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假实践的社会心得

2024-04-13

冷假实践的社会心得(通用8篇)

篇1:冷假实践的社会心得

冷假实践的社会心得

这次冷假我有幸来到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实习。多年以来中院秉着“公正、文明、高效、廉洁”八字方针,坚持公正与效率的主题,不断强化职能作用,坚持保卫着国家与法律的尊严,是我一直都向往学习的地方。

不少同学都抱怨说,在法院实习大都要被人差遣,只能做些跑腿的事情,但我觉得当我们真正走到社会上,谁一开始能够不被人差遣呢?即使自己当老板也需要付出更多辛劳代价。每个人都要从基层做起,在基层只要你努力积极,依然可以学到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包括一些理论的落实,包括感受工作的氛围,同时也包括在一个小集体中的待人处事。经过这一个月短暂的实习生活,我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法律专业知识,还锻炼了法律实践能力。通过与该院各位老师的.沟通与交流,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令我受益匪浅。何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将自己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往,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深度与高度熟悉。尽量用一个法律人的身份和思维往思考题目,并学会发现题目解决题目之道。

由于自己前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刚进进法院实习时经常出错,天天都干些很琐碎的事情。比如整理卷宗,填写封皮文书和通知当事人,打印文件等。如此日复一日的重复不免会让我陷进无聊的烦躁中。

整理卷宗,扫描案卷是我在本次实习过程中的最多的工作。其中包括排序、编页码、填写证据目录及卷宗目录、装订案卷等。不是所有卷宗里的资料都像以上所说的那样具体简单、通俗易懂。很多时候会出现一些新鲜词句,弄得我不知所措。所以我总是不知倦怠的向院里正式的书记员询问,直到弄清楚为止。在此我还向所有指挥过我的法院工作者们致以衷心的感谢,记住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

在法院实习最大的方便就是旁听庭审和看判决书,我也被安排往庭审现场维持秩序。庄重的法庭,神圣的氛围,严格的程序,激烈的辩论,无不折射出审判的严厉和公正。几乎每次庭审都能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在此我也深刻的体会到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有基本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的是实务操纵、办理经验和社会阅历、更需要有崇高的法律素养。

在此期间,我还学会了委屈的时候要懂得忍耐,学会了工作就是要有耐心,也学会了说话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很微妙的,说话的方式是很有讲究的。有些话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要学会察言观色和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工作岗位、不同性格的人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与交流。经过这一个月短暂的实习生活,我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法律专业知识,还锻炼了我的法律实践能力。对于以后的学习,我以为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广泛地参与司法实践。在学校学习法律跟在现实中适用法律完全是两回事,两者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出现背离。这都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往探索其权衡。学好理论知识只是基础部分,最关键的是要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发展成熟,甚至强大。

篇2:冷假实践的社会心得

一、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1.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 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现代社会, 由于媒体信息发达, 学生的个性特征也较为明显。在活动中, 他们充分挥洒个性、表现特长, 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 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合适的组织将每个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 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潜能, 保证了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2.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活动过程中, 经常要大量的资料。但因为学生的知识面有限, 所以他们学会了从网上查找并检索有用的资料。网络是一本百科全书, 什么知识都有。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 学生学习了他们原来不了解的知识, 既扩大了知识面, 又有效地达到了社会实践的目的, 可谓一举两得。

3. 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

通过社会实践, 学生大多认为这是一个锻炼自己、超越自己的机会。他们说, 校园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最初的培训到最后被选用为活动小组成员, 他们都能获得宝贵的经验, 逐渐变的有信心, 有毅力, 能吃苦。

4. 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相隔离。实施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促进作用, 提高了教育质量。现代社会是综合全面的时代, 社会需要当代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 全面的知识体系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独特的创新精神和超强的实践能力的多元化人才, 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是满足时代赋予当代学生重任的特快列车, 能安全, 稳定, 高速地将我们驶向更远的目的地, 因为它注重学生与社会时代之间的接触与联系, 从实践中看生活, 从缩影中看未来。

二、活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 教师责任大, 心理负担过重, 活动不能充分有效开展。

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家门和校门, 步入社会。可是教师的组织却往往很费力。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 出了事故担当不起。学生往往对实践活动兴致很高, 出了校门, 有的学生纪律意识差, 不听老师指挥, 搞的组织教师老是为他们的安全担心。要带着学生外出活动, 就跟学校打招呼, 通告家长, 还要写保证书承担一切责任。有的老师害怕承担责任而将活动内容流于形式, 造成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2. 视野狭窄, 创新步伐太慢。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 由于教师自身知识有限, 加上与时俱进观念的单薄, 导致学生实践范围仅限于“家务、习惯”等一系列琐事中, 缺少科普类、探索性的作品和题目。这样, 学生的实践范围狭窄, 目光短浅, 根本就没有创新可言。

3. 学校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

每次比赛, 学校都是例行公事地把任务分配给老师, 但从不过问其中的过程和细节。一切都有指导老师负责。并且辅导老师缺乏专业指导, 也从没受过这方面的职业培训, 导致活动组织不力, 不能起到积极有效的实践作用, 削弱了活动应有的良好效果。

4. 缺少活动经费。

在我们组织活动过程中, 所需的交通费、材料费, 都由指导教师自己想办法。活动经费的不足严重打击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制约了活动良好的发展方向。有的针对中学生很有意义的课题, 也因经费问题而取消了。辅导教师在遗憾的同时, 也很无奈和气愤。

三、今后工作的改进

1. 学校充分重视、家长积极配合。

实践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有了灵感, 才有创新可谈。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和血液。如果各级教育部门在学生步入校园的时候就充分重视实践, 努力创新, 形成良性循环, 收到好的社会反响, 就会得到更多家长的支持和参与。这样可以省却老师组织中的麻烦, 将精力投入活动的实效环节, 提高有效性。

2. 拓展视野, 改变观念。

因为站得更高, 所以看得更远。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发展需要青少年创新, 创新的灵感来自于社会实践中的体验。我们要放眼世界, 展望未来, 真正让创新能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展开, 而不是仅限于家庭、个人的小圈子。

3. 设立创新机构, 建立激励机制。

建议学校建立综合社会实践小组, 确定专业辅导老师进行专业指导, 从事职业培训并建立奖励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组织活动, 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4. 划拨专项经费, 积极支持活动。

篇3:冷假实践的社会心得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育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1]。高校如何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為当前主要任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主要载体。《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2] 如何结合中央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是高校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3]。社会实践是目前各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主要载体,也是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推进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大学生最显著特点是从课堂到课堂,多年的校园学习丰富了他们的理论知识,但很难融于社会现实,特别是因为90后大学生,他们更多沉迷于网络世界,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深入接触社会,才能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希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结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高校培养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任务。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是比较追求自我的一代。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明辨是非,看清主流,意识到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这样一来就可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严重匮乏。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的发展,在实践中通过解决难题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项主要任务:第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第二,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第三, 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第四,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4],本文认为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推进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将专业学习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高校要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学习文化知识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基于专业知识参加社会调查。积极倡导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如法制宣传、金融知识宣讲等。

2、将职业教育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指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

高校应该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将职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向结合。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地不断深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结合自我职业性格、职业兴趣等自我评价因素逐渐确定职业理想,从而进一步制定实施方案。

3、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术竞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英语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学术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定期举办专业学术讲座,邀请行内专家学者、社会精英举办学术讲座,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在实战中经风雨、塑人格、长才干。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确保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和长远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

[3]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 年 第 04 期

[4]周济:《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年第 11 期

(安云芳 1979年9月生人,河北金融学院法律系教师)

篇4:冷假实践的社会心得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学校德育的主导渠道,推进学科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开展,正是课程育人的应有之义。早在2004年颁布的《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就明确了学科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学科教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为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明确了“引导学生在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是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了“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体验”的理念,要求“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相关社会科学知识的运用价值和科学思维的意义,提高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人生价值的体验”。

2015年6月,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深入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上海教育部门颁布了《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调整意见》,明确了高三年级开设社会调查专题学习课,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主题开展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并将相关活动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标志着上海中学生社会调查研究实践学习活动已经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意味着今后上海中学毕业生必须有社会调查研究学习的经历。

2015年4月至8月,为了积累思想政治学科社会调查实践学习活动的经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织了本市16个区县的17所实验性示范性学校,举办了上海市第一届中学生模拟政协活动,该活动以“立德树人、励志笃学、技能拓展、实践创新”为宗旨。活动过程中,我们针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选题、实施、分析研究、撰写报告等方面开展了培训。在短短的四个月中,17所学校学生模拟政协小组都走入社会,完成了社会调查研究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模拟政协提案。7月中旬,我们利用暑假的三天时间,集中进行了模拟政协调查研究和提案交流活动。2015年11月12日,我们从中选择了六个优秀学生模拟政协小组,在曹杨二中集中展示,为学校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学习活动提供示范。当天现场展示的优秀学生社会调查普遍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选题都来自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涉及城市老龄化、城市建设、城市弱势群体和学校教育等问题;第二,调查报告均包含社会的背景、问题的提出、调查的过程、调查的结果与分析、建议和对策等基本内容;第三,所有调查活动都经过学生认真的规划,有围绕主题的调查问卷设计以及相应的访谈设计;第四,调查活动都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涉及相对较广的调查对象,且有比较完整的过程记录资料;第五,在调查活动的汇报中,很大程度展现了学生源于对社会问题真实探究的自信和责任意识。正如曹杨二中的指导教师在发言中指出的那样: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倾听、分享、表达的能力”。归结起来,就是学生获得了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形成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学科核心能力。

篇5:美国社会治理的实践

西方国家并没有有关社会管理或社会治理的讨论。有的是社会学 (Sociology),研究各类社会现象;社会工作 (Social Work), 执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如提供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帮助老弱病残,妇幼贫缺,后来逐步拓展,进入社会政策制定讨论的领域。比较接近的是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 or Public Affairs), 强调管理政府部门,并通过政府机器和政府的社会政策来管理社会。社会政策有别于政治选举法、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工业政策、 科技政策、能源政策、产业提升等与政治、经济活动有关的政策,重点关注社会救助和民生福利。退休、社保、妇幼保护、住房补贴等等民生政策,都可统称为社会政策。其重点关注社会救助、再分配、社会平权等方面的问题。

在中国,社会管理以及后来提出的社会治理,是在中国以GDP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出现问题以后提出来的。虽然早期也有学者讨论社会管理的概念,但主要是通过中央领导的讲话,以维稳为主旋律进入社会的视域和公共政策领域的。

在西方,社会管理的功能有两个渊源。一是传统的社会力量,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社会组织(第三部门),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进行参与;二是通过大规模的综合公共政策-特别是社会政策,系统面对社会问题。

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政府和企业的力量明显不足以应对战后重建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大量社会救援和慈善组织兴起,政府乐见其为,并给予支持。同时,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断频发的社会危机,也使政府大规模介入,制定社会政策,加强了对社会的管理。社会福利和社会管理的理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经济力量的增长而受重视,从亚当·斯密时代的放任自由理论,到庇古的社会福利理论和凯恩斯的全面社会干预理论,再回归到撒切尔和里根的有限福利理论。

当然,第三部门的兴起也有不少自己的理论,如慈善理论、市场和政府失灵理论,自利理论、志愿者理论等等。

二、 美国社会治理的实践

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头号资本主义国家。但它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社会问题涌现,社会矛盾尖锐,被迫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管理活动。其主要方式是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社会政策的一个早期推手是西奥多·罗斯福, 美国的第26任总统。在资本主义发达到一定的阶段,提出调整财产与公共福利的关系,重建社会和谐。他说,“我们正面临着财产对人类福利的新看法……有人错误地认为,一切人权同利润相比都是次要的。现在,这样的人必须给那些维护人类福利的人民让步了。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要服从社会的整体权利,按公共福利的要求来规定使用到什么程度。”这是美国社会政策的开始。他发动“进步运动”,主张用联邦政府的权力对现行秩序加以改革,使美国社会重新走向和谐。他用反垄断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矛头指向摩根的铁路控股公司—北方证券公司,对它提出起诉,强迫一个煤矿接受政府对罢工的调解,这是联邦政府第一次支持的有组织的罢工。他还建立了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矿物、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劳工与资本家和解。

更大规模推动社会政策的是他的侄子,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的第32任总统。也是美国史上唯一蝉联三届(第四届任期未满)的总统,同华盛顿、林肯齐名。罗斯福首次履任总统的1933年初,正值经济大萧条的风暴席卷美国,失业、破产、倒闭、暴跌,到处可见美国的痛苦、恐惧和绝望。罗斯福却表现出一种压倒一切的自信,他对内积极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抛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美国国会应罗斯福总统之请召开特别会议。罗斯福先后提出各种咨文,督促和指导国会的立法工作。国会则以惊人的速度先后通过了《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国家工业复兴法》、《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等。这些新政一方面解决了经济问题,一方面解决了社会问题。比如1935年通过的《社会安全保障税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 of 1935),保障了全民的退休福利,是划时代的社会保障政策。1935-1939年的新政整体着重“救济”和“改革”,运用行政干预,实行缓慢的通货膨胀,广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和紧急救济,实施社会保险,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社会购买力;进行税制改革,根据纳税能力纳税,分级征收所得税等等。这些努力,都是以民生和社会和谐为政策目标的政府行为。

社会政策的另一大推手是林登·约翰逊。1964年,约翰逊当选美国总统(1965-1968),主要政绩是通过了老年保健医疗制度、医疗补助制度、民权法和选举权法。约翰逊团结人民的施政口号是英国政治思想家格雷厄姆·沃拉斯提出的《伟大的社会》这本书。他提出一系列咨文和特别报告,对《伟大的社会》的内容加以充实和具体化。一是针对城市污染和人口增长,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美化,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二是向贫困开战,增加就业机会、社会保险和救济,帮助“收入低、不能满足基本需要的家庭”;三是鉴于教育被认为是通向“伟大的社会”的主要因素,必须为中小学增建新校舍,扩大教师队伍,增加教师薪金,同时注意扩大和加强高等教育并资助成人教育;四是关于农村的建设和美化,开发萧条地区和修筑高速公路;为了灌溉和其他用途,采用廉价方法淡化海水;注意解决农村问题,对乡村市镇、村庄和农场进行规划。约翰逊政府用于社会建设的资金大幅增长,比较多的穷人得到了社会救济,失业率也有所下降。

除了大规模的社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外,美国也不断立法,对不同的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比较典型的就是非盈利组织的管理和税收法案,规定为从事非盈利活动的社会组织减免税收。但如果这些组织有不同行为的赢利活动,这些赢利也要按规定缴纳税收。可以说,美国对非盈利机构制定的管理法案和政策十分详细。正因为此,它才有大量的社会组织存在,并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协助政府工作或弥补政府功能的不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责任编辑:黄荔)

篇6:冷假实践的社会心得

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走进社会、历练心智、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最深刻的基础。2012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向世界宣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鼓舞了无数的年轻人, 也在引领着青年大学生的发展道路。中国药科大学“十字方舟”团队将“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 展开主题为“我的健康中国梦”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将药科大学学子的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健康中国梦”的光荣使命中去, 践行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

1 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弘扬药学历史传统、传递药学文化精神,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早日解决乡村用药盲、用药难的问题, “十字方舟”团队在笔者的动员和指导下认真策划, 精心筹备, 积极组织相关专业学生, 展开为期60天, 主题为“我的健康中国梦”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紧紧围绕“医药十字, 梦想方舟”的宗旨, 提高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2 活动主要内容

中国药科大学“十字方舟”团队40余名成员在笔者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积极筹备, 广泛调研, 合理分工, 以南京市为主战场, 通过走访南京各类医疗机构, 采访医生患者, 赴周边县区进行相关社会调查、知识普及、宣传演讲、视频录制, 制作优秀活动集合录, 搭建城乡医药交流平台等形式, 开展内容丰富, 积极活泼, 影响深远的实践活动, 赢得了南京市民的赞赏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整个活动, 以“我的健康中国梦”为出发点, 贯彻“我的梦———药大梦———中国梦”的主线。由浅到深, 从每一个药大人的梦想出发, 进而演变到整个药大的梦想, 最终归结为医药行业的健康中国梦。

2.1 我的梦

团队以药大学子以及在校普通工作人员为切入点, 通过采访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理想, 来了解药大人心中的“我的梦”。作为中国药科大学的学生, 在未来的道路上, 要时刻谨记“精业济群”的校训, 秉承“不唯药, 需为药, 应围药”的理念, 用专业和敬业关爱国民用药, 在追逐“我的梦”的同时为实现人民的“健康中国梦”而奋斗终身!

2.2 药大梦

团队通过采访药大在职领导和教授, 聆听他们对于“药大梦”的理解和个人感悟, 感受他们对于药学文化的传承理念以及对药学教育实践建设的梦想。并在交流的基础上, 将多位老师的采访视频剪辑成“药大梦”的专题影视材料。希望通过短片的播放和药大梦想的传播来激励感染大家, 为最终“中国梦”的实践活动做好充足准备。

2.3 中国梦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 而对于我们医药行业的学子来说尽自己所能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无疑是“我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向校园师生及周边居民讲解过期药品的危害及回收的益处, 设立药品回收箱, 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安全用药知识宣传, 呼吁科学管理家庭用药。并且进行问卷调查, 选取居民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过期药品处置的盲点问题, 针对性地进行广泛宣传。在实践期间, 团队成员还走访了江宁县、石桥镇、溧水县、乌江镇等江苏周边村镇, 开展了填写问卷、实地考察、采访咨询等调研活动, 详细真实的记录了当前许多偏远的村镇里存在着的用药不合理的现状, 并及时把调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 同时将收集到的DV短片, 照片, 实践日志, 简报, 媒体报道等记录, 微博的跟踪记录情况上传团队人人主页、微信平台、微博等网络平台, 并且将活动成果发表在相关媒体报纸, 扩大了本次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 团队还联系到当地小学, 开展夏令营活动, 通过与小学生们的活动、游戏、交流, 努力将“药大梦”真正发扬为“中国梦”。

3 活动总结及成效

中国药科大学“十字方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功地、认真地、出色地贯彻了“三下乡”重要思想和团中央的有关精神, 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本次团队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 更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 得到了历练, 并在社会范围内打造了我们中国药科大学学生的形象, 塑造了中国药科大学学子的风采。“十字方舟”团队受到大众的广泛好评, 团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和良好的社会影响被实践基地所在地的政府相关部门一致肯定。但更重要的是, 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奉献于社会, 宣传健康用药, 帮助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传播药学文化, 进而传播药大人的梦想。通过学生与老师的点滴努力, 传承我国医药事业, 早日解决乡村用药盲、用药难的问题, 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瑞.浅谈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促进作用[J].科教导刊, 2012, (3) :233-234.

篇7:普通高中社会实践课程的实践探索

编者按:自从2012年秋季学期我区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高中新课改后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以唯一没有统编教材支撑的学习领域身份,正式进入了我区各普通高中的课程序列,给师生的教学、学习生活带来了全新的课程体验。面对该项课程缺师资、缺教材、缺活动场地等诸多困难,自治区教育厅高中课改办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改专家指导组,并在全区范围内设立了5所该课程课改实验样本学校。两年来,专家指导组成员认真领会课程精神,深研课程理念,深入样本学校进行课程实践调研、指导,并以“广西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为载体,组织专家指导组成员和样本学校骨干教师就如何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方面实施该项课程,如何把民族地域文化融入该项课程资源的开发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提炼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与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皆为必修课程,三年需修完总共23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社会实践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其课程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在教育本体价值失落,学生的生活世界被“殖民化”的背景下进入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负载起了“重拾失落的教育本体价值,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使命。它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两年的课程实施过程中,5所样本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总结出了下面一些有效的做法。第一,宣传发动,让课程理念走进师生家长的内心思想指导行动,理念主导实践。在课程实施之前,各普通高中学校应通过培训,让全体师生、家长明确社会实践课程的理念、目标。只有让师生及家长明确了课程的理念、目标及学生认真参与活动的益处,在思想上认同了社会实践课程的价值,才能得到师生与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确保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自觉参与、积极行动并努力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为以后的社会生活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经验。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书本知识有一个练习的机会,为以后融入社会生活做好铺垫和准备。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综合能力、生存能力四大能力。社会实践课程没有统编教材,需要学校和学生自主研发,它摆脱了教学大纲的束缚,倡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自主参与、体验、合作,既巩固所学、吸收新知,又发展智力、增长才干。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很自然地要离开书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并通过融入社会、贴近自然、感触生活等来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尝试解决所发现的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社会现象,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动手、思考、解决问题等过程,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培养求真精神和务实品质,全面提升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第二,科学规划,让课程实施井然有序、系统高效社会实践课程不仅要立足于学校实际,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而且要实现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办学特色的统一、地区特点和学生需求的统一。它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选择那些基于问题解决的问题驱动式设计,通过基于主题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选定课题、制订方案、收集资料、调查访问、考察实验等科学探究的技能,在真实的情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目前,大多数学校将社会实践的内容划分为三大类型:一是行业体验活动,包括军训、农业劳动等;二是校园实践活动,包括值周班、学生会、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站等校内社会性活动,以及学校节日、社团、成人仪式等校内主题教育活动;三是社会调查,包括“全国重点大学”参观考察活动、“红色之旅”传统教育活动、“夏令营”活动、春游活动、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校际互访活动等。社会实践课程需要学校精心组织策划,周密协调安排。以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防城港高中)为例,该校作为我区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样本学校之一,在该课程实施之初便整体规划了学校一届学生三年的社会实践课程(见上表)。值得一提的是,防城港高中的小作家协会,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如读书交流、写作竞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编辑校报、出版协会刊物《海韵》、开展知识竞赛和社团文艺晚会等活动,用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作文竞赛训练学生的创作能力,读书交流提升学生交流、沟通的技能,演讲比赛训练学生的演说技能等。小作家协会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社团内部及全校范围内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让学生在繁忙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了个性与特长的培养,找到了生活自信,展现了自我风采,坚定了人生信念,形成了科学的价值观。家长、老师纷纷为学生们点赞。防城港高中的社会实践课程规划科学合理,实施井然有序且系统、高效,不仅使课程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充满了创造的活力。第三,精心设计,让课程内涵丰盈、充满活力社会实践课程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用心指导,为学生高质量地开展社会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宁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南宁四中),也是我区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样本学校。该校与广西博物馆毗邻,在充分挖掘、利用周边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该校以广西博物馆为载体,以广西博物馆的优秀历史文物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给师生发展自我、展示才华搭建了平台。为了使学生成功地完成社会实践课程,南宁四中历史组的老师们首先指导学生在博物馆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博物馆有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去获取知识,开展实践研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们围绕着“镇馆之宝的翔鹭纹铜鼓(西汉)为什么被国家一级藏品专家一致认定为国宝级藏品?”“羽纹铜凤灯(西汉)是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新航站楼的设计原型,它具备哪些世界领先的设计理念?”“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花山岩壁画(战国—西汉)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千年之谜?”“为什么广西合浦被认定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等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展课题研究,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并通过向博物馆专家和指导老师求教,学会了文物观察、拍照存档和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等研究方法,还学会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在这一个个逐步实现的“学会”过程中,他们的能力与思维得到拓展,对家乡的认识与情感也得到了升华。随着学生对博物馆内涵了解的加深,广西先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展示的“广西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对参加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产生了浓厚兴趣。南宁四中抓住契机,当即成立了广西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对学生志愿者开展了校内培训,如聘请广西电视台的主持人给学生培训普通话,邀请广西博物馆的优秀解说员在展厅实地为学生作示范指导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在讲解技巧、讲解发音、讲解礼仪、讲解博物馆常识及实地解说等方面均有了很大进步,部分学生还通过了博物馆的考核,正式成为博物馆的义务解说员。每当双休日有游客参观博物馆时,南宁四中的学生义务讲解员便会十分专业地为参观者进行讲解。学生们在这个岗位上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了胆识,提高了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深刻理解了奉献的内涵,真切体验到了为他人服务的快乐。2012年,该校的“广西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荣获第四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殊荣。一位参加过广西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的学生在社会实践课后的感悟中这样写道:“在四中竟有这样一门课,让我如痴如醉,‘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它乐此不疲,废寝忘食;为它上下求索,不耻下问。这门课就是我们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南宁四中的社会实践课程做得很用心,课程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充满活力,成为了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第四,多方关注,科学管理,让课程健康发展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作为一门课程,它不只是学生在课余从事的一些简单的社会活动;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它有自己独特的课程目标与价值属性。社会实践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地方与学校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勇于实践创新。我们在调研的时候发现,一些学校对该课程的认识不到位,有应付嫌疑,甚至有学校“帮助”学生弄虚作假挣学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一些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课程时,任务布置下去了,却没有认真地指导、检查,导致学生填写学分认定评价表时只能落得“一片空白”;也有不少学生的评价表,是先盖公章,再随意填写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学生根本没有去参加任何社会实践活动。当然,出现上述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层面看,是学科建设薄弱,存在管理漏洞;从学生及家长层面看,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家思想上不够重视;从社会层面看,是不少单位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不够重视、不够支持。因此,要让社会实践课程充分体现学科价值并健康发展,我们的学校、家庭及社会必须共同关注、齐抓共管。首先,学校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管理。学校领导要参与学科规划的制定,组建学科教师队伍,落实课程的实施时间,制定课程实施管理规则、安全保障措施及评价标准;学科教师要制定活动计划,加强学术研究及活动指导;学生要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其次,家长要更新观念,配合支持,要意识到学业成绩并非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要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进而发展能力、增长才干。再次,就是要号召社会各方力量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不只是学校的事,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都应给予足够重视,社区、居委会要配合提供实践的场所等。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形成合力,都来热心支持该课程,我区普通高中的社会实践课程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责编 白聪敏)

nlc202309012020

篇8:冷假实践的社会心得

一、社会实践因素分析

社会实践因素, 它首先是人类社会历史延续、发展所客观地构成的人们的价值的实际认同, 它是通过人类一定时期的价值实践形成的, 因而它具备最强大的价值指导基础。它的各类历史延续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实际起作用的价值体系。比如劳动作为价值观中最普遍、最基础的价值获取观念就是几千年来的人类文明的最大的价值观。人们每一代人都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经历, 证明了劳动的实践效果。在社会实践诸因素中, 都程度不同地通过现行生产力因素、社会历史的特殊性和社会经济的特殊性等来体现各自不同的作用。大体说来人们的社会实践因素通过如下人们的社会活动起作用。

1.人们通过劳动, 换取物质需求或者其他劳动报酬 (现代社会的纸币不能直接称之为需求之物质) 。

2.人们通过交换获取需求物质 (包括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 。

3.人们通过帮助人们进行交换、生产和生活获取报酬 (比如现代社会正热烈倡导的服务) 。

以上三种方式, 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三种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获取的实现方式, 它们是由人们的客观需求实现的要求决定的, 最基本的客观方式。每一种价值获取方式的所得, 都应以保持主体的一般社会水平生存和延续为基本准则。如果这些获得的价值不足以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并且达到了影响相当一部分群体的程度, 则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必然产生。分析有可能产生这种失去准则的情况, 一般看来, 就是社会的劳动价值体系违背了一下三个基本尺度:这些客观决定因素是在现实中寓于这些基本方式中社会获得尺度和交换尺度。这种尺度有三:第一, 公平;第二, 自愿;第三, 整体生存需要。

第一, 公平是人类长久持续生存的基本可能要求。人之相与, 是以共存为基础的, 如果这种共存是以损失一方的利益来满足另一方的要求的, 那么, 必将造成另一方持续的、不断的反抗。人类历史上的私有制下的社会状态, 就是以被压迫者的不断反抗来划分朝代的。同时, 个人之间, 个人与社会组织, 个人与社会管理机构的关系, 也应当遵守这个基本原则。

第二, 自愿是公平的来源, 自愿的充分交换之后就是、也只能是公平。自愿在现实之中有着人类长期以来的假象, 特别是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 劳动者除了出卖廉价劳动给资本家外, 别无选择时, 虽然劳动者的头脑里有着自由的选择的想法, 但是却没有实际选择的自由, 这正是价值体系严重失衡时期的表现。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中, 除了以部分靠掠夺殖民地人民的财富外, 另一部分就是通过这种假似公平自由的社会价值体系来夺取剩余价值积累的。同时, 自由、自愿又是人类社会不断的追求。真实的自愿原则越来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而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普遍要求, 特别是在价值交换过程当中。现代社会的存在的基础, 就是不违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意愿, 在公平交换中达到最佳和谐状态。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念。个人不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 也不能违背他人的真实意愿。自愿作为一种最直接、最容易把握的价值尺度, 早已经在工业化的初期, 成为人类的基本交往的原则。现代社会组织和管理机构, 也逐渐发现和发展着这一基本价值尺度, 它使得社会关系和社会管理人性化和简便化。如没有这个尺度, 社会必将陷入长期的不稳定和混战之中。所以, 自愿也是一个最好的社会平衡器。

第三, 整体生存的需求。是在重大事件, 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一个合理的要求。它不具备和前两者长期的抗衡要素。因为, 在人类社会向民主社会转换之前和转换的过程中, 都会发生个别统治者制造各类借口, 特别的国家的需要, 来发动战争侵略他国, 或者来损害某些基本阶层的重大利益。

二、社会倡导因素分析

社会倡导因素, 主要是一些主观的人为的努力、策划, 从而使社会价值体系和取向向着符合于这种倡导方向进展。是属于认识领域的范畴。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出统治者需求以及社会群体共同需求的被历代的法律典章所固定下来的尺度要求。

社会倡导因素多由政府或社会组织来完成, 并形成一个历史继承与扬弃的过程。这个过程, 有几个根据:一是政府组织所代表的阶层的利益分布状况及要求, 二是社会变化与发展对于政府意识的反映程度和力度, 三是环境因素和政府意识与行为的关系。法治就是对社会整体价值行为的允诺和限制。一切法律基本上都是在解决人们的利益关系问题, 塑造一定社会要求的价值模型。具体来说, 社会倡导因素在现实中可以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法制行为的实际效果

社会法制行为以及其效果是一个重大的价值影响因素, 是社会倡导人类价值观念的最为重大的力量。自古以来, 社会 (主要以政府为主) 就不断地以法制行为、重大法制事件来倡导和修正人们一时的错误的价值观念, 惩罚错误的价值行为。

这些行为的实际效果, 往往是构成社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同时应当包含了对于个人价值行为的合法性的确认和默许尤其是这个默许往往对于个人价值行为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当社会法制体系不够完善而产生那些变相掠夺社会或者个人的财富的行为, 而法制却无法执行它本应的确认能力, 结果, 社会成员便以此为默许而群起效仿。于是, 社会公共和个人财富必然被大量的、以防不胜防的各种形式所侵吞和转移。但是, 在这里, 价值观的构成, 并不是以法制倡导和行为的直接指向为一致的。有的可能发生相反的方向效果。如, 封建剥削阶级用大量的酷刑惩罚起义的民众, 反而激起更多的暴动, 就说明这时的社会价值倡导力量作用是相反的。

在法制行为中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能够极大影响价值观的认可与怀疑的, 这就是公平正义。整个社会法制状态和一系列执法重大事件中, 既需要公平的因素, 又需要非常明确社会执法司法实践标准。比如关于财产、交易的裁判, 就需要以公平为主要标杆。并以法制的明确的、一定如是而非亦可以如彼的面貌宣示给社会成员。否则就会导致社会倡导价值观的混乱甚至失败。 (现实的房地产纠纷, 就是由于关于财产交易、政府行为和商业行为混杂在一起, 而难于在现实中出现令人们普遍接受的裁判。) 有些则需要以正义为主要旋律。并且在定量上精准无偏差。因为正是这些重大事件的处理, 是具体的、最有说服力的价值观的确定。如果社会上的这些法制行为正好相反, 失于公平和正义, 那么就是对于社会全体民众在倡导非正义的价值观念。腐败行为和对于腐败行为的法制态度和惩处质量, 是最为重大的、最为具体和直观的社会价值观的倡导因素。所以, 法制行为应该坚守公平正义这个尺度。

2.政府行为的实际效果

政府的行为是关乎社会价值观发展方向的最关键的指标。政府行为由于牵涉的面极其复杂, 因此, 在当代社会, 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权限, 作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而这里的标准, 除了法律的允禁外, 如果无法真实预知效果, 应当是无所作为。比如社会倡导上是公平、自律, 而实际显示的却是个别人用公款大吃大喝, 给自己涨工资多甚至下文件不让工资公开等等。那么, 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倡导的真实性就会怀疑甚至气愤。由政府带头的社会倡导价值观就会大打折扣。所以, 社会倡导价值观必须有一个政府的具体行为、特别领导的行为作为最有力的支撑。社会发展到今天, 政府的重要职责, 就是带领和指导人们的整体行为趋向。

3.社会组织、类人群的行为标示

这是对社会倡导价值观的最为突出表现的人群。即严格遵从和经常冲击甚至毁坏现有的和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及其体系。比如, 普遍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一般员工, 由于他们多数人的普通身份, 加上长期的教育和生活习惯, 他们往往是社会倡导力量的最朴实、最稳定和最可靠的遵从者。对于他们的劳动价值行为的社会倡导和社会认可一旦发生了较大的失误, 那么可能是对核心社会价值自从体系的最大的撼动。社会倡导的一个重要功能, 就是鼓励和稳定社会价值中坚体系的稳定。对于社会价值变化的体系, 有益的就激励和保护;有害的就惩处和禁止。

对于社会上那些新兴人群, 冲击原有的、健康的的价值体系时, 社会倡导力量应当迅速作出是否合法的确认。当然要分清有些性质有待以后定性, 但决不能因此而放纵错误的、甚至是犯罪的行为。那些认为这些混乱现象跟改革和经济发展是必然附带的认识, 无疑是对于法制状况的模糊认识, 以及没有能够从人的价值行为与社会倡导力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明确的答案, 实际是价值观淡漠和缺失的反映。

社会组织、或者在一定时期某异类人的行为, 往往具有对于现实社会的价值观的影响作用。特别是一时突起的某类人的行为。更具有对历来价值观的冲击作用。这些眼见的实际效果, 巨大的反差, 是最现实、最实际的干扰, 往往对于以往的奉守原有价值观的人们, 具有“惊醒”、“嘲讽”甚至“愚弄”作用。

4.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

社会重大事件的处理与结果, 往往具备最有力的教育作用, 它有可能完全改变人们长期以来所接受的任何教育和经历而形成的价值观念。特别是人们能够亲身参与其中的。比如文革运动、比如股市的重大危机、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应对状况。在这种应对中, 政府的行为成为价值观构建的主导因素。在这里, 个人也可能有不同的差异, 但是往往最终形成的对于事件的看法多少会趋于一致。为什么?因为这些重大的事件, 往往最终会由政府或者社会舆论形成一个基本观点, 并持续影响人们的判断。

总之, 社会价值的实践因素和倡导因素有着各自的特点, 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 必须从这两大方面予以充分考虑。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关于开会情况的通报下一篇:背着幸福上楼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