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教学论文

2024-05-09

地质学教学论文(共6篇)

篇1:地质学教学论文

《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70学时)

课程代码:

课程归属单位:

编写人: 何树兴 编写日期: 2014 年9 月 30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从事工程地质专业的人员应该熟悉和了解的基本地质的知识,是地质学的入门和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兼顾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兼顾课堂讲授、实践技能和理论思维能力综合训练;兼顾继承、更新地学知识与学科交叉、学科渗透。突出地质作用基本原理、过程、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地球、岩石圈、地壳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和地质现象、地质作用产物及有关的概念和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二、课程基本要求

1、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普通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地质科学的轮廓;

2、了解地质学思维方法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

3、掌握地球和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动力地质作用原理以及地球演化发展历史。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电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远程开放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本课程的教学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收看电视、直播课堂和网上教学辅导等方式进行学习,各教学点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助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2)面授助学

面授助学要服从于教学大纲、文字教材、音像教材,采用讲解、讨论、答疑等方式,通过解题思路分析,基本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尽可能通过幻灯片及电视录像片,以及标本、模型及实物等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作业

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作业内容以教材中的习题为主,通过这些习题的练习,逐步加深对课程中各种概念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达到基本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的目的。

(4)复习思考题及作业

教材各章最后均附有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这些思考题,达到加深理解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目的。

(5)考试

考试题目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题量适度、难度适中、题量和难度的梯度应按照教学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1章 绪 论

1、教学要求

(1)熟悉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及地质学一般研究方法,掌握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分科;

(2)初步了解学习地质学应注意的问题,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二节 地质学的任务

第三节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和演化。

第四节 地质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特点、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我国地学研究的若干地域优势

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 重点知识:地质学的内容及分科。

第2章 矿 物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掌握克拉克值概念

(2)熟悉矿物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3)认识常见矿物,并了解其用途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矿物的概念

矿物的定义、晶体、非晶质体与准晶体 第二节 矿物手标本的鉴定特征 矿物的形态、矿物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常见矿物 矿物的分类、常见矿物 第四节 矿物的用途 工业矿物原料、矿物材料

重点知识:

(1)教学重点: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鉴别。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教学要求

(1)了解岩浆的概念、掌握喷出岩浆的类型(2)知道侵入作用及侵入岩的主要类型

(3)了解火成岩的主要结构和构造、了解火成岩分类及成因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岩浆的概念、喷出作用与喷发产物、喷出岩浆的类型及其喷发特征、火山喷发的间歇性、典型火山喷发实例、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世界火山的分布 第二节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侵入作用概述、侵入岩的产状、侵入岩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 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的构造

第四节 火成岩的分类及其野外识别

火成岩分类、熔岩、深成侵入岩与浅成岩的主要辨别标志、火成岩的野外识别 第五节 火成岩的成因

地球的内热、地热的成因、岩浆的形成、火成岩多样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喷出作用和岩浆侵入作用;侵入岩产状

第四章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教学要求

(1)了解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了解沉积岩的结构及沉积构造(2)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3)认识常见的沉积岩类型及其特征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外力地质作用的一般特征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第二节 沉积岩的特征

沉积物的来源、沉积岩中的矿物、沉积岩的结构、沉积构造 第三节 常见的沉积岩

沉积岩的类型、常见陆源和内源沉积岩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沉积岩的结构及沉积构造、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教学要求

(1)熟悉变质作用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掌握变质作用方式和原理。(2)初步了解变质作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变质作用概述

变质作用概念、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第二节 变质作用中原岩的变化

物质成分的变化、变质岩中的矿物、变质岩的结构、变质岩的构造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第四节 岩石的演变

教学重点:变质作用的概念、变质作用方式、变质作用原理、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主要类型

第六章 地质年代

1、教学要求

(1)熟悉确定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地质年代方法;掌握地质年代表;(2)初步了解各个地质时期。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相对年代的确定

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或穿插关系 第二节 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第三节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的建立、地质年代名称的来源与含义、岩石地层单位的概念 第四节 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爆发与灭绝 生物大爆发、生物大灭绝

教学重点: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

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熟悉地震的相关基本概念及地震造成的灾害;掌握地质的成因类型、地震的演化过程。

(2)初步了解地震的地理分布。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概况、地震类型、地震序列、国内外强烈地震的实例 第二节 地震波与地震仪 地震波、地震仪 第三节 地震的强度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烈度 第四节 地震的分布

全球地震带分布、我国地震带分布 第五节 地震预报与预防 地震预报、地震预防 第六节 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主要界面、初步的地球参考模型(PREM)、地球内部各层圈的物质成分、均衡原理

教学重点:地震的基本特征和成因分类;震源、震中、震级和烈度概念;世界主要的地震带。

第八章 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1、教学要求

(1)构造作用的基本方式、熟悉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2)熟练掌握褶皱、节理、断层的概念、要素、类型、特性。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构造作用的基本方式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第二节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岩石的空间位置、褶皱、断裂、节理、断层相关褶皱 第三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第四节 构造期与构造事件 太古宙构造期、元古宙构造期、新元古代晚期-志留纪构造期、晚古生代构造期、早中生代构造期、燕山构造期、喜马拉雅构造期

教学重点:岩层产状,沉积地层的接触关系,褶皱,断层

第九章 板块构造

1、教学要求

(1)掌握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和分界线的类型;掌握威尔逊旋回的划分阶段(2)了解海底扩张的证据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大陆漂移 第二节 海底扩张

海底地质考察、海底扩张的论证、海底扩张说的提出、海底扩张说催生的新成果 第三节 板块构造

板块边界类型——板块划分的依据、全球板块的划分、两种大陆边缘、海洋的开闭旋回(威尔逊旋回)、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体的概念、板块构造理论的最新进展——大陆动力学

教学重点:板块边界类型;两种大陆边缘的区别;威尔逊旋回各阶段的划分 第十章 风化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动力类型。掌握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原理及风化壳概念;

(2)初步了解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第二节 制约岩石风化性质与特征的因素 气候、地形、岩石的特征 第三节 风化作用的产物

风化产物的类型、残积物、风化壳、土壤、风化地貌 教学重点:

(1)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原理。(2)风化壳概念及类型。(3)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地面流水类型。掌握河流地质作用;(2)初步了解河流冲积物及其类型特征。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河流概述

地表水流、河谷的横剖面、河流的纵剖面、流域盆地、影响河流侵蚀与沉积的因素

第二节 河流的侵蚀作用 侵蚀的方式、侵蚀的方向 第三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流水质点的运动方式、物质搬运的方式、河流的搬运能力和搬运量 第四节 河流的沉积作用

沉积发生的原因、冲积物、冲积物的地貌类型 第五节 河流的均夷化与去均夷化 深切河曲、河流阶地、阶地类型 第六节 河流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第七节 准平原 教学重点:

(1)河流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的特点及结果(2)曲流河及牛轭湖的形成过程(3)河流沉积的类型

(4)河流阶地的类型及特征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冰川地质作用。掌握冰川类型及其堆积物特征;(2)初步了解冰川的形成、运动。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冰川的形成、冰川的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的剥蚀作用、冰蚀地貌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沉积作用与冰碛物、冰碛地貌 第五节 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冰水扇、纹泥、蛇形丘 第六节 冰川作用及其原因

冰川作用、冰川作用的影响、冰川作用的原因

教学重点:川地质作用;冰川的形成、运动;冰碛物的特点;

第十三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地下水的作用原理及其产物;掌握地下水的类型和运动特征;(2)初步了解喀斯特作用及喀斯特地貌。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地下水概述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

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划分、根据含水层空隙性质的划分 第三节 地下热水

第四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的剥蚀作用及喀斯特、地下水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第五节 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重点:空隙率、透水层及隔水层的概念;包气带、饱和带、潜水、承压水的概念;地下水的作用原理及其产物; 喀斯特作用及喀斯特地貌。

第十四章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海水运动的类型及特点;掌握滨海和浅海的(机械和化学)沉积作用。(2)初步了解海洋概况,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海洋生物分布及特点,海洋有关资源。

2、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节 海洋概况

海水的化学成分、海水的物理性质、海水中的生物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波浪及其地质作用、潮汐及其地质作用、洋流及其地质作用、浊流及其地质作用 第三节 海底沉积物

海底沉积物的来源、滨海沉积、浅海沉积、半深海沉积、深海沉积 第四节 海水的进退

教学重点:海水运动的类型及特点;滨海和浅海的沉积作用;

第十五章 湖沼及其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湖泊的沉积作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湖水的来源,化学成分及其影响因素;

(2)初步了解沼泽生物堆积作用与成煤作用。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湖泊概述

湖泊概况、湖水的来源、排泄及其化学成分、湖泊的成因类型、我国湖泊分布的特点

第二节 湖泊的地质作用

湖水运动的特征、湖泊的剥蚀和搬运作用、湖泊的沉积作用 第三节 沼泽及其地质作用

沼泽的概念及其成因、沼泽的沉积作用

教学重点:湖泊沉积作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干旱和潮湿地区湖泊化学沉积作用的差别

第十六章 荒漠特征与风的地质作用

1、教学要求

(1)熟悉风的地质作用和灾害性及其形成条件与防治。掌握风的地质作用特点及风蚀作用方式;

(2)初步了解荒漠的成因及荒漠类型。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荒漠概述

荒漠的形成条件、荒漠中的某些特征性现象、荒漠化 第二节 风的地质作用

风的剥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沉积作用 第三节 黄土

黄土的一般特征、黄土的物质成分、黄土的分布、黄土的成因

教学重点:风的地质作用;风蚀作用的方式;风的搬运作用方式;沙丘的灾害性及其形成条件与防治

第十七章 块体运动

1、教学要求

(1)熟悉重力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2)初步了解重力地质灾害性的形成条件与防治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影响块体运动的主要因素 重力作用、水的作用、其他因素作用 第二节 块体运动的类型 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三节 相关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教学重点:重力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斜坡变形的主要类型;泥石流堆积物的特点;重力地质灾害性的形成条件与防治

第十八章 行星地质概述

1、教学要求

(1)了解太阳系及其起源

(2)了解类地行星;了解类木行星及其卫星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太阳系及其起源

太阳系、撞击作用、太阳系起源 第二节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月球、火星、类地行星的比较 第三节 类木行星及其卫星 木星及其卫星、土星及其卫星

教学重点:类地行星及其间的比较

第十九章 地球形成与生物演化

1、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形成过程;

(2)了解地球形成后各个时期生物演化过程(3)了解生物界中的灾变性事件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地球的天文时期 地球圈层构造的形成、陨星的撞击及其频繁的火山爆发、热流值的迅速衰减、原始地壳的组成、原始大气与次生大气、原始水圈的出现 第二节 太古宙-元古宙时期

大气圈、水圈、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陆核和地盾的形成 第三节 显生宙时期

教学重点: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生物界的灾变性事件

第二十章 人类社会与地质坏境

1、教学目的

(1)熟悉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掌握地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初步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及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2、教学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环境地质学的一般概念

环境与地质环境、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城市兴衰与地质环境

城市兴衰的地质因素、城市规划的地质因素、城市建设的地质因素

第三节

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

人体的元素组成、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地方病的环境地质致因、地质药物

第四节

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

城市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地质环境 第五节

人为地质作用

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地下水污染、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诱发地震、矿产资源枯竭

教学重点:温室效应、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身体健康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人为地质作用

参考书籍:

1、夏邦栋,1995.普通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283

2、赵懿英等,1990.现代地质学讲座.南京大学出版社,1-171

3、成都地质学院,1983.动力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1-359

4、孙鼐,1943.普通地质学(1953年第三次修订).商务印书馆,1-243(中国最早的普通地质学版本

之一)

5、舒良树,2002.普通地质学讲义

篇2:地质学教学论文

第一部分 地球圈层

绪论 地质学发展简史、研究对象和任务、历史比较法,二十一世纪地学面临挑战与前景。

第一章 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特征、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带,地球表面形态特征。

固体地球圈层划分及划分依据:地壳、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地核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地壳结构与类型;地球物理性质(重力、磁性、弹性);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及克拉克值。矿物和岩石基本概念,常见造岩矿物及三大岩初步识别(详见实习一、二内容)。

第二章 地质年代:化石的概念;相对地质年代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地质年代表。

第二部分 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三章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概念: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与生物风化作用:影响风化作用因素、化学风化过程中元素迁移概念;残积物、土壤。风化壳与古风化壳过概念。

第四章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

河流下蚀作用与侧蚀作用,侵蚀基准面与向源侵蚀概念。河流的搬运与沉积河曲、蛇曲与牛轭湖的形成、河漫滩沉积与二元结构、阶地概念。片流、洪流地质作用与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特点。岩溶地形、岩溶发育条件。冰川刨蚀作用、冰蚀地形及冰碛物特点。冰期与间冰期概念。

第五章 海洋与湖泊的地质作用

基岩海岸剥蚀过程和海蚀地形;滨海区碎屑沉积及主要沉积地形;浅海区碎屑沉积、浅海区化学沉积方式及主要沉积物;浅海生物碎屑堆积及珊瑚礁;半深海一深海区大洋软泥、大洋粘土及锰结核。干旱气候区与潮湿气候区湖泊沉积方式及主要沉积物。海洋环境分区、泻湖的形成及沉积物特点。

第六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一般规律

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沉积岩形成);成岩作用方式与概念;地表地质作用规律与影响因素,沉积岩层理与面理构造,常见沉积岩类型。

第三部分 内动力地质作用

第七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断层产状要素:古构造与新构造概念;古构造运动表现、褶皱构造及其褶皱要素、断层及其基本类型。

第八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岩浆概念、岩浆的喷出作用与侵入作用;火山喷出产物、火山地形、火山喷发类型,现代火山分布,侵体产出状态与围岩概念;常见岩浆岩类型。变质作用概念及代表性变质岩。

第九章 全球板块构造

大陆飘移的提出与证据:海底扩张与证据;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板块边界类型,板块学说存在的主要题。

第四部分 地质环境与人类

第十章 矿产资源概念;矿产分类;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主要种类。

第十一章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概念,地震成因:滑坡、地面沉降、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水土流失及沙漠化的危害与防治,地下水污染及全球气候变化。

注:第一部分14学时(28%);第二部分18学时(36%);第三部分12学时(24%);第四部分6学时(12%)实习一 常见矿物初步识别

根据矿物的晶形、集合体形态、光泽、条痕、硬度、比重、解理、磁性等特点,认识最常见矿物:长石、石英、云母、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方解石、黄铁矿、磁铁矿、褐铁矿、高岭石。

实习二 初步认识最常见三大岩类岩石

篇3:地质学教学论文

1 正文

1.1 设计数字化软件

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是通过实习课来进行矿物学习的,在《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矿相学》和《岩石学》的近100个课时的实习课中,发给每位学生一片薄片或光片,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薄片中的矿物。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仅能接触到约20种常见矿物,不仅数量少,而且不熟练,而且在学习过后,会逐渐的遗忘,非常不利于今后的工作和科研。针对这种情况,设计矿物数字化软件,将近100种典型矿物在显微镜下的光性特征录制成视频,这些特征包括矿物在单偏光镜下的颜色、晶形、解理、突起,正交偏光镜下的干涉色、消光类型、延性、环带、双晶等特征,再配以详细的语音解说和文字说明,收录到软件之中。在此基础上,赋予软件精确搜索、条件检索、添加删改等功能。其中,精确搜索即通过矿物名称来得到该矿物的视频及文字介绍;条件检索即输入观测得到的未知矿物的光性特征来检索相匹配的所有矿物,以缩小可能范围;而添加删改功能,则是为了在使用者的科研和工作中不断为软件添加资源,丰富矿物数量。

该软件最为特色的是收录了近100种矿物光性特征的视频,并配以详细的语音解说和文字说明,对本科生的学习非常有益。学生可以使用该软件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后可以利用其进行巩固,对于有强烈兴趣或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利用其拓展知识面,比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多了解几倍数量的矿物。在日后的工作科研中,也可使用该软件的精确检索和条件检索功能帮助进行岩矿鉴定。

目前,该数字化软件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初步设计成功,预计今年10月份将投入使用。

1.2 建立矿物视频网站

前文中提到的数字化软件功能强大且矿物种类齐全,但因为其中收录了近100种矿物的光性特征视频,所以软件所占内存较大,在下载、安装和存放过程中很不方便。鉴于这种矛盾,可以在学院申请一个网站链接,将近100种的典型矿物视频及详细资料放在网站上。如果学生想进行某种矿物的观看和学习,可以通过矿物名称搜索得到并点击观看。在网站上还可添加论坛,学生可以自由地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在实际鉴定矿物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

建立专业的矿物视频网站,学生通过学校内网就可观看矿物特征视频,且不占用本身设备的内存,在论坛中交流学习中的问题,还可促进本科生一直所欠缺的自主学习能力。

1.3 设计手机app

基于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手机app的种类越来越多,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将数字化视频软件做成手机app安装在智能手机上,便可使得学生不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余时间,不论是在教室内,还是学校外,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只是,手机的内存较小,故该app的设计需结合前文中的数字化软件与矿物视频网站两者的优点,以达到在不占过多内存的前提下,使该app正常、快速地运行,学生使用起来,才会更加方便。

1.4 智能测试系统

在电脑软件、手机app、视频网站的建立基础上,还可以添加考试系统。当学生有了足够的学习和训练,则可点击“测试”按钮,系统可通过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测试。其一,系统给出矿物的图像、视频、光性特征的文字介绍,要求学生正确输入其矿物名称;其二,系统给出矿物名称,学生输入各种光性特征。对教师来说,配套的智能测试系统能够帮助他们很方便的组织随堂练习,及时了解本次课时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且使得课堂丰富有趣,让同学们更积极地参与矿物鉴定的学习。

测试系统的添加,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积极性、更有效率。对于通过测试的矿物可选择性的间断练习,而未通过测试的矿物要更加反复练习。从而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所有矿物的光性特征。

1.5 云课堂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教学应运而生。“云课堂”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一种高效、便捷、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课堂形式。使用者只需要通过互联网界面,进行简单易用的操作,便可快速高效地与全球各地学生、教师、家长等不同用户同步分享语音、视频及数据文件,而课堂中数据的传输、处理等复杂技术由云课堂服务商帮助使用者进行操作[2]。

云课堂教学也可应用到地质矿物教学中来。学校只需开发一个云课堂系统,将所需教学的视频和课堂作业题目添加到系统中,再将教师的电脑与学生的电脑进行交互连接,那么学生即可登录云课堂系统进行观看学习。若需要进行课堂检测,教师只须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已编号的薄片,让学生自行观看并将所观察到的矿物名称输入到考试系统中,系统即可进行批改并传给教师每位学生的成绩。这样,既能减少教师工作的重复率,又可迅速、正确的让教师得知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专门辅导,提高课堂效率。

3 结语

地质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是未来地质队伍、勘探队伍的主要人才来源,而对地质教学的数字化探索可以使得教学更加有效率、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而在更加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如何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成,不仅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对教师的监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21世纪计算机技术、信息传输不断飞跃发展的环境中,地质学教育也应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创新,开拓进取,为祖国输出更多的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苑苑.云计算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篇4:普通地质学教学改革初探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87-02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对地质类专业的印象还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里,认为地质工作风餐露宿,条件艰苦,很多家长反对子女报考地质类专业。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地质人才的大量需求,地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相对容易,在就业的压力下,很多学生被动地选择地质类专业。因此,很多新生对地质专业产生畏惧心理,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质科学,提升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普通地质学是针对地质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时间通常是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本门课程涵盖地质学科研究的各个领域,是引导新生走进地质科学殿堂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另外,普通地质学作为地质类专业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入学的必考科目,更突显出其在地质学科中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理论和时间证明兴趣是可以转移和培养的[1]。因此,如何在地质类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普通地质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加深专业思想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实践教学方面,对提高新生学习兴趣进行探索和思考,获得一些认识与体会。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加深专业认识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专业思想教育对大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对所学专业不了解、畏惧艰苦的野外工作等。因此,要从初入大学的新生作起,加大对培养专业思想的力度[2]。专业思想教育应贯穿在普通地质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普通地质学的教学工作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讲授课程期间可以通过一些专题讲座和科技报告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科学,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以后的就业方向。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 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授基本知识,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的科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3]。例如,在讲授岩浆作用时,结合我国华南钨锡等金属矿床的成矿实例,讲述岩浆岩与多种金属成矿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实例不但让学生明白岩浆岩与矿产资源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将学到的有关岩浆岩的知识与有关的学科联系起来,达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悟”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认知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二)讨论式教学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漫长的演化过程,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现在对很多地质问题的认识尚未统一,也许我们今天认为是合理的解释[4],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现是不完全合理的,因此,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能局限于一种理论的解释。对于同一地质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竹叶状灰岩成因时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上的成因机理,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整理,并给出自己认同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对不同小组的观点进行分析、辩论,创造一种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只是一种角色,同时也担任朋友、团队成员这种平等的关系[5],与学生共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得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改进教学手段

(一)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

在地质类专业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减少抽象的文字描述的同时,可加入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直观,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得到满足,同时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思维[6]。如在讲授河流的地质作用时,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现河流从幼年期发展到壮年期及走向老年期的整个过程,同时辅以典型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现代河流图片,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河流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特点;在讲授内动力地质作用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火山》、《地震》等视频,还可用动画演示汶川地震的成因;在讲授外动力地质作用时可以让同学们观看有丹霞地貌形成的美景,领略流水创造出的变化莫测的溶洞和秀美的桂林山水等。通过这些不仅让学生学到地质知识,还增加同学们对地质现象探索的欲望,增强对本专业的兴趣。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多数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喜欢某位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的喜欢其课程;哪门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喜欢哪门课,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形象,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比如,生动的教学语言,富有哲理的思想及融洽的师生关系等,这些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心理学中的负强化理论,积极鼓励学生,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大胆提问,是学习成为常态而不是负担。实践证明,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一)精选野外实习线路

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除了室内的实验外,还必须进行野外调查工作,运用“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使每个新生能从地质实践中认识分析典型的地质现象,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普通地质学的野外认识实习是新生第一次野外地质实习, 这就要求选择的实习内容要具有简单和典型的特点。通过地质认识实习, 首先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基本知识,如认识一些常见的造岩矿物和三大岩石类型,掌握在野外如何鉴别与描述岩性、构造及地层的方法[7]。除了选择地质现象丰富的线路外, 还要考虑选择景色优美的地方作为普通地质学认识实习地点, 这样可以让初次接触地质的大学新生感受到自然的美, 从原先枯燥乏味的书本中体会地质工作的“乐趣”,化解对野外工作的恐惧心理,增强对本专业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二)将地质现象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除了对实验室的标本观察描述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建筑中保存的各种地质痕迹和地质现象[8],如

在校园教学楼内的地板砖、墙面、柱面很多都是由晶粒粗大的花岗岩、雪白致密的大理岩、晶形完整的闪长岩、辉长岩等石材装饰。在这些装饰石材表面不仅可以看到清晰地岩石结构与构造,还可看到一些常见的造岩矿物,如晶形完整的石英、长石、辉石、角闪石等。校园中的假山主要为石灰岩与白云岩,在这些岩石的表面可看到溶沟等溶蚀痕迹,在白云岩中可看到白云岩发育清晰的刀砍纹构造。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地质陈列室的优势,安排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典型的地质构造、矿物岩石标本、模型、生物化石等,让学生随时都能观察与感受地质现象。通过这种将课堂、实验室和室外观察结合起来,利用自然界丰富的地质现象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三)组织地质科普活动

为了激发大家学习地质的兴趣,发挥实验室、实习基地的作用,每年都会组织地质专业学生对非专业学生进行科普宣传活动。活动的主题,展出的图片、模型、矿物岩石实物均由学生自己选择,解说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团队进行讲解。俗话说,要想给别人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查阅诸多相关资料才能达到为他人讲解的能力。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本文对新生对地质类专业缺乏兴趣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通过普通地质学来激发新生学习地质的兴趣的一些途径,首先,对地质类专业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加深专业认识,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方法、目标及就业方向等;其次,普通地质学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出发来培养大学新生学习地质的兴趣。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要时时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激发同学们对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献身地质行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凤根,骆祖江,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

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9,(1).

[2]陈勇,周瑶琪,陈世悦.谈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地质学专

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8,(3).

[3]杨仁超,樊爱萍,韩作振等.“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改革

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0,(3).

[4]刘海燕,李增学,吕大炜等.地质类专业提高课堂教学质

量的探讨[J].时代教育,2010,(11).

[5]王锋.试析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多重角色[J].河北

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王华.关于提高电路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河北工程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7]杨高学,李永军,杨宝凯.如何提高地质类大学生实习质

量[J].中国地质教育:2010,(4).

[8]王家生,谢树成,龚一鸣.“普通地质学”野外和室内实践

篇5:灾害地质学探究式教学的论文

一、课程背景

1.理论环节较重,应用性教育不足

第一,因为理论学习较多,但专业实践性环节不足,使得部分学生出校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空有理论知识,无动手能力,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第二,没有更多符合我国灾情国情、反映我国灾害防治的发展与现实的案例,以供教学参考和利用;第三,目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正在建设中,如何提升我校地质工程专业教育的特色,又如何创建一套新的依托我校资源又能体现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灾害地质学”课程培养方案,而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案正符合教学科研型高校教学特点,既有我校特色又有研究应用价值,并能够反映社会需求的课程培养模式。

2.不注意角色转换,教学效果较差

专业课程教育,教师必须从单纯教育者的角色转化为对学生未来工作的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必须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未来职业培养而接受教育者的角色。我们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以前的满堂灌,甚至填鸭式的课堂讲授,而学生采取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课程结束时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考核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真正的工作岗位上会感觉大学学习一无所获。因此,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到“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助于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1.目标

(1)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系列以实际科研项目为背景的研究案例,形成一套针对“灾害地质学”课堂教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2)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贯彻到“灾害地质学”的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案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开启学生心智,开发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大学生。

2.内容

(1)“灾害地质学”课程的各栏目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笔记、研究型教学和课程作业,特别是课程资源、答疑讨论、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等栏目的重点建设。

(2)结合以上各栏目的建设,将具体的科研项目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推进“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3.主要特色

(1)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理念。

(2)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灵活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环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加认识。

(3)落实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4)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成为专业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4.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进行研究,了解学生向往、期望的课堂教学方式。

(2)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个环节间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三、实例研究

1.教学基础

(1)已对“灾害地质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究式教学方案设计,在地质工程专业高年级班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反馈教学改革尝试的效果。

(2)笔者长期从事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评估与风险分析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思路

根据本研究内容的选定,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解决目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推进“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模式流程图。通过探究式教学,本课程可以在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通知等栏目做得会比较全面,从而极大地方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答疑讨论和问卷调查等栏目的建设上,本课程不仅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学材料,而且对于目前该课程的最新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介绍和探讨。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学生对于该课程学习的全面了解,包括课程进度、教材选择的难易程度、对于教学在线的使用建议等。

3.教学安排

将“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32课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授课前,4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专家咨询,对“灾害地质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设计。第二阶段(授课中,32课时):按所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修正完善设计方案,并通过对参与科研项目的师生进行访谈、调查问卷、问题解决能力检测等方式收集实验效果反馈信息。第三阶段(授课后,2周):在实践—分析—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设计,完善探究式教学模式及实施策略。

四、教学评价与结论

通过该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灾害地质学”中的`实践教学,笔者在总结授课效果的过程中发现,本次授课班级共有35名大三学生,其中有16名学生将自己今后的毕业单位设定为地质灾害相关的单位,有10名学生准备继续攻读地质灾害方面的硕士研究生,授课班级85.7%的学生表示收获很大,尤其是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了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这也成为他们今后学习和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灾害地质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效果优良,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的启发作用显著。

篇6:地质学教学论文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新兴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地质学研究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1]。环境地质学已经成为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内容涉及灾害地质学、环境工程学、地球化学、地质工程学、城市环境地质学、矿山环境地质学、农业环境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等多个学科。如何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更好地讲授环境地质学课程,成为一个新的挑战。笔者在环境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环境地质学的课程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总结经验和心得,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强调人地和谐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

环境地质学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首先要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目前可以生存的唯一场所,地质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是相互制约的,过度地索取必然会引起地质环境的恶化,甚至出现灾难。要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必须以科学的人地观为指导,培养全球性、长远性和差异性的环境意识,珍视和充分利用环境质量与自净能力,减少环境损失,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培养广义性、有限性和稀缺性的资源意识,坚持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持续利用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的多重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科学的人口意识、合理的生产意识、适宜的消费意识和正确的文化意识同样非常重要[2]。另外,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始终存在,人类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些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和火山活动),尽量避开或降低它们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

2体现专业特色

环境地质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个章节都可以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章节都进行非常详细、深入地讲解,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学校的特色,有选择、有侧重地讲授环境地质学的各个章节。对于矿业类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学生,侧重讲解自然灾害、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和利用、表生地球化学异常与人体健康、环境地质调查等章节,用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的理论讲解地震和火山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用矿床学理论讲解矿产资源的成矿规律和矿石特征,用地球化学的理论讲解地方病的发病机理和分布规律,将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各章节的讲解中。自然地理学专业要侧重自然资源开发、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等内容;人文地理专业侧重城市规划、旅游管理等章节。

3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兴趣点的课程,适宜安排在第一学年。但是,由于各种条件所限,环境地质学有可能被安排在许多专业课之后的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由于某些专业课的内容与环境地质学的部分章节或知识点相同,势必会增加环境地质学的讲授难度。因此,教师在讲授环境地质学课程之前,必须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各章节的内容和深度。遇到与前期专业课相同的知识点,教师既可以有针对性地温习之前学过的重要知识点,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在相同知识点上增加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为地质工程大三本科生上环境地质学时,环境地质学中的自然灾害章节与学生前期学过地球科学概论中的知识点重复,此时,教师需要增加新的知识点,并增加难度。比如讲到火山灰,不仅要讲火山灰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基本知识点,还可以拓展到火山灰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火山灰具有延展性、瞬时性和等时性的特点,可以构成发育良好的区域等时面,许多含煤地层普遍发育火山灰,可以作为煤层对比的重要依据,能够有效弥补生物带法、常规标志层和沉积旋回法在煤层对比中的不足[3]。在讲到河流类型的时候,可以与能源地质学中的煤炭沉积环境知识点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哪种河流类型能够形成巨厚型的煤田,还有哪些典型的河流地貌非常适宜煤炭的沉积等。只有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才能将环境地质学课程讲得更生动,并且将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机结合起来。

4启发式教学

环境地质学不仅普及知识、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思考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世界人口剧增、城市化不断推进,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不断出现,这些环境地质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查找相关资料,对问题不断探索。比如许多化学合成杀虫剂(如DDT)在害虫杀灭、粮食增产和疟疾预防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同样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危害人类健康,并毒死了大量鸟类、鱼类和益虫。现代农业到底能否离开化学合成杀虫剂?化学合成杀虫剂到底是毒药还是仙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精神去探索。

河流具有强大的侵蚀和搬运作用,能够导致河流上游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河流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因为河流携带的泥沙会在下游形成三角洲和冲积平原,造福人类,入海口堆积的泥沙还能有效抵御海水入侵。因此,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5案例分析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创造了经典的案例教学法,之后在法学、企业管理、医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环境地质学中也有很多经典的人地危机和人地和谐的案例,也可以借鉴这种成功的教学方式。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能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增强知识,提高能力和水平。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一些影响范围广、贴近学生生活、绝大多数学生都了解的近期发生的经典案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学生对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和我国大连漏油事件的分析,更深刻地理解能源开发和运输中可能导致的生态和环境危机,并且深入思考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这种生态危机。在讲海洋公约中“海域”的定义时,可以对中日领海纠纷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该案例的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领海基线、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概念的真正含义,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联合国海洋公约在解决领海纠纷方面的不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

6结合科研动态和学科发展

环境地质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应用掌握的地质信息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减少环境的恶化,增加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有利条件[4]。但是,由于撰写时间有限,大多数环境地质学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存在明显的滞后和不足,特别是关于各种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方法的相关内容,而该部分内容又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与环境地质学相关的最新科研动态、热点研究问题和学科发展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将自己和学院其他教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比如在讲到土壤污染内容时,大多数教材都没有涉及如何治理和修复被污染土壤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查找传统和最新的土壤修复技术,以及各个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和这些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情况。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土壤污染和修复技术,同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7多媒体教学

环境地质学中的许多内容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图片具有直观明了的特性,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实时添加,比如在讲解露天开采对地表的破坏的时候,很多学生对露天矿了解很少,仅仅用文字讲述露天矿的占地面积等破坏程度,不能让学生体会露天矿的巨大破坏性,如果将世界十大露天矿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地球表面的巨大伤疤”了。

视频也是环境地质学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视频能更直观、全面地展示环境地质学内容,但是比较占用课时,所以课前要对平时收集的教学视频进行精挑细选。教学视频要画质清晰、客观全面、贴近生活、震撼心灵、引人思考。教学视频的画质清晰程度直接影响观看者的情绪和兴趣,高清晰的教学视频能够引起学生的观看欲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视频的内容必须客观全面,否则容易误导学生,因此必须对视频内容仔细筛选。介绍环境地质问题的教学视频,最好有思想碰撞,学生看后能够震撼心灵,并且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垃圾围城困局”视频就可以作为关于城市垃圾的教学视频,该视频介绍北京在城市垃圾处理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通过视频可以了解不同立场人(包括主张和反对垃圾焚烧的学者、垃圾焚烧厂附近的居民和城市管理者)的观点和思想,该视频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城市垃圾处理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引发学生对城市垃圾问题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教学案例下一篇: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