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2024-04-14

202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精选8篇)

篇1:202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已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注重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前提下,积极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使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继续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2013年,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37.86万人,比2012年增加0.52万人,同比增长1.4%,呈平稳增长态势。

一、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劳务收入大幅度增加。2013年,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实现劳务收入68.28亿元,增长37.6%。

(二)青壮年和男性劳动力是农村外出务工的主力军。2013年,在三门峡市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中,从年龄结构上看,年龄为30岁以下的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40.0%;31-49岁的占47.1%;50岁及以上的占12.9%。从性别上看,男性劳动力占60.2%,女性劳动力占39.8%。

(三)外出务工劳动力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2013年,三门峡市农村外出劳动力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4.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5.2%。转移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六成以上。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以省内为主逐渐向省外地区快速发展。2013年,在三门峡市37.86万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省内转移19.13万人,占劳动力外出比重的50.5%,比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省外转移18.62万人,占劳动力外出比重的49.2%,比上年同期上升

2.6个百分点。境外就业1109人。

省外地区以中部地区为主,逐渐向东、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在省外转移人员中,在中部地区打工的占50.5%;在东部地区打工的占34.7%;在西部地区打工的占14.8%。

(五)外出劳动力以自发择业为主的态势正在逐渐改变。2013年,三门峡市自发外出25.20万人,有组织输出12.66万人,占外出总人数的33.4%。

二、目前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保障影响着土地的规模经营,制约了土地经济功能的发挥。一方面,由于土地的经营模式造成的效率较低,这就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有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外出的打工者仍然对土地存在着依赖,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权。而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妇女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劳动力的相对不足,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绝大部分有外出务工的家庭农业生产仅满足于自给自足,无法对市场做出更大贡献,使土地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劳动力出路不畅。目前,三门峡市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工业发展速度还不快,发展方向单

一、带动力不强,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势头虽比较强劲,但总体经济规模不大,吸纳劳动力的数量有限。城市对从事体力劳动的岗位已近饱和,难以再扩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乡村实现现代农业、改善产业结构,可以吸纳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因受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条件的限制,在现阶段也不能实现大规模的转移。

(三)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拥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但在户籍方面仍然难以得到身份上的转变。这种户籍制度导致大量的农村打工者在城市长期工作却难以得到城市户口,不能有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大多数农村务工者都干着城里人不愿干的“粗、重、脏、累、差”的工作。

(四)劳动力就业环境有待改善。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对农民工保护政策和加大对农民工保护力度,但农民工超时加班问题相当严重,个别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再加上不太健全的制度因素和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使绝大多数农民工不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参加任何劳动保险,导致农民工在就业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雇主或企业(单位)强迫缴纳押金、保证金或扣留身份证件的情况时有发生。

(五)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突出。老人病了缺人照顾,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不利于健康成长。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建议

(一)深化体制改革,逐步消除体制性障碍

当前,要畅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就必须对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把对农民工一些不合理的待遇制度进行改革。一是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政策上逐步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地位的平等,为农民工创造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生存发展条件。二是继续改革劳动就业制度。统一城乡就业政策,消除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在就业政策、就业安排上使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同等的待遇。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三是继续改革与户籍制度密切挂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障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

(二)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规模,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发展订单式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三)继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一是坚持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在鼓励农民跨地区流动、进入大中城市就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努力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要以现有的县城和少数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切实发挥小城镇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四)鼓励引导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机制

建设新型乡村工业试验区,加快农民工返乡创业建设,为志在创业的返乡农民工搭建创业平台,积极引导、鼓励外出转移劳动力返乡创业。对有创业意愿农民,有针对性地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能力。努力营造诚信环境、和谐氛围,为农民工提供大胆创业、放心创业的平台。

总之,农村劳动力迫切需要政府能够提供劳务输出信息和维权服务,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继续采取适当的方式免费对其进行培训,让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拥有一技之长或多项专业技能,提高竞争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扩展其就业空间和领域。

篇2:202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豫农科教〔2009〕40号

各省辖市农业局、财政局,有关院(校):

现将《2009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二日

2009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实施方

为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有效开展,培养造就一大批农村创业人才, 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办公厅等6部门《关于做好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09〕50号)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规范》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推动、部门监管、学校培训、地方扶持、农民创业”的思路,以增强农民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理念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创业人才的培训工作,为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09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任务2000人。通过创业培训和跟踪服务,使学员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学员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企业家。

三、培训对象和培训产业

培训对象重点从种养大户、农村经济组织带头人中选取。

培训产业重点选择比较效益高,增收潜力大,有利于规模化生产经营的行业或专业,如规模化养殖业、高效种植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

四、组织实施

(一)认定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由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统一认定,原则上从农业大中专院校中认定,2009年度共认定农民创业培训基地9所(见附件1)。

(二)下达培训任务。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根据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培训能力和各地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按照学员就近培训的原则,将培训任务下达到各省辖市培训基地(见附件1)。扩权县不再分开下达培训任务,由省辖市统一安排。

(三)学员遴选及组织。学员遴选采取自愿报名,乡镇推荐,择优选择的程序进行,具体程序是:各省辖市同培训基地会商,确定培训产业(专业)、开班时间,并将培训任务及产业(专业)下达到各县(市、区),2009年度每县原则上确定一个产业(专业)。各县(市、区)依据培训产业(专业)要求,将培训任务下达乡镇,原则上每个乡镇推荐1人。乡镇在学员申报的基础上,择优选择1人,报县农业局。县农业局审核把关后,统一将该县的学员送到指定的培训基地。

(四)组织开展培训。各培训基地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规范》的要求开展培训工作(见附件2)。

(五)抓好跟踪服务。培训结束后,培训基地对学员进行不少于2年的技术、信息、资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创业跟踪服务。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学员创办的企业或生产经营实体进行诊断,帮助学员解决创业发展难题。

五、资金安排

(一)资金安排。2009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

共安排资金500万元,资金从中央、省财政阳光工程资金中安排解决。农民创业培训的资金标准为2500元/人。

(二)资金的使用。农民创业培训资金,主要用于招生宣传费、教材费、授课费、场租费、场地实训实习费、考察费、学员食宿费、学员往返交通费、后续指导和管理服务费等,不得挪作他用。农民创业培训实行免费培训,培训期间不得向学员收取任何费用。

六、有关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农民创业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农业部门和培训基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各培训基地要明确一名院(校)级领导主抓此项工作,并确定专门机构来承担完成具体工作。各级阳光办要按照工作职责,积极配合培训基地做好学员的选拔和组织工作。

二要精心组织。各培训基地要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要选拔经验丰富、熟悉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来担任教学工作;要选择符合农民特点,形式新颖、农民欢迎的实用教材;要按产业编班,原则上每班50-60人;要做好市场考察、选择好实习基地,组织好学员的考察和实践实习工作;要建立教学管理、班主任职责、班委会和学员签到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教学管理工作。

三要严格资金管理。各培训基地要建立财务专帐,确定专人管理。严格按照农民创业培训资金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挪作他用。培训班结束后,各培训基地要向同级阳光办和财政部门报资金使用情况。对资金使用中违规违纪问题,一旦发现,除取消培训基地外,还要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四要加强信息报送。各培训基地要及时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方案;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学员台帐,并于每批次结束后及时上报;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学员档案,档案中要详细记载学员培训、考察、实习,以及创业发展跟踪服务等情况。档案由培训基地保存,并确定专人管理。培训结束后,各培训基地对培训工作要及时总结并报同级阳光办和财政部门。

五要加强监督管理。承担农民创业培训的学院(校)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对培训的真实性负责,保证培训时间和教学质量,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管理。省阳光办、省财政厅将定期不定期对培训基地进行检查和抽查,对各地阳光办学员组织情况和各培训基地的培训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培训工作结束后,省阳光办、省财政厅组织开展验收工作,检查和验收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安排农民创业培训任务的重要依据。

联 系 人:吴秀云联系电话:65918652

电子信箱:hnyggcbgs@sina.com

附件:1.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任务分配表

2.农业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分类培训规范(部分)》

3.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学员台帐

篇3:202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一、坚持多措并举推动转移, 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011年以来, 杞县坚持就地转移与向外输出两手抓, 不断扩大转移就业领域,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格局。

一是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抓住2011年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需求增加的机遇, 积极推行“免费培训、免费职业技能鉴定、免费职业介绍、全程维权、创业服务”五位一体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 主动出击, 想方设法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先后与郑州富士康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天堂伞业集团等20余家企业联系, 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后输送到对方企业工作。如葛岗镇、柿园乡、阳堌镇等与长三角、珠三角多家电子电器、卫生洁具生产企业, 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 2011年以来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16家企业输送劳动力1.2万人, 双方适时举办劳务招聘洽谈会, 并开展跟踪服务、慰问活动, 劳务人员和企业都非常满意。

二是拓展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空间。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三化”战略, 依托乡镇企业和区域经济, 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随着河南煤化集团聚甲醛、永大化工、东磁集团单晶硅、大用集团等大项目落户杞县工业园区, 带动了杞县9673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

三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会。继2009年全省“农民工服务月”启动仪式和2010年、2011年春季杞县连续两次举办了“春风进万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型专场招聘会后, 2012年1月31日, “2012年河南省‘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河南杞县—浙江德清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专场招聘会”又在杞县成功举行。河南省副省长王铁,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郭俊民, 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市长吉炳伟等领导出席了会议。现场有100多家用人单位进场设立了展台, 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 进场求职者达6000人, 达成用工意向4500人, 其中正式签约2600人, 并在招聘会当天政府就组织车辆14台, 免费向浙江德清县18家企业送去农民工800余人,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了一个好头, 实现了“开门红”。2011年以来, 杞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万人, 较上年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8.17万人, 占全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20万人的40%, 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务工收入17.2亿元。

四是深入外出务工人员家中, 了解和解决留守人员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生活问题, 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心病。2010年3月, 杞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向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留守人员献爱心活动的通知》 (杞政[2010]16号) , 文件要求人社、公安、教育、妇联、民政、农机等十几个部门要在自己职责范围内, 最大限度地为外出务工家庭留守人员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资帮助。

二、坚持技能培训促进转移,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转移层次

杞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在杞县政府的主导下,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组织培训。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为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工作部门, 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通知》, 健全培训网络, 完善培训内容, 逐步构建就业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培训就业一体化运作的工作机制。采取以城带乡、校企联合等方式, 加大对师资培训、设备更新、专业调整、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全年投入近200万元。2011年3月~5月, 杞县组织开展了“百日培训”活动, 22个乡镇和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参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性、技能提升培训活动, 开办了电焊、服装、计算机, 并对外出务工期间维权常识进行了培训, 3个多月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2万人。

三、坚持完善机制服务转移, 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基础建设

为加大杞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 杞县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李明哲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张杰为副组长, 人力资源、公安、工商、总工会、计生委、农林局、财政局的主要负责人及22个乡镇长为成员的“杞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组”,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霄贤兼任办公室主任,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为落实工作责任, 量化分解工作目标, 李明哲县长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员单位负责人、22个乡镇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并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单位负责人实绩的重要依据。

篇4:202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整合;均衡;多元化

一、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待转数量巨大,培训任务重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第一大省,2013年年末总人口为10601万人,比2012年增加58万人,常住人口9413万人,比2012年增加7万人。2013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4123万人,比2012年增加132万人,增长3.31%;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8%,比2012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全省耕地面积11889万亩,平原、山地和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6%、26%、18%,人均耕地1.21亩。人均耕地面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少,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将处在战略性结构大调整过程中,中原经济区、航空港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推进,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但是依据河南现有的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下降、经济环境转型、农民文件技术素质不高和等基本情况,在新时期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保障劳动力成功转移的有效途径是开展多种形式、覆盖面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从而提升人力资本,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实质性转移。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农民受到更好的教育为年轻农民寻找非农业工作创造了条件,因为他们大概能靠新获得的能力到农业部门以外去赚更多的钱。因此,通过培训可以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1]。

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遇到限制因素之一是来自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不高的难题,只有对其进行必要的劳动技能和社会融入等方面培训,才能够提高农民收入[2] (如表1),更好的适应“三化”和产业升级进程中的客观要求。近些年来,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和劳动力资源的大省,非常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见表2),出台相关文件,制定实施方案,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取得了很大成绩。

二、当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足、培训资源分散

通过对中牟县5乡10村1000名农民工随机访谈发现,95.4%的受访农民工认为急需技能培训,有了技能,才能挣更多的钱,但 25.2%的受访人根本不知道政府主导的相关培训,即便知道,也有23.5%的受访者不清楚具体的申请程序,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宣传力度不足。

目前,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人力資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国资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这一方面说明培训资源的来源多样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培训市场的管理混乱。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补贴政策缺乏法律保障。在利益的驱动下,各部门成立了各级各类农民转移培训机构。更有甚者,一些机构在根本不具备基本培训条件的情况下,为了套取培训资金,在不能保证培训内容、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的情况下夸大宣传吸引生源,导致农民参加转移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10%的受访者不看好转移培训的原因之一。

2.培训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职业培训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省内大中城市,而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小城镇,多数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培训所需设施、设备,培训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

以201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项目为例,农村人口绝对数和相对数在全省都比较大的开封和南阳却都只有1个。况且开封经济发展条件有限,财力不足,市、县级财政要积极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很困难。

3.转移培训需求多元化

近年来,义务教育的普及促使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新一代的农民工(指80后、90后出生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据河南省共青团统计,新一代农民工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占到了70%左右,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对职业培训有着更高的要求。老一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外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求生存,因此针对他们的培训层次较低。因此,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应该是动态的、全面的、综合的,不仅要重视职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教育,也要重视其在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基本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在产业升级,沿海产业不断向中部转移新形势下,返乡创业蓬勃兴起。一些在进城务工期间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在政策的扶持下,凭借多年的就业积累和对家乡的了解,选择回乡创业。因此,我省在劳动力培训过程中也要积极培养学员的创业意识。

劳动力本地转移比重增加。随着国家由东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转移及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还有农民工拖家带口,“离土不能离乡”的顾虑,农村劳动力选择本地就业者比重逐步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培训课程的开设要与转移就业区域流向和就业岗位等因素密切联系,促使河南省各地区劳动力在培训课程的设置、师资培训等环节做出相应的改进。

三、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建议

1.大力宣传,提高意识

农民工对转移培训的意义、作用、国家政策等认识程度,取决于自身和政府两个方面。从农民工自身来看,培训成本不仅包括培训学费、食宿费、交通费、中介费等直接支出,还包括培训中和后续所产生的机会和间接成本,如误工费、迁移费用、职业变更费用等。巨大的成本和预期收益的差距以及社会保障、子女教育、户籍制度等方面的城市融入问题,降低了农民接受转移培训的意愿。因此,要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使全社会和转移农民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训舆论环境。从国家层面看,相比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缺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立法。发达国际往往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作为基本国策,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地位、内容和保障条件,规范政府有关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根据我省的情况,现阶段,要多方面、多渠道的大力宣传转移培训的重要性,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健康、有序、稳步地发展。

2.整合资源,规范办学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多,涉及范围广,负责部门多且缺乏统一管理及统筹规划,培训效能低,培训效果难以保证,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体系。因此,必须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推进,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形成统一管理、优势互补的局面,从而达到农民、培训机构以及用人单位三方满意。这也就需要整合管理资源、补贴资源和培训资源等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整合管理资源指的是建立统一的培训管理或培训协调机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多头管理的问题。其次,整合补贴资源是指统一管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补贴,简化补贴程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最后,整合培训资源是指由政府出面整合和规范各类培训机构,包括政府部门直接建或合法建立的各种培训机构,也包括不同层次的成人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地方经济,根据培训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基本技能培训、高级技能培训和特色技能培训等培训体系,制定规范实用的培训目标、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规范办学,提高受训农民专业过程中的就业竞争力。

3.倾斜到位,振兴全省

河南省各地发展的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农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市、农业大县的发展快慢直接影响河南全省的振兴速度。因此,对这些地方要进行倾斜,并且到位。一是市、县级财政积极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并建立预算支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长效机制下,省级财政适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二是增加“雨露计划”名额。围绕增强贫困群众就业能力,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实施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助学工程、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工程、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组织社会力量实施企业就近就地培训就业工程。三是增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名额。根据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对后备技能人才的需求,发挥技工院校培育后备技能人才的“蓄水池”作用,对这些地方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有就业意愿的退役士兵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进行劳动预备制培训。四是鼓励、扶持“培训一转移”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公司,增加劳务输出培训,提高劳务输出数量。

4.落实政策,扶持创业

充分发挥带动就业的创业作用。一是实施能力促创业计划。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各类人员,根据创业不同阶段需求和创业项目特点,开展“创业意识+创办企业+创业实训”系列创业培训。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简化小额担保贷款手续,积极向他们提供信贷支持,尽量扩大返乡创业农民工申请贷款、抵押担保财产的范围。三是落实优惠政策。比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登记注册以后,政府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扶持期,实行税费减免。四是加强宣传表彰。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对在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返乡创业人员,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設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第2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5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基金来源:本文系王蕾主持的“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就业问题研究”,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3B393)阶段性成果

篇5:202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2008年,湖南各地认真贯彻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上下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对全省3700个农户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状况监测,2008年湖南农村劳务经济平稳发展,非农收入增加仍是2008年湖南农民增收的重要亮点之一。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基本状况

1、农村劳动力就业业劳动力10596人,在已经就业的10596成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2、农业就业比例高力达到3894人,占全业劳动力的63.3%。其

3、外出务工人数减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万人,下降1%。

4、外出务工者7成者的就业地点按省内力中,有71.5%的在省动力中,直接到省外

5、东部地区和地级69.3%集中在东部沿海劳动力就业的地区类比上年的42.4%提高了个百分点;在建制镇及可见,东部地区和地

6、劳动力外出方式外出的超过了一半,为织外出的占3.5%,通劳务输出的工作力度分。据调查,2008年3700个农户劳动力人数业率为99.6%,说明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中,只有2934人离开乡镇外出就业,仅占就业在家乡留守。

模大。在调查期间已经就业的10596个劳动就业劳动力的36.7%;在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在农、牧业就业的劳动力分别占全部就业劳。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2008年我省农村外算,2008年我省农村外出劳务总人数(含本乡、以上在省外务工,首次外出者7成首选省外。省外进行划分,则可发现,2008年我省农村在外务工,比2007年的71.2%提高了0.3个百分业的占70%,即7成劳动者首次外出即直接到市对外出劳动力的吸引力仍然最强。2008年区,29.5%的在中部地区,与上年相比变化不看,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就业的占19.9%;在地1.4个百分点;在县级市就业的占19.9%,比上他地区就业的占16.4%,比上年的14.8%上升城市对我省外出劳动力的吸引力仍然是最强的然以亲友介绍为主。2008年我省农村外出劳动51.8%,仍然高居第一位,其次是自发外出的占政府组织外出的占1.6%。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但劳动力外出方式变化不大。

10636人,其中就但值得关注的是,动力的27.7%,7中,非农就业劳动6702人,占全部就力的57%和5.8%。劳务人数略有下降。)比上年减少14.85果将湖南外出务工镇以外劳务的劳动。在首次外出的劳外闯荡。

省农村外出劳动力。从我省农村外出市就业的占43.8%,的23.1%下降了3.21.6个百分点。由此

中,通过亲友介绍43.1%,通过中介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充为就。人劳仍、规力部中动少出测镇如与乡点就省城我地大型级年其级。仍力过各,7、外出劳动力就业仍以制造业为主,建筑业和为居民服务的行业紧随其后。2008年我省农村外出务工者中从事制造业的占54%,占全部外出从业人数的第一位,其次是建筑业占15.2%,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占10.2%,居第三位。在金融危机受影响最深的制造业中,我省农村外出劳动者从业比重高,会对农民增收带来一定影响。

8、85.5%的外出劳动力年龄在40岁以下。从对外出务工者的年龄状况看,21-25岁者最多,占总数的29.8%,其次是26-30岁的占17.7%,16-20岁的占15.4%,位居第三。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8龄超过50岁仍在外面务工

9、外出务工者文化素质度与农村全部劳动力比较程度的占62.6%,高11.6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5%,占比例明显低于农村平均水平已成为农民工外出务10、5.3%的农户选择举高和农民生活消费方式的据对全省370个村的调查外迁人数27153人,占总

二、农村劳动力接受培

1、农村劳动力总体接样调查,2008年3700个被总数的21.1%。在已接受发参加培训的占71.6%,2、农村劳动力自发参加的比例变化不大,但农村劳百分点。同时,在未受过定程度上说明农村劳动力识。

我省农村外出劳动力中打工者也占到了总数的明显高于农村全部劳动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3.9个百分点。由此可平,高学历的所占比例谋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外迁。随着农村劳务经益变化,一些经济上实2008年,举家外迁户达数的5%。的基本情况

培训的比例变化不大。查农户中,接受过专业训的劳动力中,政府组上年相比,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比例明显提高。力自发参加培训的比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中培训的需求较强,他们40岁及以4.3%。

。2008年我11.6%,低占18.4%,目前外出显高于农村的迅猛发相对较强的7718户,对全省农村培训的劳动的占9.3%受培训的比上年相比,还是有明显有33.8%的要学习真正的占总数的85.5%,但年省农村外出劳动力文化程19.6个百分点;初中文化高4.1个百分点;中专及务工人员中,低学历的所均水平,有一定的文化、农民收入水平的逐年提户举家外迁到了城镇。农户总数的5.3%,举家劳动力接受培训状况的抽共有2248人,占劳动力企业组织的占19.1%,自变化不大。

管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高,比上年提高了1.8个愿意接受培训。这在一实用价值的专业技能知年,下的力:占个的高见水明平工

家济展日力农,到占人训受据调力培织,与接例与尽动例提专,人对需有

3、外出务工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比例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我省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占37.6%,比全省平均受训比例高16.5个百分点。

三、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的基本情况1、98.7%的农村劳动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湖南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积极性高涨,参合率高。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08年湖南农村劳动力参合率达到同比提高了27%。

2、务工者劳动中,与雇主签订劳和2.8个百分点。

3、省外务工者2008年,在省外务者与雇主签订劳动参加工伤保险的比外低14.3个百分点

四、农村外出劳

1、外出务工者算,我省农村外出即平均每人全年少2、7成以上外出统计,农村外出从6个月的占16.2%上。

3、在外务工年统计,2008年湖南次是在中部地区,业者在西部地区就98.7%,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障状况有明显改善。抽样调查结合同的占42.5%,参加了工伤保动保障状况明显好于省内。从不的劳动者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同的比例只有28.2%,比省外为26.7%,而省内务工的劳动者 力工作时间、收入及其对农民均在外务工时间7.63个月。据对工者平均在外务工时间为7.63作了6.9天。

工者在外从业时间在半年以上劳动力在外从业时间1个月以内6个月以上的占76.4%,即七成收入以在西部地区就业为最高。村外出从业者在西部地区从业收入为6616.07元;第三才是东获得的年收入比在东部地区高点。农民人均报销医疗费用14.37元,果表明,2008年我省农村外出务工者险的占22.7%,分别比上年提高了3.6同区域外出务工者的社会保障状况看,比例为48.1%,而在省内务工的劳动19.9个百分点;在省外务工的劳动者加工伤保险的比例只有12.4%,比省收的贡献

3700户中外出务工人员的抽样调查推月,比上年的7.86个月少0.23个月,对外出劳动者在外从业时间的分组的占0.6%,1-3个月的占6.9%,3-上的务工人员在外从业时间在半年以据对外出劳动者在外从业地域的分组得的年收入最高,为7532.69元;其地区,年收入为6052.11元。外出从将近四分之一。

保动

劳工的合低例参。动增平务个工务。据业,以总农获年部业了

4、拖欠工资状况大有好转。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治理农民工工资拖欠取得了明显成效。监测结果显示,2008年我省外出农民工中,被雇主拖欠工资的只占0.2%,人均被拖欠工资额为971.43元,比上年的1555.56元下降了584.13元,下降了37.6%。

5、非农收入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亮点。2008年,尽管我省主要农产品生产形势较好,农产品生产价格也上涨了26.7%,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大幅上涨了26.5%,*农业增收显然难度较大。因此,在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纯收入达到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

五、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与转

1、健全劳务输出资源网络。以劳将劳务输出资源网络覆盖全省每一个有序化、合理化。

2、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各地定点培训机构、职业技术学校、社会质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乡镇务,使农村劳动力能够方便、快捷地

3、开展劳务信息服务工作。各地信息专栏,建立劳务信息台帐,全方

4、消除“零转移就业家庭”。各地庭”台帐,对农村“零转移家庭”实行“了解其转移就业情况,建立“零转移就

5、继续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求发展,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发展农业产业化。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农民收入。

况下,要增收还是不能离开非农收2554.88元,占全部纯收入的比例为到51.7%。的几点建议

就业部门为核心,加强乡镇劳动工镇,并延伸到县外、省外,使劳务结合本地未转移就业劳动者的培训类培训机构开展适合市场需求和农时传递培训信息,宣传培训政策,加职业技能培训。

培育农村劳务经纪人,配备劳务信开展劳务信息服务工作。

在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基础上,建包两送”的办法,提供一对一的转移家庭”随出现、随帮扶、随消除的实现企农“双赢”。依托各地资源建方向。因此,各地要扶持和壮大涉户生产的发展,还可以安排农村剩(龙立珍)

篇6:202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工作实施方案

2012年XXX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三次党代会、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区委三届三次全会及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为重点,继续在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有序转移就业、转移实效等方面力求突破,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稳定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步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XX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目标任务

2012年上级下达转移培训任务20580人,转移输出任务24820人;举办现场招聘会5场。XXX结合实际2012年计划转移培训目标为21380人,计划转移输出目标为25020人;举办现场招聘会6场。分部门情况为:区农业局培训任务10000人,转移输出12000人,举办现场招聘会4场;区扶贫办培训任务3600人,转移输出4100人;区人社局培训任务5000人,转移输出5000人,举办现场招聘会2场;区教育局培训任务1280人,转移输出1600人;区妇联培训任务800人,转移输出1200人;团区委培训任务700人,转-1-

移输出1120人。转移培训分乡镇情况为:xx3810人、xx3200人、xx2490人、xx 1120人、xx1390人、xx3160人、xx2440人、xx1090人、xx1340人、xx1340人。转移输出分乡镇情况为:xx4569人、xx3685人、xx2848人、xx1226人、xx1770人、xx3625人、xx2895人、xx1350人、xx1524人、xx1528人。

二、项目实施完成时限及时间进度

项目实施期限为1年,即2012年。年项目计划分为四季度完成,各季度培训任务为5345人,转移就业6255人。对培训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分专业进行培训,做到培训一批、就近转移或输出一批、安排就业一批;年内组织召开现场招聘会6场次。计划在7月底前召开3场次,12月底前召开3场次。各乡镇、街道,相关各部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做到按月完善培训报表,认真做好培训项目的档案、报表、总结等工作,年底迎接区、市部门检查验收。

三、培训范围、内容、时间和主要形式

(一)培训范围:培训对象主要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质较高,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的农村16岁至45岁青壮年劳动力和在岗农民工。库区移民、异地搬迁人员、失地人员、部分优势行业在岗人员。

(二)培训内容:以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引导性培训为辅。技能培训重点:农机驾驶操作、农产品加工、种植业、养殖业、农村服务业、建筑业、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汽车修理、电氧焊等相关技能培训。

1、引导性培训。主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旨在培养农民工牢固树立新的就业理念,提高就业能力,适应新的生活需要,增强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引导性培训主要由市、区各相关职能部门及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特别是劳动力输出地统筹组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集中办班、开办夜校、农民之家、咨询服务、印发资料及广播、电视、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多方位灵活开展。

2、职业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有效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按国家职业标准,安排和设臵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及课程,进行基本技能、技术操作规程强化训练。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重点是家政服务、农机驾驶与维修、餐饮、酒店、计算机应用、缝纫等行业的职业技能。

3.开展培训就业指导与服务。把培训与就业指导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延伸培训链,增强培训服务功能,提高培训效益,促进就业。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建立政策和信息服务平台,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健康发展。

(三)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一般为引导性公共知识培训3-7天、职业技能培训1-6个月,特殊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时间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行调整。

(四)培训形式

主要培训形式是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全区各类

教育培训机构、相关行业和厂家等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介入技能培训。要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点培训和定向培训等有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坚持职业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普通培训与证书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面对面授课与运用现代远程手段培训相结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灵活多样和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理论结合实践,突出、强化实际操作能力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培训的组织和工作措施

(一)培训的组织

1、政府扶持,部门配合。区委、区政府将高度关注、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加强管理,加大投入。相关区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强化服务,共同做好政策指导、督促检查和各项服务工作。

2、逐级负责,区级为主。着力推行分级负责制。建立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基本情况档案,根据市场和群众的需求协调组织实施培训;乡镇级负责建立本辖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情况档案,并及时将动态情况反馈给区级。

3、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引导性培训主要依靠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司法援助中心,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司法所以及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职业技能培训主要依托市技校,市、区劳动力就业培训指导中心,市、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及区农机学校等、这些单位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

备,仪器设备生活设施齐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组织参与培训。

(二)工作的措施

1、加强领导,确保年度任务按期完成,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任组长,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区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领导小组,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区“阳光工程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协调、监督和检查。

2、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一是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由区政府劳与各乡镇(街道)签订培训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二是规范台帐建设,台帐登记、月报数据,要详实统一。三是加强培训补助资金管理,认真按照“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确保培训补助经费直补农民,以补促学。

3、狠抓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各乡镇街道和区职能培训部门要把提高培训质量,作为解决农民工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有效举措来抓。要创新培训模式,结合情和产业发展实际,开展“上门培训、就地培训、就近转移”,“扶贫帮困、资助培训”等办法,切实解决农民交不起学费、不能学以致用等问题。

4、抓好转移就业。坚持走外输和内转并举的转移就业路子,增加订单培训、委托培训比重,帮助农民有序转移。

5、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培训任务按质按量完成。区劳转办要按照省、市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

重点检查、随机抽查、电话查询等方式开展经常性检查督办,确保培训工作按规范运作,不出问题。重点检查监督制度执行、培训任务的完成,培训质量、补助资金的落实和就业安臵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通过强化督导检查,推动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6、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区劳转办、各乡镇街道及区培训职能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进一步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关政策。二是积极宣传全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好的机制、模式、经验和做法。三是宣传典型经验和典型学员在外事迹,及时向上级劳转办、农业信息网报送培训动态和经验材料。

篇7:202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5月份,三门峡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但工业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大多数指标与年初预期目标均有较大差距。

一、工业经济保持增长,但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5月份,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7.51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9.6%,增速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列第16位;1—5月,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59.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增速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列第11位。三门峡市工业生产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增速低迷,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4月份三门峡市工业生产增速滑落至9.2%,5月份仍然是个位数增长,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且差距进一步拉大(4月份差距为1.7个百分点)。

二是大型企业生产下降幅度进一步加深。5月份,三门峡市大型企业完成增加值7.5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1%,比4月份降幅加深1.7个百分点。大型企业2、3月份为增长,4月份开始出现下降,5月份降幅更深,成为三门峡市工业增速整体较低的主因。5月份大型企业拉低三门峡市工业生产增速1.5个百分点。

三是八成以上行业保持增长,但部分重点行业下降明显。5月份,三门峡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9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占80.6%。7个下降的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月份完成工业增加值5.6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2%,下拉工业整体增速0.7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2亿元,下降1.5%,下拉工业整体增速0.1个百分点。

四是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5月份,三门峡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7.74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9.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9.5个百分点。1—5月,三门峡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35.31亿元,同比增长11.1%。

1—5月份,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7%,增幅比1—4月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03.8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降幅比1—4月份加深0.8个百分点;实现税金26.8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5%,降幅比1—4月收窄4.8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前5个月,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1.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7%,增速在18个省辖市中列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新入库项目大幅度增加。5月份,三门峡市新入库投资项目(含房地产项目)9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6个,新项目占全部建设项目的比重达到27.2%。第一产业投资增速远远高于第二、第三产业。1—5月份,三门峡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7.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6.66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57.43亿元,增长23.3%。民间投资增长快于国有投资。

1—5月份,三门峡市民间投资完成291.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7%,国有单位投资完成129.30亿元,仅增长18.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减缓。1—5月份,三门峡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7.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0%,增速比1—4月份回落15.6个百分点,在18个省辖市中的位次下滑到了第7位,比1—4月份下降4个位次;商品房销售面积29.57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14.3%, 降幅比1—4月份加深5.6个百分点,增速在18个省辖市中列第17位,和1—4月份位次持平。

三、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

5月份,三门峡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3.1%;1—5月,三门峡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增速在18个省辖市中列第6位。

1—5月份,三门峡市实现进出口总值1018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0%。其中:进口总值4471万美元,下降20.6%;出口总值5711万美元,增长0.5%。

1—5月份,三门峡市实际利用外资4079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新签直接利用外资合同8个,同比增长33%。

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前5个月,三门峡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5.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增速在18个省辖市中列第10位。其中:营业税完成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企业所得税完成2.09亿元,增长25.4%,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1.33亿元,增长13.6%,国内增值税完成3.01亿元,下降4.7%,个人所得税完成0.63亿元,下降3.9%,资源税完成2.25亿元,下降1.9%。前5个月,三门峡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8.69亿元,同比增长9.4%。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教育支出完成10.11亿元,增长6.6%;农林水事务支出5.62亿元,增长24.8%;

医疗卫生支出5.41亿元,增长24%。

五、金融市场运行平稳,贷款增速居于前列

5月末,三门峡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39.81亿元,比年初增加3.78亿元,增长0.4%,增速在18个省辖市中居第17位;各项贷款余额588.57亿元,比年初增加40.41亿元,增长7.37%,增速在18个省辖市中居第5位。

六、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提高

5月份,三门峡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6%,涨幅比4月份提高0.6个百分点。

篇8:202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2004~2009年, 连续5年, 中共中央针对“三农”问题下发了一系列的中央文件。2013年, 若干重大会议围绕城镇化展开, 同年6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同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讨论了有关城镇化建设的议题;同年12月12日至13日, 中央经济会议召开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城镇化会议, 与会代表针对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问题, 均指出“人是城镇化的核心, 即城镇化的关键是解决农村人口‘如何市民化’的问题, 市民化的关键是要有稳定的就业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为了让城镇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即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全国应实行统一居住证制度, 使基本公共服务按居住证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 为人口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同时在教育、医保、养老等方面实行体制改革”。

作为全国户籍人口和劳动力输出第一大省, 河南省的城镇化比率及质量在全国排名都较为落后, 在整个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上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提高我省城镇化改革的速度及质量, 如何加快我省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步伐, 以及如何实现切实解决转移农村人口的市民化问题, 就成为化解就业难题, 保障我省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就业是民生之本, 因此, 就业问题不解决, 一省乃至一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 都是空谈。

2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

近年来,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小有成效, 转移数量在全国排名居于前列, 作为全国人口和劳动力输出第一大省, 2013年末, 全省总人口为10601万人, 全省城镇常住人口4123万人, 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8%。农村实际劳动力4800万人, 其中富余劳动力3200万人, 截止到2013年底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60万人。目前, 河南省正处在战略性结构大调整过程中, 中原经济区、航空港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推进, 沿海产业不断向中部转移以及很多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或投产, 使得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速度不断加快。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转移规模逐年递增百万, 省内转移人数比重显著增加, 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数不断增多等态势。另外, 据测算, 到2020年还有1000多万农业人口亟待转移, 就业岗位供需缺口较大。因此,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问题, 阻碍其市民化转变的步伐。

2.1 农村转移人口职业技能水平低下, 岗位胜任能力差

总体来讲, 农村转移人口平均年龄较小, 受教育程度较低, 职业技能水平低, 岗位胜任能力差。而目前全省尚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 90%左右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以及45岁以上妇女和55岁以上男性群体, 转移就业难度较大, 可见实现市民化就业的机遇和挑战共存。教育水平偏低意味着劳动力对于岗位的选择偏窄, 胜任能力差, 因此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岗位。其负面影响还表现在: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低将会减弱其外出就业的动机, 没有剩余劳动力的参与,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便无法实现, 新型工业化便不能推进, 新型农业现代化也无法实施;二是综合素质低不利于转移劳动力接受城市先进理念, 融入城市文明, 进而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综合素质低将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对于人才的需求。

2.2 市民化就业社会保障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 河南在农业人口市民化的社会保障体制健全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 以及农民工职业不固定、流动性大、失业率高等原因, 再加上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较差, 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 逃避社保责任, 造成了河南农业转移人口整体参保率不高, 从而造成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不稳定性。

由于河南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缺乏规范的就业指导, 农民工缺少获知就业信息的渠道, 外出就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表现在:一是农民工进城务工多是通过非正规渠道, 如亲友介绍或自发外出, 而选择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正规就业部门的比例很低;二是政府在公共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上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 且由于经费划拨问题以及地域和部门分割等原因, 培训效率和效果均差强人意。

2.3 农民工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令人忧虑

正是由于政府部门对于农村转移劳动人口的就业社会保障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 再加上农民工外出就业比较分散, 多以个人或小团体出现, 缺乏统一正规组织, 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 他们的合法权益总是受到侵害。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严重, 尤其是节前或是年前;二是工作环境恶劣;三是农民工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加班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农村劳动力转移, 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 他们的子女被留在农村家里, 成为“留守儿童”。所以农民工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两难选择。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和成长出现的问题, 有些基层干部指出,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最大成本是牺牲了下一代人的教育。

3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问题对策

3.1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之一就是提供更多的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工作岗位。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河南省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发展服务业就是要全面提高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 把发展特色服务业、发展物流、金融、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推进城镇化有机结合, 从而吸引农民向城镇转移就业、集中居住。

3.2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 促进农民工平等就业

3.2.1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标准

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对于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就业歧视, 保障农民工的自由流动和平等就业,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打破现有制约劳动力市场流动的制度, 建立统一的城乡就业标准, 进一步淡化就业领域的地域性和户籍条件, 真正确立劳动力的市场主体地位, 真正实现由市场自主调整劳动力资源配置, 使劳动力市场中的每个个体, 尤其是农民工, 都能平等地参与竞争, 最终实现劳动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3.2.2 完善非正规就业制度

非正规就业是我国目前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模式, 大量过剩的低素质劳动力无法通过有限的正规部门充分吸纳, 而非正规部门经营方式灵活、对劳动技能要求较低、资金投入较少, 逐渐成为我国主要城市的就业渠道和新增就业岗位的来源。我们应该正视并力求改变这种现象, 通过完善非正规就业制度以促进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职业发展。首先, 要确定非正规就业的法律地位, 使非正规就业合法化、明朗化, 明确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与雇主的权利义务关系。其次, 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和管理经验,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协调职能部门的关系, 为非正规就业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再次, 加强对非正规就业者权益的保障, 降低就业成本及流动风险。最后, 给予非正规就业者政策的倾斜, 提供资金支持, 开展公益性培训, 建立创业扶持制度等。

3.3 注重农民工个人素质的提升

3.3.1 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观念

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需要政府和各类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 积极改革创新, 消除转化中的障碍, 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民个体素质本身的整体提高来发挥这些外在改革的作用。所以, 农民主体性素质能否主动进行自我转化提高, 加快主体素质的转化速度, 农民如何以自身的能力、素质、文化和心理适应城市, 直接关系到农民市民化以及其是否能顺利就业。

3.3.2 加强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资金扶持

保障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中顺利就业主要决定于充足的就业岗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作能力。在当前农民工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岗位技能较差的现状下, 政府负有对公众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时由于农民工目光不够远大以及资金短缺等实际情况的存在, 农民工在职业培训上的主观需求不足, 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财政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 强化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对接服务, 提高农民工的岗前培训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3.4 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与服务

完善的农村劳动力的管理与服务制度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性因素, 否则即使农村人口暂时转移到城镇中, 也面临着不稳定或不彻底的情况。因此,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必须以稳定就业和彻底定居为目标, 其具体措施包括:

(1) 将在城市中有相对稳定工作或有劳动关系5年以上的农民工纳入社会统筹, 而对稳定性不高或流动性大的农村劳动力的个人账户、医疗保险实施社会统筹的过渡性政策, 扩大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的参保比例;

(2) 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法规及维权意识, 从各个方面切实做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 鼓励用工单位或政府以及社会为农民工提供标准化的农民工宿舍、公共租赁住房或住房补贴;

(4) 以解决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住房、子女入学等重要问题为基础, 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项目的支出, 保障农民工在提升自身素质、住房需求和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上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徐光超.河南省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模式与路径选择[J].中共郑州市党委学报, 2013 (04) .

[2]蔡泽昊, 贺楠.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制度保障、障碍及政策优化[J].河南社会科学, 2014 (3) .

上一篇:教室有多长教学反思下一篇:《zh ch sh r》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