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绝代佳人李清照

2024-04-28

宋朝绝代佳人李清照(精选3篇)

篇1:宋朝绝代佳人李清照

一个另类的才女赌神李清照宋朝奇闻

赌神李清照:我们常常说五毒俱全:骗、赌、帮、烟、娼,那可都是连男人沾了都没好果子吃的事,可李清照偏偏沾上了一样厉害的——赌。而且她对赌博可不是一般的喜欢,简直到了执迷不悔的地步。我们看那些迷恋赌博的人,常常是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赌得家破人亡,几乎没几个不后悔的人。可李清照赌博赌了一辈子,还真没后悔过,为啥呢?一个字——赢。输钱的号天哭地的后悔,赢钱了谁还后悔呢?

您见过赌博赌了一辈子从来不输的人吗?没见过吧。据我所知,这样的人,除了李清照,还真没第二个。一个赌博从来不输,老赢钱的人,怎么会后悔呢?当然不会。您不相信?不信也得信!这些可都是李清照她自己白纸黑字写下来,留传到今天的,证据确凿。李清照写过一篇《打马图序》,“打马”就是一种赌博的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李清照一开篇就教训人说:你们赌博为啥就不能像我一样精通呢?其实赌博没什么窍门,找到抢先的办法就行了,所以只有专心致志地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也。

要说这样的教训也没啥特别,谁不知道赌博要专心致志啊?不专心要输钱的呀!有的人干别的不见得专心致志,一到赌桌上那可是废寝忘食,忘我投入,赢了的还想趁着手气再多赢点儿,输的人想捞回来!这一点,跟李清照倒有点儿相似。这不,李清照接着就得意洋洋地宣称: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

说得很明白啊:我这人没啥别的嗜好,就是天性喜欢赌博。凡是赌博,我就沉迷其中,一到赌桌上就饭也忘了吃,觉也忘了睡,不分白天晚上地赌。而且,我赌了一辈子,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赌,不论赌多赌少,从来就没输过,赢的钱哗啦哗啦争着往我腰包里赶,挡都挡不住啊。嘿,神了!李清照要是活到今天这把年纪,赌神还轮得到周星驰?门儿都没有!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问了,那个时候到底流行什么赌博?李清照又最精通哪种赌博呢?

其实,宋代的赌博跟今天也差不太远。比如说,有钱人可以玩*。宋代有一种体育游戏叫蹴鞠,规则大约就类似于今天的足球。大家如果看过《水浒传》,一定还记得里面有个小人高太尉,就是因为踢球踢得好,巴结上了当时的皇帝宋徽宗,一步登天成了炙手可热的权贵。高太尉的儿子看上林冲的老婆,硬是逼得好汉林冲家破人亡,不得已上了梁山泊落草为寇。今天*的`人那可也是一掷千金,动辄上百万啊。看看世界杯的时候那些人的疯狂,真以为是为足球疯狂啊?我敢说,有一半是为钱疯狂!

当然,除了常见的这几种,赌博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斗鸡啊,斗蛐蛐儿啊,等等等等。李清照在她的文章中列了二十多种赌博游戏方式,不过在这二十几种五花八门的赌博中,有的她嫌太鄙俗;有的嫌只凭运气,显示不出智慧;有的嫌太难,会玩的人太少,她根本就找不到对手——整个一赌博界的“东方不败”。那李清照喜欢什么赌博呢?据她自己说,是“打马”。打马具体是个什么玩意儿,现在已经失传,我们没办法知道了。不过据说有人考证出来,打马就是今天麻将的前身,看来,打通宵麻将,是李清照的一大爱好。

最神的还不是这个。北宋灭亡后,为了躲避金兵的围攻,李清照跟着宋朝的皇帝、达官贵人们一起逃难。就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北宋的两个皇帝被俘虏了,北宋朝廷灭亡了,丈夫死了,前半生千辛万苦积累的一些家产也在逃难中几乎都丢光了,她还念念不忘赌博的事儿。人家说三天不练手生,她是三天不赌手痒啊。所以从逃难的船上一下来,刚刚租了临时的房子安顿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XX找出来,赌一把再说!这种赌瘾,抽XX也不过如此了吧?

有人说李清照是个赌棍,还真不是冤枉她,如果嫌赌棍这两个字不大雅观,可以换个词,就像《古今女史》所说的那样,称她为“博家之祖”——赌博的祖师爷。这顶高帽子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戴的,赌棍不雅,那就再赠她一个当之无愧的外号——赌神!她可不是说过这么一句话:“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原来李清照写这篇《打马图序》,除了得意洋洋、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精通赌博,她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让千万年后的后辈子孙都知道,“命辞打马”这种赌博游戏,就是我李清照开创的啊。“博家之祖”,非我莫属,谁都别来抢啊!

当然,要声明一点,爱赌博也不是李清照一个人的错,人家宋朝连皇帝都好这个。难怪那个时代人口虽然没这么多,参加赌博的人比例不见得少。民间甚至传说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跟道士陈抟赌博,输掉了整个华山!还有更绝的,受宋朝赌博风气的影响,北方各民族也都盛行赌博,例如辽国的皇帝辽道宗甚至在朝堂上公然扔骰子比大小,看大臣们谁可以升官,结果还真有人扔了个最大点,立马升了个宰相的官!好赌到了这种程度,难怪宋朝要亡国,也难怪辽国灭亡比宋朝还要快!

★ 宋朝文化历史

★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宋朝

★ 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简介

★ 不读《水浒》 不回宋朝短篇散文

★ 李清照词

★ 李清照一剪梅

★ 一剪梅 李清照

★ 李清照号什么

★ 李清照简介

★ 李清照 一剪梅

篇2:宋朝绝代佳人李清照

李清照一直被世人看作是一名美女词人,很少有人认为她是丑女作家。其实李清照究竟是美女还是丑女,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世人对她的容貌都是凭想像和猜测来理想化并加以美化的。最近有人试图从李清照的作品来探求李清照真实相貌,从而颠覆其千余年来在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形象,还原一位真实的李清照。

李清照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在山东济南,李姓一族并不是有钱有势的大家族,但却是齐鲁一带很有名望的书香世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是齐鲁学风培育出来的一个典型学者。他博学多才,最为时人推许的是他的文学成就,在经学、文学理论、历史学、佛学诸多方面均有突出建树,与廖正一、李禧、董荣等当时号称苏门“后四学士”。李清照的母亲王氏知书达礼,是北宋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因为山东自古就是出“大汉”的地方,因而有人认为,李清照的出生地就注定了她不是一位苗条美女。

李清照给人以文弱纤细的形象纯粹是她的名字和后期凄凄惨惨词作的影响。首先说名字,每一位读者读到“清照”二字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冷冷清清的月光照在大地上的感觉。“名字清照”让人感到冷清文弱。至于李清照的“瘦”主要来自她的词作,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这里是她的词因“瘦”字使用得恰到好处,瘦字传神地把人的心情同景物的凋零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在文字效果上令人拍案叫绝,而不是说她人的体形 “瘦”,李清照因在这三首词中的“瘦”字用得好,被后人诙谐地称为“李三瘦”。可惜千百年来文学家、画家把词中之“瘦”混同于人体形之“瘦”从而给人们勾勒出一个瘦弱形李清照的形像。有人从李清照的词作和人生经历以及其性格推出真实的李清照不但不瘦而是体形魁梧高大,额头宽阔,性格外向,甚至有点粗鲁的女强人形象。

出身名门世家的李清照不仅天资聪明,而且生性活泼,可以说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放荡不羁,常常大醉而归。如她的《点绛唇》就传神地刻画了李清照在少女时代的放荡不羁的生活:“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大清早起来,脸也不洗,手也不洗就去荡秋千。从“露浓花瘦”可以看出来当时是清晨,露水还没散去,如果太阳出来了,就没有“露浓”一词了。还有下面“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一个女孩子清晨起来,脸不洗,头不梳、鞋不穿,就去荡秋千玩,可见比较邋遢。这样的女孩子能指望她长得多美吗?

有人会问,既然李清照长得不美,赵明诚为什么和她感情那么好?其实赵明诚不是看重李清照的美色,而是看重她的才气。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一生相互爱慕琴瑟相和,主要是志趣相投。当时赵明诚常去外地考察金石名品,李清照颇感孤单寂寞,便写了一首相思词,名叫《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借飒飒秋风、片片黄花把对夫君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写词五十首,将李清照的这首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这五十首词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表现出来的他们夫妻的如胶似漆得益于他们共同的爱好和浓厚的兴趣。

从李清照的词也可以分析出她的性格特征。在其前期少女和初嫁时作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传神地勾勒出了清照醉酒后的形态,这不是普通的醉而是大醉,醉得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试想一位少女时代就常常喝得酩酊大醉的的女性,有可能是那种害羞的人吗?另外从其出游地点看,她是出游到离家很远的溪亭,而且是玩到日暮时分,还是从水路划船回来的,从词中从叙,溪亭至回家的路还相当偏僻,因为所经之地有“一滩鸥鹭”,鸥鹭就是今天的白鹭,这种鸟洁白细长,胆子很小所处之地一般远离人群。更令人后怕的是她所乘的船“还误入藕花深处”。从这样形象传神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在一千年前封建礼教相当森严的宋朝,李清照这种泼辣、大胆且豪爽的女性还是很少见的;而且从其“争渡、争渡”那股劲看来,李清照的力气应该不小,而她的身材应该相当高大。

李清照一生嗜酒,少女时代如此,出嫁后与赵明诚生活优裕时如此,晚景飘零时亦如此,终生不改此衷。通览一下清照的词,只要提到酒,写到醉酒形态的处处皆是。这里只选几首著名的去赏析一下并分析清照的为人。

首先说说第一首《如梦令》:“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应该说此时的李清照生活得很好,不是侍字闺中,就是新婚不久。“浓睡不消残酒”,说明过去的米酒能使人醉得挺深沉的,另外也说明李清照喝得很多,一个女人能喝到睡一夜酒还没清醒,可真是豪饮啊!看来李清照并不是有人所说的“无知少女”,而实在是女中豪杰,体格强健之人。

然后说说第二首《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这一首词写的是在借酒浇愁,“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此时正是金兵入侵、宋室南渡之后,为了减轻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痛苦,李清照便以酒来麻醉自己。这种把酒临风、举盏消愁时的情景,让人们看到一个“侠女”的身影,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夏日绝句》,则被史学家、文学家共同认为是侠女风范。

最后说说第三首《诉衷情》和第四首《醉花阴》。先说《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再说《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篇3:宋朝绝代佳人李清照

“《金石录》三十卷是谁的著作呢?是先夫赵德甫所撰的呀(经考证实际为夫妇二人合著)!上自三代,下至五代之末,凡是铸在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上的题记,以及刻在高大石碑上的显要人物和山林隐士的事迹——这些见之于金石镂刻的文字共二千卷,都校正了错字异文,进行了汰选和品评。上足以合圣人的道德标准,下能够订正史官失误的,这里都记载了,可以称得上内容丰富了!”

这是李清照在饱经战乱,痛失爱人(赵明诚,字德甫),四处奔逃,藏品几乎尽失之后,为保留下的《金石录》这一千古奇书作的《金石录后序》中的话。“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因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成册,插以芸签,束以缥带,每十卷作一帙。每天晚上属吏散了,他便校勘两卷,题跋一卷。”“他的手迹还象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唉!忧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计较。”

阅读《金石录后序》,仿佛看见一名瘦弱的古代芊芊书香才女,乱世佳人的凄凉、悲婉之态。那情那景又岂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又岂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所能形容。

志同道合 收藏金石

李清照,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今山东济南)。父亲李格非也是个文学家,在宋徽宗时期做过官,为人正直。李清照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好文学,喜欢吟诗作画,特别是作词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李清照与一般的那种弱不禁风、足不出户的贵族小姐不同,出身书香门第的李清照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灵动而又博闻多学的女孩儿,少女时代的她就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过人才华和见识。时光荏苒,很快就到了李清照谈婚论嫁的年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嫁的权利完全掌握在父母的手中。可是,像李清照这样一个才气与性格俱佳的女性,又生活在一个开明而温馨的幸福家庭,她婚姻的权利能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呢?而 “清水出芙蓉”的李清照又到底会引起哪个有缘之人的注意呢?

才子佳人,互有耳闻。此时,官宦子弟赵明诚对李清照心存好感。赵明诚虽然也是个官家子弟,但是在他身上却没有那种纨绔子弟的品质。李清照与赵明诚互相倾慕对方的才华与为人,有着共同的感情基础,可谓是志同道合,两情相悦;但是两人父亲却在政治上存在严重的分歧,也许是上天的怜悯,在二人的努力下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除了都能诗善文外,李清照和赵明诚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既是中国古代的精湛艺术,又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材料)。那时候,赵明诚还在京城太学里读书,赵、李两家虽然都担任不小的官职,但不是豪富人家,没有多余的钱让他们购买文物。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金石的追求,每逢初一月半,赵明诚请假回家,就拿了些衣服到当铺去押半吊钱,到大相国寺去,大相国寺是东京(即开封)最大的佛寺,那里经常举行庙会,在庙会上,摆满着各种商品,也有出卖书籍、古玩、碑贴字画的。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俩在那里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就买下来,回到家里,和李清照一起细细整理、欣赏,夫妻俩把这件事当作他们生活上的最大乐趣。新婚燕尔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可谓是恩恩爱爱、卿卿我我,为后人留下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有诗为证,《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赵明诚当官后,把所得的官俸几乎全花在购买金石图书上。他父亲有一些朋友在国家的藏书馆里工作,那里有许多外面没有流传的古书刻本,赵明诚通过父执,千方百计地把它们借来抄写。这样日积月累,他们家收藏的古书越来越多。李清照建立了书库大橱,编好目录,发现有一点污损,一定随时整理好。李清照对这部书稿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长期以来她对文物的欣赏鉴定具有极高的水平。

大千世界,在熙熙攘攘的汴京城里,拥有这样一份相知相惜、相投相契的爱情,对于李清照来讲是何等的幸运。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李清照沉浸在甜蜜美满的情爱世界里时,一场突来的横祸打破了李清照甜蜜的生活。自己的父亲和公公由于政见上的不同,两个儿女亲家不能顾及平日的交情而产生对立,致使父亲李格非离开了政治舞台,远走他乡。为了解救父亲,李清照向自己的公公 (赵挺之)求援。

但面对李清照的求援,赵挺之当时肯定也处于两难的境地。事实上,此时不仅是李格非的命运不可预测,就连赵挺之也面临着不可预测的惩罚。不久,赵挺之死于政治争斗中,赵家开始败落,赵明诚和李清照只得离开汴京,回到赵家的故乡山东青州。赵明诚在李清照最危难的时刻还依然故我地收藏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字画,这对于李清照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里,是惟一的精神支柱。在青州十年的隐居生活,使得李清照和赵明诚更加恩爱如初,夫妻俩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继续撰写整理《金石录》一书,他们依然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国破家碎 颠沛流离

就在这十年当中,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渐的发生变化,蔡京被驱逐出政治舞台,赵明诚再次重返仕途。但就在赵明诚返回仕途期间,他和李清照之间在情感上却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李清照的词《凤凰台上忆吹箫》显露出来。李清照在词中一句“多少事、欲说还休”可见,是因为赵明诚在莱州畜养侍妾和歌妓?可是,畜养侍妾和歌妓在当时是一种社会风气,一种文化现象,李清照不会为此而争风吃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李清照感到巨大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呢?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事实上,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之后,仍然没有子嗣,这可能才是导致两人感情波折的原因。但是两人感情由于有共同的志向,就是致力于文物的收藏、品鉴,只有彼此才能够分享到高雅的情怀,二人的感情逐渐弥合。

但是他们两个人谁都想不到,此时的北宋王朝却面临着灭顶之灾。公元1127年,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即位,成为宋高宗,从此,南宋时代开始。

东京被金兵攻陷的时候,李清照和赵明诚还在淄州(今山东淄博)。不久,风声越来越紧,李清照跟着赵明诚到了建康(今南京)。他们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随车带走了15车。后来金兵攻下山东青州,李清照留在家中的十几房间文物,就被战火烧成一堆灰烬。

到了建康以后,赵明诚接到诏令,被派到浙江湖州当知府。那时候,兵荒马乱,李清照不可能跟他上任。临走时候,李清照问丈夫说:“万一金人再打过来,我该怎么办?”

赵明诚说:“瞧着办吧。实在不行,你把家具、衣被先放弃了;再不行,把书画、古器丢了;但是有几件珍贵的古代礼器,你可一定得亲自保护,要看成自己的生命一样。”想不到赵明诚这一去,就得了一场疟疾死去了。李清照无限悲痛地安葬了丈夫,同时暗暗下决心一定要遵从丈夫的遗愿,把文物保护好。那时候李清照身边还有图书二万卷,金石刻本二千卷,赵明诚有个妹婿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就托人带到洪州。然而没多久,金兵打到洪州,这些文物就不知去向。

李清照为了逃难,到处奔走。到她在绍兴定居的时候,她身边的文物散失的散失,被偷的被偷,只留了一些残简零篇了。这實在是我国文物史上的巨大损失。

经历国家山河的破碎,爱人的生离死别,珍贵文物的散失,李清照遭受打击实在太大,她的诗词风格有早期的清新活泼转为凄婉与悲壮,她把国破家亡的痛苦写成了许多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她对南宋统治者渡江南逃的不满。

两鬓生华 孤身保文物

李清照在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剧痛的同时,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当中。然而,正当李清照怀着对于金兵残暴攻击的担忧和恐惧,带着“岿然独存”的那些文物追随宋高宗逃窜的方向奔波。

“建炎四年十二月,皇上有旨命郎官以下官吏分散出去,我就到了衢州。绍兴元年春三月,复赴越州;二年,又到杭州。先夫病重时,有一个张飞卿学士,带着玉壶来看望他,随即携去,其实那是用一块形状似玉的美石雕成的。不知是谁传出去,于是谣言中便有分赐金人的话语。还传说有人暗中上表,进行检举和弹劾。事涉通敌之嫌,我非常惶惧恐怖,不敢讲话,也不敢就此算了,把家里所有的青铜器等古物全部拿出来,准备向掌管国家符宝的外庭投进。我赶到越州,皇上已驾幸四明。我不敢把东西留在身边,连写本书一起寄放在剡县。后来官军搜捕叛逃的士兵时把它取去,听说全部归入前李将军家中。所谓岿然独存的东西,无疑又去掉十分之五六了。惟有书画砚墨,还剩下五六筐,再也舍不得放在别处,常常藏在床榻下,亲手保管。在越州时,我借居在当地居民钟氏家里。冷不防一天夜里,有人掘壁洞背了五筐去。我伤心极了,今天我才知道被福建转运判官吴说贱价买去了。所谓“岿然独存”的东西,这时已去掉十分之七八。剩下一二件残余零碎的,有不成部帙的书册三五种。平平庸庸的书帖,我还象保护头脑和眼珠一样爱惜它,多么愚蠢呀! ”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饱尝战乱流离之苦。她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在那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一个男人都难以承受的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这个亡国丧夫、心力交瘁的四十九岁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残忍。不管怎么说,李清照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建炎四年四月,将她和赵明诚爱情婚姻生活见证的文物进献给朝廷。也才有了传世到今天的《金石录》。

上一篇:赤兔马之死高三作文下一篇:乱收费检查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