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谐的现象

2024-04-28

不和谐的现象(通用9篇)

篇1:不和谐的现象

不和谐的社会现象文 / 莎桐

当今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从大的方面到小的生活方面,比比皆是。我想每个人心中都能列

举很多吧。



随便拿出几个例子:如山东大学的校门装修一下花了八千多万,这么豪华的大门能代表它的知识吗?能走进来的只是那些考上的,或有钱的、有势的人家子女。你说要是盖希望小学能盖多少?能解决多少穷人家的孩子上学问题?还有别的大学盖高尔伏球场,你说是让学

生消费来了,还是学知识来了?



还有一所医院,它本来不算大,病人也不太多,但当官的为了壮门面,花了多少钱,在万前面加百、加千谁也说不好了,把医院搞的跟大酒店似的。你象以前该有什么科室,该有什么设备都应有,这是正常的,可象宠物美容室就不该在这里吧,不伦不类的,后来听人家说,要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来看病,他们难免要抱着心爱的宠物来,所以说是为他们准备的。你说花那么多的钱搞装修,要是老百姓看病少拿钱,还有情可愿,可一些没必要的钱你还得拿呀,要不说现在有什么千万不要有病。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全套的医疗设施是该具备,但

没必要搞成宾馆似的,有那些钱不如为人们做的实事。



昨天在网上看了一篇新闻,山西一个有钱的人为儿子操办婚礼花了一千多万,看了这篇新闻不知别人有什么感受,反正我觉得震惊,花这么多钱办婚礼,要是拿出一百万只少能让几个重病人逃离死亡的边缘,一百万能使多少学生重返校园呀,钱是你的,你愿意怎么花,别人无法指责。



有的单位外表看起来漂亮壮观,可一走进去一些死角就全暴露眼中了,就象一个人穿着漂亮的外衣,家里却是一团糟,脏的无处下脚。做为一个单位它代表的是一个整体,还有一

个人同样从你身上看到你的全部生活,不管单位、个人都应表里如一。

还有在街上做小卖买的人,做出来的食物很诱人,可在看他的衣服、他的指甲,你就没

有食欲了,为什么不让自己干净的外表和美食相符呢?



还有那些走在大街上、穿着时髦的衣服,手里牵着、或抱着名贵狗的主人们,她们不管别人的卫生,只图自己方便,让狗随便大小便,这样的人外表在漂亮内心也是灰暗的,她们的做法和现在文明和谐社会是多么的不合谐呀。



其时象以上这样的社会现象比比皆是,数不胜数,现在到处都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我真

希望说的和做能统一起来,我文字的功底还不成熟,这种社会现象写的还不深刻

篇2:不和谐的现象

近期校园出现很多与中学生形象格格不入的不和谐现象,诸如:背单肩包、使用手机与电子产品、破坏公物、抽烟、晚自习逃课、上课睡觉、在校园内吃早饭、打架、不穿校服。这么多的不和谐因素扰乱着教学秩序,挑战着学生管理工作,掩埋着安全隐患,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各部门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整改,我综高二部王主任召开学工人员与班主任会议,共同讨论整改方案,集思广益,通过会议拟定如下整改方案。

一、单肩包

1.班主任进行教育引导

2.对有意见的学生班主任单独做思想工作

3.学工办人员进入各班逐个检查

4.对拒不改正者,班主任打电话请家长买个书包送来

二、手机、电子产品

1.班主任宣读学校的有关规定,对学生进行教育

2.学工办下发一份手机利弊,危害的材料,班主任带学生学习

3.各班主任拟定一份不使用手机倡议书,承诺书,要求学生签名

4.对拒不听劝者,没收手机,毕业返还

三、破坏公物

1.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把公共财物按责任区划分给每一位学生

3.班级自查一次公物损坏情况,如有损坏立即上报学工申请维修

4.对恶意破坏公物者要求原价赔偿

四、抽烟

1.班主任宣读校园九条禁令,对学生进行教育

2.一旦发现要立即处理,给予相关处分

3.对态度恶劣者应联系家长,带回家反省

五、晚自习逃课

1.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按程序请假

2.晚自习老师做好点名工作

3.值班人员检查核对

4.对逃课严重者应联系家长,必要时回家反省

六、上课睡觉

1.班主任对学生提要求,作教育

2.当堂的教师及时提醒

3.班主任多转班

4.值班人员巡视

5.嗜睡者班主任单独处理

七、在校园吃早饭

1.班主任对学生提要求:不准在校园吃早饭

2.班主任发现吃早饭的要严肃批评,不给笑脸,事后再教育

八、打架

1.班主任宣读校园九条禁令,对学生进行教育

2.解读打架赔偿制度

3.对打架者学工下发相关处分

4.情节严重者移交校学生处处理

5.拒不听劝者由家长领回家反省

九、校服

1.班主任对学生提要求,作教育

2.要求学生将校服放在抽屉,随用随穿

3.无校服者到学校购买

4.要求学生周一、二、三穿校服,频繁穿戴,以防丢失

篇3:不和谐的现象

新课程大力提倡“对话”课堂, 就是要强调教师应爱学生。尊重学生, 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而不能像过去那样, 教师高高在上, 学生对老师毕恭毕敬。教师要热爱学生, 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教师要以宽容的心去接纳、包含学生的错误。另外, 爱学生还应学会赞赏学生, 要赞赏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专长等, 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极其细微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课堂上要帮助他们树立对体育锻炼的信心和毅力, 使这些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对身体素质差点学生多一些鼓励及帮助。

二、制定和谐体育教学课堂计划

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教师应启发、引导, 使学生愉快的锻炼, 让学生树立学习为快, 锻炼为乐的动机, 乐意和教师一起参加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产生“我要练, 我能练好”的学习锻炼欲望和自信性。近些年来“音乐舞蹈进课堂”、“情境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我们体育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 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生事物所代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制定教学计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从学生出发。

三、要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贪玩是孩子们共有的天性, 但在他们玩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简单的体育运动, 如跑、跳、投等动作。此刻, 我们先不要去制止他们, 我们要做的是在体育课时, 再多进行或者穿插一些简单、基础、趣味性较强, 启发性强的体育游戏。这样, 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愉悦地, 有组织地探求知识的同时, 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持之以恒地学习, 培养学生们爱好体育运动的兴趣。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更重要是教学选材必须适当、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有了师生合作与默契, 同伴之间团结协作, 学生才真正做到生动活泼而有兴趣积极参与课堂中。

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体育教学课堂必备条件

在体育教学课堂中, 情绪低落过度兴奋往往导致伤害事故频频发生。所以教师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感情沟通, 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师生之间都不应将把不良的情绪带到教学课堂上, 教师要情绪高昂, 精神抖擞地走进课堂, 上好每一堂课, 让整堂体育课在沐浴和煦春风之中度过。课前教师一定要先检查自己的情绪, 发现情绪不好, 一定要及时去调整, 一定要理智地进行克服, 及时调整心态、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 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 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体育课上, 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组织形式, 不一定要一节课都要学生站得像军队的战士一样规规矩矩的, 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从事运动项目的潜力和参与运动的乐趣等, 学生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一旦和谐的气氛形成后, 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自我指向的学习、发挥学生个性的发展, 促进了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能力等诸方面和谐发展。

五、教师应让不同水平阶段学生领悟到快乐体育乐趣

学生的身体素质, 运动水平, 接受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应该以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 训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完成, 基础好的, 起点高些, 可以增加练习内容或练习难度, 基础差的, 可以适当减少练习内容或练习难度。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鼓励和赞扬的方式去激发他们完成动作, 缓慢增加练习次数, 让学生都领略到成功的愉快。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有吸引力的事情。同时, 实施快乐体育只有教师钻研教材, 探讨教材中的“天然乐趣”, 研究、提炼并利用这些“快乐”因素, 并使之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协调, 使教学充满乐趣, 使每位学生感受到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 感受到体育课堂是一个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生动活泼的乐园。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 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人格, 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过程, “要想做一名受欢迎的教师, 就是要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满怀真情地倾听他们的心声, 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充分地理解他们, 从而建立平等、民主、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享受到体育的快乐, 体验到学习中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 同时也能得到教师与同伴的激励、鞭策、感化、鼓舞, 在和谐的体育学习氛围中形成积极主动态度, 取得显著的教育, 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身体, 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六、布置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构建和谐体育课堂的必要条件

影响教学的因素很多, 这里讲的是最基本的要素, 其中场地整洁优美, 能给人以美感, 使人心情愉快, 增强学习的欲望。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场地安全实施, 上好一堂体育课, 最重要的就是安全, 纪律是安全的前提, 抓好纪律是促进安全的保障, 所以纪律要求也要常常提起, 作为体育教师,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精心设计整堂课教学内容极其重要, 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和谐的体育课堂中。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方法, 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有十分重要意义。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也不需要站在学生的面前发号施令, 而是与学生平等的讨论问题, 进行交流, 课堂必将出现和谐、自然、默契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天宝, 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8-01

[2]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篇4:课堂教学不和谐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和谐 教学方式 成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现象呈现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观摩了几堂课,现将其中几个片段呈现如下:

【案例一】作文课上,教师和学生玩一个品尝饮料的游戏,他想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明白“三思而后行”的道理,以及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教者首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然后取出一瓶集酸甜苦辣咸为一体的怪味汤,称这便是新型饮料——可乐的弟弟,暂时取名“可喜”!接着为表示诚意自己先品尝了,学生顿时被 “饮料”吸引了。这时,教师宣布了全班学生在品尝时的纪律,其中有一条:在老师没有说开始品尝之前不可以先喝饮料,否则将从游戏中驱逐出局,站到旁边去。在学生明确这些纪律之后老师便开始分“饮料”了,可就在此时,有一名学生大声汇报:“老师,阳阳同学偷吃了!”这个小插曲,成了其乐融融的活动作文课上不和谐的音符。

【案例二】某老师教《落花生》一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就转入文本对话,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10自然段和12自然段“父亲”说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按照课后习题的要求,老师在这里设置了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的环节。全班50多名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由小组长组织讨论。老师要求:人人都要发言,再把说得好的推荐到全班交流。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搬凳子的,挪桌子的,争先后顺序的,好不容易才进入主题。讨论十分热烈。由落花生的特点想到做人的道理——这样的话题似乎人人都有话说。正说在兴头上,忽然老师一声命令:“停下!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学生愕然,一脸的无奈。有一胆大的学生报告老师说:“老师,我们还没有说完呢!”

【案例三】一位老师在教学《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时,他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说说你心中的敬佩、同情、憎恨等感受。他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结果同学们回答的几乎和老师预设好的一样,无非就是非常佩服孙悟空,他火眼金睛,神通广大,降妖除魔。或者是非常同情唐僧,他虽然善良,但是不能识别妖怪,因此错怪了孙悟空。可是有个学生却说:“我非常敬佩白骨精,因为她一次次失败,没有被困难吓倒,继续努力,不泄气。”老师马上不高兴了,脸上的笑意没了,还嘟囔一句:“胡扯!”

案例剖析

1)教学民主虚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的双方都应积极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应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现在“服务”两个字上,即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新知搞好导学服务。因学而教,顺学而导,从这一理念出发,教师应“配合”学生才对。从第一个案例中,我们发现教者要求学生的“配合”,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忽视了他们的好奇心。之前的品尝纪律中“驱逐出局”,是对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的一种漠视,它不仅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会使学生与老师产生心理隔阂,引发课堂教学中不和谐的因素。

2)教学活动外化。在上面第二个案例中,教学设计虽合理,但教学时间不充足,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偷工减料”,这是我们语文课屡见不鲜的问题。我们不能将合作教学这一活动形式外化。老师也许不以为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教学进度,只好在时间上打折扣。但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学生心里会怎么想呢?他或许会想:怎么刚轮到我这里就不说了呢?老师不是说“人人都要发言”的吗?他也许为失去了这次发言的机会懊悔不已,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发言可以拿到班上去交流,他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可是,这样的机会的确是太少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教育思想上。我们为什么要教?我们为谁而教?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操作起来就很难呢?如果我们把预设的教学进度退一步,5分钟不行,10分钟;10分钟不行,再加5分钟,让每个学生把话讲完,这样行不行呢?我看还是可以的。分组讨论也好,让学生读书也好,就是要把每一步走实在,不走过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无论在哪里上课,无论是阅读指导课,还是习作指导课,为什么给我们的印象那么深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过程扎实。

3)教学生成弱化。精心的预设意味着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的“生成”。当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有着自己的内在价值取向:贪婪狡诈、诡计多端的人是没有好下场。面对学生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独特体验(我认为白骨精很聪明之类的想法……),教师不应该为了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马上否定这种观点。其实,对于学生这种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生成,不妨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或者你们认为他说得对吗?通过争论辩错的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价值轨道。

有效对策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课堂就是要追求自然、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自由、自主、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创设一个动态、活生生的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交流、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园地。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强有力的催化剂,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和谐健康的关系,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把爱心奉献给学生,把微笑带给学生,把耐心留给学生;要置身于学生之中,要有童趣、童心、童智,要善于激发、赏识和鼓励学生,要和学生一起玩、一起游戏、一起交流、一起参与、一起体验。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弥漫在课堂上,学生的人格就会在宽松亲切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学生的思想也会在朋友式的切磋中日臻完善,学生充分享受着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温馨。

2)注重和谐的教学方式,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十多岁的孩子,如果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不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征,把教学内容提升过高过深,这样的教学内容就会失去师生的共鸣,即使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无法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无法形成教与学的和谐,根本谈不上和谐课堂,更不要说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恐怕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所以教师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设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要让学生有话说。

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有整合好的教学内容,没有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没有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不和谐,课堂气氛似死水一般,那么要构建和谐的课堂就是一句空话,无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南宋时期的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能成。”所以教师应重视教法研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法,求得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同一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同一教学方法也可以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服务,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3)力求和谐的课堂生成,预设通常指的是课前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只有做好预设,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但在授课过程中由于互动会出现随机生成的课堂新资源,它的出现对课堂教学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尤其对教师的教学预设有一定的“干扰”,如果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预设的顺利完成,而忽视这些生成课堂资源,让这些倏忽即逝的生成课堂资源流失,那么只能导致教学越来越机械、沉闷、程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或者教师缺乏对生成课堂资源捕捉、鉴别、重组的能力,缺乏随机导拨、富有灵性的召唤,造成学生无序的“盲动”,学生牵着老师走,这也是无效的课。其实课程预设与课程生成这两个要素是互相制約,相辅相成。课程预设有导向作用,但它服务于课程生成,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的课才是有活力的课,才是和谐的课,否则就是僵死的课。

篇5:市化中的贫困现象与和谐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世界银行组织的报告,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由1980年的20%发展到了2002年的38%。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一倍。然而与中国城市化进程同样表现突出的另一个现象是城市贫困。根据2003年《中国人口

与劳动问题报告》,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现象已经从1990年的1.3百万人发展到了19.3百万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引来了一些人的忧虑:中国城市的贫困现象会不会因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而变得越来越严重?

(一)著名的世界人口贫困研究专家马丁?罗维利恩,根据39个国家数据的交叉分析,以及印度人口在时间序列上的资料,将城市贫困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模式化的计算,并将其反映在提交给世界银行组织的调查分析报告中。罗维昨恩指出:“在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农村的贫困发生率都是较高的。并且由于总人口的多数仍然居住在农村,所以城市的贫困人口低于平均水平,为30%。但是,也象众所周知的那样,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城市化速度也相当快。……当城市人口按预期的那样在2020年达到52%(联合国1996年预测)时,城市的贫困人口将达到40%。当城市人口达到2035年的61%时,城市贫困人口总数将达到50%。”

2001年联合国人居署发布了城市资源报告的“城市指标分析”,该指标分析的根据是全世界不同国家237个城市的调查资料,以及117个城市提供的贫困相关资料。报告显示:东亚城市贫困家庭五年间从占家庭总数的4.7%增加到了8.7%。东非地区贫困现象更进一步加重,从43.7%增长到了59.7%,北非从7.8%增长到了11.8%。而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相对地表现出快速的增长特征。亚洲城市人口从1990年的44.8%发展到了2000年的48.1%,非洲则从8.6%发展到了10.3%。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当然不能说城市贫困完全是城市化造成的,但却说明城市化是城市贫困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城市化与城市贫困的关系是密切的。

(二)首先,从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来看,城市贫困的输入现象是很突出的。中国的城乡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别,城市无论在经济来源与生活水准上都与乡村有着较大区别。而现代化的进程,无疑使城乡的这一差距进一步表现出来。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的农村贫困线标准是每人每年635元,而一般城市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约为每人每年1.800元。这个标准与城乡消费差距相吻合。同时,由于中国农业生产产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只占gdp总值的15.2%,而农业劳动力却占到了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0%,从而导致农业劳动人口的过剩。经济上的差距加上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构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势差。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全国有迁移人口超过1.25亿人,其中省内迁移为9146万人,跨省迁移为3.314万人。在省内迁移人口中,52%为农村到城市的移民;在跨省迁移人口中,78%为农村到城市的移民。流动到城市的农村人口由于固有的农村生活背景、受教育水平、技能等的限制,很多人虽然生活有一定的改善,但并没有真正摆脱贫困。

其次,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现象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加,它是造成城市贫困的另一个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2000年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已达70.15%。而与此同时,未就业劳动力人口却不断增加。未就业劳动力人口,对城市就业岗位本来就构成巨大的压力,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入,无疑使这一压力变得更大。中国城市中失业与下岗人数的增长,应当说与此有很大关联。

篇6:不文明现象的作文

首先,名胜题字是文明的象征。山川河流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先天至宝”,文明古迹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成果留存,是人类文明的印记。人类文明是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了解自然、顺应自然、小范围改造自然的,从而使自己的文明得到提高、得到发展。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里面记述了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一些感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幽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由此可见,记游是人们抒写征服自然的豪情。这种记游,只为人类所有,是人类文明的特证。若狗猴之类,仅能以屎尿留置作为记念!

其次,也是古代人发表诗词的主要方法之一。比如唐人发表诗作,主要有呈示寄赠、投诸名流、即席赋诗、墙壁题诗、诗板题诗、书画题诗等等。在唐朝,佳作如云。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开场所的墙壁、柱子,都是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骆宾王《在狱咏蝉》。白居易在《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唐代诗人也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发表”新作。据记载,饶州干越亭上的题诗多达上百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崔颢的《黄鹤楼》就发表在黄鹤楼这座名楼上。诗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据说,诗仙李白登临此楼,看到了这首诗,佩服的不得了,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仅唐朝,就是到了宋朝大文豪也不文明,也喜欢在名胜古迹乱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就是如此诞生的。

除此之外,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才子佳人在名胜古迹题诗唱和的描写。大家可否记得,《水浒传》中宋江题反诗的那节,简直写的惟妙惟肖: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是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陆游与唐婉唱和的《钗头凤》,哀怨凄清,催人泪下。

篇7: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作文)

古代有句话是这样的:“百善孝为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极其重看“孝”这个字。

在中国,不仅仅只有古代重看“孝”这个字,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尊老爱幼”中的“尊老”也是在大力提倡一个“孝”字。赡养老人,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中国年轻人的美德。可见,“孝”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每个老年人都期望自己能有一个幸福安宁的晚年,然而在生活当中,一些子女有能力不愿赡养老人,而拒绝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曾有老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儿子?不孝子即便是生满祠堂都是没用的!”

每次我去公园里烧烤,都会看到有些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拿着一个大袋子在烧烤场那来回走动,每天就在那烧烤场里走啊走啊,为的就是能见到一个瓶子、罐子或者一些塑料杯子、朔料碗,这些都是我们用过的,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垃圾,但对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来说,那些我们认为是垃圾的瓶瓶罐罐和朔料都是他们的宝啊,他们没有儿女赡养他们,每天只能靠拣些垃圾去卖,来维持他们的生活。看他们身上穿的衣服,破破旧旧的,还能看见一些补了再补的补丁。有些老奶奶累得都弯下了腰,可是为了生活,还是每天都得到那里去捡垃圾去卖,这样才能勉强维持他们的生活。那些老人们多可怜啊!他们并不是没有儿女,而是他们的儿女们都不愿意赡养他们,有的老人甚至有五六个儿女,而且那五六个儿女的生活都过得还不赖,但就是觉得老人麻烦,不愿意花这个钱和这些心机,把老人像足球那样提来踢去,一个都不愿意赡养老人,那些老人可是他们的父母啊!因为觉得父母没有用了,就都不愿赡养他们。这些老人多可怜啊!用了这么多的心血养大的儿女们都不愿意赡养自己,真是白养了。

我觉得赡养老人当然是做子女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然,做儿女的也有生活条件贫富差异的,除了病痛开支较大之外,老人日常的生活所需的,恐怕没有哪个四肢健全的儿女负担不起的吧?再穷再困难,也不至于每月数十元的开支都无法拿得出来吧?就算是电视上播出的案例,好像没有一个儿女的生活是揭不开锅的那种。怎么就让老人无家可归?难以生活呢?无法理解!他们就没有想过,他们现在这样不赡养老人,他们的小孩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就这样给他们的孩子做榜样?难道他们就不怕到他们变老之后,他们也将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没有子女赡养他们,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只能靠捡垃圾去卖来维持生活?我相信他们也将会变成他们父母那样没有子女赡养他们,因为他们已经给他们的子女做了这样不像样的“榜样”!

有些人更是可恶,竟然用“老人分的财产不公平”这样的借口来推脱赡养老人的责任。难道钱是万能的吗!钱能买来他们的父母吗!能买来小时候父母对他们的照顾和培养吗!能买来父母对他们的爱吗!用这样的烂借口来推脱自己生来就应该接受的责任,我觉得那些人真是无可理喻。父母给了他们活生生的一条生命,就已经是对他们最大的赐予了,更别说他们的父母是如何含辛茹苦将他们养育成人了,他们的父母付出了多少啊!他们就为了老人的一点钱而翻脸不认人,这是多大的恶行啊!

我觉得,钱不是万能的,不能保证人幸福。老人们年轻时多么关心和爱他们的子女们,所以,年轻人还是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父母,在经济上和精神上支持他们,让他们好好生活,快乐的生活。以我的看法,算是最基本的回报他们给子女的爱,晚辈们也要好好赡养老人,不能逃避这样基本的责任。

篇8:不和谐的现象

关键词:“导”,“学”,不和谐,“三步导学和谐发展”,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开放教育“导”与“学”的不和谐现象

1982年初, 钱梦龙先生首先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并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推广应用。他提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作为学习的主人, 发现并探求新知, 是一种“学”的行为;而教师则应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应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所有的教学活动, 并肩负着引导、指点和熏陶学生的重任, 是一种“导”的行为。反思多年以来的开放教育面授教学活动, 笔者认为在教师与学生的“导”、“学”之间仍存在着诸多的不和谐的现象。

(一) 教师方面

导学教师在开放教育的面授过程中尚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方法问题。

1. 面授内容过于全面

目前, 多数教师的开放教育面授教学仍跟普通本专科教学一样, 几乎按大纲内容完整地讲授课本系统知识, 还是侧重于面面俱到。无法做到专门针对大纲中的重点精讲多练, 围绕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的答疑解惑、归纳总结。

2. 强调教师中心地位

还有部分教师在进行面授教学时主要从自身角度出发, 忽略了成人学习的特点、需求和心理偏好, 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而学生基本处于消极被动地学习状态。上课时重讲解轻练习, 仍是传统的满堂灌, 信息量大, 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及饱和度, 且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 学习热情不高现象。

3. 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多数教师在面授过程中教学形式单一, 很少开展分工合作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 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也不重视网上互动教学, 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 没有突出体现开放教育教学的优势。

4. 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在面授教学中, 目前很多教师仍主要运用教材和辅导资料等印刷材料, 忽略了对多种学习媒体的运用, 如:音像教材 (导学录音、电视精讲) 、计算机辅助课件等。

5. 教学进度过于随意

一些教师在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很少制定教学计划, 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 致使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的随意性较大, 计划失控。常常出现前松后紧, 考前匆忙赶进度的情况, 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原因主要还是:

第一, 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业务素质较低。

第二, 由于教师资源有限, 一些开放教育的辅导教师多为外聘, 其对于开放教育教学的特点和现有教学模式的应用了解还不够, 再加上授课的责任心及备课讲授态度也有所欠缺。

第三, 一些教师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习惯性的局限于原有教学模式, 很难进步。

(二) 学生方面

1. 专业水平差异过大

成人在职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基础参差不齐, 专业水平差异大的情况, 而且对他们对待同一问题的看法往往很难统一, 从而给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

2. 缺乏约束自由放任

一些成人学生由于自身学历较低, 同时又缺乏对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了解以及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 再加上受到社会上一些针对高校师生关系的负面报道影响, 使得他们在尊师重道、课堂秩序等方面表现出缺乏约束、自由放任的特点。

3. 学习认识存在偏差

由于很多成人学生对开放教育学习观念和自主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 致使他们在学习上, 总是强调“两忙一难”, 即家庭忙、事业忙、学习难。而他们所强调的学习, 更多的情况下是为了应付考试, 或是拿学历、晋职称等行为的无奈之举。

4. 自身优点无法体现

开放教育的学生虽然专业基础较差, 但是作为成人在职学生, 他们都有着较强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但在传统面授教学法下, 无论是“满堂问”亦或是“满堂灌”, 都让他们自身的优点无法得以有效体现, 也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就在于,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始终是课堂上的主角, 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权威, 主宰着课堂教学。而学生反而成了教学活动的配角, 学得好的是主要配角, 此外的大多数学生则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 亦或是观众、听众乃至过客, 这样下去长此以往, 一些原本愿意学习的学生, 也会因此而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存在于“导、学”之间的症结所在, 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我们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三步导学和谐发展”教学模式的提出

笔者在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专业《会计案例研究》教学中曾尝试应用“五步导学法”教学模式, 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并在此基础上, 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探索, 提出了全新的“三步导学和谐发展”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我们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 有效的改善了传统教学中一些弊端, 但在实施中也应注意“主”、“次”, 要有“主体”和“客体”之分, 以及“主动”及“被动”的区别。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 “教学应当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也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 矛盾或体现在教师或体现于学生。具体来看, “教”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客体则是学生, 学生发挥能动作用。而从另一方面看, “学”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客体则是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施加影响。综合来看, “教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既相互依存, 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体框架是:“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三个过程。其中的“导、学”活动始终交替开展, “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三个过程也是相互配合、不断变化的。它不但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与融洽, 又强调“导学”活动的动态和发展。

三、开放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程序

开放教育学习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集网上资源学习, 互动小组学习, 面授指导学习等现代教学手段于一体。这样就减少了常规面授课系统讲授的时间, 增加了学生在网上学习、交流讨论的时间,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自由自主学习, 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这些学习任务的完成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而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新的“三步导学和谐发展”模式,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程序进行:

(一) 诱导试学

1. 教师在课前适当诱导

教师需要在导入新课前做好预习和引导工作。第一:可以先将预习资料放在学生论坛中或上传至QQ群里,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概念地图或思维导图;二是电大的网络资源;三是补充一些基础知识;四是相关的案例;五是提出的思考题, 诱发学生对新课的探究兴趣。第二: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与学生的基础差异, 分别建议试学范围, 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试学。第三:可以通过个别谈话、上网交流、试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了解, 便于以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2. 学生尝试自学

学生应随时上网了解学习要求, 并根据教师的学习建议开展试学活动, 学习相关资源, 并做到自问自查、自渎自悟, 对于学习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随时记录下来, 留待面授时师生之间合作探究。学生的这种课前试学活动,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讲学生听, 先教后学, 先讲后练的方式, 为学生提前布置了任务, 创造了独立、自主的良好学习氛围, 同时又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二) 引导探学

1. 教师课上引导

教师在上面授课前, 应根据了解的学生试学情况以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首先针对先前的教学设计做适当的调整。接着对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总结归纳, 可以将其作为下一步学生探究的任务目标, 在课上提出。并围绕着这些问题讲解知识点, 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点拨、抛砖引玉, 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完成其能力的全面发展, 以期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 学生合作探学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在课上进行探学时, 应当首先建立学习小组, 并根据课上分到的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分工合作共同研究探讨。此时探究的方法可以有择多种, 如: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间质疑解疑;每组相同的问题深入研究或把问题分解到各组突破解决等。教师在引导学生探学过程中还应当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记录, 例如:可以设计团队学习记录表, 将小组成员的分工完成情况以及团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经验、体会、成绩等记录下来。

(三) 开导活学

1. 教师开导拓展

在这一阶段, 要求教师在面授教学过程后, 首先应针对学生在上述两个阶段的学习过程进行相应的评价;其次就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惑, 并将课程中的一些重难点、关键点进行必要的总结归纳, 形成灵活的学习方法, 最后布置练习和作业。这里要注意的是:作业应体现实践性的特点, 帮助学生开拓思维, 引导他们形成灵活的学习方法,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目的。在这里我们还可以设计学生作业情况评价表, 对学生完成作业中的资料搜集情况、小组合作情况以及个人的体会等方面进行了解并客观予以评价, 作为学生期末成绩依据。

2. 学生活学活用

学生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学习, 广泛涉猎, 深入研究, 有计划地小组讨论和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等活动, 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此时则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学习的渠道, 完成实践性作业, 从而达到循序渐进掌握课本知识, 逐步提高能力素养的目标。并总结归纳形成灵活的学习思路, 培养自身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形成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个性, 最终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8) :24.

[2]李文光,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9—22.

[3]黎加厚.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8—9) .

篇9:谈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些不和谐现象

关键词:家庭教育 方法 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孩子的启蒙教师并不是幼儿园的教师,更不是小学里的教师,而是孩子的家长,所以家长的自身行为及对孩子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笔者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现象令人担忧的现象。

一、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双休日,笔者到学生家去家访,很远就听到从屋里传出一阵搓麻将的声音。一进门,就看见学生家长在搓麻将,而学生正在屋子一角的一张椅子上做作业。

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一张做功课的书桌,一些学习资料和其他书籍,这是一个学生在家学习最起码的条件。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集中思想思考。嘈杂的环境只能使学生分散注意力,对学生的学习百弊而无一利。一张做功课的书桌,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自己的小天地,同时可以便于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一些学习资料和其他书籍,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二、形形式式的陪读

灯光下,学生坐在桌前低着头做作业,劳累了一天的父母陪伴在一边,使劲地瞪着双眼,还不时训斥道:“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写的是什么字?擦掉重写!”这幕“人盯人”的伴读场景,已成为普遍现象。学生提心吊胆、神不守舍地学习,是永远培养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的。

也有家长正好相反,孩子要做作业了,他们马上整理好桌子、摆好椅子。文具、书籍、资料一律无须孩子动手、烦神。他们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见机适时地送来吃的、喝的。殊不知恰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养尊处优和懒惰。有的家长一见孩子完不成作业而停笔思考,就舍不得让其动脑筋,而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孩子真是来得全不费功夫,但这又如何能培养他们的思考习惯与能力呢。有的陪读家长自身文化不高,却也热情地“辅导”孩子,这种热情可嘉,却给孩子造成学习的混乱和错误。

本来,作为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动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督促孩子按时、保质地完成有关作业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用上述种种方式陪读,不利于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增加了孩子的依赖性,影响上进心的形成;孩子不会产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忙于接送、累于接送

如果在放学时间你走在大街上看到前面挤满黑压压的人群,你可别以为是在卖什么便宜的商品或是出什么交通事故了,那里肯定有一所小学。一到放学时间,学校门口就会出现接送孩子者的“长龙”。人们在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娇贵了”。殊不知孩子的娇贵是父母培养出来的。

笔者有一位朋友,他女儿在读小学时家离学校比较远,除坐公交车外,还得走一段路。笔者的这位朋友在女儿刚上学那几天陪她一起坐公交,当女儿知道该在哪里坐车、坐几路车之后,他就让女儿独自一人上学、回家。除了二年级时一次上公交摔过一跤的小意外,再也没发生过任何事。现在问起这位朋友,当时发生那次小意外后有没有想过要接送孩子,他总是说:“没有,从来没有过。小孩子嘛,不受一点苦怎么行呢。”

毫无疑问,让孩子自己上学、回家是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极好机会。

四、只抓智育、忽视德育

现在有些家长单纯抓子女的智育,忽视德育。他们“循循善诱”地告诉子女“现在吃点苦,等考上大学就什么都好了”“现在一定要把书读好,将来中考、高考缺一分就要多出好几千块钱呢”。

他们关心的是分数,而很少教育子女如何做人。这种单纯追求分数的做法,对孩子的成才是相当有害的。形成正确人生观,实现人生价值没有“才”不行,但只有“才”没有“德”也不行。我们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要“才”不要“德”是不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的,也不利于增强人的创造能力。

五、教育方法不当

有些家长虽然也重视家庭教育,也希望子女尽快成才,但却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他们当中存在两种有害无益的教育方法:要么溺爱、迁就、袒护、放纵,要么简单、粗暴、施以拳头或棍棒。

前者,孩子在家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稍有不顺心,家里人人都是他的出气筒,成了小皇帝。但他在外或长大以后会怎样呢,结果可想而知。打个比方吧,这样的孩子就像是一只蜘蛛,在网上可以为所欲为、叱咤风云,一旦失去了网,就无能为力了。

后者,在家一直被冷落或者呵斥,甚至是拳打脚踢。所以,他就畏惧、退缩,做出任何有背于父母的事。父母也就自认为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其实不然。这样的小孩就像是一只久困于笼中的小鸟,放出去后不会自己觅食。

这两种教育都是失败的,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同时,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水平,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氛围,为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旸.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家庭文化功能的社会意义论析[J].理论月刊,2012(6).

[2]姚郁卉.批判继承传统伦理全面发展家庭美德——“第四届两岸伦理学术研讨会”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5(1).

[3]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4]汪璇.当前家庭面临的挑战与构建和谐家庭的政策路径[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上一篇:带木的成语下一篇:幼儿自主游戏观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