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哲理选择题

2024-04-18

俗语哲理选择题(共10篇)

篇1:俗语哲理选择题

俗语哲理选择题

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原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

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⑷辩证法思想

A、⑴ B、⑴⑵ C、⑴⑵⑶ D、⑴⑵⑶⑷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

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

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

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

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

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

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

⑴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⑵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⑶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⑷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A、⑴⑵⑷ B、⑴⑵⑶ C、⑵⑶⑷ D、⑴⑶⑷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承认矛盾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

A、本质和现象 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C、真象和假象 D、真理与谬误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1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

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4、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5、”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

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1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9、”知人难,知己更难“。从哲学上看,是因为()A、人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知己“属主观唯心主义

D、对自己一分为二需要毅力和勇气

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1、”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

C、现象存在于本质之中,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2、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 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

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

2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一说法()

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24、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条件,化难为易,走向成功

B、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就怕有人有心制造麻烦与困难

C、只要有决心和干劲,什么难事都可以化为易事而获得成功

D、世界上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与易,是有些人的心里有难易

2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1)联系的观点(2)矛盾的观点(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1)(2)(4)B(1)(2)(3)C(2)(3)(4)D(1)(2)(3)(4)

参考答案

1-5 BADBA

6-10 DBCAD

11-15 DBABB 16-20 BCCDB

21-25 ABBAB

篇2:俗语哲理选择题

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原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⑷辩证法思想 A、⑴ B、⑴⑵ C、⑴⑵⑶ D、⑴⑵⑶⑷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

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 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 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⑴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 ⑵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⑶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⑷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A、⑴⑵⑷ B、⑴⑵⑶ C、⑵⑶⑷ D、⑴⑶⑷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承认矛盾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A、本质和现象 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C、真象和假象 D、真理与谬误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1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4、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5、“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1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9、“知人难,知己更难”。从哲学上看,是因为()A、人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知己”属主观唯心主义 D、对自己一分为二需要毅力和勇气

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1、“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 C、现象存在于本质之中,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2、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 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 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

2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一说法()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24、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条件,化难为易,走向成功 B、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就怕有人有心制造麻烦与困难 C、只要有决心和干劲,什么难事都可以化为易事而获得成功 D、世界上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与易,是有些人的心里有难易

2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1)联系的观点(2)矛盾的观点(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1)(2)(4)B(1)(2)(3)C(2)(3)(4)D(1)(2)(3)(4)答案(俗语哲理)1-5 BADBA 6-10 DBCAD 11-15 DBABB 16-20 BCCDB 21-25 ABBAB

(俗语哲理)1-5 BADBA 6-10 DBCAD 11-15 DBABB 16-20 BCCDB 21-25 ABBAB

篇3:职场成功的哲理与选择

如何了解自己,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并非所有你的特点都与职业选择有关:你的行为风格 (习惯怎么做) 你的职业兴趣 (想要得到什么) 以及你的能力测试 (能做什么) 。请教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或者借助专业测评工具, 可以有效地帮助你更准确地了解自己。

如何了解职业, 相对就比较简单了。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 你就可以得出适合自己的事业方向, 在这个方向上会包含着许多的具体职业。

如果你还处于考虑生存的阶段, 进行职业选择应当以“能干什么”为准;如果考虑发展的问题时, 那就自然要以“想干什么”为准了!

如果你还很年轻, 请牢记你“想干的”, 努力做好你“能干的”, 为将来的顺利“回归”做好准备!

一旦进入职场, 还要认真关注成功的哲理与禁忌, 这是在正确选择前提下的必备素质。

把握“0.8哲学”这一平衡人生的关键密码

内科医学博士、也是日本知名的“作家医师”志贺贡, 提出一个关于健康与人生的关键数字——0.8。志贺贡表示, 从健康方面而言, 心脏每0.8秒跳动一下, 也就是每分钟75下, 是人体循环的最佳状态。

“0.8哲学”的意义在于:不要把每件事都做满, 有时候留下一点空间, 让自己能够喘息, 并利用这样的空档培养足够的精力, 为自己做好准备, 反而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周延。

▲赢的关键, 在“乘以0.8”之中

0.8也是让人生更幸福的关键密码, 把许多事情乘以0.8, 会让人生过得平衡而幸福, 例如:

工作0.8:为事业而冲刺时, 把八成的时间与精力全部投注在工作上, 其它两成用来休息、充电学习、陪伴家人。

为预防上班族“过劳死”, 日本企业提出许多做法, 包括:规定下班时间的一小时之后, 公司会通过广播提醒员工该下班了;有的企业从中层主管着手, 把“降低部属加班时数”列为主管的绩效考核内容, 规定该部门加班不得超过固定时数。

人脉0.8:为了工作必须积极拓展人脉, 用八成的力气与时间去经营, 其它两成则留给要好的同学、知心好友, 给他们打个电话、约出来聊聊近况。

学校里的同窗情谊, 是在没有利害关系纠葛下建立的。这跟职场上因工作所需而拓展的人脉, 大多建立在某种程度的利害关系与利益交换中是完全不同的。因此, 除了许久一次的同学会之外, 对于学生时代志同道合的朋友, 也要有其它私下的交往活动来维持联系。

玩乐0.8:放假的时候, 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玩乐, 那只会让自己难以收心, 无法迅速重回工作轨道。因此, 休假时把八成的时间拿来尽情地玩, 另外那两成则用来收心, 调整好隔天要上班的心情, 并准备好工作上需要的东西。

▲改写“一生悬命”工作观

日本上班族讲究“一生悬命”的工作精神, 也就是为了职责拼命到底、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一定要把工作做到最好。这样的工作观念, 也成了日本上班族“过劳死”数字年年上升的原因。

如今, 工作观念开始改写。工作时当然要“全心全力”, 但在这“全心全力”中, 要懂得做适当的比例分配。也就是说, 80%的心力直接投注于工作本身, 另外20%, 则是让自己有学习、充电、休息的时间。

人生需要一些舒缓的空间与余韵, 而不是让身心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凡事尽力而为, 但不要过度追求完美而让自己透支, 赔上健康, 也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0.8之下的那两成空间里孕育着。

多重意义的“水桶效应”

关于情绪有个“水桶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无形的水桶, 桶里的水不断增减, 正视别人如何对待我们。装满水时令人心情愉快, 干涸见底则令人陷入沮丧。每个人也都有一只无形的勺子, 当我们舀水到别人的水桶里, 以言行为别人增添正面情绪, 也会让自己的水位高一些;如果用勺子去舀别人的水, 以言行损害别人的正面情绪, 自己桶里的水也会减少。

装满水的水桶就如同满溢的福杯, 让人思想正向、充满活力。

可以说, 我们每一刻都面临一个抉择:我们可以为彼此加水, 也可以互相舀水。我们的人际关系、生产力、健康状况、快乐与否都深受这个选择影响。所以要为自己与别人的生活增添正向情绪, 就必须培养为别人加水的习惯。

但光是知道还不够。就像很多生活目标一样, 你必须拟定具体实际的计划将美意变成美事。以下提供几种最能奏效的策略与秘诀:

▲避免从别人的水桶里舀水

就好像储蓄必须从减轻债务开始, 你必须先减少舀水, 才能开始把水桶装满。

有一位朋友听了水桶理论后, 决定实际测试看看。首先他努力减少从别人的水桶舀水, 他想到养成一个简单的习惯, 就是每次与人互动时, 都自问是在为对方加水或从他的水桶里舀水。

当你成功地养成减少舀水的习惯后, 不妨鼓励周遭的人也这样做。告诉对方, 不必要的负面言行只会让问题更恶化。不过, 有些习惯性负面表现的人就是无法改变, 不论你如何努力都没有用。如果你的身体力行无法打动他们, 只好尽可能与之保持距离, 以保自身身心安康。

当你开始刻意地减少舀水, 接下来可以为你的人际互动打分数, 藉此追踪自己的进步情形。想想看, 你的整体表现是正面或负面的, 然后在你的脑中记下“+”或“-”, 必要的话也可以写下, 并牢记与人互动的“黄金比例”——维持五比一的正负比例。

▲尽量凸显事物的光明面

每一次互动你都有机会凸显事物的光明面, 从而为别人的水桶加水。

绝不要低估为别人加水的长期影响。正向情绪会创造人际互动的连锁效应, 深远的影响可能是你看不见的, 但真真切切在发生。每当你为一个水桶加水时, 都会让某种能量动起来。所以, 当有人为你的水桶加水时, 尽管欣然接受, 绝不要不加理会, 轻忽这个人的好意。你只要说一声“谢谢”, 让对方知道你很高兴获得称许或认可.就能反过来为对方的水桶加水, 然后你才能与更多人分享这个新得到的能量。

▲多结交“最好的朋友”

仔细想想, 多数人会加入并继续待在一个团体或组织里, 都是因为最好的朋友的关系。根据对优良职场关系的研究发现, 工作上拥有“朋友”、“不错的朋友”、“亲近的朋友”还不是那么重要, 影响最大的是“最好的朋友”。工作上拥有最好的朋友的人比较少受伤害, 顾客满意度与生产力也都比较高。

“最好的朋友”一词确实有排他的意味, 但并不表示你一定只能有一个非常亲近的朋友, 建议你在职场、家庭、社交圈里同时结交多位最好的朋友。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大幅提高生命的满意度。心理学研究发现, 快乐的人通常都有高质量的社交关系。反之, 孤独的人较容易有心理上的问题。

不论你是要广泛交友或只要结交几个深入的朋友, 最好的方法是在初期的互动中为对方的水桶加水, 这对新关系的建立与友谊的维系非常有帮助。

你不妨今天就尝试实践上述概念, 从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开始, 让对方知道他对你有多重要。不要假定他已经知道了, 即使他已经知道, 他还是会很喜欢听你说的。要不断了解他需要什么样的鼓励, 藉此培养更持久、正面、充满信赖的关系。

意料之外的礼物也可以是无形的, 例如信赖或责任, 当你与朋友分享秘密时, 表示你很信赖他, 自然也可以为他的水桶加水。

读者不妨找机会突如其来地送点小礼物给别人, 也许是可爱的小饰品、一个拥抱或是帮对方端咖啡, 即使是一个微笑也可以是让人惊喜珍惜的礼物。另外也可以多与人分享美好的事物, 比如你是否有什么书籍、文章、故事可能对别人产生正面的影响?

▲以对方希望的方式相待

如果你是一位主管, 请注意听了:职场上的赞美是稀有资源。一项调查发现, 高达65%的美国人表示, 过去一年里不曾因工作表现优异获得认可。这也难怪工作不投入的员工那么多。每个人都希望被认可、被称赞, 得到的却远远不够, 到头来受害的终究是企业。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 你要先那样对待别人。”但谈到为别人加水这个观念时并不适用, 建议做一点修正:“别人希望你怎么对待他, 你就那样对待他。”要真正让一个个的水桶盈满, 个性化是关键。下次当你要为别人加水时, 尽管颠覆或至少修正上述传统观念。

同一件事不太可能对不同的人具有相同的意义:有些人偏好具体的奖赏或礼物, 有些人容易受到语言文字的感动。有些人喜欢别人公开对他表达认可, 有些人需要的是自己喜欢、欣赏或尊敬的人私下一对一表达鼓励或称赞。

关于个性化还有一点不能忽略:我们对别人的认可将影响他的人格形塑与未来的成就, 因此为别人加水时要针对每个人的特质。

除了个性化, 称赞别人时内容具体一些会让对方感到更开心。将称赞写成文字或电子邮件是很不错的方法, 写成文字的一大好处是可以作为永久的纪念——对方可以一再拿出来回味。

任何人都可送赞美给任何人, 不一定是上对下或下对上, 赞美可以来自任何方向。这不同于主管拍拍下属的肩膀说:“你做得很好, 希望你再接再厉!”

赞美可以表达谢意, 也可以表示你看到而且很欣赏某人的表现。等于是告诉对方:“我注意到你了, 希望你知道我很关心你。”

总之, 要选择最能为对方加满水桶的方式, 这就是水桶理论的精髓!

▲“加水效应”让你和世界更美好

如果你每天实践水桶理论, 你能想象一年后你的世界会变得如何吗?

我们推测会发生下列的改变:

你工作的地方会变得更有趣也更有生产力。

你会有更多朋友。

你的同事与顾客会更满意、更忠诚。

你的婚姻会更幸福。

你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会更紧密。

你会更健康、更快乐、更长寿。

许多科学与传闻的证据可证明水桶理论的重要性, 因此你应该把握每个机会为周遭的人增添正面情绪。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变得不一样, 甚至因此改变整个世界。

积极面对职场压力

英国著名的生活教练艾琳·莫里根在她的一本畅销书中写到:因身体不适导致的全部缺勤中, 有40%归因于与压力相关的心理疾病, 为此付出的代价据估计仅英国经济每年就损失50亿—60亿英磅。其实同样的问题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如何了解和管理压力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实际上, 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中, 压力可以说无所不在。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和调节压力呢?!方法有很多, 其中的关键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善用转化能力调适工作压力

压力是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管理得当, 能为你带来工作側和生活的动力, 但处理不好或视而不见, 它就成为你工作和生活的阻力与健康的杀手。

压力管理的重点, 是以最有效的方式, 处理外界的要求与施加在你身上的压力。正面压力有时会转变为负面压力;负面压力也会逆转。那个转化点及转化因子因人而异, 它在你生命的各阶段也会有所不同。体验到压力如影随形, 时刻检查自己的压力状况, 善用转化能力调适工作压力, 带着勇气面对它。压力其实是一个信号灯, 说明我们需要面对和调整一些东西。找到产生压力的真正原因, 积极地面对而非逃避压力, 将会变压力为动力, 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

▲学会脑筋转弯注意营养睡眠

首先, 改变外在压力因素。比如实在受不了就辞职, 换一份适合自己的新工作。或者肯定地告诉老板给你压力不要过大, 重新安排你的时间。外在的压力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外在环境的调整和改变将使一些压力得到缓解。而其中的关键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去适应或者有意识地改变。

其次, 改变你的内在想法。不要把工作压力带回家, 回家后拒绝工作;改变过于追求尽善尽美的想法, 不要认为你得对别人的问题负责。更多的压力不在于外在的压迫, 而更在于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 比如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愿望等等。而要调整压力, “退一步”不失为一种简单的方法。

最后, 还要注意改变和调整你的身体状态, 学会休息放松, 适当运动和锻炼身体, 保持正确的营养饮食习惯, 充足的睡眠等。这一点很多人其实忽视了, 身心是一体的, 有很多心理压力会对身体产生影响, 身体的健康状况也对心理承受能力产生影响。

▲压力外在表现只是冰山一角

在一般情况下, 压力的外在表现往往是一个人情绪状态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它的原因往往是来自多个方面。就像一位女经理压力的例子, 她的压力, 表层原因是来自部门任务的增加和人手相应不足的矛盾, 而深层次的原因是她与她的上级——一个脾气暴躁的老板的沟通障碍, 以及她对升为市场总监的渴望。其他方面还有:加班越来越多, 个人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下级的努力和积极性不够等等。因此对于类似的压力就需要对一些具体因素花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省。如果可能的话可以找职业咨询师或者心理咨询师,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压力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十分重要的成分。压力管理的诀窍就在于学习如何从焦虑中发现一些积极的东西, 从而管理压力。如果你不能很好地管理压力, 将会导致生理、感情或者动作紊乱。相反如果你能恰当地管理压力, 则可以导致精神和身体状态的转变, 在关键时刻可以帮助你。

牢记职场的戒律

国外一位著名企业的老板, 针对白领阶层归纳出13条戒律, 分别以一种动物或物体做比喻。对比看一看, 你会有所借鉴。

1、没有创意的鹦鹉:只会做机械性的工作, 不停地模仿他人, 不寻求自我创新, 自我突破, 认为多做多错, 少做少错。

2、无法与人合作的荒野之狼:丝毫没有团队精神, 不愿与别人配合, 分享自己的劳动, 也无视他人的意见, 自顾自地工作, 离群索居。

3、缺乏适应力的恐龙:对环境无法适应, 对市场变动经常无所适从或不知所措, 只知请教领导, 也不能接受职位调动或轮调等工作改变。

4、浪费金钱的流水:成本意识很差, 常无限制地任意申报交际费、交通费等, 不注重生产效率。

5、不愿沟通的贝类:有了问题不愿意直接沟通或羞于讲出来, 总是闭着嘴巴, 任由事情坏下去, 没有诚意。

6、不注重资讯汇集的白纸:对外界讯息反应不敏锐, 不肯思考、判断、分析, 也不愿搜集、记忆有关讯息, 懒得理会“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这句名言。

7、没有礼貌的海盗:不守时, 常常迟到早退, 服装不整, 讲话带刺, 不尊重他人, 做事散漫或刚愎自用, 根本不在乎他人。

8、缺少人缘的狐猿:嫉妒他人, 只对别人的成就飞短流长而不愿意向他人学习, 以致在需要帮助时没人肯伸手援助。

9、没有知识的小孩:事事仍然需要别人的照顾, 生活能力极差, 对工作也需一点一滴交待得十分清楚, 否则干不好。对社会问题及趋势也从不关心, 不肯充实专业知识, 很少阅读专业书籍及参加各种活动。

10、不重视健康的幽灵:不注重休闲活动, 只知识一天到晚地工作, 常常闷闷不乐, 工作情绪低落, 自觉压力太大, 并将这种压力影响别人。

11、过于慎重、消极的岩石:不会主动工作, 因此很难掌握机会, 对事情没做前先发出悲观论调, 列出一大堆不可能, 同时对周围事物也不关心。

12、摇摆不定的墙头草:从没有自己的观点, 永远只是附和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一遇到公司纷争, 哪边势力大就倒向哪一边, 并煽风点火, 一旦这方失势, 又马上倒向另一方。

篇4:哲理名言俗语

爱因斯坦:“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哲学以各门科学为基础,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

费尔巴哈:“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以认识它。”(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没有风船就不能行驶;激情是工作的动力,没有动力,工作就难有起色。(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培根:“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按图索骥(教条主义)

孔子:“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客观唯心主义)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客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主观唯心主义)

万物皆被于我(主观唯心主义)

题西林壁 潍县署中画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就会得人们观察事物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性质的到不同的正确结论。结论,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首先站在人民的根 本利益的立场上。

哲理名言俗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因果联系)

民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因果联系,互为因果)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坚持了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承认了绝对运动,否定了相对静止)琴诗(宋 苏轼)戏为六绝句(唐 杜甫)

篇5:关于轻浮的哲理俗语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踩着鼻子要上脸

小孩屁股醉汉嘴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唐·杜甫)

蛤蟆和牛比大小,终于将肚子涨破了(维吾尔族)

豌豆跳得再高,也砸不透铁锅(维吾尔族)

担不得一句好话,见不得一点好脸

空口袋立不起来(维吾尔族)

木材被水冲走,木桶将水装下(哈萨克族)

宁做泥里藕,不做水上萍

芯大蜡烛不经点

水上漂油花,有油也有限

不踏实的人就像水上浮萍

言语要谨慎,行动莫轻浮

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逢人称知已,即深交究竟平常(李济川)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得快,甚至于也颓废得快(鲁迅)

篇6:哲理的名言或俗语

2.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3. 当着真人,别说假话。

4. 行为不正经,舌头短三分。

5.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6. 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7. 知足称君子,贪婪是小人。

8. 知过不难改过难,言善不难行善难。

9. 狗咬人,有药治;人咬人,没药医。

篇7:俗语哲理选择题

一、霍恩比的综合法

综合法最初是由当代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玛丽·斯内尔·霍恩比, 1987年在其著作《翻译研究-综合法》 (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 中提出的。霍恩比的主要观点是:翻译研究不是任何学科或理论的分支, 而是语言、文化和其他学科理论的交叉学科;用原型论 (prototypology) 取代类型论 (typology) , 承认模糊边界, 主张用连续体 (spectrum) 代替翻译的二分法 (dichotomy) 。综合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霍恩比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原则来研究翻译。人们把事物当做一个整体来感知, 即一个格式塔体系, 整体不仅仅是各个部分单纯的加和, 对孤立的部分的分析并不能正确地理解整体。翻译是个动态过程, 是译者作为读者把对原文的理解在另一种文化中完整地创造出来。语言是从系统 (system) 到规范 (norm) 到具体文本 (text) 的一个连续体, 翻译研究必须是个综合的跨文化学科。

二、《红楼梦》中俗语的翻译

大多数人认为, 杨宪益的译文比较贴近原文, 重在直译, 而霍克斯则表现出更多的语言和文学技巧, 重在意译。霍克斯是英国人, 所以他必然受到英语文化中翻译规范的制约。英语文化是世界上最强势的文化, 这种背景之下, 通顺和透明就成了重要的翻译规范。然而, 中国文化从清末开始处于弱势, 翻译规范在不同程度上倾向于充分性, 杨宪益、戴乃迭当然受到中国翻译规范的影响。两译本的译者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对文中大量俗语翻译采取不同的策略。

1. 与物质文化相关的俗语翻译

(1)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第十六回)

One eye on the bowl and the other on the pan. (杨译)

One eye on the dish and the other on the saucepan. (霍译)

(2)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第二十四回)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杨译)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霍译)

例 (1) 和例 (2) 都涉及中国的饮食文化, 由于杨宪益和霍克斯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 对表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名词作了不同的翻译。大部分中国人用“碗”吃饭, 杨宪益为了保留中国的饮食习惯, 将这句译成“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 更忠实于原文;而英国人则用“dish”吃饭, 霍克斯按照英国的饮食习惯将其译成“吃着碟里的还看着长柄锅里的饭”。

中国大部分地区以“米”为主食, 因此“米”是有中国饮食文化的词汇, 杨宪益采取直译, 将“米”译成“rice”, “粥”译成“meal”;英国人和我们的饮食习惯不同, 主食多是面包、牛奶和肉类, 霍克斯将这句翻译成“巧媳妇做不出没有面的面包来”, 则更能被西方读者所理解。

2. 与社会文化相关的俗语翻译

(3) 阎王叫你三更死, 谁敢留人到五更。 (第十六回)

If the King summons you at the third watch, who dares keep you till the fifth? (杨译)

If Yama calls at midnight hour.No man can put off death till four-? (霍译)

Yama是印度教中掌管阴间的王, 霍克斯将其拿来用于中国名著的翻译, 是为了让说英语国家的读者看懂, 应为“king”这个词, 在英语里一般是指国王、君主, 而不是掌管阴间的神;再有, “更”是特指中国古代时间的衡量单位, 杨译成“watch”, 但是英国人和我们计量时间的单位不同, 所以霍把“更”换算成以“小时”为单位, 更容易被读者读懂。

霍克斯在翻译俗语的过程中多处采用意译, 把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换成了符合英语文化的表达, 译文流畅、传神, 是地道的英语, 但由于他过多地注意了读者的感受, 因此原文俗语中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显得有些浅淡。而杨宪益在翻译过程中, 大量保留了原语中的语言与文化特征, 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但可能会给读者理解带来难度。如果把两个译本放在文化的大语境下看, 我们会发现, 两个译本是在不同的文化里受不同的规范支配, 无从比较高下。

文化与人的行为及所参与的活动有直接关系, 并依赖于社会行为准则和语言使用准则。在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行为中, 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综合研究方法进一步促进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换”。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杨宪益译.红楼梦[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

[2]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司显柱.对我国传统译论的反思——关于翻译技巧研究的思考[J].中国翻译, 2002 (5) .

篇8:富有哲理的中国老话俗语

2.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3.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

4.抗拒从严,别想过年

5.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三个月干闲

6.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

7.三九.四九冻死老狗

8.有钱没钱,团聚过年

9.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10.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

11.二十八,贴年画

12.全家人在一起图的就是热闹

13.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14.小孩盼过年,大人忧无钱

15.大寒小寒,杀猪过年

16.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

17.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18.乞丐过年也要歇3天

19.三六九,往外走 .二五八,好回家。

20.瑞雪兆丰年

21.过年不欠债,欠债不过年

22.有钱没钱,买件新衣过年

23.人家杀猪我杀狗,肝肠肚肺样样有

24.腊雪是宝,春雪是草

25.上马饺子下马面,起脚包子落脚面。

26.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

27.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

28.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29.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窟窿堵,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有,三十晚上坐一宿。

30.欠债勿过年

31.新年头,旧年尾

32.置不完的年货,买不完的嫁妆

33.老兵复员,新兵过年

34.每逢佳节倍思亲

35.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往家转。

36.廉不廉,看过年

37.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

38.走亲走亲,越走越亲,不走不亲

39.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40.小老媳妇盼时节

41.腊七腊八,冻死寒鸭儿

42.将把新年过,衣服要周全。嘱咐截紫绉,要把靴口沿。首帕鸟缕好,膝裤宝石蓝。带子红网纲,官粉四五钱。梭布七八寸,铜扣买连环。妮要坠子戴,小要核桃玩。一阵胡吵闹,令人不耐烦。好歹混混罢,哪的这些钱?纵有几千吊,也是买不全。

43.过年过在嘴上

44.年到二十一,人家欢喜涯叹息。年到二十二,无心又无事。年到二十三,紧想就紧惊。年到二十四,爱买年料无主意。年到二十五,一入年架心更苦。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年到二十七,雪上加霜债主逼。年到二十八,想去想转“无括煞”。年到二十九,无钱债无路走。

篇9:公务员面试哲理俗语小集

一、哲理

1.物质决定意思,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2)万事具备,只欠东风。(3)量力而为、量力而行。

2.用辩证的观点(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认识问题。(1)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2)要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实事求是看待别人,一分为二认识自己。(4)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3.做事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注意薄弱环节。(1)牵一发而动全身。(2)一着不慎,全盘皆输。(3)细节绝对成败。(4)木桶理论。

4.度、质变和量变。(1)实际工作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注意分寸与“火候”,防止“过忧不及”,否则事情就会走向反面。“过”即超过一定的度,“不及”即达不到一定的度。(2)真理向前哪怕只是多迈出一步,都有可能变成谬误。(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滴水,无以成江海。(5)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6)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7)天下大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8)要求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既要远大的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9)“宝剑锋从磨砺出”“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二、俗语

5.对乡镇(办事处)的作用。(1)麻雀虽小,五脏俱全。(2)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

6.平和心态。(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2)猝而加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7.宗旨观念。(1)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察民情,知民意,合民心。(3)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5)百姓利益无小事,事事都要很重视。

8.工作态度。(1)是黄金总会发光的。(2)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3)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4)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5)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6)不飘浮,不作秀,不忽悠。(7)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9、其他。(1)政治上关注、工作上关爱、生活上关心。(2)人无虑远,必有忧近。(3)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4)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10)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联系QQ:347658334,索要更多公务员考试(行测和申论)秘籍和面试技巧(面试诀窍大揭

篇10:俗语哲理选择题

第一部分 名言警句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则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1—2题 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A.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B.肯定了物质的运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 2.克拉底的观点()

A.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B.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相充满魅力.”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这句话是一个()

A.唯心主义命题

B.乐观主义命题

C.悲观主义命题

D.唯物主义命题 4.上述这句话同时启示我们()

A.一个人要成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C.要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从自己的思想出发

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据此回答5—6题 5.从哲学上看,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指的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D.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 6.上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某同学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老师认为 “近朱者未必赤,近黑者未必黑.”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中该同学()

A.看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内因的决定作用

C.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D.确认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8.根据上述材料,该老师()A.否认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 B.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惟一因素

C.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 D.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奕富,此为真富”据此回答9—11题 9.上述观点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属于()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辩证法 10.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种观点主要说明了()

A.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 B.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C.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较低 D.我国贫困人口仍然较多 11.这种富裕观说明的哲学原理是()

A.贡献和索取是密切联系的 B.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统一的 C.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 D.理想与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古人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据此回答12—13题 12.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在一定条件下, 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难易转化是必然的,难会变易,易会变难 C.矛盾是既对立又排斥的统一 D.认真学习,不懂的知识便懂了.13.上述材料主要坚持了()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统一的观点

“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到.”据此回答14—15题

14.这两句名言共同反映了()

A.发展变化的观点 B.矛盾特殊性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15.这两句名言的区别在于()

A.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 B.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

C.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前者强调了抓主要矛盾,后者强调了 矛盾的主要方面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据此回答16—17题 16.“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了()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知识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C.实践与知识二者同等重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7.“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强调了()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正确指导 D.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的活动

雷锋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把 “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焦裕禄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 “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徐虎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做到“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吴金印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 “扑下身子,一门心思为老百姓谋利益”.据此回答18—19题

18.上述四位英雄模范的人生价值体现了()

A.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利益 B.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远离金钱,反对享乐主义 19.从上述这四位典范的身上,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A.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不能讲个人利益

B.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从事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 C.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多为他人创造物质财富

D.要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光芒,必须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

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剧作家歌德说: “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据此回答20—21题

20.歌德的这一思想表明()

①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统一的 ②个人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统一 ③个人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 ④个人的自我价值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和条件 ⑤为社会做出贡献是自我价值的基本标志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21.对上述两个“价值”的认识正确的有()

A.前后两个 “价值”的内涵和外延是一样的 B.前一个指人生价值,后一个指社会价值 C.前一个指自我价值,后一个指社会价值 D.前一个指精神价值,后一个指物质价值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辛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据此回答22—23题

22.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名言告诉我们()

A.只有抓住机遇,才能促成事物的质变 B.应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应把内因与外因有机结合起来 D.盾是普遍存在的 23.从人生观角度看,上述名言说明()

A.理想的实现离不开阶级斗争 B.理想是人生的精神动力

C.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D.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要付出辛勤劳动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据此回答24—25题 24.对真理认识正确的是()

A.真理是科学理论 B.真理是被实践检验了的正确认识 C.真理是理性认识 D.真理是绝对正确.永恒不变的认识 25.德国诗人莱辛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据此回答26-27题

26.对机遇的认识,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A.机遇是内因,个人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B.聪明的人才会有机遇 C.机遇是幸运,意外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D.机遇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27.“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是因为这种人()

A.具有其他人不可比拟的天赋 B.具有其他人没有的优越条件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抓住机遇 D.面对失败,毫不气馁,从而特别有机遇

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是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据此回答28-29题

28.这一比喻告诉我们()

①理想与现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②理想可以转变为现实 ③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 ④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有相对的独立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9.从上述材料看,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是()

A.理想源于现实,也等于现实 B.现实高于理想,理想也可以高于现实 C.理想不等于现实,也不能转化为现实 D.理想源于现实,也可以转化为现实

3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3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俗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意识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②一切事物都不信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 ③人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 ④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物质第一性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32.“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行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培根说: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据此回答33—35题 33.培根的这句话是说()

A.原因和结果没有严格的界限,可以相互转化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决定着办事情能否成功 34.上述材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双重性 C.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 D.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35.从培根的这句话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

A.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向坏的方面质变 B.树立坚定信念,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C.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D.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3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正是生物基因作用而产生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这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直接联系着的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37.“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发展提供动力之时,也为人类制造更大的悲剧提供了条件”这句话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38.“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39.旗帜的问题至关重重,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正确的理论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B.意识对事物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则起促进作用 C.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对实践起重大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40.“七十二溪成一瀑,合流飞落玉渊长”边诗句主要说明()A.量变是指事物数量和程度上的不显著的变化 B.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个实实在在的过程

D.量变总能引起质变,只要有量变就一定有质变

4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如下哲理()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4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代辛弃疾的这句词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参考答案

1.B 2.A 3.D 4.A 5.C 6.A 7.C 8.C 9.D 10.A 11.C 12.A 13.C 14.C 15.C 16.A 17.B 18.C 19.D 20.C 21.C 22.B 23.D 24.B 25.C 26.D 27.C 28.A 29.D 30.B 31.D 32.B 33.C 34.D 35.B 36.D 37.D 38.B 39.A 40.B 41.A 42.A

第二部分 名言哲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①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 ②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 ④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⑤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A.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

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 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 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 ③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④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 关系()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 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 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⑴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⑵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⑷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A.⑵⑶ B.⑴⑵ C.(1)(4)D.(3)(4)

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 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 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

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 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⑴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⑵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⑶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⑷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⑵⑶ 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 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1.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

⑴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⑶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 ⑷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 A.⑴⑶ B.⑵⑷ C.⑴⑵ D.⑵⑶

2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3.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24.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1)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1)(3)(4)B.(2)(3)(4)C.(1)(2)(3)D.(1)(2)(4)26.“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 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 27.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⑴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⑵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⑶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⑷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⑶⑷ D.⑵⑶⑷ 2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29.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学含义是()

(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有了先进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3)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4)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A.(1)(3)B.(1)(4)C.(2)(3)D.(1)(2)3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 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3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是()

(1)认识是变化发展的(2)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1)(2)(3)B.(2)(3)(4)C.(1)(2)(4)D.(1)(3)(4)

32.《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

B.事物矛盾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发生变化,以解决矛盾,这样,变化后的事物又顺利地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就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 C.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 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

33.《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⑴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⑵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⑷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⑶⑷

35.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36.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7.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C.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

3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⑴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⑵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⑶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⑷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⑵⑶⑷

39.《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A.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面变

B.事物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撇开事物的现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D.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把握的

40.《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41.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 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4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4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

A.世界的本质是火 B.世界上没有神 C.事物都有发展过程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44.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1)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2)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3)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4)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A.(1)(2)B.(2)(3)C.(2)(4)D.(3)(4)4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46.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的观点是属于()A.片面 B.形而上学 C.孤立 D.联系

47.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反映了 的观点。()

A.发展变化 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C.对立统一 D.物质离不开运动 48.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49.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的含义是()

A.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B.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

C.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0.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

51.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

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

52.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 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

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

53.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

B.世界上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是不相同的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54.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

55.雨果说:“动物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对这一论断分析正确的是()(1)生存是动物本能的欲求

(2)动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被动展开实现的(3)生活是人的自然属性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

(4)人的生活是在社会环境中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展开并实现的

A.(1)(2)(3)(4)B.(1)(2)(4)C.(1)(2)(3)D.(2)(3)(4)

56.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1)理想不是现实,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2)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3)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4)今天的理想必然会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A.(1)(2)B.(2)(3)C.(3)(4)D.(2)(4)57.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

A.理想源于现实 B.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C.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关系 D.要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 58.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A.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B.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59.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奋斗+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看这说明(A.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B.发现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D.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60.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

A.理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B.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D.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61.“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对的是()⑴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笔直的 ⑵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⑶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⑷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62.根据上题观点揭示的正确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

⑴准备走曲折的路 ⑵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⑷不怕走笔直的路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63.“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64.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65.“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6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⑴认识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⑶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⑷实践是社会和历史性的活动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67.“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⑴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⑶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⑷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⑴⑵⑶⑷)

68.“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宝的旅程。”其含义是()

⑴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 ⑵只要有理想,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⑶理想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⑷“立志”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A.⑴⑷ B.⑴⑵ C.⑴⑶ D.⑵⑷ 6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

⑴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⑷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⑴⑵⑶⑷ B.⑴⑵⑷ C.⑴⑵⑶ D.⑵⑶⑷

70.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今日西方教育家断言:“不提高就死亡。”这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事物是运动的,学习无止境 C.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7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

(1)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2)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1)(2)(4)B.(1)(2)(3)C.(2)(3)(4)D.(1)(2)(3)(4)

7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

A.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7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 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4.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1)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2)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1)(4)B.(1)(3)C.(1)(4)D.(2)(4)

7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6.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78.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79.“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A.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8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名言哲理)

1-5 DCBDD 6-10 CDCCD 11-15 ACCDC 16-20 CAACB 21-25 CDDAC 26-30 ABDAA 31-35 ABABC 36-40 BCBBB 41-45 DCDAA 46-50 DCBBC 51-55 BDBCB 56-60 BBCAC 61-65 BABAC 66-70 BCACB 71-75 BDDBB 76-80 BAABB

第三部分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4-5题。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据此回答6-7题。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审美情趣不同 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8.四位诗人的揭示了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联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 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 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

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 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这首诗主要说明()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6.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1)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2)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3)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4)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1)(2)B.(1)(3)C.(1)(2)(3)D.(1)(2)(3)(4)1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8.“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的观点()A.普遍联系 B.变化发展 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 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 2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21.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1)(4)B.(2)(3)C.(1)(3)D.(2)(4)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24.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25.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26.“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哲理()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 27.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 哲理()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28.“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

A.用发展的眼光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坚持矛盾观点 D.注重事实

29.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0.“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31.“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32.“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 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 C.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 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

33.“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 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

34.“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 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A.物质是运动的 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5.“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 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 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36.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37.“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

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3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0.“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

41.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要把握适度原则 B.办事情要抓重点 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42.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解。”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字一苦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3.“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生命运动是最级的运动开试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4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⑴⑵ B.⑶⑷ C.⑴⑵⑶⑷ D.⑴⑶⑷

46.“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47.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4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A.超前反映 B.如实反映 C.特殊形式的反映 D.歪曲、虚幻的反映 答案(诗文哲理)

1-5 CBABB 6-10 CACCB 11-15 DDDDC 16-20 DCDBC 21-25 ACACA 26-30 ACBCA 31-35 DCCBD 36-40 CCBDC 41-45 AABCB 46-48 ADD

第四部分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 原理()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 原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

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⑷辩证法思想

A.⑴ B.⑴⑵ C.⑴⑵⑶ D.⑴⑵⑶⑷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 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 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

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

⑴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 ⑵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⑶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⑷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A.⑴⑵⑷ B.⑴⑵⑶ C.⑵⑶⑷ D.⑴⑶⑷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承认矛盾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A.本质和现象 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C.真象和假象 D.真理与谬误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1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4.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5.“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1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9.“知人难,知己更难”。从哲学上看,是因为()A.人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知己”属主观唯心主义 D.对自己一分为二需要毅力和勇气

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1.“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

C.现象存在于本质之中,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2.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 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 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

2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一说法()

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24.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条件,化难为易,走向成功 B.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就怕有人有心制造麻烦与困难 C.只要有决心和干劲,什么难事都可以化为易事而获得成功 D.世界上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与易,是有些人的心里有难易

2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

(1)联系的观点(2)矛盾的观点(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1)(2)(4)B.(1)(2)(3)C.(2)(3)(4)D.(1)(2)(3)(4)答案(俗语哲理)

1-5 BADBA 6-10 DBCAD 11-15 DBABB 16-20 BCCDB 21-25 ABBAB

第五部分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2)(3)(4)B.(3)(4)C.(3)D.(4)6.“望梅止渴”说明了()

(1)望梅确实能解渴(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

(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1)(2)B.(1)(2)(3)C.(2)(3)D.(2)(4)“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实践的重要性

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

A.(1)(2)(3)(4)B.(1)(2)(3)C.(1)(3)(4)D.(2)(3)(4)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 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1)(2)(4)B.(2)(3)(4)C.(1)(2)(3)D.(1)(2)(3)(4)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 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17.“审时度势”是说()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A.改造和利用规律 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 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实行对外开放 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

(1)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2)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3)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4)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

A.(1)(2)(3)B.(1)(3)(4)C.(2)(3)(4)D.(1)(2)(4)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2.“杞人忧天”错在()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3.“人定胜天”思想()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 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

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1)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

(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

A.(1)(4)B.(1)(3)C.(2)D.(1)(3)(4)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一切从实际出发 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 A.(4)(5)B.(3)(4)(5)C.(1)(6)D.(2)(3)(4)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1)(2)(3)B.(1)(2)(3)(4)C.(1)(3)(4)D.(2)(3)(4)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

A.(1)(2)(6)(7)B.(3)(4)(5)(6)(8)C.(1)(3)(4)(5)(6)D.(3)(4)(5)(6)(7)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1)承认物质,否认运动(2)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3)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4)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5)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6)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1)(3)(4)(6)B.(1)(4)(6)C.(3)(4)(6)D.(1)(4)(5)

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

(1)否认了物质的存在(2)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3)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4)静止地看问题

A.(1)(3)B.(2)(4)C.(1)(4)D.(2)(3)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A.(1)(2)(3)B.(2)(3)(4)C.(1)(2)D.(3)(4)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7.“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量变和质变关系

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 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D陷入唯心主义 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哲理()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 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

(1)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2)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3)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4)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 A.(1)(2)(3)B.(1)(2)(3)(4)C.(1)(2)D.(2)(3)43.“怨天尤人”错在()

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 44.“实事求是”体现了()

(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1)(3)B.(2)(4)C.(1)(2)(3)D.(1)(2)(3)(4)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1)(3)B.(2)(4)C.(1)(2)(3)D.(1)(2)(3)(4)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

(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1)(2)(3)B.(2)(3)(4)C.(1)(2)(4)D.(1)(2)(3)(4)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1)(2)B.(1)(2)(3)C.(3)(4)D.(2)(3)(4)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

A.(2)(3)(7)B.(4)(5)(6)(8)C.(1)(9)(10)D.(3)(6)(9)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A.(1)(2)(3)(4)B.(5)(6)(7)(8)C.(1)(5)(9)D.(2)(8)(10)

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

A.(1)(2)(3)B.(4)(5)(6)(7)C.(6)(7)(8)(9)D.(4)(6)(8)

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52.“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A.(1)(3)B.(2)(3)C.(1)(2)D.(3)(4)53.“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54.“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 原理

A.(1)(2)(3)(4)B.(1)(2)(3)C.(1)(3)(4)D.(2)(3)(4)

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4)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5)事物内部特殊 矛盾 规定其特殊本质

A.(1)(2)(3)(4)B.(1)(2)(3)(5)C.(1)(2)(5)D.(2)(3)(5)

5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D.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5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此回答: 58.该成语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59.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有()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正视而不能躲避矛盾

(2)我们要懂得“福”与“祸”是对立的,因“福”得“祸”是绝对的,日常生活中要善待“祸”(3)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且都是积极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化(4)老翁因其儿子没被应征入伍,战死沙场而认为是“福”是不对的,因为他的观点违背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混淆了战争的性质界限

A.(1)(4)B.(2)(3)C.(1)(2)(4)D.(1)(3)(4)60.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61.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满招损,谦受益 62.“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 的辩证关系()

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6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6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

A.实事求是的态度 B.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方法 D.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 65.“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1)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2)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

(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A.(1)(2)(3)(4)B.(1)(2)(3)C.(1)(3)(4)D.(2)(3)(4)66.“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67.“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答案(成语哲理)

1――5 BDDCB 6――10 CBACC 11—-15 CDADD 1621――25 ACCDD 26――30 CBCAD 31――35 CBBBD 36 41――45 ABCDD 46――50 DBACD 51――55 BCBBB 5661――65 BBCDD 66――67CB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俗语哲理选择题】相关文章:

有哲理的六字名言俗语05-08

俗语复习04-18

俗语故事04-21

江苏俗语04-26

潮汕俗语范文05-16

方言俗语范文05-16

趣味成语俗语04-10

俗语100句05-01

成语词语俗语05-02

粤语俗语谚语05-03

上一篇:清清的溪水课堂实录下一篇:献血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