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2024-04-14

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精选12篇)

篇1: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民族音乐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特色鲜明。在音乐形式的创造、表达情意的方式、音乐体裁等方面,都有我们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中的反映。弘扬民族文化,使民族音乐得以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承担着重大责任。

另外,从个人发展的意义上说,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欣赏者的言行举止。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完善人的人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谓“成于乐”是说“乐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所以,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的有文化的公民,对于实现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目标具有莫大意义。而要成为具有民族自豪感的有文化的公民,就要了解、接纳、欣赏、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且形成认同这种文化的意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意识要看他对文化的思想体系有多少认识。文化意识产生于对文化思想体系的独到和整体认识。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要做到对本民族的文化思想体系有独到和整体的认识是不切实际的,那么我们就从这个体系最基本的载体之一――教材说起。

一、“音乐地图”使音乐文化立体起来

纵观几套教材的使用,每套教材的编写者都有一个美好愿望,就是尽可能挑选最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供孩子们学习,希冀他们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受到美的熏陶。尤为可贵的是,每套教材都有大量民族音乐作品,在突出中国风格的同时,更注重体现地方特色。但是,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教材无法做到像数理知识那样有很高的系统性,尽管编写者已经尽可能按照作品的难易程度安排在各个学段,但看上去还是有零散的感觉,尤其是近几年的教材微调,同一个作品今年出现在三年级,过两年说不定就到五年级去了,不说眼花缭乱,至少我记忆混乱。那么怎样才能把整个学年段的作品形成一个清晰体系呢?我想提出一个叫“音乐地图”的概念。所谓“音乐地图”,就是把每一册所学的民歌、民乐按所在地区标注在我国地图上,考虑到文化的流动性,不用太精确,标注在大概的位置即可,如有必要,可以附注简单的文字说明(如果外国作品多的话,则同样适用于在世界地图上进行标注)。这个“音乐地图”可以放在教材的最后几页,方便老师和学生参考学习。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大家知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音乐文化既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又有各地区的流通、融合,而民族音乐的教学不能抛开民族生活的背景文化和历史,参考这张地图,横向看,老师和学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全面地了解这些作品。纵向看,可以把前后所学知识进行比照,由此对同一地区的作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了解何为“地方风味”。

有了直观的教材,那谁帮助学生看懂这张“地图”呢?当然是老师,所以要想学生变得“有文化”,自己先要有培养孩子形成音乐文化意识的意识。

二、教师“有意而为之”,学生“顺势而成之”

笔者观察到,很多音乐老师在平时教学时多偏重技术技巧的传授,虽然在教学中也有作者作品介绍,也有拓展作品的欣赏,但大多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眼界狭窄,更遑论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唯独在公开课上,老师们呈现的素材往往会让人眼睛一亮,对作品的理解也深刻而精辟,展现出来的专业素养更是叫人叹服。看他们的课,常常很想赞一句:“有文化!”既然老师如此有水平,为什么大多数学生的见解只是“平平”呢?那是因为我们平时对“文化”,对“思想”这类东西贯彻得太少。比如《好一个土娃子》的教学,大多数老师可能听到学生能很好地歌唱,能知道这首歌有幽默的民歌风味就完成教学任务,有没有想过更深入了解词曲作者,如果查过,就会发现曲作者的创作具有浓厚的荆楚音乐的特点。如果把作者的其他作品,比如《山路十八弯》引进课堂听听,那么学生的眼界是不是会更宽阔呢?在学习其他作品时,他们是不是会查找相关作品呢?有的老师会说,平时课务繁重,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查找资料,把教材教参提供的内容讲全讲透就已不易。这样的照本宣科,不过是教师人云亦云地“灌”,学生不辨优劣地“吸”而已。其实,要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音乐文化意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顺藤摸瓜。例如在教唱《一只鸟仔》这首歌时,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歌词中的“丢丢铜仔”一词正是一首宜兰童谣,与《一只鸟仔》旋律基本相同。从《丢丢铜仔》这首童谣,我了解到当时台湾宜兰地区民众的生活状态及当时的台湾地理环境,还找到交响乐版本的《台湾组曲》。当我把这些内容充实到课堂时,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首单纯的歌,他们还看到歌曲背后的文化。

2.举一反三。以江苏民歌《杨柳青》为例,我在教唱《杨柳青》时,讲到衬词的运用,讲到语言的特点。后来在学唱另外两首江苏民歌《打麦号子》和《拔根芦柴花》时,我就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两首歌的特点,并请他们关注这两首歌所在的地区,看一看地图,再听几首苏南音乐进行比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对江苏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还感受到探究的快乐。

3.存疑善问。有一次,我教唱《捉泥鳅》时,先让学生听了一个比较欢快的版本,问他们歌曲情绪如何,回答很统一,我接着给他们听一个略带忧郁的版本,再问他们歌曲情绪如何,结果他们的答案还是欢快活泼,当我说我觉得有点忧郁的时候,一众学生都遗憾大叫:“我也是这么觉得的!”我问他们刚才为什么不说,他们说怕答错。于是我告诉他们,听音乐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每个人听到的都不会一样,就算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听同一首曲子,感受也会不一样。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要敢于问一声:“为什么相同的歌曲会给人不同的情绪?”从这个问题,我让学生了解音乐速度变化带来的音乐味道的变化,让他们知道语调的特点。

经常运用类似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思路就会逐渐拓宽,会更多地关注各种音乐现象,学生也会跟着你顺着文化的脉络,领略到音乐文化的魅力,并由此形成愉快接受、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意识。

篇2: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因课文简单。老师忽视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而使得一些评议应用不真实。对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的准确理解,和对评议环境的认识和把握。需要对文化的比较深刻的理解。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对该族文化,文学作品,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了解。才能达到对英语知识的完整理解。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英语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深入探究如何教材中的文化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英语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深入探究如何教材中的文化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在不断增加,文化特点越来越明显。单项选择、完形填空、补全对话、书面表达等各种题型都突出了语境,强调在具体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理解在选材、文体风格等方面都注重题材的多样化、交际化和生活化,通过故事、报道、议论等形式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多角度展示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命题既注重从语言学角度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又侧重从心理学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相关因素,综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加工发展信息的能力和合理表述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和拓展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文化渗透,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而且增强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

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的组成部分,能反映出文化的内涵,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理解词汇,把语言延伸至文化。在分析词汇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将文化与语言有机联系起来理解,适当追溯典型的文化词语的起源意义,然后解释其象征意义,再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中文词语。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爷爷、老先生、老张"等都透着尊敬和亲热。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象征也是威望的象征。相反,西方国家的人不喜欢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西方国家的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了。所以年龄是他们极为重要的隐私,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她们更喜欢别人恭维自己年轻。

2.挖掘课本内容,培养文化意识

英语材选择的文章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应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渗透,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挖掘文章中的内涵。在教授8A第二单元school life时,对我们国家的学校和西方国家的学校进行比较,从学校的分类、科目的设置、课时的安排、考试方式和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深刻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在讲授9A第二单元时,围绕话题color,让学生作比较,在喜庆、丧事时,东西方文化对颜色的选择是不一致的。

3.在语法教学中增强文化意识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的丰富的文化因素。如汉语说“一个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 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

包”是一个可数名词;而西方国家,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日常语法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地引入文化教育,既能使学生获得英美文化知识,又能使枯燥的语法阐释变得鲜活而又富有生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广泛阅读,感受文化气息

我们一向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阅读一些英美简易读物,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注意留心和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为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能吸纳一些相关的语言背景文化知识,扩大英语知识面,掌握词语运用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西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之处。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的语言因素很重要,只有借助文化知识的帮助,才能读懂字里行间。因为词的意思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历史、价值、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义。

5.通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因此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我们可以举行英语演讲比赛,创办英语角、英语沙龙,定期开展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按照目的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比如:说致谢,英美人通常为那些在中国人看来无足轻重的区区小事而道谢,从早到晚,只要与人接触必定谢不离口。课堂上学生回答完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说:“Thank you.”有人说你身上的衣服很好看,你要说:“Thank you.”别人给你挂电话,谈话结束时,你要说:“Thank you.”在餐馆里,服务员给你端上一杯咖啡你要说:“Thank you.”或你付了账,收款员也会对你说:“Thank you.”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时代的需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当好主导,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人才。

篇3: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一、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1 . 是外语教学的基本目标与重要内容。对于外语的教学, 要让学生充分地把握与学会一种语言, 并在日常生活中会运用, 不仅仅是要注重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的目标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并且这个是最重要的, 因为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其它外语能力的提高, 比如阅读、写作能力等。外语教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的学习, 只有多进行文化的交流, 才会理解外语的深层涵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更容易了解, 从而加强记忆。因此,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果在外语教学中不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那么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 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不够深入, 容易停留于表面, 眼界不够开阔, 知识面不够广, 此外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 比如出国进行业务上的交流等, 或者在具体的对外工作中, 由于不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甚至造成损失。

2.是培养综合型专业性强的外语人才的需要。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 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又是其专业性, 只有专业性既强, 综合能力又高的人才, 才会受到社会人才市场的欢迎。外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正是基于这个目标, 是培养综合型专业性强的外语人才的需要, 只有这样, 才会更容易在社会上取得成功。

3.是适应经济文化等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外语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大部分都是为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服务的, 而现在的趋势是, 全球经济文化深入发展, 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 面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专业从事外语交流工作的外语工作人员, 一定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经济文化等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所以, 在学校的教学中, 应该树立新时代下的教学观念, 在外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能达到促进双方交流合作的目的。

4 . 是提高学生外语成绩的主要途径。前面已经说到过了,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与主要目标, 反过来, 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要更加注重外语文化的学习, 注重训练自己的交际能力, 了解多了外语文化, 自然就会产生兴趣, 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养成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与能力。

二、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探索

1.首先要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的第一步就是要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有了足够的重视, 学校老师与学生才会放更多的精力在这方面, 只有让老师与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才会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

2.要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信息时代下的有利条件来提高学生的外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下, 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外语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到这种优势条件, 比如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进行教学, 在课堂上可以播放一些视频、音频、动画等,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达到了解外语文化的目的。

3.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同学间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既可以相互监督, 相互指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还可以一起进行跨文化主题的探讨, 以此来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这种形式是互助式的, 对于外语学习来说非常有帮助。此外, 学生还有注重课外课后的自主探究学习, 例如通过看电影等形式了解外语文化, 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在当前全球化进行越来越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 社会上需要更多专业性的外语交际人才, 学校教育中的外语教学进行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其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并且在当前的新教育形势下, 对外语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样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满足对社会的需要。本文主要在外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就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有效的探讨。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艳萍.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前沿.2013 (08) .

篇4: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关键词】语言;外语教学;文化意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17-0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受文化影响,同时也反映着文化,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进行一定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并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外国文化的载体,外语的传授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因素,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审视、探索,对外语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课题。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然而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我国的外语教学又比较偏重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从而导致了不少学生虽然能够很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得体地运用。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关于外语与文化、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应同步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

2 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问题

2.1 教师文化意识有待提高:长期以来,较为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对我国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一直都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同时,英语的教学向来也比较重视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而当今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英语文化方面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储备,也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工作后,由于工作的压力和再教育机会的缺乏,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注重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就更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

2.2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文化教学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依据课本采取满堂灌或简单对比教学的方式,把大量有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作笔记等方式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样的教与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学生实践不够充足:现今的外语教学体制仍然难以避免应试教育现象和“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学模式。课堂上的情景设置环节有限,课下又没有语言环境, 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体会到具体语境交际中中外文化的差异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所以,尽管学生积累了很多文化知识,但不知道在具体语境、特定场合下如何正确、得体、合理地使用外语表达自己,经常出现无效交际,甚至交际不快。

3 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实际策略

3.1 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意识的提高: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在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英语教学中要传授充分的英语文化信息,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国家文化意识,教师就应当具备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力。深入细致地了解我国和英语国家文化,通过学习和结交外国朋友等手段来了解外国文化,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改善英语文化教学积极创造条件。

另外,语言和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密切关注西方文化的新动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在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文化差异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比较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3.2 教学手法多角度、多元化:新时代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信息、科技手段融入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充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教师还应意识到课外教学也是培养英语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建立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 使课外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多渠道获取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

3.3 创建真实环境,丰富实践活动:让学生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之中,无疑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办法。在课堂上,为了便于教学操作,教师可在实施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同时,每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实施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设计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教学活动或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感受。

另外,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也是对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很好的检验,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定期举行角色扮演之类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通过生动的表演,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西方文化,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这一优势,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接触外籍教师,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文化知识,并且学以致用。

4 结语

外语教学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习得,目标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改变过去为语言而语言、为操练而操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外语,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培养文化意识,仍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ech [M] .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21

[2] Lado. R. Language Leaning [M]. New York: Nogmm Hill, 1961

[3] 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篇5: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言语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思想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时开展,信息技术的不时进步,如今国度与国度之间在文化交流上,变得更近了,“地球村”的说法也日益盛行了。英语作为世界上运用国度最多的言语,也是我国除了汉语以外的第二大言语品种,英语的学习也变得必然且必需了。在停止言语的学习时,理解言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关于言语的学习和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要注重英语词汇,语法构造的学习外,还要注重英语交际情境的创设及英语文化认识的培育,使学生逐步养成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本文就从中西思想方式的差别对言语的影响谈起,剖析探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识的相关举措。

一、中西方思想方式的差别对言语的影响

不断以来中国都考究委婉,这种逻辑思想方式使得中国人在言语表达方面不习气从一开端就准确确实定某个概念的所指,而是习气经过说话或者上下文语境来肯定其所指含义,比方说:“你吃饭了吗?”能够根据说话的时间来断定这个“饭”指的是早饭、中午饭还是晚饭。而英语的表达方式却是非常明白的,早饭就会直接问:Have you had breakfast?中饭会改用lunch,晚饭会改用supper,分的清分明楚。此外汉语言语常常是先因结果,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普通到详细的逻辑关系,而英语擅长运用较多的衔接词,且习气从小到大排序,比方汉语中对地点的描绘会依照国-省-市-区-路-街道排列,而英语恰恰相反。另外英语比拟注重形态,比方名词复数加s或者es,过去式加ed,未来时加will等,而汉语句子构成没有明白的方式规范,比拟注重的是句子的.功用。基于以上差别,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员应有认识的培育学生的英语思想才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才能得到全面进步,才干更好的养成跨文化交际的认识。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识的相关举措

1、理解不同情境中英语词汇运用方式

在运用英语单词及句式时,常因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社会位置等不同而有相应变化,比方,在与人打招呼时,“How are you?”普通是与相识的人一天中第一次见面时打招呼的用语,用于比拟正式的场所;Nice to meet you.普通是用于初次见面,是一种比拟正式的问候用语;How do you do?普通用于初次相见经人引见后说的问候语,特别是对方年长时,表示礼貌。Hello.普通用在熟人朋友年轻人之间的招呼用语,比拟轻松随意亲切自然。

2、注重对英美习气用语的引见及运用

经常与英美国外友人交流的会发现,他们经常运用习语和俚语,比方milk way,从字面上看,我们就会以为是“牛奶路”,而实践意义的确“银河”,big fish,字面意义会以为是“大鱼”,而实践意义的确“大人物”;rain cats and dogs字面意义会了解为下猫下狗,而实践意义的确下倾盆大雨等等诸如此类的习气用语还有很多,在停止记忆的时分不能单独记忆,而要根据这个词汇或短语呈现的上下文或者语境中去了解记忆,这样才干记忆深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员能够每堂课开端前都给学生引见两三个习语,能够先让学生本人讨论和猜想习语的意义,然后再通知学生真正的含义,这样有认识的培育学生主动理解并运用这些习语的习气,使之不得人心。

3、创设情境交际形式

英语言语学习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的运用英语,停止交际,因而注重交际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小学英语教员能够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会生活用语等根本用语。还能够在课堂创设与生活亲密相关的情境主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全程交流都运用英语,不但能在很大水平上调动学生的兴味,还能使他们加深对英语言语学问及运用方式的了解和记忆。

4、注重阅读办法的培育,进步学生跨文化认识

小学英语教员能够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课外英语读物,让学生更多的理解英美国度的生活风俗、家庭关系、社会背景等,使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西方文化,从而可以更好的承受英语言语的学习和运用。比方,小学英语教员能够催促小学生阅读某篇英语文章,然后让他们写出本人的了解及心得领会,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心得领会予以指导,恰当的鼓舞和褒扬学生,协助他们树立自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以沟通讨论的方式将文章要表达的正确意义通知给学生,这样可以营造轻松高兴的学习气氛,有利于进步学生学习的效率,并逐步培育其跨文化交际认识。

三、结语

篇6:英美文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

在语言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是我们必须具备的。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其他外语文化时既要保证本土文化不被腐蚀,又要对其学习的目的语文化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我国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到其他语言,也有机会去了解它们的文化。

通常,语言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基础。

我们开设的日常外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但是,当前的教学工作令人担忧,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高校开展了较多的实用性英语,也称为专业英语,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

而且当前的大学也注重英语等级考试,高校学生常常为了应对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学习英美文学。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本原则

在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本原则有两个,即实用性与交际性。

教学的文化内容,不仅要突出语言的实用性、材料的真实性,更加重要的是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他们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底蕴,还可以培养他们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语言功底不够扎实,学习能力也偏弱,他们只能认识英美文学的表面知识。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传授,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的内涵本质。

语言不仅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它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必须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1.提高英美文学课的地位

为了满足社会对英语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需求,英美文学在高校中逐渐被一些实用性英语课程所替代。

这样的状态使得英美文学处于下风,许多学生都不去学,甚至都放弃了这门课程。

目前,存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英美文学课程的课时太少,有一份关于全国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调查报告表明,“70%的高校都减少了英美文学课的课时,其中5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增加课时”。

英美文学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英美文化的.底蕴,因此,增加英美文化课的教学课时势在必行。

2.加强高校师资力量

英美文化教学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教师通常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英美文学的独特魅力。

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成功。

我们可以开展文化交流会,让教师充分地进行知识交流,不仅可以加强教师对英美文学的认知,还可以加强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

3.优化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

以往的英美文学课程教授的作品多是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虽然其阅读欣赏价值很高,但年代久远,在某种程度上已无法反映当今的英语国家文化现状。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需研读现当代外语文学作品,使学生从中感受、接触到当代西方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有整体规划,并且多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开展讨论和演讲,既可以使学生充分学习文学知识,又可以领悟到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内涵,提升文学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西方语言、文化。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洁.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09).

篇7:口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口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跨文化意识是任何外语教学中都不能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口译作为高级外语教学,对译员的跨文化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意识的`有无与强弱程度是评价一个优秀译员的重要标准.本文旨在探讨口译与跨文化意识的关系,并提出建立统一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式.

作 者:周彦君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外语系,广西,南宁,530001刊 名:内蒙古电大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Y年,卷(期):”"(1)分类号:H319.9关键词:口译 跨文化意识 培养模式

篇8: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关键环节, 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眼下的各种等级证书考试, 多半是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知识和应试能力的测试。这样一来, 英语教学不可避免地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 而往往忽略其语言所蕴藏的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更应该是以文化教学为基础的语言教学。英语教师除了教授语言技能外, 更应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融入高职高专的语言教学中。

在高职高专的教育中, 其学习目的并非单纯地修学分、考级拿证, 而是为了借鉴与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科技文化。其英语教学的核心之一应是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精神, 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往也更加频繁。较之以前, 中外文化的交流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 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在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本文就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了探讨。

一、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 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意识

当今社会, 互联网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向学生普及英语文化知识, 并鼓励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去体验相关的文化。学生通过网络可以结交外国朋友、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观赏经典影片, 了解外国文化和西方的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 从而培养文化意识、增强文化修养。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多角度、多方位地向学生展示西方文化。例如:在课堂教学时, 可以穿插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时事评论, 甚至电影台词中有意义的材料,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文化知识, 强化文化素养, 拓展文化视野。除了在课堂上的渗透之外, 课余时间组织英语角, 举办校园文化节, 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开展英美文化方面的选修课, 文化专题讲座, 组织英语晚会, 排练英文戏剧, 课本剧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文化修养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常常处于主导地位, 统领着全局, 但是这个阶段本应采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老师的课堂教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都是“填鸭式”教育,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此外, 现阶段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不详尽, 要使学生获得这方面的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仍需依靠教师的传授。所以, 教师不仅是文化内容的传授者, 而且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促进者,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双边语言知识, 而且要具备双边的文化知识, 这种双重的文化修养是保障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 还应该不断增强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 掌握和洞察文化的最新动向, 以便第一时间科学正确地指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 进而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 以期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顺畅的交际。

在英语教学当中, 教师更应与时俱进, 更新教学观念, 正确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文化方面存在的难点与盲点了然于心。只有文化修养提高了, 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理解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 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把相关文化差异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

三、注意对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比较与思考

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西方国家的节日。例如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在学习这些节日的时候, 可以一方面了解节日的起源、人们的庆祝方式等有关文化, 另一方面把它们和中国的一些节日作比较, 如圣诞节与春节, 情人节与“七夕”, 鼓励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并找出两者的不同, 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 特别是那些文化影响行为的地方。比如赠送礼物, 西方人习惯于当面拆封欣赏;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 认为当面打开礼物是很不礼貌的。背景知识的比较与思考,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 转换角度思维, 促进英语学习。

四、注重本土文化导入,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除了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输入与传授, 也不能忽略本土文化的导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主要起到帮助交流的作用。但有时影响交际的原因不在于缺少英语文化知识, 而是本土文化知识欠缺造成了障碍。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接触的大都是以西方国家为背景的英语文本, 而以本土文化为背景的英文读本则鲜见。一直以来, 我们都时刻感受着本土文化, 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并未系统地接受过本土文化知识的学习。这就造成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只学会表达西方的文化内涵, 而无法有效地把本土文化输出与传递给对方, 从而导致学生慢慢丧失立足本土文化、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让学生明白, 学习英语, 并不单是了解与学习西方文化与科技, 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国家更多地了解中国。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应该把本土文化知识教育提升到与英语和西方文化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五、结语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有能力在不同文化场合下有效地与对方交流, 达到互动, 增加相互了解和信任, 要让学生“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 揣摩对方的意思, 这样可以大大避免将对方简单分类及民族中心论的倾向”。因此, 文化的融入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 成为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 才能够从根本上起到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4.

[3]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 2005, (1) .

[4]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 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教学与教材研究, 1997.3.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6]陈果.浅析大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 2009.11.

篇9: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关键词】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在以前的外语教学中,一方面,由于没有现在这么好的资源与设备条件,比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在学校的外语教学中往往不注重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只是按照教学大纲与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教学的内容就非常地有限,更不用说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了;另一方面,在教学形式上,由于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学生与老师只会根据考试的要求,不断地进行训练,并且往往注重笔试的训练,这样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成为了外语学习的短板,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新课改与素质教育不断的推进下,对于外语教学来说,首先,应该重视外语教学的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充分利用当下信息技术条件的优势,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有教学形式的创新思维,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形式,并促进他们深入了解外语文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1.是外语教学的基本目标与重要内容。对于外语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把握与学会一种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会运用,不仅仅是要注重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的目标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并且这个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其它外语能力的提高,比如阅读、写作能力等。外语教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只有多进行文化的交流,才会理解外语的深层涵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更容易了解,从而加强记忆。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如果在外语教学中不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不够深入,容易停留于表面,眼界不够开阔,知识面不够广,此外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比如出国进行业务上的交流等,或者在具体的对外工作中,由于不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甚至造成損失。

2.是培养综合型专业性强的外语人才的需要。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又是其专业性,只有专业性既强,综合能力又高的人才,才会受到社会人才市场的欢迎。外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正是基于这个目标,是培养综合型专业性强的外语人才的需要,只有这样,才会更容易在社会上取得成功。

3.是适应经济文化等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外语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大部分都是为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服务的,而现在的趋势是,全球经济文化深入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面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专业从事外语交流工作的外语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文化等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所以,在学校的教学中,应该树立新时代下的教学观念,在外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达到促进双方交流合作的目的。

4.是提高学生外语成绩的主要途径。前面已经说到过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与主要目标,反过来,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要更加注重外语文化的学习,注重训练自己的交际能力,了解多了外语文化,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与能力。

二、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探索

1.首先要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的第一步就是要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了足够的重视,学校老师与学生才会放更多的精力在这方面,只有让老师与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才会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

2.要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信息时代下的有利条件来提高学生的外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下,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外语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到这种优势条件,比如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可以播放一些视频、音频、动画等,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了解外语文化的目的。

3.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学间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既可以相互监督,相互指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一起进行跨文化主题的探讨,以此来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这种形式是互助式的,对于外语学习来说非常有帮助。此外,学生还有注重课外课后的自主探究学习,例如通过看电影等形式了解外语文化,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艳萍.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前沿. 2013(08).

篇10: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1.1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文化。

文化深深植根于语言,语言蕴涵丰富的文化因素。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商务传统风俗、商务礼仪习惯等存在差异。

在英汉语言文化中,某些商务英语词语与汉语的意思在表面上所指一致,而涵义却不同。

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

1.2商务英语中的文化现象。

不同民族对于不同价值观念有不同取向,在商务文化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礼仪习惯等。

例如我国的商务人员见到外商时常会递上一支烟。

在中国,向客人敬烟是表示礼貌和友好,而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有不少人反对吸烟,向客人敬烟反而是不礼貌的表现。

再如,不同国家民族的送礼规矩也不大一样。

在英国,客户请对方吃饭,带礼物去是不必要的。

如果对方要带酒,事先要问一下主人喜欢什么酒,这才恰当得体。

在日本却恰恰相反,当对方被邀请到家里吃饭,不带礼物去就太失礼,并会被认为行为鲁莽,如果事先问一下需要送什么礼,会被认为行为粗鲁。

诸如此类的文化现象在商务英语中比比皆是。

2.商务活动中常见的商务文化冲突

当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都依照“英语+商务”的模式进行。

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顺利进行商务活动,造成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更谈不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了。

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流的同时会产生交叉和碰撞。

如果不具备跨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交流沟通方式的知识,就可能会产生误解和冲突,甚至会直接导致商务活动的成败。

篇11: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哲学常识》教学中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吴菊云 江苏南通师范学校

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不断提出问题、反思问题、问题论辩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中,亦不能将许多结论当作定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将其视作发展着的学说,辨证地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促进其创造性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1、事实材料的全面详尽的展示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哲学原理中,处处都有令人深省的问题。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如何解开认识之谜?如果,教师本人富有探索精神,并善于将丰富的观点和材料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呈现给学生,无疑能极大地激发问题的产生。如,中外哲学史上对自由的探讨非常充分,因此在讨论自由观念时,借助于课件,可将各种自由观荟萃展示,从老子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庄子的逍摇神游太虚,到洛克、孟德斯鸠、黑格尔的西方自由观等等,学生的问题自然产生“自由意味着随心所欲吗?”“渺小的个人真能享受到自由吗?”,老师的问题有起着推波助澜的效果:“中国历史上提倡的是个人自由还是政治自由?”“获得自由的个人和社会条件是什么?”

2、寓深于浅,激活个性化思考。课上,我曾以窗外一棵大树设喻,以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差异。“当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细细审查一片小小的绿叶时,研究了每一个细节,包括细细的脉络,甚至切下它的一部分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逐渐发现了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液等等,于是有了生物科学;当我们试图弄清大树赖以生存的土壤时,涉及到农业及地理学;如果试图知道是谁在这里种树,又是为什么这样作时,有可能涉及到心理及社会学。但是,哲学呢,却试图弄清这棵树存在的意义。世界上能不能少掉这棵树?它既然存在了,对于自然和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庄子就曾以不成栋梁之大树说明无用之用,表明自己的哲学观。”老师的讲解宛如一石激水,学生的问题连锁产生:“哲学是不是科学呢?”“哲学和生物学、地理学这些科学有什么不同呢?”然后,请学生自己来试着比较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教师加以引导,最后得出一些抽象而深刻的结论。

3、对学生的问题不轻易否定,培养思维的独立。 所谓思维的独立是指对于因袭下来的传统观念、判断和思想,能够琢磨它的内容、它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不仅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而且能够超越它,产生出自己的思想,而达于能够自己证明、能够肯定地判断意见、推理等等。有一届学生曾经使用《哲学常识》教材,课文中讲述了六祖惠能的心动还是幡动的故事,并加以批判。有学生发问道:“既然如此唯心和荒谬,为什么佛学在过去和今天仍被一些博学之士所推崇呢?”这个问题提得深刻而有见地,足见学生并非是单纯接受说教的容器。青年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需要培养的。我常常发现,在刚上哲学课时,问到一些活泼的问题,如“人活着是为什么呢”,竟有很多学生急忙翻书找答案,一旦我表明非常欣赏独创性的回答时,课堂气氛很快就有了改观。

4、预设有争论性的问题,以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在有关“人的价值”这一哲学的终极关怀问题时,我曾让学生讨论了两个现实问题,一个是父母能否抛弃残障低能儿的问题,一个是安乐死的问题。课堂上争论激烈,我作为思想的激发、引领者及时去抓住问题的分歧所在。当然,学生鉴于知识和识见的缺乏,未免偏执和肤浅。因此,我作了必要的讲述,分别设想佛教徒、基督徒、儒者、道者,一些代表性的哲学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的看法,以期对学生形成自我判断、进一步思考有所帮助。

5、教师不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避免教师的武断以及造成学生过于依赖权威,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意志。我曾在涉及到“宇宙时空观”时,于理论讲解前,在课堂上作过一个练习,要求学生记录下此时对“宇宙”的想法,即使是刹那的思绪也行。学生的想象丰富多彩。有人写道:“整个世界只是我们想象中的存在物,究竟这世界有多大,我们究竟能了解多少,谁也回答不清,我们只是世界上的一点而已。------如果宇宙有一位主宰的话,他肯定在暗自窃笑人类的这些挣扎。但我们永远不会放弃探索。”又有学生写道:“世界该是个面团,就看你怎么想,善良的想法捏出来的东西大概就是美好的。世界大概还是面镜子,什么样的人就能看出什么样的东西。”“科学家们说外星球上没生物,但也许那上面的生物的结构、形式、组成等与我们所知的不同。”“它是由时间和空间交叉重叠扭曲而形成的一个世界。”就在这些点滴思绪中,蕴涵着萌芽状态的哲思。教师的珍惜和爱护,将促使思想的嫩芽生长为心灵的绿洲。。

6、教师的识见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接受了死的`知识,无助于识见的形成。教师的识见有助于学生从感情上产生共鸣,从道理上获得启迪,内化后,逐渐形成个人的见地。如,讲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涉及到很多基本而抽象的概念及关系。如何将道理讲透,我主要结合冯友兰先生晚年著述《中国现代哲学史》,融入我自己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经验和教训的理解,痛陈缺乏先进生产力基础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危害,以及现阶段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迫切性,从而才能建立真正先进的上层建筑。教师的创见和充溢的个性色彩,能深深感动、启迪学生。因此,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教师保留自身的个人魅力和深入独特的思考,情理交融,使得哲学不仅“作为概念的游戏”,而真正通过正确的概念发挥哲学的功用。

篇12: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跨文化教育。英语不仅要作为知识来掌握,更要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交流工具来使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有益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 综合运用英语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我国英语教育课程发展史上的创新和解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生本教育。它告诉我们不仅要进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联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应树立跨文化意识并注重跨文化知识的传授,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让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交际。

小学英语不仅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交际的基础工具学科,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开放的、合理的跨文化认知与理解观念,使其能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要实现这个任务,仅一味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突出英语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工具的性质,否则英语教学与英语本身承载的文化将会被不适当地割裂开来。其后果就是,学生因为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常犯本可以避免的“文化错误(即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觉得不合适或不能接受的言语行为)。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小学生求知欲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知识能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爱学英语、学好英语。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进行跨文化教学是必要的: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熟悉英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学习该语言的文化基础,否则该语言的综合运用便是“空中楼阁”。

2、跨文化意识的形成是得体运用语言的前提。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可见丰富合理的跨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前提。只有在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俗,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多方面的内容和了解了英语运用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更得体地综合运用英语交际。

3、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更好的学习本国文化的需要。

一个人只有在学好了本国语言、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外国文化,才能更好的运用外语。因此,英语教学中,我们只有将我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才能了解两中西文化的异同,才能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才能让学生逐步地形成合理的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4、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大背景下,要培养适合二十一世纪新形势的新型人才,就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否则学生的英语便是“井底”英语,更不用说将英语运用于交际。

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结合课堂内外,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大方面入手:

(一)课内教学

1、讲解与对比结合法

讲解法就是充分利用、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内容作出详细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对比法是跨文化文化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各个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本国文化与目的语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将讲解法与对比法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对比,在对比的基础上讲解,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本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例如教材中出现“How old are you?”时,可以先教授句型“How old are you? I’m „”当学生熟练掌握时,运用对比法让学生朗读以下两个对话:

对话

(一)小女孩:“老奶奶,您今年高寿啊?”

老奶奶(笑呵呵地说):“我今年七十又六!” 对话

(二)A little girl: How old are you?” An old lady: It’s a secret!”

通过以上两个对话的对比并结合讲解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年龄是一个人的隐私,一般不宜直接问别人的年龄(特别是女士),小孩除外。并且借此进一步渗透下列英语文化意识:不要随意打听别人的隐私(婚姻,收入,家庭,宗教信仰等),尽量不要提出“Where do you work?”、“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married?”之类的问题。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也是英语文化意识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材中包括词汇、对话、阅读等,其中不少都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块内容,使学生对本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差异和冲突,具有识别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融入法

融入法是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直接编成教材开设课程,介绍异同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如果选材得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可以同时进行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如在教学Numbers时,可以介绍中国的幸运数字是“8”。中国人喜欢“8”是广东人把“88”念成“发发”的谐音,因而备受喜爱。还可以告诉学生诸如 “13”在西方国家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13”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可见13这个数字对于基督徒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恐惧数字。

借助教材,融入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化的趣味性,避免交际失误,成功地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

3、活动体验法

活动体验法将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仅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体验语言和外国文化而且建构知识和技能。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跨文化意识培养也应注意采用体验式活动,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就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学生除了对圣诞节有所了解外,对其他的西方节日都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西方比较有趣的同时比较盛大的节日如Halloween——万圣节: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它已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点然Jack-o-lantern(南瓜灯),孩子们戴着各种面具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或动物,叫喊着:“Trick or treat!”挨家挨户索要糖果。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做各种各样的面具及南瓜灯,分别扮演所要糖果和恶作剧的小孩,愿意给孩子糖果和不给糖果的邻居。通过表演,让学生从中感受西方文化的氛围,真实地了解西方的万圣节。

(二)课外辅助

1、课程资源拓展法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这个唯一的课程资源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文化”是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它包含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生活习惯。因此光靠课堂教学和教材远不能完成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还必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比如红领巾广播站、图书馆、英语角、黑板报等校内资源;适合少年儿童的英文书报影视节目以及多媒体等校外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多角度接触英语文化。

2、自我积累与分享法

自我积累与分享法就是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课堂内外的学习当中,对于出现的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等内容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教师定期举行分享交流会,对比我国与英语国家对应文化内容的异同,使学生在浓烈的分享氛围中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形成合理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跨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与掌握,增强他们自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时要注意使学生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不仅要鼓励学生融入、体验异国文化,而且要肯定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盲目、全盘地接受异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要使其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注意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既不形成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心态,也不形成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态。这样,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民情的同时也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体会英语学习的趣味性,达到教学目的。

上一篇:鄂一年级下语文教案下一篇:执行力提升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