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现象与引潮力分析

2022-10-23

第一篇:潮汐现象与引潮力分析

“空巢老人”现象调查与分析

“空巢家庭”特指那些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空巢”现象,是一个普遍而突出的社会问题。所谓“空巢”,只是一种比喻。“巢”,鸟窝也。两只老鸟养育一窝小鸟,当小鸟长大、能自立觅食而飞走了,留下来的只是巢和老鸟。人们以此来形象比喻子女长大成人后,相继与父母分“巢”而居,或者到外地打工、创业和学习,家中只剩下单独生活的老人。

一:空巢老人缘何越来越多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老人的增多。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加速以及生活习俗的改变,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正逐渐退化,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近30年,二三十年后,随着独生子女进入中年,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老人将越来越多,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和许多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二:“空巢老人”面临的困难处境

(一)农村空巢老人困难面比较大。据了解我国苏北农村老年人处在较重度困难状态的有35万多人,而其中占60%左右是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他们养老经济收入普遍偏低,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收入和子女补贴。有10%以上的空巢老人年均经济收入在850元以下,处在特困状态。还有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虽然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仍处在相对贫困状态,遇到大病大灾,没有什么抗风险能力。“看病难”问题很突出。苏北农村已经普遍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达到广覆盖要求。目前,老年人看病药费自己负担占75%以上,政府补贴和镇村报销约占25%,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矛盾。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看病难、药费贵、报销少”,仍然是一个突出“短腿”。有些地方老年人看病报销药费比例还不到10%。因而许多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因付不起药费只好“小病扛、大病挨”,发生过不治而亡现象。

(二)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空巢老人大都已经或即将进入高龄期。他们处在高发病期,患有各种疾病的一般占40%以上至50%左右,健康状况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典型调查,在10639名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中,健康状况分为三类:(1)健康的,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生活适应能力良好的,有2741人,占总数26%;

(2)亚健康的,即患有一些毛病,尚不严重,生活上还能基本自理的,有3347人,占32%;(3)不健康的,即患有多种疾病,生活上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有4551人,占42%。这种状况在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中具有相当普遍性和代表性。

(三)精神上寂寞孤独。在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中,普遍存在着“孤独感、寂寞感、无用感”。据调查资料显示,存在这“三感”的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约占总数的50%至60%。他们从传统观念的“养儿防老”,到空巢后的孤独失落;从身强力壮、一家之主,到劳力缺失,求助于人。这种角色转换,使他们感到精力疲惫,心理凄苦。他们的子女有的在外地无法照顾老人,有的孝亲观念滑坡,冷落、歧视老人,更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和精神痛苦。空巢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

寂,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

三:探讨解决“空巢”问题的应对之策

(一)高度重视和关爱“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关爱空巢老人则是社会建设的重点之一。高度重视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应从几个层面着力做好工作。一是认识层面。空巢问题的产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是最弱势的群体,他们特别需要各级党政领导和全社会的扶助和关爱,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贫穷化问题,以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二是实践层面。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把扶助关爱空巢老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纳入发展规划,统筹兼顾解决,完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为空巢老人构建温馨“暖巢”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服务层面。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形成照顾服务体系,把子女照顾、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结合起来,使“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得到亲情关爱和良好照顾。

(二)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是解决空巢问题的根本保证。当前要注重把握三点:①把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险范围,使他们养老生活有基本保障。②学习苏南农村养老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对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实行发放养老金和养老补贴金制度,发放养老金水平应从实际出发,逐步实施和提高。③空巢老人中符合“五保”条件的,应扩大“集中供养”范围,尽可能入住敬老院;“分散供养”居家养老的,应逐年提高经济供养水平,解决他们养老经济基本保障问题。

(三)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苏北农村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已在实践中调整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救助体系。救助对象,主要是“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病残老人;救助重点,主要是特困老人、重病大病老人、灾害急难老人,他们自身无力克服困难、抵御风险,要依靠政府和社会救助,才能渡过难关。救助资金,主要是财政支撑,由财政拨款,民政经费和社保资金划拨,统筹安排救助财力。

(四)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对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的思想疏导工作,应按照胡耀邦同志提出的“疏导方针”:“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又疏又导”。疏导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使他们在思想心态上珍惜晚年时光,树立自强信心,消除“三感”心理,看到美好前景,做健康、积极、快乐老人。疏导老人的子女及年轻一代人,使他们在思想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尊老敬老意识和孝道观念,承担好赡养老人、照顾老人、关爱老人的义务和责任。疏导“准空巢老人”,使他们在精神上、财力上都有预想和准备,到进入老龄期后,走平安养老、和谐养老和幸福养老之路。

第二篇:经济学现象分析与课堂感想

生活中到处充满经济现象,那天我去家乐福,发现了酸奶很多都是买一送一呀,或者是买一送二,有些是同品牌的促销,然而有些确实不同品牌的产品绑在一起,这种看似附加赠送的活动其实是一种捆绑销售行为。卖家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消费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同品牌的酸奶是商家为了提高商家的知名度。然而不同品牌的商品绑在一起,这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互利共生的关系,两者互相依存。这是指两家公司为了扩大知名度,这是一种跨品牌的消费方式,这种促销方式越来越多的受到商家的喜欢。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产品可能是将要过期的产品,然而有些消费者并没有去关注它,有的甚至是买回去了几天就不能喝了,结果是白白浪费了。

现在很多商家都学会了通过“捆绑销售”、“特价优惠”、“化整为零”等手段,将一些快过期的食品销售出去,或者将一些仓库存货以这种形式清空。面对各种捆绑式消费,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来说,选择商品的时候,要选择自己需要和适合自己的商品,不能盲目听信宣传,尽量选择信誉好的商家。在消费前要问清商品和服务内容、价格,对于所捆绑商品,包括赠品、奖品等,也要看清楚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从而既可以使我们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至于陷入商家的把戏中。

在这堂课中我不仅仅是学到了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

第三篇:学生上课“插嘴”现象分析与应对策略

湖北省咸丰县高乐山镇一小向胜国尹成美

“插嘴”又被一些老师称为“接瓜瓢”。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时,学生未经请示,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打断教师的思路;二是学生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回答教师提问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两种现象给老师们多少担心、多少困惑、多少欣喜与多少思考啊!

【分析】

一、“插嘴”现象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

传统教学是“问答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只有先举手再发言、只有经过老师的同意才可以发言,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学生“插嘴”的现象。这种课堂看似紧然有序,实则死气沉沉。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当学生情绪高昂时,“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它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

二、“插嘴”现象是学生张扬个性的最佳途径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上课喜欢“插嘴”孩子的表现欲普遍比较强,往往都是一些性格外向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的“插嘴”往往是他们想表现自己,因而,总想找机会来“露一手”,这样“插嘴”成了学生自我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选择,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而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

三、正确应对“插嘴”现象是教师展示才华的真实平台

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使课堂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才华的平台。“插嘴”现象的产生将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控水平、应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孩子感到他在课堂上是自由的,他是课堂的主人。如果你能营造一个自由的、安全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自然“插嘴”的就多了。如果只有“教学预设”,不允许预设以外的事情发生。这样的课堂实质上还是教师在主宰一切,说什么,什么时候说,怎么说,都是老师说了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都很紧张,他们是被动的,他们也不敢随便说话,“插嘴”的声音自然没有了,那无疑是一堂死气沉沉的课。教师如何正确应对“插嘴”现象呢?一方面当学生的“插嘴”不尽人意时,你怎样让学生愉悦地坐下来。另一方面,很多“插嘴”的孩子往往思维都很敏捷,他们思考问题的速度总比别人快,甚至超出教师的“教学预设”。当你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一旦他们没有机会展示,就不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想法,这时他们只有通过“插嘴”来实现。这种学生的“插嘴”往往是富有挑战的,你如何让学生的“插嘴”成为学习的资源,如何进行教学的“再次设计”,使“插嘴”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的起点,这对教师教学艺术是一种挑战。

【对策】

一、等待——给学生“插嘴”留有时空

等待非常重要,我们的教师要会做延迟判断,让学生自己来判断,而不是老师作为一个法官来判断,这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我们老师不要把自己知道的答案马上急于告诉学生,没有必要的。面对学生的“插嘴”,等待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教学15-(6+4)时,大部分学生会这样想:先想6+4=10,再想 15-10=5;可是,有学生这样“插嘴”了:“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想法,我先算15-6。”此时,教师唯有等待,让这个学生继续往下说:“15-6=9,9+4=13”,这时教室热闹起来了,有的说:“不对、不对!”有的说:“应该是15-6=9,9-4=5”,面对这些学生,给他们留有思考的时空,他们就会去判断、去发现、去创新。

二、喝彩——为学生“插嘴”添砖加瓦

《数学课程标准》在“情感与态度”中强调:学生应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经常为学生喝彩;因为喝彩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冲击式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探究规律:14916()时,一般学生会这样想:1+3=4,4+5=9,9+7=16,所以()里面是16+9=25。有学生情不自禁地“插嘴”了:1×1=1,2×2=4,3×3=9,4×4=16,所以()里面是5×5=25。此时,我不是等待,而是喝彩:“你说得太好了!老师为你高兴!下面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来进一步研究其中的规律好吗?”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探索、发现平方数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第四篇: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

一、“一把手”腐败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以来,党政一把手违法违纪的案件不断增加,在领导干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而此现象也引发了民众的热烈讨论与强烈反响,人们都在思考到底该如何来防治我国的政治腐败尤其是一把手的腐败问题。

仔细看一下近年的“一把手”腐败问题,我们会发现“一把手”腐败的比例是逐渐上升的。据统计, 1998 年全国查处的地厅级干部中“一把手”的比例占了42.1%;2003 年查处的省部级干部违纪案件中“一把手”占了55% ; 2004 年查处的16 名省部级干部中“一把手”也占一半左右;同时“一把手”腐败日益向“高层化”发展;除此之外,“一把手”腐败的金额是越来越大,案情也是越来越严重,部分还伴随着一种家族式腐败现象。

虽然近年我国打击腐败的力度很大,也揪出了一批贪官污吏,严惩了很多违反党纪国法的高级官员。但是腐败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一直存在并有蔓延的趋势。根据中纪委、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数据,从建国到1978年,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件为零。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省部级高官腐败的现象。1982年以来,纪检检察机关共查处省部级官员401人,其中涉嫌腐败并由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达57

1 名,最终判刑的有46名。1990到1999年之间,经全国法院审结的省部级官员贪污受贿案件就达69,平均每年有6名省部级高官受到审判。且这种数量是不断上升的,从1988年到1992年5年时间里,被检察机关查处的省部级高官有5名,而1993年到1999年又查处了6名省部级干部,仅2000年一年就有7名省部级高官被查出。

由此可见,我国政治领域的 “一把手”腐败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当前的条件下, 如何实施对权力特别是对一把手权力的有效监督,更好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建立完善的党内监督机制, 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确保权力的有效运行, 进而防止腐败现象的滋长, 已是刻不容缓。

二、“一把手”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

我国当前“一把手”腐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有历史原因、社会文化原因、体制原因、人的本性问题、经济发展原因等等。现在高频率发生的腐败现象就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历史原因

我国是一个长期处在封建制度里的国家,二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积淀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政治生活中的腐败问题出现的原因一部分也要归结于这种长期沿袭下来的传

2 统文化。我国历朝历代的腐败问题,无形中也影响到我们现代的社会,它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动机上影响到我们当代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使他们更多一些易被腐败的主观因素。我国古代的经济就是一种官僚经济,官僚阶层的主要收入并不是薪俸,而是受贿所得,官员的腐败收入往往是官俸收入的几十倍甚至几十倍。古代官僚的这种显赫地位,优裕生活,做官动机时刻影响着普通人民,使他们的思想中增加了易被腐败的主观因素,而但他们走上了官员的位臵上时,心中那份腐败的渴望就会被释放。

二是我国古代官僚体制中对腐败防治机能的软弱与保护腐败行为机能的健全,影响到我们现行政治体制对腐败的防治功能的不足与保护功能的滋长。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现在我国的腐败问题难以治愈。我国自古就是一种人治的传统,凡事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人是可以真正监督皇帝的。腐败问题在每个朝代都是存在的,但是没有哪个朝代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来监督权利的运行。

(二)体制原因

法国政治活动家孟德斯鸠指出:“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1945 年黄炎培先生问及中共如何跳出历代政权“其兴也盛,其亡也忽”周期率的支配时,毛泽东同志充满信心地答到:“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

3 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根据“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思路,共和国对公共权力的监督采取了“依靠人民监督,注重干部自律”的方针,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监控系统。如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等。多年以来,如果每个系统都充分发挥了效能,可以肯定地说,现今反腐败的任务不会如此沉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公共权力监督不力、制约不严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表现主要有:第一,法规制度不健全。公共权力运用的规章的不健全甚至没有,使有些监督无法可依,事实上无法监督,影响了监督的整体效果。第二,机构不健全。行政监察和党内纪检机构,相当多的地方和单位长期建制不全或人员缺编,严重影响监督检查的开展。第三,体制不顺。行政监察和党内纪检在行政首长或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监督检查,受制于人,极大地限制了监督的独立性、强制性。第四,市场经济体制下厂长、经理及行政首长一人说了算的现状,无法兑现举报人不受责难与打击报复的承诺,极大影响了群众监督的有效实施。第五,舆论监督受政治气氛制约太强。现实中对高层领导干部及其子女腐败行为的揭露暴光难度较大,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尤其如此,致使有些高层的腐败现象愈演愈烈,陈希同、王宝森一案就是明证。第六,人大、政协的监督名声大,效能小。第七,对执政党的监督不力,而其要害又是对党的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不

4 力。监督制约乏力的现状,已成为腐败现象产生、蔓延、久治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人的本性原因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弱点,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现代法治创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人格的不完善性,当外部环境约束软化或个体道德自律下降时,人性的弱点或人格的不完善性就会表现出来,这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的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对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道德比较单一而言,目前的道德状况呈现出多重道德标准和多元价值取向的特点,由此带来了部分人心理和人格的变异,对某些意志薄弱的人来说,原先的道德标准溃败了,无是非感、无善恶感的心态得以蔓延,于是便演化成一幕幕腐败现象。市场经济在把私欲的合理性确认下来并释放出来的同时,也就不能不面对欲壑难填、物欲横流的现实。当追求个人利益的大门被打开之后就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在道德领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肆泛滥,造成了严重后果,而当人格的不完善性随着附加权力的拥有和扩张,往往表现出吞噬道德甚至法律,导致人格畸形或权力腐败.因此人格本身的不完善正是腐败滋生的潜伏因素,当环境许可和道德观念薄弱时便出来作乱,使得一个原本正派廉洁的人最终沦为腐败分子。

(四)教育原因

人都是有欲望的,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是大部分人的本性。在这种欲望面前,一部分人用公共道德、理想信念来约束自己,一部分人慑于法律法规的威严而不敢放纵自己的这种贪欲。这部分人都是有自制力的,正因为这样,没有让自己本性中的贪欲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我国政治腐败的一大原因就是政府官员的自制力不够,抵制诱惑的能力太低了。而这种自制力很大程度上是靠教育来赋予的。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时是非标准的教育,即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问题,如何来衡量是非,标准是什么;二是提高自制力的教育,即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人,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增强自制能力。但是我国偏偏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并不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却不见得。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十年的时候总结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我想,也正是由于这种失误,导致很多的政府官员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可以无视法纪,做出一些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腐败行为。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面我们分析的原因,对于“一把手”的腐败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应对。

(一)科学、合理配臵“一把手”权力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只有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针对“一把手”权力过度集中,得不到有效监督的情况,应该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规范,完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首先,权力要分散。即将“专权”变为“分权”,打破权力垄断,不要把“关键的、重要的权力”都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领导班子的事大家办,一定要改变一些单位的“一把手是绝对真理,二把手是相对真理,三把手没有真理”不正常现状。要形成“一把手”也只有一票的权力,要迅速改变当今“一把手”对大小事都有绝对否决权的不正常现象。领导班子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分工,明确包括“一把手”在内的每个领导成员的权力和负责的事项,不交叉,不重叠,权限清楚。

(二) 加强对“一把手”和民众的思想教育

首先, 强化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使广大群众、党员、干部敢于和善于监督一把手, 使一把手能自觉接受教育, 这

7 是健全一把手监督制约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加强一把手监督的一切措施和方法, 最重要的还是通过一把手这个内因发挥作用。因为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指导和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因此, 切实增强一把手的自我监督意识, 是强化一把手监督的最基础性的工作。要解决好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 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唤醒和强化一把手科学评价自我, 正确看待手中权力; 强化自律意识, 提高自控能力。同时上级组织要切实改变重选拔轻教育的倾向。此外, 要增强广大群众、党员、干部对一把手的监督意识, 从外部减少监督的阻力。为此, 必须在全社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监督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普及监督意识, 尤其对监督职能部门人员,要做好职业道德教育, 明确自己担负的职责和使命,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一把手实施监督的最佳途径和经验方法, 做到敢于监督, 又善于监督, 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能够监督敢于监督一把手的舆论氛围。

(三)理顺监督机制,建立专门、独立、权威的监督机构

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体现在监督主体不依附于监督客体上。监督机构只接受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其他任何机关无权指挥、干涉监督机构的正常工作;监督机构的人事关系和人员待遇均独立于监督对象。目前我国的监督体制已

8 经严重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具体设想是:在合并现有三个廉政机关(纪委、政府系统的监察机构、反贪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

一、独立的监督机构,专门负责反腐案件侦办及其他监督事宜。一般说来,监督机构应该设臵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之下,我国《宪法》第57 条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确保其享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充分行使职能,所设的最高国家监督机构应向全国人大负责,受其领导和监督。

政治腐败是阻碍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团大石,我们必须加以避免和克服,否则最终受害的还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这一重任也并非只是属于当权者,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只有全社会都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腐败,同腐败作斗争,腐败才会从我们的政治生活中慢慢褪去甚至消失。但我们知道:这条路注定是漫长而艰难的。

(作者株洲醴陵市纪委纠风室主任)

参考文献:

【1】姜明安. 正当法律程序:遏制腐败的屏障 . 人民检察 2008年第三期 【2】苏盾 . 腐败的双重根源分析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申大田、高学栋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腐败的原因 .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4】戴永恒、徐照宏、刘新建 . 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深入推进反 9 腐败进程. 法制与经济. 2008.08

【5】赵连章、杨玉武. 滋生腐败现象的体制原因分析. 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三期

第五篇:大学生贫困现象调查、分析与思考

前言:

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给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变得严峻,已经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时,各大媒体也不断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报道时,也许被报道出来的贫困生们,将得到社会的关注,也许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变,但他们只是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中比较幸运的,还有更多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读不起大学,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最普遍的也许就是国家助学贷款,但贫困生在申请的时候是否顺利?又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呢?助学贷款有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呢?入学之后,贫困大学生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毕业之后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寒假期间我利用在家的时间在当地民政部门以及贫困生家庭做了调查,了解到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在经济本不发达的农村成为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学费也成为了农民肩上的又一负担,使农村贫困生问题又与农民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文:

一、高考之后的困扰

也许是长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广大中国家长的心里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学而优则仕”,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就有能力,学习好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在城里人的脑子里这种想法尚且流行,更别说在知识,经济普遍不发达的农村,只有把学上好了才有出路,这种想法更是深入人心。对于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成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出路,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在我的印象之中,从小到大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好像总是那几个,而且那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贫困生。他们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白领家庭一个月的工资,甚至还要少,而这些家庭的收入一大半都用于孩子的读书上。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们在择校时,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他们考虑的首先因素往往就转移到学校的学费多少上,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假期,我深入农村接触了不少贫困生,他们之中有成绩非常好的,也有高考落榜的。其中有一位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他说:“我填志愿时,只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不能上一个太差的大学,另一方面,学费是一个我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选择西北方向的学校,我不希望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 上了大学,他接连四个学期都拿了奖学金,不光要学习,还要做兼职。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学费问题是家里的主演负担。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状况不好,学习成绩又不怎么理想的学生来说,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

二、进入大学之后的困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构筑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原来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贫困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现象已经有了较大改观。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设立国家助学贷款。但是这项措施实施的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真正的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呢?

进入大学后,正如前面所说的,大学期间的学费来源是贫困生考虑最多的问题,许多贫困

生也就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是问题是,不是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也不是每一个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的人都是贫困生。困生在学费来源上得到解决后,所谓民以食为天,围绕贫困生的不仅仅是学费问题,还有生活问题,首先他们必须在学校里活下去,只有生活下去才有其他的可能性。

据调查,贫困生的生活费每月只有217元,在大城市,这217元只能满足学生吃饭等基本需求,一半以上贫困家庭提供的生活费在101----300元之间,还有17%的家庭不提供生活费.而贫困生周围的同学有四分之三的人每月开支在300----700元之间,平均576元左右,是贫困生的两倍.三、贫困对于大学生的严重危害

考上大学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面对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学费,穷孩子和家长们却乐不起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贫困生弃学打工、家长自杀的悲剧。下面是一些贫困对于大学生的严重危害的总结:

1.已经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高校收费导致贫困生激增,三成贫困生无钱回家过年。原因是路费不足或打工凑下学期生活费。今年春节前后媒体的报道令人揪心,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贫困,不少贫困大学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来“拯救”自己。贫困大学生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窘迫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尴尬,往往是外人很难感受到的。严重影响贫困生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来自大学校园的调查不时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贫困生都是勤奋而富有才华的,但因为贫困,他们在奋发学习的同时必须忍受生计的煎熬。

2.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乃至走向犯罪——

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千方百计地找机会去打工,同时拼命地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久而久之,人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还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家庭富裕的同学出手大方,交友广泛,而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拮据,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经济实力和精力与更多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于是,贫困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出现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

另外,贫困生在社会上也由于“寒酸”而倍受歧视、奚落和嘲笑。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有可能致使他们走向犯罪。

四、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南方周末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毕业陷学债泥潭 就业如镜花水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刻描叙了西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同样的大学学费,在西部,这相当于一个强劳动力35年的收入,同样的就业压力,在西部,这或许意味着多年的待业要靠搬砖头谋生,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这一切,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和关注。而且,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

——毕业后发展的选择。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

——就业地的选择。

大多数贫困生迫于生计,往往对争取留在大中城市不抱过高奢望,期望值较低。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包括参加省支教行动计划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职业的选择。

家庭状况不佳,拥有社会资本较少的贫困毕业生,倾向与选择去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

——求职的行为模式。

贫困学生的求职常呈现为两种极端方式:一部分学生为“先行者”,认为自己无所依恃,早早即活跃在双向招聘等活动中,积极推销自己,一有接茬单位就很怕失去机会,很快提笔签约,这种情形常见之于贫困生中综合条件相对较好者。而另一部分自觉条件较差的贫困生,又常常认为一无家长出面相助,又缺求职盘缠资费,加之遭遇用人单位冷脸,此后便不免长吁短叹,甚至坐以待“毕”。

五. 贫困大学生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前,中国高等教育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国家统包了个人的高等教育与生活费, 因此贫困生问题尽管事实存在但未得以显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以后,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于是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具体来看,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凸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 社会原因是贫困大学生产生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国社会生产力仍较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总体水平仍欠发达。其次我国人口众多,尽管教育投入总量很大,人均教育支出却很低。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再次我国教育体制仍不健全,教育领域内仍存在的教育乱收费等问题。最后,家庭贫困是产生贫困大学生的直接原因。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有统计表明,目前高校大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同时,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我国社会中,传统农村家庭和普通城镇家庭占绝大多数,这些家庭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脱贫致富,贫困大学生问题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的解决。

第二、教育产业化是贫困大学生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

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产业化,学费越收越多,生活费用越来越高,公寓费也日益见长。1996年以来,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并轨,尽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年缴费用大都在3000元~8000元,一些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则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甚至更多。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人数不断加大。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占到一半的比例。近几年,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生,但关注和帮助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 致使贫困生问题成为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第三、助学体系尚不完善,难从根本解决问题

自1987年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各高校、社会各界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尽了相当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及其体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尚未建立起足够强有力的、稳定有效的工作机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贫困大学生的产生,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首先,一些贫困生自立程度较低,技能较差,使靠自立解决部分学费和生活费难以实现。也许考试时他们各门功课成绩也都不错,但当面临一份只须具备简单专业素质就能胜任的工作时,却只有望之兴叹。其次,某些贫困生学习成绩不佳,影响了其克服贫困的机会。贫困生大多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又未必都如此。我身边就不乏一些家庭确实贫困,学习成绩也确实较差的同学。得不到奖学金倒也无妨,事实是还要常常去交补考费、重修费。“人穷志不穷”,可怜有些孩子似乎连志气也没有了,有时真的让人不解。另外,少数贫困生不尽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剧了其贫困的程度。贫困生大多生活简朴,舍不得花半分钱,也未必都如此。这些因素都不可忽视。

六、 小结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大学的学费支出成为了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而与农民问题又联系在一起;贫困大学生在将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学费来源以后,从而又引发的助学贷款的申请的问题,进而涉及到整个贷款体制的问题;贫困大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又会引起以后的助学贷款的发放问题;四年大学毕业以后,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为了自己的生存奔波,在学业的完成上又将面临与常人不同的困难,有些贫困生过于看重奖学金,从而忽略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引起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贫困不仅仅给大学生带来的是经济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引起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也息息相关。贫困大学生问题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与帮助,同时,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贫困大学生应该要一个健康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人穷志不穷”努力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上一篇:诚信与青春同行演讲稿下一篇:程序员下个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