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管理方案

2024-05-07

专业化管理方案(精选6篇)

篇1:专业化管理方案

芜湖市地税局大桥开发区分局

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及变化,顺应税收征管发展规律,提高税源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及税收征管工作质效,根据芜湖市地税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分局征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事定人,以职定责,以管户转型管事为手段,以流程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以扁平化组织机构为保障,以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重点以纳税风险为导向,强化纳税评估,提高纳税遵从度;以组织收入为目标,强化重点税源管理,提高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原则

坚持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税收管理全过

程,分析纳税人税收风险特征和类型,并进行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工作,形成职责分工明确,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运行衔接顺畅的税收风险管理格局。

(二)坚持提高纳税遵从度原则

坚持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原则,以此规划和展开各项税收工作,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

(三)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原则

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需求,完善纳税服务措施,提升纳税服务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加快发展。

(四)坚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原则

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破解人少户多、征管效率低下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同时,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思想观念转变难、工作难度大。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在推进中改进,在完善中前行。

三、基本内容

(一)以事定人,以职定责,实行管户式向管事式的征管模式转型

以征管业务流程为依据,以省局执法风险指南为导向,对管理科征管业务进行分解,考虑到人员业务素质及征管业务的繁杂程度,合理配置人员与征管业务。具体内容:管理科成员按照分局设立的岗位事项批量处理涉税事务,同时,承担所属纳税人的税务事项通知及相关业务。

(二)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实行垂直式向扁平化机构组织转型

对征管业务按执法风险指南进行分析重造,对风险较

低,业务单一的,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如个人所得税手续

费提取可由三级审核简化到一级审核;同时,对分局组织机构的职责进行重新界定,内设科室计会科及业务科室(管理科、纳税服务科)平行对应局领导并对局领导负责,不设立中间管理权限,即计会科向朱局长负责,纳税服务科、管理科向吴斌副局长负责,设计涉税事项审批业务及上报事项直接由业务科室报分管局长审批,减少计会科审核环节。

(三)强化评估,提高遵从,实行全职型向风险导向型管理的转型

以纳税风险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专业化管理的核心,分局加强纳税服务科人力资源的配置,承担各税结算、企业所得税汇算、注销户企业检查、风险评价、纳税评估等业务,旨在减少纳税风险,提高纳税遵从。

(四)分析税源,分类管理,实行税源粗放型向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转型

以组织收入为目标,强化重点税源管理,提高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对重点税源仍然实行税收的专人管理,以充分掌握重点税源的生产经营状况,税源变动趋势,实行“一对一”纳税管理和服务;对一般税源纳税人涉税事务实行批量处理,纳税风险评价排序,对风险较高的实行纳税评估和重点检查,以提高纳税遵从度。

(五)完善制度,改进方式,实行纳税服务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

在充分利用传统“一对一”、“个性化”、“12366”等纳税服务的基础上,设置“税收QQ”、网络信箱,完善纳税人平台信息等,一次性公布现代化的纳税服务途径,如将“税收QQ”、网络信箱、电话及传真号码、税务网址、12366等信息进行公开,并做好答复及信息搜集工作;设立纳税咨询岗、导税岗;针对此次征管模式的改变,为更好地服务纳税人,在执行首问责任制的基础上,制定未设事项处理规则、预案处理规则等制度。

(六)团结合作,协调畅通,实行单打独斗式管理向团队协作式转型

管户向管事征管模式的转型,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征管流程的滞后适应和纳税人办税的不适。因此,各部门应团结合作,协调畅通,发挥团队协作效应,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纳税成本和奉行成本。

四、制度保障

(一)制定岗位职责。根据分局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能,在机构下设立明细岗位,并细化各岗位业务范围。但岗位设置仅仅是对税收业务的归类,考虑到各岗位业务需要的技能和工作量,具体个人对应税收事务可能是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且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整。

(二)重造业务流程。按照扁平化组织机构设立和职能安排,依据省局执法风险指南,遵循简化高效原则,对重点

税收业务流程进行改造。

(三)明确纳税评估流程。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内容。结合市局纳税评估流程,制定税收风险管理规划,按照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评估等设计税收风险管理流程。

(四)制定未设事项协调、预案处理规则。在税源专业化管理探索试错过程中,会出现新的税务事项或流程设计缺陷等问题,为完善、改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制度,预防突发涉税事件,建立未设事项协调、预案处理规则。

五、试点实施

全面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从2011年6月正式开始,分准备、试点、持续改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1年6月至2011年7月,进行调研论证、拟定方案、宣传动员、调整机构和人员、制定工作规程等步骤,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试点阶段。试点工作从2011年8月起开始运行新的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狠抓各项制度落实;处理好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工作衔接,理顺征纳关系和内部各机构的工作联系。

(三)持续改进。在试点工程中总结经验,随时或定期召开总结分析会议,逐步修正和完善业务流程、岗位设置、部门协调等。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宣传发动,切实统一思想,提高对税源专业化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思想认识,提高认识程度;密切关注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消除不良情绪和模糊认识,及时化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成立以朱建忠为组长,吴斌、乐甫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协调领导小组,加强指导,统筹规划,大力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积极组织实施试点工作。

(二)各负其责,加强配合。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综合、计会、管理、纳税服务等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并及时沟通有关情况,密切配合,确保把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协调,广泛宣传。加强与市局相关科室及领导沟通,及时向市局汇报工作进度、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争取市局的理解和支持。要向纳税人广泛深入宣传管理方式转变的目的意义,通过召开座谈会、宣传辅导会等方式,向纳税人广泛宣传税源管理方式转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及时公布调整后的征管流程和程序,了解纳税人的反应,听取纳税人的意见,改进工作中的问题,赢得纳税人的支持配合。

(四)注重总结,持续改进。加强试点工作典型做法、成果、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注重试点推进过程各类问题的调查分析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全面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奠定基础。

篇2:专业化管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税收工作主题,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的税收管理要求,在保持现有征管机构状况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信息管税为依托”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目标是:实现资源配置更合理、税源监控更有效、税收执法更规范、纳税服务更优化,征管效能更优质。

二、组织领导

加强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局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宏强任组长,党组成员赵丽华、赵向民、许创宇、伍振豪任副组长,征收管理股、办公室、政策法规股、收入核算股、各税源管理股、纳税服务股、人事教育股、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和组织领导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赵丽华副局长(兼),副主任:征管股、人教股、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办公室设在征收管理股,负责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基本任务

(一)实施税源的科学分类。根据我区经济发展状况、管辖纳税户数、税源现状、行业分布特点和税源管理机构和人员的配置情况,我局采取按纳税人性质分为三大类税源:一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二是出口退(免)税企业;三是非增值税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含个体工商户和集贸市场,下同)。对不同类别纳税人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根据纳税人征管记录和管理情况,适时调整纳税人类别,实施动态管理。

(二)结合实际,选定模式。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结合我区纳税人户数、行业特点、税源分布、人力资源、对纳税人的影响程度等实际情况,我局确定在辖区范围内以“集中管理+分片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突出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出口退(免)税企业集中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即在保持现有税源管理机构不变的前提下,明确税源管理二股主要负责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施集中管理,并在股内设置2个税源专业化管理小组进行细化分类管理,其中:一个小组管理工业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一个小组管理商业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根据我区的地形,原则按天宁北路为界分东片、西片,明确税源管理一股对西片纳税人进行管理,主要负责对非增值税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实施专业化管理,并在股内设置3个税源专业化管理小组进行细化分类管理,其中:一个小组管理非增值税纳税人,一个小组管理小规模纳税人查账计征户,一个小组管理〝双定〞个体工商户和集贸市场。明确税源管理四股对东片纳税人进行管理,主要负责对非增值税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实施专业化管理,并在股内设置3个税源专业化管理小组进行细化分类管理,其中:一个小组管理非增值税纳税人,一个小组管理小规模纳税人查账计征户,一个小组管理〝双定〞个体工商户和集贸市场。明确税源管理三股主要负责对出口退(免)税企业实施集中管理,并在股内按企业类型(生产企业、外贸企业)设置2个税源专业化管理小组对其进行细化分类管理。

(三)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细化管理职责。我局在确定“集中管理+分片管理”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保持现有四个税源管理股的机构不变的前提下,以征管流程、税收管理员制度和市国税局的要求为导向,合理调整各税源管理股的岗位和职责,将税源管理股的职责分为综合事务类、日常管理类、纳税评估类岗位职责。综合事务类岗位主要承担宣传辅导、催报催缴、档案管理等职责;日常管理类岗位主要承担户籍管理、发票管理、定额管理、信息采集、调查核实、欠税管理、任务执行等职责;纳税评估类岗位主要承担分析比对、约谈核实、结果处理等职责(详见附件:税源管理股岗位职责)。

1.税源管理二、三股及其所属的税收管理员,要突出按户开展税源日常管理,根据风险预警开展纳税评估的职责,内部一般设置综合事务岗、日常管理岗和纳税评估岗三类岗位,其中综合事务类岗与日常管理类岗可以合并设置。

2.税源管理一、四股及其所属的税收管理员,要突出强化行业税收日常管理的职责,落实“分片加行业”管理的要求。内部一般设置综合事务岗、日常管理岗、纳税评估岗三类岗位,纳税评估类岗位可选择设置,也可以增设个体工商户管理类岗,对个体工商户实行集中统一的专业化管理。

各税源管理股根据人力资源状况,岗位职责的设置可以实现“一岗多责”或“一责多岗”,岗位人员设置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按岗位履行相应的税源管理职责,按职责要求配备人员,逐步形成多层次的税源管理团队。

(四)明确职责和分工,建立管理机制,形成综合管理合力。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信息管税”的工作要求,要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纵横结合、内外协作的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形成综合管理合力。

1.建立纵向互动机制。区国税局及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组织领导我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指导各部门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上级下达的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重点,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监督、考核本地税源管理工作,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税收管理员按岗位职责要求,根据上级下达的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重点及相关工作任务,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2.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 “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进一步落实各部门的税源管理职责和协作制度。形成各部门、各环节联动配合的税源管理机制,通过税收分析为纳税评估确定疑点、指明方向;通过纳税评估引导税法遵从,并发现管理漏洞,为税源监控提供监控模型;税源监控通过采集涉税信息及汇总归纳分析、评估反映的问题,改进和加强日常管理,对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和高风险纳税人提交评估,形成一种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1)征管部门负责拟定税源管理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的规划、制度、方案,根据政策法规部门设置的风险预警指标、税种评估办法汇总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并负责纳税评估的任务下达和筛选以及综合评估的沟通协调;

(2)收入核算部门负责税收经济分析和重点税源风险预警;

(3)政策法规股负责本部门职责相关的风险预警指标设置、评估办法和税收分析、反避税、所联系企业的税源管理与服务、国际税收征管协作和非居民税源管理与服务;

(4)各税源管理股负责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工作;

(5)纳税服务部门负责相应税源针对性服务规范的建立和监督实施;

(6)人事教育股负责税源管理机构、岗位职能调整、人员配备以及能级、绩效管理;开展税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训。

(7)信息中心负责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所需数据的抽取、提供,以及数据维护、相关信息系统的完善等技术支持工作。

(8)办公室负责对外宣传工作。根据工作方案,拟定对外宣传材料,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并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3.建立外部协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国、地税之间的情报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推进纳税服务、税务登记、定额核定、认定评定、税种控管、欠税公告、纳税评估、税收检查、委托代征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建立经济税源信息(第三方信息)的共享机制,完善综合治税、协税护税的体制。对零散税源可依法实施委托征收。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发挥税务代理机构在税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五)编制行业的管理指引,深化纳税评估工作。

1.工作目标:根据我局税收征管特点确定重点行业,制定区局重点行业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制定纳税评估工作流程,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和案例,形成我局完整规范的纳税评估体系。在开展重点行业纳税评估的基础上,逐步覆盖我局所辖纳税人各行业。建立健全纳税评估工作机制,提高我局纳税评估工作质效。

2.区局成立纳税评估工作管理小组。评估工作小组设在政策法规股。组长由政策管理股长兼任,副组长由征管股长兼任,成员由政策法规股、征管股、税源管理股、信息中心业务骨干组成,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开展工作。

3.评估小组工作职责。制定纳税评估工作计划,定期召集评估小组人员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根据市国税局关于编制行业管理指引的要求和上级下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指引,在分析纳税人的经营特点、发展前景、税源现状和变化趋势、服务需求等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纳税评估工作指引。同时确定我局重点行业,制定我局重点行业和出口退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组织制定纳税评估工作流程,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和案例,并以此制订适合我局、具有行业特点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指引,定期召开纳税评估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动纳税评估工作。

4.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工作。各税源管理股要按照《端州区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方案》及区局确定的重点行业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以及评估工作流程、评估模型和案例,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工作。各税源管理股要定期对本股的纳税评估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归纳编写案例和税源专业化管理指引上报区国税局,为积累经验,调整方法,提高质量创造条件。

(六)充分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认真推广应用税收征管辅助系统(二期),要在应用好一期的基础上,深化应用好二期功能。及时、完整、准确地开展税源信息采集,加强信息的整理、存储和管理,确保信息质量;要优化数据监控模块应用,深化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要提高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的效率和质量;要逐步强化税收风险识别、排序、任务下达、处置、反馈、考评的统筹管理,有效防范税收风险;要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以业务为主导,以技术推动业务的创新并提供保障。

(七)推进制度创新和队伍建设。

1.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税收管理员作为税务机关面向纳税人,负责税源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按照科学分工和科学分权的原则,梳理明晰职责范围,合理归并岗位,规范工作要求,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监督检查,逐步建立起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以充分发挥其在税源管理中的中坚作用。

2.建立和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骨干队伍。建立区局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库,如纳税评估、反避税、数据分析以及行业管理等复合型人才,并注意合理安排使用,实施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

3.重视和加强税源管理专业知识的共享和管理,善于总结、提炼与分享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资源。

四、实施步骤

按照市国税局的总体部署,我局本着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整体推进工作。

(一)准备阶段(2010年4-6月)

1.按照市局有关要求,制定《端州区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方案(试行)》,上报市国税局,同时,组织各部门认真学习动员。

2.科学划分纳税人类别,确定税源专业化分类标准和管理模式。

3.根据现有人员综合素质,研究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后的人员调配,优化资源配置。

4.利用多种形式,向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宣传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为实施阶段做好准备。

5.组织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培训。

6.核实纳税人名单,并制作纳税人清册。为准确核实目前我局管辖各类型的纳税人,要求各税源管理股利用CTAIS系统,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方案的纳税人分类管理要求,搜索出相关分类的纳税人名单,并进行核实和补充,对遗漏的企业要及时补充增加,列出纳税人分类清册,做好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并于2010年6月24日前报征管股。

7.做好CTAIS系统相关设置。各税源管理股在2010年6月30日,在CTAIS系统中,对所管辖的纳税人的所属税源管理股和主管税务官员信息进行相关设置和更改,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后征管软件信息正确。

8.做好纳税人资料移交。各税源管理股要在2010年6月30日前将2010年5月前纳税人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入盒,并造册登记。纳税服务股(办税服务厅)对6月份征管资料暂不移交给税源管理股。

(二)实施阶段(2010年7月)

1.按照实施方案部署和要求,组织学习动员,研究确定业务交接方法并明确交接责任,制定有关配套措施,确定各税源岗位人员的选用标准和要求,摸清各税源管理股税源调整的基数,确定属地管理的区域,研究确定税收征管软件系统权限设置调整和税源调整的方式,组织进行对外宣传等各项工作,全面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职责分工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事项落实到位,完成各项工作交接。有计划、分步骤地对纳税人实施专业化分类管理,并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果。

2.业务部门要加强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指导,通过了解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加以研究解决。

3.加强与上级联系,报道工作动态,将工作开展情况和碰到的问题及时向市国税局汇报和反馈。

4.加强与兄弟单位交流学习,组织有关人员到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好的兄弟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吸取借鉴好的经验,务求取得实效。

(三)总结阶段(2010年11月1-10日)

认真总结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经验和做法,形成文字材料,连同《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情况表》一并于2010年11月10日前上报市国税局。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务部门顺应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按照纳税人生产经营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科学划分税源,优化资源配置,善用科技手段,优化纳税服务,规避执法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强化征收管理的一种模式。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今后一个时期税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的重要手段以及加强信息管税工作的重要措施。各部门及其所属人员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意义,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将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有序有效运转,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统筹好各项税收征管资源,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并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同时,要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全面抓好工作的落实,迅速组织到位,加快工作推进,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保证税源专业化管理整体工作运行质量和效率。一是周密、迅速地做好各税源管理股职责调整落实、人力资源调配以及资料、业务、资产、设备的交接工作,落实好各项工作交接要求,严肃工作交接纪律,明确交接责任,切实加强对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确保队伍的思想和工作秩序稳定;二是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初期,各部门要着力抓好各项工作关键环节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工作,畅通纳税人反映问题的渠道,建立健全应急工作机制,确保服务质量不下降,征管工作不断档和业务体系的正常运转,保持工作和政策的连续性;三是为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有序推行,有关部门要抓紧抓好考核、监督机制和执法责任的落实;四是加强与市国税局的汇报和反馈,将工作进度、成效以及运行中的问题及时反映上报;五是要做好向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汇报的工作,积极争取理解和支持;六是要做好向纳税人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的意义,畅通纳税人反映纳税诉求的渠道,及时了解纳税人意见,切实解决好运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有序有效地运转做好工作保障。

(三)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格局和信息管税、风险管理的需要,调整充实风险等级高、业务复杂程度高、综合素质要求高的专业管理岗位人员,加强纳税服务、信息分析、纳税评估、反避税、国际税收等专业队伍建设,落实好定期轮岗制度。结合业务规程和岗责的调整,按照分类专业岗位的工作要求,人教部门要制定我局的各类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加强岗位业务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平时的学习时间,认真组织岗位人员进行业务规程学习和工作经验交流,采取能者为师的做法,切实提高业务技能,适应岗位工作需要。

(四)落实责任,按时完成CTAIS系统相关设置。征管软件纳税人信息修改统一由专业化管理后新成立的税源管理股负责,税源管理负责人要按照区局要求,认真落实责任,按时完成CTAIS系统相关信息设置和修改。

(五)按时完成涉税事项审批。要求各有关部门必须在2010年6月25日前完成所有的涉税事项文书审批(包括征管辅助系统考核的各项工作任务),因特殊情况未能完成的,要造册登记,说明原因,并做好移交。

(六)扎实工作,务求实效。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全局性的全新的工作,因此,各税源管理股要按照区局工作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同时,要注意收集在推行工作中的管理方式、管理措施、有关数据和管理经验等材料,并研究、对比和分析不同专业化管理模式下的优点和不足,结合实际撰写工作总结,连同《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情况表》、各自编制的行业管理指引,一并于2010年11月1日前报税源专业化管理办公室。

江苏省徐州市国税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引发绩优效应

2010年12月28日

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江苏省徐州市国税局组织收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增长,前11个月达到221.38亿元,同比增收48.64亿元,增长28.2%,增幅居全省第三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全年国税收入预计将达到235亿元,为地方财力快速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徐州市国税局局长刘晓东欣喜地说:“全市国税收入跨越式增长的背后,是税源专业化管理大变革带来的质效飞跃。自2010年以来,徐州市国税局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启动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逐步取消管理员管户制度,实行以管事制为主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以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纳税人和经济发展,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加强税收征管,维护公平、和谐的税收法治环境。”

多元化时代推进税源管理模式发生变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纳税人不仅数量大幅增长,而且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也不断出新,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税务机关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了解到,在过去的税收征管工作中,税收管理员对于责任区企业的管理,几乎是全职能、保姆式的,大而全的税收管理员模式导致税源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方式被动、税源质量整体不高。徐州市国税局一位基层税收管理员向笔者诉苦:“原有的模式让我们身负三座大山,庞杂的事务、艰巨的责任以及较高的风险。”目前,全市共有9.3万户纳税人,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200余户,最多的要管近300户,承担40余项工作,平均每人每天要完成各项工作7件~8件,同时管户制又造成了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执法风险加大。

因此,要彻底扭转这一现状,真正实现征管目的性的回归,就必须寻求一种全新的税源管理模式。刘晓东分析说:“新型的税源管理模式应将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从而不断降低外部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新型的税源管理模式应能分解税收管理员过于集中的管理权限,有效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防范内部执法风险。基于实践的前提下,徐州市国税局紧扣税源管理主线,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开启了一场税收征管体制的大变革。

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

据介绍,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税收管理全过程,根据税收风险发生的特征和类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将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职能进行合理配置,形成职责分工明确,资源优化配置,运行衔接顺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格局。这种模式体现了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充分信任,改变了过去一人得病、大家吃药的粗放式管理局面,将管理的重点集中在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增强了税源管理的针对性。

笔者了解到,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后,徐州市国税系统的税源管理方式实现了三个明显的转变。

属地管理向分类分级管理转变。按照税源规模大小将纳税人分为重点税源、中小税源和零散税源三类,对重点税源实施集中专业化管理,市局将占全市国税收入50%以上的126家市属及以上企业和市区外资企业集中到七分局管理,防范重点税源流失和执法风险,确保主体税源稳定增长;对中小税源实施属地加行业的专业化管理,强化对中小税源中重点和特色行业的管理,实行行业性风险监控;对零散税源,将依托各级政府在个体纳税人聚集程度高的区域设置代征点,受理定额个体工商户的发票领购缴销、发票代开等事项,实行社会化委托代征。

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在保持属地管理、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大征管格局不变的基础上,把税源管理工作事项进行细化,分为税收基础管理类事项、税收风险管理类事项和复杂调查核批类事项。税源管理方式不再是过去的分户到人,而是分事到人;税收管理员也不再是固定管户、包办各类涉税审批事项,而是按照岗位分工随机处理相关事项。管事制扭转了管理员一员多责、一员多权的局面,有利于规范税收执法。

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在将税源管理领域事项细分为税收基础管理、税收风险管理和复杂调查核批三类事项的基础上,组建三类事项管理团队,实行集体审议管理,改变过去管理员一人应对所有管理事项不全面、不深入的局面。另外,遇到重大涉税风险事项,市、县局层面还将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临时性团队,采取打歼灭战的方式实施集中应对。

完善的内控机制带动税源专业化管理高效运转

刘晓东告诉笔者,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科学、严谨、透明的内控机制建设是关键,是带动税源专业化管理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

制度化建设推动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科学性发展。徐州市国税局先后建立起月度联动会议制度,实现了税收风险管理在上下级间、部门间、业务流程间的良性互动;实行随机派工制度和集体审议制度,随机分配风险应对和调查事项,通过集体审议,实现了分权制衡,降低了执法风险,杜绝了潜在的人情税、关系税;完善团队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法,为各团队明确工作目标、科学分配任务、保障高效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透明严谨的工作程序实现了征管各环节之间的有效制约。按照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徐州市国税局对税源管理部门的岗位及职责进行了重新划分,打破部门、层级之间税收征管程序的壁垒,新增了重点税源管理岗、日常检查及纳税评估岗,进一步明确税源管理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工作时限。通过业务重组、优化组合,建立起信息流畅、目标清晰、责任明确的征管流程。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统一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标准。不断深化和应用集税收征管、流程管理、监控决策于一体的江苏国税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一次录入、信息多重共享;相继推出了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税源管理平台、执法检查与执法风险预警系统,不断丰富风险特征库,完善税源联动平台,从事前预警、事中评估、事后追究构筑起严密的税收执法体系,实现对税源的自动监控,极大地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税收管理方式变革促使税收跨越式增长

国税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在带来税源管理模式变革的同时,也使得税收获得跨越式增长。

税源管理更精细化。来自徐州市国税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税收超亿元的17户企业共入库税款118.42亿元,占收入总额的58.25%,支撑起全市国税收入的半壁江山;中小型企业发展势头更加迅猛,2010年前11个月,全市私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金)334.95亿元,共完成国税收入15.23亿元,同比增长94.89%;个体户企业社会化征管范围持续扩大,目前全市已成立4家委托代征点,受惠纳税人达5000余户。

风险应对更富成效。目前,全市已建立了59个风险管理专业团队,出台了20余项风险应对措施,综合运用税收分析、风险提醒、纳税评估及税务稽查等应对措施,大力加强税收风险管理。自今年以来,徐州市国税局共补缴税款和滞纳金2.6亿元,同比增长136.92%,有效地净化了税收征管环境。

纳税服务更优质。不断完善的纳税服务机制,促使办税效率和成本一升一降。改革后,徐州市国税局实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办税模式,纳税人主动发起的事项通过办税服务厅、国税网站、12366咨询热线向国税部门提交,不再需要找管理员,大大降低了办税成本,提高了办税效率。

篇3:医院后勤专业化管理方案分析

从医院角度来看, 对于整个后勤管理拟采取事业部制的管理模式, 即将后勤作为一个事业部进行管理, 医院作为管理中心, 只制定总的原则、利润目标和任务, 从总体上进行把握, 提供必要的经营场所及资金支持, 由后勤自身运作, 进行自负盈亏, 并逐步实现与市场接轨, 作为一个主体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后勤按照企业模式运作, 尽早参与市场竞争,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健康发展。后勤内部的管理模式由后勤管理层人员制订, 报医院备案。

二、人力资源管理办法

为与医院管理机构有所区别, 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为培训部, 负责按方案进行人员的配备和管理工作。

1、人员的配备与管理

人员配备是组织设计工作的逻辑延续。主要内容和任务是通过分析人与事的特点, 谋求人与事的最佳结合, 实现人与事的不断发展。在人员的配备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到满足组织任务目标的需要, 同时还必须关注组织成员个人的特点、爱好、动机和能力, 以便为每个人安排适当的工作。为每个岗位配置适当的人选。

2、员工招聘

所谓员工招聘, 是指通过各种方式, 把具有一定能力、技巧和其它特性的申请人吸引到企业空缺岗位上的过程。员工招聘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和应聘者个人之间双向选择和匹配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和应聘者都应该是积极主动的, 而不是企业主动、应聘者被动的不平等关系。

3、员工培训

培训主要是指企业等组织有计划地帮助员工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有用能力的活动。员工培训的目的是使员工掌握培训计划中强调的知识、技能、行为等对工作绩效起关键作用的工作能力, 并能够在日常工作活动加以运用, 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培训包括对员工的基本技能中 (完成本职工作所需技术) 、高级技能培训 (例如怎样运用技术与他人共享信息) 、对生产工作系统的了解和自我激发创造力培训以及与组织经营的战略目标和宗旨联系在一起的高层次培训等内容。

4、富有活力的激励机制

激励的目的是使员工持续发挥其最佳工作状态, 使组织持续获得其最佳工作成果。但激励机制的活力是此机制的关键。我们所需要的激励机制是要使其适用于每个员工;对于有的员工, 加薪就可能会有激励作用, 但对另一个却无效, 我们将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机制以获得最佳激励效果, 如浮动的工资、自我实现愿望的满足、集体归属感的保障及其他一些对应的措施。

5、严格的考核

员工上岗后, 按照检查和评估的相关规定, 每季度有一次岗位评估, 评估标准为本岗位的岗位操作规范, 对一线操作工人每半年一次的“应知应会”考试, 考试内容仍是本岗位的操作规范, 目的是使每位操作工人对本岗位的操作规范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

三、设备的管理

1、现有设备的管理:

设备的正常与否决定着工作能否正常进行, 由于后勤工作对设备的依赖度较高, 因此, 对设备的管理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对设备的管理包括制定设备的管理台帐、管理办法、使用办法及操作规程。对于正在使用的设备, 要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台帐和操作规范, 固定设备管理员。将设备完好率作为考核设备管理和使用部门业绩的主要指标, 实行一票否决, 以此保证不因人为因素造成设备故障而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2、备的购置与报废办法

由于工作要求的提高, 造成目前现有的设备无法达到工作要求时, 相关部门可向后勤办公室报告相关事项, 并申请购买新设备。报告中应对目前情况详细说明, 对要求更新的设备性能及生产地等信息详细说明, 以便考查。对于确实无法继续使用的、己超过报废期限的设备可申请报废处理。

四、工作规范的制定与实施

医院的后勤管理区别于其他单位的后勤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医院的后勤管理与医疗息息相关, 担负着医疗质量好坏的保证责任, 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工作规范是工作质量的保证, 是管理的基础。因此在制定工作规范时, 应尽量扩大覆盖面, 从设备的选型购置到清洁工工具的摆放区域、抹布的使用方法等, 使其尽可能覆盖所有的岗位。因此, 所应制定的岗位规范包括:病区清洁岗位规范, 办公区清洁岗位规范, 公共室外区域清洁岗位规范, 洗涤岗位规范, 水暖工岗位规范, 炊事员及送餐员岗位操作规范, 垃圾清运工岗位操作规范, 电工岗位规范等。管理制度则包括计划工作管理办法, 人力资源管理办法, 院容院貌管理办法, 洗涤管理办法, 工程修缮管理办法, 食堂管理办法, 印刷厂生产经营管理办法, 服务质量考评办法, 员工培训办法, 员工招聘办法等。

制定管理办法的方式是从现有制度入手, 对现有制度进行修订、增删、细化, 要求扩大制度的覆盖面和细节, 从管理制度到操作规程都要详细制定。为了与今后的质量认证衔接, 制度的详细程度可参照国际质量认证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力争使每个工作岗位都有章可循。最主要的制度如考勤制度可参照医院的考勤制度执行。

摘要:医院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很重要的一个机构, 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作为医院的后勤管理, 对其的要求也将高于其他机构, 因此, 医院后勤专业化管理是医院自身功能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医院后勤专业化管理方案。

篇4: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物流管理;培养目标;师资;教材;实训

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加入WTO,物流业得到蓬勃发展,从而导致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大幅度增长。现在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 类紧缺人才之一。到2006年底,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如上海世博会,需要物流人才至少在2万名左右,但现在上海市能胜任这一岗位的物流人才还不到1000名。多数大型的物流企业领导都在为招揽人才大伤脑筋。如广东最大的物流企业宝供,由于公司正处于向供应链转型期间,迫切需求大量的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人才,但市场上这类人才很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指出,现在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已成为各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物流人才层次如表1所示:

二、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三大特色。根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三个特色:一是姓“技”,培养物流战线一线管理和操作者;二是姓“管”,培养能在物流环境中取得成功的与规划、组织、以及个人特征相关的技能。三是国际化,培养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懂物流管理国际惯例,能适应经济国际化要求的物流人才。

2.课程体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让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多课程少课时”为原则,相对较宽、较浅;专业课则相对较窄、较专、突出职业针对性。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弹性化教学。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偏好及学习能力情况,也可根据就业市场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例如,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通过选择不同的课程调节物流技术课程和管理学课程的比例,对于想将来从事以技术为主的学生,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的比例设为4:1比较合适,对于从事管理为主的学生,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的比例设为2:3比较合适。

3.实践教学改革争取实现三大突破。为了加快实践教学改革步伐,要积极努力,争取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在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建立“岗位――任务”实践教学模式。所谓 “岗位—-任务”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北美国家职业教育流行的CBE 理论及DACUM 方法的原理,将实际工作中某个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针对训练,学生通过对各项任务的逐一训练和掌握,从而具备或形成该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其具体的思路为:首先根据经验丰富的物流师对岗位所进行的分析,将物流管理的某岗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技能) ,每项任务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任务分解时要说明各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学生应当掌握什么技能,形成什么能力;其次,根据具体的操作单元开发相应的学习指导书、学习教材及音像教学资料;最后,在训练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起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具备某种行业或岗位所需的技能。

二是在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大的突破。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一门或几门能反映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对多数专业课程,特别是一些物流管理应用软件的课程,如配送管理软件、运输调度软件等,应尽量采用实践教学与理论讲授各占一半,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强化训练;在课程结构调整上,应按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来重新组合课程,可将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职业技能课程宜采用模块化结构,按照岗位任务要求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关系,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打破学科课程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积极实施课程的整合。

三是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有所突破,建立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基地要有明确的定位,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此外,还要十分重视和定位技能训练的项目及内容、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以便使学生在踏上就业岗位时具备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比较艰巨的工作,应积极探索以下三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1)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2)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3)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4.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主题。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主题,依据学院师资队伍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和稳妥地推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在考核方法上,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理论课程采用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等多种评价方法;实践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5.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三师型”教师比例。我国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师资主要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本身需要知识结构的调整和理论更新,师资匮乏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规模和质量。

三、结束语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采取“厚基础,宽口径”的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能在多个物流职业岗位工作。实现既满足社会物流需求的多样性,又保持学校物流教育的相对稳定性。

要实现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有三点要特别引起关注:一是专业教师的培养很重要。可以在专业教学改革中适当引进双语课程及国外的评估机制,方便学习国际最新物流知识,提升教学质量的层次。二是实践性教学应以校内实训为主。因为校内通过模拟物流平台,才能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物流知识。三是教材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统编的优质教材还不多,这就意味着要结合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好讲义、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史新平,陈培毓,袁尚文.香港物流本科教育及培训课程的概况与发展[J]. 第四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2004,8:25-58.

[2]沈杰.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38-40.

[3]BrittaGammelgaard, Paul D. Larson. Logistics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1,22(2): 27-50.

[4]王健.现代物流概念的比较研究[J].发展研究,2005,1:59-61.

Scheme for Teaching Reform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

Gu Shuhong

College of Economy Management ,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master scheme for teaching reform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 the article specifies the course’s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cultivate of teaching faculty. It also raises issues such as teaching facult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kill training with regard to the skill requirements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faculty; teaching materials; skill training

篇5:专业化管理方案

马地税„2011‟36号 签发人: 刘鲁舟

关于呈送马鞍山市地方税务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实施方案的报告

省地方税务局:

按照省局《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意见》(皖地税„2011‟17号)的要求,现将《马鞍山市地方税务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随文呈送,请审阅。

二〇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

---1---

信息公开选项:不予公开

马鞍山市地方税务局办公室 2013年8月5日封发 打印:彭莉 校对:征管科技科刘安宁

---2---

马鞍山市地方税务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

为强化税收风险管理,完善税源管理体系,提高税收征管质效,提升纳税服务水平。根据省局《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就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为主题,以推进管理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促进纳税遵从为目标,坚持依法治税,认真贯彻落实总局“信息管税”的总体要求,深化税源分类管理,完善税收岗责体系,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强化税收风险控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完善运行和保障机制,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和服务效能。

二、基本原则

(一)分类管理的原则。按照行业、投资和纳税规模不同,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组建行业专业化税源管理机构,针对不同类型税源管理特点,建立差别化应对机制。

(二)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审核确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为税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和必经程序,调整部门职能设置,明晰岗责体系,优化税收征管业务流程。

(三)信息管税的原则。加大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提高涉税电子信息的采集能力,严格数据质量管理,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强化数据信息的分析利用。

---3---

(四)优化服务的原则。以“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为理念,整合办税服务功能,健全纳税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提高纳税遵从度。

(五)积极稳妥的原则。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是税收征管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积极稳妥;采取先行试点,找准重点,突破难点,以典型引路的方式实现整个管理模式的转换。

三、总体目标

以税源分类管理为核心,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构建行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和区域税源分类管理的专业化管理机制;以调整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为重点,把握税源管理的关键点和流程节点,优化和重组业务流程,构建专业化税源管理运行机制;以优化服务和规范执法为着力点,持续提升服务效能,大力规范税收执法,建立完善的促进纳税遵从机制。

四、主要内容

(一)以税源分类管理为核心,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机制。根据纳税人规模和行业特点,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组建三类税源管理机构,即行业税源专业化管理分局、市级重点税源管理分局、区域化税源管理分局;依托区、街道(镇)、社区三级协税护税体系,全面实施个体零散税收社会化管理。构建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税源集中管理、一般税源属地分类管理、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相互并存的管理新格局。

1.行业税源专业化管理分局。对市区范围内所有房地产、建筑业(包括外建)企业,全部集中到市慈湖开发区分局统一管理。

---4---2.市级重点税源管理分局。对马钢及其所属企业、建投、能投、金融保险、邮电通讯、水、电、气等市属税源企业以及市直部门、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的税费管理,集中在市征管分局管理。

3.区域化税源管理分局。对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服务业等行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分布在各区管理分局管理。涉外税收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税收政策的调整,逐步合理划分和调整税收管辖权。

4.各区个体税收征管综合服务中心。各区管理分局将个体零散税收分别集中到各区个体税收征管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全面实施社会化管理新模式。

(二)以调整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为重点,建立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5.强化市局职能部门税源管理职责。

——征管和科技发展科(内设数据管理办公室)。全面组织和落实数据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地方税收涉税平台,负责“第三方”数据信息交换工作;负责全市所有涉税信息的筛选、整理、审核和监测工作;制定《征管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标准》,按月组织数据质量检查,组织征管质量考核,通报检查结果。

——纳税服务科(内设纳税评估办公室)。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协调;组织和落实市级以上重点税源和重点行业的纳税评估和专项评估工作;组织对特定企业的纳税评估;负责纳税评估工作任务和质量的监督考核。

——政策法规科。负责按月开展执法责任考核,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负责开展执法检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5---——收入规划核算科。负责税收与经济的对应规律、总体税源和税负的增减变化等情况进行定期的宏观分析;负责月度收入、季度重点税源收入分析;及时通报影响收入共性问题及税收分析结果。

——税政科室(劳务和财产行为税科,所得税科)。负责行业税负监控,研究制定分税种、分行业纳税评估的具体方法;建立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测算指标预警值并明确所需信息及其来源,为纳税评估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信息中心。负责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化技术支持。6.调整管理分局内设机构及职能。

按照税收管理的业务类别,将内设机构划分为综合业务、信息管理、纳税服务、纳税评估和行政事务五个部门。

——综合业务科:组织和协调分局各项业务工作;市局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的接收、任务派发和材料上报的审核;制定纳税评估工作计划及纳税评估和检查结论的审理、审核;分局办结类审批事项的审核;组织分局业务培训;负责协税护税体系建设、税收法制建设及业务跟踪监督考核。

——信息管理科:负责信息采集、数据质量维护和管理;纳税人户籍管理及实地调查核实;纳税人分户档案管理;信息交换;税收分析预测;发票查验及开票数据导入;计算机设备和系统维护工作。各管理分局可根据本单位税源结构和人员状况,在部门内按行业、区域、信息源细分为若干个信息管理组。

——纳税服务科:负责税收政策宣传、税法咨询和办税辅导;财税库银联网系统推广应用;税务事项认定、涉税审批和备案以及相关的调查核实和后续管理;发票印制、发售管理;税款核定管理、---6---欠税管理以及催报催缴工作;按本单位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分类标准确定人员分类开展纳税服务。

——纳税评估科:负责税源入库情况分析监控、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开展约谈核实、纳税评估结果处理,落实汇缴检查、注销检查、税款清算、日常检查、违法违章行为处罚及税款追缴入库、稽查案源的移送工作。各管理分局可根据本单位税源结构和人员状况,部门内可按行业评估和检查的工作重点,划分为若干个纳税评估工作小组。

——办公室:建立和完善本单位各项管理制度,负责公文的处理和信息报送、经费和档案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和督查、教育培训、考勤考核、文明创建、后勤保障等相关日常事务。

7.推进税源管理从“管户”向“管事”转变。

逐步取消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按照信息管理、纳税服务、纳税评估部门工作职能,重新设定税收管理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目标,明确各执法环节业务流程。

征管和科技发展科应重新制定《税源专业化管理岗位职责设置办法》、《税源专业化管理征管业务操作规范》,明确征收管理各岗位工作职责,规范业务操作。

(三)以优化服务和规范执法为着力点,建立完善的促进纳税遵从机制。

8.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纳税服务制度,完善纳税服务运行体系;积极开展办税服务分局标准化办税服务厅建设;以第三方监督评价为重点,完善纳税服务考评体系;完善发票查询、短信发送等纳税服务功能;积极开展网上税务局建设试点工作;完

---7---善咨询热点问题定期收集和报送制度;大力开展公开办税,完善落实涉税事项对外通报制度。

9.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规范涉税文件制定工作,加强对税收规范性文件的评估、检查和清理;规范税收自由裁量权,完善税收法制员制度,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加强对税收执法的跟踪监督,健全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机制;以推进现代化分局建设为载体,开展常态化的监测考核,严格落实问责制度。

10.推进稽查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建立稽查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实施分级分类稽查,提高重点税源行业和企业检查质量;强化稽查服务职能;明确稽查部门信息交换、案源移送,稽查成果反馈等岗位工作职责,与征收、管理部门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负责总结整理行业税收检查情况,提出行业税源管理建议。

11.整顿规范地方税收秩序。拓宽案源渠道,提高选案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有计划地分行业选择部分典型户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查处房地产、建筑业、广告业等行业以及部分重点税源企业的涉税问题;严厉打击发票违法犯罪行为;加大举报、转办、移送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

五、保障措施

(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根据各管理分局管户职责和税收管理员岗位工作职责调整,对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将计算机应用水平较好的同志配置到信息管理工作岗位,将所得税人才库人员及部分业务素质较强的同志配置到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工作岗位,突出税源风险防范。

(二)完善工作协作机制。加强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工作衔接,强化分工协作和监督制约;建立和完善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

---8---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个体工商税收社会化协税护税工作体系,全面提升个体工商税收社会化管理水平。

(三)加大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深化新版征管软件应用,提高全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大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对税源管理的支撑力度;积极推广使用纳税人电子申报,深化“双平台”应用,提高纳税人电子数据信息和相关涉税信息的采集、储存能力;积极推进政府涉税信息平台建设,拓宽税源信息渠道,深化第三方税源信息分析应用。

(四)深化岗位绩效考核。积极开发应用《个人绩效评价系统》,对全系统不同类别人员建立不同评价指标体系,按期开展个人履职能力、工作业绩评价;认真组织开展岗位执法责任制检查,有效利用日常监测考核手段,强化税收征管质量控制,促进税源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行业、岗位特点,积极实施分类业务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试行“双向选择”的干部选人用人制度,优化干部队伍人事组合,完善激励竞争机制;积极开展地税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培养职业情操。

六、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

税源专业化管理按照四个阶段推进:

(一)设计方案,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1月1日-2月28日)。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筹划推进改革方案,制定《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意见》;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试点运行,重点突破阶段(2010年3月1日— 12月

31---9---日)。市局机关有关部门做好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人力、物力、技术支持等相关准备工作;各管理分局结合“税源专业化管理年”活动,实施税源的分类分级管理;确定市慈湖开发区分局、金家庄区分局先行试点,调整内设部门职能,明确个人岗位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由“管户”到“管事”职能的转变。

(三)总结经验,改进措施阶段(2011年7月1日起)。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强新模式的运行监控,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协调解决;开展运行质量的评估论证,改进不足,完善配套措施。

(四)全面推进,完善机制阶段(2012年起——)。将税源管理新模式向全系统复制推广,通过税收征管方式变革,不断提升全系统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市局成立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工作的部署、组织、协调和指导。组长:刘鲁舟;副组长:市局党组其他成员;成员:市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督促和检查。办公室设在征管和科技发展科,由陶周清兼办公室主任。各分局(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密切部门配合,统筹安排各项工作;要深入宣传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对待职责的调整和管理权力的划分;要面向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注重了解纳税人的反应,及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精心组织实施,勇于探索实践。各单位要根据市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内容,紧密结合实际,---10---制定本单位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部门具体工作职责,细化分工,落实责任,合力推进;要不断深化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基本内涵的认识,勇于探索实践,积极创新税源专业化管理措施,使税源管理改革紧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先行试点分局于2011年3月20日前将实施方案报市局(征管和科技发展科)备案。

(三)加强督查指导,注意总结反馈。市局相关责任部门应经常深入各专业化管理分局,加强指导和督查,确保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工作按时间进度和要求落实到位;机关科室与各分局(局)以及分局内设部门之间要加强工作的沟通和了解,加强信息交流和情况反馈,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新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总结推广成果和经验做法,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扎实推进,确保税源管理质效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篇6:企业化管理班级方案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的办学也迅速与市场接轨。如何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已经成为决定学校发展和命运的关键性问题。学校的办学要面向市场,要考虑社会需求,已经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而学校所面临的买方就是企业。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微观的社会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学校办学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最终都要通过班级的管理来实现。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如果我们能够在其在校学习期间将社会的一些方面直接展现在他们面前,并适时地将其中的一些概念性问题解释给他们,那么他们就相当于提前接触到了社会,这无疑将大大地提高学生将来的社会生存能力;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管理氛围,尽快跟社会接轨,跟市场接轨,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零距离”。而班级管理企业化就是通过借鉴企业管理中的部分先进理念,创造和模拟企业情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适应社会、适应竞争、实现三自管理为目的的创新管理模式。一.班级企业化管理概述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组成部分,学校管理的滞后必然制约班级管理的发展。目前教师和班主任的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论和管理水平偏低,这些因素决定了班级管理必然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也决定了学院制造的“产品”(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办学迅速与市场接轨。学院如何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已经成为决定学院发展和命运的关键性问题。学院的办学要面向市场,要考虑社会需求,所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班级管理企业化是通过借鉴企业管理中的部分先进理念,创造和模拟企业情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学校管理的内容,有的停留在科学管理阶段,有的带有政府管理的影子,也有的是当代先进管理思想的折射。企业是营利性的,学校是公益性的,学校的产品是特殊的。因此,学院班级企业化管理是一种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使学生适应将来企业的需求。二.建立班级企业化管理的模式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企业,学生就是员工,各个班级干部就是企业的中层领导,班长则是企业的CEO,而教师的角色相当于董事。这样一个企业以学习为主要产品,整体的成绩代表全企业的业绩。管理层的选拔、任命及考核。当一个公司(班级)刚刚组建时,如何从许许多多陌生的面孔中选拔出一个CEO(班长)是一项考验董事(教师)判断力的工作。

1.前期工作

(一)部门的分配及职能 在实施改革的班级中,“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等传统概念全部消解,代之以类似于企业的管理职位:总裁、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生产部、后勤部、纪检部、宣传部以及企划部等。总裁即班主任,负责班级全面管理,对各部门进行督促、统筹和调控。总经理由班长担任,协助总裁负责全班事务,对各部门进行监督以及人员的调动。

人力资源部负责对各个部长进行考核。

后勤部负责班费管理、生活管理、学生档案整理、宿舍、教室卫生情况等学生日常生活管理。

生产部主要负责学习方面的事,有作业收交、学习激励小组等; 纪检部主要负责班级财产保障、班内纪律等;

企划部主要负责班会的策划、班级活动的组织以及黑板报等。宣传部主要负责保持与其他班级的联系,并将班级的知名度扩大到学院,参加班级各项活动和工作的宣传。

部长职位的产生是“企业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先进行各部部长的职务竞选,再各部进行“招兵买马”,部门和职员进行双向选择。同学们都踊跃参与竞选,甚至一些平时很少走上台的同学,也能勇敢走上讲台,竞争自己合适的岗位。各部门还制订了多项管理规章制度及工作计划,部长之职按“优胜劣汰”原则实行轮换。

(二)人员的定位

首先,阅读简历———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

其次,面试———根据语言交流和细节观察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最后,暂定人选———通过试用确定他的去留。

(三)制度的完善

传统模式与企业模式相结合。

(四)奖惩制度的完善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能和职责,都与企业(班级)整体发展息息相关,每学期末根据本学期的学习、生活和企业(班级)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奖励。制定班级详细的评分细则,分为个人和部门两方面。个人:1)入党积极分子(每人次加2分)。

2)奖学金获得者(每人次加5分)。

3)文艺、体育(院级比赛获前六名,逐次加分,第一名加6分,第二名加5分……;系级比赛获前三名,逐次加分,第一名加3分,第二名加2分……)。

4)在院报上发表文章(每篇加4分)。

5)参加科研或竞赛取得名次(每项加8分)。

6)文明宿舍(校级每加3分,未得到系级扣2分)。

7)挂课者(补考通过,每科扣2分;补考未过或未补考,每科扣4分)。

8)被全院通报批评者(每人次扣6分)。

9)英语通过A级(加2分);通过四级(加5);通过六级(加10)。

10)获得院级评优评先者(每项加5分)。

部门:1)各部门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如体育部完成体育活动的安排),视完成情况依次加分。

2)每支部可独立申报院/系级活动计划(院级通过后加4分,系级加2分)

3)活动开始前两周递交活动计划书,活动结束后一周内递交活动总结书(未在规定时间内上交,每部扣2分)。

4)活动未按计划完成(扣3分)。

5)期终每部上交工作总结(未交扣4分)

(五)企业的资料的完善

企业总体理念:

相聚,是开始;

团结,是进步;

合作,则是成功。

企业口号:

因为缘分,我们相聚。36张年轻的面孔,36颗激动的心,带着同一个美丽的梦想,组成了这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集体

企业文化:

新创意 新梦想 新希望 企业宗旨:

描绘青春,班级企业管理是洁白的画板; 挥洒热情,班级企业管理是广阔的舞台;

自我成长,班级企业管理是肥沃的土地; 成功未来,班级企业管理是坚强的基石。

企业文化作风:

想,就要海阔天空; 做,就要脚踏实地。

企业之歌:

2.后期工作

(一)企业文化进课堂,进行企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管理模式,从思想上了解企业。

(二)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科学技术和知识的飞跃发展已经把人类带进知识时代,现在的管理是知识的管理,特征是创新管理,其核心内容是人本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借鉴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1.人本理论的引入

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资源,人能够学习知识和使用知识。教育

不但承担知识传播的责任,而且负有培养社会新时代所需要的劳动者的责任。而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将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学生的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组织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社会带来好处的特殊产品——人才。人本管理强调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主张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主张自主教育。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简政放权,让班级管理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从组织结构的设计到职责权限的划分,从活动的组织到干部的教育都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班级管理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要求班主任要注重对班级人力资源的开发。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基础上,遵循“扬长补短”的原则做到“人尽其才,各有所用”。

2.企业经营哲学的引入

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就是智慧的竞争,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经营哲学;同样,任何一个优秀的班级都有独树一帜的班级优势,并形成了特有的班级个性。企业的决策人是为了打造公司品牌,班级的管理者是为了提升班级的形象。在班级管理中引进借鉴成功企业的经营哲学不仅能够缩短掌握班级管理经验的时间,而且能打造班级特色文化,提升班级形象,对学生成材的培养也具有深远意义。比如在班级管理中注意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就可以借鉴美国惠普公司的“邻桌原则”,教育学生在团队中学会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给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同伴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在锻炼学生适应能力时,就可以借鉴日本大荣公司的“人才盘点”,在不同的时间给每个学生不同的舞台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完善自己。

3.企业竞争机制的引入

当今的社会就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一个好的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企业自身有着良好的管理。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有着良好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一个班级在学校的诸多班级中有着良好的形象,能够“产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在班级内部也必然要有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比如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班级干部“竞争上岗”,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改变管理的角色认定,让学生在公平、民主的气氛中发展自我;在班级实行班级干部“末位淘汰制”,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竞争状态,适应将来就业后在企业的工作和生活。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的实施企业管理,让行动与思想统一。

三.班级管理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

班级管理的落后是由于学校管理的落后所决定的。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管理效益,其效益与管理是紧密型的,管理产生的效益是即时的、迅速的。而学校管理与效益是松散型的,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异时异地的、隐性的。企业是营利性的,学校是公益性的,学校的产品是特殊的。这造成了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不同步,学校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落后。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部分,学校管理的滞后制约班级管理发展。并且目前学校教师和班主任的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论和管理水平偏低。这些因素决定了班级管理必然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四.“班级企业化管理”的作用和好处

“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对于学校而言,也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者皆益的好举措。作为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单位——班级,有“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运行,无疑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方便,而且管理的效果也将是显而易见。作为教师,自己在管理、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汲取企业方面的内容,丰富了学识,积累了经验,增强了能力,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在新型管理模式下,通过了解和学习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感悟企业精神,从而懂得在校学好知识、掌握本领的重要性,以及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等基本的做人道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为将来打下良好基础。家长见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当然会“眉开眼笑”,心里放心了。

“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最根本的好处就是可以吸引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对文化、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工作纪律观念,积极调动学生干部有效地管理好班级,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一种美好向往。传统的班级管理只能生硬地管住学生,很难取得更“令人惊奇”的效果。学生对此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或许还有部分学生会产生反感、厌烦,甚至是抵触等情绪,这势必影响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当中的表现。

通过班级的企业化管理,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办事过程中,首先要分清这样四类事情:紧急且重要的事、紧急但不重要的事、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和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只有分清了这四类事情,分别对待,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举个简单的例子,明天就要考试了,那么考试就是紧急且重要的事,其他一切就该为考试服务。另外,如何处理学习与班级工作、学生会工作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作为一名普通学生,以及作为一名班级(学生会),都应做到哪些,应该如何做好干部,都是学生即将面临的社会问题的缩影。因此,如果在学校期间我们能够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主动、认真、有条不紊地完成接受的工作任务和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那么,当他们踏上工作岗位时就不会手足无措,不会无从下手了。

上一篇:创设有效激励机制下一篇:存量房的具体概念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