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选择题答题卡

2024-04-30

非选择题答题卡(精选9篇)

篇1:非选择题答题卡

高考生物非选择题答题策略

一、填空题答题规范

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错别字泛滥

类(内)囊体 斐(裴)林试剂

高压蒸汽灭菌法(气) 增殖(值)

糖原(元) 双缩脲(尿)试剂

健(建)那绿 丙酮(铜)酸

液(叶)泡 水蒸气(汽)蒸馏法

反射弧(孤) 三体综合征(症)

靶(耙)细胞 核苷(甘)酸

乙烯(稀) 光合(和)作用

磷酸二酯(脂)键 反馈(溃)

(2)生物学概念混淆

原生质层

原生质体

半透膜

选择透过性膜

原生生物

原核生物

细胞液

细胞内液

血红蛋白

血浆蛋白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中心体

中心粒

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

遗传信息

遗传密码

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

生长素

生长激素

中枢神经

神经中枢

传导

传递

种群

物种

染色体组

染色体组型

(3)方程式、图表书写不完整

方程式中用等号表示,缺乏反应条件。

(4)文字书写、表达中出现的不规范

a.字迹潦草,随意涂改

b.表达口语化,不善于用生物学科语言回答问题

c.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

d.表达详略不当,主次不分

e.表达不完整或语言抽象,意思模棱两可

填空题规范答题策略

(1)准确用字、用词,尽可能用生物学专业术语表达。

(2)语言表达条理要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3)字迹清楚,保持卷面整洁。

(4)把握答题要点,提高表达的科学性和简洁性。

二、遗传图解答题规范

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字母、符号使用混乱

2.不写“P、F1、×、↓、♀、♂”等符号,或符号写错

3.不写“亲本表现型、子代表现型、比例”等必要文字

4.基因型书写不规范,如:aA,BXbX等

遗传图解书写规范要则

1.正确书写“P、F1、×、↓、♀、♂”等符号

2.写出“亲本表现型、配子(根据要求)、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

3.注意基因型书写中的潜规则

如:Aa,XBXb,写遗传图解时一般将母本放在前面。

三、实验题答题规范

实验题类型

(1)改错型:实验目的、材料、过程或结果有错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找出并加以改正。

(2)补充完善型:一般给出了具体材料及条件,要求完成实验操作的部分步骤,并预期结果,分析原因。

(3)分析实验结果型:这类试题以实验为背景,要求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解读,进行分析。着重考查学生科学思维的品质。

(4)设计型:设计型实验题是在目前实验考查难以做到动手操作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选择、分析实验的思路和方案。

实验改错题规范答题策略

第一步:分析取材是否正确。

第二步: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是否正确。

第三步:分析药品与试剂的使用是否合理。

第四步:步骤及操作分析,主要有以下情况:

①漏做或顺序颠倒某个实验步骤。

②操作方法错误。

③有没有设置对照,如果有看对照设计是否合理。

④实验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第五步: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对照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等量原则

可重复性原则

实验设计书写步骤及规范描述

——四段表述法

取材、分组、编号

【语言描述】

①若实验材料为植物,可描述为“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A、B、C……”;

②若实验材料为动物,可描述为“选择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1、2、3……”;

③若实验材料为溶液,可描述为“取两支(或多支)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或甲、乙、丙……),各加入等量的某溶液”。

实验处理;实验组、对照组设置

【语言描述】

可通过“适量”和“等量”表达出来,如“在A、B两组均加入等量的(或相同的)……”;“在A组中加入适量的……在B组中加入等量的……(如生理盐水、蒸馏水、清水等)”。

培养(或处理)观察、记录

【语言描述】

将两套(或多套)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或用相应方法处理,如振荡、加热等),一段时间后(或定时)观察(或测定)……做好记录(计算出平均值);A组中出现了……现象,B组中出现了……现象。预测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

预期结果

唯一

不唯一(写全多种可能)

实验结果

唯一

唯一

验证性实验是“不需要”预测实验结果的,因为实验结果是“已知的”。探究性实验一般有多种可能的预测结果,大多有三种。

【语言描述】

探究性实验的每一个结果和结论一般都用“如果(若)……就(则)……”来描述。

实验设计题答题规范策略

准确把握实验目的;

精心策划实验方法;

合理设计操作过程;

严格设置对照实验;

准确预测实验结果;

简明组织语言文字。

四、提高高三学生规范化答题能力教学策略

对错因进行统计分析,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注重基础,注重易错字和易混淆概念辨析;

加强审题规范化训练,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方法。

1.认真读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隐含条件和限制条件。

2.筛选加工信息,排除干扰。

3.克服经验主义,避免思维定势。

篇2:非选择题答题卡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篇3:非选择题答题卡

关键词:逻辑,非选择题,答题模式

高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 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所以命题者主要考查学生对哲学原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选用哲学道理分析材料的能力等, 这导致考试中的非选择题部分多半为材料分析题所占领。本来这无可厚非, 这种考题能够引导学生更关注生活, 更关注社会, 并有利于塑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品格。但是, 由于这种非选择题的参考答案没有一以贯之的答案标准和答题模式, 分析过程也缺乏固定的逻辑框架, 导致试卷批改中的不确定性和主观随意性, 以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辅导时缺乏可以遵循的准则, 不象数理化等科目的解题有其固定的逻辑过程, 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那么,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如何使教师、学生和命题者的答题逻辑呈现出一种固定模式呢?

笔者认为, 高二思想政治 (哲学常识) 测验中非选择题的答题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答题模式, 像理科的答题一样具有确定性和固定的逻辑过程。这种标准主要是指答题的逻辑模式和答题的流程。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答题技巧, 教师更好地辅导学生解题和批卷者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答案。以前有许多文章都曾涉及如何答题这一问题, 但它们大多重在解答题目本身, 或者说是研究如何答题才能获取更多的成绩。而笔者重在讨论教师、学生和命题人在一个材料面前都应持有一致的逻辑过程, 以及这是一种怎样的逻辑过程。在下文中笔者试图对高二思想政治测验中主要出现的题型和答题模式作出简要的探讨。当然, 笔者所提及的答题模式仅仅是一种设想, 一种视角, 尚有待不断完善和修正。

笔者经过初步的搜索, 发现在高二思想政治测验中, 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题型:

一、“体现”类, 即给出一个材料, 问该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纲要》中指出:“西部大开发要从实际出发, 积极进取, 量力而行。”“因地制宜,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推进防沙和草原保护, 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上述材料体现了辨证唯物论的什么道理?

对于这种题目, 我们平常的做法是, 一句一句地读, 一句一句地来看其体现的哲学道理, 这样做并没有涉及哲学分析的本质, 哲学分析重在找出感性材料中的理性内核。答题时应该让感性和理性一一对应起来。所以在这个题目中, 应采用的逻辑推理是:

因为, P决定 Q,

x是P, y是Q,

所以, x决定y∈P决定 Q。 (也可以说, x决定y体现P决定Q。)

还有一个原则是, 在表述材料的分析时, 应在最大程度上用哲学原理的表述程序来表述材料。

答题时应首先应完整表述分析材料所需运用的哲学道理:

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这个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客观, 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从主观出发。

接着分析该原理中核心概念在材料中的体现:

材料中“量力而行”的“力”是西部地区的实力和能力, “因地制宜”的“地”指的是地区的特殊性, 这些都是“物质性”的表现, 是“实际”。

再分析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材料中的体现:

材料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推进防沙和草原保护, 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这种行为实现的前提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 要求根据西部地区的本身实力和能力以及地区的特殊性, 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客观, 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最后作出总结:

综上, 材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哲学道理。

在其他原理中, 运用“普遍联系”原理时, 应指出“事物”, “整体”和“部分”, “原因”和“结果”, “发展”原理时应指出“新、旧事物”等。

二、“分析说明”类

某乡政府接上级有关部门指示:为加快水产养殖步伐, 每村新开挖养鱼池塘不得少于10公顷。但该乡政府认为, 本乡地势高, 往年常旱, 不适宜挖田养鱼。该乡政府又根据近两年市场对棉花、蔬菜的需求渐增的趋势, 最后决定:改粮食、大豆、花生立体种植为粮食、棉花、蔬菜立体种植, 全面拓宽浚深生产河道。当年旱情严重, 新开挖修好的生产河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种植粮、棉、蔬菜的经济效益提高了。

结合材料说明该乡政府决策的正确性。

对此类题目, 一般来说, 凡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材料和表述都应该被认为正确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对此类题目, 应采用的逻辑推理是:

因为, P是 (决定/影响等) Q是正确,

x是P, y是Q,

所以, x是 (决定/影响等) y是正确的。

答题时应首先应完整表述分析材料所需运用的哲学道理:

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这个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客观, 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从主观出发。

接着分析该原理中核心概念在材料中的体现:

材料中“本乡地势高, 往年常旱”、“近两年市场对棉花、蔬菜的需求渐增的趋势”, 这些都是“物质性”的表现, 是“实际”。

再分析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材料中的体现:

根据这些实际, 并从这些实际出发, 作出决定:“改粮食、大豆、花生立体种植为粮食、棉花、蔬菜立体种植, 全面拓宽浚深生产河道。”这种意识的产生受到了物质的决定, 所以, 该乡政府的决定是符合“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哲学原理, 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作出总结:

所以, 该乡政府的决策正确。

这一类题目的解答过程的后半程与上一个类型题目的过程基本是一致的。

三、“提出方案”类

材料一: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不断推动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

材料二:2004年1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 会议确定: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 要减轻农民负担,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农村收入

阅读上述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结合所学哲学常识, 分析如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因为提供一个方案, 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所以对此类题目, 应首先提出本题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然后根据原理结合材料写出方法论:

对此类题目, 应采用的逻辑推理是:

因为P, 所以Q

P,

所以Q,

x是P, y是Q

x

所以y.

在提出该材料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时应遵循”体现”题目的逻辑方法。

当然, 上述几种类型仅仅是高二考试中的常见题型, 还有许多题型尚未能提出各自的答题模式, 笔者将会在往后的教育中予以关注, 并进行研究。

这种标准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 首先, 命题人在命题中给出的材料, 必须便于考生进行逻辑分析, 也就是说, 即使有的材料很好, 但是在运用哲学道理分析时出现了与知识和逻辑悖反的情况, 那就不应被用来作为考试题目, 在提供参考答案时也应注意知识和逻辑的并重, 并保持答题模式的前后一致性, 就是说今年的分析过程的逻辑过程和去年的, 和明年的都保持一致。

其次, 教师在讲解解题技巧之前, 甚至在我们哲学讲课开始之前应向学生介绍要将要用到的逻辑知识和推理方法。

篇4:非选择题答题卡

①往边长约为40cm的浅盘里倒入约2cm深的水,待水面稳定后将适量的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②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一滴在水面上,待薄膜形状稳定.

③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根据油酸的体积和面积计算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

④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内每增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由此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⑤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绘在玻璃板上.

完成下列填空:

(1)上述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 . (填写步骤前面的数字)

(2)将1cm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300cm3的油酸酒精溶液;测得lcm3的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 现取一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测得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是0.13m2. 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m. (结果保留l位有效数字)

答案 (1)④①②⑤③;(如果④放在③之前的其他位置也同样正确)

(2)5×10-10

分析 本题考查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直径大小.

(1)依据实验顺序,首先配置混合溶液(④),然后在浅盘中放水和痱子粉(①),将一滴溶液滴入浅盘中(②),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获取油膜形状(⑤),最后用已知边长的坐标纸上的油膜形状来计算油墨的总面积(③),故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④①②⑤③.

(2)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为:[V=1cm3300cm3×50=SD],其中[S=]0.13cm2,故油酸分子直径[D=VS=1cm3300cm3×50×0.13cm2=]5×10-10m.

23. (12分)

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时,多用电表内部的电路可以等效为一个直流电源(一般为电池)、一个电阻和一表头相串联,两个表笔分别位于此串联电路的两端. 现需要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给定的器材有:待测多用电表,量程为60mA的电流表,电阻箱,导线若干. 实验时,将多用电表调至×1Ω挡,调好零点;电阻箱置于适当数值. 完成下列填空:

(1)仪器连线如图l所示([a]和[b]是多用电表的两个表笔). 若两电表均正常工作,则表笔[a]为 (填“红”或“黑”)色;

(2)若适当调节电阻箱后,图1中多用电表、电流表与电阻箱的示数分别如图2(a),(b),(c)所示,则多用电表的读数为 Ω,电流表的读数为 mA,电阻箱的读数为 Ω;

[1][7][6][5][4][3][2][8][9][0][×100][1][7][6][4][3][2][8][9][0][×10][1][7][6][5][4][3][2][8][9][0][×1][1][7][6][4][3][2][8][9][0][×0.1][5][5][图2][a][b][c][mA]

(3)将图l中多用电表的两表笔短接,此时流过多用电表的电流为 mA;(保留3位有效数字)

(4)计算得到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 V. (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1)黑;(2)14.0,53.0,4.6;(3)102;(4)1.54

分析 本题考查测电阻的电学实验,并要求能对欧姆表、电流表及电阻箱进行正确读数.

(1)根据所有电器“红进黑出”的原则,对多用电表来说,电流从红表笔进入多用电表,电流从黑表笔流出多用电表,由于设计电路图中[a]表笔接在电流表的正极,故电流经过多用电表从[a]表笔流出,故[a]表笔为多用电表的黑表笔.

(2)欧姆表读数为[R=]14.0Ω;电流表读数为[I=50mA+10mA10]×3.0=53.0mA;电阻箱读数为:4×1Ω+6×0.1Ω=4.6Ω.

(3)多用电表接外电路时,考虑到多用电表表头的电流刻度是均匀的,其表头偏转的格数与表盘总格数之比为26∶50,而多用电表接外电路时,外电路电流表示数为[I=]53.0mA,设表笔短接时通过多用电表的电流为[I0],则[2550=II0],解得[I0=]102mA.

(4)设多用电表内阻为[r],已知外电路电阻为[R=]14Ω,多用电表接外电路时:[E=I(r+R)],多用电表两表笔短接时:[E=I0r],联立解得多用电表内的电池电动势[E=]1.54V.

24. (15分)如图,两根足够长的金属导轨[ab、cd]竖直放置,导轨间距离为[L],电阻不计. 在导轨上端并接两个额定功率均为[P]、电阻均为[R]的小灯泡. 整个系统置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方向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 现将一质量为[m]、电阻可以忽略的金属棒[MN]从图示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 金属棒下落过程中保持水平,且与导轨接触良好. 已知某时刻后两灯泡保持正常发光. 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2)灯泡正常发光时导体棒的运动速率.

答案 (1)设小灯泡的额定电流[I0],有

[P=I02R] ①

由题意,在金属棒沿着导轨竖直下落的某时刻后,小灯泡保持正常发光,流经[MN]的电流为

[I=2I0] ②

此时刻金属棒[MN]所受的重力和安培力相等,下落的速度达到最大值,有 [mg=BLI]③

联立①②③式得 B=[mg2LRP]④

(2)设灯泡正常发光时,导体棒的速率为[v],由电磁感应定律与欧姆定律得

[E=BLv]⑤

[E=RI0]⑥

联立①②④⑤⑥式得 [v=2Pmg]⑦

分析 本题考查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和功率问题. 要求理解能量转化关系和等效电路图.

1. 由标准答案知,只有电阻运算[R总=12R]不能得分;只有[P=UI]的也不能得分. 只有[P=UI]和[U=IR]两式同时出现时,才能相当于标准答案①⑥式,可以得相应分.

2. 本题仅由[E=BLv]、[P=E2R]、[mgv=2P]三式即可解出全部结果,但如果没有解出最后结果,则这三式只能相当于标准答案的①③⑤⑥式,故只能得这四个式子相应的分.

3. 计算题解答切忌连等. 如果用连等式表示,正确的,能得相应得分点的分数;但如果连等式有错,相应的分都不能得分.

4. 第2问还可根据功能关系,由[mgv=2P]

解得[v=2Pmg]

25. (19分)如图,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MN]将空间分成I和II两个区域. 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q>0)]的粒子以速度[v0]从平面[MN]上的[P0]点水平右射入I区. 粒子在I区运动时,只受到大小不变、方向竖直向下的电场作用,电场强度大小为[E];在II区运动时,只受到匀强磁场的作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 求粒子首次从II区离开时到出发点[P0]的距离. 粒子的重力可以忽略.

[Ⅱ][Ⅰ]

答案 带电粒子进入电场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沿抛物线运动,其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设大小为[a],由牛顿运动定律,得[qE=ma]①

设经过时间[t0],粒子从平面[MN]上的点[P1]进入磁场,由运动学公式和几何关系,得

[v0t0=12at02] ②

粒子速度大小[v1]为,有[v1=v02+(at02)]③

设速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则

tanα=[v0at0] ④

此时粒子到出发点[P0]的距离为[s0=2v0t0] ⑤

此后,粒子进入磁场,在洛仑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圆周半径为 [r1=mv1qB]⑥

设粒子首次离开磁场的点为[P2],弧[P1P2]所张的圆心角为2β,则[P1]到点[P2]的距离为

[s1=2r1sinβ] ⑦

由几何关系,得 [α+β=45°] ⑧

联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式,得[s1=2mv0qB] ⑨

点[P2]与点[P0]相距 [l=s0+s1] ⑩

联立①②⑤⑨⑩解得[l=2mv0q(2v0E+1B)]11

分析 本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和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 两个轨迹的衔接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是本题的难点.

1. ②式写成[x=s0cos450=v0t0y=s0sin450=12at20]两个式子,[s0]计算错了,不能得分;计算出正确结果的一样能得分.

2. ⑧式的作用是求[β],这一步的计算是个难点. 有两种办法解决:一是用[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二是数形结合,构造如图几何图形即可很快解出[sinβ=1010].

3. ⑨式没有写出,如果11式正确,同样得分;但如果11式错误,则⑨11式的分全扣.

4. 最后结果写的是减号的,其他都正确的扣⑩11式的分;最后结果用反三角函数表示正确的,扣11式的分,前面不扣分.

5. 只写[qvB=mv2r]这个公式没有计算出[r],但后面的运算结果都正确的不扣分,后面没做,或做错的,此式不能得分.

26. (20分)装甲车和战舰采用多层钢板比采用同样质量的单层钢板更能抵御穿甲弹的射击. 通过对一下简化模型的计算可以粗略说明其原因.

质量为[2m]、厚度为[2d]的钢板静止在水平光滑桌面上. 质量为[m]的子弹以某一速度垂直射向该钢板,刚好能将钢板射穿. 现把钢板分成厚度均为[d]、质量均为[m]的相同两块,间隔一段距离水平放置,如图所示. 若子弹以相同的速度垂直射向第一块钢板,穿出后再射向第二块钢板,求子弹射入第二块钢板的深度. 设子弹在钢板中受到的阻力为恒力,且两块钢板不会发生碰撞. 不计重力影响.

答案 设子弹初速度为[v0],射入厚度为[2d]的钢板后,最终钢板和子弹的共同速度为[V]

由动量守恒,得[(2m+m)V=mv0]①

解得[V=13v0]

此过程中动能损失为[△E=12mv02-12×3mV2]②

解得[△E=13mv02]

分成两块钢板后,设子弹穿过第一块钢板时两者的速度分别为[v1]和[V1]

由动量守恒,得[mv1+mV1=mv0]③

因为子弹在钢板中受到的阻力为恒力,射穿第一块钢板的动能损失为[△E2],由能量守恒,得

[12mv12]+[12mV12]=[12mv02]-[△E2]④

联立①②③④式,且考虑到[v1]必须大于[V1],得

[v1=(12]+[36)v0]⑤

设子弹射入第二块钢板并留在其中后两者的共同速度为[V2],由动量守恒,得

[2mV2=mv1] ⑥

损失的动能为[△E′=12mv12]-[12×mV22] ⑦

联立①②⑤⑥⑦式,得[△E′=12][(1+32])×[△E2]⑧

因为子弹在钢板中受到的阻力为恒力,由⑧式可得,射入第二块钢板的深度[x]为

[x=12(1+32)d]⑨

⑨式的结果用小数表示正确同样给分.

分析 本题考查子弹打击木块模型,要求学生对功能关系和动量守恒或动力学相关知识熟练掌握.

1. 标准答案中[△E]可写成[F⋅2d],[△E2]可写成[F⋅d],但不能是[△E]写成[F⋅d],[△E2]写成[F⋅d2];②式可写为[F⋅2d=12mv20-12⋅3mV2],但加了[F=μmg]后②式不能得分,且后面的能量式中出现[μmg]该式均不能得分.

2. 标准答案中①②③④⑥⑦⑨式正确,缺⑤⑧式,可以得全分;但⑨式错误,缺⑤⑧式,不能得⑤⑧的分.

3. 表述过程中物理量没有定义,但在表达式中能表达相应的意思即可,如已知字母写成其他形式,有定义可得分;没有定义,相应步骤均不给分.

4. 标准答案中将本题分成3个阶段解题,①②为第1阶段,5分;③④为第2阶段,5分;⑤⑥⑦⑧⑨为第3阶段,10分;2、3阶段过程表达式③④⑥⑦可写成合并式:

[mv0=mv1+2mv2]

[F(d+x)=12mv20-12mv21-12⋅2mv22],

但只有此两式无法得到最终结果,故此两式只能得第2阶段③④式的步骤分.

篇5: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摘编自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根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对照材料“三读”

第一遍“速读”,可知此题从“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切入,考查英国的现代化。

第二、三遍“细读”和“精读”,可知材料一涉及工业革命的原因,联系设问,考查的时空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从材料二判断出“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材料三概括“保守主义的政治”的缺陷,从而明确命题者考查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过程及其特征;材料四,四句话实际上是三层意思,第一、二句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第三句说明工业资产阶级与当时政治制度的矛盾,第四句“新的斗争”联系教材1832年议会改革即可定位。

对照要点“三找”

可以找出每则材料的中心论点。

本题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有其必然性,要回顾教材中工业革命的前因后果。

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要回顾教材中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前因后果。

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英国议会的缺陷,要列出提纲“议员出身、代表贵族利益的议员比例”,再联系教材。材料四的中心论点是“新的斗争”的必要性,要联系教材中英国1832年的议会改革。

组织答案“三界定”

界定第(1)问的答案来源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概括;

第(2)问,第一步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的联系,可知“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第二步界定答案来源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反映的特征并结合教材中的政治特征回答;

第(3)问,第一步由时间“1830年”联系到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第二步界定答案来源是“根据材料四”,分层归纳材料要点,答题用语尽量接近教材中的语言;第(4)问,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回答即可。

【答案】

(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技巧2

技定位解题指向,精准高效答题

提升解答非选择题的准确度,关键在于精确定位答题指向,然后回归材料或者教材相应知识点。关键要点定位时要注意答题角度的提炼,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根据题目的设问和分值作答。从属性来看,背景、原因类试题的角度通常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或内部、外部、国际、国内、主观、客观、历史、现实等;影响、作用类试题的角度则通常是直接的、间接的、当前的、深远的、国际的、国内的等。历史事件涉及多个主体时,还要结合多个主体逐一分析说明。

【典例】

篇6:非选择题有哪些答题技巧

做情境类试题时,不仅要考虑答案是否符合化学原理,还要考虑是否符合生活、生产实际。例如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可起到防止铁生锈的目的,但铁质的衣架不能用涂油的方法防锈。再如铁衣柜、汽车涂油漆不只为了防锈,还为了美观。

2. 围绕核心问题

审题时要明确试题的设计意图,找出答题的方向,围绕问题的核心组织答案。如实验设计题、实验探究题,甚至是综合计算题都涉及到实验目的或探究目的,你所做的一切都要为实验目的或探究目的服务,别偏离核心。

3. 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

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答题时应尽可能选择最贴切的回答,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不易失分。能用具体物质作答的要用具体物质,这样表达更准确。应尽可能写出自己最有把握,没有争议,能得到大家认可的答案,不给别人扣分的机会。

4. 按逻辑顺序分析

篇7: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

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学弟学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弟学妹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弟学妹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弟学妹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二)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

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必须采用“序号化”,如:①②③。

(三)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

(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

(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学弟学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学弟学妹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

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

(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

(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

(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

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

(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

篇8: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解答选择题常用的方法

1. 直选法

把记住的知识再现出来, 主要考查记忆的准确性;做题时要审清题干、题支, 判断与所记内容是否完全一致, 切忌似是而非、只看大概, 或只看前一两个选项。

2. 排除法

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较多时, 可将选项与题干条件对照, 将错误选项排除 (1~3项) , 缩小范围, 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3. 优选法

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如果都符合题干要求, 但题干中又有“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等字样, 就应该采取选优法进行取舍。

4. 转换法

主要用于“借用条件”的选择题。将命题条件转换成与该条件意义相同的另一种说法。

5. 图解法

利用示意图辅助解答选择题。在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象等方面, 可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绘制出图形, 直观地表现解题条件或将条件具体化。

二、选择题的类型

1. 正误选择题

解题时要注意对四个选项都要进行判断, 切忌想当然, 或只看了一个熟悉的选项而不顾其他选项。主要用排除法、筛选法、直选法等。

2. 最佳选择题

题干中往往含有“最”这个关键字, 即在给出的选项中找出最佳的或是最合适的选项。所给选项往往与题干都有联系, 但联系最为密切的或最为合理的选项只有一项。主要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等。

3. 因果选择题

由因求果:题干为原因或条件, 选项为结果。由果推因:题干为结果, 选项为原因或条件。主要采用分析推理法、逆向思维法、直选法等

4. 图表型选择题

题干或选项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图表, 找出图表给出的有用信息和隐含信息, 结合所学的知识内容, 分析所得信息, 得出相关答案。主要采用分析推理法、读图分析法、排除法等

5. 组合型选择题

选项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项目组成, 是多项选择题变成单项选择题的一种主要形式, 往往比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要复杂一些。主要采用排除法等。从选项入手, 找准一个或多个正确或错误选项, 排除1~3项。各项都有的不用判断;在三项中出现的多为正确叙述, 也可先不判断其正误;注意一下长短项。

6. 时空顺序型选择题

把地理事物或现象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 按题干要求排序。根据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 确定两到三个, 一般就能选取正确选项。

7. 选择题组

近些年高考题中出现的, 也是当前试题选择题中的主要形式。往往是给一段材料或图表资料, 然后分多个方面进行命题。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 领会其实质含义, 正确理解图表中的信息及信息之间的联系。

三、选择题的解答步骤

1. 明确题干要求

首先重在审题, 审条件、时间、范围和问题的指向, 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 要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 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 (错误的是) ”等等。

2. 分析解题条件

全面分析题干内容, 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 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

(2) 多重条件:题干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 正确选项必须同时符合所有条件。

(3) 限制 (或特定) 条件: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 是解题的限制条件, 要特别注意。

(4) 借用条件:用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法给出解题条件。转换视角思维要灵活。

3. 分析选项

(1) 仔细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2) 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 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尤其有的选项本身叙述是正确的, 但与题干无关, 对这种选项要特别注意。

四、答题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 时间分配方面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注意先后顺序

(1) 先易后难。 (2) 先熟后生。 (3) 先小后大。先做信息量少、运算量小的题目, 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 (4) 先点后面。解答时不必一气审到底, 应走一步解决一步, 步步为营, 由点到面。

2. 审题要慢要细, 解答要快

审题要仔细, 关键字眼不可疏忽。不要以为是“容易题”、“陈题”就一眼带过, 要注意“陈题”中可能有“新意”。也不要一眼看上去认为是“新题”、“难题”就畏难而放弃, 要知道“难题”也可能只难在一点, “新题”只新在一处。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 要稳扎稳打, 步步准确。假如速度与准确度不可兼得的话, 就只好舍快求对了。

3. 答题卡的涂写

篇9:非选择题答题卡

一、 2011年高考非选择题命制的特点和趋势

1. 以主干知识作为命题的重点

2011年高考模拟考试非选择题贯穿了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如气候、地貌、土壤、资源等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区位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特征及国土整治等均是考核的重点。对主干知识的复习,不能只停留于简单的知识再现或简单堆砌,而要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整合和加工,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和掌握。

2. 对读图、析图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地理图表能够灵活地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地理试题提供解题信息的最理想载体。2011年高考模拟考试中作为试题切入点的图像类型越来越丰富,以新颖的图表为载体来考查地理思维能力。因此,加强读图、析图能力的训练,深入挖掘图表中隐藏的知识点是复习的重点。

3. 考查内容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增强

地理事象的发生和发展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可以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因此考核内容重视区域类比,注重知识的联系和重组,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复习中,应对典型区域进行总结,提高区域特征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突出时代性和探究性,强调“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011年高考模拟考试试题的情景设置更为灵活多样,更多的以各种形式的案例呈现,材料来源于生活实际或近期的社会热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注重开放性和探究性,强调“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反映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识,考查同学们运用所学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学以致用的价值趋向。因此,应主动探究相关实际问题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

二、 高考地理非选择题类型及解题策略

1. 图像解读型非选择题

图像解读型试题往往给出一幅或多幅地理图像,将试题的背景材料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考查同学们信息提取与解读能力,进而围绕学科主干知识设置问题,内容可以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各方面知识。如例1。

【例1】 (2011届江苏省徐州市二检)大蒜在我国是一种秋播夏收作物,喜湿、喜肥、不耐旱,忌渍水。图1中的阴影区域为我国大蒜主产省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我国大蒜主要分布于甲_________、乙_________(填简称)、皖、苏等省份。

(2) 试分析甲、乙两省区春季影响大蒜生长的不利气候条件_________。

(3) 播种时在原有土地上覆盖地膜(图2)能够提高大蒜产量和品质,试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图像解读型试题中的地理图表可以是区域分布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在解答图像解读型试题时首先应读图像名称以确定图像类型,其次根据图例读图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必要时可进行图图转换,将已知图像的信息、材料转换到较为熟悉的图像中,从而发现更多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结合问题组织语言进行合理的表述。例1中给出了一幅区域图、一幅景观图,区域分布图反映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判断时要观察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通常可以根据经纬度、轮廓形状或相关信息(地名、海拔高度等)进行区域定位,如此题中可根据各省轮廓和相对位置来判断甲、乙两省的名称;景观图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展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征以说明“是什么”,解读重点在于通过观察发现其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外貌特征形成的原因,描述事物的变化,进而分析其分布规律,如此题中华北平原春旱严重,而在题干中明确给出大蒜“喜湿、不耐旱”的特点,因此可以得出覆盖地膜“保温、保水”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1) 鲁;豫。(2) 保温、保水(保墒)。(3) 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降水量少,影响大蒜生长。

2. 特征描述型非选择题

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要求描述地理事象的形态或状态,设问形式一般为“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如例2。

【例2】 (2011届广东省汕头市模拟)读图3,简述图示地区地形特点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正确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是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前提。如此题所要求的描述地形特点要从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起伏状况(如海拔、相对高度等)和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方面进行描述即该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类似对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的方向和切入角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与湖泊、植被与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自然资源特征等。

②气候特征: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大气环流、光照、气温、降水及水热组合状况。

③河流水系特征: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干支流分布及河网形状,年径流量及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含沙量和结冰期,流经的主要地形单元等。

④湖泊特征:形成,面积,深度,水量及季节变化,湖水性质(咸淡)等。

⑤等值线分布特征:主要从走向、疏密、大小等角度叙述。

同样,对某地区人文地理特征描述的方向和切入角度也可进行总结和归纳,如例3。

【例3】 (2011届江苏省苏北四市模拟)读“2009年卡塔尔人口结构图(图4)”,分析卡塔尔人口构成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解析】 分析某地区的人口特征可以从人口数量与再生产类型、年龄结构、分布、素质、移动、人种、民族、语言、宗教等方面入手。如从本题的图示中可以判断应主要从年龄结构和人口移动两方面入手,得出正确答案“青壮年人口比例大;外来人口比重大”,并且从人口年龄结构和外来人口比重大的特点上从宗教、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发展特点上得出人口构成特点的原因是“该国人口政策宽松(或受宗教与文化传统的影响);石油开采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对一个地区其他人文地理特征特点的描述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社会经济地理特征:从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方面入手。

②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③工业生产特征:从工业地域类型,主要工业部门及结构,地域分布,技术水平等。

④交通特征:发展状况,主要运输方式,分布和走向等。

⑤城市化特征:水平、进程、起步、城市等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⑥区域发展特征: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开放程度、发展状态。

要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必须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该类试题的答题模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特征分析,并用简洁、规范且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在复习时要善于积累,明确把握各个地理事物的特征表现,为正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区位分析型非选择题

地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与其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对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及地理要素的因果联系的考查能够检测考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非选择题的常见设问形式,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影响……地理现象的主要区位因素是……”等。解答此类试题,应对影响地理事物的主要区位因素有扎实的掌握,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如例4。

【例4】 (2011届山东省济南市模拟)读“2010年12月1日欧洲某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5)”和“甲国某城镇规划示意图(图6)”,完成下列问题。

(1) 图5中A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此时A地天气状况可能是___________。

(2) 甲国农业主要为畜牧业,其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 图6中该城镇兴起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该城镇向北扩展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4) 若在D、E两处选建一化工厂,你认为较适合的是___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

【解析】 区位分析型非选择题可以将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联系起来,并且能够将空间思维构建与区域综合考查结合起来,综合性强和区域性表现明显,如第(1)问考核了自然地理现象及其成因,第(2)、(3)、(4)问考查了人文地理现象及其主要区位。解题时,首先要熟悉各种区位因素,如下表所示:

在了解各种区位因素后,还要辨识影响各种人类活动的主导因素,如第(2)问中影响乳畜业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和“气候”,第(3)问中城镇兴起的主导因素是“河流”。区位因素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位因素也随之而发展变化,如例题中城镇向北发展的主要原因就不再是“河流”,而应该是“交通的变化”。

可见,对区位分析型非选择题的解答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第二确定主导因素,第三探究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 (1)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天气晴朗,较温暖,风力较小(2)市场;气候。(3)河流;交通的变化(铁路的修建)。(4)D;理由:位于该镇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和河流下游,不会给居住区的大气和水带来污染。

4. 数据信息型非选择题

数据信息型非选择题是通过各种统计图表展示信息,考查对信息的提取、分析、评价能力,数据信息可以分为地理资料表格、坐标图统计图和结构统计图、资料图形类等。

地理资料表格以地理信息资料的分类列表形式,表示了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变化状态。如例5。

【例5】 (2011届江苏省徐州市一检)读2008年江苏省区域发展概况表,分析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___________,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___________。

【解析】 统计资料表格可以展示多项地理要素,但各项地理要素有主次之分,主线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的意图。如在此题中能够体现城市化水平的显然是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比重最大的为苏南,城市化水平最高;而三个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则可以通过地区生产总值各数据来判断,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可以判断苏北在三地区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坐标统计图是用数字坐标形式来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常见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表现形式有折线图、曲线图和柱状图,平面三角坐标系表示的是三个地理事物之间的百分比关系(如例6);结构图是某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比例关系的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像展示,常用几何图的图形比例分割手段制作而成,如扇状结构图、饼状结构图、柱状结构图、矩形结构图等。

【例6】 (2011届江苏省南京市模拟)图7反映的是某河流域2003年部分基本数据。比较说明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坐标统计图和结构图往往有多项统计资料,在解题时要注意对统计资料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确定地理事象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方面,以总结地理事物的共性和差异性,明确其特点和发展状态。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正确的定量分析之后,还应运用相关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进行定性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如本题中通过对该河流域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所占比重、GDP所占比重、面积所占比重、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四种统计数据的判读,可以确定正确答案为“东南部GDP所占比重大,说明东南部经济发达;城镇人口所占比重高,人口密度大,说明东南部城市化水平高;西北部反之”。

5. 决策评价型非选择题

决策评价型试题为对某一自然或人文地理事象的存在对周边地理环境或其它地理事象的影响的评价。在设问中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关键词,常见问题如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劣,评价工农业和城市区位条件、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作用和意义等。

决策评价型试题可以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发展条件以及意义等。如例7。

【例7】 (2011届江苏省徐州市一检)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区域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读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际联系示意图(图8)完成下列问题。

(1) 简要评价苏北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图中箭头代表人口和产业转移方向,其中代表人口迁移方向的是___________,代表产业转移方向的是___________。简述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发展的影响___________。

【解析】 在直接对地理事项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如苏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和不利条件;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对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的评价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而对某地区的影响则需要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产业转移对转入区的影响。如试题要求分析某地理事项的地理意义,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其与积极影响等同看待。

上一篇:教师个人廉政承诺书下一篇:分析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