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测试技术进展令世界瞩目-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

2024-04-15

中国计量测试技术进展令世界瞩目-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精选4篇)

篇1:中国计量测试技术进展令世界瞩目-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

中国计量测试技术进展令世界瞩目-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钟华

作为我国计量学领域的.专家,张钟华院士对此认为,“过去我们希望通过市场换技术,但不是很成功.现在我们提出要自主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有准确的数据.所以计量工作才引起大家重视,这也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作 者:胡杨 章廉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科技成果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篇2:中国计量测试技术进展令世界瞩目-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

期刊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科研项目、成果、人才、机构等评价必不可少的基础[1]。使用文献计量的方法进行学术期刊的测定与评价, 是透视期刊学术水平和总体质量的有效途径[2]。期刊评价的工具, 国外以JCR为代表, 国内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为代表[3]。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创刊于1982年, 原名《劳动保护科学技术》, 2005年初更名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是一本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安全科学领域学术性、技术性比较强的科技期刊, 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学术刊物[4]。目前,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先后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2012-2012) 核心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2008版) 及美国《化学文摘》 (CA) 等检索收录。随着载文水平及出版能力的提高,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已成为我国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内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之一。

为不断提高期刊的办刊水平, 本文将以2005~2013年的数据为基础, 对《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的发展历程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分析期刊文献的现状, 找出与其他期刊文献的差距, 明确自己的优势及发展方向, 以使《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更好地起到繁荣学术研究、引导学术创新的导向作用, 为我国的安全生产大局服务。

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是万方数据库“期刊统计分析与评价系统”、“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及2005~2013年《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所出版的现刊。

万方数据库“期刊统计分析与评价系统”是由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研制开发的数据评价与统计分析平台, 以统计分析与评价系统为依据, 多角度展示期刊学术水平与传播使用情况。

“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是由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和清华同方知网 (北京) 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 是一个基于网络出版的提供学术期刊文献传播和评价分析数据的平台。该系统能为各期刊编辑部了解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与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观察窗口, 也为各学科期刊之间的比较与评价提供了一组客观、公正的数据参考。

本文通过上述数据来源, 对2005~2013年《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载文量、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网络传播趋势等。

2 载文分析

2.1 载文量与载文篇幅

载文量是指在给定时间内, 期刊发表的全部论文数量, 是描述期刊生产论文能力的基本指标之一[5];也是反映学术期刊吸收、传递信息的能力指标之一, 用于测度期刊的输出能力[6]。本文通过万方数据库, 统计得到2005~2013年《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不含增刊) 所刊登的论文 (剔除公告、启事、新闻、通知等信息) 共有2646篇, 载文情况详见表1。图1是2005~2013年《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与“环境与安全科学”学科刊均发文量的对比。

数据来源:万方数据库。

表1和图1显示,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的载文量逐年增大, 从2005年的140篇迅速增长到了2013年的415篇。期均发文量为35篇, 载文篇幅基本在5页。图1可以看出, 2005~2010年《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载文量基本与“环境与安全科学”学科平均发文量基本持平。2011年, 随着高质量投稿论文的增加, 期刊由双月刊变更为单月刊, 期刊的载文量也有了一个显著的增加, 且明显高于学科的平均发文量, 见图1 (数据来源:万方数据库) 。载文量反映出了期刊发展变化的重要信息, 不断增加的载文量也反映了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的能力的增强。这都说明了期刊的办刊水平在稳步提高, 在学科中的影响和地位逐步提升, 也反映出我国对安全科学研究的关注程度和研究力度在不断提升, 以及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在逐年提高。

2.2 基金论文

基金论文率是刊物吸收基金论文能力强弱的体现, 也可从侧面反映刊物对本专业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报道的能力强弱[7]。期刊载文的基金论文率高, 说明期刊吸纳基金论文能力大, 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较高, 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期刊报道本专业领域内最新研究的能力比较强。2005~2013年《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基金统计数据及具体资金资助情况分别见表2、表3。

由表2可以看出, 2005~2013年《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的载文受各类基金的资助比重较大, 基本上每年都在40%。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期刊载文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也是期刊不断发展的保障。表3显示出了载文受资助的基金类型, 可以看出, 期刊大部分受资助的论文都是国家级的基金项目, 既反映了期刊在安全生产学科领域的前沿性, 也反映了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力度在不断加大, 投入在安全科学领域的研究经费也在不断攀升, 研究立项也在不断增加。

数据来源:万方数据库。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2.3 出版时滞

出版时滞是期刊稿件的收稿日期至发表日期之间的停滞时间, 反映了期刊处理和传递信息的速度及能力。出版时滞的长短, 直接影响论文的信息价值, 也决定作者科学发现与科技成果优先权确认的日期。它能从时间上揭示期刊运行机制的好坏, 并且与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相关, 是评价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 也是作者投稿时考虑的因素之一。通常出版时滞短的期刊会吸引更多高质量的投稿, 因此, 分析稿件的刊用率和出版时滞对期刊和作者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历年来稿件发表情况见表4。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08~2009年度的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调查的统计显示, 我国科技期刊论文平均发表周期为6.7个月[8]。从表4可以看出,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论文出版时滞基本在4~6个月, 与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差不多, 出版时滞比较合适, 期刊对安全生产领域的科技成果及科学知识的快速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中国知网只统计了2007~2012年出版时滞及变化情况。只有在期刊中标注了每篇文章“收稿日期”项的文章才被统计并计算。

3 被引与引文分析

3.1 高频被引文献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 少数论文对期刊重要性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研究学术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 能定量地判别期刊所刊载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单篇文献被引频次, 是该文献质量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测度。通常情况下, 单篇文献被引频次与其质量及学术影响力成正比[9]。2005~2013年《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载文单篇文献被引情况见表5。

注:数据来源:www.cnki.net。

从表5可以看出:

1) 被引频次≥20有58篇, 占总被引篇数的4.3%, 但共计被引4216频次, 占总被引频次的42.7%, 说明少数高频被引文献是该刊成为高质量、高水平期刊的主要贡献者。另外, 从统计数据来看, 该刊较高频次被引文献占的比例大, 说明期刊高质量的论文比例较高, 载文的质量普遍较好。

2) 按照黄金分割线原理, 划三区:低频被引区 (被引1~8次) , 有1119篇文献被引用, 共3492次, 占总被引频次的35.4%;中频被引区 (被引9~19次) , 有173篇文献被引用共2162次, 占总被引频次的21.9%;高频被引区 (被引20及以上) , 有58篇文献被引用, 共1350次, 占总被引频次的42.7%。

3) 期刊载文被引频次分布符合文献的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 即低频被引区文献数量多, 但被引频次低;高频被引区文献数量少, 但被引频次高[7]。

进一步对《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所发表论文的单篇被引次数进行排序, 将排名前10名的论文情况列于表6。

表6列出了2005~2013年期刊高被引论文基本情况。从时间看, 这些高被引用论文主要发表于2005~2007年, 分别是2005年4篇, 2006年2篇, 2007年2篇, 2008、2009年各占1篇。从论文内容来看, 在这10篇高被引文献中, 突发事件应急方面的论文最多, 共5篇, 这也说明, 在安全生产领域,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被关注的领域和研究方向。另外, 在这5篇应急的论文中, 4篇是2007年前发表的, 而2007年, 我国有一部重要的法律颁布并实施,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第69号主席令发布并实施, 这也是期刊和科学研究为国家的安全生产服务的重要特征和体现。

3.2 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是两个客观的引证指标。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 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11]。2005~2013年《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与“环境与安全学科”学科均被引频次对比情况见图2 (数据来源:万方数据库) 。

数据来源:www.cnki.net。

影响因子指该期刊近两年文献的平均被引用率, 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每篇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 是最能客观反映期刊相对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的重要指标[7]。2005~2013年《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与“环境与安全学科”的学科均影响因子指标情况分析见图3。

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 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都在逐年快速提高。2006年以后, 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一直高于学科均被引频次和学科均影响因子, 期刊在环境与安全学科中的学科影响力越来越大。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逐年提高也说明, 期刊在逐年刊登的文献中, 所含的“热门”课题或“热门”专业的文章越来越多, 反映出期刊能准确把握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关注课题, 选取读者关注的优秀稿件。期刊在学术影响力增大的同时, 其在安全生产学科领域的社会影响力也在逐年增大。

3.3 引文统计

期刊中的引文 (参考文献) 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显示了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成果的区别或相承关系, 也是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示。论文的引文数量是该论文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重要依据, 引文数越多, 说明作者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查阅了越多的文献。一般来说, 得出的结论或观点会更有说服力、更全面。引文指标在文献计量学中是一个基础性的指标, 它在期刊评价乃至科研人员和科研团体学术绩效评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10]。2005~2013年环境与安全学科的引文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

引文量的增加体现了作者在完成科学研究时参考的已有成果的丰富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期刊论文质量的提升[1]。从表7可知,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论文的期刊引文量与篇均引文量逐年增加。但总体来说, 引文数量还是偏少, 低于本学科的其他2本期刊。根据万方数据库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 (核心刊, 1700多种, 含有本刊) 的篇均引文数的对比, 本刊的篇均引文数少4篇。

3.4 网络传播情况统计分析与评价

期刊的网络传播包括原文在网络上被下载的总次数和题录摘要在网络上被下载浏览的总次数。随着网络和信息化的发展与普及, 期刊的网络传播情况可以反映出期刊学术影响力、学科的研究热点和读者倾向, 从而为刊物的发展定位, 策划选题、预测和把握研究趋势提供指导, 辅助办刊。表8统计了2005~2013年《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的网络传播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4 结语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期刊文献在专业技术导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要发展为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优秀期刊, 仍需要不断创新思路。

1) 加强组稿约稿

目前, 期刊的海外论文较少, 国际影响力低。在2005~2013年间, 期刊发表的海外论文4篇。根据中国知网国际期刊引证报告, 期刊2011年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9次, 2012年为83次。另外, 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与国内一些学科的优秀期刊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情况一方面说明了整个安全生产专业的受重视度和国际交流程度较低, 另一方面也说明期刊的组稿约稿工作做得不够。

科技期刊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 想要继续保持和发挥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办刊特色, 高质量的组稿约稿非常关键, 这是提升期刊质量水平的重要工作。期刊不应只等待和吸引自由来稿, 还应主动关注国家重大项目、国家重要基金资助的项目, 向行业内知名专家约取特约稿等。编辑也不应仅满足于对稿件进行文字的修改, 还要开阔眼界, 具有敏锐和超前的洞察力, 时时关注科研动态、掌握和把握学科前沿和热点, 判断文献在学科、领域的创新性, 有针对性的约稿与组稿, 选出潜在的高引用率文献, 组织优秀内容稿件, 以刊载更高质量和更优水平的论文, 提高期刊的办刊水平和影响力。

2) 提升编审质量

编审质量是保证科技期刊稿件学术性的关键, 是不断提升期刊办刊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对科技期刊稿件审稿时, 期刊要严格执行稿件的"三审制", 确保稿件选取工作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审稿专家和编辑要认真审定稿件的政治性内容, 重点把握稿件的科技性、技术性, 仔细推敲稿件的文字表述和编写格式, 严格控制稿件的选用范围, 选出高质量稿件。

提升期刊编审质量的关键是要求审稿人和编辑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能力。编辑和审稿人都要本着积极主动负责任的思想, 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除了思想上重视外, 编辑和审稿人还要不断了解、学习和掌握行业、领域内的最新科研动态和信息。这样, 审稿专家才能从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 对论文内容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审查, 做出公正、公平的评价。编辑自身也才能提高对稿件的鉴赏和处理加工能力, 从而共同来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

3) 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科技期刊架起了一座桥梁, 是期刊出版业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编辑部积极创造网络化条件, 设立了期刊一级网站、开通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 建立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稿件采编应用系统, 基本保证了通过互联网平台完成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全部过程。

期刊将继续探讨开发期刊信息资源, 维护并完善现有的网络环境, 加大优先出版, 提高期刊资源的网络利用率, 加大与读者、作者互动交流, 在提高期刊影响力的同时, 更好地为我国安全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易明芳.学术期刊规范化与期刊评价[J].出版发行研究, 2004, (7) :71-73

[2]李杰, 郭晓宏, 姜亢.《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 23 (3) :161-166LI Jie, GUO Xiao-hong, JIANG Kang.Citation analysis and study on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from 2000 to2004[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3, 23 (3) :161-166

[3]田昊, 贾玉文.4种期刊评价工具的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7, (6) :821-824

[4]姜秀慧, 杨力.《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发展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7, 3 (4) :121-124JIANG Xiu-hui, YANG Li.Analysis of 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3 (4) :121-124

[5]李天.《营养学报》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与评价[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

[6]李天, 姜晓舜.2001-2005年《营养学报》载文和引文定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7) :88-89LI Tian, JIANG Xiao-shun.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published papers and cited papers of acta nutrimenta sinica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1-2005[J].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2007, 17 (7) :88-89

[7]马海群, 吕红.2000-2009年《情报科学》文献计量学分析与研究[J].情报科学, 2011, 29 (6) :867-873MA Hai-qun, LV Hong.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sciencefrom 2000 to 2009[J].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29 (6) :867-873

[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 (2010) [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9]杨婷, 王玉贵, 鲍喜明, 等.《中国病案》杂志被引分析研究[J].中国病案, 2009, (12) :8-10

[10]李艺, 周红军, 王建华, 等.“十一五”《探矿工程 (岩土钻掘工程) 》期刊文献分析[J].探矿工程 (岩土钻掘工程) , 2011, 38 (12) :1-6LI Yi, ZHOU Hong-jun, WANG Jian-hua, et al.Present situation of periodical literaure of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rock&soil drilling and tunneling) in the eleventh five year and the analysis[J].Exploration Engineering (Rock&Soil Drilling and Tunneling) , 2011, 38 (12) :1-6

[11]卢成义, 宋丽, 钟炼, 等.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载文被引、索、转及载文量的分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2 (4) :126-128LU Cheng-yi, SONG Li, ZHONG Lian, et al.Classified study of indexed, quoted, reprinted and published papers in PE and sports core journals of China[J].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06, 22 (4) :126-128

篇3:中国计量测试技术进展令世界瞩目-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

目前共有理事200人,其中院士17名。同时,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测量技术联合会(IMEKO),并担任该组织理事会理事。

2013年4月1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准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在计量测试领域开展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奖活动(国科奖社证字第0234号)。

该奖项主要是奖励计量测试领域创新科技成果。通过对计量科技成果的表彰和鼓励,提高计量测试领域的创新意识,调动计量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计量测试技术的研发,促进计量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充分发挥计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防建设以及人民生活福祉的重要促进作用。

随后,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办法、评奖标准、评分细则等文件,成立了以10名院士为主要成员的评审委员会,组建了由180多位研究员、教授或教授级高工组成的专家评审队伍。

2013年10月,开展了第一次计量测试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奖工作。共有48家单位、120个项目参与评奖。

经资料审查、网络初审、会议评审以及评审委员会现场答辩和终审,最终确定共43项获奖项目,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2项。

2014年6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开展了第二次科技评奖工作。共有42家单位、85个项目参与评奖。经资料审查、网络初审、会议评审以及评审委员会现场答辩和终审,最终确定共29项获奖项目,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4项。

篇4:中国计量测试技术进展令世界瞩目-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

“但我们知道, 那些背后全是形形色色的标准”。

现任中国计量学院副院长的宋明顺教授, 在南方人特有的那种随性、精致而又温雅的神情中, 像聊家常一般兴致悠长地跟记者讲起相关标准化教育、国人质量意识提升等看似专业、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 深入浅出而又通俗可见, 大概这就是广大院校里一般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类型”吧。

说起来1961年出生、本身学大地测量出身的宋明顺, 毕业后经历过部队的锤炼, 奔赴过越南老山前线的防御战, 之后又埋头于管理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习, 可能正是这样以计量意识为根基, 以规范化、纪律化的“戎马生涯”作熏陶, 加之对管理工程学知识的系统吸收, 使其在随后的教学生涯及项目实践应用中, 开辟了丰富、切实的对标准化知识体系、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管理学及公众质量意识提升等方面的独特视角和深厚情怀, 并将之在一次次“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上, 撒播到每一个对生活和事业追求完美和进步的心灵上。正向他自己说的:永无止境地追求质量, 是一种精神, 而面对着质量的核心, 标准和计量则是其基础。

严格意义上来说, 我们通常口称的标准学科, 在院校里面其实是作为一种“专业目录”而设置。这里就要区分一个概念, 真正规范化的学科, 需要有相应的学科体系来支撑, 会有基础理论、学科架构, 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尤其是不能跟其他学科过于交叉, 可用于培养研究型人才;而专业目录, 则重点在于培养出专业领域内需要的特定人才, 虽然是以学科为构架, 但更侧重的是课程, 只是设置相对独立的一些核心课程, 不成一定的学科体系。广而用之的标准化知识, 具有综合性的特质, 因而其主要在于培养出相关领域内所需要的人才, “所以标准化实际上适宜用专业方式来培养人才, 而且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去实施和应用, 并没有相对独立的研究, 这个是和当前社会发展阶段比较相符合的一种对标准化知识和人才进行构建与培养的恰当模式。”

宋明顺所构建的标准化知识体系是包括标准化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三大方面。而所有的标准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 就是要尽可能科学地把标准的参数设计出来, 尤其是技术标准, 因为技术标准占全世界标准的95%以上, 其他才是管理标准等。宋明顺谈到, 通俗一点来讲, 标准是科学的产物, 但标准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 其引领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虽然我们现在都在标榜‘一流企业卖标准’, 但标准在对各行各业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同时, 是没有办法回避其本身固有的特质的。比如我们的信息产业看似是标准在引领产业发展, 但剥开其外壳会发现, 单纯标准本身是不可能引领创新的, 所有的标准都是在创新意识之后, 即便在技术研发还不大成熟的情况下, 先制定出标准, 然后朝既定目标努力, 但如果最终研发不出来, 还是没有用的, 所以标准本身固有的特质我们应充分了解。”

目前中国的一些高科技技术从产业的角度来说, 其很多创新是没有产业化的, 相比国际而言, “目前世界上创新性、成产业化的产品, 百分之七八十来自美国, 另有百分之十几来自欧洲和日本, 尤其日本是跟进之国, 二次创新能力很强。对比之下, 中国的创新性产业化产品很少”, 宋明顺颇有感触地说。当然, 标准本身作为创新和产业化之间的桥梁, 其支撑和推广效应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效应通俗一点讲就是大家通常所见的比如来自机械行业的批量生产, 比如最经典的福特汽车的流水线生产管理模式, 这就是标准最大的功能。

“刚才我说到标准化的知识体系构架, 其实除了工程技术、管理标准等方面, 标准化知识才是整个体系的核心, 主要由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以及质量等五个模块组成。而且标准是前提, 计量是手段, 质量是目的, 他们是相互交叉的一种逻辑关系。”当然面对普通消费者、技术和管理人员、标准制定机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及高校、科研机构等不同类型的对标准化知识、对质量水平提高有所需求的群体, “如何将相关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输送到各条战线上, 这则需要多样化的传授路径和培养模式”。

他提到, 虽然没有标准, 社会就会乱套。但针对于在院校进行的标准化教育工作, 从合理的角度来说, 可在大学的理工类或经管类专业开设一些精要、核心的相关标准化基础的选修课, 或在小部分工科高校设置标准化工程本科专业以及在工业工程专业设置标准化方向用以培养标准化工程人才。“这样就足够了, 并没必要在所有院校都开设标准化课程之类, 根据我们当前对标准化人才的需求程度符合需要即可, 人才过剩只会造成各种资源浪费, 我们最关键的是在于把大家的标准化意识提升起来。”

宋明顺所在的中国计量学院作为国内较早开展标准化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校, 建有全国首个标准化工程本科专业、全国高校首个的标准化二级学院和全国首个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 并于2007年获得了全球首个“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学校已开展了80多项标准化方面的研究课题, 研究成果多次被政府部门采用, 学校已经成为中国培养标准化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比如对普通公众质量标准意识和知识渗透的角度来说, 可采用不拘一格的、活泼的平常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方式, 让大家了解最基本的相关标识、质量品质构成元素等;尤其是针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阶段的孩子, 这是从未来着眼的一种意识渗透和培养, 意义重大。“但这个要讲究方法策略, 切忌流于形式的一些虚头八脑的走过场化的东西, 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反而带来各种浪费。”比如可将教学的空间从课堂转至课外, 参观一些实体机构、科学博物馆或参加标准兴趣实践等等。而这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对这些场地或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开辟和设计, 要用心、切实。

“这个从我在日本的一次参观有很大的体会和触动。日本标准馆使我很震撼, 全是实物, 比如上下楼梯的台阶设计会根据人体工效学原理, 在充分进行实验、测试并检验的基础上进行有区别地、合理化设置, 其不同的高度会真实地考虑到人们的用力程度及各关节磨损度等等;比如饮水机水龙头的设计, 从以往的向下按压出水改为向上开扳出水, 这是结合日本国家多地震的地质特点, 防止由于房屋坍塌或空中坠物下压会带来的水资源浪费情况;不但普及标准的原理、数值、形态, 更在其中流露着人文关怀和环保理念, 很细致精到。而且其他很多展示的实物都是很实用的标准, 极容易在亲身体验中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从用心地建馆、到对学生的教育, 整个系统流程、每个环节都是很有价值的, 体验度很高。”

听宋明顺说到这里, 我已经感觉到他不经意间在引出一种更深层的、更核心的东西, “其实这个例子, 是对日本国人质量文化面貌的一种映射, 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正如美国的创新、德国的可靠等, 都是文化的积累, 而中国现在致命的东西, 就是文化根基的相对缺失。所谓的国人价值观、责任感、使命感、质量意识等等, 说到底, 都是这么个问题”, 他的话紧随其后。

比如国人现在普遍的一种价值观取向, 描述中国人成功, 无形中就两个准则:一个是官大, 一个是钱多。“这就有问题了, 而且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举几个例子, 比如中国人仰慕神化的哈佛大学, 其实对美国人而言, 他们并没有什么哈佛情结, 在当地对大学的看法, 不过就是根据自己本身的喜好和需求来辨别, 真实、自在, 不虚妄, 不浮夸。而相反国内很多人反而会盲目地对其在扭曲、虚幻的价值影像里, 产生一种莫名的崇尚情结。再比如我们不少人做事是为了迎合领导, 为了让领导满意才去做。如此情形之下, 很多事情并不是做不好, 而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导向出了问题。我们振臂高呼的经济腾飞其背后沉淀下的是什么?为什么目前的社会转型这么困难?就是价值观、文化根基的受到冲刷和没能及时、平稳地跟进、自立。”

宋明顺谈到, 他现在在很多地方都在不断地宣讲一种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意识, 包括对于政府层面, 究竟什么是科学的政绩观?“我说科学的政绩观, 就是质量观, 无论外表如何地花哨, 劣质GDP、没有质量的发展是绝不可取的。从顶层设计、到各级政府、到各行各业, 都应及时树立起真正的质量观, 端正良心、端正导向、端正学风、文风, 从形式到内核, 有问题意识, 有质量意识, 杜绝八股, 杜绝形式化, 杜绝虚假浮躁。”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矛盾, 仍然需要在价值观、文化理念、质量意识等层面进行不懈地推动、积极有效地引导、甚至包括进行诸如国际上系列影视作品《日本的沉默》、《后天》等从文化层面渲染的危机意识教育, 深入撬动国人意识根基的提升。

另外, 宋明顺还有另外一个国际化的身份——标准化教育合作委员会 (ICES) 主席。自从2007年开始参与ICES的活动, 在国际化的平台上, 大家对于开展标准化教育、加强标准化科学研究、构建质量标准体系等进行不断的沟通和合作, 共同分享各自的研究和应用成果, 比如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约翰·希尔教授 (Prof.John Hill) 曾经评价:“中国计量学院的标准化高等教育体系是当前中国最完善的标准化教育体系之一。”在2011年的ICES年会上, 大家还提出, 要尽快建立起一个标准化教育模式和相关资料的国际数据库, 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各标准化研究现状、标准化教学模式、标准化课程资料、标准化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共建与共享, 进一步推动标准化发展组织与学术机构间的合作。他说, 这些都对中国相应领域内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带来很大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安和社区志愿者活动总结下一篇:沉溺网络游戏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