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2024-05-07

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共8篇)

篇1: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是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其所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党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报告明确指出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中的作用,赋予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的任务,为建立权责对称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权力运行,推动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发挥重要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所具有的先天优势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相比较其他监督方式具有较大优势。2006 年修订后的《审计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

审计监督。”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审计机关更好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2010 年 12 月 8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审计法制定相配套的行政法规,是加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权力运行制约及监督机制紧密相连。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和尽责情况为审计重点,重点检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部门和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同时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只是后置监督和全程监督的差异,而且随着经济责任审计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开始向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发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是其他监督方式所不具备的。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并在领导体制、人员配置、经费保证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能以独立的第三者进行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在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过程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强化预防和严肃纠正等审计措施,督促领导干部依法依纪用权,从根本上和源头上预防和制止滥用权力,对于权力运行的制约以及监督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得承认,经济责任

审计是中国独有的审计类别,发展时间不长,而且没有国外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大、审计力量明显不足。特别是临时接受的委托审计,存在仓促上阵、加大风险、影响质量等问题。因为目前我国党政领导的数量巨大,而审计力量相比较而言又比较薄弱,尤其是政府审计力量存在先天不足的现象。因此很多经济责任审计委托给社会审计力量实施,但相比较西方长达百年的自由经济而言,我们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并不是很长,能够提供成熟审计服务的社会中介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中介机构都是“临时上手+现场练兵”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审计工作,客观情况导致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问题不断。

(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际执行是根据审计查实会计报表数据及其经济活动情况,评价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等。但是这些依据和法规存在着滞后和尚不完善的缺陷,对于如何解决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存在着目的不明确、目标不清晰的现象,给审计评价带来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界定没有科学依据。通常以查出违纪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清由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损失,以此来作为界定审计成果的标准。这样做,没有更多地考虑审计成本多少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经验在审计过程中占的比例相当大,缺乏科学性。

(四)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够,影响审计评价质量。目前审计机关人员基本以财务会计专业人才为主,缺乏具备有较高的政策

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目前专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较少,审计项目多,很难保证审计人员质量,审计评价往往抓不住要害,深度不足广度不够,难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这样无法为委托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

三、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举措

(一)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中长期计划,科学立项,实行分类管理。制订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确保对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在一个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

(二)完善审计对象的分类管理,明确审计对象。分别采用的审计频率和审计方式,大力推进分类审计制度的实施。根据审计对象所属部门类别以及掌管的财政性资金数量、质、权限和责任,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管理职能等情况,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为 A、B、C 三类。坚持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别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 A 类对象(党政部门领导干部)按照规定实施审计;对 B 类对象(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一般以所在单位财政或财务收支为重点内容实施审计,必要时可按 A 类对象规定实施审计;对 C 类对象(普通领导干部)一般以领导干部离任经济事项交接方式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时可按 A、B 类对象规定实施审计。既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实施的覆盖面,又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领导干部的审计,合理界定类别,实行分类管理。

(三)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遵循的原则、评价的主要依据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各异,各级审计机关可按不同种类的审计对象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建立与审计内容相关的评价指标数据库,便于以后经济责任审计时统计分析,力求审计评价意见能够客观、公正。

(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宜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选取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能力、经济效益与决策水平、财政政策执行与财务收支、内控制度执行与管理水平、廉洁自律等指标,以定量为基础,定性为结果,无法定量、定性的问题,应以写实手法,客观描述审计事项的结果,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和问题,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慎重,要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权责相对应。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超出审计职责和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在评价和界定经济责任时,要重点突出,着重评价重点问题、重要指标和重大事项。

(五)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已经不能胜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一是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加强科技、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做到专业知识学精、社会学科知识管用,提高适应经济责任审计新要求、应对综合复杂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对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善于思考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归纳总结审计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审计实践。三是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涵盖审计内容范围广,而且一些单位的信息化程度也较高,这为开展计算机审计

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凡是具备计算机审计条件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都要运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审计手段,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以“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为工作重点,通过审计督促党政领导干部依法依纪用权,树立“有权必有重任,用权必受监督,作为一把手必先受监督”的意识,破除一些领导干部滥用权力的侥幸心理,避免他们个人明知不可为却为之,因侥幸而招致“不幸”。经济责任审计正是通过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过程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切实起到关心干部、爱护干部和保护领导干部的作用。

篇2: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过程控制方法与实现途径浅议 作 者:杨敏毅

作者单位: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过程控制方法与实现途径浅议

摘要:

对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应结合行业特点、企业特色,采取审核、走访、复算、分析性复核多种审计方式具体实施,以客观、公正的审计态度,作出综合性的审计评价,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企业领导人员作出公正的任职结论。

关键词: 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方法

目 录

1. 引言

2. 经济责任审计在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过程控制 2.1 确定控制点

2.1.1事前审计控制点的确立 2.1.2 事中审计控制点的确立 2.1.3 事后审计控制点的确立 2.2审计方法在审计控制点中的应用 2.2.1事前审计控制点中审计方法的运用 2.2.1.1审核 2.2.1.2分析性复核

2.2.2事中审计控制点中审计方法的运用 2.2.2.1审核

2.2.2.2遵循性审计方法 2.2.2.3分析性复核 2.2.2.4延聘外部专业人士

2.2.3事后审计控制点中审计方法的运用 2.2.3.1审核 2.2.3.2分析性复核 2.2.3.3审计结论 3.结语 引言:

“加强审计和监察工作。加大对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监督力度”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1. 经济责任审计在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现状。

要了解经济责任审计在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现状,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中国的国有企业经过多年来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对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职责无疑是明确的。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审计部门在《审计法》授予的职权范围内,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在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保值、增值方面,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有的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往往是经过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单位后而存续存在的。历史遗留的观念根深蒂固,往往追求科研立项、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而忽略了作为科技型企业的责任与义务,忽略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不管是作为国有企业还是作为科技型企业,其首先是企业,企业的目的是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

基于以上原因,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通常被“离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任职审计”等形式取代,从而造成了审计机关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无法确保,而实际上这些审计形式只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部分,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涵盖这几种审计方式。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核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并延伸至社会责任,落实国有资产有否保值增值,明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是否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内合法经营,查核企业领导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为国有企业将来的战略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经济责任审计既是监督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同时也保障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合法权益。

2. 经济责任审计在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过程控制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未纳入国家相关法律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实施过程缺乏指导性依据,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自2010年12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来,对照《规定》,如何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确定审计控制方法,确保依法审计,就是放在内部审计人员眼前的课题。2.1 确定控制点

2.1.1事前审计控制点的确立。

对于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经济责任制审计而言,由于企业的存续时间较长,新任企业领导人员的前任或许已经有好几任,并且由于未决事项影响到当前时期,如何确定其经济责 4 任起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其经济责任的起点应该着落在任前审计报告出具的时间。在任前审计报告中应明确:企业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企业的经济现状、法律风险、涉税风险、或有事项等等,结合各项经济指标在任前审计报告中尽量予以细化,指出具体内容,并在审计建议中提示性指出。

这样就能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明确经济责任的起始时间,二是明确其任前的经济责任及连带影响当期的因素,以便统一思想,轻装前进。

因为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领导人员通常都是科技方面的专家或高学历人才,对于规章、制度的理解相比较建筑施工类企业显得更为深刻,如果不能明确其任前的经济责任对当期的影响,那么新任的领导人员就有了推卸责任的理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地防患于未然,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任前审计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过程控制方法。

2.1.2 事中审计控制点的确立

事中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构在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内的一个时间区间进行的审计。

笔者认为:事中审计控制点以一个自然会计为宜。在每一个会计的财务报表正式报出前,进行事中审计。为什么要在正式的财务报表报出前进行事中审计呢?那是因为:事中审计所做的审计工作是对一个会计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核与评价,既然涉及到经济责任,那就涉及到经济指标,涉及到经济指标就涉及到财务报表,同时也涉及到会计处理,而审计建议(或审计决定、审计结论)中可以明确要求对相关会计处理进行调整,不做假帐,对企业负责,对所有者负责。与此同时,也降低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质量,强化了审计作用,通过以往的审计案例发现,因为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领导人员通常都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具备较高的科技知识,领导人员的培养很是不易,所以任职时间都较长,在长时间的任职期内,如果不进行事中审计,缺乏有效的监督,缺乏提醒机制,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这是需要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防范的。从保护人才、保护专家、保护干部的角度出发,事中审计是必须的,从国有资产保全的角度出发,事中审计也是必须的。2.1.3 事后审计控制点的确立

事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指终止经济责任关系或者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主要领导人员调离所在单位后,对其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

笔者认为:事后经济责任审计的控制点应着落在上级管理机构决定终止合同履约关系或决定解除主责领导人员当前职务职责之后而未下达解除合约关系和职务职责文件之前的时间点上。

选择这个时间点作为控制点,其用意有四:一是要考虑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不能因为领导人员离任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而使企业内部出现混乱的情况,二是能得到企业领导人的充分支持,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三是能尽可能取得完整的审计资料,降低审计风险,四是能及时交换、沟通审计意见,有利于对企业领导人员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2.2审计方法在审计控制点中的应用

既然前文已经明确了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控制点,接下来就需要探讨关于各种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依法使用了。2.2.1事前审计控制点中审计方法的运用 2.2.1.1审核

在经济责任事前审计控制点,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审核的方法对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财务报表,前任企业领导人或主持工作负责人(主持工作超过一年的)的离任审计报告,前任企业领导人的述职报告运用审核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审核主要应用于对前任企业领导人就职期末的企业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审核前任企业领导人离职时点的企业经济状况,审核资产、负债、权益组成情况及现金流情况。对候任企业领导人的就职作出提示性表述。2.2.1.2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审计机构对前任企业领导人或主持工作负责人(主持工作超过一年的)的离任审计报告,对比分析离任审计报告出具时点与候任企业领导人就职时点的经营状况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提示候任企业领导人应关注企业经营管理中相关事项。

这有利于候任企业领导人划分经济责任期限及就前任企业领导人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反应或处理对策。同时,这也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就后续审计事项进行参照与对比,有利于进行综合性评价,有利于客观、公正的提供候任企业领导人所需的经济责任信息,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2.2.2事中审计控制点中审计方法的运用 2.2.2.1审核

经济责任事中控制点审计所采用的审核方法,与事前控制点中所使用的审核方法应有不同,此时,需要详细核查企业资产、负债情况,并对会计资料进行检查,也可以结合监盘、函证等方式对企业的资产进行盘点,以确认资产、负债的真实性。

在对会计资料真实性评价的基础上,审计机构还应结合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审核与评价。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既不是纯粹的建筑施工企业,也不是纯粹的科研企业,它往往集合了建筑施工企业的业务开展方式与科研企业的技术研发行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往往具有其鲜明的行业特点,这就需要审计机构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深入的检查与审核,以利于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2.2.2遵循性审计方法

由于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历史延续性,其业务处理尤其是会计处理一般都遵循了“一贯性”原则。

审计机构应尊重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业务处理原则,在查核其业务处理合法、合规性方面要尊重企业发展历史,对于控制点以前已形成的审计评价,可采用复算比较的方式进行;对于由于历史的影响而影响到业务发生当期的行为,应采用符合性测试的方式进行审计过程控制;对于重大的政策调整而影响到当期业务,应采用决策过程跟踪审计的方法来取得可靠的审计证据进行审计控制。2.2.2.3分析性复核

对于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事中审计而言,分析性复核是一个重要的审计手段和方法,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生产经营成效,“确认经营活动的完成程度”,都需要分析性复核“确定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内所引用部分为《中国内部审计规范》65页表述)。

在对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信息进行分析性复核时,审计机构应联系其业务开展特点进行,可结合专项审计进行(列如货币资金、应收应付款项、固定资产等),将审计结果与历史数据做比较,校核审计结果是否客观,将审计结果与企业预算做比较,对比差异,做差异性分析,将审计结果与相关行业信息做比较分析,查找生产经营状况的差异,提示企业领导人以引起重视。

在必要时,还应将会计信息与非会计进行的关系、比率进行计算、分析,以确认会计信息是否失真。

这样,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为企业领导人提供决策依据。

2.2.2.4延聘外部专业人士

由于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行业和技术特点,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难免会遇到审计工作力有不及的情况。

经过前文所述审计控制方法,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仍发现有信息未能完全释疑,在采取咨询、走访、专家座谈等方式后,仍有怀疑的,应延聘外部专业人士进行审计评价。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行业和科技特色的原因,外部专业人士也无法形成充分、相关和可靠的证据,也无法通过其他审计程序获取相关审计证据时,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就必须在审计报告中详细表述原因。2.2.3事后审计控制点中审计方法的运用

事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循环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事后审计所出具的审计评价将直接影响到对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领导人员的整体综合评价,影响到整个企业在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的生产经营业绩,影响到党对干部的使用,影响到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2.3.1审核

事后审计控制点的审核,与事中审计控制点的审核程序不完全相同,事后审计控制点的审核应更全面,更细致,通过审核取得的审计证据应更扎实,这就要求事后审计控制点进行审计工作的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完善: 2.2.3.1.1 点面结合,抽样与详查结合

审计在事后审计控制点的审计过程中,在全面查阅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形成的各项规章、制度,查阅各种会议决议、纪要,查阅会计资料的基础上,要敢于存疑,并着力求证,这就需要参与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审计方向有重点,审计资料有突出,审计技能有特色。

在审计的过程中,可以列出审计程序,按审计程序进行审计。对于审计所需要的审计资料可以详细列清单,请被审计单位提供。

考虑到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行业特点,对于具有行业特点的审计项目就必然列为重点审计项目了。对于重点审计项目就需要审计人员进行详查,可以采用分析性复核、复算、指标比较等方法结合使用的形式,以利于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降低审计风险。

要结合管理效益审计,查核企业的管理成果,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审计项目的进展。2.2.3.1.2 上下结合,形成联动机制

由于事后审计控制点中进行的审计工作是对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领导人在任期内的生产经营业绩进行的全面评价,仅靠审计部门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而且,审计报告的表述也牵涉到对企业领导人员的任用,要求审计报告一定要客观、公正,这就需要形成上下结合的联动机制。

要结合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门委托和关注的事项进行审计,对于相关部门所关注的事项来判定企业领导人员生产经营的合法性,有没有遵守《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业“52”个不准》,有没有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有没有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其生产经营业绩是否得到上级管理机构的认可,这些都是需要各个相关部门配合审计机构相关审计人员来进行核实工作。2.2.3.1.3 横向比较、分析

因为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行业特性,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所取得的生产经营效果,往往可以从横向比较中获得公正评价,尤其是经济指标,更可以通过横向比较,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横向比较可以采用量化指标,以便客观、公正:

新签合同额可以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营业额可以评价生产经营能力

利润总额可以评价赢利能力

还可以采用各种财务比率来评价,以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效果。2.2.3.2分析性复核

审计机构在对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审计的过程中,在通过审核的方法占有了相关审计证据后,就可以进行分析性复核了,其分析性复核的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发展能力,可以通过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的新签合同额和营业额的增长比率来体现;

生产经营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可以通过对利润总额、财务比率等指标来体现;

企业内部事务的总体合理性,可以通过对各种规章、制度、办法,包括人力资源、环境保护、职工薪酬等资料来分析查核;

经营活动与内部控制中可能的差异和漏洞,可以通过内部走访、详查和横向比对来体现。

2.2.3.3审计结论

在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事后控制点的审计过程中,出具审计结论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方法。

由于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结论应从“摸家底、促发展、揭隐患”的角度出发,通过审计结论引起企业领导人员的重视并且取得意见去进行整改,以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仅仅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暴露问题,还要善于学习,善于发现企业领导人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亮点,并且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出来,对于企业领导人员承担的社会责任、履行的社会义务,取得的环境保护成果,也需要在审计结论中披露,这才是客观、公正的审计态度。

通过审计结论来明确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确认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解除企业领导人员所负的经济责任。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应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采取多种审计手段、审计方法进行,多采取上下联动、横向比较的形式,才能取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才能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结论得到认可和采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中国内部审计规范》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2005年9月

2.赵国新 《现代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年11月

3.王保平《企业内部控制操作实务与案例分析》

篇3: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一、规范审计, 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

当前,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各地按照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解和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要求确定审计内容, 随意性较大。这必将导致审计目标的不明确, 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失去针对性, 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留下隐患。客观地看, 经济责任审计不是涵盖的内容越多越好, 审计范围也不是越广越好。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依据相关性原则, 切实围绕准确、客观、恰当地选择能反映或体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内容或事项, 有效地揭示问题, 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来组织和开展的内容, 但不是唯一方面。当前,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 不规范的方面还很多, 有些工作仅凭审计机关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

二、充分运用审计分析方法, 提高审计结果报告质量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 对经济责任的界定和划分, 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 有时过程比结果显得更为重要。因为, 单一使用静态指标, 不能科学、客观、准确反映被审计责任人在部门单位的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应负责任情况, 有时甚至还容易隐瞒某些方面的重大问题, 给审计评价带来审计风险。从审计结果报告的作用来看, 审计结果报告是为干部管理工作服务, 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的。静态的经济指标只能说明和体现领导干部现有的工作业绩, 而不能揭示领导干部政绩的科学性、合规合法性和效益性。从另一层次角度来看, 组织部门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 不仅要关注静态的结果, 更要关注动态的情况。这必然要求审计对某些重要情况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对经济活动过程中某些方面的合法、合规性作出审计评价。以资产增长指标为例, 除了要说明离任者离任时单位资产总额的增加, 还要披露资金来源、投资活动的合规合法性。如是否挪用专项资金搞建设, 有无实行招标投标等。

三、正确处理揭露问题与披露情况的关系, 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类别的审计, 在对问题的反映等方面要求有所不同。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揭露财务收支方面的违纪问题, 更要揭示单位内部管理方面、领导干部履行工作职责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这些情况和问题, 有的是无法套用财务收支审计的有关规定进行违纪违规的定性, 但审计不予披露将冒承担风险的责任。

四、规范审计评价

篇4: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一、结合高校特点,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

(一)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

开展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很多,范围也很广。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不明确,缺乏针对性,更有可能留下隐患。实践也证明,经济责任审计不是涵盖的内容越多越好,审计的范围也不是越广越好。从高校的特殊环境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有其特殊的地方。首先,当前高校里经济责任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教育部【2000】21号文也不能完全适应高校审计工作的需要,其他相关的法规也不健全。使得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规范,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容易偏离“经济”这个主题,过多地评价领导干部的非经济行为。其次,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普遍以任期审计为主。高校领导干部的换届任免非常集中,审计部门常常处于被动的局面。第三,在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大包大揽选择过多的审计内容,难以审深审透,不符合审计重要性的原则,容易造成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因此,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应该突出重点,明确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使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到“刀刃”上,不应该面面俱到。归纳起来就是把握好两个原则:不属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畴的其他非经济活动或行为不审;或者虽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范畴,但审计无法查实或缺乏可操作性的事项也不审。

(二)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和内容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种类非常复杂,涉及院系职能部处、教辅单位和后勤产业等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也要因不同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不同的职能部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学校后勤产业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一些个别服务性质并实行预算经费拨付包干使用的部门,不承担国有资产增值的责任,没必要将国有资产是否增值列入审计的范围;对于一些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性企业,如招待所、校办产业其生产经营目标就是追求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就没必要将服务满意率列入审计的范围,相反国有资产是否增值则应作为审计的重点;对集经营服务于一体的饮食中心,则不应将盈利水平的高低列入审计考核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避免涉及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人事管理、工作作风甚至生活作风等非经济方面的事项。这样可以集中精力,紧扣经济责任这个主题的内容展开,便于审深审透。概括起来就是做到重要事项不选漏、重大问题不放过、重要线索不忽略。

对于大多数在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方面的领导干部,即从他们行使经济职权或行使职权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责任事项来把握,并列入审计的范围和内容。

二、运用审计分析和财务分析方法,着重考察经济效益

提高经济效益是内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些年来,高校在教学、科研等多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其资金的使用效益,一直是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指标完成的结果、资金使用的效果如何?单靠计算期末的静态指标作为评价的依据,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必须将期末指标与目标计划、预算计划、前期指标、先进指标等进行对比。常用的对比方法主要有:百分比、比率、绝对比、相对比、倍数比、比重。通过量化的分析对比,将静态指标演变成客观公正的动态指标,可以较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在部门单位的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应负责任情况。尤其对一些资金使用效益不好的投资项目,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可以深入、全面地分析其资金使用效益不好的主要原因。还是以后勤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近年来受大环境的影响,高校后勤部门都曾先后实行过社会化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部门实行了经费总额包干等多种类型的经济模式,从表面上看是为学校节约了一些资金。作为后勤主管领导干部,就理所当然地将其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绩大力宣传,也希望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报告中得到肯定的评价。但经过对比分析,其结果是不仅未为学校节约资金,反而是学校加大了投入,资金的使用效果不好。

运用技术方法进行经济预测分析,考核领导干部的一些经济决策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如经济项目投资,不仅要分析项目的投资额,更要考核分析项目投资后的效益如何。这里不仅要运用审计分析的方法,还要采用财务上使用的线性回归法、本量利法,对产品成本、利润等进行分析。当某个项目投产后经济效益不好以至亏损时,某些领导干部会想方设法找各种理由,来解释项目效益不好和亏损的原因,推卸自己应负的经济责任。此时,审计人员就应当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计算产品的可控变动成本、半变动成本、期间费用,计算变动成本率、期间费用率以及各项费用的开支比率,以确凿的数字指标来揭示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同时,进一步运用本量利分析法,预测项目或产品扭亏为盈的可能性。采用上述这些技术方法分析计算出来的数据,使静态指标反映和动态指标分析相结合,深刻地反映问题实质,不仅从根源上找出了原因,关键是在审计评价时可以提出“治本”的策略。因为揭示问题不是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治理才是最终的目的。

三、处理好问题的揭露和情况的披露的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的审计相比,在对问题的反映等方面有所不同。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揭露财务收支方面的违纪问题,更要揭示单位内部管理方面、领导干部履行工作职责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这些情况和问题,有的是无法套用有关的法规进行定性的,但审计若不予披露将是冒承担风险的责任。另一方面,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不健全,审计工作还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和手段的限制,对许多问题的揭示不是审计部门可以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审计部门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妥善处理好揭露问题与披露情况的关系。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采用审计风险转移的方法。如对一些审计部门无法判定是否真实的事项,或一些审计难以发现问题和无法查证,而教职工反映强烈的事项,以及在审计中已发现的某种现象但无法查证的,特别是一些得到个别主管校领导同意而教职工意见很大的事项等。应采取陈述写实的办法,审计部门不予定性,不加以评价,而是作为一般性的情况反映将其披露在审计报告中,让报告使用者自己去判断和分析。

四、把握好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谨慎性的原则,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客观性。即审计评价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凭主观臆断、个人好恶,不受外界影响。只对审计查实的情况进行评价,未经审计的情况不评,未经核实的指标和证据不充分的经济事项不评。

(二)全面性。即在领导干部任期内所有重大经济活动的基础上,从全局的高度,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问题,全面、深入地分析评价领导干部的功过是非。此外,还要根据高校内不同的组织机构,选择审计评价的不同侧重点。因为有经营目标和仅有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职能的院系领导,经济责任评价的侧重点有较大的差异。前者重点评价的是单位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而后者则是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准确性。即评价定性要准确,法规运用要适当,用词要恰如其分,使内容表述准确,既不夸大也不贬低。要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四)谨慎性。揭示问题要有充分证据,定性要有有效的法律依据,只围绕审计事项的内容评价。注意不要把话说死,留有余地,以免增加审计风险。对个人廉政情况,未发现问题的只作一般客观说明,一经发现有个人违法乱纪问题的线索,应及时按相应的规定办理。评价用语采用直接陈述,不用主观修饰性的语言,紧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采用写实,量化的评价方法。

五、重视审计建议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发现问题不是最终目的。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遏制性的措施,加强对资金运行的监督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治标之举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此外,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多提有价值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使被审计领导干部心服、口服,减少交换意见时的障碍。提出审计建议时尽量考虑下列因素:一是要有针对性,有助于领导干部和被审计单位解决问题,促进降低风险;二是要明确、具体、到位,可操作性强,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而且切实可行;三是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财政制度;四是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五是既有利于解决被审计单位的现实问题,又重视其可持续发展。

篇5: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技术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组织接受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事业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活动。经济责任审计在维护财政经济秩序、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以及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利用各种审计技术方法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在审计资源有限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中,如何充分革新审计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审计实践,试就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技术方法作些初浅的探讨。

一、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牢固树立为宏观决策服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为优化发展环境服务的理念。经济责任审计要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重点关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经济决策情况、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履行经济管理方面情况、经济监督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职责,推动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科学发展。

1.经济决策情况的主要审计内容。为了促进和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成效,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领导决策方面的情况主要是重大经济决策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投资完成与效果、建设项目的预决算、“重大开支、政府采购、资产处置”以及资产转让、担保、抵押、出借情况,此外具体重大经济决策实施和效益还包括重大的对外投资、基本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改革、改组、改制、出台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及制度建设等。通过对领导经济责任决策审计,一方面能加强对权力运用的制约和监督,有利于推进国家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推动党政领导干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避免领导决策时盲目投资、违规担保、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决策失误,给国家和集体造成巨大损失;能强化对决策行为的监督问责,避免领导决策时缺乏科学性、可行性和前瞻性,将有力地推进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能界定领导干部应负的责任,既是警示领导者要合理使用并节约资金、努力提高使用效益,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范和化解决策风险的重要手段。

2.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同于常规审计,其主要目的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应关注主要经济指标,即本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和各项财政财务指标。并通过资产负债率、资产增长率、资产保值增值率、专项资金(基金)支出率、财经(计划)目标和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率等的计算,注重领导干部任职期初与期末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家底、债权债务等指标的对比分析,对比任期内各项收入、资产(净资产)是否增加,支出、债务是否递减,分析增减原因,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3.履行经济管理方面情况的审计内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注重领导干部是否履行好经济管理职能,对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尤为重要。在履行经济管理方面的审计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账簿凭证报表是否符合规定、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三公”经费控制的增长与下降、债权债务管理的增减变化情况与执收执罚情况,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揭露和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跟踪和促进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通过审计促进领导干部严格履行经济管理职责,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按程序办事,正确行使权力,增强法治意识、管理意识、绩效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事业发展意识。同时,也促进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重视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防止发生重大的错弊和损失。

4.经济监督情况的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应关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单位财务、资产等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是否完善和全面执行,常规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是否全面整改到位,对单位工作人员和下属单位经济监督情况是否存在违法乱纪现象。

5.廉洁自律情况的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廉洁自律规定情况。

二、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方法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特点,结合审计对象所在区域、部门、单位的实际,要积极探索审计的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选择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手段,形成工作合力,提高综合分析、宏观把握和全面评价的能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1.经济事项决策的审计。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审计,采用跟踪法、重点法、公示法等。对经济决策程序进行跟踪审计,查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决策程序合法,决策过程民主,决策结果科学。对任期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事项进行重点抽查,从最初的可行性调查开始;到决策过程、决策形成、决策实施、决策效益等情况进行审计或调查。对决策审计还可查阅相关会议纪要原件及相关记录。另外对一些特殊的经济决策事项可通过向社会公示的方法进行取证。

在进行决策审计时,一是把握审计决策内容的合法性。主要审查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的规定,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建立。二是把握审计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审查决策机制是否有效,重大决策事项是否建立了相应的议事规则和有效的决策机制。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是否建立了社会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

2.主要经济指标(责任目标)的审计。通过对实际指标同计划(预算)指标比较,本期实际指标和上期(或上年同期或历史最高水平)的实际指标比较,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指标和本行业(或同类型、同规模其他单位)一般水平指标、先进水平指标比较,在更大范围内客观全面地评价被审计责任人。运用指标进行分析对比时,应注意把握好指标的适应性。一般情况下,选用指标以国家规定的或社会公认的资产经营、资产管理、资产收益等指标为主,以分项的具体经济活动指标为辅。通过指标的正确选用,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营决策、管理决策等进行全面的量化考核和综合分析比较,以便客观评价经济责任。考核指标时,因有的指标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而收集的,具有权威性,选用时则只须注明资料来源即可,审计可以不再进行核实。

3.履行经济管理方面情况的审计方法。领导干部履行经济管理方面情况的审计以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等经济事项的审计为主线,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各经济事项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重点以查证财务资料为主。一是查看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对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的审计,重点要放在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各项投资的核实上。实物资产是否入账建卡,不能有账无物,也不能有物无账,增减变动手续是否齐备,有无管理不善造成流失,有无未经批准擅自处置固定资产,或通过降低转让价格获取好处,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是否全部人账、专款专用;货币资金不仅要账实相符,而且要流向合理;各项投资不仅要程序合规,去向明确,还要确认回报的合理性。二是经费支出是否真实、合规、合法。有无将救济、科研、农业、教育、基本建设等专项资金(基金)挪作他用,债权债务和往来款项业务是否真实,有无通过往来款项为其他单位办理不正当业务或截留应当上交国家收入、出借单位资金牟取私利等;执收执法等收入是否合法,有无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收入不入账或账外设账,经费支出是否符合规定范围,公款出国、公车购置及维护运行、业务招待费用等“三公”经费控制是否严格,是否未经批准或超标购车、有无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乱发钱物和铺张浪费等行为。三是单位的对外投资活动是否严格遵循财务制度规定的对外投资的基本要求,有无占用单位的房屋、设备等有形资产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不进行有效评估计,无偿使用、所有权变相转移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

4.经济监督情况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应关注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经济监督情况。一是揭示领导者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管理制度的健全有效,可使单位围绕既定目标,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保证各项决策的贯彻实施,维护资金和资源的安全,促进各项经营活动的合理性、规范性,以及增强组织观念,加强廉政建设,遏制不正之风。内部管理制度涉及面较宽,对其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的审计必须有所侧重,应重点放在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管理制度上,如财务会计制度、物资管理制度、供销管理制度、现金出纳制度、报销制度、借款制度、一支笔审批制度等,这些制度是否在国家有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部门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既要审计其健全性,更要审计其有效性,有无因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或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经济监督执行不力、失误造成损失浪费以及其他经济事故,这样才能体现管理制度的落实程度和实际效果。二是常规审计发现的问题的整改。从我们近年来审计结果情况来看,一些领导为了本部门或个人利益,对常规审计及其他各种相关审计,发现的问题没有整改,问题仍然存在,而且是屡禁不止,扰乱了经济秩序和财务秩序,而且诱发和滋生了各种腐败现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所以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特别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是否全面整改、大部分整改、部分整改以及整改较差等情况,并分析原因究其责任。三是对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人员和下属单位经济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应关注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人员和下属单位经济监督是否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关注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经济监督主要是收入是否全部入账,是否私设“小金库”,基建工程项目是否经过经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是否存在乱收费、乱集资,是否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以及财务管理是否规范。另外,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人员被纪检、检察、公安等部门侦查有违法乱纪、以权谋私、贪污受贿造成国家经济损失的或影响经济发展的,且追究了当事人员、相关人员刑事责任和纪律处分的,领导干部没有涉及,经济责任审计也要问究领导干部的经济监督责任。

5.廉洁自律情况的审计。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遵守国家有关财经纪律、财政法规、廉政规定的情况审计,具体审计主要采用前面所讲的方法进行,但涉及关于个人的廉政问题,要特别慎重,审计底稿也应注意特别对待,经济事项的经办、主管、审批等相关证据收集时要更加全面而稳妥。二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廉政问题审计,可通过一定范围的公告、座谈会、个别交流、审计查账和调查等形式收集资料,然后进行核实。但对领导干部遵守廉政规定的情况主要是通过对财政财务资料的审计,从账面上收集证据。

三、关注经济责任审计的几个要点

1.统筹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由组织部门和审计部门,根据干部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和审计力量等情况,共同提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建议名单,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然后提交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审定,最后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审批。同时保持计划的连续性与严肃性,计划一经确定,不能随意调整,凡是调增审计计划,须经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或领导小组同意;调减审计计划,须由组织部门和审计部门向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作专题说明。严格审计委托,审计计划项目确定后,统一归口组织部,由组织部门分期分批逐个向审计机关出具审计委托书,组织部门一般不直接向社会中介组织出具审计委托书。

2.巧妙把握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的结合。在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为了避免重复检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要做到统筹安排,统一行动。一是注重资料积累或收集,充分利用其他各种相关审计资料,这些资料的积累或收集要以通过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台账的方式进行,利用积累或收集每一次其他各种相关审计的结果资料,作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的基础资料。二是制定审计计划时,凡经联席会议确定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当年不得安排其他审计;确实要安排的,审计机关应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按经济责任审计要求进行。

3.严格执行经济责任审计法定程序。一是搞好审前调查。在审计进点前,应针对不同地区、部门的特点,拟定好调查提纲、表格,详细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并据此编制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二是注意防范风险。实施审计过程中凡涉及领导干部履行责任有关的重大经济活动,都应纳入审计视野,有的作全面审计(如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有的作重点审计或审计调查,有的进行延伸审计,必要时追溯到以前。三是注重整体把握,即从宏观上全面把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基本情况、区域经济特征、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并注重把握接任时和审计时或离任时两个时点的家底情况。通过审计从整体上把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工作实绩,领导管理水平,经济决策能力,部门经济发展状况和遵纪守法等情况。

4.精心运用审计结果。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要及时得到运用。一是审计发现的大要案件线索及时向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报告,按程序移交,并提出立案侦查建议。二是每项审计结束后,向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交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及时收集各职能部门反馈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情况。三是依法按程序向社会公布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综合情况,以权威性文件向相关单位部门通报,适当将一些群众反响比较强烈的,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由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作出决定后向社会公布,突出社会效果,扩大影响。

综上所述,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光有工作的热情是不够的,要把它当做一种神圣的事业来完成,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既要有明确的审计内容,又要灵活运用审计技术方法,也要对审计风险水平要进行合理的判断,制定合理的审计方案,并在工作过程中遵守审计规范,以提高审计意见的可靠性,避免因工作疏忽而遗漏重要审计事项或造成审计结论错误。

篇6: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一,绪论

1,背景、目的、意义摘要:离任审计,也可以称作是离职审计或者任期终结审计,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是指对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或者法定代表人任届期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对其整个任职期间所承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查、鉴证和总体评价活动。通过离任审计,客观评价法定代表人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可以为组织人事部门正确、科学地考核和任作干部提供重要而具体的根据。

背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已经基本进入小康社会。但与此同时很多经济犯罪现象也开始浮出水面,而且在近几年尤为严重。这些年以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少数厂长或者经理通过各种手段,借着并不完善的会计系统,产生了各式各样严重的经济犯罪。我国正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审计监督工作研究探索的问题还有很多,加之人们对于经济责任的意识淡薄,会计体制不健全,各种因素更是助涨了一些厂长经理的严重经济犯罪行为,这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早已摆在我们面前,人们却不以为意。从审计部门查出的人数和金额来看,中国的违规和贪腐已经是一个普遍问题,要知道这些厂长经理的行为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并对人们的生活水平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也给我们的国家造成了相当重大的经济损失。即便是在审计不断的情况下,各类贪污腐败案件依然是接连不断,而贪污的金额资金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比如,仅仅2005年一年,我国就查出各类违规资金两千九百亿元之多,1998年至2010年10月,审计查出全国领导干部中个人经济问题金额达到20多亿之多,就仅仅通过审计查出的,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合计684亿多元。不久前,审计查出56个中央部门报销虚假发票。在已报销的近3万张可疑发票中,有1/6为虚假发票,骗报1.42亿元。其中8个部门本级和34个所属单位在无真实经济业务背景的情况下,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9700万元。自1998年开始,我国各个级别对领导干部的审计一共有41万多人,其中,党政领导干部有38万多人,剩下三万多人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因此而免职、降职、降级、撤职和其他处分的共计1.81万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的基友7200人之多。

目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特定受托者)所应该履行的财务上的责任或绩效责任的一种监督手段或方法。离任审计的最主要的职能就是监督,这也是整个审计体制的本质所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旨在通过对审计客体财务责任或者绩效责任的审计监督,来判断责任履行的情况,从来确定被审计者是否有不经济、不忠于职位的行为,以此来确认其是否值得信赖。同时通过审计可确保委托者财产安全。

意义: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离任审计是一项重要的领导干部管理措施,也是会计管理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践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虽然已有26年的时间,但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难题未能解决。强化制度建设、优化审计环境和规范审计要义依然是十分必要的事项。通过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首先可以划清经济责任的界限,正确的评价经营绩效。其次,通过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再者,离任审计可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全面评价选拔干部。使得干部监管更加透明化。最后,通过该项设计,可以加强企事业廉政建设,构建预防腐败体系。因此,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制约经济权力、教育、警示、治罪(间接)作用的。通过审计,对审计客体资产财务管理权进行有效的控制,引导其朝向着安全,高效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对领导干部的迁升、奖惩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两页以上)

2010年12月14日,我国国家审计署总审计师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并回答网民关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提问时透露:“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审计制度,但是唯独只有中国在搞经济责任审计。”可见经济责任审计一直是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存在,自1985年开始,在我国部分市县审计机关受政府委托开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进入1986年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并且开始对里仁的厂长经理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这种审计形式当时收到了国务院领导们的充分肯定和支持。经过了27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历程,曾经我国也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审计风暴”,3,论文内容(1概论 2目录)

4,写作方法

二,基本相关理论(与离任审计相关的理论)

三,正文

1,离任审计

2,现阶段呈现的问题

3,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4,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及改进建议

篇7: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系为手段的审计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审计评价和责任区分的问题。提出了明确书记县长分工、部门通力合作、建立评价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 地方党政领导 经济责任审计 责任区分 评价方法

审计部门在对地方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县委书记、县长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往往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审计中经常出现两位党政“一把手”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和界定的困境。一方面,县委、县政府具有共同发展县域经济社会事业的责任,如果仅对县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会出现对县委书记权力监督的缺位;另一方面,在对重大经济事项审计时,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只能了解到该事项在政府内部的流程,而对党委决策、讨论、协调等流程的了解缺少平台,使得对于这些事项的了解不够全面,定性也就难以准确,评价也会显失客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市在审计实践中积极稳妥、大胆探索,摸索出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捆绑”式审计模式,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如何有效区分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仍然是审计人员在提交县委书记和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时面临的一个难点。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审计实践,对如何区分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索。

一、县委书记和县长经济责任难以区分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审计实践的分析,初步归纳出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的原因,集中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中国的政治体制没有形成党委和政府明确而具体的分工。辞海中对“党委”的解释是:“党委是中国共产党保证集体领导的组织体制,民主集中制在领导制度上的体现”;对“政府”的解释是:“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其基本职能为:指导职能、服务职能、协调职能、监督职能、控制职能和保卫职能”。在实践中,“党领导一切”、“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书记决策、县长执行”,这些成为现行党委和政府进行分工的一些原则性的思想。但在我国的政治体制相关法律文件中并没有对党委和政府的职责分工进行具体的界定。尤其是,现行体制中县长都是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这一组织设置无疑给两者经济责任的确定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县委书记、县长的职责范围具有很强的重叠性。在即将出台的国务院《经济责任审计条例》中,将“经济责任”定义为“因担任特定职务管理运用财政资金、国有资源和国有资本、其他有关基金和资金,以及从事其他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县委书记、县长都是一方父母官,处于地方政务管理的最高层,从事着宏观管理,面对同一方水土,同一方百姓,同一宗事务,其职责范围的重叠是自然的。无论是对地方整个经济面,还是对重大经济事项,他们都首当其冲地负有首要责任,要区分两者的经济责任,真有点“剪不断,理还乱”。

(三)各地县委书记对经济社会事务的介入深度和广度不一是当前的中国国情。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形成成熟而具体的党委、政府分工做法,所以在经济社会管理实践中,各地县委书记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深度和广度因个人的施政风格不同而多种多样。如果一个地方的县委书记比较强势的话,他对经济社会的渗透往往是全方位、全角度和强深度的,而县长的职能作用则受到限制。这在许多审计实例中得到验证。在这样的国情下,对书记和县长进行经济责任的界定绝不会是简单的。

(四)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缺失。在中组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中,只有第十四条、第十五条中对党委领导班子和政府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的侧重点作出了原则性要求,而对书记和县长的相对成熟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并没有形成。缺少成熟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审计人员对书记和县长分别评价时就“无依无靠”了,当然就具有难度了。

二、界定县委书记和县长经济责任的方法的探索

笔者认为:尽管区分县委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但我们经过审计实践,探索出界定两位领导经济责任的规律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四种方法:

(一)以原则性思想为指导。现行体制下,党委、政府职责分工的一些原则性思想,可以通过审计人员的理性思维,科学梳理,就会形成区分书记、县长经济责任的基本思路。

一是“书记重决策,县长重执行”思想。这一原则性思想从职责上就决定了对书记的审计评价侧重于宏观经济战略

与决策责任,如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地区社会公平正义制度建设、地区节能减排部署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等;对县长的审计评价则侧重于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执行与管理责任,如党委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任期内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地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情况等方面。

二是“党政共抓经济工作”思想。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而政府管理经济工作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这一原则性思想就决定了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对于城乡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人口和资源环境关系、社会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等问题,对于中央和地方、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等关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决策都需经党委集体讨论,书记最终拍板的,在书记审计评价时应包含在内。对于涉及到具体经济管理、经济行政执法的日常性工作,则在县长审计评价时应具体说明的。

三是“党领导一切”思想。这一原则性思想对审计人员界定书记和县长共同决策的事项责任时,就可以很明确地确认书记应负首要责任。

(二)以文件资料为载体。原则性指导思想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一个抓手、一个切入点。审计实践发现,县委和政府的文件会议资料就是很好的抓手和切入点。通过对县委和政府文件和会议记录的梳理,就能对书记和县长分别从事了哪些重大事项,进行了哪些重大决策,实施了哪些重大措施有了具体的认识;而对同一事项,书记和县长分别施加了怎样的影响也能心中有数,这些便成了界定书记和县长经济责任的重要依据。我们在实施书记县长“捆绑式”审计时,在审计通知书中就提出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需要分别提供各自的发文登记簿、相关文件、办文单以及常务会议、办公会议、专题会议等会议记录和纪要等。审计实施中还设计了查阅文件记录的相关统计表(见下表)。

xxxx年xx县经济责任审计查阅市委、市政府相关发文统计表

序号

文件类型

文号

批准人

请示

单位

事项

原文内容

批示内容

备注

1

通过统计表就可以很清晰地将书记与县长实施的经济事项及其责任区分开来。2007年,南通市审计局在对某县书记和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该县政府负债7.3亿元,年递增34%,比财政收入增幅高出了9个百分点。另外还存在工程项目采取建设--转让模式(即bt模式)所形成的隐形负债7个亿。审计人员通过对文件资料、会议纪要等的梳理,从决策、管理、实施三个环节分析后认定,政府负债规模偏大主要责任是县委从决策时就存在积极负债、加大城市建设的思路,在管理、实施过程中也进行了积极推动,所以在报告中审计人员提出了县委应重视控制负债规模,研究出台政府负债决策管理机制等意见。

(三)以各方信息为参考。根据几年来书记、县长“捆绑式”审计,笔者发现要对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很好地区分开来,注意搜集各方面的相关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各方面搜集信息的综合、比对,将会对当地书记、县长的现实执政体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实践中搜集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召开座谈会。在对书记、县长捆绑审计时,召开地方四套班子成员、主要部门领导及其他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通过这些对书记、县长知根知底的相关人员的座谈、了解,就会了解到书记、县长各自的执政风格、主要举措、执政业绩和群众口碑。如南通市审计局在某县进行审计时,座谈人员普遍反映了该县县委书记施政风格比较强势,其影响力已覆盖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这对我们理解某些重大事项决策、实施的来龙去脉,界定书记县长的经济责任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二是查阅工作总结。审计时向县委办、政府办调阅各自的工作总结,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全面把握书记、县长各自主要的工作质态。总结中对重大事项的说明也透露出他们各自的施政思想。三是注意阅读地方门户网站、报纸等媒体中的相关信息。媒体对书记、县长有关会议、讲话、活动及采访等报道,也会帮助对我们了解书记、县长的相关经济活动。

(四)以建立评价体系为手段。实践中笔者深深感觉到逐步建立书记和县长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只要建立了具体的评价体系,经济责任的区分就能迎刃而解了。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以原则性思想为指导,结合审计实践的经验来制定。笔者就以地方党政领导经济责任评价体系中执行土地政策这一重大事项为例,简单介绍如何建立有区别的书记、县长评价体系。对于书记而言,一是从把握土地宏观政策的职责出发,应该就是否制定地方土地出让中长期规划、规划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否出台重大土地出让事项决策制度等进行评价;二是从制定土地政策和营造良好环境的工作内容出发,应对是否出台招商引资违规减免土地出让金政策、是否存在重大土地出让项目未经集体讨论自行决定、是否存在违反审批程序直接干预土地出让、违规减免土地出让金等作出评价。对于县长而言,一是从土地日常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出发,应对土地出让是否符合中长期规划、土地收入是否应收尽收、土地成本是否合理和效益、是否存在拖欠征地补偿款等作出评价;二是从经济调节的工作内容出发,应对土地闲置监督管理、土地用途检查监督等进行评价。

三、若干建议

评价方法的探索虽然已经为区分书记、县长经济责任提供了一条道路,但笔者认为要区分好两者经济责任,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明确书记、县长分工。现行政治体制缺少对书记、县长法定的职责分工规定是两者经济责任难以区分的根本原因。没有强制性的统一规定,书记和县长的施政就可能存在随意性,这也不利于组织权力分配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国家组织部门应该对书记和县长分工进行研究,制定相应法规,统一书记、县长分工,规范组织权力分配。

(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各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共同研究确定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力量毕竟有限,视野也有所局限,要对书记县长的经济责任进行全面科学的认定,需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各部门通力合作。首先,联席会议各部门应该就各自领域提出书记、县长各自经济责任内容,攻克评价难关。其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还可以在各地县委书记、县长及审计局长范围内开展调查,向他们了解对该项审计意义的认识,了解书记、县长履行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等权力方面的现状,了解他们对审计内容、审计评价等方面的意见、建议。通过对调查内容的研究,帮助完善书记、县长各自的评价体系。

(三)书记、县长评价体系规范化。对书记、县长的评价体系,审计部门应该边实践、边完善。在时机成熟时,制定书记、县长评价指南,将评价体系规范化。有了指南,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另一方面也对审计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篇8:经济责任审计途径与方法研究

一、制约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因素

(一) 内部因素

1. 审计机关力量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审计地位和作用的提高, 审计机关工作量急剧增加, 使审计力量不足问题比较突出。仅就县级审计部门而言, 20左右人编制, 除去领导和部分工勤人员外, 能在一线工作的仅有十几人, 要想对任期内的各项资产、负债、损益以及其他与经济责任有关的各个方面全面进行审计, 困难较大, 在审计程序上也难免跑粗, 审计内容从简从快, 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也受到限制。

2.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适应社会需要

多年来, 审计人员习惯于审计找数据, 报告堆数据, 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模式, 满足于就账论账, 限制了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妨碍了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加大了审计风险。一些审计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是走形式, 有个报告即可, 对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认识仍停留在“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人格化”阶段。同时缺少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等复合型知识和经验, 对领导干部应当履行那些经济责任和哪些经济责任未履行到位不清楚, 也就无从审计和评价。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等情况不知从何入手, 往往是照搬照抄述职报告。这些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内容简单, 大多仍然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 千人一面, 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揭示不完整。

3. 审计作业不规范

从基层实际情况看, 审计作业不规范主要表现有:一是审前调查不深入, 由于基层审计力量有限, 任务重, 难以抽出大量时间实施审前调查, 其结果是审计实施方案流于形式。二是审计程序不规范。三是不注意与组织、纪检、信访等部门的联系, 听取社会和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意见。四是审计重点不够明确, 审计范围过宽, 该审的没审到位, 审计质量难以保证。五是审计项目审理把关不严, 对责任认定和审计评价依据是否充分准确缺少统一把关。

4. 审计评价缺少权威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不同, 人们在关注审计结果所反映问题的同时, 更加关注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总体评价, 而且关注的人很多。目前在实际工作中有关审计标准、审计评价、审计建议的具体执行等内容规定的比较笼统、抽象, 这就使审计工作缺乏具体的指导。各地虽制定了评价办法, 但体系不完整, 权威性不够, 还不能完全符合审计实践需要, 当受到干扰时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可能产生对同一审计事项得出不同的审计评价。从近年来审计实践情况看, 如何客观、准确、具体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事项进行评价, 一直困扰着审计人员, 特别是一些量化指标方面缺乏一个较为系统准确的评价标准, 在审计评价过程中, 审计人员难以规范操作。

(二) 外部因素

1. 审计计划存在不确定性

目前, 我国虽然改进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确定方式, 增加了审计机关的主动权, 但从工作运作上看, 任期审计可以计划, 可考虑审计力量。但遇上政府换届和干部调整, 成批下达审计项目, 审计计划就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哈尔滨还开展拟提拔干部任前审计, 这往往与政府换届和干部调整同步进行, 这也存在不确定性, 一旦追加, 审计力量就明显不足, 而为了满足干部监督考核需要又必须完成。

2. 离任审计的时效性滞后

目前, 组织、人事部门出于保密需要,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尚无法做到“先审后离”。而是在干部集中调整后, 采取“批发”、“一揽子”委托的办法, 审计机关只能被动接受审计任务。这种滞后的审计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审计评价作用, 但时效性较差。其弊端:一是使干部考察和审计工作相脱节, 不能及时地将审计结论充实到考察结论中去, 其参考作用不大。二是由于被审计者已调离他职, 给审计人员核实取证工作带来困难和不便, 审计工作存在着一定风险。三是个别审计人员认为“先离后审”没有实质意义, 因而在工作中不求深、求细、求全, 造成审计时重成绩, 忽视问题, 起不到明察秋毫、严肃公正的作用。

3. 组织部门上下协调配合不够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应当包括所有地方党委、政府及其各工作部门领导干部。但由于其主要领导干部管理权在上级组织部门, 往往形成这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上级组织部门不管, 同级组织部门管不了的真空地带。虽明确对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需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但谁提请委托还不明确。此外, 有的领导干部被提拔、任用到可能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公正进行的岗位的, 其任前干部管理权限在本级组织部门但又不变提请和实施审计, 上级组织部门又不进行任前审计成为盲点。

4. 审计主体独立性受到干扰

地方审计机关首先是政府的职能部门, 其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奖惩等都系于本级人民政府, 特别是当审计查出的问题可能影响地方领导政绩, 或涉及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时, 就不得不考虑本级政府的意见, 要么隐瞒事实真相, 要么避重就轻, 轻描淡写。在查处中又难以避免有关政府部门及行政首长的影响和干扰, 或因各种复杂的关系而同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讨价还价, 审计机关很难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 依法独立、超然地进行监督和查处。

二、解决制约因素的途径

(一) 增强计划的可行性, 妥善解决人员不足与任务重的矛盾

一是挖掘审计资源潜力。二是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赋予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审计机关在计划确定中的主动权, 量力而行, 突出重点。三是用离任交接核实或简易程序代替履职审计期间不足一年, 及经济活动规模、资金管理额度小的单位离任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二) 加强规范约束和指导

尽快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或实施意见, 按党委政府、部门、企业等类别组织编写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和评价办法, 在全国选择经济责任审计优秀项目汇编成书供全国审计工作者学习参考。

(三) 加强审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后续教育

健全审计职业教育体系, 针对不同职级、岗位和知识结构的人员, 实施分层次培训。努力培养熟悉审计业务, 同时又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等知识、领导科学等综合业务能力复合型人才。通过各种途径促使审计人员转变观念, 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所需的各种意识和能力。

(四) 建立交叉、联合审计和公开制度

由于目前审计体制, 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较难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为了确保审计结果的独立、公正和客观, 应当实行交叉和联合审计制度。着眼于经济责任审计的长远发展和审计结果运用,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制度。

(五) 积极扩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

一是需要国家在实施意见或细则中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以便落实;二是组织部门与审计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 在干部管理权限范围内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三是上下级组织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 积极开展拟提拔干部中具有履行经济责任职能的领导干部任前审计, 妥善解决上管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的提请委托问题。

(六) 把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

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也是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围绕地方经济科学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重大经济决策、重点建设项目投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专项资金使用、招商引资政策及项目、国企改制等方面, 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开展绩效审计和评价, 用绩效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化, 用绩效评价经济责任履行到位情况, 对经济责任进行量化和具体化,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各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使审计结果报告更加翔实和有参考价值。

(七) 建议组织部门客观、灵活地解决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问题

凡拟提拔或拟调往重要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 应坚持“先审后离”, 可以采取试用期或待岗的办法, 即“离而不任”, 试用期间, 继续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正确评价任期内的业绩, 并依据审计结果, 视政绩决定干部任免。对离岗、离职、退休或免职又不再安排新的领导岗位的, 因其社会影响不大, 视情况可以采取“先离后审”, 等将来干部监管机制完备了, 再全面推行“先审后离”, 使法规和实践完全统一起来。同时积极扩大任中审计比例。

[责任编辑:刘玉梅]

摘要:目前, 制约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比较多。克服制约因素, 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发展, 应增强计划的可行性, 妥善解决人员不足与任务重的矛盾;加强规范约束和指导;加强审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后续教育;建立交叉、联合审计和公开制度;积极扩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 把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

上一篇:甘州区在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喜获佳绩下一篇:千米的认识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