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发展农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调查

2024-04-21

白水县发展农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调查(通用9篇)

篇1:白水县发展农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调查

白水县发展农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调查

(据2010年7月12日陕西日报)

白水县,许多农村成立的社区发展基金协会、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等,由农民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监督,为解决本村农民的小额贷款问题提供了便利。农民都把这些协会爱称为自己身边的“银行”。

小“银行”办“大”事

6月24日,白水县杜康镇和家卓村二社区基金协会会长姜亚梅等正忙着整理协会的相关资料。25日,重庆市扶贫办组织的几十人的考察团要来学习社区发展基金会的管理经验和成功做法。村支书马小侠说:“这已经是重庆市第二次来考察学习了,之前,广西、新疆等地都来过我们这儿。”

白水是全省唯一的中国社区主导型发展(CDD)项目试点县。这个项目虽然已于去年年底结束,但是,作为CDD项目的子项目之一,社区发展基金协会却以强大的生命力在广大农村中继续完善、壮大。目前,白水共在15个行政村成立了24个社区发展基金协会,各协会的基金主要由CDD项目和各级的资助资金组成。据白水县扶贫办项目负责人介绍,每个协会的会长、会计等组织管理人员都由村民选举产生,并经县扶贫办培训后上岗。每个协会都有自己的章程,按照章程规定,协会所在村的村民只要交纳100元的注入资金,就可成为会员。姜亚梅说,会员从协会贷款,手续简单,只要递交贷款申请,经公示,村民没有异议,不用出村就把贷款解决了。买种子、化肥、猪仔等,虽然

只需要几千元,但对农民增收来说却是雪中送炭的大事。由于所需资金少,过去信用社无暇解决,现在,这些资金在协会就可以贷到了。据了解,和家卓村4个社区基金协会成立两年来,放款总数达到39万元。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姜亚梅说:“基金会的存折虽然在我手里拿着,但是密码却在会计和出纳手里,我一个人根本就取不出钱来。”

截至目前,全县24个协会运行良好,总会员2370户,直接受益人口8480人,各协会累计发放贷款户数2200户,贷款发放额647.2万元,还款率达到100%。

农民信任自己的“银行”

除了社区发展基金协会,2009年9月,白水在全县10个村成立了村级互助资金协会,每个协会的财政配套资金是15万元。每个村民入会的互助基准金按协会章程为每股500-1000元不等,一人最多入两股,年底有分红。

据了解,互助资金协会与社区基金会一样,都是村民自主管理,自主监督,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为主,不同的是,互助资金协会在民政局有注册,形式上比社区发展基金会要更规范,这也是白水社区发展基金会未来的方向。在冯雷镇小雷村,互助资金协会拥有资金18.45万元,今年2-5月份第一次放款,就受到村民的极大欢迎。会长田生恩说:“协会贷款方便,尤其春季农活忙时,农民出门不便利。以往要是去信用社贷款,没有十天半个月,甭想把钱贷到手。有了协会,农民吃顿饭的工夫就把贷款解决了。”

在小雷村,不光是需要借款的村民积极入会,一些不需要贷款的农民也主动加入了协会。许峰是五人联合担保小组的小组长,他并不需要贷款,但也早早加入了协会,并积极为别人担保。他说:“协会给群众帮了大忙,是好事,我们就要积极支持。这不但让农民不误农时,及时贷到款,而且通过固定的联合担保,还增进了邻里的感情。”当问到站在一边的村支书许拴虎入协会了没有,支书半开玩笑地说:“肯定入了,就是不让多入股,要是可以,我一定多入几股。”

田生恩说:“农民都很欢迎这样的互助协会。但是,目前协会的基金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

小“银行”带动大产业

白水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几年,县委、县政府一改过去输血式的扶贫方式,而是围绕产业发展扶贫,注重提高贫困群众的自身发展能力。白水的这几种村级基金协会很好地落实了县上的扶贫思路,各种贷款主要用于支持本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合理引导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也有效保证了协会资金的良性循环。

和家卓村二社区基金协会还成立了农民科技培训学校、苹果专业合作社以及各类养殖协会,定期请专家授课,包括饲料配备、果树管理等,并与其它社区实行资源共享,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交流沟通,充分发挥社区基金的作用,大大增强了农民的产业发展能力和信心。2009年天气干旱,但是,全社区的玉米等作物仍然实现了丰产。姜亚梅说:“这与协会聘请专家进行授课、进行田间科学管理分不开。”

村级基金协会的便利大大激发了农民增入的积极性。和家卓村村民申仲友过去想扩大养殖规模,总是被资金问题困扰。有了社区基金协会后,一年多,他先后贷了三次款,养猪、养羊的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增收超万元。

农村基金协会充分体现了农民的自主作用,不仅带动了全县产业的调整发展,更是增强了农民发展产业的主动意识。在北井头乡上徐村村民张孝生的新建大棚里,第三茬西红柿即将丰收。他粗略地算了一笔账:这一个大棚一年收入近4万元,当年就可收回建棚成本。他说:“目前,村上正加快土地流转,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多建几个大棚。”围绕产业发展,上徐村已经由过去出了名的穷村变成了全县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苹果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低碳经济示范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280元增加到2009年的5200元,今年可望达到8000元左右。

(本报记者由文光实习生徐理文)

篇2:白水县发展农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调查

镇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自运行以来,基本能按照《县村级互助资金规范运行管理培训资料》操作,也为村民,特别是低收户提供了资金周转,使一部分村民不同程度增加了收入,互助资金协会自身也得到了壮大。但是在运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认真地自查,按照培训资料进行对比的确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将自查出的问题及整改情况作汇报:

一、互助资金协会总体情况

我镇有13个行政村,常住农户2894户。项目村主要是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了13个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项目村入会农户为674户,共组建互助小组54个。现已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的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3个。

全镇互助资金协会均在村委会设立固定办公场所,有桌、椅、柜简易办公设备。互助社章程、各项制度和人员分工岗位职责明确上墙。档案专人保管资料基本齐全。

二、互助资金运行情况

全镇13个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共吸纳互助金312万元(每村24万元),其中财政拨款273万元(每村21万元),入会会员缴纳互助金39万元。截止6月底,全镇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累计发放借款230万元,其中,20发放借款12万元。经查,我镇村级互助资金协会严格按照互助协会成员推荐,理事会集体考查项目研究确定,落实责任人完善担保措施报镇政府,全部实行打卡发放,未存在违规行为。无人情贷、关系贷、借富不借贫现象、无1万元以上大额借款。无逾期借款情况发生。

三、存在的问题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和镇政府的全程监督下,各村村级扶贫互助基金协会整体发展运行较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会员借款相互联保。村协会借款联保手续不规范,存在借款人员既是借款人,也是担保人的问题。二是协会资料不全,账务设置与记载不规范。村协会均不同程度存在协会资料和借款资料不全,会计账务不健全、科目设置不规范、记账不及时的问题。

四、整改措施

1、针对会员借款相互联保问题,我镇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互助资金协会借款人员不能既是借款人,也是担保人,借款人比较有协会其他非借款成员担保。

篇3:白水县发展农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调查

一、贫困村资金互助社的基本情况

2006年, 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滨海县自2007年10月到2008年12月, 相继开业运行5家村级资金互助社。目前, 这5家村级资金互助社资金总规模为205.64万元, 其中财政扶贫资金配股75万元, 农户交纳互助资金130.64万元;加入互助社农户总数为781户, 其中贫困农户数232户, 首笔借款额度为3000元, 最高借款额度为10000元, 期限以短期为主, 最长不超过1年, 收取贫困户资金占用月费率为0.6%, 一般社员资金占用月费率为0.8%, 还款方式以到期一次性还款为主。资金占用费收入首先按银行存款利率结算给入社农户利息, 然后按规定提足风险准备金等费用后, 再进行股金分红。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 滨海县贫困村资金互助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发展经济所需的启动资金问题, 该县5家互助社所投放的165.10万元互助金全部是用于农户生产发展上, 主要用于生猪养殖、草鸡养殖、蔬菜大棚建设以及购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有力地促进了5个村的农民增收, 使107户贫困户在08年脱贫。其次,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户的信用建设。因为该县各互助社借款都要有2名以上社员担保, 这样, 不仅增强了借款农户的还款信用建设, 同时也提高了担保社员的担保信用建设。第三, 为农民提供了一条自我教育的途径, 有助于农民的能力建设, 如借款时, 农民需提出明确的发展项目, 担保人先要对该发展项目进行研究, 然后资金管理小组评估, 看其是否可行。这有助于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第四, 促使全体社员合作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在借款期间, 担保人和其他社员为保障资金的安全和有效运转, 从而维护自己的利益, 就会督促借款农户还款行为, 尽力帮助借款农户解决生产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千方百计帮助借款农户找到好的产品销路。

贫困村资金互助社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金融网点少、农民贷款成本高等问题, 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弥补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网点覆盖率低, 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改进和加强了农村金融服务。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成立起到了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互补市场作用, 建立多层次资金融通体制, 满足农户多层次融资需求。

二是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2007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 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村信用社向商业化加速改革, 农村合作金融出现真空,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将建立起适应合作经济发展要求的合作金融体制。

三是有利于建立农村商业银行资金回流农村机制。如前所述, 商业银行面对的是分散的农户, 并且受交易额小、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抵押品等因素制约加大了经营的成本和风险。而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建立在农村的熟人社区内, 能有效利用信息对称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这种情况下, 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以同业拆借的形式批发给农村资金互助社, 将交易成本和识别风险转移给农户内部市场, 这样就实现了商业银行面向农村市场规模经营问题, 实现商业银行经营利润, 保持可持续发展。

四是有利于优化银行体系结构, 降低系统性风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国内银行业的大多数金融资源和业务。并且,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与供给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系统性风险极易爆发。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适当发展将会有利于改善银行体系结构, 有助于在完善银行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分散系统性风险。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可以分流过度集中于大、中型银行机构的社会资金,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资金市场, 可以较好地分散来自经济与金融层面的冲击, 进而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

五是可以有效地遏制民间非法金融的蔓延和发展。据当地人民银行监测, 2009年农村民间借贷年率最高达到30%, 远远高于国家法定利率。民间融资之所以有较大盈利空间,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资金融通不畅, 很大一部分农民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培育和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 一方面可将民间融资纳入国家正规的金融渠道之内, 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 提高民间的规范化、组织化和机构化,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高利率的农村民间借贷失去需求的空间。

二、贫困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地位不明确

目前, 国家尚未出台组建互助社的政策文件或法律法规, 致使互助社开展业务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以滨海县为例, 虽然互助社得到了当地农户的一致赞成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但至今未在任何行政部门注册, 其法律地位尚未明确。因合法身份不明, 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相关业务得不到国家政策和法律保护, 如果发生债权债务纠纷, 互助社无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国家政策不明朗, 互助社发展缺乏规划性和长足性;无法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设账户 (目前采取变通措施, 把互助金存在农村信用社, 也有部分互助金存于私人活期存折) 等等。

(二) 监督管理存“空白”

互助社业务是由县扶贫办、财政部门主导、乡 (镇) 、村积极推动并组织开展, 日常业务监管由县扶贫办承担。目前国家对互助社的监管主体和具体的监管细则还没有出台, 因此, 监管力度、监管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县扶贫办相关人员的个人认知和实时把握上。同时, 对其资金经营的安全防范措施, 贷款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监管存在“空白”。

(三) 业务开展有障碍

从调查情况看, 互助社符合“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社基本原则, 主要以会员加入的股金为资本, 主要服务对象是互助社社员, 主要的运作目的是帮助解决贫困会员因为小额、短期、频率高而出现的贷款困难, 弥补部分农民流动资金的不足。对于流动资金较多、生产规模较大, 基本不需要贷款的农民来说, 由于大家在合作社内共同经营同一品牌或同一行业, 拿出钱来参加互助社也是对自己经营风险的一种防范。但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 导致互助社的资金用途单一, 在互助社借的钱必须共同用于发展某一特定的行业或农副产品, 即“买油的钱不能用于打酱油”。

(四) 持续发展受制约

互助社主要是为社员服务, 并以入股资金为限封闭运行, 无信用放大的权限。目前互助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股金、财政注资和部门专项资金, 如果没有其他资金的介入, 互助社的可持续发展将出现困难。由于受自有资金的制约, 只能解决部分农民临时性的小额资金需求, 对于产业更大规模发展的资金需求, 显得力不从心。因此, 受服务对象和资金总量的限制, 借贷规模难以扩大,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和壮大。

(五) 管理水平待提高

调查表明, 部分互助社缺乏严格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会员的进入和退出没有严格的条件与约束, 随意性较大, 影响了互助社的稳定发展。同时, 由于互助社设在行政村内, 有一定文化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已外出打工, 互助社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金融知识欠缺、责任心不强、整体素质不高, 难以适应互助社良性发展之需。

三、稳步推进资金互助社工作的建议

滨海县的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起步较快, 加上当前国家金融政策的放宽与支持, 如果加以规范引导和政策扶持, 条件成熟的可参照有关设立条件发展成农村资金互助社, 那么, 互助社的发展前景会更广阔, 在缓解农村资金供给压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将更大。

(一) 立法明确地位, 引导其发展

目前, 互助社的业务开展主要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但该部法律并未明确互助社的金融功能。为此, 建议尽快出台《民间金融法》, 规范管理农村互助社等金融组织。对农村互助社金融组织的性质进行明确定义, 确立其合法地位, 让其“归位”、“正名”。同时, 对其设立程序、组织机构、业务范围、监督管理、终止清算等予以明确规定, 为互助社业务发展筑造合法平台, 促进其规范、良性发展。

(二) 提供优惠政策, 扶持发展

由于互助社的业务经营范围仅限于本行政村内的会员, 且资金来源有限, 因此, 其后续资金成为互助社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对此问题的解决可考虑建立与正规金融机构对接机制, 解决互助社的资金来源。可推行三种模式:一种是“政策性银行+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模式。即将国家对“三农”的部分资金投入 (如农田水利改造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等) 通过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转贷 (或委托) 给农民。第二种是建立“商业银行+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财政”模式。即商业银行通过将适合的信贷产品批发给互助社, 形成规模市场, 取得规模效益;财政通过给予互助社必要财政贴息或减少开办费用解决成本。第三种是人民银行给予政策支持, 适当投放支农再贷款, 缓解互助社的资金供给压力。

(三) 科学管理,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引导互助社树立依法、合规和审慎经营理念, 逐步完善治理结构, 充分发挥社员 (代表) 大会和监事会的作用, 防止少数人控制互助社经营, 造成信息不对称和经营风险发生。坚持自愿入股原则, 尊重社员对经营管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健全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等制度办法。为有效防止经营出现风险造成存款损失和由于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贷款损失, 可以多向合作的方式推动农业保险转移风险和通过联合经济提高抗拒市场风险能力。同时, 要创造条件加大对互助社管理人员的培训, 使其能够真正成长为“守法纪、明政策、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复合型人才, 为互助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同时, 为保证互助资金的使用安排, 各合作社必须严格执行审批权、拨付权、使用权、监督权的“四权”分离制度。在互助社自身成立监督小组的前提下, 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既要参与监管, 又应邀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 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成员的利益, 促进资金互助合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9, 01.

[2]陈岷.重视农村资金互助社监管制度建设[J].中华合作时报第2394期.

[3]刘勇.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行与发展模式研究——弱势金融的一个观察视角[J].中国财经, 2007.

[4]新浪网:2007年新词语 (经济类) [M].农村资金互助社, 2008-04-11.

篇4:白水县发展农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调查

2006年年底,国家把河南省叶县确定为“农村社区滚动发展资金运作模式研究与试点项目”( 以下简称为“互助资金项目”)试点县,由国家扶贫办、财政部拿出资金,世界银行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合作开展村级互助资金扶贫项目试点。该项目的主要做法是:国家为每个村拨付10万~15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作为“种子”资金,农户每户自愿缴纳50~400元的互助金,建立资金互助社,为贫困农户提供缴纳款十倍的小额借款,用于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叶县被国家确定为互助资金项目试点县后,全县共安排70个村实施互助资金项目,其中试点村10个,推广村60个,这70个村都成立了扶贫资金互助社。国家财政共为70个村投入扶贫资金1000万元作为“种子”资金,其中10个试点村每村10万元,60个推广村每村15万元。

该县试点村分两批进行,推广村也分两批进行。首批2个试点村于2007年5月开始由互助社发放借款,第二批8个试点村于2008年4月开始放款。第一批30个推广村于2008年12月放款,第二批30个推广村于2009年8月开始放款。目前全县70个互助社均已进入正常运转阶段。

截至2010年7月底,70个互助社入社农户总计达到7674户,占常住户的69%。其中入社贫困户5947户,占入社户数的72%。社员缴纳互助金144.5万元,社均2万余元。70个放款互助社累计发放借款1364万元,回收907万元。收取占用费45万余元,社均6000多元。有4900多户农户从互助社借款,其中借款的贫困户有3810户。

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实施,叶县的互助资金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增加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互助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三是增强了农民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和诚信意识。四是改善了干群关系。干部为群众办了好事,得到了群众拥护,干部也有了成就感。五是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贫困户借了钱,找到了创收项目,增加了收入,不再无所事事,村治安状况明显改善。据了解,10个项目试点村近两年来没有发生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六是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改善了村风民风。

通过对叶县互助资金项目的调研,笔者认为这种由农民亲自参与管理的互助资金项目扶贫新模式科学高效,是一种值得在更大范围内大力推广的扶贫新模式。同时,在推广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要自始至终坚持按《指南》办事,这是搞好互助资金项目的前提。按《指南》办事项目进展就顺利,脱离《指南》就容易走向偏差。

第二,要广泛深入宣传群众,目的在于增加农民的知情度,提高入社率。只有让群众了解,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配合、参与和支持,这是搞好项目的基础性工作。

第三,村干部参与理事会管理与群众自我管理相结合有利于项目长期、正常运转,也符合目前农村工作实际。引导干部参与,原因在于:一是村干部素质相对比较高;二是村干部都是经群众选举产生的,群众拥护;三是村干部的责任就是为群众服务,互助资金项目就是一个为群众服务的很好的平台;四是目前互助社占用费收入一般不高,理事会成员报酬低,时间一长势必影响积极性。干部兼任理事会成员,其原有待遇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群众的自我管理,主要体现在理事会选举,制度的建立、修订和完善,重大问题决定,运作过程的监督等方面。两者结合,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不能一人说了算,又不能一百和尚乱当家。

第四,互助资金项目运作要始终坚持面向贫困群体不动摇,这是项目的宗旨,也是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五,“小额度、高利率、分期还款”三原则应当坚持。原因在于:一是分期还款社员压力小,风险小,种子资金安全系数高。二是分期还款使用效率高。三是小额度、高利率引不起富裕户的借款热情,能为贫困户多创造借款机会。四是小额度适合贫困户发展小项目需要,能帮助解决燃眉之急。

第六,培训工作要经常开展,经常性的培训是提高管理水平,保证项目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第七,公示制度必须坚持,这一制度既是宣传群众的平台,又是群众监督的平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这一平台实现的。目前,叶县70个互助社全部建了公示栏,每月将放、还款情况及时准确地公示,让项目实施全过程置于群众广泛监督之下。

第八,县、乡(镇)项目办的管理和监督是一项长期任务。随着推广村的增加,乡(鎮)项目办的力量应当加强。管理和监督必须经常化,一日不可缺失。管得紧,运行就正常,否则问题就会动态性地出现。现在该县70个村已经全部放款,这70个村分布在7个乡(镇),如果单靠县项目办管理,面宽量大,管理容易缺位。加强乡(镇)管理,则村数少、距离近,比较便捷。

篇5:白水县发展农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调查

实现良性发展的的基本做法和体会

千阳县扶贫办(2010年8月9日)

我们千阳县2009年共启动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10个,在一年的试点工作中,我们尝试将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发展与村级专业合作社的优势有机结合,取得了一点成效。

一、基本情况

我县2009年启动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10个,其中扶贫重点村7个。共有3038户,11643人,其中贫困户775户。截止7月底累计发展会员1637户,全县平均入会率达到53.8%。吸纳股金1834股91.70万元,争取省、市、县三级财政扶贫资金150万元,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241.7万元。10个试点村中,已有6个村注册成立了9个专业合作社,其中瓜菜合作社3个,奶畜合作社2个,工艺品合作社2个,蚕桑合作社1个,核桃合作社1个。吸收社员875户,其中南寨镇千塬村目前已成立专业合作社3个,吸收社员111户。有2个村的专业合作社正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2个村正在整理成立专业合作社的相关资料。

二、思路做法

扶贫互助资金资金协会运作的最大困难是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如何把资金投放到能带动贫困会员快速增收的生产性项目上。而专业合作社具有信息灵通,技术雄厚,组织严密,产业集中度高、市场营销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天然优势。为此,我们将工作思路确定为,立足一村一品,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由专业合作社负责产业规划,由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提供资金扶持,各有侧重,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目前,我们在互助资金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对接主要体现在协会资金的投放和回收上。在借款投放中,我们采取“两优先、一集中”(优先立项、优先审批社员借款,集中办理借款手续)的办法。首先,由互助资金协会根据上级扶贫部门的指导意见,确定借款的投放重点和投放规模。其次,由专业合作社向互助资金协会提供申请借款的社员(同时必须是互助资金协会会员)花名。最后,由协会理事会召开专题会议,根据申请人的信誉水平和产业规模研究确定借款对象和借款额度。由协会业务人员集中1-2天时间,按照具体的政策规定,集中为借款对象逐户办理借款手续。在借款回收中,将由专业合作社按照互助资金协会提供的借款花名,组织社员统一按期还本付息。

三、成效体会

截止7月底,各协会累计投放借款373户156万元,其中专业合作社社员借款278户121万元,分别占到74.5%和77.6%。南寨镇大寨、千塬两个村互助金协会紧紧抓住本村群众发展大棚西瓜积极性高涨的机遇,对村瓜果合作社提供的借款户,及时考察审批,给114户入会社员足额发放生产借款40.2万元,带动全村发展西瓜大棚602座、蔬菜温室10座,实现收入102.3万元,人均增收650元;北台村给53户入会社员发放生产借款21.2万元,支持群众购买进口纯种荷斯坦奶牛56头,使该村的奶畜结构更加优化;丰头村给31户入会社员发放借款15.45万元,支持栽植新品种核桃328亩,扶贫互助资金已经成为支持贫困乡村发展增收产业的重要力量。

通过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在贫困村建立村级扶贫发展互助资金,必须按照竞争评审的办法,把那些产业基础好、村级班子强的村确定为项目村,为互助资金协会长期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将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运作与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对接,可以使扶贫互助资金借款时机更加贴合实际、借款对象更加准确、借款效率更加快捷、借款安全更有保证、借款效益更加明显,可以让尽可能多的贫困会员在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强力支持和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下走上快速致富的道路。

篇6:白水县发展农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调查

贫困村互助资金(以下简称互助资金)是指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交纳的互助金为依托,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在扶贫开始工作重点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是为了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贫困户增收,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村民尤其是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

2009年,按照国家、省、市、确定的互助资金试点村筛选原则,竹山县秦古镇荆竹村、大庙乡黄兴村、得胜镇圣水村被列为省互助资金试点。试点启动以来,在县乡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三个村按照试点要求成立了扶贫互助社,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县民政部门依法进行了登记注册。三个村共发展入社社员233户,其中贫困户119户,贫困户入社率达到51%;三个村共筹集互助资金471600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5万元,社员入社缴纳资金21600元。截止目前,社员累计借款38.85万元。从多次检查结果看,三个试点村理事会、监事会工作认真负责,能够严格按章程办事,资金运作规范,管理精细,效益明显,能够担当起领导社员发展致富的重任。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这种扶贫模式简便易行,能够快速到户,扶贫效益明显。

一、进展情况

1、健全组织,制定章程。试点所在的乡镇高度重视,党委书记亲自参与,安排专人负责,成立筹备组,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县直相关业务部门加强指导。县扶贫办、财政局参与扶贫互助社从筹备到实施的全过程,利用有效形式,宣讲政策,发放资料,现场答疑,并监督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为了真正体现社员们的意愿,“两会”选举采用了直选的办法,理事长、监事长、会计、出纳都是海选产生。老百姓非常看重扶贫互助社,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各互助社的《互助资金民主监督制度》和《扶贫互助社章程》,《互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理事会、监事会职责》等制度章程都是由社员大会讨论通过的。县民政部门按相关规定依法进行了注册登记。目前,三个试点村理事会和监事会都依据各自的分工,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和带领社员们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

2、瞄准对象,重点重扶。贫困村扶贫互助社成立以后,瞄准扶持对象是关键。一个社资金量不大,不把握好政策,不瞄准对象,不依据章程办事,资金往往会跑边,而真正的穷人借不到款,享受不到扶持,扶贫互助社流入了形式。为防范于未然,三个试点村理事会和监事会在社员大会上郑重承诺,一定管好用好资金,严格执行“几借几不借”规定,资金重点向贫困户倾斜,并明确写进章程中。大庙乡黄兴村、得胜镇圣水村社员大会上还一致通过贫困户入社除不交一分钱,还享受资金占用费等优惠待遇。试点一年来,三个试点村贫困户社员借款达到一半以上,不符合借款的对象没有借走一分钱。从掌握的情况看,三个试点所发放的资金是安全的,借款户将资金都用在生产发展上,没有一例借来的资金喝酒赌博了。发放的资金也都能够按期收回,没有流失的风险。

3、强化监管,规范运作。县扶贫办、财政局联合对试点村《扶贫互助社章程》、《互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监督,对台帐的建立、票据的使用适时进行指导和完善。先后对所在乡镇财政所所长、会计和扶贫助理以及村理事会、监事会成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与乡镇财政所签订了资金安全使用监管责任书。规范操作程序,明确了乡镇财政所对互助资金实行专人专账帮助和指导各互助社管理,对资金运行规程进行了统一要求。乡镇党委政府、财政所密切关注资金动向,做到该放的放,该收的收,该管的管,并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与此同时,县扶贫办和财政局还定期不定期的对三个村资金使用情况及借款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较好地解决了资金既敢大胆使用,又能保证安全的问题。用活了政策,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主要成效

一年来,在互助资金的大力支持下,三个试点村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特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增强了发展的后劲。3个村新增茶叶面积300多亩,提档升级300多亩,新发展烟叶面积300亩,新增生猪6000头、家禽5000只。据测算,社员户平可以增收300元以上,明显高于未入社的当地群众。大庙乡黄兴村互助社成立以来,把贫困户社员增加收入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对这部分人的支持,在发展产业上做文章,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年时间,该村新发展烤烟面积300亩,产值达60多万元;新增耕牛20头,良种母猪30多头,羊100多只,猪300多头,产值达40多万元,两项可增加收入100多万元。该村社员黄治先借款1万元,种植烤烟60亩,今年预计收入可以达到8万元以上,比去年增长了3万元。社员黄森先借款1万元种植烤烟40亩,今年预计收入8万元,比去年增长了3万元。得胜镇圣水村是茶叶专业村,群众都以种茶为主,过去因缺资金投入,收入低,效益不明显,成立互助社后,大部分社员借款购肥投入,茶叶产量成倍增加,品质明显提高,社员收入比往年大幅增加,互助资金推动了茶叶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该村社员师利国借互助资金3000元,用于畜牧养殖,2010年元月购母牛一头,种羊2只,目前牛存栏4头,羊存栏8只,预计年底出售牛2头,羊4只,可创收6000元以上。社员刘志海借互助资金3000元,种植莲藕,按目前长势和效益分析,预计可创收2万元。秦古镇荆竹村有社员34户,理事会发放借款21户,其中20户发展茶叶。社员胡锦重借款5000元,买了一台茶叶修剪机,其余钱购了2000饼肥,今年茶叶收入达到20000元,比去年增长1倍。社员饶正良借款5000元,发展牲猪30多头,成为当地有名的养殖户,一举甩掉贫困的帽子。社员饶子良借款5000元,流转土地30多亩用于发展茶叶,明年见收后也可望一举摆脱贫困,步入小康。调查中,试点村社员普遍反映互助资金对他们生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光是有了钱,更增强了他们生产发展信心和希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试点的效果看,互助资金明显的发挥了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资金量偏小,满足不了社员发展需求。一个村财政扶持资金是扶持15万元,社员自筹1-2万元,要借的人多,需求量大,有点杯水车薪;二是政策宣传有待进一步深入。由于资金投放有限,借款的人多,存在有部分社员已缴纳入社费却借不到钱的问题,导致部分群众对互助组织持观望态度。三是资金监管有一定难度,卡的过严资金借不出去,不能方便群众,发挥效益。不严又怕资金放出去收不回来,乡镇财政所资金监管压力大。

扶贫互助社是扶贫开发的好形式,也是新生事物,为了把好事办好,使贫困群众真正受益,我们将在认真总结2009年试点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稳步扩大试点。同时,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把握政策,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产业发展,让这一政策充分惠及贫困人口。

篇7:如何发展农村信用互助协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区很多私营产业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同时各农户的资金缺口也越来越大,农民由于不能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或没有抵押物,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瓶颈”,而我行贷款投放的群体主要是农民,为了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与金融系统的互惠互利,有效的解决农民贷款的问题,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信用互助协会贷款模式产生了。

为了推动农村信用互助协会的顺利展开,我行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成立农村信用互助协会的大力宣传,首先让农民认识什么是农村信用互助协会:农村信用互助协会就是在诚信的基础上把农村广大信用整和起来,成立行业自律组织,让农民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充分发挥农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作用;其次让农民了解农村信用互助协会的优惠政策:协会的会员可享受“三优惠、一优先、一简化”政策。“三优惠”,即贷款额度优惠:农合行按照会员交纳互助基金的10倍为其发放贷款,以后根据协会运行的质量可以适当放大;会员贷款期限优惠:贷款期限根据会员所从事的生产经营项目周期合理确定;会员贷款利率优惠:会员贷款利率按农合行当期同类、同档贷款利率下浮10%执行。“一优先”,即会员贷款优先:当农合行资金紧张时,优先保证会员贷款。“一简化”,就是简化会员贷款

手续:农合行向会员发放贷款证,会员办理贷款时手续简化,会员只需持协会开的介绍信、身份证、到农合行签订借款借据,不用再签订借款合同,就可将贷款拿到手中,大大地方便了群众;最后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来对其进行宣传,比如悬挂条幅标语,邀请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报道进行大力宣传,并要求我行职工对周边的人群进行口头宣传;利用下乡的机会对农民进行宣传,提高农民对信用互助协会的认识。

二是在此基础上对于会员的审核成为了我们强化此项工作的重点:准许入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所有从事的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从事本行业多年的成功经验;二是该农户在金融系统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三是该农户人品好,无不良嗜好;四是该农户在本行业内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具备以上条件的农民如果想加入协会,先由农民自愿申请,经协会审核同意后报赤峰元宝山农村合作银行平庄支行审核通过再交由赤峰元宝山农村合作银行总行审批确定其授信额度,并向互助协会交纳授信额度的10%作为信用互助基金,并把该基金存入赤峰元宝山平庄支行的基本帐户,进而成为信用互助协会的正式会员。

三是随着协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问题也日益凸显:那就是如何提高会员的信用观念?这就要求我们从加大力度宣传诚信提高农民对协会的认识,积极正确的引导农民的观念,努力深入到农村提升我行的信誉使农民对这一新生事物有了客观正确的认识;要通过多渠道多手段来提高群众的信用观念,特别是贷款授信额度的多少与会员的信

用状况有效结合,只要在金融系统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一律取消入会资格,入会后出现不良记录的,降低授信额度或取消会员资格。

四是在提高农民观念的同时我行也不断加强相关手续办理的严密性:不断完善信用互助协会章程,为了使信用互助协会各种手续做到合规、合法、有效,我行邀请律师对各种信用互助协会贷款手续进行把关。

五是严格执行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协会、会员、农合行必须按照信用互助协会章程的各种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协会要按照章程要求监督会员贷款的使用,会员要严格按借款合同约定使用贷款,归还贷款本息,农合行对会员贷款的使用、会员产业经营情况5等进行监督。

随着工作的展开,现阶段信用互助协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认识上的问题,一些村对发展信用互助协会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没有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竞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出发,对协会发展引导服务不够、支持不到位。加之农民对信用互助协会这一新生事物认知、接受到积极参与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导致部分地区农户“入会率”不高;

其次,协会理事会对会员的监督乏力,由于好农民产业并没有采取统一生产、销售、管理,好多产业比较分散,协会理事会无法起到监督作用,另外由于缺少应有的监督机制,导致一些入会成员没有履行会员的职责;

再次,有的会员资金没有按规定的用途使用,还有的是转借他人

使用,未将协会贷款用于本产业的正常经营发展,给协会带来不良影响。

最后,部分信用互相协会会员由于没有从事生产或经营不景气,致使不能按期结付利息,影响了信用互助协会整体的信誉,给协会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农民信用互助协会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对我区信用互助协会会员实行统一场所、统一模式、统一管理。

二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做到资金统一支配,封闭运行,协会对会员贷款的使用严格把关,农合行对会员的现金往来严格监控,所有会员现金往来帐务必须按规定通过会员在农合行开立的帐户。三是树立诚信思想,把诚信放在首位,以提高信用互助协会在我区各种产业规模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农村信用互助协会创新了农村金融与实体经济有效联结的信贷模式。一是与农村信用社联结,进一步发挥了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打破了原有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村牧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束缚,提高了农村金融的融资效率。二是与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联结,使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农村龙头企业、合作经济、产业化发展有了较好的依托和资金投放渠道,有利于培育国有金融、地方金融既适度竞争又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三是人民银行作为信用协会的主

要推动者,找到一条优化县域金融生态、推进农村牧区信用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改变了过去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放给信用社后便无法有效监督其投向的发放模式。

篇8:浅析扶贫资金互助社的可持续发展

自建国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一直在为农村反贫困而努力,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低收入人口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7年的2841万。但我们也逐渐意识到, 我国传统的以财政扶贫为主要模式的反贫困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我国单一的财政扶贫机制, 影响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一直以来, 我国的扶贫资源分配都是由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 贫困群体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 从而导致扶贫工作成为单向的政府行为, 大大降低了扶贫项目的适应性和扶贫效果的有效性。政府是反贫困资源决策与分配的单一主体, 使得政府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机制相对单一, 贫困群体的主动参与程度极低, 并且主观意识上认为是国家的“救济款”, 缺乏对贷款的有效需求, 有劳动能力但处于最低收入水平的贫困农户仍难以有效利用互助资金的贷款服务, 这必然会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造成贫困地区或贫困农户的“等、靠、要”思想, 难以培养贫其自我发展能力与机制。

1986年国家开始投入大量财政扶贫资金, 但是由于委托代理机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导致“寻租”问题十分严重, 扶贫资金到户率很低。扶贫资金发放机构缺乏积极性, 将扶贫贴息贷款当成政策性任务来完成。1990年我国开始了公益性小额贷款试点, 依靠外界捐赠资金, 采取团体贷款的方式向贫困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 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政府“体制内”的扶贫贷款和这种公益性小额贷款是相互独立发展的, 公益性小额贷款大多是以非政府组织形式存在。公益性小额信贷由于资金缺乏, 导致服务覆盖面积受到很大限制。

1996年起我国通过借鉴小额信贷模式开展扶贫贷款, 将“体制内”财政扶贫资金和小组联保、整存零还等小额信贷机制结合在一起, 希望解决扶贫贷款偏离贫困农户和还款效率低下的问题。但由于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 在所有权方面, 不但产权不清, 且没有构建有效的委托代理机制, 地方政府借助地方扶贫办对扶贫资金进行干预, 导致交易成本太高, 使小组联保等国际意义上的小额信贷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体制内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对小额信贷的理解就会存在偏差, 导致政府和民间的联合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显然, 资金支持是贫困农户摆脱贫困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如何培育贫困农户有效的自我发展机制, 迫在眉睫。就个人能力而言, 贫困农户本身即为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 自我发展能力非常有限, 仅仅依靠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而促使其摆脱贫困境地, 是不现实的。而通过合作组织的发展对于贫困的小农户应对市场风险、提高收入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户, 在发展农户合作组织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在反贫困中政府需要引导农户进行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 做到既能够满足贫困农户的资金需求, 同时又能参与合作组织的管理, 而且还能处理好与村行政和地方行政以及信用社的关系。

二、扶贫资金互助社的创新

扶贫资金互助社是应对上述挑战而进行的一项反贫困制度创新。互助资金实质上是在借鉴国际和民间组织信贷扶贫模式的基础上, 由扶贫和财政部门共同利用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支持贫困农户的一种新的扶贫方式。它既是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式的一种改革和创新, 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足的问题。它是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 以村民自愿缴纳一定数额的互助金为依托, 以其他资金为补充, 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 在行政村内建立的生产发展资金。

扶贫资金互助资金是在借鉴国内其他组织的社区基金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只是国际上所谓社区基金的一种特殊的模式。它的不同之处在于:本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扶贫资金, 并由政府部门组织和发动。它的目标是在农村金融市场暂时失灵的情况下, 政府暂时介入信贷市场并通过农户互助和自我管理的方式为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提供信贷服务。2009年前, 各地基本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推进互助资金试点工作, 发展模式各有不同。2009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强调互助资金应“不出 (跨) 村、不吸储”。在这一指导意见下, 各地开始更加规范互助资金的运作程序, 以更好地规避风险。

目前已有的主要互助资金模式的资金构成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个人投入资金和财政投入资金。但是在具体的筹资方法方面有所不同, 具体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 “财政扶贫资金+互助金”, 这是互助资金操作指南主要推荐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互助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扶贫资金 (或省级扶贫资金) , 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财政部门给予每个互助社10—15万资金支持, 农户交纳少量的互助金, 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第二, “财政扶贫资金+农户入股”, 这种模式下互助资金主要由扶贫资金和农户交纳的股金构成, 一般采取“贫困户赠股、一般户配股、富裕户入股”的模式来募集股金, 而且贫困户每个村按一定比例 (如10%以内) 确定, 并由村民民主评选并张榜公示。

这种“财政资金+农户资金”的模式, 政府向每个试点村提供10—1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互助资金种子资金,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于2009年颁布的《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指导手册 (试行) 》对此作了界定:“互助资金中财政扶贫资金和捐赠资金及其增值部分归所在行政村的全体村民所有。村民缴纳的互助金及其增值部分归其本人所有”。显然, 该模式改变了以往财政资金免费式的、救济式的扶贫方式, 并且通常情况下会将资金产权量化到个人。互助资金将财政扶贫资金由一次性无偿投入, 变为有偿和滚动使用, 放大了资金总量, 提高了使用效应;同时通过吸收农户互助金和其他资金, 资金总量和带动效应进一步扩大。据统计, 截止到2010年底, 全国28个省 (区、市) 共计1013个县、1.28万个贫困村村级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村级互助资金总规模26.24亿元, 平均每个村资金规模约20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8.19亿元, 各省 (区、市) 安排资金11.46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占78%, 农户资金占22%, 入会农户112万。中央财政资金试点591县 (市) 覆盖了5460个村, 省级试点县 (市) 780个覆盖了8040个村。从2001年至2010年,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54.15亿元人民币、发放扶贫贷款近2000亿元人民币。

三、多组织的协同发展

公益性小额贷款由于资金短缺, 服务覆盖面积受到很大限制, 小额贷款公司有资金优势, 但是逐利性和动机性太强, 难以承担服务“三农”的重任。扶贫资金互助社虽然在传统的扶贫模式上有一定的创新, 但是仍然在两个方面存在缺陷:一是虽然有财政资金作为种子基金, 辅之以社员的股金, 但仍不足以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 因而需要扩大资金来源;二是仅仅依靠向提供贫困农户提供一定量的资金, 期望其摆脱贫困境地是不现实的, 这些贫困农户大多数自我发展能力有限, 因而需要在生产组织方面给与更大的支持。显然, 扶贫资金互助社如果需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仍然需要多组织的协同。

1、扩大资金来源———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为了缓解资金紧张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互助社在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的配合下, 开始与金融机构合作, 从正规金融机构借款以获得更大规模的贷款。目前有两种合作方式:一是金融机构向互助社批发资金, 由互助社负责发放、回收和管理。如一些地区由省财政厅出资作为担保, 农信社或者商业银行按倍数 (如三倍) 的比例放大, 并以优惠利率向互助社提供授信贷款;二是将互助社的资金 (包括财政扶贫资金和农户入股资金) 作为抵押存入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按一定的倍数放大贷款额度, 发放给互助社社员, 资金的发放、回收和管理由金融机构负责, 同时, 农村合作银行与互助社签订《担保承诺书》, 对贷款质量进行控制, 通过联保的方式不但可以降低信贷风险, 还能够取得显著地经济效益。

2、增强自生能力———与专业合作社的合作

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扶贫组织, 如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贷款模式, 其客户还款率基本上保持在98%以上, 在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大量研究表明其在给贫困客户提供小额资金支持的同时, 对客户的项目、技术支持也给与了足够的重视, 以保证客户获得成功, 从而提高其还款履约能力。

国内一些区域, 如重庆市、湖南省等逐步探索出了“扶贫互助社+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互助社+专业大户+贫困户”的运行机制和模式。通过专业合作社或大户为农民找到发展项目, 通过互助资金为农民提供项目所需资金。这样, 贫困客户一方面获得了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也在生产方面获得了帮助, 提高了其获得成功的概率, 以便归还互助社提供的借贷资金, 促使互助社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建议

扶贫资金互助社作为一项扶贫制度创新, 虽然突破了传统的扶贫财政资金无偿使用原则, 以及鼓励贫困农户的资金互助, 但仍不足以实现其自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资金方面, 一是可以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者, 通过在法律上、收税上、舆论上、政策上等多方面给予投资者相应的补偿, 吸引更多的社会责任投资者进入信贷扶贫领域。二是需要与外部的商业银行合作, 借助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 结合扶贫资金互助社的技术与机制优势, 采取“商业银行”、“扶贫资金互助社”和“贫困农户”相结合的运作模式, 通过商业银行向扶贫资金互助社发放批量贷款, 由扶贫资金互助社负责资金使用, 以弥补其资金不足。此外, 还应该与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合作, 促使贫困农户提高其自生自救能力, 进一步降低贷款风险, 提高贷款还款率。惟有通过多组织的协同发展, 方能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林万龙、杨丛丛:贫困农户能有效利用扶贫型小额信贷服务吗——对四川省仪陇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2 (2) .

[2]周孟亮、李明贤、孙良顺:“资金”与“机制”: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关键[J].经济学家, 2012 (11) .

篇9: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模式研究

关键词:农村资金互助社 监管 金融机构

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一种微型的金融机构,现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金融网点的布局分散,借款规模的小巧灵活,服务对象的专一固定成为一种独特的金融机构。然而,对于这一类特殊的金融机构,其监管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最突出的几点就是其分布的过于广泛,互助对象的过于封闭以及服务业务的过于繁多。

以安徽省太湖县小池镇为例,其全镇辖14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420个村民小组、10265户、42000人,域内面积124平方公里,但主要的资金互助社只有3家。重要互助社的如此稀疏使得现场检查的难度增大。而且互助社的绝大多数社员都是同乡,利益和情感联系都很紧密,这也给科学的监管带来困难。而且,小池镇的资金互助社在业务方面都各有特色,有的主打养猪,有的专攻农作物种植,也有的与多个养殖合作社合作,所以在具体的经营项目上互助社各不相同,如何对互助社的项目选择予以科学的评估,并且对业务的成果进行实地的考量,都可谓难题。现在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主要监管方式的介绍具体说明互助社监管中存在的困难。

(1)银监会监管

现在在全国范围内最令人放心的当属由银监会挂牌的互助社,也是现在较为可靠的监管方式,这意味着资金互助社必须成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但银监会只能对此类金融机构的资金进行监管,其他业务开展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公正性无法得到较有效的监督。况且这种监管方式并不常见,安徽省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全省首家由银监会挂牌的太湖县小池镇银燕农村资金互助社。而此家互助社至今采取相对独立的业务发展模式,并未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而且上文已提及,银监会对此类合作社的非金融业务的经营无法给予监管和指导。况且,大多数互助社都在路途遥远的田间地头,监管成本较高,上门实地核查会很困难,一旦所有互助社统一采取这种监管方式,银监会的基层工作会非常艰辛。

(2)政府部门监管

如安徽省宁国市天目山农村资金互助社尚没有得到银监和工商部门的认可,只能暂由农委监管。互助社地位的高低不同,负责监管的政府部门也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县级政府一般负责相对较大的互助社,而村级的互助社,可能只有乡级政府或村委会予以监管。而政府部门监管通常有两个弊端,一则可能会缺乏专业的监管部门和职业的监管人员,二则监管可能不能够做到随时随地,更多可能只是通过资料分析进行非现场调查,这也增加了“摸底”的难度。

(3)单独部门监管

如凤阳县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联合会。这类组织最大的优点就是其生在当地,可以较好的进行现场调查和突击检查,如果运用得当,监管会非常得力。然而,其土生土长的特点也自然意味着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较为缺乏,并且其与被监管部门在地理,人情关系上都较为紧密,监管是否会因此疲软,也是值得警惕的。

(4)内部监管

设理事会﹑社员代表大会和监事会是现在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主要内部监管方式。这类监管主要保证互助社的决策民主,保证互助社是为全体社区内社员提供金融服务,并且切实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以服务社员为宗旨、谋求社员共同利益。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互助经济组织,必须突出和加强农民社员的主体地位。而就笔者调查,此类监管最易出现问题,主要原因有1.农民朋友们自身专业知识欠缺,又容易过分相信互助社负责人,无法对互助社的运营状况和业务水平做出正确判断。2.大股东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可能操控互助社,干扰经营,妨碍监管。3.社员代表大会召开过少(通常是一年一次居多)或不正规,无法及时有效地回应相关质疑,极易造成信任危机。4.理事会,监事会人员成分过于单一,其中大股东和创立者居多,无法起到令普通社员信服的监管。

笔者认为以上几种监管方式虽然各有千秋,但都有着自身的不足,所以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运用多种监管手段非常重要。而且,通过对比各种监管方式,笔者认为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应该以现场检查为主,非现场检查为辅。而现场检查也可以适当摒弃传统的检查方式,即未必率先检查其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盈利水平,资产流动性等运营情况,因为这些都是非现场检查可以代替做到的。现场检查应重点检查互助社的具体业务水平。而如何具体检验一个互助社的业务水平是否过硬呢?笔者认为这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例如向普通社员调查的方式。由于互助社属于封闭式的金融机构,其服务的对象相对来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对数据的分析和对资料的检查并不能切实反映出互助社是否真正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全体社员。举个例子,笔者曾调查到,安徽省某资金互助社放出的贷款资金每人不超过5万,但根据一人的亲友入股人数贷款金额可以翻倍(如对一个人的产业向其本人放贷5万,向其妻子放贷5万,向其朋友放贷5万,该产业即获得15万的资金支持),这无疑会加大借出资金的风险,并且可能对其余社员存在不公平之处,而此现象单从互助社的账目中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发现的。通过采访,暗访,不记名投票,调查问卷等方式,实地考察社员们对互助社的满意情况和业务近况,既能配合非现场检查,也能尽可能杜绝资金互助社内部存在小秘密。这种监管方式或许过于原始,而且缺乏专业性,但这恰恰极其适合农村资金互助社,因为互助社的服务对象较为单一并且监管人员相对缺乏专业知识。所以,在近期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在业务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的情况下,这种实地检查法极为有效。

在重视现场检查的基础上,可以以镇,县级为单位建立起专门的监管部门,负责监管多个资金互助社,并配以工商,审计等部门的定期和突击检查,银监会挂牌的由银监会进行不必太密集,但一定深入的考察,形成一个由下而上,全面综合,切实有效的监管体系。并且各部门要积极保持与社员代表大会乃至普通社员的联系,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制度,从而倾听民声,以便对互助社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导并杜绝内部黑幕的产生。对于是否放松资金互助社的准建条件,笔者认为只要在当地农民需要,互助社本身有能力获得与其自身相称的资金,并且有条件将新建的互助社纳入已存在的监管网络的三大基础之上,就可以批准建立。而且银监会在现阶段仍处于总领全局并负责对较大的互助社进行监管的地位,迅速将多数互助社都纳入银监会的监管范围,显然不切实际。农村资金互助社在现期讲究的就是短小精悍。这恰如武器的选择,不必要也不能将所有的手枪全都改装成大炮,因为每种武器自有其用武之地。

最后笔者还想强调一下市场退出机制。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只是迫不得已,在资金互助社已经出现经营混乱,清偿困难,经营无法持续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事实上,与其亡羊补牢,在社员已经蒙受损失的情况下再进行处理,不如防患于未然,以风险导向为本,退出惩罚为辅,做好互助社建立的审核和平日的监管工作。当然,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也是必要存在的,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应该由市场来选择,而且,这种退出机制也有着以儆效尤的作用,时刻警醒其余的互助社经营不善的后果。

综上,笔者认为虽然目前对新型资金互助社的有效监管尚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困难不可逾越,更不意味着互助社没有发展的可能。建立综合全面的监管体系,注重高效的现场检查,保证良好的反馈制度并且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都是有利于资金互助社走上正轨的可行之策。一旦保证了互助社的经营正规,便为互助社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张庆亮 张前程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监管问题探讨【J】 管理学刊 2010

上一篇:第二学期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下一篇:和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