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国寺小学每周一节足球课教学计划

2024-04-19

祝国寺小学每周一节足球课教学计划(通用9篇)

篇1:祝国寺小学每周一节足球课教学计划

祝国寺小学每周一节足球课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培养和巩固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通过训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使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中,并大胆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动作。相信我能行,告别我不行。使学生掌握小足球的基本技术,了解足球比赛的规则,并能够自己组织比赛。在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品质,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开朗。通过对学生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争取在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同时为校足球梯队建设打好基础。

二、工作目标

培养青少年的求胜欲望和自信心。在任何场合应以鼓励与表扬为主,让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享受足球的快乐。1.培养青少年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2.培养和发展球感和控制球基本能力,学习基本的运、传、接、射门等技术动作;

3.通过比赛领会“进球与阻止进球”这一足球比赛的基本战术思想,培养抬头观察能力和意识;

4.培养正确的跑、跳技术,发展身体动作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注重抓好柔韧、协调和平衡素质敏感期的训练。

三、训练对象

小学一至六年级。

四、训练地点

足球场

五、训练时间 每周一节

六、足球课教学内容

初期让学生了解足球比赛中经常触球的几个部位(正脚背、脚内侧、脚外侧,前脚掌),并针对以上几个部位进行球感、球性、运球练习。5—6年级年龄段: 1.提高队员的传接球的速度。

2.提高队员的防守能力。

3.提高队员运控球的保险系数。

4.提高队员战术,重点是个人与局部的战术配合。

5.明确个人的攻守职能,进攻防守原则。

6.提高个人战术意识和局部二打一,三打二结合射门能力。

3—4年级年龄段:

1.提高队员运控球能力。

2.掌握正确的传接球技术。

3.学习简单的传切配合技术。1—2年级年龄段 1.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2.掌握一些基本的运球、传球、接球、射门技术

八、主要教学方法

身体训练手段:克服自身体重的各种跳跃、后退跑、全速跑、变速跑、曲线跑、急停、急转、变向等。

技术训练手段:踢球、颠球、停球、头顶球、运球、抢断球、掷外球、守门员的技术(利用训练间隙单独训练)。

综合技术训练:各种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二攻守,二三人跑动中传接球配合、比赛阵形、比赛规则、教学比赛。

九、训练分段: A、低年级部:1—3年级

a、培养低年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b、培养和发展球感和控制球基本能力; c、学习基本的运、传、接、射门等技术动;

d、培养正确的跑、跳技术,发展身体动作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

e、通过分队比赛领会“进球与阻止对方进球”这一足球比赛的基本战术思想,培养抬头观察能力和意识 B、高年级:(4—6)年级

a、进一步提高高年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b、继续熟悉球性和控运球基本技术;

c、学习与掌握比赛相关的技术:运、传、接、射、抢和头顶球技术; d、在提高基本技术熟练性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定型,并通过对抗性练习和比赛使个人技术向实用比赛技巧转化,逐步培养能在对抗局面下控制球和运用攻守的能力

备注:

1、每堂训练课都必须奉着“安全第一、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原则进行;

3、足球课本着“以人为本”,以适合同龄队员心理,生理接受能力为提前,积极推行“快乐体育”和“健康体育”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到练习中。

祝国寺小学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

2017.11

篇2:祝国寺小学每周一节足球课教学计划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和成都市体育局、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成都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精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普及我校足球运动,配合推进素质教育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我校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为此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增强学生体制,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宗旨,通过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在学生中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培养孩子足球兴趣,建立和完善班级联赛,形成校园足球文化。坚持健康第一,把足球作为立德树人的载体,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工作方针

学校行政和各班主任,体育教师从全局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为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组织机构

学校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黄智惠(校长)

副组长: 郝正成(书记)陈琴(德育处主任)

王继(大队辅导员、校园足球指导员)

成 员: 林刚(体育组)、吴祥(体育组)刘维(体育组)、各班班主任

四、活动开展内容

1、以普及为目的,必须保证所有在校学生每周有一节足球专门课程,基本达到全校参与足球,让学生充分接触到足球运动,培养足球兴趣。

2、学校每学期应举办校内足球联赛,以班级为单位组队参加,通过比赛增强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要以建立校园足球文化、足球传统为目的。

4、学校至少应组建男、女各一支足球代表队,以建立学校代表队的形式为平台发现具有足球天赋的孩子,为专业梯队、重点中学推荐、输送体育特长生打下基础。

5、学校足球代表队应当建立校长、班主任、教练员、家长联合监管机制并实行公示制度,只有学习成绩或综合评定达到良好以上标准的学生才能参加校足球队训练和比赛,也就是必须在保证文化课学习的前提下参与校队足球训练,突出足球运动的教育功能,达到以足球促进文化课学习的目的。

6、学校足球代表队必须按时按要求参加市教育局、区教体局联合举办的各级各类足球赛事和相关培训。让代表队的学生在学校能起到模仿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足球训练。

7.每学期的都有一个“足球活动月”。以班级为单位参加足球游戏或竞赛活动。普及足球知识。并对优秀班级给予奖励。

五、经费

(一)经费来源

1、上级拨款

2、学校体育体育工作专项经费

3、通过多渠道开发的市场资源

4、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资助

(二)经费使用

训练和赛事组织、器材和装备购置、教练补贴等

六、协作和鼓励措施

(一)积极与各班班主任共同推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丰富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

(二)对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成绩突出的班级,给予奖励和表彰。

祝国寺小学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

篇3:小学体育足球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了解学生,科学预设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尽量减少男女生性别之间带来的兴趣差异,在教学中我始终按照以下为教学流程来指导教学:兴趣导入——体验球性——互动学练——实践创新——放松身心——评价小结。如脚内侧踢球是足球技术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动作方法,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先采用模仿练习,先是无球的模仿练习,接着是有球的练习。体会摆动腿以髋关节为轴,大腿带动小腿的摆动方法。但是由于小学生独有的特点,对动作的完整概念往往不能理解,这就导致不同错误的发生。如:踢球腿的膝盖和脚尖外转不够,踝关节放松,脚尖没有翘起;身体不会协调用力;脚型控制不好等等,鉴于这些错误的发生。我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用脚踩球,另一人做原地或上一步的踢球练习。并且踢球力量不要过猛,主要体会支撑脚的选位和摆动腿的摆动动作。采用这些方法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觉得对小学生的要求,不应过急,练习应循序渐进,打牢基本功,才会取得技术方面的更加进步。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学体育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增加了教学模式应该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例如可以在足球体育教学中利用游戏教学法、音乐配合法等,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小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训练。

例如:开始时以动感的音乐配合、师生在欢快的情绪下进行球操舞、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活动欲望,把学生带到课的意境中,在新授前让学生先进行各种方法熟悉球性练习,然后学生自由模仿创新练习,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对球感和对足球活动的兴趣,改善脚对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学习做好辅垫。

三、合理组织,有效教学

教学组织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小学足球的教学质量,教师在进行组织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往往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在组织教学中可选择一定是有利于学生练习的游戏,不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教学时教师也要详细的讲解、示范、指导,总而言之就是说教学组织要根据需要而改变。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一要注意以下,也就是说油画教学结构,如在一节体育课中,编排所用的足球游戏就要仿造课堂的准备部分,刚开始时采取的足球游戏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放松肌肉组织等,然后的游戏才是足球技能训练的部分,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所选取的游戏一定要具有放松性,以便下一节课的学习。

例如为了进一步建立运球的概念,使学生在运球过程中护好球,眼视前方、把球控制好,采用了学生散点看教师示范,同时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练习中根据不同的学生,教师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分层辅导,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喧染课堂气氛提高练习密度我以安排了“夺球和冻冰”两个小游戏,通过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竞争意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必要反思,优化教学

在小学生足球游戏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到的地方就是安全性,体育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到安全性,在进行游戏教学以前,由于小学生很多方面能力比较差,教师一定要挨个进行检查学生的鞋子、服饰等,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十分注意,万一有意外发生,做好医疗措施。

其次在小学生足球游戏的教学中,要注意到的地方就是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教师才能在不同环节的教学中采用合适的足球游戏来使学生更好的学到足球运动技术、战术与技能等,同时也能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篇4:如何提高小学足球课的教学质量

一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足球的兴趣

第一堂课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足球的了解是知之又少,如果第一堂课就使学生感到毫无生趣的话,那么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体语言,以及对足球运动发展情况的概况讲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足球明星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为今后的技术课奠定心理基础。

讲解和示范是上好技术课的两个重要教法,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准确、幅度适当、轻松自如;讲解应语言精练,由浅入深,易懂好记。如要长期到达这样的水平,教师就应该不断钻研业务,加强业务。抓好示范和讲解,动作到位,技术准确使学生信服,学习信心倍增。

不断重复的强化练习,终究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让他们觉得这一堂课没有新意,没有竞争性。因此,在每次课前,教师都应给学生制定新目标,采用记数、比赛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好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不能达到要求的要进行适当的身体素质练习作为惩罚手段。使学生每次课都有新目标,鼓励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只有学生充分的体验到战胜自我的感觉,才能事半功倍的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全面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学习足球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独立行为,运动技能高低水平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意识都处于活动之中,学生都需要在同一运动中表现自己的才华和运动能力。因此虽然同一体育项目,学生技术水平差异很大,需要因材施教。要是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对学生的每一个技术动作,要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分出高低。对运动水平高的同学有高标准要求,对运动水平比较差的学生降低标准和要求,并积极鼓励。而是整个足球教学课中学生虽然运动水平不同应能积极进取,努力发挥自我能力。

每个人的能力虽然不同,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本身的价值。在第十九届世界杯比赛中,但凡注重团队整体性的队伍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例如,冠军西班牙、亚军荷兰、季军德国。再如,非洲的加纳,亚洲的韩国、都取得了相应的自我突破。与之相反,只靠个别优秀球星的即兴发挥,而不注重团队整体的球队,成绩都不甚理想。例如,阿根廷、葡萄牙、巴西等等。虽然他们的球队有梅西、C罗、卡卡等足球巨星,但仍不能突破德国、西班牙、荷兰的团队防线。可见,在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由此可见,足球是一项团队运动,虽然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但是每一个人都拥有他的重要性。

三、努力加强身体素质,注重培养小学生足球技术水平的提高。

小学生的足球训练,我认为,在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并结合技、战术训练的过程中,应始终突出速度、耐力的训练。把小学生速度和耐力作为身体训练的主要任务来抓。1、进行快速反应能力的训练,利用此训练方法来加强学生的运动速度。学生的速度主要表现在对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人与球)作出迅速、准确、及时的反应,在这一方面小学生是比较欠缺的,特别是对现场的准确性,所以要求我们首先要突出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和神经肌肉工作灵活性的训练。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听信号起跑,老师用长短哨声来控制学生,发出让学生跑或不跑的信号,来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2)进行身体耐力和爆发力的训练。速度最终还是要由身体的移位来实现的。小学生的速度还是要靠身体本身的爆发力和耐力来体现的。身体的爆发力再好,没有一定的耐力也是不能踢完一场完整的比赛的。耐力的增加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靠日积月累的结果。平时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1)原地快跑练习,学生在原地作高频率的跑步练习,要求学生的足跟不着地,前脚掌着地。(2)跑的练习,学生按多种图形作慢跑运球练习。如“8”字形、“S”形以及 “O”形跑。其中双8字形慢跑还是有效训练学生双脚灵活性的方法之一。

四、提倡教学新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都是教师自己一说到底,这样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仅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成为主体与教师成为主导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教材过程中,不是单单由教师传授,而是由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大脑思维灵活能力,而且让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比较,掌握知识和增加能力。在教学模式改进的同时,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改进。进而,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课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及相关专业书籍,经讨论带着问题写出对技术方面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对每一份文章具体批复,提出意见,反馈给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和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认知力和自学能力。课堂上,不论学习新知识还是复习老内容,教师都应该带有目的性的提问与本堂课所学技术有关联系的知识要点。改变学生只是单纯的跟着老师模仿动作,单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回答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出答案。每一个技术动作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应根据技术动作一般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并且注重不良动作的改进和正确动作的形成。对一些重要而经常使用的技术动作,要求学生用专业术语讲解分析,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加强理解记忆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导。但如果教师在传授示范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够主动观察教师的技术动作,势必会影响学习质量。为使学生具有观察力,教师在教法中可以列举一些重要技术动作的错误形式和正确形式的形成过程与利弊之处。教师多次讲解,重复示范,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

五、运用发现法教学和比赛法,在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让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对要传授的新内容来推断未知,举一反三,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教师与学生逐渐互问互答,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理论水平。

任何失误都是在实践中得到升华的。同样人的思维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之后就会愈加不满足于课堂技术练习的单一教学模式。此时,可以适当利用课堂时间有目的安排一定时间、一定形式的教学比赛。通过教学比赛,技术水平,运动能力不同的同学在比赛中各有分工,保证了同一时间内学生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在自身基础上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而在比赛中结合裁判,则使学生的裁判理论得到临场应用。在更深一步的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也培养了学生应用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好方法之一。

六、抓好教学中动作的规范性,提高学生足球水平

我们要有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有按规格要求精雕细刻的进行训练,如只是为了训练而训练,我们的球技永远不会提高。例如:运球过人这一动作,就需要正确的脚法,身体所处的位置、腿部发力、用力的大小等,甚至球员眼睛朝什么地方看都需要认真训练。足球技术动作不是我们眼睛所看见的,简单的靠脚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身体各部分,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听、视觉、感觉器官,运动器官集体所完成的。运球动作,要求组成该动作的各个环节都能配合进行,要求参加运动的身体各个部位积极参加地工作。严格要求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必须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否则事倍功半。还拿运球过人这一动作来说,我们看到不少小学运动员踢起比赛来,就是跑不起来,就是过不了人。原因是什么呢?一是过早地暴露了意图。二是准备时间过长,起动慢。三是脚下用力不均,对足球缺乏掌控力。四是过人时,不会保护球,形成撞人或“绕过”防守者,却把足球丢了。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要对技术动作 “精雕细刻”,一丝不苟。实践证明:足球运动的技术动作训练,需要认真抓好起动速度、反应速度以及传、接、运、抢断、突破等技术动作的要领,球员的水平才会有发展的空间。

篇5:祝国寺小学每周一节足球课教学计划

5月26-27日,从全省参评的112节足球微课教学录像课中脱颖而出的15节小学、8节初中和5节高中足球课分别进行现场教学评比决赛。来自全省各市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700余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前来观摩,可谓规模之庞大,影响力之深远。28位参赛教师各显神通,全方位、多角度为与会人员奉献了足球微课堂教学视觉和精神的双重盛宴。

一、评比内容与方法

本次足球微课教学评比以教育部颁布的现行课程标准、《江苏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南(小学版)》及《江苏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南(初中版)》为依据,初评以参赛教师提供的微课教学视频为主要内容。参赛教师围绕足球教学中某个技能或技术环节,精心设计,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体现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足球运动教学的特点,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视频要求单机拍摄,如实反映教学实况,不可以有人为剪辑或添加内容。要求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能较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学情境,能充分展示教师良好的教学风貌。复评在初评基础上选出15节小学、8节初中和5节高中足球微课集中进行现场教学评比。上课时间为15分钟,学生人数为20人,评委由9位省内高校专家、大市教研员、省特级教师组成。决赛评出小学一等奖4名、二等奖11名,初中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高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

二、课堂亮点与特色

(一)教师足球功底深厚

参加本次足球微课决赛的28名教师均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男教师25名、女教师3名(2名为江苏女足退役球员),90%的参赛教师是校园足球球队教练员,足球专业知识丰富,足球专项技术过硬。参赛教师们教学思路清晰,驾驭课堂能力较强,能围绕教学目标,紧扣足球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法学法,示范动作规范优美,展现出了丰厚的学科素养。如,常州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的李恒老师精彩而漂亮的示范,震撼了全场,体现了足球人精湛的基本功。

(二)组织教学手段多样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足球学习的乐趣,每一名参赛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小学组的参赛教师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精心组织教学,如,南通十里坊小学的陈跃老师通过复习脚背正面运球、人球分过练习、穿越障碍练习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脚背正面运球的动作要领,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积极参与练习,勇于挑战自我。初、高中组的参赛教师充分展现了自己对于足球技术教学的理解。如,南京宁海中学分校的周福斌老师运用讲解、示范、模仿、体验、游戏、竞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正面头顶球的练习兴趣。

(三)辅助器材运用巧妙

1.器材创新。镇江姚桥中心小学的王亮老师通过轮胎和固定球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正脚背运球的动作方法,利用轮胎和足球的结合,使得游戏更加生动有趣,在游戏中锻炼学生的运球能力。

2.教法创新。南京银城小学的吴悦老师利用足球与小垫子有机结合进行过人练习;南京第十三中的曹晨老师利用自制辅助教具纸包实心球,通过练习脚内侧拨球、脚外侧拨球,以及脚内侧扣球、脚外侧扣球,让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脚触球的部位。

三、活动思考与展望

体育课堂是普及校园足球的主阵地,是学生真正理解足球知识、学习足球技战术、提升足球技能的主要途径。中小学足球教学教什么,为什么这么教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本次足球微课教学评比的举行是推动校园足球开展的创新之举。

(一)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

足球的魅力在于与同伴一起并肩作战的团结与配合。在足球教学中,除了要体现学生技术上的合作意识,还要体现学生情感上的合作,同伴一句加油的鼓励、一个赞赏的大拇指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从而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足球的学习中去。

(二)让足球教学更好地发挥应有的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足球运动的自身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小学的足球教学应运用儿童化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儿歌、口诀来唤醒记忆,记牢动作要领;采用标志盘、标志桶等辅助器材来帮助学生确定活动轨迹;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来调节学生的学练情绪,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增强足球运动的活力。初、高中的足球教学则要注重足球技术和战术的传授,在教学中需将单个动作过渡到多元组合动作,并组织小型教学比赛,让学生学会在比赛中怎样去运用所学技术,不断提高足球技术水平。

篇6:浅谈小学足球课的组织教学

一、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来组织教学

教师在上足球课时应当把常规组织教学的方法用到足球课上来。因此,抓好足球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是关键。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等。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復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足球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足球课的每个环节。体育教学过程主要由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个环节组成,由于教学环节的不同,学生的课堂情绪也会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足球课也是如此,在足球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比如标志筒、足球等。上课开始时,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可以采取平时的口令或者肢体动作让学生迅速站好队。基本部分是足球课中的重点环节,教师应力求做到语言简短精练,肢体动作规范,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在练习足球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兴趣。在结束时,学生的体力和注意力都会下降,容易松懈,此时教师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

二、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都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足球时会很兴奋,只知道用脚去踢,而不太了解踢足球的技巧,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特点,注重生动形象的讲解、正确与规范动作的示范,适时采用多种途径让他们建立起踢足球的兴趣。如截取一段球星们的精彩进球表演,并运用足球游戏,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这样足球课的教学组织也会更顺畅。

三、根据足球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

足球是一项集体性运动项目。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足球教学内容来进行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多样性是吸引学生喜欢学习足球的重要手段,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别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1.通过足球游戏活动来组织教学

足球的游戏活动有很多,教师都可以自己创造和发挥。如刚接触足球时可以用简单的游戏来吸引学生。比如听口令做动作:全班每人一个足球,在规定的范围内,用脚自由运球控制球,行进间听教师口令,快速做出不同的动作,如:用脚踩球、坐在球上、单膝跪球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形式需要,可分男女组,也可混合分组,也可编制多种花样,看谁反应快,做得准确。这个简单的游戏活动适合小学所有年级的学生,对于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有很大的帮助。

2.通过多种足球技巧来组织教学

(1)足球控球能力是足球运动中最基本的技术。控球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球性,提高左右脚控球的能力。控球方法很多,脚内侧、脚外侧、脚底、正脚背,还有身体的其他部位。同时还要伴随很多的假动作,身体的协调性、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在平时上课训练时设置不同的障碍和线路让学生用脚的不同部位停球、推球、拨球、踩球、搓球、拉球,做各种转身,拉球过人,假动作绕过障碍物,反复练习。也可用双脚的各个部位有节奏地控球,两脚内侧的盘球,正脚背的推、停球,在老师有节奏的口号声或哨音的提示下,按照规定动作、规定线路进行练习,始终保持球在自己脚下,不同形式的花样控球可以带来不同的新鲜感,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2)传球运球也是足球的基本技巧之一。它包括:脚背正面运球、脚背外侧运球、脚背内侧运球。组织教学时,可以根据场地大小、班级人数、足球数量等设置传球的人数,然后分成两人一组自由结合,任选一块地方,进行传球练习。在两人传球时也可以增加传球的难度和准确性,放置两个小标志筒,传球时球必须从标志筒中间穿过去,当动作熟练后也可以开展两人跑动中的“Z”字传球或三人交叉跑动传球。

(3)体验进球的快乐。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射门练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教师准备若干个足球摆放在适当位置,同时在场地上设置大小不一的球门,划定不同的角度、远度,让学生体验进球的成就感。也可以挑战守门员,最初可以是老师来做守门员,学生自觉排队,采用助跑踢定点球,如果能进球,学生的自信心会更高。再加上教师在旁进行指导和鼓励,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进球的快乐,长此下来,学生的足球课堂会变得有趣多彩,学生的积极性会有很大提高。

(4)在课堂上组织小型的足球竞赛。对学生进行分组,可以是混合分组或者是男女生分组,教师可以规定时间或规定进球数,胜利的小组继续,暂时失球的一方下场休息观看,总结失败的原因,等待再次上场比赛。课堂足球赛是最基础、最有效的足球教学活动,不论比赛结果,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享受足球、享受快乐,充分感受足球赛的美妙。

在近年的体育教学中,足球课逐渐备受重视,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会新颖的教学方法,积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为校园足球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李冬杰.小学足球课的“教学攻略”[J].校园足球,2016(4).

篇7:祝国寺小学每周一节足球课教学计划

关键词:平板电脑,互动分析系统,课堂教学互动行为

●引言

平板电脑的便携性、移动性、触摸性、互联性、文本标注、丰富的教学资源及教学APP、在线测试、实时反馈等特点与功能可以为课堂教学互动提供强大的支持。融合了新型教育理念的平板电脑课堂教学正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引发师生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必然会成为信息化教育研究中新的热点问题。[1]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践,了解平板电脑支持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及应用效果,笔者借助课堂分析工具——互动分析编码系统,研究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发现其中的教学互动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对策,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基于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系统与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

1. 基于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系统

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的目的在于记录教室中师生互动的重要事件,以分析研究教学行为,了解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影响,帮助教师深入分析进而改进其教学行为。[2]借助互动分析系统对课堂教学互动行为进行分析,可提供直观的分析结果,让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率。顾小清教授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ITIAS)。该系统不仅细化了教师言语、学生言语、课堂沉寂行为的类别及描述,而且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与技术的互动类型,其系统框架更为完整,能支持分析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本研究之初尝试利用ITIAS对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实录进行反复观察记录、编码,却发现ITIAS编码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难以对一些师生课堂教学言语互动行为进行类别区分和编码,如在ITIAS编码表中未能体现学生展示、汇报个人或小组学习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应答发表观点、看法等行为。(2)无法区分学生使用传统纸笔工具还是信息化工具完成练习。(3)对师生与技术互动行为类型的描述不够明确,难以清晰地体现师生与平板电脑的技术互动。

为了使ITIAS有效支持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真实反映课堂中的教学互动行为,本研究针对上述提到的ITIAS存在的问题,结合平板电脑支持课堂教学互动的特点和功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最终形成了基于平板电脑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系统,如表1所示。

(1)教师“点评”言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行为变化、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间接影响,因此,在“教师言语”的“间接影响”分类下增加“点评”类别,具体内容如表1中编码4所示,以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师回应学生的言语特征。

(2)学生经常使用平板电脑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展示、汇报形成的学习成果,进而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展示、汇报成果的过程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个人或小组见解,表达的内容没有限制,因此,在学生言语中的“应答(主动反应)”类别中增加“学生展示、汇报个人或小组学习成果”。

(3)在教师的组织、鼓励与有效指导下,学生相互评价或发表观点。学生互评话语的对象主要指向其他同学,因此,在“学生言语”中增加“学生互评”类别,具体内容如表1中编码14所示。

(4)为了与学生使用平板电脑完成练习进行区分,将ITIAS系统的“做练习”的具体内容修改为“学生使用非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练习”。

(5)师生与学习内容、教育APP、教学互动系统等进行的是更为复杂多样、深入的交互,为了更好地反映平板电脑支持的课堂中师生与平板电脑的互动情况,对“教师操纵技术”“学生操纵技术”两类别的内容进行细化,具体内容如上页表1中编码18、19所示。

2. 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从二年级到高一年级的语、数、外等学科的全国范围优秀教师使用平板电脑开展教学的10节课堂实录,按照FIAS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进行数据采集[3],数据统计[4],从课堂结构等六个维度分析课堂教学互动行为情况。

(1)课堂结构

贝莱克经过大量研究建立了传统课堂语言常模,认为教师语言常模为68%,学生语言常模为20%。[5]与之比较,表2数据显示如下特征:

第一,课堂中教师语言比率介于24.72%与49.60%之间,均小于常模68%,反映出在平板电脑支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比重下降,意味着教师更多地采用其他教学行为,而且学生活动占用了更多课堂时间。

第二,10节课例中,有7节课例的学生语言比率介于20.49%和35.33%之间,大于常模20%,说明学生回应教师语言、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有所增加,有3节课例的学生语言比率小于常模20%,但这3节课是探究型课堂,学生操纵平板电脑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所占用的时间较多,而言语活动较少。进一步分析可知,“学生语言+学生使用技术”的比率介于37.21%和60.83%之间,有7个课例的“学生语言+学生使用技术”比率超过50%,这反映出平板电脑支持的课堂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同时学生有更多的课堂话语权,教学活动更符合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

第三,课堂沉寂比率介于0与2.72%之间,所占课堂时间比率很低,这说明平板电脑支持的课堂中课堂教学混乱时间很少,师生、人机间的互动时间较多,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得到增加。

(2)教师教学倾向或风格

分析矩阵表中16列、79列、14列、89列之和分别表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教师语言中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率和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的比率可以推断出教师教学倾向或风格。[6]10节课例中,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率都小于100%,这说明教师采用直接影响的话语多于采用间接影响的话语,教师倾向于通过讲授、给予指示的话语对课堂和学生的行为直接控制。其中,有8节课的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的比率都小于100%,这说明教师采用消极强化的话语多于积极强化的话语,教师较倾向于通过指示话语来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

(3)课堂提问特征

教师发问率是指教师提问的时间占教师提问与讲授时间的比率,有研究指出该指标的常模为26%。[7]10节课例中,有4节课例的课堂发问率介于30.84%与54.49%之间,大于常模26%,说明这4节课的教师注重用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6节课例的课堂发问率介于15.60%与22.68%之间,小于常模26%,说明这6节课的教师未能很好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讲授占用课堂时间较多。

国内外有关研究指出,当课堂内容强调的行为复杂性层次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复杂层次较高时,最佳比例是6∶4。[8]对10节课例中的教师提问类型分析可知,只有课例6中的教师提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比例能到达7∶3,其他课例中的教师提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比例都大于7∶3,这充分说明了教师侧重于陈述性知识的传递,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借助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教师课堂回应特征

教师回应比率是指教师对学生语言加以回应的话语时间占教师全部话语时间的比率。[7]在10节课例中,有8节课例的教师回应比率小于2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话语给予及时反馈、回应的关注不足。进一步分析,有8节课例的教师间接回应占教师回应言语的比率大于直接回应的比率,因此可以发现教师倾向于采用接受情感、提问等间接话语来接纳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较少使用讲授、指示等直接话语对学生进行回应,说明课堂师生关系融洽,情感交流没有障碍。

(5)学生言语特征

10节课例中,被动回答与主动回答的比率大于100%的有4节课例,而比率小于100%的有6节,这说明在教师言语的指示、促动下,学生由应付式、固定式的言语行为开始转向自由、开放地向教师、全班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成果等,学生的思维不再禁锢在教师的封闭性问题中,在教师言语的指示、引导下学生的言语思维渐渐活跃起来;学生“主动提问+与同伴交流+学生互评”占学生言语的比率远远小于“被动+主动回答”的比率,可以得出学生自发的语言思维活动、与同伴之间的言语互动时间较少,由教师引发的言语活动较多。

(6)师生技术使用特征

在多媒体教室中媒体、资源的应用以“单向传播”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10],教师给学生演示PPT课件、播放教学视频等,学生被动接收媒体、资源传递的教学信息。而在平板电脑教学环境下,学生操纵平板电脑阅读教材内容,搜索资源,完成教师推送的练习题并获得及时的检测反馈,借助教学APP开展探究学习。学生和平板电脑的技术互动时间占师生使用技术时间的比率均大于70%,远远大于教师与平板电脑的互动时间,且学生观看媒体演示的时间很少,学生成为课堂中使用技术的主体。

通过上述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发现,目前在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展示学习成果的言语时间,学生操纵平板电脑的技术互动时间,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得到增加,课堂教学互动的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学生课堂参与度得到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环境更为友好。

●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10节课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发现,目前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如下问题:(1)教师仍主导课堂。教师言语行为中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的比率都大于100%,教师在师生行为互动中表现出较高的权威性,主导着课堂教学过程,决定学生的行为活动,学生则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2)生生之间的互动不足。“与同伴交流+学生互评”的生生言语互动时间占学生言语行为时间的比率低于20%的有7节课,教师忽视了学生之间情感、观点、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3)教师利用问题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课堂提问较为随意,提问类型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较少,侧重于学生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不够。(4)教师偏向于采用直接影响与消极强化的教学风格。知识传递形式以灌输为主,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促动下虽然能够迅速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内驱力。(5)部分使用平板电脑的技术行为不合理。教师利用平板电脑开展教学的意识与能力不足,人为放大了技术的劣势,未发挥出平板电脑的教学优势。

●教学改进策略

为了提升平板电脑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教学改进策略:(1)从权威型向平等型的师生互动关系转变。教师应转变直接性话语,注重采用点拨、启发、引导性语言,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发起并参与互动活动。(2)增加生生间的互动时间。采用多种互动方式,如借助平板电脑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把学习成果分享给同学等,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启发。(3)提高问题教学的意识与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注重提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平板电脑解决问题,探究知识。(4)注重采用间接影响和积极强化的语言方式。教师应多采用接受学生、鼓励表扬、点评及提问的间接影响和积极强化的语言方式。(5)提高操作平板电脑及利用平板电脑开展教学的能力,将平板电脑与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进行整合,自然衔接、过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ITIAS系统提出了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析系统,并应用该系统对10节平板电脑的教学课例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系统能为分析平板电脑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情况提供支持和依据,进而提出教学改进策略,充分发挥平板电脑的特点与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陆.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内容:互动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01):11-17.

[2]张晓佳,张凯黎,颜磊.电子书包支持的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案例研究--基于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FIAS)[J].现代教育技术,2015(03):29-35.

[3]宁虹,武金红.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J].教育研究,2003(5):23-24.

[4]焦彩珍,武小鹏.FIAS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09):34-38.

[5]陈珍国,邓志文,于广瀛,李晟.基于FIAS分析模型的翻转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中学物理课堂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4(09):21-33.

[6]陈秀娟,汪小勇.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应用的探讨--以同课异构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83-88.

[7][9]童慧.小学语文专家教师课堂教学互动特征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8]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07):18-21.

篇8:祝国寺小学每周一节足球课教学计划

2013年9月,南师附中仙林小学引进拥有南京市足协认证、江苏舜天青少年培训官方指定机构南京卓康少儿足球俱乐部,为校园足球的发展带来了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训练。

2014年3月,在江苏国信舜天的大力支持下,南师附中仙林小学将有着7年历史的“校园吉尼斯”打造成阳光足球节,进一步带动了校园足球文化建设。

响应号召,推动校园足球发展

2004年,亚足联“亚洲展望——中国展望项目”在中国实施,青岛、武汉被确定为中国第一批试点城市。2006年,南京作为第二批城市加入到“亚洲展望——中国展望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自2004年搬迁至仙林地区以后,于2005年在体育方面确定了以足球特色打造引领学校体育的发展之路。2007年,在南京市足协开展校园足球联赛之初,南师附中仙林小学作为首批参加的学校,加入到南京市校园足球的大家庭。

据南师附中仙林小学校长肖全胜介绍,自2007年以来,南师附中仙林小学一直积极的参加南京市校园足球联赛及相关的各项培训、学习活动。通过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学校加强与南京市其他各家学校在足球方面的交流学习、互相借鉴,促进了学校在校园足球运动方面的发展。学校现有学生1806人,学校通过足球校本课程的不断开发和完善,在体育课堂中,给每个孩子接触足球、学习足球、理解足球和喜欢足球的机会。在课余,每周五的学校社团开设了1个足球校队社团、1个少儿足球社团和1个女子足球社团。定期举行办足球比赛及兴趣活动,通过这样的阶梯式的分层教学,使学生对足球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学习热情。学校从开展校园足球之初就定位于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益,而不是走精英路线,一味地去追求比赛成绩。

开拓创新,以足球节为载体

立足于以足球特色作为学校体育发展之路,怎样让每个孩子都能接触到足球,让每个孩子享受到足球带来的乐趣?因为兴趣而喜欢踢球,不是一味枯燥的训练,不是为了比赛成绩而去踢球,是学校领导班子和体育老师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唐传旭,从南师附中仙林小学2004年搬至仙林地区后,就一直在学校从事体育工作。据唐传旭回忆,学校的基础条件一直就比较好,刚搬至仙林,校园里便有一块250米跑道的天然草皮足球场。面对这么好的场地条件,怎样合理地利用,让除了校队之外还有更多的孩子奔跑在绿茵场上,是他和同事们一直研究的课题。经过学习和实践,2008年4月,在学校领导班子的支持下,在唐传旭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学校开启班级联赛。同年12月,学校冬季锻炼月暨“校园足球吉尼斯”启动,“校园吉尼斯”主要围绕趣味性强的小游戏来开展,如绕杆、颠球、射门、对抗等。

自此,南师附中仙林小学每年都会举行班级联赛和校“园足球吉尼斯”,力求务必让足球扎根在校园,扎根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怎样给孩子们提供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训练,让足球成为一个终身的体育爱好,让有着浓厚足球氛围的情况下,校队成绩也能有所提高,学校领导和体育老师们又面临新的难题。体育老师均为非足球专业,又因2013年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初中部的搬迁将原来初中部400米跑道的天然草皮足球场划归小学部使用,面对学校场地条件好、教练员少、训练不够系统的情况,如何进一步夯实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及普及,让其不仅能快乐踢球、享受足球,如何能让学生把自己展示在更大、更丰富的舞台上打造一支有学校足球特色的、能具备较高水平的校足球队,争取在省、市以及的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结合学校现状,同时在南京市足协的支持下, 2013年9月,南师附中仙林小学引进了南京市足协认证、江苏舜天青少年培训官方指定机构的南京卓康少儿足球俱乐部。据肖全胜校长介绍,这家俱乐部由江苏舜天退役球员张晓峰创办,其“我运动,我快乐,我参与,我健康”的宗旨和学校的宗旨不谋而合。通过引入俱乐部,弥补了学校在教练员资源及训练系统方面的不足,推动了足球文化建设的发展。

2014年3月,在江苏国信舜天、南京市足协的支持下,南师附中仙林小学和卓康少儿足球俱乐部进一步创新,将“校园足球吉尼斯”打造成了阳光足球节。舜天俱乐部副总经理郑明,南京市足管中心主任牛勇,都高度赞同南师附中仙林小学夯实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及普及面工作,鼓励学校足球队员要打好基础,练好本领,为南京市队及舜天输送足球人才。活动现场,除了有“圈养回家”、“瞒天过海”等新颖的趣味足球游戏和5V5的足球小比赛,还有学校将签满师生姓名的校旗、足球队队旗、队徽赠送给舜天俱乐部,旗帜上写满了师生的祝福。通过这样的足球节,培养了孩子对足球对家乡球队的归属感,起到了用足球文化去塑造孩子的作用。

持之以恒,以足球为学校名片

2007至2012年,南师附中仙林小学在区一级的比赛中一直保持着前三的佳绩。2013年9月,学校引进卓康少儿足球俱乐部后,在各个年级开设了足球兴趣班,并在社团和兴趣班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成立了2支校足球队,并进行每周3次的足球训练。校足球队在2014年南京市比赛中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同时,向南京市U-11足球队输送了薛奕诚,张鑫瑞,徐泽庭3名队员。2014年4月5日,南师附中仙林小学22名学生作为江苏舜天主场的牵手球童,进场感受中超。2014年8月,又招收了一名前江苏女足队员周佳作为体育老师,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的教练员资源。

南师附中仙林小学始终以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爱好为抓手,通过课程设置普及足球的基本技能,通过兴趣班的建设来推进学生兴趣养成及足球运动的普及面,通过校队的建设来扩大足球运动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影响,十年如一日地去做好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南师附中仙林小学十分重视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坚持做足球活动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把学校和家庭相结合,课堂教学、运动训练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家、校互动,通过足球运动这个纽带,更好地发挥了学校的教育功能。

归根结底,校园足球运动中所有的成绩都在于“坚持”,在校长肖全胜的心中,校园足球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开展足球活动能带动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增强小学生的体质、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立足成绩,展望未来,肖全胜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学校要坚持要进一步普及足球运动,优化足球课程,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校园女足队伍,开展好每年一届的校园足球节,促进校园足球文化的进一步彰显。从小小的足球开始,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让足球成为我们学校的名片。”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简介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地处美丽的紫金山东麓,仙林大学城中心地带,周边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人文环境优雅。学校前身是南京仙林农牧场职工子弟学校,2004年8月异地新建,迁入新校址。2005年5月,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办学,成为南京师范大学仙林实验小学。2012年5月,与南师附中联合办学,更名为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成为南师附中集团的一员。目前学校有49个班级,1803名学生。校园占地面积6767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58平方米,绿化面积到53%以上。校园一年四季芳草茵茵,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多功能室、微机房、师生阅览室、室内体育馆、室外运动场等应有尽有,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成才的摇篮。

学校并先后荣获 “江苏省文明学校”、 “全国青少年艺术人才培训基地”、“ 南京市首届百家优美校园”、“南京市绿色学校”、“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平安校园”、“南京市廉政文化示范点”“南京市园林式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2一片标准400米操场和一片250米操场,足球场均为天然草皮适合开展足球运动,另外,学校还配备了2 个室内的体育馆,并在其中设置了5人制和7人制的足球场地,在特殊天气依然可以进行一定的足球运动开展。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校园足球记事

2005年,确定足球特色作为学校体育发展之路

2007年,成为校园足球学校,参加南京市校园足球联赛

2008年,学校班级联赛及校园吉尼斯开展

2013年9月,引进南京市足协认证,江苏舜天青少年官方指定机构——南京卓康少儿足球俱乐部

2014年3月,将校园吉尼斯校园吉尼斯打造成阳光校园足球节,舜天俱乐部副总经理郑明、新闻公关经理王传松、球员李炽及南京市足协主任牛勇到场参加

2014年4月,学校22小球员在江苏国信舜天和山东鲁能的中超主场比赛中,作为牵手球童。

篇9:一节美国小学内容阅读课的启示

内容阅读 (Content Area Reading) 也被称为“Reading in Content Areas”。简单地说, 就是在特定的学科领域里, 如自然科学、社会学、历史、数学等, 对文本材料进行阅读和理解 (Herber&Herber, 1993) 。内容阅读不仅要理解与学科相关的概念, 还要掌握这些特定的文本结构。内容阅读的起源可以追述到19世纪晚期, 在此之前阅读被看成是单纯的朗诵和背诵, 而1894年Colonel Francis Parker提出了阅读在意义理解方面的积极作用。1925年William S.Gray以4~6年级25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 系统分析了发生在学科教学中的阅读类型, 从而第一次把阅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在此后大约20年的时间里, 他和学生发表了大量文章、报告, 阐述了内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及方法论。1950—1970年, 内容阅读曾经一度失宠, 因为有学者 (如Flesch, 1955) 指出儿童阅读能力低的原因是缺乏系统的课堂语音教学。1970年Harold Herber出版了“Teaching Reading in Content Areas”一书, 再次使内容阅读教学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Moore, Readence, &Rickelman, 1983) 。此后, 内容阅读便迅速发展起来。如今, 美国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Every teacher is a teacher of reading. (每一位老师都是阅读老师) ”。美国《各州共同核心标准》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and Literacy in History/Social Studies, Science, and Technical Subjects) 规定5年级之前文学阅读量与信息阅读量的比例为1:1, 但是随着年级的增加, 文学阅读量的内容将逐步减少, 而信息阅读量的比例将逐步提高 (信息阅读主要依靠内容阅读教学来实现) , 高中毕业 (12年级) 时两者之比为3:7。由此可以看出, 内容阅读教学在美国基础教育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一、本课设计背景

日常教学中, 教师通常用六天时间完成某个主题的阅读教学。阅读材料包括各种体裁, 从科普文章、历史记叙到说明性的文章。每天学生都会学习关于该主题的新信息和新词汇, 六天后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本节课是关于主题“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中的一节课, 之前的几次课中学生已经阅读了有关该主题的一些非小说类文学作品, 有了一定的语言和信息积累。

二、本课的教学目的

1.学生能够在具体语境中发现生词并根据上下文猜测其意义。

2.学生能够在新的语境中独立运用阅读策略:如何处理和记忆不熟悉的词汇、如何使用组织图 (graphic organizer) 来区分文章大意和细节。

3.学生能够进一步丰富对主题“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的了解, 并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本课的主要步骤

1.准备阶段:用学生身边的“花园” (garden) 话题, 引出上节课所读内容的主题“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然后教师给学生阅读一则父子俩在城市里建造花园帮助改善环境的故事。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示范了如何解决生词的多种策略, 如用小贴纸 (sticks) 标出生词、通过语音知识辨别词汇、利用构词法和上下文理解词义等。为了复现记忆前几课学过的单词, 教师先后做了两个活动, 一是和学生一起表演自编歌谣, 二是发给学生一些生词图片, 让学生解释说明图片。通过准备阶段, 学生既熟悉了主题, 又获得了一些话题词汇。

2.独立阅读与讨论:给学生20分钟时间独立阅读新的材料“天气变化” (Climate Changing) , 教师提出读前问题“How can you help to slow down global warming?Can you make a real difference?How or why not?”要求学生读后与同伴讨论并完成组织图 (graphic organizer) , 写出文章大意和有关细节。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提醒学生运用小贴纸 (stickers) 来标出生词。

3.再次阅读:重新朗读文章, 和同伴一起按照教师提供的猜测词汇意义的步骤去探索所标出的生词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4.读后讨论:集中讨论文章中与主题大意有关的细节, 探讨这些活动对于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与意义。

四、本课给我国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 阅读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

词汇是理解文本信息的基础。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上阅读课时都非常重视词汇的学习与复现, 更何况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中国学生。在我国的英语阅读课上出现过这样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只讲语言点而不顾篇章整体学习, 二是只重视篇章整体信息提取而忽视了语言学习。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 本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教师Gage Reeves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生词, 并注意积累话题词汇。阅读前提出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提取文本信息, 阅读中或阅读后完成组织图, 分析文本信息。整个教学过程点面结合、有枝有叶。阅读教学中, 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词汇学习与处理信息结合起来。比如设置阅读理解问题时从词汇角度出发, 列出主题词汇并让学生回忆解释该词在文中所承载的信息等。词汇教学可以有多种途径, 如在教室里建立Word Wall, 使学生每天沉浸在语言氛围中;将学过的词语变成歌谣, 让学生自己编动作, 每天练习。

(二) 阅读教学离不开显性策略教学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已经开始意识到阅读策略的重要性, 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能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 理解语篇意义”、“能利用略读和找读策略”等具体要求。阅读策略不能只靠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 应该兼顾显性教学, 后者对于EFL/ESL学习者尤其必要。教师Gage Reeves在准备阶段示范了解决阅读中生词的策略, 随后又指导学生运用此策略, 并在最后的独立阅读中不断提醒学生运用此策略。这种做法与Dimino (2000) 的显性策略培养三部曲很相似。

1. 示范阶段:教师用“自言自语” (thinking aloud) 的方式示范策略的使用方法。

2. 教师帮助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该策略。

3. 独立运用阶段:给学生提供独立运用策略的机会, 使他们不断得到锻炼, 最后形成自动化运用。

在美国的中小学课堂中,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教学流程, 即“I do, we do, you do.” (教师展示或操作一种技能或策略, 然后带领学生一起练习该技能或策略, 最后学生通过活动独立完成技能或策略的独立运用。) 这与显性策略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EFL/ESL学习者来说, 也许他们具备或多或少的母语阅读策略, 也许他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阅读策略, 但是显性策略教学会加强学生对英语阅读策略的运用意识, 提高阅读策略的运用能力, 从而更好地进行文本理解和评判。

(三) 阅读材料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Knickerbocker&Rycik (2002) 发现如果文本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学习动机就会增加。Gambrell (1996) 的调查表明阅读动机与下面四个因素相关:文本的可获得性、选择性、熟悉度以及社会互动。所以,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 应尽量挑选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 话题为他们所熟知的文本内容。本课老师Gage Reeves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从身边的花园入手, 引入比较抽象的概念“全球变暖”, 而在阅读时, 又能选择与学生年龄相仿的男孩的故事说明“我们能为周围环境做些什么”。设置读后问题, 也尽量将阅读内容与周围生活相联系。这些考虑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Domino, J.Explicit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EB/OL].2000.http://ctl.uoregon.edu/pd/cf10/presentation/1014.

[2]Flesch, R.Why Johnny can't read——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J].New York:Harper&Row.Gordon, J (.1956, November) .Why Johnny still can't read.American Mercury, 1955, (83) :5-9.

[3]Gambrell, L.B.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J].The Reading Teacher, 1996, 50 (1) :14-25.

[4]Gray, W.S.Phonic versus other methods of teaching reading[J].The Reading Teacher, 1955, 9 (2) :102-106.

[5]Herver, H.L.Teaching Reading in Content Areas[J].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Inc, 1970.

[6]Herber, H.L., &Herber, J.N.Teaching in Content Areas With Reading, Writing, and Reasoning[J].Boston, MA:Allyn&Bacon, 1993.

[7]Knickerbocker, J.L.&Rycik, J.Growing into literature:Adolescents’literacy interpretation and appreciation[J].Journal of Adolescent&Adult Literature, 2002, (46) :186-208.

上一篇:语文-五上-鲸教学反思下一篇: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