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理论论文

2024-05-11

情境认知理论论文(通用6篇)

篇1:情境认知理论论文

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研究

“知”与“行”的严重脱节使得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始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作为国内外前沿教育研究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真实或者拟真实的现实环境或情境中展现并通过参与有目的的语言实践活动获得的,??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然而,高校众多教师对这一理论缺乏深刻的认知,以至于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未能达到理想效果。试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Bookl Unit 6Learning to Work Together(学会合作)为例,探讨设计体现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这一研究对于提高课堂互动、构建语言交际环境,以及培养团队精神都有深远的意义。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其蕴意

传统的大学教学往往培养出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近年来,将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研究。韦伯斯特词典定义“情境”为: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情景、背景或环境。设计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中设计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真实情境,与学生类似的或相关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和文化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用知识不可能抽象地摄取,而应该在置于与其有关的具体的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才能获得。

情境从头至尾、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迁移活动中。适宜的情境能将抽象的学习知识具体化。方便学习者记忆和理解。学习的强化和迁移能更好地实现。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情境影响者学习者学习动机、情感需要等。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情境则影响其兴趣态度、学习方法等。让学习者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擅长学习的过程转变。

将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知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实际经验的总结。知识的构建离不开实际的教学情境。因此,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处在一定的情境中,否则,习得的知识就会失去原有的活力,枯燥死板,毫无意义可言。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知识的学习同样需要与真实世界的情境相结合。例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四单元课文A中的Stay Hungry,StayFoolish(求知若渴,虚怀若愚)。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机械地讲解课文的中心含义、全篇结构、重点词汇或词组以及句型的用法等。学习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学生能理解标题以及课文的真正含义吗?也许他们能弄懂课文的字面翻译的含义,但课文对于等他们来说仍然是“字面化”的文章。但是如果教师将乔布斯演讲的原文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演说家的风范与魅力。

又如,Unit 5 Text A“Three Daysto See(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8段作者描述了只凭触摸来感受事物的美好。文中用了大量的形容词来形容,如“delicate”、“smooth”、“rough”、“delightful”、“remarkable”等等。学生虽然能借助老师或者字典的翻译来得知这些词汇的含义,但对此的认识仍然是十分肤浅的。一位教师在学生学习了这些词汇的意思和用法后,将自己收集的一些树叶、树皮、树干带到了教室,让学生感受叶子的精巧对称、“白桦树树皮的光滑”、“松树树干的粗糙”。然后让学生讨论。描述植物时的英语准确用词与单词本身有怎样的联系。通过讨论,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更加明确的显现出来了。

从教学视角而言,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设计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知识。上述两例中乔布斯演讲的视频与图片,以及带到教室的树叶、树皮和树干等素材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通过在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下进行这样的情境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明确清晰的学习条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以及合作的动力。

体现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上课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Book1

单元主题:Unit 6 Learning to Work Together(学会合作)

Text A:What Does Teamwork Really Mean?(课文A:团队精神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课文中心思想:文中通过足球比赛的例子阐述了团队精神的含义。即,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沟通。作者讲述了未来员工招聘的必要条件就是具有团队精神。

教学案例具体设计步骤:

情境设计之自主学习

实施要求:在每一个单元主题开始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每一项要完成的任务,必要时提供帮助,指明方向。

具体案例设计:在讲解课文What Does Teamwork Really Mean?之前,教师布置给学生预习的任务,展开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学生课外上网、通过新世纪大学英语网络平台或者去图书馆查阅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资料。

情境设计之引题

实施要求:根据本单元的主题设计出具体情境,并将与主题相关的一些小任务在不同的情境中完成。

具体案例设计:课堂一开始,教师先通过播放一段中国传统故事的视频“三个和尚”,带领学生进入“挑水喝、抬水喝以及没水喝”的三个特殊情境中,让学生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该视频,了解团队精神的有关内容。最后,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对团队精神的学习,分好的小组讨论以下相关问题:

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of what you can accomplish only through teamwork?

Do you enjoy working with others?Why orwhynot?

Have you ever had any experience of successful cooperation with others?Describe it briefly.What should you keep in mind if you want to work well with others?

情境设计之课文导入――小组合作

情境之二:头脑风暴――补充“团队精神”词汇

实施要求:这一部分注重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具体案例设计:此项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G1、G2、G3…各个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后列出所有知道的关于TEAMWORK(团队精神)的英语词汇或短语。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组长向全体同学通过黑板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小组所列词汇或短语,教师就每一组的表现进行点评。随后教师布置各个小组内就引题中的四个问题进行讨论,各个小组就讨论结果进行发言。课后班上喜欢不同球类运动的同学形成三个不同的小组,如篮球小组、足球小组、排球小组等。这三组同学各自组织一场球赛,然后每个小组通过自己比赛的切身体会写成二百?~左右的英语报告。另外不参加比赛的同学形成一组,认真观看任意一场比赛或者网上观看历届的奥运会大赛,如获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赛冠军的中国队。以观察者身份也写成二百词左右的英语报告。在下一次课堂上进行陈述(可以做成PPT)。这样学生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了解TEAMWORK的真正含义,了解TEAMWORK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无论在学习、生活乃至以后的工作上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

情境设计之评价

实施要求: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含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具体如下表:。

案例设计:每个小组填写由教师下发的小组评价表。包含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各占50%。最后由教师就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情境设计之主题拓展

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在句酷批改网上布置若干个和TEAMWORK相关的作文题目,学生们针对这些题目发表自己意见和论述。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设计

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了条件。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是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的过程。而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则客观上驱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运用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进行大学英语课堂设计,达到了预期理想的效果。课堂中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以及课后的球赛英语报告等情境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学生眼前,让学生感受到情境的真实性,与情境交融在一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良好,无论是头脑风暴想单词,观看视频回答问题,还是亲身体验球赛谈团队合作的感受。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非常积极的参与,很有学习激情,课堂气氛浓郁。

为学生构建了语言交际环境。语言交际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在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设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案例设计中通过主题讨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等语言输出奠定了基础。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在教室更能感受真实的生活,使语言自然融于情境之中。语言表达不再枯燥乏味,而是真情流露,饶有韵味。学生也更加积极热情地学习英语知识,活力无限。

为团队精神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的小组合作的情境能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团队精神,集体感和竞争意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营造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有效的.隋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分工,给学生一个共同的合作学习目标,让小组成员为了自己团队的荣誉通过语言去展示自己,让小组间互相评价、共同提高,通过互评来达到主动合作,关心团体的目的,给团队精神的培养创造了条件,也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课堂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教学任务能更加顺利地完成。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具有情境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实践分离、知识与能力分离。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能很好的解决这个相分离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大力提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使教学效率能有效提高。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篇2:情境认知理论论文

1、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真实的实践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生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以莱夫等人为代表的情境认知的社会学视野,强调了“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实践共同体”等要素。“它意味着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其中参与者共享着理解,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对共同体的意味是什么”。

情境观认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意义正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征,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合,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总之,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也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境认知教学的基础

2.1认知元是一个在联想过程或符号操作中起作用的心理反应的单位。

它具有完整性、一致性、稳定性,可以把复杂的输入综合处理,以决定是否需要引起反应。它可以保证知觉及时辨认。认知元一经形成后,就成为物体、空间关系、面孔或其他知觉单位的相对固定的神经符号,成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我国的认知心理学者在吸收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基于遗传的认知元的形成是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2心理健康课程的两个属性。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性。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一整套工具。工具和知识共享着若干重要特征:它们都只能通过运用才能完全被把握和理解;它们的运用既必须改变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又必须适用它们所赖以存在的文化信念体系。因此,知识既是情境性的,又是通过活动和运用不断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积极地使用工具,而不仅仅是满足于获取工具。而且人们在使用工具的同时,不断构建对于世界和工具自身丰富内涵的理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具的意义也不是不是抽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否则,生硬的“知识”或“道理”无法在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得以延伸和应用。与生活中使用的其它工具一样,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工具同样反映了使用工具的文化的累积性、智慧以及个人的洞察力和活动体验。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应该是受到十分关注的。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和结晶,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立的各种文明的总和。教育是文化传递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包括了思想、知识、道德、风俗及每一代人的认知图式等。这种传递并非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而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对社会文化世代连续性过程的同化与顺应而引起的文化潜移。也就是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通过教育使下一代将本民族或国家的价值观念、历史沿革、宗教、习俗等文化形态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之中,从而构成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其次,教育在文化传递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把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形态加以更新。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维方式,各民族或国家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使其教育思想呈现了丰富的表现形式。还有,文化影响教育,关键是文化价值的定向作用。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持文化价值,按文化价值培养下一代,使该文化世代运行下去,他的产生、发展及表现形式就必然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2.3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传统做法是把知识与运用相分离,孤立地教授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辅之以案例作为论据。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普通场景)听得津津有味,但在实际中,不能把知识整合运用来对自己或他人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和调整,因此也更谈不上发挥该课程的任何实践指导作用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普通场景(即常规课堂)的学习中,不能表达和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脱离了学生自我情绪体验的具体情境。相反,在设置的专题情境教学中(如团体辅导、观看电影、任务驱动、仿真模拟等),学生却能成功把所学的相关心理学知识和自身很好的联系起来。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观

3.1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系到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境,他们在知识的获得与运用中利用生活经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认知与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有效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环境和场景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有很大的意义。

3.2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就必须保证学生获得以下学习机会:既跟真实的社会境域相整合,又能十分贴切地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提供给学生具有真实目的任务很重要。

3.3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认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认知与学习中学生必须获得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反思的机会,因为正是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形成生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从而加深对所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整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思、指导实践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究其实,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所在。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的教学模式的提出,源于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情境的观察。当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融入了让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健康知识在他们的社会生活情境中的理念时,这门课的意义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一般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实践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事实表明,在情境中获得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比通过死记硬背或“满灌式”所获得的知识更灵活、更有用。为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大堆陈述性的知识,而是要这些知识置于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实践,把所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情境活动相联系。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4.1基于情境的行动。

情境认知理论学者认为,人们不是根据内心关于世界的符号表征行动的,而是通过与环境直接接触与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动的。在这种基于情境的行动中,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发生的情感中,内隐的知识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情境行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者经常对情境进行反思。这表明,虽然随着实践者经验的日益丰富,其内隐知识的复杂性与有用性都会随之增加,但是当实践者必须处理不同情境中的问题时,他必须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建构设计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便使情境行动得以继续。不同领域的实践都存在着情境行动与行动中的反思相互交替的现象。

4.2参与的形式。

“参与”意味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情境学习中有关参与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社会参与的形式,学习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参与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用新的方式观察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透镜。

4.3社团实践与仿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将社会性交互作用视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此,一个概念必须强化,这就是“社团实践”。该概念既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模仿活动而构建的,同时,它也同样强调实践与社团的重要性。其含义是:在情境认知中,知识被视作实践能力;意义可理解为一种社会单元的构建,该单元共享着某一共同情境中的支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作为一种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增强对社团体验的情境的参与。

由此,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提出以下四个建议:

一是,在教学中提供的真实与仿真的境域和任务要能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

二是,提供给学生对真实生活过程进行观察、体验的机会。

三是,组建的课外学习社团和实践社团,能足以支撑课堂知识学习的社会协作性建构,使内隐知识转变为外显知识。

四是,改变目前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提供针对学习的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一个载体。对学生的文化适应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从出身直至生命的终结都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观察和实践接受着他所处社团的信念、行为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影响,健康心理的获得是文化适应的结果。与此不相一致的情况是,目前的教学往往并不提供,或无法提供学生进行文化实践的机会,即便有机会也是非常少。这其中包括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学体制,学校条件,教师的教学理念等等。反思目前的心理健康课程,情境教学与情境认知应纳入教学规划和课程设计之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与我们文化价值相适应的心理,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篇3:情境认知理论下的教学情境设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学习领域中最为专家们所广泛接受的是“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下的学习特点是把个人学习放在更大的物理的社会的情境脉络中,这种境脉反映了知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方式.“学习既是个体性的建构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社会性的、工具中介的知识合作建构过程.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意图的、复杂的,是处于它所发生的情境脉络之中的,只有将学习镶嵌在他们所进行的物理的社会的情境脉络中,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学习与认识基本上是情境性的,内容背景、实践共同体和参与,这三个要素的有机整合构成了课堂中情境的基础.可以说,情境学习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实践共同体中,在行动中,在合作中,在反思中,协商和建构知识的意义和学习者身份的过程.”

为了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就要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创设情境、学生活动、建构数学、数学应用.下面分别探讨这四个教学阶段教学情境设计要义.

一、创设情境——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教学所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感受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地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学生初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使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而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得教学远离生活的境脉.情境架设了“学校学习”与“日常学习”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通过这个桥梁做好两者之间的必要转化,既由日常学习上升到学校学习,以及由学校学习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创设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生活问题,已经成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数学生活化”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例如,在“平均变化率”概念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引言):世界充满着变化,有些变化几乎不被人们所感觉,而有些变化却让人们发出感叹与惊呼.下面是一个案例:某市2004年4月20日最高温度为33.4℃,而此前的两天,4月19日和4月18日最高温度分别为24.4℃和18.6℃,短短两天时间,温度陡增14.8℃,闷热中的人们无不感叹:“天气热得太快了!”但是,如果我们将该市2004年3月18日最高温度3.5℃与4月18日最高温度18.6℃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两者温差为15.1℃,甚至超过了14.8℃.而人们却不会发出上述感叹.这是什么原因呢?

又如,“数列”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大千世界蕴含着无数的自然规律,从细胞分裂到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从树木的生长模式到葵花种子、鹦鹉螺壳花纹的排列……他们都有其生长的方式和特点,如:(1)树木生长规律1,1,2,3,5,8,….(2)彗星每隔83年出现一次1740,1823,1906,1989,….(3)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1,….问题:上述例子有何共同特点?

二、学生活动,建构数学——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

问题情境是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常采用的一种情境设计方案.这种情境设计:要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思维活动便处于抑制状态.在学生心中,教师是最富有权威的人,加上教师的过严要求,常常使学生敬而生畏.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形的束缚,甚至是一种思维的桎梏.所以,我们要努力通过师生的互动以及活动在其间的师生的情感,共同创设一种美、智、趣的教学场,并于亲、助、和的人际场交融在一起,使学生进入这样的情境就觉得亲切.从而使学生带着热烈的情感主动地参与或者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以及达到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的境界,巧妙地把学生的思考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相互激励、和谐统一中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认真考虑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成为思考者和真理的发现者.

案例:抛物线的概念和标准方程的教学过程节录.

师: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

生众:直接法.

师:用一句话来概括此法的基本特征,那就是——

生众:将几何条件代数化.

师:求平面内到定点A(0,1)与定直线l:x=0距离相等的动点M的轨迹方程.

生1:设M(x,y),则由题意得M点满足的几何条件,再将此条件代数化,得,化简得y=1.生2:这个方法太麻烦,直接由几何条件即可得轨迹是过点A,且与x轴平行的一条直线,其方程是y=1.

师:妙!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现在将问题改为:求平面内到定点A(1,0)与定直线l:x=-1距离相等的动点M的

师:请展开讨论,如何根据方程的特点确定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及抛物线开口的方向.

轨迹方程.你还能那么快知道点的轨迹吗?

(第一次笑声.)

生3:将几何条件代数化得,化简得y2=4x.

师:这个方程表示什么曲线?

(学生思考.)

生众:抛物线.

师:不对啊!y2=4x怎么会表示抛物线呢?以前研究的抛物线不是这样的呀!(非常惊讶.)

生4:以前研究的抛物线是二次函数的图象,其开口是向上或向下的,而这个抛物线的方向是向右的.

师:世界真是丰富多彩啊!现在将问题一般化,求平面内到定点(P>0)与定直线l:距离相等的动点M的轨迹方程.

生众:得y2=2px(p>0).

师:由以上讨论,请说出抛物线的定义,最好不要看书,实在不会,偷偷摸摸看书,我也不责怪你!

(第二次笑声,为教师丰富、幽默、富有亲和力的语言鼓掌.)

(课堂气氛欢快而热烈.)

生5:从方程中可以看出抛物线y2=2px(p>0)关于x轴对称,所以焦点在

生众:在平面内到一个定点与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动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

(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我早就知道你的说法不太严谨,看看上面研究过的问题……

生众:必须注明定点不在定直线上,否则轨迹就是一条直线.

师:椭圆与双曲线中也有类似的情形,数学语言就是非常严谨,数学学好了,以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去与人打官司,你也会打赢.

(第三次笑声.)

师:如果将定点和直线分别换成,,则得——

生众:得y2=-2px(p>0).

师:还有没有其他形式方程?

(在这样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生思考,探究.)

经过研究,又可得其他两种标准方程.

师:椭圆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只有两种,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种,怎么分得清啊?

(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经过讨论,逐步填写下面的表格.)

x轴上.又因为有x≥0,所以抛物线的开口向右……总之焦点看一次项,开口看符号.

(掌声.)

师:x或y的取值范围决定了曲线的位置,在椭圆和双曲线的研究中都进行过类似的研究,这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魅力和威力.在四种标准方程中,能称为y是x的函数的有哪些?

生6:只有x2=2py(p>0)与x2=-2py(p>0),他们与以前研究过的二次函数是一致的.

师:可当时并没有研究过这两种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标准方程啊!(第四次笑声)可为什么y2=2px(p>0)与y2=-2px(p>0)不能称为y是x的函数呢?

(出其不意的一问激起学生的沉思和回顾,这时的教室出奇的静,这可能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灵敏的寂静”.)

生7:它们不符合函数的定义.

师:能具体说说吗?

(学生一时语塞.)

师:这确实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谁能回答?

生8:在y2=2px(p>0)与y2=-2px(p>0)中对于x的任何一个正值,y都有两个值与它对应,所以不符合函数的定义.

(太棒了!教师的问题问得好,学生回答得更好!)

师:我们在研究椭圆和双曲线时,都曾讨论过他们的离心率,你们看抛物线有没有离心率?

生9:有,而且离心率为1.

师:地球上的,地球以外的,全宇宙的抛物线的离心率都为1.

(哄堂大笑.)

师:在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中,除了主变元外,决定方程形式的因素是——

生众:只有一个,那就是p.

师:在椭圆及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中a,b,c都有几何意义,p有没有几何意义呢?

生众:(回顾)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师: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只要——

生众:求出p这一个独立量就行了.

师:求抛物线的步骤是——

生众:一是定位,确定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及开口方向,二是定值,求p的值.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层层设疑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发现、研究、讨论、对比、联想中感知数学,建构数学.

三、数学应用——思中求变,变中求新

在数学应用的情境设计上,可侧重借助于变式教学.心理学实验报告指出,学习者克服图形非标准化的影响和背景复杂化的干扰,从而独立地观察图形的能力与他在数学学习中的分析思维和类比推理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它为我们提供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条新思路——变式训练,利用变式练习,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变式”主要是指对例习题进行变通推广,重新认识.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例如,我在讲解“不等式的应用”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若不等式x2+ax+1>0的解集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很快得到了解决方法.

变式1:若不等式x2+ax+1≥0的解集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变式2:若不等式ax2+ax+1>0的解集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变式3:若不等式x2+ax+1<0的解集为∅,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变式4:(2006年江西高考理科卷)若不等式x2+ax+1≥0对一切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x∈(0,].

变式5:若不等式x2+ax+1≥0对一切a∈(0,]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这5个问题分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使得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问题变化后没有形成现成的模式,必须通过独立思考,摆脱变式和背景的干扰,消除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来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好处,与此同时,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也得到相应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广泛收集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知识、方法,运用实例,激起学生兴趣,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思维调整到最佳境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情境认知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非常广泛和深刻,并非仅仅于此,笔者只是在自己教学实践的某些方面发现情境认知理论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的操作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之路是艰辛的,但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认知环境,让他们在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轻松愉悦地学习数学,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奇趣.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鲍建生,黄荣金,易凌峰,顾泠沅.变式教学研究[J].数学教学, 2003(3)

篇4:情境认知理论论文

为了改变我国中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相对薄弱、数学问题解决偏重结果忽视过程等状况,贵州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研究所的教师们从2001年起在西南地区部分中小学开展了“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实验研究(以下简称“情境-问题”数学教学). 八年多来,该教学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在国内外数学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1. “情境—问题”数学教学的基本内涵

“情境—问题”数学教学是指中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熟悉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出发,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环节,从而获取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该数学教学实验研究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落实到“以问题为纽带”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找到了切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1-4].

2. “情境—问题”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

“情境—问题”数学教学所倡导的数学教学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在基本模式的四个环节中,创设数学情境是前提,它对于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起着思维导向、激发动机的作用;提出数学问题是重点,这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实在窗口和有效切入点;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解决非常规问题)是核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注重数学应用是目的,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这对于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同时,这一模式的四个环节又是互相联系、互为前提的. 因为在数学情境中可以提出数学问题,同时一个好问题又可以作为一个新情境呈现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与解决问题是形影相伴、携手共进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同时,一个好的数学应用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好的数学情境. 所以,该数学教学模式构成了“情境—提问—解决—应用—情境—提问—解决—应用……”不断延伸的数学教学程式,它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动态的”数学教学基本模式.

二、情境认知理论概述

继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之后,情境认知(Situated Cognition)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又一重要研究取向.情境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布朗、科林斯与杜基德(Brown、Collins & Duguid)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正是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着. 学习的知识、思考和情境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知与行是相互的——知识是处在情境中并在行为中得到进步与发展的.[5]

学习的情境认知理论关注的是物理的和社会的场景与个体的交互作用,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是整个学习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境认知的突出特点是把个人认知放在了更大的物理和社会情境脉络中,这一情境脉络是互动性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6]

随着情境认知理论的发展,教育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这一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并把它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且围绕情境认知理论进行一系列教学模式建构、教学策略探讨等的尝试.

三、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情境—问题”数学教学

“情境—问题”数学教学是一项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实验研究,该教学实验强调数学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导向、激发动机的作用,强调由情境引出问题、在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把在情境中习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数学情境,强调在情境学习中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1.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数学情境创设

学习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情境是整个学习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问题”数学教学十分看重数学情境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问题”数学教学模式的起点,起着激发动机、诱导提问、思维导向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所创设的数学情境应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科学性等特点.在“情境—问题”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主要有:(1)以数学故事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2)以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创设知识型问题情境;(3)以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4)制造“数学悬念”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5)以数学活动和数学实验创设活动型问题情境;(6)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动画型问题情境.

2.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数学问题提出

学习的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实践共同体对个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认为知识的建构只能依赖共同体以及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对话、协商、交流和互动.“情境—问题”数学教学十分关注在情境学习中的学习者自主参与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实质性的和有意义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这尤其体现在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环节.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创造型的教师. 教育心理学认为,创造型的教师必须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创造型的教师应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认真对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创造型的教师不是急于给出解答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寻求可能的解决办法. 在“情境—问题”数学教学中,关于如何促使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之,数学教师要考虑5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希望学生提出什么问题?(2)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3)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合理性?(4)教师该怎样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5)怎样促使学生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了,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提出有创新性和发展性的数学问题,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才能更好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的核心问题. 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师生交流、同伴合作互助中发展数学问题意识,形成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3.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数学问题解决

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情境—问题”数学教学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兼顾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学习和经历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在“情境—问题”数学教学中,提倡如下的数学问题解决理念:(1)数学问题解决活动应由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数学情境中主动、独立(或合作)地进行,教师的指导应更多地体现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引发学生质疑提问、启迪学生数学思考上;(2)创造性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体现在提出数学问题和具体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从情境中质疑、探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去质疑、思考、发现相关的数学问题,在问题解决之后把已经解决的问题作为新的数学情境进一步反思、质疑又提出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3)数学问题解决与提出数学问题携手共进,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情境—问题”数学教学中,更多地强调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合作交流,提倡问题在情境中产生并把已经解决的问题作为新的数学情境以期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数学知识应用

情境认知理论重视学习者在真实的物理和社会情境中通过自主参与、亲身实践获得知识的社会建构.为此,提倡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生活的、真实的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情境—问题”数学教学十分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并且强调让学生从给定的数学情境中自主(或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教师在运用“情境—问题”模式开展数学教学时,要善于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型数学情境,促使学生从中提出应用型数学问题,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所以,“情境—问题”数学教学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从数学情境中提出应用型数学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以上论述表明,“情境—问题”数学教学是一项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切合中国数学教育实际、具有实践基础和理论指导的前沿性与探索性的数学教学实验研究(注:与该教学实验有关的教学案例可以参阅《数学教育学报》近几年各期).在各位数学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关心下,在实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情境—问题”数学教学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传汉,汪秉彝. 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 数学教育学报,2001,10(4):9-14.

[2] 吕传汉,汪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 数学教育学报,2002,11(4):72-76.

[3] 杨孝斌,吕传汉,汪秉彝. 三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 数学教育学报,2003,12(4):76-79.

[4] 杨孝斌,汪秉彝. 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析[J]. 数学教育学报,2004,13(4):84-87.

[5] BROWN J S,COLLINS A, DUGUID P.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1989(18).

篇5: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

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 姚梅林

[摘 要]学习的情境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与其所依存的物理和社会文化历史情境的相互作用,在学习的实质、内容、方式以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用等诸多方面,情境理论都呈现出与认知理论有所不同的新范式。情境理论对以往的学习理论具有一定的整合作用。

[关键词]认知;情境;学习理论;学习范式

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心理学对学习的探讨历经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可以说是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观的彻底变革。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无论是在研究理念、研究对象、研究方式还是研究领域等方面,认知取向的学习心理学研究都与行为主义有显著的不同,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受到认知科学、生态。心理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共同影响,加之对当时的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脱离实际、知识惰性化等状况的不满,学习的研究取向逐渐从认知转向了情境。学习的情境理论关注物理的和社会的场景与个体的交互作用,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是整个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情境不同,所产生的学习也不同,学习受到具体的情境特征的影响。情境理论虽然也强调意义的建构,但鉴于意义建构的`根本途径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与情境互动,因此,研究者更倾向于用“情境”一词来代替笼统的“建构”一词。

学习的情境理论将个体、社会以及环境等置于统一的整体中来考虑,对学习进行重新界定,赋予学习这一主题以新意,在学习的实质、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与认知取向有所不同的新范式。

一、什么是学习:从获得表征到参与实践

学习的实质是什么?这是任何学习理论都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对此不同的回答也是不同的学习理论的主要分歧所在。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并应用这些表征或结构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学习者个人内部的一种活动。情境理论则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

从获得表征的认知观点转向参与实践的情境观点,这与研究者的哲学思想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认知理论的哲学思想是一种主观/客观的二元论,尽管承认学习者与环境之间具有相互作用,但彼此是独立的,思维、学习与发展等都被看作是发生于个体内部的过程,物理与社会环境仅是外部的影响因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活动更多的是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将外在于个体的知识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即获得认知经验。比如说,对符号性表征进行编码、转换,形成更合理的、有意义的认知结构,或者用适当的语言符号来描述客观世界的特征和关系,或者用已建立的认知结构来解决客观问题等。外部客观世界是独立于学习者个体而存在的,不会因不同的学习者而异。作为学习者则要尽量通过学习活动来客观、真实地反映外部世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应该尽量教给学生那些表征着客观真实世界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不会因不同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当学生自己头脑中具有与教师或书本中相同的表述或结构时,就意味着学生进行了学习活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经验。

情境理论的哲学思想更多的是多元论或转换论,认为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动态的整体或系统,而个体、个体的心理活动以及环境等都是该系统的构成成分。个体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个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与环境保持动态的适应,而不是以某种认知表征来准确地匹配客观事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结果的产生既非个体或环境某个单一方面决定的,也非个体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这样一个主动参与实践、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个体通过在纸上做记录、与他人讨论、寻求外界帮助等多种方式来利用环境资源进行学习或

[1] [2] [3] [4]

★ 会计认知范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自我认知

★ 认知评价理论

★ 设备管理岗位认知范文

★ 自我认知范文200字

★ 认知实习总结

★ 暑期认知报告范文

★ 自我认知报告

★ 认知高中作文

篇6:漫谈公关理论“认知管理”

我还记得当时最常用的一句回答就是“公关不是三陪”。因为很多人,包括我的大学同学都一直在追问我的工作是不是原来电视剧里常常出现的,改革开放初期活跃在南方酒店的公关小姐,我猜大家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公关就是“把男的关起来,把女的放出来”的阶段吧。

再后来,我就会跟人家半开玩笑说,公关就是“发新闻稿“和“做脸”,因为公关的英文名称pr(“public relation”)与新闻稿(“press release”)的英文缩写是一样的。当时也是刚入行不久,很多工作是跟撰写和发放大量的新闻稿有关,而更为有意思的是,在当时所处的环境中,我看到了在今天仍很盛行的对形形色色”做脸功夫”的盛行。

就在一年前,在历经了最大本土公关和着名香港公司的成长考验之后(做过数个国际大品牌it公司的公关,打了多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规模硬仗,虽付出了大量的血和汗,度过了n个不眠之夜,但传播效果非产成功,同时促进了我的职业发展),我加入了我现在供职的全球顶尖的国际公关公司。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与工作之后,我接触到了“认知管理”这个理论,它把我对公关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说得传统一点,“认知管理”就是一门“攻心”的艺术。

按名索义,公关是公共关系的简称,其概念无所不包。从国际战略关系,到国家发展与管理,再到企业生存发展,一直到我们每个人的发展与前途,无处不需要和体现公关的影响力。从形式上讲,公关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仅以媒体公关为例,其包含了新闻稿,新闻发布会,媒体访问,文章发放,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等。随着科技与创意的不断发展,今后还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各样手段出台。

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公关行为都是通过媒体或其他途径/渠道,为了改变或加强目标受众对某个组织,某个人或某件事的认知,即消除或淡化受众对该组织的负面认知,或建立或加强目标受众对该组织的正面认知,而这种正面认知是需要与该组织对自身的正确定位相一致的。

认知管理应该是内部与外部认知管理的整合。其第一步就是需要了解内部和外部对该组织或其行为的认知,即通过调研,分析来搞清该组织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各是什么,然后以此制定并实施内部与外部认知管理的解决方案。这大慨可以称之为公关工作的核心部分。

我个人认为,北京申奥成功就是一个例子。中国政府先是做好内部认知管理(可以说是内部公关)。即协调处理好内部关系,通过各种宣传与互动活动,调动起全国民众的申奥热情,获得全民的鼎立支持。内部认知管理的成功为外部认知管理的实施打下了极佳的基础。我们看见的活动就有张艺谋宣传片,各式展览与文化活动,大型群众申奥活动,奥运明星助阵,外电昆玉河沟通会,政府高层倾情演讲等等,通过这些所有台前幕后的全民努力和举国资源的有力支持,将东方巨龙自信,开放,美丽,友好,文明,经济发展,和平崛起的新形象和“合举国之力,倾万众之情”来申办奥运的正面信息与诉求全面深入及时地传递给全世界,终于成功影响了奥委会和国际社会的认知,获得了申奥胜利。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但国际政治战略关系的合纵连横其实也是认识管理的重要体现。在我看来,2012年申奥的戏剧性收尾,就说明了这个问题。2012申奥结果公布,伦敦中选而巴黎落败,令众人大跌眼镜。英国《泰晤士报》的评论谈到,“当贝克汉姆”在新加坡大出风头时,布莱尔秘密地为伦敦赢得了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在布莱尔7月4日下午抵达新加坡之后,就马上在他下榻的瑞士饭店的套间内同国际奥委会委员们进行了至少30次一对一的游说,总共同大约60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们进行了交谈。来自爱尔兰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帕特说,“如果布莱尔不来,这些票就绝对得不到。不只是四票,可能是六票或八票。巴黎的游说工作就不如伦敦的做得好。”可以说,伦敦的获胜至少要一部分要归功于布莱尔的高层公关攻势。相比之下,希拉克就比较郁闷,先输了欧盟宪法公投,又输了巴黎申奥,看来他需要马上做另一类内部认知管理了-危机公关。

从以上的例子还可以看出,在认知管理的策划与实施过程中,“软权力”这一我们在传统上称之为思想工作的作用发挥出了极大的效力。根据一位华南媒体大哥的提法,所谓“软权力”是与钢枪铁炮和经济制裁这种军事/经济硬实力相悖的理论。“软权力”是以重文化与价值观的理念传播方式来进行认知管理,影响受众。这个概念最早由肯尼迪政治学院的一位教授提出,是值得国内外厂商在塑造自身形象上来引以为鉴的。典型的案例是,二战以后,美国利用其影视文化作为其价值观的载体,影响了全球一代又一代的的青年对美式文化的热衷。

事实上,以上的例子仅是与大家共享在下对认知管理的粗略理解。我们平日从事的基本上还是媒体关系和分析师关系,还另有资深人士做政府关系。而我们服务的对象也一般是国际大企业或国内大企业。服务方面也大多是企业形象宣传和产品宣传,深入的还会有政府关系这一层。我们的受众就是媒体,分析师,政府,厂商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可以称为产业链或狭义上的生态系统),和最终用户/消费者等等。

而媒体既是实施认知管理的首要渠道,又是我们的第一受众。如何通过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来成功实践对所有受众的认知管理,是很多企业与公关从业人士的挑战。媒体传播的一个要点就是要抓重点,即20%的媒体代表了80%的话语权与传播覆盖度。并且,不同的宣传对象,受众,要与不同的媒体策略相配合。在完成比较复杂全面的传播目标时,媒体策略还要与分析师关系,行业关系,政府关系,学术界关系等覆盖整个“企业生态环境”的各种关系策略相配合。

做企业公关的目的一般是塑造或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支持企业的市场推广与销售,加强企业与最终用户的沟通,增强消费者满意度等等。最终的目的要为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带来收益。对消费者而言,好的公关是会帮助其提升生活质量,刷新生活方式,提升生活满意度的。

还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公关不是广告。笔者加入公关之前,也曾有四年时间在广告领域摸爬滚打的经历,觉得广告与公关的最大区别是:受众知道“广告”就是“广告”,要经过多次轰炸才能激发他们的情感诉求,达到认知管理的结果;公关则不同,除了极少数业内人士对媒体的报道有“免疫力”,相当数量的受众还是会直接相信代表公信力的媒体的报道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要尽量保持自己的公平与公正。(现在也有很多广告文章以公关的手法运做,大家还是不难分辨的)总而言之,公关是用来“攻心”的高深学问,是在不断创新与实践中发展的艺术。近年来,公关作为一个在发达国家已经是比较发达的一个行业,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并逐渐走向成熟。

上一篇:考研数学巧用参考书下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