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人生感悟

2024-05-01

李清照的人生感悟(通用8篇)

篇1:李清照的人生感悟

李清照的生平及感悟

李清照是一代才女了,古语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李清照却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 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清照是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从小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李清照对中国史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协助赵明诚纂修《金石录》并历尽艰辛将它保存下来,另一重要贡献——为宋代保留下一部孤本的《哲宗皇帝实录》。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李清照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天才、激情,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作为女人,她温柔,她婉约,她的身体里流动着多愁善感的血液;但她同时又是一个博学多才,勤于思考的文人、学

者。她和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一样,身体里涌动着一股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阳刚之气。个性鲜明的李清照,与一般女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李清照的豪情万丈,可以从她的《渔家傲》里感受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词热情洋溢,奔放不拘,抒发了她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大家气度。其雄健磅礴的威势,直追词坛大侠苏东坡。

李清照的诗传世很少,若论雄强,自然当属那首脍炙人口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中的英雄气概,直逼须眉,令人连想到那些视死如归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士。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是句句箴言,字字千钧。其中的哲理,蕴含着人生的至高境界,被以后所有为正义而战的勇士们引为做人的原则。而该诗的广为流传,更是鼓舞了很多英勇不屈慷慨赴死的斗士。其意义早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今后,乃至未来各种肤色的人们。而能写出如此文字的奇女子,遍数古今,只怕是也难得一见。

篇2:李清照的人生感悟

李清照经历了国亡家破、背井离乡、丈夫病死异乡、古董尽数被骗的一迭迭苦痛与灾难。直到晚年,李清照仍不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

在我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的风流人物。“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还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他们的诗词千古流芳,被万世敬仰,永久地载入了中国文学史的史册,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李清照,更是一个让人挥之不去,余味缭绕的传奇女性,她那传奇的人生,成就了无数经典的作品。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动荡不安的生活,曲折的生活经历成为她创作的宝贵资源,在她遗留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的心路历程,可以听到诗人的每一声欢笑、每一声叹息,可以看到她如何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蜕变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妇。一首诗词就是一段人生,下面就通过李清照的诗词解读她作为一个传奇女性所表露出来的个性形象。

一、清纯烂漫的少女

李清照生长在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李格非,擅长古文,中过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同时他还是一位学问很深的学者。其母亦善文章,颇有文化素养。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少女的李清照资质聪慧、少识音律、无忧无虑、活泼开朗。

请看《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诗人乘舟游览,兴尽而归,醉意朦胧,忘了归路,正在踌躇之时,眼前扑簌簌地飞起一群水鸟,表现了她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野游的快乐。这一时期的诗作透露着无尽的悠闲和风雅的情调。

还有在薄暮映照下的湖面上,一个活泼、欢乐的少女欣喜地享受湖光山色而不舍离去的《怨王孙》;天真活泼的少女兴高采烈地荡秋千,直玩得脸儿红扑扑,汗水浸透了薄衣的《点绛唇》,写尽了李清照活泼开朗,热爱大自然的可爱形象。

二、情意浓浓的少妇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成为一对志同道合、情意相投的夫妇。美满的婚姻、幸福的生活使她成为一个娇媚、幸福的新娘。从下面这首《减字木兰花》我们可以掀开其幸福生活的一角面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一句“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画出一个娇憨可爱、半羞半怯的女子在丈夫面前的幸福姿态,娇憨之余,词中还流露出一丝顽皮,一点嬉戏,夫妻间的深切爱意跃然纸上。活脱脱勾勒出李清照爱意沉沉的少妇形象。

三、多愁善感的思妇

李清照的生活也有寂寞与忧愁,她的一些词中也表现了离愁别绪以及对丈夫的相思。最让人回味无穷的当属抒写内心离愁别绪的佳篇名句《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她在重阳节怀念丈夫的作品,深秋的天气,薄雾弥漫浓云笼罩,金兽炉中吐出袅袅香烟让人倍感白昼心情烦闷悠长,从白天到夜晚,适逢重阳佳节,一个深闺思妇独对空帷,只觉顿顿凉意袭身,为解自己的.愁绪,只好对酒赏菊,清冷寂寞的黄昏,随风而来的缕缕暗香,虽“莫道不销魂”,可忽然一阵风来,“帘卷西风”,最后一个特写“人比黄花瘦”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四、凄苦孤寂的孀妇

南渡以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苦痛,词的内容也多写其对国事的忧思和生活流落的痛苦,尤其是丈夫赵明诚的去世,对李清照打击沉重,也是她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从此,她一身承受双重痛苦,流落江南,开始了孤苦凄凉的晚年生活。“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中间虽也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史,但留给李清照的却是满心的耻辱和伤痛,这之后,孤苦无依的李清照多以“愁”绪沉重的形象出现在其词作中。如下面这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百花凋谢,春事已尽,诗人也是“日晚倦梳头”,内心消极凄苦,“物是人非事事休”,失去亲人的寂寞,身世的漂泊,晚年的凄凉,国家破碎,这一切怎能不让她“欲语泪先流”?本想借双溪美景排解内心的满腹忧愁,却“恐”这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到这里,可以看到一个落寞凄寂的老妇,吟唱出一首忧愁沉重的生活哀歌,令人心痛。

五、忧国忧民的巾帼

宋室南渡之后,李清照流离迁徙,历经坎坷,在这一时期,她的作品大多忧伤沉郁,但无论怎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却时时显露于其作品中,这一点,在封建时代的女性中尤为少见,如《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的字面只是对千年以来的英雄抒发感慨,但其中对南宋赵构集团不肯北上抗敌的讽刺,对时事的沉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她此时能抛开个人的孤独、内心的痛苦,抛开个人的内心哀怨,显得如此大气,再也看不到一味的沉浸在自我情愫中的女性形象了。

还有她的《新荷叶》,无不传颂着一个忧国忧民的女中豪杰形象。

篇3:李清照的人生创作与艺术成就

一、南渡前的生活与创作

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主要表现一个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 内容多写自然美景与闺阁生活, 也抒写了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此期的作品词调多明亮轻快, 洋溢着青春活力。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 号易安居士, 1084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父亲李格非是驰名的学者和文学家, 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 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为北宋状元王拱辰的孙女, 亦擅长文学。李清照在这样一个有极高文化素养的书香门第里, 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李清照极为聪慧, 诗书过目不忘, 且李格非并非迂腐之人, 他的家风比较开放, 这使李清照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得以博览大量的古卷典籍, 接受书画音律的教育, 以至于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就能写出惊人的诗作。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写道:“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 才力华赡, 逼近前辈, 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家庭学风浓厚, 生活环境优雅, 孕育了李清照明丽清新、纯真质朴的少女快乐词作。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此小令, 似乎信手拈来, 毫无雕琢, 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日暮酒醒归舟图, 清秀淡雅, 静中有动,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李清照那种卓然不群的情趣, 活泼开朗的性格得以充分体现。

公元1101年, 18岁的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笃厚, 情投意合。从这一点上来看, 李清照要比谢道韫幸运得多。幸福美满的婚姻, 浇灌出了幽怨缠绵、情真意切的闺中爱情词作。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结婚不久, 赵明诚便负笈远游。全词都在写她重阳时节思念丈夫的凄怆意绪。最后三句“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佳句。据《瑯嬛记》记载, 此三句让有意与妻子比试一番的赵明诚对她愈加爱重。

二、南渡后的生活与创作

南渡后李清照的词作主要表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之感和寂寞愁苦之情。作品内容或触景生情, 或托物寓意, 委婉而深沉地抒发她的故土之恋、家国之恨、丧夫之痛, 把个人的遭遇和时代的不幸交织在一起, 具有更为丰厚的情感内涵。此期的作品词调转为沉郁凄怆、悲凉哀惋。

公元1127年, 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夫妇俩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漂泊异乡。1129年, 赵明诚病故, 这对李清照的打击是致命的。变乱与战争打破了她宁静而闲适的闺中生活, 国破家亡又让她更加深切地认识了社会, 拓宽了视野, 丰富了词创作的空间。正如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 话到沧桑句便工”。

国破家亡的坎坷人生, 成就了李清照苍凉沉郁、怀旧伤今的晚年凄凉词作。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南渡后, 郁结于李清照心头许久的亡国之恨, 丧夫之哀, 孀居之苦, 交集而至。这首词所表现的“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 是国难家灾当头, 一个百无聊赖的孀妇的痛苦心声, 是心底真情的流露。情景婉绝, 历来被人称颂, 是《漱玉词》中的佼佼者。

三、李清照词作的艺术成就

李清照的人生历程是独特的, 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总体说来, 其词作有着独到的抒情特色及语言特色, 能自出机杼而不依傍古人, 时人称之为“易安体”。

1、抒情真实动人

李清照以女性的身份塑造抒情主人公多愁善感、缠绵凄婉的自我形象, 真实地展现了词人的情感历程和内心世界, 打破了以往“男子作闺音”的传统格局, 表现出了较为浓厚的女性自觉意识。如《凤凰台上忆吹箫》满怀至情, 自然率真的体现了女性纯真细腻的灵性, 这是男子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

2、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李清照善于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现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 在起伏回环的语脉中传写出女性特有的深婉细腻的心理状态。她善于捕捉稍纵即逝而又难以言传的真切感受, 并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如“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 (《武陵春》) 短短三句, 将内心的犹豫和不堪负载的愁苦量化和具体化, 既曲折生动又巧妙自然, 富有美感。

3、语言独具特色

李清照极善于从日常生活口语中精心提炼出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以俗为雅, 化腐朽为神奇;也善于用浅俗之语, 发清新之思。因而其语言既清新淡雅, 又通俗浅易, 既有典雅的文人趣味, 又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如“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一剪梅》) 八字, 传达出心理的曲折变化:收到丈夫的来信, 顿感欣慰而喜上眉梢, 然独居的寂寞毕竟难耐, 相思之情又袭上心头。

总之, 李清照, 这位杰出的女词人, 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 如同一株奇葩, 独独地盛开, 炫人眼目。她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对后来的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正如杨慎《词品》评曰:“宋人中填词, 李易安亦称冠绝, 使在衣冠, 当与秦七、黄九争雄, 不独雄于闺阁也。”

参考文献

[1]刘瑜, 刘亦文.李清照词欣赏[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8.[1]刘瑜, 刘亦文.李清照词欣赏[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8.

[2]向文凯.落花香残人独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2]向文凯.落花香残人独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

篇4:李清照的抑郁人生

提起李清照,后人往往对她的婉约风格赞不绝口。古代妇女的社会与政治地位很难得到肯定,文坛上的女性如沙漠中的绿洲,并不多见。而李清照的出现,可谓横空出世,她,多愁善感,缠绵含蓄,以婉约之词描写了儿女的缠绵情怀,她确实是一个以婉约词风著称的女诗人。然而,“千古第一才女”在国家破碎的时代大背景中却有着严重的抑郁情结,也就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抑郁症患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个句子已经把愁写尽了,写得登峰造极,世上不可能有比这更生动的写愁的佳句了,从此写愁似乎成了李清照的专利,别人不可能超越她了。然而,这绝对是一个抑郁症患者才有可能写出来的句子。七对叠字,好几个难以发出的齿音,连用在一起,只有愁肠百结者才有可能这样去写。

李清照身上有着抑郁症的所有那些症状,比如抑郁症患者会对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丧失了兴趣,是的,她说“日晚倦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抑郁症者还会启动否定性的心理防御机制,以获得短暂安慰。在南方的元宵节,在国破家亡贫病交加之际,李清照靠幻化出往日年轻时代的中州盛日来聊以自慰,“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现代医学意义上的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患者还会对现实失去安全感,疑虑重重。“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似暗示赵明诚背叛自己,有天台之遇,“春到长门春草青”,似借陈妃失宠来暗示自己失宠,“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又似借汉皋遇仙女解玉佩的故事和班婕妤因为赵飞燕而失宠的故事来自比。更在《金石录后序》中提到,赵明诚有“殊无分香买阿屦之意”,也就是说丈夫想纳妾了,丈夫临死前还交待她,要求她与宗器共亡存,看来老婆的性命还不如那一大堆破烂金石书画,到底是赵明诚真的有了背叛她的蛛丝马迹,使她怀疑了呢,还是她只是对聚少离多的二人关系感到怅然所失并多心忧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面对这些愁到怨又怨到恨的词章,他们千年来那种模范夫妻的美丽牌坊实在是应该受到质疑。当然还有那个张汝舟,这个原本平庸之极的男子,他的名字却因与李清照的一场短暂荒唐的婚姻而被历史记住了,他带给李清照身心上的创伤更加增添了女诗人对现实的不信任吧。想想吧,在一个女人必须三从四德而男人却可以三妻四妾的时代,一个敏感如李清照,才华旷世如李清照的女人,能不患上抑郁症吗?

她是一个没有子嗣的女人,是个死了丈夫的寡妇,同时又是离婚女人,可以说在那个封建社会里,从生理到心理上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常人的世俗欢乐,至于头痛、神经衰弱、低血糖、失眠和食欲不振等症状,那肯定是常常伴随着的,思伤脾忧伤肺,总之她身体欠佳,焦虑升级,有了严重的生理反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她越来越瘦了:“人比黄花瘦”,“绿肥红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时代造就的抑郁人生

把李清照的词放到时代大背景中去看,她的愁绝不仅仅是由于闺中的情绪,更是由于国家破碎造成的时代的大悲痛,她的有些诗词简直有了她的同乡辛稼轩的风格,比如“天接云涛连晓雾”,比如“生当做人杰”,再比如“千古风流八咏楼”“木兰横戈好女子”等等,让人感慨她身上毕竟有着北方的基因,与一般南方的婉约派们是多么地不相同。她绝不是一个“才女级”的人物,她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她作为一个女子欲将血泪寄山河而不得,作为一个生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的女知识分子,心性太高,敏感多情,如果不患上抑郁症,倒反而奇怪了。

于是她有着太多的愁,情愁、家愁、国愁。她的愁完全是中国式的:欲说还休,找不到出路,自我消受。她抑郁得很严重,以至于自我幽闭,整日呆在有海棠树的小院子里,足不出户,仰望着天空中飞过的大雁,衣裳单薄,立在西风凋零的菊花丛中吟哦。

总之,李清照经历了国亡家破、背井离乡、丈夫病死异乡、古董尽数被骗的一迭迭苦痛与灾难。直到晚年,李清照仍不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因为痛、因为愁、因为太多的无望与绝望造就了她的抑郁人生,她为后人留下了一首首千古传诵不绝的精美词章而被称为一代词宗!

(据《百度百科》《小故事网》) 编辑/吴雨

篇5:李清照的人生感悟

摘要:李清照虽被称作婉约词之宗,但她也有着作为一个女性最正常的人生经历。在她毕生的词作中,反映出了超时代限制的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她的人生经历都一一反映在了她的作品之中。当她处于天真的小女孩、待字闺中的少女、初嫁的新妇、思念夫君的少妇及飘零的中年妇女这五个不同的人生时期,她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内容也都随之改变。从另一个方面说,正是有了这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才使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词作,也才使得她被称作婉约词之宗。本文通过她创作于五个时期的不同词作对此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李清照

词作

人生经历

影响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四库提要》云:“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然而,作为女性,李清照也拥有着众多女性所共有的特质。她的一生,有着大起大落的变化,有着许多的感情变迁。从天真可爱的小女孩,一直到孤独飘零的妇人,经历了诸多的世事变迁,导致她的感情及人生态度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她的这种情感变化是真实的、自然的,也是细腻的,从而导致她在诗词创作的过程中也不经意地透露出了这种变化,最后就形成了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

李清照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心路历程和她那自主的生命状态使得她的创作风格在不断变化,表现的情感及内容也不断变化,她将女性细腻、婉约的内心世界,用具体的文字表现出来,开辟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反映她处于不同人生时期不同人生经历却都饱受赞誉的五首词:

一、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时期--《如梦令》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在父亲是著名的文学家、母亲也爱好文学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下,她也就自小习文弄墨,工诗善词,有了较好的文学功底。

幼时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如写于十多岁的《如梦令》就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1]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童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形象。而这首风格欢快的词也成为她早期的代表作之一,甚至可以算得上其“成名作”。

二、待字闺中的少女--《点绛唇》

李清照少女时期,其家庭状况可以说是相当优越,父亲在京做官,且官至礼部员外郎,而外祖父又是状元,家庭背景可谓风光。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相对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她的心理、情感能够较少受阻碍地健全发展。这种相对健全和谐的状态,在其早期词作中有着充分展现。

身为女子,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女子,到了十七八岁,总免不了要论及婚嫁,而处于这个时期的李清照,自然也有少女怀春的小女儿情节。一首《点绛唇》,将她的这种少女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2]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到院子里理花弄草,荡荡秋千。她仍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少女,她还是喜欢做些顽皮的事。当她“蹴罢秋千”,慵整纤手,方觉兴奋,轻衣透着薄汗,“见客入来”,原本不羁的她赶紧“和羞走”,却发现不知何时“袜刬金钗溜”。她有着那么一丝惊慌,也有那么一点娇羞。出于女儿家的好奇心,她“倚门回首”,想瞧瞧那来的客是何人。寥寥数句,一幅少女初长成时特有的活泼与娇羞便跃然于纸上。最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猜到,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而她嗅青梅,只是掩饰,并不是真的嗅,是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所以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以掩盖内心的紧张,只为偷偷地看他几眼。这是青春女孩初涉爱情的特有表现,既慌张又好奇,既期待又忐忑的微妙心理被展现得栩栩如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真实与感动。我们甚至可以假设,那个害得她完全失了“大家闺秀”体统的“客”,或许就是她中意的他,甚至可能就是要与之定下要共度一生约定的赵明诚吧!

待字闺中,她仍有着属于她的小女儿的天真与活泼,过的仍是锦衣玉食、恣情欢乐的生活,但她已有了少女的娇羞。对于未来的人生,对于要于自己共度一生的那个“良人”,对于即将到来的婚姻生活,她都充满着期待和好奇。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那时的李清照是何等的娇羞与可爱!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或者说词人自我写照的好作品。

三、初嫁的新妇--《减字木兰花》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一首《减字木兰花》就可以看出她婚后的甜蜜与幸福: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3]

处于花好月圆、清松浪漫、和谐无忧状态下的李清照,沉浸于一种洋溢着快乐与幸福的生活之中。清晨,她买得一朵娇艳无比的鲜花,甚为喜爱,但却又“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妒的心理。于是,她将花戴于头上,“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他们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也是对自己美丽的自信。一枝含苞待放、生命力强劲的春花,唤起了女词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徒要教郎比并看”,貌似撒娇的执拗中,表现的是女性同所爱之人在情感交流中的主动态势。又是率真与含蓄的和谐统一—口中说要与春花比美,心下又暗暗欲以花为饰装扮自己的美丽。在这里花即是少女,少女即是花,两个艺术形象融成了一体。

我们也从这首《减字木兰花》中看到了她天真的态度,爱美的心情和好胜的脾性,更是将其初为人妇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情和好胜的脾性。可谓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四、思念夫君的少妇--《一剪梅》

丈夫赵明诚要经常外出游学、为官,为了前途,感情甚浓的二人不得不忍受分离之苦。在丈夫离开自己的漫长日子里,李清照不可避免的会有无尽的离愁别绪。对于丈夫的思念也是溢于言表。在离别以后,两人时常鸿雁传书,以寄相思之情。她浓浓的思念之情灌注在了她的词作之中。《一剪梅》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4]

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感情特点,也由于多愁善感的一面。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正是由于有了那种夫妻间缠绵悱恻的感情以及离别时“欲语泪先流”的离情依依,才使得李清照创作出如此感人肺腑的作品。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五、孤独飘零的中年女性--《声声慢》

时世变迁,在词人中年时,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多年收藏的金石书画也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种种苦难之后,处于中晚年时期的李清照陷于愁苦之中。词人终日沉醉于酒,以缓解心灵的苦痛,打发苦闷的岁月,她孤身一人四处飘零,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有着可怕的孤独感。于是她写下了这样一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5]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在寻觅着什么?她已经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与目标了,没有国、没有家、没有疼爱自己的丈夫,她已经一无所有,剩下的只是日渐衰老的身躯和残破的心。她的愁、她的苦,尽落于世人眼中,震撼了人们的心。一个女人,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只能孤独地活于这个冰冷的世界,对她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残忍。没有可以依靠的肩膀,没有能够倾诉的对象,人生何其悲哉!在她的身体衰老之前,她的心已经老了,却不得不勉强自己支撑下去。正如梁启超所说:“那种载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6]

《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通过对残秋景色的描绘和自己百无聊赖独守空居的寂寞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故国灭亡,夫死家破,饱经忧患和漂泊流离的凄惨孤寂的愁苦之情。词人将现实经历及情感体验融入创作之中,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也奠定了李清照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通过以上几首李清照作于不同时期的词作,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一生的蜕变。“没有真情实感,抒情诗便没有生命。”[7]李清照在词中展示的种种情感之所以打动人,并不只是凭着她突出的语言才能,更主要的是她作品中真情实感的流露。她在不同时期,在经历不同的情感变迁面前,将感情灌注于生活与创作之中,向世人倾诉。我们知道,在“才女”的外衣下,李清照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有所有女性都有的纤细敏感的情感,有对爱情的渴望,有对爱人的依赖,也有对人生的慨叹。只能说,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之后,李清照在不断成长,不断蜕变。她的思想日益成熟,不再有小女儿的幻想,更多的则是对于生活的感叹与无奈。

李清照就是这样,从女性视角和女性话语的自身,以女性的感触和明确的自我意识,抒写女性的怀抱与情感,塑造了多方位的女性情感世界,并用自己的话语将它们表达出来。这一个个清晰而深刻的情感形象,肯定了女性生命的独立存在,也开创了一个真正属于女性的情感世界。[8] 正是由于李清照将其人生经历及情感变化融入其作品之中,才使她的作品更加能够触及我们的心灵。而她在这样的人生变化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也使得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女性作家,成为“婉约词之宗”。

注释:[1]《李清照集校注》第七页,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李清照集校注》第八十三页,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李清照集校注》第七十一页,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李清照集校注》第二十三页,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五十三页,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五回荡的表情法,梁启超学术论著集.上海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古代文学探讨集之李清照词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郭预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8]浅析李清照词的女性情感世界,熊作勤.2010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

古 代 女 性 文 学 研

授课老师:周晓林教授

姓 名:杨 利

班 级:08级8班

篇6:李清照的人生感悟

---文章来自同学精心研讨总结

总结报告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

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李清照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被誉为婉约词之宗。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她的词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¹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王朝,饱受战乱之苦,以1127年的大变乱为界,李清照的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我们就沿着她的人生轨迹来体会她诗词风格的变化。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如写于早期的两首著名小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小词写出了清秀的意境,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图。写作者的一次荡舟野游,天色已晚,一个醉酒的少女划着一叶孤舟误入到荷花丛中,在夜幕中激起一滩鸥鹭。大自然的天光水色,鸟兽鱼虫与醉酒的少女巧妙地自然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画面。从此词可看出李清照所流露出来发的那种欢快的情绪和投身大自然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童心和志趣。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个天真浪漫,活泼热情,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后一首词,李清照认为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这种景物和季节的变化也触动了李清照敏感的心,引起了她心中的惆怅之情,这种惆怅之情充分地展现在作者短短的几句词中真可谓语浅意深。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春光的流逝,便预示着年岁的逐增,清照不免由此生发怅惘之情,借海棠花事感叹青春易逝。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

再看《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出了一个富贵人家少女天真烂漫的形象。她生活快乐,性格活泼,甚至有些不拘小节,你看那位如花少女刚“蹴罢秋千”,颇有倦意,连纤纤玉手也懒得抬,正“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时,听得有人来了,连鞋子都顾不得穿,光着袜子害羞地往屋里跑,头上的金钗都滑落了,却又倚着门回头嗅嗅青青的梅子,那“和羞走”“倚门”及“却把青梅嗅”等一系列的描写,则将李清照如此忙乱慌张的原因点破,原来客人就是她“青梅竹马”的未来夫君。这一“回首”,再次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和与众不同。多么真实而细腻,而把这样一位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少女活化出来的李清照,当时不就是一位热爱生活、天真烂漫的如花少女吗?这正是李清照早年的自画像。

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少女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其早期少女词抒写了这一时期的生活及感受,抒发了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向往爱情之意,语调清新自然,不加雕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活泼率真、娇羞可人、烂漫多情的少女形象:加上其细腻的笔法,景物和感情的交叉描绘,使得这个时期的词作个性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不久,李清照与赵明诚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可是丈夫又要经常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了极大地悲愁和苦闷。思

念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述于笔端。作品的字里行间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词人相思愁苦的爱情主流。

这段时期代表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送别了丈夫,李清照反复回忆夫妻恩爱的岁月却独守空闺,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一种无尽的相思挥之不去,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让她刻骨铭心,离愁别恨跃然纸上。

又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借描写重阳赏菊委婉地表达了闺中寂寞和离情,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重阳佳节本是团圆之日,可

是此时夫妻分居两地,于是没了赏菊的兴致。一句“半夜凉初透”,写尽半夜凉透的冷寂,凄清,给人以无限寂寞清冷苦况。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以愁字起,以瘦字止,情思绵绵。整首词无一字言情,却句句是刻苦铭心的情语,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

这一时期的李清照用她的女性之笔,进行大胆地真情告白,倾吐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对爱情强烈的执着,为世人谱写了一首凄美动人的爱情悲歌。

一一二六年,金人入侵,汴梁失守,北中国相继沦陷。李清照美满的生活,被金兵的铁骑无情地碾碎了。她无所安居而仓皇南渡。最为不幸的是她丈夫赵明诚的暴亡„„俗话说,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晚年丧子女,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第二年(一一二九年)八月十八日,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李清照的丈夫在建康病逝了。真是或不单行啊!到了这年的冬天,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在极度痛苦中写下了《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好无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词人在这里满含血泪之笔,通过细致的内心刻画和形象的情态描绘,来表现一个孀妇的寂寞和哀伤。战争带来了“天涯海角”,忧伤带来了“两鬓生华”,这就是反映流亡孀居生活的凄寂和辛酸;另一

方面也暗示了政局的危机——“晚来风势”。这既是晚来北风越刮越猛的实写,又可以理解为北方金人连续不断的侵扰。

李清照独处异地,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词的创作风格上更加沉郁凝重了,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了。如

李清照南渡后写的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通过对残秋黄昏悲凉景色的描绘,特别表现出作者的哀愁和沉痛,曲折地反映了充满战乱的南宋广大妇女的苦痛遭遇。词中连用叠字,一气贯注反映了她遭到浩劫之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的情景。字字凄苦,声声催泪,仿佛连读者的心也被带进了悲哀的深渊。

李清照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她的遭遇和痛苦都是紧紧地和社会现实连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李清照这一时期词作表现出深愁惨痛,正是当时统治集团卖国政策的产物,具有历史原因和社会群众的基础。

1155年前后,历尽了悲欢、荣辱的李清照,在寂寞凄凉之中结束了她那痛苦的生命。至此,悬于太空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星陨落了。但是,她留给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而永远保存下来。

总之,李清照的艺术成就,在此前历代女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后人认为她的词“直欲压倒须眉”,称她是“词家一大宗”。的确,李清照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的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研究结论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家庭环境及自然环境中受到熏陶,培养了良好的文学素质,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个性和心灵,奠定了她独立自由的创作风格,这时期的词个性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丈夫的思念。前期词具有风格清新俊秀,充满青春活力的特点。

后期的李清照经历了丈夫的离去和国破家亡的惨痛,使她的的词由青春活力迅速转变为了深愁惨痛,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

时代和个人的经历使李清照的心态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创作风格的变化无不受其心态特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吴兆基注译 《宋词三百首》 三秦出版社 2007年5月 陈新璋 《唐诗宋词概说》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10月 罗宗强 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

吴世昌:《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9期。

施议对:《宋词研究概述》,载《文史知识》1984年第2期。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载《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杨海明:《婉约——唐宋词的主体风格》,载《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7期

致谢:

篇7:李清照传奇人生三部曲介绍

李清照传奇人生三部曲介绍

李清照,一个清雅而响亮的名字,一位传奇而多才的女子,《漱玉词》的作者,婉约词的代表。她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也因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宗。纵观女词人的一生,其实可以分为三个人生阶段,即生活优越、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相夫治学、琴瑟相合的少妇时代,国破家产、颠沛流离的老年阶段。而《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正是词人三个人生阶段典型的.白画像。今天,当我们对这位传奇女子心生仰慕,心怀好奇时,不妨从解读《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人手,去解读李清照的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如梦令》生活优越、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全词洋溢着心底的欢愉,用清新美丽、朴素的话语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难忘那日暮时分,难忘那溪亭畅饮,难忘那荡舟奇景一个兴尽透现了词人兴奋激荡的体验,一个沉醉饱含了词人陶醉流连的情愫!

作者选择鲜明的意象来再现这美妙的时刻。抹上斜晖的溪亭,摇曳穿梭的小船,层层叠叠的藕花,惊飞洁白的鸥鹭,一一从作者心底闪过,也在读者眼前闪过。作者运用蒙太奇的镜头组接术绘下了这欢乐的场景,可谓声色俱佳,动静相宜。

全词一韵到底,琅琅上口,读来如夏日清晨闻听林间小鸟的清唱:快乐热烈,朝气蓬勃。

篇8:李清照的人生感悟

一、李清照南渡前的主要生活经历及其词风

(一) 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及其词风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 (1084) , 济南章丘明水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 父亲李格非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 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 学识渊博, 为当时著名学者, 官至礼部员外郎, 京东路提点刑狱。母亲王氏, 身出名门, 知书善文。这样一个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对她具有良好的影响, 使她从小就具有不平凡的创作才能。另外, 她的家庭气氛比较宽松开明, 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 奠定了她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 家庭生活富足, 加之个人心情舒畅, 因此, 此时其词风受生活的影响就表现为明丽、开朗、清新。李清照少女时代的词欢快无忧, 充满乐趣, 这正是她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夏季午后, 炎热消退之时, 词人与伙伴泛舟湖中, 一边游戏一边喝酒, 嬉戏玩耍, 好不痛快。又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幅多么生动有趣的秋千图, 那位荡秋千的天真活泼而又聪慧顽皮的少女, 不就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吗? 再看她另外几首早期词中的作者形象, 例如:《浣溪沙》中那个“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多情少女; “似也恨 , 人归早” (《怨王孙》) 中那个借助鸟儿表现自己心思的钟灵娟慧的少女。透过这些词, 我们仿佛看到李清照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二) 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的生活及词风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1101) , 李清照十八岁, 嫁给了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 两人志同道合, 婚后生活非常美满。婚后的李清照, 生活舒心适意, 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 而美满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理想。此时, 李清照的词风在明快中又多了艳丽的一面。如: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

这首词上片写买花, 但只截取买花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画面:女主人公手执鲜花, 作满怀深情状地欣赏。下片写戴花,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生动传神地写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妒的心理。最后通过比花, 从人物的思想写到行动, 整个词清新绚丽, 恰到好处地反映出词人新婚后轻松浪漫的生活。但赵明诚在太学读书, 每月初一、十五才回一次家, 这对于新婚不久的夫妻来说要受相思之苦, 于是“愁”字和“酒”字便悄悄地走进李清照的词中 , 词风有了灰暗的色彩。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一剪梅》)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在这两首词中, 已看不到往日无忧无虑的少女形象, 取而代之的是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此时两人虽然短暂分离, 却互相惦念, 一种离愁, 由两人分担, 更何况尚有传情锦书的慰藉, 在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这时李清照的词是传统婉约词的悲秋伤春, 离愁别恨, 但感情真挚, 意境深厚, 非同时代男词人模取女声之作可比。这样欢乐与甜蜜的新婚生活没过多久, 崇宁元年 (1102) 七月 , 李格非因“新旧党争”被罢官 , 李清照写诗给公公, 希望他帮助自己的父亲摆脱困境, 却遭到拒绝, 李清照因此而写下“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诗句。“后二年, 出仕宦……”① 赵明诚出仕带来的是更为长久的分离, 这让这对恩爱夫妻更是苦上加苦。受生活的影响, 李清照的词风较以前变得沉郁、凄婉、哀怨忧伤, 如: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 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休休! 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 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首词在预写别后之情, 上片突出一个“慵”字, 写词人听到丈夫将要离别的消息便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下片部分突出一个“念”字, 烘托出词人因思念丈夫而产生的“愁”。并且说明这一次的“新愁”和“新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而是“生怕别怀离苦”, 况且, “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较之以前的短暂分离的“愁”, “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这“新愁”既有丈夫的远离, 又有自己父亲的落难, 内涵十分丰富, 所以才“多少事, 欲说还休”。

在饱尝了两年多的相思之苦后, 李清照又回到了日夜思念的丈夫身边。

春到长门春草青, 江梅些子破, 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 留晓梦, 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 疏帘铺淡月, 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 著意过今春。 (《小重山》)

这是一首当春怀人、盼望远人归来之作, 既没有写个人独居之苦闷, 又没有写良人不归之怨恨, 而是热情地呼唤远行在外的丈夫早日归来, 共度今春的迫切心情, 表达了词人盼望夫妻团聚的欢愉心情, 词风较此前明显清新、明快了许多。

然而, 好景不长, 大观元年 (1107) 三月, 赵挺之去世, 蔡京趁机诬陷死者, 赵明诚也被罢官入狱, 一直到七月, 赵明诚才被释放。遭受这一连串无端的打击后, 夫妻俩已心灰意冷, 决意脱离官场, 他们回到了青州老家, 在乡里开始长达十年之久的屏居生活。在这时期内, 他们摆脱了官场上的钩心斗角, 离开了城市的喧嚣纷扰, 归来堂上悉心研玩金石书画, 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 尽情享受着隐退生活带来的蓬勃生机和无穷乐趣。对于这段幸福的生活,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面有记载:“后屏居乡里十年, 仰取俯拾, 衣食有余……每获一书, 既共同勘校, 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 亦摩玩舒卷, 指摘疵病, 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 每饭罢, 坐归来堂烹茶, 指堆积书史, 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 以中否角胜负, 为饮茶先后。中, 即举杯大笑, 至茶倾覆怀中, 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②这时的词风恬淡自然, 表明作者追求隐居生活的心境, 如:

小楼寒, 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 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 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 徐娘傅粉, 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 屈平陶令, 风韵正相宜。微风起, 清芬酝藉, 不减醾酴。渐秋阑, 雪清玉瘦, 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阜解佩, 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 浓烟暗雨, 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 留得几多时。人情好, 何须更忆, 泽畔东篱。 (《多丽·咏白菊》)

这首词作者赞美了菊花的清雅高洁, 由菊花联想到了归隐田园的陶渊明, 表明了作者追求菊花般的清雅高洁, 十分向往陶渊明一样隐居绝俗的生活。

然而, 当李清照准备与丈夫隐居绝俗, 永远过“泽畔东篱”式的生活时, 赵明诚于宣和三年 (1121) 被任命为莱州太守。官场的险恶早已使李清照夫妇深受其害, 如今赵明诚又复入宦海, 而李清照又无法阻止丈夫再入仕途, 所以, 刚刚离开李清照的“愁”又回到了她的词中, 而且“从今更添, 一段新愁”, 词风又回到了从前的沉郁、凄婉。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 她在婚后至南渡前这段生活经历比较曲折, 影响到其词风, 显得比较多变。

二、李清照在南渡后的生活及词风

(一) 李清照南渡后至赵明诚病逝前的生活及词风

靖康元年 (1126) 八月, 金兵南侵, 同年十一月, 金兵攻陷汴京, 次年二月, 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先后南渡, 但他们花了毕生精力所收集到的古籍、古器物却大多毁于战火。国家遭受巨大的灾难, 也使李清照的生活发生急剧变化。从此, 李清照的离愁别恨加重了分量, 作品内容也在从前的抒写悲秋伤春、离愁别绪中增加了对国家灭亡、人民丧乱流离的痛苦感受, 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出现在她的词中, 词风为之一变, 从此李清照的词中具有了一种阳刚的丈夫气。即词风变得婉约而不绮靡, 而是柔中有刚, 蕴含豪迈之气。一首《渔家傲》最能代表此时的词风: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 在封建社会, 李清照纵然才华横溢又有何用呢? 一个“谩”字, 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引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控。尤其是“九万里风鹏正举”, 其豪放处已近乎苏、辛。另一首《鹧鸪天》也颇有豪放气:“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 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自是花中第一流”同样表明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的豪气。李清照豪放词风的出现, 既是其博采众家所长的一个表现, 又是受生活的影响。词人不满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醉生梦死的生活态度, 渴望北上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情绪不时在词人心中流露, 但自己又无力回天, 只有把爱国热情化作满腔悲愤不时在词中流露。这种爱国情绪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在词人同时期的诗作《夏日绝句》里也有明显的表达。

(二) 李清照在丈夫病逝后的生活及词风

李清照在愤懑不乐中过了两年。建炎三年 (1129) 八月, 赵明诚病逝。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加上金兵渡江南下, 使她害了一场大病, 气息奄奄, 孤苦伶仃的李清照从此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饱尝人间的苦难。词人先后奔波于明州、奉化、温州、越州一带, 日夜不得安宁。她丧失了完整的、统一的国土和美好的幸福家园, 丧失了志同道合的丈夫, 丧失了自己费尽心血收集的珍贵文物, 丧失了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生活的巨变引起了她词风的变化, 变得更低回、宛转, 凄苦深沉。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 以非常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词人在一个秋日里, 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 凄楚悲哀的心境, 这实际是作者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首词曲折而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飘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 悲哀的内心世界。与早期作品的伤春悲秋、伤离怨别不同, 它不是生离之短暂, 而是死别之永恒, 不是暂时的空虚, 而是长久的寂寞, 不是可望团圆, 而是已成永诀, 丧夫之痛与国家残破、故土难回的深切哀愁凝聚交织, 沉痛无比。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失词如今变成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 词风由明亮轻快变得灰冷凝重。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时所作。已经五十一岁的她, 几经波折, 流离失所, 心情极其沉痛悲苦。首句写盛开的繁花受到狂风的袭击已委身于尘土, 这正是词人自己身世的象征。次句写日色已高, 头犹未梳, 虽与“起来慵自梳头” (《凤凰台上忆吹箫》) 语意相同, 但那是生离, 这是死别, 区别明显。这一切悲苦, 都是由于“物是人非”, 并非无聊的伤春悲秋, 而是家国之变, 身世之痛, 故而“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尤其是“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短短三句, 将内心的犹豫和不堪负载的愁苦量化和具体化, 既曲折生动又巧妙自然。

我们再看李清照南渡后其他几首词作所表现出的词风: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永遇乐》) 所表现的低回宛转。“春归秣陵树, 人老建康城。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所表现的苍凉沉郁,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孤雁儿》) , 所表现的凄苦深沉无不是李清照晚年词风的代表。

综上所述, 李清照的词风并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 它由少女时代的明丽、开朗、清新到少妇时代的明快、艳丽, 再到沉郁、凄婉, 又到隐居时代的恬淡自然, 一直到南渡后的低回宛转、凄苦深沉。虽然主流是朴素自然, 妩媚秀逸的婉约之风, 但其词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与词人坎坷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南渡后, 生活的巨变使李清照的词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剧痛, 爱国情绪不时在她词中流露, 词风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程千帆, 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2]罗宗强, 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周汝昌,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4]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5][清]穆东居士.宋词三百首.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4.

上一篇: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下一篇:学生信息成绩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