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校

2024-05-01

新学校(精选6篇)

篇1:新学校

随着新学期开学,我换了一所新的学校,因为爸爸的工作单位换了,我们家就搬家了,这个新学校就是离我们新家最近的一所学校,于就是在开学的时候我就跟着妈妈一齐去报道了。

到了新的学校以后,周围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就是一种陌生的环境,我要慢慢的去适应,去习惯,但就是令我十分开心的事,我的同学都对我十分到友好,老师也就是对我格外的照顾,让我没有感到一丝的冷淡,在这短暂的几天里,我已经开始慢慢适应了这个新的学校,和新的学习环境。

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必须要好好的,努力学习,在这个新的学校里站稳脚跟,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我!

篇2:新学校

进入较园内,有一条长长的走道,左边是一排排的树木和一个很大很大的操场,右边是一座座整齐的教学楼,好壮观呀!

我兴奋的找到了我的教室,三年级十班,一进教室,我看见了亲的蓝色桌布,新的绿植,前面是亲的黑板,后面是新的“学习园地”还有很多的新柜子,又干净又漂亮的教室,我喜欢极了。

篇3:新学校

事实告诉我们,有课程未必有课程文化。办学校但不一定就能办得出文化。学校里开的课都是课程,而课程文化则包括:外显环境文化和内涵精神文化。内涵文化是核心,外显文化是实现核心文化的途径和有效载体。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师生人心、展示学校形象、体现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东胜小学一直以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东胜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科学育人为目的,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形成体现东胜精神、凝聚校园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东胜小学以“国家、责任、强者”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外部形象文化,建立学校文化显性外形,不断彰显“新学校”办学特色,发挥先进校长文化的导向作用,以先进的“全课程”理念为指导,建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文化,立足校本,扎根课堂,构建现代民主的教师文化,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建设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通过“5+X”课程体系实施倡导乐学善思的学习文化、培养自主、合作、创新的学生文化来建设课程,实施课程。

二、如何建设课程文化?

建设课程文化要有这样五个方面的条件。第一需要动因;第二需要策略;第三需要方法;第四需要机制;第五需要坚持。

1. 建设课程文化需要动因

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需要动因,课程文化的根本动因来自校长以及校长带领下的团队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东胜小学在七十多年办学历史中,一直保有自身发展特色,积淀了厚重的办学精神财富,保持办学规模长盛不衰。我们大力探索、不断丰富、完善学校精神文化体系,把办让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最大动因。

2. 建设课程文化需要策略

校长办学需要智慧,而办学智慧的重要部分就是策略,而策略中最重要的就是能站在学校的实际与发展的结合点上。

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把握了教育的本源,才能准确诠释学校创新这个永恒的主题。2010年,我们围绕“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理想的学校”这两个基本问题,深层次剖析,认识到“人是生活的人,教育是生活的教育,学校是生活的学校,学生是生活的学生,着眼于学校发展,把学校建设成值得依赖和回味的生活家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根基的现代公民”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我们的教育远离了孩子的生活,没有充分考虑孩子们在教育过程中的生命状态,那么我们的教育注定是难以高效的。把握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天性的关系,让教育从生活开始,与生命同行,教育将成为生命诗意的“栖息地”。

3. 建设课程文化需要方法

一般而言,比较普遍有效的方法,就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东胜小学从母语学科入手,由特色学科逐步发展到特色课程,再逐步上升为特色文化。在这个日积月累、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做好了拓展、融合、提升三篇文章。

2010年到现在,我们从微观到宏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经验主导到科学思考,一步步走向成熟,引进国际化课程,进行本土化教育研究。追求具有“大视野”顶层构建。学校的发展、深化改革更离不开教育和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进行整体思考和建构,无论是学校课程改革、管理创新,还是集团化、国际化,“大视野”思想始终指导着办学实践,促使新学校教育的形成。

4. 建设课程文化需要机制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根据“新学校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制度、评价考核制度和德育工作制度,建立起与校风、学风、教风相一致的校规、班规、师生行为常规,使学校管理制度成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同时,建设开放性结构系统。通过继续加强与共建学校、家长委员会、管理咨询委员会等校外机构的协作,利用社会资源,监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激励机制;一方面还要优化过程,科学探索。在课程建设中课题引领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逐渐也能起到机制性推进的作用。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建立一支学习的、研究的、合作的、向上的热爱教育、乐于奉献的有创新精神的团队。重点加强“学科团队”“年级团队”“省市区骨干教师团队”等的管理和培养,尤其是要高度重视对各教研组团队中领军人物的培养,同时注重建立结构合理的教研团队,使其能够成为环境和谐、学术民主、团结公关的集体。

5. 建设课程文化需要坚持

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曲折,都有困难,但也有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与收获。课程与教学最高度地表达了一所学校对教育教学意义的理解,对教育理想、价值和精神的追求。透过课程看学校。当课程的“导入”能担负起目标的“导出”,教育的本质才得以彰显。

三、如何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

从课程文化走向学校文化,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到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联结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探寻规律,就是寻找关系,寻找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我所见,有这样几个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1. 理顺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将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应该而且必须是一致的,只有两者的一致课程才有了方向,目标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东胜小学的育人目标,是我们要培养出的是什么样的人。如何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等这些特质植入每个师生的心中,成为和他自身血液血脉相融的一分子呢?这就是怎样导入的问题。目标又怎样导入呢?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当我们的课程具备了这样的文化特性,当我们的课堂提升到了关注生命完善的高度,“导入”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当课程作为学校文化的主题存在时,学校文化的灵魂也就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

赵校长说:“我们在做的是6年影响一生的事业。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小学教育仅仅是奠基工程,我们不可能看到每一个学生走出小学校园就成为耀眼的星星,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在这六年里的变化与成长的印记。”

2. 理顺课程理念与办学理念的关系,将课程理念与办学理念有机结合起来

现代学校的内涵,其实就是文化引领的内涵,现代学校的呈现方式,更多地是文化呈现的方式。

东胜小学以培养“人”为天职,关心“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学校的本质。学校用行动追求着和谐人生从文化教育开始的理念,追求着人的成长与幸福生活融合的行为。

3. 理顺课程特色与学校特色的关系,将课程特色与学校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发展其核心应该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特色首先是课程特色。哈佛大学的著名就在于它丰富的、人文的,给学生足够选择的课程。正是基于此,东胜小学借鉴广东松山湖小学书法教学、碧桂园小学的IB国际教育及河南濮阳油田一小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北京十一学校新学校理念等,紧紧围绕学校育人五个目标,以“1+1=1”的整合思路,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构建新学校教育5+x目标课程体系,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

学校在确保国家级课程课时的基础上有效研发校本课程。全校学生写字训练以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校本课程《天天写》每天开展20分钟为保证;学生的阅读积累与写作训练通过主题阅读“一主两翼”实验高效实施(“一主”是指人教版教材为主体,“两翼”则是指依照该教材单元主题扩充的《新语文主题阅读》与《主题式经典诵读》两套读本);外语教学除了依托传统国家英语课程外,学校引进《双语阅读》课程,研发外籍教师任教的《双语生活》校本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太极功夫扇》也通过大课间习练扎实推进;美术校本课程《纸浮雕》通过兴趣社团开始稳步实施。

为形成学校行为文化特色,东胜小学挖掘教师资源,建设多间学科教室,精心打造魔幻厨房、好莱坞影院、雷雨剧社、红舞鞋街舞团、乐创机器人、弯弯乐、时尚羊角球等近30项特色学科课程,以“走班换课”的形式,给学生充分学习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一次次新鲜的体验中去开阔视野,触摸生活,寻求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和兴趣小组进行才艺培养,通过每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和日常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效果表达。让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学会一门艺术技能、擅长一项体育活动、留下一件值得回忆的作品、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收获感悟,体验成功。

办学校,其实就是兴文化。我们对文化理解的深度,决定了办学的高度。在不断的探索与改革过程中,东胜小学最终形成了五个目标:培养学生一手好钢笔字、培养学生一口流利的外语、培养学习一些文雅气质、培养学生一种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一项健身技能,八个标准:课程校本化,发展个性化,育人国际化,文化多元化,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最大化。

篇4:爱上新学校

为工作而举家迁移的例子屡见不鲜。迁移对一个家庭而言,不仅是居住环境的大改变,同时在生活上、心理上也必须重新做一番调适。这种调适对成年人来说,一般不会引起困扰,但对于小孩来说,却不容易适应,如果父母疏于关怀,就容易引发问题。上述事例中的丹丹,便是孩子无法适应新环境的例子。

当孩子面临新环境时,因对周遭人、事、物不熟悉,常会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在孩子认识新同学、熟悉学校环境后,就会慢慢消失。但是,如果孩子一直对学校抱着排斥的心理,那么父母就必须仔细探寻原因,进而协助孩子化解这些心理上的障碍。

一般而言,孩子无法接纳新学校,可能和下列几个因素有关。

成绩因素 如果孩子在原来学校的成绩一向名列前茅,可是来到了新学校却不如前,或是竞争对手太多,孩子的心理极有可能无法平衡而失去信心,导致学习情绪低落,进而排斥学校。

同学因素 如果孩子在以前的学校里有一群要好的同学,来到了新班级却发现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感觉自己一直无法融入身边的同学中,那么人际关系的挫折感,也有可能导致孩子怀念旧友而厌恶新班级。

老师因素 孩子不习惯老师的教学方法,或是孩子在上课时受到老师的责骂,都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排斥学校的心理。

父母如果能够彻底了解孩子厌恶学校的原因,那么就能够针对问题,寻找最适合的解决之道。

如果孩子是因为成绩因素而厌恶学校,父母应该多鼓舞,给孩子信心;如果是因为同学因素,父母可以主动帮助孩子创造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如带孩子参加一些全家性的社交活动,鼓励孩子参加社团活动,或邀请孩子的同学来家里玩,鼓励孩子与同学多接近、多相处。

还有,父母应该到学校与老师多沟通,了解学校的情况与孩子在校的状况,并请老师多给予孩子鼓励,孩子受到老师的夸奖,一定会乐于在新学校就读。

篇5:新学校作文

新学校一共有四层楼,现在,教学楼和办公楼都修好了,我们进去一看,工作人员正在做清洁。学校很宽、操场很大,校园很美!

我们学校也改名了,现在新学校的名称叫“大渡口新城小学”。学校正在修门卫室,操场上,塑胶跑道还没摆好。

新学校里有艺体馆、多功能办公楼、室内篮球场、舞蹈室、信息技术中心、陶艺室、书画室、体操馆、科技实验中心q以后我们在新学校里读书,会生活得很快乐、也很幸福。在新学校里,我们不会淋雨,而且每层楼都有卫生间,给学习带来了方便。

篇6:新学校作文

我在焦急中期待着。

我期待已久的新学校,今日最终见面了。我怀着激动的心境来到了我的教室,虽说课桌不咋的,但整体来说还是蛮好的,宽大的窗户,整洁的窗帘。还有一台电视,我兴奋的合不拢嘴。

虽然学校的陈设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可是既然来到了新学校就要习惯新环境。

那天,我一路蹦蹦跳跳,按捺不住我心中的喜悦之情,来到学校之后,我欣赏着,左顾右盼,恨不得能把整个学校都看个遍。早晨,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整个学校。该做广播操了,排在哪呢?没关系,教师正在排呢!郭教师、王教师把我们带到做操的地方——田径场上的草地。好挤啊,再挤我就成hogdog了没办法,教师只好找来校长帮我们安排。

上一篇:省安监局关于《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下一篇:四元钱成就的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