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诀窍

2024-04-30

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诀窍(精选6篇)

篇1: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诀窍

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诀窍

薛法根老师是特级教师,是全国小语界的名师,是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的校长。因为他的名气,在全国各地巡回做课、作报告是常有的事。因为他的资深,每日络绎来学校采访考察学习他的领导、记者、老师大有人在。因为他的职务,每天等待着他处理的事务千头万绪。因为他对语文的热爱,每个时段他对语文的研究从未停止。用薛老师自己的话说,他最缺的就是时间。有时觉得睡觉都是一种奢侈。可就是这样缺失时间的薛法根老师,因为对语文教学的孜孜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探索与挚爱,他硬是要主动去承担一个毕业班的语文教学。

而他所任班级却是同年级最差的一个班(原因在《聆听薛法根老师的讲座》一文中提及)。有一名学生考试从未及格过。

大凡在一线从过教的老师都知道,质量多靠“时间+汗水”凝结而成。可这样一个班级,交给薛法根这样一个大忙人,他即便有洒不完的汗水,可他哪里有额外的时间给孩子加餐。还别说额外,就是能把每一节该上的语文课上下来,把每一次该改的作业批改好,估计薛老师也常感力不从心。薛老师说,他只能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他要把他的教学和对孩子的训练尽可能地圈定在课堂四十分钟以内。听薛老师这样一说,最大程度地激发了我的兴趣。因为这也正是我孜孜追求的境界和一直在摸索的方向。毕竟我是一个不太“勤快”的老师。靠占用课间、午休甚至周末给学生加压而让考试分数上去的老师,我也是不大喜欢的。他,能有些什么“高招”呢? ●内容精要

因为课堂只有40分钟。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无穷大”的,而40分钟却是一个常数。这就要求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必须深思熟虑,通盘考究,精耕文本。把好钢都用在刀刃上。讲在文本的出彩处,讲在目标的达成处,讲在学生的疑惑处。●关注最末5名孩子

薛老师说因为他的时间有限,他不可能每堂课每个知识点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但自己的教学必须要有一个反馈,对孩子要有一个比较客观而充分的了解。

他的做法是,每个知识点讲完以后,当即请全班最后5名孩子复述。一堂课上下来,要想检测大家搞懂没有,也请最后5名孩子起来汇报。●生字首次放大书写 在教学生字的时候,老师们的常规做法是让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反复书写生字以达巩固的目的。有的老师让学生反复抄5遍,有的老师让学生反复抄10遍。并且课堂上抄了回家还得抄。

薛老师说一是他的时间不允许他这样做,更主要的是他认为将一个东西在一定程度内放大,对我们的认识和记忆很有帮助。生字学习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对第一次接触的课文中的生字,薛老师板书后总让孩子们在笔记本上放大书写一遍。放好大?他说一般是四个格子的位置,即如小字本的四个格子组成的一个大格子。学生这样写一遍后,对生字的结构,对字体的内外特征,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在记忆上也很有帮助,一般不容易遗忘。●课前听写

薛老师说他几乎每堂课的开头几分钟都拿来听写。并且听写的内容还比较多。听写在学生的笔记本上。

他上课不喊“起立”。而是一走进教室就开始听写。即便教室里还闹哄哄的他也不管,只管自己开始念自己的。他说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几次下来,学生都知道了你的习惯。课前,他们就会作好充分的准备,不再拖沓。你无须课前还去做什么“收心”工作或组织教学。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显得特别紧凑。孩子们也能一开始就静心投入到课堂。

另外,我们的听写还可以分组。比如《詹天佑》一课,描写环境恶劣的一组,歌颂詹天佑品质的一组等。对某些课文也可以表示名称的一组,描写动作的一组等。这样经常性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知识形成板块,形成体系。对了解课文也有一定的帮助。薛老师在听写优美句段的时候,要念出标点符号,他说这样可以纠正学生不用标点和乱用标点的现象。

●用好一个笔记本

薛老师的课堂里,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个笔记本。这个笔记本是一个大杂烩。听写在里面,生字抄写在里面,造句在里面,片段练习在里面,回答问题在里面,老师讲的笔记在里面,思考的痕迹也在里面。

薛老师要求学生思考必动笔。面对每一个问题,你只要一有思考,就得首先把你思考的要点记在笔记本上,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如果你要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你就得首先在笔记本上写出三个词语概括要点。薛老师说这叫“用核心词提炼思维”。●重视小片段训练 在薛老师的课堂里,小片段的训练是一大特色。几乎每节课都有。训练的范围很广,有仿写,有用好关联词,有用词语造句,有对课后问题的阐述,有就某一个主题进行片段训练等。他戏称:“比如我喊学生用某个词语造句,字数在150字以上。哈哈,其实就是一种小片段的练习。”再比如在教学的某个特殊环节,就文本细节进行仿写或引发开去写,字数也在150字左右。每一次片段练习都要限时。时间一到,就抽一两名写得好的孩子读一读。如果有实在写不出来的学生,就让他照着誊抄一遍。薛老师笑道:“就算再不会写的孩子,一学期下来,誊抄了五、六十个片段,也自然会写了。”

薛老师还调侃道,他几乎不上作文课,他就注重了孩子片段的训练。他说每学期都写了这么五、六十个片段,何愁学生写不好作文。他班的孩子都是写作的高手。●作业要少

谈到这个问题,我更是兴趣倍增。

从上而下,一再呼吁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当下的实际情况却是,孩子们的负担越减越重,书包越背越沉,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打“题海战术”的老师有增无减。薛老师说他校的老师也喜欢打“题海战术”。就他班上的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就是打题海战术的典范。因为他到班上的时间有限,他去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绝对没有。所以他班的学生都是首先完成数学作业和英语作业,然后才做他的语文作业。而更多的情况却是,孩子回家等把数学作业和英语作业做完,已经到了睡觉时间。而几乎没有时间做语文作业。如果你硬是布置很多作业,要么孩子就拖沓,要么就鬼画。无论哪种情况,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所以薛老师就将全班孩子分成了A、B、C三等。A等学生只要笔记本和练习册上的作业全对,就可以不做其他作业了。B等学生基础稍欠,就适当布置点基础题。C等学生最特殊,一般为班上最顽皮的几个孩子,他们是从不主动做作业的家伙。所以这等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必须放学后留下来做,做完检查了才准回家。

这三等学生随时都在互相转换。对学生而言是个很大的激励。如果能不做家庭作业,对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快事。所以大家都争着当A等学生。这样一来,薛老师说他的语文作业就很少很少。因为作业一少,孩子们都喜欢他,进而喜欢他的课。日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作文批改只划红线

对作文的精批细改,俨然一副镣铐罩住了语文老师的手脚。工作之繁重,效果之低廉。薛老师说他批改作文,从不改错别字,从不改语病,更不写评语。他只勾作文中的好词佳句。一道道红色的波浪线,是对孩子最大的肯定与褒奖。他给每个孩子的等级都是“优”。唯一不同的是根据红线的多少,在“优”后面加上一颗两颗三颗不等的星星。他说他班有个孩子一学期下来,得到了最多的星星,有52颗,把那孩子高兴惨了。

●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教书育人。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必须教给学生合作的能力,探索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竞争的能力。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健康的人格,都有强健的体魄。

教学中,薛老师坚持培养学生的毅力,采用带着学生经常读“我能行”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心中发出积极向上的声音。●要让每个学生有成功感

薛老师经常让他的学生在课堂上高声朗读自己的作文。朗读完后,让全班给予一分钟的掌声。他更有心的是,给教科所出题的教研员们打招呼,要他们把期末考试的卷子出成两张,即我们常说的A、B卷。A卷上只出特别基础的东西,让很多孩子都能轻松考个九十几分甚至一百分。B卷才出阅读题和作文题,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享用。

而最后只发A卷给孩子带回家拿给家长看。这样一来,再差的孩子也能考好几十分。会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薛老师稍显得意地告诉我们,这样一来,他班上那个从未及格的孩子,这学期也及格了。让这孩子找到了幸福的感觉。●一分钟的掌声

薛老师的独特发明:给孩子一分钟的掌声。他说,你别小看这一分钟的掌声,足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他举了个例子。他班孩子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当读完后,老师让他别动,就站在讲台上。然后让大家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掌声。当这一分钟的掌声持续完后,台上这孩子早已成了泪人,被感动得声泪俱下。薛老师还说,不光得到这一分钟掌声的孩子心灵会受到大大的震动,就是下面鼓掌的孩子,当他在坚持鼓掌,持续这一分钟的时间里,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每一个孩子都多么盼望这一分钟的掌声是送给自己的呀!

所以薛老师经常在他班上用一分钟的掌声来鼓励那些优秀的孩子进步的孩子,让他们尽情扬起前进的风帆!

篇2: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诀窍

转载 ▼

标签:杂谈 正文开始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字。(师板书:槐)这个字你会念吗?

生:念huái。

师:(高兴地)你是怎么学会的?

生:我已经读过课文了,课文后面的生字表上念huái。

师:老师没有教,自己先预习了,这叫自觉!学习自觉的孩子总能学得更优秀,老师喜欢你!

师:谁能用“槐”组个词语?

生:槐树、洋槐、槐花。

生:槐花饭。

生:槐乡、槐花蜜。

师:(出示槐树图片)看,这就是洋槐树,雪白雪白的槐花。那么,什么样的地方叫“槐乡”呢?槐乡的孩子有些什么特别的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五月的槐乡。

生:(齐读课题:槐乡五月)

师:下面请同学们各自认认真真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看一看生字表上的注音,读正确。然后联系课文的句子,划出带有这个生字的词语。

生:(各自认真地放声读课文,边读边划词语。教师巡视,不时倾听个别学生的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专心!从小有这样的读书习惯,终身受用。你从这篇课文中又学到了哪些新鲜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学到了这些词语:山山洼洼、瑞雪初降、酿出……

师:(插话)酿出了什么?

生:酿出了甜的蜜。

师:那想一想,这个“酿”字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酿蜜。

师:对啦!一起读一读这个词语:酿蜜。

生:我划出了这些词语:醇香、熏醉、蒜泥、陈醋、炒芝麻。

生:我划了这些词语:衣襟、俊俏、挎走

师:(问学生)你的衣襟在哪儿?

生:(愕然)

师:(指衣服的前面部分)这就是衣襟,(指其他部位)这是衣袖,这是衣领。

师:现在请你将自己划出来的词语,加上刚才同学们划出来的词语,好好地读一读。

生:(各自读词语)

师:看老师写一个词。(板书:傻乎乎)

生:(齐读)

师:“傻乎乎”的意思懂吗?

生:很傻的意思。

师:你这个人真傻!你这个人真是傻乎乎的!意思一样吗?

生:语气不一样。

师:我说你傻,生不生气?我说你傻乎乎的,生不生气?

生:说我“傻”要生气,“傻乎乎”就不太生气。(众笑)

生:“傻乎乎”不是真傻,是傻得有些可爱。

生:“傻乎乎”是有点喜欢的意思。

师:课文中说那位小朋友“傻乎乎”的,你怎么理解呢?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自读)

师:你读出来这个孩子真的傻吗?

生:不,他有点……

师:你也成了傻乎乎的了。(众笑)

生:有点可爱的傻。

生:陶醉了,被槐乡的香气陶醉了。

生:喜爱这个地方,不想走了。

生:他已经忘记了自己,被香气迷住了。

师:喜爱这个地方,陶醉了,所以说他“傻乎乎”了。这样的小朋友似乎就在你的眼前,你一定会拉他回家吃槐花饭的。读课文一定要注意这样的词,重叠的,想一想还是原来的意思吗?体会出其他意思了吗?读书不能读得傻乎乎的。现在读课文,发现这样的词语请你划出来。

生:(自读整篇课文,边读边圈划。)

师:很多同学一边读,一边将这些词语划下来了。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你发现的词语?

生:“槐花的山山洼洼……”这里有一个“白茫茫”。

师:一朵槐花能说是“白茫茫”的吗?

生:好多槐花,一大片一大片的槐花。

生:还要在远处望过去的时候,才是白茫茫的。

师:说得真好,这就是生活经验。体会一下“白茫茫”的一片,你会读得更好。

生:(再读句子,果然有明显进步。)

生:这个句子里还有“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这两个词语,说明这个地方有很多的山洼、坡岗。

师:重叠了,意思就不一样了。

生:我还有补充,“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连在一起就是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的意思了。

师:对啊,漫山遍野的都是槐树、开满了雪白的槐花,这就是槐乡啊!想一想,这两个词语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漫山遍野的意思?

生:(读得很入情)

生:“啪啪啪……”这个句子里的“白生生”是形容槐花很白很白的样子的。

师:这里的槐花能不能用“白茫茫”?

生:你可以,因为白生生是说一朵一朵的槐花,不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槐花。

生:白生生是让人感觉槐花很新鲜,刚刚采下来的。

生:很嫩很嫩的。

生:“白茫茫”表示很多,篮子是装不下的。

师:“白生生、白茫茫”都是形容槐花的。那“喜盈盈”呢? 生:是形容心情的,很高兴。

生:心里感受到的。

师: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语句。

生:读句子:“中午,桌上……香喷喷的槐花饭……”这里的“香喷喷”是形容饭香。

师:写香味,是闻到的。还有哪些词也是形容“香”的?

生:清香、醇香、浓香。

师:划下来,有什么区别?

生:香的浓度不一样,清香是有一点香,醇香是很香,浓香最香了。

师:花香是有浓度的,说得真好!

生:(齐读:清香、醇香、浓香。)

师:还有这样的词语吗?

生:小小子(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这个词语不一样的,小小子是指人的。

生:是指小伙子的。

师:是小伙子吗?

生:是小男孩。

师:“小子”与“小小子”一样吗?

生:(笑)小子是骂人的,小小子是喜欢人的。(众大笑)

师:那你是小子还是小小子?

生:小小子。(众大笑)

师:称“小小子”的时候表示亲昵、喜欢,称“小子”就有点看不起人的意思了。话要说清楚、明白,对吗?

师:课文中重叠的词特别多,你要会体会,这些词包含什么样的感情?自己读,体会一下有什么样的感情,等会选择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生:(自读整篇课文。)

师:读好的请举手。请同学选择一个自然段来读给大家听。你认为哪个自然段读得最好,就读那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段中哪个字你感觉特别新鲜?

生:“飘”。(读句子。)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飘”字很特别?

生:这是说香气飘,不是走路飘。(众笑)

师:你真傻乎乎的。(众笑)小姑娘可以“飘”,你能说老头老太“飘”吗?

生:是说小姑娘走路很快,像风一样。

生:是说这些小姑娘身上有槐花,跑到哪儿哪儿就飘来了花香。

师:花香随着姑娘飘!

生:我还可以看出这些小姑娘很快乐,很高兴。

生:下面的“塞”也可以看出孩子们很高兴的。

师:(赞赏地)说个理由?

生:男孩子想怎么吃,吃多少都可以,太自由了,好幸福哦!(众大笑)

师:不用花钱买,也没有人来管,槐乡的孩子有口福,也真幸福!说得真好。那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呢?

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听了你的朗读,感受到了槐乡孩子的生活可以用一个字形容——

生:乐!

师:你真聪明!

生:(选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请她再读一读这几句话,你们要仔细听,这几句话美在什么地方?

生:(再读1—3句。)

师:这几句话中,老师请你注意这三个字。(板书:似 像 如)什么似什么?

生:槐花似瑞雪。

师: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什么像什么?

生: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师:什么如什么?

生:槐花如小辫。

师:(指学生)她们俩都有辫子。你们看,一条一条的槐花像谁的辫子?

生:(选择辫子。)

师:同样是槐花,为什么它可以比作不同的事物?

生:因为槐花堆在一起的时候形状不同。

生:姿态不同的。

生:看的距离不一样。

师:看的角度不一样花的模样就不一样了。“瑞雪”是怎么看的?

生:远看。

生:应该是远远地望过去的。

师:“圆球”是怎么看的?

生:近看。

师:“小辫”是怎么看的?

生:更近地看。

师:请你们来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前3句。)

师:读得不错,请你往下读。

生:(读完第一段。)

师:这两句话,你们自己读一读。老师这样写,像什么?

板书: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垮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生:像诗。

师:读读,还能发现什么?

生:句子与句子是对称的。

师:(惊喜地)对称的句子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有一种节奏感,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男女生互读)

师:感觉到哪些句子是对称的了吗?继续往下读。

生:(齐读读完第一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话中,有一个词很特别?

生:“浸”。

生:“浸”表示到处都是槐花,到处都是槐花的香味。

生:“浸”就是淹没了,一点都不露出来,就像“浸”在水里一样。

师:这一段写得特别美,请你们再好好地体验着读一读。

生:(自读第一段。)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感觉五月的槐乡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

生:美!

生:香!

生:白!

师:浸在香海中,身在雪海里,那真的就叫:香—雪—海!读到这里,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槐乡的景色很美,槐花很香;槐乡的孩子很快乐。

师:课文最后写了这样两句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板书: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_______。)你能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将“槐花飘香”四个字的意思说具体吗?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时候,连风打着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槐花飘香,让孩子们深深地陶醉了。还可以怎么说?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中午,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小子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姑娘……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蜜蜂……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槐乡的孩子在你走的时候还会送……

师:是呀,槐花是香的,心中是喜的。五月,还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板书: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_______。)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小子呢……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朋友临走时……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姑娘……

师:你还能从课文中发现,为什么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吗?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时候孩子们可以一起玩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他们可以采来槐花烧槐花饭,香喷喷,味道好极了。(众笑)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姑娘们都用槐花把自己打扮得更俊俏了。

生:……(略)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一句话写了这篇课文的意思。

生:(齐读。)

师:发现了吗?这个小节和前面三个小节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一个总结句。

师:开头的话,叫总起句;放在结尾,叫总结句。这样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板书:中心。)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师:如果用这两句话作为开头,你们会写一段话吗?如果换句句子,能围绕它写吗?

生:能!

师:(板书:今天是个好日子)请你围绕这个句子写一段话。

生:(自己练笔。)

师:听听别人怎么写的,如果他写得好的,老师表扬了,你就赶快把它写到你的本子上,要学会学习。

生:今天是个好日子。一大早,我走进学校的大门,就有同学向我问好,我心里美滋滋的;语文课上,老师又夸我说得好,我心里更是甜丝丝的;回到家,妈妈听到我受到老师的表扬,就奖励我一元钱,我真幸福啊!

师:今天有一元钱的奖励,真的是个好日子。(众大笑)“美滋滋、甜丝丝”这两个词用得好,好就好在今天刚学了这种形式的词语,你就会创造了!

生:今天是个好日子。一出门,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小草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我们小朋友一起去放风筝,看到五彩缤纷的风筝飞上了蓝天,我们的心儿也飞上了蓝天。(掌声)

师:最后一句话,像诗一样美!

生:(略)

篇3: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诀窍

一、简约的设计

《九色鹿》这篇课文源自一个佛教故事, 通俗易懂, 文本在内容上难度不大, 难在对人物进行评价。薛老师依据他的“三个不教”理念 (即已经会的不教、自己能看明白的不教、教了仍然不会的不教) , 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 只留下了三个环节:

一是说一说, 你喜欢谁?为什么?作出自己的评价, 概括人物形象。学生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是:九色鹿———正义与善良的化身, 调达———卑劣与贪婪的象征。

二是读一读, 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老师通过第一小节的示范, 引导学生朗读文本中最精彩的段落、故事的高潮部分,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 想象情节。

三是写一写, 调达后来面壁思过, 他是怎样忏悔的呢?写三五句话, 用上“竟然”这个词。也可以写国王如何感到惭愧的。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丰富的对话

课前谈话, 薛老师问孩子, 你们的语文老师姓什么?你喜欢你们的语文老师吗?喜欢她什么?随意的谈话,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也巧妙地为课堂教学作了铺垫。

第一环节中, 老师问:你喜欢九色鹿吗?喜欢它什么?在书上写一写。学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 提醒: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读到别人读不到的东西。引导学生概括九色鹿的形象:正义与善良的化身。

老师又问:课文里还有一个人, 调达, 你喜欢这个人吗?为什么?学生说, 不喜欢, 但是说不出理由。薛老师说, 喜欢一个人可以不需要理由, 但不喜欢一个人一定有理由。你再想一想。

第二环节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九色鹿气愤的话语之后, 薛老师巧妙引导:我觉得这个皇帝是个昏君。如果我是九色鹿, 我就这么说:“你这个狗皇帝, 瞎了你的狗眼, 你竟然与调达这种卑鄙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 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你觉得这样说行不行?为什么?

对话中, 引领学生体会九色鹿的智慧, 同时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别人不知道情况时, 不怪罪他;发火不能弄错了对象;当我们被小人陷害的时候, 虽然气愤, 但是要保持冷静, 要揭穿坏人的阴谋, 不能气昏了头, 那会正中了小人的奸计。

三、扎实的训练

语文教学该干什么?我以为, 应坚定不移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他所有目标, 诸如人文关怀、智能发展、品德熏陶、习惯培养等, 都是围绕附属于语言学习这个中心的, 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达成的。

在分析调达是个什么样的人时, 薛老师让学生将“见利忘义, 恩将仇报, 背信弃义, 卑鄙小人, 灵魂肮脏, 残害无辜”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 相机进行恰当的词语教学, 例如“灵魂肮脏”———“下雨天, 薛老师的皮鞋弄得肮脏了, 与这里的‘灵魂肮脏’, 意思一样不一样?”“小人”———“什么人叫小人?是不是年龄小?”“与小人对应的是什么?”“我们要做君子, 不能做小人。”

读完了课文, 薛老师让学生当堂进行了小练笔, 训练表达:调达面壁思过, 他会怎样忏悔呢?请你写一段话。以“唉……”开头, 写三五句话就行, 用上“竟然”这个词。如果你想写一写国王如何感到惭愧, 也可以。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

国王非常惭愧, 唉, 我真笨, 竟然相信了这个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的卑鄙小人的话。我要做一个明君。

调达忏悔道:唉, 我竟然做出这样恩将仇报的事, 真是罪过罪过。人生在世, 谁能没有错误呢?我今后要做个好人。

调达非常后悔, 唉, 我如果不去告密就好了。想不到九色鹿竟然这么聪明, 我还是做一个好人吧。这个社会好人太少了 (笑) , 我要做知恩图报的人。

调达非常后悔, 唉, 我当初真不应该, 竟然做出了这样的事!九色鹿在我落水时救了我, 我竟然恩将仇报, 我真是个浑蛋!我的良心都让狗吃掉了。我这是为何呢?今后我要知恩图报, 重新做人, 做个善良的人。

关于写, 薛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话:“我们的语文课光说不写似乎成了一种时髦, 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 却留下了一只笨手, 要写, 就显得非常痛苦, 这是缺少锻炼的缘故。写顺了, 写惯了, 就不再觉得是一件苦事, 反而有一种写后的酣畅淋漓的快感。笔下流出的是文字, 是思想……”

篇4:薛法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析

【关键词】薛法根;小学语文;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薛法根的语文教学思想

(一)简简单单教学

薛法根一直奉行简简单单的教学思想,这是在薛法根立足于杏坛的时候就确定的教学思想,这么多年来,薛法根也是这么实践的。其实简简单单地教学,并不是薛法根单纯地追求教学的简单性,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教学思想上来谈的这个问题。简简单单教学,在薛法根看来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守平凡的教学岗位。薛法根从教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对学生认真负责,对教学兢兢业业,没有半点懈怠。即便在薛法根的教学思想在整个教育界掀起一场教育革命的时候,薛法根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没有受到半点影响,反而让他更加坚实地在教学岗位上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这就是薛法根常说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也一样可以做出贡献的道理。第二,在课堂中朴实地、简单地传授文化知识。坚守课堂,始终认为,课堂上才是一个老师应该坚守和不能松懈的地方,这是薛法根一以贯之的做法。薛法根很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都是来自于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薛法根不仅让学生向他学习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薛法根在课堂教学中也向学生们学到了很多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经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教学艺术的提高。这是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的优良素质。从这个角度来说,薛法根就真正做大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在向学生们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内在的提高,而同学们也掌握了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就是薛法根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第三,为学生负责到底。在向学生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无论学生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学生们也都愿意向薛法根倾诉,在一定程度上,薛法根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教师,而且在同学们的心目中,薛法根更像一个很好的、可以倾心交流的朋友。薛法根始终认为,正是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当中,使自己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甚至很多时候诚恳地向大家说,我从同学们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多于学生们在我身上学到的东西,这真的是一位名师的心里话。

(二)有计划的教学

所谓有计划的教学在薛法根这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以备课的教案或者为课堂提前做准备地教学行为。在这里,有计划的教学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捋清知识体系。这就是说,无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哪个阶段,作为教师的自己,首先必须把整个知识脉络理清楚,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知识之间的一种前后衔接性,把课堂的知识,有系统地、有层次地贯穿起来,并把这种知识的贯穿感、层次感表达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节奏地把知识学好,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一种模糊化地表达与理解。第二,课堂教学手段的计划性。课堂教学手段,说白了就是课堂教学方法,任何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都要注意,一种教学手段有时候很难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这是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时间一长,学生们可能就对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手段或者教学方法就会产生厌倦感,从而引起学习知识的匮乏,学生们也逐渐地会对学习知识有一种不安的状态,不利于学生们系统化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养成。第三,有计划地与学生们交流。与学生们心与心的交流逐渐成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潜在的或者逐渐显在的一种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人文性质的教学活动,语文也是培养一个人内在的综合素质的一门学科,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的时期,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是有好奇心的。这就导致了学生们极易受到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薛法根在教学中注意与学生们适当、合理地交流本身就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进步,也是薛法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因材施教思想的逐步展开

薛法根因材施教思想并不是单纯地以学生们的不同的学习天赋来判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的一个教学过程。薛法根特别注意鼓励语文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的自信心,同时薛法根也注意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贯彻到实际的教学行为中去,这是薛法根有益的教学思想。薛法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利用学生们的弱势,也就是说,学生们的先天能力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这方面学习能力强一些,有的学生这方面学习能力可能就弱一些。薛法根就特别注意,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这也是薛法根教学思想的一部分。薛法根始终认为,决定一个班级整体的学习成绩的不是那些学习好的、也就是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的学生,而往往是班级里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薛法根注重提高差生的成绩。提高差生学习成绩的方法,薛法根的教学思想里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发挥差生的优势。比如说,有的差生语文成绩总是在班里不尽如人意,但这个学生特别善于演讲,口才了得,薛法根就在课堂上积极鼓励这样的同学发言,发挥他的语言表达的优势。其实,这就是薛法根从长远方面来看,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差生的自尊心也得到了满足,学习的劲头也就大了,这样,在差生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不再拘泥于一种学习的方式,自动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第二,在班级中充分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让学习成绩不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帮助学习成绩不优秀的学生,这样在全班范围内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氛围,有利于班级的整个的综合的提高与进步。

二、薛法根课堂教学方法揭秘

(一)课堂采用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教学形式

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语文感悟能力的过程,表达能力的训练不可能止步于卷面上的成绩来体现,而是在更深层次上的一种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的一种训练,薛法根紧紧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这一根本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所谓的双向互动形式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薛法根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里的双向互动指的就是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双向互动或者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的主要形式就是语言表达。薛法根特别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同学们语言组织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他始终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也就是说一定要把学生的语文的这种素养培养起来,素养并不是思想,在小学阶段,小学生们往往还没有形成特别成熟的思想,充其量,小学生们的思想就是小学生对某事某物的一种看法,谈不上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恰恰就是这种看法的表达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就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双方互动中,薛法根往往注重学生们表达想法的能力,而不注重表达想法的胜负,在薛法根眼里,学生们表达想法是没有胜负职分的,在他看来,同学们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更清楚,谁就是这种表达过程的胜利者,说到底,薛法根的教学互动目的,就是要学生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最合适、最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能达到表达自己想法的目的,那么这节课堂的教学效果就是成功的。不得不说,传统的、不注重语文教学互动过程的教学方法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只有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与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教育教学的规律。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薛法根始终认为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们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也就是说,让学生们成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奋斗的一个完全的社会公民。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传授学生们知识是一方面,而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让学生们懂得感恩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有着更为热烈的感情,对生活充满感恩,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是教育的一个最终目的。所以,薛法根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通常都是怀着一颗让学生们得到更多知识、学到更多做人的道理的思路逐步地把课堂引向深入,这是一个教师的最根本的职责。薛法根认为,语文教学是整个小学教学的核心的课程,如果语文学不好,那将影响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语文首先是理解性教学的,培养学生的一种综合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同学们做不到理解知识,那就很可能很难做到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薛法根追求的最根本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注意理解文字背后的力量,可以说,这是薛法根教学思想的一个精髓部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知识的内在逻辑连贯起来,理解了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那么这个知识学生们就掌握住了,也就是说,学生们就不再对这个知识点陌生了。语文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能力、演讲能力、反应能力等等综合能力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这些能力都是要注意到的。培养好了同学们的这些能力,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就提升上来了,这是薛法根的一个最根本的一个想法。综合能力的培养从来都是循序渐进的,一步一个脚印进行的,薛法根从来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认识的。

(三)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不可以缺少的环节,薛法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他认为,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适用范围,限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的交流与协作,另一种就是书面的表达能力,就是说,同学们要学会把自己的想法以一种书面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两种能力都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到的,不能偏废的。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是为这两种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也就是说,并不是说在小学阶段就一定要把这两种能力培养到天衣无缝,而是起到一个基础的作用。因为就这两种能力而言,是一个人一生都在努力完成的功课了。但最重要的是要在小学阶段就要为这两种能力打好基础。基础打得好不好,牢不牢,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知识是否学的扎实。写作能力的培养,薛法根特别注意在课堂上随机性地选择一个写作题目交给学生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表达出来。有时候,课堂教学环节碰到或者在和学生们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薛法根都可以把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开发学生们想象空间的印子,让学生们打开想象的翅膀,把这种想法或者事情,以更为巧妙的手法在书面上表达出来,这就是薛法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方法。同时,薛法根也注意到,学生们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步登天的,它是在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上进行的,从简单句再到复杂句再到段、篇、章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写作能力逐步培养的一个过程。薛法根特别注意在平时的写作课堂上让学生们把自己的书面化语言再转化到平时用语的过程,在薛法根看来,能把书面语转化成日常用语,仍然是学生们的一种进步,一如前述,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同学们能把书面语言转化成日常用语本身又是一种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秋连.对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四字”朗读教学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4(23).

[2]梁昌辉.“学用”与语感、文感——品析薛法根老师《水》的教学内容[J].江苏教育研究,2015(22).

[3]张晓华.在走出文本中彰显智慧——薛法根老师两则词语理解教学案例浅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4(9).

[4]马莹.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沟通艺术[J].学理论,2013(2).

[5]薄敬花.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J].学周刊,2013(11).

[6]张琴.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语文天地,2015(24).

[7]安英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中华少年,2015(26).

作者简介:宋晨曦,女,1991年生,辽宁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篇5:读薛法根老师课堂实录的体会

一直以来,传统教学难以摆脱由教师充当知识的“权威”者,让学生较被动地“吸收”知识这一状况。这也促使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创新方法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如何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等问题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关心和研究的对象。及至读到薛法根老师的《黄果树瀑布》的课堂实录方如醍醐灌顶,如梦初醒。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解读课文,即把以教师为本体、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转变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为了学生好学”、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而不是教师包办。薛老师打破传统课堂单一讲授,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艺术效果。薛老师没有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他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方式,在此基础上以学定教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还没有初步掌握时,就给学生阅读定下框框,以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出现了教师挖井让学生往下跳的现象。其实,作为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解开对他们思想的束缚,让他们自读自悟。如课堂上,学生自读课文后,只由教师的一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就可以引出学生许多精妙的发现。所以,教师应淡化“教”,根据学情来确定教的内容,而这个“教”更准确地说,应是指只重于在学生需要时的“导”:可以导思考方向;可以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把自身的感受同阅读结合;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些“导”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由自渎过渡到自悟。

曾有学者说过:“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地审视我们与真理地关系、叩问我们现实存在地景况,并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地方向时,教育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 薛老师在教授《黄果树瀑布》中,展开师与生、生与生的“阅读对话”,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它不但能避免简单的一问一答,而且有助于让学生从中学会阅读。我们可以采用学生相互交流以达到学习互补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就某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他们凭借自己一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辩论以达到求真的目的;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发现问题,再讨论、汇报、交流补充以实现层层破疑;也可以鼓励学生敢于挑战书本、教师或其他权威言论,进行平等对话,让学生学会阅读与思考同步。这些都可以实现学生自悟能力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人是个体,各人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如果让人人都一样,那么这个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去解读,去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主主阅读中鼓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听薛法根老师《半截蜡烛》有感

长清区实验小学 董丽芬

3月25日,参加了“第九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于今日已近一周。当天的学习,与我而言思考最多的,触动最大的,还是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可以说,整节课自始至终给我的惊愕、惊喜,令我整个人异常兴奋。直至此刻,翻看听课记录,仍忍不住感慨薛老师的高深莫测。

为什么用“高深莫测”形容薛老师?那是因为,你永远想不到,他看似无意的一句话,一个问题,是在铺垫什么,甚至根本不知道是在铺垫,随着课堂的推进,才豁然开朗,他之前埋下的伏笔是如此巧妙。听了他的课,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基于文体的语用型课堂”。

一、认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并风趣地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现,小说的秘密就在于反面人物制造麻烦,正面人物不断地解决麻烦,反面人物起衬托作用。(让学生了解塑造人物,情节推动的秘密所在。)

二、引导学生读文思考他们制造了什么麻烦,又是如何解决的,通过关键词语总结出:点燃蜡烛——取出油灯,熄灭蜡烛;重新点燃—— 搬柴生活,端走蜡烛;一把夺回——上楼睡觉,端走蜡烛。从而发现,制造麻烦与解决麻烦形成了冲突。而这种讲述方式,称为“交替讲述”。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语,用交替讲述的方法讲述故事。(开始,我还以为薛老师仅仅是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串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没想到的是,他将正面人物的行为与反面人物的行为,分行板书,在串联中很容易发现人物一次次形成冲突、解决冲突,继续形成冲突,感受这样描写带来的过山车一般的紧张感,感受“交替讲述”之妙。说实话,这种写作方法,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而薛老师“好的小说就要有惊叫的感觉,好的小说有一个名字叫——惊叫之旅”更是总结得妙。)

三、“哪些地方紧张到令你惊叫起来?”这样一个问题的设计已在我意料之中,我也料到了薛老师会巧妙地将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心理、外貌的描写融合于文本的理解过程中,也能想到薛老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思考并练习运用作者的方法描写出那种紧张的心情。但,我总是在最关键处止步,而且我也绝对想不到,薛老师如此设计的另一个意图——在一次次的朗读感受中,认识到这种紧张的心情是一层加一层,这种写法叫“叠加描写”(听到这儿,我着实为自己的无知汗颜,后来又特意查阅了相关资料。其实,我不懂的又何止这一点呢?在我备课的过程中,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对于文体的了解,何其匮乏呀,如此,又怎么能备出基于文体设计的语文课呢?)

上一篇:最需要咨询式培训的企业类型下一篇:华力参观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