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力资源评价典型案例

2024-04-24

潜力资源评价典型案例(通用8篇)

篇1:潜力资源评价典型案例

云南宣威羊场煤矿资源潜力评价

羊场煤矿经50年开采,资源近于枯竭.通过地质调查和预测,提供可靠依据,为危机矿山新增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作 者:李德福 LI De-fu 作者单位:云南东源煤电股份公司规划发展部,昆明,650011刊 名:云南地质英文刊名:YUNNAN GEOLOGY年,卷(期):28(2)分类号:P618.11关键词:危机矿山 资源枯竭 地质调查预测 延长服务时限 宣威羊场煤矿

篇2:潜力资源评价典型案例

个旧锡矿是一个以锡为主的超大型多金属矿集区,蕴藏丰富的锡、铜、铅、锌、钨、铋、钼、银、金、铟等多种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累计探明Sn储量200多万吨,是目前全球已知最大的锡成矿密集区.个旧的`开采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多年前的汉代.至,已有14个较大规模的矿山因资源枯竭而关闭;目前正在生产的5个大型矿山中,有4个属于资源危机型的矿山,接替资源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开展以深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为先导的深部找矿工作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下面就着重分析影响个旧深部找矿的几个关键问题.

作 者:夏庆霖 张寿庭 陈守余 徐启东  作者单位:夏庆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

张寿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

陈守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

篇3:陕西省秸秆资源能源化潜力评价

著名的农民理性假说, 即“在传统农业中, 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2], 可见农作物秸秆迟早会成为农业高效利用的热点, 但是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率还不够高, 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仍为传统的燃烧方式处理, 由于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在我国不是很成熟, 人们普遍高效环保利用秸秆资源的意识不够强, 所以用来综合利用能源化、工业化的秸秆资源比例并不是很大。且农作物的秸秆资源量目前还未列入有关部门的统计范围, 可见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农作物总量的计算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在秸秆畜牧方面、秸秆焚烧方面、还田角度等方面计算出的秸秆资源总量都不同[3]。该文通过分析陕西省具体农作物耕种情况, 利用《2012年陕西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 通过计算农作物秸秆估计理论总量, 计算出可收集利用的农作物秸秆量, 最终计算出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能源所能替代的化石能源量, 并指出计算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 陕西省秸秆资源的理论总量

1.1 农作物秸秆系数的获得

秸秆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经济系数法与草谷比法[4]。经济系数法又称收获系数法, 指经济产量与地上部分的生物产量之比, 其中经济产量指的是人们平时所理解的经济价值的主产品产量, 如小麦、水稻、玉米等, 收获系数越高, 则农产品产量越高[5], 目前我国农产品收获指数在逐年上涨, 意味着粮食的经济产量在不断上升[6], 有国外生物生理学家认为收获系数的上限为0.6[7], 而生物产量则是地上部分的总重量, 例如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籽实以及其秸秆的总重量。草谷比定义为作物的秸秆产量与经济产量的比值, 即作物仍有利用价值的副产品与主要利用方式的主产品的产量比值, 从定义来看就可以看出秸秆系数对计算农作物秸秆产量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草谷比法直观明确, 大多数学者都使用草谷比法来计算秸秆的资源量, 很少有人使用经济系数法, 在此选用草谷比法进行计算。

草谷比也称秸秆系数, 为计算秸秆资源总量的一个重要参数, 其值是农作物秸秆的产量、 (1-秸秆含水量) 及 (1-秸秆风干的含水量) 之积与籽实产量、 (1-籽实含水量及杂质率) 及 (1-国家标准水杂率) 之积的比值[8], 为一固定常数, 由于地理位置、降水量、气候等因素的不同, 农作物的含水量、存在杂质也不同, 导致秸秆系数会有偏差。

由于草谷比是一个常数, 目前我国学者对草谷比的研究也已经十分透彻, 该研究通过参阅以往文献[9,10,11,12], 根据王晓玉在《大田作物秸秆量评估中秸秆系数取之研究》中的研究, 选取的陕西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系数如下:小麦1.27, 水稻0.94, 玉米1.10, 其他谷类2.32, 豆类1.36, 棉花2.62, 油菜籽2.57, 花生0.86, 其他油料作物2.63, 麻类6.65, 糖类0.34, 烟草0.71。

1.2 理论资源量的计算

使用草谷比法计算农作物秸秆的资源量公式为:秸秆产量=经济产量×草谷比。

根据2011年鉴数据中给出的小麦、稻谷等10种农作物产品的产量, 在2011年陕西统计年鉴中, 粮食分类里分支夏粮与秋粮, 夏粮中有小麦, 秋粮中有稻谷、玉米、大豆。因此其他谷类=谷类总量- (小麦+稻谷+玉米) 的产量。油料作物中, 分油菜籽和花生2个下分支, 因此其他油料=油料总量- (油菜籽+花生) 的产量, 然后通过这些数据计算出这12类农作物产品的理论资源量, 具体见表1。可以看出, 2011年陕西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共计1 689.15万t, 其中小麦占30.83%, 稻谷占4.70%, 玉米占35.86%, 其他谷类占17.17%, 大豆占1.96%, 棉花占1.05%, 油菜籽占5.84%, 花生占0.47%, 其他油料占1.76%, 麻类占0.02%, 糖科占0, 烤烟占0.32%。

2 陕西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可收集利用资源量

秸秆可收集资源量的定义是指在现阶段科技水平下, 复合当前农作物收获的实际情况时, 农作物秸秆的理论资源量与收获留茬、运输损耗等原因造成的不能利用的秸秆资源之差, 并且现阶段并没有实际利用起来的那一部分秸秆资源也算在内, 如焚烧、丢弃、留茬、还田的这一部分秸秆资源, 虽没有高能利用, 但仍属于可收集利用的范围。因此, 在研究秸秆的利用与经济价值时, 应将不可收集的部分排除, 计算出可收集的秸秆资源量。

2.1 可收集系数

在秸秆收割过程中, 会产生秸秆的留茬, 并且在运输过程中造成损失, 并不能完全收割所有秸秆, 可收集利用量是指可以利用机械化收割以及人工收割的方法在田间收集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最大数量。可利用的以及未利用的农作物秸秆均包括可收集农作物秸秆量内, 机械收割的平均留茬高度为20 cm, 人工收割的平均留茬高度为10 cm[13]。

可收集系数的计算方法为:

式中, ηi为i种农作物秸秆的收集系数, Li, jc为i种农作物使用机械收获时的平均割茬高度 (cm) ;Li为i种农作物平均株高 (cm) ;Li, sc为i种农作物手工收割的平均割茬高度 (cm) ;Ji为i种农作物机械收割面积占所有收割面积的比例;则1-Ji为i种农作物手工收割所占所有收割面积的比例;Zi为收获、运输、囤积时造成的损失比例。

收集系数与草谷比一样, 不同学者对收集系数的研究都会有不同的结果, 此次研究通过对比以往文献, 参考陕西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的相关政策, 分析具体实际情况后, 选用王亚静等[14]对农作物秸秆收集系数的研究数据, 即小麦0.83, 水稻0.83, 玉米0.83, 其他谷类0.83, 豆类0.88, 棉花0.90, 油菜籽0.85, 花生0.85, 其他油料作物0.85, 麻类0.87, 糖类0.88, 烟草0.90。

2.2 可收集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可收集的作物秸秆资源量即为农作物秸秆的理论资源量与可收集系数之积, 通过之前对农作物的理论资源量的计算, 与可收集系数结合, 得出陕西省可收集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具体见表2。可以看出, 2011年陕西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共1 408.02万t, 其中小麦秸秆占30.70%, 稻谷秸秆占4.68%, 玉米秸秆占35.71%, 其他谷物秸秆占17.10%, 豆类秸秆占2.07%, 棉花秸秆占1.13%, 油菜籽秸秆占5.95%, 花生秸秆占0.48%, 其他油料秸秆占1.80%, 麻类秸秆占0.02%, 糖类秸秆占0, 烤烟秸秆占0.35%。

2.3 可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包括秸秆的肥料 (包括秸秆直接还田与堆肥还田) 、饲料、生活能源、原料、焚烧与堆弃。这是在当年生产环境下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 在进行秸秆资源的能源转化量分析时, 哪些秸秆资源适合转化, 哪些秸秆资源应保持现有的秸秆利用方式成为了需要考虑的部分, 以现有的利用方式来看, 秸秆资源以生活能源、焚烧与堆弃无疑是低效利用方式, 应全部转化为高效的生物质能源进行利用, 秸秆作为工业原料的部分应维持现有利用方式, 秸秆资源作为可直接进行加工饲料与肥料的物质基础, 具有一定的生物特性, 如果全部以能源利用方式进行转化反而不妥, 应适当予以保留。经过研究以往文献, 对比陕西地区的具体情况, 使用Purohit等[15]对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的研究, 选择秸秆资源用作适宜现阶段利用方式的比例为15%, 即可利用量为85%。得出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秸秆可作为能源利用的资源量为:小麦秸秆367.45万t, 水稻秸秆56.04万t, 玉米秸秆427.37万t, 其他谷类秸秆204.61万t, 豆类秸秆24.81万t, 棉秆13.51万t, 油菜籽秸秆71.23万t, 花生秸秆5.76万t, 其他油料作物秸秆21.53万t, 麻类秸秆0.30万t, 糖类秸秆0.04万t, 烟草秸秆4.17万t, 合计1 196.82万t。

3 秸秆资源生物质能源转化

由表3可知, 作物秸秆中碳含量在40%~50%, 氢的含量在5.5%~6.2%, 氧的含量在43%~45%[16], 秸秆的平均热值为14 226 k J/kg, 比薪柴平均热值低15%, 相当于标准煤热值的48.57%, 因此转换系数比即为生物质能源的热值与标准煤热值的比值。

(%)

该研究选用韦茂贵等[17]计算的能源转换系数, 即小麦0.55, 稻谷0.46, 玉米0.55, 其他谷物0.56, 豆类0.65, 棉花0.62, 油菜籽0.61, 花生0.54, 其他油料0.58, 麻类0.60, 糖类0.49, 烤烟0.55, 计算出可能源化秸秆资源量, 具体见表4。可以看出, 陕西省可收集利用的秸秆资源量转换为标准煤后得到的可替代化石能源量共663.56万t, 其中小麦秸秆占30.46%, 稻谷秸秆占3.89%, 玉米秸秆占35.42%, 其他谷类秸秆占17.27%, 大豆秸秆占2.43%, 棉秆占1.26%, 油菜籽秸秆占6.55%, 花生秸秆占0.47%, 其他油料作物秸秆占1.88%, 麻类秸秆占0.03%, 糖类秸秆占0, 烤烟秸秆占0.35%。

4 结论与讨论

篇4:基于GIS的土地资源潜力评价

关键词:GIS土地分区;土地潜力;潜力评价

一、土地资源潜力评价理论体系

(一)区位理论

土地作为人类一切活动的场所和载体,虽不可移动,但因在其上从事的活动不同,使之在空间上表现出的利用类型不同,地租、地价也随之变化、演替和转移,以致不同质量、不同地租、地价的地块之间不仅有距离和方位特征。因此,城镇土地利用的实质即是对土地区位的利用。

(二)地租理论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得到的收入,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其本质就是收益权。即土地所有者从土地上获取收益的权力。。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报酬递增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增加某一生产要素的单位投入量时,纯收益随之增加,但达到一定数量后,如继续追加这一生产要素的单位投入量,其纯收益就不再随追加投入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可能减少。

(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是:①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主要体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提高质量和效益,减少生产废物。②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发展必须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③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二、基于GIS的土地资源潜力评价

(一)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1.综合性原则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从整体上对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认识和评价,包括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等多方面内容。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包括反映土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的程度、城镇土地投入、使用强度以及使用效率方面的内容。

2.独立性原则

指标的繁杂并不一定能增强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重要的是要看指标对评价目标的贡献度及其与相关指标的联动程度。因此指标体系中应该排除密切相关的指标,只有选用相互独立的指标才能获得最优的评价方案。

3.主导因素原则

重点分析对土地集约利用和挖潜起支配作用的主导因素,并将其作为土地使用潜力分类的重要依据。

4.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并不是越多越好,另外片面追求系统状态的完整描述,都会增加指标获取的难度,造成指标体系缺乏实用性。

5.区域性原则

我国城镇发展的区域条件千差万别,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二)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的筛选

(1)最小均方差法

原理:对于n个取定的被评价对象(或系统)S1,S2,……Sn,每个被评价对象都可用m个指标的观测值Xij(i=1,2,……,n;j=1,2,……,m)来表示。可以看出,如果n个被评价对象关于某项评价指标的取值都差不多,那么尽管这个评价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这n个被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来说,它并不起什么作用。因此,为了减少计算量可以删除这个评价指标。样本均方差公式为:

,j=1,2,……,m

(2)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是研究评价指标之间密切程度的一种常用统计方法。就一般情况而言,土地质量指标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程度的相关关系,同时影响土地质量的指标与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而使得观测数据所反映的信息有所重叠。相关分析法是消除高度相关指标对评价的影响,从而减少指标体系中指标的个数。

2.构建指标体系

(1)结构性潜力

结构性潜力我们确定了以下指标:①工业用地率:建成区内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重,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的比率越高,土地结构调整的潜力就越大;②绿地率:建成区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比重;③建成区稳定性:建成区1997-2006年年均变化率,当建成区的变化越快时,即城市建成区扩展越快,其内涵集约利用潜力就越大;④建设用地稳定性:建设用地变化率,对集约利用潜力的影响和建成区变率类似;⑤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占建成区比重,建设用地率越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就越大;⑥建成区率:建成区面积占市区面积比重,建成区率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类似于建设用地率;

(2)强度性潜力

强度性潜力我们确定了以下指标:①综合容积率:建筑面初建设用地面积,容积率越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就越大;②房屋建设变率:房屋建筑面积增长率/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率,其值越小,说明房屋建设增速小于建设用地的增速,相应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就越大;③建筑密度:建筑地基占地面积/建设总用地面积,在适当的范围内,建筑密度越大,土地利用强度越大,相应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越小;④建设用地与经济协调性:建设用地增长率/经济增长速度,其值越小,说明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也较大。

(3)未显化的隐含潜力

未显化的隐含潜力我们确定了以下指标:①后备城市用地率:后备城市用地市区总面积的比重,其值越大,说明可以用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后备资源越丰富,地集约利用潜力就越大;②旧城改造潜力:旧城需要改造的面积占城市建设用面积比重,其值越大,说明城市内部有待进一步挖潜改造的土地资源越多,潜就越大;③地下浅层开发潜力:地下空间可以开发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比重,其值越大,说明城市可以开发的土地利用潜力越大。

3.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原理及步骤

⑴建立层次结构

根据对问题的初步研究,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元素并按照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将所有元素按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类,每一类作为一个层次,按蚤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的形式排列,标明上下元素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

⑵按9级计分法和判断矩阵

在建立并求解判断矩阵的过程中,首先对于每一个层次中各因素两两比较,针对上一层次某因素,给出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并引入合适的标度,将判断矩阵量化,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⑶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上一层次某一元素而言,本层次与之联系的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利用同一层次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本层次所有元素的重要性的权重值。层次总排序需要从上到下逐层顺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陈能,温瑞智.城市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GIS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0,(09).

[2]查志强.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指标构建[J].浙江统计.2002,(04).

篇5:潜力资源评价典型案例

第1题(单选题)关于推广与应用教育技术的意义,以下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B)。(2.5分)

A.推广教育技术,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

B.教育技术素质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关系不大

C.推广教育技术,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人才

D.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第2题(单选题)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以下列哪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的(A)。(2.5分)

A.电化教育

B.网络技术应用

C.计算机辅助教育

D.虚拟教育

第3题(单选题)对于“教育技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恰当的是(D)。(2.5分)

A.只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帮助

B.只包含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如投影机、计算机、摄象机等硬件设备

C.发展机器与设备的性能和功能,使其在应用于教学时更方便

D.既包含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又包含方法与技能等

第4题(单选题)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上的学习,它具有(B)。(2.5分)

A.自主独立性、异步性、统一性三个基本特点

B.自主能动性、独立性、异步性三个基本特点

C.自主能动性、独立性、同步性三个基本特点

D.自主能动性、异步性、可控性三个基本特点

第5题(单选题)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在某些要求较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学习场合(例如,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的情形)采用(A)学习方式更能凑效,也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2.5分)

A.协作学习

B.自主学习

C.接受学习 D.掌握学习

第6题(单选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施中,让学生充分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这体现的教学策略是(B)。(2.5分)

A.多种感观参与学习策略

B.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C.习作强化学习策略

D.寓教于乐学习策略

第7题(单选题)教学媒体选择的目标控制原则主要是指(B)。(2.5分)

A.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

B.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

C.不同的学生年龄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

D.不同的教学策略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

第8题(单选题)关于教学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2.5分)

A.教学评价只能由教师来进行

B.教学评价量表都是教师自己制订的C.开展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分析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其自身教学中的不足

D.学生测验成绩是获取教学评价数据的唯一来源

第二部分:案例题(包括教案设计、资源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

价)

【说明】请您针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完成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课题为“土地的誓言”。

本试卷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考查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其具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要求如下:

【教学内容】“土地的誓言”(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对象】初一下学期学生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要求】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基于给定的教学环境,恰当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案设计、资源准备、实施教学并进行评价及反思。

教案设计(本部分共7个题,每题4分,满分28分)在进行“土地的誓言”一课的教案设计时,应进行学习者和教学环境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下面是一份“土地的誓言”的教学方案设计,请阅读该方案并回答相应问题。

教学方案设计

一、概述

“土地的誓言”是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抒情散文。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时所写。文章抒发了流亡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呼喊出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奋战到底的铮铮誓言。文章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即以倾诉性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和浓重的情感打动人心。本文教学需要1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端木蕻良。(2)知道呼告手法。

(3)能够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

第9题(单选题)本课教学目标分析中,“过程与方法”部分的分析以下表述中不够恰当的一项是(C)。(4 分)

A.运用多种诵读方式,体会作者情感

B.揣摩精彩句段,感受本文独特的抒情方式和语言魅力

C.运用多种诵读方式,了解呼告的运用手法

D.运用多种诵读方式,感受呼告及排比的艺术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10题(单选题)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下表述中恰当的一项是()。(4 分)

A.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B.通过本文的学习,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C.通过本文的学习,更多地了解九·一八事变

D.通过本文的学习,见识新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初一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量的生字生词,具备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并在阅读中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和形成观点的能力。

2.由于年龄所限,学生几乎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因而他们很难体味作者内心的愤怒、悲痛、忧伤和思念。但是学生有着丰富敏感的内心,只要努力唤起他们的内心情感,在激情澎湃的语言的卷袭下,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11题(单选题)在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时,“初一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量的生字生词”所体现的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角度以下提法中恰当的是()。(4 分)

A.认知风格

B.知识基础

C.非智力因素

D.学习态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情境: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播放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视频,用最真实的声音和画面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他们对侵略者的怒火,激荡起他们爱国爱家的感情。

2.反复诵读:采取自读、范读、领读、齐读、配乐诵读和表情诵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反复朗诵课文。

五、教学资源

 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材。

  有关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三省、东北流亡人民生活的视频资源。

  专门为这堂课制作的PPT演示文稿。

六、教学过程

(一)“作者姓名”导入,释疑解惑

教师活动:介绍“端木蕻良”这一笔名的由来,释疑解惑,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活动:了解作者笔名的由来,从中感受他对家乡浓烈的爱。设计意图:由于阅历的局限,学生可能不知道“端木”是一复姓。“端木蕻良”这一特别的四字姓名,会让学生好奇,也会让学生产生疑问:这四字姓名是否与日本人有关系?适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并让学生从作者为自己取的这一笔名中感受他深厚的家乡情结,为学习课文,理解作者情感作铺垫。

(二)疏通字词,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字词。

2.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学生活动:

1.疏通字词,为进一步诵读和理解文章奠定基础。2.自由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体会情感的起伏。3.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设计意图:

1.疏通字词是阅读的前提,是进一步理解和鉴赏文章的必要准备。字词的积累在初一的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

2.让学生自由诵读,感知课文,是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文章进行自主解读和独立思考,然后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不断纠正和提高认识,深入理解课文。

(三)创设情景,诵读品味 教师活动:

1.介绍写作背景。[PPT]展示东北大地特有的景物图片。

第12题(单选题)教师用PPT展示东北大地特有的景物图片所体现的数字教学资源的作用方式是()。(4 分)

A.作为评价工具

B.作为协作工具

C.作为演示工具

D.作为研发工具

2.播放“九·一八事变”、“日本屠杀东北军民”和“歌曲‘松花江上’”三段视频。

第13题(单选题)教师播放“九·一八事变”、“日本屠杀东北军民”和“歌曲‘松花江上’”三段视频所体现的媒体作用是()。(4 分)

A.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B.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C.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D.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3.指导诵读:学生个读;教师范读;师生齐读;诵读指导。4.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学生活动: 1.了解写作背景。

2.观看视频,联系已有知识,简要说说自己对日本侵华史实的了解,对东北流亡人民生活境况的认识。

3.调动情感,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四)课文研读,品析语句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2.指导学生品析文中精彩的句段和词语,提高学生品评语言的能力。(1)汇集学生认为最能打动自己或不理解的句子、词语,选择有代表性的师生共同评析。

(2)教师补充句段。

3.在对语言的赏析中,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

学生活动:

1.在教师指导下,理清文章结构。2.细读课文,品析语句。

(1)找出自认为精彩的或不理解的语句语段,自品、交流并告知教师。(2)对教师补充的语句语段进行赏析。

3.在诵读与对语言的赏析中,体会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了解什么是“呼告”,感受文中密集的色彩丰富的意象,体会密集的意象及排比手法的效果,认识作者情感的变化也导致了其叙述方式的改变。

第14题(单选题)在“课文研读,品析语句”环节,学生的总体学习方式以下表述中较为恰当的是()。(4 分)

A.研究性学习

B.接受学习

C.交互式学习

D.机械学习

(五)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提供阅读文本“我爱这土地”,指导学生从“土地”切入,在文章主题、语言等方面与本文作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阅读诗歌“我爱这土地”。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并与本文作比较。

设计意图:“我爱这土地”与“土地的誓言”属于同一时代,同类主题的文章。二者情感相通,表达方式各有特色。从主题、语言角度将二者作比较,能帮助学生从更广的视野审视课文,从更深的层次理解主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鉴赏的能力。

第15题(单选题)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在“拓展阅读”环节,教师提供“我爱这土地”文本让学生阅读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的经验。(4 分)

A.做

B.表演

C.旅行

D.抽象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基础知识

1.给蓝色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①亘古: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默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怪诞: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炽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b.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c.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d.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哩!

(二)阅读课文语段,完成习题。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1.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中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2)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2.文中的“埋葬”一词换成“回响”或“飘荡”好不好?为什么?

。3.选文结尾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称呼由前面的“她”变为了“你”,该如何理解?

。4.将上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参考答案:

(一)1.①gèn 远古

②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③奇怪、古怪

④chì 热切而深切 2.b

(二)1.(1)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2)表达了让故乡重获自由解放的决心。2.不好。昔日在田垄间的欢笑早已不存在了,取代欢笑的是痛苦、悲愤、哀愁和忧伤。3.开始用第三人称,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她”了,于是抛开读者,转而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4.第一层(开篇至“我不能离开她”):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

第二层(“在故乡的土地上”至“没有人能够忘记她”):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

第三层(最后两句):发誓要为故乡战斗到底。

资源准备(本部分共7个题,每题4分,满分28分)

在备课时,需要搜集一些和“土地的誓言”这节课相关的图片、文本、音频和视频资料,并准备PPT演示文稿来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第16题(单选题)在搜集和“土地的誓言”这节课相关资源时,您看到了很多主题相同但格式不同的文件,如果您需要的是音乐,您将选择以下哪种格式?()(4 分)

A..swf

B..gif

C..bmp

D..mp3

第17题(单选题)在为本课准备PPT演示文稿时需要在幻灯片中插入一张图片,可以选择()菜单来完成操作。(4 分)

A.工具

B.视图

C.插入

D.编辑

第18题(单选题)在为本课准备PPT演示文稿时,希望对一张幻灯片上的几个文本框进行整体操作,以下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4 分)

A.选中这几个文本框,选择“右键”中的“组合”

B.选中这几个文本框,选择“工具”菜单中的“版式”

C.选中这几个文本框,选择“右键”中的“叠放次序”

D.选中这几个文本框,选择“右键”中的“设置占位符格式”

第19题(单选题)用Word软件为本课教学评价准备习题时,教师需要在文档中将个别文字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识,以下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4 分)

A.选中文字,点击工具栏中“字体颜色”按钮右边的箭头,然后选择颜色

B.选中文字,点击工具栏中的“加粗” 按钮

C.选中文字,点击工具栏中的“倾斜” 按钮

D.选中文字,点击工具栏中的“字符底纹” 按钮

第20题(单选题)用Word软件为本课教学评价准备习题时,教师需要对个别文字用着重号进行标识,以下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4 分)

A.选中文字,选择“右键”中的“翻译”,然后设置着重号

B.选中文字,选择“右键”中的“字体”,然后设置着重号

C.选中文字,选择“右键”中的“查阅”,然后设置着重号

D.选中文字,选择“右键”中的“超链接”,然后设置着重号

第21题(单选题)在为本课准备PPT演示文稿时,为了检查文稿在总体设计上的前后协调性,教师需要查看演示文稿中所有幻灯片的缩略图。教师可以通过()操作达到这个目的。(4 分)

A.在“工具”菜单中选择“比较并合并演示文稿” B.在“视图”菜单中选择“母版”,再选“讲义母版”

C.在“视图”菜单中选择“幻灯片浏览”

D.在“视图”菜单中选择“幻灯片放映”

第22题(单选题)用Word软件为本课教学评价准备习题时,给文档中部分文字增加下划线的操作方法是()。(4 分)

A.选中文字,在工具栏中点击“表格和边框”按钮

B.选中文字,在工具栏中点击“字符边框”按钮

C.选中文字,在工具栏中点击“下划线”按钮

D.选中文字,在工具栏中点击“字符缩放”按钮

教学实施(本部分共3个题,每题4分,满分12分)

在完成教学规划和教学资源准备后,您将进入教学方案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您需要解决一些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硬件设备的简单操作、教学资源的使用以及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第23题(单选题)教师在多媒体教室用PPT演示文稿上课时,在全屏放映状态下直接切换到“普通”视图,可以使用键盘上的()键来实现。(4 分)

A.Ctrl

B.Alt

C.Del

D.Esc

第24题(单选题)本课预先准备的视频到教室中使用时遇到了问题,该视频无法播放,下列原因中可能的是()。(4 分)

A.没有安装Office办公软件

B.电脑显示器出现故障

C.电脑没有接电源

D.没有安装播放该视频的软件

第25题(单选题)在播放PPT教学内容时,教师发现“我爱这土地”文本中有错别字,这时教师应当采取的措施以下提法中最适当的是()。(4 分)

A.忽略错误,继续教学

B.改正错别字,不进行任何说明

C.说明错误,及时改正

D.说明错误,但不修改

教学评价(本部分共3个题,每题4分,满分12分)

在完成教学规划、教学资源准备和教学方案实施后,您将进入教学评价阶段。在这部分中,您需要评价已完成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这部分中既有关于教学评价与反思基本知识方面的试题,也有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回答的教学评价与反思方面的试题。

第26题(单选题)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后,教师用Excel创建了一个学生成绩表,拟根据学生成绩确定名次,这要使用Excel的()功能。(4 分)

A.合并计算

B.分类求和

C.排序

D.数据筛选

第27题(单选题)在本课教学实施之后,教师认为在播放“九·一八事变”、“日本屠杀东北军民”和“歌曲‘松花江上’”三段视频时,应该每播放一段视频后让学生简要谈一下感想,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些,这说明教师进行了()方面的反思。(4 分)

A.教学过程

B.教学评价

C.教学环境

D.教学对象

第28题(单选题)根据您对教学评价的理解,关于本课教学评价以下提法中不正确的是()。(4 分)

A.通过课后习题进行评价是一种绝对评价

B.教师对学生完成习题情况进行打分是定量评价

C.教师设计习题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篇6:复垦潜力评价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及各种污染、自然灾害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利用和经营,可以增加的有效耕地及其他用地面积。

(一)江苏省待复垦土地现状

江苏省的土地复垦主要是工矿废弃地复垦和煤矿塌陷地复垦。江苏省的工矿废弃地在各县市均有分布,通常废弃地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当工程、整治措施,基本可以恢复利用。全省废弃地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因大面积取土、挖沙等对地表的直接挖掘,破坏了土地原来的地貌,如交通、水利、砖瓦窑挖废地;因冶炼、发电、开矿等堆放废弃物而压占损坏的土地,如灰渣厂、尾矿厂等;因城乡生活建设形成的废弃地,如农村旧宅基地、城市垃圾场、小废坑等;因工业排污造成污染荒废的土地;已荒废的建设临时用地。煤矿塌陷地主要集中在徐州市铜山县14个乡镇和沛县3个乡镇,塌陷地面积现已达9527.07公顷。由于煤炭采煤量、煤炭采掘深度、煤层厚度不同,地表塌陷地区的下陷程度,稳定性也不尽一致,故煤矿塌陷地有多种类型。

(二)江苏省土地复垦潜力分析

1、数据来源

以县(区、市)为单位,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实地勘查与地籍调查,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统计各县(区、市)通过土地复垦待复垦区域的面积与可增加耕地的系数。

2、各县(区、市)土地复垦潜力

根据各地区调查数据计算各县(区、市)土地复垦可增加耕地面积:

Si=αi×Si

S(iSi)

i1nS/S

其中:

Si——各县(区、市)土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公顷);

i——各县(区、市)土地复垦新增耕地系数(%);

Si——各县(区、市)待复垦区面积(公顷);

S——江苏省土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公顷);

——江苏省土地复垦平均新增耕地系数(%);

S——江苏省待复垦区总面积(公顷);

注:n为江苏省县(区、市)行政区数量。

3、江苏省土地复垦数量潜力分级

以县(区、市)为单位,根据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潜力分级标准指标体系(表3),将江苏省土地复垦潜力区划分为4级。(附表5)土地复垦Ⅰ级潜力区,总面积为0.64万公顷,新增耕地系数达90%以上,可新增耕地0.60万公顷。

土地复垦Ⅱ级潜力区,总面积为1.09万公顷,新增耕地系数介于75%与90%之间,可新增耕地0.91。

土地复垦Ⅲ级潜力区,总面积为1.99万公顷,新增耕地系数达介于50%与75%之间,可新增耕地1.25万公顷。

土地复垦Ⅳ级潜力区,总面积2.11万公顷,新增耕地系数小于50%,可新增耕地0.79万公顷。

表9 土地复垦数量潜力分级结果

待复垦土地面积

潜力区

(万公顷)

(万公顷)潜力区新增耕地面积 Ⅰ级潜力区 Ⅱ级潜力区 Ⅲ级潜力区 Ⅳ级潜力区

0.64 1.09 1.99 2.11

0.60 0.91 1.25 0.79

4、土地复垦综合潜力评价与分级(1)综合评价因素及指标

①自然因素。选取地区新增耕地系数与地形地貌(虚拟)值为自然因素的评价指标。其中,地形地貌值根据项目区情况确定,平原地区赋值2,有丘陵或岗地分布地区赋值1。

②土地复垦规划对于投入能力有较大的要求,故不同地区的复垦进度还是有一定差异的。选择各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土地复垦潜力评价的经济指标。

③社会因素。地区人地关系是土地复垦的重大决定因素,人均耕地越少的地区复垦的动力越大。用地区单位耕地拥有种植业劳动力人数作为社会评价指标。

利用因素成对比较法得到土地复垦潜力影响因素的权重:

表10 江苏省土地复垦综合潜力评价因素权重

评价指标 新增耕地系数 单位耕地种植业劳动力人数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地形地貌 权重 0.43

0.2

0.31

0.06(2)聚类分析与综合评价分级结果

根据综合聚类分析结果与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出不同耕地整理潜力区聚类组的综合评价值,将全省耕地整理潜力区划分为4级。

表11 江苏省土地复垦综合潜力评价与分级结果

综合评价与分级指标(均值)

新增耕地系数

单位耕地农村从事种植业人员(人/公顷)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

级别一 92.68 1.99 28634.45

级别二 83.03 3.47 8149.90

级别三 68.53 1.88

级别四 40.81 2.11

11843.92 7030.00 地形地貌 综合评价分值 0.91 0.73 0.58 0.45 一级土地复垦整理潜力区包括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县,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11个县(区、市),待整理区总面积10605.41公顷,可增加农用地10413.61公顷,其中耕地10012.72公顷。该级别整理区都位于平原地区,其平均新增耕地系数达92.6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8634.45元,但单位耕地平均拥有种植业劳动力数量少,仅1.99人/公顷。

二级土地复垦整理潜力区包括宜兴市,金坛市,新北区,常州市区,高淳县,扬中市,京口区,润州区,宝应县,高邮市,仪征市,邗江县,扬州郊区,高港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崇川区,开发区,海安县,如皋市,如东县,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丰县,沛县,邳州市,睢宁县,新沂市,徐州市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海州区,响水县,大丰市,东台市,宿城区,宿豫县,沭阳县,泗洪县,泗阳县,淮阴区,涟水县,金湖县,楚州区,洪泽县,清浦区51个县(区、市),待整理区总面积66655.89公顷,可增农用地58566.82公顷,其中耕地53234.67公顷。该级别整理区全部是平原地区,其平均新增耕地系数达83.0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149.90元,农村劳动力丰富,单位耕地平均拥有种植业劳动力数量多达3.47人/公顷。

三级土地复垦整理潜力区包括溧阳市,武进区,江宁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六合区,溧水县,句容市,丹徒区,铜山县,盱眙县12个县(区、市),整理区总面积19762.94公顷,可新增农用地17286.31公顷,其中耕地14761.65公顷。该级别整理区都位于丘陵岗地地区,其平均新增耕地系数达68.5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843.92元,单位耕地平均拥有种植业劳动力数量为1.88人/公顷。

篇7:中国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潜力

煤层气原地资源量和技术可采资源量的计算结果,可为国家制定煤层气开发战略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为煤层气开发的相关部门或单位提供参考依据,对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褐煤分布区的煤层气资源量的计算,弥补了我国长期缺少褐煤煤层气资源量的缺陷,使我国煤层气资源量数据更加完整,我国陆上煤层埋深2 000 m以浅的`煤层气原地资源量为32.86×1012 m3,其中,褐煤主要分布区为1.40×1012 m3,非褐煤地区为31.46×1012 m3.利用已建立的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评价方法体系,并基于目前的开发技术,对我国煤层气技术可采资源量进行计算,结果为13.90×1012 m3,占原地资源量的42%.

作 者:张新民 赵靖舟 张培河 郑玉柱 李建武 韩保山 王明镇 林大扬 董敏涛 ZHANG Xin-min ZHAO Jing-zhou ZHANG Pei-he ZHENG Yu-zhu LI Jian-wu HAN Bao-shan WANG Ming-zhen LIN Da-yang DONG Min-tao  作者单位:张新民,张培河,郑玉柱,李建武,韩保山,董敏涛,ZHANG Xin-min,ZHANG Pei-he,ZHENG Yu-zhu,LI Jian-wu,HAN Bao-shan,DONG Min-tao(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

赵靖舟,ZHAO Jing-zhou(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710065)

王明镇,WANG Ming-zhen(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71019)

篇8:潜力资源评价典型案例

1 金矿矿产预测评价模型

对于矿产预测评价模型来说, 其构建基础是矿床成因与工业类型。通过矿产预测评价模型的运用, 不仅可以了解到矿产物与成矿地质性质, 还可以了解到矿产地质建造等。矿产预测模型的基础是矿产评价模型, 主要是为省级地区进行预测评价, 其实质是分析成矿地质性质等,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了解成矿时间及实际地质情况等[1]。我国相关学者将金矿细化为八种类型及十五种亚类。

由于金矿成矿的时间、地区、背景、条件等多方面都各不相同, 为保证预测效果, 就要有合适的矿床评价模型, 因此, 金矿矿产预测评价模型就有很多种, 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热液型。这种类型主要与中深沉侵入岩相关, 其矿体多存在于岩体和围岩相接触处, 很容易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影响。矿石也有两种, 一种是石英型, 另一种是蚀变岩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岩石, 其走向与倾向都处于稳定状态, 其中含金脉总体成分相对简单, 多为石英等[2]。在预测中, 要将重点落在岩体入侵时代等方面。

(2) 破碎蚀变岩型。其不受金矿体束缚, 因此得名, 但成因并不确切。岩石易破碎且受成矿热液蚀变有关, 但这种金矿矿产的含金量相对可观, 能够满足工业实际需求。在预测中关键在于破碎蚀变带、中低温蚀变矿物组合等。

(3) 陆相火山岩型。它的产生多与大地构造环境等有关, 成矿时间多为中生代与新生代等, 其中赋矿岩很容易受到钙碱性火山岩的影响, 也容易受火山机构等控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这种金矿体多存在于我国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3]。

(4) 砂金型。这种金矿床是在原有金矿床受到破坏以后, 且在一定时间以后汇集在一起的结果, 多存在于我国中西部地区。

总之, 我国金矿资源, 需要有合适的预测评价模型,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预测精准, 满足实际需求。

2 金矿矿产资源潜力分析

金矿矿产资源潜力分析,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山东胶东金矿区。该矿区地处山东东部, 是我国较为重要的金矿区之一。该区的岩浆互动相对频繁, 经常受构造岩浆热的影响, 进而构成了混合花岗岩等。它们的出现, 在某种程度上为金矿形成奠定了基础。研究发现, 该地区已获知的金矿床高达百余处, 其中金矿矿产资源储备量在100t以上的就多达三处, 其余金矿资源储备量也在20~50t之间, 同时发现一些特大金矿矿产。尤其是焦家金矿较多, 储备量在600t以上。

(2) 河南-陕西金矿区。该矿区位于陕西与河南交界地带, 岩浆活动较为频繁, 其形成不仅与火山岩发育有关, 还与酸性入侵岩有一定关系。通过研究发现, 该地区有数百金矿床, 基本都存在地下400m以内, 也有些金矿床的深度在500m以上, 已知该矿床的资源量已经达到了600t以上。其中有些金矿的延深相对较大, 也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如大湖金矿等。

(3) 西秦岭金矿。该金矿区处于四川、陕西、甘肃相交地带。该金矿区受中酸性岩的影响, 金矿受到了控制, 金矿也存在于该岩体5km处, 大大小小的金矿床近百。该矿区的金矿主要为微细侵染、海相火山以及热液型[4]。

(4) 东秦岭金矿区。该矿区主要存在于秦祁昆地区, 在该区内的金矿床多达数百处, 包括双王矿床、金龙上矿床等大型金矿床。该地区的矿床多为微细侵染矿床, 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5) 滇黔桂金矿区。该矿区地处云南、贵州、桂林相交处, 属于微细侵染矿区之一。研究发现在滇黔桂金矿区中的矿床不足一百个, 多为小型金矿床。该地区的金矿储备量在不断增多, 以水银洞的金矿资源为例, 由最初的24t已经上升到56t, 其余矿床的金矿资源储备量也在增加。由此可见, 该矿区资源潜力较大。

(6) 辽东金矿区。存在于辽东半岛, 金矿类型以热液型为主, 其形成与岩浆入侵有一定关系, 拥有百余个矿床, 大型金矿床有两处, 资源潜力较大, 有良好的开发与利用价值。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知, 我国金矿资源相对较多, 分布范围也很广, 且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为了做好金矿矿产预测工作, 就要有一定的预测评价模型, 从多个角度及多个方面了解金矿, 便于今后的金矿的挖掘工作。因此, 文章提出了几种最常用的预测评价模型, 同时, 介绍了我国各个省区的一些资源潜力相对较大的金矿区, 分析了它们的资源蕴藏潜力, 希望能为相关的人士带来有效的参考。

摘要:我国拥有多种资源, 要分析某种资源潜力, 就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预测评价模型, 做好数据预测。文章将从金矿矿产预测评价模型入手, 研究金矿矿产资源潜力。

关键词:金矿,矿产预测评价模型,资源潜力

参考文献

[1]肖克炎, 娄德波, 孙莉, 等.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一些基本预测理论方法的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 2013, (4) :1073-1082.

[2]肖克炎, 娄德波, 孙莉, 等.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模型汇总[J].地质学刊, 2013, (3) :341-348.

[3]左群超.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研发、应用与数据集成方法技术体系[J].地质通报, 2015, (12) :2334-2351.

上一篇:1公共关系学练习题下一篇:前景不错的十个开店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