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襄阳岘山,登襄阳岘山张九龄,登襄阳岘山的意思,登襄阳岘山赏析

2024-05-01

登襄阳岘山,登襄阳岘山张九龄,登襄阳岘山的意思,登襄阳岘山赏析(共5篇)

篇1:登襄阳岘山,登襄阳岘山张九龄,登襄阳岘山的意思,登襄阳岘山赏析

张九龄《登襄阳岘山》原文注释及赏析

《登襄阳岘山》

张九龄

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①。

信若山川旧,谁知岁月何②!

蜀相吟安在③?羊公碣已磨④。

令图犹寂寞⑤,嘉会亦蹉跎⑥。

宛宛樊城岸⑦,悠悠汉水波。

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

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

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⑧。

注释

①亟:屡次。攀践:攀登践履。此句是说:往年我曾多次攀登岘山,现在又经过这里。

②信:确实。若:这些。此句是说只有这些山川岩石依旧未变,而时光流逝,挽留不住,谁也奈何不了。

③蜀相:指诸葛亮。此句是说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吟》”,以寄托远大抱负,而今安在?

④羊公碣:即羊祜碑。磨;销磨。指羊祜碑上的字迹已经磨得模糊不清。

⑤令图:美好的谋略。指诸葛亮的“隆中对”。

⑥嘉会:盛会。指羊祜常在岘首山的置酒游宴。蹉跎:光阴白白流过。“令图”二句分别照应上联两句,是说诸葛亮虽有美好宏图犹且身后寂寞,像当年羊祜那样宴游也不过是虚掷时光。

⑦宛宛:弯弯曲曲的样子。

⑧“同心”二句:是说自己与诸葛亮、羊祜心是相通的,抱负是一样的,但却生不同时,不能同赏这秀丽景色。阿(ē):指大山。

简析:

这首诗当作于贬荆州时期。登高怀古,诸葛亮也好,羊祜也好,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眼前。宏何难展,岁月蹉跎;物是人非,心事寂寞。

此诗写法上颇能体现张九龄其诗的风格,“清淡”之余,有太多的如《古诗十九首》的影子。这既是其诗之长也是其短。

这首诗由对当年游览的回忆,想到岁月流逝的`无情;由对前贤的感念,想到人生命运的难测;由眼前的风景,想到自己的寄托;最后,发出不能跟前贤共赏的感叹。气象开阔,感情真挚,体现了一代名相的不凡心胸。

拓展:

《登襄阳城》

杜甫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解读

这首诗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气象雄浑,感情悲壮。无论结构层次,辞章音韵,都很精到。杜甫曾以“吾祖诗冠古”自傲,并谆谆告诫子女:“诗是吾家事”。

篇2:登襄阳岘山,登襄阳岘山张九龄,登襄阳岘山的意思,登襄阳岘山赏析

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前言】

《襄阳曲四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而创作的组诗。这四首诗既可见其性情,又可见其诗风。第三首诗通过写岘山、汉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堕泪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灭了的碑文等等物景,说明时间的长河能淹没一切。

【注释】

⑸岘山:山名。在湖北省襄阳县南。又名岘首山。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西晋羊祜镇襄阳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晋书·羊祜传》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

⑹水绿沙如雪:一作“水色如霜雪”。

⑺堕泪碑:即在襄阳岘山。这里用羊祜的典故。羊祜死后,为纪念他的政绩,“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食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翻译】

岘山依着汉江,水绿如碧,沙白似雪。山上有纪念羊枯的堕泪碑,上面的字己久为青苔所没,看不清楚了。

【赏析】

篇3:登襄阳岘山,登襄阳岘山张九龄,登襄阳岘山的意思,登襄阳岘山赏析

襄阳, 有着2800多年的建城史, 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4年, 它又被授予“中国魅力城市”, 评委会给予了襄阳高度的评价:“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 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 凭山之峻、据江之险, 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 但借得一江春水, 赢得十里风光, 外揽山水之秀, 内得人文之胜, 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如此高的评价可谓读懂了襄阳!2010年12月恢复旧名襄阳后, 城市完成了与历史文脉的对接, 以上评价更显得名副其实。然而, 襄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展示除每年的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及舞台艺术《襄阳米颠》、《宋玉悲歌》和《荆山楚源》外, 以人文景点形式保有的历史遗存仅有修缮后的古隆中、米公祠、襄阳城、鹿门寺、习家池和昭明台等。政府虽然也重建了北街、古治街两条仿古街, 但其商业价值远远大于文化价值, 难以体现襄阳厚重的文化底蕴。襄阳作为文化古城的最大特点就是“外揽山水之秀, 内得人文之胜”, 如何使这两者合二为一, 长久地物化在襄阳的山山水水之间, 诗情画意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构建新的人文艺术景观形式无疑是明智且经济的选择。那么其可行性怎样呢?本文展开以下论证。

一、襄阳自然山水与人文胜迹合璧符合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追求

中国古典造园美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计成在《园冶》中描述的“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1]然而古典园林之美毕竟是人造的, 只是尽量掩去人为的痕迹, 呈现出近似自然的趣味, 以寄寓造园者远离人世纷扰和追求山水之乐的人文理想。古代文人贤士造园, 是其回归自然、归隐田园思想的体现,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所言就十分明了:“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陶翁回归田园后领略到久违的身心自由之乐:“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后世文人受陶翁复返自然、独善其身的启发纷纷筑园, 以明其志, 以善其身, 苏州著名的私家园林如沧浪亭、拙政园、网师园等就是力证。然而, “幽斋磊石, 原非得已。”[2]要磊得妙趣天成, 也绝非易事!故此, 清初美学家李渔发出这样的感叹:“能变城市为山林, 招飞来峰使居平地, 自是神仙妙术, 假手于人以示奇者, 也不得以小技目之。”[3]“道法自然”, 巧夺天工就成为中国古代造园家梦寐以求的境界。古典园林中不可无山, 无山则难见野趣;也不可无水, 无水则缺乏灵气。更重要的是山水还承载着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哲理, 诸如“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静, 智者动” (孔子语) ,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老子语)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 (汉江古民谣) 等, 因而筑山理水就成为造园家煞费苦心的难题。古典园林无论如何营造也只是“宛自天开”, 所表达的也仅是寄寓个人情怀的“小天地”、“小境界”, 与真实的自然山水无法相比, 局限性尽显。

“岘山汉水绕城郭”是襄阳城天然的山水构架, 山秀水长使襄阳成为名符其实的“山水城市”。“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岘山从南向西绵延起伏, 景色秀美, 胜迹众多, 引来历代名士贤达歌咏不断, 这使岘山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一江春水穿城过”是襄阳得天独厚的景致, 所孕育的汉水文化不仅为襄阳增添了迷人的浪漫气息, 而且使汉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之江、文化之江。岘山汉水美景是造化所赐, 其承载的人文精神既是襄阳山水之魂, 也是历史留给今人重塑襄阳城市精神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在21世纪的今天, 襄阳园林建设不应仅拘泥于城内一些小环境的营造, 而应放开视野, 将岘山汉水及其文化纳入到山水园林城市的框架中, 使山水美景与文化遗产珠联璧合成为襄阳新的人文景观, 为市民创建一个亲近自然、宜居、宜游、怡情, 感受襄阳灿烂文化, 境界开阔的“大公园”。这样的作法不仅可以传承文脉, 使市民安居乐业, 而且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二、襄阳自然山水与人文胜迹合璧是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

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4]国家的强大不仅是指经济实力, 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和繁荣。中国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文化中断的文明古国, 就是因为中华文化虽历经灭顶之灾, 但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襄阳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演进中虽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乱、天灾人祸, 但经过历代先贤和襄阳人民不遗余力的保护、重建, 它毅然长存于岘山汉水之间和人民的心中。如使襄阳人引以为豪的襄阳古城、古隆中、米公祠、夫人城等虽几经废兴, 但现在仍然屹立在汉江之滨, 而更多的文化遗产却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 没有得到恢复, 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曾经被誉为岘山风景之眼、襄阳的标志性建筑——岘首亭 (也称岘山亭) , 文革期间被彻底毁坏, 至今尚未得到重建。曾使岘山亭名播华夏, 堪称赋予岘山人文之魂的羊公祠、堕泪碑, 自西晋以来多次被毁坏, 但又多次重建, 然而在当今襄阳经济日新月异之时, 却难觅岘山之首!岘山亭、羊公祠和堕泪碑, 是襄阳百姓为纪念造福一方的西晋名臣羊祜而修建的建筑群。这里不仅是襄阳人民缅怀羊公德操伟业之地, 而且也是历代名士先贤追慕羊公伟名、歌咏岘山美景的圣地, 岘山因此成为唐宋之后的中国文化名山。在文化兴国、文化兴市、“四个襄阳”建设的时代背景下, 重新规划岘首山, 重建这一在襄阳历史文化和人民心中的精神圣地, 使之成为襄阳新的岘山人文景观, 这既是时代使命, 也是襄阳百姓的心声, 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的确刻不容缓。岘山作为襄阳城的守护之山、绿色屏障, 景致秀雅。神话传说和数不尽的诗词歌赋为岘山披上了神秘的文化面纱, 正如北宋诗人胡安国所说:“千古物情吟不尽, 四时风景画难传。”[5]除前面提到的岘首山建筑群外, 在羊祜山、凤凰山、白马山、谷隐山、望楚山、真武山、琵琶山、尖山、扁山和万山上, 分别重建造型有别、风格一致、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羊祜亭、凤凰亭、望海亭、谷隐亭、望楚亭、真武亭、琵琶亭、尖山亭、扁山亭和汉皋亭等, 这不仅利于游人赏景, 更能使岘山美景充满诗情画意!

白天的汉江碧水穿城, 景色如画, 祥和优雅;夜晚的汉水两岸流光溢彩, 古老的城池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让人浮想联翩。然而从汉江所孕育的丰厚的汉水文化层面来看, 现在展示的仅仅是汉江之美的自然一面, 其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还远未触及。襄阳2800多年的历史与汉水女神的传说相辅相成, “游女解佩”的故事就是极好的例子。倘若在万山之下、汉水之滨, 耸立一座“美目盼兮, 衣袂飘逸”的女神雕像, 再加上夜晚迷人悦目的灯光映照, 岂不为汉水文化更增添了浪漫情调?进而它还可成为襄阳不可或缺的人文艺术景观。汉江一侧曾经有临江而立的沧浪亭, 此亭此景蕴涵着流传甚广的汉江古民谣“沧浪之水”的文化哲思。重建此亭, 文化意义非凡!曾建于唐代襄阳城南、北宋时又迁徙改建于城东北隅的闻喜亭, 也是历史上汉水之畔的一座名亭。北宋名臣欧阳修在《和韩学士襄州闻喜亭置酒》中就有描绘该亭的诗句:“高城汉水边, 登临谁与共跻攀”;与之同游闻喜亭的著名诗人梅尧臣也有和诗:“亭栏下望汉江水, 净绿无风写镜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有“闻喜名自昔, 广亭临汉津”的咏句[6]。可见闻喜亭在宋时已有大名, 后来明清诗人也时有歌咏。今天在城东城西的老龙堤上重建沧浪亭、闻喜亭, 可谓襄阳之“闻喜”也!另外标明杜预沉碑处、镌刻赞誉汉水的诗词华章, 既可成为临江景观, 也是传承汉江文化的一大盛事!

三、襄阳自然山水与人文胜迹合璧是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需要

尊重历史, 传承文化, 缅怀先贤, 不仅是文明和智慧的表现, 而且也是襄阳现在、未来城市发展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7]。国家的强盛, 城市的发展, 归根结底要靠筑巢引凤、招贤纳士。而尊重历史, 尊重人才,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则是吸引才智之士共建襄阳美好未来的关键。因为对待文化的态度,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待人才的态度。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的故事, 既成就了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伟业, 也使诸葛亮成为千古名相。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襄阳古隆中, 千百年来被传为美谈, 也成为今天襄阳招牌式的文化名片!然而,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 仅仅依靠诸葛亮单一的文化形象来提升襄阳的知名度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发掘出襄阳更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从而使襄阳的文化竞争力变得更加强大。

市场竞争表面看是商品的竞争, 但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文化的竞争, 在国际上则表现为国家文化魅力的竞争!当今时代吸引人才、招商引资靠什么?除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外, 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宽松、优美的城市宜居、乐业环境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襄阳自古就是华夏腹地重镇, 战争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地, 和平时期又是商贾云集之所, 号称“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它现在更是水、陆、空立体交通便利, 不仅是中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而且是物流、轻工、汽车产业的一大中心。客观地说, 襄阳的自然地理位置优越, 水利、电力、人力、地域及物产资源丰富, 非常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但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襄阳的经济发展与其潜力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其中除了政策、观念等因素外, 对历史文化的发掘、保护、展示和对外宣传等环节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这都造成了襄阳地方文化特色不够凸出, 削弱了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进而直接影响到襄阳文化的竞争力。“外揽山水之秀, 内得人文之胜”是襄阳自然山水与人文胜迹相依相存、密不可分的核心特点, 然而在令人艳羡的岘山汉水美景间, 看到的仅是造化的奇功, 缺少的是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在秀山碧水间的回响。这不能不说是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遗憾!

现在是襄阳发掘和弘扬岘山汉水自然、人文之美的绝佳时期, 以自然山水与人文胜迹合璧所凝结成的人文景观, 既可把岘山汉水打造成市民向往的休闲、健身场所, 又能使市民感受襄阳历史文化的精神魅力, 真正使襄阳成为才智之士立业、投资、宜居、乐居的诗意家园!以襄阳现有的经济实力完成人文景观的建设理应不成问题, 关键是转变观念, 认识到这一文化工程在文化兴市、提升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简言之, 襄阳自然人文景观的建设, 可谓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不仅有利于展现襄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多彩形象, 更有助于彰显襄阳传承历史文脉、继往开来的崭新的城市文化形象。以上论证证明了实施襄阳自然人文景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园冶图说[M].赵农注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48页

[2][3][清]李渔.闲情偶寄 (上) [M].张玲, 康风琴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105页

[4]引自:吴官正.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J].理论学刊, 2002 (04)

[5][6]魏平柱.临汉文史考析[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9.275页, 292-293页

篇4: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朝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

⑴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⑵代谢:交替变化。

⑶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⑷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⑸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⑹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⑺字:一作“尚”。

⑻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此处所说的“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颈联两句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篇5:登襄阳岘山,登襄阳岘山张九龄,登襄阳岘山的意思,登襄阳岘山赏析

登襄阳城

作者:杜审言朝代:唐体裁:五律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上一篇:2022年度苏北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通知下一篇: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