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中心十二五规划 doc2011-12-1

2024-04-09

检验中心十二五规划 doc2011-12-1(共4篇)

篇1:检验中心十二五规划 doc2011-12-1

检验中心“十二五”工作规划

一、目标

1.进一步完善检验中心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我院检验中心医学检验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2.优化检验中心内部结构,改进服务流程,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工作。

3.坚持科技创新,搭建科室科研平台,全面提升检验医学学科的医疗、教学、科研水平。

二、实施内容

(一)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检验服务流程;为临床提供优质服务。

1.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和针对特殊病种如:心肌梗塞、脑梗塞、胰腺炎、脓毒血症和休克等急发病症的优先检测通道,以确保急诊检验的时效性,并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完善检验中心“危急值”报告制度;配合临床最大高效抢救危重患者生命。

2.配合并结合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检验科信息管理系统(LIS), 加强检验项目申请、患者准备、患者识别、样品采集、运送、保存、临床标本的处理和检验及结果确认、报告解释、提出建议等工作。同时大大提高检验报告的回报速度、数据管理、质量控制、临床沟通等。有效提高诊疗效率,减少检验差错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科学设置检验流程(包括门诊和急诊),最大限度方便临床,为临床提供优质服务。

面向临床推广《检验项目临床应用指南》和《临床患者标本采集及运送规范》

(二)建设精干检验队伍,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三)在医院领导支持下,引进全自动标本前处理仪器等国际先进的检验设备,进一步优化检验中心布局,提高检验工作效率。

(四)优化科室结构,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建设多层次、多专业交叉的专业队伍。

(五)坚持科技创新,构建科室科研平台;发展检验医学亚专业学科,力争做到国内及天津领先水平。

(六)齐心协力,着手准备并推进完成我院检验中心ISO 15189/GB/T 22586-2008质量体系认可工作。

三、实施步骤

(一)2012

1.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并完善检验科信息化管理系统(LIS);制定新工作流程,完善工作制度。

2.开展全员培训,从职业道德、检验业务素质、临床服务等诸方面进行培训。

3.选送5-8名业务骨干参加国家认可委医院实验室认可内审员培训。

4.力争达到并完成医疗收入1.33亿人民币。

5.完成参编《实用检验医学》上、下的编写出版工作。

6.完成卫生部医政司“萌芽计划”和“星火计划”的基层医院临床微生物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7.争取引进1-2名985院校毕业博士生。同时争取发表 2篇SCI论文,2篇中华及10篇核心期刊论文。8 临床生物化学专业

进一步优化健全现有检测指标,完善血药浓度检测项目:如及时引进:卡马西平、万古霉素、丙戊酸等检测项目;

逐步增加微量元素检测项目(铜、铅、锌);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形成具有本科室特色的科研项目,如: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代谢紊乱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心肌酶谱的评价等。9临床血液学专业

推动血栓实验室的建设,完成三项以上的新项目应用和临床合作研发。推动临床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的疗效实验室监测。增加对易栓症的筛查手段,初步形成对遗传性血栓性疾病家族谱系的基因型筛查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检测方法,加强血栓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巩固在天津市血栓实验室诊断领域的优势地位。

维持在本市形态学实验室检查领域的优势地位。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建设高水平血液、骨髓、体液形态学实验室,具备区域内的培训和会诊能力。承担天津医科大学五年制本科生血栓与止血实验室诊断课程。10临床微生物免疫专业

在临床感染性疾病如病原菌耐药机制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诊断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配合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做好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的初筛工作及相应细菌同源性分析。开展相关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检验项目。开展侵袭性真菌感染标志物检验。开展多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疗效果评估提供检验结果依据。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继续开展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药物的筛查工作。11 特检

骨代谢检测指标的规模化及体系化(内分泌科、骨科、儿科);肿瘤骨转移指标的完善。改良传统尿儿茶酚胺检测方法,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实验室做准备工作。完成氨基端和中段骨钙素的项目引进准备工作。在2011年引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检测新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引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

(二)2013

进一步优化我院检验科信息管理系统在临床的应用,重点加强检验项目申请、患者准备、患者识别、样品采集、运送、保存、临床标本的处理和检验及结果确认、报告解释、检验科医生向临床提出建议以及检验科医生向检验科主任提出建议、科务会定期回复、修正并反馈常规化等工作。拟安排专业骨干医生到国内及国外一流医院学习。

鉴于检验医学是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医学信息学多学科的边缘学科,拟补充临床医学专业、计算机软硬件及编程专业、护理专业、精密仪器学专业相关人员3-4名。

4力争达到并完成医疗收入1.46亿人民币。

5争取发表 3篇SCI论文,3篇中华及12篇核心期刊论文。

选送4-5名业务骨干参加国家认可委内审员与评审员培训。组织8-10名业务骨干参加ISO15189实验室认可相关准备工作。申报成功一项天津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局级科学基金项目。8 承担天津医科大学七年制研究生临床微生物学和实验诊断课程。承担天津医科大学五年制本科生血栓与止血实验室诊断课程。9初步建立遗传性血栓疾病基因型调查的实验室检测能力。10引进骨形成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检验项目,适时进行肿瘤骨转移指标、骨吸收指标的调研、评估工作。建立标准化的临床生物化学室内质控流程,特别是强化POCT方法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工作,在缺乏可参比方法的条件下,自建质量控制体系,切实做到结果有据可循。初步建立适合我院患者人群的常用生化指标的参考值体系评价体系,更好的指导临床医疗工作。

(三)2014

1力争达到并完成医疗收入1.69亿人民币.2 完成我院检验中心申报ISO 15189/GB/T 22586-2008质量体系认可相关准备工作。

3争取发表 4篇SCI论文,4篇中华及15篇核心期刊论文。

4单独或联合申报成功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单独申报成功二项天津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局级科学基金项目。引进博士、硕士高学历人员2-3名。

6推动血栓实验室的建设,完成5项以上的新项目应用和临床合作研发。推动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的疗效实验室监测。深入开展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初步建立血液学校准实验室,能实现白细胞计数的区域校准。7初步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室,使骨代谢指标的三大部分(骨吸收、骨形成、钙调节素)形成体系。主办专业学习培训班,如:“生化检验科质量控制体系培训、新项目示范宣讲会”等形式的培训班;在条件成熟时力争主办1-2场学术会议,以扩大科室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检验医学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四)2015

1力争达到并完成医疗收入1.86亿人民币.2 积极落实申报并争取通过中国国家认可委对我院检验中心ISO 15189/GB/T 22586-2008质量体系认可评审。

争取发表5篇SCI论文,6篇中华及25篇核心期刊论文。

4单独或联合申报成功二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单独申报成功三项天津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局级科学基金项目。5建设高水平血液、骨髓、体液形态学实验室,具备区域内的培训和会诊能力。出版血细胞骨髓形态学图谱一部。建立血细胞校准实验室,校准范围覆盖本市。

6建成检测手段多样,检测项目齐全的骨代谢指标,肿瘤骨转移指标实验基地。同时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室在临床应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逐步建立标准化的基因诊断实验室。填补天津市乃至北方地区的空白,计划开展的项目:遗传性疾病易感基因诊断(如耳聋基因筛查)、基因芯片技术诊断感染性病源微生物、高通量质谱分析系统等。

五、主要考核指标 1.学科队伍

“十二五”末,检验中心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占到技术人员总人数的85%,其中博士、硕士毕业者占30%。2.医疗工作

医疗收入达到并超过1.80亿人民币,检验项目数量超过450项。3.教学工作

承担硕士生、本科生教学。硕士生导师达到4人。4.科研工作

单独或联合申报成功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单独申报成功2-3项市科委项目,5项局级项目。每年至少发表SCI论文3篇。5.学科水平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临床-学习型的技术队伍,并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综合能力,在部分检验医学亚专业领域均处于本市领先及国内先进的水平。

检验中心

2011.12.15

篇2:检验中心十二五规划 doc2011-12-1

规划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安全生产年”各项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林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林业安全生产基础,提高林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提升林业安全生产队伍整体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印发安全生产“三项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委„2009‟4号)的精神,制定本规划,请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㈠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重点,以事故预防为主攻方向,以规范生产为重要保障,以科技进步为重要支撑,加强基础建设,加强责任落实,加强依法监管,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继续降低事故总量和伤亡人数,减少职业危害,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㈡总体目标

通过全面开展林业安全生产“三项建设”,建立健全林业绿化安全生产工作机制;构建林业绿化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林业绿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加强林业绿化安全标准化建设,推进林业绿化安全生产技术改造与科技进步,提高安全水平和事故预防与应对能力;加强林业绿化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基层林业绿化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提高林业绿化安全生产队伍整体素质;为实现林业绿化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有力的法制体制机制保障和技术能力保障,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主要任务

㈠修订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根据林业绿化发展现状和林业绿化安全生产工作实际,针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对与近年来出台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相冲突、不符合当前安全生产实际的林业绿化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并上报处理建议。㈡制定亟需法规和规章。加强调查研究,根据林业绿化行业形势和特点,提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和其他亟需研究制定的安全生产法规和规章。

㈢完善林业绿化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和政策措施。在国家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总体框架下,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制定修订亟需的行业标准。

㈣理顺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职责关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制定部门“三定”规定,明确林业绿化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和职能定位。要认真履行对林业绿化安全生产的监管职能,在各级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负其责,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效能。

㈤加快林业绿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林业绿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健全完善林业绿化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要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特别是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列入林业绿化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协调,理顺管理体制,层层抓好落实,实现机构、编制、职责、人员、经费“五落实”。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既负责应急救援,又负责应急管理。

㈥建立健全林业绿化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各级林业绿化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林业绿化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奖励办法,对安全生产成效显著的地区以适当形式予以表彰或奖励,充分调动各单位和广大林业绿化安全生产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按照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原则,改进林业绿化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度,使指标更加科学合理;严格通报和考核制度,促进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

㈦建立健全林业绿化安全生产监督机制。各级林业绿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林业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的指导,推动林业绿化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法对林业企业落实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情况实施监督,认真履行日常监督、定期检查和专项整治。督促企业法定代表人切实履行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层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个人。要加强对林业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履职尽职情况的考核,监督检查相关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督促落实企业负责人依法带班制度。要严格事故责任追究,加重对事故企业直接责任者的责任追究,推动林业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林业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㈧建立完善生产安全事故信息管理机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林业绿化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逐级规范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工作。完善林业绿化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告制度,确保事故统计准确及时。㈨健全完善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机制。坚持“四不放过”原则,按照“实事求是、依法依规、注重实效”的基本要求,认真查处各类林业生产安全事故。三.保障措施

㈠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1、坚持局党委对全局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局党委领导、各处室和各单位抓实施、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单位整体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和决定重大问题,把握工作方向和进程,确保局安全生产规划的贯彻落实。

2.健全“一岗双责”安全生产工作机制,领导干部实行“一岗双责”,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安全生产工作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推进林业绿化安全生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按照“管业务也要管安全”的原则,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分析、部署、督促和检查系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要建立健全和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建立安全生产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逐级抓好落实。

㈡加强队伍建设

1、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巩固深化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成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中教育活动变成经常性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林业绿化安全发展的突出问题,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着力构建有利于林业绿化安全发展的体制机制。

2、以加强业务建设为重点,提高履职能力。教育引导干部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熟悉下情、吃透上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要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尤其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安全生产工作规律和特点,对林业绿化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研究,要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开拓创新的思路与决策。要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林业绿化安全生产专题培训,重点加强新法律、新法规、新知识新技术和现场检查业务知识的培训,着力提高林业绿化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履职能力。要加强实践锻炼,深入调查研究,狠抓工作落实。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总结借鉴好经验好做法,切实提高林业绿化安全生产监管能力。

3、加强人本关怀,营造良好工作环境。要建立健全政治尊重、事业激励、利益保障、感情联络的内在动力机制,不断增强广大林业绿化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林业安全生产队伍的凝聚力。建立领导干部和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干部职工定期谈心谈话和走访慰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优化和改善林业绿化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

㈢健全保障体系

1、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经费,专款专用,保证全局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

2、加强安全评价考核作用。发生林业绿化生产安全事故,领导干部要及时赶赴一线、靠前指挥,搞好抢险救援,认真调查事故原因,严肃追究事故责任。深刻总结吸取事故教训,以事故教训推动工作。要加强对干部在抢险救援、事故调查、安全督察等重大活动、关键时刻表现的考核,并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要把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业绩作为干部使用、培养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四、实施步骤

本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各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至2014年,各单位根据规划或实施方案,逐年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完成规划明确的各项工作。2013年开展中期督导检查。

篇3:检验中心十二五规划 doc2011-12-1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建筑正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作为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时代建筑行业的必然趋势。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深入开展,我国正广泛地推广绿色建筑,徐州市新城区已经被评为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示范区”,然而,绿色建筑的技术选择和经济性分析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问题。正是鉴于此,本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对绿色建筑的技术和成本经济性进行了探究,为绿色建筑走绿色化、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化进行理论探索。

1 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能源短缺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危及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徐州市作为江苏北部核心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业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因此,绿色建筑是徐州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绿色建筑是引领建筑技术发展的新型建设方向,绿色建筑的发展将改变我国建筑业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品质低的现状,转变建筑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引领建筑业摆脱传统落后的局面。

2 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和实施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目前,绿色建筑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2013年1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徐州市新城区在这一大背景下规划与开发,已被批为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示范区”。

3 工程实例

3.1 徐州市新城区市政府

新区市政府作为徐州新城区建设的地标性建筑,其工程建设理念遵循现代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_50189-2005》,空调、风机符合节能设计且达到新风标准。在徐州新城区的规划建设中,玻璃幕墙的利用在徐州市新城区创建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示范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市政府中心片区为例,墙体采用玻璃幕墙设计,依靠三层中空玻璃的隔音、隔热、防结霜、防潮、抗风压强度大等优点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综合行政服务中心A、B区玻璃幕墙工程、信访接待中心A、B区玻璃幕墙工程、科技馆玻璃幕墙工程、档案馆玻璃幕墙工程、城市规划展馆玻璃幕墙工程,共五栋建筑,累计27500平方米。

不仅公共市政工程大规模采用玻璃幕墙,而且新城区大量写字楼也采用玻璃幕墙技术,这主要是利用玻璃幕墙调节室内外温差,以蓝海写字楼为例,对玻璃幕墙进行温控技术分析。该项目采用了由镜面玻璃与普通玻璃组合,隔层充入干燥空气或惰性气体的中空玻璃。在室内保温方面具有独特的节能功效,据测量,温差可提高23摄氏度。见表1。

对于玻璃幕墙的经济性分析,主要是从使用材料的品种、施工工艺以及幕墙的结构形式三个方面来研究。

幕墙材料选择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主要材料应制作样板。并且由于玻璃、耐候胶、五金件、结构胶的品牌产地不同,价格也不以尽相同。所以控制好材料的造价才能很好的控制每平方玻璃幕墙的单价。不同的施工工艺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从而对幕墙的造价也有较大的影响。在选用相同幕墙主材的条件下,与单元式幕墙系统比较,框架式幕墙的单位面积造价相对低。通常情况下,当使用材料、幕墙高度、风荷载大小、玻璃板块尺寸相近时,每平方米单价明框低于半隐框和隐框,明框和隐框相差幅度可达10-20%,半隐框和隐框相差幅度约5-10%。

在常规的施工案例中,网架结构、网壳结构和悬索结构是幕墙结构一般采用的空间结构形式。据分析,这类结构体系不仅减少建设各方对于工程项目的投资,而且满足建筑物整体在刚度、抗震方面的要求。现在广为使用的“挂钩式”结构体系不仅优化了设计方案,而且便于施工,有利于缩短了工期。与传统的构件式幕墙相比节省铝材20%,与单元式幕墙相比节省铝材40%以上,节省人工费约10~15元/平方米。[1]玻璃幕墙的采用大大节约了工程项目的造价。

3.2 绿色建筑典型——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

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建设墙体运用外墙保温施工工艺,采用的是自保温蒸压加气砼砌块,三期工程则采用了煤矸石加气砼砌块。接着与高效保温材料复合,保温层采用岩棉板。满足建筑物的力学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于2011年3月14日下发-公消【2011】65号红头文件:将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纳入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范围。凡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验收范围内的设有外保温材料的民用建筑,均应将建筑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纳入审核和验收内容。[2]

聚苯乙烯保温板(EPS/XPS)虽然造价低,但已经不符合民用建筑的消防防火要求,反而使工程复杂化。而使用外墙岩棉保温板则完全满足了消防防火A级要求,省略了防火隔离带的需求。

喷涂聚氨酯硬质泡沫保温技术,导热系数虽然小于岩棉保温板,但其造价较高,硬泡聚氨酯喷涂技术较难掌握,易产生喷涂的聚氨酯泡孔不均匀等问题。且聚氨酯硬质泡沫属于B级防火材料,在施工过程中易造成火灾等问题。

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也将太阳能技术应用到了工程建设中。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的学生公寓均采用太阳能光热提供日常所需热水。同时,太阳能光电技术也将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得到应用。太阳能光电在目前来说可能技术尚未得到完全的开发,其成本是高于正常供电价格的,但就目前形势而言,太阳能发电必将成为未来主流发展趋势。2009中国(洛阳)太阳能光伏产业年会通过了“洛阳宣言”,中国光伏发电行业宣言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将光伏发电成本降低至1元/k Wh。[3]

可见,在当今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太阳能光伏技术在三年的时间内,成本价已经下降了近50%左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光伏发电甚至将低于电网价格。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在徐州新区的建设中率先利用了这一技术,充分展示了绿色节能建筑在未来几年的良好发展。

4 发展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

4.1 认识理念仍有局限

一是尚未将发展绿色建筑提到保证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缺乏主动性与紧迫感。二是由于绿色建筑发展起步晚,国内对绿色建筑的不理解仍然存在。绿色建筑真正内涵的普及工作仍然困难重重。

4.2 法规标准有待完善

我国处于绿色建筑的初期起步阶段,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政策法规有待完善。政府对绿色建筑没有相关法律要求,无法强制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的奖惩办法。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与气候、经济有很大的关联,我国各地区气候环境、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因此,因地制宜的制定各地区的标准体系是很必要的。

4.3 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我国有关绿色建筑的各种法规虽然不断出台,但激励优惠政策却相对滞后。只有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长效机制建立并运行,对绿色建筑的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实施,才能提高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 国外发展绿色建筑的启示

国外发展绿色建筑的起步是从节能开始的,与此同时,建筑全过程的资源节约、提高居住舒适度等领域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逐渐形成体系,引导了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成为建筑领域的新潮流。发达国家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运用法律和经济作为调控手段带动绿色建筑的发展。除此之外,政府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并通过有力的经济措施推动、扶持绿色建筑的发展。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绿色建筑发展空间很大。

6 结语

面对能源与环境危机,绿色建筑为建筑业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徐州绿色建筑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绿色建筑也刚刚开始,更需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只有关注成功的绿色建筑实例、研究如何设计量大面广的低成本绿色建筑,因地制宜地把“绿色建筑”这一理念成功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建造的全过程,才能使建筑与环境、资源和谐统一,最终使绿色建筑造福于人类。

摘要:“绿色建筑”是现今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总结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以徐州市新城区在建工程为实例,阐述了国内绿色建筑的技术选择以及其经济性分析,突出绿色建筑的优越性。通过对比国外先进理念,探寻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性分析,节能环保,技术选择

参考文献

[1]何展明等《.影响点支式玻璃幕墙的造价因素及控制措施》——广东建材,2006年.

[2]《公消[2011]65号》.

篇4:检验中心十二五规划 doc2011-12-1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港口吞吐能力大幅提升,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航空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航运服务业发展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意见》进一步明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入提升基础设施能力与发展服务软环境并举的阶段。

1. 国际航运主业快速发展

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从“十五”期末的4.5亿t增长到2010年的6.5亿t,年集装箱吞吐量从TEU增长到TEU;货物吞吐量自2005年以来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010年位居世界第一。

国际著名航运企业云集上海,全球二十大班轮公司均有分支机构入驻上海。在上海注册的国际航行船舶(包括国际航线船舶和特案免税登记船舶)从“十五”期末的223艘、493万总吨增长到2010年的356艘、869万总吨。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上海共有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家,船舶代理企业139家,船舶管理企业97家,无船承运人(上海地区中国企业法人)948家,船供企业204家,船员服务机构57家,船员培训机构7家,注册海员人。

2. 集疏运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期间,集疏运体系不断优化,公路、港口、内河航道、铁路、航空等硬件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的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港口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由2004年的25.4%上升到2010年的38.0%,公路运输比例相应地由2005年的40.3%下降到2010年的37.5%。

一是港航设施建设成绩显著。东海大桥建成后,洋山深水港区一期、二期、三期工程以及外高桥四期、五期、六期工程相继投入使用,上海港码头年设计货物吞吐能力从2005年的3.0亿t增加到2010年的4.6亿t,集装箱专用码头泊位数和集装箱年设计吞吐能力由2005年的29个和920万TEU增加到2010年的41个和TEU;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三期工程顺利完成,主航道水深达到;长三角内河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启动,苏申外港线、大芦线一期、赵家沟航道经整治后均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初步形成连通江浙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一期泊位建设基本完成。

二是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上海公路总里程由“十五”期末的增加到2010年的,高速公路里程由增加到。随着长江隧桥、申嘉湖高速、杭浦高速等相继建成,沪宁高速、沪杭高速完成拓宽工程,上海形成“两环、九射、一纵、一横、两联”的高速公路网格局。“十一五”期间,上海与江浙联系的省道新增加6条,高速公路增加到8条、48车道,其他公路通道达到23条、74车道,港口集疏运通道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铁路建设全面提速。截至2010年底,上海境内铁路营业里程共计,建成“两主三辅”共5个铁路客运站。“十一五”期间,建成沪宁城际铁路和沪杭客运专线,有效释放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的货运能力;建成服务于洋山深水港区的芦潮港铁路中心站,完成南浦货站至闵行货场搬迁调整。京沪高速铁路于“十二五”初期竣工。上海地区铁路运输能力明显提高,布局进一步优化,为形成沿海铁路货运大通道、发展海铁联运奠定基础。

四是航空枢纽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10年底,上海浦东、虹桥国际机场已形成5条跑道、4座航站楼的规模,可保障高峰日架次起降。两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由“十五”期末的人次和221万t增长到2010年的人次和t。已有81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开通上海定期航班,国内外通航城市达到219个。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3年位居全球机场第三,基本确立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地位;2010年浦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国际机场协会第二十位,首次进入三十强排行榜。

3. 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展开

“十一五”后期,上海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全方位展开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航运要素进一步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加快提升,航运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航运服务体系框架逐步形成。

一是航运服务产业初步集聚。“十一五”期末,在上海从事国际海上运输及辅助行业的外商驻上海代表机构达到250家左右,有余家不同资本类型的国际海上运输和辅助服务企业在上海开展经营活动。全球九大船级社均在上海开设代表处,开展船舶检验服务。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海事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中国国际集装箱班轮运价备案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开展航运经纪业准入制度试点,国内第一批专业航运经纪公司率先在上海成立。上海航运交易所积极落实交通运输部发布的《船舶交易管理规定》,2010年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公示成交船舶91艘次,接受艘次船舶的成交信息报送。非双边海运协议关系国际航运企业在境内设立独资公司取得政策性突破,全球第二大班轮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在上海设立独资公司。

二是口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深化推进“大通关”工程,完善“5+2”通关工作制,优化“一门式”服务,加快建设电子口岸平台;启动“统一平台、区域联动、选择申报、多点放行”改革试点,探索实施便捷通关、无纸通关、快速通关、分类通关等通关模式,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属地检验、口岸放行”“直通放行”等区域通关改革,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改进空港中转联程流程,提高国际中转旅客通关效率。

三是航运服务集聚区布局不断优化。科学调整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管理机构,成立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三港三区”联动工作实质性启动,统筹效果显著。虹口区落实专项资金扶持航运企业和航运服务业发展,北外滩已经成为国内航运产业资讯发达、航运服务相关产业门类齐全的航运企业聚集区之一。浦东新区充分利用港口资源禀赋、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以及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发展形成陆家嘴高端航运服务区、外高桥航运物流发展区、洋山临港综合服务发展区、临空航运服务发展区四大重点区域。

四是口岸安全和环境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上海港水上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水上交通事故件数等安全指标值比“十五”期间有所下降。推进实施水上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的源头管理,实现水上安全预防预控管理;实施长江上海段和长江口定线制,完善吴淞、洋山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实施水上网格化巡航管理模式,完善口岸水上助航体系,优化口岸水域通航环境;建成水上自动识别系统信号网络,提高船舶进出港助航能力;发布《上海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专项预案》,船舶污染应急处置能力达到一次性清除溢油的水平,推进外高桥五号沟水上综合应急反应基地建设,建立船舶污染事故应急组织协调指挥体系。

4. 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作用得到发挥

积极落实《意见》要求,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十一五”期间,上海已经为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的国际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以及物流、仓储等企业累计免征营业税超过元人民币;中资国际航运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有效延长;进口汽车保税展示平台在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用。

5. 航运金融业务迅速拓展

“十一五”后期,国内金融机构加大对航运金融业务的投入力度,多家银行成立航运金融专营部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均在上海筹建航运保险运营中心;船舶险和货运险等航运相关保险业务发展迅猛,2010年,上海产险市场中船舶险首次超越企财险,船舶险与货运险总和在上海产险市场的占比已经超过22%;融资租赁业务取得突破,成功吸引单机项目公司落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单船项目公司落户洋山保税港区开展业务;上海航运交易所编制的新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正式发布,据此指数开发的金融衍生品在国际市场实现多批次交易。

6. 邮轮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十一五”期间,邮轮产业发展环境日渐改善,市场经营主体纷纷进驻,世界三大邮轮公司均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并开设多条以上海港为母港的区域邮轮旅游航线。邮轮通关便利措施进一步落实,邮轮母港船舶进出安全保障得到加强,邮轮旅客通关服务能力和效率提高,境外邮轮挂靠上海港日益频繁。2010年,上海港靠泊邮轮108艘次,其中母港邮轮60艘次,访问港邮轮48艘次;进出境旅客人次,其中母港邮轮旅客人次,访问港邮轮旅客人次。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吴淞国际邮轮码头两大邮轮港口、邮轮公司与相关机构开展的合作业务已发展至咨询、旅行社、教育培训、旅游电子商务、票务代理、劳务服务、技术研发等领域。2010年10月,上海港始发经厦门港至台湾高雄港的邮轮航线开辟,实现境外邮轮国内多点挂靠。

7. 港航装备制造业保持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以集装箱码头装备制造为主的上海港口装备产业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占据全球集装箱码头大型设备约70%的市场份额。上海船舶制造业能够制造各种类型的现代船舶和海上工程项目,在国际航运界的影响日益增强。2010年上海建造交付船舶110艘,合计万总吨。

8. 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制定《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建立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长三角港口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进一步发挥。市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署《交通运输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合作备忘录》,取得国家主管部门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全面支持。建立长三角、上海与中部六省市以及川渝沪等区域“大通关”合作工作机制,促进跨区域口岸物流联动发展。落实航运业交流与合作的双边协议,加强地区间港航业深度合作。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扩大对外合作,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与沿江多个港口建立合作关系,成立长江港口物流有限公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总体上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航运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航运集疏运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航运安全保障、航运发展政策、法律、科技、人才建设等有待进一步加强,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各项任务有待深化落实。

1. 集疏运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集装箱集疏运体系总体结构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铁路设施运能不足且与港口缺乏紧密衔接,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缓慢。洋山深水港区支线码头泊位尚待建设,内河水运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上海空域资源紧张与航空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两大机场地面配套交通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基地航空公司的国际竞争实力、航空枢纽的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 航运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航运服务业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航运相关法律、鉴证、评估、代理、咨询、经纪、船舶管理等服务机构规模较小,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高。

口岸通关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上海口岸“分类通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以及“直通放行”等通关改革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与长三角、长江流域等地的口岸资源和跨区域物流通关信息网络需要进一步整合。

航运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船舶融资、船员个人所得税、航运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收政策,国际航运企业、航运辅助服务业外资准入条件,国际航线船舶船员国籍标准、航运仲裁法律适用、开放船舶供应市场等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如何与国际航运通行惯例接轨。

航运复合型人才结构、总量和整体素质需要优化和提高。熟悉航运金融、航运咨询、海商海事、国际公约、航运交易、邮轮管理、空中交通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现有航运教育和培训机构难以满足航运发展对复合型高端航运人才的需求。

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上海港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待进一步健全,应急力量建设和协调机制尚需加强,特别是水上油污事故和水上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力量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3. 航运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大量中资船舶在境外注册,航运融资业务多在境外发生,影响境内航运金融业务规模的拓展。国内航运保险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航运交易鉴证、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尚不能满足航运金融专业化外包服务的需要,其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 邮轮产业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

邮轮产业相关专业法规、政策体系、行业协调与管理机制尚待完善,邮轮船队经营及航线开发等关键政策尚待研究突破,邮轮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水平有待突破。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形势和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四个中心”建设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发展阶段,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

1.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十二五”期间,预期内需市场将不断扩大,国际资本将持续流入,劳动力综合优势仍将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稳步增长。制造业由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际航运要素加快向沿海和内陆新兴经济发展地区辐射的趋势将延续,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得到有效提升。

2. 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格局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随着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上海作为长江流域外贸进出口集散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升上海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同时,长江黄金水道战略的实施也将有力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助于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区域服务能力,使上海在服务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

3. 上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

加速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2009年《意见》颁布后,市政府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金融、航运、贸易等服务产业,着力建设“四个中心”。“十二五”期间,上海将聚焦服务经济,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和上海继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倾斜力度,有效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速推进,有助于加快形成以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为主体的高端航运服务高地;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迅速起步,有助于夯实上海港航产业的发展基础,推进洋山保税港区等航运功能区的建设和创新发展。

4. 亚洲新兴市场崛起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速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贸易将再趋活跃,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除继续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外,我国将更加重视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会计、法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这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实现人才、货物、企业、船舶、资金、交易等航运要素的集聚创造良机。

(二)面临挑战

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多方位的国际竞争

伦敦、新加坡、香港等港口城市在海事服务、船舶登记服务、综合物流服务、船员税收政策等方面比国内拥有更为优惠的产业政策,并依靠传统优势,推动其航运服务业在全球扩张,这将对上海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遇到制约因素

随着《意见》的深入落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通过区域性的“先行先试”为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调整提供实践经验,进而提高我国航运业的综合竞争力,成功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在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在全国推广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先发优势,有效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集聚和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的战略目标;如何有效依托国务院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开拓航运中心建设条块联动、区域合作的最佳途径,均有待深化研究。

(三)发展要求

“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形势要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全面贯彻《意见》精神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协同推进,创新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和上海综合保税区“三区三港”联动发展优势,争取在航运金融、保险、船舶租赁、航运交易等方面实现跨越发展和重大突破,不断完善航运业态,规范航运市场,加强航运法制、文化建设,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

二是主动站在落实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区域合作,与长三角地区各港口城市协同共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共享航运中心建设成果。积极争取在国家有关方面的统筹下,合理布局长三角地区的航运和物流资源。

三是加快航运中心建设国际化进程。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国际航运及航运服务企业和人才;另一方面,本土航运及航运服务企业要加快走向世界,形成国际经营网络,提升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致伤害动物的人的一封信下一篇:浅谈病理性半醒状态/韩强法律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