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

2024-05-10

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精选10篇)

篇1: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

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

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国家瞄准贫困对象,突出重点区域,锁定扶贫开发目标,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了攻坚的力度。在“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下,无论是投入的直接帮扶贫困人口的资金规模,还是投入的产业发展或者基础设施建设等开发项目数量,都是空前的。资金管理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而涉农的扶贫资金更是焦点中的焦点,上上下下都十分关心。如何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规范操作,我认为,应在执行好现有政策的前提下,要注重创新,既要规范延伸旧有的好制度、好办法,又要积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陈出新。下面,就我市扶贫资金管理工作的现状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现状及主要做法

在国省扶贫办的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十年来,我市通过积极争取、整合、筹集、财政配套等方式,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6.47805亿元,其中20**年投入1.86175亿元。主要用于推进全市扶贫攻坚项目实施以及贫困人口的直接帮扶。面对来源广泛、数量庞大的扶贫资金,市委农村部和市扶贫办把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协调市、县相关职能部门一道参与,突出强化管理这个关键,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对扶贫资金的来源、流向、审批、报账等各个环节实施了严格监管。既确保了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同时也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规范、高效,实现了双赢的结果。

一是严格执行专户管理制。全市各扶贫部门对扶贫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用项目资金,防止和杜绝挤占、挪用、贪污扶贫资金。

二是严格执行项目审批制。对扶贫项目的报批执行市、县两级评审制。各区县(市)扶贫办在上报扶贫项目前,会同农业、发改、畜牧水产、林业等部门一同深入项目点现场考察,共同论证,提出考察论证报告,进行县级自评。市办与财政部门再次进行评审论证,确保扶贫项目资金投向合理。

三是严格执行公告公示制。充分利用各级政务公开栏,向社会公开扶贫项目申报、立项、审批等方面的政策和程序。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资金公开、建设单位公开、竣工决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对于重点项目,还制作项目建设平面示意图,简明扼要地介绍项目建设规模、责任单位、资金投入额度、资金来源渠道、管理方式和管护措施等。

四是严格执行报账制。严格执行群众参与式管理,由项目村提出资金申请,项目村验收工程并经审计部门审计后,由财政部门统一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对于工程质量不合格,或不能按要求提供有效凭证的,扶贫部门不予审批,财政部门不予报账。

五是严格执行验收考核制。对实施完毕的项目,按项目实施方案组织检查验收,进行绩效考评。所有项目验收合格后,持项目验收单、项目验收报告方可报账。

六是严格执行审计制。由扶贫部门会同财政、审计部门,重点检查扶贫项目实施和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采取现场察看实施项目是否按方案实施完毕、到财政部门察看项目资金是否按要求拨付到位等工作方式,加大资金审计力度,充分发挥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对扶贫资金实行了相对严格的管理,但是因为扶贫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牵涉的部门和扶贫对象多,资金的规模大小也不一,执行的主体也各有不同,所以,难免在使用和管理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上还有待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多、涉及部门广,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难以实行有效地统一管理。分配使用权力多集中于职能部门,在资金的安排、审批等环节,还有一定的随意性,存在不太规范的地方。

二是监管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传统的监管模式下,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纪检监察机关组织的专项检查往往是事后督查,很难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特别是资金安排和项目管理链条长、环节多、专业性强,对扶贫资金账目的审查耗费时间长、效率较低,监管范围有限,监管深度不够。同时,由于基层监督力量不足,使扶贫资金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是责任落实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主管部门是扶贫资金管理的主体、监督的主体,由于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等因素,个别单位往往重资金争取,轻资金管理;重资金分配权力,轻资金监管责任;分配资金时“插手”,监管资金时“甩手”。对资金项目如何安全运行,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

四是执行过程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个别涉农职能部门在资金拨付过程中,因为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存在延期拨付、人情拨付、吃请回扣等不正之风。个别乡(镇)、村对各类补助补贴类资金的发放,未能严格落实公开制度,对发放对象、补贴人数、补贴金额公开不及时、不到位,工作缺乏透明度。

三、对策及建议

1、创新机制,建立规范健全的资金管理体系。要按照扶贫资金专款专用的使用原则和封闭运行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对每笔资金从进户到划拨、从使用到监督、从验收到报账,都有据可查。另外,在继续坚持扶贫项目招标制和公示制的基础上。一是推行合同制。对所有建设项目,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合同签约,明确项目责任人、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投资补助标准、项目管理、验收和奖罚办法等,按照合同法的规定管项目、建项目、验项目。二是加强整合。针对原来扶贫资金存在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职责不清,扶贫资金“效益递减”的实际,要以县为单位,以贫困村为主战场,集中优势打歼灭战。要在区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加强资金整合。今后对扶贫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要按照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原则,在扶贫部门的统一部署下,由财政、扶贫、审计等部门统筹管理扶贫资金,把扶贫资金与部门任务、责任、权力整合,以村或者以片为平台,实行统筹安排、综合调度、捆绑使用、集中投放,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农户。三是积极创新。为彻底改变目前项目规划早、申报慢、资金下达迟等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网上申报、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每年年底前完成下年项目规划、申报,翌年前半年完成资金计划下达,确保项目早启动,早实施,贫困农户早受益。

2、规范操作,建立科学严密的项目运行体系。一是建立健全项目库储备和申报、审批制度。对扶贫项目实行计划管理,凡是纳入项目库的项目才可审批审报,对已经确定的扶贫项目不能随意变更,如确需调整,必须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每个项目的申报必须有项目内容和辐射带动贫困户作为申报、审批的依据。二是要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研究制定不同的项目运行程序。分别从前期准备、组织实施、检查验收、账目处理和归档立卷五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三是根据不同项目,研究制定严密的检查验收程序。实现县建档、乡建簿、村建册、户建卡的规范化一条龙管理。

3、部门联动,建立高效合理的监管体系。首先,要坚持扶贫项目及资金集体审查。在将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的同时,坚持自下而上,分级负责的原则,协调各相关部门,强化各自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资金划拨、使用监督管理机制。并对扶贫资金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跟踪检查、逐项审计,杜绝资金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其次,要优化监管模式。采用系统化、网络化的监管模式,实现关口前移,使监督重点由事后督查向全过程监督转变,使资金监管贯穿于管理、审批、分配、拨付全过程。要编制涉农资金审批流程图,涉农资金审核、分配、拨付、使用各个环节实行流程化管理。要依托网络平台,建立由涉农资金电子网络“监管系统”和“公示系统”组成的电子网络监管体系。通过“监管系统”内网,对涉农资金进行全程监督、动态监管和实时监控。依托涉农资金监管公示网站,将涉农直补资金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实行“一卡(折)通”兑付,避免涉农资金在层层流转中被克扣、挪用等。第三,要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由纪检部门、扶贫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信访部门、检察院等机构组成联系会议,共同参与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实现信息共享,步调一致。

4、严明职责,建立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保障体系。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事前”有人抓。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农民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以及工作机制。要明确分工,从整体上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工作的领导。特别是每笔扶贫资金拨付或者每个扶贫项目开始操作之前,都要明确专人负责,且要一“跟”到底。二是要强化检查预防,确保“事中”有人管。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职能,定期和不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监督检查,防止截留、挤占、挪用、套取、贪污等违纪违法行为发生,确保扶贫资金或项目在运作过程中,能够安全、合规、有效使用。三是要强化责任追究,确保“事后”有人问。资金或项目实施完之后,监管部门都要及时跟进。对扶贫资金主管部门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失职、监督不到位、发现问题查处不力等行为,严格予以问责处理,提高制度的刚性约束。

篇2: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

尤英

扶贫资金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极其重要的保障,事关国家减少贫困人口的国际承诺,对于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笔者近几年来调研的情况,针对目前基层扶贫专项资金的管理弊端,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一、改变现行的整体推进重点贫困村扶贫资金报帐方式,实行分项目统一核算管理。目前,贫困县对整体推进的重点贫困村的项目,大多捆绑各种资金进行统一建设,而项目资金支出中分不出哪些是用扶贫资金开支的,哪些是用交通、移民等其他部门投入的资金开支的。为了把扶贫资金在财政部门报帐,项目单位往往用该扶贫项目开支的相关票据拼凑达到扶贫资金金额。同时,由于扶贫项目未对各种资金收支进行统一核算,审计时难以掌握项目的总体状况,不利于对扶贫资金及其他捆绑资金的监督。建议对整体推进的重点贫困村的扶贫项目由财政部门或项目指挥部对各种资金来源及项目支出进行统一核算,以项目为被核算主体。编制项目资金收支明细表,捆绑实施的项目全部支出金额必定大于投入的扶贫专项资金数额,将资金收支报表用于向财政部门报帐的依据,不必拼凑扶贫资金金额的支出票据。这样既便于扶贫项目统一核算,反映全部资金收支状况,也便于对所有资金、包括扶贫资金的监督。

二、强化县级扶贫办对贫困村的项目及资金的总体协调和信息管理工作。目前,县级扶贫办、发展和改革局(简称发改局)、财政局三个扶贫工作主管部门分别管理扶贫项目,扶贫办管理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老区建设资金项目,发改局管理以工代赈资金项目,财政部门则单独掌握少量财政扶贫资金投放到扶贫项目。此外,其他职能部门也都有投向扶贫村项目的资金。实践中各部门在扶贫项目安排中协调沟通不够,扶贫办对全县贫困村项目立项情况、资金投入情况、项目管理、效果等综合信息缺乏了解,不利于对全县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建议强

化扶贫办在扶贫项目的安排和资金投入、成果效益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和信息收集职责,扶贫办应对安排到贫困村的所有项目进行统一管理或协助管理,掌握其他部门对贫困村的立项情况,其他部门在立项前应先通报扶贫办,由其根据掌握的贫困村的情况和上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综合所有其他部门的情况,对某部门立项不当的可以提出意见,由其修改或调整;对所有项目建卡管理,对其他部门未进行项目管理的,由扶贫办统一管理;其他部门作为项目进行了全过程管理的,县扶贫办应参与对其项目的建设情况检查、验收、评价。扶贫办还应当加强对所有项目和资金情况的综合分析,在进行贫困村综合统计中将项目计划安排、质量等情况和项目成效等数据和情况纳入统计中,用以总体掌握和分析。

三、规范培训费用的项目计划和资金使用。在扶贫项目安排中,培训费往往只有一个总项目和总金额,没有明确的执行单位、培训任务、开支金额等具体分解,实际使用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不合规性,如财政部门、扶贫办以培训费名义安排到所属乡镇财政所、乡扶贫办,补助其扶贫工作经费之不足;其他部门对农村干部、农村村民进行党员知识培训、计划生育业务培训或其他常规培训,都可以培训农业技术、扶贫资金管理政策等为由申请拨付培训费,监督中往往难以划清各种业务培训的界限,培训费被打“擦边球”,成为支援其他部门经费的渠道;培训费使用中政策业务等管理类培训支出比例较大,实用技术和农业技能性培训相当不足,而扶贫工作的性质恰恰要求减少政策业务等管理类培训支出比例,提高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比例,发挥技能培训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建议在扶贫项目计划安排上要明确开展培训的具体项目和承担主体,资金管理上要强调其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针对性,同时要提高技能型培训支出的比重。

篇3: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

一、加强地质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的关键要素

加强地质项目资金科学管理与合理使用,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地质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勘单位的经济意识不断提高,对项目资金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越来越高。目前地勘单位承接的地质项目多数直接来自财政拨付,这体现了国家保证地质勘查工作有序开展合理运作的“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想,取得不错成果。对地勘单位来说,规范的资金管理环节应包括预算管理、使用管理、决算管理和绩效评价。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审查,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率。

(一)预算管理

项目技术可行性方案的确立是科学编制和有效使用项目资金的前提。项目预算编制必须是在科学确定技术方案,明确技术条件、细化投入实物工作量、人员安排等与预算相关的标准基础上,按照规定的列支范围、列支标准测算经费使用需求。经费预算是地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资金形式反映地质工作投入程度和预期绩效目标,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和项目预算管理要求,2006年,财政部与国土资源部组织制定了《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现有使用的地质预算标准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10年试作)。2010年,根据地质调查新任务要求,地调局制定了《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预算编制和审查要求(试行)的通知》及补充要求,2013年,为适应形势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地质调查项目委托业务管理的通知》以及其他一些约束性文件。这些制度、办法明确规定了预算编制方法和要求,预算编制人员首先按技术方案确定的投入工作量结合地形等级、地质复杂程度等技术条件,套用预算标准分类编制地形测绘、地质测量、物化探等地质工作手段预算表,此表俗称经费投入表,并把工作手段预算按规范性、合理性要求分解成人员费、差旅费、委托业务费、咨询劳务费等15项费用明细表和费用归集汇总预算表,此表俗称经费使用表,两表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项目承担单位要做到坚持原则、紧扣实际、细致全面的编制预算。

(二)使用管理

加强地质项目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效益,现有规范性地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0〕174号)等,办法明确规定了项目承担单位负责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负责项目实施及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并接受有关部门及其委托机构监督检查。项目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严格按批复的预算组织会计核算;投资性支出、捐赠及赞助,各种罚款、违约金、滞纳金等支出,与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不得列入项目支出。执行内控制度,本着节约做事原则,控制消费性支出。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同时还要以批复的项目预算为依据,把项目发生的成本费用套用预算标准据实列支。

(三)决算与评价管理

承接财政拨付地质项目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项目经费能够保障人员工资、工程施工、专用耗材等直接、间接费用支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资金合理性开支,避免资金的流失或者闲置,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完成率。按项目开展的工作进度,及时做好野外工作记录,特别是有实物工作量的手段费用,要客观、如实组织施工决算,提供真实、完整的决算凭证及施工合同,及时到财务部门报账,审计或监察部门不定时参与监督检查实物工作量完成真实性,避免造假行为发生,做到野外工作开展进度与经费报支进度相对一致。地勘单位应加强项目经费管理,严格遵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加强地质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的建议

为了更加有效使用资金,确保财政资金用到实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控:

(一)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可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基础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在编制预算前要认真解读新要求,收集新信息,为全面编制预算做好基础工作,同时要着重抓好以下事项:第一,注重预算的有效性。结合项目任务书认真领会技术方案中与经费使用有关的表述,确认预算类型(根据野外实物工作量比例区分甲类预算或乙类预算)、工作区地质条件及相关技术条件,确定费用项目预算占总经费预算的比例,不可突破上限标准。第二,注重预算的合理性。对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根据以往经费执行情况合理编制预算,如:野外工作因工程师的水平差异化,若投入人员技术娴熟度高,就会缩短外业工作时间,可适当减少编制差旅费用。某一项目由不同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合理分配费用,确保预算编制与执行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第三,注重预算可执行性。要对项目工作地的财税政策、人文环境有所了解,比照同类项目预算执行状况,找出共同特性,避免预算执行中申请变更,切实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二)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

地勘单位要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并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首先,要推行整套项目管理体制,从项目立项到预算的全流程都进行科学严格的审查,提高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项目资金使用充足、降本增效。其次,建立专项资金跟踪监管制度,通过日常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可以从全过程进行资金的统筹规划,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等重点环节更要检查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最后,完善会计核算制度,采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单位的实际,进行会计核算。规定对于项目在一定期限内未启动实施或工作进度缓慢的,对项目资金可以采取冻结等办法,敦促项目实施单位按时保质开展工作。

(三)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地质项目工作终结要提交地质成果报告和项目经费总结报告,在通过上级单位组织验收通过后方才完成一个项目的工作周期,在项目工作年度内或者经费结题时,对项目预算执行的合理性、完整性、可靠性进行绩效评价,本着科学、全面、公正的原则,采用成本效益评价法、比率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价。考核评价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分为定期考核和不定期的考核,不论是何时进行的考核,都要注重评价的反馈和公开,评价的结果有助于项目实施单位发现资金管理缺陷,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降低资金管理成本,也有助于上级部门优化资金配置,强化审查监督,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信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预算编制和审查要求(试行)的通知》,(中地调函[2010]88号).

[2]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0]174号).

篇4:切实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

近年来,腐败大案、要案时有发生,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其实,中央历来重视反腐问题,但腐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关键就在于制度不够完善。此次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方针,说明反腐关口将向前移,在预防上下功夫。很明显,“两个必须”彰显了我党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本人通过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工作实际,认为切实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是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发生和推进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根本手段。

一、要切实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落实好

在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上下工夫,切实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好。十七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历来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因此,我们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十七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认真组织学习全会公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做到精读多思,潜心钻研,反复体会,深刻领会;要把全会文件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纳入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专题学习,切实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凝聚成推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在大力营造学习氛围上下工夫,切实把四中全会精神宣传好。要把深入宣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扶贫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精心组织,加大力度,营造学习贯彻的浓厚氛围,使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特别是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机关效能年活动和党性教育年活动的开展,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纳入扶贫系统理论宣讲的重要内容,增强学习全会精神的实效性。

在结合实际推进工作上下工夫,切实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运用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目的。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同狠抓当前党建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全力推进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打造扶贫工作亮点;同时要超前谋划明年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把握大局,拓宽思路,切实增强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同抓好当前各项工作,特别是扶贫开发各项制度的健全完善结合起来。通过制度的构建,达到预防腐败现象发生和确保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

二、要强化措施,严格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在认真执行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报帐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完善财政扶贫资金及项目管理各项制度,对扶贫项目要按选准、申报、审批、建设、监督、验收、结算等规范程序严格管理,使扶贫资金项目监督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规范管理,安全运行。

进一步强化资金和项目管理责任。要按资金类别分类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科室,并分类落实监管责任措施。如整村推进资金,要将资金计划和项目审批文件抄送同级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接受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同时将资金计划和项目审批文件通过互联网和乡村公示栏等形式向社会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进一步加强资金和项目的检查考核。一是对财政扶贫资金及项目使用管理进行季度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二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半年一次专项检查,年终进行全面检查考核。同时对全市年度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绩效考评。

要通过上述措施,从制度上防止扶贫资金挤占、挪用、截留等腐败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达到推进扶贫开发科学发展的目的,真正以实际行动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温会礼,男,江西省赣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扶贫办主任。

篇5: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

扶贫办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经验交流

财政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且具有政策专、数量多、投资小、内容散等特点,监管点多面广,如何提高扶贫项目资金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xx县扶贫办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着力长效监管,扎紧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笼子”。

一是坚持项目建设程序。完善项目库储备、申报、审批运行机制,实行财政专项扶贫项目“村申请、乡(镇)审核、县审批、市备案”的管理程序,建立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库,上级主管部门下达专项资金以后,再按照资金整合的要求,对申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内容规模等进行确认,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审批后予以实施。二是严格执行招标采购。除雨露计划、“一户一策”等直接补助到户的资金外,其它项目全部纳入招投标和政府采购范围。对采购限额、采购方式的选择和执行等作出了具体规定。纳入统筹范围的财政资金项目建设类均由乡镇人民政府担任项目法人,执行政府采购程序,不属于农村集体三资交易范围。三是强化资金绩效管理。出台《xx县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办法(试行)》,制定4类xx条考评细则,实行百分制量化打分,重点考评扶贫项目开工率、完工率、资金拨付率、项目资金公示公开等内容,县政府每年从财政扶贫资金中专项安排绩效考评奖励资金XXX万元,用于奖励考评结果为先进的乡镇,奖励资金用于精准扶贫项目。

二、着力从严从紧,建立健全立体化监管体系。

一是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坚持“部门主管、乡镇主体、权责一致”的原则,县扶贫办负责指导项目申报、下达资金计划、开展监督管理,乡镇负责组织项目实施、检查、监管和验收。规定财政专项扶贫项目乡镇自查验收率必须达到XX%,并将验收情况以乡镇政府文件报扶贫办,县扶贫办实行随机抽查验收,对达不到验收标准的项目限期整改,明确复查验收时间重新组织验收。二是建立群众监督机制。严格执行项目申报前期调研、民主评议、公示公开等程序,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通过开展“立壮志、改陋习、树新风”主题活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发动群众自主选择、申报项目,参与项目建设、监督和管理,探索xx脱贫新模式。在每个贫困村树立固定公示牌,将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直接公示到村民小组,开展扶贫领域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及工程项目建设专项治理、运用大数据监督检查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等工作,公布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强化扶贫项目资金“高压线”意识。三是完善考核督办机制。对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开展定期专项督查,并纳入县“两办”督查室每季度综合督查,将捆绑其他部门的项目资金统筹纳入督查范围,结合历年资金审计情况,实行边督查、边反馈、边提高,督查结果在全县公开通报。每年适时组织开展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专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四是明确资金拨付办法。扶贫项目由乡镇验收合格后按进度拨款,其中到户项目必须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所有项目验收必须由项目业主、乡镇纪委、财政专管员多方参与并签字。对未及时拨付的项目资金予以收回作出了明文规定,并严格执行。

三、着力精准实施,发挥扶贫项目资金最大效益。

篇6: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

【发布文号】重府发[1997]50号 【发布日期】1997-04-02 【生效日期】1997-04-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的通知

(重府发〔1997〕50号一九九七年四月二日)

为了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管好、用好,根据中发〔1996〕12号文件及其他有关规定,现就加强我市扶贫资金管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扶贫资金管理范围,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投入的(支援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专项贷款等。

二、二、扶贫资金的管理和安排,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权力、任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所有扶贫资金一律由各级政府掌握,责成同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根据扶贫攻坚计划的要求,定方向、定重点、定原则,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配套使用。

三、三、各级扶贫开发办公室作为各级扶贫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应根据扶贫攻坚任务和扶贫攻坚计划,按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的扶贫资金的投向、重点、原则和分配办法,会同同级财政、金融、计划、民宗等部门制定扶贫资金分配计划,经同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报政府批准后下达执行。

四、四、各级财政、信贷等资金管理部门,要按同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安排和分配,确保扶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五、五、扶贫资金的投入,要坚持围绕尽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这个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以贫困户为对象,以贫困乡、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在具体投向上,不同的扶贫资金又有所区别:各类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帮助贫困地区修建乡、村公路,建设基本农田和解决无房户住房、人畜饮水、地方病、扫除文盲、农民技术培训、科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项目;以工代赈资金,重点用于修建贫困县、乡公路,低产田土改造,修建小型微型水利,发展农村通讯、畜牧业、经济林,解决贫困户人畜饮水等问题;扶贫专项贷款,重点支持效益好、能还贷、能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项目,其中当年安排的扶贫贷款,70%以上要用于种养业(其中50%主要用于支持特困乡的贫困户发展支柱产业),30%以内用于农副产品加工业,收回再贷的贴息贷款,用于种养业和加工业的可各占一半。各国有商业银行要安排一定的比例的资金,积极帮助和支持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

六、六、对各类扶贫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分级审批。

(一)各级应借鉴国际、国内实施扶贫项目的成功经验,以贫困户为对象,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目标,以有利于直接提高贫困户收入的产业为主要内容,按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综合设计,统一评估,一次批准,分年实施,分期投入,一片一片地开发,一批一批地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要求,建立好扶贫开发项目库,搞好项目管理。实施扶贫开发项目,要实行各类扶贫资金互相结合,配套使用。

(二)对申报实施的各个扶贫开发项目,都要由各级扶贫开发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力量事先进行评估论证。其中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的项目,由扶贫开发办公室会同财政局和民宗局审查论证,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由扶贫开发办公室会同财政局组织审查论证,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使用以工代赈资金的项目,由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使用扶贫信贷资金的项目,由扶贫开发办公室会同有关金融部门组织审查论证,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对配套使用各类扶贫资金的项目,还要由扶贫开发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进行审查论证。各级扶贫开发部门和有关资金管理部门,应将需要实施的扶贫开发项目清单位及需要上报审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报告,逐级统一分别上报给上级扶贫开发部门和有关资金管理部门及相关业务指导部门。

(三)审批扶贫开发项目,要按管理权限,分级审批。非农产品项目和扶贫资金投资规模200万元及其以上的种养业项目,由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扶贫资金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上至200万元以下的种养业项目,分别由“两市一地”扶贫开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论证,报同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扶贫资金规模在100万元以下的种养业扶贫开发项目,由县扶贫开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论证,报同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

七、七、认真做好扶贫基金的收取工作。根据对“凡使用扶贫资金而不能直接覆盖千家万户的加工业项目和经济实体办的项目,应向区市县扶贫开发部门交纳扶贫基金”的规定,扶贫开发部门在审批这害扶贫开发项目时,应同项目执行单位签订交纳扶贫基金的协议。交纳扶贫基金的标准按使用扶贫资金的5‰执行,其中10%至15%用作农业发展银行风险基金,其余的85%到90%纳入贫困县的扶贫基金管理。

八、八、强化对各类扶贫资金的监督审计和检查,确保将所有扶贫资金全部用到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头上。

(一)经批准实施的各类扶贫开发项目,由项目实施部门事先与同级扶贫开发部门签订履行扶贫责任的协议书,然后再按管理权限持批准文件和扶贫责任协议书,到有关资金管理部门申请使用扶贫资金。

(二)使用扶贫专项贷款的年限,按管理权限,由各级扶贫开发办公室分别会同有关资金管理部门审议后,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一般来讲,种养业项目贷款期限,原则上2至5年;加经业项目贷款期限,原则上3至5年。

(三)加强对扶贫专项贷款贴息贷款,对农户或贷款单位按规定的优惠利率收购。差额部分分别由中央和地方贴息。其中地方贴息部分由市财政补贴60%,市地、县财政补贴40%;“两市一地”和各贫困县组织的扶贫贷款,贴息办法自定,贴息资金自行解决;对不贴息的扶贫贷款,按国家规定的扶贫贷款利率执行。贴息的申报办法,由直接使用扶贫贷款的单位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发放扶贫贷款的农业信贷部门按实际使用时间和应贴息额度出据证明,分别逐级经扶贫开发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签章,再经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由财政部门逐级上报批准后,下拨到使用贴息借款的单位或农户。扶贫专项贷款使用期5年,对提前收回的应继续按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的管理办法,实行再贷,以加快扶贫开发的力度。

(四)加强对各类扶贫资金的监督、审计和检查。使用扶贫资金的项目执行单位,应对扶贫开发项目的如期完成、质量、效益承担全部责任,并及时提交项目决算和实施效果的报告,按属地和项目管理权限,分别呈送所在地与批准、指导该项目的扶贫开发部门及业务指导部门。各级扶贫开发部门,一定要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坚持把管好用好扶贫开发资金作为一件重要的大事来抓好,定期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把扶贫资金百分之百的用于扶贫,并产生最好的效果。财政、计划、金融、民宗等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扶贫开发项目的跟踪服务,严格监督检查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各级审计、监督部门要加强对扶贫资金和扶贫开发项目的严格审计、检查,坚持每年审计、检查一次,并将审计、检查结果分别报送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绝不准改变扶贫资金的用途和使用范围,绝不准以任何借口挪用、拖欠、挤占扶贫资金。对违反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一定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要坚决绳之以法。

篇7: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

【发布文号】桂政发[2000]8号 【发布日期】2000-02-14 【生效日期】2000-02-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

切实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桂政发〔2000〕8号)

各地区行署,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柳铁,区直各委、办、厅、局: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解决我区贫困群众温饱问题,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总的来说,我区各级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在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上大多数是做得好的,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也有部分扶贫资金管理部门没有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使用管理扶贫资金,挤占、挪用、贪污扶贫资金的违规违纪现象十分严重。为了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确保全区扶贫攻坚任务的胜利完成,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求各地、市、县一定要按照 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为此,特作如下通知:

一、一、必须高度重视我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999年上半年,财政部、审计署和自治区审计厅对我区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审计,从检查审计出来的问题看,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挤占、挪用扶贫资金。如有的资金管理部门将扶贫资金用于平衡本地的财政预算发工资,有的挪用购买小汽车、建住房和办公用房,有的借给下属公司做生意,有的用于支付管理费和招待费;二是将扶贫资金转定期存款不入帐,利息转“小金库”;三是一些部门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四是扶贫贷款到期回收率低,贷款手续不落实,在转贷中擅自缩短贷款使用期限,层层增收贷款利息和管理费用;五是一些部门全局观念淡薄,处理问题过多地强调本部门、本系统利益,配套资金不落实到位,投资效益低。

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违反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1997〕2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5〕29号)的规定,性质是极其严重的。国家扶贫资金是中央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支持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直接关系到我区几百万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区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的实现。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也就等于增加了扶贫投入。如果管理不善,随意挤占、挪用、贪污扶贫专项资金,即使国家投入再多的资金也发挥不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十分珍惜扶贫资金,强化监督和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确保资金发挥效益,让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区各族人民群众放心和满意。

二、二、坚决查处和纠正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违纪违规行为

依照法律法规坚决纠正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上的违纪违规行为,是保证我区扶贫开发事业健康发展、确保扶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的需要,也是贯彻依法治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扶贫资金管理部门一定要扎扎实实抓好这项工作。

(一)从现在起,要以县为单位组织进行审计。要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重点是对用扶贫资金搞非扶贫项目的审计和清理。

(二)严格审计执法。对审计发现有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必须依法严肃处理,以保证国家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处理原则:

1、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各项扶贫资金不按计划及时足额投入到位的,责成有关主管部门限期改正。

2、任何地方、任何部门和个人,凡是挪用、拖欠、挤占扶贫资金的,必须在2000年6月底前如数清退或追回,到期仍追不回的,要向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题报告。对挪用、拖欠、挤占扶贫资金情节严重的,要坚决给予经济处罚和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3、对私分、转移扶贫资金和利用扶贫资金为个人或亲友牟取私利的,除追还资金外,有关部门还要追究当事人的相应责任。

4、对不是由于自然灾害等意外原因而造成项目失效、扶贫资金损失的,要总结检查原因,如有个人责任的,追究项目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5、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纠正和处理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违纪违规问题要按照“谁主办谁负责处理、谁借钱谁负责收回、哪个单位的问题哪个单位负责处理、哪位领导分管哪位领导负责督办”的原则进行。

(三)各地区行署,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把清查违纪违规使用管理扶贫资金的单位、金额以及处理结果的情况用书面形式,于2000年3月底前报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自治区将组织工作组对此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三、三、要建章立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要严格执行扶贫资金管理的各项办法和规定,建立和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的领导要对职责范围内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负全面领导责任,坚决堵塞滥用扶贫资金的漏洞。今后,对使用管理扶贫资金失当,造成扶贫资金损失浪费的,要追究有关人员和单位领导的责任。

(二)认真落实部门责任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使国家各项扶贫资金按扶贫攻坚的总体

目标要求配套使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要坚持扶贫资金“四到县”(任务到县、责任到县、资金指标到县、项目审批权力到县)的原则。项目一旦确定,资金跟项目走,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按项目进度核拨资金。财政扶贫资金要保证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到位。各级财政部门要把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作为完善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并认真抓好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广。

(三)各级扶贫资金管理部门今后不准再办企业,已办的要在人、财、物等方面与企业彻底“脱钩”,让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经营的法人,并对过去企业占用的扶贫资金进行清理、回收,有违规违纪行为的,要严肃处理。同时,要加强对下属公司的财务监督,对不具备条件用扶贫款经营的企业要坚决予以清理、核销,防止扶贫资金流失。

(四)各级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和扶贫资金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扶贫资金使用单位的检查、监督、审计力度,严格审查有关公司的资信和扶贫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坚决杜绝将扶贫资金用于非扶贫项目,确保扶贫资金安全使用,发挥效益。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000年二月十四日

篇8: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 河北省先后组织实施了《河北省1994-2000年扶贫攻坚计划》和《河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2001-2010年) 》, 各级党委、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 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贫困地区各项事业长足发展, 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 受到地理、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按照1, 500元的扶贫标准, 到2010年底还有560万的贫困人口, 按照国家2, 300元的扶贫标准, 贫困人口将会明显增加。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低收入、高物价”特点十分明显, 相对贫困问题非常突出。

2012年河北省又颁布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 到2020年, 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 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目标, 使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在该《意见》中, 对扶贫资金的管理有了新的指导。财政扶贫资金主要投向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实行专户管理, 封闭运行。采取项目直补、项目覆盖、技能培训、移民搬迁、贷款贴息等方式, 使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扶持。开展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扶贫自立社试点, 探索多种担保形式, 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问题。健全扶贫资金监管机制。完善报账制、备案制、公开公示制等各项管理制度, 切实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2014年河北省安排财政扶贫资金达到5亿元。2015年1月8日, 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高志立在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201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指出, 2015年扶贫资金预算为10.8亿元;要求实施精准扶贫, 支持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黑龙港流域、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扶贫开发, 支持扶贫开发重点县脱贫出列。

二、河北省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拨付滞后, 扶贫项目开展受影响。

资金拨付不及时, 主要是因为扶贫资金的申请过程冗杂, 申请批复不及时, 因而资金下放滞后。此外, 部分项目前期准备不足, 或者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缺陷, 配套项目不完善, 导致项目难以实施, 不能及时拨付资金。

2、扶贫项目不规范, 导致扶贫资金浪费。

扶贫项目应当按照省内扶贫政策和扶贫开发规划进行立项,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以使扶贫项目真正起到扶贫脱困, 发展经济的作用。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项目立项不够科学, 一些部门和村镇领导产生人人须得一份的思想。有的项目是关系项目和人情项目, 与当地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一个市每年项目多达几百个, 资金多的有十来万, 少的仅有几千元, 资金投放相对零散, 扶贫项目的开发难以形成规模;还有些项目根本无法实施, 影响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发挥, 同时也造成相关部门的监管困难。

3、扶贫资金报账存在缺陷, 资金记账存在问题。

由于扶贫报账是扶贫项目实施单位根据批准的年度财政扶贫项目计划、项目实施计划和项目工程建设进度表以及合同等, 提出用款计划并附上有效报账凭据, 按规定程序报请财政部门核准作为报账提款的依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报账难以体现出扶贫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

4、资金管理不严格, 存在截留挪用现象。

近年来, 扶贫资金管理逐年规范, 各项制度逐步健全, 管理措施越来越严格, 但在审计中仍发现有少数部门或乡镇截留挪用扶贫资金。如有些部门或乡镇通过虚列项目支出套取扶贫资金, 用于弥补经费支出或者其他非扶贫项目建设, 有些项目实施单位直接将扶贫资金挪用后弥补项目前期费等。这些情况的存在, 直接导致扶贫资金的流失, 影响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5、扶贫资金监管不到位, 资金安全得不到保障。

资金主管部门只注重报账单位原始单据形式上的合规性、合法性, 忽视扶贫项目管理过程的参与和对票据真实性的审核。项目主管部门监管力量不足, 不能做到随时随地监督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面对扶贫项目数量多, 项目实行时间不一, 资金投放零散等情况, 审计部门难以应对, 存在项目竣工后不审计或漏审计现象。使得扶贫资金缺乏有效健全的监督手段, 项目报账支出与实际业务支出明显不符, 还有些项目根本没有得以实施, 但相关资金却被以虚假报账资料套取后挪作他用等现象时有发生, 使报账支出失去了真实性, 给一些项目实施单位弄虚作假、开具虚假发票套取资金用于非项目开支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完善扶贫资金使用及管理的对策

1、提高扶贫资金政策认识。

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及相关部门应重视支农扶贫工作, 进一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 提高村组织、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的遵纪守法意识, 严格按照《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管好、用好财政扶贫资金, 不得随意更改变换使用项目, 不得截留挪用, 虚报冒领扶贫资金。同时, 要加大力度健全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和各项项目建设管理制度, 使扶贫项目建设与资金管理步入更加规范的轨道。

2、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督与管理, 保障财政扶贫资金的安全。

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在扶贫资金的安排以及管理和使用上, 各部门应当保持政策法规的一致性, 加强扶贫项目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检查, 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3、改进和完善扶贫资金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制度, 切实做到专人、专账、专户管理;建立公示制度, 公开扶贫资金计划分配和使用情况, 公开项目实施情况。进一步完善报账制, 扶贫资金必须实行封闭运行, 直达项目, 资金的拨付要按规定的程序办理, 及时拨付项目资金, 坚决杜绝使用虚假和不合规票据报账问题。严格实行项目管理, 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检查验收到项目。要严格实行扶贫项目检查验收考核制度, 对扶贫资金的检查验收, 可采取由政府领导、扶贫资金主管部门组织、驻点单位参与的办法, 组成验收专班, 集中力量, 每年对完工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对未达到项目计划要求的项目要责令其限期整改, 以保证扶贫资金真正用于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4、强化扶贫资金的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工作。

审计部门每年要将扶贫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纳入年度工作计划, 并形成制度。凡发现有转移、挪用、拖欠、挤占扶贫资金的, 必须责成相关部门如数追回, 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一经发现有贪污扶贫资金的, 应及时移交相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强化科学立项和分配资金意识。

严格按照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和“十二五”规划, 科学地研究和申报扶贫项目, 进一步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并加大整村推进投入力度, 重点和有针对性地投入扶贫资金。同时要改变扶贫资金多头管理的现状, 加强扶贫部门之间的协调, 避免重复立项、立项不实、选项不当等情况发生, 使扶贫资金真正地发挥扶贫帮困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

6、加大扶贫项目和资金的透明度, 让群众广泛参与。

扶贫项目的选择、立项、实施、监督、管理必须坚持群众参与, 接受群众监督。对资金监管情况予以公示, 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同时, 建立项目的专业机构与专家参与机制并在项目区内公示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工程预决算情况的群众监督机制, 防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聂永刚.贵州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3.1.

[2]刘洪英.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 2013.6.

篇9:竹山县加强扶贫资金管理

严格资金拨付。该县严格执行《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先验收审核,后报账拨款。拨付资金一律凭立项批准文件、扶贫和财政部门项目竣工验收报告、项目施工发票等报账资料,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直接拨付到项目单位,确保专款专用。

强化督办检查。该县围绕“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加强跟踪督办检查。各乡镇、村是项目实施主体,负责扶贫规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县扶贫办坚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专班,进行督办检查,严格检查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督办检查结果作为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

坚持审计监察。该县按照项目资金的走向,深入到村到户到点延伸审计。同时,通过审计客观反映项目的使用和效益情况,提出改进和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意见和建议。

开展绩效评价。该县对已完成的扶贫项目, 每年12月底前,由县扶贫、财政等部门根据年初分片负责情况,对规划项目实施的质量、效果及扶贫效益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形成年度扶贫绩效评估报告,作为上级考核验收、审计检查的重要依据。

实行奖惩激励。该县按照“保基本,办示范,奖先进,拉差距”的原则,实行“大干大扶持、小干小扶持、不干不扶持”的办法,彻底打破扶贫资金平均分配格局。根据项目实施效果,实行奖优罚劣,合理确定资金扶持额度,对项目实施效果明显、有特色、且能起到示范作用的乡镇、村实行重奖重扶;对项目实施效果不明显,基本完成任务的,资金投入保持平均扶持水平;对项目实施效果差,没有完成当年项目建设任务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扣减扶持资金。

(湖北省竹山县财政局 王元彬、董智勇供稿)

责任编辑:欣闻

篇10: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提升巴州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基层,按照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开展财政扶贫工作调研的要求,我们结合工作实际,会同扶贫办对各县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展开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州现有自治区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村50个,其中16个村为特困山区村,扶贫开发重点村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山区,沙漠边缘荒漠区及部分农区,是区域差异较大、生态系统脆弱,历来为自然灾害频发和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点多、线长、面广是巴州贫困人口分布的三大特点,也是扶贫攻坚的难点所在。2011年底我州总人口13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4万人,占总人口的52%,按贫困标准1500元以下人口有56736人,约占全州农业人口的8%;贫困标准2300元以下人口有100899人,约占全州农业人口的14%。自治区下达我州在贫困标准2300元以下人口为39493人。我州按照“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三大重点,结合自治区“民生建设年”、自治区扶贫办“规划编制年”、自治州“若羌率先发展年”活动的开展,狠抓年度目标任务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2011年我州1159户3899人越过低收入贫困线。

二、主要作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思路。我们围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把发挥主体作用、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州扶贫四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有效形式,不断探索具有巴州特色的扶贫开发新途径。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动员群众依靠自己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二是坚持把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对南部阿尔金山、昆仑山以维吾尔族农牧民为主的5个乡,北部巴音布鲁克山区以蒙古族牧民为主的3个乡贫困农牧民实行重点扶贫攻坚。三是坚持把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持的重点,按照“龙头拉动,效益覆盖”的要求,结合棉花、粮食、林果、畜牧和区域特色产品、设施农业六大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化经营层次,拓展农牧民增收空间。我们坚持高位推动,在年初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重点安排部署。州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扶贫开发工作汇报,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自治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通报情况,指导和督促成员单位做好扶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责任制,不断强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对重新确定的50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设专人负责,确保了扶贫政策和措施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

(二)整合资金,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一是对照“五通”、“五有”、“五能”的要求,缺项补项,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整合资金项目,配套治理开发,扶持贫困村建立基本产业,提高基本素质,解决好贫困群众的出行、就医、教育、饮水等方面的困难问题。二是围绕整村推进建设任务,积极引导各行业部门选择合适的整村推进项目,加大物资、资金投入,确保整村推进工作有序开展。三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逐级逐层分解,量化、细化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任务,落实整村推进工作措施、项目、资金,做到整村推进工作责任到人、任务到人。2011年,全州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4287万元,其中自治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2693万元,河北援疆资金1100万元,社会扶贫捐款捐物485万元,其余为行业部门项目资金。为贫困户购买扶贫牲畜3200头(只),家禽4万只,新建牲畜暖圈660座;新修防渗渠道176.4公里,新建设施农业大棚855座,道路283公里,桥涵闸613座,打抗旱井123眼,修牧道80公里;种植红枣4.8万株;嫁接改造1.3万亩;建设人工改良草场20000亩,易地搬迁定居房屋865套54900平方米。2011年财政扶贫项目覆盖了全州8个县4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使5415户22684名低收入贫困户受益,贫困乡村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人均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

按照自治区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州7个特困山区贫困村被自治区列为2011年整村推进验收村计划。为确保7个重点村整村推进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州严格按照标准,加大投入帮扶力度。但由于7个特困山区村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远离县城,缺电等制约因素,难以达到自治区整村推进验收标准。

(三)严格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提高扶贫资金效益。我们加快建立财政投入倾斜机制,捆绑使用扶贫资金和各项涉农资金,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各类项目资金优先向定居点延伸下沉,促进了定居牧民快速增收,牧民逐步由低水平定居向高水平安居转变。2011年,自治区下达我州财政扶贫资金2923万元,其中:扶贫项目共72个,项目资金2299万元,年度项目全部启动,资金全部到位,第一批项目已完工验收,追加补助项目实施当中。为确保扶贫项目保质保量完成,我州严格依照《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帐管理办法》的规定,对自治区批准计划组织实施项目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一律实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检查、监督和审计,定期、不定期组织扶贫、财政、发改、审计等有关部门开展扶贫资金检查,做到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高效、安全运转。2011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我州分别组织扶贫、发改、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各县的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同时对新纳入重点村的博湖、焉耆、和硕县扶贫办干部开展了项目资金管理业务培训。各县能严格按照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资金严格实行报帐制监管,没有发现截留、挤占、挪用、贪污和骗取扶贫资金的情况。2011年的第一批项目财政扶贫项目公示牌已树立完成,追加补助项目待实施完成后树立公示牌。

(四)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合力攻坚。积极组织和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州部队开展对口定点扶贫,把帮扶重点由帮扶到县延伸到乡,定点到村,通过政府引导、农民真干与社会帮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建立对口帮扶长效机制,实行挂牌扶贫,责任到人,对各帮扶点实行不脱贫不脱钩、不奔小康不脱钩。2011年自治州党政机关及中央、自治区驻州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等158个部门单位,对全州108个村和50个社区开展了扶贫开发包乡住村包联社区工作,为帮扶点捐款捐物485万元。

(五)加强培训,提高贫困农牧民的脱贫能力。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深入开展贫困农牧民技能培训、素质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大农牧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双语”教育培训力度,保证贫困家庭每户都有一个劳动力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增加一条就业渠道。2011年,自治区下达我州扶贫培训项目资金76万元。根据扶贫培训项目计划,针对贫困农牧民实际情况,我州共举办各类扶贫培训班53期,培训4995人/次,其中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16期,培训农牧民或其子女475人;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36期,培训农牧民4460人;扶贫业务干部培训1期,培训扶贫干部60人。

(六)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扶贫。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扶贫工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截至目前,我州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到2家、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到9家。这些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就业等联结方式,不仅带动了当地贫困农民种植农副产品的积极性,在销路有保障的前提下,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2011年,我州各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种植面积31.3万亩,带动农牧户32140户(其中贫困户4163户),安排贫困户子女就业1840(季节性用工)。严格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发展暂行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运行监测考核办法》,督促扶贫龙头企业整改运行中不足之处,继续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三、今后我州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及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建立州级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管理和激励机制,每年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在扶贫资金及政策上的支持,加大对高寒山区、荒漠边缘区、缺水河流下游区域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

(二)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整村推进有机结合,使整村推进的重点村实现“九通”、“九有”,贫困户实现“九能”。力争通过整村推进的实施,使区定重点村的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村容村貌、就学条件、医疗保障和社会治安形势实现好转,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大力实施生态异地搬迁,有效解决农牧民脱贫致富问题。在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资金支持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州财政的支持力度。以天山山区、昆仑山、阿尔金山高寒山区的牧民搬迁为重点,坚持把生态移民扶贫搬迁与富民安居建设相结合,其中和静县山区牧民搬迁,主要安置在莫呼查汗扶贫搬迁点;且末县、若羌县山区牧民扶贫搬迁工程与塔什萨依实验区建设相结合,主要安置在若羌县塔什萨依搬迁点、且末县苏塘开发区、塔提让乡移民定居点。新建定居点包括房屋、牲畜棚圈、饲草基地、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和文化、卫生、教育及其他配套设施。

(四)积极调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推动产业化扶贫步伐。抓住当前国家、自治区对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支持的有利时机,积极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农牧民就业、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作用,引导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科技市场服务一体化”的组织经营形式,参与扶贫开发。

(五)进一步加大对口帮扶工作力度。结合今年开展的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继续坚持“万名干部扶贫工程”和州、县、乡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科级以上干部与贫困户“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强化对扶贫开发包乡住村工作的领导,对帮扶点实行不脱贫不脱钩、不奔小康不脱钩,同时对帮扶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年度检查。

(六)把培训转移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好。坚持通过新技术、实用技术推广、科技扶贫等形式,提高贫困农牧民素质,使贫困农牧民尽快掌握1-2门实用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增强自身转移增收和脱贫致富能力。2012年计划扶贫培训6850人次。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州贫困乡村大多地处高寒山区、沙漠边缘及荒漠区,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农牧民积累少,底子薄,因病致贫、因灾返贫现象严重。

(二)区域性贫困问题依然突出。从我州贫困人口区域分布看,高寒山区的占38%,荒漠边缘区和缺水河流下游区域的占11%,农区散居的占51%,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区域布局。而扶贫资金投向和扶贫政策界定比较明确,导致集中扶持与面上发展矛盾增大。

(三)整村推进难度加大。目前,我州尚未通过自治区整村推进验收的重点贫困村自然条件恶劣,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及公益设施建设基本空白,缺乏整村推进的基本条件。

(四)扶贫开发投入不足。自治区批复下达的项目建设资金基本上为补助性资金,因州、县财力普遍困难,贫困乡村无法筹集配套资金(主要是贫困户住房建设等),项目内容难以完成。牧区项目由于实施成本远高于农区,加之气候因素制约,不能按时实施,存在跨年度实施的问题。同时,州定重点贫困乡、村因资金制约,扶贫开发进展缓慢,影响了扶贫开发整体进程。

几点建议:

(一)鉴于且末、若羌、和静、尉犁县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交通线路等情况与南疆三地州贫困县相似的实际,建议将且末、若羌、和静、尉犁县农牧区扶贫开发纳入南疆三地州同等区域扶持范围。同时,建议新一轮扶贫开发阶段,将当前的50个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村继续保留,并将州定20个贫困村及5个扶贫搬迁点纳入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村行列给予扶持。

(二)改变扶贫项目散、小的问题。从近十年的扶贫项目安排上可以看出,扶贫项目虽然覆盖面较广,但规模普遍偏小,难以解决重点村的根本性问题,不利于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项目的实施。国家和自治区扶贫资金在集中投入区定扶贫重点乡村的同时,扩大扶贫开发扶持范围,应该适当扶持区定外的贫困乡村、贫困牧场、农场及部分困难乡村。

(三)加大农牧民素质培训的投入,使劳动力由数量资源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把扶贫的重点放在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文化水平、提高科技运用能力、掌握劳动技能上来。把提高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农牧民现有劳动力文化素质和后备劳动力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培训资金投入,争取每个贫困户有1-2人掌握1-2门实用农牧业生产技术和劳动转移技能。加大对扶贫干部的培训力度,以便于更好的开展工作。

上一篇:创业贷款的申请条件是什么下一篇:顽皮的杜鹃的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