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论文

2024-04-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论文(共6篇)

篇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论文

前 言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规范,根据新印发的《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校学位字[2007]3号)中的有关规定:硕士毕业和学位申请条件,由各学位分委员会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模式自行制定;博士生申请学位前发表学术论文的具体要求参照《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参考指南》。研究生院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参考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了重新修订。

本《指南》分总则、分则和国内期刊参考目录三部分。总则中的要求对我校所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或取得相当的科研成果均适用;分则是各学位分委员会对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等的具体量化细则;期刊参考目录是各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国内期刊列表,其中带“*”号的期刊为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发表论文的有效期刊。

总 则

一.研究生在国际学术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被SCI、EI检索源期刊收录的,等同于在本《指南》中带“*”号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二.研究生获得1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排名在前五名之内)或获得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排名在前三名之内),等同于在本《指南》中带“*”号的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 三.研究生有1本学术专著出版(排名在前三名之内,独撰部分在二万五千字以上),等同于在本《指南》中带“*”号的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

四.研究生取得1项发明专利成果(排名第一,导师署名不计在内,且专利申请已被正式公开或取得专利授权证书),等同于在本《指南》中带“*”号的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 五.硕士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已在“会议论文集”上公开出版的,予以认定;

六.硕士生在教育部批准的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的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予以认定; 七.对于管理人文学科,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的主要部分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四种权威转载刊物转载的,等同于在本《指南》中带“*”号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八.在非本《指南》中的国外或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学术水平的认定或取得的其他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成果的认定,由各学位分委员会进行。

注: 1.研究生在各期刊增刊上发表的论文一般均不予认定;

2.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期刊若被不同学位分委员会同时认 定,则以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学科所在学位分委员会的认定为准;

3.对于所系结合或其他方式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发表的论文的署名要求按学校有关文件或联合培养协议的规定执行。

数学学科学位分委员会分则

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规定:

1.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若已经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本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其学分要求按照学校的规定执行。

2.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若没有文章发表(或被接收发表),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41分。除学校规定的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的学分外,基础课(一级学科、学科群基础课和(或)二级学科基础课程4-5门,学分不低于15分)和专业课总学分不低于32分。

3.引导和鼓励学生研究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撰写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若递交由导师签字的投稿学术论文文本(其质量由本学位分委员会把关),可最多免修一门专业课(3-4学分)。

4.课程学习成绩、学制、学位论文、论文评审答辩等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5.以上规定从2007年12月起执行。

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规定:

1.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导师署 4 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国外或国内专业性权威期刊(由本学位分委员会认定)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至少2篇(其中至少1篇属于SCI或者EI检索源期刊)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

2.研究生在本学科高水平的国外期刊(由学位分委员会认定)上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被接收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等同于第1条的要求。

3.以上规定从2007年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国内期刊参考目录

序号 1 各辑)刊名

*中国科学(中、英文版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 中科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5 2 *数学学报(A、B辑)3 *数学年刊(A、B辑)*应用数学学报(A、B辑)中国数学会 5 *计算数学(A、B辑)6 *数学进展 7 *系统科学与数学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学报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英文版)

究院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 中国数学学会,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南京大学数学系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运筹学会 概率统计学会

中国核学会,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河南大学

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

郑州大学数学研究所 南京大学数学系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南开大学组合数学研究中6 9 *系统科学理论与实践 10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B辑)11 *数学物理学报(A、B辑)12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A、B辑)*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14 *运筹学学报 15 *应用概率统计 16 *计算物理 17 *数学季刊 18 *生物数学学报 19 *偏微分方程 20 *逼近论及其应用 21 *代数集刊 22 *组合年刊(英文版)

心 *运筹与管理 24 *东北数学 25 *数学研究与评论 26 *计算机学报 27 *软件学报 28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中国运筹学会 吉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 中国计算机学会,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计算机学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国家教育部 29 *自然科学进展 30 *数学前沿(英文版)3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2 控制理论与应用 33 数学杂志 34 数理统计与管理 35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36 军事系统工程 37 数学研究 38 应用数学 39 微分方程年刊

华南理工大学 武汉大学数学研究所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中国军事系统工程学会 厦门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 福州大学 说明:

1. 论文内容涉及其它学科应用的而发表在非数学学科杂志上,按相应学科分委员会指定的期刊予以认定。

2. 本次认定的参考期刊从2007年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

物理天文学科学位分委员会分则

1.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至少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

2.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至少2篇(其中1篇必须为SCI或EI收录论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3.参加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生以合作组名义发表的论文(SCI收录),由合作组发言人证明该生为主要作者的,该论文也计为1篇有效论文。4.其他要求同总则。

国内期刊参考目录

序号 1 2 3

刊名

*中国科学(各辑)*物理学报

*中国物理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

中国物理学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物理学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序号 4 5 刊名 主办单位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中国物理学会,中科院

物理研究所

*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中国物理学会,中科院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量子光学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低温物理学报*化学物理学报 11 *计算物理*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13 *声学学报*中国稀土学报*金属学报

物理研究所 中国物理学会,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山西省物理学会 中国物理学会原子分子专业委员会,四川大学 中国物理学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技大学 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技大学 中国核学会,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中国核学会,中科院上

海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声学学会,中科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稀土学会,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中国金属学会,中南大学

序号 刊名 *材料研究学报*高压物理学报*人工晶体学报

*核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1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原子能科学技术*核科学与工程 24 *科学通报 25 *物理化学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主办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等 中国核学会,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技大学

中国核学会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分会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核学会 中国科学院

中国化学会,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中国科协,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

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

离子体物理学会

序号 刊名 *强激光与粒子束*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

(英文版)30 *光学学报

*中国激光

*宇航学报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34 *空间科学学报 35 *电子学报 36 *电子科学学刊

*高分子学报

*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

*天文学报

主办单位

中国四川核学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中国宇航学会 中国真空学会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

委员会,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数学学会,中科院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天文学会,紫金山天文台

序号 刊名

*天文研究与技术 42 *数据采集与处理 43 *电路与系统学报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信号处理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计算机学报 48 *中国光学快报

*光子学报

*量子电子学学报

*光电工程 52 *光电子·激光 53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主办单位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电子学会等 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

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二院,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西安光机所

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中科院安徽光机所

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国家基金委,南开大学 中国真空学会

序号 刊名

*半导体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57 *微电子学

*通信学报 59 *微波学报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发光学报

*电网技术 63 *应用激光

*光学精密工程

中国科学基金

主办单位

中国电子学会,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微波专业学会,南京电子技术所 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所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上海激光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序号 66 刊名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波谱学杂志

膜科学与技术 69 电子显微学报 70 光学技术 71 激光技术 72 电子技术应用

电子测量技术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工程

微型机与应用 77 计算机系统应用 78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79 电力电子技术

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兵工学会,北京理工大学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六研究所

信息产业部,北京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四川省计算机学会,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华东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上海市计算机学会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六研究所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 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

序号 刊名

光通信技术

量子电子学报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83 传感器技术

半导体技术

自然科学进展 86 物理学进展 87 原子核物理评论

核动力工程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90 辐射防护 91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92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主办单位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三十四研究所

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 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四十九研究所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电子工业部半导体情报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中国物理学会,南京大学 中国核物理学会,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西南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院,中国核能动力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分会 中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会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

会,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序号 刊名 93 真 空 94 物 理

上海天文台年刊 96 陕西天文台台刊 97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98 天文学进展

主办单位

机电部沈阳真空技术研究所 中国物理学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陕西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天文学会,上海天文台 17

化学与材料学科学位分委员会分则

1.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EI收录的期刊或本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至少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

2.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或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至少2篇(硕博连读生至少3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

3.研究生若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本学科SCI-I区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可抵3篇要求的论文。

4.研究生若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本学科SCI-II区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可抵2篇要求的论文。5.其他要求同总则。

国内期刊参考目录

序号 刊名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 18 1 *中国科学·B辑

*中国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中国化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学学报

序号 刊名 *物理化学学报 *分析化学*高分子学报 9 *应用化学*无机化学学报 11 *化学通报 *化学通报(网络版)13 *有机化学

*色 谱 15 *催化学报 16 *结构化学 17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院药物研究所 教育部委托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主办单位

中国化学会,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化学会 中国化学会 中国科学院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化学会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

国感光学会 中国药学会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科院基础研究局等

主办单位

化学工业部化学试剂信息站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学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浙江大学 18 *药学学报 19 *无机材料学报 21 *化学进展 序号 刊名 20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石油化工科技开发公司 *化学试剂 23 *分子催化 24 *分析测试学报 25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功能高分子学报 27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材料科学进展 29 *膜科学与技术 30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32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33 *化工学报 34 分析实验室 35 明胶科学与技术

中国化工学会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中国明胶学会 20 36 中国医药杂志 37 药物分析杂志 38 离子交换与吸附 序号 刊名

应用科学学报

分析仪器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42 功能材料

化学工程

化工机械 45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46 同位素 47 高分子通报 48 分析科学学报 49 光谱实验室 50 水处理技术 51 感光材料 52 现代化工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

国家医药管理局 中国药学会

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

主办单位

上海大学

北京分析仪器研究所 浙江大学

机械电子工业部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

化学工业部化学工程设计技术中心站

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院 沈阳药科大学,中国药学会 中国化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 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等 国家海洋局等 化工部第一胶片厂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教育部,吉林大学 54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 序号

环境化学 刊名

中国化工学会

主办单位

中科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化工学会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 中国烟草学会 郑州烟草研究院 56 化工进展 57 中草药

中国烟草学报 59 烟草科技

注: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物理方向的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本学位分委员会也予认定。

地学环境学科学位分委员会分则

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规定:

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之前可无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论文接收函,只需完成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并提交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期刊评审即可。此项资格需导师签字予以证明并同意其申请硕士学位。

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规定:

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核心期刊(带“*”号)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至少2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

(2)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国内出版的SCI或EI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 + 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

(3)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 23 名单位在国外出版的、影响因子≤1.0的SCI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 + 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

(4)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国外出版的、影响因子>1.0的SCI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

国内期刊参考目录

序号 4 5 6 7 8 刊名

*土壤圈(英文版)

(英文版)*冰川冻土 *测绘学报

*沉积学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主办单位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科院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实验室

*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 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冰土分会 中国测绘学会 沉积学会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大气科学(中英文版)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9 *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 会,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全国地层委员会 中国地理学会

主办单位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

中科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 国家地震局地质所 10 *地层学杂志 *地理学报

序号 13 刊名 *地理研究

*地球化学(中英文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14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进展 16 *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地球物理学进展 18 *地球学报 19 *地学前缘 20 *地震地质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所 22 *地震学报(中英文版)中国地震学会 23 *地质科学(中英文版)中科院地质所 24 *地质论评 25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学报(中英文版)中国地质学会

*第四纪研究

中国第四纪研究学会,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信息产业部二十二所 南京大学,教育部

主办单位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古生物学会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学会

中国核学会,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科院环境科学委员会等 国家海洋局南极考察办室,中国极地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 26 28 *电波科学学报 29 *高校地质学报 序号 30

*古生物学报 33 *海洋科学 34 *海洋学报 35 *核技术(中英文版)36

*环境科学 38 39

*考古学报 41 *空间科学学报 42

刊名

*高原气象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地矿部海洋地质所

*环境化学

*环境科学学报(中英文版)中科院环境科学委员会 *极地研究

*矿床地质 43 *矿物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45 *煤炭学报(中英文版)中国煤炭学会 46 *煤田地质与勘探 序号 刊名

*气候与环境研究 49 *燃烧化学学报 50

*热带气象学报

*生态学杂志 中国煤炭地质研究院

主办单位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中国生态学会,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 石油物探所 中国石油学会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地矿部岩矿测试技术所 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学专业委员会

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27 48 *气象学报(中英文版)中国气象学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53 *石油物探 54 *石油学报 55 *土壤学报 56

*岩矿测试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土力学 60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岩石学报

序号 62

*岩土工程学报

刊名

*遥感学报

会,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科院北京科学仪器研制中心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理学会,中国毒理学会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化学会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中国地震学会预报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云南省地震局 28 63 *质谱学报 65 *中国环境科学 66

70

地 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催化学报 地理科学 64 *中国地震(中英文版)国家地震局

*自然灾害学报

地震地磁观测研究 73 地震研究

地质地球化学 75 地质实验室 76 地质与勘探 77 地质找矿论丛 序号 刊名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79 国土资源遥感 80 海洋环境科学 81 海洋与湖沼 82 湖泊科学 83 华北地震科学 84 华南地震 85 华南地质与矿产 86 环境工程 87 环境科学研究 88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矿物岩石

煤炭转化 中科学地球化学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科技处 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 天津地质调查研究院

主办单位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 中国海洋学会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河北省地震局 广东省地震局 宜昌地质调查研究院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都理工大学 中国煤炭学会

太原理工大学,中科院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疆地震局 90 煤炭科学技术

内陆地震

能源环境保护 94 生态学报 9

5序号 97

生物工程学报

刊名

石油实验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水科学进展 中国矿业环境保护协会 中国生态学会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地矿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水利部南京水文资源研究所 中国水利学会

中科院资环科学信息中心,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勘察技术院 中国地质勘察技术院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

中科院遥感联合中心,中科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30 96 石油勘探与开发

水利学报 101 天然气地球科学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103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104 物探与化探 105 西北地震学报 106 现代地质 107 遥感技术与应用

遥感信息

应用生态学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中国生态学会,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11 中国地质 序号 刊名

中国地质灾害学报 113 中国煤田地质 114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中国水利 116 资源科学 117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学报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灾害学会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水利电力部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等

生命学科学位分委员会分则

硕士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规定:

硕士研究生通过近2年的学习和研究,中期考核非常优秀的学生可以转为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已确定为直博或硕博连读的研究生,也必须参加中期考核,考核合格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考核不合格者,按下列条款处理。

(1)2年制硕士毕业:该类硕士研究生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但必须完成相应研究工作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该类硕士研究生可获取毕业证书,无学位证书。如果该类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至少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或取得1项发明专利成果(排名第一,导师署名不计在内,且专利申请已被正式公开),亦可同时获取学位证书。

(2)研究生本人也可经导师同意选择3年制硕士研究生,该类研究生必须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至少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或取得1项发明专利成果(排名第一,导师署名不计在内,且专利申请已被正式公开)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方可同时获取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博士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规定:

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至少2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SCI论文的界定以SCI光盘版为准,或者SCIE期刊的影响因子大于1.0。

(2)研究生取得1项发明专利成果(排名第一,导师署名不计在内,且专利申请已被正式公开)可视为1篇SCI论文,但同时应发表至少1篇SCI论文。

(3)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II区期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

(4)以共第一作者(限定为两位)、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I区期刊上发表1篇研究性学术论文。

关于

1、和

2、中第(3)条的要求,有以下说明:(Ⅰ)如果指导教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在编职工,发表的论文必须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同时论文的通讯作者单位也必须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Ⅱ)如果指导教师是来自正式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订“全院办学、所系结合”协议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招收的研33 究生正式纳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计划,发表的论文可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第一或第二署名单位。

(Ⅲ)为了鼓励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有正式批准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的国外教授(包括国家杰出青年B类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研究生发表的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外教授可为通讯作者,SCI-I区论文可视为一篇SCI-II区论文。

(Ⅳ)以共第一作者发表(共第一作者限定为两位)在SCI-II区期刊上的研究论文,可由共第一作者分享,各按一篇SCI论文对待。

(Ⅴ)在影响因子非常高的SCI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可以由学位分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由多位博士研究生分享学位申请。

(Ⅵ)SCI期刊的分区以当年可检索到的最新资料为准,发表论文的分区确认以论文刊出时间为准。

(Ⅶ)发表论文时,如果导师为第一作者, 研究生可以为第二作者。

(Ⅷ)如出现特殊情况,由学位分委员会讨论决定。

工程科学学科学位分委员会分则

1.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本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至少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

2.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本学位分委员会认定的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至少2篇(其中至少1篇为SCI或EI收录论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综述类文章不予认定。

3.研究生取得发明专利成果在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以抵1篇学术论文:

(1)核心思想与申请者学位论文主要创新点相关;(2)本人为第一发明人(导师署名不计在内);(3)获得专利申请号并已经进入公开阶段。

研究生获得专利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在满足以上(1)、(2)两条的情况下可以在申请硕士学位时抵1篇学术论文。4.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本领域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或者收入已正式出版的论文集的会议论文在申请硕士学位时有效。

5.以上关于申请博士学位的规定从2007年入学的博士生开始执行。

国内期刊参考目录

序号 刊名

主办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

重庆交通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固力学学会

主办单位 1 *力学学报 2 *应用数学和力学 3 *计算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

序号 刊名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应用力学学报*工程力学*实验力学 9 *力学季刊 10 *爆炸与冲击 11 *岩土力学*实验流体力学 13 *复合材料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力学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

同济大学,上海力学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

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力学学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6 14 *爆轰波与冲击波*兵工学报*振动工程学报*振动与冲击*弹道学报 19 *工程爆破*水力发电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兵工学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等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工程爆破协会

中国电力公司水利水电总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学报 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2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兵工学会金属材料学会 序号 刊名

主办单位

中国内燃机学会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3 *内燃机学报 24 *工程热物理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天津大学*制冷学报 27 *热能动力工程*燃料化学学报*空气动力学报*推进技术

中国制冷学会等

热能动力工程编辑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力学学会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十一研究所

中国核学会,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37 31 *计算物理 32 *中国科学(各辑)33 *科学通报 34 *中国工程科学 35 *自然科学进展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7 *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38 *物理学报 序号 刊名 中国物理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中国物理学会等 40 *中国物理(英文版)中国物理学会 41 *物 理 中国物理学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42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体物理学会 43 *核技术 中国核学会,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研究所 38 44 *光学学报

*声学学报 中国声学学会,中科院声学46 *金属学报 47 *材料研究学报 中国金属学会,中南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技大学 48 *化学物理学报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专 业委员会,四川大学 中国物理学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技大学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上海激光所 50 *低温物理学报

*应用激光

*中国光学快报(中英文版)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53 *中国激光 54 *光子学报 55 *物理化学学报 序号

刊名 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西安光机所 中国化学会,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56 *高分子学报 57 *无机材料学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石油化工科技开发公司 59 *分析测试学报 60 *材料科学进展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

*机械工程学报 62 *磨擦学学报 63 *中国机械工程 64 *光学机械 65 *光学精密工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 教育部全国高校传感技术研究会,东南大学 66 *传感技术学报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中国光学学会,中科院上海 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公路学会 中国航空学会 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主办单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民爆协会 中国土木协会 中国兵工学会等

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40 68 *天然气工业 69 *中国公路学报 70 *航空学报 71 *光电工程 序号 刊名

*含能材料 73 *爆破器材 74 *防护工程 75 *火炸药学报 76 *高压物理学报

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哈尔滨理工大学 77 *安全与环境学报 78 *材料热处理学报 79 *电工技术学报 80 *电机与控制学报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82 *电子学报 中国电子学会

*电子显微学报 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兵工学 会,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工程图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84 *工程图学学报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科院上 序号

刊名 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主办单位

中国科协,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 中国兵工学会,北京理工大学 86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87 *光学技术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89 *机器人 90 *机械设计 91 *计量学报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中国计算机学会

*计算机工程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市计算机学会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办公室等 95 *计算机科学技术 96 *计算机学报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上 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98 *空间科学学报 99 *控制理论与应用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中国自动化学会,国家智能 序号

刊名 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

主办单位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101 *摩擦学学报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天津大学 103 *汽车工程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四 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电子学会等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8研究所 42 105 *声学技术 106 *数据采集与处理 107 *微细加工技术

*微电子学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

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四川省压电与声光技术研究所 中国宇航学会 109 *信号处理 110 *信息与控制 111 *压电与声光 112 *宇航学报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中国真空学会 114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京机床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刊(英文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116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序号 刊名

主办单位

中国自动化学会,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太阳能学会,北京太阳能研究所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暖通空调学会

中国内燃机学会上海内燃机研究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3 117 *自动化学报

*太阳能学报

*热科学学报 120 *暖通空调 121 *内燃机工程

*航空动力学

*火灾科学 124 *林业科学 125 *化工学报 126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林学会 中国化工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127 *环境科学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29 *控制与决策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131 *仪器仪表学报 132 *激光与红外 序号 刊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34 *化学学报

*分析化学

*应用化学

*无机化学学报 138 *化学通报 139 *有机化学 中科院环境科学委员会等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东北大学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

主办单位

教育部委托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 中国化学学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化学学会,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化学学会,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化学学会 中国化学学会

中国化学学会,中科院上海44

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基础研究所等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140 *化学进展 141 *北京大学学报 142 *清华大学学报 143 *复旦大学学报 144 *南京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 146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 序号 刊名

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 148 *浙江大学学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大连理工大学 150 *同济大学学报 151 *南开大学学报 152 *天津大学学报 同济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15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 15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5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文版)北京理工大学 156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北京科技大学 157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武汉大学

学,英文版)

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158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159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160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南工业大学 16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62 机械强度 163 力学进展 164 材料工程 序号

165 飞行力学

166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167 材料科学与工程 168 泥沙研究 169 长江科学院院报 170 飞航导弹 171 材料科学与工艺 172 动力工程 173 结构化学 174 油气井测试 刊名 北京林业大学

机械工业部郑州机械研究所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主办单位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 浙江大学

中国水利学会 水利部,长江科学院 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75 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中国航空学会 176 航空动力学报 177 强激光与粒子束

序号

178 应用光学

179 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180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181 测控技术 182 传感器技术 183 电气传动 184 电子测量技术

刊名 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四川核学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主办单位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 国家机械工业局,科学技术部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北京长城航空测控制技术研究所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49研究所 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 信息产业部,北京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上海市电子学会,上海市通信学会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六研究所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北京分析仪器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成都工具研究所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 47 185 电子技术

186 电子技术应用 187 电子与自动化 188 分析仪器 189 高技术通讯 190 工具技术 191 工业控制计算机

192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西安自动化仪表研究所 193 功能材料

序号 刊名

194 航空工艺技术 195 航空计测技术

196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197 航天控制 198 红外与激光工程

199 机床与液压

200 机电一体化

201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2 机械传动

203 机械科学与技术 机械电子工业部,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

主办单位

中国航空工艺研究所等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304研究所

航空工业总公司,航空机械设备制造技术中心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 上海市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

863MEMS重大专项总体组,863高技术机器人技术专家组,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 郑州机械研究所,中国齿轮专业协会 西北工业大学 48 204 机械研究与应用

序号

刊名 甘肃省机械工业总公司,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等

主办单位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部,贵州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 中国光学学会

中国技术监督情报研究所 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205 机械与电子

206 激光医学 207 计量技术 208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9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 210 金属热处理 北京机电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 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公司 东北大学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长春汽车研究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广州机床研究所 49 211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212 控制工程 213 模具工业

214 农业机械学报 215 汽车技术

216 润滑与密封

序号 刊名 217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18 微纳电子技术 219 微电机 220 微特电机 221 无损检测 222 系统仿真学报

223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24 现代科学仪器 225 现代制造工程 226 新技术新工艺

227 压缩机技术 228 液压气动与密封 229 液压与气动 230 仪表技术 序号 刊名

231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主办单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西安微电机研究所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21研究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航天科工集团706所

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二院,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中科院图书进出口公司 北京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沈阳气体压缩机研究所 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上海市仪器仪表学会筹

主办单位

机械工业部沈阳仪器仪表工50

篇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论文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以及《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和《中国科学院确定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工作的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学位论文密级分类的基本原则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是重要的学术著作。为了促进科学进步、学术繁荣和学术交流,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应公开发表。但涉及到专利申请、技术转让、成果推广的内部论文,特别是涉及国家秘密的学位论文,各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各尽其责,在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归档等各个管理环节中按规定做好保密工作。

(二)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等级分为公开、内部、秘密、机密等四级。

公开:是指按照学术研究公开原则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予以公开的学位论文。

内部:是指研究成果未列入国家保密范围,但准备申请专利或技术转让,以及涉及技术或商业秘密,在一段时间内不宜公开的学位论文。

秘密、机密:是指研究背景源于已确定密级的科研项目或课题的学位论文,或虽无涉密项目背景但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论文。

密级确定为“内部”、“秘密”、“机密”的学位论文属于涉密学位论文。

二、学位论文密级申报与审定

(一)学位论文的密级申请一般应在论文开题之前进行,其中“内部”学位论文的密级申请可在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前的三个月进行,由研究生和导师提出申请,填写《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涉密学位论文申请表》,提交研究所保密委员会审批。

(二)学位论文密级审定的一般原则为:

1.来源于涉密项目背景的学位论文可申请论文保密,论文密级不得高于项目密级。涉密论文的保密期限不得超过项目保密期限;

2.无涉密项目背景,但论文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申请论文涉密时需在“申请学位论文保密理由”中,对照国家及中国科学院有关规定,具体写明定密依据;

3.学位论文中相关科研项目(或课题)未定密级、论文本身也未涉及国家秘密,但学位论文中有部分不宜公开的内容,如涉及专利申请、技术转让以及技术或商业秘密等,则学位论文可定为“内部”;

4.不属于上述情况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

5.涉密学位论文的保密期限:“内部”一般不超过2年,“秘密”一般不超过10年,“机密”一般不超过20年。

(三)涉密学位论文在保密期内,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公布。

(四)涉密学位论文密级或保密期限如在学位论文工作过程中确需调整时,研究生和导师须填写《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涉密学位论文涉密事

项变更申请表》,报研究所保密委员会审批。

三、涉密研究生及其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管理

(一)导师应将涉密项目研究内容分解后让研究生进入课题,尽量减小研究生的涉密范围。一般情况下研究生接触涉密事项的密级限定为“秘密”级。

(二)参加涉密项目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导师应及时将其界定为“涉密研究生”,并履行相关定密手续,纳入单位涉密人员管理范围。研究生密级定为“重要涉密人员”,脱密期为2-3年;研究生密级定为“一般涉密人员”的,脱密期为1-2年。涉密研究生毕业离校前须签署相应的科研管理的“保密承诺书”或“保密协议书”,且在脱密期内不得在境外驻华机构或外商独资企业工作。

(三)涉密研究生的相关培养环节,如涉密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全程保密管理。凡属“公开”的学位论文,导师应认真审核,避免将可能涉及国家秘密以及技术或商业秘密的内容写入学位论文。

(四)导师和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对研究生进行经常性保密教育。凡参与涉密项目的研究生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科研保密规定,研究生在涉密项目及其成果未解密或公开前不得泄露涉密内容。

(五)学位论文涉密部分的制作不得在非保密环境下进行。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环节和学位审核工作的正常实施,原则上涉密学位论文的题目和摘要内容不得涉密。

(六)涉密学位论文应按照审定的密级及保密年限,在论文印刷本封

面和电子版首页右上角使用黑体三号字明确标注,标注方法如下:

内部年(空白处必须填写保密年限,一般不超过2年)秘密 ★年(空白处必须填写保密年限,一般不超过10年)机密 ★年(空白处必须填写保密年限,一般不超过20年)

(七)涉密学位论文的印制应在研究所保密委员会指定地点印制。涉密学位论文所聘请的评阅、答辩专家应具备涉密人员资格,送审的涉密学位论文必须进行编号、登记,并采取符合保密要求的方式进行送审,审后及时收回。

(八)涉密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应将所完成的涉密学位论文印刷本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涉密学位论文申请表》、“保密协议书”或“保密承诺书”等相关材料,按所在研究所保密要求进行妥善保管,个人不得保存。

(九)解密后的学位论文按公开论文进行管理,研究所需向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提交答辩申请表、答辩决议书及学位论文。国科大对解密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查,匿名评审。

四、涉密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审核

(一)涉密研究生申请学位须避免泄露保密内容。在网上填报学位审核相关信息时,若涉及保密信息,须在涉密的有关部分用“保密论文”字样替代。研究所需将本单位涉密研究生名单报国科大学位办公室。涉密学位论文电子版不得通过网络传递。

(二)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在严格遵守保密管理规定的前提下,须对涉密研究生的学位申请进行认真审核,重点审核其涉密学位论文是否达

到博士、硕士学位水平,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议。

(三)涉密学位论文写作规范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定》执行。学位论文水平须达到博士、硕士学位的标准和要求,不能因研究内容涉密而降低学位论文的水平要求。

五、涉密学位论文的质量监察

(一)国科大设立“涉密学位论文质量监察委员会”(以下简称“监察委员会”)负责我校涉密学位论文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

(二)监察委员会的成员由中国科学院、国科大及研究所分管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保卫工作具有涉密人员资格的专家组成。

(三)监察委员会采取不定期抽查或实地考察的方式,对我校研究生涉密学位论文质量、涉密学位论文的审查程序规范性等进行监督检查。

六、本规定解释权归属国科大,由国科大学位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论文

“2012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于2012年12月7日在北京召开。从1987年开始,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展了对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工作。2012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发布了2011年我国国际、国内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的状况, 分析了表现不俗的中国论文状况, 发布了2011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名单以及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和国内论文。

在2012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公布的数据中, 《消防科学与技术》核心影响因子为0.386, 基金论文比为0.22。目前, 核心版数据库刊源数为1 998种。

在2012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扩刊版) 》公布的数据中, 《消防科学与技术》扩展影响因子为0.695, 基金论文比0.235。目前, 扩刊版数据库刊源数为6 217种。

篇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论文

数目如此之众,又各自特色鲜明。于欣赏而言是美不胜收,但要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求学、发展的寥寥几所,却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正处于高三的你还未理清选择大学的头绪,不如听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办主任韦巍巍怎么说!

大学,不仅仅在于“学”

谈起大学选择的话题,让我不由自主回想起当年选择大学的过程。我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从南方的边远省份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90年代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也几乎没有专业出版物来介绍大学,作为中学生,更没有很多时间阅读报纸杂志。当时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认识,在我印象中,只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小学语文课本的附加读物中曾有一篇励志的文章,大意是一位中学生卖冰棍勤工俭学,最终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这给我留下了科大“很牛”的印象,萌发了长大了也要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想法。另一个是当高考填报志愿前,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招生简章》,虽然只是一张大纸,但却基本上介绍了学校的方方面面,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的物理学科不错,正好我的物理学得不错,于是就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填在了第一志愿。

现在看来,当年的大学选择多少有些“盲目”,既没有对学校进行深入的了解,也没有详细地去看自己是否合适就下了决定。但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求学四年让我感到我是幸运的,进入了适合自己的大学。之所以说是适合自己的大学,是因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力不弱,课程设置合理且有一些善于引导我们求学的老师,学习起来很有兴趣。但大学之于我,却不仅仅在于“学”,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训I是“红专并进,理实交融”,作为一所培养科学家和研究型工程师的高校,她要求学生既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同时也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在专业能力上精益求精。在科大,我首先学会了踏踏实实做人,然后是理性、包容地去看待和分析客观事物,也继承了科大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

大学之选,起点于“识”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和90年代选择大学的时候相比,信息早已不再贫瘠,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我们在众说纷纭的浩瀚信息海洋中去伪存真,寻求对大学的客观认识。但与考生面对面的接触,我发现如今的中学、家长和学生,在如何认识并选择大学的问题上,与90年代比并没有太多本质的不同。中学和家长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规划依然缺乏指导,对大城市和“热门专业”依然盲目崇拜,这就导致了几乎完全地以分数来选择学校,而忽略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对于大学的选择,首先应建立在对大学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应注意到,大学并非千篇一律的,而是各有风格、优势和特色,学生也各有个性、特长和潜能,大学阶段将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专业素养,奠定学生的人生基础,因此寻求大学和学生的两相匹配,将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通过互联网,我们很容易了解到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发展历程、办学层次和师资力量等信息,这些都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外在表现,也是最容易量化的指标。但是,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还有学校办学的内在水平,比如在课程设置、个性化学习、双学位、转专业、科研实践等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灵活的制度设置,将能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学校的“内在水平”“软实力”可以通过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毕业时的国内国外深造率如何、就业去向怎样,乃至中长期的发展情况反映出来。而这些,正是选择院校时可以参考的重要因素。

对于高三学子而言,进入大学主要是进行专业学习,所以了解学校有哪些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也很关键。即使是最有名望的大学,也很难说所有学科的实力都是最强的。反过来,也许某所不起眼大学的某个专业,由于学校的隶属关系原因或是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自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做到了“术业有专攻”。在我们了解大学的过程中。互联网是最重要的辅助工具,除了各类官方网站和招生简章的介绍,家长和老生们的评论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当然,大学对自身和专业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包装和宣传,甚至言过其实,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客观地去看待和分析所获得的各类信息。

大学之选,不要“纠结”

常常有考生表示选择大学时,很容易就“纠结”起来:一是纠结于所选大学是否适合自己,二是纠结于所选大学实力够不够、名气大不大,三是纠结于大学与专业孰轻孰重。其实,只要以兴趣为导引、以未来发展来定位,就可以把“纠结“抛一边,做出正确的决定。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英国的教育家怀特海德曾说过:“归根结底,作为学生,你们必须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如果专业与个人兴趣没有关联。大学的学习生活只怕将味同嚼蜡。我建议,学生首先应该在中学和家长的指导下,对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和天赋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确立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及人生志向,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经济管理,抑或是做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有时候,在人生道路上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向,相比起来更有可能得到快速发展的机遇。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各大学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培养特色,与职业的关系和发展脉络,以及为考生提供锻炼专业能力的平台有多大等方面,结合自身的成绩水平,对大学的选择也就呼之欲出了。

之于大学的实力与名气,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与完全客观的统计为考生提供参考,但层出不穷的排行榜却不少。这时,就需要理性地看待和参考大学排名。目前国内大学排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国外的成熟产品也将中国大学纳入了排名体系。但无论是哪类排名,都是要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将搜集到的大学各方面数据指标加以量化并赋以权重,在数据真实可靠的前提下,排名的侧重点不同,如规模、人均、投入产出比等等,就会导致排名的结果大相径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在各个排行榜上的位置有很大的差别,正是大学排名算法差异性的反映。相比起来,针对某个专业办学质量所建立的评价体系,所需的指标相对要纯粹一些,同时也避免了各专业办学水平不一带来的干扰,因此专业排名更具参考意义。那么,如何参考排名?排名从某个程度上说反映了办学的声望,选择学校或专业时参考排名对学生远期的发展必然是有利的,但不能唯排名论,古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某个排名来说,名次相近的大学或专业,之间的排序不一定是客观的。选择一个评价体系适合自己的排名,圈定一个名次范围,在其间仔细挑选学校或专业是最合理的做法。

选大学还是选专业?归根结底都是追求品牌效益。但是相比起来,专业的选择将对日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该是首先要考虑的。总的来说,与其在名校读一个不喜欢的专业,还不如在一个感兴趣的专业中扎实发展。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把选择的范围放大一些,相信可以找到一所对你而言声望与专业优势能够达到平衡的大学。那么,是选综合性大学还是学科优势突出的大学?二者其实并不矛盾,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全,人文气氛相对要浓厚一些,但也会拥有一定数量的优势学科,而专业型大学通常学风醇厚,人均资源丰富,作为大学该有的都不会少,因此在二者之间,仍应以专业为导向进行选择。

另外,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对于国人而言,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到大城市读书,可以开拓思维、增长见识,机会也会更多一些。但是在信息时代,大城市的优势在迅速减弱,目前查阅文献资料、联系实习机会、投递简历等一系列与学生发展相关的活动对互联网的依赖已经非常深,而随着交通的发展,城市之间的距离也在缩短,交流活动更加频繁。中科大所在的合肥作为一个中部省会城市,乘高铁到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周边城市,时间都在四小时以内,到南京甚至只要五十分钟。因此,学生在哪里学习并不重要,如果能够远离大城市的喧嚣,有一张平静的书桌安心为学,或许可以为未来的人生奠定更加深厚的基础,欧美许多著名大学如斯坦福和剑桥,都不是在大城市。

大学之选,落脚于“分数”

无论选得多仔细,如果不能达到目标院校的录取分数,一切都是空谈。目前,在全国普遍实行出分填志愿、平行志愿投档的情况下,历年录取分数成了衡量大学好坏的标准,几乎成为学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唯一参考。高考成绩被使用到了极致,似乎什么样的成绩不上对应的学校就是吃亏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如果能够基于我们的人生规划,再有梯度地选择合适的学校,确保能上心仪的专业,就是对分数最合理的使用。

大学对于人生而言,是最关键的一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决定了我们能够从大学得到怎样的精神面貌,怎样的文化气息,怎样的公共情结,以及伴随一生的印记。认识和选择大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我真心地希望广大的中学生朋友能够踏入心仪的高等学府,从这里起航,实现人生的梦想。

篇5:中国近代史大学论文

近代的中国,从治经由乱再到治,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中国人民不断面临着选择,但是从今天的局面看来,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

中国的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这一急剧变化的过程,应该有其转捩点。这一转捩点,或其变化的枢纽,到底是在什么时候?

在当时经过长期的艰苦、艰苦的探索之后,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道路,十月革命更是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诞生了。由此看来,着三个选择是历史趋势所产生的,是顺应规律的。

高山大河见证了历史的风狂雨落,历史纪传则记载下了祖国成长的历程。翻开《晚清血泪》《中国近代史》那历史的一幕幕尽展现在眼前。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屈辱的历史。鸦片战争等战争使祖国饱受沧桑。《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孱弱的祖国在当时饱受欺凌。

经过了一个世纪的英勇斗争,为了中国的崛起,无数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无数英雄的伟大精神,见证了祖国繁荣兴衰的历史。1949年10月1日,一个新的中国站起来了!虽然有着血雨腥风,但终于结束了那些阴霾岁月,苦难和伤痛都已成为过去。中华民族彻底结束了屈辱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生活困苦,经济落后,国家百废待兴。但政府和人民并没有畏缩,而是勇往直前,努力建设,发展。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是在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国终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资本主义作过分析论证。列宁曾经说过: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也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垂死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到了196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人更在分析国际形势时提出:“尽管国际形势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曲折和反复,但是,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总趋势,是改变不了的。”现在看来,我们完全可以借用恩格斯当年说过的话:历史表明,所有有着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在近代的中国,顽强的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的时间,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也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

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当时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不能延续下去。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抗战胜利后的几年,国共两党内战,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民众成了胜利者。共产党之所以取得胜利,还是得益于抗日战争。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

毛泽东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1949—2010,我们的祖国经历了沧桑61年。61年,我们的祖国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60年的奋斗,61年的辉煌,61年的巨变,61年的信念,61年有太多的沧桑。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命运的颠簸: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抗洪抢险;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迎战冰雪、抗震救灾„„但一次次的困难并没有击败我们,在灾难中,我们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我们炎黄子孙众志成城!祖国同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7年7月1日,中国国旗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冉冉升起;1999年,澳门也回到了祖国怀抱,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2008年8月8日晚8点,奥林匹克圣火在鸟巢燃起,那一刻,13亿中国人的心全都沸腾了;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三艘载人飞船“神七”。当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湛蓝太空中飘扬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

我们的祖国在日益强大,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精神和物质方面越来越丰富。人民富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国际地位与日俱增,使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富国裕强国之梦,指日可待,这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今天,我终于见证了这一时刻,我感到十分的高兴!

篇6:论文: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

程世和

[摘 要]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不惟指一个疆域辽阔、政治统一的地理中国,而且指一个重诗书礼乐、重人文教化的文化中国。重统一大局、重人文教化这两方面内涵的结合,构成了大一统“文化中国”的观念。赖有这种大一统“文化中国”观念,中国的传统教育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既能吐纳诗文英华又足以护持大一统政治中国、大一统文化中国之运命的士人群体。对比中国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文化素质上存在着问题,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中国的人文文化传统缺乏一种敬重与认同。因此,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够只是为学生多增加一些校园文化生活而已,必须以弘扬中国人文价值观念为要务,必须以着重培养中华民族气骨与中国文化情怀为核心内容。倘若不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优良传统予以一种历史性的确认,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就难以造就出千百万足以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任的时代精英,难以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气派并能以这种中国气派与西方对话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 大一统“文化中国”观念;中国高等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 程世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陕西西安 710062)

针对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不足的突出问题,一批著名学者如杨叔子先生、张岂之先生等在中国高教界发起了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倡议。从1995年9月国家教育部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以来,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已走过了近11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就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还浮于表层,其中的一大表现为在许多高校,对“文化素质”的理解往往与“思想素质”、“综合素质”相混淆,致使“文化素质教育”因缺少核心内容而表现出泛化或空心化的倾向。在我们看来,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之所以缺少核心内容,关键在于未能从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这一战略高度赋予文化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未能充分意识到从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这一战略高度赋予文化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应从泛化的表层理解中走出来,以着重培养中华民族气骨与中国文化情怀为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但无庸讳言,我国高等教育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不高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一般意义上,我们都会认可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大学所培养的人材,不惟能在专业领域胜任职责,而是也应有着较高的精神境界。对此,张岂之先生曾作出这样精辟的论述:“只有当大学培养出优秀综合素质的人才,特别是他们具有比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从而引领社会前进;只 有当大学具有高文化品位,在社会塑造了使人信得过的美好形象,能够持续地产生文化科学方面的辐射作用,这样才可以体现大学的先导性。” 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高等教育中,多有一种重专业、重技能的功利化倾向,而对于大学引领社会文明的神圣天职缺乏一种必要的关怀。与这样一种功利化的教学模式相对应,我们的大学生在精神层面上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忧心忡忡,对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出了一声声赤诚的呼告:“1982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有几位外籍华人教授跟我说,大陆的教育有缺陷,来到国外的学生,懂得ABC,懂得XYZ,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不懂《四书》、《史记》,他们怎么可能为中华民族献身?”“我们高等教育中,急功近利的‘功利化’倾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德与智,轻德重智;对智,‘专业’与‘基础’。工作中似乎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对工科学生,忽视数理基础与技术基础,对理工科学生,更加忽视如何做人的文化教育,忽视文化这一更加重要的做人的基础;表面看来,似乎这些基础在业务工作中并不直接有用,并不立竿见影。似乎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物质文明建设,只是为了经济建设,乃至只是为了市场经济而服务的。”②正是出于对我国高校忽视文化素质教育这一不足的深切忧虑,杨叔子先生、张岂之先生等在中国高教界发起了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倡议。“纪念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十周年”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的隆重召开,印证了这些先生十多年来为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倾尽心力的热忱与苦辛。

回顾我国高校十余年来文化素质教育的历程,我们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一些高校,尤其是华中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在杨叔子先生、张岂之先生的直接组织下,业已成为我国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典范。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就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还浮于表层,其中的一大表现为在许多高校,对“文化素质”的理解往往与“思想素质”、“综合素质”相混淆,致使“文化素质教育”因缺少核心内容而表现出泛化或空心化的倾向。以本次清华大学会议为例,所提交的论文多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大学文化为依托深化人文素质教育”之类泛化而流于形式的语词为论题,明显表现出一种习惯于以日常思维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弊端。即令有些论文虽则口不离“文化素质”或“人文素质”,但从字里行间看,仍不过是一种缺少核心内容的大众化的理解。在我们看来,以这样一种缺少核心内容的大众化的理解,难以有效地将青年学生锻造为足以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社会精英。

在我们看来,我国大学生之所以文化素质水平的不高,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中国悠久的人文文化传统缺乏一种起码的敬重与认同。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一种妄自尊大的无知对文化传统进行“革命”性的批判。“文化大革命”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以“革命”名义批判我们文化传统的最为极端最为全面的表现。殊不知,“文化大革命”“革”的正是人格尊严与文化尊严之“命”,导致了一种反文明、反秩序的社会恶习。只要看看我们周围各种欺诈现象的广泛存在以及电视频道对武打片、阴谋片的大量播放,就会深感到中国大众社会确实存在着与五千年文明古国极不相称的不文明习气。在这种“革”中国文化之“命”的流毒影响下,我们大学生因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与有力支撑,内心世界变得枯萎无华。尤为可怕的是,没有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敬重与认同,我们的学生也 2 很容易以身为中国人而感到不幸与困苦。中国的大学培养出一些没有中国情怀而有着欧美情怀的青年学生,这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失误。

西方的大学不惟以培养西方的专业精英为目标,而且也以负载、传播西方的人文价值观念为己任。中国的大学置身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是需要培养出千万计能够负载、传播中国人文价值观念的民族精英。不从这样一个战略高度实施我国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计划,我们的所谓文化素质教育只不过给学生多增加一些校园文化生活而已,只不过让学生多学会一些看似优雅的举动而已;而这样的文化素质教育,并不能确保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既有世界眼光又深具中国气骨与中国情怀的精神传人。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周作人的所谓文化素质不可谓不高,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优雅”或可超过了“吾以吾血荐轩辕”的鲁迅,但就是这个“优雅”的周作人附庸到了日本人的生活中,成为一条断了脊梁的文化汉奸。由此看来,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计划,必须以弘扬中国人文价值观念为要务,必须以着重培养中华民族气骨与中国文化情怀为核心内容。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是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在1988年巴黎宣言上发出的世界性呼吁。当西方大学日益注重以虔诚的心情对经典文本进行理解、诠释、研究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理应让渐趋弱小的中国文化的声音变得恢宏起来,以“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③而不是以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去教导我们的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培养出中华民族的气骨与中国文化的情怀。在我们看来,这才是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正途之所在。

二、从周之小一统中国到汉之大一统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统一大局、重人文教化的“文化中国”观念,由此奠定了大一统中国历经数千年艰难历程而绵延至今的精神根基

面对世界地图,我们不难有这样的发现:以国土面积而论,在数以百计的国家中,堪称大国的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这四个国家;而在这四个大国中,只有中国为文明古国。以地理位势而论,四大国中,只有中国、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俄罗斯、加拿大位于冰土地带而给人周天寒彻之感,而中国、美国则幸运地位于不热不寒的温带,内外又有江河湖海的萦绕,最适合于人类诗意的栖居。不过,美国是人类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所建立的后起国家。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人类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中国堪为世界上地理位势最为优越的泱泱大国。

以一种感恩之情观照我们的国土,就自会感受到大一统中国的辽阔壮丽:泱泱中华,既有南中国的富足优美,又有北中国的俶傥瑰玮;既有东部海滨的平阔辽远,又有西部大漠的苍凉雄壮。泱泱中华,东西南北悬隔万里,风土人情迥然有别,但都在统一的疆域内遥相映照,一同烘托出大一统中国江海策应、山川表里的宏大格局,足使生息于这一中国疆域中的万千人民能够行走万里而游于无穷。身处于这样一个“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④的美丽之大中国,我们怎不生发出一种“乐生中国”之感?又何以能“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⑤而不对创建并传送大一统中国于后世的古人们表示一种深深的敬意?

诚如钱穆先生所言:“我中国此种立国规模,乃经我先民数百年惨澹经营,艰难缔构,仅而得之。”⑥大一统中国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的艰难历程而一直绵 延至今,其中的一大根由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一种大一统“文化中国”之大义,就在于历代志士仁人竭诚护卫大一统“文化中国”的文化信念。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不惟指一个疆域辽阔、政治统一的地理中国,而且指一个重诗书礼乐、重人文教化的文化中国、礼义中国。重统一大局、重人文教化这两方面内涵的结合,构成了大一统“文化中国”的观念。在我们看来,对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中国”观念的由来进行一种历时态的回顾,我们当能更自觉地热爱吾美丽之大中华,更自觉地肩负起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

中华,古称华夏。华者,光华也;夏者,大也。故此,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曰:“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早在西周立朝开始,中华民族就致力于礼乐文化的建设。《礼记·王制》云:“乐工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士”由“诗书礼乐”而造就,不惟传达出了周以诗书礼乐立教的人文气息,而且开启了后世中国重视以人文主义教育造就贤士大夫的历史先河。周人之所以立诗书礼乐为教,根源于“以文化成天下”的政治理念、文化理念。《周易·贲卦·象传》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赖以这样一种“以文化成天下”的政治理念、文化理念,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诞育出了一个以诗书礼乐化治天下的文明之世,诞育出了一个“济济多士”(《诗经·文王》)、“蔼蔼王多吉士”(《诗经·卷阿》)的“赫赫宗周”(《诗经·正月》)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周以诗书礼乐化治天下,一方面促成了一个“赫赫宗周”的文化中国、礼义中国的出现,一方面又造就了一批竭诚护卫周之文化中国、礼义中国的士之群体。“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诗经·清庙》)、“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诗经·文王》),说明了周以诗书礼乐造士而士又反过来护卫周之天下的历史消息。而当周之天下日渐破败之时,周之士人又复表现出一种不忍离别的悲念之情。《黍离》等“变风变雅”之作,尽现出周之士人“闵宗周之颠覆”而痛楚难抑的内心真实。从周之士人对周之天下毁灭的悲悼中可以看出,只要现实中还有挽救周之天下于不倒的一线希望,周之士人就会拼以自己的全部努力。究其原因,就在于周之天下曾是一个足以让人感念的具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的文化中国、礼义中国。文化对于维系天下的久长意义,正由此可见。

相对于后世的中国大一统而言,“赫赫宗周”因其地域的不甚辽阔而只能称之为小一统的文化中国、礼义中国。但中华民族正赖以对周之礼义文化的追思与阐释,大一统的文化中国、礼义中国才得以形成于后世。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孔子对周之礼义文化的传承与阐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继之以“变风变雅的“闵宗周”,孔子发出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喟叹。正因如此,孔子在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成为周之礼乐文化最为自觉的传承者。他以《五经》、“六艺”作为孔门教育的核心内容,由此创立了自有其礼乐诗书文化渊源的儒家学派。自此而后,由儒家导引的中国教育也就形成了一种以人文主义为其特色的优良传统。倘若不对中国教育的这一优良传统予以一种历史性的确认,中国的当代高等教育就难以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气派并能以这种中国气派与西方文化相对话的教学体系。

继之以周之小一统之后,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帝国。然而,秦帝国因受法家重权势、轻文化思想所限,缺乏宏阔深邃的政治远识与文化胸怀,造成了与天下士众为敌的严峻对局以至于不及二世而亡。秦之所以短命而亡,固然有种种政治军事上的原因,但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否弃了文化化成天下的深远作用,不能以仁义治天下。继起于暴秦之后,汉代中国则因推重儒 学,以儒学为国统,以儒之礼义教化造成了一个“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统业”(《史记·太史公自序》)、“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班固《两都赋序》)的盛世之局的形成。由此,中华民族得以结束了自战国乱世、赢秦暴政以至楚汉相争的数百年之久的天下大乱,而终由周之小一统礼义中国、文化中国进至于长达四百年之运命的大一统礼义中国、文化中国。

汉之所以造成了一个大一统礼义中国、文化中国的长期存在,不能不归功于汉代士人对暴秦因“无文”不及二世而亡的历史反思,不能不归功于汉代士人对“以文化成天下”儒学大义的极力推阐。早在汉兴之初,陆贾就向汉高祖刘邦进言诗书礼义对于安邦定国的重要性:“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汉书·陆贾传》)继之于陆贾,贾谊在《陈政事疏》中又进一步地对儒之礼义教化作出推阐。值得注意的是,贾谊《陈政事疏》中的“礼义”之论始于对秦政、秦俗的历史检视与批判:“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贾谊在这一段相当于对秦代的“民俗文化调查报告”中,以其深微透辟的文化眼力指出:秦自商鞅变法后,遗弃了礼义仁恩这一维系世道人心的文化传统,只求一味地政治推进与军事推进,一味地以法令为治,对世风民俗缺乏起码的文化关怀,结果导致了家庭人伦亲情的丧失与社会互爱精神的沦亡。从家庭内部父母子女、公媳妇姑间几同禽兽般的“立而谇语”、“反唇而相稽”到公众社会践踏人性的“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所显露出的正是秦因信威任力而带来的普遍暴力化的社会乱相。秦在统一中国后,本应“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以造就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具有内在凝聚力的统一整体;然而秦之统治者仍不改废礼崇法之故辙,以为政法严密就能控驭天下,结果人情民心因缺乏精神关怀一败再败而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导致了秦大一统天下的土崩瓦解。正基于以上对从秦俗破败的社会层面上分析秦灭亡的内在原因,贾谊发出了以儒之礼治精神“移风易俗”并进而建立一个“厉廉耻行礼谊”的社会秩序的时代呼唤。

由陆贾开启并由贾谊、董仲舒等人接续的对于文化中国、礼义中国的精神呼唤与现实努力,终究促成了一个“炳焉与三代同风”的大汉盛世之局的出现。大汉为我中华造千古不灭大一统中国之华夏,为我中华立代代相承之儒学国统,可谓功在当世而泽被万代。对于两汉开大一统文化中国盛世之局的时代意义,两汉士人大体上都予以了一致认同:“四海之内,靡不受获。于斯之时,天下大说,乡风而听,随流而化,芔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王,而功羡于五帝”(司马相如《上林赋》),“今朝廷纯仁,遵道显义,并包书林,圣风云靡。英华沉浮,洋溢八区,普天所覆,莫不沾濡。士有不谈王道者,则樵夫笑之”(扬雄《长杨赋》),“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因相与嗟叹玄德,谠言弘说。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班固《两都赋》),“方今圣上同天,号于帝皇,掩四海而为家,富有之业,莫我大也”(张衡《二京赋》)。所言种种,印证了我们民族经过上古以至汉初三千年的艰难历程而终于迎来了她傲视世界 的第一个强盛时代,终于显示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中国泱泱气象。

对于这样一个既有无限山川风物之美又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的大一统汉代中国,两汉士人不惟给予了的一致认同,而且表现出竭诚护卫的“金诚之心”。从汉初贾谊的忧世而泣、晁错的为国殒身到汉末以李固、陈蕃为首的士林群体为挽救汉末危局拚尽死力的壮烈之举,历时态地显示了两汉士人的精神气骨。大一统汉代中国之所以能延续四百年的历史,一大根由在于有一个砥砺志节、合力维护大一统政局的士林群体的广泛存在。而两汉士人之所以形成一种“依仁蹈义,舍命不渝”的浩然士风,又与汉代中国竭力推重儒学、推重人文教化有着直接的关联。因两汉士人注重儒学修养,承继有礼乐诗书的文化传统,两汉士人以经训为法,以仁义修身,注重政治志节与精神操守,从而成为两汉重统一大局的主体力量。人文教化对于维系天下的久长意义,在此又一次得到了充足的证明。

接续于两汉士人之后,中国士人之无数个体饱读经史诗文,集政治理性与文化胸襟于一体,识通古今之变,胸怀天地人心,既能以诗书发抒情性又能以仁义修身行事,成为护持大一统政治中国、大一统文化中国之运命的精神脊梁。绵延二千年之久的中国士人群体不惟是一种政治存在,也复为一种既沉博又飘逸、既有风骨又具才情的文化存在。面对这样一种重统一大局、重人文教化、重宇宙大观、重宏博气象的中国士人的历史性存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不作出认真的反思。

三、中国之所以自秦汉经唐宋明清以至于近现代始终具有一种大国体式与大国风范,根源于中国文化足以化育出万千与之共命同尽的民族精血,根源于中国有一种一家一姓之天下可亡而大一统文化中国之天下不可亡的文化信念

以“文化中国”这一视角观照中国历史,我们大体上可以将周至清代的中国历史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1)周,小一统文化中国形成与崩裂时期;(2)秦汉,创设并努力护持大一统文化中国时期;(3)魏晋南北朝,大一统文化中国暂时分裂与渴望恢复时期;(4)唐代,大一统诗性中国时期;(5)北宋、南宋,文化中国内忧外患与士大夫感奋时期;(6)元明清,中国屡败而大一统文化中国之天下不亡时期。

从现象上看,中国的历史呈现出分裂与统一两相交替的过程。而观察中国一时之分裂,一则根源于中国内部政体之纷乱,一则根源于外部强敌之侵扰。由于中国“居天下之膏腴”,而其四周又布满了崇尚武力的强悍民族,故而历史上不断滋生出所谓“蛮夷”民族对中华文明毁灭性的掠击。在中国的四周威胁中,来自于东北关外、正北大漠与西北高原的异族因占据着高悬于中国之上的不知其几千万里的北方大块,能够居高临下地对中国的华北平原、中部平原与关中平原予以一马平川似的千里奔袭。而在中国的南端,虽也有一些边患,但因有南方大山大水的阻隔,又因南方异族较为弱小而缺乏一种狂飙突进般的进击之势,故而中国南方的边患远不如北方的边患。

对于中国的北方边患之大,两汉时期的士人早有论述并一再申明攘击匈奴之大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曰:“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欲知强弱之时,设备征讨,作《匈奴列传》。”扬雄《谏不受单于朝书》:“唯北狄为不然,真中国之坚敌,三垂比之悬矣。前世重之滋甚,未易可轻也”。凡此种种,莫不显示出一种护卫中国文明、抗击“北狄”这一“真中国之坚敌”的精神要旨。然而,尽管中国历代都有志士仁人一再申明攘击“北狄”之大义并以英雄壮气自 觉担承起守卫中国之责,但“北狄”的巨大威胁始终难以解除。究其原因,其中的一大根由就在于有一个不知其几千万里的北方大块高悬于中国之上。较之与同纬度的西方世界,西方民族则“幸运”地位居于一个由东向西逐渐缩小的欧洲半岛,在地理上不存在类似中国的巨大北方威胁,故而基本上能不受外部“蛮夷”强敌的侵扰而中断其内在的文明进程。中国没有西方世界的这一先天性的历史幸运,因此往往陷于一种惨遭异族铁蹄蹂躏的民族险境中。不明于此,我们就容易对中国的历史作出不切实际的贬损。

在世界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民族象中国这样身处于“北狄”“常为中国患害”的历史性境遇,更无一个民族象中华民族这样虽屡遭江山破碎之苦却至今仍不失其大一统之泱泱气象。泱泱中华之所以能独创出这一绝无仅有的人间奇迹,一方面根源于中国总有一些民族的精血风起云涌,争赴死地;一方面又复根源于中华文明以其“礼义文章光华之大”化成一切南下“北狄”以入中华的强大生力。就后一个方面而言,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有诸多的论述:“汉代之覆亡,特一时王室与上层政府之腐败;而所由缔构此政府、推戴此王室之整个民族与文化,则仍自有其生命与力量。故汉末变乱,特如江上风起,水面波兴,而此滔滔江流,不为废绝。且当时五胡诸蛮族,中国延之以入内地者,自始即与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熏陶,故彼辈虽乘机骚动,而彼辈固已同饮此文化之洪流,以浇灌其生机,而浸润其生命。”⑦因有这样一种融化一切南下“北狄”以入中华的强大生力,中华民族不但屡屡摆脱了文化灭绝的危险,而且每在民族厄难之后又日渐显露出活泼浩大之声势。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渡为例,晋室南渡后整个北中国大地已沦陷于异族之手长达近三百年之久,如此时间跨度之长足令一种文化销声匿迹,但随后又有隋唐统一盛运特别是唐代大一统诗性中国的诞生。此后,不论是攻覆南宋江山的蒙古铁骑还是乘虚入关的满清贵族,都无一例外地被中国文化所同化,而中华文明之疆域也一直绵延至今。反观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都难逃覆亡之厄运,我们就尤能凸现出中华文明绵绵不绝的生命活力。

大一统中华文明之不灭的另外一种根由,在于中国文化能不断化育出一大批竭诚护卫中国的志节之士。以两宋士大夫为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辛弃疾、陈亮、张孝祥、陆游、文天祥诸贤前后相续,无不具有一种恢廓充实的国士气象。正赖以这样一种士大夫群体的存在,两宋中国在辽、西夏、金、元四大“真中国之坚敌”不断进击的危难之局中而得以延续了三百余年的历史。两宋之局危如累卵,但两宋士大夫群体却能一再尽现其高昂之士气。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具有一种恢廓充实的化育之力。

中国文化对两宋士大夫的化育之力,仅以宋初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三人为例即可获得证明。据《宋史·范仲淹传》载,范仲淹二岁丧父,家境寒苦,但少有志操,好读圣贤之书,故能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有这样一种感奋于圣贤胸怀的精神砥砺,范仲淹入仕后表现出精于论析政治实务、深谙边防武备的经国才略。当他受命经略陕西并兼知延州时,负抵御西夏之任达四年之久,被称为“胸中有数万甲兵”,“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书生英雄的胆略由此可见。纵观两宋士大夫的精神历史,从范仲淹以《岳阳楼记》发唱于宋初到文天祥以《正气歌》结响于宋末,说明了两宋士大夫 “益天下之心,垂千古之志”的恢廓胸襟。《宋史·范仲淹传》称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凸现出范仲淹以其精神高义为两宋贤士大夫之英雄豪杰导夫先路的精神作用。而范仲淹精神高义之所从由来,根抵在于中国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与范仲淹同为两宋贤士大夫的精神先导,欧阳修也同样幼年丧父,家境寒苦。据《宋史·欧阳修传》载,母亲郑氏为了教子成人,“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并一再谆谆告诫儿子砥砺风节,安贫乐道:“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正是在母亲的精神导引下,欧阳修不惟在政治上守正不阿,而且自觉肩负起护卫中国文化道统的历史责任,“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由此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首倡者。在中国的历史上,象郑氏这样以儒之精神大义教子成人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何止千万?也正赖有这样一种文化精神,中**亲在平凡中成就了她们感人至深的伟大。

中**亲的伟大也同样体现在苏轼母亲程氏的身上。《宋史·苏轼传》称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母滂邪!’”范滂为东汉反宦官黑暗政治的志节之士,在临刑就义前劝慰母亲“勿增感戚”,而范母则反过来劝慰儿子道:“汝今得以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母子二人以这一“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的节义故事相互激荡,成为苏轼至死都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纵观苏轼一生,虽半世贬谪以至天涯海角却能够坦然自若,自与苏轼内心保有一种挺立为人的精神志节有关。传论称苏轼“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道出了节义为立身之本的重要性。

以上三位宋初贤士大夫的人生事例,说明了中国文化足以化育无数贤士大夫英雄豪杰的历史作用。我们完全可以作这样的推断:假令范仲淹、欧阳修、苏轼三人身处南宋之末,他们也一定会成为文天祥一样的志节之士。由此以观,中国之所以不断涌现出贾谊、李固、陈膺、范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陈亮、张孝祥、陆游、文天祥、王夫之、顾炎武、辛弃疾、陈亮、张孝祥、陆游、文天祥、谭嗣同、梁启超、秋瑾这样具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贤士大夫英雄豪杰,中国之所以自秦汉经唐宋明清以至于近现代始终具有一种大国体式与大国风范,根源于中国文化足以造就万千与之共命同尽的民族精血,根源于中国有一种一家一姓之天下可亡而大一统文化中国之天下不可亡的文化信念。

人是一种具有精神广延性的存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我们不但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也应是一种与自己的文化传统紧密联系的历史性的存在。如果我们遗忘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遗忘了中国文化中重统一大局、重人文教化、重宇宙大观、重宏博气象的优秀品质,我们就缺少了一个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的精神本源。文化的绝灭,是一个民族最为可悲的生命的自杀行为。近年来所发生的不顾婴幼儿死活的阜阳假奶粉事件,致多人于死地的山西假酒事件,说明了我们“革”文化之命后所造成的“大义之不明于天下”的直接恶果。因缺乏一种礼义精神的维系,国人与国人间的关系日趋诈伪。同样,在我们大学生中所存在的“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养”的种种现象,也正是一种优秀人文精神传统严重缺失的必然表现。正因如此,“一切有远见的人都在呼吁:要加强人格教育,特别是加强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以优秀的人文文化去教育未冠者!”⑧

结语 加强中国人文传统的教育与大一统“文化中国”观念的申发,我国的高等教育才有可能造就出千百万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任的时代精英,才有可能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气派的教学体系 中华民族以其卓绝于世的文化创造力,造就了一个大一统“文化中国”的诞生并使其长期存在。在这一重诗书、重经史的大一统“文化中国”中,累积有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出现了无数识通古今之变、胸怀天地人心、以诗书发抒情性、以仁义修身行事的才俊之士。泱泱中华,真可谓名士云集,佳篇万千,才思泉涌,逸兴云飞,连续而富有诗情,有多少激扬文字,有多少生命的飘逸与宏放。尽管大一统“文化中国”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尽管大一统“文化中国”屡屡遭受外敌的强暴而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但由于大一统“文化中国”能够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竭诚护卫“文化中国”的志节之士,一个美丽之大中华得以完整地传承至今而成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迹。美丽之大中华历经数千年艰难伟大的历史运命而不灭,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是中国文化的光荣。

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国的传统教育建构了古代士人以道自任、热心担负社会使命的深层文化心理,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既能吐纳诗文英华又足以维系民族群体价值尊严、爱国保种、社稷永存的士人群体。当代的中国大学既以培养、造就千百万足以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任的学子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就不能不在业已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加强中国人文传统的教育,加强大一统“文化中国”精义的申发。只有当我们与古代的人文传统取得广泛的精神联系,我们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受教育者能够大其人于天下,成为热爱中国之过去、中国之现在、中国之将来的民族精英。也唯其如此,我们的大学在上承古代中国以“诗书礼乐造士”这一优良传统中,才有可能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气派并能以这种中国气派与西方对话的教学体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到来,有赖于对大一统文化中国传统的历史性确认,有赖于千千万万能够面向世界又深蕴民族气骨与中国情怀的时代精英的群体存在。

——————————

注释

①张岂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教育先导性》[A].周远清,阎志坚.《论文化素质教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5.②杨叔子.《双翼健劲,长空竞胜》[A].周远清,阎志坚.《论文化素质教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9.③⑤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扉页寄言.④陆贾语.《汉书·陆贾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62.2112.⑥⑦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引论”

上一篇:母亲与数学作文下一篇:区劳动局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实施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