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经济责任审计

2024-04-10

村经济责任审计(精选6篇)

篇1:村经济责任审计

摘要:村居干部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社区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行使公权力。村居干部在行使公权力时,是否存在不公正、不效率、不合法的情况,十分必要接受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督。目前对村居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审计主体不明确、法律规定不具体、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完善相

关法规,明确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细化对村居经济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对村居干部经济违纪违法的处理处罚办法,加强对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促进农村和城镇社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

一、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有模式及问题

(一)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有模式

1、村居民主理财小组对本村居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查监督;

2、乡镇街道部门对村居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查监督(双代管等模式);

3、县(区)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联合审查组对村居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查监督;

4、县(区)部门委托审计机关对村居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5、县(区)审计机关派出机构对村居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二)存在问题

1、审计主体不明确

第一种模式,村居民主理财小组对本村居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查监督,是一种内部审计,村民代表推举的民主理财小组作为审计主体是十分恰当的。其他几种模式则不是内部审计,相对于内部审计,其审计结果和审计决定具有更强的法律性,对村居干部的评价和使用,甚至于处分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证据作用。因此,要求审计主体必须明确,而且应具有法定职能。乡镇街道农经管理部门是农村经济的管理监督者,其他部门组成的联合审查组是临时监督检查机构,他们对村居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查监督,其监察结果的法律效力如何,目前没有哪部法律具体予以规定。审计部门对村居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从执法主体、执法过程到执法结果的运用,都有《审计法》作法律支持。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关和企业事业组织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三条规定:接受审计监督的财务收支,是指国有的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监督的其他有关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的各种资金的收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政府机关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规定: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县、乡两级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指导部门,要切实组织好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工作。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按照以上法律,审计部门可以对“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的各种资金的收入”进行审计,对村居民反映的“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问题进行核查,但是,农业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 》没有把审计机关列为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部门。行使《审计法》规定职权的审计机关没有被作为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审计部门参与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途径,要么接受县区纪检、组织部门的委托,要么接受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的委托,造成了实际工作中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审计主体不明确,责任就不明确,工作的主动性自然就受到影响。

2、审计监督机制不规范

一是开展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形式不规范。有的地方采取纪检和农经部门联合的方式,农经工作人员负责查账,纪检部门负责查处违规违纪问题;有的地方采取设立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心的方式,审计机关牵头,农经、纪检等部门协作;有的地方乡镇街道设立审计站所,负责本辖区的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的地方设立县区审计机关派出机构,负责所在县区的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范围可以跨乡镇街道;等等。二是审计程序不规范。有的严格按照审计程序执行,有的只注重账表的检查和取证,还有的仅仅调账查账,以账论账,走了过场。三是审计文书不规范。各地有各地的样式,不规范统一。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同,造成审计结果的应用效力不一致,影响了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的地方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松时紧,还有的地方搞完试点

篇2:村经济责任审计

关于针对白海子镇村“两委”成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的整改措施的报告

集宁区委组织部:

根据乌选组发[2015]5号文件中涉及到白海子镇提出的整改意见,白海子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责成专人就白海子镇村“两委”成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落实,现将整改和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1.从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村委会财务实行报帐制,村委会日常支出仍由村委会一级决定;

2.定期支付村委会公务费,村委会发生公务费支出由村委会财务负责人签字,经办人签字,经镇财政所审核,镇政府财务负责人签字后由财政直接支付给予报销,不再发生现金支付。

3.财政直接支付村级公务费,财政所在支付审核中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杜绝白条列支现象。

4.责成专人对村级资产进行造册登记,建立完整财产账目,对未入账的资产重新登记入账。

5.镇财政加大村委会公用经费的投入,不允许村委会挪用其他资金。

特此报告

中共集宁区白海子镇委员会

篇3:村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方面,中国政府大力减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一系列国家宏观金融定向调控政策也在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正不断涌向农村,这无疑为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在这一关键时期,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农村经济能否把握机遇,维护国民经济整体的正常有序运行,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审计监督将会变得愈加重要。 村居政府是政府部门的基层单位,农村领导干部直接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触,只有农村领导干部严格自律, 才能维护我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只有一切从广大村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以农村经济发展为重,才能把握机遇,实现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顺利转型。 基于国家政策重大利好和财政、工商业资金的大量投入的良好契机,农村领导干部能否严格落实“三严三实”的规定,严格落实国家政策, 将巨额资金用在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刀刃上,这是至关重要的。 新常态下的农村建设新发展,不仅仅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构建人民满意的基层政府的新目标。 有效的村居经济责任审计是监督基层政府部门廉洁高效的有力保障,是达成新常态下新目标的坚强后盾。

二、新常态下村居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经济责任的认定困难

从农村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及职责分配来看,村主任既负责村居的财政收支, 也是村中大小事务的财务负责人。新常态下,投资于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将会大幅增加,而村主任的这种双重身份,体现出村居政府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 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势必导致个人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及复杂性增大,从而最终影响到对经济责任的认定存在困难。从审计的内容上来看, 我国村居政府机构多采用多层财务管理模式, 即村居政府机构的收支既在本级列支外,还会在上级财政机关或部门列报。 这样一来,如何界定经济责任的范围就存在诸多难点。

2、审计主体的权利范围模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从“审计法”的相关规定中可以看出,这其中并没有明确关于村居经济责任审计主体的规定。 当前,我国村居的审计工作多由农管站负责,虽有审计权限,但村中事务多由村居领导直接负责,迫于上级压力,使得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独立性备受质疑。 与此同时,农管站中审计力量薄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然而,如果由上级审计机关直接负责村居经济责任审计,却又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很难具有说服力。

3、专业审计人员匮乏

由于村居审计部门没有审计机关的直接编制,存在着招不到专业的审计人员的问题,致使村居审计部门审计力量薄弱,职业化程度较低。 与此同时,在历届领导干部更替的特殊时期,审计任务量大与专业的审计人员匮乏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这都会直接影响到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从而最终影响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的顺利转型。

4、审计内容单一

新常态下,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号召下,农村各项经济指标都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在良好的财务指标的背后并不一定意味着村民对生活满意度的提升,也并不意味着村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和谐度的提升。 我国村居经济责任审计仅仅以财务信息为主去衡量农村的发展状况显然不够全面。

5、国家政策的落实审计困难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将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村也将越来越多的接收到上级拨付的重要专项资金。 在目标管理下,上级指示是村居领导干部贯彻经济方针的依据。 然而,在国家经济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可能存在下列问题:首先,国家的经济方针属于宏观层次的目标任务,并不一定适合每个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村居领导干部如何理解上级指示,以及采用何种方法贯彻实施都各有不同。 最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加之存在的农村资金监管上的漏洞,可能导致重大专项资金的流失。 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如何正确看待村居领导干部在制度化的指示下开展因地适宜的工作以及工作成果,如何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影响,是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难题。

6、审计标准模糊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审计类型,而村居经济责任审计又是近几年刚刚起步,地区之间审计经验的交流较少。 与此同时,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明确、系统的评价标准,在开展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只能利用职业判断对村居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主观评价。因此,当前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经验匮乏,审计标准模糊是审计人员面临的问题。

7、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

在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的后期,归纳提炼审计意见时,由于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得出的审计结论多是笼统地对经济责任的定性。 而缺乏定量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就会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很难与村居干部的升迁及绩效考核挂钩。 与此同时,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不透明性意味着广大村民无法对村居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这都违背了村居经济责任的基本动因。 由此可以看出,针对现有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还不到位。

三、新常态下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路径

1、转变审计观念,拓展审计内容

村居干部多是实干家, 在对待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存在较大的知识短缺。 村居经济责任审计固然是以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为对象, 但是村居经济责任审计不是“猫抓老鼠”的游戏,如果审计人员站在了村居干部工作的对立面, 无疑会相悖于审计服务经济发展的本质。 因此,在审计的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要转变审计观念,因地适宜的开展审计工作,增加审计过程中与村居干部及村民之间的沟通。 在村居财务状况的基础上, 还要对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状况进行考察, 促使审计人员与村居干部间形成良性互动,促使审计活动与村中事务相互契合。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不应仅仅关注财务信息的审计,更应该关注村居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审计。

2、从宏观层面调整村居审计组织的结构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在农村资金收支增长,建设项目增加的背景下,村居经济责任审计势必呈现常态化的发展趋势。 如若审计权限依旧模棱两可,必然影响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最终影响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为主管农村工作、 农业经济的议事协调机构,如若在其中专门增设审计部门,从宏观上创立适合村居审计的体系结构,明确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主体及审计范围,就会消除当前村居经济责任审计权限模糊的尴尬局面,同时亦确保了审计的独立性。

3、及时反馈审计成果,配合部门工作整改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农村建设发展速度加快,这其中必然会暴露出种种问题。 审计的本质在于监督,监督不仅仅要查出问题,更要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并促进相关部门对问题的整改。 为使审计结果披露出的相关问题能够落实整改,审计结果必须做到细化和量化。 细化的审计结果要做到责任划分恰当,明确到具体部门及经办人员,从而实现多部门的协同整改。 而量化的审计结果就是要将审计结果的严重程度进行划分,将审计评价结果计入个人人事工作档案中,以便将审计结果充分与村居领导干部的个人业绩、升迁相挂钩,作为今后人事调动的参考,这也是审计整改的一个重要部分。

4、完善审计评价体系

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应是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 定性评价结果是基础,定量评价结果是在参考一揽子定性评价结论上的具体量化。 新常态下,村居经济责任审计不再仅关注财务信息。 因此,依据对审计结果的评价内容不同,可将其定性为财务责任,法纪责任,管理责任,社会责任,个人经济责任五部分。依据每一部分重要性的不同, 再分别赋予对应权重。 同时,把每一部分内容细化分解成不同的评价指标。

5、增加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经验交流

县级审计机关内部也要建立村居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定期召开审计内部工作交流会议,相互交流优秀的村居经济责任审计案例。 将优秀的审计方法、审计评价标准计入数据库,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并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相关村居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白日玲.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与作用[J].审计研究,2008,(3).

[2]陈广升,王乃秋.经济责任审计应用于基层央行离任审计工作的实现路径探讨[J].风险防范,2011,(10).

[3]罗艳芬.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学位论文,2012.

[4]吕登坛.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若干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7).

[5]张道静.“新常态”下做好审计工作的思考[J].审计论坛,2015,(6).

篇4: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

一、国家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建设廉洁高效公务员队伍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都非常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大对主要领导用权的制约和监督。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强化制约和配置权力方面,做了重要指示,要求权力结构科学,运行机制高效。着力实施对一把手的用权情况的监督。 从制度层面来看,经济责任审计逐渐成为一项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制度安排。2010年以来,国家先后做出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审计内容和期限以及相关的工作部署,都进行了与时俱进规定,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建设。实践表明,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尤其是财务问题,直接关系到公共机构的高效运行和干部队伍的形象,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式各样的诱惑与利益驱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主要领导的头脑中膨胀,职业道德和权力底线失衡,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如不加以遏制,任其发展,必然损害改革稳定的大局。由此可见,及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是打造一个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加固工程,是加强各级政权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是规范干部行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审计理论创新措施

1.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念结构的创新

第一,我們要从管理和监督两个层面将经济受托体的各要素赋予新的意义。对审计规范我们也应该学会灵活变通,正如所有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在新观念下,我们要更加注意对审计信息的整合与分析,重视起信息对经济审计的主导作用。第二,我们要转变经济监控的发展理念,不应该把审计作为一种手段去制约,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政府应该扩大职能范围,充分使审计人员理解到经济责任的重要性,根据责任与义务的对立关系,促进责任人监督的执行进度。政府的方法不再是传统的“以权制约”,更多的是让审计人学会“以德制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审计理念深入人心。

2.发展目标与体系的创新

首先从发展目标上来说,想要不断的进行审计理论的完善,必须切实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在相应的目标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兼顾对于目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与此同时,还要密切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的深化加强对于审计理论的目标以及内容的研究,用以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好的进行,为促进我国社会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从体系上来说,由于在机制体系运行中,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因此就需要进一步对相应的体系进行完善,用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3.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关系人之间的创新

如今,我们要在传统的审计关系人理念之上进行创新,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发展新形势的审计关系人理念。首先,我们认为审计人、被审计人以及委托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审计人与被审计人是同时产生的,他们分属在同一领域的统一内容之上。而委托人又是因二者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两者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就我国的性质而言,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法制党派,它代表的利益也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剖析委托人的职能所在。

4.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方法的创新

审计工作的进行方式,从根本上影响了审计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其中审计工作的导向是指导思想,具备活动进行的引领作用,我们不可以忘记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受体是领导干部等主要负责人,以此作为出发点。证据收集则是审计活动的主要侧重点,这时便须将传统的审计模式进行创新,就其行为的责任人上对其责任的履行程度进行评判。也需找到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方式的优缺点,补充不足,适时调整审计策略,完成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化。

5.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职业的制度的创新

经济责任审计所需要的人才也许具备知识专业化和复合化的能力,这也让审计相关工作人员更加的职业化,对审计活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审计工作开展较晚,所以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审计人员专业化方面建立正式的制度,从经济责任审计的人才培养、管理和考核以及事业的规划等方面明确化和规范化,以此推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推动我国各方面建设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是以具体的法律为依据,对国家机关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以及财政情况进行审计,用以监督财政收支的合法、真实性,并且审视其是否进行了相应的职责的履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对其实现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孙志娟.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4,03:266+270.

[2]王倩,杨克江,倪平.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5,30:79-80.

篇5: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研究

重庆市江津区农委/周金堂 熊德银 赵富芬

【摘要】本文以作者所在区(县级.以下简称作者地)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重点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和全国面上典型分析,发现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进程决定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制度设计这一带根本性问题,并从这一问题出发,提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同阶段的审计制度设计和外部环境要求。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组织 审计

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中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的结合点,其建设和发展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审计作为监督手段之一,当前和今后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认为,立足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实际,提出相应的审计制度,是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概念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乡、村、社三级,产生于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初级社实行土地入股,耕牛及大型农具折价入社,形成社集体经济组织雏形。以后又经历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等,形成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雏形。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正式颁布,明确规定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形成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集体经济组织。包产到户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将人民公社原来政经合一的体制改为政社分设体制,设立乡人民政府,保留乡级信用社、供销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但作者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多无经济实体,故一般无公章、吊牌等形式。生产队改为经济合作社和带自治性质的村民小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但在公章、吊牌等形式上,作者地几经变化,目前农村只有经济合作社公章,带农村的社区只有居民小组公章,城镇社区公章、吊牌均无。以后,乡镇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多由民办转为官办,加上乡办林场、电站等企业改制,乡镇一级经济职能削弱,直至现在。本文重点研究村集体经济组织。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就是由国家审计部门、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社会审计组织依照法律规定,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和重大事项进行审查和监督的经济活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表现形式常有国家审计部门、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三种形式,但其本质分为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两种。内部审计是在系统内部进行的审计和监督,外部审计是系统外部的干预和介入。同一种审计形式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本质,以国家审计部门、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为例,当它是这些部门主动介入时,本质上属为外部审计,但当它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或村民代表委托时,本质为内部审计。社会中介审计也同理,当它受主动介入的国家审计部门、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委托审计时,本质为外部审计,反之,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委托时则为内部审计。

由上可知,现行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内部审计,本质属于外部审计。它虽在1992年农业部出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审计规定》作为“内部审计”进行定义,但在农业部2007年出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中回避了“内部审计”提法。也就是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自已的法人地位,与村民委员会自治性质类似,它不属于任何组织的内设、分支机构或下属单位,而村党委(支部)情况有所不同,受上级直接领导。

二、村集体经济组织特点

(一)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党政经复合体。在村级组织中,有村党委(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作者地除村两委会负责人、委员按程序选举外,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般不单独选举和聘任,其职能一般由两委会负责人代为行使。实际情况视二人资历和能力而定。通常情况,经济活动中即便是党组织负责人作出的决定,都要由村委会履行形式上的表决通过和负责人审核签字程序。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与村两委会切割这一特点,决定审计制度设计不能脱离村两委会建设,特别是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二)村集体经济组织产生和运行难免受到党政组织和个人影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在现实中,村集体经济组织重大事项特别是村委会成员产生难免受到外部影响:一是历史形成。《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以前,村两委会负责人产生一般由乡镇党委、政府在一 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后直接任命,决定了其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难免带有历史痕迹。二是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第五条同时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给予指导”、“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现实中,个别地方就把法律规定的“指导”和“核心作用”变成人为干涉村委会自治,甚至操纵选举。当前,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留在农村有选举权的老人、妇女普遍缺乏自治意识,参选意愿不强,又为这种干涉、操纵提供了足够空间。问卷显示,95%的受访者不认同村委会是自已选举出来的。个别受访者甚至说,上级叫选谁就选谁。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脱离党政组织和个人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未真正建立之前,参与村委会“指导”,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各级党政组织应代为承担“守夜人”职责,而不能寄希望于村委会的自治或内部监督。

(三)村集体经济组织高度依赖外部监督。在西方现代公司制度中,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分别行使所有者、受聘经营者、监督者角色,由于三方利益悠关,三者基本能形成监督制约机制,无需引入外部监督机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政策法规在制度设计上,也类似现代公司架构,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类似组织分别行使集体资产所有者、受托经营者、监督者角色,希望三方形成监督制约机制。但在现实中,三方制约机制难以形成,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村委会选举机制。如上所述,村委会负责人选举难免带有上级意图,就职后就难免看上级脸色行事,对村民不负责任。二是村民个体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份额较小。据统计,作者地共有229个村级组织,集体净资产11484万元,每个村平均50.14万元(多为办公设施),有选举权的村民人均约96元。人均份额小,使个体村民监督管理成本太高,虽有村务监督委员会,但其产生难免也受到村两委会操纵,造成村集体财产理论上的“人人所有”变成实践中的“人人没有”。村委会反客为主,监督者形同摆设,最初的制度设计无法实现。问卷显示,92%的受访者不认同村务监督委员会能起监督作用。

内部监督机制难以建立,这一特点,决定其高度依赖外部监督。从村集体经济组织产生以来,我国就进行了多次探索和实践。一种是由党中央、国务院自上而下发起、运动式监督模式。比较著名的有1952年的“三反五反”、1964年的“四清”、1977年的“基本路线教育”、1991年的“社教”,在这些运动中,对群众反映较大的问题进行了清查和处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干部不廉洁行为,但均没有解决制度性问题。二是由农业部门发起的财务清查和交叉检查。每隔一段时间,农业部门自上而下,都要部署对村社财务和集体资产 管理情况的清查和检查。基层贯彻时,一般由当地党委政府组织,冬闲时节进行。三是村社财务双代管。作者地于2010年,在各镇街财政办公室组建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机构,实行财务、资金管理“双代管”模式。四是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审计。作者地在2016年首次实施。上述这些审计监督,归根结底属于外部监督模式,成为现实有效的监督形式并形成路径依赖。

(四)村集体经济组织多无实体但角色重要。当前,国家对农业农村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农业项目实施都需要村一级参与,且资金量大。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作者地通过征地补偿、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安排等形式安排到农村,并在申报、实施(分配)、验收等环节需村委会参与的资金近10亿元,平均每个村委会437万元,其中,征地补偿款12000万元,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种粮直补)10722万元,农业基础、产业、技术类项目19724万元,农村公路建设11724万元,退耕还林6262万元,农村人畜饮水8763万元,农村扶贫3923万元,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7000万元,农村低保5887万元。这些资金项目,虽然多数实行公开招投标、直接补贴等形式,但离不开村一级参与,有的还向其安排相应经费或购买服务,为其寻租提供可能。2016年,作者地纪检部门就通报了4起涉及村级干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分别是:某村党委书记虚列支出侵占集体资金79442元,受贿75000元;某村集体以发放误工补助、购买养老保险方式侵占集体资金74506元;某村两委会成员非法占有集体资金70000元;某村主任侵占合作社补助项目资金4.1万元等问题。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负责人在参与过程中违纪违法,在重庆地区也时有发生。2016年12月,重庆市纪委通报了7起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涉及村级就多达5起7人,共有收受新农村建设、农网改造承建商给予的好处费,在农村宅基地复垦工作中收受他人财物,冒领种粮直补和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套取人饮工程款等问题。角色重要这一特点,决定对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只能加强,以形成震慑,不能削弱,放任不管。

三、现行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制度及其缺陷

当前,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审计监督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职责。审计由政府组织,其依据是上级文件精神。中办发〔2004〕17号文件明确要求:“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农业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农经发〔2013〕6号)、重庆市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社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工作的意见》(渝委办发〔2014〕30号)等文件对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审计作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重庆市在2016年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之前,市委组织部、农委、财政局、民政局发文要求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作者地由区委、区政府领导牵头,采取有关部门人员分四个片区指导,循环交叉审计、内部自查审计、购买社会服务(聘请中介机构)等三种方式进行。2016年2月至5月,全区229个村居(含53个涉农社区)100%接受审计。查出公款私存203万元,坐收坐支649万元,大额现金支付2000万元,白条支出803万元,作废或假发票报销30万元,乱发津补贴87万元,报账手续不齐全856万元,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程序不规范600万元。有的村问题突出,存在较大收回和偿债风险,如:在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200万元;擅自决定以年利率18%的高息向村两委会成员借款18万元;将200万元以16%年利率借款给房地产公司等。通过审计,发现和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行为,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审计仍为事后监督,且为一种非常态监督,难以从根本上杜绝村委会成员腐败行为。

(二)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审计。这种模式下,农业部负责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乡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该模式是依据农业部颁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2008年),是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模式。该模式下,乡镇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每年要安排一些审计任务,审计人员通常不设专职,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重叠。这种审计模式存在三个弱点:一是它本质上是如前所述的外部审计监督。作为承担这一职责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自身没有动力和压力,存在“上级安排就审,不安排不审”,“有人反映就审,无人反映不审”,“有钱就审,无钱不审或少审”等现象,缺乏内在驱动。二是乡镇一级普遍存在自已审自已现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明确,乡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但在“双代管”模式下,乡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同时负责“双代管”工作,违背了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其审计结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就会大打折扣。2010年前后,重庆市先后在财政办公室设立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机构,但仍然不能摆脱自已审自已现象。乡级由于受人员和编制限制,熟悉审计和农村财务的人员无几,每当审计任务来到时,“双代管”人员势必成为主要审计力量。三是权威不够。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审计依据农业部规章,缺乏法律权威,往往只停留于查清事实,出具审计意见书,很难监督检查审计意见执行情况。

(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委托中介审计模式。此前,我国陕西、浙江和北京地区都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尝试,作者地在2016年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有59个、占26%的村(居)聘请了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从各地反映来看,审计师执业经验丰富、过程规范、文书专业,审计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审计结果公正性较强,审计结论公信度较高,效果普遍不错。不足之处是,审计师执业时多没经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的专业培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尚无统一、规范的程序、文书指引,具体操作五花八门,部份审计报告因格式化使其承载的相关信息不能满足委托人要求。另一方面,中介审计成本较高。据调查,作者地审计一个村一般费用为一至二万元,村集体承受有一定困难。

四、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制度设计

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带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脱离其自身实际来设计审计制度,因此,必须从现实和未来两个角度进行。

(一)基层民主发展阶段的审计制度设计

在基层民主发展阶段,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产生或带有先天不足,或者说免不了上级干预和领导意图。按照权责统一原则,作为曾经发挥“指导”、“核心”作用的各级党政组织就要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相应的“守夜人”责任,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要求村民自已来行使监督职责。审计作为重要的监督手段之一,在这一阶段,重点是引入和完善外部监督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可同时采用,也可视基层民主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选择施行。

1.探索国家审计。国家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主要针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共同的特点是审查国家预算执行或国家投资使用管理情况,它只对国家负责。过去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排除在国家审计之外,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但是,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尤其是村级组织管辖范围的扩大和权力的扩张,要适时把村集体经济组织列入县级审计部门国家审计范围。可首先将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村使用财政资金项目审计列入,经费由县级财政预算,审计力量不足时,也可由县级审计部门向社会招标。其政策依据为中办发〔2004〕17号文件提出的“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农业部、财政部、民政部、审计署“农经发〔2013〕6号”提出的“国家审计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对取得财政资金的有关乡村和项目接 6 受、运用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以及对有关村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此外,还可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予以适应。

2.强化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审计。过去,该审计模式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基层民主发展阶段,这种模式只能加强、完善而不能削弱。主要制度设计是上收乡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审计权限,把村集体经济组织日常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纳入县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职能。可在县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内设立事业编制的“某某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事务所”类似组织,人员视任务而定,一般3-5人。事务所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日常审计主要采取抽审方式,主要针对经济往来多、问题反映大的村,每年安排三分之一的数量,在村委会三年任期内完成一轮。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由于时间集中、范围广、任务重,主要采取县级部署,乡镇之间交叉审计方式,也可向社会中介招标。如前所述,县级审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内部审计,而是外部审计监督,县级事务所开展审计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全额保障,日常审计列入日常预算,专项审计列入专项预算。乡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剥离村级审计职能后,主要负责社级审计监督。

3.引进和推广中介审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审计执业环境的改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业务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注册会计师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具有人数众多、力量强大、独立性强、专业胜任能力高、适应性强等天然优势。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展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必将会使中介审计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补充力量。

(二)基层民主制度建立阶段的审计制度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一是村级组织负责人通过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了绝大多数村民意愿,但不一定代表上级组织和领导意图;二是村级组织实施的重大事项事前征求村民意见,事后自觉接受监督;三是村民认为村级组织未能履行职责或有不廉洁行为,能够提出并实施法定的罢免程序。在此阶段,外部介入的审计监督将不再是重要的监督手段,重要的监督形式将变成村民代表或村务监督机构实施日常监督、村级组织负责人重大事项报告、年度报告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将更多表现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聘请国家机关、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社会中介审计,外部审计不再为主要形式。

五、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

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其任何制度设计的有效性都离不开外部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法制建设。

(一)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建国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扩大和完善基层民主,村级组织由上级任命制向民主选举制度过渡。在相当长的过渡阶段,各级党组织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及时检查和发现基层民主发展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保障民主制度建设顺利推进。特别是有无跑官卖官,村官老板化、痞子化现象?有无上级组织和个人干预或插手选举?有无基层组织和个人在侯选人酝酿、选民登记、选票填写、选举结果公布等环节走过场、暗箱操作或家族势力操纵等?一旦发现,必须依法严厉查处,杀一敬百。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始终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最终取得成功并建立民主政权。建国后,始终坚持和秉承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虽然经过了不少曲折,但最终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能够面对现实,直面问题,没有一党私利,勇于纠正错误,不断完善自身的政党。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民主是最好的清洁剂,权利要受到制约和监督。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和建设问题,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扩大和发展基层民主。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停滞不前,任何审计和监督制度设计都是舍本求末、隔靴搔痒、缘木求鱼,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制造出新的更多的问题。

篇6: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

摘要:作为现代审计理论、方法和中国特色审计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经济制度中的创新,可以深化、完善领导干部额监管机制,并且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民主政治的促进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数个方面论述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理论创新,以期能够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和创新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从而推动我国市场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理论;创新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83

一、我国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现代审计制度的创新

目前,现代的审计制度已经覆盖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其根本内容便是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的管理层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却是我国所独有的经济制度,主要目的并不是管理层,而是对管理层中负主要责任的领导干部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审计的效果,而且极大地节约了审计的成本,更符合我国现行国情。可以说,这是一次外国先进理论和中国现实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审计最根本价值属性的体现,也是中国对世界审计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之一。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关系人相关理论的创新

根据审计关系人理论学说的基本观点,可以将审计活动看成是产生于三方关系人之间互动的相互关系,这三方关系人分别是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和审计人。所谓审计委托人,是指资源和财产的所有权人或投资者,所谓被审计人员,是指受到委托经营或管理这些财产和资源的领导干部或管理人员,所谓审计人,是指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去直接实施审计行为者。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其发起者一般都是审计委托人,通常是党委组织部门或者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而并非西方审计学中单纯的资源或财产的所有权人。就这种审计委托人的变化而言,这也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一大创新。

就本质而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其实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对于根本利益和资源财产分配的一种监督机制,极大地区别于西方单纯的物权范围的监督,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因此,具有“三个代表”属性的共产党在进行经济发展和工作时,必然也会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类型划分的创新

一般的经济审计理论认为,审计类型多种多样,但是普遍不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类型划分体系。但是,就我国实际而言,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创新,本身便意味着审计制度的全体创新,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理所应当的应该在审计体系内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应当按照现有的基本内容进行划分,从而分为财务收支审计、遵循性审计、绩效审计三大方面,从而使得经济责任审计能占据其中一席之地;另外一种是对于划分标准进行新的划分,即对将对“人”的审计、对“事”的审计划分为其他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这种类型的创新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在理论上的地位加以突出,以此来加深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创新

由于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故而审计理论结构也是多元化的,所以学界对于审计理论结构有着较大的争议,有审计目标、有审计假设,还有审计环境等多种学说,但是这些学说的共同特点是以一种特定标准的程度作为理论结构,具体而言是以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和相关经济活动遵循的特定标准的程度。因此,在这种模式中,审计在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控制机制,能够保证和促进特定主题受托经济责任全面而有效地履行。

审计理论结构构建上的创新必定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在理论上的确立而出现,这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科学的探讨和思索,并且以此为指导,去真正的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发展。

五、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目标理论创新

作为审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目标可以大体分为表象层次、中间层次和本质层次等三个层次。所谓表现层次,便是将审计重点放在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质量上,比如公平、透明、真实等。而中间层次的重点在于对相关标准和准则的遵守程度之上,如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在本质层次上,审计最为重点目标在于保证和促进相关人员能够负责的履行受托责任。

因此,现今经济审计责任的内在含义已经极大地扩展,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的审计,还应当注重领导人的意识观念、道德水准、权力施行等各方面内容,这样做可以对我国经济活动进行更为有效地监管和控制、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但是却也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从业人员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六、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职业制度上的创新

经济责任作为一种创新的制度,具有极为明显的广泛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特征,其开展对于审计人才的专业化和复合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还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了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要求,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职业资格的推广就显现出我国社会对于审计人才和一种完善的审计制度的急迫需求。

面对这种新局面,笔者认为,审计从业人员应当加强意识、深化认识,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去学习新的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以期使自身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在未来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此外,各地政府尤其是各级审计行政部门应当深入研究并逐步着手注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建立和推广,并且对其作出可行性计划,包括业务范围、能力框架、管理和考核、后续教育以及职业规范等各方面内容。

七、结语

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能够充分的发挥审计制度的作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免疫系统”,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制度,加强了审计原有的价值增值、强化组织控制管理、完善民主政治等重要功能,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翻译下一篇:自主创业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