品种,三是秋季入冬的种子要采用耐寒的品种。

2.合理使肥:苗菜对于肥料的要求主要是需要氮肥,农村的学生可以用人粪尿、牛粪,猪粪等作为底肥翻入土中。城镇的学生可以买豆饼肥菜籽饼肥或者少量复合肥翻入土中,也可以在菜市场收积家禽或鱼宰杀的内脏埋入土中作为基肥。

3.温度控制:春季温度逐渐回升,为了保温保湿,可以用塑料薄膜覆盖。上午9~10点揭开一些放气,下午4~5点盖严保温。夏天温度高,在中午需要用遮阳网遮荫,傍晚揭开“吃露水”。冬季温度低,特别要注意升温才能长的快。

4.水分控制:苗菜生长期,需要的水分并不是很多,关键是保持湿度。一般用喷水壶淋浇叶面,浇多少主要看土壤是不是湿润,土壤发白可以多浇一些,土壤潮湿可以少浇水或者不浇水。不然的话,水分过多会使土壤板结,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会滋生霉菌,使秧苗霉烂。

5.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也是苗菜培育的一个关键,在春季,病虫害相当对较少一些,在菜苗生长期间要注意观察菜苗叶子上面有没有出现小黄点,一旦出现小黄点就表明可能是芽虫出现,此时应立即喷洒农药治虫。

四、教学后的反思

生物学的教学,是基础知识性、动手实践性、过程趣味性、结果统一性的完美结合。其中缺一不可。作为生物老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正确收集、处理、利用各种信息,安排学生通过一定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地学习。让他们先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再开展探究、实验、讨论、阅读和游戏等活动,并通过相互协作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不断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学而有效的结果。

(作者单位 南京市第一中学马群分校)

篇5:种子的萌发 教学反思

李艳玺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美国著名诗人奥特•海特曼称它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无边界探险历程”。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不能是教师“讲科学”,同学“学科学”,而应是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科学”。教学中应设置问题串,激发同学探究的热情,讲清让同学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每个同学的“眼球”和思想,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个同学学有所得,是本节教学中最难驾驭的。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我认为这是实验缺乏的地方。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

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同学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同学自身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同学参与度高。

经过同学设计、实验、汇报后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合适的温度和空气。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实验结果不是这样。我把种子也浸在水里就是说没有空气,但我的种子却发芽了,说明种子的萌发不需要空气。”这下子可热闹了,有一部分同学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学竭力反对、还有一部分同学发表自身的意见,让你目瞪口呆。

有时候同学的想法很有趣,但却可以真正的说明同学的思维已被很好的激发,我没有参与,让他们自由发表自身的意见,等同学争论的差不多了,我说话了:“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论怎么样确实那个同学的种子发芽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设计实验呢?”同学开始讨论。

生:把水烧开,凉了、就没有空气了,再把种子浸在水里这样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个比较长的瓶子,水装的很深,一些种子埋在水底,一些种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同学的实验设计突出了同学思维的深度,不能不说同学对一些争论的问题已经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学实验来解决,说明同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知识。所以说不要低估了我们同学,同学的认知水平虽然有差别,但可以互相弥补。

篇6: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在课堂学习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学生普遍存在着差异,有的活动如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不是每位学生都能完成。有些问题也讨论的不是很透彻。由于学生是课下在家里独立完成实验的,在实验操作上遇到的困难难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些需要加以调整和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学生突发事件,有时却是一种很好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

课堂教学录像中的一些表格设计的还不是很合理,影响学生的理解,应该作一定的修改。在申报的材料中已经加以修改。

篇7:种子萌发的实验报告

1.材料工具

(1)常见的种子(如:绿豆 黄豆)40粒。

(2)有盖的罐头4个,小勺1个,餐巾纸8张,4张分别标有1、2、3、4的标签,胶水,清水。

2.方法步骤

(1)在第一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

(2)在第二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上少量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

(3)在第三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

(4)在第四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润湿,拧紧瓶盖。置于低温环境里。

通过观察,我发现1、3、4号罐中种子未发芽,而2号罐中种子发芽了。

二、研究

1.为什么同样优质,同样品种的种子有的发芽,有的没有呢?

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然而,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1号种子未发芽是因为它虽有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但无水分,所以它不可能发芽。

2号种子既拥有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水分,还有水分,所以它发芽了。

3号种子未发芽是因为它被完全浸泡在水中,而水中没有氧气,所以它也不可能发芽。

4号种子也因缺适宜的温度未发芽。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三、讨论结果

通过此次实验,我发现了种子的萌芽需要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仔细地观察,我还看到发芽后的植物上有一些细细的,白白的根毛,其实他们能提高吸水率。

篇8:种子萌发与实验教学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

“种子的萌发”的内容多, 其中有“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两个探究实验, 很显然用一节课的时间是完全不可能完成教学目标的。因此, 用两节课来完成本节课, 第一课时完成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 其中包括“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实验, 第二课时完成种子萌发的过程, 其中包括“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这样, 一方面有利于完成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学生会感觉教学内容清晰, 易于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导入

教师可引导从复习种子的结构入手, 回顾种子的结构中新植物体的幼体——胚的结构, 结合教材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的几个因素,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例如, 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 而且在播种前, 人们往往还要疏松土壤、适当浇水等。请你根据这些现象, 推测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外界的环境条件。这些环境条件有哪些?进而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

(二) 学习新课

复习引入本节的学习内容后, 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知识经验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让学生在课前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将要探究的内容, 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将要学习的内容上来。然后再分别学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当然,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很简单, 学生很容易明白, 一提就都懂, 不用花太多的时间, 相反,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又是本节的难点。下面笔者重点谈谈“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教学。

由于“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内容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上P89-91页, 所占篇幅大, 其中要求学生讨论题都有9道题, 学生感觉到很复杂, 而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探究实验过程, 而不是去讨论那么多的问题。笔者针对上述情况, 笔者觉得把书上的大量篇幅的文字、图形简单化浓缩化, 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 在学生理解基础上才能更好进行实验操作。因此, 笔者认为把教科书上的这部分内容改为如下图 (表一) :

教师首先出示此图, 学生通过表格就很快明白实验的步骤和方案。同时, 要求学生讨论1、2、3、4和5号中的空气情况 (分别为空气充足、空气充足、空气充足和空气不足) , 然后, 学生就按照以上表格中的要求进行实验。这样大大减少了学生去阅读课本上大量文字内容的时间, 从而提高课课堂的有效性。然后, 让学生设计具体的实验探究方案。实验探究方案设计好以后, 学生就进行探究。接着教师出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变量和结果) 表如下:表二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后, 把实验结果填出后, 再要求学生把每组的变量和实验组或对照组填出来。最后,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只有2号和5号装置中的种子萌发了, 由此学生很轻松得出实验结论:其一: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其二:大豆种子萌发在有光无光都可以萌发。然后, 进行课堂测评和课堂延伸, 是不是所有的种子萌发都不受光照的影响呢?对于这个问题, 同学们课后继续去进行探讨。通过这样设计, 就能引起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另外, 也可以把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改为如下图:

通过这样改进后, 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 学生更容易理解, 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摘要: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中“种子的萌发”是的一节内容特别多, 篇幅大, 很多教师在上这部分内容感到非常困难, 教学效果差。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对“种子的萌发”一节的教学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教材,调整,种子萌发,实验改进

参考文献

篇9:种子萌发与实验教学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氧气)和适量的水分。

二、教材分析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教材中一节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设计的实验课。课本提出了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尝试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好机会。因为农村小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弱,教师可在本实验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大家集思广益设计实验,在分组实验中注意发现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之处。教师也可进行创新指导。以下是本人的实验创新设计拿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三、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黄豆种子萌发对温度、空气(氧气)、水分的要求,进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氧气)。

四、实验原理:采用对照实验、设计单一变量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五、实验设计方案:

要通过实验探究取证“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氧气)和适量的水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假设是否成立:①具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适量的水分时,种子能萌发;②缺乏充足的水分时,种子不萌发;③缺乏充足的空气时,种子不萌发;④缺乏充足的氧气时,种子不萌发。⑤缺乏适宜的温度时,种子不萌发。

设计方案:

材料器具:自身完好的大豆种子70粒,五号自封袋6个,密封较好的有盖罐头瓶1个,小勺1个,晒干的湿巾纸(裁剪好的大小适中)14张,便利标签7张,清水一盆、蜡烛半只、火柴一盒、筷子一双、装有开水的暖瓶一个、细线一根、盛水的杯子一个。

处理方式:取6个五号自封袋和1个洁净的罐头瓶,分别贴上写有1、2、3、4、5、6、7的标签,并向每个装置中放入2张干湿巾纸,并在湿巾纸上均匀地放上10粒种子,然后依照下表中处理方式操作:(1、3、4、5、6、7都与2号作对照)(见表1)

探究结果分析:在“种子的萌发”课前1个星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并根据实验方案中的处理方式,分析各种处理所探究的外界条件是什么?预期结果是怎么样?将分析结果和预期结果填入下表。几天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将实验结果填写入表中:(见表2)

由此得出实验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氧气)和适量的水分。

实验创新点说明:

材料选择方面:1、我在网上查看有人用餐巾纸,餐巾纸浸水易碎。而我改用湿巾纸,不易碎,吸水性好。2、在做这个实验时大多数人使用玻璃瓶饮料瓶而我改用自封袋比玻璃瓶安全方便,成本低,环保卫生,而且易于创造真空环境(排水挤压)密封效果好,能防止水分散失。而且湿巾纸和自封袋可以重复利用,再次进行实验。3、由于不同的种子对外界条件的要求不一样。在种子选取方面我没有过多的选择种类不同的种子,如果种类过多会影响实验操作。我选择了比较容易发芽的黃豆,这样可缩短实验时间。

实验操作过程方面:1、关于水分的探究有人用一个烧杯一根玻璃棒上绑三粒种子进行实验,我觉得这种做法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种子不好固定,种子数量过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改用保鲜袋每个装置用十粒种子避免了偶然性。这样更科学合理。2、利用瓶子不易制造真空环境,而用保鲜袋利用排水法挤压很容易制造真空环境。3、高低温环境的制造,我把种子放在冰箱保鲜和暖瓶的临近热水面上。这样可以避免种子冻伤和烫坏。4、为了缩短实验时间,试验前将种子浸泡一夜。一般2到3天即可得出实验结果。如果不这样的话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实验拓展方面的创新:本实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进一步拓展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氧气。利用蜡烛在瓶子内燃烧,然后密封制造无氧环境,探究了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氧气。此实验设计简单易行。安全性高,实验效果明显。

篇10: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本教学设计主要突出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强调科学结论再探究活动之后,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一般是绿色开花植物,具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用种子繁殖。绿色植物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它能有这么广泛的生存空间和用种子繁殖有很大联系。植物的生长需要植物种子的萌发,如果要研究植物种子的萌发就要先学习种子的结构,种子的结构主要有胚和种皮,胚又是由胚根、胚胚芽和子叶组成,它们各自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样,我们就能进一步学习植物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当所有的条件都准备好了,种子就能安装一定的过程进行生长。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方面

(1)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异同点。

(2)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2.能力方面

(1)初步学会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

(2)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通过单、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难点

1.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识记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

(1)种子的结构是本章的关键性问题,它阐明了种子是形成下一代植物体的基础,种子中具有将来发育成幼苗的基本结构——胚;学生只有了解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才能顺利地理解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原因,以及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

(2)若要识记种子的结构,必须让学生亲自实验,动手动脑,解剖、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再通过归纳对比获得。这样既符合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掌握探究生物体结构的实验方法。

2.玉米种子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因为:玉米种子的子叶有一片且很薄,不易观察;玉米种子的种皮和果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不容易观察。

教具准备

1.课前1~2天,浸泡粒大完整的双子叶植物种子(菜豆、大豆、蚕豆、花生)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玉米、小麦)。注意,若天气较热,浸泡一天后要及时换水,以防腐烂。2.材料用具:培养皿、解剖刀、解剖针,镊子、放大镜、稀释的碘液,滴管。

3.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外形和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的剪贴图(或CAI课件)。

4.准备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装置。

5.课前将学生分成5组,根据家乡植物种类调查结果,每组绘制一种家乡常见植物(代表一类植物)的头饰,以备课上使用。

6.课前学生收集各种被子植物的种子,浸湿后以备课上使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从形形色色的 植物引到被子 植物,然后提 通过学生做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实验,分组讨论: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

课后让学生设计种子萌发实验,观察种子萌发过程。既出种子萌发后 → 使学生识记种子→ 构,并自己设→ 为后续知识的学习能发育成一株 新的植物体。的结构及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

计表格,书面表达并交流汇报。

2.教学过程说明:

(1)本节课题的引入,可以从复习形形色色的植物引到被子植物。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被子植物多达20多万种,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人类若想保护大自然,更好地利用被子植物。首先就要了解被子植物的生

奠定基础,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活,这里有许多‘为什么’等着你们来探究!”教师提出:被子植物一般是如何繁殖?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体?这与种子的结构有关,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通过学生观察所收集的和教师准备的各种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种子,认识种子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然后提出:不同种子的结构是否也不同呢?

(3)关于观察菜豆种子的实验。

①分发给学生干燥的、软的和刚萌发的(胚根刚钻出种皮)的菜豆种子各一粒。学生往往因种子小且常见,只对实验操作感兴趣而忽略了对种子结构的细心观察,教师应指出要进行探索研究,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步骤,不能急于一刀切开无目标的先睹为快。

②通过观察刚萌发的菜豆种子,发现种子的外面包着一层种皮;再观察浸软的种子种皮上的细小结构及作用,其中种孔的观察较困难,可以让学生用力捏一下泡透的种子,注意观察种脐附近的现象——有水流出,水流出处即种孔;然后剥下种皮,感觉种皮的坚韧性,理解其功能。

③观察菜豆种子的胚: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分开两个豆瓣(否则易将两片子叶掰断),指导学生认识两个豆瓣即两片子叶,肥厚,储存营养物质。提醒学生动作要轻,用放大镜观察两个豆瓣的连接部分,已钻出种皮的一端是胚根,另一端有两片幼叶的是胚芽,中间连结胚根及胚芽的是胚轴。用镊子夹住胚根井轻轻抬起,观察清楚胚根、胚轴、胚芽与子叶的关系,明确与子叶相连的部分是胚轴,为以后种子萌发时子叶通过胚轴输送营养物质给胚根、胚芽打下基础。然后讲述胚各部分的作用。最后总结菜豆种子的结构。

(4)关于观察玉米种子的实验。

①在解剖种子时,正确掌握解剖的切面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当用种子的模型或挂图讲清什么是横切面和纵切面,这对以后的生物课教学也是很重要的。

②分发玉米种子后,讲清玉米的种子实际是果实,即其果皮和种皮是紧紧贴在一起的,很难分开,应细心观察。

③学生按课本第44页图III—3的提示,沿着隆起的一侧切开种子。选与挂图一致的那半粒种子,以利于学生结合挂图进行观察。在切面上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在果皮和种皮之内,呈蓝色的部分是胚乳,贮存营养物质(淀粉是其中的一种,遇碘变蓝,所以胚乳呈蓝色);呈黄褐色的部分是胚。用放大镜观察,还可以用解剖针轻轻地挑起胚的两端:靠上部的是胚芽;靠下部的是胚根;中间挑不动的是胚轴。胚轴与一片大的子叶相连。这片子叶紧紧贴在胚乳下面,呈薄片状,所以不储存营养物质。玉米子叶的观察是难点,为了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可以自制一张剪贴图来讲胚各部分的位置关系(剪贴图的制法是:照着现有的王米种子结构的挂图,绘制一个与挂图上的胚同等大小的胚的结构图剪下来,并把子叶与胚根、胚芽之间的连线剪开,仅让子叶与胚轴相连。再将这张图贴在原挂图的胚部,使子叶与胚根、胚芽的边缘游离,教学时用手掀开即可),或设计CAl课件(在玉米种子结构上各部分可各自闪动,利于学生识别。可以去掉胚根和胚芽,显示胚轴与子叶相连及子叶的位置。最后总结玉米种子的结构,明确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5)让学生对照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来观察自己带来的种子,并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进行分类,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认识从局部上升到整体,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种子结构的完整概念。

(6)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分组讨论并列表比较(自己设计表格)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在班级交流。

(7)课后实验——分发给学生菜豆和玉米种子若干粒和“观察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报告,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让学生按照实验报告的要求准备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在实验的过程中思考实验报告中的讨论题。这样安排是考虑到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实验,对实验的思路、方法和过程缺乏必要的了解,对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缺乏自信,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采用先让学生按要求做,在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理解这样做的原因;还可以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实践,找出解决的办法,改进实验(即创新)。这样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增强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信心。

板书设计:

种子的结构 : 胚根:发育成幼根

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胚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提供营养,最终消失

胚乳:单子叶植物提供营养

篇11: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言:

当你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大的大树时,你能想到些什么呢?教师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背景,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体味这诗句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俗话说:“一大之计在于晨,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植物的一生从什么开始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第一部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首先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描述培养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将种子放于疏松的土壤中,置于温暖处,每天浇点水,„„”然后请学生思考并提出:“在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动脑,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或参照课本提供的资料作出假设,提出:“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之后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肥料”这个因素(因为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进而学生作出假设:“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那么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

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保证实验的条理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且体现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教师先指导各实验小组先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做好分工);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的结果,准备组间交流);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负责;实验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然后教师出示讨论的提纲,学生参照提纲和课本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讨论提纲如下:

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2.实验探究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用具?

3.怎样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

4.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应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光和空气等的条件?对每一对照组,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一样?

5.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 6.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

其中“讨论1”,根据生活常识,学生能够作出选择:完整的、饱满的、活的种子。“讨论2”,有的学生可能根据课本上的材料回答,有的学生可能选择其他的材料用具,只要选择恰当,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讨论3”和“讨论4”主要涉及到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的问题,也是重点。要让学生明白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讨论4”中除了课本涉及到的,学生提出的其他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可以告诉学生,如有兴趣,课后可以就这个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5”和“讨论6”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有共性,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观察并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讨论结束后,教师主持小组间交流讨论的结果,各小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实验计划。本实验的具体实施在课下完成,实验期间教师要提醒、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要求每组负责的学生,要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以备下节课组间交流汇报。并注意记录本组操作过程中是否规范、出现什么问题、组员是否都参与到实验中等。

第二部分: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探究实验

教师向学生质疑:一粒种子在外界的环境条件具备时,一定能萌发吗?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回答。进而让学生明确为了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在农业生产上,播种之前必须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之后由生物裸外小组学生演示课前做的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并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教师分发实验装置,并进行强调:抽样检测的方法及应用培养皿底部的滤纸要保持湿润,但不要见明水,要有适宜的温度,每天观察一次,并记录萌发的种子数,连续观察7天发芽率的计算公式重复测定1~2次,取几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本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课下完成。)第三部分:结论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果。虽然在讨论提纲中已明确了实验步骤,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对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会出现结论相同而过程不尽相同的现象,因此教师应给予每个小组以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不论实验成功与否,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科学创意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鼓励学生谈出设计思路。对于不成功的小组,教师帮其分析原因,鼓励其课后重做。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实验中工作态度认真严谨,相互合作良好的小组予以表扬,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的科学精神对于实验成功的重要性。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思考:我们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共分了几个步骤?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进一步设问:我们用这六个步骤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可不可以用这六个步骤来探究其他条件(如光)是否影响种子的萌发?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我们可以用这六个步骤来研究任何生物的生命现象,因为这是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让学生可以选其中一个(如光)作为进一步探究课题。

在学生简单讨论后,让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自行制定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实施探究(如,可用黑布包裹作为探究“光”因素的对照组。一周后学生会发现瓶子无论是否用黑布遮盖,瓶里的种子都会萌发,并完成探究报告。学生的探究报告既是对本节课教学情况的反馈,又可作为对学生的一个过程性评价。然后把每位学生在整个实验探究中的表现通过自评、同学评和教师评都记录到其成长档案袋中。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各小组之间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现象及计算结果,教师再通过CAI课件分别展示完整的、无胚的、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的萌发状况(萌发长出健壮的幼苗、未萌发、幼苗发育瘦弱),让学生观察回答后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所学的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出种子的自身条件有:完整的、活的胚,贮存时间短的,渡过了休眠期的种子。进而教师指导学生实物投影不同的种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和说明,例如,破损的、干瘪的、发育不够完善、贮存时间过长等都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第四部分:种子萌发的过程

先由各小组根据实验现象描述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记录和结果,组间进行交流。教师再进一步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动态过程CAI课件,并引导学生注意: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水胀破种皮,才能促使胚的发育。首先钻出种皮的结构是根,胚芽、胚轴、胚根分别发育成茎和叶、连接根和茎的部分、根。菜豆种子萌发的营养从子叶中获得,种子萌发的结果是:胚发育成新植物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种子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如农业生产上如何促进种子的提早萌发?如果你到种子公司购买当年播种所需的种子,应选择什么样的种子呢?我国北方早春播种后,为什么要地膜覆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交流解答。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通过层层设问与同学进行交流:你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吗?你能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吗?你能说出种子萌发需要那些条件吗?你认同了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及方法吗?你学会了抽样检测的方法吗?这样在温馨氛围中让学生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学到了知识并掌握了方法。第六部分:达标检测

通过各种类型的选择和判断题,激励每位学生主动参与,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第七部分:课后实践

自己动手培植豆芽,并进行品尝;继续培养菜豆种子的幼苗,并注意观察幼苗是怎样长大的,做好记录,以备下节课进行交流。

专家点评

一些探究活动,要设计好课内外的结合

生命活动的探究,常常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学校课程的安排,通常是有间隔的课时组成的。于是,一些探究活动,必须妥善处理好课堂内外的结合。

“种子的萌发”,连续安排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两个探究活动,两个活动都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在教学处理上存在着困难。

关茜老师的做法是,把探究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即测定发芽率),连接在一起,在课内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计划、分工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集中总结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并在学生已经观察到萌发过程的基础上,以CAI课件展示萌发的动态过程。课内外交织,活动内容多而不乱,时间利用上比较节约。

上一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工作总结下一篇:写冬天校园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