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2024-05-08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精选5篇)

篇1: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行为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每一个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都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与失,通过写教后感、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来提高教学反思质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反思谈几点体会。

一、反思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效果关系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良好的课堂导入,优如一座沟通的桥梁,衔接旧知识和新知识,还可以以旧知识的巩固带动新知识的理解。当然在导入时,应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知识水平,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要求,此外有效的导入还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二、反思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大环节的策化上,让过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转的格局,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着,鼓励主动探索,大胆质疑。

在组织教材上,应根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学密度、广度、深度和速度的安排,不能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时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时间设置上,应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的时间,应当堂完成本节课教学计划,不能留尾巴。

三、反思师生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发展”,让学生享受成功,体会失败,释放喜怒哀乐,把学生视为生动而丰满的情绪流动过程。教中反思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发展上,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作为平等关系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教师在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生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四、反思教学讨论

课堂上之所以要开展讨论,是因为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疑惑,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通过讨论,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了疑惑,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分析,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彼此的成果。课堂讨论是教与学的深化过程,是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拓展的过程。不能把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时简单的问题根本不需讨论的问题为了形势而讨论,师生共议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讨论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如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讨论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更主要是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五、反思个体,优化学科素质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课后思”: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这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周后思”、“单元思”,就是一周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期中质量分析,这是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整合思考,也可一学期、一个学年教学的反思,教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日月积累,进行反思,记录自己平时的所做、所思,是最有实用价值、最有效的自我教育。

六、解题的反思

反思解题思路。解题思路的形成就是把从题目中捕捉的有关信息与头脑中储存的有关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的过程,对思路的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结束的回顾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长期坚持这样的反思,就可以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有利于自己思维监控能力的提高,更是一种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反思解决问题方法。很多数学题往往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会有多种解法,如果只满足于解出就行,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养成死记题目,不善于分析和思考。因此解完一道题后,不应满足已有解法,而应再审题思考,努力从另外角度或途径去寻求新解,寻找最佳解题方案。

总之,反思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教学的独到之处,都应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改进。突破旧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对以往的教学过程进行思考,优化理念,强化效果,从而有效实现课堂效率的不断提高。

篇2: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1吃透教材,构建单元主题

教材作为构成教学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教和学生必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但在课程改革中,最现实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不能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必须从三维目标的实现的根本立场上去认识和建构教学的单元。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从教材中的单元走出来,将其转化、重组或重新建构适宜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单元,“用教材去教”。如沪教版教材中第二章有关常见的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学习,由于气体性质与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关系非常密切,制法中的收集方法的选择、生成气体的检验等内容的学习都需要考虑气体的性质,因此考虑构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为单元主题学习也就顺理成章,围绕这个主题把整个单元的各项目标加以整合,再分别把教学目标分配到各课时中,逐一落实,各个突破,就能达到“每课有得,所得不同”的目的。

2围绕主题,制定单元设计

一个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呈现、识记或操练,它应该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并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设计。

1、以单元或章为单位,体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2、体现单元学习的完整性

3、体现单元学习的层次性

4、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布教师主导、学生探究相结合5、注重单元内容的综合运用

6、提供评价方法及模板

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

单元教学的着眼点是“单元”。从教学内容看,单元教学以一个“单元”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强调从单元这个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突出内容和过程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从教学目标

看,单元教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落实问题逐步得以实现。从教学方法看,单元教学不是对单元内各课题平均使用力量,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有一定思维梯度的科学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避免了传统课时教学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4.2有助于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智能结构

对化学教师而言,显然单元教学设计比传统的单课时教学设计更具有挑战性,通过单元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从单课时的微观范畴转向更为宽阔的单元宏观范畴,能够从单元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有利于使宏观层面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同时又能使单元内的课时教学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20世纪90年代初,独立研究表明,美国的教师正在努力探索如何能够使技术以最完美的方式融入到课堂中。为此,英特尔与其它技术公司合作,共同 填补了现有技术与课堂有机融合的空白。1998年,英特尔教育项目惠益了美国6个州的1,200多名教师;1999年,该项目又扩展到另外3个州,培训了 2,400多名教师。到2000年项目结束之时,接受培训的教师人数已达4,300人次。

培训成果:97%的参与者均表示他们在培训中,掌握了多项新技能,这些都有效地帮助他们更好地将技术与课程相结合;94%的参与者认为自己接受的培训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2000年,英特尔决定大规模扩展其教师培训计划,于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诞生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建立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之上,并由许多具备课程开发专业知识的教师精心设计而成,它免费向全球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培训。

英特尔认为,世界各地的所有学生都应当掌握自己所需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成为下一代创新型人才。为此,英特尔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努力,帮助从 地方学校到全球性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全球的教育质量。仅在过去10年间,英特尔就投入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和物资,来帮助改进教 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大学的创新发展,尤其在数学、科学和技术领域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来促进其发展。

主题式教学是指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样具有高度动机的环境中,可以接触和这主题相关的各种领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教材有时可以像联络教学的方式,横向编选和该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有时更可直接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策略。

1吸收了新的教学理论2教学设计的核心围绕主题展开,以活动来为主要形式。3教学目标更强调学习者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探究态度,关注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发展。4教学内容是在选择并提炼与主题相关的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5主题教学设计而言,学习者可以自由探究与主题相关的任何学习材料,学习资源的内容更为广泛。6)学习活动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为主7)学习评价是对学习者对主题的理解的评价,以及对学习者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性的评价,是一种面向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8)教学组

织形式和教学周期。主题教学而言,教学组织形式不局限于课堂集体教学,而是更加灵活多样,大部分的教学周期比较长,是以一个主题单元为单位。(9)师生角色主题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者的积极性、主体参与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习者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参与到主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学习环境的创建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以及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合作

(1)理论基础。两者相同之处是理论基础仍然是由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这几个方面组成,不同之处在于主题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以前的基础上引入、吸收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例如多元智能理论、活动理论等。(2)教学设计的核心。基于教材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偏重于让学习者掌握某个学科知识点,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围绕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而主题教学设计,则是围绕着主题来组织学习内容,以一些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偏重于对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3)教学目标。对于一节课而言,教学目标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来制定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对知识的获取。而主题教学设计,则是围绕着主题制定相关的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它更强调学习者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探究态度,关注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发展。(4)教学内容。对于一节课而言,教学的内容一般是单

篇3: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对教师知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学科教学知识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焦点话题。对数学教师而言,数学教学内容知识(MPCK)作为数学教师所独有的专业知识,是数学教师从事教学所应具备的核心知识,它不仅有效地将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而且还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但是目前针对发展数学教师MPCK的培训模式缺乏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探索有效的、可操作的发展数学教师MPCK培训途径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中国学者也对MPCK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出发,黄毅英教授构建了MPCK的结构模型,认为数学教师开展常规教学应具备以下三类知识:数学学科知识(MK);一般教学法知识(PK);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K)。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综合运用这三类知识,才能把学术形态的数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一般地,MPCK是三个基本集合MK、PK、CK的公共部分。在通常情况下,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MK、PK、CK部分往往会增大,而且它们的交集部分会越来越大,形成的MPCK就会越来越丰富。可以看出,MPCK主要包含两类知识:数学教学该如何呈现的知识以及数学教学该如何解释学生遇到的误解和困难的知识。

二、“案例一实践一反思”培训模式

基于上述对MPCK的认识,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了“案例一实践一反思”的培训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数学教师的MPCK发展。“案例一实践一反思”的培训模式是指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中MPCK的MK、PK、CK的分析,让培训者了解各种类型数学知识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该知识,同时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形成改进策略,最终达到发展自身MPCK的一种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将培训分为三个阶段(见流程图):案例分析阶段、教学实践阶段、教学反思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培训目标,在不断实现培训目标的过程中发展教师的MPCK。

1.“案例一实践一反思”培训模式的特点

(1)情境性。该模式在案例分析阶段强调教师分析具体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实践阶段强调教师实践教学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对MPCK的认识以及提高教师对MPCK的应用能力。

(2)体验性。该培训模式强调教师在实践中体验,即在教师学习了有关MPCK的知识之后,通过教学实践,为教师提供理解“实践情境”的机会。

(3)循环性。该模式强调教师学习与实践的循环性,当教学实践与预期效果出现偏差,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教学中的问题,重新制订教学实施方案与策略之后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2.“案例一实践一反思”培训模式的操作

(1)案例分析阶段

研究表明,教师MPCK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MPCK存在显著的不同,而且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所需的MPCK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培训的第一阶段,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不同类型知识的典型教学案例,分析优秀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综合运用MK、PK、CK三类知识,并把学术形态的数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很多教师对于应用题教学感到困难,为此我们选取了一个教学案例:今携一壶酒,游春郊外走,逢朋加一倍,入店饮斗九,相逢三处店,饮尽壶中酒,试问能算士,如何知原有?(斗九=19升)——选自程大位《算法统宗》,在组织教师观摩学习了这则典型案例之后,从三个方面对此案例进行了分析。

从MK的角度:这道题在初中范围内属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问题,将所求设为未知数x,并按照题目条件逐个列出倍数与增减量之间的关系。从PK的角度: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从直观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重要过程,本题目条件清晰且难度适中。因此,在教学法上,教师可以选择启发式教学策略或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特点并列出方程。从CK的角度: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方程思想应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考虑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解决到什么程度,学生可能理解到什么程度,从而在实际教学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MPCK的综合运用:教师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并标注题中的未知和已知信息,通过引导学生对题目的分析,建立等量关系。由题目可知要求壶中原有的酒量,那么可设其为x;“逢朋加一倍”,即原来的酒量成为2x;“入店饮斗九”,即2x-19;“相逢三处店”,即在路上遇到了三个朋友,每遇到1个朋友就要将酒量加一倍,而每进一次店就减掉斗九(此处,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学生能对问题理解到什么程度,作了适当提示,由学生讨论后再进行总结)。总结:第一次逢友,入店后壶中的酒量变为:2x-19;第二次逢友,入店后壶中的酒量变为:2(2x-19)-19;第三次逢友,入店后壶中的酒量变为:2[2(2x-19)-19]-19;最后由题目中“饮尽壶中酒”知,第三次后壶中酒量为0,即2[2(2x-19)-9]-19=0,最后解得:x=16.625升。

总之,在培训的第一阶段,主要是组织教师学习、分析各种不同数学知识的典型案例,为教师提供理解“实践情境”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教师的MPCK。

(2)教学实践阶段

MPCK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它的生长离不开课堂实践。教师在案例分析阶段了解不同类型数学知识所需的MPCK以及优秀教师在课堂如何运用MPCK之后,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才能将其领悟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行为。在这个阶段教师需经历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并在自主研究、同伴互助、专家指导、教学实践等环节中发展MPCK。

(3)教学反思阶段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对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因此,培训的第三阶段突出教师的反思,要求教师在“行动中反思”,以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当靶子,对自身教学中MPCK的体现作全面的分析和反思,并从中分析出自己的优势,寻找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在反思的过程中促进自身MPCK的发展。

3.“案例一实践一反思”培训模式的成效

篇4:简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定位

写作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创造性的个体思维审美活动。任何外来的限制,任何人为的规定,任何主观臆断都是不恰当的。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审美的主观性。写作是作者在观察、思考生活过程中,缘情而思,某种情感或理念从萌发到酝酿直至不吐不快,进而运用语言外现主观意识的操作过程。在此过程中,作者自身的语言能力、写作技巧、文风特长等都得以充分地展示。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到底该如何准确定位?有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教师当然是绝对的主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文章知识(如体裁、结构、思路),还要告诉学生写作内容。其标准也就是教师改卷的某些“游戏规则”。如此,最能展示学生语文素养和个性的作文就不得不屈服于教师,屈服于考试。

写作的起始阶段,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写作的基础条件和基本意识,教师向他们传播一定的写作技法,讲解一定数量的作品,帮助学生梳理常见文体的一般思路,形成初步的写作意识是必要的。但随着学生独立生活意识的加强,教师继续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偏好强加给学生。或用考试要求对学生的作文横加干预。甚至强行对学生的写作作出硬性要求,这就背离了作文教学的初衷。因而关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准确定位就很有必要。

语文教师长期研究各类语言材料,揣摩各种写作技巧,对写作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很正常,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必然会显现。而语文学科是一门主观色彩很浓的人文学科,教师无论是解读还是阐释,个性特征都会非常明显。因而,教师长期积淀、领悟的东西在作文教学中必然流露出来,甚至成为主旋律。

作文教学有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一般写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擅长。一位对某种文体有所偏好或擅长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写好一种文体也许有帮助,但对兴趣各异,口味不一的学生群体只能是一种束缚和钳制。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试图统一整体思路,这样的作文教学不是成功的。

实现表达以语言为基本手段。语言特点的形成除了顺应自身语言习惯进行有目的的积累,如阅读、摘录等,他人的影响、暗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导向对学生语言特点的形成影响极大。教师推荐的范文,欣赏的习作,重点讲解的语段,都会使学生极力摹仿、借鉴。这也是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的日常教学语言也是学生养成语言习惯的一个重要外在条件。这是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这本来是帮助实施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然而过度的规范只会削弱学习的主体性。作文教学是语言交流的过程,教师语言特点必然会表现出来,它对学生的影响既是直观的、单向的,又是潜在的,长期的。

作文教学实际是师生共同探讨如何观察、分析、解决矛盾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察、合理的分析、科学的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积极健康的社会观、人生观、世界观。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渐进的,不可能速成,它与学生的心智成长紧密相连。作文教学的有效展开及良性循环,与教师的自我正确定位关联甚紧。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心智发展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路人和启发者,敏锐地发现学生习作里内蕴的“可增长点”,向他们推荐最好的范本和资料,和他们交流写作经验和体会,在习作和创作之间架起桥梁。只有这样,作文教学的根本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如此,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写作水平才会逐渐提升。

自2000年以来,中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改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按照文学史的顺序在占有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体悟各类文体特色,领略多种语言的风采,增强语言运用能力。这对长期处于窘境的中学语文教学是个喜讯,但同时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质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已不再适应新型教材和改革的要求。教师只有对各类语言材料拥有自己的理解,只有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才能和学生平等交流,引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质,使其真正获得写作的乐趣。这样,学生自然能敞开心胸,作文教学也就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篇5:在实践中求索在教学中反思

近两年来, 我校也在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的实践中, 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它的优势和作用。在小组里面, 学生互学互教, 相互补充, 各有收获。课堂上的小组学习, 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还兼顾到了个体差异, 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成了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然而,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我们也认识到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学习讨论中缺乏明确的目标, 课堂秩序有些混乱, 学生的展示不够生动, 不能很好的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等。现实的问题使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欢呼雀跃中逐渐地冷静下来, 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把双刃剑, 只有灵活巧妙地运用它, 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和学习的兴趣。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小组的合作交流, 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活跃课堂气氛。它的初衷是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 而不是将语文课变成一堂乱哄哄的大杂烩。所以, 在小组合作教学的运用上, 我们不能将它流于形式, 而是要制定有效的方法和制度去引导和完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 要对班内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分好小组, 合理分工, 责任明确。在分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能力、性别、家庭背景等, 力求做到“组内有别, 组间相似”, 并且学习期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微调。

其次, 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方法指导, 一是要组织好自学, 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是要组织好合作学习, 既要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 又要做到因材施教, 加强个别辅导;三是要组织好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 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 教师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 正确运用小组评价机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 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当然, 我们还要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这样, 学生就会在自尊心和表现欲的促使下更加努力, 课堂上倾听也会更加认真起来。

上一篇:党知识竞赛题库最新下一篇:给予孩子关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