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汉水文化

2024-04-29

襄阳汉水文化(精选5篇)

篇1:襄阳汉水文化

岘山临汉水,水绿沙如雪。

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前言】

《襄阳曲四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而创作的组诗。这四首诗既可见其性情,又可见其诗风。第三首诗通过写岘山、汉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堕泪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灭了的碑文等等物景,说明时间的长河能淹没一切。

【注释】

⑸岘山:山名。在湖北省襄阳县南。又名岘首山。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西晋羊祜镇襄阳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晋书·羊祜传》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

⑹水绿沙如雪:一作“水色如霜雪”。

⑺堕泪碑:即在襄阳岘山。这里用羊祜的典故。羊祜死后,为纪念他的政绩,“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食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翻译】

岘山依着汉江,水绿如碧,沙白似雪。山上有纪念羊枯的堕泪碑,上面的字己久为青苔所没,看不清楚了。

【赏析】

岘山、汉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堕泪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灭了的碑文等等物景,平实道来,没有雕饰,其中自有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山依旧,水仍绿,碑尚在,唯有碑石上生了青苔,碑文已被磨灭,其寓意就是时间的长河能淹没一切。

篇2:襄阳汉水文化

襄阳, 有着2800多年的建城史, 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4年, 它又被授予“中国魅力城市”, 评委会给予了襄阳高度的评价:“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 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 凭山之峻、据江之险, 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 但借得一江春水, 赢得十里风光, 外揽山水之秀, 内得人文之胜, 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如此高的评价可谓读懂了襄阳!2010年12月恢复旧名襄阳后, 城市完成了与历史文脉的对接, 以上评价更显得名副其实。然而, 襄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展示除每年的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及舞台艺术《襄阳米颠》、《宋玉悲歌》和《荆山楚源》外, 以人文景点形式保有的历史遗存仅有修缮后的古隆中、米公祠、襄阳城、鹿门寺、习家池和昭明台等。政府虽然也重建了北街、古治街两条仿古街, 但其商业价值远远大于文化价值, 难以体现襄阳厚重的文化底蕴。襄阳作为文化古城的最大特点就是“外揽山水之秀, 内得人文之胜”, 如何使这两者合二为一, 长久地物化在襄阳的山山水水之间, 诗情画意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构建新的人文艺术景观形式无疑是明智且经济的选择。那么其可行性怎样呢?本文展开以下论证。

一、襄阳自然山水与人文胜迹合璧符合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追求

中国古典造园美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计成在《园冶》中描述的“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1]然而古典园林之美毕竟是人造的, 只是尽量掩去人为的痕迹, 呈现出近似自然的趣味, 以寄寓造园者远离人世纷扰和追求山水之乐的人文理想。古代文人贤士造园, 是其回归自然、归隐田园思想的体现,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所言就十分明了:“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陶翁回归田园后领略到久违的身心自由之乐:“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后世文人受陶翁复返自然、独善其身的启发纷纷筑园, 以明其志, 以善其身, 苏州著名的私家园林如沧浪亭、拙政园、网师园等就是力证。然而, “幽斋磊石, 原非得已。”[2]要磊得妙趣天成, 也绝非易事!故此, 清初美学家李渔发出这样的感叹:“能变城市为山林, 招飞来峰使居平地, 自是神仙妙术, 假手于人以示奇者, 也不得以小技目之。”[3]“道法自然”, 巧夺天工就成为中国古代造园家梦寐以求的境界。古典园林中不可无山, 无山则难见野趣;也不可无水, 无水则缺乏灵气。更重要的是山水还承载着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哲理, 诸如“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静, 智者动” (孔子语) ,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老子语)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 (汉江古民谣) 等, 因而筑山理水就成为造园家煞费苦心的难题。古典园林无论如何营造也只是“宛自天开”, 所表达的也仅是寄寓个人情怀的“小天地”、“小境界”, 与真实的自然山水无法相比, 局限性尽显。

“岘山汉水绕城郭”是襄阳城天然的山水构架, 山秀水长使襄阳成为名符其实的“山水城市”。“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岘山从南向西绵延起伏, 景色秀美, 胜迹众多, 引来历代名士贤达歌咏不断, 这使岘山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一江春水穿城过”是襄阳得天独厚的景致, 所孕育的汉水文化不仅为襄阳增添了迷人的浪漫气息, 而且使汉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之江、文化之江。岘山汉水美景是造化所赐, 其承载的人文精神既是襄阳山水之魂, 也是历史留给今人重塑襄阳城市精神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在21世纪的今天, 襄阳园林建设不应仅拘泥于城内一些小环境的营造, 而应放开视野, 将岘山汉水及其文化纳入到山水园林城市的框架中, 使山水美景与文化遗产珠联璧合成为襄阳新的人文景观, 为市民创建一个亲近自然、宜居、宜游、怡情, 感受襄阳灿烂文化, 境界开阔的“大公园”。这样的作法不仅可以传承文脉, 使市民安居乐业, 而且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二、襄阳自然山水与人文胜迹合璧是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时代使命

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4]国家的强大不仅是指经济实力, 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和繁荣。中国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文化中断的文明古国, 就是因为中华文化虽历经灭顶之灾, 但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襄阳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演进中虽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乱、天灾人祸, 但经过历代先贤和襄阳人民不遗余力的保护、重建, 它毅然长存于岘山汉水之间和人民的心中。如使襄阳人引以为豪的襄阳古城、古隆中、米公祠、夫人城等虽几经废兴, 但现在仍然屹立在汉江之滨, 而更多的文化遗产却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 没有得到恢复, 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曾经被誉为岘山风景之眼、襄阳的标志性建筑——岘首亭 (也称岘山亭) , 文革期间被彻底毁坏, 至今尚未得到重建。曾使岘山亭名播华夏, 堪称赋予岘山人文之魂的羊公祠、堕泪碑, 自西晋以来多次被毁坏, 但又多次重建, 然而在当今襄阳经济日新月异之时, 却难觅岘山之首!岘山亭、羊公祠和堕泪碑, 是襄阳百姓为纪念造福一方的西晋名臣羊祜而修建的建筑群。这里不仅是襄阳人民缅怀羊公德操伟业之地, 而且也是历代名士先贤追慕羊公伟名、歌咏岘山美景的圣地, 岘山因此成为唐宋之后的中国文化名山。在文化兴国、文化兴市、“四个襄阳”建设的时代背景下, 重新规划岘首山, 重建这一在襄阳历史文化和人民心中的精神圣地, 使之成为襄阳新的岘山人文景观, 这既是时代使命, 也是襄阳百姓的心声, 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的确刻不容缓。岘山作为襄阳城的守护之山、绿色屏障, 景致秀雅。神话传说和数不尽的诗词歌赋为岘山披上了神秘的文化面纱, 正如北宋诗人胡安国所说:“千古物情吟不尽, 四时风景画难传。”[5]除前面提到的岘首山建筑群外, 在羊祜山、凤凰山、白马山、谷隐山、望楚山、真武山、琵琶山、尖山、扁山和万山上, 分别重建造型有别、风格一致、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羊祜亭、凤凰亭、望海亭、谷隐亭、望楚亭、真武亭、琵琶亭、尖山亭、扁山亭和汉皋亭等, 这不仅利于游人赏景, 更能使岘山美景充满诗情画意!

白天的汉江碧水穿城, 景色如画, 祥和优雅;夜晚的汉水两岸流光溢彩, 古老的城池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让人浮想联翩。然而从汉江所孕育的丰厚的汉水文化层面来看, 现在展示的仅仅是汉江之美的自然一面, 其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还远未触及。襄阳2800多年的历史与汉水女神的传说相辅相成, “游女解佩”的故事就是极好的例子。倘若在万山之下、汉水之滨, 耸立一座“美目盼兮, 衣袂飘逸”的女神雕像, 再加上夜晚迷人悦目的灯光映照, 岂不为汉水文化更增添了浪漫情调?进而它还可成为襄阳不可或缺的人文艺术景观。汉江一侧曾经有临江而立的沧浪亭, 此亭此景蕴涵着流传甚广的汉江古民谣“沧浪之水”的文化哲思。重建此亭, 文化意义非凡!曾建于唐代襄阳城南、北宋时又迁徙改建于城东北隅的闻喜亭, 也是历史上汉水之畔的一座名亭。北宋名臣欧阳修在《和韩学士襄州闻喜亭置酒》中就有描绘该亭的诗句:“高城汉水边, 登临谁与共跻攀”;与之同游闻喜亭的著名诗人梅尧臣也有和诗:“亭栏下望汉江水, 净绿无风写镜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有“闻喜名自昔, 广亭临汉津”的咏句[6]。可见闻喜亭在宋时已有大名, 后来明清诗人也时有歌咏。今天在城东城西的老龙堤上重建沧浪亭、闻喜亭, 可谓襄阳之“闻喜”也!另外标明杜预沉碑处、镌刻赞誉汉水的诗词华章, 既可成为临江景观, 也是传承汉江文化的一大盛事!

三、襄阳自然山水与人文胜迹合璧是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需要

尊重历史, 传承文化, 缅怀先贤, 不仅是文明和智慧的表现, 而且也是襄阳现在、未来城市发展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7]。国家的强盛, 城市的发展, 归根结底要靠筑巢引凤、招贤纳士。而尊重历史, 尊重人才,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则是吸引才智之士共建襄阳美好未来的关键。因为对待文化的态度,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待人才的态度。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的故事, 既成就了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伟业, 也使诸葛亮成为千古名相。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襄阳古隆中, 千百年来被传为美谈, 也成为今天襄阳招牌式的文化名片!然而,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 仅仅依靠诸葛亮单一的文化形象来提升襄阳的知名度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发掘出襄阳更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从而使襄阳的文化竞争力变得更加强大。

市场竞争表面看是商品的竞争, 但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文化的竞争, 在国际上则表现为国家文化魅力的竞争!当今时代吸引人才、招商引资靠什么?除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外, 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宽松、优美的城市宜居、乐业环境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襄阳自古就是华夏腹地重镇, 战争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地, 和平时期又是商贾云集之所, 号称“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它现在更是水、陆、空立体交通便利, 不仅是中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而且是物流、轻工、汽车产业的一大中心。客观地说, 襄阳的自然地理位置优越, 水利、电力、人力、地域及物产资源丰富, 非常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但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襄阳的经济发展与其潜力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其中除了政策、观念等因素外, 对历史文化的发掘、保护、展示和对外宣传等环节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这都造成了襄阳地方文化特色不够凸出, 削弱了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进而直接影响到襄阳文化的竞争力。“外揽山水之秀, 内得人文之胜”是襄阳自然山水与人文胜迹相依相存、密不可分的核心特点, 然而在令人艳羡的岘山汉水美景间, 看到的仅是造化的奇功, 缺少的是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在秀山碧水间的回响。这不能不说是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遗憾!

现在是襄阳发掘和弘扬岘山汉水自然、人文之美的绝佳时期, 以自然山水与人文胜迹合璧所凝结成的人文景观, 既可把岘山汉水打造成市民向往的休闲、健身场所, 又能使市民感受襄阳历史文化的精神魅力, 真正使襄阳成为才智之士立业、投资、宜居、乐居的诗意家园!以襄阳现有的经济实力完成人文景观的建设理应不成问题, 关键是转变观念, 认识到这一文化工程在文化兴市、提升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简言之, 襄阳自然人文景观的建设, 可谓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不仅有利于展现襄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多彩形象, 更有助于彰显襄阳传承历史文脉、继往开来的崭新的城市文化形象。以上论证证明了实施襄阳自然人文景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园冶图说[M].赵农注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48页

[2][3][清]李渔.闲情偶寄 (上) [M].张玲, 康风琴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105页

[4]引自:吴官正.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J].理论学刊, 2002 (04)

[5][6]魏平柱.临汉文史考析[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9.275页, 292-293页

篇3:汉水上游端公戏与中国傩文化

[关键词] 汉水上游 端公 宗教戏曲 傩文化

中国宗教戏曲的形成与发展不但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古典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教戏曲中,最有特点、最值得人们关注的形式之一便是傩戏。它是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但在驱鬼逐疫的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逐步与地方小戏、民间歌舞融合,从而形成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驱鬼祈福的宗教祭祀仪式已被民俗化、艺术化了。傩戏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极强的程式化的特点。如傩神要戴“黄金四目”的柳木面具,傩舞则多为夸张的程式化、标准化动作:傩音以端公调为主等等。透过傩戏的演出沟通了人、鬼、神之间不同的世界,在三界的互相交流、博弈之后,既娱神又娱人,并且表达出人们心中的愿望,体现出传统文化下人们的生存理念和价值观,可以说傩戏是民俗、宗教、文化及原始戏曲的综合体,其内容不管是民间祭祀、征战卫国,还是日常生活、男女情爱,均体现出区域百姓生活的历史。而汉水上游的“跳端公”正是中国古典傩戏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汉水上游人民的戏曲艺术生活及娱神娱人的过程,可以说是傩文化的再现与传承。

一、汉水跳端公是傩文化的再现

汉水上游地区位于中国西部,以陕南为主,北有秦岭,南有巴山,是秦岭和巴山东西走向的山脉及两山脉之间狭长的盆地、峡谷、河谷地带,这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生存模式,以及较为鲜明的文化特征。自秦汉以来,这里就成为一个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自愿或被强迫进入该区域的移民不计其数,大量移民的迁入迁出,使汉水上游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其历史文化、民间艺术的积淀十分丰厚,既复杂多样,又极具个性。在汉水上游地区,巴楚文化中的神秘色彩笼罩着这一方水土,从百姓的祭祀礼仪到农耕生产、日常生活既崇尚古朴自然又借助神力驱鬼逐疫。汉水“跳端公”就反映了这里的民俗民风。据《汉中地区戏剧志》载“至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62),端公戏已完全形成。”汉水眺端公是汉水上游地区的民间宗教小剧种,广泛流传于南郑、宁强、镇巴等县,它源自于上古的巫傩之风,在秦巴山脉山民跳傩成风,人们戴木质假面具或扮演神兽或执兵刀做搏击状等。如陕南宁强的“鼙鼓舞”等都是原始傩舞的代表,汉水上游端公戏就是在汉水流域傩舞傩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成为较为典型的宗教剧,《张三讨口》、《华山救母》、《吹鼓手招亲》却体现着汉水上游“端公戏”的特点与风貌。

汉水上游“端公戏”可以说是中国宗教戏曲傩戏的一个缩影,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戏源于傩祭,傩祭是人们要驱逐山林草泽中的鸟兽恶鬼,于是,在古代傩便和钟馗连在一起。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十二“终葵”条考释说:“考工记,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者(原注:终葵,椎也。为椎于其抒上,明无所属也)礼记玉藻:终葵,椎也。《方言》齐人谓椎为终葵。……盖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傩之为耳。”从顾炎武的考证中我们知道终葵是古代傩戏中驱鬼用的椎棒。唐以前“终葵”已演化为“钟馗”,其意在驱鬼辟邪。秦以前的傩,主要用于祭祀,用于表达百姓战胜自然的愿望,到汉唐,倡官们使它兼具社会性内容,诸如讽刺贪污、时弊,让原来用以驱赶山林川泽鬼魅的终葵,演化为啖食人间种种邪恶的钟馗。先秦以来,傩在戏台上、在民间对人们的影响一直没有中断过,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傩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其形态上有所变化,但基本精神没有变。汉水上游的“跳端公”同样秉承着驱鬼逐疫,祈福纳吉的内涵,并进一步娱人娱神,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观念,它和贵州、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地的傩戏一样共同推动着宗教戏曲的发展。

二、汉水端公戏的宗教文化意蕴

傩祭、傩戏在驱鬼逐疫,娱神娱人的过程中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傩戏表演有着千差万别的变化,但它们都是多种宗教文化渗透融合的产物,其中受儒释道的影响最大。汉水上游的端公戏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道具、声腔等方面都忠实而有选择地宣传了儒释道的思想,并处处留有儒释道思想影响的痕迹。

儒教输入东土之后,在内容上做了诸多调整,使之更符合民俗,利于传播,其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民俗民风,尤其宗教戏曲更曲折地反映出佛教各种流派的思想,《目连救母》就是写照。汉水上游端公戏中端公所戴的五佛冠及其它一些法器以及“上刀山”、“过火海”、“下油锅”等演出技艺,无不显示出它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而内容上那些宣扬惩恶扬善的观念等,不仅与佛教有关,也与道教有关。

道教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的神仙方术,其前身为“黄老道”,起于战国而盛于西汉的黄老学派本身是政治、哲学流派,后来被发展成带有宗教性质的派别,其观念中有明显的鬼神观念,虽然道教在明清时期开始衰落,但它们在民间的影响仍然很普遍,尤其在宗教戏曲中无不浸透着道教的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宗教祭祀剧中,真人道士(或改变形象成为神、仙等)做法事的过程往往表演的十分细膩,这其中,做法事本身所具有的表演性与戏曲本身固有的表演性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尤其是那些请神捉鬼或驱鬼的故事,把被请之神和被驱之鬼都呈现于表演之中,往往不仅有一大套咒词,还有击法鼓、写符篆、击剑、走罡步等等。汉水上游的端公戏正是这样,它分文坛和武坛端公,文坛端公从小学道,有的自称“道师”;武坛的道师们则由师传法,其中传法器、师牌、传符咒、手诀等。在具体表演的过程中又将阴阳五行贯穿其中,打卦、占卜、风水、测字、择吉等等。可见它不仅与傩文化一脉相承,而且深受道教的影响。

儒学虽与道、佛有所不同,但在西汉今文经大师董仲舒的手里已开始染上宗教的色彩,主要表现为他所阐发的天人感应论和善恶报应说。这种思想也体现于宗教戏曲中。《论语·乡党》中载:“乡人傩,朝服立于阼阶。”即乡中在举行迎神驱鬼仪式时,应穿上礼服,依规定站立在东边的台阶上。说明从孔子开始就信仰鬼神,但即使是发展到董仲舒之后,儒学也没有塑造出具有自己宗教特点的鬼神形象,它缺少佛教、道教中那种神仙谱系,也没有民间那种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神灵。但儒学的思想内涵却处处渗透于傩戏与傩祭之中,它可以用傩戏中的佛教神、道教神、民间俗神作为中介诉诸自己的思想。当天人感应、善恶有报等思想从某些神的口中说出的时候,我们说儒学已经找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契合点,儒学所固有的精神实质便在宗教戏曲的演出中体现出来。汉

水跳端公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如《华山救母》等就是儒佛思想的结合。汉水上游的端公戏作为傩戏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媒介,不仅受儒释道的影响,而且在宣传着儒释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宗教的一个载体,是宗教的最好表现形式。

三、汉水上游端公戏呈现的地爐文化特征

汉水上游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的百姓对汉民族的主流文化产生了认同,同时移民背景等因素又使之与多种文化元素互相交融渗透,羌、氐、楚、蜀、陇文化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与习俗。汉水跳端公作为这里的民间活动及宗教戏曲演出也明显地体现出其地域文化特征。

其一,突出的现实功利性。汉水上游地区以农耕为主且山区较多,百姓生存环境并不十分有利,人们的生产、就医、娱乐等相对落后,当面对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无力对抗时,自然而然就寄希望于神灵来保护他们。人们有了一些严重的病痛,或疑难杂症,或地方病而无力解决,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或生存状态时,也希望通过跳端公来跳到病除,达到祛病的目的,即使不能解决问题,至少也能减轻心理压力,更不用说跳端公中还有许多与传统中医相通的阴阳五行的内容。加之汉水上游地区精神文化的匱乏,以及受楚文化的影响,民风崇巫。于是跳端公这一带有神秘色彩的活动极受欢迎,跳端公的过程就成了人们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来傩祭是古代人们驱鬼逐疫,祈福纳吉的宗教仪式,而傩戏则是由傩祭引申而来的既能体现避祸愿望,又使人身心愉悦的娱乐活动,所以,在汉水跳端公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祛病”、“逐疫”、“禳灾”、“过关”、“躲煞”等极为严肃,充满神秘感的场面,又可以看到融歌、舞、乐一体的精彩表演。

其二,古朴、雄放的审美意蕴。从远古宗教祭祀而来的傩由于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源于民间,本身就具有庄严、古朴的审美特征。汉水跳瑞公因其内容多强调驱鬼逐疫,所以在表演过程中注重营造一种气势。面具是威严的,而请神驱鬼的过程更需要体现一种勇武的精神及战胜一切的气势,加之山民粗犷的呼号,神秘的咒语,整体体现出雄放的特点。山民粗犷的性格、端公调的简练质朴更使其显得古朴自然。

篇4:襄阳汉水文化

襄阳的文化资源多种多样, 汉代以来, 一直是郡州府治的所处地, 所以至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 因而襄阳成为当今比较著名的文化古城。正是存在如此雄厚的文化底蕴, 才为襄阳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将襄阳的文化市场总结如下。

1.1 三国文化

三国演义中有四分之一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襄阳, 可以说襄阳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聚集地。目前, 三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迹仍然保存完好, 比如古隆中、鹿门山、水镜庄、襄阳古城等, 这些遗迹已经成为襄阳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 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参观。可以预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三国文化将散发出更具价值的魅力。

1.2 楚文化

春秋时期, 楚王将都城由丹阳迁移到现在的襄阳, 从此之后襄阳成为楚国数十位君王的王都, 直至楚国被灭, 共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正是因为如此, 今天我们才能在襄阳看到众多的楚文化遗迹, 比如楚皇城、古墓群、洪山寺村古罗国城遗志等。除此之外, 襄阳还与众多楚国著名的文人雅士有着密切联系, 比如是屈原为官的地方, 是宋玉的故乡, 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诗词经典。

1.3 红色文化

襄阳不仅是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址, 还是近现代革命的根据地, 这里培育出了很多勇敢、智慧的革命家, 比如黄火青、吴德峰, 目前襄阳还保存着革命时期为纪念吴德峰而建设的纪念馆。还有一些革命中心至今保留完整。教科书中编写的关于小的模范战役就是发生在襄阳。革命者肖楚女曾经到襄阳传播革命的思想。这些都构成了襄阳宝贵的红色文化。

2 襄阳文化与旅游在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地著名旅游景点的成功做法说明了一个真理, 那就是只有将文化和旅游有效结合在一起, 才能实现文化的发扬光大、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如果缺乏文化内涵, 只注重旅游景点的开发, 旅游就会显得空洞和缺少价值。如果缺乏赏心悦目的景点, 只注重文化的宣传, 旅游就会显得厚重和无趣。通过对襄阳市近些年旅游经济的分析发现, 对文化的利用程度不高, 文化和旅游之间过于独立, 缺乏有效的融合,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旅游景点缺乏文化内涵或者不具备时代特征

襄阳市目前共有A级景区24家, 这24家景区很分明的划分为了文化资源景区和自然资源景区,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景区, 都没有过多的进行开发, 只是简单的利用其天然的文化或者自然优势。比如古隆中、水镜庄、李宗仁纪念馆等以文化资源为主的景观只是简单的向游客展示历史留存的文化古迹, 而没有开发一些符合现代游客特征的娱乐项目, 导致游客感觉枯燥乏味, 体会不到旅游的快乐。而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景观只是利用天然的自然奇观、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高山流水等来吸引游客的眼球, 并没有利用美丽的自然开发一些文化气息浓厚的项目来增加旅游的亮点, 导致游客感觉缺少点什么。

2.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

襄阳市很多文化遗产被评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比如进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有10几个, 进入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100多个。除此之外, 还有历史遗留的文物或遗址400多个, 可见襄阳市的文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是, 这么多的历史文物遗址, 真正充分开发利用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却寥寥无几。几百个历史文化遗产, 开发成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只有24处, 其他的文化遗址大多破旧不堪、空留一个外壳。有的文化遗址甚至连外壳都没有保留, 只留下一个名字。襄阳的民俗文化也没有被很好的开发利用, 很多有价值的民俗文化, 比如皮影戏、襄阳花鼓等只能在当地过节的时候才能看到, 没有专门的单位组织表演。

2.3 文化与旅游融合渠道过于单一

目前, 襄阳市大多数旅游景点都只是简单的根据现存的文化遗址发展起来的, 文化与旅游深层次的融合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 表演的文化节目过于深奥。旅游景点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节目演艺, 它可以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 同时给游客更多的娱乐享受。但是襄阳市的很多文化旅游景点过分重视节目的高端性、文艺性, 忽视了吸引游客这一因素, 导致文化演艺节目不能雅俗共赏。第二, 缺乏文化旅游娱乐场所。旅游娱乐场所可以为节目演艺提供舞台, 同时为游客提供文化娱乐的去处, 但是目前襄阳市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文化娱乐街。同时, 一些提供表演场地的临时娱乐所在灯光、舞台的设计上不够规范、标准。第三, 制作、出售旅游商品的店铺较少。旅游商品是一个地方旅游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 比如西安古城最为著名的旅游商品兵马俑, 游客旅游结束时都会买上一些兵马俑或送亲朋好友, 或留作纪念。但是, 襄阳市目前还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3 文化市场与旅游经济融合的有效途径

3.1 树立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发展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在选择旅游去处的时候也更倾向于文化价值较高、景色宜人的景点。要想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襄阳市必须树立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的观念。具体做法如下:首先, 积极引导旅游业的发展, 将文化价值观深入到旅游行业;其次, 发展文化产业时学会用旅游的观念思考问题, 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

3.2 深入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价值

旅游景点不能单纯的依靠遗留的文化古迹, 还要进一步挖掘古迹背后丰富多彩的故事, 并且用通俗易懂的手法将文化故事展现在游客面前, 只有这样才能让游客真正体会文化的价值所在。目前, 襄阳市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应该借鉴其他各地旅游景点的做法, 比如河南开发的清明上河园项目, 将当时的东京汴梁市井画面诠释得淋漓尽致, 星际宾馆叫做“官驿”, 表演节目“杨志卖刀”、“包公迎宾”、“气功喷火”等异常精彩生动。

3.3 扩大、修复、重建现有的文化旅游景点

对于目前已经进入国家A级景区的旅游景点, 扩大其规模, 同时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背后的价值。对于一些历史久远、破旧不堪的文化景点, 投入资金进行修复或者重建, 从而使文物古迹能够很好的保存并遗留给后代。总之, 当前襄阳市的旅游文化景点规模普遍较小, 向游客展示的文化内容过于单一、枯燥, 所以应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景点规模, 丰富文化展示的内容。

摘要:襄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至今保存着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当前存在着文化市场与旅游经济相脱节的问题, 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提出了融合文化与旅游的建议。

关键词:襄阳,民间文化,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蔡梅良.论湖湘民间节庆文化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J].湘潭大学学报, 2005 (2) .

篇5:“文化襄阳”建设之我见

关键词 文化襄阳 执政文化 岘山文化 民间文化

2010年12月“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这不仅是名称上改变,更重要的是对襄阳悠久历史的尊重和传统文脉的传承。改革开放以来,襄阳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佳园林城市、中国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书法名城等荣誉称号,这次改名可谓实至名归。2011年10月,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出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即“四个襄阳”的新目标、新定位,这是襄阳在新时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产业襄阳是襄阳发展的经济实力支撑,是都市襄阳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文化襄阳则是产业襄阳、都市襄阳发展的灵魂和精神动力,绿色襄阳是襄阳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用什么样的文化指导、服务“四个襄阳”建设,是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就“文化襄阳”建设做一些探讨。

一、“文化襄阳”的内涵甄别

“文化襄阳”就是建设具有襄阳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襄阳,就是充分挖掘襄阳地方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建设具有襄阳文化特色的城市精神体系,更好地为“四个襄阳”建设服务。市委、市政府提出“四个襄阳”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加文化凝聚力,优化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的发展品位和综合实力,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从而将襄阳打造成为响誉全国,乃至世界的“襄阳品牌”。基于襄阳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笔者认为“文化襄阳”的价值内涵应主要包括:一是襄阳执政文化的建设,二是岘山文化建设;三是民间文化建设三个方面。

二、执政文化是“文化襄阳”建设的主导

执政文化是执政党的灵魂,是执政党存在和发展的维系和支撑,是执政党统治国家的主流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导,具有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功能。由此可见,执政文化对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及其重要作用。

在执政实践中,执政文化是通过执政理念和执政智慧体现出来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被高度概括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是“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的。襄阳市委、市政府更是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升到“四个襄阳”建设的战略高度,这是很有见的的。问题是如何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化为与襄阳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政策,真正起到推动襄阳各方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造福襄阳人民,这是需要执政智慧的。执政智慧既可在实践积累中获得,也可以襄阳的执政史为鉴中获得。

在襄阳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上,曾经留下了很多成功且感人至深的执政智慧,有的至今仍散发着穿越时空的光芒,西晋名臣羊祜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执政智慧和人格魅力就非常值得借鉴。在襄阳的历史长河中,羊祜的执政功绩是一座丰碑,与岘山融为一体,铭刻在襄阳的历史和人民的心上。

羊祜在襄阳执政十年,既为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又以其执政智慧和美德造福襄阳,深得襄阳人民的爱戴和景仰。《晋书﹒羊祜传》记载了当年襄阳人民对他的爱戴之情:“南州(襄阳)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以下未经注释,与羊祜有关的引文均来自《晋书﹒羊祜传》)。羊祜去世的消息传到襄阳,正赶上当地的集市日,人们自觉罢市,恸哭之声遍布街巷,多么令人感动的场面啊!甚至连“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其仁所感如此”。羊祜的仁德守义之举甚至感动了敌对方的吴国人!进而在襄阳还形成了每年祭祀羊祜的风俗:“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荆州人为祜讳名,屋室皆以门为称,改户曹为辞曹焉。”襄阳人对羊祜的爱戴缅怀之情感人至深!一个执政者让当地人民的如此地爱戴和难以割舍,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不多见。羊祜为其之后的执政者,特别是襄阳的执政者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执政智慧和经验,他的德操修养所洋溢的人格魅力,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那么羊祜的执政智慧和人格魅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顺应民意,休养生息,因陋就简不讲排场。西晋初年羊祜以持节,散骑常恃,卫将军的职衔都督荆州诸军事(治所在襄阳)。由于襄阳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三国至西晋历经战乱,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羊祜率军到任伊始就“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乱后思治,他开办学校教化民众,抚慰人心,发展经济不折腾,因此深得百姓爱戴。当时荆州官场有这样的不成文的陋俗:“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 以图吉利。“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羊祜可谓管高权重,但他并没有沿习旧俗,不仅没有开府造第,而且还下令在所辖之地禁止这种陋习,开创了因陋就简、节俭办公、清廉为政的一代先风,现在看来依然令人顿生敬佩之情!

二是以上兵伐谋之智慧,屯田戍边之远见,服务国家,造福一方。羊公所统辖的地方紧邻晋吴交战前线,吴军经常骚扰,严重影响了人民企盼已久的安定生活。如果兴兵势必给民众带来更大的灾难,“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羊公利用计谋减轻了边患,使边境回到了相对和平的氛围中。“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边境安定后,巡逻的士兵减半,羊公不等不靠,没有以民养军,增加民众负担,而是屯兵垦荒,为西晋灭吴,进而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清廉淡泊,讲礼守义,知错就改的人格魅力。羊祜九世为官,“并以清德闻”。“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方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可见守清廉重德操家风对他的深刻影响。羊祜的岳父“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思礼有加焉”,这更是羊祜重情重义美德的体现。羊公在用兵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尚武力。他担任荆州都督后,又升任为南中郎将,汉水以东的兵力都由他统率,可谓兵多地广,但他并没有盲目用兵,而是长期坚持以讲礼守义的仁德之心感化、瓦解敌方,使晋吴双方的民众免遭涂炭之苦,吴国将士归降者无数。对羊祜的做法,吴人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而不叫他的名字,可见其人格魅力之强大。羊公从善如流,知错就改的美德更是值得称道。羊公做为统辖荆州的军政首脑,在军中常卸甲轻装,随从侍卫不过十几人,而且在闲暇之余好外出打猎垂钓,荒废了政事。一次羊公想夜里出营,被当时值勤的军司徐胤拦下。徐胤理正词严地对他说:“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面对徐胤的决绝态度,羊公郑重辞谢,从此就很少外出了,后来徐胤还被升为巴东监军。

羊祜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朝廷大员,无论是在朝为官,接人待物,还是执政襄阳,统军御敌,都严格恪守传统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处事原则和美德,不仅取得了卓越的战功和政绩,也造福了襄阳百姓,这是羊祜执政智慧的精华所在,也表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执政做人方面上的永恒魅力。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虽时代变化,但人心不变。如果把羊公的执政智慧和高尚人格,借鉴到新时期襄阳的执政文化之中,对建设具有襄阳特色的执政文化,密切官民关系,引导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对开创“四个襄阳”建设的新局面一定会大有裨益。

三、岘山文化是文化襄阳建设的灵魂

“一江春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这是襄阳独特自然山水风貌的诗意概括和写照。襄阳城南的岘山山势不高,植被丰茂,景致秀美,堪称襄阳城的绿色屏障,是大自然赐予襄阳的一大福地。历代诗人都为岘山优美风景所折腰,纷纷写诗给予赞美。孟浩然长期生活在家乡襄阳,对岘山美景更是热爱有加,外出思念家乡的时候,看什么美景都高兴不起来,他在《九日怀襄阳》一诗中写道:“去国似如昨,倏然经杪秋。岘山不可见,风景令人愁。”眷恋岘山之情溢于言表。外游归来他是这样赞美岘山:“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登望楚山高顶》)。王维在《汉江临眺》一诗中写道:“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大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陶醉之情!陆龟蒙这样赞美岘山:“汉皋古来雄,山水天下秀。”吕岩,也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剑画此诗与襄阳雪中》这样描绘:“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襄阳城里没人知,襄阳城外江山好。”北宋诗人连庠在《重建羊祜祠和王原叔句》中这样感叹:“四时美景千百状,登临可以抒襟灵。天然佳致尚可信,直是丹青写不成。贤达胜士共爱此,谓此风景魁南荆。”历来文人墨客对岘山的赞美不可胜数!在襄阳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的压力和困惑也随之增加,迫切需要一个放松休闲、健身娱乐的去处,岘山自然成为襄阳人的上佳之选。当人们投入岘山的怀抱,释放了压力,忘掉了烦恼,可尽情享受身在山林的快乐。在“四个襄阳”的建设中,岘山在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市民幸福感,优化投资环境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岘山之美不仅仅在于生态意义上的自然之美,还在于岘山所蕴涵的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岘山不是名山,不是大山,但历代先贤英豪、文人墨客却它看作留连歌咏的圣地,原因何在呢?欧阳修在他的著名散文《岘山亭记》中给出了答案:“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可见岘山之所心闻名于世,全是仰仗羊祜镇守襄阳时所建立的丰功伟业和其德操美名。“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羊祜就是岘山之“仙”,羊祜就是岘山人文之魂,他的伟名成就了岘山的灵秀之美,使岘山一跃成为享誉华夏的文化名山。从此岘山与羊祜公就密不可分、融为一体,成为后世人们游山思贤,企盼建功立业,抒发思古幽情的理想之地。唐代陈子昂在《岘山怀古》中抒发这样的感慨:“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思卧龙图。”孟浩然更是在《与诸了登岘山》中抒发吊古伤今之情:“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张九龄在《登襄阳岘山》中抒发出山川依旧,岁日荏苒,功业不建的感叹:“信若山川旧,谁知岁月何。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摩。……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李白在《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臣》中叹壮志未酬之感慨:“壮志恐蹉跎,功名若云浮。……空思羊叔子,堕泪岘山头。”

岘山的自然风光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岘山的人文之美触发游览者追古思今,珍惜美好生活,点燃实现人生理想的激情。令人遗憾的是曾建有羊公祠、堕泪碑的岘首山现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令历代先贤歌咏,让襄阳人魂牵梦绕的羊公祠、堕泪碑至今没有恢复重建,真是无颜面对羊公啊!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缅怀先贤不仅是文明和智慧的表现,也是“文化襄阳”建设的灵魂所在,更是襄阳现在、未来发展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的源泉。在襄阳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珍惜襄阳历史文化遗产,恢复岘山各风景节点上的人文景观势在必行,否则何谈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襄阳”更是难以谈起!

四、民间文化是文化襄阳建设的特色

襄阳地处华夏腹地,素有“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襄阳既受到“文王化南国”北方中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听歌知近楚”南方楚文化的深刻影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中深厚的文化积淀,使襄阳在南北文化的相融中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生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襄阳民间文化是构成“文化襄阳”极具魅力的成分,更是打造“襄阳品牌”不可或缺的重头戏。因此,发掘、保护、研究并推陈出新,是唤发襄阳民间文化走上振兴之路的关键所在。

(一)襄阳民间饮食文化

襄阳北邻中原,西接川陕,饮食口味深受这三地影响,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襄阳风味,有襄阳人不怕辣之说。襄阳名菜有襄阳大头菜(也称孔明菜)、襄阳缠蹄、酸辣白菜、宜城盘鳝、宜城大虾等。著名小吃有襄阳牛杂面,襄阳黄酒、清汤、糊辣汤等,襄阳的美食就象襄阳人一样质朴、过瘾、有味。如果把襄阳美食与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或其它民间文化节庆相结合,美食文化一定会吸引天下宾客共聚襄阳,为他们留下美好的舌尖记忆。

(二)弘扬极具特色的节庆、祭祀文化

1.经营和打造具有襄阳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的“穿天节”

襄阳人特有的节日——穿天节。穿天节是襄阳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节日,至今已传承了一千多年。这个节日来自于襄阳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郑交甫遇神女。这一神话传说早在《诗经》中的《国风·周南·汉广》一诗中就有描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之后众多文献均有记载,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热衷歌咏的内容。到了宋代已成为襄阳一年一度的特有的节日,且盛旷空前。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篇》中记道:“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道,以为得子之洋。”今天更应发掘、研究“穿天节”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策划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打造成别具特色的襄阳民俗文化节日,就可以让全国乃至华人世界共同分享襄阳的“穿天节”。

2.创立以纪念羊祜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岘山文化祭”活动

1997年襄阳市(原襄樊市)与韩国的襄阳郡,本省的江陵县与韩国的江陵市双双结为友好城市。2005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了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国人为之震惊、伤感、遗憾!造成传统文化遗存花落人家又能怪谁呢?只能怪我们不知珍惜、缺乏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像猴子似的只贪图眼前利益,而把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抛之脑后,真是可悲啊!这一风波过去后,国人又回到了四平八稳,只管追逐名利的常态中。殊不知,极可能又一次被韩国人抢先申报的悲剧要落在襄阳的人头上!因为韩国襄阳郡正在准备将“岘山文化祭”申请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难道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又一悲剧为襄阳人而上演吗?

中国的襄阳市与韩国的襄阳郡是源与流的关系。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襄阳城南不足1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诸侯小国叫卢戎国。卢戎国东征时,通过经贸、文化交流到达了现在的韩国。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在当地繁衍生息。由于远迁之民思乡之情甚浓,便用家乡的地名命名当地的山水。现在的襄阳郡有与襄阳一样的岘山、汉江,还有纪念羊祜的堕泪碑,并建有岘山公园。每年春天举行岘山文化节,现改为岘山文化祭。祭祀活动有吃粽子、拔河、赛龙舟、傩戏、巫祭等项目,祭祀羊祜更是最庄严的一项内容。而我们襄阳人呢?守着岘山这座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山而无动于衷,不知发掘,不懂珍惜,不去传承,襄阳的历史文化之脉又何以延续?面对襄阳历史上功业卓著、清廉德高的羊祜公,缺了缅怀,少了敬重,情何以堪!重新规划岘首山,再立堕泪碑,重修羊公祠,铭刻欧阳修的《岘山亭记》,的确是迫在眉睫啊!不然我们何以面对羊公的英灵,何以向历史和子孙后代交待。

面对襄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传承什么,放弃什么。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在“四个襄阳”建设的大背景下,每年在清明节期间,在羊祜山前恢复举行以纪念羊祜为代表的(包括历史上为襄阳的繁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志士仁人)盛大的“岘山文化祭”活动,应是“文化襄阳”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务之急。这样不仅是尊重历史,继承传统优秀文化,也是提升襄阳城市文化品位,重塑襄阳城市文化精神的大善之举,为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育人、文化兴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文魅力。

以上列举的一二仅是民间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或应发扬光大的,甚至应隆重创立的具有襄阳地域文化特色的形式,其它如民间故事、民间戏剧、祭祀巫舞、木板年画等民间艺术也从不同层面上反映了襄阳民间文化的多样性,都是值得保护、传承和展示的。

“文化襄阳”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与民间齐心协力,专业文化艺术团体与民间业余社团各显其能,名人文化与民间艺术交相辉映,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多元并生,加上全体市民广泛参与,才能唱好“文化襄阳”这台大戏,从而促进襄阳产业强盛,都市繁荣,推动襄阳各项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加强执政文化建设必要性的国际视角分析. “百度文库”

[2]《晋书﹒羊祜传》

[3]魏平柱.唐代襄阳诗歌评注[M].香港国际学术文化资讯公司出版,2004版

[4]欧阳修. 《岘山亭记》

[5]李觉辉. 历史文化与当代襄阳人文景观设计[J]. 襄樊学院学报,2010(7)

[6]魏平柱. 临汉文史考析[M].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版

[7]叶植. 中韩两襄阳同名通俗新解. 汉江传媒网

上一篇:聚龙春潮篮球活动策划书下一篇:2011年高考冲浪系列教学案:压缩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