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高一语文教案

2024-04-30

《始得西山宴游记》高一语文教案(精选13篇)

篇1:《始得西山宴游记》高一语文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J榛莽施施而行()惴栗()()斫()衽席()岈然洼然()颢气()蹙()茅()引觞满酌()()

二、知人论世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三、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805)八月,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柳宗元因为参加其中,九月,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当时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这就是有名的“八司马”事件。在政治理想破灭后,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开始致力于文学词章的转变。“永州八记”就是他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作者深处穷荒之地,闲暇之余,纵情山水。同时又从美好的自然山水中“发现和认识了自身的美好情操与价值,坚定了人生信念和社会批判意识”。《新唐书・柳宗元传》有记载:“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本文写于元和四年(809),借景抒情,流露出了作者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同年还写作了“永州八记”中的《钴a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四、整体感知

全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段:永州泛游

第二段:写作者对西山的发现以及引导出自己精神上的新境界

篇2:《始得西山宴游记》高一语文教案

游众山:      异态:        幽泉怪石                    醉而思归

(  对比 )

数州壬壤,皆在衽席之下

游西山:特怪    山之特立,不与培v为类            醉而忘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篇3:《始得西山宴游记》探究一得

从“徒”所处的位置和上下文的含义来看, “徒”应该作名词, 是某类人的一个称呼。在《中华古汉语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及《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当中, 符合这个条件的“徒”的释义, 归纳一下只有以下几条:

(1) 步兵, 士兵。例句:《左传·昭二五年》:“师徒以往。”

(2) 跟从的人, 从者。例句:《左传·昭四年》:“旦而皆召其徒。

(3) 奴仆, 仆役。例句:白行简《李娃传》:“家徒甚殷。”

(4) 门徒, 弟子。例句:《孟子·滕文公》:“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5) 指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例句:韩愈《师说》:“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首先, 我们很容易排除第一个义项。柳宗元被贬永州, 他的职务全衔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永州在唐代是中州, 司马的官位是六品上。“员外置”就是编制之外的人员, 另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古代职官”一节的介绍, 隋唐时期, 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或郡, 称州时长官是刺史, 称郡时长官是太守。刺史、太守之类的月俸是二千石, 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 禄石不同, 月俸收入不同。司马是行政长官刺史的助理, 柳宗元是助理之外加设的助理, 其俸禄比他们还要低。总而言之, 他在永州也就是个只领微薄薪水不干事也不管事的“闲员”, 既然如此, 也就不大可能配备士兵了。

再来看第二个义项“跟从的人, 从者”, 苏教版教材注释中的“随从”当是取此义。但是, 何为“随从”呢,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随, 从也。从辵, 省声。旬为切。”也就是说“随从”就是包括第三个义项中的“奴仆, 仆役”在内的“跟从者, 侍从者”了。那此义是否合适呢?

本文写于元和四年, 此时的柳宗元仍然对被贬永州一事“恒惴栗”, 为了摆脱这种心理阴影, 他寄情于山水, 因而“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皆我有也”, 就是很好的证明。可是作者出游之后, 经常携酒前往, 由于心情不好, 所以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文中写道:“到则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问题就出在这里。试想:如果“徒”解释为“随从”, 那么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统治之下的柳宗元也不大可能与“随从”饮酒交欢, 甚至“更相枕以卧”。能在喝醉之后互相枕着睡觉, 说明他们关系肯定非同一般。故而, “随从”之义不可取, 那么, 地位比“随从”较为低贱的第三个义项“奴仆, 仆役”就更不可取了。

那么, 现在还剩下 (4) 和 (5) 两个义项。这两个义项, 从上文的“更相枕以卧”这一点来看, 似乎都能成立。孰优孰劣, 就需要从史料当中去寻找依据了。在《新唐书》《旧唐书》、翟满桂《一代宗师柳宗元》等史料中, 我们发现, 柳宗元被贬之后, 当地的行政长官对这样一个带罪流贬的司马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于是, 柳宗元在永州真正交往较多的是五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刘禹锡、吕温、姻亲杨凭、杨诲之父子, 还有文学思想的同道并与柳宗元共同掀起古文运动的韩愈等故旧同道;第二部分是来到永州以后所认识的“闲人”, 包括龙兴寺的和尚重巽、白衣秀才娄图南、同样遭贬来永州的谪吏吴武陵、李幼清、南承嗣等;第三部分是向外希求援引的当政官吏, 有京兆尹许孟容、李建、裴埙和顾十郎等;第四部分是仰慕柳宗元名望而前来的青年学子;第五部分是朴实热情的田翁农夫。这些人中, 由于地理距离的阻隔, 柳宗元与故旧同道和希求援引的当政官吏只是书信往来。与农夫的交往也只是在日常生活上的交流。

所以, 此处的“徒”似乎翻译为“门徒, 弟子”或“指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是说得通的。两者比较起来, 又以后一种为佳。理由有二:其一, 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 他说到:“仆避师名久矣。”柳宗元虽然对青年学子的求教是十分热心地给予帮助, 但是他不愿意别人称他为老师。他提到这样两个原因:“仆道不笃, 业甚浅近, 环顾其中, 未见可师者”, “自视以为不足为, 一也”, 这是谦让的原因;“……惧而不为, 二也”。因而, 他“取其实而去其名, 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另外, 他也在《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明确表示了对于这件事的态度:“仆之所拒, 拒为师弟子名, 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 有来问我者, 吾岂尝眦目闭口耶”。因此, 柳宗元“对青年的帮助, 实际上是以益友的方式而起了良师的作用”。他不太可能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把和他一道游玩的人称为“门徒, 弟子”。

其二,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 常出游, 但经常与人同往, 如他曾游华严岩, 曾题名于石上, 其文为:“永州刺史冯叙, 永州员外司马柳宗元, 永州司户参军柴察, 进士卢宏礼, 进士柳宗直, 元和三年三月八日, 宗直题”, 另外, 经笔者查阅《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 发现他在永州交往的闲人当中, 交往甚密的有娄图南、吴武陵、李幼清、南承嗣等人。书中也记载了他们在永州交往的一些诗文, 即便是在写作《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元和四年, 也能确切地找到一些证据, 如与吴武陵交往一事, 在《新唐书》中写道:“初, 柳宗元谪永州, 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 据柳宗元元和四年作《与杨京兆凭书》“去年吴武陵来”语, 知吴武陵系元和三年 (808年) 贬至永州。观柳宗元《小石潭记》、《与杨京兆凭书》、《与李睦州论服气书》、《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诸篇可知, 柳宗元写《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前后吴武陵在永州。

从这一群人来到永州的原因来看, 他们都与柳宗元有着相似的为官经历。吴武陵因与当朝权贵李吉甫有隙被贬, 李幼清被节度使诬告被贬, 南承嗣被刀笔之吏诬害被贬, 对于想要通过功名一展抱负的文人士大夫而言, 胸中抑郁不平之气不可谓不深也。因此, 当这群人相遇, 自然结伴同游, 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篇4:《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体会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了解作者表达的主观感受。

二、教学过程

1.知识链接:在第三册教材中,我们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回顾这篇课文的内容,背诵这篇课文,与《始得西山宴游记》对接。

2.投影显示与本文有关的写作背景资料:

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年)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于元和四年(809年),为“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篇幅比其他七篇都长,思想内涵也要丰富一些,可以看作是“永州八记”这组游记的开宗明义之作。

3.布置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能流利地朗读全文。

(2)参看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的语言表达习惯;相互交流,粗知课文大意。

4.学生试译课文,对学生经过讨论仍然不能理解的词句予以点拨。

5.与文体对话,布置再读课文,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1)课文共两段,概括每段的大意,分析两段之间的关系。

(2)作为一篇游记,课文中自然会有写景的内容,把课文中描写景物的有关句子勾画出来;课文中也有不少地方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想一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受?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把写景和抒怀联系起来的?

(3)与《小石潭记》比较,本文抒发的感受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6.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反馈讨论结果:课文第一段总述未识西山之前的游览情况,先写“未得”;第二段写游西山的所见和所感,再写“始得”。由第一段的末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可知,第一段只是一个引子,为的是引出第二段,两段之间存在着一种反衬关系,以“未得”之憾,反衬“始得”之喜。课文的特色之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以写景为主的句子俯拾皆是。如“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以及“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等。更多的地方是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创设了一种物我合一的意境,如“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穷”,“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等。这些句子在描摹西山壮美景色的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心志,表现了他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以饱含着感情的笔触,依据自己真切的主观感受来为西山的景物涂抹色彩的,自然景物的美好与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一个被贬之人,在“恒惴栗”的间隙中登临西山,眼中景物自然无不含情:写西山的“怪特”、“特立”何尝不是写作者自己的襟怀与个性!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抒怀的特点。从写景的角度说,以“有异态者”之“是州之山”与“怪特”的西山比照,以万物的渺小映衬西山的“特立”。再从抒怀的角度说,游西山之前,由于被贬之后的抑郁与苦闷,“倾壶而醉”只能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一识西山之后,则在“颓然就醉”之后,获得了“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精神享受,二者相互映衬;以西山之游,映衬“未得”西山之前的“漫漫而游”只能是“向之未始游”。与《小石潭记》联系起来作一点比较阅读,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小石潭记》中也写了作者的感受,闻“如鸣佩环”的流水声而使作者“心乐之”,观潭中游鱼让作者觉得“似与游者相乐”;但毕竟是被贬之人,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寞无人”时,便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境就大变了。与本文相比,借山水之游而排遣世虑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的抒发,《小石潭记》偏重于客观描写罢了。

7.学生就学习课文中存在的问题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释疑,教师点拨。

8.布置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9.阅读经验积累:阅读文言文的障碍,是古今语言的差异,因此,要借助工具书和参看课文注释,做到了解大意;阅读文言文,又是一个走进古代和古人对话的过程,与古人对话,需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0.与课外知识对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

(1)他(柳宗元)在永州待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余秋雨《柳侯祠》)

(2)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林纾)

(3)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蓣花不自由。(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4)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柳宗元《南涧中题》)

三、教学效果巩固

1.背诵全文。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并把这些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2)梦缘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3)心凝神聚,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篇5: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永贞革新”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

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课文落实

1.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游,宴饮游乐。

余自为像人:僇(lu),获罪的`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

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惧。忧惧的样子。

其隙也:隙,空闲。

则施施而行:施施(yi4),缓慢行走的样子。

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佣人等。

穷回溪:穷,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溪。

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头。

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用手拨开。

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

趣,通“趋”,往。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2. 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缘染溪:缘,沿着。

斫榛莽:斫(zhuo),砍。榛(zhe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焚茅筏:焚,烧。茅筏(fa),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箕踞而邀:箕踞(jiju4),席地而坐,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遨,游

赏。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蚜然洼然:蚜(xia1)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

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若垤若穴:垤(die2),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

攒蹙累积:攒(Cuan2),聚集。蹙(Cu4),收缩。累积,重叠积压。

莫得遁隐:遁隐,隐蔽、隐藏。

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萦,缭都是缠绕

的意思。

外与天际:与,接、合。天际,天边。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

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ou3 lou3):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

丘。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ao)气,弥漫

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涯,边际,极限。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

天地、自然。

引觞满酌:引觞(shang),拿起酒杯。引,拿。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篇6: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1.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质疑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计算机课件(包括难词句理解,比较阅读文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

柳宗元(773D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用心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校园,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此刻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导语设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多么令人留连忘返的境界呀!这是谁创作的佳句出自哪篇文章

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为我们描绘的迷人景色。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这天将再次和柳宗元一齐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解说:学生已学习过《小石潭记》,教师由文中佳句导入,便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遁(dùn)隐:躲避、隐藏。

斫(zhuó):砍伐。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用心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资料。)

(2)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群众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资料。

(解说:学生合作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自学潜力。互相质疑、解疑,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

(3)了解课文的资料与形式。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资料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

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应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段写游西山,透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了前面的反复诵读,学生很容易明白主要资料,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资料与形式的理解应提倡学生提出个人见解,不要被老师的观点所左右。)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资料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解说:教师先提出五个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解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用心思维。问题的提出能够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及时应变处理。)

提示:

(1)本文中心资料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2)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情绪,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好处,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比较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篇7: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知识教学点

l、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二)潜力训练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1.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四)美痛渗透点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潜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资料,读作者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透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景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述、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透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帅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3.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

2.划分文章层次。

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

(二)整体把握

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看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情绪,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1.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述、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

3.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

作者滴居永州,心怀惴傈,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

第一节先写末得西山之前的游览。

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述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透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述,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恰,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忧。

第二节写西山的实游之乐。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本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四)总结、扩展

篇8:《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山水之乐

为什么作者在此使用了“游 (于是乎始) ”, 而不用“西山游 (于是乎始) ”呢?这样写也似乎完全可以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还要从文本中的关键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入手。如果我们把文中“西山游”之前的游览叫做“向游”的话, 那么这次“西山游”就可以叫做“始游”。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管窥两次游览的不同:

通过比较, 我们发现“向游”“始游”是两重境界。“向游”是随意洒脱的快乐, 由“到则披草而坐, 倾壶而醉”可见一斑。但是这种快乐是肤浅的, 是虚幻的, 仅仅是身体的放松。“醉则更相枕以卧, 卧而梦, 意有所极, 梦亦同趣;觉而起, 起而归”, 充其量这只是“身游”, 是短暂舒缓了痛苦。他的旷达放逸始终是偶然的、暂时的, 他为自己勾勒了一个完美的山水世界, 但却又不能真正投入其中, 最终无法摆脱沉重的身世之悲、沉沦之痛。在“向游”中, 自然山水是排遣苦闷的对象, 它们外在于人, 与人隔了一层。这样, 作者就难以领悟到自然的精神, 因而只能获得肉体的快乐、暂时的解脱, “恒惴栗”的“恒”字就是这种状态的体现。在“向游”中, 作者对景致 (深林、回溪、幽泉怪石) 只是一笔带过, 基本是概念性的, 与《小石潭记》中“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有相通之处。而“始游”却截然不同。在“始游”中, “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 山与人、景与情、形与神达到了物我合一, 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众人的魅力所在。“始”字看似平常, 实则别具匠心。“始得”, 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既偶然又惊喜的心情。衽席之下是“若垤若穴, 尺寸千里”, 衽席之上是“萦青缭白, 外与天际, 四望如一”, 可以“箕踞而遨, 则凡数州之土壤, 皆在衽席之下”……这时, 人和景融为一体, 浩荡乾坤融入胸怀, 这是灵魂获得归宿的永久快乐, 是“神游”的快乐。登顶西山, 所见山之高峻峭拔与他山之庸常形成比照, 作者感受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发现了西山的卓尔不群, 心灵有所寄托的柳宗元不禁感慨“游于是乎始”, “恒惴栗”的感情终于冰释。西山之“怪特”美 (不与培塿为类) 和现实生活中作者受尽奸佞小人的无情打击与迫害, 却不向邪恶屈服、不与小人为伍的人格之美互相映照, 从而才有登临绝顶的精神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故为之文以志”, 他认为这一次游览的意义非同寻常, 因为他领悟到了游览的真谛, 所以说是“游于是乎始”, 而不能是或者仅仅止于“西山游于是乎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注目于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清泉奇石、怪树幽篁, 借题立意, 寄托高远, 凡一草一木, 一潭一丘, 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和兀傲脱俗的个性, 这是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由此想到柳宗元那首著名的《江雪》诗, 作者塑造了身处孤寒之界而遗世独立、足履无人之境而处之泰然的渔翁形象。其风标, 其气骨, 其守贞不渝的节操, 凛然不可犯!

为什么西山之游能如此触动柳宗元的情感?明末王夫之曾说:“于景得景易, 于事得景难, 于情得景尤难。”“于情得景”是“永州八记”产生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柳宗元笔下的景已经不是现实世界中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 而是充满作者主观色彩、饱含作者审美意识的一种高于自然的客观存在, 是他复杂精神世界的外在体现。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用“宴”这个字是想表现游览景致的同时还有宴饮的快乐。“向游”阶段, 是“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 起而归”;“始游”阶段, 是“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仔细咀嚼, 我们发现二者是有差异的。前者是在他自称“僇人”, 在“恒惴栗”状态下的宴饮。罪臣的内心恐惧感, 乃至梦中都难以挣脱。谪居五年四遭火灾;瘴气加之郁闷, 罹患“痞疾”;三十多岁的盛年, 却“行则膝颤, 坐则髀痹”;相依为命的母亲到永州半年即病逝。元和四年 (公元809) , 柳宗元致信京中亲戚故旧求援, “唯欲为量移官, 差轻罪累”, 其情凄恻……忧惧难释, 只好借醉生梦死、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郁结。而“始游”阶段的宴饮, 在精神境界提升后, 心灵已经脱离了先前的消极, 表现出忘却烦恼、获得精神慰藉的快乐。柳宗元之所以重笔泼墨于此, 并把西山之游看做是“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西山风光的饱览中领悟到了它与自己所追求的卓尔不群精神的契合点, 山的高大即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柳宗元在自然与人格精神的契合点找到了寄托物, 使自身刚直不阿的精神品质得以生动再现。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 这是一般的境界, 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 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 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 则有“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的悠然, 进入了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柳宗元的西山之游是心灵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 是唾弃了名利的缠绕, 获得自身独立的齐同世界之游。

篇9:《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训练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 ,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觴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基本层级阅读测试

1.加点词意义不相近的一项是( )

A.箕踞而遨 游于是乎始

B.望西山棗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外与天际棗而莫得其涯

D.四望如一棗若垤若穴

2.加点词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岈然洼然

B.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

C.游于是乎始 是岁元和四年也

D.穷山之高而止 而不知其所穷

3.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萦青缭白B.四望如一

C.攀援而登D.箕踞而遨

4.对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始指异之:才开始发现并指出它与其他山岳的不同之处

B.尺寸千里:千里之遥的景物如在尺寸之间

C.不与培塿为类:不与一般的小土丘为伍

D.攒蹙累积:聚集收拢,重叠在一起

发展层级阅读测试

5.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出一个含有该字的成语。

①恒惴栗 ②到则披草而坐

③倾壶而醉 ④缘染溪 ⑤焚茅茷

⑥皆在衽席之下 ⑦若垤若穴

⑧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⑨心凝形释

6.文章以“始得”为题,全文有五处点题,还特地记上了“始得”的年月日,为什么?

7.文章开篇直言自己贬谪永州后的忧惧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这样写,有何用意?

8.作者写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实则寄寓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9.作者在西山的“颓然就醉”与以往的“倾壶而醉”有何不同?

创新阅读测试

篇10: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学习过程:

1、导入:这天十分荣幸和大家一齐来学习第五板块“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老师在备课时想”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懂吗?说说看法。这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3、点名朗读,正音,群众朗读。老师曾布置大家预习,整理出不懂的语句进行交流,不明白是否有?没有吗?那太好了。但是,老师有个句子读了大概有一千遍,还是不大懂,哪位同学能帮忙?

A、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B、题目什么意思?

4、看得不大懂吧?那请大家找出带有“始”的几个句子,朗读,参考注释,什么意思?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连起来能解决题目的意思了吗?那我们不急,先看一下作者宴游了几次?(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

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6、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是什么样貌的?(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能够根据场上的形势展开辩论)

能够引导的是:

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2)、去的那些地方或是高山,或是深林,或是幽泉,都是人迹罕至之所,都是阴森之所,似乎有躲开众人的嫌疑;

3)、到那也不怎样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样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4)、他说“意有所极,梦也同趣”,那就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梦”,他梦见什么?(能够又学生任意发挥)

(也能够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能够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总结:那里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那时候的山,那时候的水,洒满了他的泪,但那山还是那山,那水还是那水,谁能读懂他深入骨髓的痛苦?谁能让他走出忧伤?

朗读总结。

7、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读次段。

柳宗元认为西山有什么特点。(怪异、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

1)、险(过、缘、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独立(不与培娄为类)

8、应对这样的西山,他有什么样的表现?(颓然就醉,乐不思归;那为什么乐不思归?)

9、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自己,因为西山的高峻独立,如一个刚正不阿的完全的人;他自己,因为西山也是风景独绝,而人迹至,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他不必重用;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那里,他能够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能够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能够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10、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

在老师看来,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山。

此刻你能感觉题目的意思了吗?(只在宴游了西山之后才发现自己开始了真正的宴游之路,这是一个发现,一种惊喜……朗读感受。)

11、那么柳宗元是否由此开始真正找出了“惴栗”,走向精神上的豁达与强大了呢?老师对此没研究,但能够带给一点资料:

篇11: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文意。

2、了解作者,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诵与理解相结合。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绪和感情。

教学难点:两段文字之间内在的联系及西山对作者心理上所产生的巨大冲击。

教学用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性学习与探讨式学习相结合。

教学思路:作为一篇较难理解的文章,应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并进而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疏通文章的意思,体悟作者的情绪与感情,最后在分析文章、理解作者的基础上,达到跨越亘古、沟通情感的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我们以前曾学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是从哪篇文章中来的?你知道它的作者吗?请简介之。(,上此切入)今天我们来学他“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板书)《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时,多媒体把课题打在屏幕上)

二、请学生范读课文,之后让其他同学看看他的朗读是否有问题。然后全体同学一起朗读全文。

三、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句,用两个多媒体投影片)

1、媒体投影片之一:

目的:意在提醒学生注意字词句的理解在古文阅读中的作用,明确它是古文阅读理解的钥匙和桥梁,是建立一个古今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必然之路。

四、析文、品读:

(明确:细析文章,是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的重要步骤,同学们应重视于此。用多媒体投影显示问题)

析文 品读

(一)、解题:

如何读标题?“始得西山宴游记”你认为题目中最关键的字是哪个?

(学生的理解可能在始得和“宴游”上,允许学生产生异议,引导分析与理解,在比较两词的基础上确定始得的特殊地位。)

“始得”是什么意思?初识、初游

从文中找出带“始”字的句子

(发动学生从文中找寻句子,并引导其说明这些句子在全文表达上有什么意义,如说不出,可适度延后处理。不必一定道破。)

(二)、分析文段,品味两段之间内在的联系:

1、文章第一段,作者自称“僇人”,说明什么?以此身份到达任上,心情如何?从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

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闲职,在编制之外,没有什么公务,甚至没有办公处所。到任后,寓居寺庙为家,无所事事,与僧侣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但他的抑郁情怀并未能因此好转,只好“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被贬的第二年,听说王叔文被杀。

(此题的意思在于引导学生对作者心情与感情、情绪的了解,以及此种心态与情感在全文的作用,更深层地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在“永州八记”中的作用。明确指出,“恒惴栗”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第一段共有几句?根据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层意。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层次的分析中细味作者的行动与心态之间的关系,了解此段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3、从哪句话看出作者对以前未得西山之前漫游荒废精力的深刻自责?

这句话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两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的写作作引导)

4、第二段,作者凝神注视西山时,心情如何?文中有几句专门描写西山的句子,请找出来。西山的特点用哪个词表达最准确?

西山的“特立”对作者在心理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此题在于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心态的变化的原因,是他的俊杰的才华与西山的“特立”之间的相似性,一个顶天立地,一个超世英才,其气度上的相似性,使作者的身心为之惊喜、为之震悚、为之顿悟、为之惊醒,不能再为自己的身世而沉迷颓废下去了,应该像“特立”的西山一样“不以培塿”为类,把自己的超凡才华发挥出来,为民造福,为后人留下一些可值得品味的美丽的东西。正是在这样心态与情绪的影响下,柳宗元开始了有计划、有目的的游览生活,并因此为后世留下了不朽名作“永州八记”。)

5、一段概写漫游生活,一段特写西山之游,从题目上看,第一段好像可以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它们两段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学生一种新的写作特点:比照和映衬。把过去所学的对比与衬托的方法与此相类推,引导学生去文中寻找相应的内容,并准备一些内容让学生在黑板上加以粘贴,以明确一些内容。)

五、课堂练习:(多媒体投影四幅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以加以印证,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形象性认识。)

六、小结本课内容:

从第二三幅投影中强调学习古文的必然步骤之一是掌握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意,了解作者的情感与情绪;从第四五六幅图中明确学习古文的第二步必须在分析文章的细节问题上加以努力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情怀,并与作者在情感上真正达到跨越亘古的沟壑在心灵上进行沟通,并把同一时代的作家群的共同心态与迹遇作一横向比较,这样才能更深层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与胸怀。

七、布置作业:

课下完成练习,并背诵全文,最好能够完全默写下来。

篇12:《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设计

⒈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点

⒉朗读课文,品析文章的语言艺术特点

⒊分析探讨,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会见一位老朋友,柳宗元。之所以说是老朋友,是因为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些作品。(学生说学过的柳宗元的作品:《江雪》《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都写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同属“永州八记”,且《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之首。

解题:始得,刚发现。宴游,宴,安闲。

二、诵读积累

提示语:要会老朋友,不能见其人,只能通过细读其文才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一)诵读,积累字词

⒈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⒉刚才有些字音有些同学读错了,哪位同学来纠正一下?(学生纠正读音,教师补充)

附易错字音:僇人、施施、更、趣//茅茷、衽席、岈然、垤、攒蹙、培塿、引觞

除了以上读音外,还有一些重要词语的大家要注意:

穷回溪:极、尽。披草而坐:拨开。

更相枕以卧:互相。 意有所极:至。

凡是州之山水:凡,凡是;是,这。 外与天际:交会。

引觞满酌:拿起。

⒊再读课文(巩固读音,熟悉课文,教师点评)

(二)诵读,品析技法

接下来我们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⒈朗读第一段,概括第一段大意:游众山。(学生朗读,并概括)

一个重要的修辞现象:顶真大家一起诵读顶真句

从顶真句中,你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心境?——随性而为,但无意趣。

⒉朗读第二段,概括第二段大意:游西山。(学生朗读,并概括)

问: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为什么写游众山?

——对比以突显西山的怪特。

又问:西山的怪特表现在哪几句?朗读之,说一说这几句分别写出了西山的什么特征

——①从“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可以看出西山之开阔。

②从“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可以看出西山的高竣。

本句补充释义:其高,岈然,若垤;其下,洼然,若穴。以此推断,岈然,当解释为山崖高耸的样子。

③从“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可以看出西山的秀丽。

登上这样的高山,你会有什么样的心境?——心胸为之开阔,俗虑涤荡一空。

写作技法:衬托,以登西山所见之景来表现西山的怪特。

三、翻译

⒈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译文: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暇,就缓步行走,没目的地出游。

⒉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是从这时才开始的。

四、研读探讨

(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⒈第一个游是游众山,是“形游”,虽然游了很多地方,但作者的精神并没有得到放松。

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

①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③觉而起,起而归。

⒉第二个游是游西山,是“神游”,在游西山时,惴栗之情得以排遣,精神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

①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②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③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小结:作者出游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解除郁于胸中的“惴栗”之情,游众山并没有让他达到这一目的,游西山时,作者的心情才得到自被贬永州以来的`第一次放松,达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神游之妙境。作者也因此名其文曰“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

提示: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而悟山之寂寞如己之寂寞,此时的敬亭山就如诗人的一位老朋友,诗人从敬亭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柳宗元又从西山身上读出了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西山之特立恰是作者精神人格的写照,作者在西山这一自然景观中看到了自己傲然独立的人格,从而摆脱“惴栗”之情,与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明乎此,我们才算真正了解了这位老朋友。

五、结语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当一个人的精神屡受打击而惊惧不安时,或感到精神的苦闷时,可以到自然中去寻找精神的慰藉,到自然中去找回真正的自我。

篇13:《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山水之乐

为什么作者在此使用了“游(于是乎始)”,而不用“西山游(于是乎始)”呢?这样写也似乎完全可以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文本中的关键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入手。如果我们把文中“西山游”之前的游览叫做“向游”的话,那么这次“西山游”就可以叫做“始游”。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管窥两次游览的不同: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向游”“始游”是两重境界。“向游”是随意洒脱的快乐,由“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可见一斑。但是这种快乐是肤浅的,是虚幻的,仅仅是身体的放松。“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充其量这只是“身游”,是短暂舒缓了痛苦。他的旷达放逸始终是偶然的、暂时的,他为自己勾勒了一个完美的山水世界,但却又不能真正投入其中,最终无法摆脱沉重的身世之悲、沉沦之痛。在“向游”中,自然山水是排遣苦闷的对象,它们外在于人,与人隔了一层。这样,作者就难以领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获得肉体的快乐、暂时的解脱,“恒惴栗”的“恒”字就是这种状态的体现。在“向游”中,作者对景致(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只是一笔带过,基本是概念性的,与《小石潭记》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相通之处。而“始游”却截然不同。在“始游”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山与人、景与情、形与神达到了物我合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众人的魅力所在。“始”字看似平常,实则别具匠心。“始得”,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既偶然又惊喜的心情。衽席之下是“若垤若穴,尺寸千里”,衽席之上是“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可以“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时,人和景融为一体,浩荡乾坤融入胸怀,这是灵魂获得归宿的永久快乐,是“神游”的快乐。登顶西山,所见山之高峻峭拔与他山之庸常形成比照,作者感受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发现了西山的卓尔不群,心灵有所寄托的柳宗元不禁感慨“游于是乎始”,“恒惴栗”的感情终于冰释。西山之“怪特”美(不与培塿为类)和现实生活中作者受尽奸佞小人的无情打击与迫害,却不向邪恶屈服、不与小人为伍的人格之美互相映照,从而才有登临绝顶的精神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故为之文以志”,他认为这一次游览的意义非同寻常,因为他领悟到了游览的真谛,所以说是“游于是乎始”,而不能是或者仅仅止于“西山游于是乎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注目于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清泉奇石、怪树幽篁,借题立意,寄托高远,凡一草一木,一潭一丘,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和兀傲脱俗的个性,这是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由此想到柳宗元那首著名的《江雪》诗,作者塑造了身处孤寒之界而遗世独立、足履无人之境而处之泰然的渔翁形象。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节操,凛然不可犯!

为什么西山之游能如此触动柳宗元的情感?明末王夫之曾说:“于景得景易,于事得景难,于情得景尤难。”“于情得景”是“永州八记”产生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柳宗元笔下的景已经不是现实世界中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而是充满作者主观色彩、饱含作者审美意识的一种高于自然的客观存在,是他复杂精神世界的外在体现。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用“宴”这个字是想表现游览景致的同时还有宴饮的快乐。“向游”阶段,是“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始游”阶段,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仔细咀嚼,我们发现二者是有差异的。前者是在他自称“僇人”,在“恒惴栗”状态下的宴饮。罪臣的内心恐惧感,乃至梦中都难以挣脱。谪居五年四遭火灾;瘴气加之郁闷,罹患“痞疾”;三十多岁的盛年,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相依为命的母亲到永州半年即病逝。元和四年(公元809),柳宗元致信京中亲戚故旧求援,“唯欲为量移官,差轻罪累”,其情凄恻……忧惧难释,只好借醉生梦死、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郁结。而“始游”阶段的宴饮,在精神境界提升后,心灵已经脱离了先前的消极,表现出忘却烦恼、获得精神慰藉的快乐。柳宗元之所以重笔泼墨于此,并把西山之游看做是“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西山风光的饱览中领悟到了它与自己所追求的卓尔不群精神的契合点,山的高大即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柳宗元在自然与人格精神的契合点找到了寄托物,使自身刚直不阿的精神品质得以生动再现。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进入了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柳宗元的西山之游是心灵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是唾弃了名利的缠绕,获得自身独立的齐同世界之游。

中国古代士人,在生命的历程中往往要直面两个问题:如何看待天下与如何看待自己。老子当年就曾经忠告过孔子:“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这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异曲同工之妙。《始得西山宴游记》与紧随其后《钴鉧潭记》《钴鉧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元和四年(公元809)秋天柳宗元游览永州西郊的西山、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后所作;《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是元和七年(公元812)秋天柳宗元游览永州南郊之袁家渴、石渠、石涧和西北郊之小石城山后所作。或曰:《始得西山宴游记》,乃记寻得西山胜景之始末,为后数记张本也。正是因为柳宗元游览了“不与培塿为类”的西山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才有了“永州八记”(另说是“永州九记”。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柳宗元随永州刺史韦中丞到黄神祠求雨,之后写有《游黄溪记》)的不朽华章。由于迁谪,中国古代士大夫往往能深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底层,更有机会受到江山风物的激荡,以激发他们杰出艺术才华的展现。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迁谪期间的文人,其生活与思想往往处于激剧变动状态,他们更容易与同样被冷落的自然山水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惜与共鸣,更能体察自然山水的美,也更能进入自然山水的怀抱以求得自我的超越,从而涤荡世俗的污垢。柳宗元以诗心观照自然,以诗情创作游记,无论在对山水情态的逼真描摹上,还是在行文运笔的情景交融上,抑或在语言的锤炼上,他都继承前人而又超越前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使其山水游记成为中国游记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细品《始得西山宴游记》,我们品出了“向游”“始游”两境界中的柳宗元,感受到柳宗元山水游记永恒而独特的文化魅力,正可谓“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金圣叹)。

上一篇:清算报告及股东会决议下一篇:平困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