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关注学生学习的四种状态,经过理论研讨和实践检验,初步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堂展示、合作探究、当堂练习”四环节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论文 篇1:

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四环节”进行创新教学,四个环节主要是创设问题情境、探究交流、拓展应用。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通常来源于对于学生来说充满疑问和悬念的情境。本环节力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创设问题情境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趣味性、新奇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多样性、新奇性、不可预测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处于大脑兴奋、思维活跃的状态中。要善于创造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障碍性。障碍性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产生不平衡。

3.差异性。应适合各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去探究,作出由浅入深的回答。

4.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应简单的直接给出,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提出。

第二环节,探究与尝试

探究与尝试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与尝试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做到:

1.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不要急于得出问题的结论或答案。

2.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探究尝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才华和创造力。

3.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差时,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我矫正。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应暗示、不应代替学生的思考。

第三环节,解释与交流

学生只有通过与物质世界以及其他学生的相互作用,进行解释与交流,才能使概念变得完整。解释与交流,就是让学生在个体探究尝试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解释与交流中,学生可以学会使用语言交流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与别人的思想和理解进行比较,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环节,拓展应用

拓展应用,形成能力,是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这一教学环节的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教师设计的练习题,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新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四环节”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洪新荣

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论文 篇2:

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方法”初探

摘 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关注学生学习的四种状态,经过理论研讨和实践检验,初步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堂展示、合作探究、当堂练习”四环节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堂展示;合作探究;当堂练习;学习状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进一步体现这一思想,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后作业负担?我从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的四种状态,设计并总结出了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方法”。

所谓的“四环节教学方法”即: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培养,学生逐渐学会课前预习、参与课堂展示、开展合作探究、落实当堂练习。

一、学会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状态,有了有效的课前预习,学生才会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提出了数学预习的“四个一”,即通过读一读:自己感知例题;想一想:抓住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问一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做一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前消灭上课时可能会遇到的“拦路虎”。在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初期,我把预习当做一项重要的作业来布置,并认真检查评比,大力表扬课前预习做得好的学生。后期,我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及智力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布置预习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作业,激励学生通过预习,引发探究知识的兴趣,提出有价值的质疑,进而形成主动思考、主动操作的意识和习惯。

2.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预习方法

如,任务落实预习法、尝试练习预习法、动手操作预习法等。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宜的预习方法。

3.适时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正确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寻求答案。另外,可以通过预习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新知识的理解,以此检测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并对学生的预习成效做出客观的评价。

二、参与课堂展示

学生经过了认真的预习,对新授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就可以进入课堂展示环节。参与课堂展示,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重要标准。老师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不是教的舞台,而是学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而是学生表现的地方。

上课之后,我和学生共同进入课堂教学第一环节:检查预习。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预习收获了什么知识?提高了什么能力?取得了什么成功?老师再抛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让学生或辩论,或演算,或操作,或解答……这样就进入课堂展示环节。

数学课堂的展示可以是热烈的,学生一定要有话语权。数学课堂的展示可以是静谧的,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要学会等待,要让学生自己能够感受到思维流淌的过程。数学课堂的展示可以是精致的,生动的描述、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有趣的操作。数学课堂的展示也可以是紧张的,各种竞赛、限时计算、难题挑战……

三、开展合作探究

每节课,我总会抛出一些有探究价值、需要合作的问题,于是学生就需要开展合作探究。数学课堂上,学生往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此时,老师要注意:

1.科学分组,公平竞争

要使各组实力均衡,才能真正起到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作用,因此,组员的合理搭配起着关键作用。我通常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把我班的近40人分成了8个小组。所谓“组内异质”,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力求使各组的整体素质不相上下,达到“组间同质”,这样也有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首先在班级内建立一系列的小组竞争机制,把学生在学校内的所有事情都按照小组进行细化,将小组成员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是小组的一员,他们要互相配合、共同合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开展一些小组间竞赛活动,如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奖励等,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内化为学生的习惯。

3.建立合作学习机制

各小组选出一位组长,组员应服从组长安排,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参与课堂展示与交流,积极参与组员之间互帮互学活动。另外,各小组可设置:记录员、检查员、纠错员、总结报告员、联络员等等,要让小组成员明确个人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

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茫然,合作时要么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对讨论的问题根本无法提出真正的意见。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如,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等等。

合作探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长,组长应学会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我对小组长进行定期培训,每节课也会深入一个或几个小组给予具体指导,并让学生都能有当组长的机会,培养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

四、落实当堂练习

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知识,课堂展示生成知识,合作探究完善知识,接下来就要将知识内化,形成能力,并在这一连串的学习中体验掌握知识的愉悦情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最后要进入当堂练习环节。为了加大当堂练习的力度,我把一部分作业前置到课堂上完成,给自己规定:当堂练习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特别是要趁热打铁,在练中学,在练中用。在当堂练习中掌握和巩固规律性知识,在趁热打铁中思考和探究扩展性知识,在自主学习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兴趣盎然中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学习能力。同时,指导学生用好课堂练习本,形成有效的当堂练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的目标是让80%的学生当堂掌握90%的教学任务。

坚持执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当堂练习使课堂变得充实了,各种形式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课后作业减少了,数学成绩反而提升了。无论是参加市里和区里的统考,还是学校自己组织的考试,同比之下,教学质量稳步上升趋势非常明显,而且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也明显提高了。

由以上论述可知:课前预习是基础,课堂展示是重点,合作探究是途径,当堂练习是关键。

根据以上四环节,我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归纳为以下基本环节:“检查预习,学生展示→新授探究,小组合作→看书质疑,查遗补漏→当堂练习,趁热打铁→课堂小结,形成体系→布置预习,衔接将来。”

当然,要完成学生学习状态的转变,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因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把设计学生的活动和书写课后反思作为重点。通过教师精心的预设,期待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期待着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

虽然我对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方法”的研究时间尚短,也很不成熟。但是我认为,朝着这样“以生为本”的路径走下去,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强制、训练和灌输,而是引导、体验和唤醒。是心智的启迪,是性情的陶冶,是态度的养成,是兴趣的培养,是平等的对话,是经验的分享,是精心的预设,是动态的生成,是师生之间生命的相互成全,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他自身潜藏的那条“含金的矿脉”。

在这样的课堂上,思维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正像德国艺术家拉辛说的那样:“上帝如果一只手拿着现成的真理,一只手拿着寻求真理的方法,我宁愿选择寻求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现成的真理。”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

作者:游红武

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论文 篇3:

“四环节”教学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摘要】本文从情境导入,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及课堂小结四个环节展开论述,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的共识。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数学的益智功能。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在课堂中完成。因此,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焕发生机和活力,值得每名教师深入思考。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四环节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情境导入”构建高效课堂

当前,情境导入、情境创设被广泛运用于数学教学。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各种示范课、公开课,情境导入、情境创设都成为一大亮点。其实,在数学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紧扣教学目标,依托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营造切合教学实际的情境,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并体会生活化数学的应用价值。

《最小公倍数》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本节知识内容较为抽象难懂,学生也不太容易掌握和理解,但这一知识在生活中却具有较大的意义。因此,笔者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索新知的课堂学习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游玩吗?

生:喜欢!

师:王叔叔和陈叔叔也喜欢出去玩,他们准备在12月份一起出门游玩一天,可是他们的休息时间不一样。(课件出示:王叔叔工作1天休息1天,陈叔叔工作2天休息1天。接着出示12月分的日历表)

师:如果王叔叔和陈叔叔在12月1日这天都上班,结合12月份的日历表,你能找出他们可以同时在哪一天出去游玩吗?请你分别表示出王叔叔和陈叔叔的休息日。

(學生动手标注,师巡视。完成后,生汇报)

生1:王叔叔休息的日期是2日、4日、6日、8日、10日、12日……

生2:陈叔叔休息的日期是3日、6日、9日、12日、15日、18日……

师:分析王叔叔和陈叔叔休息的日期,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王叔叔休息的日期都是2的倍数,而陈叔叔休息的日期都是3的倍数。

师:那么,他俩共同休息的日期有哪些呢?

生:有6日、12日、18日、24日和30日。

师:同学们观察真认真,你觉得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

生:王叔叔和陈叔叔共同休息的日期都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师:(板书“公倍数”)请同学们思考,2和3的公倍数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或作用呢?

生:我觉得在2和3的公倍数的那一天,王叔叔和陈叔叔可以一起结伴游玩1天。

学生都喜欢出去游玩,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教学,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王叔叔和陈叔叔能够共同出去游玩的日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高效课堂就在“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中形成了。

二、“合作学习”构建高效课堂

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形成合作互助精神的有效途径,它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主体形式,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教学为例,教材内容涉及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的规律。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规律”。教师先给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发一张白纸,要求各小组成员设计自己的填涂方案,然后小组成员再商量确定一个最有代表性、最具特色的填涂方案,最后推荐一名小组成员上讲台进行演示,并与全班同学交流。这样教学,突出了合作学习的本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讨论,提炼出最好的填涂方案,不但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还在合作学习中快速实现学习目标,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和优化。

由此可见,合作学习能够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但应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流程和步骤,尤其是突出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迈向高效。

三、“交流展示”构建高效课堂

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中,展示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展示交流是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学习成果,锻炼勇气,以达到培养能力和活跃思维的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展示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小组内展示交流,二是全班展示交流。小组内展示交流由小组长带领,组织小组成员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讨论,一般采用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或肢体语言表达等方式进行。全班展示交流一般是由各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交流。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展示交流,教师都要保证学习目标的落实、知识的达成和学生的参与度,并且还要在学生展示交流时注意收集各种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下面以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片段为例具体说明:

师:同学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积极性都很高,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代表):我来说吧!我们小组发现,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几,积也是乘几。例如,4×3=12,4×30=120,4×300=1200。

师:这个小组发现了这个规律,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很好!不过我们需要验证一下。(根据学生的结论进行板书、验证)还有哪个小组要展示汇报的吗?

生(代表):我们小组发现在第二题中,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例如,30×6=180,10×6=60。

师:可以除以0这个数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0作为除数没有意义。

师:没错,0不能作为除数。有哪个小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个规律吗?

生(代表):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以或除以几。

师:很好!这个小组归纳总结得很到位,现在请打开课本读一读这个规律。

展示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展示交流环节尽可能地让学生全面交流,捕捉学生在表述中出现的问题或遗漏点,适时提醒学生补充完整。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地进行调控和引导,对学生说得不准确的地方,要反复强调,从而提高展示交流的實效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高效。

四、“课堂小结”构建高效课堂

回顾教学过程并进行课堂小结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十分重要。课堂小结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还能够让学生形成知识架构,提炼数学方法。而有针对性的、巧妙的课堂小结,还能对课堂教学起到“点睛”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数的整除》一课后,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动动脑筋就能离开教室”的游戏,具体是这样的:两人一组,动脑思考,用数的整除中的相关知识,介绍俩人的学号关系,说对了就能一起离开教室,说不对就要另想办法。为了能够尽快离开教室,学生纷纷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很快,一对学生就来到老师面前说:“我的学号是20,他的学号是4,我的学号是他的学号的倍数,他的学号是我的学号的约数。”另一对学生也上来了,说:“我的学号是30,她的学号是9,我俩的学号是互质数。”很快,学生都能够总结出自己与他人学号的关系,走出了教室。

教师没有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小结,而是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尝试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并学以致用。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而且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深化了学生对“数的整除”相关知识的理解。

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也许这样的教学探索和教学尝试还比较稚嫩,但笔者希望通过这样一层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摸索,能够在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径。

(责编 林 剑)

作者:刘琦

上一篇:工程造价与招标投标管理论文下一篇:我国海运服务贸易法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