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梦薛宝琴

2024-04-24

新红楼梦薛宝琴(通用5篇)

篇1:新红楼梦薛宝琴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诗词鉴赏】

薛宝琴家是皇商,所以她从小就随其父母到处周游,“四山五岳都走遍了”,是大观园群芳中见世面最多的一个。在宝、黛、钗等人作谜语诗的同时,她“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诗”,暗隐俗物十件。

这十首也没有透露谜底。五十一回的回目是“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作者强调的是“怀古”,可见谜底并不重要。

这首诗借古战场赤壁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情绪。从来的“怀古”,都是“伤今”,怀古的情绪是由伤今引出来的。从这首诗渲染的悲凉气氛看,很可能是隐示贾家这个不可一世的封建世家,由于“自杀自灭”导致大厦倾颓,家散人亡,留下一片茫茫白地的惨景。

有人猜谜底是“盂兰会(鬼节)所焚之法船”,有人猜是“走马灯之用战舰水操者”,可作谈助。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诗词鉴赏】

这首诗“颂扬”了东汉时平定交趾被封为伏波将军的马援,渲染了他名传遐迩的武功。这同贾家先人出兵立功,皇帝封他们为“宁国公”、“荣国公”,成为金陵四大家族之首,很相类。那么这首诗是不是借“交趾怀古”来隐喻贾家的发迹史呢?不敢断然肯定,聊备一说吧。

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有人猜是“喇叭”,可作谈助。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诗词鉴赏】

南朝齐代的孔稚硅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北山移文》。文中说到,周颙(y6nq)曾隐居于建康(今南京)北山(钟山),以清高不仕自许。后突然应皇帝之诏出山当了官。等他再路过钟山时,北山(钟山)的山灵把周颐尽情地嘲笑、斥骂一通,说他玷污了钟山的高洁,不许他再来。其实这是一篇游戏文章。南齐时代确有周颓其人,然而并未当过隐士,孔稚硅的文章不过是借题发挥。薛宝琴这首怀古诗又是借《北山移文》的内容进一步发挥,嘲笑那些装腔作势,自命清高,其实是热衷名利的人。是不是影射《红楼梦》中的某个人呢?猜不出。

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有人猜是“肉”,有人猜是“傀儡”可作谈助。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诗词鉴赏】

这首诗就韩信一生几个最有特点的事件——不耻胯下之辱、寄食漂母、当上叱咤风云的齐王、最后被砍头,对他作了咏叹。这似乎是提示读者:贾家从发迹到鼎盛直到衰亡,也同韩信的.经历有某些类似之处。韩信受过漂母一饭之恩,后来作了报答;刘姥姥也受过贾府救济之恩,后来贾家还要受刘姥姥之恩(如救巧儿出火坑)。在炎凉世态中,这种知恩报恩的感情是可贵的,作者在这里寄托着感慨。

谜底,有人猜是“兔子”,有人猜是“马桶”,读者可以去联想它像不像?发人一笑。

广陵怀古

蝉噪雅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诗词鉴赏】

这首诗吟咏的是南北大运河两岸的隋堤。“蝉噪鸦栖转眼过”,似喻荣府的繁华生活同样转眼即将成为过去。“只因占得风流号”,荣府也以富贵风流闻名,当其败落时,也将“惹得纷纷口舌多”,成为人们议论不休的话题。

谜底,有人猜是“箫”,有人猜是“柳絮”,还有猜是“柳木牙签”的,可作谈助。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诗词鉴赏】

这首诗吟咏了王献之与爱妾桃叶在桃叶渡分手的往事,表达了一种惆怅、哀怨的情绪。这同荣府后来败落时种种生离死别的情景有共通之处。

谜底,有人猜是“团扇”,可作谈助。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诗词鉴赏】

这首诗以“青冢”为题,吟咏了昭君不得已到荒凉的塞外与匈奴单于和亲的悲怨,责骂了不能保护昭君的汉元帝。与之相对应,大观园群芳的悲剧命运,是由贾府的男人们的腐败导致的,应由他们负责。这样理解,是否也可以说这首诗是暗暗地骂了贾府那些峨冠博带的“须眉浊物”们?

谜底,有人猜是“枇杷”,有人猜是木匠用的“墨斗”,可作谈助。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诗词鉴赏】

这首诗以杨贵妃死于马嵬坡的故事为内容,作了暗含讥刺的咏叹。似乎是影射了宁荣二府中种种淫滥的生活,如秦可卿与贾珍的乱伦关系。

谜底,有人猜是“杨妃冠子白芍药”可作谈助。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诗词鉴赏】

严格说,这一首不能叫“怀古”诗,因为《西厢记》的人物连同普救寺之类全是虚构的,于史无考。但这是作谜语诗取乐,正如黛玉所说大可不必“胶柱鼓瑟”,去那么认真。就其内容说,似乎是影射宁荣二府中的某些风流韵事。

谜底,有人猜是游戏或赌博用的“骰子”,有人猜是“红天灯”,可作谈助。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诗词鉴赏】

这一首同上一首《蒲东寺怀古》一样,歌咏的也是虚构的戏剧人物。

杜丽娘与柳梦梅死生不渝的爱情,同林黛玉与贾宝玉缠绵不尽的爱情很相像。不过前者得谐美满姻缘,后者终成“虚化”,以夭亡和出家了事。

谜底,有人猜是“纨扇”,有人猜是“秋牡丹”,可作谈助。

案:上面十首怀古诗拟猜的谜底,见于周春<阅红楼梦随笔)、徐风仪《红楼梦偶得》、王希廉《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诸书。

篇2:新红楼梦薛宝琴

薛宝琴,是曹雪芹所著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薛宝琴是薛家人,父亲是皇商,小的时候薛宝琴跟着他的父亲去过不少地方。薛宝琴才华横溢,长得也极为美丽,一出场就引得贾母的喜爱,夸她比画上还好看,贾母甚至拉她同睡。薛宝琴在贾府可谓人见人爱,不仅王夫人认她做干女儿,贾母甚至动了将她许给贾宝玉为妻的念头。越过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与林黛玉并列的薛宝钗,甚至越过自己极为疼爱的林黛玉。贾母一眼相中了薛宝琴,可见薛宝琴的美好。薛宝琴从小读书认字,本性聪敏,在大观园里曾作《怀古绝句十首》。尽管贾母有意将她许配给贾宝玉,但后来通过薛姨妈的口中,我们知道薛宝琴早被家里许给了梅翰林的儿子。她的美艳与纯真和邢岫烟的内敛与清高、李纹、李琦的超脱与淡然截然不同,十分耀眼。对于薛宝琴这个人,很多人认为她是一个近于完美的人,甚至有可能她才是红楼第一美人。

薛宝琴初来大观园,便得贾母喜爱,夸她长的比画里的人还好看。那么薛宝琴到底有多漂亮呢?《红楼梦》中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然后宝玉忙忙来至怡红院中,向袭人,麝月,晴雯等笑道:”你们还不快看人去!谁知宝姐姐的亲哥哥是那个样子,他这叔伯兄弟形容举止另是一样了,倒象是宝姐姐的同胞弟兄似的。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更有大嫂嫂这两个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如今我又长了一层学问了。除了这几个,难道还有几个不成?”一面说,一面自笑自叹。袭人见他又有了魔意,便不肯去瞧。晴雯等早去瞧了一遍回来,笑向袭人道:”你快瞧瞧去!大太太的一个侄女儿,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倒象一把子四根水葱儿。””听宝玉这一言语,薛宝琴容貌还在宝钗之上,是个钟灵毓秀的姑娘,让见惯了美人的宝玉都在感叹,老天竟能造出这么个美丽姑娘。而薛宝琴与李纹、李绮、邢岫烟同时出场,四女都很美,但唯薛宝琴一眼被贾母相中,甚至惹得王夫人认她作干女儿。

四面粉装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的场景,尽显薛宝琴如梅般清香淡雅的气质。

薛宝琴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才华横溢,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她与宝钗、黛玉共战湘云,妙句迭出,从容自如;后来吟红梅花诗,技压李纹、岫烟;第七十回众人填柳絮词,惟独她那首《西江月》声调壮美;到了第五十一回,她一人独作怀古诗十首,以素习跟着父亲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每首还各隐一件物品。

篇3:《红楼梦》中薛宝琴形象探讨

这种区别, 使不少评论家质疑起宝琴这个角色。冯育栋先生说, 宝琴是“谜一般的人物”。周五纯先生说:“《红楼梦》文字有没有不得力之处?有, 比如写宝琴。花了不少的功夫, 但宝琴还是如纸糊的美人儿, 没有什么生气。”粱归智先生则提出问题说:“有一个大家都感到困惑却谁也没有详加研讨的问题, 那就是薛宝琴在《石头记》中的地位。”

薛宝琴形象塑造上的虎头蛇尾, 确实让人觉得困惑。与她同时出场的李纹、李绮、邢岫烟等人, 并未被作者施予更多的笔墨, 独对宝琴却不惜浓墨渲染, 所以薛宝琴的出现绝不可能是闲笔。在宝琴身上, 有几点地方读来令人生疑:

一.她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成员, 却没被列入“金陵十二钗正册”名单。

二.贾母对她的偏爱, 是否意味着贾母对黛玉、宝钗的否定?

三.薛小妹所作十首怀古诗, 暗示各猜一物, 但是书中并没有点出答案, 历来猜者如云, 但未有定论。但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这十首“新编怀古诗”又暗示着书中十位女子的命运, 并且有论者认为, 怀古诗第十首讲的就是宝琴自己。

四.宝琴的结局是什么?最后是否嫁给了梅翰林之子?

以上四点, 总的来说, 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薛宝琴在《红楼梦》中扮演着怎样一个角色?薛宝琴的最终结局是什么?针对这两个问题, 笔者将试着对薛宝琴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探讨。

一.薛宝琴是贾府盛衰演变的一个看客。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蒙古王府本第53回前批写道:“除夕祭宗祠一题极博大, 开夜宴一题极富丽, 拟此二题于一回中, 早令人惊心动魄。不知措手处, 乃作者偏就宝琴眼中款款叙来。首叙院宇匾对, 次叙抱厦匾对, 后叙正堂匾对, 字字古艳。槛以外, 槛以内, 是男女分界处;仪门以外, 仪门以内, 是主仆分界处。献帛献爵择其人, 应昭应穆从其讳, 是一篇绝大典制。文字最高妙是神主看不真切, 一句最苦心是用贾蓉为槛边传蔬人, 用贾芷等为仪门传蔬人, 体贴入微。”分析上面所引批语, 我们可以认为, 就全书结构而言, 薛宝琴是作者用来塑造贾府典型环境的第三人。

第一人是林黛玉, 她是贾母的亲外孙女, 又是巡盐御史的女儿, 家教极严, 进贾府前已有心理准备, 却还是大大地开了眼界, 甚至差点失礼。通过她的眼, 贾府的规模与礼制的森严初次展现在读者眼前。

第二人是刘姥姥, 她饱经世事, 但身份地位的悬殊, 使她对贾府的富贵叹为观止, 这是在林黛玉看贾府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贾府的富贵。

第三人就是宝琴, 从宝琴的眼中去看贾府的除夕祭宗祠一题, 补写了贾府的煊赫。只不过, 这一次除夕祭, 正是在抄捡大观园之前的最后一次盛事, 是贾府由盛而衰的转折期。但正是这次除夕祭, 也让人读出了满腹狐疑:“这是贾府的家祭, 按说薛宝琴是外姓女子, 又没有嫁到贾家为媳, 她是不该在场的;倘若她可以在场, 那么为什么薛宝钗、邢岫烟等不去参观?但书中却只有她一个外姓女子随着贾氏诸人进入了祠堂, 从容旁观。早在清代就有评论家指出这样的描写不合当时的风俗礼仪。”关于这一点, 第四十九回有两处描写可以试为解释:“探春道:‘老太太一见了, 喜欢的无可不可, 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老太太要养活, 才刚已经定了。’”“果然王夫人已认了宝琴作干女儿, 贾母欢喜非常, 连园中也不命住, 晚上跟着贾母一处安寝。”也就是说, 宝琴是作为王夫人干女儿的身份出现在家祭的场合上的。以这点论, 她倒是比宝钗、邢岫烟等外姓女子有条件出现在这样的场合中。

可见, 作者对宝琴进行浓墨重彩的理由也就顺理成章了。宝琴是继林黛玉、刘姥姥之后, 充当了贾府由盛而衰的第三个旁观者的角色。可惜继书中宝琴的出场往往一笔带过, 只剩个名字, 使作者经营的这一个视角失去了作用。

另外, 前文提到, 前八十回中作者对薛小妹十分偏爱, 对其不吝笔墨的描写, 使薛小妹有远胜黛钗之意。在第五十回中, 还出现了贾母露出为宝玉求配宝琴的意思, 使很多论者产生了贾母否定宝黛婚姻的观点。从表面上看, 这个情节体现了贾母对宝琴的喜爱, 但实际上这一笔却交待得及时, 明确了宝琴在书中的地位, 并非是宝黛爱情的竞争者, 而只是一个旁观者罢了。

二.薛小妹的命运。

薛宝琴未列入薄命司“十二金钗正册”名单之中, 因此有论者认为, 宝琴是有福之人, 所以不能归入“薄命司”。此外, 论者还提出了第七十回宝琴的“大红蝙蝠”风筝作为证据, 认为“蝙蝠”是吉祥的象征, 乃“偏福”之意, 正喻宝琴嫁给梅翰林之子命运独好。续书中 (第一一八回) 王夫人交待了几句:“那琴姑娘, 梅家娶了去, 听见说丰衣足食, 很好。”似乎应了风筝之寓。但回溯第二十二回, 并细读第七十回其它情节, 本人却不敢苟同。

先看第二十二回。这一回写道灯节贾政猜谜, 面对众谜底产生了不祥之感:“娘娘所作爆竹, 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 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 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 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 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先不论风筝对人物的命运有何寓示作用, 在这个情节中, 它是作为不祥之物出现的。另外, 在第七十回中,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筝, “黛玉笑道:‘可是呢, 知道是谁放晦气的, 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 咱们也放晦气。’”要剪掉所放风筝时, “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 只是不忍。’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 所以又说放晦气, 你更该多放些, 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这里讲得非常明白, 放风筝就是放晦气, 最终是要把风筝放走的。如果说宝琴的风筝上画的“大红蝙蝠”是代表着宝琴的福气好, 那么这个风筝的最终命运却是放归天际, 也就是说这些福气最后却是要放走的。从这里看, 薛小妹未必无福, 只是这福未必能久攥于手。所以仅凭一个风筝就认定薛小妹不薄命, 却也单薄。

也有论者提出, 小妹怀古诗第十首有对她自己命运的隐射。毕竟宝琴最终嫁入梅家是续书所言, 未必是雪芹原意。而咏红梅诗、怀古诗十首、《西江月》皆是前八十回所出, 按《红楼梦》的成书惯例, 这些诗文往往起着揭示人物命运的作用。刘心武先生认为:“她的吟红梅诗里有这样的句子:‘闲庭曲槛无余雪, 流水空山有落霞。’表面上这都是紧扣‘红梅’说事, 其实, 从‘丰年好大雪’到处处‘余雪’, ‘流水空山’好落寞, 恐怕都暗示着薛氏家族的整体瓦解, 她最后也只能是入‘薄命司’而不可能例外。她那首吟柳絮的《西江月》词中有句曰‘明月梅花一梦’, 恐怕是暗示着她最后并未能如约嫁到梅家”。

刘心武先生还认为“她那十首怀古诗的最后一首恰是说她自己的:‘不在梅边在柳边’, 也就是说, 她最后的归宿, 竟是与柳湘莲结合了。”但第六十六回中, 柳湘莲已截发随疯道士出家而去, 未必还俗。笔者也认同这首诗是讲她自己的, 但是“不在梅边在柳边”中的“柳”未必是在姓氏上作文章。古人习俗, 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 “不在梅边在柳边”, 应该意谓宝琴出嫁后与丈夫常处于离别的境况, 在柳边盼“留”。再看“个中谁拾画婵娟”句, 意谓只能对画相思;而“团圆莫忆春香到, 一别西风又一年”则把久离难聚之意点得更清楚。那么, 就算薛小妹最终是嫁给了梅翰林之子, 但未必能够长日厮守。再把怀古诗第十首和《西江月》一起看, “离人恨重”意呼之欲出。

篇4:新红楼梦薛宝琴

关键词:薛宝琴;“踏雪寻梅”;美学意蕴

作者简介:刘纪明,男,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2

曹雪芹《红楼梦》中薛宝琴“踏雪寻梅”是作者着意塑造的一个场景,它和泣残红黛玉葬花、滴翠亭宝钗扑蝶、搏一笑晴雯撕扇、芍药圃湘云醉卧构成了整部书中美轮美奂的五个场景,最能够体现大观园女儿门美丽、才情、性格、思想的最为完美的美丽画面,当然也体现了曹雪芹本人的一种美学追求。

第五十回这样描绘”踏雪寻梅”的场景:

四面粉装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不得不赞叹,雪中这一画面美得无法言说,小说中宝琴是带了丫鬟的,丫鬟抱着梅花。这基本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画“踏雪寻梅”的构图。“踏雪寻梅”不仅是一幅画的构图,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作者一种高洁的精神追求。

一、踏雪寻梅的历史文化意蕴

追溯“踏雪寻梅”的根源,出自一则典故:唐代诗人孟浩然巧拒官位、归隐山林、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此后历代文人多有体诗“踏雪寻梅”图。“踏雪寻梅”场景成为中国文人画的美学典范,梅、雪在诗人、画家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元代诗人张建曾言:“踏雪寻梅花,雪梅同一色。不是暗香来,梅花寻不得”,可谓其中杰作。中国古代绘画对形的选择非常挑剔,现实生活中所有的自然现象和人物并不一定随便入画,只有那些具有丰富意蕴的物象才能入画,才能寄托人的生命情思。

古寺翠庵,在旷远静寂的冰天雪地中,一束寒梅,傲然兀立,即显示出梅的千般风韵、万种精神,同时,也表现出那些虽身处逆境却又守志如玉的儒生情怀,当然包括曹雪芹在内。按照叶嘉莹先生解释《诗经》中“兴”的说法:“兴”是完全自然的感发,是一个由物到心的过程。我们知道梅的许多自然属性,诸如凌寒独开、俏丽报春、腊月开放等,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把它的自然的特性和人生、人世的变化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物我同构”的想象,或者说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内容已经积淀在人们对梅花形象上了。自然之形与人的生命精神的嫁接用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眼光来看,是一种异质同形。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心理与物质的关系,即人的大脑的心理活动机制与自然的物理活动机制具有同一性。梅从实用到观赏,梅的意象从寡淡到丰盛,历经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梅花被人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受到多次的洗涤和塑造.最终形成中华文化圈中重要的一个文化符号。“寒梅雪斗新”、“梅花色白雪中明”、“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雪与梅,梅与雪,仿佛天造地设的一对。梅与雪的结合,点与面的勾勒,老梅的屈曲盘旋,雪花的自由徜徉,梅花的含苞欲放、红艳娇美,天地银装素裹的世界,再加上那个年轻美貌的女子,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图。

二、踏雪寻梅的空灵之美

空灵有两个释义:1、清新灵活。2、清净。笔者比较赞赏清新这个解释。苏东坡论述诗画形神关系时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清新所言述的是一种生命的气质,一种超脱的感觉,这幅画里包含了一种清新气质,让人感觉到空灵之美。

中国人看花,大多比较随意,惟独对梅花是个例外,不但看,还要赏,还要探,还要寻。雪中探梅,踏雪寻梅,自古而然。而且,对观梅、赏梅的环境氛围还极其讲究。明人张兹《梅品》中一共列出二十六条“花宜称”:清溪小桥,篱边松下,绿苔铺地,明窗对花;花下或有珍禽为伴,仙鹤为侣,远离尘嚣,别有清境,等等。人们对梅这般另眼看待,自然跟梅花独自开放在万花纷谢的隆冬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梅花斗雪凌霜、香清寒艳、淡雅圣洁的高标逸韵,历来为世人所歆慕。

文人、君子喜欢梅花,是因为文人们守清正之气,守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浩荡之气。再者,中国文人士大夫往往是贬谪的,常有失意之气,如是情怀当然不能与代表富贵之气的牡丹联系起来。他们固守君子品格,不为境遇的艰难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恰与梅花的“凌寒独自开”、“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品格相一致。其三,空灵的画面能给人空灵的心,空灵之心不但能容纳万物,也能使人真气弥漫、心旷神怡。

三、踏雪寻梅中的人品之美

文中“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画图中心人物为宝琴,宝琴披着大红凫靥裘,与那白茫芒银装世界中呈现出这么一抹红,对比鲜明,贾母又说宝琴人品好。《红楼梦》中说宝琴极其美艳,综合素质第一,贾母还有意把她说与宝玉为妻子。曹雪芹深谙这一点,宝琴是作者所着力塑造理想中的女性形象之一。她是聚合了大观园中各处众女儿优点的至真、至纯、至美的理想人生的形象。

薛宝琴这个完美形象是曹雪芹在现实中再造的梦想,他要通过薛宝琴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人性的一线希望,寄托自己的审美理想,寄托所认为的女性美的品格“极致”。大观园里有了薛宝琴这个人物,如同一螺淡墨山水画,在山山水水、薄雾浓云之间勾画出隐约层次一样。

在曹公所构造的大观园儿女中,宝琴如何成为了作者所钟情的一个形象,缘其不仅兼具了大观园中优秀少女钗、黛、湘的优点,而且她跟随经商的父亲走遍了半个天下,见识了许多别人从未见过的事物。她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如果说宝琴的美貌、才情、品性使大家喜爱,那么她的见多识广更被大家羡慕。从外貌来看,宝琴给人的感觉是超凡脱俗。黛玉之美,原是一种病态的美;宝钗容貌美而失之于“富态”;湘云则主要表现为线条美和健康活泼的精神美。只有宝琴不仅有超过众钗美的容貌,更有美的气质,让所有人都为之倾倒,让这样一个形象 在灵动、清新的意境中,营造栊翠庵墙外寻梅的场景,可以说是达到了物与人契合为一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薛宝琴“踏雪寻梅”的审美意蕴体现为历史文化意蕴之美、空灵之美和人品之美,三者统一于曹雪芹对中国古典美学独特认识和线条构造中,成为后代文人、画家所不断谈及和创作的题材。

参考文献:

[1]董乃斌著《中国古典文艺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2]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0年版。

[3]叶嘉莹著《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刘丽莎《从“宝琴立雪”看《红楼梦》与绘画》,《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二辑。

[5]李青云《缺失里营造——薛宝琴形象与曹雪芹审美理想》,《鄂州大学学报》,2008年版。

篇5:新红楼梦薛宝琴

第五十回这样描绘”踏雪寻梅”的场景:

四面粉装银砌, 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 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 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 又是这件衣裳, 后头又是这梅花, 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 人也不能这样好!”

不得不赞叹, 雪中这一画面美得无法言说, 小说中宝琴是带了丫鬟的, 丫鬟抱着梅花。这基本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画“踏雪寻梅”的构图。“踏雪寻梅”不仅是一幅画的构图, 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作者一种高洁的精神追求。

一、踏雪寻梅的历史文化意蕴

追溯“踏雪寻梅”的根源, 出自一则典故:唐代诗人孟浩然巧拒官位、归隐山林、情怀旷达, 常冒雪骑驴寻梅, 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此后历代文人多有体诗“踏雪寻梅”图。“踏雪寻梅”场景成为中国文人画的美学典范, 梅、雪在诗人、画家笔下结成不解之缘, 元代诗人张建曾言:“踏雪寻梅花, 雪梅同一色。不是暗香来, 梅花寻不得”, 可谓其中杰作。中国古代绘画对形的选择非常挑剔, 现实生活中所有的自然现象和人物并不一定随便入画, 只有那些具有丰富意蕴的物象才能入画, 才能寄托人的生命情思。

古寺翠庵, 在旷远静寂的冰天雪地中, 一束寒梅, 傲然兀立, 即显示出梅的千般风韵、万种精神, 同时, 也表现出那些虽身处逆境却又守志如玉的儒生情怀, 当然包括曹雪芹在内。按照叶嘉莹先生解释《诗经》中“兴”的说法:“兴”是完全自然的感发, 是一个由物到心的过程。我们知道梅的许多自然属性, 诸如凌寒独开、俏丽报春、腊月开放等, 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 把它的自然的特性和人生、人世的变化联系起来, 形成了一种“物我同构”的想象, 或者说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其内容已经积淀在人们对梅花形象上了。自然之形与人的生命精神的嫁接用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眼光来看, 是一种异质同形。也就是说, 人与自然是心理与物质的关系, 即人的大脑的心理活动机制与自然的物理活动机制具有同一性。梅从实用到观赏, 梅的意象从寡淡到丰盛, 历经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梅花被人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受到多次的洗涤和塑造.最终形成中华文化圈中重要的一个文化符号。“寒梅雪斗新”、“梅花色白雪中明”、“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雪与梅, 梅与雪, 仿佛天造地设的一对。梅与雪的结合, 点与面的勾勒, 老梅的屈曲盘旋, 雪花的自由徜徉, 梅花的含苞欲放、红艳娇美, 天地银装素裹的世界, 再加上那个年轻美貌的女子, 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图。

二、踏雪寻梅的空灵之美

空灵有两个释义:1、清新灵活。2、清净。笔者比较赞赏清新这个解释。苏东坡论述诗画形神关系时说:“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 清新所言述的是一种生命的气质, 一种超脱的感觉, 这幅画里包含了一种清新气质, 让人感觉到空灵之美。

中国人看花, 大多比较随意, 惟独对梅花是个例外, 不但看, 还要赏, 还要探, 还要寻。雪中探梅, 踏雪寻梅, 自古而然。而且, 对观梅、赏梅的环境氛围还极其讲究。明人张兹《梅品》中一共列出二十六条“花宜称”:清溪小桥, 篱边松下, 绿苔铺地, 明窗对花;花下或有珍禽为伴, 仙鹤为侣, 远离尘嚣, 别有清境, 等等。人们对梅这般另眼看待, 自然跟梅花独自开放在万花纷谢的隆冬有关。但更重要的, 是梅花斗雪凌霜、香清寒艳、淡雅圣洁的高标逸韵, 历来为世人所歆慕。

文人、君子喜欢梅花, 是因为文人们守清正之气, 守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浩荡之气。再者, 中国文人士大夫往往是贬谪的, 常有失意之气, 如是情怀当然不能与代表富贵之气的牡丹联系起来。他们固守君子品格, 不为境遇的艰难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恰与梅花的“凌寒独自开”、“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品格相一致。其三, 空灵的画面能给人空灵的心, 空灵之心不但能容纳万物, 也能使人真气弥漫、心旷神怡。

三、踏雪寻梅中的人品之美

文中“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 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 又是这件衣裳, 后头又是这梅花, 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画图中心人物为宝琴, 宝琴披着大红凫靥裘, 与那白茫芒银装世界中呈现出这么一抹红, 对比鲜明, 贾母又说宝琴人品好。《红楼梦》中说宝琴极其美艳, 综合素质第一, 贾母还有意把她说与宝玉为妻子。曹雪芹深谙这一点, 宝琴是作者所着力塑造理想中的女性形象之一。她是聚合了大观园中各处众女儿优点的至真、至纯、至美的理想人生的形象。

薛宝琴这个完美形象是曹雪芹在现实中再造的梦想, 他要通过薛宝琴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人性的一线希望, 寄托自己的审美理想, 寄托所认为的女性美的品格“极致”。大观园里有了薛宝琴这个人物, 如同一螺淡墨山水画, 在山山水水、薄雾浓云之间勾画出隐约层次一样。

在曹公所构造的大观园儿女中, 宝琴如何成为了作者所钟情的一个形象, 缘其不仅兼具了大观园中优秀少女钗、黛、湘的优点, 而且她跟随经商的父亲走遍了半个天下, 见识了许多别人从未见过的事物。她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 如果说宝琴的美貌、才情、品性使大家喜爱, 那么她的见多识广更被大家羡慕。从外貌来看, 宝琴给人的感觉是超凡脱俗。黛玉之美, 原是一种病态的美;宝钗容貌美而失之于“富态”;湘云则主要表现为线条美和健康活泼的精神美。只有宝琴不仅有超过众钗美的容貌, 更有美的气质, 让所有人都为之倾倒, 让这样一个形象在灵动、清新的意境中, 营造栊翠庵墙外寻梅的场景, 可以说是达到了物与人契合为一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 《红楼梦》中薛宝琴“踏雪寻梅”的审美意蕴体现为历史文化意蕴之美、空灵之美和人品之美, 三者统一于曹雪芹对中国古典美学独特认识和线条构造中, 成为后代文人、画家所不断谈及和创作的题材。

摘要:曹雪芹《红楼梦》中薛宝琴“踏雪寻梅”是作者着意塑造的一个场景, 它体现为历史文化意蕴之美、人品之美和空灵之美, 三者统一于曹雪芹对中国古典美学独特认识和线条构造, 成为后代文人、画家所不断谈及和创作的题材。

关键词:薛宝琴,“踏雪寻梅”,美学意蕴

参考文献

[1]董乃斌著《中国古典文艺学》,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版。

[2]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2000年版。

[3]叶嘉莹著《唐宋词十七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4]刘丽莎《从“宝琴立雪”看《红楼梦》与绘画》, 《红楼梦学刊》, 2009年第二辑。

[5]李青云《缺失里营造——薛宝琴形象与曹雪芹审美理想》, 《鄂州大学学报》, 2008年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红楼梦薛宝琴】相关文章:

写红楼梦的作文:红楼一梦05-03

红楼梦范文05-15

☆《红楼梦》作文04-12

红楼梦名句04-25

红楼梦论文题目05-02

读红楼梦范文05-16

红楼梦读后范文05-19

红楼梦有感范文05-19

红楼梦随笔范文05-19

红楼梦中秋范文05-19

上一篇:《论美国的民主》读书体会下一篇:路线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