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

2024-04-23

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共8篇)

篇1: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7年财政工作对于推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区、州、县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按照“保稳定、保改革、保民生、保运转”的总体要求,深化财税改革,加强财源建设,坚持厉行节约,从严从紧编制预算,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依法理财、统筹兼顾。紧紧围绕、州财税改革总体部署,紧密结合财政经济形势,多渠道筹措资金,预算收支安排充分体现县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二是保障重点、压缩一般。按照“四个重点保障”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切实发挥财政资金保障作用。三是盘活存量、整合专项。认真做好结余结转资金管理,规范专项资金设置,加大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地方财政收入预算。2017年地方财政本级收入预算建议安排144100万元(不含上划州级),增长6.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建议安排114100万元(不含上划州级),增长8%,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建议安排30000万元,与2016年持平。

(二)地方财政支出预算。2017年地方财政支出建议安排235800万元,较上年年初预算217600万元增长8.36%,其中:

1、公共财政预算本级支出建设安排206600万元增长8.9%。其中: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530万元,增长7.5%;(2)国防支出 100万元,增长30%;(3)公共安全支出17600万元,增长8.8%;(4)教育支出43850万元,增长6%;(5)科学技术支出4430万元,增长5%;(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680万元,增长12%;(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050万元,增长6.3%;(8)医疗卫生支出23650万元,增长10%;(9)节能环保支出5870万元,增长3.6%;(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680万元,增长9.9%;(11)农林水事务支出42470万元,增长12%;(12)交通运输支出1530万元,下降18%;

(13)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4520万元,增长3%;

(14)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2060万元,增长3.5%;(15)金融监管事务支出200万元,新增支出项目;(16)地震灾后重建支出1000万元,预留新增支出项目;(17)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1490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18)保障性住房支出5500万元,下降15%;(19)粮油物资管理事务支出90万元,增长9%;(20)预备费200万元,下降30%;(21)其他支出400万元,增长25%;(22)债券付息1700万元,同比增长180%。

2、基金预算本级支出建议安排26700万元,同比增长2.8%。其中:

(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0000万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租赁金安排支出18500万元(主要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征地补偿、农业土地开发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1250万元(主要是偿还民生项目贷款等),廉租房租金收入安排支出150万元(主要是廉租房维护、建设等),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安排支出100万元(主要是电力线路迁移改造等);

(2)其他支出600万元(主要是彩票公益金安排教育、文化、社会保障支出等)。

(3)上解上级支出建议安排2500万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2250万元(主要是人才发展、公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基金预算250万元。

(三)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情况。收入预算总计235800万元,其中:地方本级财政收入预算144100万元(公共财政预算114100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3000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91700万元(公共财政预算91000万元,基金预算700万元)。支出预算总计 235800万元,其中:本级预算支出233300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6600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7100万元);上解支出2500万元。收入与支出相抵,为平衡预算。

四、2017年机遇与挑战并存,为确保顺利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任务,需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把握“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总方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以“改革创新、绿色崛起”为导向,坚定不移地“打基础、抓提升、利长远、增后劲、惠民生”。

(一)坚持保稳定,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关于全面实施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铁网”行动计划的安排部署,推广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重点复杂区域“网格式”管理等机制,强化“三个坚决”经费保障机制;足额安排资金加快建立村党组织、住村工作组、村警务室“三位一体”维稳格局,打牢维稳工作基层基础。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做好清真寺和宗教活动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的培养和关爱,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加大信访工作经费保障力度,切实解决一批信访疑难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二)坚持保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牧业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富农资金保障力度,大力支持农业水权水价综合改革和国有农用地管理工作。增加财政水利投入,加强中小型水库建设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将更多财力用于肉牛肉羊、苗木花卉和葡萄酿酒等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 业科技投入,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型发展。全力保障工业园区供水系统、污水处理厂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和加大落后产能淘汰,不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招商引资、项目、信贷贴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全图扶持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支持力度,鼓励自主创业、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加经济发展后劲,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大财政资金对南部山区旅游环线及康家石门子、丝绸小镇等景区景点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发展生态观光、采摘体验等乡村旅游。足额安排第三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加快推进商贸流通、餐饮等产业发展。四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引导机制,继续推进如意园、锦化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支持棚户区改造、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住房困难家庭住有所居。

(三)坚持保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福祉。扎实推进民生项目建设,确保8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建设。一是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要求,继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和教育均衡化发展,重点抓好昌吉州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县一中项目、薄弱学校改造、新建幼儿园附属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落实高中段和学前教育免学费政策,让各族学生享受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医药卫生经费保障,重点抓好县医院、中医院能力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等项目,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三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大文化产业支持力度,加快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加大优秀民间文艺团体扶持培育力度,不断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四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力支持全民创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支持力度,加大就业困难群众扶持力度。及时足额落实国家实施惠农补贴政策,有效拉动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全民保险、全民体检等惠民生政策,足额安抚新农保、新农合、城乡低保等各项配套资金,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四)坚持保运转,确保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全力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维稳津补贴等刚性支出,促进全县各机构稳步、高效运转。足额安排乡镇干部养老金、农村干部待遇财政配套,大力支持村级文化室和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严格落实“访惠聚”工作财政资金保障,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统筹协调各类政府性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先保障县委、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和重点新建、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和压减会议,接待等一般性支出,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各项资金争取力度,缓解支出压力。

(五)以改革求发展,全面强化财政职能。按照重实效,重规范、重配套的要求,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创新办法,继续深化和全面推进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各项改革。坚持把政府收支分类和部门预算改革同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结合起来,编制综合预算、跨年滚动预算,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编年水平,使有限的财力更好地满足公共需要。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分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稳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加强对各类政府债务(包括或有债务)的有效监控,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体系。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财政支农改革的切入点,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巩固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已有成果,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抓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业综合开发”三项工作。

(六)加快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重点,民生项目顺利推进。面对经济新常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坚持改革创新、绿色崛起,以规划提升为引领,项目建设为支撑,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为突破口,做大州级融资平台,提高担保能力。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不断提高县域企业融资能力。加大PPP宣传和推介力度,争取引入更多有实力的社会资本方参与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不断促进文化旅游、棚户区改造、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全疆科学发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示范点、建成令人羡慕向往的“美丽呼图壁”而努力奋斗。

篇2: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7年5月25日在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

江永县财政局局长 周海鹰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会议报告2017年财政部门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17年财政部门预算(草案)

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部署,2017年全县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新《预算法》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作用,提升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积极盘活存量资金;集中财力“保运转、保稳定、保民生、保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全面规范、高效透明的财政运行机制;从严从紧编制各项支出预算。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是: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重点保障和收支平衡。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2017年全县财政部门预算安排如下:

(一)全县公共财政收支预算情况(草案)

1、公共财政收入计划安排

2017年,全县公共财政收入计划为47260万元,比2016年完成数40736万元增加6524万元,增长16.0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计划为33455万元,上划中央、省级收入计划为

13805万元。

分财税三局收入计划情况是: 国税局计划完成16300万元,比2016年完成数12909万元增加3391万元,同比增长26.27%;

地税局计划完成16790万元,比2016年完成数14603万元增加2187万元,同比增长14.99%;

财政局计划完成14170万元,比2016年完成数13224万元增加946万元,同比增长7.15%。

从收入结构上看:

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32520万元,非税收入14740万元,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68.81%,比去年实际税收比重提高2.73个百分点。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8715万元,非税收入14740万元,税收收入占地方收入55.94%,比去年实际税收比重提高4.26个百分点。

2、公共财政支出计划安排

公共财政支出计划安排131417万元(不含上级专项指标的追加),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20676万元,同比增长18.67%,分项目安排情况如下: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817万元,比上年预算14891万元增加1926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0378万元,比上年预算7226万元增加3152万元;教育支出27577万元,比上年预算22193万元增加5384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971万元,比上年预算1218万元增加753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13万元,比上年预算954万元增加59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394

万元,比上年预算18359万元增加2035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3727万元,比上年预算12818万元增加909万元;环境保护支出718万元,比上年预算262万元增加456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736万元,比上年预算3795万元减少59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6018万元,比上年预算10409万元增加5609万元;交通运输支出1766万元,比上年预算1960万元减少194万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245万元,比上年预算125万元增加120万元;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486万元,比上年预算482万元减少6万元;国土资源气象事务支出842万元,比上年预算684万增加158万元;粮油物资储备等管理事务支出22万元,比上年预算24万元减少2万元;其他支出15672万元,比上年预算15330万元增加342万元

3、上级转移支付收入情况

2017年预计上级转移支付收入90211万元,比2016年预算77608万元增加12603万元,增长16.24%,其中:一般转移支付收入预计86572万元,返还性收入预计3639万元。

4、代理发行地方债券转贷收入情况

2017年预计代理发行地方债券转贷收入10000万元。

5、公共财政预计收支平衡情况

一般预算收入3345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90211万元,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10000万元,收入总计133666万元;本级财政支出131417万元,上解上级支出639万元,债券还本支出1610万元,支出总计133666万元,收支平衡。

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情况(草案)

2017年编制机关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6项社会保险基金

预算(草案)。基金上年结余16152万元,本年基金收入35560万元,安排基金支出32388元,收支相抵年末滚存结余19324万元。

三、政府性基金预算情况(草案)

2017年政府性基金收入计划完成100420万元,基金支出计划完成100420万元,收支平衡。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情况(草案)

收入拟安排353万元,支出拟安排353万元,主要用于企业改制支出。

五、2017年财税工作主要措施

为确保完成2017年工作任务,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财源培植扶持,科学抓好收入征管。一是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用好用活财源建设资金,提高资金帮扶实效。探索建立政府投资基金,及时帮扶园区骨干企业渡过资金难关,壮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创税能力;二是严格执行财税考核制度,依法组织财税收入,加强社会综合治税,健全协税护税体系,清理规范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三是加大重点税源清收力度,突出重点税源项目、主要行业、主要税种收入的征收,加大县重点项目税收征缴,确保实有税源税收及时入库;四是做好房地产增收文章,打击违法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大房地产税收清欠和征收力度,加强建筑耗材增值税征管;五是继续抓好房地产税费征收一体化管理、矿产资源税费征管和国资处置、国土出让在内的非税收入征管,做好土地盘活文章,主动寻找市场,加快土地

招拍挂,确保土地出让收入完成全年任务,努力促进全年收入目标顺利完成。

(二)优化预算支出结构,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一是强化预算执行。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支出,全面推进依法理财,规范政府收支行为;二是科学调度资金,加强支出管理。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扎实做好救灾、低保、残疾人事业等工作。整合财政资金,助力脱贫攻坚。支持发展文体事业。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医疗卫生经费投入。加大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力度。及时调度重点项目建设资金;三是盘活资金存量,用好资金增量,有效归并整合财政性资金。

(三)加大跑项争资力度,缓解财政支出压力。由于我县是农业县,财政自给能力低,大部分支出靠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为此,各级各部门务必拓宽视野,眼睛向外,通过跑项争资来促进经济的大发展、财税的大增长。一是超前谋划。各级各部门要早研究、早介入、早衔接,争取主动。要在吃透政策、准确判断、敏锐把握的基础上,把国家的投资导向与我县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做好项目规划、论证、筛选、申报工作,全力争取上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二要主动对接。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我县被纳入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享受的“四项政策”等政策,及时捕捉各种政策投资信息,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衔接,加大向上跑项争资力度,在争取渠道、方式方法、具体措施上多研究、多汇报,做到行动快、对接准、专人抓。通过争取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重点生

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等各项资金,缓解财政压力。

(四)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税综合管理。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继续深化细化部门预算编制,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制度,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二是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继续扩大集中支付改革范围,稳步推广使用公务卡,减少现金使用,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防范财政支付风险;三是创新财政监督机制。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和依法、依规、依程序的原则,打造“阳光财政”,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提升监督科学化水平。配强监督力量,创新监督方式,健全完善“事前参与预警、事中跟踪防范、事后审核问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财政监督体系,推进财政绩效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继续做好财政信息化平台建设。继续抓好财政业务大平台和金财网络系统建设,努力实现财政信息全贯通,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篇3: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

通知明确, 提高中央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编报准确性。自2017年开始, 预算单位不再向财政部报送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范围划分建议表;用款计划中的资金支付方式由预算单位根据资金使用预计情况编制;财政部根据用款计划下达用款额度;预算单位应严格依据本单位预算指标编制用款计划;预算指标对用款计划的控制机制原则上全部细化到“基层预算单位+支出功能分类科目”。

通知要求, 合理划分资金支付方式, 除下列规定外, 单笔支付金额在500万元 (含) 以上的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 单笔支付金额在500万元以下的支出实行财政授权支付。从严控制向实有资金账户划转资金。

篇4: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首次列入预算报告,接受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监督。据财政部介绍,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按险种分别编制,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险基金。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2829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保险费收入24664亿元,财政补贴收入7180亿元;支出27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本年收支结余4915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0943亿元。

财政部此次公布的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情况中,列举了主要险种预算收入情况。其中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879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保险费收入15501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669亿元;支出16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本年收支结余2331亿元,年末滚存结余24010亿元。

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098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保险费收入617亿元,政府补贴收入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支出13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本年收支结余708亿元,年末滚存结余3026亿元。

此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6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14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工伤保险基金收入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生育保险基金收入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篇5: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

内容预览:……级企业税收已按属地原则统计到各区,经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市本级不再编制财政收入预算,报告口径为市区收入数和市本级支出数,市政府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2009年市人大批准的市区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432.25亿元;市本级支出年初预算为116亿元,调整预算为123.3亿元。预算内财政收支执行结果:市区地方财政收入453.52亿元,完成预算的104.9%,增长14.2%(收入项目详见附表一)。根据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9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税收净返还、省各项补助和转移支付补助区、县(市)及区净上交,预计可用资金……关于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扩大财政投资保增长,优化支出结构保民生,不但实现全市财政总收入超千亿的历史性跨越,而且确保了全年各项财政收支目标的圆满完成,工作报告《市政府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全市财政总收入1019.43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2%,继续保持在全省“一高一领先”。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20.79亿元,增长14.4%,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51.1%。全市地方财政支出490.39亿元,增长16.8%。预计全市各区、县(市)均能达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由于……为保护作者权益,此处省略,需要浏览全文请注册或登录……

……各项财政管理改革。一是推进预算管理精细化。除企业化管理和管理费开支的事业单位外一律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继续按照部门预算编制范本编制预算;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定额标准;项目支出预算细化到经济科目,“其他”类项目不得超过项目总额的5%。二是推进专项资金管理规范化。实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专项资金设置、计划编制、下达、执行、绩效评价等全过各管理。三是推进资产管理预算化。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清理统筹超标准配置资产,资产购置、处置实行预算管理。四是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为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篇6: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

政预算草案报告

——XX年1月9日县财政局局长在XX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XX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报告XX县XX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XX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请审查。

一、XX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XX年,财税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及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省市财税工作会议精神,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三提五跨越”和谐发展目标和年度财政收支任务,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安全、保落实的工作要求,加强调查研究,充分把握和利用好国家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各项财政政策,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和帮助,全力支持培植财源,努力增收节支,使财政工作在确保职工工资发放和职能运转的同时,全力保障了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和新农村建设、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及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突发事件的资金需要。财政在面对诸 多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运行基本平稳,为XX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经县级决算,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068万元,为预算调整数29500万元的101.9%,比上年同期完成的26329万元增3739万元、增长14.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5107万元、同比增长11.06%,非税收入完成4961万元、同比增长33.25%;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1067万元,为预算调整数103241万元的97.89%,比上年同期完成的84768万元增16299万元、增长19.23%。

全县基金收入完成2187万元,为预算调整数2200万元的99%,比上年同期完成的1832万元增355万元、增长19.38%;基金支出完成3164万元,为预算调整数3200万元的98.88%,比上年同期完成的4445万元减1281万元、下降28.8%。

财政收支平衡及地方可用财力情况: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0068万元;转移支付补助收入71731万元,其中:税收返还收入2639万元,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40487万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28605万元;调入资金3360万元;上年结余200万元。合计总收入105359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01067万元,上解支出4086万元。合计总支出105153万元。收支相抵,地方财政滚存结余206万元。地方可用财力101273 万元,若剔除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收入和调入资金,本级可用财力为69308万元,比上年可用财力57008万元增12300万元,增长21.58%,其中:内生财力25982万元,占总财力的37.5%;外生财力43326万元,占总财力的62.5%。

(一)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减税让利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工作。二是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调查研究,吃深吃透政策,全力争取扩大内需项目28个,上级项目补助资金6308.85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537.94万元;安排拨付XX年项目前期工作经费1075万元;为10余户企业推荐上报财政贴息、节能降耗等项目9个。三是将扶持工业发展作为培植财源的根本点和支撑点,努力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重点支持锌电公司、锌电股份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工作。四是通过整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注入县融资担保公司,使该公司注册资本金由1700万元扩充到51890万元,其担保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为增强。XX年为我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3000万元提供担保,为135个下岗失业人员每人3万元的小额贷款提供担保。同时,通过财政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五是推荐上报省市批准万兴隆工贸有 限公司为我县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1200万元,主要服务于我县“三农”和县内小企业;向省市申报批准筹划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六是全面贯彻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实行的“贷免扶补”政策。累计为195人办理“贷免扶补”创业贷款975万元,财政贴息21万元。七是竣工验收XX年度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个、总投资1072.57万元,有效促进了项目区新农村建设。

确保财政平稳运行的增收节支措施进一步完善

一是严格财税收入目标管理,千方百计组织财税收入。二是严格执行预算外资金统筹比例,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努力为财政增收创造条件。三是积极主动向省市财政部门反映我县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努力争取省市财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四是严格预算约束,除必须增加的刚性支出外,严格控制其他一般性支出。五是按照“四个零”增长的要求,全力控制会议、接待、出国出境、车辆经费支出。六是加强预算执行分析预测,确保重点,兼顾一般,调整支出结构,合理调度资金。七是在财政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测算,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按改革政策如期兑付。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财政民生政策进一步落实

一是加强种粮农民补贴“一折通”网络管理,防止截留挪用和虚报冒领补贴资金的现象发生。全年通过“一折通”管理发放农资综合直补资金3098.8万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412.35万元、油菜补贴315.88万元,通过其他方式发放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95.76万元。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第二批“866”工程、整乡推进和小康示范村建设资金管理。全年共组织到位第二批“866”工程建设资金1500万元、整乡推进建设资金1700万元、小康示范村建设资金300万元和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18个、资金270万元。三是筹措配套资金428万元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四是深入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累计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基本生活费625万元;累计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基本生活费1449万元。五是安排拨付资金161.29万元用于全县高龄补贴和长寿补贴发放工作。六是全年累计拨付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3493万元;累计拨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经费1905万元;累计拨付学校危改专项资金XX万元;拨付职校生国家助学金206万元。七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实行的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惠农补贴政策,累计兑付补贴资金1143万元。八是全年安排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96个,安排拨付资金741万元。

(四)围绕提高保障能力的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测算,在全县范围内积极稳妥地推行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强化人员业务培训,规范财务软件运用,加强县乡预算管理网络建设。二是进一步规范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大国库集中授权支付试点范围。授权支付试点单位由上年的6户扩大到10户。三是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管理改革。通过改革,建立和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制定定员定额基本支出标准,强化项目预算管理。四是以建立规范、安全、高效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为目标,认真做好县非税收入管理机构的组建工作,为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奠定基础。五是通过大量基础信息采集和编录,对全县义务教育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经费实行“一折通”管理方式发放,使补助资金真正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XX年在面对企业效益下滑、税收减少、刚性支出快速增长的严峻形势下,通过全力争取上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财政运行基本平稳,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来之不易,归根结底是县委统揽全局、科学谋划、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指导的结果,是上级财政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得力于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财税干部的辛勤工作。在成绩面前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我县财源结构的局限,财政增收难、支出保障难、资金调度难、财政偿债难、财政平衡难 的状况在短时期内难以有效改观,尚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更好的审时度势、应对解决。

二、XX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XX年,全县经济将进一步趋稳回升,国家将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增强政策执行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为我县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在认真分析预测未来一年全县经济形势和财政收支状况的基础上,提出XX年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省市财税工作会议及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加强调查研究,深化财税改革,强化财税监管,完善增收节支措施,千方百计争取和筹措资金,努力做好收、支、管三篇文章,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兼顾、积极稳妥,打足各项收入,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原则,拟对XX年地方财政预算收支作如下安排:

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075万元,比XX年完成30068万元增3007万元,增长10%;政府性基金收入XX万元,比XX年完成2187万元减187万元,下降8.55%。

全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09167万元,比XX年完成 101067万元增加8100万元,增长8.01%;政府性基金支出2800万元。在县级财力安排中,乡镇级支出6729万元,县本级支出82398万元,其中:县本级基本支出56288万元、项目支出26110万元。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按经济功能分类:工资福利支出39184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11818万元,家庭和个人补助支出26303万元,企事业单位补助支出150万元,债务利息支出1833万元,债务还本支出3350万元,基本建设支出6600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8028万元,其他支出11901万元。

财政收支平衡情况预测: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075万元,转移性补助收入66000万元,调入资金XX万元,合计101075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09167万元,转移性支出4000万元,支出合计113167万元。收支缺口12092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XX万元,上级补助收入800万元,合计2800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2800万元。

预算支出标准

1、人员经费。按XX年9月底在册人员的工资及津贴加上新增工资及津贴计算;应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工会福利费、医疗保险等按规范后的公务员工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后的工资及比例进行计算。

2、运转经费。办公费、车辆交通费继续执行XX年的标准。

3、公检法司公用经费。为认真落实省财政厅与公安厅等五部门联发的《关于印发的通知》精神,XX年公安局、交警大队、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公用经费标准按照该文件执行,部门取得的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全额上缴财政,其履行职能所需的经费按标准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脱钩管理。

4、专项经费。按县委、县政府会议决定和事业发展相关文件以及上年未列支的上级专款进行安排。

5、教育、卫生经费。学校公用经费:在确保上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补助全额安排外,县级按在职教师人均300元/年计算;工会福利费:工会费安排150万元,福利费按标准计提安排184万元,实拨教育局工会、福利费284万元。乡镇卫生院经费:继续按原定补助比例计算。

6、交警大队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按公安标准计算安排。

7、乡镇项目经费。按照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的要求,XX年,乡镇除按各项标准计算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会议费外,全年安排800万元乡镇事业发展经费。

8、其他经费。村委会除按标准安排日常公用经费外,根据省市文件规定的标准:5000人以上的村委会补助3万元、3000-5000人的村委会补助2.5万元、3000人以下的村委会补助2万元,共安排基层组织建设经费385万元。

三、坚定信心,克难奋进,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XX年,财税工作将认真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三提五跨越”和谐发展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财税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充分利用好国家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以全县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招商引资、扩大内需、民生建设、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税源调查,优化税源结构,强化税收针对性,使财政收入在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收入质量,增加可用财力,更好的为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服务。

围绕职能促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融资平台的作用,吸引县内外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二是加强政策研究,支持招商引资,为外来投资提供良好的财税政策环境。三是积极扶持和促进优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税收对财政的贡献率。四是加大项目的储备、评审和申报力度,全力以赴争取中央和省市在扩大内需、扶贫开发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及资金方面更多的支持。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减人减支,提高人均可用财力水平,为进一步化解乡村债务,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创造条件;加强涉农收费监管,逐步建立完善保护农民利益的机 制和制度。六是加大支持国有企业改革、解困力度,促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七是加强种粮农民补贴“一折通”网络管理,确保各项涉农惠农资金落到实处;继续实施和支持好“阳光培训工程”。八是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学校“两免一补”资金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资金管理。九是积极筹措资金,实施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全力支持好整乡推进和小康示范村等新农村建设。十是积极向上级财政反映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努力争取上级财政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

围绕税源抓增收

一是认真开展税源结构增减变化调研和转移流动排查,加大对重点税源、主要税种的税收监管力度。二是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分析预测,强化税收征管网络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减税让利政策,及时清理到逾期税收优惠政策,努力堵塞税收漏洞。三是健全财税库银联动、部门联动征管机制,继续推进财税征管信息网络建设。四是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监管,提高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五是严格财税目标管理考核,确保财税收入应收尽收;进一步完善县对乡财政收入考核办法。

围绕改革强管理

一是按照综合预算管理的要求,坚持公平、公开、透明 的原则,进一步细化支出预算,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在保重点的同时,结合事业发展需要和部门工作实际,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二是进一步规范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支持指导好“村财乡管”、“组财村管”工作,全面加强财政财务管理,规范县乡财政支出行为。三是按照“明确责任,分类负担”的原则,切实做好行政政法经费改革及交警下划县管的相关经费保障工作。四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认真做好卫生系统绩效工资改革和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工作。

(四)围绕监管求实效

一是加强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体系。二是继续加强民生领域、重点领域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突发事件资金支出的监督检查及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踪问效管理。三是严格执行县人大批准的年度预算和部门预算,注重分析测算,加强支出监管,扩大国库集中授权支付范围。四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和规范预算追加,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群众最需要、事业最需要、发展最需要的地方。五是加强各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管理,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六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积极防犯和化解财政风险。七是强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监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八是继续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为建立防犯“小金库”现象发生的长效机制创造条件。

篇7: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6-02-08

新华日报

------------------

一、2005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江苏省财政部门以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主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有力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中的突出问题,重点支持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与此同时,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水平有了新提高。全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比较圆满地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

(一)全省和省级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1322.67亿元,增收342.18亿元,同口径增长26.4%,完成变更预算的105.2%;基金收入545.56亿元,增长30.4%(一般预算收入加上基金收入、上划中央收入1256.58亿元,财政总收入3124.81亿元,增收584亿元,同口径增长23.8%)。

全省一般预算支出1652.05亿元,增支340.01亿元,同口径增长18.8%;基金支出539.44亿元,增长26.1%。

2005年省级征收的一般预算收入144.49亿元,增收41.38亿元,同口径增长27.0%,完成省十届人大第十九次常委会批准的变更预算的105.1%;基金收入120.16亿元,增长23.3%。

省级一般预算支出423.07亿元,完成省十届人大第十九次常委会批准的变更预算的92.2%,其中省本级支出266.60亿元,增支43.03亿元,同口径增长14.3%。基金支出118.26亿元,增长16.5%。

(二)完成2005年财政预算所做的主要工作

为完成2005年财政预算任务,财政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重开展了以下工作:

1、把支持经济加快发展、做大财政蛋糕作为财政工作的主题

一是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各级财政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合计87.71亿元,增长20%以上。省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由3亿元增加到5亿元,新增安排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1亿元。安排专项资金,促进循

环经济发展。积极建议中央调整出口退税分担政策,完善后的办法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保护了各地发展外贸的积极性。二是积极培植和壮大财源。省财政优化支持方式,安排3亿多元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重点技改贴息;整合各类资金,扶持苏北重点县支柱企业做大、做强;调整资金投向,安排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新经济增长点项目贴息资金等近2亿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加快财源建设。三是努力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省对苏北的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总额达到131.6亿元,增长了37.5%。在财政体制不变,转移支付基数、专项补助、调资补助、中央补助配套不减的前提下,对转移支付县新增地方财政收入省集中部分予以全额返还;兑现了沿江开发奖励资金近1亿元;对财政收入增长快、贡献大的苏南等地区给予奖励,调动其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加强收入征管。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密切跟踪分析财经形势,努力克服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规范税收秩序,坚持依法组织收入,推动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为支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2、把突出支持“三农”、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继续保持支持“三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已给农民的实惠不减,已经实行的支农政策不变,财政支农力度不降,仅省财政对“三农”的各项投入就达到150.4亿元,增长32.9%。一是围绕农民减负增收,落实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省财政安排30.28亿元,支持全省免征农业税,并对农民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保障种粮农民利益。省财政落实专项资金8500万元,支持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省级农村小额扶贫贷款担保资金增加到1.35亿元,使11.3万农户受益。支持开展以水稻、小麦、水产养殖为重点的农业保险试点。规范基层财政理财行为,建立村级“三项资金”制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二是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在大力支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省财政继续安排3.5亿元,修建农桥2629座、疏浚河道开挖土方1.5亿立方米;拨付5.42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77万亩;投入2.8亿元,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外向型农产品出口基地、农业三项工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等,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三是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支持“三清工程”建设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省财政安排8500万元,支持绿色江苏建设,并对250万亩生态公益林实施了补助。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小型沼气工程和秸秆还田项目,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3、把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紧迫任务

认真履行公共财政职能,用好财政资金,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维护社会公平和谐。一是突出支持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省财政安排12.6亿元帮助困难地区解决公教人员省标津补贴发放;安排6.5亿元支持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以及实施“校校通”工程;投入2亿元支持职业教育示范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政府主导的扶困助学机制,安排专项经费2.73亿元,对56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资助2万名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资助8万名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二是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全面落实中央、省出台的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预算安排再就业资金10.8亿元、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资金近2亿元,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全省再就业信息网络和劳动力市场、创业基地建设。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全省符合“低保”条件的125.6万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城乡低保对象和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动态物价补贴。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推进养老保险扩面征缴,保证了企业离退休人

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省财政补助1.33亿元支持苏北农村五保户“关爱工程”的实施,新增乡镇敬老院床位3万张;安排1亿元支持苏北、苏中经济薄弱县困难、破产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四是支持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各级财政积极安排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专项经费,其中省级财政投入2.26亿元,重点加强对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防控。支持发展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积极改善农村医疗条件,逐步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支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省财政安排1.2亿元,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15元。省财政加大投入,支持困难地区改造300所乡镇卫生院,建立了面向城乡特困人员的医疗救助制度。

4、把深化改革作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

一是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2005年9月1日起省属高校、中专校收费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着手在6家省级单位开展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试点。二是修订完善财政专项资金预算、项目支出预算跟踪管理等一系列办法,进一步健全了部门预算制度体系。三是继续完善省级国库集中支付办法,并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扩大到县。四是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从源头上做到采购程序和方法的规范、公正、透明,并在推动政府节能、支持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五是整合使用财政支农资金。在全国率先开展支农资金“打包”试点,将18项财政支农资金统筹安排使用,提高了资金的整体效益。六是积极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苏北5个试点县在“控人”、“控债”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七是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探索实行项目代建制,选择部分基本建设项目派驻现场财务代表制度。

同时,财政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困难地区县乡财政保障能力比较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二是对财政专项资金跟踪问效不够,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尚待提高;三是预算外资金的规范管理和统筹使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有关方面正在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具体解决办法。

二、2006年全省财政预算草案

2006年,全省财政预算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着力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做大做优经济财政“蛋糕”;加大财政投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集中财力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扶贫帮困和公共安全等问题,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继续改革创新,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高理财水平。

按照上述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及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2006年全省及省级财政预算草案如下:

(一)全省财政预算草案

2006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预期增长目标为15%,达到1520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加197.33亿元,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初步安排为2032.21亿元,比上年调整预算数增长12%。

(二)省级财政预算草案

2006年省级征收的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62亿元,比2005年执行数增加17.51亿元,增长12%。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451.32亿元,其中省本级一般预算支出311.32亿元,较2005年变更预算数同口径增长12.3%。

2006年省级支出预算重点支持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财政职能,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促进自主创新。安排科技攻关及高技术研究经费,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注重支持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推动“江苏生产”向“江苏创造”转变,推动“名牌产品”向“王牌产品”转变。二是将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由上年5亿元进一步扩大到8亿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IT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等奖励,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四是大力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安排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出口信用担保等专项资金,促进全省外贸出口平稳增长。五是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利用和降低能耗的生产方式,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努力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的目标。六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省级技改贴息、专项资金继续向苏北倾斜,支持重点开发区和支柱企业做强做大,增强造血功能。七是积极创造亲商、安商的投资环境,优化服务平台,促进招商引资质量的提高。

2、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规划先行、稳步实施,富农惠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杜绝新债,整合资金、形成合力的原则,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省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比上年增加30亿元以上。一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对农业龙头企业贴息、农业三项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农牧业支撑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支持抗旱排涝、海堤加固、河道清淤、里下河圩区治理等,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三是推进农民致富工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农业、农机具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增加安排扶贫小额贷款担保资金,并对全省1011个贫困村实施帮扶;支持抗灾救灾。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三下乡”(送科普、送电影、送戏)及苏中、苏北困难地区的部分乡镇文化站建设给予奖励。五是支持村镇规划,选择1000个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促进村级组织建设,推广使用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加强对垃圾、污水、废弃物的收集处理,清理农民房前屋后的生活环境。

3、确保教育经费的正常增长,全省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

2006年省级财政预算内安排教育支出71亿元,增加11亿元,新增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一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按全省一费制标准剔除课本费),省财政对困难地区予以补助。继续安排资金,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二是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职业

教育骨干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帮助困难县建设重点职业学校,培养更多、更好的经济建设实用人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对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高校和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训。三是增加安排职业教育助学金(资助困难学生从2万人增加到5万人)、省政府助学金、高校助学贷款和风险补偿金、省政府奖学金,确保困难家庭的子女“有学上”。继续安排专项经费,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4、突出以人为本、富民优先,高度重视社会保障问题

公共财政是百姓财政,从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角度,省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困难群众的保障力度,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006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较上年同比增长39.0%。一是高度重视再就业工作,安排再就业补助资金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代偿损失和贴息资金。二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改革、完善社保基金的征缴和养老金计发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三是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帮助困难地区落实城乡低保,并根据物价和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低保标准;支持加快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看病问题。四是实施“农民健康工程”,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省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5元提高到30元,加上市县财政补助和农民个人出资,使人均经费达到或超过50元;继续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强预防保健特别是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防控,全面完成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改造,大力支持对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实施医疗培训,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五是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医疗保险。六是增加农村乡镇敬老院建设投入,使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再提高10个百分点。七是安排专项资金,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5、坚持环保优先,加快生态省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支持力度,专项安排省级污染防治资金等环保经费2亿元,突出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大气污染、水源污染、生活污染的治理,支持淮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等。加快绿色江苏建设,支持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江河湖生态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及湿地保护工程等五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全省生态公益林保护。增加安排生态农业建设资金,主要用于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及生态农业的整村推进。

三、扎实工作,确保2006年预算圆满完成为确保预算圆满完成,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一是用足用好各项财税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重点产业带、重点开发区加快发展,培养财源经济。二是督促各地把支持企业发展的措施落实到位,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促进品牌经济、龙头经济、骨干经济增产增收。切实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三是财税部门密切配合,加大依法征管收入力度,做到应收尽收,但坚决不收过头税,杜绝虚收。

2、严格财政支出管理,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

大力弘扬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作风,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节约优先战略,将节约财政开支、控制行政成本作为各级政府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按照各级人大批准的预算执行。继续控制一般性支出,在保证重点支出的同时,对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名目繁多、实际意义不大的办节、庆典和论坛等活动,财政一律不安排资金。合理界定事业单位供给范围,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

3、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继续提高理财水平

一是围绕小康建设目标,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基本思路完善财政体制,进一步规范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在保证省级调控能力的同时适当留利基层。突出支持“发展”与“富民”,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鼓励地方快发展多得益,基本解决困难地区县乡财政保障问题,初步建立起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二是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促进规范管理;完善政府采购程序,积极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作用;研究制定绩效评价办法,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三是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用好总量的原则,继续整合财政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加快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编制综合财政预算的要求将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与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五是推广试点经验,在转移支付县全面推行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六是在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控制新债、化解陈债的有效办法,主动防范财政风险。

4、继续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

篇8: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财政决算草案审计的范围

(一) 财政决算草案审计的范围包括财政总决算草案和部门决算草案两个层次

财政决算草案是每一预算年度结束后,由各级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编制的、 未经法定程序批准的、 反映各级政府或部门年度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包括财政总决算草案和部门决算草案两个层次,其中:部门决算草案是财政总决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财政总决算报表中有关预算支出执行结果的明细反映。 相应地,财政总决算草案和部门决算草案都属于财政决算草案审计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对财政总决算草案进行审计,并发表总体意见, 又要抽取一定比例的部门决算草案进行延伸审计,以验证财政总决算草案的准确性。

(二) 财政决算草案审计的范围包括各类报表和财政分析说明两个载体

财政部门编制的财政决算草案主要包括各类报表和财政分析说明书。 各类报表和财政分析说明书构成了财政决算草案的载体,其中:各类报表主要包括主表、附表、补充表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包含数目不等的明细报表。 从财政总决算层次看,财政决算草案的载体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决算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国债余额情况表》、《政府性基金收入决算表 》、《政府性基金支出决算表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决算表》、《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决算表》 等表格及相关说明。 从部门决算层次看,部门决算草案的载体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部门概况;二是部门决算表,如《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决算总表》、《公共预算收入决算表》、《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支出决算表》、《“三公”经费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等;三是部门决算情况说明;四是名词解释等。 相应地,这些报表和财政分析说明书构成了财政决算草案审计的范围。

(三) 财政决算草案审计的范围随着财政决算编制工作的推进而不断扩大

政府凭借行政权力获得的收入以及为行使行政职能所支付的一切支出都属于财政收支,都应纳入预算管理,并在决算中体现出来。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内的政府预算体系。 相应地,财政决算草案也应包括公共财政决算、政府性基金决算、国有资本经营决算和社会保险基金决算在内的政府决算体系。 从理论上说,公共财政决算草案、政府性基金决算草案、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和社会保险基金决算草案均属于财政决算草案审计的范围。 但从实际情况看, 我国财政决算编制工作尚在建立健全过程之中,一些财政决算还不能如期编制。 同时,全国地区之间财政决算编制工作也很不平衡,一些地方只是编制了公共财政决算和政府性基金决算,缺少国有资本经营决算和社会保险基金决算。 因此,财政决算草案审计的范围只能随着财政决算编制工作的推进而不断扩大。

二、 财政决算草案审计的重点

(一)财政决算草案的真实性

审计财政决算草案的真实性, 主要是检查有无弄虚作假、以估代编造成财政决算信息失真的问题。 这是因为在部分地方,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财力有限,靠自身的能力很难真正做到收支平衡而发生的虚假决算现象, 即假平衡、真赤字。 具体来说,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 内部控制为公共部门的有效运行和治理提供坚实保障,也是提高财政决算草案信息真实性的基础。 2012 年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启动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的系统工程,对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等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作出具体规定,在审计中要关注这些内部控制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2. 要关注预算调整变更情况。 核实决算草案与人大批准预算数的差异,审查预算支出是否按人大批复的预算科目和金额执行、专项支出是否专款专用、重大预算调整事项的程序是否合规等。 特别要关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的调整情况,即被审计单位纠正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后,相应的会计调整是否体现在决算草案中。

3. 要关注财政总决算草案与部门决算草案的衔接情况。目前, 部门决算草案与财政总决算草案之间存在脱离的现象, 一些地方部门决算草案的数字比财政总决算草案数字大,原因之一是部门决算草案包括了一些没有纳入财政总决算草案的部门收入和支出。 审计时要关注部门决算中数据的填报口径是否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要求相一致。

3. 要关注财政决算报表数据上下年度的衔接关系。 在编部门决算表时,“户数核对”和“年初数核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审计时,要在“户数核对”通过的前提下,再进行“年初数核对”, 最后通过软件程序与上一年结算表中的年末结余科目和数额核对。

4. 要关注年底集中支出情况。 新 《预算法 》规定预算管理的重心从财政平衡转向约束支出,要求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近年来,我国财政年末集中支出问题较为突出, 每年12 月的支出占全年总支出的比例偏高,形成了“年底突击花钱”现象。 将没有执行或没有完全执行的支出预算资金划往财政专户,跨年度使用,这只是在数字上完成了预算的执行,不是预算的真实执行。

(二)财政决算草案的完整性

审计财政决算草案的完整性,主要检查财政决算草案是否覆盖所有的政府收支,是否将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上级转移支付等完整地纳入了决算报表,有无分割、肢解、“蚕食”财政资金的现象。 具体来说,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关注全口径预算管理情况。 修订后的 《预算法 》要求所有政府收支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约束,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纳入预算管理。 当前,我国预算的主要内容为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才初步建立,预算体系还不够完整、不够规范,如债务预算还未建立、一些非税收入还未纳入预算管理等。 预算体系的不完整会带来决算信息的不完整。

2. 要关注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结果。 政府性基金是我国非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数额巨大,有“财政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说法。 审计时主要检查政府性基金设立是否合法、征收期限和标准是否合规、是否专款专用等。 特别要关注土地财政租、税、费三部分收入情况,因为土地收入占了政府性基金的绝大多数比例。

3. 要关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结果。 2007 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正式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相对于其他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起步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如范围不完整、编报不细化等。 审计时既要检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来源,如国有企业上交利润、股权分利、产权转让收入等,又要检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情况,如增加国有资本金支出、专项支出、补充社会保障支出等。

5. 要关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结果。 2010年,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 》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审计时主要检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 在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方面,主要检查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财政补贴收入等;在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方面,根据险种的不同,分别检查基本养老金支出、医疗补助金支出等;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方面,检查是否专款专用、分账核算,是否按险种分别编制预算等。

(三)财政决算草案的公允性

审计财政决算草案的公允性,主要是检查财政决算草案是否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反映了财政资金收支过程及结果,相应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等。 具体来说,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关注财政决算草案编制的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是确认交易或事项的影响何时记入会计期间的标准,最基本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体系长期实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决算报告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新《预算法》也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10月公布的 《政府会计准则 — 基本准则 》 明确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预算会计一般实行收付实现制,并通过预算会计核算形成决算报告。 这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标准体系虽然为财政资金的运行管理和宏观经济决策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也存在不能真实反映各级政府财政状况、预算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 审计财政决算草案,要充分考虑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对决算信息质量的影响。

2. 关注跨年度预算平衡情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对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进行了顶层设计。 新《预算法》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本是为了适应政府支出与公债规模扩大的现实,但也有可能成为调节预算收支的手段。 审计时,要将跨年度预算平衡情况与年度经济社会目标、 上年预算执行情况、本年收支预测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 特别要关注重大差异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调入和调出情况等。

3. 要关注决算草案编制的细化情况。 修订后的 《预算法 》进一步细化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收入分为类、款、项、目;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分为类、款、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分为类、款。审计收支分类情况,要关注政府收入是否按来源和性质划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转移性收入等进行管理;政府支出是否按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进行分类,是否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及其政策目标等。

摘要:文章分析财政决算草案审计的范围包括公共财政决算、政府性基金决算、国有资本经营决算和社会保险基金决算在内的政府决算体系,建议审计的重点包括财政决算草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公允性等。

关键词:财政决算,审计范围,审计重点

参考文献

[1]翟熙贵.中国审计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冯俏彬,郑朝阳.进一步规范政府性基金的使用管理〔J〕.中国财政,2013,(2).

上一篇:出纳实习三个月心得下一篇:教师通用自荐信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