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负荷理论的会计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目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界准确把握技术支配理论及其应用现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研究信息系统中的技术依赖问题。[方法/过程]在简要介绍技术支配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之后,本文以应用技术支配理论的信息系统领域文献为基础,分析了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认知负荷理论的会计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知负荷理论的会计学论文 篇1:

高校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翻转课堂模式构建研究

摘 要:认知负荷理论以人的认知架构为基础研究教学设计,提出的不同认知效应在教学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翻转课堂的研究也方兴未艾。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翻转课堂模式,逆转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过程,将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前和课中的不同教学设计,提出了完善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结算;双语教学;认知负荷理论;翻转课堂

1 问题的提出

近20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急剧上升,2018年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总额首次超过30万亿元。在此背景下,债权债务的了结与资金转移需求的增加推动了国际结算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多数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专业开设了国际结算课程,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该课程外向型、实践型特点决定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国内不少高校已采用双语模式教学。但目前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双语学习意愿不够强烈,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材的编写有待加强等方面。因此,本文将从认知负荷理论视角探讨如何通过翻转课堂来提高其双语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推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2 文献回顾

2.1 关于翻转课堂

教育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的发展。翻转课堂概念由Lage、Platt和Baker在2000年提出,实践则始于2007年,美国高中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与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将录制的PPT文稿播放和讲解视频上传到网络来帮助缺课学生补课,随后他们逐渐将教学模式改为学生在家提前看视频听讲解,课堂则为有疑问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翻转课堂从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角色、教学资源等方面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不再是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转由学生课前观看视频完成教学内容学习,课堂转为答疑、讨论和师生互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延伸与拓展。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环节是传统教学过程的颠倒,形成了翻转课堂。在教师与学生角色方面,翻转课堂将“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了“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从“以教导学”转为“以学定教”,学生从被动学转为主动学,实现个性化学习。在教学资源方面,“精心设计、录制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基石”。除教师自制教学视频外,早期可汗学院网站的视频支持和后期慕课的发展及各国知名大学网络公开课程的共享,使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资源大大增加,学习范围与深度均可由学生自主决定。

在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方面,至今没有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只有两篇文献研究了翻转课堂在国际结算教学中的应用,并未涉及双语教学。

2.2 关于认知负荷理论

由澳大利亚学者John Sweller于1988年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以人的认知系统架构为基础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程序。该理论认为人类认知架构包括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两部分,工作记忆处理的是元素,容量及持续时间有限,只能存储7±2个信息组块,同时加工不超过4个组块的信息,但是通过认知图式来进行信息处理的长时记忆没有这个限制。众多低水平元素组合成的图式构成一个高水平元素,此时工作记忆只需处理一个元素,其负荷大大减少。建构图式能够将知识组织起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当处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信息时,工作记忆的容量不受限制,就极大减轻了与完成后续任务相关的认知负荷。

从对认知架构的认识和理解出发,该理论认为认知负荷由三种类型构成:即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外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和关联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内部认知负荷指处理的信息的复杂性,它与元素交互性有关,也取决于处理该信息的人的知识。信息越复杂,元素交互作用越强,负荷越大,因此要减少该负荷只能减少需要学习的内容,降低材料难度,或是改变学习者的专业知识。外部认知负荷由信息的呈现方式决定,当教学程序设计不考虑信息结构或认知架构的相关知识时,外部认知负荷将会增加。设计不佳的教学程序会强加外部认知负荷给学习者,例如教学程序阻碍了图式的获得和自动化处理,因此改进教学设计可以降低外部认知负荷。关联认知负荷即学习所需的认知负荷,它是指用于处理内在认知负荷而非外在认知负荷的工作记忆资源,通过处理学习任务的内在信息,将工作记忆资源从外部活动重新分配到与学习直接相关的活动中。该负荷具有从任务的外部到内部方面的再分配功能,用于处理外部认知负荷的工作记忆资源越少,可用來处理内部认知负荷的资源就会越多,关联认知负荷因此也被称为有效认知负荷。由于关联认知负荷的作用,当外部认知负荷减少后,总负荷会相应减少。因此,通过使用符合学习者认知水平的教材资料及良好的教学设计,可以降低外在和内在认知负荷,增加有效认知负荷。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从认知负荷理论视角来研究翻转课堂设计。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介绍了Ramsey Musallam的研究成果,即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的课前训练有助于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其作用在翻转课堂的知识内化阶段得以最大化,课堂再次进行知识传递时就为更复杂的学习留下了空间。杨丽恒、原文志、马建宏探讨了初中数学课程中二元一次方程的翻转课堂设计,分析其学习内容传递和知识内化的顺序颠倒如何降低认知负荷。赵东华从认知负荷理论效应出发,认为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调动学习者多重感官功能,体现情境教学的优越性,减少不必要的学习资源相互之间的重复和干扰。黄泽文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对高校国防教育翻转课堂做了形式设计,石翀从认知负荷视角构建了大学英语语法的翻转课堂模式。

从以往文献可以看出,尚无学者研究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翻转课堂,更无学者将认知负荷理论用于指导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翻转课堂设计。因此,本文从认知负荷理论出发,尝试构建高校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翻转课堂模式。

3 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翻转课堂模式构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已有前期研究,教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即通过一、二阶段的分段学习来降低内在负荷,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案例教学设计、课堂报告等多种形式来降低外在负荷,通过商务流程竞赛和嵌入支架设计来提高关联负荷等,这些改进在双语教学模式下依然适用。但双语教学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学生需要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和术语,练习和使用相关专业英语;二是学生要能够阅读和理解以英语呈现并时常修订的国际惯例与规则;三是学生要能够关注国外相关网站论坛信息,发现并掌握新型结算方式;四是学生要能熟练掌握英语,自如地使用英语与贸易伙伴谈判并进行国际结算。因此,本文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翻转课堂进行设计。

3.1 课程翻转课堂的框架设计

根据美国Robert Talbert教授的研究,教学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合成、评价几个层级,传统教学方式课堂进行知识传授,课后进行知识内化,但缺陷是学生在资源可得性最低的时候需要掌握最难的概念和认知任务。相反,当资源获得与认知负荷保持同方向上升时教学效果最佳,通过翻转课堂可以实现这一点。因此他将翻转课堂实施结构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部分:课前包括视频观看和针对性的课前练习两个部分,即知识传授阶段;课中包括快速少量测评、解决问题、总结和反馈三个部分,即知识内化阶段。根据该结构,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翻转课堂框架设计如(图1)。课前重点在于教学视频的分类制作,课中重点在于项目情境重现、群组讨论、师生互动及实践环节。

3.2 课程翻转课堂的分步设计

认知负荷理论从各方面对教学作出了指导,提出了十几个认知负荷效应作为教学指导原则,包括自由目标效应、样例效应、完成问题效应、注意分散效应、冗余效应、通道效应、变异效应、元素交互作用效应、想象效应、独立元素效应、专业逆转效应、指导衰减效应、集体工作记忆效应、瞬态信息效应等,以这些效应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有助于降低内、外在负荷,提高关联负荷。其中一些效应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认可,本文在进行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翻转课堂设计时将尽可能将这些效应考虑进去。

3.2.1 课前准备与练习设计

翻转课堂知识传授由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学习完成,因此课前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提供相关网站资源和网课资源给学生。在网站资源方面,课程相关网站很多,如国际商会网站、中国贸促会网站、商务部网站、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网站、福步外贸论坛、阿里巴巴外贸圈、美国国际贸易署的export.gov网站等,均可在课程开始前提供给学生便于他们前往学习。在网课资源方面,由于慕课和其他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涌现,网课资源已极大丰富,在中国大学慕课网、商务部商务培训网等网站上均有关于国际结算的公开课程,但双语教学目前仅发现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上有相关课程存在,且仅服务浙江省高校学生,因此本门課程的双语网课亟待建设。二是双语教学视频准备和课前练习设计。根据国际结算四大模块的学习内容,即结算工具、结算方式、结算单据和融资担保方式,教学视频的准备工作包括三大部分系列微课:国际结算概貌介绍、专业英语词汇术语学习和各模块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讲解等。课前练习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放在教学视频中由学生完成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另一部分单独放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由学生自定时间课前完成。由于双语网课几乎没有,因此本部分研究重点在于课程的双语微课建设。

(1)微课制作应注意相关认知负荷效应。通道效应认为工作记忆可以细分为两个独立的处理器:一个基于听觉用于处理口语材料;另一个基于视觉用于处理图解/绘画信息。因此,使用视觉和听觉同时呈现学习内容能够增加有效的工作记忆容量,从而降低认知负荷。冗余效应指出现两种或以上独立的信息源且信息相同时,例如图示显示内容与文字展示内容完全一致,此时学习者需要花费更多的工作记忆资源去处理相同的信息,负荷就会增加,反而对学习产生负面效果。因此本课程的微课视频制作既需要有PPT展示,也需要教师同时讲解。PPT的设计应尽可能用图式呈现,同时辅以尽可能少的文字,对图示的讲解主要通过教师语音进行,使学生既可以从耳朵获得信息输入,又可以从眼睛获取图示信息,且较少的文字处理不至于使用于处理图解/绘画信息的工作记忆负荷超载。同时注意文字与图示的信息互补,避免注意力分散效应。此外,微课视频设计应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动画效果,动画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画本身而不是学习内容,导致工作记忆超负荷,增加学习难度。瞬态效应认为视听信息的短片比仅有视觉信息更有效,但长片则效果相反,这是因为较长的听觉片段中有大量瞬态信息,即呈现但在几秒钟后消失的信息,它们占用了工作记忆资源,增加了无关负荷。因此本课程微课时长保持在5-10分钟比较合适,过短无法完成教学,过长则产生瞬态效应。

(2)各部分微课的具体设计。首先,制作国际结算概貌微课视频。该微课时长5分钟左右,用英语简单展现国际结算四大模块及其学习内容。由于简单任务的学习比复杂任务的学习产生的内部认知负荷更低,因此Pollock提出独立元素效应,将学习分两个阶段呈现:第一阶段呈现任务的简洁版本,该版本由较少的信息组块构成,具有较低的内在负荷;第二阶段再呈现整体任务。简洁版本的学习可使学生形成图式存入长时记忆,即使第二阶段元素增多,但工作记忆可直接调用长时记忆中的图式,减少了资源使用,降低了内部负荷。因此该微课首先向学生展示简洁版的国际结算课程全貌,使其对课程有初步了解,形成图式存入长时记忆,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

其次,制作专英词汇术语微课系列讲解视频。每讲微课时长5分钟左右,以不同模块做学习划分。例如结算工具Instruments做一系列微课,讲解Bill of Exchange(汇票)、Promissory Note(本票)和Cheque这三个专业术语;结算方式Settlement Methods做一系列微课,讲解Letter of Credit(信用证)、Collection(托收)、Remittance(汇款)这三个专业术语。由于专业英语词义与原来学生所学的公共英语词义有所区别,学生们在以前的英语学习中可能接触的比较少,可以采用中文解释加英文词汇进行专业词汇术语教学,将专英词汇术语夹在中文解释中不断重复,可以使学生在某段视频中只接触一个专英单词或术语,减少了工作记忆使用的资源,降低了认知负荷。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英语词汇术语的掌握也不同,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微课学习,英语水平差的学生可以多看词汇术语视频,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少看或不看词汇术语视频,直接进入结算知识讲解视频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最后,制作各模块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微课系列讲解视频。在前面词汇术语系列视频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们已将简单元素存入长时记忆,此时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已相对容易。因此,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四大部分英语讲解的系统微课视频,每讲微课不超过10分钟,包括结算工具系列微课、结算方式系列微课、结算单据系列微课和融资担保方式系列微课,难点微课也可以加入少量中文进行解释。由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相关国际结算知识,教学模块微课讲解与问答同时进行,过程中只有答对题目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将第一阶段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融合在一起。此外,每章节网络测试均拍摄一段几分钟英文情景再现小视频,由学生对情景对错或选择优劣进行判断,当学生做出答案后,指出所涉及章节的微课,可由学生再次观看,找出理由,课堂进行讨论。由于微课视频均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选择任何一种视频观看,解决了学生课堂因为英语较差听不懂或开小差没跟上造成的学习困难,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对学习进行辅助,体现了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特点。对教师来说,课前的视频拍摄可以不断编辑调整,因此对英语要求的容错空间更大,准备时间也更充分。同时,微课系列汇总自然形成了双语教学网课资源,为今后的公开课程建设做好准备。

3.2.2 课中教学设计

(1)课中设计应注意相关认知负荷效应。自由目标效应认为教师设定无目标问题代替常规问题(即设定了特定目标的问题)时,它的解决将极大地降低认知负荷,并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因此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商贸交易项目情境,由学生自由决定解决方案,不设确定目标,要比设置几题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对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更有利。样例效应认为提供实务案例可以让学生学习并归纳出一般化的解决方案,并有助于构建知识和转移解决行为。因此从国际商会颁布的最新案例中寻找该阶段教学相关案例给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其解决方案和风险防范,要比虚拟假设或过时的案例对学生更有帮助。集体工作记忆效应认为只要存在沟通和协调,协作学习可以创建更大,更有效的集体工作空间,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弥补所需知识来处理所有信息,就可以产生更大的认知容量存储器来承担相关认知负荷。因此课堂作业以小组形式进行要比以个人形式完成对解决任务、提高效率更有利。

(2)典型课堂安排。课中任务包括少量测评与创设项目情境,群组讨论并进行方案选择,商务谈判模拟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由于课前学习了专业英语及国际结算相关知识,课堂上除老师答疑及点评外,其他环节均增加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既运用了国际结算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以托收结算方式90分钟学习课堂为例,可以设计如(见表1)。

由于不同章节特点不同,不一定每次课堂教学均采用项目情境再现方式,也可以采用实务案例讨论评析,如结算工具、结算单据等章节宜采用实务案例,结算方式、融资担保方式宜采用项目情境再现。

除上述课堂模式外,实践环节的安排也是课中设计重点之一。在每个模块学习末尾,分别安排1到2节课进行相关实践,可以上福步外贸论坛、阿里巴巴外贸圈、国外一些贸易网站搜索相关问题并由学生给予解答,或是利用学校经贸实验室的实验平台进行软件操作,完成相关实验任务,教师同样需要对相关实践、实验结果进行点评。

通过对学生项目方案选择、实务案例评析和实验、实践环节的点评,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知识内化。

3.2.3 增加有效负荷的教学扩展安排

Van Merrinboert和Sweller发现,可能因为学生不愿或不能将富余的认知资源投入进去,因此在长时间的学习任务中,即使内外在负荷都已降到很低,但问题的解决和迁移成绩并未改善。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其认知投入,提高有效负荷就是课程双语教学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每年由中國贸促会举办的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获得解决。该竞赛的知识赛部分由学生个人参加,可以考核其国际贸易业务运营及国际结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此检验学习成果,成绩合格还可申请相关专业证书;实践赛为团体赛形式,由学生自行组成团队模拟出口商以企业名义参赛,竞赛内容里的展位海报设计与商品陈列、新产品发布会、商贸配对贸易谈判均以英语完成,对加强专业知识储备和提升英语能力有极大帮助,完成赛事并提交报告的学生还可获得贸促会等颁发的《国际贸易从业能力综合实训合格证书》。参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为教师增加了除课前作业与测验、课堂考评和期末考试以外的又一个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渠道。本课程如有充分的课时安排,也可以专门安排时间进行赛事模拟。

4 结论

以往文献已有不少针对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但将认知负荷理论与翻转课堂结合来改进该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尚未出现。本文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逆转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过程,构建了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翻转课堂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双语学习热情,降低内外在认知负荷并增加有效负荷,提出了改善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些方式方法,以期为该课程的继续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何克杭.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4]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5]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91-97.

[6]约翰·斯维勒,陆琦(译),盛群力(译).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与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7):43-51.

[7]杰伦J.G.范梅里恩伯尔,约翰·斯维勒,钟丽佳(译),盛群力(译).认知负荷理论:教学设计原则与策略——兼谈在健康专业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11):28-35.

[8]Paas F.,Renkl A.,Sweller J.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recent developments[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3,(1):1-4.

[9]Sweller, J.,van Merrinboer J. J. G.,&Paas, F.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8,(10): 251-296.

[10]Sweller, J.. Element interactivity and intrinsic, extraneous and germane cognitive load[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10,(22):123-138.

[11]Sweller, J.,& van Merrinboer J. J. G. &Paas, F..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20 years later[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19,(31):261-292.

[12]宋艷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105-112.

[13]杨丽恒,原文志,马建宏.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5,(7):102-104.

[14]赵东华.论认知负荷理论及对翻转课堂设计的效应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6,(19):94-96.

[15]黄泽文.构建高校国防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以认知负荷为理论视角[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5):81-85.

[16]石翀.认知负荷视角下大学英语语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6):121-123.

[17]徐李桂.认知负荷理论在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7):95-98.

[18]Talbert,Robert.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 Classroom[EB/OL].http://prezi.com/dz0rbkpy6tam/inverting-the-linear-algebra-classroom.

[19]唐剑岚,周莹.认知负荷理论及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5-83.

作者:徐李桂

认知负荷理论的会计学论文 篇2:

技术支配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摘 要:[目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界准确把握技术支配理论及其应用现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研究信息系统中的技术依赖问题。[方法/过程]在简要介绍技术支配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之后,本文以应用技术支配理论的信息系统领域文献为基础,分析了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结果/结论]技术支配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信息系统设计方面的技术依赖研究、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技术依赖研究、用户长期使用信息技术的风险研究;同时发现当前文献中存在“研究所关注的信息系统功能相对单一”“研究领域局限在学习、工作方面的技术依赖”“缺乏纵向实证研究以分析信息技术长期使用的影响”等问题,因此未来可以研究诸如自动填充等其他功能设置对技术依赖的影响,并将研究领域从学习、工作拓展到生活、娱乐的技术依赖,同时可以收集面板数据研究信息技术对决策者、决策效果的动态影响。

关键词:技术支配理论;技术依赖;信息系统

Key words:theory of technology dominance;technology dependence;information system

1998年,Arnold V等[1]通过对决策辅助相关文献的演绎分析,提出了技术支配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y Dominance,以下简称“TTD”)。TTD的核心思想是,决策者在使用智能决策辅助工具时,可能会倾向于依赖技术工具提供的建议,而非自主判断。

自理论提出后,已有学者将TTD应用于研究信息系统中的技术依赖问题。为了帮助学界了解TTD的研究进展,Triki A等详细阐述TTD基本内容的同时,对其理论的发展进行综述,并在TTD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决策辅助研究成果,提出了TTD优化模型[2]。Triki A等的研究是目前唯一一篇系統介绍TTD的综述性文献,但他们更偏重于梳理决策者依赖决策辅助工具的影响因素研究,并未关注TTD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进展。因此,为了帮助学界准确地把握TTD的应用现状以及更好地将TTD应用于技术依赖问题的研究,本文拟系统地评述TTD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 TTD源起及发展

1.1 TTD的源起

TTD源自于人们对智能决策辅助工具在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研究。1998年,Arnold V和Sutton S G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中有2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为什么智能决策辅助工具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如此有限;二是怎样才能设计出更有用的智能决策辅助工具并且如何使用才更有效果。为了探寻问题的答案,经过深入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中决策者对智能决策辅助工具依赖现象后,Arnold V等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及用户交互相关的知识,通过对会计学决策辅助依赖相关的文献进行演绎分析,最终提出TTD,探索了决策者与智能决策辅助工具的最佳配适条件。

TTD认为决策者使用决策辅助工具时可能会对技术工具产生依赖,而依赖会引起技术对决策的支配作用。为避免歧义,TTD对“依赖”“支配”作出了清晰的界定,前者是指个人使用智能决策辅助工具并将工具提供的建议纳入判断的程度;后者则是指智能决策辅助工具代替决策者掌握决策的主控权[1]。

TTD将决策者对智能决策辅助工具的依赖情况以及技术支配效应分3方面研究:1)研究哪些因素会让决策者对智能决策辅助工具产生依赖。2)探索在哪些情境下决策者容易受到智能决策辅助工具的支配。3)探讨智能决策辅助工具的长期使用是否会降低决策者的专业能力或者妨碍决策者的认知进化。针对每方面的研究主题,理论凝练出了2~3项可测试命题(见表1)。此外,TTD模型可以预测决策者对智能决策辅助工具的依赖情况(见图1),模型根据影响决策者依赖智能决策辅助工具的因素判断依赖趋势,模型中的影响因素分别是任务经验、任务复杂性、决策辅助熟悉度以及认知匹配程度。其中,任务经验是决策者完成任务的经验水平以及决策者为完成特定任务已有的策略水平,任务复杂性是决策者在完成某项任务时所面临的认知能力挑战的程度,决策辅助熟悉度是决策者基于先前经验或重要培训对智能决策辅助工具感到适应的程度,认知匹配是使用智能决策辅助工具完成任务的认知过程与决策者常规认知过程相匹配的程度[1]。

1.2 TTD的发展

TTD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方面:一是继续研究决策者依赖智能决策辅助工具的影响因素,丰富TTD模型;二是深入研究决策者使用决策辅助工具进行决策的认知过程,探索依赖产生的情境。

一是后续研究基于TTD引入了信任、信心、解释、绩效激励等其他影响因素。Triki A等利用演绎分析法以及四步理论构建法,在回顾TTD与其他决策辅助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初始信任、信心、建立的信任以及解释4个新因素的TTD拓展模型[2]。Hunton J等则在任务复杂性、任务经验的基础上,引入绩效激励作为自变量,调查专业买方财务分析师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决策辅助依赖行为,研究发现绩效激励更高的分析师不容易依赖决策辅助[3]。此外,Parkes A认为任务特征可以从主观和客观角度加以区分,其在设计实验时不仅考虑了任务复杂性形式的客观任务特征对决策辅助依赖的影响,也将任务难度形式的主观任务特征纳入考量,通过不同任务经验水平的受试者使用决策辅助工具完成2项复杂程度迥异的破产任务决策的实验,发现任务的主客观特征都会影响依赖行为,并且任务难度起完全中介作用[4]。

二是学者们研究了不同情境下决策者使用决策辅助工具的认知过程。Arnold V等提出TTD后,研究了知识库系统的解释工具对不同用户决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解释工具使决策者更愿意接受决策辅助的建议,并且决策者的任务经验起调节作用[5]。Malaescu I等则通过研究用户对决策辅助系统限制性强弱的偏好,发现新手偏好限制性强的系统,专家则偏好灵活的系统;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系统的限制性对新手而言可以提供认知上的指导,而对专家而言则是一种认知负荷[6]。另外,Al-Natour S等调查了在线购物时用户使用决策辅助工具实施决策与用户独立作出决策间的感知相似性,研究发现:感知过程相似性对用户感知决策辅助的有用性和可信性有显著正向作用,并且用户的专业知识水平调节感知相似性对感知有用性和可信度的影响[7]。

2 TTD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1 信息系统设计方面的技术依赖研究

TTD认为用户与信息系统的适当匹配十分重要,合适的系统功能设置能够发挥技术依赖带来的正面作用,而不合适的系统不仅无法提高决策效果,还会造成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引起决策风险。因此,不少文献应用TTD研究信息系统设计方面的技术依赖问题。

2.1.1 系统限制性的影响研究

系统限制性最初是指“系统将用户的决策过程限制为所有可能过程的特定子集的程度和方式”[8],决策辅助工具一般通过在系统中嵌入规则来限制用户与决策辅助工具的交互方式。Seow P S调查了系统的限制性是否会影响使用者识别决策辅助工具没有提到的风险,结果显示:使用限制性更强的决策辅助的参与者识别非提示项数量更少,这表明系统较高的限制性程度会增强用户识别系统非提示风险的决策偏见[9]。Masselli J J等则通过一项电子化的税务实验,研究了嵌入式审计标志(审计警告触发器)对报税员的税务报告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审计标志会使报税员对纳税申报单的调整更加频繁,所做决策也更保守[10]。

此外,还有文献研究不同类型的决策辅助系统的限制性差异,Dowling C等比较了5家大型国际审计公司所采用的审计支持系统,调查发现决策辅助系统的类型与限制性强弱显著相关;相较于大型项目,小型项目更偏向使用低限制性的系统;作者解释小型项目的审核员往往手工制作客户文件,因此手工清单是主要的决策辅助类型[11]。Arnold V也解釋了不同项目对系统限制性偏好有差别的原因,他认为系统限制性强到一定程度会迫使所有用户执行相同的流程,即流程的标准化,而大型项目更需要标准化的流程;另外,他还指出标准化也意味着思想多样性的消逝,因此过度的限制性也将导致用户对系统的机械化使用[12]。

2.1.2 系统反馈机制的影响研究

反馈机制主要分事前反馈和事后反馈,解释工具是常见的反馈机制形式。Arnold V等调查了知识库系统中的解释工具,发现新手和专家使用系统的方式完全不同;新手偏好系统的事前反馈功能,他们使用解释工具来指导完成任务;而专家则倾向于事后反馈功能,他们通过解释工具来理解系统所做决策的原由;作者认为,新手、专家与系统的认知匹配程度不同,由此对反馈机制的偏好不同,而这种偏好差异可能是为了协调用户所作决策与系统建议之间的差别[5]。也有研究在设计信息系统时,考虑到了反馈机制偏好的差异性,如Yamada T等在设计具有解释功能的实时列车调度交互式系统时,将新手和专业人员对解释功能不同偏好纳入考虑[13]。

此外,Mascha M F等设计了2×2的实验室实验,研究不同任务难度下反馈机制对决策效果的影响,实验控制反馈类型为基于内容(高)和基于规则(低)的2个不同水平的反馈,并设置了2个不同难度的决策任务,通过参与者在使用专家系统软件的前中后期对制造业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评估的实验,研究发现:对于复杂的案例,较低的反馈水平是有帮助的,而对于非复杂的案例,较高的反馈水平是有帮助的,且复杂任务中基于规则的反馈和非复杂任务中基于内容的反馈都能使经验丰富的决策者做出更准确的决策;结合认知负荷的相关知识,作者认为反馈机制缓和了用户与决策辅助间专业知识的不匹配,从而对用户的技术依赖产生作用[14]。

由上述可知,虽然TTD在信息系统设计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不少成果,但现有研究尚有可改进之处:1)除上文提到的系统限制性以及反馈机制,还有其他与技术依赖有关的功能值得研究。例如,许多系统都具备自动填充功能,该功能虽然可以减轻使用者的工作量,但对新手用户而言很可能会造成过度依赖。2)信息技术的进步加快了信息系统的更新频率,但频繁更新可能会给用户带来不适应从而削弱技术依赖的正面作用,尚未有研究考虑系统更新频率带来的影响。3)TTD目前主要应用在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方面,而各个行业的信息系统中都存在技术依赖现象,且不同行业的用户对系统功能设计的偏好有所不同,因此,将TTD的研究情境拓展到其他行业十分必要。

2.2 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技术依赖研究

在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用户对技术的过度依赖是阻碍信息系统发挥最大作用的原因之一。TTD提出了用户任务经验、决策任务复杂性等影响决策辅助依赖的影响因素,许多学者应用TTD研究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技术依赖问题。

2.2.1 用户特征的影响研究

大部分学者将用户按任务经验区分为新手和专家,研究不同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的差异。Nogaa T等检验了手工编制报税表的税务人员与使用税务决策支持系统(TDSS)的税务人员所做决策的异同,结果表明:使用TDSS可以提高所有税务人员的决策质量,但与使用TDSS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相比,新手税务人员决策能力较差[15]。Arnold V等则在破产判决的背景下调查了不同专业水平的受试者使用决策辅助工具的效果,他们的结论是:新手更依赖决策辅助的意见,在决策过程中的产生的偏见也更多,而专家使用系统来辅助决策时则会减少偏见,并且在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时,智能决策辅助可看作对专家判断的补充[16]。

另有文献研究了执法、教育情境下的信息系统使用产生的技术依赖。例如,Jensen M L等通过学生(新手)和执法人员(专家)分别使用决策辅助系统检测执法场景中欺骗行为的“可信度评估”实验,探究了复杂任务情境下任务经验对决策辅助使用的影响,结果表明:2组实验对象在使用决策辅助系统后评估准确性都有所提高,并且新手比专业人士更依赖决策辅助,但当系统意见与用户判断相矛盾时,用户往往会忽略系统[17]。Goldwater P M等则考察了基于技术的教育传递系统(TBEDS)对学生(即,新手用户)程序性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发现重复的经验练习与程序知识获取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并且当重复练习达到一定的舒适度和熟悉度后,学生更加愿意使用TBEDS[18]。

2.2.2 任务特征的影响研究

任务复杂性是TTD提出的影响智能决策辅助依赖的任务特征。Goddard K等将任务复杂性作为用户过度依赖技术建议(即自动化偏差)的环境因素纳入考量,通过医生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模拟处方场景中使用决策辅助系统开处方的实验,结果发现任务复杂度与自动化偏差的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19]。Parkes A等则以用户依赖决策辅助系统的程度衡量系统说服力,通过在破产决策背景下分析影响决策辅助系统说服力的因素,发现任务复杂程度与系统说服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系统提供指导性决策意见可以提高系统说服力[20]。

2.2.3 任务特征与用户特征的交互影响研究

任务特征和用戶个人特征往往共同影响着决策过程,因此也有学者对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任务特征与用户特征的交互作用展开研究。Hampton C将任务经验、任务复杂性、决策辅助熟悉度以及认知匹配程度操作化为可测量的变量,采用混合实验设计对TTD第一方面的所有命题进行测试,实验结果支持TTD的整体模型,再次验证了任务特征与用户特征的交互作用[21]。Parkes A则通过65名新手和65名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分别使用决策辅助系统完成2项复杂程度不同的破产任务决策的实验,研究发现:任务复杂程度相同时,个人的专业知识与决策辅助依赖程度呈负相关;而随着任务复杂度的提高,使用者对决策辅助工具的依赖性会增加,但专业知识能减轻依赖程度[4]。

综合来看,现有文献应用TTD研究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技术依赖问题仍存在一些不足:1)当前研究主要考虑了任务特征以及用户个人特征对技术依赖的影响,然而个人易受群体的影响,环境因素在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不容忽视。例如,在工作中组织政策对用户的技术依赖倾向可能会重要影响。然而,尚未发现研究这些因素对技术依赖影响的文献。2)当前文献主要研究以学习、工作为目的的信息系统,然而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的目的不同,影响技术依赖的因素可能会有所不同,未来可以将研究领域拓展到以生活、娱乐为目的的信息系统,研究不同目的情景下用户技术依赖是否存在以及存在哪些差异。3)与信息系统设计方面的研究类似,TTD在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研究也主要在会计/审计领域,都采用的是实验室实验研究,实验室实验环境过于理想,无法做到完全模拟真实的决策情境。

2.3 用户长期使用信息技术的风险研究

智能决策辅助系统的长期使用是否会降低决策者的专业能力以及妨碍到决策者的认知进化展开,这也是TTD在信息系统领域的重要應用之一。Dowling C等通过比较3家国际审计公司的审计师在不借助审计支持系统的情况下所列出的常见关键业务风险(即描述性知识),探究了持续使用智能决策辅助工具(即审计支持系统)对审计人员在相应领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少使用审计支持系统的审计师比习惯使用审计支持系统的审计师表现得更好[22]。Dowling C等还在研究监管机构的执法风格如何影响审计事务所的合规时,将决策辅助系统的长期影响纳入考虑;他们认为监管由合作性转向强制性,会使各公司调整其审计系统的程序以减少检查风险,但这不一定会提高审计质量,从长期来看,还可能限制审计师的知识发展和审计公司的创新[23]。此外,Federica D S等讨论了大数据技术对会计人员进行决策任务的影响,他们认为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可能会令使用者过于依赖技术,尤其是依赖技术工具在决策过程中提供的结果,长此以往,使用者的技能下降会越来越明显[24]。

另有学者研究了在学习中长期使用信息系统的影响。Jones S H等测量了2组学生分别使用不提供答案解析的基础版计算机程序和使用提供答案解析的拓展版计算机程序学习高级会计的成绩,发现使用基础版的学生得分更高,他们认为这是由于长期使用拓展版减少了学习新知识所付出的努力,导致学生过度依赖学习工具,从而缺少独立思考带来的知识提升[25]。Mccall H等则比较了使用嵌入显性知识的知识管理系统(KMS)与使用传统参考资料(如手册、教科书)这2种方式,对新手决策者的判断效果以及知识获取的影响;通过分析学生使用以上两种方式后的成绩变化和显性知识获取情况,研究发现:当可以访问系统/材料时,KMS用户的表现优于传统参考资料用户,但当删除各自的系统/材料时,结果相反;作者认为使用知识管理系统看似有益,但长期来看,会阻碍用户对领域专业知识的开发[26]。

综上所述,以上文献虽然都探讨了信息技术长期使用带来的影响,但仍有可以继续深入的地方:1)现有研究多是对技术长期使用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和推测,目前尚未有研究针对信息技术长期使用的影响进行深入地纵向研究,也因此未能确切地理清用户长期使用后的认知变化过程。2)大数据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等[27]等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将提供更高效的决策意见,但长期使用这些技术对用户的知识积累以及认知进化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仍是未来可以结合TTD探索的问题。

3 结论与展望

TTD聚焦于信息系统的人机交互过程,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集中在信息系统设计方面的技术依赖研究、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技术依赖研究以及用户长期使用信息技术的风险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尚存以下局限性:1)应用TTD研究的信息系统类型以及系统功能相对单一。2)没有考虑组织、系统更新频率等其他因素对信息技术依赖的影响。3)对信息技术长期使用的影响缺乏采用面板数据进行长期纵向实证研究。4)少有研究将TTD应用到新兴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5)TTD的研究情境未能从会计/审计行业拓展到各行各业。6)研究方法多为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环境过于理想,与真实情景还有一定距离。

为此,我们认为未来研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未来可以将研究领域从学习、工作拓展到生活、娱乐的技术依赖,并且研究诸如自动填充等其他功能设置对技术依赖的影响。2)组织可以作为研究用户特征对技术依赖影响的调节变量纳入考量,此外,未来可收集面板数据研究系统更新频率是否会影响系统的使用效果以及是如何影响的。3)结合技术接受模型[28]等信息系统理论以及知识螺旋[29]等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信息技术对决策者、决策效果的动态影响,探究长期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4)未来研究应该关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过程中应警惕长期依赖技术的负面作用。5)应用TTD解决医疗诊断系统、地震预警系统、交通调度系统等其他领域信息系统设计和使用方面的问题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6)关键事件等方法可作为实验法的补充研究,从而减少实验环境下人为干涉带来的影响,增强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

参考文献

[1]Arnold V,Sutton S G.The Theory of Technology Dominance: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Intelligent Aids on Decision Makers Judgments[J].Advances in Accounting Behavioral Research,1998,(1):175-194.

[2]Triki A,Weisner M M.Lessons from the Literature on the Theory of Technology Dominance:Possibilities for an Extended Research Framework[J].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Accounting,2014,11(1):41-69.

[3]Hunton J,Arnold V,Reck J L.Decision Aid Reliance:A Longitudinal Field Study Involving Professional Buy-side Financial Analys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0,27(4):997-1023.

[4]Parkes A.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and Task Characteristics on Decision Aid Reliance[J].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7,36 (2):165-177.

[5]Arnold V,Clark N,Collier P A,et al.The Differential Use and Effect of Knowledge-based System Explanations in Novice and Expert Judgement Decisions[J].MIS Quarterly,2006,30(1):79-97.

[6]Malaescu I,Sutton S G.The Effects of Decision Aid Structural Restrictiveness on Cognitive Load,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Reuse Inten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5,17:16-36.

[7]Al-Natour S,Benbasat I,Cenfetelli R T.The Effects of Process and Outcome Similarity on Users evaluations of Decision Aids[J].Decision Sciences,2008,39(2):175-211.

[8]Silver M S.Differential Analysis for Computer-based Decision Support[J].Operations Research,1988,36(6):904-916.

[9]Seow P S.The Effects of Decision Aid Structural Restrictiveness on Decision-making Outco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1,12(1):40-56.

[10]Masselli J J,Ricketts R C,Arnold V,et al.The Impact of Embedded Intelligent Agents on Tax-report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ation Association,2002,24(2):60-78.

[11]Dowling C,Leech S.Audit Support Systems and Decision Aids:Current Practice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07,8(2):92-116.

[12]Arnold V.The Changing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Future of Behaviou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18,58:315-339.

[13]Yamada T,Sato T,Tomiyama T,et al.Interactive System with Explanation Function for Real-time Railway Crew Rescheduling[J].IEEJ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2017,12(2):56-66.

[14]Mascha M F,Smedley G.Can Computerized Decision Aids Do“Damage”?A Case for Tailoring Feedback and Task Complexity Based on Task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07,8(2):73-91.

[15]Nogaa T,Arnold V.Do Tax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ax Compliance Decis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02,3(3):125-144.

[16]Arnold V,Collier P A,Leech S A,et al.Impact of Intelligent Decision Aids on Expert and Novice Decision-makers Judgments[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04,44(1):1-26.

[17]Jensen M L,Lowry P B,Burgoon J K,et al.Technology Dominance in Complex Decision Making:The Case of Aided Credibility Assess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0,27(1):175-202.

[18]Goldwater P M,Zahller K A.Novice-level Knowledge Acquisition Using a Technology-based Educational Delivery System:The Role of Experimental Practice[J].Advances in Accounting Behavioral Research,2010,13:59-88.

[19]Goddard K,Roudsari A,Wyatt J C.Automation Bias:Empirical Results Assessing Influencing Fac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14,83(5):368-375.

[20]Parkes A.Persuasive Decision Support:Improving Reliance on Decision Aids[J].Pacific Asia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13,4(3):1-13.

[21]Hampton C.Determinants of Reliance: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Theory of Technology Domin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05,6(4):217-240.

[22]Dowling C,Leech S A,Moroney R.Audit Support System Design and the Declarative Knowledge of Long-term Users[J].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Accounting,2008,25(1):99-108.

[23]Dowling C,Knechel W R,Moroney R.Public Oversight of Audit Firms:The Slippery Slope of Enforcing Regulation[J].A Journal of Accounting,Finance and Business Studies,2018,54(3):353-380.

[24]Federica D S,Claudia P.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Big Data:A Review[J].Meditari Accountancy Research,2018,26(3):361-380.

[25]Jones S H,Wright M E.The Effects of a Hypertext Learning Aid and Cognitive Style on Performance in Advanced Financial Accounting[J].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2010,25(1):35-58.

[26]Mccall H,Arnold V,Sutton S G.Us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the Impact on the Acquisition of Explicit Knowledge[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8,22(2):77-101.

[27]潘云鶴.人工智能走向2.0[J].Engineering,2016,2(4):51-61.

[28]Venkatesh V,Bala H.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 and a Research Agenda on Interventions[J].Decision Sciences,2008,39(2):273-315.

[29]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责任编辑:郭沫含)

作者:杨雨娇 颜祥林 袁勤俭

认知负荷理论的会计学论文 篇3:

新常态下管理会计发展与创新

【摘 要】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经济结构有所优化,管理会计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应对新常态所带来的改变,成为管理会计的首要任务。因而管理会计必须根据组织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使其管理方法和工具与高水平本土化管理会计相符。文章在已有管理会计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可视化视角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动态与趋势绘制成知识图谱,科学直观地反映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推进、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根据现有的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建议。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理论; 预算

一、引言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出新常态,并于同年11月9月首次系统地进行了阐述。我国目前的经济新常态是指从前一阶段的高速增长、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状态转变成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模式。

管理会计发展与创新是由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现有的管理会计已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传统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所引起的组织内部环境变化,因而必须迈出发展与创新的步伐。而与此同时,组织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即土地、市场、资本等要素驱动甚至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都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而变化,给管理会计带来挑战[1]。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会计工作者需要对管理会计的边界问题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把握。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管理会计必须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才能追随时代的潮流与组织共同进步。

二、管理会计发展与推进

(一)理论发展

管理会计在美国诞生,学术界普遍认为最初体现在1911年由西方管理古典学派代表性人物泰勒(F.W.Taylor)所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中。1922年,泰勒提出了“管理会计”这一新概念。管理会计由诞生、发展、繁荣,到现在一共经历了四个时期,如表1所示。

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从正面方向反映出,社会实践和经济理论分别对管理会计的不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又为满足这一要求提供了可能[2]。

管理会计的立足与发展与企业外部以及内部环境有很大的相关性,鉴于时间的变化而导致环境的不同,国内外学术界始终对于管理会计整体框架、结构与体系有着较大的争议。因此,管理会计理论的普及以及发展应充分考虑到环境的风险,在创新管理会计理论中融入企业面临的技术水平、法制环境等方面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资源。在新的经济常态下,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致力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等方面越来越倚重于管理会计的实施。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作用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促进理论,因而管理会计的方法和理论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企业在运用管理会计理论时必须在充分考虑到自身所处行业类别、发展方向、规模、战略目标等条件的基础上,科学选择、实施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和调整,将管理会计的效用最大化,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3]。

(二)实务推进

1.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会计的应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时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相对薄弱以及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重工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加强重工业相对于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因此重工业成了我国在当时经济发展目标中的重点发展对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任务、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为了对这一战略实施有效管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了必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主导企业(主要为国营企业)的目标是生产,企业管理者致力于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20世纪50—7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会计有所发展,属于内部责任会计阶段。虽然目光只锁定在生产领域,但管理方法历经一系列的变迁,融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如班组经济核算制度、厂内计划价格制度以及内部结算制度的相继出现都是其实践形式[1]。而其中的内部结算制度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2.转型经济体制下管理会计的应用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即不再单一地实施计划经济,而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以此开始逐渐转型。这一段时间的管理会计实践形式变化繁多,侧重企业内部的同时开始关注市场,并吸收了大量西方管理会计的思想。在“中国特色”的理念下,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内部承包责任制和90年代出現的目标成本法和标准成本制度都较突出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即“中国特色”。1991年,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创新的成本核算控制制度,自主实施“模拟市场推算,实现成本否决”并获得成功,引起全国其他公司的纷纷效仿,故亦称之为“邯郸经验”。“模拟市场推算”意为企业推算出市场大众所能接受的产品价格,再使自家产品贴近这一产品价格而压缩或提高产品生产成本,也就是倒推成本法。它深刻表现出企业管理者脱离了单纯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管理的思想,转而接受市场经济经营观念的新思想。而“成本否决”是根据管理会计中的目标成本以及标准成本制度所引申到实际操作的具体手段,保证了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3.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会计的应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转型逐渐取得成果,21世纪前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完善并有所发展,确立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企业为了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成功,获得竞争优势,持续优化改进管理方法手段,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逐渐发展起来,体现出鲜明的市场特征。具体表现为标准成本制度以及预算管理的实践应用得到加强,创新了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等新方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使企业了解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需要企业全面的发展,新颖有潜力的经营战略必不可少,有效的企业管理也必须践行。企业对平衡计分卡的应用,能促进公司团队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也为公司带来了经营效益。

三、管理会计研究现状

(一)学术界研究逐年减少

中国知网(CNKI)是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期刊论文全文数据库之一,其收录文章的质量相对较高。因此,本文选取2006—2015年中国知网收录全文包含与“管理会计”主题相关的研究文献1 005 916篇,历年文献发表数量分布见图1。总体看来,我国在“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比较丰富,每年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比较平均。2006—2013年,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逐年递增;但是在2013年以后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中全文包含新常态、互联网以及管理会计的100篇论文来确定题录,利用SATI与Netdraw信息可视化软件对题录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可视化分析来梳理管理会计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趋势,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图2为2014—2016年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动态关键词分布情况,通过构建该知识结构图谱笔者发现,2014—2016年间,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关键词动态主要集中在情境特征、云计算、预算管理以及变迁管理等领域。

(二)管理会计理论不成熟

相较于成本会计这种已然成熟独立的学科,管理会计作为从整个会计体系中延伸出来的一门交叉学科,能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受到重视而颇有争议。因此,管理会计学科体系中对于学科内容并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导致学科内容较为零散,管理会计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作用不能被表达出来,整个学科体系发展不健全、不完善。管理会计的学科建设不足反映出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有所不足。企业管理实务中对于管理会计的认知各有不同,不能统一管理目标,难以明确管理对象,划分不清权责范围。

(三)管理会计理论不能与时俱进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改变,而传统管理会计的管理技能不够先进,管理观念较为陈旧,对于企业内部活动过于关注,对于市场和企业长久发展关注不够,已不能适应新常态所带来的经济发展需求。经济新常态的情景下要求企业重视生产系统的提高,管理质量的维持。这意味着企业在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时候,应当完善成本预算、业绩评价考核等管控措施,而传统管理会计难以满足这些要求。所以,管理会计研究现状之一是理论不能与时俱进,管理会计的学术研究必须加快进度,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才能为现代化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中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四、管理会计创新

了解经济新常态下管理会计的创新和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掌握前几个阶段管理会计的变化和特点,以此归纳总结管理会计发展的规则,预测未来发展的新出路;其次,由于管理会计具有权变性的主要特性,即管理会计随着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随之应变,不拘泥于企业过去的情况和模式,因此管理会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固有的制度也很难统一规范它,只能做出改善或指引;最后,应当了解经济全球化对管理会计“新常态”作出要求,分工、全球资源市场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共同推进了管理会计“新常态”的进程[1]。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通过将国际化管理会计理论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相比较,对后者进行创新,才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塑造科学的结构与体系。因此,管理会计的创新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情境特征——注重投资决策分析创新和分散风险管理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时期。新常态经济给我们带来了诸如大改革与大调整、大消费与大市场、大创新与大开放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了更为复杂的经济环境。为了适应这种经济新常态所带来的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企业必须创新发展管理会计,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个考验,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当企业面临好的投资项目时,需要进行投资决策。投资决策是传统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全局性策划。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包括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针对投资方案这种需要定性定量分析的事项,战略管理会计不仅运用传统定量分析模型,还会较多应用成本动因分析、价值链分析等定性分析方法帮助作出决策。

管理会计在决策中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各种企业管理方面信息传达给管理者。首先,它不同于具有短期性和简单性特点的传统管理会计,在归纳传达与投资决策关联性较大的信息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站在全局的角度,以战略的方向分析汇集符合长远性与全面性的投资决策相关信息并提供给管理者。其次,应当在投资决策时充分应用本量利分析,确定盈亏。最后,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应用各种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确定各种决策方案,筛选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方案。

在经济新常态下,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各种突发事件,企业遭受不利冲击的可能性增加。依据财务风险的控制流程,常见的方法有風险决策、风险预防以及风险处理,这三种是风险控制中最基本的类型。风险预防是指在既定发生的风险情形下,依靠相关措施去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尽可能地减少所要造成的损失。常见的预防措施有回避风险法、降低风险法、分散风险法以及转嫁风险法。企业多采取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对风险加以控制。分散风险法是绝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方法,企业选择用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和并购与联营的方式去将风险进行分散。企业联营是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很好地印证了“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所蕴含的经济学原理,通过企业的联营,将风险分散出去进而降低了原有的风险。

(二)云计算——管理会计工具创新

当“中国制造2025”已经成为风向标的时候,产业结构发生了调整,经济结构面临着转型升级,人们的经济价值意识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拘泥于过去的单一思维模式。在“互联网+”的大形势、大背景下,会计管理工具也面临着改革和调整,从传统的单一化模式向多元化转变,从传统的线下向网络化转变,从传统的臃肿化向高效简洁化转变。依托经济新常态的环境,通过对管理会计工具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革新。凭借互联网的浪潮和势头,依托互联网技术给管理会计工具注入新鲜的血液,让管理会计工具厚植于本土情境。互联网的兴起不仅带动老产业,也催生了更多的新兴产业。要透过互联网的繁荣景象深入研究,将会计管理工具与互联网结合打造成为新模式、新思维、新境界的全新商业模式。

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会计管理的工具提出了新要求,只有以创新为导向不断提升发展才能跟随社会进步的脚步。深入研究和学习国家推行的权力清单政策,可以设想将清单管理的思维运用到会计管理工具中,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形势的,不仅提升了在管理过程中的合理性,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在实践过程中的科学性。“互联网+”与企业之间的对接过程中对管理会计的可行性和精准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就需要权衡多方面因素,如融合社会资本、智力资本等多重因素。云计算平台使快捷、高效、准确访问网络数据资源成为了可能,资源获取的便捷也降低了管理层面工作的负荷。

(三)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创新

在经济新常态市场化特征下,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准确预测企业前景,需要处理更加综合全面的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于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规划、利润收入、成本支出等活动所指定的综合预测和计划,具体包括财务预算、业务预算以及专门预算,也包含确定这些预算是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预算指标。它为企业管理层事前、事中、事后监控提供一定的支持。绩效考核指标从考核类别的角度分为营运类指标、控制类指标和效益类指标,在具体操作时可能还会引进非财务指标。中油股份集团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践行五大原则,即业绩透明、可行性、价值驱动、创造足够激烈以及系统化,将考核指标的效用最大化,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理运行[4]。

(四)变迁管理——制度和发展路径的创新

促进制度变革,创新发展路径。企业当前的制度与发展路径已不能较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所带来的改变,企业发展遇到瓶颈,而要突破瓶颈,管理会计应当以创新为着眼点,推动制度变革,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一开始,调整管理会计制度以应对经济新常态所带来的市场变化,促进原有路径对变化的适应性,并思考创新发展路径。随后,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等工具加强管理。从管理会计诞生到现在,在假设会计信息完整真实有效的前提下,管理会计的变迁将会计信息所表现的价值视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分组。由于经济新常态下会计信息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差异,结构性的差异是管理会计信息在进入经济新常态后的一大特点。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企业经营要求标准,深入调研结构性差异的管理会计已成为今后发展的重心,只有将落脚点立于此才能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保驾护航。完善和优化管理会计系统是为了提高“投入产出比”,从制度整合的角度出发,多渠道地提升系统的精准性和高效性[1]。

五、结论

管理会计自形成发展至今,随着外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企业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了中高速增长阶段,发展方式也从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和投资协调拉动的经济发展新常态。这种经济新常态促使管理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理会计工作需要顺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变革,努力加快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

为顺应企业竞争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进而催生出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出现后也证明了其存在的重要性,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经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理会计的目标:一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二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展现出了其潜在的优势,让企业管理更加快捷,让企业发展更为迅速,让企业在经济效益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调整,其方法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提供的不是现有的模式,而是需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和特点去进一步优化调整,这样形成的管理会计才能植根于企业的沃土,给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带来源源不断的生长力。

【参考文献】

[1] 冯巧根.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探索[J].会计研究,2015(10):30-36.

[2] 孫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9.

[3] 王丽南,朱攀.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新发展[J].经济视角,2014(6):34-36.

[4] 盘晓灵.当代管理会计研究的创新发展与未来趋势[J].财会通讯,2008(7):9-11.

[5] 冯巧根.论高水平管理会计的本土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5):130-136.

[6] 冯巧根.经济新常态下的管理会计发展思路[J].会计之友,2015(19):133-136.

[7] 胡伟,刘科.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的发展[J].财会月刊,2013(2):107-110.

[8] 许金叶,阿迈德.管理会计变迁:一个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08(19):9-11.

[9] 张林.西方管理会计变更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08(10):32-36.

作者:郑鹏 孙美霞

上一篇:我国管理会计作用分析论文下一篇:财政改革下的预算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