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淮镇中心小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2024-04-11

滨淮镇中心小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共6篇)

篇1:滨淮镇中心小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滨海县××镇 “十二·五”

教 育 发 展 规 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均衡发展,内涵提升,质量争先,特色创优”的总体思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大力提升教育现代化层次,坚持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大港时代服务,努力实现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促进全镇中小学教育和谐、均衡、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形成义务教育和幼、教、成教育齐头并进发展,各学校整体布局合理,办学条件优越,教师队伍优秀,教育教学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教育强镇。

二、主要目标:

1.办学质量显著提高。确保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达100%,直升率达95%以上。全镇达到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标准,基本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办学特色多样化,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普职成幼协调统一发展。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以上。积极探索托幼一体化,努力建成一个托幼一体化试点园。重点投入中心园和校办园,集中建设好一批校办园,努力形成以中心园、校办园为主体的办园体系。依托镇成人教育中心和镇社区教育中心,联合有关部门,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应届初中毕业生技能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3.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小学专任教师90%以上达到大专学历,7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学历;中学专任90%以上达到本科学历,20%以上达研究生学历,有教授级教师。所有-1-

教师参加县级以上教师培训3次以上,培养市学科带头人或教学能手3人,县学科带头人6人,教学能手15人,培养县级以上名校长2人。

4.三个中心做大做优。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全镇撤并1至2所完小,扶持相对稳定的公玉、沈滩、西滩和盐场小学,加大投入,使这四所定点完小成为县级规范化学校。

2011年中心小学拟征地10亩,新建一幢1200平方米教学楼和一幢8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2012年建好简易操场,达到40个班级1800名学生规模,住宿生达300人,使中心小学成为规模较大、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校园文化浓郁的地方名校。2013年中心小学整体进行搬迁,校址设在树圩大道西侧,和谐大道北侧,拟新征土地80亩,新建教学楼三幢教室45口,综合楼一幢1200平方米;2014年建宿舍楼一幢1200平方米,完善生活配套用房,完成塑胶跑道建设工程;2015年新建体育馆、科技馆等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

2011年××中心园实现整体搬迁,面积达6500平方米,设15个班的规模,使中心园成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乐园。新建东罾幼儿园、东罾小学,树立小幼教一体化教学典型,形成幼儿园6个班级,在园幼儿200人,小学6个年级,在校学生260人的规模,撤并村小的闲置校舍均建公办园,到2013年力争所有公办园均建成县合格园。

长兴小学保留教学点和幼儿班,闲置校舍创办成人教育中心校,2014成人中心校农科教结合培训基地努力创建省级农科教示范基地。

中心初中从2011年开始新建300米塑胶跑道,拆建3个标准篮球场和一个排球场,新铺水泥中心路面2800平方米,架设24盏路灯,新砌花池10个,架设变压器一座,学校主门由东向改为正南方向,预计总投入近600万元。在十二·五期间将学校办成硬件全县最好,质量全市最优的省模范学校。

三、具体措施:

1.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着力打造优美平安校园

(1)严格执行《中小学管理规范》,依法办学,积极探索学校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实施科学管理,实现“三个转变”,从具体事务管理转变到依法管理和监督上来,从直接具体的管理转变为间接的、宏观的管理,从依靠行政化管理转变为依靠法律手段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2)科学规划,打造一流的有品位的校园环境。全镇统一对校园环境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不断加大校园绿化力度,加强校园环境管理,让校园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发挥育人功能。

(3)积极打造平安校园。完善校园安全责任制、定时检查制、定期督查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严格门卫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4)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修订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管理,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校务公开,规范教育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和程序。坚持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推进学校民主化管理,使学校制度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2.突出改薄,统筹规划,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逐步整合学校资源,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对农村部分完小进行合理的撤并,撤并1至2所完小,撤并村小五、六年级,全部进入中心小学就读,享受中心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以中心小学为龙头,以公玉、盐场、沈滩、西滩四所村小为支柱的学校布局。做大做强做美做精中心小学,创市级名校。中心小学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教学管理与监控,实施中层以上干部的考核与所联系的村小教学实绩挂钩。

(2)进一步普及学前教育。重点投入中心园、东罾园和校办园,中心园创建市级示范园,东罾园创建市优质园,校办园创建县优质园,不断提高办园的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

3.锤炼队伍,强化培训,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校本研修力度。

根据“理念、实践与反思”的研究主题,开展“读好书、上好课、记好学习笔记”活动,提倡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教育杂志,每学期读一本专业书籍,每学期记万字业务笔记,每学年至少有一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每周星期四上午至少开设两节公开课,每周星期六上午正常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内容涉及教材培训、课例研讨、观看优秀教学光盘,组织教师素养、基本功、实验操作技能等竞赛活动。开展以观、听、评、研为主的观察研究,以回顾反思为主的叙事研究,以学习、借鉴为主的案例研究,以改善行为为主的行动研究。做到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主持人。

(2)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教师专业化成长

积极构建校本培训体系,提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的适应性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中小学衔接为突破口,以校本研修为抓手,以提高授课技能为核心,鼓励教师学历进修与外出学习,积极构建大校本培训体系,培养在校本研修中崭露头角的骨干教师。

抓好教师学历教育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开展新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抓好教师业务进修和业务能力考核,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广泛开展学习型团队、学者型教师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重点抓好骨干校长和骨干教师的高层次培训,积极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工程,为名校长和骨干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4.内涵发展,彰显特色,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质量

(1)转变观念,从提高认识上提升质量

认真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层次。严格执行中小学办学“五严”规定,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新途径,做到减负不减质。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

一切认识统一到抓质量上来,把一切质量凝聚到抓质量上来,把一切资源优先配置到抓质量上来,把一切服务的重点集中到抓质量上来。

(2)彰显特色,从活动创建上提升质量

开展快乐阅读活动,认真落实县局《“书香校园”建设方案》。利用好《语文补充阅读》及“四配套”图书、订阅“新语文学习”等杂志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打造数学文化乐园。根据本校实际、重视并创造条件开展系列活动。把数学打造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全面落实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结合特色创建活动,要积极创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推进长廊文化、墙壁文化,用先进的学校文化引领师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大力培养学校精神,组织师生开展各种主体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打造和谐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

(3)实施精细化管理,从深入课改中提升质量

牢固树立“让教师品味精彩人生 让学生享受幸福童年”的办学理念,抓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有效教学,着力提高学习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习负担。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搞好研究性课程的教学。重视教学策略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张扬学生个性,培养特长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5.立足实际,增加投入,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1)积极推进教育装备的现代化。加快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与开发,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教育,全面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水平。到2015年完成××中心小学的整体搬迁,所有学校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装备及功能室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的配备标准。到2015年中心初中要成为省模范学校,全国绿色学校。

(2)加大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力度,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素,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3)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教育现代化经费投入。每学年制订规划拿出部分资金维修和添置教学设备,淘汰部分落后的设备,让教学设施与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中小学 二〇一〇年十月

篇2:滨淮镇中心小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工作情况报告

滨淮镇位于滨海县东北隅,北接沿海工业园,东临滨海港,镇域面积200平方公里,全镇下辖2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社区,总人口10.8万,其中妇女人口3.5万,儿童人数3464人,是盐城市50强重点镇之一。近年来,全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扬科学发展观旗帜,按照“全省创特色、全市快进位、全县争排头”的总要求,坚持项目优先、统筹发展、攻坚克难,全镇妇女儿童事业和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财政总收入3.22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40.4%,完成工业增加值12.2亿元,同比增长31.6%,实现农民人均收入9911亿元,同比增长21%。

“十二五”以来,滨淮镇妇联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妇联的精心指导下,坚持党建带妇建,严格按照“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要求,重抓时序进度,重抓责任主体,大力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和谐共建”三项主体活动,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向又好又快方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宣传,造浓氛围,促进妇女儿童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是抓法规宣传。坚持以妇女群众需求为服务导向,认真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普及推广《妇女权益保障法》,精心制定法纪宣传教育计划,同时还采取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形式,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广大妇女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其中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由“十一五”期-1-

间的96%上升到2011年的99%,全镇妇女合作医疗参保率连续两年达100%。

二是抓好规划宣传。镇妇联正常组织27个村的妇代会主任参加月度学习,并将全镇妇女儿童“十二五”规划中的任务进行细化分解,为镇直(办)单位及27个村实施规划提供具体的操作依据。

三是抓好节日宣传。利用每年“三八”、“六一”两个节日,在全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纪念活动,同时在集镇主干道及各村公示栏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大力营造出尊重妇女、理解妇女、促进妇女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四是抓好重点宣传。镇妇联协调镇计生中心、文广中心正常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周活动,利用广播、宣传资料、横幅等方式进行计划生育宣传,广泛宣扬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力宣扬男女平等,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明显实效,2010年达99%,2011年达107%,妇女病普查率由10年93%上升到11年的95%。

二、抓活动搭建载体,团结带领广大妇女参与经济建设。

1、深化“双学双比”活动。一是依托各级农广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每年,配合各有关部门举办设施栽培、稻田养殖、特经种植等技术培训班12 期,培训妇女1880人次。通过培训,每年还有序地组织了3500名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二是培养女科技示范户。今年我们将培养女科技示范户工作纳入了《妇联工作考核目标管理责任书》,并要求各村两委为女科技示范户建立专门档案,实行跟踪服务,全镇今年新增45名女科技示范户,起到了很好的典型带动作用。三是创建农村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基地。近两年我镇共创办“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基地”4个。一个是建西“早脆王”枣业种植基地,一个是康庄冬暖式大棚种植基地,一个是硝场村特种蔬菜种植基地,一个是合新村中药材植基地,全镇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基地总数超过10个。四个基地建设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致富项目,10年

增养出女性农民技术员59人,2010,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20元,2011年达到9911元,11年女性农民技术员上升到75人。今年“三八”期间,全镇共表彰了8位“双学双比”女能手。

2、深化“妇女儿童活动基地”建设。我镇按照打造领先全县的活动中心标准,配备专门队伍,明确专人负责,采取资源整合的形式,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计53万元,在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面积235平方米的滨淮镇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程于2012年2月竣工,2月底正式挂牌,并于2012年3月份对外开放。同时,在全镇双舍、合新、城门、东滨、公玉、长兴、樊集、双建、新圩等9各村完成了村级活动中心建设,覆盖到全镇近一半的妇女和儿童。

3、深化“五好文明家庭”活动。一是开展了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活动,大力加强对广大家庭成员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二是在农村继续开展了“美德在农家”活动,围绕“家家学”、“家家议”、“家家做”、“家家乐”、“家家评”五个环节,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并认真总结了几年来活动的开展情况,撰写了滨淮镇“美德在农家”活动总结。三是深入开展了家庭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淮中的家长学校、妇女之家、婚育学校等阵地,向广大家庭成员传授家庭教育、卫生保健、新《婚姻法》等知识今年我们共表彰了11户“五好文明家庭”,在全镇范围内较好地倡导了文明、健康的家庭文明新风。

三、抓组织,提升能力,增强妇女组织的战斗力。

一是配齐配强了村妇代会主任。今年我们牢牢把握村委会换届选举大好契机,根据县妇联的要求和《滨淮镇“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等政策法规中规定的推选村民代表时必须

有适当名额的妇女代表,确定村委会成员人数时,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中,一定要有妇女成员等关于女性进“两委”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女性进“两委”工作。全镇27个村,203个村民小组,妇女委员共30余人,所占比例达到20%,确保了妇女参与村务的决策与管理,充实了基层组织力量。

二是参加了妇女干部培训班。在每年秋、冬两季,都安排15—25名女妇女干部参加县组织的干部培训,累计有近50名妇女干部参加了培训,经过培训的妇女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三是大胆使用优秀妇女干部。今年镇组织部门向镇党委推荐选送了11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妇女干部,全部得到镇党委重用,分别被安排在不同的重要岗位上。

四、抓维权,以人为本,创造有利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是领导重视。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了镇妇联领导小组成员,成立了新规划的监测统计组和专家评审组,为“两个规划”的落实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对新规划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2010年妇女儿童新发展规划的出台,为我镇今后一段时期的妇女儿童事业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镇人民政府以文件形式分别下发了“两个规划”的目标分解意见,为各单位实施规划提供了具体的操作依据。三是加大了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的宣传力度。利用“三八”节、“三八”维权周等活动,宣传两纲规划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四是创办了《两纲规划》示范点,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两纲规划的重要性,使更多的人了解新规划的内容、目的,促进了新规划的实施。六是抓好家庭教育工作。五月份,镇妇联与小教办联手,制定了《滨淮镇“十二五”家庭教育计划》,撰写了前期评估报告,开展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征集家教论文5篇,并以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积

篇3:滨淮镇中心小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1. 发展现状

2006年以来, 在各级政府及其科技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生产力促进中心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总体规模稳步扩大、体系建设进展顺利。生产力促进中心已经遍布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域,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力促进工作体系。截至2012年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为2281家, 从业人员近3万人, 总资产295.26亿元。2008年起实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 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试点, 有力推动了省地市良性互动、行业区域有机结合、县市中心健康发展良好局面的形成。国际工业分包中国联盟、中国生产力工业设计服务联盟建设进展顺利, 50多家中心参与联盟, 初步探索了业务联盟建设的机制和模式。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业务开拓初见成效。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服务领域涉及决策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支持, 人才培训、企业诊断等方面。2010年底, 中心协会成功引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分包与合作交流服务模式, 累计帮助6.1万家企业进入国际工业分包网络, 匹配国内外订单261单, 合同金额折合人民币27.6亿元。积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实施、创新方法理论研究、科技信用体系建设、技术转移和成果交易等科技专项工作, 不断探索服务模式, 丰富服务手段, 拓宽服务领域。

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创新支撑发展模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 生产力促进中心利用自身优势, 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在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方面, 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入园区、服务产业集群、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工作深入开展, 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专家大院、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等工作扎实推进, 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服务软件、动漫、创意等新兴领域的企业, 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外交流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开展中欧知识产权保护培训5次, 累计培训700人次。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与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共同创办的“两岸生产力经管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行动成为惠台十项政策之一。

管理考核日趋规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十一五”期间, 科技部制定出台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 加强了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动态管理, 新认定了四批、共148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颁布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 继续做好年度绩效评价, 并从2008年起公布当年考核获得优秀的中心名单。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242家国家级示范中心已成为我国生产力促进事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2. 面临形势

当前, 科技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经济发展对生产力促进中心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培育创新型企业、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 引领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已经成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责任。

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国际化进程加快, 生产力促进中心必须加强核心业务培育, 提高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占领国内科技服务业的龙头位置。同时, 必须认真研究数量发展与质量提升、业务相似和差异化需求等新问题, 有效整合资源, 科学合理分工, 增强生产力促进体系的公信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1.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依据, 高举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旗帜, 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目标, 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 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着力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竞争力, 着力构建引领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 推动我国生产力促进事业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2. 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 生产力促进中心坚持“各具特色、各专所长、分类指导、分别推进”的思路, 稳步扩大规模和实力, 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创新服务的体制机制, 建立与产业和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促进体系。行业类中心要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和院所高校的创新优势, 着力增强研究开发、技术支撑、标准服务的能力, 重点提高“全程式、差异化”服务的能力;综合类中心要发挥科技部门资源, 针对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重点提高“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的能力;专业类中心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 依托生产力促进体系, 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 重点提高“集聚式、专业化”服务的能力。

3. 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 生产力促进中心应发展成为服务产业、支持企业、促进创业就业的载体, 发展成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载体, 发展成为密切产学研用、衔接创新体系各主体、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 促进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 促进知识成果传播、转化、应用。

2015年, 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将保持在2000家以上, 从业人员总数3万人。服务企业总数50万家, 服务收入年均增长10%。每年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服务6000项次, 向企业导入技术8000项, 提供产品检测服务2万次, 技术推广服务3万项次。

三、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 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点任务是以下五方面。

1. 服务产业集群, 培育发展动力

重点任务:面向高新区、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 建设公共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 构建政产学研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二次开发”, 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协助政府研究制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政策。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科技专项行动, 探索研发设计、创新创业服务、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的新模式。加强涉农中心能力建设。

主要举措: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产业集群、服务基层科技专项行动, 引导生产力促进中心采取多种形式进入园区和产业集群开展服务, 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业的新业态。

2. 支撑企业成长, 提升竞争实力

重点任务:开展企业管理咨询服务, 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经营能力。开展工业设计、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共性技术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科技型企业投融资项目的咨询与服务, 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参与主板、创业板、股份转让系统、风险投资、担保、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工作。

主要举措:培育技术研发能力强、成长态势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创新型企业。扩大工业分包行动试点, 培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型企业, 加快国内分包业务的拓展。

3. 密切产学研用, 激发创新活力

重点任务:开展行业和专业的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和技术服务的培训。开展行业科技活动信息的采集和基础数据的积累工作, 促进行业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 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开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宣贯活动, 使中小企业了解标准, 用好标准。积极探索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的模式, 促进行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

主要举措: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促进创新源头和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围绕产业振兴和转型升级的需求, 开展行业专业技术培训服务。探索支撑就业创业的新机制。

4. 强化体系联盟, 形成资源合力

重点任务:深入做好生产力促进资源的整合和互动, 加强区域生产力促进体系的建设和培育, 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积极探索大中城市生产力促进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国际化进程,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服务业的交流合作, 促进有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合作。继续做好与台港澳地区同类机构的交流合作。

主要举措:推动业务联盟建设, 完善体制机制和业务规范。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互动展望计划, 促进东西部地区中心的交流合作。办好两岸生产力经管论坛。

5. 深化自身建设, 夯实服务内力

重点任务:加强制度建设, 运用绩效考核、奖励评比等激励机制, 推进分类指导, 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理论探索和战略研究, 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重点培养中心负责人和业务骨干, 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 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生产力促进事业。加大宣传力度, 树立品牌形象, 提高社会认知度。

主要举措:修订《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和行业服务标准。做好年度绩效评价。定期组织生产力促进奖评比。

四、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1.法律保障。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细则的制订, 参与《科技进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进一步确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法律地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法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

2.科技部加大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优先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现代服务业的重大任务;结合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 加大支持力度。

3.地方科技行政部门要根据本规划, 制定本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计划, 加强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和管理, 鼓励设立生产力促进中心专项资金。地方科技部门要将行政管理改革中能够赋予科技中介机构的职能, 优先委托生产力促进中心。

篇4:滨淮镇中心小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港口吞吐能力大幅提升,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航空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航运服务业发展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意见》进一步明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入提升基础设施能力与发展服务软环境并举的阶段。

1. 国际航运主业快速发展

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从“十五”期末的4.5亿t增长到2010年的6.5亿t,年集装箱吞吐量从TEU增长到TEU;货物吞吐量自2005年以来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010年位居世界第一。

国际著名航运企业云集上海,全球二十大班轮公司均有分支机构入驻上海。在上海注册的国际航行船舶(包括国际航线船舶和特案免税登记船舶)从“十五”期末的223艘、493万总吨增长到2010年的356艘、869万总吨。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上海共有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家,船舶代理企业139家,船舶管理企业97家,无船承运人(上海地区中国企业法人)948家,船供企业204家,船员服务机构57家,船员培训机构7家,注册海员人。

2. 集疏运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期间,集疏运体系不断优化,公路、港口、内河航道、铁路、航空等硬件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的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港口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由2004年的25.4%上升到2010年的38.0%,公路运输比例相应地由2005年的40.3%下降到2010年的37.5%。

一是港航设施建设成绩显著。东海大桥建成后,洋山深水港区一期、二期、三期工程以及外高桥四期、五期、六期工程相继投入使用,上海港码头年设计货物吞吐能力从2005年的3.0亿t增加到2010年的4.6亿t,集装箱专用码头泊位数和集装箱年设计吞吐能力由2005年的29个和920万TEU增加到2010年的41个和TEU;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三期工程顺利完成,主航道水深达到;长三角内河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启动,苏申外港线、大芦线一期、赵家沟航道经整治后均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初步形成连通江浙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一期泊位建设基本完成。

二是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上海公路总里程由“十五”期末的增加到2010年的,高速公路里程由增加到。随着长江隧桥、申嘉湖高速、杭浦高速等相继建成,沪宁高速、沪杭高速完成拓宽工程,上海形成“两环、九射、一纵、一横、两联”的高速公路网格局。“十一五”期间,上海与江浙联系的省道新增加6条,高速公路增加到8条、48车道,其他公路通道达到23条、74车道,港口集疏运通道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铁路建设全面提速。截至2010年底,上海境内铁路营业里程共计,建成“两主三辅”共5个铁路客运站。“十一五”期间,建成沪宁城际铁路和沪杭客运专线,有效释放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的货运能力;建成服务于洋山深水港区的芦潮港铁路中心站,完成南浦货站至闵行货场搬迁调整。京沪高速铁路于“十二五”初期竣工。上海地区铁路运输能力明显提高,布局进一步优化,为形成沿海铁路货运大通道、发展海铁联运奠定基础。

四是航空枢纽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10年底,上海浦东、虹桥国际机场已形成5条跑道、4座航站楼的规模,可保障高峰日架次起降。两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由“十五”期末的人次和221万t增长到2010年的人次和t。已有81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开通上海定期航班,国内外通航城市达到219个。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3年位居全球机场第三,基本确立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地位;2010年浦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国际机场协会第二十位,首次进入三十强排行榜。

3. 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展开

“十一五”后期,上海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全方位展开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航运要素进一步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加快提升,航运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航运服务体系框架逐步形成。

一是航运服务产业初步集聚。“十一五”期末,在上海从事国际海上运输及辅助行业的外商驻上海代表机构达到250家左右,有余家不同资本类型的国际海上运输和辅助服务企业在上海开展经营活动。全球九大船级社均在上海开设代表处,开展船舶检验服务。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海事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中国国际集装箱班轮运价备案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开展航运经纪业准入制度试点,国内第一批专业航运经纪公司率先在上海成立。上海航运交易所积极落实交通运输部发布的《船舶交易管理规定》,2010年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公示成交船舶91艘次,接受艘次船舶的成交信息报送。非双边海运协议关系国际航运企业在境内设立独资公司取得政策性突破,全球第二大班轮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在上海设立独资公司。

二是口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深化推进“大通关”工程,完善“5+2”通关工作制,优化“一门式”服务,加快建设电子口岸平台;启动“统一平台、区域联动、选择申报、多点放行”改革试点,探索实施便捷通关、无纸通关、快速通关、分类通关等通关模式,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属地检验、口岸放行”“直通放行”等区域通关改革,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改进空港中转联程流程,提高国际中转旅客通关效率。

三是航运服务集聚区布局不断优化。科学调整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管理机构,成立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三港三区”联动工作实质性启动,统筹效果显著。虹口区落实专项资金扶持航运企业和航运服务业发展,北外滩已经成为国内航运产业资讯发达、航运服务相关产业门类齐全的航运企业聚集区之一。浦东新区充分利用港口资源禀赋、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以及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发展形成陆家嘴高端航运服务区、外高桥航运物流发展区、洋山临港综合服务发展区、临空航运服务发展区四大重点区域。

四是口岸安全和环境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上海港水上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水上交通事故件数等安全指标值比“十五”期间有所下降。推进实施水上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的源头管理,实现水上安全预防预控管理;实施长江上海段和长江口定线制,完善吴淞、洋山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实施水上网格化巡航管理模式,完善口岸水上助航体系,优化口岸水域通航环境;建成水上自动识别系统信号网络,提高船舶进出港助航能力;发布《上海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专项预案》,船舶污染应急处置能力达到一次性清除溢油的水平,推进外高桥五号沟水上综合应急反应基地建设,建立船舶污染事故应急组织协调指挥体系。

4. 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作用得到发挥

积极落实《意见》要求,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十一五”期间,上海已经为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的国际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以及物流、仓储等企业累计免征营业税超过元人民币;中资国际航运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有效延长;进口汽车保税展示平台在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用。

5. 航运金融业务迅速拓展

“十一五”后期,国内金融机构加大对航运金融业务的投入力度,多家银行成立航运金融专营部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均在上海筹建航运保险运营中心;船舶险和货运险等航运相关保险业务发展迅猛,2010年,上海产险市场中船舶险首次超越企财险,船舶险与货运险总和在上海产险市场的占比已经超过22%;融资租赁业务取得突破,成功吸引单机项目公司落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单船项目公司落户洋山保税港区开展业务;上海航运交易所编制的新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正式发布,据此指数开发的金融衍生品在国际市场实现多批次交易。

6. 邮轮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十一五”期间,邮轮产业发展环境日渐改善,市场经营主体纷纷进驻,世界三大邮轮公司均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并开设多条以上海港为母港的区域邮轮旅游航线。邮轮通关便利措施进一步落实,邮轮母港船舶进出安全保障得到加强,邮轮旅客通关服务能力和效率提高,境外邮轮挂靠上海港日益频繁。2010年,上海港靠泊邮轮108艘次,其中母港邮轮60艘次,访问港邮轮48艘次;进出境旅客人次,其中母港邮轮旅客人次,访问港邮轮旅客人次。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吴淞国际邮轮码头两大邮轮港口、邮轮公司与相关机构开展的合作业务已发展至咨询、旅行社、教育培训、旅游电子商务、票务代理、劳务服务、技术研发等领域。2010年10月,上海港始发经厦门港至台湾高雄港的邮轮航线开辟,实现境外邮轮国内多点挂靠。

7. 港航装备制造业保持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以集装箱码头装备制造为主的上海港口装备产业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占据全球集装箱码头大型设备约70%的市场份额。上海船舶制造业能够制造各种类型的现代船舶和海上工程项目,在国际航运界的影响日益增强。2010年上海建造交付船舶110艘,合计万总吨。

8. 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制定《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建立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长三角港口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进一步发挥。市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署《交通运输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合作备忘录》,取得国家主管部门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全面支持。建立长三角、上海与中部六省市以及川渝沪等区域“大通关”合作工作机制,促进跨区域口岸物流联动发展。落实航运业交流与合作的双边协议,加强地区间港航业深度合作。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扩大对外合作,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与沿江多个港口建立合作关系,成立长江港口物流有限公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总体上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航运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航运集疏运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航运安全保障、航运发展政策、法律、科技、人才建设等有待进一步加强,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各项任务有待深化落实。

1. 集疏运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集装箱集疏运体系总体结构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铁路设施运能不足且与港口缺乏紧密衔接,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缓慢。洋山深水港区支线码头泊位尚待建设,内河水运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上海空域资源紧张与航空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两大机场地面配套交通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基地航空公司的国际竞争实力、航空枢纽的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 航运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航运服务业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航运相关法律、鉴证、评估、代理、咨询、经纪、船舶管理等服务机构规模较小,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高。

口岸通关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上海口岸“分类通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以及“直通放行”等通关改革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与长三角、长江流域等地的口岸资源和跨区域物流通关信息网络需要进一步整合。

航运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船舶融资、船员个人所得税、航运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收政策,国际航运企业、航运辅助服务业外资准入条件,国际航线船舶船员国籍标准、航运仲裁法律适用、开放船舶供应市场等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如何与国际航运通行惯例接轨。

航运复合型人才结构、总量和整体素质需要优化和提高。熟悉航运金融、航运咨询、海商海事、国际公约、航运交易、邮轮管理、空中交通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现有航运教育和培训机构难以满足航运发展对复合型高端航运人才的需求。

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上海港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待进一步健全,应急力量建设和协调机制尚需加强,特别是水上油污事故和水上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力量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3. 航运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大量中资船舶在境外注册,航运融资业务多在境外发生,影响境内航运金融业务规模的拓展。国内航运保险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航运交易鉴证、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尚不能满足航运金融专业化外包服务的需要,其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 邮轮产业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

邮轮产业相关专业法规、政策体系、行业协调与管理机制尚待完善,邮轮船队经营及航线开发等关键政策尚待研究突破,邮轮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水平有待突破。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形势和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四个中心”建设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发展阶段,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

1.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十二五”期间,预期内需市场将不断扩大,国际资本将持续流入,劳动力综合优势仍将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稳步增长。制造业由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际航运要素加快向沿海和内陆新兴经济发展地区辐射的趋势将延续,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得到有效提升。

2. 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格局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随着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上海作为长江流域外贸进出口集散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升上海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同时,长江黄金水道战略的实施也将有力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助于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区域服务能力,使上海在服务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

3. 上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

加速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2009年《意见》颁布后,市政府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金融、航运、贸易等服务产业,着力建设“四个中心”。“十二五”期间,上海将聚焦服务经济,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和上海继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倾斜力度,有效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速推进,有助于加快形成以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为主体的高端航运服务高地;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迅速起步,有助于夯实上海港航产业的发展基础,推进洋山保税港区等航运功能区的建设和创新发展。

4. 亚洲新兴市场崛起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速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贸易将再趋活跃,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除继续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外,我国将更加重视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会计、法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这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实现人才、货物、企业、船舶、资金、交易等航运要素的集聚创造良机。

(二)面临挑战

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多方位的国际竞争

伦敦、新加坡、香港等港口城市在海事服务、船舶登记服务、综合物流服务、船员税收政策等方面比国内拥有更为优惠的产业政策,并依靠传统优势,推动其航运服务业在全球扩张,这将对上海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遇到制约因素

随着《意见》的深入落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通过区域性的“先行先试”为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调整提供实践经验,进而提高我国航运业的综合竞争力,成功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在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在全国推广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先发优势,有效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集聚和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的战略目标;如何有效依托国务院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开拓航运中心建设条块联动、区域合作的最佳途径,均有待深化研究。

(三)发展要求

“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形势要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全面贯彻《意见》精神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协同推进,创新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和上海综合保税区“三区三港”联动发展优势,争取在航运金融、保险、船舶租赁、航运交易等方面实现跨越发展和重大突破,不断完善航运业态,规范航运市场,加强航运法制、文化建设,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

二是主动站在落实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区域合作,与长三角地区各港口城市协同共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共享航运中心建设成果。积极争取在国家有关方面的统筹下,合理布局长三角地区的航运和物流资源。

三是加快航运中心建设国际化进程。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国际航运及航运服务企业和人才;另一方面,本土航运及航运服务企业要加快走向世界,形成国际经营网络,提升国际竞争力。

篇5:滨淮镇中心小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在过去的2011学年度,全校师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行动指南,以实施精细化过程管理为抓手,严格执行省“五严”规定,实施校园规范化管理,加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大力实施质量建设工程,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办学品位。

一、重视德育工作,塑造教育形象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首先是加强了德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由校长负总责,政教处具体抓,实行校长室、政教处两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德育工作体系。

其次是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好“三种会”即每月一次教育教学管理专题会议;每学期一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期一次家长会。多年来坚持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让班主任在实践中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通过学习有关经验文章、经验介绍等方式,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对于一些初当班主任的,学校采用“帮、扶、带”的方式,以使他们尽快胜任班主任工作。在2011年县主题班会评比中,我校的史丽华老师、尹丽华老师获得二等奖。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精心布置宣传阵地。加强对红领巾广播站、墙报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在把好舆论导向的同时,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2)规范教室布置。各班教室的布置体现了班级的特点,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3)大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进程,以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学校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活动,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形

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3.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丰富德育活动促进养成教育。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我们要求班主任积极思考,加强班级制度建设、班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

(3)开展了普及安全知识学习宣传活动,“四立”教育活动、德育系列活动等。学校坚持每学期开展两次主题中队活动,出一期“我与安全同行”专题板报,学校还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进行了宣传,真正做到了安全知识“进课堂”、德育教育进班级。

在本年度,我校在2011年3月中小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评比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在2011年5月县“真情缅怀 倾情纪念”宣传教育活动评比和“学雷锋精神、做时代新人”主题系列活动评比中都获得“优秀组织奖”,在县中小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评比中,也获得“优秀组织奖”。

二、狠抓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本学年我校以深化校本教研为切入点,以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规范教学管理,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规范了教学常规

本学期,我校进一步开齐上足所有规定的课程,严格执行“三表”,加大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确保了开全开足各类课程。重点落实好“备课、上课、辅导、测试”五项工作。努力做到六点:“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辅导要细,考查要严,质量要高”。在精批细改的同时,除了应用规范的批改符号,提倡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对后进生的辅导做到了“个别化教学”。

(二)提高了教学效率

本学期,我校继续实施推门听课、翻牌听课、课堂教学验收制度。

在每听完一节课后,立刻要求老师写出教学质量反思,领导老师及时进行交流评课,校领导对推门听课作出综合性评价。这样,切实提高了常态课的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学流程规范化,校领导也因此比较真实地了解到了教师的教学实际、教学水平及工作态度。

(三)提升了教学质量。

本学期,我们进一步改进了补差工作,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以更多的关爱,给他们关心,让他们自信。

同时,我校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要求教师做到“三清”即堂堂清、课课清、单元清,教师每讲完一个单元都要对学生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校每月选取一个年级进行一次质量调研,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情况,进行经常性的质量监控,并对个别薄弱学科,从教师备课、作业批改、作业设计、课堂教学与辅导等方面进行跟踪检查。同时狠抓考风考纪,严把质量关,努力提高合格率、优秀率,并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

另外,我校还对常识技能科进行了质量检测,且成绩全部达标,而且优秀率较高。这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县质量抽测中,我校的教学实绩获得了综合积分等二名的好成绩,学校获得了县教学实绩单项奖,李雪老师获得英语学科教学实绩个人奖。

三、强化教研工作,提升教师素质

本学期,我校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加大了教学研究的力度,提升了教学研究的质量,提高了教学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以校为本,让教研根植于教学实践。

1、承办多种活动,给骨干教师提供平台。

本学年,我校大力开展多种校本教研活动且富有实效。先后组织多名教师到村小进行送教活动,薛海燕、吴克刚等老师的课改课深受村小领导和教师的称赞。在学校举行的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中,郑海军、何艳、李雪老师的课堂教学受到大家的好评。在承办与泰州实小

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校的青年教师沈建宇的课堂教学受到泰州实小领导老师的赞誉。这些活动充分发挥青年骨干教师的示范幅射作用,也给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平台。

2、加强中心校和村小的互动。

本学期,我校将“校本教研”与村小的教研活动相结合。组织中心校的骨干教师参加村小的教研活动,同时,我们还让村小的老师带课到中心校借班上课。课后,教师们还就教学理念、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等,进行深入地交流探讨。加强了中心校和村小教师的交流,缩小了学校之间的差距,使全镇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均衡和谐地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校本教研的辐射作用。

3、加强了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一)课题研究氛围浓烈。

为全面落实我校科研工作,在市县级课题的引领下,重点抓好学校课题的落实工作,理顺大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指导教学实践、研究的实效性,确保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规范有序。本学年我校的程永海、殷红、王海英等五位老师县级课题结题,正在准备申报市级课题,进一步地开展深入的研究,我校的朱银花、沈玉娟、倪倡松等老师申报的县级课题获得批准,正在开展研究。

(二)课题成果喜人。

我校加强教科研的日常管理,杜绝了“假、大、空”现象,提高了课题管理的实效性,论文的写作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习惯和自觉行动为。统计结果显示:这学期,我校师生在县级以上发表文章或获奖的近百人次,其中在省级以上发表文章20多篇,有近20人(次)师生在市级以上获奖,在县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的有50多项。王军主任、潘玉霞老师指导的学生,在县小学生“新华杯”读书知识竞赛中有三人获得一等奖、两人获得二等奖,学校获得县小学生阅读知识竞赛团体奖,潘玉霞老师指导的郑钦尹同学代表滨海参加市级比赛,并获得盐城市小学生现场阅读最佳选手。我校刘冬梅老师代表滨海在市科学

教师操作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孟祥军老师获得科学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郑海军老师在县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张敬佩老师获得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二等奖。

四、加强体卫艺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我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全体卫艺课程。并成立多个兴趣小组且开展的活动卓有成效。在县运动会中,我校有多名学生分获第一、二、三名;钱园园老师和刘香老师指导的30多名同学获得二胡和书画5级以上等级证书;郑钦尹、汪瑾琪、沈乾同学在县科学学科素养大赛中荣获团体二等奖。郑拥军主任指导的学生郑钦尹在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一等奖。

五、做好后勤工作,保障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安全工作,对师生生命负责

我校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人人都有责”的思想,进一步健全了学校安全工作制度。组织教师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各班创建“平安班级”,利用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学校大、中队板报,积极做好法制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利用班会、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平共处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此外在寒、暑假期间安排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宣传安全防范意识有关知识,本学年,在县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评比中,我校均获优秀组织奖。

(二)加强后勤工作,对教学一线负责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节约型校园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节约。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校门市房、校办商店的管理,节支创收,各项开支精打细算,做到了化小钱办大事。加强后勤工作的计划性、预见性和及时性。树立了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特别是进一步规范了物品购买、入库、登记、出借手续。

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不足,比如:学校硬件建设力度还不够大,打造“名师”工程有待进一步推进。今后,我们将在教育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用科研教改锻炼教师,用教师魅力熏陶学生,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滨淮镇中心小学 2011学年度学校工作总结

篇6:滨淮镇政法综治工作总结

今年我镇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县政法综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抓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这条主线,深入推进“平安滨淮”创建、“无上访村居”创建、法制宣传月等活动,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实现滨淮镇经济社会赶超发展、提速进位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大力强化综治维稳领导责任,切实增强抓稳定保平安促和谐的责任意识。

1、切实强化综治维稳领导责任。严格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真正落实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党政一把手、分管综治工作领导及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和谐的政治责任,进一步明确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负责抓好分管行业、部门的综治工作,确保实现“六个坚决防止”和“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目标。

2、切实落实部门单位综治维稳责任工作。认真贯彻“属地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综治成员单位参与综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任务,该哪个部门负责就由哪个部门负责,该哪个单位落实就由哪个单位落实,不断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3、切实加大责任查究的力度。对工作措施不落实而导致发生恶性刑事案件、重大群体事件和群死群伤治安事故等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问题的地方、部门、单位等实行责任倒查制,严肃认真查明原因,查清责任,坚决实行责任查究,杜绝同类案件、同类事故再度发生,切实增强做好综治维稳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积极创新基层和谐平安建设工作,深入推进“和谐平安滨淮”建设。

1、抓龙头,注重领导推动。把和谐平安创建活动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实行镇班子领导和综治委成员单位包片挂点帮扶督

导,每位领导、每个单位分别挂点帮扶一个村的和谐平安创建工作,把挂点村的和谐平安创建工作成效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之一,作为对综治委成员单位综治目标管理考评内容之一。各村要有平安创建的具体工作计划和措施。

2、抓覆盖,拓宽创建范围。从每个家庭、村基层单位抓起,广泛开展和谐平安家庭、小区、村居、学校、单位、行业、企业、园区、景区等创建活动,形成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点线结合、整体联动的创建格局。“和谐平安家庭”由妇联、“和谐平安学校”由中小学、“和谐平安企业” “和谐平安景区”由企业组、“和谐平安行业”由工商所、“和谐平安小区”由城建组、“和谐平安单位”由镇属各单位、“和谐平安村”由镇综治办牵头负责,抓好各项创建工作的落实。

3、抓典型,力促以点带面。各村、镇属单位在不同创建主体中要抓好1至3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实行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同时,在为民服务中及时妥善调解各种矛盾纠纷,切实加强治安管理和防范,促进基层和谐平安。各地、各部门和单位,必须落实创建整体规划,明确创建工作重点,抓点促面以推进全镇和谐平安创建工作。年内,镇综治委将召开全镇和谐平安建设经验交流暨命名表彰大会,认真总结推广经验,命名表彰一批创建典型,以推动和谐平安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三、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增加和谐因素,竭力维护全镇社会政治和谐稳定。

1、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拓展情报信息工作的触角,及时掌握全镇隐蔽战线的动向,高度警惕敌对势力插手我人民内部矛盾,防止敌对分子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制造事端。对入境破坏和境内“挑头扛旗”的敌对分子,坚持露头就打,决不能让其形成气候。密切关注非法宗教地下势力活动情况,有效防范境外宗教组织的渗透活动。搭建农村、学校二个反邪教警示教育平台,创新部门联动防控法、分级负责帮教法、多元教育转化法,坚持反邪教工作“四个纳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三个零”目标的实现。

2、建立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一是矛盾纠纷排查

调处机制。切实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力度,注重从预防、排查、包案、调处、处突、责任查究等六个环节,构建矛盾纠纷排调长效机制。第一是预防。坚持信息预防,从抓早、抓小、抓快着手,及时掌握信息,解决问题,消灭隐患,防止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发生。坚持普遍预防,采取普法宣传、举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增强广大群众守法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纠纷的发生。坚持超前预防,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提前介入,将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第二是排查。采取定时、定人、定点、定责的办法,开展“拉网式”专项排查调处,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使工作胸中有数、有的放矢。第三是包案。在排查的基础上,对一些大的纠纷和村没有调解好的纠纷,由镇相关领导分片包干,限期解决。第四是调处。依托镇综治维稳中心,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整合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土管所和法庭等方面的力量,着力构建党政统一领导,综治机构牵头协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多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综合运用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和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第五是处突。进一步完善处突工作应急预案,并强化演练。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预案,果断处臵,迅速平息事态,把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六是责任查究。对工作不到位,导致矛盾纠纷激化,影响社会稳定的,坚决追究责任。二是诉求表达机制。积极搭建群众诉求表达平台,大力改进接访方式,全力抓好处理涉法涉诉上访工作。首先要搭建群众诉求表达平台。综治委各成员单位都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和沟通反馈渠道,不仅要设立信访接待室、有诉求表达的场所,而且要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每星期都要确定一天时间安排有领导固定接待,擦亮信访窗口,降低信访门槛,加强接访力量。镇政法综治中心,整合重点涉访部门资源,集中处理信访问题,为群众反映问题、寻求援助、提供建议开通便捷通道。其次要抓好处理涉法涉诉上访工作。对每一件涉法涉诉信访要认真对待、依法妥善处理;对重大涉法涉诉上访案件,有关

领导要亲自督办,及时回复,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对因其他原因,不能支持上访人要求的,也要做好上访人的思想疏导工作。凡是因执法不公、执法不当引发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的,要倒查有关人员的责任。三是利益协调机制。要善于主动协调部门联动,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冲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满足不同群体的正当利益诉求;善于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协调人民群众的利益冲突。

3、着力营造良好治安环境。一是遏制、严防和减少犯罪。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强化日常“严打”工作,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打击涉黑涉恶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爆炸、绑架、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犯罪。在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对未成年人犯罪、初犯、偶犯、主观恶性较小的犯罪、情节轻微的犯罪,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政策;通过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真正做到既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治的严肃性,又尽可能减少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二是排查整治突出治安问题。本着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里的治安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哪里的原则,及时排查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明确整治责任,开展集中整治,限期改变治安面貌。结合镇情,今年,镇里整治的重头戏仍旧要放在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上,并建立长效的打击和管理机制。同时,要以查办经营者、保护者和操纵者为重点,开展禁毒、禁赌、“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和“网吧”清理整治等专项行动,切实从源头上增强治理效果。三是严格各项治安管理。加大对重点要害部位、金融单位、特种行业、枪支弹药、爆炸物品、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力度;对枪支弹药、爆炸物品、有毒有害物品的生产、销售、储存、使用,严格落实责任制,严防其丢失、被盗和流散社会;抓好农贸市场、大村庄、交通沿线村庄等复杂地区预防和控制各类案件的发生;加强公共复杂场所的治安管理,打击混迹其中的“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防止其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四是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受益者出资、企业经营、公安运

作”的治安防控机制,逐步走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治安防控新路子。在人防上,要发挥专群结合的作用,发挥专职治安巡防队和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等组成的义务巡逻队的作用,发挥村级“十户联防联保”小组的作用,真正织密织牢防控“天网”。

四、不断推进政法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有效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

1、进一步加强基层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综治委和省编办《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重大事项报告、治安形势分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通报讲评和检查督办等制度,推进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继续抓好综治干部培训,不断提高综治队伍素质。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和人民法庭建设,提高基层政法组织的战斗力和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综治维稳中心效能,继续完善“群众来访联接、矛盾纠纷联调、突发事件联处、治安防范联抓、农村和谐平安110联动”的农村维稳工作新机制。

2、积极推进综治工作“六进”战略。结合开展和谐平安创建活动,继续推进综治工作进社区、进园区、进景区、进企业、进校园、进村庄工作,从而把综治工作的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到基层。今年,全镇各级组织尤其要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日益突出的稳定和治安问题,着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综治工作,将其纳入到和谐平安建设大局中进行部署,切实解决好工作机制问题(由工商所负责),落实好“谁经营、谁负责”的问题,并加强企业内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年内,全镇要抓好1-2个试点,不断拓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综治工作的覆盖率。

3、继续抓好五个专门领导小组工作。一是要本着“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精神,加强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与服务,加强人口信息登记工作,完善出租房屋管理协作机制,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打击流窜犯罪。二是要深入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重点做好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留守孩”、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等的教育、管理、服务和救助工作。

三是要对全镇范围内近三年来的刑释解教人员开展一次集中普查,摸清底数,掌握去向,防止失控;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和改进刑释解人员帮教安臵工作;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推进过渡性安臵企业和基地建设。四是要深入开展创建“平安铁路示范路段”活动,大力整治铁路治安重点区段,维护经济大动脉的畅通。五是要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4、切实加大政法综治调研宣传工作力度。省、市委政法委确定今年为“政法综治调研年”,各单位要围绕政法综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制约政法综治工作开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开展调研宣传工作。同时,突出和谐平安建设和政法综治队伍建设这两个重点,围绕政法综治重点工作和重大工作部署,整合政法部门、宣传文化部门、新闻媒体的宣传资源,在3月份、9月份继续集中开展好“政法综治宣传月”活动,着力营造良好、浓厚的工作和舆论氛围,并将和谐平安创建和有关法律知识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积极开展各种“和谐平安滨淮”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广大干部群众对和谐平安建设的知晓率以及对政法综治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率。此外,要注重探索新问题、新情况,着力创新思路、打造特色,针对“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社区和基层组织为依托,以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为载体,加强对社会人的管理和改进。同时,着力思考如何创新思维,抓好和谐平安创建;如何创造特色,开展便民为民服务工作。

上一篇:校长在学期结束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亚洲文明之光》观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