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工作总结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十一五”总结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2006年12月28日选举出中国农技协第三届理事会。5年来,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在各省市农技协的支持下,在各位理事的共同努力工作下,中国农技协的工作有了更大的突破与进展。

中国农技协在工作中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带动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积极融入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效。

协会主要工作

一、加强协会组织体系建设

1、成立工作委员会

为了加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分支机构管理工作,根据民政部《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和中国科协《全国性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协会制定《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委员会管理办法》,2007年成立了4个工作委员会,分别是:组织工作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调研与宣传委员会和对外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和秘书,分别由协会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副秘书长和秘书处工作人员担任。

2、建立专业委员会

根据中国科协《关于推进所属全国性学会改革的意见》精神,协会进一步加强专业委员会建设。三届理事会积极推进专业委员会建立工作。据2008年4月16日召开的三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通讯形式)通过的决议,组建了中国农技协4个专业委员会,即棉花种植技术专业委员会、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大豆种

1 植技术专业委员会、设施果蔬技术专业委员会,民政部于2008年7月批准登记。协会2008年8月15日在河北河间隆重集会,为4个专业委员会举行授牌仪式。中国农技协实现了建立专业委员会工作的零的突破,是协会成立以来组织建设工作中重大进展。

3、推动各省市农技协工作

为适应中国农技协发展的新形势,落实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农技协三届一次常务理事会精神,中国农技协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技协组织体系,以便更好地团结、引领各级农技协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加强中国农技协与各省农技协的紧密联系,更好地发挥指导、协调和服务的功能,按照《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第三章第七条有关规定,吸收各省农技协作为中国农技协团体会员,以此作为加强中国农技协组织建设的重要步骤。

截止至2010年10月,全国已经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省级农技协组织。中国农技协每年4月份都定期举行省级农技协秘书长会议,主要围绕农技协的组织建设、发展规划等问题,通过相互交流,总结经验,明确职责与任务,从而推进各省农技协发展。

4、组建中国农技协技术交流中心

为探索中国农技协技术交流工作和产业服务工作新模式,发挥优势协会示范带动作用,2008年12月11日,第三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设立中国农技协技术交流中心”。

截止至2010年10月,共设立了10个中国农技协技术交流中心,包括:江苏东台蚕业技术交流中心、辽宁鹅业技术交流中心、吉林抚松人参种植与加工技术交流中心、吉林桦甸橡子种植与加工技术交流中心、甘肃马铃薯种植与加工技术交流中心、西南柑桔技术交流中心、浙江东阳香榧种植与加工技术交流中心、河南洛阳食用蜗

2 牛养殖技术交流中心、山东寿光蔬菜技术交流中心、吉林鹿业养殖技术交流中心等。

5、设立中国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

经常务理事会批准,2006年12月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首批命名16个“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根据《中国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至2009年12月命名期满。为加强科普示范基地管理,规范其运作,更好地发挥科普示范基地的作用,中国农技协对科普示范基地每年进行年检工作,多数基地认真年检,并按期上报工作总结。

6、农技协个人会员数据与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管理系统实现对接

中国农技协2008年初申请中国科协学会部“全国学会组织建设基础工程暨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体系项目”,目前已完成项目实施工作。中国农技协个人会员数据全部录入“中国科协所属学会个人会员管理系统”数据库,实现中国农技协个人会员与中国科协所属学会个人会员管理系统对接,个人会员管理跃上新台阶。

二、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

1、科技下乡

协会5年以来紧紧围绕中央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以及中国科协重点工作,面向“三农”开展服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的增产增收服务,积极开展科技下乡系列活动。

协会多年来先后赴山西吕梁、广西百色、四川广安、辽宁阜新、云南德宏、江西井冈山、四川仪陇、湖南湘西、陕西榆林、河北平山、内蒙通辽、宁夏银川、四川凉山、云南文山等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共组织了近500家涉农单位的近千人次的科技致富能手、农业科技人员和涉农企业家参与,交流项目3000余项,发放资料115.5万份,现场交流咨询群众110万人次,签订合同和意向性协议共计近1200项,合同和协议金额近12.3亿元。

2004年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兆国同志指出,百名科技大王系列下乡活动是“为党政分忧,为群

3 众解难”。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将科技下乡活动作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要举措。“科技致富能手”下乡系列活动,已经被写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科协等十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的文件。

2、参加科普和农业实用技术展览

(1)山东寿光菜博会

中国农技协于2008年、2009年组团参加了“第十

一、十二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国农技协展团累计组织了384个展位,参展单位分别来自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5个省,由675个优秀的基层农技协以及近2000名基层代表参加。在两次博览会中,各参展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广泛进行技术咨询和交易洽谈工作,收获颇丰。据不完全统计:两次活动共计发放技术资料28.51万份,接受项目咨询近20万人,开展交易洽谈3892个,签订意向性交易定单655份。基本达到帮助基层农技协展示优秀产品及技术成果,学习先进经验,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扩大交流和开发,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目的。 (2)杨凌农高会

2007-2010年,中国农技协连续4年组织展团参加“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特别是2010年,作为纪念农技协30周年系列活动,中国农技协组织132个标准展位的阵容参加“第十七届杨凌农高会”,参展单位来自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广西等17个省(市、自治区),450个优秀的基层农技协以及近千名基层代表参加,其中285个是“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获奖单位和个人,集中展示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新技术、新产品,内容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种苗林木、农业生物技术、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和农副产品加工等。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展团的参展成为本届博览会的亮点,吸引了大量农民观众,参展单位得到了交流技术、沟通信息、开发市场、树立品牌的重要收获。

4 (3)其他有关农业类展览

2006年10月20日-22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国农学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农业厅、临沂市人民政府,在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临沂)农业科技博览会”。2008年11月18-19日,农技协组织8个省的63家先进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以及200余名代表参会的中国农技协展团,参加首届亚太批发市场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贸易对接会。2010年3月17日至19日协会参与主办了第五届中国(菏泽)农资交易会,并组织了七省区市的基层农技协参展,共计展位21个,其中80%的参展单位是“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获奖单位。

3、组织、指导“全国基层农技协领办人培训”工作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完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的“重点扶持1万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任务,在中国科协书记处的领导和科普部的指导下,中国农技协在各省开展农技协领办人培训工作。截止到2010年10月,“基层农技协领办人培训”工作已在20个省开展,共组织“全国基层农技协领办人培训”37期,培训人数近5万人。

4、技术推广工作

(1)设立中国农技协专家服务团

为了向基层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中国农技协秘书处设立了专家服务团。服务团是由来自于各个不同专业,热心于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事业的科技工作者组成。作为协会的科技支撑,围绕农技协的发展,进行理论研讨与研究;为广大农民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科技下乡、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普及活动,用专业技术培训与交流的方式,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服务。服务团主要由在农业技术推广、农技协和农民合作组织等领域具有较高声誉的专家、协会会长、带头人等组成。目前服务团专家人数已将近100人。

5 (2)编写《农业优良品种、实用技术、新产品400项汇编》、《全国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光荣册》

2009年农技协秘书处组织编写了《农业优良品种、实用技术、新产品400项汇编》。本汇编所收录的内容主要由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全国学会(协会)和部分省市科协推荐及近几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获奖单位提供的诸多内容,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汇编》共印刷2万本,全国32个省、直辖市,每个省平均配发20本;地市(含副省级市、县级市)共682个,每市平均配发10本,部分农技协工作薄弱的地市每市配发5-8本;2228个县每县平均配发5本。

为了进一步向广大农民群众、农村科普工作者和有关单位宣传受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的优秀农技协典型事迹,更好地发挥他们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协会于2010年将2006年至2010年获 “惠农计划”表彰的2132个优秀农技协的主要事迹编辑成册,内容包括获奖农技协的基本概况、应用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以及联系方式,方便广大农民群众学习、交流。该册共印刷3000册,下发至全国各地科协、农技协。

5、与社会力量大联合、大协作推进农村科普工作

(1)捐赠“华硕科普图书室”

2008年,中国科协和华硕集团启动“华硕科普图书室”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农技协前期联络和洽商并承办。中国科协和华硕集团联合制定了五年计划,在全国城乡共建1000个“华硕科普图书室”,即2008-2012年的五年内,华硕集团资助5000万元,向基层科普单位捐赠科普图书,以及电脑和打印机,用以提高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华硕科普图书室”建成后,将丰富和完善基层科普设施。科普惠农服务站、科普活动站、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工作队、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基层科普组织将负责图书室的管理,常年为农民、青少年、城镇劳动者和社区居民提供图书借阅等服务。

6 (2)与“农家书屋”杂志社合作赠刊

《农家书屋》杂志是由新闻出版总署主管,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办公室、团中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主办的大型综合类月刊,2009年12月4日,在北京正式创刊,宗旨是指导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推进农村文化发展、传递农民致富信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是国家重大公益性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继“华硕科普图书室”捐赠活动之后,中国农技协联合《农家书屋》杂志社开展赠刊活动,创建“农民自己的精神家园”。2010年向中国农技协理事、农技协技术交流中心、“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获奖单位及个人、“华硕科普图书室”受赠单位、中国农业函授大学分校、培训基地及县级科协等,赠送2010年全年《农家书屋》刊物,共计5000家单位。 (3)资助感动中国人物

李桂林是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1990年,李桂林夫妻来到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这里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 2009年协会通过捐赠“华硕科普图书室”项目专项支持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担任教师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县彝族村寨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小学,同时协会秘书处的工作人员还自发的捐款为该校的同学购臵了书包、文具等。

李灵是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从淮阳师范毕业后,看到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辍学在家,便萌生了在家乡办学的念头。在父母和亲朋的支持下,她办起了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这个学校有7个班,1到4年级各1个,还有3个学前班,300多名学生。由于所有学生全部免费,学校无力为学生购臵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而且7年来,李灵为建学校已欠下8万元外债。 在得知李灵的感人事迹后,10年9月份,中国农技协秘书处会同华硕集团、中央电大、河南电大等单位向她的

7 学校捐赠了“华硕科普图书室”以及“电大电子书屋”,并联合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及所属16家学会向该校的学生赠送了600套书包、文具,共计价值13万元。

6、参加抗震救灾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国农技协在第一时间广泛动员全国各省、自治区农技协捐款、捐物,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各基层协会也利用自身优势用多种形式向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据对6个省的不完全统计,各级农技协通过各种渠道捐款、捐物共计306.7176万元。根据中国科协《关于推荐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的要求,中国农技协向中国科协推荐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经中国科协评选后,共表彰抗震救灾先进集体5个,先进个人4名;中国农技协还对系统内的18个集体和11个个人进行了表彰。

中国农技协于2008年7月15-17日赴四川灾区,实地对灾后受损情况进行了考察,对需求进行了汇总分析研究,并将情况上报中国科协。经科协党组认真研究,决定再次向四川灾区给予经费支持进行帮扶,安排中国科协农技中心会同中国水产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确定什邡、都江堰、青川、北川、汶川等五个县市为重点帮扶对象,直接支持了什邡市的食用菌协会,北川县的蔬菜协会,都江堰市的水产协会,汶川县的蔬菜协会,青川县的生态养猪协会和食用菌协会6个农技协,促进了协会发展。

三、加强调研、宣传工作

1、组织“农民专合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

为了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探讨农技协健全组织体系、深入发展等问题,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民政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和海南省科协于2007年3月22日至23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共同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会议收到48篇论文,编辑出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8 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这次会议总结了全国农技协的新特点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分析了农技协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与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特别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进行了相关讨论,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对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承担《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农技协作用的建议》

为促进全国农技协更好更快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国农技协承担了中国科协调宣部的“农技协法律地位研究”课题。课题起止时间为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为全面、翔实地展现我国农技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课题下设了8个子课题,其中5个子课题委托农技协工作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省承担。三中全会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课题组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建议》,并上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等相关部门。该《建议》呈报中国科协书记处后引起高度重视,在中国科协领导的努力下,“专业技术协会”这六个大字2次写进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该课题的研究为我国农技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了农技协的社会影响,必将推动农技协组织领域的理论研究。其成果将为指导全国农技协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完成《农业技术推广法》立法后评估研究工作

中国农技协在中国科协科普部的指导与支持下开展该项研究。本研究为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组织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立法后评估工作内容之一,该评估旨在为完善农技推广法律制度提供依据。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对农技协发展情况及其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情况进行较深入的调查,分析农技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优势及面临的困难,并提出新时期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建议。

9

4、基层农技协党组织建设调查

在中国科协组人部的指导与支持下,中国农技协组织开展基层农技协党组织建设调查。本次调查旨在总结推广基层农技协党组织成功经验,了解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扩大基层农技协党组织的覆盖面和战斗力;通过党组织建设增强农技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中国科协下属其他基层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为全国新社会组织的党的建设提供经验与信息。

本调查对于进一步增强党在农村的凝聚力,促进基层农技协党组织建设和发展,推动全国农技协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深远和现实意义。

5、承办中国科协年会分会场

协会自2008年起,连续三年承办中国科协年会分会场。其中,2008年在河南郑州年会上申请了以“农民科学素质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分会场,征集论文47篇,编辑出版了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在重庆年会上承办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村改革发展”分会场,会议共收到论文120篇,包括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论文22篇,科协系统及相关部门的论文98篇,按照年会组委会的要求,从中选择79篇优秀论文上报“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中国农技协还评选出90篇论文编入“中国农技协论文集”;2010年在福建年会中承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讨会”分会场,共收到论文109篇,编入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二十五分会场的《论文汇编》,共计约60万字,其中来自相关科研机构的论文26篇,科协系统及相关部门的论文51篇,农业局、外资办、烟草局以及政府办等非科协系统论文32篇,经过本次论文专家汇编委员会的评审,择优选出优秀论文共计75篇。

6、组织编写各类工作大纲、规划、手册

为提高基层农技协领办人的素质和水平,促进农技协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推动全国农技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农技协自2008年8月开始组织编写《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手册》、《基层农技协

10 领办人培训大纲》。期间多次征求有关专家和各级农技协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经不断修改完善,已完成编写、印刷。

为加强中国农技协的对外宣传,协会组织编辑了《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画册》,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农技协简介、业务范围、未来展望、各级党政领导对农技协的关注和支持等。

为纪念农技协成立30周年,协会10年编辑出版纪念农技协诞生三十周年文集《辉煌的三十年》一书,该书收录了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农技协)和有关单位及个人的200余篇文章,近40万字,中国科协领导亲自为本书题写书名、作序,科普出版社出版,预计2010年年底发行。

7、深入基层调研

5年来,中国农技协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先后到河北、广西、甘肃、内蒙、黑龙江、吉林、浙江、河南、重庆登20余省市开展调研,了解当地农技协发展情况、“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推动农技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指导全国农技协不断发展提供依据。通过这些调研活动,农技协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全国农技协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农技协近年来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式、新特点、新内容,也看到了农技协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为我们今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其它宣传工作 (1)《工作简报》

2006至2010年协会共编辑印刷36期《工作简报》。简报内容主要包括:中央、国务院和中国科协有关农技协工作的文件摘要;中国农技协组织建设、调研宣传、科普活动和对外交流工作动态;设立“基层动态”栏目,宣传各地农技协及优秀领办人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

(2)《科学导报(农村版)》

农技协与山西省科学导报社合办《科学导报(农村版)》,普及农村科学知识、介绍农村实用技术、宣传新农村建设典型。截止至

11 2010年10月,共出版200期,分送优秀基层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优秀科普带头人。目前,已有多个省市的农技协、农函大订阅该报。 (3)中国农村科普网

为更好的宣传协会工作、服务基层发展,中国农技协网站于2009年进行改版,内容与中国科协农技中心主办的“中国农村科普网”相结合。新版网站栏目合理、内容丰富、更新频率高,便于各地科协和基层农技协了解中国农技协工作动态及相关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是中国农技协扩大宣传、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影响的重要渠道。目前,农技中心和农技协的网站的点击率在科协系统名列前茅。

四、积极开展对台、对外交流

1、对台湾的交流

2009年4月22—29日,首届两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桃园)研讨会在台湾桃园县召开。中国农技协常务副理事长翟晓斌率领参访团出访台湾。中国农技协、中国科协科普部和河北、山西、黑龙江、河南、安徽、江西、湖南、云南等10个单位的32名同志参加此次研讨会。台湾桃园县农会、八德市农会、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台湾长助集团等机构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

2010年10月23日-26日协会在北京举办“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讨会”。参会代表有中央部委、中国科协有关领导,中国科协农技中心、中国农技协和部分省市科协同志;涉农院校、科研单位有关专家;台湾亚蔬-世界蔬菜中心理事长孙明贤等8位台湾专家。与会代表就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状分别作了介绍,并就海峡两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进一步交流合作等事宜达成共识。

2、组织农业出访团

2008年至2010年,中国农技协分别组织了“中国农技协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学习养鹿技术及访问相关合作组织”以及“中国农技协赴丹麦、瑞典和荷兰学习设施农业及访问相关合作组织”等出访

12 团赴澳新、欧洲、美国、日本,与被访国有关单位探讨了农业的实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以及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等问题,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农技协今后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为促进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交流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3、参与中国〃荷兰马铃薯产业发展定西研讨会暨合作对接会

2009年6月23日,中国〃荷兰马铃薯产业发展定西研讨会暨合作对接会在甘肃省定西市召开。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甘肃省科协、定西市政府、定西市科协有关领导以及来自荷兰马铃薯种植、加工、储藏等领域的16家公司和机构代表出席,中国农技协组织的山西、河南、福建、广东等省的10余名马铃薯产业代表参加了活动。通过对接洽谈、实地考察和现场观摩,荷兰代表团就马铃薯良种繁育、产品深加工、产品储藏等相关技术与我方参会单位进行了交流,中荷双方的部分单位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4、参与组织第五届世界鹿业大会

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和长春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农村主业技术协会协办的第五届世界鹿业大会,于2010年7月27-29日在吉林长春市召开,会议主题为“合作、共赢、交流、发展”。来自中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俄罗斯、英国、越南、韩国、日本、哈萨克斯坦等11个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近300名鹿业专家、学者及企业家齐聚一堂,围绕鹿养殖、鹿产品加工等新成果、新技术进行交流与洽谈。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农技协是科协基层农村科普组织,在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组织的发展、骨干的培训、业务的引导、资金的支持,仍然有待继续加强。

2、需要进一步加强促进协会成立党组织方面的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明确指出要鼓励基层合作组织成立基层党支部,农技协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作为重点来抓。

13

3、需要加强建立科技专家和农技致富能手科技下乡活动的实效和长效机制。在近几年的工作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探索如何建立实效和长效机制的问题,争取逐步总结出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

4、积极引导支持基层农技协进入市场依然是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近几年,我们组团参加了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等活动,目的在于指导基层农技协与市场的联系和对接。但是,这方面工作仍然需要加强。

5、宣传工作需要加强。秘书处对于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自我总结和宣传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努力,特别是在与媒体的合作宣传问题上需要做更多工作,力争进一步扩大农技协的影响力。

未来五年主要工作的基本构想

一、指导思想

中国农技协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农技协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技协工作,就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农技协工作一定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要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基层农技协、农技协会员和广大农民服务根本宗旨,尊重农民在农技协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会员和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技协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统筹兼顾,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农技协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当前,是农技协发展难得的大好机遇。农技协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生力军。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探索新路。要把农技协工作与科普惠农计划、与重点科普项目建设、与

14 “科技下乡”活动紧密结合,增强针对性,拓展农技协工作的内涵。

二、进一步加强农技协组织建设

今后应进一步价值农技协组织建设,组织化程度应符合以下基本的标准:(1)规范、成熟的协会的数量稳定增加,每个协会所带领的会员数量稳步增加,按照“一村一品、一品一会、一会一业”,推进农业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扩大农技协的数量。(2)规范、成熟的农技协会应该在科协主管、履行民政登记,应该加强规范管理,使组织体系逐步趋于巩固和严密。(3)规范、成熟的农技协应该从技术咨询的单一服务模式向技术+市场服务的综合服务模式转化发展,逐步突破融资和市场这两个发展瓶颈。(4)规范、成熟的协会应该开展“双建”工程:一是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合作社,二是在符合条件时建立党组织。2010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获奖的1390个集体(农技协或者示范基地)中有816个建立了党组织(占58.7%),发展了2.7万党员。农技协要加强市场服务和引领,逐步形成“协会+公司”或“协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5)规范、成熟的协会除了技术、生产和市场的优势,还应该取得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如申报并取得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绿色、无公害、有机认证等的认证。2010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获奖的1390个集体(农技协或者示范基地)取得了1369个注册商标,取得了704个农产品安全认证。(6)规范、成熟的协会应该拥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形成品牌,在保护农民权益方面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

各市、县在条件成熟时成立本级的农技协联合会。成立农技协的联合会有利于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配合农业、科技、扶贫、畜牧等各有关部门,加强和对基层农技协组织的指导和服务。联合会可以由科协主管,实施民政登记。理事长可以请本级党委、政府分管农业或者科技的领导担任,副理事长应包括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的领导,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中一定要有基层农技协的优秀带头人。

三、整合资源,分类指导

15 整合资源,推动全国基层农技协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建立和疏通地方农技协与中国农技协在会员服务、活动运作、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渠道,逐步形成整体效应,扩大农技协整体影响力。

按照建立现代科技社团的要求,坚持“动态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逐步建立各级农技协工作指标体系,使各级农技协事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中国农技协要加强同省市农技协的联系、指导、服务和合作,明确各级农技协的工作定位,充分发挥省市农技协的作用,带动农技协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通过农技协着力于农村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壮大 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关键在人才。各级农技协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协会为纽带,以带动农民发展生产依靠科技支付为动力,以各种实用技术为载体,培育大批乡土人才。农技协的工作要围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建设一支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进行。各级农技协要对广大农民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提高他们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各级农技协对农技协管理人员和骨干人才进行管理理论、实践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其管理和服务能力。各级农技协对科技致富带头人进行新成果、新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依靠科技致富和带动周围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各级农技协都要开展科技致富人才的宣传,评选、表彰科技致富能手,举荐人才,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2010年11月

第二篇:中 国 工 程 院 院 士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候选人提名书

(2013)

被提名人姓名:陈 凡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

专业或专长:工程管理(科学技术哲学)拟提名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提名单位:遴选部门: 中国科协

中国工程院印制

第三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校介绍

中文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外文名:

Technology of China 简称: 中科大(USTC) 校训: 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创办时间: 1958年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工科

主管部门: 中国科学院

学校属性: 211工程,985工程 现任校长: 侯建国

知名校友: 赵忠贤,饶子和,马东敏

所属地区:

中国安徽

数学系、物理学院、化学

主要院系: 与材料科学学院、管理学

院、软件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19个

硕士点: 133个 博士点: 98个 院士: 40人 博士后流动站:16个

实验室: 2个国家实验室 实验室: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展定位: 创“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简介

学校声誉

中国科大是老一辈科学家和老一辈革命家共同创办的新型理工类高校,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唯一高等院校,是我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1]

中国科大是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7所“211工程”和首批9所“985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九校联盟(C9)成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入选海外创新人才基地(共5个大学为清华 、北大、 中国科大、 上交、 华中科大) ,是美国承认的大陆4所高校之一(北大 清华 复旦 科大)。入选珠峰计划。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日前公布该报2010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列全球第49位,中国大陆第二位,同中国内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有3所高校进入世界百强。

科大概况

校园共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校区 ,校园总面积约1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拥有资产总值8.9亿元的先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188.75万册,已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并初步建成若干科研、教学公共实验中心。

学校有12个学院、27个系,以及研究生院、软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在上海、苏州分别设有研究院。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9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个国家和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在校学生15500多人,其中博士生1900多人,硕士生6200多人,本科生7400多人。本科生生源和培养质量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1]

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1162人,科研机构人员286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2人[2],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342人,教授450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646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还聘请了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丘成桐、R.F.Curl、Eugene Garfield Charles等一批世界知名科学家为名誉教授、名誉博士和客座教授。[1]

发展历史

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得到迅速发展,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七五”、“八五”期间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很快发展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内外科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挑战,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力推行教学科研改革和结构性调整,进行第三次创业。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

长期以来,学校大力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坚持“我创新,故我在”和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理念,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学校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竞争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1]

发展目标

全校上下正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力争在2018年建校60周年前后,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成为与中国科学院和其他专业研究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相结合,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一流人才,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教育与科研基地,为实现“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1]选择中国科大的十大理由

一流名校

中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郭沫若。他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50多年来,在不事张扬中励精图治,敢为天下先,在全国首创少年班和第一个研究生院,率先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建设高校中唯一的国家大科学工程等。邓小平同志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多,应予扶持”。中国科大是全国唯一得到“211工程”、“985工程”、“知识创新工程”三大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由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任务的大学只有三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全院办校

中国科大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集中全院力量支持办学,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在校任教。近年来,中国科大已与中科院所有的12个分院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共同组建了全国最大的“科教联盟”。目前有27个所长、院士兼任学校各学院院长和系主任,联合举办了九个科技英才班,在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共建实验室、科研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合作。学生都有机会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院所进行实践或做毕业论文,在全国高校中独树一帜。

名师执教

中国科大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凝聚了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一流师资队伍,先后有9位“两弹一星”元勋和150多位院士在校任教。目前,有两院院士40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6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22人(截至2010年底),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30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3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8人,各类国家级创新团队17个。科研实力中国科大是唯一拥有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两个国家实验室的大学;拥有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 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40个国家级和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注】1997-2010年,全国高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统计

10项: 中国科大

4项: 国防科技大学

3项: 清华大学

2项: 西北大学

1项: 北大医科 复旦大学 哈 工 大 南方医大 第三军医 第四军医 东北师大 上海交大 武汉大学【注】世界十大科技展( 这是中国科技史上零的突破,是个里程碑式的重大科技进展!)

2008年中国科大(科大教授陈仙辉)和中科院物理所(科大校友,中科院物理所赵忠贤院士的工作)的成果同时入选Science(国际科学界最顶尖、最权威的学术刊物)评选的200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英才校友

中国科大1963年有首届毕业生以来,已有45名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本科毕业生当选院士的比例高达1‰,为全国高校之冠。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我国科技领域的中坚。1983年我国自主培养的首批18名博士中,有7人为中国科大培养;先后有30名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居全国高校第二;据国务院学位办统计,科大博士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二。

学风纯正

中国科大学风在全国高校中有口皆碑,享有“学在科大”的美誉。在安徽合肥这个宁静美丽的城市里,科大不浮躁、不跟风,脚踏实地,奋发向上,始终保持着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的优良学风,就像一座熔炉,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锻造成就着她的学子。

个性培养

中国科大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注重宽口径培养,鼓励个性化发展。在学期间,学生有多次机会自主选择学科类以及专业,在高校中率先为学生建立了开放公用的大型教学实验中心,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进入中科院研究所的实验室,能直接体验从选题、立项到研究、结题全过程的科研实践。学生社团常年举办机器人足球赛、软件大赛、科学考察等各类活动,激发科研兴趣,锻炼动手能力。学生机器人代表队在全国大赛中一直名列前茅,并多次代表国家在国际上参赛获得佳绩。

学生为本

中国科大始终坚持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理念,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招生和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名列全国高校最前列,是近年来国内唯一没有大规模扩招的名校,一直将规模控制在年招收本科生1800名左右,确保学生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民主气氛浓厚、师生关系融洽,一切教育教学制度都贯穿了“以学生为本”。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助学体系,覆盖了在校本科生的70%左右,“决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是中国科大对社会的郑重承诺。

出国深造

中国科大毕业生就业、深造的前景十分优异。本科生毕业时读研率达到70%以上,在国内高校中获得国外大学全额奖学金资助出国留学的比例最高,近年来留学校友纷纷回国创业,报效祖国;就业的毕业生大多进入国家急需的用人单位、著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技术企业工作,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附2010年数据:2010年,中国科大累计授予博士学位586人、硕士学位1941人、本科学位1929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2%,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为72%。)

便捷生活

中国科大坐落在全国首批三大“园林城市”和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经济正快速发展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物价适度;校园更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校园巴士舒适快捷,“一卡通”涵盖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简便先进;校园网络全面光缆化,覆盖率居全国高校前列;宿舍冬有暖气,夏有空调;体育场馆条件先进,文艺生活丰富多彩。

优越的毕业前景

近年来,中国科大本科毕业生有两大去向:攻读学位和直接就业。每年本科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的比例70%左右,毕业当年获得国外大学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比例25%左右。直接参加就业的毕业生中,绝大部分进入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以及国家大型企业、大型跨国公司、政府机关等,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

科大毕业生基础宽厚扎实,计算机和外语水平高,消化吸收先进科技知识和开拓科技新领域的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现代科技实验技能全面,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科大是国内就业形势最好的几所大学之一。

精品办学

1990年以来,中国科大借国家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大工程建设的契机,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精品大学、英才教育”之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得到国内外科学界、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赞赏。

十余年来,中国科大没有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而是始终坚持自身的办学理念、目标和特色,坚持“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率先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开设研讨班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等多项教育改革;集中优质资源,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公共实验平台,促进学科交叉,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08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致信祝贺中国科大50周年校庆,赞扬中国科大“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努力推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改革创新,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推动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科生教育

少年班

1978年3月,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大力倡导和热心支持下,在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国科大创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其目的是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少年班的出现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新,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实践。

少年班自创立以来,坚持从“破格选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出发,不断探索和改善教学管理模式,倾力保证少年班教学和管理的开展。三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凝炼成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基础与创新并重”的办学理念和重基础、“轻”专业,注重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宽口径个性化培养模式。秉承中国科大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为培养未来10-20年后中国乃至世界上学术界、产业界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

在培养模式上,少年班以“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指导思想,进行贯穿大学全程的、将课程学习与科技创新活动有机融合的自主化学习与研究的培养过程。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模式,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学生进校后先打基础,少年班学生进校后一至二年不分专业,首先集中强化数学、物理、英语和计算机科学等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接近相关专业的要求。同时强调对现代科技前沿的了解和人文素质教育。一至二年后,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志向和潜力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实行在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学习,结合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在导师的指导下跨学科选修课程,提前选修课程,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等,也允许学生根据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学习进程,实行弹性学习。

教学改革试点班

1985年,在总结和吸收少年班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试点班,又称零零班),两类学生由少年班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教学改革试点班选拔的两个主要途径:

1)通过高考直接报考,填报“理科试验班类”志愿;

2)通过新生入学考试选拔 科技英才班

科技英才班集中学校和研究院所的优质资源,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培养未来15-20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至2010年4月,已联合举办九个科技英才班。分别是:

1: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材料科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3:贝时璋生命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4: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5:王大珩光机电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6:应用物理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

7:力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8: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9: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科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0:天文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

11: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计算技术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

自主招生

从2010年起,中国科大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作进行自主选拔工作

国防生

国防生在校期间享受每年10000元的国防奖学金,还可同时享受学校设立的其他非义务性奖学金以及“科技强军”等专项奖学金。国防生完成规定的学业,达到我校本科毕业条件,到部队报到后办理参军手续,作为现役军官到部队各单位从事科研技术工作。取得攻读研究生资格的国防生,经审批后,可以继续深造。

定向生

中国科技大学是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招收、培养定向生的三所高校之一,计划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招收定向生10名,专业为力学类和电子信息科学类。考生高考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普招录取分数线;入学时须签订有关定向培养合同。

保送生

研究生教育

博士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108个博士点(其中16个交叉学科博士点)

硕士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133个硕士点

专业学位

中国科技大学现拥有专业学位授权点22个。分别是:

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翻译硕士(MTI)公共管理硕士(MPA),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科学学位)

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一览

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史,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

历史背景

中国科大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面对当时国家急需大批科研人才的现状,中国科学院适时提出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全新办学模式。院,即代表中国科学院。校,即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时,学校的每个系都和一个或几个相关研究所对口合作,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亲自为学生授课,把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科研前沿课题介绍给学生,每年到校授课的中科院科研人员达300人次,并承担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讲义、指导学生论文等工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使人才培养始终站在知识前沿,站在大师们肩膀上的后备人才大大提升了创新能力。

几十年过去了,中科院一直与时俱进地实施着“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特别是2003年以来,“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又有了新的延伸——中科院从行政推动、机制调控、利益互惠等多层面深化合作的内涵。按照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等不同模式,中国科大与近百家研究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构建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并积极探索“所系结合”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内涵,使得“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促进了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科大与研究院所密切合作、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模式和优良传统,探索出了一条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第四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年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新型中空纤维陶瓷膜的制备科学研究与性能表征

张小珍

【摘要】: 陶瓷膜与有机聚合物膜相比,具有耐高温、耐化学腐蚀、机械强度高、孔径均匀分布窄、微观结构可控、使用寿命长等独特优点,可以满足特别苛刻的使用要求,在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环境工程、新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日益受到重视。陶瓷膜技术的应用对节能减排和实现绿色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陶瓷膜及其分离技术在过去的二十年得到迅速的发展,但传统的陶瓷膜一般为平板或多通道管式膜,仍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瓶颈,主要有:(1)膜的装填密度低,单位体积有效过滤面积小,分离效率低;(2)制造周期长,工艺过程复杂,制造成本高;(3)膜品种和功能单一,商品化陶瓷膜主要为Al2O3膜,无法满足纷繁复杂的应用需求。近年来,新型中空纤维构型陶瓷膜(外径2mm)受到广泛关注,中空纤维陶瓷膜除具有传统的陶瓷膜本身优点以外,还具有装填密度大、单位体积膜有效分离面积大、节省原料、设备小型化、结构简单化等特点。溶液相转化法在中空纤维陶瓷膜制备中的应用,可实现通过一步成型制造具有非对称结构和自支撑成膜的复合陶瓷膜,有望大大提高膜分离性能、简化膜制备工艺和显著降低制造成本。因此,研究开发各种新型中空纤维陶瓷膜具有解决长期以来制约陶瓷膜技术发展的瓶颈的巨大潜力。但目前,中空纤维陶瓷膜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缺乏相转化法中空纤维陶瓷膜制备与应用相关基础研究。 为推动中空纤维陶瓷膜的产业化应用,本课题以Y2O3稳定ZrO2(YSZ)为膜材质,进行了相转化法中空纤维陶瓷膜制备技术研究,发展了相应的中空纤维膜结构与性能表征技术(第二章);制备了具有梯度多孔结构的低成本堇青石中空纤维陶瓷微滤膜(第三章)和不同微观结构低成本、高渗透性的莫来石中空纤维陶瓷膜(第四章);将相转化法应用于微管陶瓷膜燃料电池(CMFC)的NiO/YSZ中空纤维阳极制备,发展了以氧化还原稳定的(La0.75Sr0.25)Cr0.5Mn0.5O3 (LSCM)和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的(Pr0.5Nd0.5)0.7Sr0.3MnO3-δ(PNSM)为阴极的微管CMFC,其中温性能可达到实用化水平(第五章)。本论文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归纳如下: 1.非对称YSZ中空纤维陶瓷膜制备研究 YSZ陶瓷具有机械强度高和优异的耐腐蚀性能等,是重要的陶瓷膜材料之一。但目前还未见商品化的全YSZ非对称(复合)陶瓷膜,其原因在于需采用粒径大于10μm的YSZ粉制备膜支撑体,烧结温度高(≥1600℃),将导致膜制造成本显著提高。因此一般采用YSZ微粉(1.5μm)在Al2O3支撑体上制备分离膜层的方法获得YSZ/Al2O3复合陶瓷膜,但两者热膨胀系数差别大,且Al2O3的耐腐蚀性能(尤其是耐碱腐蚀性能)相对较差,将影响陶瓷膜的使用寿命和性能。本工作采用相转化法,通过干/湿法纺丝一步成型和一次高温烧成制备了非对称的YSZ中空纤维陶瓷膜。系统研究了铸膜浆料固含量、芯液和外凝固浴组成等对YSZ中空纤维陶瓷膜制备过程中相转化过程和相应的膜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以期为相转化法中空纤维陶瓷膜的微观结构与性能调控提供相关制备科学研究基础。研究表明,浆料YSZ含量、芯液和外凝固浴组成变化都可明显改变分相动力学条件,形成不同微观结构的中空纤维陶瓷膜。 铸膜浆料中YSZ含量增大,导致粘度提高,将抑制分相过程。以水为芯液和外凝固浴,当浆料YSZ含量为50%时,中空纤维膜呈现典型的三明治结构,即中间为海绵状多孔层,而内外两侧为小指孔结构层;固含量为60%-65%时,形成具有外部海绵状层和内部大指孔结构的陶瓷膜。固含量的增大也明显提高了烧结后陶瓷膜海绵状层的致密度,使膜抗弯强度增大而纯水通量降低。 芯液与聚合物的溶解度参数值差越大,芯液的胶凝能力越强,湿膜越容易通过瞬时分相形成指孔结构和致密的内皮层。芯液中加入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后,其胶凝能力明显下降,湿膜内部分相过程受到抑制,倾向于形成多孔结构的内表面,且从外部产生的指孔将更易向内部扩展;芯液中NMP含量越高,膜孔隙率和外皮层平均孔径越大,膜的纯水渗透通量越高,尤其是NMP含量达到90vol%以上时,可形成高度非对称结构的YSZ中空纤维膜,大的指孔可贯穿至内表面开口,内表面呈高度多孔结构,从而显著降低了膜的渗透阻力。采用纯NMP为芯液制备的YSZ中空纤维膜,经1320℃保温5h烧结后,其外表分离层平均孔径为0.58μm,纯水通量高达16.34 m3/(m2-h-bar),为以纯水作芯液时的3.91倍。芯液中NMP含量增大时,YSZ中空纤维膜孔隙率的增大和大指孔的形成也相应明显降低了其抗弯强度。 以弱胶凝剂一乙醇代替强胶凝剂一水作为外凝固浴,并以水为芯液,可成功制备高渗透性多孔YSZ中空纤维陶瓷膜。制备的YSZ膜呈现特殊的高度非对称结构,主要由外部薄的海绵状多孔分离层和大的指孔结构形成的支撑层构成,且其内表面比外表面更为多孔和具有更大的平均孔径。中空纤维陶瓷膜的微观结构对其渗透阻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与水相比,以乙醇为外凝固浴时制备的YSZ中空纤维膜,其纯水渗透通量显著提高,表现出更低的流体渗透阻力;在1350-1400℃保温4h烧烧结后,其外表分离层平均孔径为0.18-0.25μm,表现高的纯水渗透通量和抗弯强度,分别为2.27-4.30m3/(m-h-bar)和154.5-216.4 MPa,远高于管式陶瓷膜。 本工作以90%-100%NMP溶液为芯液或以乙醇为外凝固浴制备的具有外分离层结构和高度非对称的YSZ中空纤维陶瓷膜特别适用于微滤分离过程及用作超滤或纳滤膜支撑体等。 2.低成本堇青石中空纤维陶瓷微滤膜的制备研究 堇青石陶瓷的低膨胀和优异抗热震性能使其可用于抗热冲击场合应用。堇青石原料主要以廉价而丰富的粘土等矿物原料合成,已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因而价格低廉。本实验室曾以堇青石为原料,成功开发出性能良好的多通道管式堇青石陶瓷膜微滤膜。由于堇青石原料价格和膜烧结温度都低于Al2O3和YSZ陶瓷膜,使得同类膜的整体制造成本显著降低,但其仍由传统工艺制备,过程复杂,周期长,需经多次高温烧成。 为进一步降低堇青石膜制造成本和提高其渗透性能,本工作以工业级堇青石微粉为原料,通过溶液相转化法制备了非对称梯度多孔堇青石中空纤维陶瓷膜。研究表明,堇青石粉体粒径分布对相转化成膜过程动力学及膜微观结构有重要影响,粒径增大将阻碍指孔结构的形成。以d50为7.8μm的堇青石粉体为原料时,分相过程未发生明显的粘性指进现象,制备的堇青石中空纤维膜主要由内部不规则大孔层结构和外部海绵状细孔层结构构成。本工作重点研究了烧结温度对堇青石中空纤维陶瓷膜微观结构、孔隙率和孔径分布、纯净水和氮气渗透性、弯曲强度及热膨胀性能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适的烧结温度是制备高性能陶瓷膜的重要条件。在1360℃保温2h烧结制备的堇青石中空纤维微滤膜,其分离层最可几孔径约0.38μm,表现出高的纯水和氮气渗透性能,分别达到6.14m3·m-2·h-1·bar-1和782.4 m3·m-2·h-1·bar-1(透膜压差为1bar),远大于孔径相近的管式陶瓷微滤膜;弯曲强度和线性热膨胀系数分别为76.5MPa和2.39×10-6℃-1。本工作表明,通过溶液相转化法,可采用平均粒径大的工业级堇青石粉体为原料通过一步成型制备非对称的多孔堇青石中空纤维陶瓷微滤膜,从而显著降低陶瓷膜的制造成本,制备的堇青石中空纤维膜完全可用于高温废气处理和水处理。 3.高渗透性低成本莫来石中空纤维陶瓷膜的制备研究 莫来石陶瓷具有高温抗蠕变、高温强度和断裂韧性高、低热膨胀系数和耐腐蚀等性能,常用于高温抗热震多孔陶瓷(陶瓷膜)的制备。莫来石原料一般采用高温(≥1900℃)电熔法或软化学法合成,产量低和成本高。因此,采用先合成莫来石粉体,再进行陶瓷膜制备的工艺路线将不利于降低膜的制造成本。近年来,以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的低成本新型陶瓷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采用粘土等矿物为主要原料通过原位反应烧结制备多孔莫来石陶瓷,不但可降低制造成本,还可形成针状晶体,有利于提高莫来石陶瓷的机械强度和抗热震性能。 本工作基于工业领域对低成本、高性能和功能多样化陶瓷膜的应用需求,以廉价的天然矿物高岭土和Al(OH)3为主要原料,AlF3和V2O5为添加剂,通过相转化法和原位固相反应烧结相结合制备不同微观结构的高渗透性非对称莫来石中空纤维陶瓷膜,并探讨了特殊的针状莫来石结构的形成机理与过程。研究表明,在坩埚密闭条件下于1400℃保温2.5h烧结,可获得接近纯的莫来石相,莫来石中空纤维膜为两层非对称结构,外层为薄的柱状莫来石多孔层,而厚的内层则由均匀分布的针状莫来石晶体交错织构而成,呈现高度多孔性结构,针状莫来石晶体长径比可达到25以上;未密闭烧结时,除形成莫来石主晶相外,还存少量的刚玉相,形成的莫来石晶体为不规则形状,未有针状莫来石晶体形成,制备的莫来石中空纤维膜为梯度多孔结构。EDS组成分析表明制备的针状莫来石表现出明显的化学组成非均匀分布现象,针状莫来石边缘部分富Al(Al/Si=3.47),中心部分富硅(Al/Si=2.38),对应的Al2O3含量范围为66wt%-74wt%。 交错连结的高长径比针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可显著提高陶瓷膜孔隙率和渗透性。1400℃保温2.5h烧结时,密闭和末密闭条件于制备的针状莫来石中空纤维陶瓷膜的孔隙率分别可达到68.4%和53.6%,氮气渗透通量分别可达到1.82×104m3·m-2·h-1和1.75×103m3·m-2·h-1(操作压力为1.0bar),远高于常用的管式陶瓷膜。研究表明,密闭条件下制备的莫来石中空纤维膜非常适用于高温烟尘废气的处理和用作膜接触反应器等,而未密闭条件下制备的莫来石膜可用于大规模的水处理应用和用作复合陶瓷膜支撑体等。 4.中温中空纤维CMFC的制备研究 中空纤维(微管)CMFC同时具有管式和板式电池的优点,强度高,启动和稳定时间快,单位体积有效电极面积大,体积电流密度高,热稳定性好,易于实现高温密封和连接等,代表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为实现阳极支撑的微管陶瓷膜燃料电池(CMFC)的产业化应用,开发高性能微管阳极制造技术和探寻化学稳定性好及中温下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的阴极材料是极其重要的工作。文献报道的微管阳极通常采用传统的塑性坯料挤压成型工艺制备,所获得的阳极管一般为对称结构,管壁厚,阳极阻力大。 本工作将相转化法应用于NiO/YSZ中空纤维阳极的制备,并在采用真空辅助的浸渍涂覆技术制备致密的YSZ电解质薄膜(10μm)的基础上,分别发展了基于氧化还原稳定的LSCM和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的PNSM为阴极的微管CMFC,其中前者单电池在850℃、800℃和750℃时的最高功率密度分别可达到513 mW/cm

2、408 mW/cm2和278 mW/cm2,后者单电池在800℃、700℃和600℃时的最高功率密度分别为459 mW/cm

2、325 mW/cm2和172 mW/cm2。考虑到本工作制备的微管电池外径≤1.30 mm,成堆后电池将具有极高的电极面积/体积比值和高的功率输出,因此,以LSCM和PNSM基阴极制备的微管CMFC中温性能已接近实用化水平,可用于高功率输出的小型电池堆制造,用作小型可移动电源,如汽车辅助电源、无线通讯设备电源等。 【关键词】:陶瓷膜 中空纤维 燃料电池 氧化钇稳定氧化锆 堇青石 莫来石 微观结构 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Q174 【DOI】:CNKI:CDMD:1.2010.133440 【目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摘要5-9 ABSTRACT9-19 第一章 中空纤维陶瓷膜及其研究进展19-55 1.1 引言19-22 1.2 中空纤维陶瓷膜概述22-34 1.2.1 中空纤维陶瓷膜的结构特点与性能22 1.2.2 中空纤维陶瓷膜制备方法与相转化法成膜机理22-34 1.2.2.1 中空纤维陶瓷膜的制备方法22-26 1.2.2.2 相转化法成膜机理26-31 1.2.2.3 相转化法中空纤维膜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31-34 1.3 中空纤维陶瓷膜的表征方法34-39 1.3.1 微观结构与微区组成表征34-35 1.3.2 孔结构表征35-37 1.3.3 材料性质表征37-38 1.3.4 渗透分离性能表征38-39 1.4 相转化法中空纤维陶瓷膜的研究进展39-43 1.4.1 透氧膜39-41 1.4.2 多孔分离膜41-42 1.4.3 微管陶瓷膜燃料电池42-43 1.4.4 透氢膜43 1.5 本论文的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43-45 参考文献45-55 第二章 YSZ中空纤维陶瓷膜的制备研究与性能表征55-93 2.1 引言55-57 2.2 YSZ含量对相转化过程和中空纤维膜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57-69 2.2.1 实验部分57-61 2.2.1.1 实验原材料57-58 2.2.1.2 YSZ中空纤维膜的制备过程58-59 2.2.1.3 性能表征59-61 2.2.2 结果与讨论61-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2.1 YSZ含量对铸膜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61-62 2.2.2.2 前驱体的热分析62-63 2.2.2.3 微观结构分析63-67 2.2.2.4 纯水通量和抗弯强度67-69 2.3 芯液组成对分相过程和YSZ中空纤维膜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69-78 2.3.1 实验部分69-70 2.3.2 结构与讨论70-78 2.3.2.1 微观结构分析70-76 2.3.2.2 开孔隙率和平均孔径76 2.3.2.3 纯水通量和抗弯强度76-78 2.4 以乙醇为外凝固浴的YSZ中空纤维膜的制备与表征78-87 2.4.1 实验部分78-79 2.4.2 结果与讨论79-87 2.4.2.1 微观结构分析79-83 2.4.2.2 孔隙率和平均孔径83-85 2.4.2.3 渗透通量和抗弯强度85-87 2.5 本章小结87-88 参考文献88-93 第三章 低成本堇青石中空纤维陶瓷微滤膜的制备与表征93-113 3.1 引言93-94 3.2 实验部分94-96 3.2.1 实验原料94-95 3.2.2 堇青石中空纤维膜制备与性能表征95-96 3.3 结果与讨论96-108 3.3.1 前驱体热分析96 3.3.2 微观结构分析和孔径分布测定96-103 3.3.3 渗透性能和抗弯强度表征103-107 3.3.4 热膨胀性能表征107-108 3.4 本章小结108 参考文献108-113 第四章 原位反应烧结法制备高渗透性莫来石中空纤维膜的研究113-137 4.1 引言113-115 4.2 莫来石材料概述115-116 4.3 实验部分116-118 4.3.1 实验原料116 4.3.2 莫来石中空纤维膜的制备与表征116-118 4.4 结果与讨论118-131 4.4.1 热分析和XRD物相分析118-11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2 SEM微观结构分析119-124 4.4.3 EDS组成分析124-127 4.4.4 针状莫来石形成机理与反应过程127-130 4.4.5 孔隙率和孔径分布130-131 4.5 氮气渗透通量和抗弯强度131-132 4.6 本章小结132-134 参考文献134-137 第五章 中空纤维陶瓷膜燃料电池的制备研究137-163 5.1 研究背景137-138 5.2 氧化还原稳定的LSCM为阴极的中空纤维陶瓷膜燃料电池的研究138-151 5.2.1 引言138-139 5.2.2 实验部分139-142 5.2.2.1 NiO-YSZ中空纤维阳极和YSZ电解质膜的制备139-140 5.2.2.2 LSCM-SDC-YSZ复合阴极的制备140 5.2.2.3 性能表征140-142 5.2.3 结果与讨论142-150 5.2.3.1 NiO-YSZ中空纤维阳极表征142-145 5.2.3.2 YSZ电解质膜气密性表征145-146 5.2.3.3 XRD分析146-147 5.2.3.4 电池电化学性能表征147-150 5.2.4 结论150-151 5.3 以PNSM为阴极的中空纤维陶瓷膜燃料电池的研究151-157 5.3.1 前言151 5.3.2 实验部分151-152 5.3.2.1 NiO-YSZ中空纤维阳极和YSZ电解质膜的制备151-152 5.3.2.2 PNSM-YSZ复合阴极的制备152 5.3.3 结果与讨论152-156 5.3.4 结论156-157 5.4 本章小结157-158 参考文献158-163 第六章 全文工作总结163-165 6.1 本论文工作特色与主要创新163-164 6.2 不足之处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164-165 致谢165-167 在读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学术论文167-168

第五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年上半年行政工作要点

2008年2月23日,学校召开了春季校务工作会议,全面客观地总结了2007年学校工作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当前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并着重对2008年上半年的学校党政主要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基本思路。

根据校务工作会议精神,学校明确了2008年上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认真学习、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五十周年校庆为契机,抓住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985工程”和“211工程”等重大机遇,坚持“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继续实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一五”期间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和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动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促进学校可持续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

一、抓住机遇,大力推进“985工程”、“211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建设,加快推动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

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科学分析学校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刻把握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规律,以五十周年校庆为契机,紧紧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全面推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

今年是“985工程”二期建设的最后一年,要认真总结“985工程”二期建设经验,凝练建设成果,迎接“985工程”二期验收工作,同时做好“985工程”三期立项申报的准备工作。今年也是“211工程”三期建设的启动之年,要认真总结“211工程”建设成效和经验,同时要按照国家的部署,结合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的重点领域,凝聚力量,积极组织项目参与竞争申报,全面扎实做好“211工程”三期立项工作。全面参与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建设工作。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继续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合学校教学资源,着力提高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基础课课程讲座教授制度,继续引导一批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尤其是讲授基础课,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监管,推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确保教师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顺应学科发展趋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个性化学习,做好科学前沿引导,将知识传授型转变为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型。继续推动教育国际化,积极做好本科生赴境外访学、竞赛和夏令营等国际交流活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三、深化研究生培养资助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认真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有关精神,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突破口,积极加强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与联动,全面稳妥地做好我校研究生培养资助机制改革工作。积极推进研究生导师选聘机制、研究生招生机制等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继续加强各类研究生公共支撑体系建设,全面优化研究生培养环境。

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协同管理研究生的体制模式,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充分调动学院、系、导师参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大力开展与境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同时,聘请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研究生开设基础课、专业课和系列讲座,培养能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四、充分发挥我校优势与特色,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我校自主创新能力。

以科研基地建设为重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平台布局规划,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争取在能源、地球环境、公共安全、高能量密度物理、材料与化工、信息与电子等领域基地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做好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验收工作;推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三期建设。

以学科交叉为核心,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组织创新团队,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提升我校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能力。加强重大项目的过程管理,促进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

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的合作,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新机制,推进我校自主创新成果的转移与转化,提升我校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进一步规范科技产业管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的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

继续推进国际学术合作交流,以与国际一流团队、实验室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为目标,深入开展科技国际合作交流。

五、以人为本,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促进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重点加强教学科研、支撑和管理三支队伍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完成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和高级职员岗位聘用工作,继续做好新进人员公开招聘,认真开展教职工在职培训,提高教职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支持和促进教职工自我发展。

进一步加强人事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引进、成长、自我价值实现的良好环境;加强岗位管理,按岗聘用,完善合同管理,理顺各类人员的关系,深化全员聘用制度;完善编外人员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编外人员的用工工作。

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继续关心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共享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六、加强学生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要根据新形势下学生的新特点,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类学生管理制度,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配套实施“爱心工程”与“争夺工程”,继续推进校园阳光体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学生特殊群体思想、学业、心理、生活、安全、身体等6个“预警与援助体系”。完善各项奖助学体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关注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专项奖助学金爱心社团建设、管理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七、积极推进五十周年校庆各项工作。

今年是五十周年校庆年,以元旦启动仪式为标志已拉开了全年各项校庆活动的帷幕。五十周年校庆旨在“以庆促建,庆建结合”,在回顾学校五十年来辉煌而又曲折的历史基础上,重在把握当前的发展机遇,规划未来的发展目标。

今年在学校层面上重点组织开展好五十周年校庆庆典大会、北京纪念活动、少年班三十周年庆典、校庆宣传、校园环境整治与改造、校史编纂与校史馆建设等工作。各院系要做好本院系的纪念庆祝活动,要认真组织好本院系承办的各种学术年会;各单位要结合校庆工作,高度重视信息化和办公现代化建设,加快“一卡通”系统更新改造,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校园网各网站主管单位和部门及时更新所负责的中英文网站内容,准确反映学校最新的情况动态,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以五十周年校庆为契机,广泛联络和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全体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层面的各项活动,研讨、修订我校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并真诚感谢在各个不同时期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的教职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

校庆各项工作的组织开展要本着提前筹划、细节到位、协同合作的基本原则稳步推进。

八、加快“十一五”期间园区建设,完善优化应急保障机制,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按照我校“十一五”期间园区建设规划,加快园区整治和改造,大力改善校园环境,做好绿化、美化校园工作,加快东区北校门建设、校史馆和水上报告厅改造、校园周边灯饰等工程建设,加强对在建工程质量、安全的管理;加快“科大花园”建设进度,保证教职工按期入住。

建立学校应急保障机制,加强对水电气暖的管理,提倡节约文明,构建节约型校园。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深入研究、认真准备,面对社会物价上涨的形势,努力做好应对措施。

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和政治稳定工作,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机构,密切关注可能影响安全稳定的各种因素,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对学生宿舍、重点实验室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安全防护措施,对公共通道等部位进行重点防控,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管理秩序。

九、完善财务制度建设,加强监察审计工作,提高管理工作效能。

继续加强和完善学校各项财务制度建设,加强学校财务预算和各项收入、支出管理,严肃财经纪律,落实支出责任,在确保财务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监察审计部门要配合纪委加强对重点部门、岗位的监督,做好各部门的财务审计工作,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重点治理打击商业贿赂。

加强机关与院系的沟通与协调,提高管理工作效能。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理顺机关各部门的职能关系,落实岗位责任制,健全效能考评机制。

上一篇:诸葛亮吊孝的故事下一篇:中国梦是个什么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