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2024-04-26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精选6篇)

篇1: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刘亦彪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县域(包含长沙县、望城区、宁乡县、浏阳市,下同)经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加速转型创新,县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发展的制约因素逐渐凸显,部分指标呈回落趋势,经济增长仍然面临下行压力。

一、县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度提升。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9.05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119.62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1067.26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302.18亿元,增长9.2%。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1.6%,比上年同期提升0.2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分别比上年同期和2013年提升4.5和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0.1百分点。

(二)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全市县域GDP同比增长11.3%,虽然较上年同期有一定回落,但各县(市、区)GDP增速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浏阳市、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GDP增速分别为12.3%(全市第一)、11.5%(全市第二)、11.3%(全市第三)、10.2%,分别高于全市2.2、1.4、1.2、0.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3.0、2.2、2.0、0.9个百分点。

同时,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增速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详细情况见下表)。

(三)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全市县域经济在新型工业化的强力推动下,工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0%以上,而第三产业发展则相对滞后,占GDP比重为20%左右,从2013年全面小康社会监测结果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全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实现程度比较低,离目标值有一定差距。2014年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找差距、补短板,为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重大发展机遇。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8.0:71.7:20.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

从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情况来看,有三个县(市、区)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望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7.2%,比上年提升0.4个百

分点,长沙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1.6%,比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浏阳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2%,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

二、支撑县域经济较快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现代农业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县域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9.62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02.4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总产值117.7亿元,增长9.4%,高于全市2.5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

7.9亿元,增长7.8%,高于全市0.3个百分点;牧业总产值65.5亿元,下降0.2%,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渔业总产值7.9万元,增长6.8%,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942.93亿元,同比增长12.9%,分别高于全市、全省1.6和2.6个百分点。一是规模以上工业贡献大。上半年全市县域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4.21亿元,同比增长15.0%,分别高于全市、全省3.0和4.0个百分点。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67.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个百分点。二是园区经济规模逐步壮大。上半年县域所辖园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长沙暮云工业园、湖南望城经济开发区、湖南浏阳工业集中区、湖南金洲工业集中区,下同)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8.37亿元,同比增长14.4%,高于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个百分点,占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1.1%。其中湖南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湖南金洲工业集中区的增速在全市12个省级及以上园区中分别排第一名和第三名。湖南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04.1亿元,同比增长34.4%,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健康食品“三强鼎立”的发展态势;湖南金洲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3.7亿元,同比增长31.3%,形成了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再制造、现代商贸物流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

(三)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上半年全市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293.63亿元,同比增长28.5%,分别高于全市、全省10.3和7.3个百分点。县域中有三个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30%以上,分别为望城区增长31.7%、长沙县增长31.2%、浏阳市增长30.9%。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速较快。上半年县域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9.57亿元,增长24.6%,分别高于全市、全省12.8和13.8

个百分点。二是建安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县域完成建安投资1018.88亿元,增长25.1%,分别高于全市、全省6.7和2.0个百分点。三是商品房销售面积稳中略降。在房地产市场受银行信贷、购房者观望氛围增加等影响下,全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大幅下降,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4.2%,其中全市县域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0.3%。

(四)财政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县域实现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一是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市。上半年全市县域完成财政总收入175.26亿元,同比增长9.4%,分别高于全市、全省2.3和1.4个百分点;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40亿元,同比增长12.0%,分别高于全市、全省2.9和5.5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上半年全市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同比增长10.4%,高于全市0.5个百分点。

(五)招商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县域实际利用外资6.52亿美元,同比增长22.0%,分别高于全市、全省11.8和9.6个百分点;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113.24亿美元,同比增长16.0%,分别高于全市、全省0.3和1.8个百分点。

(六)消费市场平稳运行。上半年全市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52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低于全市、全省0.8和0.3个百分点。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需关注的问题

虽然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但各县(市、区)上半年GDP增速与全年预期目标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第三产业发展较慢,要素供应面临一定困难等问题值得关注。

(一)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压力大。从上半年县域GDP增速的完成情况来看,四县(市、区)均未到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离各自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具有一定差距,其中浏阳市与增长13.0%的目标相差0.7个百分点,望城区与增长13.5%的目标相差2.0个百分点,长沙县与增长13.0%的目标相差1.7个百分点,宁乡县与增长13.0%的目标相差2.8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大环境下,各县(市、区)要完成全年目标,下半年“补欠账”的任务重、压力大。

(二)第三产业发展还不够快。上半年全市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仅为

9.2%,低于全市第三产业增速0.2个百分点,特别是宁乡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

仅为5.2%。从各县(市、区)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县域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对提升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对实现2013年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的 “三倍”发展目标中,要求到2017年第三产业在实现倍增的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达到42%以上,力争达到45%具有重要作用。

(三)要素供应面临一定困难。一是企业融资难。随着国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监管不断加强,平台融资、偿债工作难度上升,银根短期难以放松,采用期限错配融资的项目和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供血不足”的风险。二是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用地需求矛盾突出,土地市场略显疲软,出让收入任务艰巨,节约用地水平较低。如浏阳市五个重点镇中,永安、大瑶、沿溪、镇头均面临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的困难;主要园区发展受土地指标制约明显,经开区规划用地早已用完,急需调规扩园。三是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县域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急需补充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如浏阳市蓝思科技、介面光电等企业都存在用工不足问题,尤其是熟练、技术型工人缺乏。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关注经济环境变化,紧抓发展战略机遇。四县(市、区)要积极关注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政策措施,深入分析宏观调控政策、价格、市场等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研判,超前把握发展趋势,提前研究应对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提升项目建设质量。一是要重视引进企业质量。要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招层次高、规模大、效益好、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二是要严把项目审批关口。要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是要确保项目建设进度。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增强加快项目建设的意识,实现项目尽快竣工投产,带动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四县(市、区)要通过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食品、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带动结构优化升级,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以及加大研发高附加值产品,着

力打造百亿级企业和千亿级园区。二是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组织相关部门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中的实际困难,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及时解决工业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经济内部结构。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努力培植一批骨干企业、一批优质服务品牌。科学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作者单位:长沙市统计局

篇2: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腹地的一种区域经济,总体上属于一种门类齐全、行业众多、功能完备的经济单元,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又具有地域特色性的区域经济,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区经济。具有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点,包括县及县级市但不包括市辖区在内,对于市域、省域乃至全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整体国民经济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河北省区域经济现状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环抱京津、濒临渤海、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地貌类型多样;境内既有全国贫困县也有全国经济百强县;既有交通发达的平原县也有交通极其落后的山区县;既有资源大县也有农业特色县等,县域类型齐全。全省拥有136个县域(不含市辖区,下同)仅次于四川,排全国第二位,其中县级市22个,县108个,民族自治县6个;截止到2008年末,全省县域人口5851万人,占全省人口比重的85.55%;县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98%;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71.54%。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农村性突出。二是县域经济规模逐渐壮大。三是产业结构有所改观。四是县域储蓄能力逐步增强。五是财政收入进一步增加。

总之,河北省县域具有数量众多、层次齐全、地位突出、特色明显等特点。县域经济直接关系到全省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全省社会发展的基点、经济进步的基石、和谐稳定的基础、“富民强省”建设的基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县域经济已经是构成河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是消费的重要场所、就业的重要方面、资金积累的重要渠道、劳动力的重要来源,这就决定了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存在问题

1、河北省县域经济和全国部分沿海省、市县域经济的对比差距明显,形势严峻。河北省县域经济与其他沿海省份县域经济相比,在县域GDP规模、县域人均GDP及县域财政收入均低于其他沿海省份,尤其是县域平均财政规模只有山东的1/3,浙江的1/4,江苏的近1/5。除了思想观念落后直接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个根本原因外,具体来说,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外向度低等问题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我省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发展相对较慢。

2、河北省在全国百强县中所占比重逐年减少。在连续四届的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河北省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逐年减少,由2000年的8个降到2004年的3个。河北省在沿海7个省份中,排在最后一名。河北省县(市)级单位136个,分别比山东、江苏、浙江多45、82和78个,县级单位多,个体规模小,直接影响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2003年,县均生产总值仅为江苏的30%、浙江的36%;由市管县带来的体制性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04年全省136个县(市)中有50个县财政收入负增长。

3、河北省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明显不均衡。一是强县与弱县之间差距明显,2004年占全省县(市)总数22%的前30强,人口仅占全省县域总数的27.4%,却创造了县域40%以上的社会财富。表现出了较强的经济实力,成为推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地理位置影响。河北省地处环津京、临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从我省30个强县的分布看,也表现为京津周边和沿海县市进入的比例明显高。

4、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二元结构在全国范围普遍存在,而百强县市二元结构不明显,其经济发展大部分是“繁荣的城镇,富裕的农村”,城市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保持在1.5:1左右。河北省与百强县比较二元结构矛盾更突出,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为:(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2)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偏低。非农就业结构的变化跟不上非农产值结构的变化,二者呈现不协调状况。(3)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河北省县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管已跨了几个大台阶,但是社会事业方面仍存在教育、医疗保障还不够健全、就业还不够充分等问题。

5、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河北省县域经济仍带有工业化初期阶段低层次、粗放型、不稳固的特点。特色产业一直停留于生产规模的低层次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空间的优势项目很少,产业升级步履维艰;企业经营粗放、设备落后、管理滞后、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

6、企业经营困难、管理落后。县域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普遍处在融资难、用地难、人才短缺、技术落后、信息不畅的困境中。同时企业的管理水平低,表现在多数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家族式、一言堂,目标短期化,决策随意化,没有健全的财务核算制度、产品质量差、没有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

7、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部分县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和引进外资的额度,忽视了环境保护。有的县掠夺性的开采资源,使资源没有得到综合利用,大量流失和浪费。

(三)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措施

与科学发展观和统筹观的要求相比,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仍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越来越高,我省县域经济必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树立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意识,从以农为主转向工农并重,加速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坚定地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二是要依靠科技,这些都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与县域工业化的进程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流程还是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工业发展了,三产业才更加繁荣,制约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人多地少、生产方式落后等主要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真正地得到加强。

2、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比如浙江省,省内全国百强县人均出口总额达到911万美元,是非百强县域的6.48倍。县均当年合同利用外资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88亿美元,分别是非百强县的6.3倍和7.3倍。所以对外开放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度量表。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国最发达100个县(市、区)中,浙江省总数居全国第一。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民营经济。浙江民企增加值、税金、利润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居全国“百强县”第二的广东南海,更是形成了以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独特的“南海模式”,企业的密度已接近发达国家现有的水平,产值超亿元的逾100家,铝型材、陶瓷、布匹等支柱产业,均由民营企业挑大梁。即使是外向型经济突出的珠江三角洲,民营经济和混合型经济都唱了主角。而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明显落后,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较差,急需优化。

4、完善县域政府激励与监督机制。县域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强县扩权势在必行,但应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监督约束机制,以保证权、利、责的统一。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体系和保证评价客观的考评程序。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精神文明齐抓共管;短期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指标并重的原则。考评结果与职务待遇挂钩,能者上,庸者下,渎职者罚。

篇3: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发展,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 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配置资源, 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 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 注重发挥比较优势, 突出重点产业。新晃县, 位于湖南省西部, 三面均与贵州相邻, 全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气候适宜。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等贯穿全境。

一、新晃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 新晃县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新晃县县域经济在近十年内获得了较快发展。由表1可知, 2006年至2012年, 全县年生产总值从12.1243亿元增长到37.8208亿元, 年均增长25.5%, 主要来源于工业的发展;财政收入总值从0.5511亿元增长到2.7055亿元, 年均增长37.5%, 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及税收收入。新晃县在财政收入和全县生产总值上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速。新晃县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扶贫、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服务、医疗等方面, 为改善民生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 新晃县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市场与政府双向调控广泛实施, 新晃县的产业结构在近十年里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由表2可知, 全县产业结构由“三二一”模式向“二三一”模式转变。与湖南省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13.56:47.43:39.01对比, 可知新晃县的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 与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差近10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湖南统计年鉴 (2006、2008、2010、2012)

由表3可知,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虽然比重不断下降, 但产值持续增长。第一产业产值主要来源于水稻、烤烟的种植及黄牛的养殖, 第三产业则主要来源于社会消费品的销售。在第二产业中, 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逐年增长, 由2006年的93%增长到2012的99%。据2012年统计年鉴可知,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总产值为34.1322亿元。其中重工业31.4194亿元, 轻工业18.1954亿元, 国有经济0.2997亿元。新晃县的主要经济增长点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主要包括发电、水泥、化学农药及重晶石等矿产资源的粗加工。其中, 工业中的重晶石、龙脑樟及牛肉休闲食品为新晃县的特色产业, 但其发展一直处于波动状态。由表4可知, 2012年牛肉的产量和销售量受到重创, 仅为2011年的21%。重晶石产量虽然产量大, 但附加值低, 一般销往省内其他县市。

资料来源:湖南统计年鉴 (2006、2008、2010、2012)

资料来源:湖南统计年鉴 (2006、2008、2010、2012)

资料来源:湖南统计年鉴 (2010、2011、2012)

(三) 与周围县市的发展对比分析。

新晃县三面与贵州相邻, 且积极谋求与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的合作, 根据《关于大 (龙) 新 (晃) 经济协作示范园相关情况汇报》可知, 两个地区在工业政策差异、基础建设与社会保障几个方面存在大的差异。就规划审批、国土政策、电价补贴、环评审批这几个方面而言, 大龙镇享受如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权等各类评审权下放, 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完成各种手续, 且高耗能工业实施电价补贴政策有利于引进外资。而新晃县的土地报批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应政策规定, 尽管矿产资源丰富, 但没有相关的产业电价补贴政策。

二、新晃县县域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一) 发展思想缺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成效低。

2011年, 新晃县地区生产总值在武陵山片区各县中里排第19位。作为一个贫困县, 新晃县在经济建设中, 缺乏大胆干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过分依赖于国家给予的扶贫资金, 在县域发展尚不充分时作出豪掷50亿发展夜郎文化的决策, 受到社会舆论压倒性质疑。缺乏思考“如何优化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改变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摆脱县域经济贫困问题”。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在对外联系上, 每天仅有三趟火车停留, 原料引进及产品销售受到一定限制。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等虽贯穿全境, 但交通大站都以贵州毗邻县为重点。

(二) 县域经济土地流转速度慢、资金、资源整合作用差。

新晃县工业以高耗能的重工业为主, 资金与土地流转速度是主要原因。作为老少边穷地区, 外部融资渠道少, 国家扶贫资金不足, 土地流转速度慢, 程序繁琐严重阻碍了招商引资的步伐。没有有效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轻重工业的比例无法得到有效改善。作为夜郎文化的传承地, 新晃县主动谋求与其他毗邻县的合作不够, 无法达到旅游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 导致第三产业后劲不足。

(三) 县域特色产业缺乏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激励机制。

全县依靠黄牛、龙脑樟等富有资源形成的农牧产品种植、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发展缓慢。特色产业规模小, 农产品原料未形成大规模种植, 农户种养殖相对分散且技术落后, 专门性弱。产业联动作用差, 缺乏政府的有效激励和调控, 农户与企业沟通联系不密切, 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信息链, 农户的收益无法得到确切保障, 农户种养殖产量下降, 公司原材料受到限制。资源利用率较低, 产品单一且附加值低, 销售链条受到限制。

三、推动新晃侗族自治县县域发展的建议与举措

(一) 大力宣扬先进文化思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可加大教育、科技、文化投入, 注重人才的培养,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创新、鼓励自主创业。对缺乏先进管理理念的各村镇干部进行定时思想培训。创新扶贫政策、规范扶贫制度, 减少应急性的财政支出、发展集体经济, 促进就业导向经济发展, 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让更多的扶贫资金用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中。着眼于全县城市风貌建设, 美化环境, 为引进外资创造条件。

(二) 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 鼓励特色产业与现行主导产业并行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旨在综合考虑县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新晃县应利用黄牛肉、龙脑樟、矿藏丰富的优势。发展以农牧产品加工制造业和矿产品为主的双线结构。政府应出台相关的鼓励发展机制, 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促进农牧产品加工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专业模式;促进岩山养牛合作社、酒店塘工业园区、柏树林食品工业园区、城镇商贸服务区等新老工业园进行优化升级, 加强企业集聚效应, 发展循环经济,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 主动谋求与周边县市的合作, 促进资金、土地的流转。

抓住发展武陵山片区的时机, 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合作, 向上级谋求简化土地流转程序的措施, 促进跨县域大规模产业的集约形成, 促进种养殖农户土地的规模整合, 为承接珠三角地区的集约产业创造条件。推动各行业诚信经营的秩序, 提高银行发放贷款的后续保障。鼓励集体资本的形成, 形成大规模的集体产业。确保各产业优化升级扩大规模的资金要求。大力发展招商引资政策, 扩大产品销售链条的广度和深度。

四、结语

新晃县县域经济处于低水平状态, 尚未形成具体可行的发展模式, 发展任务艰巨。武陵山片区资源禀赋具有相似性, 矿产、农牧产品和旅游资源丰富。新晃县应加强与周围县市的联系, 在资本、人才、土地、基础设施等各项条件不断完善的基础下, 立足区域特色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走以农牧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晃可持续发展之路, 合理利用扶贫政策、资金、项目, 在国家发展武陵山片区经济的机遇下壮大新晃经济。

参考文献

[1] .王秉安, 罗海成, 徐小佶.县域经济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 .肖静尧.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桂海论丛, 2005 (5)

篇4: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合肥市地处华东腹地,安徽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十二五”期间,经2011年的行政区划变动,县域经济单位由三县调整为四县一市,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县域经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县域总量不断扩张。2015年,合肥市县域生产总值(GDP)1863.4亿元,比2010年净增加955.6亿元,现价增长1.95倍。

2.县域产业结构升级。2015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3.2:61.5:25.3,与2010年比,一产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提高2.1和1.8个百分点。

3.县域工业地位凸显。截止2015年末,县域规上工业企业1543家,比2010年末增加近500家,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7.3%,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4.县域财政较快增长。2015年县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92.05亿元、125.18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2.6倍和2.9倍,“十二五”年均增长分别达20.6%和23.3%。

5.县域人民生活改善。2015年,肥东、肥西两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全市平均429元和746元,2010年五县市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6.县域发展好于全省。2015年,县域GDP增长10.2%,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9个、1.1个和0.5个百分点,五县市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省9.3%的水平。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强,才能市强。合肥市始终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且取得长足的发展,其中肥西、肥东等县在全省排名靠前,肥西县位列《2016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排行榜》第78位,但县域整体份额偏低,2015年末县域户籍人口464.4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5.2%,土地面积10318平方公里,占全市90.2%,GDP仅占全市的33.4%,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本市范围,县域间发展不平衡。从总量看,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最高是最低县的5.3倍,GDP、地方财政收入最高与最低差距分别为2.5倍和2.2倍;从增速看,GDP、地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最高与最低增速差距分别为1个、8.4个和6个百分点。

2.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与合肥市产业结构(4.7:54.7:40.6)相比,县域三次产业的特征是:一产过大,二产支撑但优势不够突出,三产虽发展势头良好,但带动力不强,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

3.融资渠道不畅,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县域财政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致使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资金极为有限,对外开放程度不高,2015年县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87亿元,不足全市的五分之一,外界互动力不足暴露出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封闭,对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短缺资源的吸纳能力较弱。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县域经济的落后,一方面不利于改善广大农村地区落后的社会面貌,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会对全市的城市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成为制约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十三五”时期是合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时期,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做好各项工作。

1.大力推进“四化”进程,全面提升县域实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农村独特优势,千方百计推介特色产业项目,为城市发展提供要素保障、资源支持和生态屏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积极发展环保型、科技型特色企业,按“四化”要求,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县域产业支撑体系。

2.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县域“三产”发展滞后,新兴产业比重低,转型面临攻坚,因此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创业辅导、对外合作等专业性服务,不断为“合肥速度”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3.大力推进“集群”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主引擎。一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加大土地整理、项目供地,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二是要合理布局,严把入园门槛,严把项目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创新能力、生态环保等关口,最大限度利用好土地资源,有效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集聚,促进企业集约集群发展。三是优化软硬环境,带动经济实现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对入园企业要想方设法进行技术改造,拉动产业升级,加快新产品的研发与投产。

篇5: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2011-5-20 14:48:01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发行现代银行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也是农发行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有效服务“三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学习十堰,主要是学习其克服困难、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勇于担当的“十堰精神”。与其对比,鄂州优势更大、潜力更多、明天会更美好。而关键是要把握机遇,用好用足政策,在开拓中寻求发展。

一、农发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收购银行”职能作用被市场削弱,业务范围拓展后农发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将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农发行鄂州市分行(以下简称“鄂州市分行”)把握政策导向,突出业务营销与发展重点,将客户营销工作与地方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有效对接,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配置到地方政府重点关注、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中。根据鄂州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城乡一体化”、“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规划,以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实现了农发行的政策金融优势与政府政治组织优势相融合、农发行发展与政府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相融合、农发行信贷资金与财政支农资金相融合。通过采取高层营销、上门营销、介绍营销、项目立项提前介入营销等措施筛选优质信贷载体。截止2011年3月,鄂州市分行营销了县域经济发展新项目5个,分别是:省联投、市城投、葛店城投、华容城投、鄂城城投。经省分行批准发放贷款支持的项目3个,分别是市城投、葛店城投、华容城投。经省分行批准发放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贷款金额11.09亿元,其中:市城投7.34亿元、华容城投0.9亿元、葛店城投2.85亿元;已发放到位贷款金额6.23亿元,其中:市城投3.18亿元、华容城投0.9亿元、葛店城投2.15亿元。农发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力地提升了鄂州市的经济实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形象。

在传统业务经营方面,鄂州市分行履行职能,积极支持粮油收购和储备。按政策国家有关规定积极做好粮棉油收购贷款供应管理工作,支持粮棉企业开展粮棉油收购与储备。近几年,鄂州市没有发生因农发行原因收购向农民“打白条”的事件。鄂州市分行加强金融服务,年年都支持中储粮系统完成了政策性粮油收储任务。以有效防范风险为前提,支持符合贷款条件、有仓储设施、自有资金比较充裕、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经营效益较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粮食加工企业入市自主收购。鄂州市分行运用信贷杠杆督促粮油企业加速库存周转,年年实现了清库结零。由于国家放开了粮棉油收购市场,统购统销的粮棉油经营体制被彻底打破,农发行对粮棉油企业的收购贷款刚性降低。目前,农发行收购贷款政策是以有效防范风险为前提,支持符合贷款条件、有仓储设施、自有资金比较充裕、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经营效益较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入市自主收购,分批次、分品种认定油菜籽、小麦、稻谷收购企业贷款资格并向上级行报备,2009年以来认定11家粮食企业和龙头企业具备收购资格。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强烈呼唤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信贷支撑。

1、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发展压力加大。从县域经济的分类来看,县域经济有两个支撑点,一是民营经济,二是乡镇经济。民营经济相对偏弱是经济发展不快的主要因素;乡镇经济的复兴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培养回归企业又是复兴乡镇经济的重要举措。从当前县域经济的发展来看,发展的希望在工业,所谓无工不富,工业企业能否顺利发展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兴衰。发展工业的关键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突破口在骨干企业。从工业企业的经营来看,虽然部分骨干企业经营相对景气,但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生产经营较为困难,发展受堵。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瓶颈”和市场因素。仅2011年1季度,鄂州市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就在110亿元以上。从市场因素来看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发展趋势来看,培育骨干企业已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要务,必须创造条件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鄂州市的“软环境”仍是当前招商引资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中小企业融资难,制约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从调查掌握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存在“两难”。一是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处于创业积累和规范完善阶段,难以满足金融部门规定的评级和信贷准入条件,或财务体制不健全,或抵押物不足,影响了信贷资金进入;另一方面是少数企业借力银行发展的意识不浓、意愿不强;再次是金融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嫌贫爱富”、“晴天借伞”的现象,对经营效益好、规模较大的大中型企业千方百计进行营销、注入信贷资金,而对那些虽然有发展潜力、又确需银行信贷资金扶持、但短期难于偿还贷款的中小企业却不愿涉足支持。从调查情况看,鄂州市现有中小企业获得各家银行扶持的企业只有近千家,份额较低。二是自筹资金难。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资金不足,当前中小企业在自筹资金方面,除向家族借贷或内部职工进行集资参与经营外,面向社会公众集资基本上做不到。让企业“望“民间借贷”或“地下钱庄”高额利息,而止步”。

3、金融产品不够丰富,难以满足分散多样的县域经济的信贷需求。一是在贷款品种上,目前金融部门对企业的贷款品种一般停留在商业性流动资金贷款和部分固定资金贷款层面上。在抵押贷款方面,除房产、土地、机器设备常规抵押外,再无其他抵押方式。像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收费权(经营权)质押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科技改造贷款等新型贷款品种应用较少。二是在贷款期限方面上,大多数银行发放的是短期商业性贷款,期限一般在1年左右,对真正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2至3年的中期贷款,5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投放较少。三是在用信方面,虽然各家银行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及内部授信或公开授信,但在实际投放贷款中除发放抵押担保贷款外,一般很少发放或不发放信用贷款。金融部门恐惧信用贷款,企业“输血供氧”不足。

(三)“四大矛盾”制约着农发行信贷投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

1、县域经济发展主体自身弱质与农发行严谨的风险防控措施矛盾,导致信贷支持覆盖面不广。从农发行现有贷款企业的地域来看,一般都在大集镇。从农发行贷款支持的对象来看,主要是粮棉油收储企业及部分粮棉油加工企业,其收购占主导地位。从贷款投放领域来看,主要是涉“农”企业,且申请贷款条件较高,导致信贷覆盖面有限。从多年来的信贷工作实践看,鄂州市大农业企业在发展中存在以下五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已成为企业融资和农发行提供金融支持的障碍。

(1)整体水平偏低。一是技术装备水平低。鄂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设备和技术水平普遍较落后,科技人才严重短缺,水平不高。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缺乏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二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低。鄂州市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水平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据资料显示,湖北省农产品加工率为40%,深加工率为2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8:1。而鄂州市的情况是:全市农产品总量142.1万吨,真正加工增值的只有25.1万吨,占17.7%,且大部分只是简单的粗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的农产品只占农产品总量的5.4%;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只有0.4:1,农产品加工的增值率比全市工业平均水平还低3个百分点。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全市虽有20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但由于整体素质不高,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低,实力不强,有的企业刚刚起步,产品市场还没有完全拓展,真正能起“龙头”作用的较少。

(2)企业改制不到位。国有粮棉油企业的体制决定其负盈不负亏,经营自主权不落实,包袱沉重,经营机制不活,诚信意识差,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3)政策扶持不到位。尽管鄂州市出台过一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与周边地市比较仍不够优惠,尤其是在融资担保平台、土地征用、财政投入、税费减免、激励机制等方面,有很大不足。特别是担保平台不能发挥担保的作用。鄂州市现有3家担保公司,但没1家取得省分行认可的担保资格,贷款发放中实际上没有担保公司的担保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和企业的热情。

(4)规范管理滞后。鄂州市农业标准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的要求,质量监测体系也不够健全。目前,全市加工生产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未经过国家质量认证,进入超市的产品较少,优质安全农产品比重偏低,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同行业之间没有行业协会组织指导,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恶性竞争,有些行业还在低水平上盲目扩张,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浪费了资源、砸了牌子。如鄂州市武昌鱼、红尾鱼产品牌子打响以后,上百家小型作坊式加工企业遍地开花,大量质量低劣产品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武昌鱼”这条文化鱼品牌的形象。

(5)发展环境欠优。一是鄂州市尚未建立具有省农发行认可资格的信用担保平台。二是乱收费依然存在。有的政府组成部门没有很好地执行有关文件精神,认真遵守企业宁静日制度,对弱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乱收费,中介收费较高,企业难以承受;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用电没有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执行的是大工业电价。三是企业融资需办理资产抵押担保的各种规费过高,政府几经研究的优惠政策因部门利益而难以落实,直接导致银行贷款难、企业难贷款的“两难”被动局面。四是治安环境急需改善。企业与周边村民关系难协调,企业收购、运输农产品、拆建厂房等正常经营活动却经常遭遇强买强卖、强装强卸、垄断收购、强搅强包、保护费等“地霸”行为的侵害。五是办理土地抵押它项权证手续过多,时间过长,而且费用过高,加大了企业融资的压力。

2、县域经济发展主体需求多样与农发行信贷产品单一的矛盾,导致支持领域单一。目前,农发行信贷支持的领域虽然由过去的纯“涉农”支持粮、棉、油收购,向粮棉油加工企业延伸,向农村基础设施非经营性项目贷款延伸,但从各行业的特点看,主要集中在传统农业方面,对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水产品深加工等行业涉及不够;对工业领域虽有接触,目前超出了业务范围未能支持。

3、县域经济发展主体资金需求旺盛与农发行信贷增长相对缓慢的矛盾,导致支持力度不够。受农发行信贷服务范围等因素制约,当前农发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支持的企业数量和金额有限,特别是在支持农业小企业方面数量更少,且贷款额度一般在500万元以内。就鄂州市地域而言,目前只对申请贷款额200万元以上的农业小企业发放贷款。二是从现阶段支持力度来看,因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尚处于创业阶段,其经营管理、财务制度等方面还不够规范,达不到农发行贷款支持条件暂未支持,仅处于培育阶段。

4、县域经济发展主体融资需求灵活性与农发行复杂的管理流程的矛盾,导致对农发行认可度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农发行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管理工作模式,主体业务仍是粮棉油收购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涉农”企业。在信贷服务上,申请一笔贷款一般需经客户部门初步调查、客户部门主调查、信贷部门审查、提交“贷管会”审议、分管领导签批、“一把手”领导签批、省分行再调查、省分行贷款批复等,信贷流程发起、审查、签批等环节多,程序复杂;且服务领域单一,资金供应单一,非“农”企业对农发行缺乏足够的认知。

二、农发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统筹推进农村其它改革。进一步发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鄂州市委市政府提倡学习“十堰精神”,以“夸父追日”的勇气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宏观调控重要工具的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在解决新农村建设信贷资金配置方面理应充当主角,以提高县城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国家拓宽了农发行业务范围,农发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托。从组建之初到2005年的十多年间,农发行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资金的供应。2006年7月,国家银监会同意农发行将现有的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对象扩大到农、林、牧、副、渔业范围内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林、牧、副、渔业产品的种植(养殖)、流通或加工转化,提供包括流动资金以及技术改造、仓储等农用设施建设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所需的中长期信贷资金。国家银监会同意农发行开办农业科技贷款业务,支持领域限定为《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通知》确定的优先主题领域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提供短期流动资金和中长期资金支持。2007年初,国家银监会再次批准农发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支持范围包括农村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建设、农村能源和环境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范围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造、农业生产基地开发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和销售环节。2007年4月,农发行全面开办农业小企业贷款业务。2009年6月,国家银监会批准农发行开办县域城镇建设贷款业务,范围限定在县域(包括县级市、城市郊区郊县)内的城镇化建设,贷款用途限定为城镇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和环境设施、便民商业设施和农民集中住房(包括农村集中居住区、棚户区、泥草房等)改造工程建设(银监复[2009]192号)。国家扩大了农发行业务范围以后,农发行已经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银行。随着武汉城市圈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层的鄂州市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鄂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为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农发行的发展营造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要转变思想观念,着力解决思想认识上因循守旧问题。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平均利润率规律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银行的角度讲,谁抓住了县域,谁就抓住了未来。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银行经营压力加大背景下,要充分认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增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经营管理理念上,不能因循守旧,要转变思想观念和经营观念,“放下望远镜,拿起显微镜”,两眼向下,按照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和“非禁止即可介入”原则,积极与发改委、银监局、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搞好协调,争取在政策允许条件下积极开办新业务,并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适时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创新贷款品种,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应用,把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农发行履行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新的起点。

要处理好社会需要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县城经济是国家的基石,企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同时带动企业发展。因此,企业价值只有通过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才能充分体现。有效发展就是要实现社会与企业间的目标一致、价值统一与和谐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银行所具有的社会属性、行业特性及职业个性。加快有效发展、创建和谐农发行,必须立足于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一是社会责任。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要切实履行支持粮棉购销,保护农民利益,扶持产业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基础投资、建设新型农村,实施宏观调控、引导资金回流等重要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二是行业责任。积极推进并严格落实按照现代银行要求精心打造农发行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经营机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有效提升农发行综合经营管理水平,严格按照“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的企业核心理念,建设政通人和、管理规范、运作有序、业绩优良、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政策性银行。三是职业责任。加快有效发展既是农发行的迫切需要,更是每位员工利益需求,必须将农发行发展同每位员工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加快发展工作重点,克服求稳怕乱的工作倾向,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业务,在继承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内部经营机制,打破平均分配的“大锅饭”,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好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职业生涯设计,培养职业型员工,满足员工现实的合理的个人利益,引导和激发员工创造更多、更高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促进农发行事业健康发展。

(三)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着力解决资源配置和责权利不对称问题。

当前农发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相关农业政策性金融资源配置问题。一是从业人员。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从业人力资源作为支撑。从目前基层农发行人员的配备来看,县级支行人员配备一般在20人左右,非粮棉主产区或规模小一点的县级支行人员一般15至20人之间,规模大一点的县级支行人员一般在24至30人之间。从纯经济学上看,目前鄂州市分行只能算是一个规模大一点的“县支行”,由于依托是省辖鄂州市行政上按二级分行设置。鄂州市分行业务素质高一点的客户经理一般只管理3家企业,如果考虑农发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部分新入行年轻人员和年纪较大的老同志等因素,“人力资源配置”显得相当充裕。二是财力。市场营销离不开“财力”投入,目前基层农发行是按机构、人员和几类行核定费用总额的,过于笼统,应核定出一块费用用于贷款营销。三是物力。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增加交通工具。

在责权利方面,近年来农发行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办法,明确了各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及出现差错、失误等责任追究制,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来讲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综观相关制度办法,“责、权、利”不对等,基层行效益再好、贡献再大,与效益一般、贡献不大的行相比,基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出现信贷风险,要追究责任,且风险责任界定不够明确,导致现行体制下少做事或不做事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收入分配一个样。上级行对县域机构管理相对太多、统得太死,缺乏一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基层农发行支持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调动基层农发行支持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关键在于创新县域机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更好的发挥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作用。首先在贷款审批权上要“放权”,适当下放信贷审查审批权,保证县域一级支行都有一定额度的信贷审批权并逐步扩大授信额度;在管理方式上要“细化”,要结合自身实际从内部控制、绩效考核、激励约束、信贷管理、资金调度、业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具有农发行特色的、操作性比较强的管理方式;在信贷投入上要按年制定信贷投放计划,信贷投放总量争取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在信贷投向上要面向“三农”,加大对政府平台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水利设施建设贷款的支持力度;在内部体制机制上,总行、省级分行应着力研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基层人员配备问题、经费拨付问题和相关考核考评机制问题,整合相关制度办法,明确上下之间、干部与职工之间“责、权、利”,充分体现“民主、公平”。二级分行要致力于上级各项政策、制度、办法的落实与监督,通过“绩效考核”推进各项业务经营稳健发展。县级支行各岗位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本职工作职责,实施 “尽职免责”,让“责、权、利”高度统一。通过创新经营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要创新适合于县域经济主体特征的信贷产品和管理模式,着力解决信贷产品和管理机制与中小企业不对接问题。

一是要立足服务“三农”定位,尽快自上而下组建“中小企业服务部”,专司县域经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部”,专司县域经济政府融资平台金融服务。二是要认真研究县域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和趋势,找准市场空白的和切入点,按照“风险可控、成本可算、银企双赢”原则,积极开发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如林权贷款、收费权贷款、“信贷+担保+保险”等金融产品,并着力推行 “一站式”服务、综合柜员制、网上银行等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促进业务办理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优化整合。三是在服务方式上,积极创新县域担保方式,强化与各类具备资格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满足县域融资需求;积极创新“银保”合作,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与互动,建立农发行作为第一受益人的科学保险保障机制。四是在金融扶持上,对有发展潜力的县域经济项目进行培育,使之符合农发行贷款条件和要求,待条件成熟后按照“择优扶持”,并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信息服务、贷款利率、信用贷款”等优势,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努力实现“银企双赢”。五是把握银监会批准农发行开办“县域存款业务和县域城镇建设贷款业务”的契机,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办法,积极发放城镇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和环境设施、便民商业设施和农民集中住房改造工程建设贷款等,有的放矢的支持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着力研究农发行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积极争取国务院、财政部对农发行实施减免政策。

要正确好处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有效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有效发展速度取决于市场驾驭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追求速度而不注重质量,是充满风险、没有根基的发展;强调质量而没有速度,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发展,有效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有效发展必须坚持速度与质量相结合、提速与提质相统一。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全方位防控银行风险”的现代监管和发展理念,农发行同样要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发展的全过程,注重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执行政策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不能人为地将发展与风险对立起来,不干事业没有风险,干了事业就有风险。关键是运用好风险防范措施,降低风险。支持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仍然是农发行的基本职责和主体业务,但在客户的选择上,要坚持执行政策与防范风险相统一,执行政策的企业不一定必须是政策性企业。对风险承受能力强、市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及其他企业,只要能够承担收购任务又保证不出现大的问题,就要优先、积极地予以支持。对机制转换到位、经营成效显著的国有粮棉企业继续支持,而对历史包袱沉重、风险隐患较大的国有企业则适时淘汰。这是农发行谋求有效发展的需要,更是防范风险的需要。二是资金流与物资流的关系。从经济学原理分析,农发行信贷资金运作的过程实际上是资金流与物资流间形式转换、价值对应、权利不变、保值增值的过程,即不管是资金流还是物资流,不管是银行控制还是企业控制,都是农发行信贷资金在不同阶段、不同载体的表现形式,都必须处于农发行的监控之下。无论政策性贷款,还是商业性贷款,只要管住了企业库存,就掌控了第一还款来源,就能保证贷款不出现大的风险。三是防范增量风险与化解存量风险的关系。落实风险保障措施是发放贷款的必要前提,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采取传统的抵押担保、自有资金、交纳风险保证金、政府信用担保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增量贷款风险。要创新抵(质)押担保贷款方式,注重核准承贷载体法人的“三品”,即法人代表的人品、合规的押品、库存的商品。要通过支持企业搞活经营、提高效益来盘活存量贷款风险,消化历史包袱,降低不良贷款,提高资产质量,真正实现银企互利双赢。四是地方政府要加强信用城市建设。地方政府的诚信作风引导着辖区内企业的诚信行为,很难想像一个城市的政府不讲诚信,辖区内的企业能讲诚信。一方面,地方地府要努力开辟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维护好党和国家的诚信形象。县域经济发展贷款将更多地以地方政府下属的城投(投资)公司为载体,要以存量土地办理贷款抵押。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五)创新多层次、全方位服务手段,着力解决管理操作流程上的复杂问题。

目前农发行管理体制的复杂度集中表现在四个层面。一是在资金计划管理方面,现行资金汇划管理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企业普遍反映,当前农发行对当天累计资金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必须先向当地农发行报计划,由农发行逐级申报,第二天才可汇划资金,感到资金使用不够快捷、不够方便(如遇到节假日和双休日则时间更长),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二是在信贷管理方面,一方面是申请贷款手续繁琐,现行资产评估授权二级分行1000万元以下房产、土地,300万元以下机器设备等额度偏小,不符合县域经济发展新需要;另一方面是贷款审批时间过长,除粮棉油收购贷款外,目前企业申请一笔项目贷款快则一、二个月,慢则几个月甚至半年。较长的审批时间错过企业使用资金最佳时期,部分贷款审批后,企业已不需资金和仅使用较少资金。再一方面是农发行的信贷优势逐步弱化,如过去的“利率”优势和“信用贷款”优势等。三是在考核考评机制方面,过度注重“存款、贷款、中间业务收入”等效益指标的完成,忽视了社会效益。四是在操作流程方面,信贷管理系统、会计综合业务系统、统计系统、征信系统的运用从根本上并未减轻基层员工或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反而因“纸质文本操作”与“电子文本操作”并存,加大了从业人员工作量。因此,农发行应创新多层次全方位服务手段,打造现代化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和管理体系。在金融服务上,要培育新客户、新项目。在服务手段上,要着力提高办贷效率。在管理操作上,要强化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与辅导,注重和选拔“专业人才”。在考评机制上,要建立具有农发行特色的考核、考评机制,符合农发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客观要求,既要充分考虑业务发展指标,更要考虑社会效益。

来源:中国金融网

篇6: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摘 要:文章在分析长沙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长沙银行小微企业存在的信贷产品创新力度不足、业务流程繁琐、银企间信息不对称、信贷配套措施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合理等信贷业务发展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微企业 信贷业务 发展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54-02

小微企业是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基层细胞,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提供居民就业机会、推动科技创新、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小微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约束难题,制约了小微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长沙银行自1997年成立至今,把为小微企业提供“最贴心”的金融服务作为其发展定位,这些年逐步成为长沙及周边地区小微企业融资首选银行,对小微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长沙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现状分析

1.长沙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规模。长沙银行作为长沙本土的商业银行,为长沙以及周边地区小微企业提供大部分信贷来源,支持着众多小微企业发展。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长沙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705亿元,占全行总贷款的63%,较年初新增134亿元,同比增速34%,小微贷款客户数为37944户,较上年同期增加23508户,小微贷款客户数超过长沙市场的1/4,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成为长沙地区小微客户的首选银行。

2.长沙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模式。目前,长沙银行根据自身实际业务情况,在信贷业务中实行准事业部制的信贷业务工厂模式和特色专营支行模式相互融合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模式。目前长沙银行针对贷款额度为1-100万的企业主推出金融服务产品“长湘贷”,该产品具有无抵押、贷款流程简单、手续费用低及可满足不同贷款企业需求等特性。同时,长沙银行为满足贷款金额为100-500万的小微企业,还根据各地经济特色,设立专营支行,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从银行业务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小微企业信贷组织,推出了联保贷款、转账支付卡等产品。针对贷款金额在500万以上的小微企业,长沙银行依旧实行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

二、长沙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信贷产品创新力度不足。目前长沙银行虽然推出许多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但大多数是以传统信贷模式为基础研发出来的,其信贷产品创新力度仍有待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市场处于不均衡状态,放贷银行处在优势地位,难以避免按照利于银行标准来设计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另外,长沙银行由于研发费用、研发技术等因素限制,现阶段不能分别给不同层次的小微企业开发出适合的信贷产品,更不用说针对不同小微企业量身定做信贷产品。此外,面对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长沙银行可供选择的信贷产品依旧不足,再加上对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资金使用方向等方面的明确限制和要求,一些小微企业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信贷产品,不得已转向其他信贷金融机构,这也给长沙银行带来了部分损失。

2.专业化运营程度不高。长沙银行专业化运营程度不高体现在对小微企业市场划分不够细致和彻底、对区域内集群产业认识不足,无法辨别哪些客户群体现阶段的主要市场、哪些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市场。同时,长沙银行现阶段难以提供全面且专业化的服务,信贷部门缺乏专业性分工,为小微企业提供的个性化、综合化服务远远不够。再者,长沙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针对贷款500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的审批效率较低,依旧采用传统大型企业的授信方式和审批模式,这阻碍了长沙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

3.银企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资产规模小、信用抵押不足、业务风险大、缺乏信用担保等自身特性,难以向银行传递有效的信用信息。企业治理法人为取的银行信贷,虚造财物报表、?[瞒公司真实信息,导致长沙银行难以得知小微企业本身公司发展运营状况及真实财物状况。同时,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诚信体系、征信系统不完善,小微企业编造虚假信息得不到相应惩戒,银行也难以在政府机构处获得企业相关信息,进一步导致银企之间信息不透明。再者,银行内部基层行信息调查人员缺乏对信息的识别、加工和处理经验,银行信贷部门信息传导机制不成熟、信息传递技术仍有待加强等因素,也将导致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

4.信贷配套措施不健全。小微企业由于自身风险较高、缺乏抵押品、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长沙银行面临较高信贷风险。同时,银行内部缺乏健全的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进行分析和对冲的配套措施,阻碍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首先,银行缺乏专门为小微企业而设计的创新型抵押产品。目前,银行现有抵押制度建立在传统抵押方式上,规定的抵押财产类别较少、缺乏灵活性,使得小微企业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抵押财产类别。其次,银行间抵押评估机构缺乏灵活性。再者,银行内部征信体系不健全,没有依照银行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出相对成熟的信贷业务制度体系、机构建设和法律法规等,导致银行难以获得小微企业相关财物状况、经营状况等信息,即便获得信息,其真实性也有待再考量。

5.定价机制存在问题。长沙银行贷款定价模型设计中以减少风险、获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从而将放大某些潜在风险,也未将客户关系带来的影响考虑至模型当中,这说明模型设计还不够合理。目前长沙银行定价机制在紧急情况下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变更、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将导致长沙银行在商业银行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甚至被市场淘汰。同时,长沙银行贷款定价相关部门缺乏密切合作。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和相应监管制度,使得银行定价机制在其决策、制定、执行等流程中出现很多漏洞。信贷机制的制定仅由单一部门参与,使其缺少真实性和科学性。制定的价格也没有考虑其他部门特点及客观情况,再加上其他部门没有参与到价格的制定中,导致执行力度大打折扣,部门协作也无从谈起。

三、促进长沙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创新小微企业信贷产品。长沙银行主要依据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贷款额度、贷款时限、贷款流程等贷款融资层面出发,设计与创新出相关信贷产品。面对小微企业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长沙银行信贷业务应该把从单一化到为多元化、从点至面作为未来信贷业务创新及发展的重要中心点。同时,长沙银行应充分了解市场有效信息,对贷款者的需求偏好以及贷款风险做类别划分,据此不断创新出信贷产品,最大限额地满足小微企业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融资需求,促使银行信贷业务良好的发展。

2.优化小微企业信贷流程。长沙银行充分了解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实际需求,对现有资源配置进行整合,减少银企之间信贷成本,优化信贷业务处理过程中各项环节,从而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信贷流程。借鉴工厂信贷模式,细分小微企业信贷市场,针对性、高效率地展开信贷业务,是长沙银行优化小微企业信贷流程的基础。健全信贷业务配套机制,规范银行间各项管理制度,完善贷款流程岗位,实现信贷业务人员专业化分工,不断提高信贷资金质量。严格实行“随机滚动”信贷原则,防范私下人情关系或利益关系给银行带来隐患风险。加强贷后审查,健全小微企业风险监控系统、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小微企业询情程序。

3.加强银行与互联网机构的合作。长沙银行应接轨“互联网+”的发展新业态,加强与P2P平台的合作,通过网络电子化操作,办理传统的信贷业务,将信贷业务流程与互联网平台对接。客户可以通过网络信贷渠道,更加独立进行业务操作,解决由于时间与空间不便带来的问题,配合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设备,实现信贷业务跨区化办理。同时,银行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针对P2P平台进行的监管的规章制度,要求相关监督部门加强平台规范性管理,确保小微企业在互联网平台获得和给予的信息安全规范性,对信贷风险进行合理有效管控。

4.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为尽量降低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银行需要加强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首先,强化风险分散机制。银行聘用评价授信专业知识较强的专职人员实现银行授信工作独立化、简约化,聘请专职抵押物管理人员,规避风险。在小微企业驻派审批人员,加强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沟通。其次,建立全方位信息服务系统,降低因?y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贷风险,实现银企之间信息透明化、真实化。再者,利用“大数法则,价格覆盖风险”的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实现银行与小微企业间的风险对冲。

5.完善定价机制。长沙银行不断完善贷款定价基础支持系统,对贷款前充分了解小微企业相应的风险溢价,正确估算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实现小微企业贷款的合理定价。同时,长沙银行健全贷款定价模型设计机构,使其顺应小微企业需求变化,在第一时间开发设计适应不同小微企业需求的贷款定价模型,在小微企业信贷市场加速发展。此外,长沙银行完善各行贷款定价模型实施的保障措施,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相关部门形成密切高效合作,让优化升级的定价机制在实际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发挥最大效用。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普惠金融有效降低湖南省农户融资门槛研究”(15YBA194);湖南省教育厅项目“农村普惠金融减贫的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16C079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项目“湖南省农村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研究”(GLX17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普惠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G)SCX1610);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普惠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SCX1610);东方科技学院青年项目“湖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荷花,李明贤.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及其融资可获得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2)

[2] 肖沁林.长沙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1)

[3] 吴晓光.浅谈网络融资业务在我国的发展与监管[J].浙江金融,2011(6)

[4] 陈伟.论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J].特区经济,2014(1)

(作者单位:伍伶俐,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罗荷花,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作者简介:伍伶俐,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学生;通讯作者:罗荷花,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

上一篇:五一机关活动说明报告下一篇:捷联惯导系统静基座初始对准精度分析及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