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就业问卷

2024-04-24

劳动力转移就业问卷(通用8篇)

篇1:劳动力转移就业问卷

高淳县农村青年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调 查 问 卷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在您认为符合您想法的答案后打“√”● 本乡、本县企业招工信息您是否知道:知道一些()不知道()基本知道()● 当地企业招工您愿意去吗?愿意()不愿意()看情况()● 您不愿在本地企业务工的原因是:待遇低()发展前景小()业余生活枯燥()不能开阔眼界()● 您觉得当地企业工资待遇比外地企业低吗?是的()不是()不一定()● 有人说,在当地企业务工比外出打工可以省下不少开支,实际就等于多赚了钱,您这样认为吗?是的()不是()不一定()● 如果您在当地企业务工,是否能兼顾家里的农活?可以()不可以()一般()● 如果您在本地务工的工作与您理想中的工作相差太远,您会:继续安心工作()勉强工作()努力适应()辞职()● 如果您外出务工,主要目的会是:赚钱()外出见见世面()不愿干农活()实现自身价值()● 您所了解的外出务工的途径有:亲戚朋友介绍()政务劳动服务等中介组织()自己出去找()其他()● 您认为理想的务工地点:县内()本市()发达地区()无特殊期望()● 您羡慕在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的人吗?羡慕()不羡慕()● 您觉得在本地企业打工比外出打工更好吗?是的()不是()不一定()● 您现在在家务农主要从事什么?种田()养殖()副业()小生意()● 您觉得在家务农可以赚到比外出打工更多的钱吗?可以()不可以()不一定()● 当地有关部门有组织参加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吗?有()没有()● 您有参加过有关部门组织的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吗?有()没有()● 如果您想到本地企业务工,最想得到政府什么帮助?知识技能培训()介绍务工信息()政府部门统一组织()● 超市招收营业员与企业招收工人,您更愿去哪?超市()企业()● 用人企业到职业培训机构举办免费培训班,您愿意去吗?愿意()不愿意()● 您不愿外出务工的原因是:如今农民减负,种田不至于饿肚子()上有老下有小,没办法外出()不习惯企业上下班的节奏()不知道怎么出去()不敢出去闯,外出遇到很多困难()

篇2:劳动力转移就业问卷

1昆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调查问卷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架构和运行情况

1、本县(市)区(①设立了 ;②没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导小组;成立领导小组的,办公室设在 人力资源部门。

2、本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政职能的单位(科室)是 劳动就业科。

本辖区内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里,;②不是;)由就业局行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能;

3、本县(市)区(①有)在劳务输入地建立了服务机构;建立的服务机构有1个。名称是 倘甸“两区”农民就业工作劳动小组办公室。

4、本县(市)区(①有)创建劳务输出基地;辖区内有 9个劳务输出基地;

5、本县(市)区(②没有;)设有公益性劳务中介组织;辖区内共有0 个公益性劳务中介组织;

6、本县(市)区(①有;)非公益性中介组织;辖区内共有0个非公益性中介组织。

二、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情况

1、辖区内共有0个培训机构,其中公益性培训机构 0个;非公益性培训机构0个。

2、今年到目前为止,辖区内创业培训0 人,创业成功率%。

3、今年到目前为止,辖区内(②没有;)开展了劳动预备制培训,今年劳动预备制培训共培训0人

三、招用工信息及招聘活动情况

1、今年到目前为止,招用工信息的获取渠道大概比例为:通过上级部门传送的占 10%;政府网站获取的占 20%;劳务输入地服务机构传送的占20%过输入地劳务基地传送的占 20%;企业上门宣传的占30%

2、今年到目前为止,辖区内集中开展招聘活动10;过集中招聘活动转移农村劳动力196

4人就业。

四、开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情况

1、辖区内初步形成了1个劳务品牌,分别是:厨师

2、辖区内(①存在;由工作人员组织带队外出务工的情况;由工作人员组织带队外出务工的情况;

答:每年春节前后,9

个乡(镇)社保所在各乡(镇)组织人才招聘会,并由各乡镇社保所组织专人带

队外出输送到用工企业。

附件2

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表

填报单位:倘甸产业园区填报人:单位:个(人)2011年10月18日

篇3:劳动力转移就业问卷

一、文献综述

欧美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较早, 经典的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阐述了由于劳动力生产率差异形成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的分割, 劳动力转移就发生在这两个部门。随后托达罗模型加入城市失业率, 用劳动力迁移成本来解释劳动力转移过程。显然, 刘易斯模型认为城乡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是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托达罗模型则认为城乡居民的“预期收入差距”才是真正的原因, 但是这两个模型中“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前提假设与我国的城乡现状有所不符。

国内学者对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大多基于托达罗模型和雷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并得出城乡收入差距或者预期城乡收入差距是引起劳动力异地和就地转移的原因。因此,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异地转移, 同时就地转移劳动力呈波动上升趋势童玉芬 (2010) , 王新 (2009) 将其描述为“农村-农村工业”劳动力转移。但是鲜有学者从剖析农村劳动力收入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李明桥等 (2009) 通过建立进城务工、在乡务农 (务工) 净收益及其储蓄模型解释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钟摆现象”, 但是却没有涉及劳动力收入对劳动力生产状况的研究, 也就不能区分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自愿转移还是非自愿转移。由于外出务工能显著改变劳动力的收入状况和生活状况, 因此这很容易出现“羊群效应”, 而这部分劳动力转移更多的受城乡收入差距影响, 而不是由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随着城乡经济格局的改变, 农村劳动力还面临着各种支出 (主要为教育、医疗) 的压力和劳动力转移成本上升的新问题。

通过文献的解读发现, 从劳动力自愿转移与否角度研究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较少, 也不完善。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提取影响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并对各主要因素的影响进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以期得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二、“外出务工与否”的调查分析

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组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对西部12省进行的《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问卷调查 (1) , 提取与“外出务工与否”的如下指标:是否为外出打工者 (y) 、所属省份 (pr) 、人均耕地面积 (fpp) 、家庭总人数 (fm) 、16~60岁劳动力人数 (la) 、正上学子女数 (cs) 、性别 (sex) 、婚否 (mar) 、年龄 (age) 、文化程度 (edu) 、是否缺乏劳动力 (lag) 、家庭总收入 (lni) 、教育支出比例 (ore) 、医疗支出比例 (orm) 、农业生产支出比例 (ora) 和生活支出比例 (orl) 。运用以上变量对y进行logit回归可得:

注: (1) 教育支出比例 (ore) 与正上学子女数 (cs) 存在共线性, 故剔除。 (2) a表示系数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分别表示1%、5%、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由回归结果可知, 准R2为35.47%, P值为0表明整体回归是显著的。

从各变量的伴随概率看, 劳动力所属省份、人均耕地面积、家庭人数、16~60岁劳动力人数、性别和文化程度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 因此这些因素不会影响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否”的选择。其原因分析为:问卷考察地区为西部, 因此劳动力省际差别不明显;有、无外出务工户的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1.61亩和1.6亩, 相差不大, 因此这一因素对“外出务工与否”无影响;从家庭人数看, 西部农村家庭平均人数为4.5人, 16~60岁劳动力均值为3人, 有效劳动力率为67.95%, 表明农村劳动力比较丰富, 但这不是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西部农村医疗支出比例平均为13.1%, 对“外出务工与否”没有显著影响, 可能的原因为农村医保制度的推广。

对“外出务工与否”影响显著的几个因素分别为:正上学子女数、婚否、年龄、家庭是否缺乏劳动力、家庭总收入、农业投入支出比例和生活支出比例。问卷调查显示, 接受调查的农户正上学子女均数为1.1人, 最多为4人, 说明每个家庭至少都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子女, 同时西部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比为30.45%, 因此子女的教育支出成为劳动力外出务工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婚姻状况与外出务工与否反相关, 表明在外出务工户中未婚占绝大多数;家里是否缺乏劳动力这一因素虽然客观上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选择, 但在实际选择中, 劳动力把与支出相关的因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从家庭总收入的角度看, 家庭总收入包括了家庭日常生活支出、农业生产支出、子女的教育支出、医疗支出, 因此这一因素成为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否”的首要影响因素;根据样本数据, 有、无外出务工户的平均收入分别为27225元和16825元, 绝对量相差10400元, 有外出务工户比无外出务工户高出61.8%;从收入构成上看, 有外出务工户总收入的71.6%来自于务工收入, 无外出务工户总收入的79.32%来自于农业收入;农村家庭平均的农业支出比例和生活支出比例分别为16.5%和39.2%, 普遍反映出西部农村农业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比较低的状况, 因此改变现有生产和生活状况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三、实证检验

(一) 理论基础

由以上分析可知, 西部农村存在两类劳动力的转移, 一是自愿的富余劳动力转移, 主要是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二是非自愿的农业生产劳动力转移, 这部分劳动力主要是由于教育、医疗等支出引起。两类劳动力的转移很难进行区分, 但是非自愿转移更多受到收入因素的影响, 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因素却不仅限于此, 因此基于前文的问卷分析结论, 借鉴雷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找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系数值, 以此论证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是否“自愿”。

依据“推拉理论”, 农业部门是推力的来源, 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生产率和劳动力自身素质两个因素:其他条件不变, 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引起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 迫使劳动力进行转移;劳动力素质越高, 其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城市部门是拉力的来源, 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三个因素: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城镇部门的工资就对农村劳动力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城镇化水平越高, 可吸收农业部门转移劳动力就越多, 成功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城镇登记失业率主要影响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预期, 失业率越低, 劳动力对转移就更有信心, 在城镇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就更大, 反之则会限制其转移。

(二) 变量选取、说明及检验

表2显示了各变量的选取及处理方式, 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为1978-2009年, 数据来源于西部12省历年的《统计年鉴》及《新中国60年统计年鉴》。为消除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对数变换。使用IPS方法进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可得:变量Y、LP、LD、UR和UE在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 变量UL为10%显著性水平的一阶平稳, UL滞后一阶的经济意义为:本期的城镇化水平会在下一期对劳动力选择是否转移的预期产生影响。

(三) 模型形式的确定、估计及解释

根据本文选取的面板数据特点:个体全部为西部省份, 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 但相互之间又具有相似性, 因此其斜率和截距项有所不同。运用Hausman检验得统计量chi2 (6) =16.29, 其伴随概率为0.012, 因此拒绝原假设, 应该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使用聚类稳健的标准差进行固定效应回归, 其回归结果如下:

其中, 拟合优度为0.853, 统计量F=43.78其伴随概率为0, 说明整个回归方程显著。

回归结果显示, 第一产业人口占比Y与农村劳动力生产率LP、农村劳动力素质LD、城乡收入差距UR和城镇化UL呈负相关关系, 与城镇登记失业率呈正相关关系。从农业部门来讲, 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会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这一结论与问卷调查中“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30%的调查对象有外出务工的意愿”相符, 显然由于这两个方面转移的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城镇部门来讲, 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 (其系数为0.464) 对被解释变量Y的影响非常显著, 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重要的拉力, 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得益于不断扩大的城镇化水平, 因此这部分成功转移的劳动力应为自愿转移的劳动力。唯一会扩大第一产业人口占比的因素为城镇登记失业率,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对“是否能在城镇找到工作”的一种预期, 失业率越高, 农村劳动力就越不愿意转移, 由于其相关系数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说明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趋于理性、迫于各种支出而非自愿转移的可能性比较小, 这与问卷结果“35.2%的劳动力担心进城难找工作”相符。

进一步, 通过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模型 (LSDV) 对各省“自发劳动力转移与平均值的偏离”进行考察, 根据其值的大小分为三组:第一组主要是西部经济发展较快的重庆、四川和陕西地区, 其平均值为0.091;第二组的云南、贵州、西藏和新疆的平均值为0.048;第三组包括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和广西的自发劳动力转移偏离值平均为-0.014, 低于西部平均水平, 这可能与该地区的劳动力生产率不高、经济发展缓慢有关。

四、结论

问卷调查数据的logit回归结果显示, 正上学子女数、是否缺乏劳动力、医疗和农业支出显著影响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否”的选择, 表现出西部农村劳动力非自愿转移转移的特点。为了探究西部农村劳动力是“自愿”还是“非自愿”转移, 选取西部各省的面板数据进行个体固定效应回归, 回归结果显示, 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但是其回归系数相对较小, 而农村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素质、城镇化水平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劳动力转移高度相关 (且边际系数较大) , 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趋于更加理性, 从省际个体异质性结论可知农村自发劳动力的转移还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综合实证结论和问卷调查中的其他结论可得:西部农村地区存在少数由于家庭支出导致的“非自愿”转移劳动力, 从总体上讲, 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属于由农村劳动力生产率、劳动力素质、城镇化水平等的提高引起, 并表现为理性和“自愿”转移。

摘要:对“关于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logit回归可得, 正上学子女数、家庭医疗和农业支出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否”的选择, 搜集1978-2009年西部12省的面板数据对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农村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素质、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工业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高度相关, 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成为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从相关系数可得, 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由于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素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理性、“自愿”转移的特点。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西部,logit回归,面板数据

参考文献

[1]A.Lewis.A model of dualistic economic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s, 1954, 36:46-51.

[2]M P Todaro.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 59:138-148.

[3]童玉芬.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规模估算及其变动过程分析[J].人口研究, 2010, (5) :68-75.

[4]王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非城市化模式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09, (07) :63-68.

[5]陈星.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收入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09, (5) :61-64.

篇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研究

[关键词] 就业就业信息就业市场劳动者素质权益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而新农村建设重点需要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有限的耕地与日益膨胀的人口之间的突出矛盾,狭窄的土地上无法承载数量越来越庞大的农村就业大军。农村劳动力的过剩不仅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更重要的是成了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掀起“民工潮”,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改善了劳动力的利用状况,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伴随超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非常必要。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也为城市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靠打工取得收入已成为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主要途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落后状况。农民进城既为农村带回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又为家乡脱贫致富和实现农村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年~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实践证明,农民工流动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伴随超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农民工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由于大多数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因此他们很难进入高层次的产业,大多只从事简单的劳动。通过对河北某些村庄调查发现,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于建筑业、餐饮服务业和日常小商品零售业。其中,青壮年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业,停学的低龄女孩主要从事餐饮服务业,少数举家外出打工的从事商品零售业务。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管理不完善。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来看,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闭塞,所获的就业信息量少,外出打工一般是通过同乡、亲戚、朋友介绍或随同前往,缺少就业信息来源渠道。而且农村劳动力流动处于半无序流动,且盲目性大,据统计2003年,自发性转移的劳动力占36%,通过亲友介绍的占34%,而有组织的转移只有30%,这说明农村劳动力市场发展缓慢,就业机构不健全、中介组织自身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劳务市场的需求。已经到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农村管不着,社区也不纳入管理,出现管理上脱节。

3.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当前农民工就业过程中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如被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時。据有关方面调查,2004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至2004年底偿付比例为98.4%。2005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2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10%,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

4.户籍制度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使进城务工农民无法取得与当地城市居民平等竞争的权力和平等待遇,这一方面使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不能长期稳定就业,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力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流到农村。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长效机制研究

从长远来看,应探索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近期应抓好以下工作:

1.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要从长远考虑。首先要强化农村义务教育。目前的适学儿童十几年后将成为就业者,加强义务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素质。乡村教育与城市相比还比较落后,义务教育阶段过后,大部分学生就读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辍学。由于种种原因就读高中的学生高考后的升学率也比城市要低。那些没有考上大学或辍学的初中生也面临就业问题,而这部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社会、与就业需要相差甚远,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层次。

而对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已经存在的素质不高问题,要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政府要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平台。通过减免培训费,鼓励农民先培训,后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就业市场竞争力。据了解,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7年将对8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培训。阳光工程计划对20.5万人开展示范性技能培训,对5000人开展创业培训。同时引导性培训57万人,农业科技培训2万人。失地农民将成为今年“阳光工程”的重点培训对象。

2.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各级劳动保障服务部门要开展对当地农村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劳力状况,转移就业人员文化程度、流向等基本情况,建立劳动力资源库,为正确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在乡镇、村设立农民外出务工信息服务网点,开展招生与宣传,定期发布各种信息,免费为农民服务,动员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觉主动参加转移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与用工需求信息对接。

3.改革户籍制度。政府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问题列入中长期发展计划,改变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创造外部条件。不仅县及县以下城镇户口要放开,大中城市也要创造条件让那些已连续进城务工经商多年的劳动者能定居下来。目前,由于农民定居城市的成本太高,许多外出打工者在积累了一定的积蓄后,往往选择回乡过传统的农民生活。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尽量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定居城镇的成本,真正使他们从中解脱出来。

4.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我们要立足农业本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调整农业结构,努力扩大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据调查,在当前农业生产水平下,每亩蔬菜需投入的用工量在50个以上,比粮食作物多3倍,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且经济效益要高于粮食作物。如果全省蔬菜面积扩大10%,就可以增加2万以上劳动力就业。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和合理配置。其次,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精神、懂经营、善经销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拓宽流通渠道。最后,要立足农村,着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5.解决转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首先是子女教育问题。城市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这些孩子上学要交很多的择校费,而他们的父母收入本来就少,使他们在城市受教育的机会受到影响,也因此出现了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这种状况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也会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带来压力。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增加教育资源,缓解进城务工子女上学的压力;其次要规范社会投资基础教育的机制,随着进城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民办基础教育会缓解政府教育资源不足的压力。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等。相关部门要设立农民工权益维护机构,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共同处理重大侵权事件,参与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民工劳资纠纷、工伤事故及突发事件。有关部门要检查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企业用工交纳养老、工伤保险等规定的执行情况。同时,要制定一系列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关于促进就业、职业介绍、劳动合同、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的实施细则,从源头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策.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国研网

篇5:劳动力转移就业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问卷调查,我们是河南科技学院大三的学生,本次调查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自己的学年论文作准备,另一方面是为了了解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力资本约束,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人力资本中哪些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次调查以匿名形式进行,您的回答将完全处于保密状态,所有信息仅供研究之用,请放心作答!

调查信息:

1、性别:A 男B 女

2、年龄:A 22岁以下B 23~39岁C 40岁以上

3、受教育程度:A 初中以下B 初中C 高中D 大专及以上

4、您来自:A 农村B 城镇

5、从事职务:A 管理、专业技术人员B 公司职员C 批发、零售人员

D 服务人员(主要是低技能的服务类工作,如家政服务、勤杂人员、宾馆服务等)E 生产人员(工业、建筑业工业等)

6、个人经济支出中以下费用所占比例排序(由大到小):A(A 生活费

B 教育费C 医疗费D 技能培训费E 其他)

7、您对户口所在地的教育所报态度(C)

A 非常满意B 比较满意C 不太满意D 很不满意

8、您认为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差(A)

A 非常大,这也是家长想让孩子进城接受教育的原因之一

B 比较大

C 有点差距

D 没有差距

9、您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BC)

A 学历低B 缺乏工作经验C 没技能D 人生地不熟E 其他

10、您认为学到更多知识是你从农村转向城市工作的原因之一吗?(B)

A 是B 否

11、您认为流向城市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吗?(A)

A 是B否

12、您感觉在城市里生活质量提高了吗?(A)

A 是B 否

13、您感觉在城市生活您对健康以及养生知识关注多吗?(B)

A 是B 否

14、您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社了没?(A)

A 是B 否

15、在您转向城镇前是否定期到医院体检?(B)

A 是B 否

16、在您转向城镇前是否参加过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A)

A 是B 否

17、在您转向城镇前是否参加过有关健康知识方面的讲座?(B

A 是B 否B

篇6:劳动力转移就业问卷

一: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A 男B女

2.您的年龄:A.18—25岁B.26—35岁C.36—45岁

D.46—55岁E.56—65岁F.65岁以上

3您的职业:A.当地居民B.教师C公务员 D工人 E学生 F科技人员 G 其它

4.文化程度:A.小学B初中C 高中D大学E硕士F博士以上

5.您的月收入

A.1000元以下B.1000—2000元C.2000—4000元D.4000—6000元E.6000—8000元F.8000—10000元G.10000元以上

6婚姻状况:A未婚B已婚

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知识调查

7.你是否对新时期广东的核心工作任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有所关注?

A.是的,我常常关注报纸电视中的相关报道

B.不,我从不关心

C.我知道,但不清楚具体的措施和变化

8.对于以下产业双转移政策,您听说过哪些? A.实行产业转移集聚发展B.加大用地扶持力度C.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D.切实加强环境保护E.加快省内劳动力向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F.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G.鼓励企业招用本省农村劳动力H.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J.建立优秀农民工激励机制

9.你认为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在转型与升级?

A.是B.否C.不清楚

10.“十一五”规划突出地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您认为这一目标实现的状况如何?

A.效果较好B.效果较差C.有待进一步观察

11.您觉得广东省产业升级是否有必要性?

A 有B没有C不清楚

三.产业转型升级影响调查

12.你认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给市民带来的直接好处是

A.人民生活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B.生活水平与质量大大提高,经济收益增长

C.广东省的环境大大改善

13.您认为产业转型升级会带来什么影响()(可多选)

A居民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改变B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变C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D促进企业科技创新E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F目前尚不确定G其他_________。

14.您觉的目前您的居住地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A噪声污染 B大气污染水污染 C生态环境破坏 D其它

15.您觉得劳动力转移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可多选)

A.环境变好,种植方面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提高,市场价格良好

B.工厂兴建,很多人有了固定的工作

C.政府、村委会带动自主创业,很多人都自己做生意,收入增加了,生活变好了

D.很多年轻人外出工作,收入良好,生活得到改善

E.没有什么变化,反而变得更差了

F.其他------

16.产业的转型升级,政府为本地带来了以下哪些变化?

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为我们这些村民购买保险

B.建立完善的社会救济制度,为有需要的农民提供物资等的支持

C.加大社会福利保障,定期慰问我们,兴建一些娱乐设施,或保障我们住房的需要

D.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公路等),促进本村的经济发展

E.普及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我们的就业技能水平,提高我们的竞争力

F.政府应该明确自己职能,提高管理水平,能及时反映我们的17、您认为产业转移对于转出地和转入地的作用如何?

A对转出地和转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都有较大的作用;

B对转入地的产业发展有较大帮助,但可能造成转出地产业“空心化”,不利于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

C有利于转出地产业转型升级,但会使得欠发达地区继续珠三角产业发展的老路,不利于

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D对对转出地和转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作用都不大。

18.相关产业转移后,是否有新的产业进入?

A已经进入新的产业B正在引进新的产业C还没有新的产业进入

19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你认为本地的教育水平是否有所提高?

A.是B.否C.不清楚

20.您对本地的教育水平的满意度如何?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比较不满意E.非常不满意

21.如果要在外地工作(劳动力转移),您认为您的子女的教育水平至少要达到什么程度?

篇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

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对策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篇8:劳动力转移就业问卷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向调整

首先, 应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大力开发新兴工种和就业岗位。根据双转移政策精神, 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入城镇和二三产业。这种政策安排有两个基本理由:一是农业和农村已不需要大量劳动力, 二是农业和农村仍然存在大批剩余劳动力。这些认识往往只是看到了表象。一方面, 广东各地居民均具有务工经商的传统, 总觉得外出打拼机会多, 在外创业更风光。在很多农村, 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 长期脱离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 从人口的就业和生活特质来讲, 实际上已经转移出去, 已经转化为城镇人口, 只是在身份上 (户口上) 没有得到认可。很多农村现在已无多少富余劳动力, 绝大多数居民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另一方面, 农业不仅需要大量劳动力, 而且农业的深度开发, 尤其是农业产业化更是需要大批高素质农民, 有些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开发现代农业项目, 几乎找不到青壮年劳动力。如果将60岁以上已处于退休年龄的劳动者除外, 很多农村已经出现劳动力 (18~59岁) 不足的问题, 而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青年劳动力尤其不足。

广东下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首先应该着眼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通过转移就业培训, 让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农业、从农业生产进入农商领域, 合理引导农村社会分工, 在农村现有劳动力中, 分门别类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特别要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超前规划设计一批新兴工种, 并对部分技术工种的农民从业者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目前, 农业和农村围绕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正待分化出一批新工种新职业新岗位, 如农村水利工程、农作物种植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林业技术、渔业技术、农机技术、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收储、加工、质量管理、农资和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社会组织管理、信息技术服务、信贷中介服务、农业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等, 都需要专业人员。这些工种往往很难吸引大中专毕业生, 也很难由城镇从业人员下乡承担, 更不可能由政府部门来承接, 只能将一部分农民通过培训, 实现工种转化和社会分工。

支持部分工业企业把车间设在村间。引导城市部分企业将部分任务或工序分解到农村, 比如食品工业企业可以将原料初加工车间设在农村, 部分工业企业可以将组装、零部件加工等作业分包给农民家庭, 由企业提供机器设备、原材料和操作培训, 让农民利用自家或村集体闲置的房屋进行加工, 按件计酬。

其次, 合理规划和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一部分农民进城, 在城镇安家落户, 是优化农民生存和发展空间、推进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进城干什么?能否扎根?已成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问题。目前, 虽然已有五百多万农村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进城发展, 但这些进城者只是经过了简单的培训, 可以说大多数只是掌握了一个行业或工种的皮毛而已。因此, 对现有的转移劳动力而言, 还不能说是可以立足工商、扎根城镇的实质性转移, 只是暂时的换岗。

针对受过双转移政策性职业技能培训、已经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 (准市民) 实施稳定就业和落户城镇计划。很多地区主要面向当地的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开展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目的是向这些园区输送农民工, 缓解企业用工难题。但笔者发现, 很多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 很难适应工厂工作和城市生活方式。一些农民进城多年, 始终不能在城镇安家落户, 飘在城乡之间, 一些农民工较集中的企业流动率居高不下。部分农民进城两三年后还是回到农村, 转移就业失败。扶助农民转移就业、实现职业转换应该进行长期跟踪扶持。可以通过第一轮培训让农民实现由农民向工人的身份转变, 并争取在制造业和城市连续工作三到五年。期间持续进行职业转换培训, 使他们在工厂工作的同时, 接受某一服务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在离开工厂的时候可以顺利进入服务行业或自谋职业 (如经营个体经济) , 实现从工人到商人、个体经营者或自由从业者的转变, 从而能够保持职业的稳定, 并能在城镇扎根。

再次, 适应本地城镇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积极引导外流人员回乡创业。文化程度较高、活动能力较强、掌握一技之长的人员外流, 对很多农村是重大损失。应当积极引导农村出身的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进程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到农村创业发展, 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培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村文化和旅游等第三产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持资金中, 专门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这些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培训和社会服务活动, 重点将这部分人培育成连结工农、融合城乡、带动农民的两栖人才。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方式调整

一是变政府指令性培训向社会参与性培训转变

目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的主体是政府指定的部分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 以及与这些学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一些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由于政府指定少数教育培训机构承担, 从而使这一行业出现了计划经济的色彩和行业垄断性。一些受托培训机构简单地按照在校生的培训模式进行培训, 课程、教材开发和培训方式陈旧, 在课程、教材和培训模式的创新上又没有很高的积极性, 导致培训效果较差。应当改变政府指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做法, 转为主要由农业产业化企业、各市县农林类行业协会、各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创业协会、广大招工企业以及城市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承担, 尤其要促进社会各培训机构之间在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市场上形成竞争的局面, 通过行业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培训服务质量。

二是加强农民职业培训课程开发和培训模式研究

参照省、各地市社科规划办和教科规划办实施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课题立项规划申报的做法, 由省、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 每年设立一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研究课题, 对农民培训的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 不同专业、职业、工种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教材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并促成成果运用。由政府给予经费支持, 由有关高职学院、中职学校、技工学校组建农民技能开发研究和培训中心, 主动贴近农业、农村、农民的特点和需求专门研究、设计农民职业技能和开发相关培训课程。根本改变目前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以制造业 (工业) 加工工种为主要工种的培训内容和参照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全日制学生的培养模式, 大力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农、商、手工、服务类工种及职业技能。

三是制定实施农村劳动力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 计划

农村劳动力要想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内在要求, 增强环境适应能力、生存发展能力、职业竞争转换能力, 只有靠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围绕培育新兴农民、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促使进城农民市民化, 需要不断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引向深入, 实施农村劳动力全民终身教育制度。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应坚持常年进行, 不断增加和优化培训内容。增加农民现代科学技术普及培训、农民工职业转换技能培训、专业大户经营管理培训、农村干部研修等培训专项。实行农民教育券、学习卡制度, 免费向农民提供教育券、学习卡, 其经费由财政承担。实行农村劳动力继续教育积分制度。各种惠农性财政补贴标准、农民信贷条件、致富项目补助、开办经营实体、子女就学补助、合作医疗报销比例等, 以及其他有关公共服务, 均与农村劳动力继续教育积分情况挂钩。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资助手段调整

一是由资助农民个人培训转为扶持联户经营项目

目前, 广东各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行普惠制, 农民只要参加培训, 政府会向其个人提供培训费、生活费等费用补助。补助标准一般在1500~2000元左右。这种情况比较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刚刚启动时的情况, 那时需要培训的农民总数较大, 任务较重。但经过几年的大规模转移就业培训, 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大幅减少, 部分农村已经出现劳动力不足和人才奇缺的问题。应当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财政资金使用方式, 可采用创业项目导向资助法, 即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在本村、本镇或县城范围谋出路, 改变对单个参训农民给予补助的方式, 鼓励多个农民家庭联合举办创业致富项目, 对这种由多人 (多家庭) 参与、共同致富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从某种意义上, 将15万元 (1500元/人) 平分给100个农民作为培训费, 不如将15万元用于资助由100个农民参加的一个致富项目。

二是由省政府和各市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创业支持计划”

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创业支持专项资金”, 用于扶持农村转移劳动力创业成功项目。重点扶持务农创业项目、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项目和进城务工经商项目, 将这些项目打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创业示范项目, 以此激励和发扬农民的创业精神。

三是广泛发动农村创业成功人士在家乡设立各种互助式创业基金或农民创业协会

很多农村都有一批创业成功人士, 有些市县几乎每个乡镇、甚至每个村都有几名甚至几十名资产达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专业大户。鼓励这些创业成功人士设立创业基金和带头成立农民创业协会, 由这些乡间社会组织资助和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创业项目, 也可以采取“专业大户+一般农户”的直接带动模式创立一批致富项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配套政策调整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般而言, 凡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连续工作五年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第二代农民工, 其职业已经成为非农从业者, 这些人员一般不会退回农村, 也不会从事农业生产, 因此, 应将这些进城务工经商者纳入城镇人口, 不应再作为农村劳动力或农民, 支持其在城镇落户, 在人口统计和各项公共服务政策的安排上作为城镇人口进行统计和对待。除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人口在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城区范围可以适当提高落户门槛以控制城市人口过度膨胀之外, 其他各地级市在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落户方面应该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 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与城镇居民享有完全同等的待遇, 尽快实现全省所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我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一方面是为了帮助部分农村劳动力实现进城梦, 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 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切实享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惠。另一方面, 让他们腾出土地, 使仍旧留守农村和农业的劳动力能够改善经营条件, 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收入和其他社会福利。因此, 要采取有力措施, 促使进城务工经商并落户城镇的家庭实现土地流转, 以满足留守农民对承包更多土地的愿望。

三是加快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上一篇: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感悟下一篇:的节约用水口号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