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师师生互动答疑内部收益率问题

2024-04-30

造价师师生互动答疑内部收益率问题(通用9篇)

篇1:造价师师生互动答疑内部收益率问题

造价工程师挂靠价格及注册常见问题答疑

2013年造价工程师挂靠行情?

四川,成都,重庆,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2012年市场行情比较紧缺,加之公司需求时间比较急,待遇三万左右一年,但也会高出这个价格。

北京,天津,广东,广州,广西,南京,新疆等地区,由于地区差异,相对会低一些,待遇在二万八万到三万一年。

以下为冯工整理的造价师挂靠注册常见问题:

问题:执业师在选择单位时,查询不到单位名称!

回答:

如果执业师在选择单位时,查询不到单位名称,请登入要查询的企业用户里,选择单位资料维护那一项,查看右侧:当前单位的审核状态是否是核准通过!

如果是未核准状态,请填写单位资料完整并保存,单位资料下方的单位是否拥有二级建造师,这里,如果单位有二级建造师,请选择是!保存,然后去地市

管理部门核准通过;如果单位没有二级建造师,请选择否,保存后,单位状态自动核准通过!注意:选择否的单位,二级建造师查询选择单位的时候是查不

到的!

问题:企业用户注册以后提示正在审核中?

回答:

企业在填写企业信息的时候,如果企业内没有二级建造师的话,填写完企业信息并保存以后,企业是自动通过审核的;

如果企业内含有二级建造师,填写保存之后会自动上报当地地市审核,请带着企业执照等资料,到地市管理部门提交材料,地市之后省级审核。

(更多造价工程师挂靠详情请联系冯工 联系电话:*** QQ:1079524070)

问题:如果上报遗失补办或其他的时候出现应用程序错误,报参数异常?

回答:

进入个人用户检查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执业师信息,需要将系统标记的需要填的都填写上,其他没有标记的,也尽量填写齐全并保存。

问题:注册造价师挂靠已经初始注册过的用户,执业师信息不全,没有初始注册时间或者初始注册时间错误?

回答:

首先在个人用户登录,选择执业师下面的执业师信息,完善信息。

对于初始注册时间等不能修改的,拨打网站技术支持电话。

问题:企业打印表的时候格式不合适?

回答:

调整浏览器打印设置,页眉页脚上下左右都为空。

问题:忘记自己的登录名和密码怎么办??

回答:

1.如果该执业师已经申报注册到企业,建议该执业师去企业找相关负责人登陆单位账户通过执业师查询菜单查看该执业师的账号和密码。

2.未注册到企业的用户,发送身份证扫描件查询。

篇2:造价师师生互动答疑内部收益率问题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与推进,课堂上呈现出许多富有人性化的教学互动。“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惯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影响较深,“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是我国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引起注意。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师生互动 存在问题 策略研究

师生互动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人际交往形式,更是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方式。小学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互动中进行的,表明师生互动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一切交互作用与影响,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更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自我的手段。下面,本文简要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适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改善师生互动的教学现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互动方式单调,互动主体单一。在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往往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显得尤为明显。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的主动接受与内化,更不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长此以往,抑制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课堂教学活动效率。此外,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几乎没有,不能充分利用合作与竞争的力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进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互动内容没有深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课文中已有答案的问题进行提问,学生只需照着朗读就行。这样的师生互动方式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对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有着积极意义,实际上则是波澜不惊,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亦不会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整个课堂难免沉闷与枯燥。

3.互动评价方式过于单

一、宽泛。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评价方式依然沿用传统教育评价模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口头鼓励表扬方式为主,喜欢使用诸如“你说得很对”、“你真棒”、“你读得很有感情”之类的评价术语,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仅内容单一,而且对学生而言只是一种广泛的表扬与夸奖,难以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研究

1.贯彻现代教育教学观,增强教学对话性与灵活性。教学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个活动理应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只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这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新挑战与要求,要建立起“学习共同体”,摒弃教师权威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营造相互理解、接纳,共同进步与学习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教师除了采用一问一答的提出方式,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讲故事或听故事的环节中不仅获得相关知识,同时学到做人道理,增强教学活动的灵活性。

2.注重引用开放性互动话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选用的互动话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启发性与开放性,有益于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加深互动内容的深度,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提出诸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此类问题。例如,执教《青蛙看海》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青蛙想要去看海”、“如果它想要去看海,它应当怎么做”、“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看海的愿望”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能从课文中直接得出答案,需要学生对课文进行一定概括与理解。这种互动话题有一定深度,不仅有益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益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真正意义上活跃课堂氛围,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问题的最终答案,最后获得能力提升与自我发展进步,达到师生互动的教学目的。

3.注重互动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彰显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中,如果教师不对学生加以引导与指导,很多学生会忽略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或者掩盖自己的真实学习过程。小学生意志力本来就不坚定,即使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会随波逐流、人与亦云,或者即使有疑问也会因为教师的权威性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不与大家讨论。于是,原本产生思维碰撞的机会就错过了,原本愉快的情感交流机会就丧失了。因此,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同学生共同创建班级课堂制度及评价模式:如鼓励大胆发言的、奖励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批评嘲笑别人错误的等,让每位学生都能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愿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大胆实施学习计划与策略,促进师生与生生之间更深刻与广泛的互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评价方式,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并给出不同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结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手段也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新课程教**流,目前师生互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加深互动话题内容的深度,丰富互动评价模式,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篇3:浅谈学生历史理解力的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力、有效资源的利用、独立思考等方面有所欠缺。下面, 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一、目前现状

高中生的年龄大多都在16―20岁之间, 对于此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 基本趋于成人, 因此, 在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之后, 理所应当在语言表达、问题理解、独立思考等能力方面达到一定水平, 但事实并非如此。就我的实际观察而言, 这种现象在课堂交流、试卷评析过程中体现最为明显。比如课堂, 有的学生一看就能够明白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理解;再者, 当学生遇到言论、表格等形式的习题时, 很多学生不知所措。老师们将此归纳为:学生们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差;书写过程中词不达意、有语病等。但这些现象的本质, 实际上应该是学生理解等能力素养的欠缺。造成学生理解力差的原因有很多, 但我们细心观察后会发现, 除了个别学生本身的智商因素外, 更多地在于平时的阅读、写作与交流欠缺所致。

二、影响因素

1. 阅读。

在这里, 我先列举一个关于读书的数据概况:中国每人0.7本/年, 韩国7本/年, 日本40本/年;中国人均课外阅读每年不足五千字。我还想起了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的一句话:文明的传承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就是读书, 而读书人则必定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促进学生阅读, 是一个人乃至一群人一生的事情。而在现实教学活动中, 读书者寥寥无几。有价值的书籍除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还承载着思想的启迪。作为中学生, 在现在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时期, 尽管时间紧迫, 但也应该有意识地给自己挤时间, 并在老师的指导下, 结合自我的兴趣爱好, 认认真真读些书。

2. 写作。

在平时与学生的沟通及观察中, 了解到学生对于记日记、周记或写点随笔已经很陌生了, 他们大多会在QQ上写点心情或发发牢骚, 此外很少动笔写东西。记得我见到过一份高中生写的情书, 那错误的语句、别扭的词语太有失水准, 很难想象像这样的情书将如何打动心爱的女孩?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可见一斑, 更严重的是其语言背后文史知识的严重欠缺, 以及学生思维逻辑、思想水平令人担忧。

3. 交流。

生活中, 尽管交流随处可见, 但很难发现具有深刻意义的交流。就我所见到的, 身为高中生, 竟然有那么普遍的污言秽语及打闹行为, 完全不符合一个高中生文明的言行举止。在平时教学观察中发现: (1) 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书信往来, 也可能由于现在的通信工具方便之故———根据我的生活经历及所阅读到的书信, 明显感觉到书写给人带来的感触远远胜于QQ信息; (2) 现在学生也很少主动地找老师沟通交流自己的心情和想法; (3)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也越来越少; (4) 从班级到学校, 没有像样的论坛等交流活动, 就算有也基本上是形式大于内容, 致使学生很难有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思想上的碰撞。

4. 教师因素。

通过平时的听课能够发现:教师所教授的每一节课, 其主要内容、设计的每一个问题、对学生回答的点评、课堂的总结等方面, 都有待提高。另外, 对历史的学习, 除了记忆外, 更多应该是刺激学生对问题能够表达出独到的见解。但实际情况是, 学生在历史的思维方式上, 几乎陷于僵化。

三、几点思考

1. 观念上的更新。

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想更快地去理解一个事物, 就要多花时间去思考、去分析, 当你有一定的了解之后, 你对这个事物的理解速度就慢慢变快加深了。

2. 资源利用。

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 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 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当前的高中生, 学习压力比较大, 自主学习时间相对较少, 因此,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挤时间, 善于科学利用时间;其次, 指导学生去阅读, 以此扩充学生自身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再次, 及时与老师交流, 分享彼此的学习感悟, 并在交流中逐渐提高自我见识。

3. 组建小论坛。

结合学生所学以及他们的经历, 组建一些小论坛, 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发表自我的见解, 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

篇4:师生互动问题及对策

师生互动是教学的灵魂,不仅要对传统教育重视,而且以网络为载体的远程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有师生互动。网上学习的师生互动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动力;而且为学生营造一种乐学、助学的学习氛围,一种自主学习的心理加油站;更是教学相长的必要手段,它可以使知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作为开放教育最重要的自主学习手段—网上学习,它使学习者从固定时间、固定空间和固定教师的学习束缚中解脱出来,方便了广大师生。可以说网上学习在高效传递知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在网上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问题突出,师生关系异化,严重影响着学习目标的的完成,阻碍着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国开放教育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由于师生互动问题研究滞后,导致解决问题缺乏对策。如何探索、研究解决师生互动问题的对策,用以指导解决网上学习中师生互动问题,使开放教育成功承载培养知情统一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

网上学习中师生互动的现状

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对部分开放教育的师生进行访谈,发现学生网上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本文将对开放教育网上学习师生互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并归纳总结,以便找出师生互动缺失的深层次的原因。

缺失网络支持的互动。在网络教学环境中,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师生互动成了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师生互动平台使用效率偏低,教师和学生参与程度较低,有些学生缺少上网的条件和技能或者习惯于传统教材的互动,上网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网络互动平台的服务支持功能低下,网上教学互动设计和管理水平不足。使得远程教学的特点难以发挥,师生互动的质量难以保证。

形式主义的虚伪互动。师生为了完成任务采用形式上的虚伪互动,互动的气氛看似十分热闹,但其内容缺乏实际意义。这种形式主义的互动,即使学生丧失了互动的持续性,又使教师丧失了职业成就感,同时还浪费了大家的时间。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以学生互动需求为基础之上,是互动主体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学生不但在互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在互动中增长了智慧和人格。

师生情感缺失的互动。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很多教师只重视网上资源的建设,简单的把学生机器化,仅仅把学生当成接受网络资源的容器,只要填充满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感情丰富的人;只重视认知类互动,而忽视了情感类互动。现实教学中,造成了很多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情感关怀,学习兴趣就会受到挫折,情绪上受到冷落,最终产生了孤独和苦闷。由于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的反馈较少,导致教师在網上教学身心疲惫,久而久之就易形成职业倦怠,缺乏职业成就感。

教师独裁的互动。受到传统教育师道尊严的影响,使网上教学的互动自然演变为教师独裁互动,老师以权威把持互动,使学生简单地变成知识的接受者和任务的执行者,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受到限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张扬。久而久之破坏了开放教育教学中师生平等合作和教学相长的关系。

学生垄断的互动。由于学生间存在上网技术、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等的差异性,网上互动中大家很熟悉一个的问题——师生互动常被爱出风头的学生所垄断。垄断互动和独裁互动一样会造成互动的不平等性和互动主体的全体性偏离问题。

网上学习师生互动问题原因分析

网上学习中由于师生处于一种准分离状态,使师生交流系统中的知识和情感交流处于失衡状态,调节失衡的根本方法就是互动。网上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这种准分离状态下,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网上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更需要学生与教师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互动广泛存在于网上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开放教育的根本特征。

许多的教学者与学习者将师生互动视为最主要的互动,在传统的教室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地问学生问题,可以从学生非语言行为了解其反应,也较容易观察评估学习者个人的表现等,但是这些方式在远程教育中就不太容易实施。当学习者需要理清疑问、举例、建议、补充数据或应用新知识时,师生互动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在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互动时较难获得的。

Moore(1996)提到师生互动的步骤为引发学习者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与学习动机;然后再利用技巧练习或概念整合等方式,以应用其所学过的内容。教师透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测验及评量来确认学习者是否有进步,进而决定是否更改策略。最后,教师会提供学习者所需的谘商、支持与鼓励。这些会依学习者的教育程度、教师本身的哲学理念与其特质或其它组织内部的因素而有所差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了解学习者的表现,提供咨询、支持、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并不因距离而缺乏沟通,相反的,在远程教学中更强调学生与教师、学习材料、同学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情形必须是双向的、动态的、开放的,使学生得以建构知识并且有参与社会性活动的机会。

异步网络远程教学环境中,教师愿意提供越开放,越多元,越频繁的互动的机会,则师生互动甚至可以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但教师的负担也就更为加重,这是网络教学个别化教学的优点,也是限制所在,此时,助教或其它教学人员的角色在互动频繁的网络教学中将会更会重要。

通过归纳分析,发现网上师生互动问题的原因,即主要有人的观念、能力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网络媒体及网上教学支持服务等的原因,具体总结如下:

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网络环境本身内在缺陷;网络教学环境中交互不到位;教师的行为角色转换不到位;缺乏对学生情感关注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调控、调动能力不足;教师对网上学习师生互动设计的困难。

解决师生互动问题的对策

师生互动以导为线,整个互动过程要让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师生互动以商为重,教师在学习内容、时间及速度方面和学生协商,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目的和意愿等加以确定;师生互动以思为本,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展进行反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通过研究总结出以下具体对策:

教师的出现会使学生更愿意互动,如果老师无法上线,可以利用在线的facilitator以刺激学生互动,或是利用助教负责管理与助学;E-mail、QQ、飞信以及网络是远程教育中提供师生沟通的有效渠道;了解学生特性如年龄、职业与家庭状况,为何选修课程,教育经验,与课程相关的兴趣;在学生作业与疑问上提供实时的沟通与回馈;加强网上学习者的教育,培养对互动有积极的态度,提高学生网络交流技巧;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建立名师网站和借助博客;带着情感和互动的需要设计情境性教学资源,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和诣的健康的网络校园文化,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1]高 晋,张 瑜,高月芳.远程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研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

篇5:造价师师生互动答疑内部收益率问题

摘要:自古以来音乐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的教学也被提上了很高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让学生热爱生活,音乐教育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课堂教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同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得到了应有的增强。本文对师生互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待能给我国初中音乐教学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互动;课堂

我国的音乐课堂教育,一直以来是深受填鸭式教学的影响,使得本来应该是活泼生动的音乐课堂变得死板枯燥,更有甚者,学生认为初中音乐只是中考一个工具,只是简单机械的记忆,让音乐教育本来应该发挥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学生的音乐修养,以及兴趣都不能够很好的培养。因而,本文的研究就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优势作用

现行条件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音乐充满了热爱,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和教师之间教学相长,共同激发出教学和学习的热情。同时,师生互动让教师和学生的心贴的更近。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当中,教师更加容易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有一些不能通过语言发泄的情感,在音乐的世界中,更容易得以体现,教师对学生有了了解,必将从各个方面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从多角度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二、初中音乐教学师生互动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教学当中,学生并没有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以及重视程度是学生积极参与的主要动力。在我国初中音乐教育当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单纯乐理知识讲解问题,由于讲授方法相对枯燥或者陈旧,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另外,很多学生对音乐不够重视,也同时导致了教师自己在备课的时候不够充分,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整个课堂看起来死气沉沉,学习效果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再者,学生一旦遇到晦涩难懂的知识就主动退缩,而我们的教师在面对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的时候,没有合理估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过于专业的知识讲授给学生,打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过于固定。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很多的音乐教师,仍然采用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在任何课堂上都可以千篇一律的用。但是我们知道,我们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单一局限的教学方式,不利于音乐教学,不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只有多样化的互动,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真正在互动当中学到知识,增强音乐带给学生的美感。

3.初中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生搬硬套。在我国现行的音乐教材中,对于课程教学以及课下活动都给出了参考性建议。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回归课本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所在的班级硬件软件条件,而生搬硬套,使得课堂互动以尴尬的场面收尾。一些学生,不具备一些先行知识储备的条件,对于教师提出的一些互动方案,完全不理解,从而导致的课堂进展艰难,课堂效率低下。

4.部分教师干脆不互动。整个课堂一言堂,只要是把知识讲完即可,不管学生接受程度如何而匆匆完成任务。实践证明,只有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可见,师生互动在音乐教学中有很大的作用。

三、提高师生互动的策略

1.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近年来,随着课程体制的改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主要进行框架性引导并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以改正。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更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当然,还给学生并不是散养式教学。教师应该积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框架,让整个课堂在教师的控制下,有序而又活泼的进行。并且,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提醒学生,你们是课堂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的加入进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如何去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做到放权,一些能够由学生解答的问题,就由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给以评价和总结,这样师生互动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充分提升。2.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促进师生互动。音乐学科有很大的优势,就是大部分学生都是非常喜爱的。而音乐课本身涉及唱歌舞蹈等多个方面,充分利用这些项目,能够使得课堂丰富,同时增进师生交流,让课堂效率提升。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歌曲示范或者音调示范,在学生示范的过程中,教师给以指正,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和教师在充分互动中增进彼此的感情。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分组教学,以表演,舞蹈,组合歌唱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小组教学当中,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探讨以及和教师之间的讨论,不仅使得对音乐的学习能力提升,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能力等。这样学生在相对民主宽松的环境下,学到了该有的知识。

3.对互动的材料进行甄选。音乐课堂不仅仅是教授音乐知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操的培养,因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需要学生体会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这些情感,就需要教师对一些背景性知识进行讲解,在学生充分理解背景的前提下,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积极的去体会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

4.学校在能力范围内提供好的基础设施和教师培训。音乐课堂,在很多年里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现今素质教育前提下,虽然已经有所改变,但仍然不乐观。很多学校基础设施不齐全,音乐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都限制了师生互动在课堂上的展开。

总结:

总之,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德智发展的重要时期,而音乐则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途径。肩负着如此重任的初中音乐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基础教育,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促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篇6:造价师师生互动答疑内部收益率问题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背景

英语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随着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英语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要。《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2、研究目的、意义

小学英语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其互动教学的意义就更加突出,因此课堂中师生互动对于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从我国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发展看,仍存在重视不足,师生互动未落实到实处,老师过多地在课堂上灌输应试知识,成绩主导着课堂,导致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改变这一现状,就小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更好地为课堂、为教学服务。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因教学关系而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是师生间交互作用和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互动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是在一定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研究对象:本校五年级(3)班学生

二、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分析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2.探讨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 3.探究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实践案例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2.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探讨及对策 3.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实践案例的探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大量查阅有关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文献资料、上网查询,为本课题下一步研究做基础和铺垫。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或者与学生座谈,了解、分析师生互动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归类,并找出原因,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3.案例分析法:通过课堂教学,收集典型案例,并及时进行案例分析,及时调整研究行为,并使阶段研究成果更加科学。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中对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开展及时归纳和总结,最后对教学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进行理论提高和升华,使之变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学方法,最终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6年6月—8月)

1.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掌握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方向,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课题的研究确定方向。

2.查阅网络、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为课题研究准备书籍,请专家指导,设计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报告,在徐州市教育信息网建立个人课题博客。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6年5月)

1.通过访谈交流或调查问卷的方式,面对面的与部分学生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提高英语课堂兴趣与参与度的想法和建议。

2.利用实验及经验总结法,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引导、从而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并及时进行效果反馈。

3.通过具体的研究过程,阅读相关书籍资料,及时撰写读书心得,总结教育经验等。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7年6月-7月)1.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改进汇编教学案例。

2.整理材料,归纳、总结,撰写论文,完成结题报告。

四、研究的成果

(一)隐性的精神成果

1.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成因

(1)老师过多地在课堂上灌输应试知识,成绩主导着课堂,导致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2)师生互动形式单一。(3)教师对教材的过度依赖。

(4)师生互动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导致教学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5)师生之间情感交流过少。

2.探寻出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1)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2)利用歌曲或说唱,激发学生兴趣。

(3)创设合理的、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4)巧用游戏活动,复习巩固旧知。(5)实行梯度教学法,多关注后进生。

(6)及时给予反馈,多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本人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对今后的教学生涯大有裨益。

(二)显性的物质成果

形成论文2篇,教育案例1篇,教育故事1篇,读书心得4篇等。

五、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通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笔者了解了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了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在此过程中,笔者收获了很多东西,同时也有不足之处需要反思。1.结论

(1)老师过多地在课堂上灌输应试知识,成绩主导着课堂,导致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师生互动形式单一。教师对教材的过度依赖。师生互动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导致教学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3)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互动。

(4)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利用歌曲或说唱,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合理的、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巧用游戏活动,复习巩固旧知。2.思考(1)教师不能只关注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篇7:造价师师生互动答疑内部收益率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

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教与学的关系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现实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怎样的问题,分析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克服这些问题的对策,建立新课程所期盼的积极、和谐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教学更有效,这无疑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关键、最敏感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与理论支撑 1.课题的界定

“互动”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

数学教学中师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交流.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颇为重视互动,但是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互动.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应是教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观念,主动地进行建构的过程. 2.理论支撑

现代教学观。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形式。(2)内容。(3)深度。(4)互动作用失衡度。2.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成因。3.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设计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本质和内涵,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课堂教学设计。2.研究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2006年4月下旬—5月上旬)

完善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2)实施阶段(2006年5月中旬——2006年10月)

第一阶段(2006年5月中旬——2006年8月)开始实施课题:

2006年5月——6月:A)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教师的问卷为《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内容及对教学的影响》,学生的问卷为《影响师生(有效)互动的相关因素》;B)深入课堂,调查研究;C)与老师交流;D)与学生交流;E)请专家指点。

2006年7月——8月:A)整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B)初步提出应对策略。

第二阶段(2006年9月——10月)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A)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对策》课题总结报告;B)整理课堂教学案例。

第三阶段(2006年11月)上交课题研究成果。

A)市教科所的安排上交课题研究成果;B)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向全校老师汇报课题研究感想;C)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认识的研究 1.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标准》提出的课程总体目标。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 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其次是数学的思考、问题的解决,最后才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知识技能是实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载体,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因而师生互动显示也它的无穷魅力,它更能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 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2)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就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想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就得要求“当事人”处于“平等的网络”中,都作为主体而存在,没有权威,只有来自各个领域的不同的声音。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也是一个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与促进者。

另一方面,《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让学生充当“主人”。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宰着”、“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的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3)有利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师生的有效互动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的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同学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 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4)有利于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师生的有效互动往往是从“(引发)问题”开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又在“(解决)问题”结束,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师生的有效互动使得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可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这样新知识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为有效的知识。对于每一个学习主体,没有互动就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2.师生互动的内容的特征(1)探究性

师生的有效互动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话题”,“话题”是师生互动的“媒介”,话题的展开决不仅仅是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因为课堂中的很多“一问一答”都是在“主体——客体”的关系状态下进行的,学生是被动的,而真正的话题应该是能引起“当事人”共同兴趣、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的话题,好的话题是促进互动向深度发展的动力。因此,“话题”的探究性就能激发学生的互动,并且可使互动不断深入,使学生保持着长久的互动热情。(2)开放性

为了能使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不同的同学都能获得的发展,这就要求互动的话题具有开放性。

(3)生成性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因为教学不再仅仅是“预设“,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知识,包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的产生的知识。而且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的比重有加大的趋势,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创生”、“动态生成”、“改造”了课程。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研究

1.互动按照事先设计的路线推进,忽视了“动态生成”。

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甚至只是“观众”与“听众”。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的思维只能按照老师机预定的轨迹运转,整个教学是一个封闭的、机械的、缺乏活力的过程。2.互动的形式上是热热闹闹,忽视了互动的价值。

有的数学课热热闹闹,温度骤升,学生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等到下课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管他有无必要,先来个讨论;见课堂冷了场,也来个同桌互说;一个问题不管有否探究的价值,四人小组先合作了再说。新课标 的确提出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殊不知,合作交流也是需要教师教给方法,提出建议,合理分工,讲求实效的,光搭起了虚架子是不行的。

3.互动更多的是语言上,忽视了互动应该是多元的。

互动应该是多元的,不仅包括语言、行为的交流,还包括心理的交互. 问卷调查中学生说“课堂上可用眼神交流;课后可用留言条的方式;在作业里‚聊天‛等,有的学生甚至还提议利用‚网络、电话、短信、信件;家访‚等。

有的学者按照师生互动的内容把互动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4.互动是在部分学生中进行的,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 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师生互动的对策的研究

1.树立学生意识,即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依据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教学互动过程,在师生互动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枯燥的知识赋有情趣和意义。这还包括教师要确立好自己的角色,学生期盼的是“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是朋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问题的探求者和学习者‛、‚多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 心声,多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学生成为朋友‛。(这些是问卷调查中学生的心声)。

2.创设有利于激发师生互动的情境,注重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 5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在理解、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突出地表现为两点:一是选择更好的、更切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教学材料(比如,如果课本中使用了城市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景,农村的学生不熟悉,那么教师应当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相应的材料);二是把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教学活动。

数学教材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

在“师生互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老师常常担心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深度不够,多是浅层次的互动,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回答是“主要在于互动的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

3.改变提问方式,激发学生互动的动力。

首先要树立问题意识,即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展开互动,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矛盾论我们知道,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得以发生、发展的。让学生产生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矛盾中掌握知识、升华理念。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在不断解决问题、不断产生新问题中进行,最后还能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尽力激发学生更多地使用探究性对话。在很多课堂当中,两种类型的师生对话占据着主导位置,它们分别是探究性对话和形成性对话。当教师运用探究性对话时,他们并没有就某一问题下最后结论,而是承认自己并不知道所有的答案。这种探究性对话的特征就是较多的试探性的语言和较少确定性的语气。探究性对话是通过迂回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这表现在教师面对学生时似乎犹豫不决,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或评价。而形成性对话却遵循的是从他(她)启发、提问,然后学生回应、作答,最后他(她)再加以评价,这往往暗示了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权威性,这样会在“含蓄地贬低学生的知识、贬低学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对此,学生也有他们的见解,‚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改变一些教学方式,让同学的思维更灵活,也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一些。幽默风趣些‛。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4.充分利用师生互动中的生成性资源,还课堂教学的真面目。新课堂,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情感,将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每一节课其实都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这段历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谱写的,它不是教师一个人事先就能写成的。因此说它是“相互交往,动态生成”的。预设,只是教师课前的准备、设想,当学生的思想、行为与我们的预设发生了冲突,甚至有了碰撞,教师就再也不能一味地自顾自走下去,要知道,此时此刻你应该和学生一路同行。

5.加强师生互动的评价,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对师生互动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 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如

● 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 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 ● 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 ● 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 能否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问题; ● 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 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益; ● 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 能否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 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 能否体会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 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值得强调的是,多为学生创造快乐和成功。在问卷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分组学习,我们小组经过一番讨论,终于得出了结论,后来,我们组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此时,我的心中很甜,不仅仅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更因为我尝到了合作的快乐”。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功会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马斯洛的心理层次学说指出:每个人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在课堂上就表现为对鼓励、快乐和成功的热切盼望,这是人之天性。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这一份天性却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苛刻和单一,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虽然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换来的不是自己所想要的鼓励、快乐和成功,而是永无止境的讽刺、挖苦的失败。在课堂上对学生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打击;多一份微笑,少一份怒气;多一份表扬,少一份谩骂,让学生每天都有一份好心情。6.给予强有力的指导,引导他们积极互动。

首先,要给他们心理上的支持。有的学生坦言‘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除非问题简单,自己早就会了,才敢发表观点)怕出现错误,丢面子’、‘意见与他人不同,不好意思说’、‘有时想与老师交流,但没有勇气,害怕说错了,有时也由于没有与老师沟通惯’、‘有一次老师让我回答一个问题,我在心里是明白的,可一说出来就不对了’。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更多地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真正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比如,当组织全班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以鼓励和具体的帮助,使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有的学生在问卷中坦言“不善于表达个人的观点,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会提出新的问题‛、‚不善于积极发言,不勇于积极发言‛。并向同伴提出‚多表达自己的意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多和他人交流合作,放开胆子,勇于向老师提问。‛所以引导他们学会耐心倾听别人的见解,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是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断要渗透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吴永军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2)杨九俊、吴永军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3)傅道春编著《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4)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 教育研究 2001年第4期,P36~54(5)黄忠敬 《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7期

篇8:心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的效果评价

关键词:肺结核,患者,心理干预

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重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 以肺结核 (Pulmonary tuberculcsis) , 最多见,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结核病人500万人[1], 据世界卫生组 (WHO) 报道:近10年来, 每年夺走300万人的生命[2], 肺结核已成为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由于肺结核具有传染性, 受到周围人群的排斥, 往往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出现多种心理问题。因此, 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问题引起医学界的关注。近年来, 我科收治102例肺结核患者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2年6月~2006年8月来我科住院病人102例, 男60例, 女42例,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78岁, 血行性肺结核18例, 空洞性肺结核28例, 浸润性肺结核26例, 结核性胸膜炎30例, 将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1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 性别, 身体状况, 肺结核的类型及治疗措施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不同类型的肺结核, 采取相关的治疗方案, 有针对性地给予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干预组在与对照组使用相同药物治疗的同时,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而且护理干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学习, 掌握肺结核病相关专业知识。干预具体方法: (1) 关心同情患者,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2) 接诊病人由专业责任护士 (干预者) 认真回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和咨询, 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3) 对患者出现抑郁、焦虑、失望、恐惧、疏远等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 (4) 适时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肺结核病,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肺结核病的相关知识。 (5) 向患者介绍目前我国对肺结核患者实行免费检测, 治疗的优惠政策, 使病人安心治疗。 (6) 指导家属如何关心患者, 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 保持良好的情绪。 (7) 给患者留电话号码, 开展电话咨询, 随时给予帮助患者心理支持。

1.3 调查方法

(1) 两组病人均在住院第2天,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3], 对两组评定测试进行对比分析 (表1) 。 (2) 两组患者在1年后进行《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的评定。共12项。总分最高70分, 最低35分, 评定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生存质量越高 (表2) 。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CL-90量表评分的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定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肺结核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恐惧、失望、疏远等心理障碍。而他们的各种心理状态都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有研究表明[4]: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所获得社会支持水平越多, 心理障碍症状越小。本研究干预组进行心理干预措施后, 患者解除悲观失望及心理压力, 使之心情愉快, 配合治疗和护理, 心理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两组病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 干预组患者抑郁、焦虑、恐惧、失望、疏远因子分别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随访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 干预组生活质量分值高于对照组。因此, 笔者认为心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及紧张情绪, 减轻患者心理反应程度, 并能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 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冯正仪.内科护理 (二)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2.

[2]章育正, 吕乃群, 主编.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55.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 (M)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21-136.

篇9:浅论我国高校师生课外互动问题

[关键词]大学教育师生互动课外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69-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大学教育对于人才成长意义非凡。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对高校教育并不满意,高校甚至被视为拿学费换取文凭的交易场所。大学生学习被动、表面应付、敷衍了事、投机取巧、讨价还价,甚至不理不睬的现象日趋严重。导致目前学生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在于高校师生课外互动的缺乏或互动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种互动体现在师生交往的一切时间中。有时课外的互动对于学生的影响甚至会更大,因为它更多是一对一的互动,主题的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相对于中小学阶段较为丰富、深入和充分的师生互动而言,大学的师生互动是严重缺乏和不足的。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高校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校外搞项目去了,教书育人的天职反倒退居二线。师生互动充分、教学相长的教育传统开始渐行渐远。再后来,扩招带来学生人数激增,教学质量每况愈下,促使高校纷纷引入各种教学评估制度。在学生评教等教学评估制度的推动下,课堂内师生互动得到了一些改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是课外的教育互动并没有得到明显重视与提高。因此,回归教书育人、创新知识的高校本职,全面启动高校师生课外互动刻不容缓。

二、加强高校师生课外互动的重要性与意义

(一)课外互动有助于推进课内互动,促使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在教学质量工程和学校评估等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逐渐得到重视和改善。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积极改革,在上课方式上日益丰富,讲课时坚决告别“独角戏”时代,频频抛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学生思考、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一扫过去的沉闷与百无聊赖,很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提高。

但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并不一定代表学生能力的提高。笔者常常在学期结束后询问学生某某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收获,大部分学生无法答出。问到是哪一位教师讲授该课程的,部分学生无法说清授课教师姓甚名谁。问及该教师的模样,少部分学生无法描述,更有甚者,连教师的性别也搞错了。这种现象令人感慨与深思。而造成此现象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目前高校教育中只有课内的互动,没有课外互动。

而按照很多高校培养计划要完成的172个学分(包含理论课与实践的全部学分),按一个学分16课时计算,一个学生与教师在一起学习的课时就是2752节,这仅仅相当于一个本科生在大学4年应该上课时间的64.7%(大学生应该上课时间以一个大学生一年在校9个月,一个月4个星期,一个星期上5天课,一天上6节课计算,共计4320节课)。由此来看,高校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育的时间相对于他们的大学学习时光来说是非常少的,需要课外的师生教育互动来弥补。有调查数据显示:65%的学生希望与教师交流该专业的相关知识与学习心得体会,另外35%的学生不仅希望能与教师交流知识技能,还希望能与教师进行情感性的、思想性的交流。学生们期待的这种交流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互动,是在课堂上无法完全实现的。因此,课外的教育互动是课内互动的有效补充,两者相辅相成。

(二)课外互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师生情商,适合社会发展

传统的师道尊严造成师生互动存在明显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来说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教育者更多的是采取强制性的方法来管教学生。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师生观念在信息欠发达的时代是正确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中,知识是从教师单方面流向学生的,教师是知识或信息的来源地或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信息获取极其便利的当代社会,知识的流向是多方向的、多渠道的、复杂的。在这样的社会中,学生可以主动去获取信息和知识,知识或信息也能够从学生传向教师,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在这样的社会和时代中,传统的师道尊严就有可能被新型的师生关系取代,或其内涵应该随之发生变化。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有着平等的人格,他们共同思考,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由教育者变成了学生的指导者和知心朋友。学生则由被支配者变成了合作者,由被动受控走向主动参与。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而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是无法仅仅在课堂上完成与实现的。因此,课外的互动在当今社会变得重要而且意义深远。

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还能使师生通过不断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学会去处理一些棘手问题,学会理解、尊重和被尊重、换位思考等,从而提高双方的情商,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适应社会发展。

(三)师生课外互动有助于提高老师责任感,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在信息社会,一些知识也是平等的。一些求知欲强,信息搜索能力好的学生可能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已经走在教师的前面。所以,教师只有更多地通过课外的互动,大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够因材施教。随着师生互动的深入,教师可以在情感、思想等方面给学生的需求以更多满足,这将助于提高教师的责任感,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四)师生课外互动有助于营造和谐校园关系,形成新型的高校校园文化

就业压力与管理等多种内外部原因导致高校的组织与管理越来越强调标准化与制度化,表现出“非人情化”与“过度标准化”的特点。师生往来日趋机械化、程式化,这使得很多学生无法适应。高校也因背离其发展宗旨和教育传统而日益遭受社会的质疑、问责和批评。

因此,重新启动师生课外互动,并形成长效机制,教师才能够教有所乐。更多的学生才能够透过教师这个窗口去认识社会和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重塑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助于营造和谐校园,塑造健康、有活力的高校校园文化。

三、如何加强高校师生课外互动

从目前的高校实际看,要加强师生课外互动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关键在于高校管理制度的保障与互动主体之一的教师的态度与能力。

首先,应该意识到师生的课外互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应该清楚地知道加强师生课外互动需要教师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鉴于目前高校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已是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还要应付科研考核的现实背景,只有在制度上有保障,师生课外互动才能够得以持续不间断地进行,最终形成大学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亮丽风景线。一句话,切实的制度保障是师生课外互动的关键。

其次,师生课外互动的关键角色是教师。教师除了树立积极与学生进行课外互动的意识以外,还应该学会多种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方法。一方面教师要清楚向学生表明自己很乐于与学生互动,要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想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有将传统的“满堂灌”、“独角戏”等授课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或合作式教学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积极讨论,同时介绍该专业领域的魅力与有关研究的资料等,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够在课后自主地去学习,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地去学习,才能够带着有挑战性的问题与老师互动。

第三,教师应该学会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除了可以在课间以及答疑的时间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之外,教师还可以广泛地运用邮件、QQ、飞信、短信、博客、微博、社区讨论版、教学平台网站等多种信息平台与学生互动。

第四,教师要找到与学生互动的话题,可以通过布置联系实际的作业题、带领学生做项目、指导学生写作论文、提出具有挑战性问题、加入学生所在的大学生社团组织等方式进行。

最后,学校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肯定和评价教师们的做法,对于做得好的教师应该给予表扬与鼓励,并不断总结良好的经验,将一些好做法制度化。如此坚持不懈地推行几年,高校的教风、学风、文化等将得到根本改变。

[参考文献]

[1]谢红仔.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J].教育导刊,2003,(2-3):61-63.

[2]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30-34.

[3]叶子,庞丽娟.试论师生互动模式形成的基本过程[J].教育研究,2009,(2):78-82.

[4]张小满.高师院校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探索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5-106.

[5]吴本英,周锡武.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2005,(2):30-31.

[责任编辑:刘凤华]

上一篇:闲扯岗位评价下一篇:ruler的用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