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初二语文说课稿

2024-05-08

《满井游记》初二语文说课稿(通用12篇)

篇1:《满井游记》初二语文说课稿

《满井游记》初二语文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写景特点;

3、学习赏景技巧。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培养自身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比较阅读法、品味鉴赏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附简案)。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五一”出游经历导入。

2、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创作主张。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4、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翻译,教师巡视并指导。

5、教师讲解其中重点字词,例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6、理清文章整体脉络,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篇2:《满井游记》初二语文说课稿

各位老师早上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满井游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满井游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于1599年在京任职国子监助教时通过描绘北京近郊满井一带初春的美好景色来抒发作者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寄情于山石草木的记游小品。

2.学情分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和欣赏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且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散文和审美的能力。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自学能力。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5.教 具:录音机 6.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是为有效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情况和本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教法确定如下:

(1).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

(2).探究法(教师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并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和交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共同提高)

2.“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1 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因此,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圈点勾画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2).讨论法(充分讨论,互相启迪,突破难点,突出重点。)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运用知识。)

(3).诵读法(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三、说教学过程

《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因此教学本课我主要通过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跟袁宏道同时代的张岱说:古人写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也就是说:古人写山水文章最好的是郦道元,其次是柳宗元,与他同时代的就是袁宏道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袁宏道的代表作《满井游记》。

(设计意图:引用张岱对袁宏道的赞美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很快地带入课堂。)

环节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设计意图:古文及内容都距我们比较遥远,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轻松的领悟文章的主旨。

环节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而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词并试着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读后的感受。(设计意图:自由交流读后感受是一个比较有弹性的环节,既能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又能掌握学生不懂的地方。)

3.展示字词,全班共同学习,积累整合文言知识。

① 生字注音;② 实词;③ 虚词 4.预设难句翻译:

(设计意图: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障碍,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5.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思考文章3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创造行为,应当遵循阅读规律,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2 悟。)

环节

(四):合作研究探讨,突出难点。

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讨论以下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这9个小问题是:

①.第一自然段描绘的是城中“余寒”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不在满井,能否把第一自然段删去?②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对满井之游进行描写?(板书:景、人、物)③ 请同学们分别勾画出这三个方面的相关语句。④ 作者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景”?(板书:春水之美、春山之媚、杨柳之柔、麦田之青)⑤ 文中作者写“人”虽聊聊数语,却颇为传神,描写了哪几个画面?(板书: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妆而蹇者)⑥ “物”包括哪些?(曝沙之鸟、呷浪之鳞)⑦.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使文章精美丰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充分发挥想象。本文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呢?⑧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作者以议论作结,表明自己寄情山水的兴趣。⑨快速阅读课文。并请同学们画出抒发作者心情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如脱笼之鹄的无比欣喜的感情,曲折的表现了作者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于山水的情怀。(板书:心情:抑郁、烦躁——轻松愉快——感叹赞美)

(设计意图:这9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活跃气氛,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学习方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大大加深,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在赏析过程中,以不同方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环节

(五): 全课小结

以体会作者的情感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熏陶。

语文《满井游记》说课稿

说课教师:杨永双

篇3:初二下册《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难点、重点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难点、重点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则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lie4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D. 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喜悦(板书)

E.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同桌讨论)

讨论明确: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

(二)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

五、课堂测试(出示小黑板)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砾)波色(乍)明 清(澈)见底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泉而(茗)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判断)

(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察觉啊。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感到自由畅快。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景物 特点 心情

柳枝 柔软

麦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

土 微润

水 水光明丽

山 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喜悦

鱼鸟 悠闲自在

游人 欢悦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则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lie4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D. 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喜悦(板书)

E.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同桌讨论)

讨论明确: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

(二)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

五、课堂测试(出示小黑板)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砾)波色(乍)明 清(澈)见底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泉而(茗)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判断)

(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察觉啊。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感到自由畅快。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景物 特点 心情

柳枝 柔软

麦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

土 微润 水 水光明丽

山 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喜悦

鱼鸟 悠闲自在

篇4:初二语文《春酒》说课稿

1. 教材内容

《春酒》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课文涉及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妙趣横生的民间奇人轶事。《春酒》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由于本文文字浅显,又是一篇自读课,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要求和初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的现状,我觉得应该重在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理解上。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说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情来确立教学重难点,从而保障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学生自主性的激发。

本文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学生得出浅层次的感知很容易,因此,我觉得重点应该落实到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上。而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民风美、人情美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它定为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因此,我采用问题探究法和自主交流合作。

三.说学法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这个建构生成的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以往的散文学习,特别是上一课《端午的鸭蛋》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赏析散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如品味语言等。所以,学法上我倡导“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在三个环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提出要求,适时点拨,合理评价。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活跃气氛

让学生畅谈过新年的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过渡到琦君的故乡,人们是怎么过新年的?

(投影---琦君照片、简介。 板书)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位朗读水平好的同学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

2.思考:

1文题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用文中的话回答。(旨在○

找出中心句)

2围绕“家乡的味道”,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旨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

3这几件事,○作者为什么离开家乡那么多年仍念念不忘?(旨在过渡到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的描写)

3.找出具体表现家乡风土美、人情美的语句来读一读,品一品。

(三)研读赏析 品味细节

由于不少学生对细节这个概念还不是很熟悉,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他认为最有情趣,最有意思或者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请前后座同学,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按照涉及人物归类来检验合作交流成果。整个过程穿插朗读指导和点拨。如:“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又如:“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和象猪一样象气球一样比较),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 最后点出细节描写的定义和作用。

(课标强调阅读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四)小结及作业

一杯春酒,醉了母亲,醉了我,醉了无数读者的心,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飞向自己记忆中美好的快乐之乡。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美好的回忆吧。

五.说板书设计

篇5:初二语文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二)预设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赏析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自主互助探究的教学方法,另外课堂中我还将运用激趣导入法,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借助多媒体视频再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课题。运用小组竞赛法,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另外还运用多媒体辅助法,主持人接说法等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本文。

三、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

字障碍。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江大潮今昔的壮观景象,创设情境,借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看后顺势追问:“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到底一番怎样的景象?南宋文学家周密又是用怎样细腻的笔触再现这一奇观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引导学生朗读:朗读分三步: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

2、读中问:朗读中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疑问,做好标记。

3、读中答: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深入领悟: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小组中解答前面出现的疑难问题。

2、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3、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诵读一下试做简要的赏析。这三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

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四)延伸阅读:感受诗中的潮之美:

潮之美不仅体现在作家周密的笔下,它也多次出现在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妙笔之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请大声朗读下面的诗句。(多媒体展示)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王在晋: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淘沙》

李白: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横江词》

徐凝: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观浙江涛》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毛泽东《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五)课堂演练:

提示:下面这段文字也是写观潮的,请你一边读一边将划线的词语换成文言词语(在课文里找)。读完后拿它跟课文作一比较,看课文中哪些语句属于夸张性的描写,把它摘出来。

我站在塘基上,等待着潮来。不久(),从远方传来了雷鸣似的响声(),大家都伸长脖子向海门望去。

潮果然来了,最初只像一条白线(),从远处慢慢而来,越近越快,声势异常雄伟壮阔()。忽然()风驰电掣似地从塘基下奔过,高不过几尺,形状好像釜里想沸的水。奔驰过后,江水增高了,颜色也变得异常的浑浊。

课文里属于夸张性的描写的语句有:

目的在赏析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借助比喻夸张等再现潮之美。

七、作业:(请选择一个完成。)

1、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将课后习题三《酒泉子》这首词中描写的内容展开,不限字数。

提示:词的上阕写观潮,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观潮,写到了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写弄潮儿的表演,写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所以在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要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篇6:《满井游记》初二语文说课稿

(一)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均是大家之作。它们或是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列夫·托尔斯泰》是本单元的第四篇文章,作者用他有力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悉心品味,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面对世界级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他们的知识面是比较窄的,本篇课文尽管只是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但文中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内涵十分丰富,如果仅仅拘泥课文本身,有些地方学生就难以理解。因此,我会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为学习本文做好准备。

(3) 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 1、积累重点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2、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刻画,体会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和课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综合考虑,我认为1、2两项更适合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任务3侧重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其更适合作为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任务4的确立,意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我认为它更适合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当然,目标在完成时是难易不同,各有侧重的,因此,我又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刻画,体会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和课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二) 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1)教法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灵活运用,朗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感悟法等教法。(2)学法指导,为了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我会指导学生运用朗读理解法、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学法,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品味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以“读”为线索,通过初读、理读、析读、品读以及作业设计这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教学。 首先,初读。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第二个环节,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让学生带着兴趣?) ,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自行朗读课文,并思考老师设计的问题。第三个环节,析读——品析读真情(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通过第二第三环节的学习主要完成目标二和目标三。第四个环节,品读——深层感悟品内涵 。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深思其思想内涵,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我会做出总结 。最后,是作业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课下求知的自觉性和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1.学习本文人物外貌的描写方法,描写一位对你产生重要影响的人,200字左右。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托尔斯泰》,有计划地阅读“托翁”的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 我期望通过这样的作业,密切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从而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四)板书设计

篇7:语文 -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环境下作者的两种不同心情;做一名有心人、有情人、细心人,深入大自然,采撷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感受它细微的、无穷的变化。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先写北国早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没有春的气息,彩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描写下文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第二部分先总写满井春景(廿二十……若脱笼之鹄)。“天稍和”与上文“余寒犹厉”呼应,天气变化,心绪也随之解冻。高柳、膏土与上文“飞沙走砾”呼应;“空调”、“脱笼之鹄”与上文“局促一室”、“不得出”呼应,融融春意已可感悟,心情愉悦可想而知。接着作者又详细描写了春景,逐层写出郊外早春景色的迷人(于时冰皮解……麦田寸许)。首写春水:如镜出匣;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罢;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一连串的比喻,形神俱似,春景中融入了感情色彩。继而作者由景及人,绘出一幅早春郊游图(游人虽未盛……汗出使背)。泉而茗者,清雅悠闲;而歌者,豪爽痛快;红装而蹇者,从容舒适。男男女女,形态各异,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再次作者写陆上和水中的动物,表达在春日的心旷神怡(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曝沙之鸟,安适恬静;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最后作者归结自己的感受,寄托追求(始知郊田……宋之知也)。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结出“郊田之外未站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感受,也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山川草木的游洒情怀。

第三部分作者明确表露了自己寄情山水、厌弃官场俗务的感受,并表示今后的出外游玩日程从今日开始,因此写游记来纪念此事。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和文章.写作的时间。

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本文写了不同的环境中作者的两种不同情感。作为“城居者”,整个冬天蜗居斗室之中,欲出不得,自然烦闷不已。因情生景,第一段分四层浓笔渲染“余寒犹厉”。“燕地寒”,一个“寒”字,首先就把人带入天寒地冻的北国冬天。接着写即使花朝节后,寒意仍不减却多少,一个“犹”字,让人不寒而栗。这一层是从节令、地域角度来写。第二层具体写“寒”。“冻风时作”,“飞沙走砾”,气候之恶劣,不难想见。第三层用作者“欲出不得”衬托寒气袭人。第四层用作者的行动(“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证明北方春寒料峭。触景生情,自然情事满怀。作者本自不愿做官,这次任顺天府教授,终免不了官场的`应酬唱和,愁苦烦闷之心可见一斑。作为“郊游者”,长期的压抑,得以一时解脱,自然一切都是新的,即使只是自然界的一丝一缕的正常变化,也会纳入眼底,融入心底,虽感陌生,更觉亲切。所以,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具有了人情人态,挂满了喜悦的色彩。

对比、反衬。有城里城外气候的对比,有人物心情的对比,有动静相衬,有情景相衬。

三、本文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为文章写初春的景色,处处围绕“乍暖还寒”的特点。从整体上看写了春山、春水、春柳、春趣,多用比喻,形象贴切,清新奇巧。从局部看,写节令气候的变化,用“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写寒意未尽,用“天稍和、土膏微润”写春意渐染,前后对比,特点鲜明。写“冰皮”用“始解”,写“波色”用“乍明”,写“雪后初晴”,写柳条“将舒未舒”,写“柔梢披风”,写麦芽寸许,写游人未盛,写风力尚劲,无不恰如其分,无不形态毕肖。

四、组织课堂教学建议

本文是自读课文,生字词较多,课前要布置好预习。课上花一定的时间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熟读课文。剩下的时间分小组自由鉴赏。鉴赏可由教师给各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也可由各组自行决定。

教学设计示例1

设计思想: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触触急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九、作业。就鉴赏成果,写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教学设计示例2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篇8:初二上册语文《爱莲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繁花似锦的古代散文园地里的奇葩。

它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与本课另一篇短文《陋室铭》相似,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又与其有很大的区别:《爱莲说》的句式更富于变化,语言讲究骈散结合。

全文119字,虽然篇幅短小,却字字珠玑,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爱莲说》写“莲”是实,写“爱”是虚,以实托物,以虚言志,境界深邃,读之如品香茗,唇齿留香。

二、学情分析

莲在齐市很少见,学生知之甚少,因此,课前需收集有关“莲”的知识信息,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八年级大部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理解大意。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学生受年龄和阅历地影响,理解主题会有难度,我将结合时代背景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通过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

3、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略作者的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向文本质疑的方法

2、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培养学生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

1、学习向文本质疑的方法

2、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四、教法学法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依据课标精神,本文设想以课堂质疑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自学与合作学习,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质疑分为三个环节:整体感知—质疑解惑---总结整理,从不同方面解读文本,运用多向性质疑、逆向性质疑、类比性质疑三种方法,通过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来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

有中国银都之称的永兴县马田镇(周家)一个村子有一本传了几百年的世袭家谱!

宗法(辈份)如下;

法后渊源衍爱莲

济子遐思水木缘

文风应自任皇系

仲季由西尚一鞭

光宗显祖承谟烈

世德祥开玉秀贤

有道家声能佑继

明经福泽定绵全

你能看出这是唐代哪位思想家的家谱吗?周敦颐(播作者与说的片)

创意; 利用“周敦颐家谱” 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导入新课,引领学生迅速进入古文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顺势介绍作者及作品文体。

(二)感知文意,夯实基础

为第三环节主动质疑搭设阶梯。本环节分为听读、自读、齐读、合作翻译、自行解疑五步。

放手让学生去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1、听读,划出朗读节奏,弄清字音

2、自读,把握字音与节奏

3、齐读 整体感知。分组疏通文意,展示讨论成果质疑,学生互相解答。

这是本文的范读,学生听读的同时更直观的欣赏莲花。

(三)课堂合作,质疑文本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重点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初步总结向文本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提问,进行质疑,不仅能组织起热烈的课堂活动,还能自然的凸显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关键是能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

1、请讨论回答;

1、)好看的花朵很多,为何“予独爱莲”?

2)、《爱莲说》刻画了莲的哪些特点?这些句子优美吗?请举例赏析。

3)、“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几句究竟是写莲还是写人?这是什么写法?

2、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不懂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3、(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对文章的质疑,)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总结,我们设计问题、欣赏文章的着眼点有哪些?(放片)

(四)延伸练习,质疑创新

我设计了三道练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局限于教材,既能欣赏课文的优点,又能看到课文的不足,敢于创新,言前人之所未言,使问题的答案更趋多元化,培养逆向性和类比性思维能力。与此同时,积累写作素材

1、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具备作者所说的“君子”的精神品质?

屈原 洁身自好,顽强抗争,努力向上,又不幻想脱离环境的积极态度。

2、你认为周敦颐所赞扬的“君子”品质都有借鉴意义吗?

3、《爱莲说》与歌颂梅、兰、竹、菊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有何不同?

(五)畅谈收获,总结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我的收获是:通过与大家地共同学习明白了欣赏文章、设计问题可以从文章整体内容、具体语句赏析、文章深层主题入手,对某个词、某个句子、某个修辞、某段话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质疑,提问。

六、板书设计

篇9:《满井游记》语文教案设计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设计

篇10:《丑小鸭》初二语文下学期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黄河颂,它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初二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

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歌着眼于“歌颂”,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更突出了学生的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

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新教材选入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强化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考虑,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

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㈢、情感目标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初一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黄河颂》这首诗歌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甚或偏向。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合作探究”“四边对话”是我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激越飞腾,激情澎湃,情不可遏,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因此我设计在课堂上

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以读启悟,教学语言诗意化,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怎样才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诵好一首诗词。

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3、利用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4、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教师——深入了解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通过历史课了解抗日战争时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地理课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感受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激情。

(一)情境导入

记得高枫在《大中国》中这样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是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充满激情的开头,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二)简介创作的时代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

(三)激发情感:

1、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并对音乐所要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自由想象。

2、学生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并谈谈从音乐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

3、带着从音乐中体会到的感情来齐读课文。

(首先借助音乐,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然后通过想象音乐中描绘的场景和体会音乐中的感情完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流转换。《黄河大合唱》中八个乐章的感情一脉相承,因此最后就能以学生自己从音乐中感受的思想感情来朗读诗歌,效果显然胜于教师对学生说要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4、朗读交流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3)、全班齐读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交流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看法。先给一点时间小组中交流,可避免刚开始就单独朗读的胆怯。)

(四)内容研讨: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这一部分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副图画让你感受到黄河怎样的精神特征?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体现这些特征?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3、在“颂”之前对黄河

进行了一番描绘,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4、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针对教学目标1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将课文的结构、内容、主题进行梳理明确,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朗读诗歌)

(五)配乐朗读,评价探究:

1、小组中练习。

2、上台配乐朗读表演。

3、师生共同评出最好的小组。

(通过深入理解课文,朗读时可以更好地把握感情,再配以画面音乐的辅助,将学生的感情提升到最高。借助表演和评选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予适当的刺激和压力。)

朗读还要注意表达语气,老师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式朗读体会。在读时,要注意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表达字里行间的感情。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

通过老师、学生的互评探究进一步总结出朗读的要点: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六)合作交流

小组交流以上的阅读印象,并从以下几种发言形式中选择一种与小组同学交流:

①这首诗歌中我最欣赏的是——②读了这首诗歌,让我最感动的是——③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④读了这首诗歌,我有这样的疑问——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分层教学的需要:一般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最直接的心灵体验和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而有一定语言鉴赏功底的学生则会选择“让我最欣赏的”形式发言,对于喜欢另辟蹊径思维独特的学生来说,“我有这样的疑问”这个话题则更能激发他们发言的热情。

(七)创新实践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学习的革命〉〉中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充塞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创新实践活动”这一环节,鼓励“百花齐放”式的个性阅读。活动的方式是:从以下方式中选择一种展示你这节课的阅读收获:A配乐朗读(音乐由多媒体放送)由学生选择自己最为欣赏的一部分朗读,获得一种审美娱悦;B写意绘画,画出你心中的黄河;c写作补白,这首诗歌让我感受到。学生通过写作可以填补这个空白。D链接生活,讲述课文实际意义,这样文本的内涵才能得到实际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对以上活动予以整体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总结学习经验,表扬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大胆地、愉快地进行自主阅读。

(八)家庭作业

上网查找有关黄河颂的资料,和家人一起欣赏咏唱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

篇11:初中语文醉满井游记教案优秀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流派,掌握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语言。

能力目标:重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趣,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学会从字句环面和修辞赏析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前准备

预习检查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文人尤爱寄情山水。春的绿意盎然;夏的妖娆明丽;秋的灿烂金黄;冬得高冷洁白。无不给予我们美的享受。此时正是农历的暮春三月,我们常说南方“暮春三月,杂花生树,草长莺飞”,那么早春二月的北方,又有怎样的一番景致呢?

而今我们是没办法亲见,不过,四百多年前,有一位明代文学家,北国料峭春寒,非但不能阻止他的游兴,反而给他带来了许多新鲜感,他若脱笼之鹄一般,走进了春的天地。他就是我们明代很有名的文学家——袁宏道。

二、作者袁宏道及其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因籍贯是湖北公安,所以称“公安派”。“公安派”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小品文因而在明代后期兴盛起来。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篇记游小品文——《满井游记》

三、PPT显示《满井游记》袁宏道

介绍满井(让同学们看课下注释一)《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讲解什么叫游记

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叙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于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类似的写景的小品文,其中我们学过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都属于写山水的小品文。

这类文章有什么特点呢?

描写山川,抒发自己观赏自然风光的感受。用一个我们常说的话就是在山水中寄托自己感情,我们叫做寄情山水。

那么我们就带着已学过的一些知识走进我们的课文《满井游记》。

四、朗读课文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同学们认为哪些字词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它的读音的?

学生提出字词

老师说:看看同学们和老师找的是不是差不多的?

老师马上再PPT上展示字词拼音。

听朗读,同学们跟着小声读。注意领会别人读的字音和停顿。

老师纠正读错的字音,再讲解需要停顿的地方。

学生齐读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看看有哪些字词或者句子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和你的同桌相互讨论,如果还不能解决的,待会举手起来我们一起解决。

学生提问:

篇12:《满井游记》初二语文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2.掌握比喻的运用。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贵在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自读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 感情。

(投影。)(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 曝呷(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局促一室之内

②髻鬟之始掠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然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③吴广以为然 . .

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_.(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_种:(一)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3)。“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投影。)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第1自然段。j‘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2.第2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j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3.第3自然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投影。)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 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六、自读小结

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

用心

爱心

专心

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3)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2.选用《作业设计》。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二、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用心

爱心

上一篇:《第八次》的战斗下一篇: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