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区职教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2024-04-16

小店区职教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通用8篇)

篇1:小店区职教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2012年小店区职教中心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

为了落实我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切实加强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认真完成2012年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各项任务,切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我校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区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各项要求,夯实基础,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创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二、目标任务

(一)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让劳动力基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同时加强区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区职教中心作用,调动村级劳务协会积极性,鼓励本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区劳务服务中心与用工单位、个体户积极联系,提供更多用工岗位,确保劳务输出服务质量。

(三)做好外宣工作。按时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记录。

三、培训对象及任务

农民群众、初高中流失学生。

四、培训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2年3月起至12月止;地点:太原市小店区职教中心。

五、培训教师 远程教育管理员。

六、教学方式

主要采取集中播放录像与讲授结合的方式进行。

七、培训内容和重点

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培训主体,以开展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进城务工人员在岗、转岗为内容的岗位技能培训为补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抓好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

1、在开展引导性培训方面,要注重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新增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劳动就业的公共知识和务工常识方面的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

2、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要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转移就业的新增劳动力或青壮年农民工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下岗职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当前,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确定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重点领域。如劳动密集化程度高,吸纳数量大的加工业、建筑业等工种;以及就业方式灵活、就业门类繁多、就业弹性大的餐饮、家政服务、生活用品维修、营销等服务业。

3、在开展岗位培训方面,要根据岗位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开展在岗、转岗、晋升等方面的培训。有关学校和培训机构要通过举办日校、夜校、周末学校等形式,对进城务工人员广泛开展技能培训、证书培训和学历教育,组织开展城市文明生活和农民工维权知识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

太原市小店区职教中心2012、3校企合作规章制度

小店区职教中心2010、3

篇2:小店区职教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做法和经验

为配合开原市委市政府关于“工业强市”的战略和加快“沈铁工业走廊”建设的战略部署,完成开原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开原市职教中心本着服务开原经济,培养合格产业技工的目标,依托自身职业技术培训优势,为开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做了大量工作,现将有关做法和经验简介如下:

一、有的放矢,充分调研,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开原市位于辽宁省北部,面积2828平方公里,人口近6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3%。在前期调研时,我们选择李家台、上肥这两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对劳动力资源和结构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抽查22个自然村,总人口14184人,其中,劳动力人口8724人,占比61.51%。性别上,男劳动力52.1%,女劳动力47.9%。而在上述劳动力人口中,富余劳动力3059人,占总劳动力的35.1%。从性别比上看,男劳动力71.8%,女劳动力28.2%。

2、进行产业结构调研分析。

开原市行政建制九乡、九镇、三个街道办事处。从事传统农业种植产业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0%。这部分人口收益低,富余劳动力人口比例大。

3、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结果。

⑴转移途径:中介介绍18.76%,自由外出81.24%。

⑵转移前培训情况:参加过职业培训22.4%,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77.6%。

⑶转移去向:外省市56.8%,省内43.2%。⑷转移人口性别比:男62%,女38%。

⑸转移人口年龄比:16-35周岁76%,35-60周岁24%。

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配合开原产业调整的大方向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设置培训专业如下:

1、苗木花卉种植专业。

2、肉鸡肉鸭饲养专业。

3、草莓种植专业。

4、农机使用及维修专业。

5、机械加工专业(车、钳、铆、焊)。

6、计算机文字录入专业。

7、家政服务专业。

8、宾馆客房服务专业。

三、培训转移成果。

近十年来,开原市职教中心对近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并转移上岗,结果如下:

1、苗木花卉培训上岗人员:1750人。

2、肉鸡肉鸭饲养培训上岗人员:507人。

3、草莓种植培训上岗人员:302人。

4、农机使用及维修专业培训上岗人员:627人。

5、机械加工专业培训上岗人员:5865人。

6、计算机文字录入培训上岗人员:120人。

7、家政服务培训上岗人员:65人。

8、宾馆客房服务培训上岗人员:180人。

通过几年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帮助农民提高了收入,学习了新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也促进了开原市经济的发展,为开原市经济迈入全国百强县做出了应有贡献。

开原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富家麒 2011年10月10日

简述开原市职教中心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做法和经验

开原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篇3:小店区职教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为全面了解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掌握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相关信息、更好地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企业缺工问题,笔者对武夷山市近年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在深入分析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形成本文。

一、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现状及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现状

为保持武夷山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扶持和保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保障权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格局。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底,武夷山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72749人,按就业状况分类:在家务农36836人,占总数50.6%;亦工亦农11139人,占总数15.31%;已转移就业22188人,占总数30.49%;外出经商2586人,占总数3.55%。按从事产业分类:从事第二产业4267人,占转移就业人数19.23%;从事第三产业15541人,占转移就业人数70.04%。

(二)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劳动就业工作经验和对武夷山市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分析,武夷山市在劳动年龄段内的农村劳动力呈现如下4个特点。

1. 农村劳动力资源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偏低。

据统计,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有68 931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8.8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有806人,占总数的1.11%。按职业技能分组: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仅2 380人具备专业职业技能,占总数的3.27%,而近97%的劳动力都无专业技能。

2. 劳动力资源就业地域要求主要趋向本地,想外出务工的人员明显减少。

据统计,在有转移意向的8 559人中,要求在本市就业的人数7 780人,占总数90.9%;要求在本市以外就业的人数仅有779人,占总数9.1%,“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就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3. 劳动力转移趋向多集中在二、三产业。

从劳动力从事的行业上看,旅游业、建筑业、商业、餐饮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其中旅游业从业人员5 980人,占转移就业人员总数的27%,体现了武夷山市作为旅游城市的特点,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旅游业从业人员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大。

4. 灵活就业、季节性就业等非正规就业方式逐步成为就业的主导方式。

武夷山市旅游产业、茶业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用工需求量大,而淡旺季、制茶季与非制茶季用工需求差异明显,劳动力随着季节性变化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性极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武夷山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农业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地转移就业以解决企业缺工问题高度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与求职难同时并存

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11%,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27%,普遍能力和素质不高。由于综合素质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移层次的提高。出现了一方面是低素质的求职者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一方面是很多用人单位纷纷表示招不到人的“两难”局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二)劳动者就业观念陈旧,无转移就业意愿的劳动力数量偏大

通过数据采集分类,现有在家务农劳动力总数36831人,有转移就业愿望的8 559人、占23.23%,无转移意愿的28 272人、占76.77%。主要原因分析:一是武夷山市近年来茶、竹、白莲等产业迅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力;二是武夷山市农村劳动力特别是40岁以上的群体普遍综合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低,不能达到技术工人的标准;三是劳动观念不正确,农村家长也认为子女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不能从事一线操作工作。

(三)企业、劳动者对职业技能培训重视不够

由于农村劳动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对参加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组织培训工作难度较大。目前武夷山市农村经培训的劳动力中,绝大多数参加的是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真正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的很少。而企业也对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重视不够,较少组织员工进行本岗位的系统培训,加之企业员工流动性大,企业主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四)培训机构力量薄弱,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要求,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

公办培训机构如旅游职业中专、职业学院等,主要是进行学历教育,对组织校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很难兼顾。民办培训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师资力量缺乏、培训专业单一、培训手段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和企业对技工的技能的需求,对社会岗位需求动向也把握不准。

(五)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大,劳动保障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据调查显示,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农民工只占30%左右。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是困扰用工单位的一大难题。影响稳定就业的原因:一是受旅游产业、茶产业等季节性用工影响,劳动力随着季节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二是环境因素造成,园区企业所处地理位置较偏,普遍远离市区,而且园区在学校、交通、娱乐等配套设施尚不健全,对招工、留工产生较大制约。三是企业人力管理不规范造成用工不稳。武夷山市企业在用工上普遍存在不规范,在劳动合同签订、加班工资、带薪年休假、五险缴纳、派遣工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劳资纠纷频发,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稳定性。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及各乡镇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用工氛围,大力挖掘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我市产业经济的发展。

一是积极促进回归工程建设。建立外出务工人才、实用人才信息库,设立“回归工程”专项基金,用于对回归人才在薪酬、社保、公积金,住房等方面的补助。在重大节日期间要在辖区内组织宣传回归务工的意义和利弊分析,并对回乡务工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与待遇支持,解决他们在子女入学、住宿、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困难。二是加强招聘工作。除开展就业援助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场招聘会外,每个社区居委会一年组织一次月招聘活动,招聘地点设在市劳动就业中心大厅,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社区信息平台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对招聘活动知晓率,形成武夷山市人力资源市场“墟日”,打造武夷山市劳动力市场品牌,方便武夷山市企业招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提供便利条件。三是加强对有转移愿望人员的培训和引导,要在全社会加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理念教育,转变求职者的就业观念,让其理性对待转移就业,引导到当地企业就业。四是创新工作方式,多管齐下,引导不愿意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产业工作。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推行集约经营,推进农业机械化,把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就业转移到工业产业就业上来。

(二)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劳动者的竞争能力。

一是要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完善城乡就业培训网络,发挥现有培训机构的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武夷山市近年来旅游业、茶产业蓬勃发展,2015年6月,合福高铁的通车又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旅游业、住宿业、餐饮业的用工将会大量增加,各培训机构应将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重点转向酒店服务员、导游员、茶叶加工、茶艺师等专业。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免费职业技能鉴定,鼓励经过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的,可以获得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建立完善的培养工人政策。将职工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探索建立“殊途同进”成就激励机制,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参培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无论产业工人通过何种途径成才,参照企业直补标准,政府都根据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给予相应的补贴。四是加快培训模式改革。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建立灵活、开放,有资金保障的培训体系,结合用工企业需求,大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技能订单培训。

(三)继续加强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的建设,确保数据库信息的维护更新,使之正常化和制度化。

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要把数据的更新维护工作当做一项日常工作来抓,按职责和权限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及时更新维护,保证数据库人员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并利用数据库建设的成果,加强对劳动力资源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对策措施,创新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的新思路。可探讨开发建设武夷山市微信就业公众平台,实现求职用工信息“一点录入,全城共享”,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随时随地都可方便查询到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

(四)各企业、用人单位要规范用工,营造良好用工环境。

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依据中央《关于进一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切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力创建稳定和谐用工环境,要根据工作岗位的工作量和务工者的技能水平提高薪酬待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用工的稳定性。

篇4:小店区职教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一、加强组织领导

武宣县党委、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项中心工作进行部署,明确各部门和各乡镇“一把手”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把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年均与县人民政府签订责任状,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列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同时,经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自治区下达就业专项资金的5%作为该统筹城乡就业

打造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县就业工作经费,争取了工作主动性,确保了工作正常开展。

二、建立就业再就业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形成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局面。该县定期组织召开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工作情况,总结工作经验,提出工作思路,有效调动部门的工作积级性。二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在现有的劳动保障平台基础上,经村委、社区推荐、个人自荐,由乡镇党委政府审核把关,每村聘请了两名劳动保障协管员,并将其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同时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人员管理体系,形成衔接密切、工作高效的县乡村三级就业工作体系。

三、认真落实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就业,实现稳定就业

武宣县立足于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扶持、创业扶持等不同方式对城乡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等群体实施就业创业援助。

(一)整合培训资金和培训师资,建立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基地。自2007年以来,武宣县全面实施“能力促进就业计划”,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县委党校、乡镇党校、县职校和县就业训练中心、企业等培训基地,根据农村劳动力特点和市场需求,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同时将培训基地开设到村屯,并根据情况灵活利用白天和晚上的时间进行培训,增强了培训效果。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建立技能培训学校7所,创建培训基地17个、实习基地5个,近3年来共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300多期,培训人数2万多人,提高了该县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二)培育“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武宣缝纫工”两大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自2008年以来,武宣县将培训劳务品牌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断完善县乡村屯四级培训基地,向区内外用人单位输送了大批的优秀技术人才,“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和“武宣缝纫工”逐渐走俏市场。该县将培训劳务品牌作为打造武宣人才品牌的重要手段,以“武宣缝纫工”、“武宣电子设备装接工”为龙头的“技岗对接”的订单式培训输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以来,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203人,转移就业17173人,许多员工成为东莞冠元灯饰制品有限公司、珠海格力、深圳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带动了该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截至2010年底,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近10万人,劳务经济收入6亿多元。2010年10月,武宣县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三)实施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实施就业扶持、实施创业扶持和开展就业创业跟踪服务。1、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服务。利用每年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多的时机开展就业援助“春风行动”、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援助服务。2007年以来,该县共举办各种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23场,其中大型现场招聘会3场,共计进场求职40000多人,提供就业政策咨询30000多人,达成意向12000多人,当场签订用工协议8600多人。2、提供就业扶持。一是为返乡农民工、计生户特别是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安排公益性岗位,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就业,2010年为返乡农民工、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安排公益性岗位136个。二是建立就业基地,扶持用工企业,稳定企业用工,解决企业项目运作中的困难,促进项目提供就业岗位,鼓励用工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如日新百货、华奇国际大酒店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户就业;武宣县锦兴制衣厂、敏诚矿业有限公司为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培训和就业岗位,成为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三是输送外出就业。该县与广东省高要市、鹤山市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签订劳务协议,把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采取“培训—输出—成才—致富”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模式,先后推出计算机操作、服装缝纫、家用电器产品维修、摩修、电子装本、电工、中式烹调、餐饮服务等实用技能培训,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仅2010年通过订单培训向区内外输出农村劳动力3253人。3、实施创业扶持。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家庭创业。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展创业培训,建立特色产业培训基地。该县注重整合社会资源,依托本地调整特色产业结构,建立食用菌、甘蔗、茶叶、哈蜜瓜、规模养殖等特色产业培训基地,带动周边广大农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有技术,走科技致富路;同时抓好创业基地示范建设,通过创业带动就业。4、实施就业创业跟踪服务。通过村级农民工工会组织,制作了返乡农民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连心卡”,对一些特困户,县、乡镇挂点领导和计生、劳动保障部门干部职工实施结对子帮扶,建立了返乡农民工、计划生育家庭就业创业跟踪服务卡,结对子人员对帮扶对象定期回访、交流,及时收集信息,提供跟踪服务。

该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单一,整体素质较低,且期望值过高,就业、择业观念不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等问题。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求职难”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是影响该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定就业局势的一道难题。

四、下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政府引导,创新工作方法,真正实现劳务工作由“输出型”向“开发型”转变。紧紧抓住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争取和筹措培训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二)组织开展企业用工培训需求调查工作。根据该县招商引资发展的需要,对该县现有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新引进企业用工需求及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要摸清底数,了解和掌握动态,并进行短期或中长期预测,为制订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和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开展定单培训或创业培训。要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需求制订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培训机构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各培训机构应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开展企业定单委托培训;要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培训专业和人数,为企业输送符合需要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员工,为该县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服务。要引导企业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创办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四)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要重视和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并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将培训工作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逐年增加资金数额,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加快建立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过硬、专业种类多的师资队伍。

(五)要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该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和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要了解和掌握该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并通过开展宣传工作和及时通过乡镇和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家庭向他们提供企业招工信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同时,还应拓宽工作思路,加强与县外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和提高培训质量,为该县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服务。

(六)统筹兼顾当地企业发展和农民工权益维护。不断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加大企业发展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同时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篇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正式)

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批量转移和有序流动,推进大板桥街道小康建设。通过普及就业意识,培养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扶持,完善就业服务,结合昆明新机场的建设,为广大农村青年创业和就业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责任明确,高度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工作。

在认真分析劳务输出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中所占的分额,阐明劳务输出对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所起的作用,把劳务输出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二、明确思路,把握重点,推动农民外出务工工作开展。

动员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对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牵涉面广,头绪繁杂。因此,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由街道社会事务办劳动牵头,撑握各社区、居民小组劳动力人员基本情况。

二是在就业观念更新上加大力度。下大力气转变农村青年保守、落后和消极封闭的思想观念。针对这一情况,街道社会事务办组织,深入社区开展咨询活动,印制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通过咨询、宣传活动来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和愿望。

三是在农民工培训上加大力度。帮助农民,特别是青年,提高职业技能是解决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治本之策。目前农民一般都有文化层次低、职业技能弱、就业竞争力差等方面的不足,街道下大力气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积极依托劳动、就业部门的培训机构,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回来的而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青年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劳务输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篇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工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入广大农村和劳务市场,采取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一些浅显思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55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22.8亿元,净收入14.72亿元。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工、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4994人次,大大提高了转移就业水平。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大项目、大工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工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19187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2014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475人2375万元,带动就业712人;全县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00人2500万元,带动就业750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差。接受问卷调查的500名农民工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72人,占14.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28人,占85.6%。参加劳动力技能培训人数145人,占29%,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获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占12.2%。薄弱的文化基础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大部分农民工从事劳动密集型、低报酬、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主要集中在电子加工、服装、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六大行业。

(二)就业渠道窄,传统观念浓。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受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程度低、发育不健全、服务机制和网络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依靠亲戚、熟人介绍或引导的占转移总数的77.8%,依靠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占22.2%。农村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91%,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传统观念浓厚,认为打工无需技能,有力气、有毅力就可以了,参与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职业规划,导致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组织难、开展难。

(三)工资待遇差,权益保障难。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居多,就业单位不稳定。调查显示,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的占59%,从事修理、装修、搬运、摊贩等流动性工作的占26%,在外资或港澳台资企业打工的占8%,在国有或集体企业打工占7%。月均工资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占9%,2500元至4000元的占36%,2500元以下的占55%。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往往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权利少,合同上的约定不平等。调查显示,有12.4%的农民工有过工资被克扣或拖欠的经历,有54.5%的农民工有过强制加班加点或超时工作的经历。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农民工相关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有4.8%的农民工反应法律援助无力。

三、对策和建议

(一)抓培训,培养就业新技能。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技能的意愿非常强烈,极其渴望学有一门技能,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技术水平。一是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城乡界限,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组织部门要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牵头抓总”的作用,联合人社、教育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二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优势,要优化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用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定向培训人才。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因需施教,开展校企结合、定单培训、招标培训,利用岁末年初等农闲季节,集中开展建筑、缝纫、烹饪、电焊工、电工、餐饮服务、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种内容的培训。农民工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内容要紧扣市场需求,紧扣农民工的打工需要,让农民工普遍感觉“用得上”、“没白学”,发挥培训的应有效果。三是聘请各行业专家、各工种技术能手授课,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的高素质、高技能培训队伍,确保农民工学到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技术示范、技术人员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让农民工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努力把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新型农民,促进其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同时,应注重培训质量,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使农民工看到培训的作用,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四是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政府出资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由“政府买单”的免费培训制度落实到位。

(二)建平台,开辟就业新渠道。一是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人才信息库,登记农村劳动力的有关情况,盘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底子。二是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整合新闻网、电视台、远程教育站点等资源,实现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网”,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三是不断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提供服务。四是建立准确高效的用工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市场服务大厅、城市电子屏、互联网、大众媒体、电视台、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真实准确快捷的用工信息,减少农民工无序流动,提升农民工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

(三)重宣传,树立就业新观念。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民走出家门外出务工;二是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活动为契机,广泛搜集各类用工信息,以各种形式召开农民工专场对接会,为农民搭建就业平台,让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三是落实好农民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努力扩大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社会影响,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培训的热情,引导他们更新就业观念,变“政府要我就业”为“我要就业”,为扩大就业与再就业、自主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建体系,打造就业新服务。一是改革多头管理的就业管理体制,把就业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农民工就业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实施,集中使用就业扶持经费。健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工会、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消除部门利益之争,建立统一的组织体系,实现三级联网,直通村庄,统一标准,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在政务服务大厅开办农民工对口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把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机构和设施,集中办公,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效率、方便群众。三是打造良好的“硬”环境,大力帮助解决农民工在就医、就学、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予农民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让农村劳动力享受到最新、最全的就业服务。

篇7:小店区职教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新局面

2010年12月,尤溪县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一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示范工作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衡量,不断创新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并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全县共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3461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3567人,实现转移就业5221人,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6.1%。现将我县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工作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良好格局

县委、县政府为营造良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坚持“四轮驱动”(即领导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典型带动)。“领导推动”即: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劳动保障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尤溪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尤溪县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尤溪县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理思路、定对策、拿措施。年初县委、县政府以责任状的形式向各乡镇下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目标和任务,并列入县委、县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评,县劳动保障部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定期通报,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部门联动”即劳动保障、1

财政、农办、尤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核心部门组成相关“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挂靠劳动保障局,整合资源,统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各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配合。“上下互动”即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组织网络,形成了业务有指导、有反馈,信息有上报、有传递,工作有部署、有落实,上下贯通,全面互动;“典型带动”即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实现自主创业致富的事迹,达到“要农民转移就业”到“农民要转移就业”,在全县营造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增强全县就业承载能力

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发展县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经济带动就业。一是努力打造区域用工集聚地。今年来,县委、县政府抓住海西建设契机,把尤溪定位成“海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海西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县”。重点围绕尤溪县纺织、矿业、林产、食品加工、鞋业、水电等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就业政策运用,丰富产业内容,加快产业集聚步伐。今年以来,全县已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新增用工岗位2300个;明年开春预计全县还将新增工业用工需求3000人以上,充分满足了县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二是发挥农业龙头产业带动效应。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尤溪县充分利用“两叶两柑两竹一油一稻”八大农业特色产业优势,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开展农业特色产业种植、农副产品深加工创业活动。许多农村劳动力依托全县1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到生猪养殖、金柑种植、芦柑种植、竹业种植、油茶种植等农业主导产业中,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三是制 2

订完善招用工政策。为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解决县内企业用工不足矛盾,我县建立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机制。对外来务工人员“以工带工”介绍外来劳动力到我县工业企业就业的、劳务协作地区组织劳务人员来我县工业企业就业的予以奖励并给予相应补贴,为本县及周边乃至其他县、市的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三、巩固平台建设成果,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围绕 “整合资源、构筑平台、统筹城乡、强化保障、整体推进”的思路,巩固我县劳动保障“三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成果,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在全面实现乡镇劳动保障所“六到位”和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四到位”的基础上,促进基层就业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准再上新档次,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二是进一步夯实就业管理基础。坚持乡镇劳动保障协管员例会制度,督促协管员全面掌握本村(社区)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对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及时上报。今年来,我县还围绕部级系统建设,推广使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信息监测各级组织系统,并规范管理、按章操作,确保监测系统正常动作,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管理效率。三是进一步提升基层劳动保障队伍能力。经常举办各类劳动保障政策培训班,组织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全县289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全面实现持证上岗目标,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中还有13人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有27人取得兼职监察员资格证书。四是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立足县劳动就业中心,形成以电视、广播和系统网络发布平3

台为主渠道,乡镇信息发布栏为补充,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为主要责任人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同时,在抓好“春风行动”和春节期间组织开展“大型招聘会”基础上,由县劳动保障部门牵头,针对不同群体和用人单位,每月组织好一场“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为企业用工和求职者求职搭建供需见面平台,全县农村劳动力求职成功率大为提高。

四、提升农民技能素质,着力壮大技能人才队伍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为提升农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我县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多层次需求的培训制度。一是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以县职业培训中心为龙头,确定了五家培训学校为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并组建一支具有一定素质、流动性强的师资队伍,承担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任务。同时,各乡镇建立一个以上具有自身特点的培训基地、村(社区)设立常年培训报名点,初步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培训服务格局。二是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如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缺技能、素质低的现状,重点开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工作;针对我县主导产业的员工,重点开展在岗员工技能提升培训;针对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和市场需要,长年开展电工、焊工、烹饪、餐厅服务员、机动车维修、家电维修等实用型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提供职业准入的渠道;三是注重企业技能型人力的培养。着力提升我县企业在岗员工的职业技能,鼓励有技能人员参加中、高级技能鉴定,同时,建立起职业培训资金直补用人单位的培训机制,今年全县累计开 4

展企业直补培训2165人,形成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

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与开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相结合,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一是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全部纳入创业培训对象范围,依托县定点培训机构,积极推广SYB、SIYB创业(培训)模式,开设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课程,提升培训学员的创业意识和潜在创业能力,今年来,全县已举办SIYB创业培训班21期,培训人数63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人数252人。二是突出小额担保信贷。适当提高小额担保贷款比例,将个人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8万元,贴息时间两年。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创业人员,予以简化小额担保贷款手续,提高服务质量。今年全县共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担保贷款157人1020万元。三是突出创业帮扶。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创业服务工作平台,组建公益性创业服务专家指导团队,为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者提供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法律服务和后续扶持相结合的创业“一条龙”服务。四是突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园区、规模较大的闲臵厂房和场地、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加快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目前全县在城区及县经济开发区、洋中镇共建立4个创业孵化基地。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我县还在西城镇城乡结合部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街,在坂面乡建立了库区移民水上创业园等, 通过以点带面,今年有197位农村劳动力通过努力成功创业,带动就业485人。

六、改善就业务工环境,维护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实行多管齐下方针,从完善社保、维护权益、强化服务等方面入手,使农村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干得欢。一是完善社保制度。结合开展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园区活动,向企业业主和在职员工开展社保制度宣传,引导企业业主按规定,为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办理社保。重点落实一批有能力有条件参保的企业(行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2011年,县内企业为农民工缴交各类社保的比例较上年相比有了大幅提升。同时,我县认真落实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及接续保办法,探索建立农民工失业期间社保灵时专户,为农民工办理社保转移和接续保提供便利。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居民医疗保险,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二是构建维权体系。全县各乡镇依托劳动保障所,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把劳动争议案件消除在萌芽状态;严格执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了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欠薪保证金制度,从制度机制上杜绝拖欠和克扣工资的现象,做到农民工工资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扎实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试点。各乡镇将网格化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辖区管理图按规范上墙,完成了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信息采集。同时在各乡镇成立劳动监察中队,经常性地开展巡查以及专项监察,增强了劳动监察工作的预见性,减少了涉及农民工劳动案件的发生;深入开展“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普法工作机制,使企业业主和农村劳动力的签订劳动合同成为自觉行动。三是改善农民工工作生活条件。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从放宽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户籍门槛以及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计生管理等方面不断 6

改进,今年,全县筹措资金,在农民工较集中的县经济开发区城西园兴建廉租房170套、公共租赁房260套,为县内、外农民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一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关心支持下,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一些矛盾和问题客观存在:一是传统农业大县向新型工业县转变的矛盾。表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增大,但由于农民传统的农作观念和低技能素质,在向产业工人转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二是教育大县与劳动力输出大县的矛盾。尤溪作为朱熹的诞生地,素有崇文尚学的传统,历年高考上线率均居全市前茅,职业教育也卓有成效。但许多本县高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流向沿海发达地区,造成县内技能型人才比较缺乏;三是农民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矛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工工业企业用工量逐年增加,企业用工不足问题日益显现等。

新的一年,我县将继续围绕“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的工作要求,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不断开创本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新局面。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1、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舆论和政策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注、关爱和维护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良好氛围,切实落实好惠及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相关政策,为做好就业各项工作,打好舆论基础。

2、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不遗余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 7

就业渠道,努力把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3、进一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贴息贷款、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积极就业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鼓励城乡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4、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人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强化人力资源信息收集工作,及时进行更新,保持数据的准确性。积极实践、探索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监测信息化新途径,提升全县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对人力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考核,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努力适应就业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需要。

5、积极为企业用工提供更有效的服务。要加强劳务协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与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外人力资源相对充足地区建立更加紧密的劳务协作关系,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劳务输出地招聘会,经常举办务工推介会,增强我县企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吸引力,开辟更多、更稳定的劳务输入基地,积极主动为用工紧缺的企业与劳务输入基地牵线搭桥,提供相关服务。

6、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我县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在扎实做好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外来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好企业培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认真履行职工培训 8

职责,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创建学习型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采取送培、联培、自培、师带徒、技能竞赛、观摩、交流研讨等形式,特别要利用好培训直补企业政策,有计划地组织职工参加岗前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普遍建立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形成职工正常的技能成长通道,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

篇8:小店区职教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向调整

首先, 应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大力开发新兴工种和就业岗位。根据双转移政策精神, 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入城镇和二三产业。这种政策安排有两个基本理由:一是农业和农村已不需要大量劳动力, 二是农业和农村仍然存在大批剩余劳动力。这些认识往往只是看到了表象。一方面, 广东各地居民均具有务工经商的传统, 总觉得外出打拼机会多, 在外创业更风光。在很多农村, 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 长期脱离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 从人口的就业和生活特质来讲, 实际上已经转移出去, 已经转化为城镇人口, 只是在身份上 (户口上) 没有得到认可。很多农村现在已无多少富余劳动力, 绝大多数居民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另一方面, 农业不仅需要大量劳动力, 而且农业的深度开发, 尤其是农业产业化更是需要大批高素质农民, 有些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开发现代农业项目, 几乎找不到青壮年劳动力。如果将60岁以上已处于退休年龄的劳动者除外, 很多农村已经出现劳动力 (18~59岁) 不足的问题, 而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青年劳动力尤其不足。

广东下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首先应该着眼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通过转移就业培训, 让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农业、从农业生产进入农商领域, 合理引导农村社会分工, 在农村现有劳动力中, 分门别类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特别要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超前规划设计一批新兴工种, 并对部分技术工种的农民从业者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目前, 农业和农村围绕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正待分化出一批新工种新职业新岗位, 如农村水利工程、农作物种植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林业技术、渔业技术、农机技术、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收储、加工、质量管理、农资和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社会组织管理、信息技术服务、信贷中介服务、农业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等, 都需要专业人员。这些工种往往很难吸引大中专毕业生, 也很难由城镇从业人员下乡承担, 更不可能由政府部门来承接, 只能将一部分农民通过培训, 实现工种转化和社会分工。

支持部分工业企业把车间设在村间。引导城市部分企业将部分任务或工序分解到农村, 比如食品工业企业可以将原料初加工车间设在农村, 部分工业企业可以将组装、零部件加工等作业分包给农民家庭, 由企业提供机器设备、原材料和操作培训, 让农民利用自家或村集体闲置的房屋进行加工, 按件计酬。

其次, 合理规划和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一部分农民进城, 在城镇安家落户, 是优化农民生存和发展空间、推进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进城干什么?能否扎根?已成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问题。目前, 虽然已有五百多万农村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进城发展, 但这些进城者只是经过了简单的培训, 可以说大多数只是掌握了一个行业或工种的皮毛而已。因此, 对现有的转移劳动力而言, 还不能说是可以立足工商、扎根城镇的实质性转移, 只是暂时的换岗。

针对受过双转移政策性职业技能培训、已经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 (准市民) 实施稳定就业和落户城镇计划。很多地区主要面向当地的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开展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目的是向这些园区输送农民工, 缓解企业用工难题。但笔者发现, 很多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 很难适应工厂工作和城市生活方式。一些农民进城多年, 始终不能在城镇安家落户, 飘在城乡之间, 一些农民工较集中的企业流动率居高不下。部分农民进城两三年后还是回到农村, 转移就业失败。扶助农民转移就业、实现职业转换应该进行长期跟踪扶持。可以通过第一轮培训让农民实现由农民向工人的身份转变, 并争取在制造业和城市连续工作三到五年。期间持续进行职业转换培训, 使他们在工厂工作的同时, 接受某一服务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在离开工厂的时候可以顺利进入服务行业或自谋职业 (如经营个体经济) , 实现从工人到商人、个体经营者或自由从业者的转变, 从而能够保持职业的稳定, 并能在城镇扎根。

再次, 适应本地城镇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积极引导外流人员回乡创业。文化程度较高、活动能力较强、掌握一技之长的人员外流, 对很多农村是重大损失。应当积极引导农村出身的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进程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到农村创业发展, 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培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村文化和旅游等第三产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持资金中, 专门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这些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培训和社会服务活动, 重点将这部分人培育成连结工农、融合城乡、带动农民的两栖人才。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方式调整

一是变政府指令性培训向社会参与性培训转变

目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的主体是政府指定的部分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 以及与这些学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一些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由于政府指定少数教育培训机构承担, 从而使这一行业出现了计划经济的色彩和行业垄断性。一些受托培训机构简单地按照在校生的培训模式进行培训, 课程、教材开发和培训方式陈旧, 在课程、教材和培训模式的创新上又没有很高的积极性, 导致培训效果较差。应当改变政府指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做法, 转为主要由农业产业化企业、各市县农林类行业协会、各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创业协会、广大招工企业以及城市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承担, 尤其要促进社会各培训机构之间在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市场上形成竞争的局面, 通过行业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培训服务质量。

二是加强农民职业培训课程开发和培训模式研究

参照省、各地市社科规划办和教科规划办实施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课题立项规划申报的做法, 由省、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 每年设立一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研究课题, 对农民培训的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 不同专业、职业、工种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教材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并促成成果运用。由政府给予经费支持, 由有关高职学院、中职学校、技工学校组建农民技能开发研究和培训中心, 主动贴近农业、农村、农民的特点和需求专门研究、设计农民职业技能和开发相关培训课程。根本改变目前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以制造业 (工业) 加工工种为主要工种的培训内容和参照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全日制学生的培养模式, 大力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农、商、手工、服务类工种及职业技能。

三是制定实施农村劳动力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 计划

农村劳动力要想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内在要求, 增强环境适应能力、生存发展能力、职业竞争转换能力, 只有靠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围绕培育新兴农民、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促使进城农民市民化, 需要不断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引向深入, 实施农村劳动力全民终身教育制度。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应坚持常年进行, 不断增加和优化培训内容。增加农民现代科学技术普及培训、农民工职业转换技能培训、专业大户经营管理培训、农村干部研修等培训专项。实行农民教育券、学习卡制度, 免费向农民提供教育券、学习卡, 其经费由财政承担。实行农村劳动力继续教育积分制度。各种惠农性财政补贴标准、农民信贷条件、致富项目补助、开办经营实体、子女就学补助、合作医疗报销比例等, 以及其他有关公共服务, 均与农村劳动力继续教育积分情况挂钩。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资助手段调整

一是由资助农民个人培训转为扶持联户经营项目

目前, 广东各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行普惠制, 农民只要参加培训, 政府会向其个人提供培训费、生活费等费用补助。补助标准一般在1500~2000元左右。这种情况比较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刚刚启动时的情况, 那时需要培训的农民总数较大, 任务较重。但经过几年的大规模转移就业培训, 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大幅减少, 部分农村已经出现劳动力不足和人才奇缺的问题。应当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财政资金使用方式, 可采用创业项目导向资助法, 即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在本村、本镇或县城范围谋出路, 改变对单个参训农民给予补助的方式, 鼓励多个农民家庭联合举办创业致富项目, 对这种由多人 (多家庭) 参与、共同致富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从某种意义上, 将15万元 (1500元/人) 平分给100个农民作为培训费, 不如将15万元用于资助由100个农民参加的一个致富项目。

二是由省政府和各市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创业支持计划”

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创业支持专项资金”, 用于扶持农村转移劳动力创业成功项目。重点扶持务农创业项目、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项目和进城务工经商项目, 将这些项目打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创业示范项目, 以此激励和发扬农民的创业精神。

三是广泛发动农村创业成功人士在家乡设立各种互助式创业基金或农民创业协会

很多农村都有一批创业成功人士, 有些市县几乎每个乡镇、甚至每个村都有几名甚至几十名资产达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专业大户。鼓励这些创业成功人士设立创业基金和带头成立农民创业协会, 由这些乡间社会组织资助和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创业项目, 也可以采取“专业大户+一般农户”的直接带动模式创立一批致富项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配套政策调整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般而言, 凡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连续工作五年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第二代农民工, 其职业已经成为非农从业者, 这些人员一般不会退回农村, 也不会从事农业生产, 因此, 应将这些进城务工经商者纳入城镇人口, 不应再作为农村劳动力或农民, 支持其在城镇落户, 在人口统计和各项公共服务政策的安排上作为城镇人口进行统计和对待。除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人口在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城区范围可以适当提高落户门槛以控制城市人口过度膨胀之外, 其他各地级市在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落户方面应该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 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与城镇居民享有完全同等的待遇, 尽快实现全省所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我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一方面是为了帮助部分农村劳动力实现进城梦, 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 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切实享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惠。另一方面, 让他们腾出土地, 使仍旧留守农村和农业的劳动力能够改善经营条件, 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收入和其他社会福利。因此, 要采取有力措施, 促使进城务工经商并落户城镇的家庭实现土地流转, 以满足留守农民对承包更多土地的愿望。

三是加快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店区职教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小店开业计划推进表04-23

小店经典散文05-02

小本创业:千元小店创业计划书04-12

小店电子商务04-08

吃货小店swot分析04-27

东小店初级中学2012教科研工作计划04-10

十平米小店成功案例08-26

我开的小店600字作文04-22

管小店500字优秀作文04-28

无限位面梦想小店主08-29

上一篇:乡镇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下一篇:社区工作者代表发言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