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中反思教学

2024-05-06

教育实践中反思教学(通用9篇)

篇1:教育实践中反思教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之后,“反思”这个词在幼教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具备反思教学的能力,反思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幼儿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作简要探讨。

所谓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的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其重点在“思”字,教师应该反思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对自身的教育行为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和思考,深究“为什么”这是反思实践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反思能力,必须要学会探究式、批判性思考。

在进行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直接参与,较多的利用独立性反省的方法,同时注意通过与儿童或同行的对话进行合作性反思,研究的问题来自于自己教育过程中的真实问题情境,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回顾——分析—假设——验证——总结这一实践过程,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反思。

1、借助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

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首先是从困惑或疑难问题出发,先试着自我反思找到困惑点然后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和理智性。

教学实例:

音乐欣赏:《催眠曲》

教师在播完曲子后,问小朋友们听这首曲子有什么样的感觉,想做什么事情?当然老师希望孩子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曲子联系起来:想躺在妈妈的怀抱里,甜美的安睡!教师请幼儿逐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个孩子说:“我想荡秋千”这个答案出乎教师的预料,教师说:“是吗?你想荡秋千啊?秋千荡起来是来回摆动的,像宝宝的摇篮一样。”于是老师播放录音让孩子们边听边做荡秋千的动作。

教学反思:

按当时的情景老师尊重了孩子的回答,如果否定他是对幼儿的不尊重,因此决定接受幼儿的答案,引导出摇篮的摆动,正是由于教师行为的这种暗示才会引起后面幼儿的模仿。又由于自己教育技能的欠缺,当时只想淡化问题于是采用再放音乐让幼儿做动作的策略转到下一环节,但教师感觉到这并不是一个最优的教学策略。

在反思中教师一方面意识到引导幼儿学习,形成高质互动的技能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先前的教育活动中未充分给予幼儿此方面的经验,当时如果教师能够耐心询问幼儿的想法,有针对性的引导,真正让幼儿懂得音乐与感受的关系,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2、借助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进行反思

在反思教学过程中,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就成为“最基本的元标准”。

教学实例:

艺术活动:《有趣的石头画》

在活动中,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毛线、橡皮泥、彩色纸,又准备了几种用石头做的东西,让孩子们进行参考。在活动中,大多数的幼儿就是按照老师给出的作品进行模仿。有一个小女孩把一块圆圆的石头画成了一个蓝色的太阳,当老师问他为什么时,她回答:“蓝色是冷色调,夏天人们看到蓝色的太阳就感觉非常的凉爽。”

教学反思:

幼儿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虽然没有蓝色的太阳,她却以色调来装饰了太阳的颜色,寓意给人们带来的是一丝丝凉意。她的意愿是美好的,教师应该尊重她。所以,老师要根据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反应去积极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3、借助于同伴的合作、互动式研究进行反思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自我反思过程中出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以目前教师反思能力来说,很难以“旁人”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借助与同伴的合作一互动式研究来进行反思,让每个人的经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构建、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教学实例:

常规活动:“镜子变干净了”

在幼儿园的盥洗室里,有一面非常大的镜子,幼儿每天洗手的时候都喜欢照镜子,甩手时也不太注意,镜子上常常有很多水渍。有一天,保育员老师在擦干净镜子后,老师怕孩子又把镜子弄脏,于是用报纸遮住镜子。

教学反思:

这件事不仅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孩子的关注,保育教师应用的方法是否适宜,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教怎样配合让幼儿既能照到镜子又不影响卫生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教养员通过反思意识到自己在洗手环节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当发现孩子甩手后弄得镜子,都是水渍时,也没有及时提醒,这样遮住镜子治标不治本,孩子没有爱护的意识只能让镜子干净一时,孩子们照不到镜子感觉很失落,问题一经提出,大家共同对于这件事进行反思,确定下一步的行动策略,教师紧密抓住生活中的事情,和幼儿讨论“是否喜欢盥洗室的镜子”,“镜子脏了怎么办”,“怎样洗手镜子不会脏”。保育员、教师、幼儿共同制定了规则张贴在盥洗室内,幼儿对于自己制定和通过的规则,更容

易接受和遵守,一个日常保教工作的问题在教师的反思中迎刃而解。

反思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的自我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不断的调整教育教学实践,自觉的规范教育行为与师生互动,这样不仅使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具有更明确的方向并能取得更好地效果,而且使教师专业素质在不断的反思中得以有效的提高,真正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篇2:教育实践中反思教学

一中 张欣

在问题引导教学法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做课堂的引导者,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自学和合作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学生的活动中,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学生培养了互帮互助的情感。这样的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受到教育者的褒奖和肯定。正是这样,我在受益于“问题引导教学法”中,反思曾经的“过度教育”,悟出了“问题引导教学法”才是现今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曾经的课堂是填鸭式的。整堂课教师就是权威,45分钟,教师满堂灌,自己认为知识点、重难点都讲到了,至于学生掌握的怎么样,不得而知。这种情形下,学生的思想被束缚了,完全成了拷贝的机器。这种教学,不仅教师辛苦,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引导教学法”的诞生和在各科教学中的普及,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福音,是多年守旧教育的重生,所获得的教育尝试,结果也是可喜可贺的。

篇3: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反思教学

所谓反思性教学: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借助于行动研究, 不断的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在进行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直接参与研究, 较多的利用独立性反省的方法, 同时注意通过与儿童或同行的对话进行合作性反思, 研究的问题来自于自己教育过程中的真实问题情境, 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回顾—分析—假设—验证—总结这一实践的过程, 以不同的视角进行反思。

一、借助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

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首先是从困惑或疑难问题出发, 及时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困惑, 先试着自我反思首先找到困惑点然后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和理智性。

教学实例:中班的音乐欣赏《催眠曲》。教师在播放曲子后, 问小朋友们听完曲子有什么样的感觉, 想做什么事情?当然老师希望孩子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曲子联系起来——躺在妈妈的怀抱里甜美的入睡!教师请幼儿逐一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中一个孩子说:“我想荡秋千”这个答案出乎教师的预料, 教师说:“是吗?你想荡秋千啊?”这时有的幼儿也跟着说想划船, 想放风筝种种答案。这时老师应该将孩子的注意力拉回来, 于是就打开录音机让孩子们边听边做动作。

教学反思:按当时的情景老师尊重了孩子的回答, 因此在第一个孩子说听了想荡秋千时犹豫是不是应该否定他, 但当时认为如果否定他仿佛是对幼儿回答的不尊重, 因此决定接受幼儿的答案, 正是由于教师行为的这种暗示肯定起到了反作用, 才会引起后边幼儿的模仿。

二、借助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进行反思

《纲要》强调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 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因此在反思教学过程中, 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就成为“最基本的元标准”。

教学实例:艺术领域的《有趣的石头画》。在活动中, 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大量的材料, 有毛线、橡皮泥、彩色纸, 老师又准备了几种用石头做的东西让孩子们进行参考。活动中大多数的幼儿就是按照老师给出的作品进行模仿。有一个小女孩把一块圆圆的石头画成了一个蓝色的太阳, 当老师问他为什么时, 她回答:“蓝色是冷色调的颜色, 在夏天人们看到蓝色的太阳就感觉非常的凉爽。”老师无语……

教学反思:幼儿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虽然没有蓝色的太阳, 她却以色调来装饰了太阳的颜色, 寓意给人们带来的是一丝丝凉意!她的意愿是美好的, 教师应该尊重她。所以, 老师要根据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反应去积极的引导他们打开想象的大门, 展开想象的翅膀, 做出自己喜欢的作品来!

三、借助于同行的合作—互动式研究进行-反思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自我反思过程中出现“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现象, 以目前教师反思能力来说, 很难以“旁人”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 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分析有以下几种, 一方面教师的自省意识不够强, 没有掌握反思的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活动时注意力集中在组织各环节上, 随机性和灵活性不强的教师注意力无暇关注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因此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反思时也不够客观。最后, 教师常常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深思熟虑的活动已经认为趋于完美或已经发挥教师个人应达到的水平, 突破瓶颈再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不妨借助与同伴的合作—互动式研究来进行反思, 让每个人的经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 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构建、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理论。

教学实例:“镜子变干净了”在幼儿园的盥洗室里, 有面镜子, 幼儿每天洗手的时候都喜欢照镜子, 甩手时不注意, 镜子上常有很多水渍。有一天, 保育员老师在擦干净镜子后, 怕孩子弄脏就用报纸遮住镜子。

教学反思:这事不仅引起了教师的关注, 也引起了孩子的关注, 保育教师应用的方法是否适宜?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教怎样配合让幼儿既能照到镜子又不影响卫生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教养员通过反思意识到自己在洗手环节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当发现孩子甩手后弄得镜子都是水渍时, 也没及时提醒, 保育员教师也意识到, 这样遮住镜子治标不治本, 孩子没有爱护的意识只能让镜子干净一时, 孩子们照不到镜子会感到失落, 问题一经提出大家对于这件事共同进行反思确定下一步的行动策略, 教师紧密抓住生活中的事情, 和幼儿讨论“是否喜欢盥洗室的镜子”, “镜子脏了怎么办”“怎样洗手镜子不会脏”保育员、教师、幼儿共同制定了规则张贴在盥洗室内, 幼儿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 更容易接受和遵守, 一个日常保教工作的问题在教师的反思中应刃而解。

篇4:教育实践中反思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标准》把数学教育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同时也成为了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把这些教学目标都实现是广大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美育具有陶冶性情、开发智力的功能,作为美育的一个部分数学美育也一样具有这样的功能。许多教师深感实施数学美育这一理念的必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数学美育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下面就来谈谈当今在实施数学美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我的反思。

一、教师美育意识不高

在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水平低、审美能力又不高,且数学美不像艺术美那么外显,它是美的高级形式,是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的产物,所以他们很难把数学中的美的真正意蕴充分体会出来。因此,要做到把数学的教学过程变为数学的审美过程,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后天培养

数学审美教育对学生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教师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他们去进行审美,学生不会体验出美,运用了只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效果。以我在实习期间所上的一节“探索与实践”课为例,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设计了一些生动的环节,希望学生能感到数学内容的有趣,体会出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美,可是让学生说说体会时,感觉到学生并没有那种感觉。虽然很失望,但是我觉得对这个结果不需要多加叹息,人的绝大多数能力是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审美能力也不例外。

下面是依据新课标、新理念,进行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实例:

在教授“比的意义”时,教师先出示几个长方形,让学生选出你认为最美的长方形后。

师:根据经验,你觉得一个长方形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

生1:跟它的形状有关。

生2:最好不要太瘦,也不要太胖。

生3:而且我觉得,长方形美不美,与它的大小并没有什么关系。

生4:似乎跟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有关。

……

师:确实,长方形的美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学们不妨试着用你们选出的美的长方形的长除以它们各自的宽,看看最后的结果有什么规律?

学生试算,并交流。

随后,教师相机揭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一个美的长方形,它的长与宽的比值基本上都会保持在0.618左右。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黄金比。

评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而是从审美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了深层加工,通过“评选最美的长方形”切入,感受美的原型,到探究“为什么这样的长方形最美”,理解美的规律,直至发现“美与比”之间丰富而生动的内在关联。学生在这期间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反思: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知道,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初步判断出什么是美的什么不美,只是由于年龄小,认识水平低,他们缺少对美的正确认识,或者感觉到美,但因为无法找到恰当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美,就难免觉得困惑,甚至认为它不美了。因此在进行数学审美教育时,我们要注重学生审美接受能力的培养。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它们主要不是通过学习美学知识、美学理论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而是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各种形式的审美、创美的实践中,在一系列审美体验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数学美育不能只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活动过程,主要由教师、教学媒体、学生组成,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及其运动中均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但是在现今数学美育中我们过多提倡的就是“渗透”两个字,许多教师为了想实施一下数学美育,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就多了一个这样的环节,如学习“圆的周长”的案例,在教师引导出π后:

师:这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个表示3倍多一些的数,它还需要一个固定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就是“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板书)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媒体播放录音并同时显示祖冲之像等画面,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即圆周率的贡献)

评析:虽然这边似乎是体现了数学的美,展现了数学历史的悠久,但是这样学生未必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美,这一环节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反思:要真正实施小学数学审美教育,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当作审美对象,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具有审美教育功能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觉一上课就是进入到一个审美活动中去。要求教师在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能从“会教”的层次提高到“乐教”的层次,同时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由“会学”的层次提高到“乐学”的境界,达到“以美启真”“乐中获知”的目的。

篇5:教育实践中反思教学

在十三年的教学生涯中,自己一直全力以赴地做好教育教学的每一项工作,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的力量,用自己的人格感化任何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跑得更稳,更有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早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各种先进的理念,并把他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而且经常向优秀教师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优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从教的13年,也是我不断挑战自我的13年。从一名普通老师到如今的街道骨干教师,无不是挑战自我的结晶。教学上刻苦钻研教材,虚心向同行们请教,用心积累,让“教学相长”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2、教学实践中的合作意识。集体备课是体现合作的一个窗口,在教学中,我重视这个教学环节,同时,我也珍惜这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在和同事经过思维的碰撞后,通力合作,找出知识的最佳切入方式,制成课件,资源共享。互相研究、激励、商讨、争辩、补充、到达成共识,这个过程,有效的提高了个体学习能力,有效的激活了每个教师的思维,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我还注重与学生的合作。在教学中,对有些知识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我,只是他们的合作伙伴之一,这样的合作,让我和我的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并且,我们在这种收获中成长。

可回想起来,认真上的每一堂课真是能令自己满意的吗 ?也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觉得教学效果不佳呢?经过不断地反思,我觉得自己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忙于日常教学、班级管理,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缺乏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和钻研,对课堂中师生的高质量有效互动等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2.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多停留在“读报刊”层次,又时常面临缺资料、没时间、少人指导等困难。不能更好的将“教学行动”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还不能完全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走出来,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3.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观的支配下,衍生了一些惰性思想,有时会丧失了自主意识,跟着权威走,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跟着考核走,不敢拿梦想的“鸡蛋”碰现实的“石头”;跟着教材教参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知道应该注重孩子们的素质教育可是不知不觉还是被“分数”牵着鼻子走。只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点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多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教学技能,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勇于探索并大胆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以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为什么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实施正确的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其实我们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语言、巩固语言,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我们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篇6:教育实践中反思教学

摘要:本文从高职英语的创新性教学入手,分析了英语教学中制约人文教育发展的因素,提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可行性办法和对策,为构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科学创新性模式提供实质性思考。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职英语;创新教学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趋于急功近利,大力倡导以就业为导向,强调教学培养的职业性和实用性,人文教育缺失严重。高职英语教学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逐渐走向实用性、职业性和工具性的极端,忽略了英语教学应有的文化载体和人文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提升人文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进而达到优化高职英语教学,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科技社会的发展给人带来了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但同时也对人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面对这些压力,社会也对人才的人文素质和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追求。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语言本身,更需要开阔他们的人生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陶冶他们的人文精神,实现全面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塑造优秀的个人品性。高职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发育和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重要阶段,高职院校既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也不应放松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然而,由于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较低,我国高职院校一直将英语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而轻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的人文基础较差,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应超越职业化取向,摒弃原有的着眼于短期办学效益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语言功底扎实,兼具人文素养和应用型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人文教育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高职教学总体忽视人文素质培养

由于全球化经济发展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短缺,许多高职院校都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学生们并未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许多高职英语教师也认为专业技能要比人文素养更重要,这也导致其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英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据调查,高职英语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在教学中注重语法和词汇,而忽视对课堂思想内容的深化讲解,长期以来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脱节,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此外,鉴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英语教师通过题海战术以及语言知识传授以保证学生顺利通过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而把人文教育视作可有可无的内容。

(三)教师人文底蕴不厚,人文素质有待提高

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英语师资方面却呈现出不足状态,许多教师都肩负着超额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教学压力,很难有时间进行教学的创新和人文教学因素的引入,导致高职英语教学质量长期难以提升。此外,教师的人文素质也有待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知识水平不够高、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因此无法有力倡导人文教育,达到理想的人文教育效果。此外,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仍然较模糊,缺乏鲜明的授课风格。因此,无法以自己的个人道德和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使其亲身体会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从中有所收获。

三、人文教育背景下提升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

在人文教育背景下,提高高职院校英语创新性教学质量仍面临很多因素的制约,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各校必须从教师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着手,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首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必须转变任课教师的观念,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和具备人文教育理念之后,才能把人文教育落实到英语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素质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其次,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具备丰富的知识、较高的文学修养,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古语云“亲其师,信其教”,教师可通过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人文精神在无形中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英语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文化气质修养,培养自己对西方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的掌握,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最后,各校应将人文素质作为考核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建立关于教师人文素质的考评机制,定期召开教学经验总结和交流会,为教师提供分享和讨论教学经验、教学心得和教学技巧的机会。

(二)选择人文内涵丰富的教学素材,在教学内容

中加入人文教学资料有效实现人文教育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料,教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积极关注、研究并发掘出许多鲜活生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教学素材。通过教师的分析、挖掘和提炼,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教师除了需要在选择教学素材方面更加用心,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或补充丰富,提高教学素材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使其更具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接纳所需内容。学生通过对教学材料的思考,将批判性的集成和借鉴文中的理念,并将这些人文知识整合吸收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1)教师可以采用网络、电视节目、电台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像并茂的地道英语材料,使学生领悟目的语的妙趣以及材料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在领会语言文化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视觉直观的感受作品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和社会文化风貌,潜移默化的提高文化素养。(2)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英文报刊、文学作品、文化节目等,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传统文化和风俗,关注这些国家的科技教育文化动态。(3)教师可定期为学生举办一些讲解或传播英语国家文化风俗的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角、英语辩论和演讲比赛,成立英语社团等。通过设计和亲身表演,加深学生对英语和汉语文化间差异和互通之处的理解。

(四)建立具有人文特色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鉴于人文教育目标的抽象性、复杂性以及难以量化等特点,高职院校应建立具有人文特色的多元化英语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定性和定量法来衡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定性法来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进行终结性评价,还应对学生的发展潜能、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素质进行形成性评价。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不仅需要多元化的形式,还需要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在形成性评价中,不仅需对其作业和出勤率进行评价,还应对学生所做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和课外活动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反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主调整学习策略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过程和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体系本身就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发展一带一路的时代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但是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时都没有对人文教育给予重视,甚至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滞后,因此高职院校和教师需在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中加入人文视角,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作者:杨青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

参考文献:

[1]贺智利.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江西教育科研,,(04).

篇7:教学实践中反思成长感悟随笔

在以后的日子中,每天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而黄老师的课总是能让孩子们一起跟着动起来,还时常表现出很开兴的样子。这是为仕么呢?在认真听课和自己上课对比反思后,我发现原来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特别熹欢游戏和用动作来表达学习。于是在教学活动中用游戏贯穿活动,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不断互动……于是一首首儿歌,一首首歌曲,一个个律动,孩子们和我一起学习着,互动着………

篇8:教育实践中反思教学

一对任职教育中“问题式案例教学”的再认识

任职教育是以解决岗位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是任职教育的根本。问题式案例教学就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牵引,以解决岗位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难题为根本,以任务完成为教学导向的案例式教学。其本质就是带着问题搞研究,带着研究进课堂,在师生多向交流与研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式案例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自觉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实现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及探究合作。

问题式案例教学的核心关键在于“问题案例”的创设。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案例是问题的情境融入,基于案例可以提出问题,基于问题可以引出所学课程的基本知识、根本原理与解决方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案例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较好地实现建构主义学习认知过程,完成学习目标,而且也能从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任职教育中“问题式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分析需求,巧设疑案。任职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到工作一线,深入分析岗位能力需求,以需求为牵引,分析归纳出学生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能力指标体系,以能力指标反观得出教学实践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将带有能力培训要点的疑难问题进行巧妙搭配,融入至案例的编写过程中,让案例处处体现问题,问题环环相扣,将问题贯穿整个案例的解决过程中,以不断的引导学生解疑释惑。

第二步:情境营造,以疑导学。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于问题式案例教学流程的合理设计与情境氛围的营造。问题的呈现或提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层层深入、前后连贯、逐层展开,创设的案例问题情境,要耐人寻味,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与探究答案的心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问题背后原因的探究和孜孜不倦的毅力。

第三步:探索求证,全面议疑。问题式案例教学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或形成一定的见解、看法。以问题的多样化解决为基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横向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学习讨论中注意调控纠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解决问题,对发现生成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以互相启发,推进问题式案例教学走向深入。

第四步:充分解疑,总体升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要认真对待,正确引导,对有难度的问题,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对教材知识的关键要根据情况和岗位任职的需要,将理论嵌入至实践中,进行重点讲解,扩展学生对理论前沿及实践的认知,不断增加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在相互讨论的思想碰撞中,不断完善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岗位任职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步:反馈调查,又生新疑。问题式案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而能力的提升需要由实践不断的检验与提高。为及时掌握学生的能力培养情况,教师要在培训结束后,广泛调查学生的岗位实际任职能力情况,对比能力指标体系,不断分析学生能力培养的缺憾,找到新的问题所在,为后续的教学找到提高点。这种反馈机制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教学机制,对提升任职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问题式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

一是岗位问题分析式。岗位问题分析式意在训练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先将任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难点问题,经汇总归类,形成若干个“问题”,并准备好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一般认知规律的基本要求,在完成基本理论知识讲解,提供“问题”相关素材后,引导学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并展开多方位交流、讨论研究,探索求证、自主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待学生形成方案后,按问题处置的一般规律,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与比较得出正确答案。

二是经典案例讨论式。教学准备阶段,教师以与专业教学密切相关的经典案例为依据,选择若干典型待研究问题,并设计若干情况处置方法,以供教学使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可通过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展开沉浸式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授课教员负责穿针引线,不断将各种观点与方法,引入至案例中,启发学员深入思考。当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则以真实案例处置方案为基本导向,进行情况处置的调控纠偏,引导学生使用正常的方法进行处置,这样不仅突出教学主题,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提升了理性思考、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虚拟案例研讨式。教师结合岗位任职需要,以适度超前的方法,虚拟出不同的问题事件,让学员置身其中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分别研究制定出处置虚拟问题事件的方案,并通过方案交流评判得出相关结论。虚拟事件研讨式不仅可以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完善学员的知识体系结构,其研究内容的深度与跨度,也可以促进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该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控局能力,以保障虚拟事件研讨顺利实施。

四关于任职教育“问题式案例教学”的实践反思

任职教育问题式案例教学要讲究艺术,教师既要根据能力需求及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中的有效“预设”,又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动态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气氛把握和调控。问题式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是探索任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模式。问题式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心已开始逐步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教师与学生地位的转换要求教师注重课堂教学设计转换与实践方法的改变。

一是合理设置案例问题。问题式案例教学实质是以问题为牵引和导向,由师生通过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的方式,研究探寻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的选择要与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相适应,要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问题的设置不仅要具有代表性直指岗位任职需要,体现出专业知识的相互关联性,还要具有时效性、综合性、科学性和适度的超前性,这样不仅可以全方位系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是注重合作与资源共享。在问题式案例教学中,师生的相互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设计问题式案例教学的课堂活动时,要考虑建立一定的信息差,以体现师生合作共享真实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员要注重所需的研究意识、能力和方法以及背景知识获得的渐进性,在需要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搜集的情况下,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时,教师仅提供知识搜集的方向,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疑难问题面前,教师要注重细节信息的给定以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否则不仅会影响教与学的效果,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探索性,以致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是注重氛围营造与体验创造。问题式案例教学案例情境的真实再现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更有助于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过程全面理解和体会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压力与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言表述、多媒体再现、压力测试等多种手段综合应用,为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体验环境,逐层引导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过程的互动性,可以通过主持人、特邀嘉宾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进行真实交流,这不仅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创造,不仅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识,更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提升。

四是注重动态角色互换。在问题式案例教学的互动性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是动态的。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和辅导者,负责帮助和指导学生参与活动,但同时,教师也是参与者,他们与学生形成平等关系,创设轻松和真实的实际交流环境;学生主要是活动的参与者,但也应该是组织者和辅导者。动态的角色互换,可以让师生在动态的思想碰撞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解决方法,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李勇刚.任职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纵横谈[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10:118-121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篇9:教育实践中反思教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 生命教育 实践反思

如何加强生命教育理念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自然渗透,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自觉,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务,教师要有生命教育的意识,更要实践探索,倡导生命化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活动中成就“润物细无声”的生命之美,为师生生命成长旅程留下绚丽多彩的风景线。笔者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反思。

一、转变观念意识,引领生命价值。

思想上主动洗礼,行动上积极引领。教师受固有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和职业倦怠等内在因素制约,加上应试教育等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新课程三维目标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更多停留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两个层面,而往往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略学生终生受益内在生命价值,背离了新课程理念。因而,生命教育理念的落实,急需教师突破思想瓶颈,与时俱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确立“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价值追求,逐步胜任引领学生生命价值的教育角色,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与生命潜能,注重因材施教,张扬生命个性,充分发挥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引领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真正的 “完人”,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要着眼于人的精神生命价值,尊重主体人格,倡导人文主义的生命教育。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尊重个性”等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与生命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关爱生命是历史教学的一种价值取向,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教师要真正领会与落实课程标准,在精神上积极引领,在教学中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回归教育本质,成就育人目标。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的最优良的学科,他坚信人类的生命情感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找到典范,并由此作出结论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 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有效挖掘历史课程资源,实现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历史的人文精神。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历史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就是一门让学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的人文学科。它记录着人类生命发展的历程,蕴含着博大深远的人文资源,蕴涵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丰富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与生命价值的内容,有效地开发并渗透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历史的人文精神。历史教材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能给学生很好的生命教育与启迪。如学习诸子百家等传统思想文化,“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内容,使学生受到修身养性、积极进取、社会责任等教育,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学会担当;又如日本在二战期间,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绝人寰,毫无人性的罪恶行为,给人类以深刻的生命启迪,让学生懂得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又如亚非会议,万隆精神对现实的启迪,对习近平主席提倡亚非各国携手共建亚非命运共同体,实现亚非梦,仍具有普适价值与指引意义。等等,只要教师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就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生命养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语)

2、展现师生生命的活力,张扬生命的价值。

教师,学生其实也是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命。”可见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内容、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伟大,共同享受属于自己的怒放的生命! 活出精彩,活出魅力,活出自己的阳光。

首先,教师言传身教,应该充满正能量。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生命导师,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榜样的力量影响人的一生,因而,教师更需要建构自我生命的价值感,拥有积极的生命情怀,才能培养出有强烈生命意识和积极生命体验的学生,师生的生命成长才能实现同步,师生的幸福人生才能成为一种可能。教师要有职业的幸福感,发自内心地投入教育工作中,才能更好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教育中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

其次,积极构建生命化历史课堂,享受生命的成长。从教育方式上看,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这就要求教师教育方式多样化,倡导学生为主体,时刻关注个体生命的尊严与体验,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舒展自己的生命,享受生命的快乐,实现生命的价值。

面对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许多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学习意识淡薄,不想学,甚至厌学,学习上缺乏自信,课堂沉闷,打瞌睡等现象普遍存在,课堂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如何激励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生命潜能,构建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是我校亟待解决的课题与难题。我们坚持生命教育的理念,以课堂为主阵地,创设情境,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个体生命的尊严,展现个体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上一篇:夜景照明工程招标文件下一篇: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