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国寺作文

2024-04-27

大相国寺作文(精选7篇)

篇1:大相国寺作文

大相国寺位于七朝古都开封市的市中心,是一座很有名的佛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有两部都提到它。一部是《西游记》,据《西游记》第十一、十二回描述,唐太宗魂游地府,在枉死城遭冤魂挡路勒索,借了河南开封府人氏相良阴司里积的一库金银。返阳后唐太宗还债,相良不肯接受。唐太宗传旨命建寺院补偿,胡敬德“遂将金银买到城里军民无碍的地基一段,周围有五十亩宽阔,在上兴工,起盖寺院,名‘敕建相国寺’。

左有相公相婆的生祠,镌碑刻石,上写‘尉迟公监造’。即今大相国寺也。”另一部是《水浒传》,《水浒传》说花和尚鲁智深曾在开封大相国寺的菜园里倒拔垂杨柳。第六回描写道,鲁智深来到大相国寺,“入得山门看时,端的好一座大刹。但见:山门高耸,梵宇清幽。当头敕额字分明,两个金刚形势猛。五间大殿,龙鳞瓦砌碧成行;四壁僧房,龟背磨砖花嵌缝。钟楼森立,经阁巍峨。幡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木鱼横挂,云板高悬。佛前灯烛荧煌,炉内香烟缭绕。幢幡不断,观音殿接祖师堂;宝盖相连,水陆会通罗汉院。时时护法诸天降,岁岁降魔尊者来。”《西游记》说的是大相国寺的由来渊源,《水浒传》夸的是大相国寺的.当时盛景。但有人考证,大相国寺的源头其实可追溯到南北朝,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当时叫建国寺,该寺后来毁于兵燹。唐长安元年(公元7),僧人慧云募款建寺,仍名建国寺。唐延和元年(公元7),唐睿宗下诏赐名大相国寺,并亲自御题“大相国寺”匾额。由于皇家恩宠,大相国寺不断扩建,寺院占地达540亩,辖64禅律院,僧侣千余人。

寺内的铸像、壁画、塑像、碑碣多出自吴道子、杨惠之等名家,人称相国十绝。据《大相国寺碑》、《修相国寺碑记》、《东京梦华录》等史料描述,唐宋时的大相国寺“棋布黄金,图拟碧络,云廓八景,雨散四花,国土盛神,塔庙崇丽,此其极也。虽物象紫府,太息芳馨,千灯赤城,永怀照灼,天上人间,物外异乡,”“金碧辉煌,云霞失容”;“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之笔”。“梵钟之音,远闻数里。黄幡丹幢,臂声而首载。香缨宝珞,轰击而肩摩。”“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千乘万骑,流水如龙。”北宋靖康年,金兵攻陷开封,“流民殆遍相国寺及东西廊房间,啼饥号寒,极可伤恻。”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黄河决口,“水自北门入,奔声如雷”,大相国寺沦为废墟。如今的大相国寺,是清顺治以后逐步重建的。

篇2:大相国寺作文

在开封的第二天,我去了大相国寺。

现在让我介绍一下大相国寺:

开封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位于著名文化历史名城、七朝古都开封的市中心。该寺历史悠久,是我国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大相国寺历史上可谓高僧辈出,名士荟萃,建筑宏伟,寺藏丰富。唐代画家吴道子,以及著名文豪和思想家苏轼、王安石等,都曾在该寺留有辉煌足迹。《水浒传》“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另外,寺院“资圣熏风”、“相国钟声”之景观,也名列“汴京八景”之中,名闻遐迩。现存寺院建筑,乃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修建,其院落深广,殿宇恢宏,雄风犹存,是古城开封标志性人文景点及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中外游人及十方香客参观游览和朝拜的圣地。

现在言归正传。那天,天还是很冷,不过我么们还是顶着风去了。

进了寺后,我们雇了个导游带我们参观。这个寺里的镇寺之宝就是千手观音,千手观音高6。6米,是在乾隆年间,由一位艺术巨匠花了一生的时间来雕刻他。每面有6只大手,200余只小手,每支手心都有一只慧眼,总共1000余只,故名千手千眼佛,传说,古代有一位明君,身患重病,敌国趁机进犯,举国不安,而众医又久治不愈,形势十分危急。有一个仙人下凡,路过此地,指点说只有亲人的双手双眼作“药引子”,才能治俞国王的病。国王的三公主深明大义,毅然为父王献出了生命。佛祖深为感动,特封她为千手千眼观音,专为万民除灾解难,百姓拥戴三公主,为其塑金身,香火不断。

篇3:大相国寺作文

1992年 , 日本国日中友好奉赞会为彰扬大师为中日友好所作的贡献,出资铸空海大师全身铜像,像高2.5米,铜像重三千余斤,安放在开封大相国寺藏经楼西侧大师堂,供瞻仰凭吊以昭后人。“……空海大师是中日友好使者和先驱,其一生为中日友好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为了弘扬其献身中日友好的精神,有日本日中友好奉赞会长俊成薰先生、副会长森川纲义先生、事务局长原田龙丹先生捐资铸成空海大师铜像捐于我市……开封市对外友好协会于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七日立”(摘自开封相国寺内《弘法大师空海铜像落成记》)。

空海﹙公元774-835﹚,俗名佐伯真鱼,密宗灌顶法名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生于赞歧国多度郡屏风浦﹙今香川县善通寺市﹚,三岁拜佛,七岁入佛门,十五岁随伯父阿刀大足学习外典, 十八岁进日本长冈国立大学明经科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儒学汉诗等,二十岁在日本东大寺戒坛院受戒,法名空海。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随日本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最澄历尽千辛万苦入唐,经由开封抵达长安定居西明寺,拜青龙寺密教第七师祖慧果法师门下, 其才能受到慧果法师的极大赏识,为他赐名遍照金刚。先后受胎藏界、金刚界的灌顶,以及密教典籍和修行仪轨。805年由慧果传位灌顶接受法灯,成为真言密宗正统第八祖。

学成归国后的空海起初并没有得到皇室重视, 嵯峨天皇书法水平一流,在诗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对大唐文化又很向往,空海获得了天皇的高度信任,并建立起了亲密的友谊,传播大唐文化的理想得以充分实现:公元816年,在嵯峨天皇的保护下,在日本高野山建立金刚峰寺,作为日本真言宗的总本山。公元823年,在日本京都获赐护国寺,作为真言宗的大本山。公元835年4月22,空海大师圆寂,皇室赐予“弘法大师”的谥号。现在的日本,每年都有僧众寻访当年空海大师修行过的地方,他们身着白衣、斗笠上写着“同行二人”字样。

空海大师在书法方面造诣很深, 他与同时代的嵯峨天皇、橘逸势合称平安时代三笔,被视为日本书道的元祖。唐人盛赞他“解梵书、工八体”,空海对当时流行的隶、篆、楷、草都很擅长,特别是草书,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风信贴》是空海大师的代表作品,是送给当时的大法师最澄的,其流利的书风具有怀素的名作《千字文》的韵味。空海大师对王羲之书法研究最深,据说他在唐都城长安的时候,皇帝唐宪宗的宫廷屏风上有王羲之的真迹, 但美中不足的是出现了缺字,只有空海大师补写的字才让皇帝满意。他的书法潇洒飘逸、流利巧妙,为后来日本书法界有“三迹”之称的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所继承,为柔和的“和风”书法奠定了基础。从此,日本书法风格,由苍古雄劲的唐风转变为丰润优美的日本书法。受空海大师的影响,后世的宗法者被称为“大师流”。在平安时期以前,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并无本民族的文字。在汉字的影响下,空海大师利用汉字草书的偏旁,参以梵文音符,创造了日文字母“平假名”并作《依吕波歌》传世。日本文学史上的名著《万叶集》就是借用汉字音、训写成的,故史称“万叶假名”。同时促进了平安时期的物语小说的发展, 对日本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氏物语》、《竹取物语》、《源氏物语》的相继问世,标志着日本平安文学达到了最高峰。

空海大师为日本的教育发展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传播唐文化,他仿照中国唐朝在日本县乡各地兴办学堂,公元828年, 在当时的平安京城设立综艺种智院, 大力传播中国的佛学、儒学,所招学生不分贵贱,不问门第,开创了日本平民教育的先河,综艺种智院是日本最早的私立大学。

空海大师在唐时由慧果法师传位灌顶, 成为当时中国密宗第八祖,回国后创立了日本的密教真言宗,成为日本真言宗的开山祖师。他的名著《理趣经》是日本真言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同时把真言宗发扬光大, 创立了真言宗宏大的教学体系。例如,他主张“即身成佛”,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其次第可循的。在《三教指归》中,他详细论述了佛、儒、道三教的优劣。在《十住心论》中,他阐述了佛教各个宗派的教义,并对真言宗的立场进行了具体论述,例如,他把信奉者的心境分为十个阶段,把这十个阶段称为十住心。

空海大师在文艺理论方面亦有所建树,他曾著有《文镜秘府论》,是日本汉诗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在此书中,他对中国汉文诗在创作上的音韵、格式、禁忌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他从修辞学的角度来指导日本人进行汉诗文创作, 对日本和歌的创作影响很大。到9世纪中叶后,日本文坛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汉学者、汉诗人,如管原道真、小野篁等,在他们的推动下,吟咏和歌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风尚。公元905年,《古今和歌集》的问世,标志着和歌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在日本,一提到“大师”这个词,人们知道指的就是空海日语中有这样一句格言:“弘法夺大师之名,秀吉夺太阁之名玄奘夺三藏之名。”由此可见人们对空海大师的爱戴和崇敬亦可见空海对日本民族的影响之深远。

空海大师从唐朝带回了大量有关建筑和雕刻方面的技术资料,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结晶,极大促进了日本平安时期建筑艺术的发展,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成果的日本人民,在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后,在这一时期逐渐走上本民族艺术发展的阶段。平安时期的佛教在山岳里面设立道场,与奈良时期的在政治中心开设的佛教道场完全相反。奈良时代强调佛教对国家的镇护,放置佛舍利的佛塔位置退后,金堂占据了中心位置,佛塔成了装饰,被移到了走廊外,甚至南大门外,奈良时代的佛教建筑代表布局有东大寺和大安寺。在平安时代,在深山幽谷里面建立寺院,伽蓝、佛堂和佛塔等佛教建筑依山势而建,自由配置,这与奈良时代左右对称,布局规范的寺院建筑明显不同。奈良县大和室生寺金堂(真言宗和五重塔,是平安时期的典型代表,也是保留至今的唯一建筑遗存。平安时期出现了“和式”雕刻方式,这一时期佛像雕刻的特征出现了如下特征:1.一木造,即佛像雕刻的手法,从头到足用一根木头雕刻下来。2.翻波式衣纹,用波浪式样的衣纹来表现力量感。代表作如观心寺如意轮观音像,元兴寺药师如来像。3.神秘性,受密教影响,出现了强调佛像的神秘性的雕刻,如观心寺如意轮观音像。贵族的住宅出现了“寝殿式”建筑式样,住宅布局由水池、寝殿、对屋、渡廊、中门廊、中门、东屋等组成,以南向的寝殿为中心,在很大的庭院里修筑假山,从形制上摆脱了唐朝建筑风格的影响,出现了具有日本民族浓郁风格的建筑。

在绘画艺术方面,从平安中期开始,以佛像和寺院为中心的唐绘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 出现了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大和绘。大和绘,以唐画为模本,多以风景名胜为绘画的题材,主要形式有:屏障绘卷、大和绘性质的肖像画和似绘。它和物语和歌相结合,促进了日本绘画艺术的发展,代表作品如园城寺的不动明王像、神护寺的两界曼陀罗,描绘了与密教有关联的神秘的佛教画像。《高野山众圣来迎图》,描绘如来率领25位菩萨来迎接濒临死亡的信者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画面, 已成佛的信者乘坐观音所赐的莲花台前往极乐世界, 是现存的来迎图中用大和绘手法描绘的规模最大的佛教画像。

“无常”,是中国古典佛教经典中出现的词语。佛教传入日本后,“无常”一词,在日本的文学作品如和歌、俳句中经常出现。空海大师曾作《伊吕波歌》:

いろはにほへとちりぬるをわかよたれそつねならむ

うゐのお くやまけ ふこえて あさきゆ めみしゑ ひもせす

这是由47个假名构成的和歌,由于每个假名只出现一次时至今日仍被作为儿童识字的启蒙教材。

译文如下:

花开香艳终须落,谁能长生永世乐。

有为之山今越过,不醉不梦免蹉跎。

这首和歌,表达了古代日本人对佛教“无常”的理解,更在日本人心中埋下了无常的种子。它直接影响了日本文学中的无常观,浸透了整个日本文学。随着佛教无常观的深入人心对日本民族的人生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0年10月15日 ,“重走空海之路———古都线”活动在开封大相国寺启动。 来自日本及中国两岸三地的信众和学者一行43人,从开封出发经登封、洛阳至西安,重走空海大师入唐求法时经过的古都路线, 感受大师坚韧不拔的追求真理的伟大精神。

篇4:宋代的大相国寺

智深看见东京热闹,市井喧哗,来到城中,陪个小心问行人道:“大相国寺在何处?”街坊人答道:“前面州桥便是。”智深提了禅杖便走,早来到寺前。入得山门看时,端的好一座大刹。

接着,小说用“山门高耸,梵宇清幽”等百来字的骈文描写大相国寺。平心而论,这段骈文也完全能移用于其他大刹,倒还不如“端的好一座大刹”七个字,能为读者留下自由想像的广阔空间。

相国寺位于东京开封里城东南,南临汴河,山门前不远有座桥,正名叫延安桥,当地人习惯称为相国寺桥。相国寺前身是北齐的建国寺,唐睿宗时,为纪念他以相王即位才特地改名的。由于唐代就是大刹,吴道子在这里作过壁画《文殊维摩像》,杨惠之也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塑像。北宋诗人梅尧臣曾与学者刘敞等观赏过吴画杨塑,惊叹“金碧发光彩,物象生精神。岁月虽已深,奇妙不愧新”。

据说北宋立国不久,宋太祖就到大相国寺视察,在佛像前问陪同的赞宁应否跪拜,赞宁得体地答道:“现在佛不拜过去佛”,太祖会心一笑,即为定制。宋代统治者希望佛教尊其为“现在佛”,利用“过去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作为回报,相国寺便被定为皇家寺,皇帝在上元节来寺游赏成为惯例。宋太宗还亲赐御笔金字匾额,使大相国寺因帝王推崇而身价百倍。至于平时,皇帝巡幸大相国寺,在这里举行禳除水旱灾异的祈祷仪式,在郊祀等大礼后赴寺恭谢,更是史不绝书。君主的生日庆祝、忌日纪念等活动,辽朝使节进香礼拜,御赐宰执大臣的宴席,也多假相国寺举行。相国寺东南隅的罗汉院专辟了桂籍堂,成为宋代新科进士刻石题名的最佳去处,以新方式延续着唐代雁塔题名的雅事。总之,因地位特殊,以相国寺为场景和载体,演出了宋代许多轶闻趣事。时光流逝,这些轶闻犹如碎玉断金,散落在宋代野史笔记中。

据《东京梦华录》说,大相国寺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笔迹”,高益、燕文贵、高文进、崔白都在这里作过壁画。高文进的《大降魔变相》后人赞为“奇迹”,他曾受命修复旧壁画,以蜡纸摹写旧作笔法再移至壁上,不仅毫发不差,而且尽得气骨。木工喻皓曾被誉为“国朝以来,一人而已”,他仔细研究过相国寺的全部建筑,认为其他自己都能胜任,惟有赞叹楼门上的卷檐无法企及,经常在其下观摩,“求其理而不可得”,叹为一绝。天圣年间,针灸学家王惟一铸造了两尊针灸教学用的铜人,铜人体内“虚中注水,关窍毕达”,针刺中穴位,即有水流出。一尊铜人放在翰林医官院,一尊就送入大相国寺仁济殿供人观摩。

相国寺的住持是由皇帝钦定的,也称得上名僧辈出,赞宁、宗本、道隆都是名动一时的禅师。不过,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会有。有个叫做惠明的僧人最善于烹调猪肉,一烧就是五斤,人们都把他住的僧院叫做“烧猪院”。 连文坛领袖杨亿也常带着同僚上他那儿打牙祭,有一次对他说:“这烧猪院不太雅观,不如改为烧朱院吧。”于是,烧朱院就叫出了名。

相国寺也有过娶妻的和尚。有一位法号澄晖的和尚,娶的是一个艳娼,两人双飞双宿。每次酒醉,他就情不自禁地念叨:“如来快活风流,光前绝后!”有一个无赖少年来谒,愿意埋单摆酒,只要让他一睹这位“梵嫂”的芳容,澄晖没同意。隔日,澄晖所居僧院的牌额蒙上了新纸,上面调侃地写着“敕赐双飞之寺”,估计是那少年的恶作剧。

大相国寺有庞大的寺产,神宗时仅本部就有六十四院,还在寺庙周边与京城内外经营着大量邸店、商肆、当铺与庄园。有个叫刘元嗣的富商,曾将一幅《十六罗汉图》典给相国寺和尚清教,却横遭干没,官司打到开封府,“清教辞屈,乃出原画”。相国寺在寺东好几坊都占有寺产,这些地方的商店铺面“每一交易,动即千万”,课租所得,便由官府与寺方分成。相国寺在开封东郊有不少“寺庄”,也是寺产的一部分。至于鲁智深看管的菜园并不在相国寺本部,小说交代在酸枣门外,离本部还是有些路程的,虽属于寺产,但因家大业大,只要他每天供应十担蔬菜,也就不在乎多余收入,全归鲁智深私人用度。

当时,大相国寺还是东京的商业文化娱乐中心,颇有点类似近代北京的厂甸与上海的城隍庙。每月初一、十五和逢八的日子都开放庙市,供百姓交易,仅中庭两庑就能容纳上万人。全国到京城来销售或购求货物的人,都汇聚这里,连寺庙尼姑都来兜售自己的绣品,离职到京的官员也把任上搜刮的土特产拿到这里来变卖成现钱。真所谓“伎巧百工列肆,罔不有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当时人甚至把相国寺叫做“破赃所”,大概是说要找名贵赃物就得上相国寺。

据《东轩笔录》记载,古文家穆修晚年曾自印柳宗元文集数百部,拿到相国寺去练摊,有几个读书人拿起书翻阅,他劈手就夺过来,闭着眼说:“你们能读完一篇而不读破句,我就白送你一部!”当然,他最终没能卖出一部。而据《曲洧旧闻》载,黄庭坚在相国寺买到宋祁《新唐书》稿本,回去以后揣摩其改动字句处,“自是文章日进”。

相国寺佛殿两廊出售的赵文秀笔与潘谷墨,大受书画家的青睐。苏东坡盛赞潘谷墨“精妙轶伦,堪为世珍”,在京时是那里的老主顾。他死后二十年,流放海南时的行书手迹也流回到相国寺的书画摊上。这就难怪金石学家赵明诚频频光顾资圣殿门前的书画古玩摊,为其爱妻李清照选购一些碑帖。他当时还是太学生,有时囊中羞涩,典衣换钱再捧回自己的最爱,与清照“相对展玩咀嚼”,也是兴味盎然的。

在交易中,坑蒙拐骗也时有所见。黄庭坚亲眼看见有人在相国寺卖大葫芦种,开价不菲,为招徕过客,摊主还作秀地背着一个特大葫芦作为实物广告。人们竞相购买,来春却大呼上当,结出来的葫芦仍是小不点。

除了各项交易,大相国寺还有各色走江湖的。据《铁围山丛谈》载,徽宗即位前,多有吉兆,命人拿着自己的八字,往相国寺找人算命。有个叫陈彦的术士拒绝来人说:这不是你的命,乃天子之命。次年,徽宗果然位登九五。据说,陈彦后来官至节度使,也不必在相国寺练摊了。而据《东斋记事》,张士逊进京考进士时,曾与寇准同游相国寺看相,一个相士说:你们俩都能做到宰相。两人刚要离开,张齐贤与王随也转到了这里,这个相士大吃一惊说:一天之内居然看到四个宰相。这四人后来确实都入居相位,当时却相顾大笑而去,周围的人们都认为这个相士好作诳语。他的声誉就此倒了台,据说是“穷饿以死”,与陈彦相比结局可谓天地云泥。

一月五天的开市日,相国寺有各种游艺演出。真宗时,有一个轻薄子戏作《有教无类赋》说:“相国寺前,熊翻筋斗;望春门(即里城曹门)外,驴舞柘枝”,以相国寺前熊驴的杂技表演来嘲讽有教无类。另据《能改斋漫录》,“众书生倚殿柱观倡优”也是大相国寺的传统节目。这些游乐活动,不仅与大相国寺融为一体,而且成为宋代东京市民生活的组成部分。难怪谏官常安民主张“教坊不当于相国寺作乐”,哲宗大为不满,差点将其免官。

当然,大相国寺的游乐活动以一年一度的上元赏灯最为壮观。《东京梦华录》有一段专记正月十六日开封官民夜游相国寺的盛况:

寺之大殿前设乐棚,诸军作乐。两廊有诗牌灯云:“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诗。其灯以木牌为之,雕镂成字,以纱绢幂之,于内密燃其灯,相次排定,亦可爱赏。资圣阁前,安顿佛牙,设以水灯,皆系宰执、戚里、贵近占设看位。最耍闹九子母殿及东西塔院惠林、智海、宝梵,竞陈灯烛,光彩争华,直至达旦。

孟元老亲历盛况的年代,与《水浒传》的描写大体在同时,堪称是大相国寺的巅峰时期。大约十年以后就是靖康之变,这座名寺也繁华消歇,满目悲凉。靖康元年岁末,相国寺成了啼饥号寒的难民滞留所,人数多达数万。金人占领了开封城,趾高气扬以胜利者的身份到大相国寺烧香礼佛。紧接着就是建炎南渡,大相国寺转归金国统治,孟元老只能在记忆中追怀它的昔日景况。

又过了四十余年,范成大出使金国,初见大相国寺,看到宋徽宗题写的寺额依然在山门倾檐缺吻之下,开市交易习惯虽然如故,但“寺中杂货,皆胡俗所需”,他感慨万端,写了一首诗:

倾檐缺吻护奎文,

金碧浮图暗古尘。

闻说今朝恰开寺,

羊裘狼帽趁时新。

大相国寺的一切,在范成大的眼里都“无复旧观”,他没有像《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初见这座名寺那样,发出“端的好一座大刹”的惊叹。

篇5:开封大相国寺的五年级作文

一进门,就是《水浒》中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双手犹如在那棵树上生了根,面部狰狞可怕,那棵可怜的柳树只得被连根拔起了。这尊雕像表明了鲁智深不愧是力大无穷的花和尚!

再里面就是本寺的镇寺之宝——千手千眼观音,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每个手里都有一个眼神,这尊像一共四面,每尊像都有六双手,头上一双,胸前一双,肚子上一双,头上的意义是天神保佑平安;胸前的意义是一心一意;肚子上的意义是大肚平安。这尊像全部用木头做成,还有一棵银杏树,据说一共长了一万多年,很惊人吧!

篇6:游镇国寺作文400字

大年初一的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爷爷带着我们一大家子去高邮名胜——镇国寺游玩。

寺庙前面是一片湖,水面上波光粼粼,像撒了一层水银。寺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寺庙前的大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观音菩萨像。她面目慈祥,亲切地看着脚下的人们。她一手捧着一个净水瓶,一手拿着柳枝。据说这净水瓶里的水可厉害啦,只要洒一滴,就能让人解除痛苦,还能起死回生,真神奇!接着我们到了一个大堂里,只见正中间是一座威风凛凛高大无比的雕像,原来这就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呀!我学着别人的样上前去磕了三个头,希望他能保佑我们所有的人都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尤其是我妈妈,她最近老是牙疼。我希望佛祖能让我妈妈的牙齿不再疼痛,让她吃东西都能香香的。拜完佛祖我向上看了一眼,咦!奇怪,如来的头发怎么是蓝的?难道佛祖也染发?我们又来到了罗汉殿,听说这里有八百尊罗汉。这些罗汉有的在吹笛,有的在念经,有的手举祥云,有的则安静地闭上眼睛休息……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啊!

游完寺庙,我们又来到一座很古老的宝塔前,据说这座塔是唐朝的某个皇帝的`弟弟在这儿修行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宝塔有七层,用青灰色的砖砌成,看上去灰灰的,有点旧。门都锁着不让人进去,爷爷说是怕被人破坏才锁的。塔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镇国寺塔”,旁边的院墙上刻着一些关于它的介绍,可我没看清就随大人们离开了。

篇7:大相国寺作文

其中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陈廷敬押着王继文要离开云南的时候,那么多的群众拥上街头,哭着喊着不让王继文离开,并这样对陈廷敬说道:“你就是钦差吗?你凭什么要抓走我们的父母官?王大人可是云南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好官哪!”可以说,这种场景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为官者谁不希望在离任时是这种场景!如果不明就里,只看表面,王继文就是传颂千古的好官,而真实的情况却是王继文糊弄了皇帝,糊弄了群众,可见只看眼前的场景往往是不真实的,对于官员的评价真是要向陈廷敬学习,从细处入手,从深处挖掘,才能真正找到这个地方官员为政的好坏。从这个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不是陈廷敬明察秋毫,康熙就被王继文给糊弄了,可见,选人用人,关键还在考察干部。如果考察失真,不仅仅损害的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会形成连锁反应,最终,损害的还是国家和群众。而政绩的体现,也正像陈廷敬所说的:“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提出的:“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何谓功成不必在我?就是要转变官员一心抓“政绩工程”、唯GDP论英雄急功近利的态势,避免“吃眼前饭、断子孙路”的短期短视行为。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效率与公平孰先孰后的问题就提上了日程。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安居工程,这些事关群众利益的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必须抓紧抓好,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仅要经济总量,更要人均收入,不仅要普及教育,更要精品教育,不仅要看得起病,更要看得好病,不仅要老有所居,更要老有所乐;

就是要筹划蓝图谋长远打算,而不是谋在一时、谋取私利,要让每名领导干部在筹划蓝图时真正做到“功不在我,利在千秋”,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监管,对于污染环境和安全不到位的企业,查处一个处罚一个,绝不姑息;

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真正维护好群众的利益,真正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群众心坎上去。所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把“功成不必在我”作为为政之基、谋事之本、做事之源,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不唯GDP论英雄,多看长远,多打基础。而在干部考察任用中,更应该从细微处着手,不能仅听群众说好就好,不能仅看“表面文章”,更要从平时基础工作上、从长远打算上、从“内部文章”上多方面入手细致考察,才能真正把那些注重打基础、谋长远、坚持原则不谋私利的好干部选拔出来。另外对于干部考察组也要落实责任制,责任到人,层层套上“紧箍咒”,确保考察知人善用、不走样,不失真,才能确保选人用人不出纰漏,才能选出像陈廷敬这样的清官、好官、能官、德官。

上一篇:对顾客的服务宗旨标语下一篇:石方爆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