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里区旅游业发展规划

2024-04-10

湾里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精选5篇)

篇1:湾里区旅游业发展规划

关于加快湾里区旅游业发展的行动计划

(2012-2014)

为进一步加快湾里旅游业发展,明确今后三年旅游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根据《梅岭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梅岭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建设“南昌都市花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梅岭国家风景名胜区、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完善南昌城市功能为导向,以培育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全面提升梅岭国家风景名胜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功能,以打造梅岭国家风景名胜区为国家4A级景区为抓手,大力发展观光度假、运动休闲、文化娱乐、宗教文化、乡村旅游五大系列旅游品牌,加快城乡旅游一体化建设,唱响“都市森林、休闲梅岭”旅游品牌,进一步明确休闲旅游产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主导产业、主攻方向,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梅岭风景区成为南昌市民休闲娱乐的集中区,省内度假会议的重点区。力争到2014年,全区接待游客2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全区旅游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创5个国家级4A景点,进入全国旅游百强县(区)。

二、工作重点

(一)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1、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扩建从一小到团山和45公里旅游环山公路工程,提高景点可进入性;完成主要交通干线、城

市主干道、车站及主要人口聚集场所旅游标识、标牌的设立安装工作;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规划建设八个人文雕塑(张氲骑白驴(中国驴友标志)、肖史弄玉(龙凤呈祥)、乐祖伶伦、梅福、铜源古韵、七相临街、岳飞、李时珍),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推进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建设,规划建设八条特色街(樟树街、柚子街、银杏街、红枫街、竹子街、水杉街、樱花街、柿子街),突出都市森林特色。

2、服务设施建设。筹建湾里游客服务中心,强化旅游集散中心的集散功能;完善旅游景区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普及旅游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加快保利五星级(国际)度假酒店建设以及洗药湖山庄二期(温泉会所150个床位)建设,同时多引进100个床位以上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制定措施,优先审批景区52宗土地房地产用地;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旅游信息网,为旅游业发展构建网上交易和服务平台。

3、社会环境营造。进一步组织动员全区上下形成发展梅岭旅游的共识,明确今后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举全区之力,城市围绕旅游建,交通围绕旅游转,产业围绕旅游配套,形成全区上下一盘棋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强宣传教育,着力整治旅游区各个区域的卫生环境,培养市民的文明素质、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培育“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发动电视、广播、报纸等组织主题为“湾里文化旅游大家谈”的大讨论,充分向市民传播建设湾里旅游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和产业蓝图,让市民了解到发展旅游对湾里带来的综合效应,营造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湾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加快落实建设一批。一是加快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樱花谷项目一期建设并如期对外营业;大力推进梅岭大佛一期(梅岭大佛500罗汉雕塑群)建设;帮助和引导罗亭草茵花卉苗木基地往植物园方向建设,使之成集观光、休闲、花卉苗木展示、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休闲基地。二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抓紧完成招贤镇红星段旧镇改造工程、旅游环山公路两旁集镇、村庄的清洁工程全面达到城市化标准。基本完成休闲重镇太平镇各项工程。完成洪崖文化公园二期建设。全面建设完成省级示范镇各项工程。全面完成抬贤中路旧城改造,建设行政中心、艺术中心、游客服务中心、规划展示馆、干部、职工、农民安置房,使湾里城区的旅游形象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2、加紧创建提升一批。按照“功能完善、要素配套”的原则,加速文化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引进演艺、购物、酒吧、网络等现代文化,建设大宇酒吧演艺风情一条街。发挥传统地方饮食文化优势,建设太平特色小吃一条街。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建设梅岭镇历史民俗文化一条街。着力培植微雕、竹工艺、木雕、刻瓷、书面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建设招贤特色文化休闲旅游商品步行街。着力推进高端文化、体育、娱乐项目,重点引进文化主题公园、高尔夫、滑道、索道、演唱会、赛事等文化、体育、娱乐项目。大力发展宗教旅游事业,全面提升翠岩寺、天宁寺、梅福庵等五个现已开放的宗教场所旅游经济经营水平。

3、大力招商引进一批。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开展银企合作,组织“文化旅游项目资本对接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注入旅游业,将景区建设与经营城市结合起来,多项措施并举,“亲商”、“便商”、“安商”,推进更多项目更快签约落地;争取???等项目在招商引资工作有突破;尽快完成这些项目的规划编制、项目可研、立项环评工作。

4、加强策划储存一批。完成神龙潭、狮子峰等重点景区的旅游开发规划或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按照投资额大、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原则,储备旅游景区项目;加强旅游项目库建设,建立全区旅游项目库,对重点大项目做好前期策划、可行性分析、投入产出预测和环境评价,为投资商提供科学翔实的基础材料,搞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

(三)加快旅游创建工作。

1、旅游强区创建。探索旅游与农业、水利、林业、文化、文物等部门的深度结合之路,整合部门职能、破除条块分割,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各类要素,扶持重点区域,振兴区域旅游;根据区、镇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创建力度,争取2014年底前,创建全省旅游强区。

2、旅游企业创建。充分发挥梅岭旅游公司的整合功能,做实、做活、做大、做强梅岭旅游公司,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营运能力;引导、培育、整合一批重点旅行社,提升旅行社地接能力;培育一批星级饭店、星级餐馆,形成以品牌饭店为龙头、星级饭店为主体、其他特色饭店为补充的饭店业发展格局,到2014年底全区新增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4家,三星级饭店2家,星级饭店床位数达到???张;培育一批旅游商品企业,引导和开发梅岭旅游名牌商品。

3、旅游品牌创建。完成洪崖丹井、长春湖、樱花谷、神龙潭、狮子峰五个景点创国家4A级景点工作;申报4项吉尼斯纪录。铜源峡—世界最长最大的水碓瀑布群、天脊龙庭—世界最长的山地凉亭、游西山长歌—中国最长的古典导游诗歌、曹家关公灯—延续百年的中国感恩故事。

4、旅游景观创建。规划建设八个花园(樱花园(谷)、梅花园、桃花园、桂花园、银杏园、红枫园、玫瑰园、杜鹃园);打造梅岭新八景(洪崖丹井、梅岭积翠、梅岭大佛、铜源古韵、西山夕照、洪城灯火、太平盛世(柿)、狮峰望财(彩));规划建设八座特色桥(洪崖桥、丹井桥、妙济桥、情人桥、合水桥、紫阳桥、百岁桥、聚义桥)。

5、乡村旅游创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旅游镇创建工作,不断推进各镇旅游环境改善和服务提升;挖掘乡村餐饮文化,完成梅岭地方特色名菜的评选推广工作;加快完成客家风情园、梅堡酒店精品农家乐项目建设;全面提升西昌、立新、南源、桂林、火盘、泮溪、榇木坑村农家乐经营品质和经济效益;完成热心山庄、罗亭草茵花卉植物园精品农家乐项目建设。到2014年底全区新增“江西省优秀旅游乡镇”3个,创建省级农家乐3家,市级农家乐2家,区级农家乐5家;鼓励发展“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旅游实现多元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

(四)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1、提升行业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主动服务和前置服务,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管理的新途径、新形式;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旅游行业违法违规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

2、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制定旅游人才培训计划,采取选送学习、外派挂职、实践锻炼、校企合作、专题培训等手段,加强对分管旅游领导、旅游局长、涉旅部门领导以及旅游管理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培训力度,分专题开展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服务人员、导游人员的培训,组织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培训及交流活动;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引进和培养一批旅游策划、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五)深入开展旅游市场宣传营销。

1、强化旅游主题形象。进一步明确“都市森林,休闲梅岭”的旅游形象定位;制作梅岭旅游风光宣传片,编制《梅岭旅游指南》,设计出版梅岭旅游交通图、摄影作品集、音像制品、明信片,创作一首好歌、编制一本好的导游词。在交通干线、城市主干道、车站、重点景区、饭店设立梅岭旅游形象宣传电子大屏幕或电子触摸屏;加强与国内及省内主流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合作,提升梅岭旅游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2、加强旅游市场推广。按照重点突出、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的方针,加快“内循环”,提升梅岭旅游在南昌旅游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进“外扩张”,加强梅岭旅游省内的形象宣传和市场推广;根据梅岭旅游产品的特点,逐步完善南昌四个城市功能,即南昌市青少年科普教育中心、南昌市青少年户外拓展中心、南昌市民登山运动中心、南昌市民自行车运动中心。在市场定位上重点抓“一老一少”,即老年人市场和青少年市场,策划养生、度假、避暑、登山、自驾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组建汽车服务公司,开通南昌-梅岭旅游直通车,探索其持续发展的办法,积累经验,在其他主要客源地进行复制。

3、培育经典节庆活动。着力办好春天梅岭赏花节、夏天 梅岭纳凉节、秋天梅岭登山节、冬天梅岭赏雪节,举行“梅岭旅游形象大使选拔”,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4、打造2条精品旅游线路。①省际旅游线:洪崖丹井(中国古典音乐发源地)—>玉琴湖—>乌井湖—>樱花谷(中国最大樱花观赏基地)—>中日友谊林—>洗药湖(中国十三大避暑胜地)②乡村旅游线:狮子峰—>泮溪村(南昌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太平旅游商贸街—>客家风情园—>梅堡(国际)葡萄酒庄—>南源风情(南昌乡村旅游示范点)—>神龙潭—>梓木坑(南昌乡村旅游示范点)

5、整合各方宣传力量。整合旅游、文化、宣传、商务等部门以及江中等知名企业的宣传资源,形成合力,在南昌和主要客源地市场联手举办形式新颖的推广活动;充分挖掘“梅岭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和旅游的真正融合,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同步发展。

三、任务(见附表)

区直各部门任务按照相关职责,进行细化、量化分解,共设置:重点项目、旅游创建、市场营销、旅游基础设施、服

务设施等表格。为确保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各相关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成立领导组织,细化工作任务,明确专人负责,狠抓工作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措施。成立以区长为组长,景区指挥长为常务副组长,副指挥长为副组长的湾里区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景区指挥部办公室。从城、镇、村建设、风景区的保护、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统一指挥、协调旅游开发的各项事宜。

(二)规划实施措施。一是编制湾里区立体艺术景观规划,以确保梅岭景观效果的完美性、连续性、艺术性;二是成立湾里区规划艺术审查委员会(与区规划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增加建筑风格审查职能),确保湾里区所有建设项目按全区景观规划统一实施;三是出台政策规定,对公路两旁建筑、重要建筑、重要景点旁、重要节点旁建筑的外立面实行强制性建设要求。

(三)生态保护措施。一是对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继续实施三年全山封山育林,加大乱挖、乱砍、乱伐打击力度;二是实施三年内规模养猪场全部迁出景区;三是加大乌源港、吴源港等梅岭水系的清扫、保洁力度;四是实施全区农村殡葬制度改造,禁止新建坟墓;五是出台政策措施,规定全区重要公路、水系两旁200米范围内禁止农民建房,只拆不建;五是依据《梅岭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组建梅岭旅游综合执法大队,对梅岭风景区保护、规划、建设、管理实施统一管理。

(三)政策奖励措施。一是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以

上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公共旅游设施建设、品牌激励、旅游宣传、扶持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二是凡在我区投资生态休闲旅游业开发卓有成效、符合南昌市旅游奖励条件的企业,除获得南昌市标准规定的奖励以外,我区另外加奖如下:对评为国家AAA级旅游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评定为四星级宾馆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评定为五星级宾馆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评定国家工业、农业旅游示范区(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评定为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评定为省级优秀旅游乡镇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三是积极扶持企业来我区开发旅游商品、工艺品。凡开发商品达到一定规模和市场效益的,区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

(四)开发市场措施。一是大力加强旅游宣传,区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旅游宣传促销;二是加紧完善建设区内、区外道路交通旅游指示牌;三是积极鼓励各大旅行社组织客源来梅岭旅游。凡是旅行社一年组织游客1万人以上的,按每人1元实施奖励,一年组织2万人以上的,按每人2元奖励,一年组织5万人以上的,按每人3元奖励。

(五)人才培养措施。一是强化对政府行政领导的旅游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行政领导的旅游意识和抓旅游工作的能力,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行政领导到旅游发达地区、知名旅游企业、旅游院校考察、轮训、挂职锻炼;二是加快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建立规范的人才选拔、培养、任用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三是在湾里职业高中开办旅游实用(茶

艺、导游、厨师)专业,市政公用旅游公司、梅岭旅游公司、各旅游企业每年拿出一定名额招收职高毕业学生;四是加强对公民,尤其是出租车司机、导游等窗口服务人员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培训教育,提高文明服务素质。

本意见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由区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负责解释,我区现行政策性规定与本意见不相符的,以本意见为准。

篇2:湾里区旅游业发展规划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盛会相邀聚月城,邛泸毓秀迎宾朋。值此阳光明媚的初夏时节,我们迎来了四川省首届农家乐旅游文化节的隆重召开。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代表全市65万各族群众,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西昌市农家乐旅游文化发展情况作一汇报。

一、西昌市基本情况

西昌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面积2655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享有“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的美誉。西昌水能资源富集,是国家“西电东送”重要战略基地,2008年对外售电25亿度,在建的电力项目有800KV、500KV、220KV大型输变电工程、官地电站、呷榴河电站、洼垴电站;西昌光热资源丰富,日照充分,雨量丰沛,是全国粮食大县、洋葱之乡、花木之乡,安宁河平原是四川第二大平原;西昌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拥有邛海-泸山、螺髻山、卫星发射基地三大3A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重要节点、驰名中外航天城;西昌民族风情浓郁,明清古城保存完好,火把节、彝族年、毕摩文化、彝族歌舞等民俗活动精彩纷呈;西昌区位优势明显,是内陆辐射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攀西地区中心城市。

西昌是凉山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城市综合竞争力急剧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进入中国西部十强、四川省三强,成为全国14个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县市、四川省十大最具活力县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42亿元,增速创历年新高,达到17%。财政总收入21.28亿元,增速49.9%;一般预算总收入12.11亿元,增速25.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5亿元,增速53%,几项财政指标均实现两年翻番。固定资产投资75.61亿元,增速7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34元,列全省城市第7位,高出

全省平均7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99元,高出全省平均778元。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目标。

近年来,我市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文化,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注册农家乐达到242家,星级农家乐58家。2008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69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4.6亿元。农家乐户数、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乡村旅游收入三项指标实现两年翻番。在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拉动下,200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30亿元,两年增长86%;旅游总人数602.51万人次,两年增长114%。

一是树立抓农家乐就是激活乡村旅游的理念。我们把农家乐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承载体,挖掘整理西昌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自然风光资源,使其转化为乡村旅游资源,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农家乐、彝家乐、回家乐、客家乐、渔家乐、藏家乐,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发展。安哈“彝家乐”融合了攀螺髻雄峰、宿彝家村寨、赏彝家歌舞、品山野风味等乡村旅游元素;川兴“渔家乐”融合了划渔舟、钓鱼鲜、品海菜等乡村旅游元素;黄联“客家乐”融合了客家文化、果园观光、土林奇观等乡村旅游元素;裕隆“回家乐”融合了体验穆斯林宗教礼仪、品尝回族特色食品等乡村旅游元素。各具特色农家乐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农民致富的新亮点。

二是树立抓农家乐就是改善乡村环境的理念。通过发展农家乐,实施山水田村路综合整治,改善乡村环境。2008年,我市实施了“交通建设年”工程,投入4.5亿元,完成了通乡油路、通村公路等一批乡村旅游交通建设项目,完成总里程361公里,在安宁河新建桥梁2座;投入270万元建成礼州、西乡、安宁、川兴、黄水、开元6个农村客运站点;投入1.1亿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血吸虫防治、农村沼气、新农村、移动村村通等工程。2009年,我市又实施“城乡建设年”工程,财政投入3亿元,撬动国家、省州专项建设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融资30亿元,启动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城乡环境,开展创建“四川省优美乡镇”活动,力争农家乐集中的城郊10个乡镇创建成为省级“优美乡镇”。

三是树立抓农家乐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理念。以发展农家乐延长产业链条,培养农民经营意识,带活餐饮业、手工业、娱乐业、运输业、特色种养殖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008年,农家乐带动全市第一产业新增产值23.89亿元,增长

5.4%。农村家禽出栏达到815.6万羽,增长24%;生猪出栏达到81.8万头,增长15.8%;蔬菜产量达到36.8万吨,增长8.2%。与此同时,农家乐带动第三产业新增产值57.5亿元,增长14.1%。农家乐餐馆、农家乐旅馆、农家乐烧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08年全市新增农家乐110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

四是树立抓农家乐就是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理念。把农家乐

旅游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抓,引导群众兴办农家乐,走上增收致富路子。西乡乡依托葡萄产业发展农家乐,建成集葡萄种植、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区,综合效益明显,农家乐、葡萄产业、生态葡萄鸡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人均增收5615元。高枧乡依托莲藕产业打造出“荷色生香”景区,带动农家乐发展,景区农民通过经营农家乐、种藕、参与景区务工等形式,人均增收6200元。2008年,全市农家乐经营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余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

五是树立抓农家乐就是提升城市品牌的理念。凸显乡村旅游在提升城市品牌中的牵引作用,发挥原生态资源优势、光热资源优势、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进一步凸显出西昌“山水之城宜居之都”的城市美誉度,带动了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牌效应急剧提升,城市建设至少加快了5-10年。两年来,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十大最美古城、全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四川省森林城市、四川省最具活力的十大县市”等城市殊荣。

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文化提升”农家乐发展模式,促进了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政府主导。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完善设施,促进农家乐健康发展。先后出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农家乐必须按规划布局,按标准建设,按星级管理,按特色服务。市财政建立50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基金,支持农家乐发展,改善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集中区域的交通条件,修建旅游接待中心,完善环卫设施,增设标识标牌。同时,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名吃名店,加大对乡村旅游商品、纪念品、农家食品开发力度,促进农家乐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结合。

部门联动。市级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农家乐监督、管理、指导力度。旅游部门深入农家乐开展业务指导、评星定级活动;文化部门进行文化挖掘指导,提升文化内涵;物价部门对服务价格进行监督检查,杜绝欺客宰客行为;卫生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检查,杜绝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景区管理部门牵头综合执法,规范景区经营管理秩序;劳动部门开展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电视媒体建立专门栏目免费播放旅游形象广告。与此同时,定期组织农家乐经营户、导游、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依托西昌旅游职业学校培养初中级旅游人才,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素质。

协会主体。充分发挥专业协会主体作用,由协会组织农户进行产品技术指导、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品牌打造,形成产业规模和特色。采取跨区域办协会、乡镇办协会、村组办协会、大户办协会等方式,建立各类专业协会84个,会员达到5000余户,带动农户5万余户。专业协会通过建立营销队伍,抓信息,寻客户,联销路,订合同,形成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川兴蜜桃协会带动农户发展3000亩优质密桃基地,成为“桃源农庄”产业基础。黄联石榴协会带动农户发展7000亩石榴基地,成为“榴开客家”的产业基础。樟木樱桃协会带动农户发展千亩樱桃基地,成为“茅坡樱红”的产业基础。

市场运作。按互利互惠原则,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乡村旅游。两年来,凉山移动、凉山联通、华润啤酒、好医生果业等20余家企业,采取设立大型户外广告、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形式,先后赞助乡村旅游节5000余万元。企业通过

赞助农家乐旅游,提升了知明度,赢得了市场份额。同时,我们对政府出资打造的乡村旅游景点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仅月色风情小镇、观海湾、月亮湾、老海亭、新沙滩、青龙寺等乡村旅游景点的房屋、门面、摊位、邮亭、公厕、广告位、停车场招租拍卖收益就达1.74亿元,预计全部拍卖可收回资金6亿元,扣除政府投资部分,净收益2.24亿元。

群众参与。引导群众投工投劳、筹资建设,改造居住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激发群众创造性,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两年来,通过政府引导,群众投工投劳23万人次,平整院坝10万平米,兴建沼气池上万口,搭建经营用房9万平米,进行园林景观建设980余处。群众发展农家乐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川兴镇举办蜜桃节时,有的群众砍掉自家的蜜桃树,让出土地修建乡村旅游道路。裕隆乡兴富村老百姓为了举办“伊斯兰文化节”,每户集资数百元,出工出力修建道路,政府只是资助水泥物资。

文化提升。邀请专业人士,对农家乐承载的地域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深度挖掘和包装宣传,提升农家乐档次。打造了以火把节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文化,以天下第一缸为代表的乡土文化,以南方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古镇文化,以礼州会议遗址为代表的红军长征文化,以天喜花卉博览园为代表的花卉文化,以彝族奴隶博物馆为代表的彝族古文化,以大石墓为代表的邛都古文化,以泸山三教庵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着力突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色和品位,做到进入一个景区,就能够体验一种民俗,感受一种文化。干部推动。落实领导责任,强化干部执行力,形成全市各级各部门推动农家乐旅游文化发展的合力。近两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带领有关部门、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到外地考察学习。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相关乡镇农家乐发展思路和措施。同时,将任务分解至各级干部头上,每个乡村旅游景点打造由一名市级领导负责。职能部门定期深入农家乐指导检查,乡镇干部定点联系农家乐。工作推进坚持“三不三看”原则:不听过程、不听原因、不听解释,只看效果、只看数据、只看发展,强力推动农家乐发展。

产业推动。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农家乐,通过农家乐壮大第三产业,依靠第三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品牌,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在农家乐的推动下,全市涌现出石榴、樱桃、蜜桃、花卉等专业村30个,形成“优质稻、蔬菜、水果、花卉、畜禽、烤烟、蚕桑”七大支柱产业,建立“粮食、畜牧业、蔬菜、水果、花卉、林产品、烤烟、蚕桑”八大生产基地。每个支柱产业至少有两家以上龙头企业牵引带动,龙头企业达到52家,重复带动农户30万户,订单农业面积7万余亩,助农增收效益明显。2008年,小香葱、青胡豆等10种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西昌被确定为“全国十万亩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办节推动。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节,持续推升农家乐旅游市场。先后策划运作出踏青节、桃花节、樱桃节、梨花节、蜜桃节、油桃节、葡萄节、石榴节„„月月办节,月月火爆,实现了“举办一个节,活跃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2008年我市举办的火把节成功点燃四川震后旅游恢复第一把火,七天时间接待游客108.9万人次,自驾游12400辆,实现旅游收入2.08亿元,省内外630余家旅行社联手组团2300个、75000余人到西昌,大量游客涌入邛海沿岸及周边乡镇农家乐。2008年,我市共举办乡村旅游节、景区节庆活动12个。2009年,举办的乡村旅游节达到13个,邛泸景区节庆活动达到17个。

品牌推动。按照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体现魅力的要求,成功打造桃源农庄、荷色生香、鹿鹤烟黄、凤凰葡园、茅坡樱红、螺岭彝风、榴开客家、桃瑞

月华“乡村八景”。同时,着力打造四合-洛古波-西溪-安哈一线的“西昌民族风情生态旅游长廊”,打造以礼州镇为代表的古镇文化观光休闲之旅,以月华乡为代表的知青怀旧文化之旅,以安哈镇为代表的彝族风情之旅,以川兴镇小渔村为代表渔家风情之旅,以观海湾为代表邛海神话传说文化之旅,吸引成都、重庆、北京、上海、广东、云南、陕西等省内外游客慕前来。

各位领导,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市走出了推动农家乐快速发展的新模式,乡村旅游异军突起。但由于起步晚,与走在前列的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将以全省首届农家乐旅游文化节为契机,博采众家之长,推动西昌农家乐旅游文化迈上新台阶。

篇3:湾里区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担当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指出,“未来五年,哈尔滨实现新跨越,必须继续高举超越自我的大旗”、“必须在思想上进一步超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树立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识,以思想的新解放、勇于担当的魄力,实践的新突破,推动跨越发展。首先,要不断解放思想,超越自我。从道里发展实际来说,解放思想,超越自我就是要在发展定位上敢于瞄着更高的标杆,跳出道里看道里,跳出龙江看道里,把道里放在全国副省级中心城区比发展、争快慢,拼位次、论实力,细化量化与全国副省级中心城区的差距,以思想的大解放引领推进跨越发展,以超越自我的精神实现晋位赶超,逐步缩小与先进城区的差距,把道里区宏伟发展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就是要在发展速度上,围绕跨越发展的总基调,坚决破除“基数大”难以“快增长”、难以“大跨越”的畏难情绪,充分看到先进地区都在“大基数”上实现了“大增长”,认清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大势,站位更高一些,思路更宽一些,形成开拓创新、追赶先进的浓厚氛围。就是要在评价标准上,坚持把能否始终保持追赶跨越、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能否在总量和速度上实现跨越发展,作为衡量各部门各单位和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标准,引导全区干部群众在跨越发展的实践中奋力前行。第二,要始终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担当就是承担并负起责任,是在职责和角色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这既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更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执行能力的全面检验。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念,就是处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就是告诫所有领导干部,为官就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越是困难越向前。因此,在推进工作上要坚决摒弃畏首畏尾、不敢承担的行为,以事不避难、敢于负责、奋勇向前的担当精神,忠于职守,不辱使命,才能切实担当起跨越发展的历史重任。第三,要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市新战略的深入实施,哈西客站、群力新区的全面建设,以及太平国际机场的扩建,欧陆风情城、临空经济区的谋划启动,为道里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对道里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近年来,道里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特别是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城市建设、民生事业等步子迈得较快。但横向比较,特别是同其他副省级中心城区相比,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增速还不够快,质量还不够高。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常规发展就是落后的严峻形势,要尽快弥补差距、赶超先进,就必须珍惜、把握和运用这些有利条件,感受压力、传递压力,变压力为动力,三步并作两步跑、一天当做两天用,拿出别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干劲,抓住时机,乘势而上,把资源和机遇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以超常规的速度,实现跨越发展。

二、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不断超越自我、真抓实干

跨越发展就是在坚持科学发展、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努力赶超发达地区的发展,是快与好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共进的发展。省委书记吉炳轩在同哈尔滨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哈尔滨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新战略,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奋力实现未来五年科学发展新跨越”。道里区着眼于落实省领导重要谈话精神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战略目标,着眼于建设全省全市“商务门户区”和“宜居先行区”,在全市实施“中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引领先行作用,确立了倾力打造友谊路总部经济带、机场路新兴产业带、松花江休闲旅游带“三大经济带”,全力建设群力新区、老城区、小城镇示范区、迎宾路高新技术拓展区、长岭湖新区、空港经济区“六大功能区”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拓展全区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道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首先,要在大项目建设上有新成果。道里区2012年围绕建设“三大经济带”、“六大功能区”,谋划实施经济、城建、社会事业等方面亿元以上项目100个,计划总投资11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94亿元,这些项目体量大、层次高、集聚度高、产业拉动性强,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引擎,对于实现跨越发展良好开局十分重要。为此,我们按照市委要求,采取“一事一方案,一项目一策划,一重点任务一个班子”的模式,将发展战略变成一个个战役去攻坚,把目标变成具体任务,把具体项目变成“折子工程”,组建了空港经济区、小城镇、群力新区建设等六个指挥部,由区级领导任总指挥,抽调专人任副指挥和指挥部成员,暂时脱离原岗位全身心抓项目推进,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同时成立督导检查组、宣传指导组,启动行政问责制,限定时间、责任和标准,督办推进,确保工作落实。其次,要在打造第一样板区上有新起色。群力新区经过六年的开发建设,对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城市生态宜居和推进“中兴”战略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各项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全区和群力办党员干部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参与群力新区建设,相互支持,主动配合,形成合力,加速推进群力城市管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项目引进、落地、建设搞好服务。第三,要在空港经济区和西客站核心地区建设上有新进展。积极主动参与、配合全市空港经济区规划制定,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加强与台湾富霖集团、深圳家具协会、深圳通迅产业联盟、绍兴商会进行深度接触、洽谈,力争空港城、电子通讯产业园、家具建材工业园等项目早日落户空港经济区。超前做好西客站核心地区土地征收准备工作和招商引资工作,为西客站核心地区建设打牢工作基础。第四,要在小城镇建设上有新突破。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建国社区建设,确保其成为小城镇建设的样板社区基础上,力争红旗和庆丰社区今年签约开工,并规范地运作好,力争将新农镇、太平镇列入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适时启动以旅游和绿色农产品种植及深加工为主导产业,以“生态、环保、绿色”为主题的新农镇小城镇建设和太平镇商贸型小城镇中心区道路、供电、供排水、通讯、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五,要在城区管理上有新提升。着眼于提档城区品位,提升宜居环境,在加快城区道路升级改造、棚户区改造、提档升级旧有居民庭院、推进“生态绿化”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彻底解决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的问题。加快推进道里区城管指挥中心与群力新区数字中心融合管控,建立覆盖城区的城市管理动态网络监控平台,不断提升数字化、网格化、长效化管理水平。对爱建地区人行步道板进行升级改造,建设3000个停车位,进一步解决停车难问题,提升爱建商圈购物和人居环境。按照全市打造“欧陆风情城”的总体规划,积极推进中央大街区域整体改造升级,努力打造欧陆风情浓郁的现代大都市窗口展示区。

三、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跨越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更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以重大民生工程为牵动,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现实利益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民生领域,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跨越发展成果。首先,要使劳动者就业更加快捷。以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让劳动者劳有所得。第二,要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居民医疗、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积极探索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多元化养老服务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力度,重点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让群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第三,要使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坚持教育优先,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普及优化、职业教育特色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按期完成群力尚志幼儿园(总园)、群力新区经纬中(小)学等学校建设,使全区青少年及儿童学有所教。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倾斜,加快群力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道里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和综合性大型文化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于一体的群力新区综合性文化场馆、兆麟奥林匹克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和清河湾体育馆,不断满足城乡群众多层次、多元化文化需求。加强社区建设,年内新建1000平方米以上中心社区六处、群力新区标准化社区五处,逐步实现中心社区全覆盖,不断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第四,要使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道里”创建活动,扎实推进“3531”工程,夯实人防、物防、技防基础,依法加大各类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认真落实稳定第一责任,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妥善解决一批历史疑难案件。强化安全生产及食品监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系道里区委书记、市群力办党组书记 主任

篇4:湾里区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区域映像

一、区域简介

湾里区位于南昌西郊,距市中央18千米。东南邻新建县,西毗安义县,北接永修县。全区总面积251平方千米。总人口84199人(2006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37274人。全区辖2个街道、3个镇、1个乡:站前街道、幸福街道、招贤镇、梅岭镇、罗亭镇、太平乡。共有11个社区(居委会)、37个行政村。区政府驻招贤镇。湾里区地处南昌城西北部的西山山脉中段,湾里区区位优势明显。全区土地面积238平方公里,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27公里。

二、社会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重点工业企业税收占据了湾里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所占比重一度超过50%,“单腿走路”的收入增长模式一直是制约湾里经济发展的软肋,为实现湾里区的跨越式发展,该区大力推动“四区”项目建设,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提供新支撑。同时,为最大限度巩固经济发展成果,财政部门更是将全区内88个重大重点建设项目、90户重点企业细化分解到每一个科室,每月跟踪税收入库情况,及时化解企业生产和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确保各项税收及时入库、颗粒归仓。一季度湾里区工业企业税收和“四区”项目建设产生的税收分别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42%、33%,改变了以往仅依靠工业企业“单腿走路”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双腿走路”的良性增长模式。面对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湾里区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打造旅游产业,金融产业、总部经济三个增收亮点,努力构建“绿色财政”,引导经济“绿色增长”。共投入4500万将区内景点全部回收完毕,统一打造成精品旅游线路,做大旅游收入,做强旅游经济;大力扶持区内金融机构发展,全力争取各大银行在该区设立分支机构,在推动金融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有效缓解了各行业融资难问题;积极支持镇街发展,将上年出台的镇街总部经济和梅岭省级示范镇建设扶持政策有效期限延长一年,对各镇、街办创办的总部企业,区级分成部分全部奖励镇街,鼓励镇街做强做大,一季度湾里区各镇街办完成财政总收入达5843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34.6%,同比增长109.7%。并全面落实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层级负责制,进一步规范对全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日常考核,促使机关服务功能转型、作风效能升级、区域发展环境优化,打造“廉洁、高效、务实”的政府形象,全

面推进“四区互动、奋力比拼、富民强区、健康湾里”

目前,该区财政局正组织国税、地税及相关部门对全区所有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的税源归属情况进行梳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做到家

底清、情况明,防止漏征漏管,堵住税收流失,增加财政收入。

三、社会收入及消费支出

收入情况:2011年据5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区农

民人均现金收入363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00元,增长16%。上半年我区农民

人均工资性收入203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61元,增长21.6%,占现金收入的56%。在工资性收入中,来自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362元,下降26.4%;

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1194元,增长2.3倍;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479

元,下降41.4%。上半年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367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0元,增长10.5%,占现金收入的37.6%。第一产业现金收入1069元,增长6.5%。第二产业的现金收入137

元,下降32.1%,全部是建筑业收入。第三产业现金收入161元,增长4.2倍,主要是交通运输业收入。

支出情况:2011年上半年我区农民人均现金支出2308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246元,增长11.9%。从农民期内各项现金支出情况看,生产费用支出增加,生

活消费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减少。上半年我区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504元,比去

年同期增长3倍。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467元,增长3.2倍,主要是牧业生产

费用支出增长较快;第三产业生产费用支出36元。上半年生活消费支出163

4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12元,下降6.4%,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文化

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分别增长117%、84.2%、63%、34.1%;医疗保健支出、食品消费支出、交通和通讯支出、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分别下降5.9%、16.6%、45.7%、77.1%。转移性支出170元,比去年同期减少

20元,下降10.6%;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赠送农村亲友的现金支出下降24.5%。

第二部分湾里区房地产概况

一、湾里区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一)房地产价格趋势

住宅:湾里区的住宅均价在4000元/平米左右,但联排别墅高等公寓

均价达到8000—10000元/平米,如:乾茂公园、保利半山国际等,现阶段湾里区在售的10个楼盘中,共有7个楼盘价格出现上涨,这

主要是由于红湾公路开通,给沿线楼盘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所以湾里

区楼盘的房价普遍涨价,(二)房地产市场整体特征和销售状况分析

截止到2012年5月25日,湾里区上半年楼市的整体供应量并不大,仅434套,总体供应面积54228.3平米。虽然年初时,南昌楼市整体遇冷,成交一再创新低,但是“金三银四红五月”,南昌楼市已有明显回暖,市区成交量也表现出个别大幅上

涨趋势,但是湾里区的平均去化率却只有10.83%,成交套数47套,成交面积4134.4

4平米,与市区一个礼拜的成交量相当。从在售的几个项目来看,体量大的项目去化

率反而不及体量小的项目。仅有一个楼盘的去化率达到100%,而且该项目的体量是

最小的,体量位居前2的两个项目,去化率却位居倒数后2位,总共成交套数只有

3套。

(三)湾里区当前房地产市场状况

湾里区的楼盘现在已是全面开花,以招贤大道为主路,靠近大学院校为主要商

业闹区,学生经济是湾里的主要消费形势。从湾里在售的楼盘来看,几个大盘分布

在周边,中心区楼盘规模小,多而散,开发档次不高,但依托其地理位置,销售依

然火爆。

从湾里购房群体分析:湾里长期以来没有经济支柱产业,人们收入不高,大都出

外务工,形成不了强有力的购买群体。本地可以消化小部分,但多数还是以南昌的购

房者为主,他们看中的第一是湾里有许多的风景名胜,把自己的家安在风景区.这里

有新鲜空气和清静的环境,特别是中老年人退休后可以在这里常住。第二是区政府大

力开发湾里交通配套,最近新增了许多交通车班次。出行十分方便。第三是投资出

租,周边的大学院校多,学生多以租房为主,房子供不应求,目前房价不高,而房

租价格不菲,是个不错的投资渠道。第四是普遍看好目前的经济形势,随着湾里旅

游业做大做强,后市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湾里区房地产开发市场起步相对较晚,房屋均价从两三年前的800-900元每平米

稳步上扬至1800元每平米,作为建设和谐新南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切实感受到湾里居住,投资的优越性。湾里的楼盘,由于其背

靠大山,那种诗情画意的住宅,让人充满向往与追求,这成为一些都市人享有“第二

居所”的缘由,再之都市白领们的“五加二生活方式”的流行,让人会有对此

处住宅有购买的冲动。湾里现已成为集休闲、度假、旅游、教育、居住为一体的重

要片区,目前在此“圈地”的有博泰花园、恒茂、上海天瑞与煌上煌等,湾里的房地

产开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契机。

篇5:湾里区文明帮建工作总结汇报材料

根据省、市文明办有关组织开展鄱阳湖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暨“文明帮建”活动情况的工作要求,湾里区安排了境内7个基础条件较好、创建积极性较高的村镇作为示范点,并选择了1个条件较好的市级文明单位作为帮建单位。安排区内6个市级文明单位帮建6个村。建通过一年的帮建工作,现已初见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了抓好文明村镇示范点建设,湾里区成立了以区委宣传部长为组长、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等位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帮建单位和文明村镇示范点均成立了帮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把帮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按照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工作内容和目标任务,深入调研,结合实际,制定了帮建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搞好文明宣传,帮助制订乡规民约。为了让村民了解文明村的创建和帮建工作,湾里区国税局对幸福街办磨南社区拨付帮扶资金,支持该村开展好各项文明创建活动协助社区做好各项综治、维稳工作。江西中医学院协助湾里区太平镇红岭分场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增强村民自治意识;

3、重视示范村的规划工作。干净整洁的村容镇貌,是农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为此,江西中医学院因地制宜协助编制并实施红岭分场建设规划,做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突出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容。改善红岭分场的村容村貌:一是帮助其改造和修缮道路;二是实施清洁工程,提高村民卫生意识,促使农民群众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三是帮助引导和鼓励农民在村前村后、村道两旁、房前屋后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村庄。

4、做好文明村示范点村民的培训工作。为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讲诚信、觉悟高的新型农民,我们制定了《浮梁县帮建文明村示范点村民培训实施方案》。各帮建单位利用农民技术学校、农民夜校、农民培训中心等在帮建村共举办多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和专题讲座40余次,文明办还派员参加了讲课。并经常开展送书报、送科技、送法律、送卫生、送文明道德知识等活动,并形成了经常化制度化。通过培训,引导农民群众开展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和学科技、学法律、学经营,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先进、风尚文明的新型农村。

5、抓好环境整治工作。湾里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投入资金5000元对太平镇合水分场湾头自然村进行生态绿化,植树2000多棵,创造园林式居住环境,使农户受益;区财政局投入2万元对梅岭镇梅岭村的情人湖及渠道进行维护及改造。湾里区地税局为马口村进行路面硬化等。

6、提高示范点村民的生活水平。各帮建单位为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区财政局在合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投入资金5万元对坎上村、九溪村、庙前村进行饮用水改造。湾里区供电公司筹集资金29万余元对罗亭镇岭口村的低压供电线路、分支箱、户表进行全面改造。

7、建好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室)。为解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各帮建单位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帮建点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室)。湾里区国税局帮助设立图书阅览室,为该村购买有关农业生产技术、畜牧养殖、科学种植、文化娱乐、税收法律、法规、最新就业优惠政策等方面的书籍,提升村民的创业能力和文明素养。湾里区太平镇泮溪村联合村湾里区地税根据马口村实际,区局资助了2万元,用于帮建马口村兴建宣传文化活动栏,“文体娱乐室”、“实用技术培训室”、并在图书阅览室配备图书、音像制品等,开辟了阅报栏,使之成为村民的宣传教育的阵地,科技法律指导的阵地,为民服务的阵地。局区财政局组织全局干部为农民朋友捐献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娱乐、生活常识等方面书籍近千册。投入资金3万余元,购置桌椅,阅览架等,帮助梅岭村建成面积有100平方米,桌椅50套,藏书千册的宣传文化活动室。投入2万元对瓦窑村活动室进行维修改造,投入科普经费2万元,投入1.5万元资金帮助梅岭建成科技文化长廊一条,让活动室和长廊成为了农民朋友宣传教育的阵地、科技法律指导的阵地、业余活动的阵地、为民服务的阵地,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朋友的整体素质,营造了生气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农村思想文化环境。

8、帮助示范点发展生产。各帮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技术优势,帮示范村发展生产出谋划策。送税法知识到马口所属企业的活动,在四月的税法宣传月活动中,区局特意组织送税法知识到村办企业和相关单位,得到一致好评。江西中医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通过实施健康工程,组织专家赴帮扶村进行义诊,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群众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湾里区国税局送税法进帮建村,免费发放税收宣传资料,帮助社区居民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并提供免费咨询。

9、走访慰问困难村民,关心、照顾他们的生活。区财政局的局领导和梅岭村的困难学生结对帮扶对象,经常利用节假日走访学生家庭,帮助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逢年节和七一,我们都要带上米、油、被等慰问品上门走访村里的特困户和困难老党员,在送去温暖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实际困难。湾里区地税局领导班子一行2月1日,正值大年三十前夕,不顾寒山积雪,来到帮扶点招贤镇马口村,走访孤寡老人黄泉水,为老人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同时致以新春祝愿,向他捎去一份关怀之情和节日祝福。

上一篇:3员工申请住宿承诺书下一篇:学做饭小学作文2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