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小学三年级语文

2024-05-17

上海市小学三年级语文(精选10篇)

篇1:上海市小学三年级语文

2、茉莉花班级姓名

一、积累

1、组词

精()()()

[近义词]精华——精粹精明——精干精确——准确

[反义词]精华——糟粕精明——蠢笨精确——大略

[成语]精打细算精明强干筋疲力尽精神抖擞

终()()()

[近义词]终点——尽头终止——停止

[反义词]终点——起点终止——起点

[成语]始终不渝有始无终自是自终

关()()()

[近义词]关心——关怀[反义词]关闭——打开

[成语]关怀备至漠不关心生死攸关息息相关

2、照样子写词语

始终()()()

二、选择填空(在正确的词语上打“”。)

1、爸爸出差好几天了,我天天(盼望希望)着他能早些回来。

2、一只自以为是小鸡掉进了河里,当伙伴们想救他的时候,小鸡却说它在学游泳呢。伙

伴们都用(惊奇惊喜)的目光看着它。

三、阅读(课文第三小节)

1、多音字组词:露((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苦涩()傍晚()

3、“它们正在贪婪的吮吸着甘甜的露水呢。”这里的“它们”是指(),“贪婪”原本是(),这里指(),这句话运用()方法写出了()。

篇2:上海市小学三年级语文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ú niǎohuí cháochà zǐ yān hónghuáng hūnhang hǎi

fēng ping làng jìngmián mián chū yǔ xìn fēngtiē jìn sōng jǐn

二、词语  加偏旁部首

()()()()采()帛()占()堆()()()()() 组词

雏()棉()巢()己()近()稚()绵()果()已()进()

理解词意

雏()巢()贴()嫣()

按课文内容写出下列词语意思相反、近意词的词:

雏——黄昏——绵绵——紧——风平浪静(反义)_______姹紫嫣红(近义)________

按要求写词语。

例:风平浪静

春雨绵绵

按要求写词语

1形容海面上一点风也没有,很平静:()

2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3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4形容房间干净明亮:()写出好词语

1形容花的四字词语()()()2形容天气好四字词语()()()3形容朋友友情四字词语()()()4形容风景优美四字词语()()()5形容雨的四字词语()()()6形容大海的四字词语()()()7风()浪()山()水()风()日()桃()柳()风()草()鸟()花()()的艺术()的舞姿()的心灵()的感情()的鸟儿()的森林()的春雨()的海面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篇3:上海市小学三年级语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上海市长宁区27所小学中随机抽取2所小学的三~五年级全部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 109份,回收有效问卷1 025份,有效率为92.43%。其中男生530(51.70%)名,女生495(48.30%)名;三年级学生290名,四年级学生428名,五年级学生306名;户籍以本市户籍为主(77.27%,792名);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57.87%,588名),其次为大家庭(39.57%,402名)。

1.2方法

在2014年11—12月开展问卷调查,问卷由家长根据孩子情况填写。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户籍和家庭类型等。(2)智能移动设备使用情况,包括使用时间、使用场合、使用目的、安排方式等。智能移动设备是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Ipad、掌上游戏机等带有电子屏幕的产品。(3)智能移动设备成瘾倾向,参考Young[5]网络成瘾指标和实际情况,将过去7 d内平均每天使用时间超过4 h,使用时间常常超过预期,不使用时仍想着智能移动设备上的内容,期望使用时间长于目前,因使用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课,因使用而与教师或家长发生冲突,向教师、家长、同学隐使用事实,想不使用但无法自控8项指标纳入,至少出现8项中的5项者判定为“智能移动设备成瘾倾向”。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双录入,使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智能移动设备使用情况

使用智能移动设备有899人,使用率为87.71%。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结构学生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户籍三~五年级小学生智能移动设备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户籍为本市的学生使用率高于其他户籍。见表1。

设备类型以平板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为主,分别占79. 42% 和55. 28% ,至少使用2 种设备的占52. 39% 。使用场所以家里为主( 94. 66% ) 。平均使用年限为( 2. 60 ± 0. 05) a; 男生( 2. 71 ± 0. 07) a大于女生的( 2.48 ± 0. 07 ) 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2. 194,P = 0.029) 。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使用时间以< 0. 5 h为主( 66. 30% ) ,其次为0. 5 ~ 1 h( 23. 69% ) ; 周六、周日以0. 5 ~ 1 h( 33. 48% ) 和1 ~ 2 h为主( 30. 26% ) ,其次为0. 5 h以内( 21. 91% ) 。休息间隔以不定时经常小休( 42. 16% ) 和1 h以内休息1 次( 37. 82% ) 为主。

注: ( ) 内数字为使用率/% ,回答问卷存在缺失项。

2.2智能移动设备使用目的

使用目的主要是查阅学习资料(50.17%)、玩游戏(27.92%)、看视频或动画(13.79%)、社交或聊天(4.78%)、其他(3.34%)。不同性别使用目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前2顺位是查阅学习资料和玩游戏,女生前2顺位是查阅学习资料和看视频或动画。不同年级学生使用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五年级学生查阅资料和社交或聊天的比例高于三年级。不同户籍学生使用目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回答问卷存在缺失项。

2.3智能移动设备使用安排方式

使用安排方式以与家长灵活协商为主(52.07%),其次为固定时间内使用(33.10%),自行安排占12.18%。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结构三~五年级小学生使用安排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3。

2.4智能移动设备成瘾倾向

8项指标中至少有4项符合者占8.98%,至少有5项符合者(即智能移动设备成瘾倾向)为3.71%,男生成瘾倾向检出率大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回答问卷存在缺失项。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回答问卷存在缺失项。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三~ 五年级小学生使用率为87. 71% ,高于学龄前儿童( 70% )[6],可见智能移动设备在小学生中的使用率较高。周一至周五每天使用时间多在1 h以内,周六周日以0. 5 ~ 2 h为主,大多数不定时经常小休或1 h以内休息一次。儿童在成长期,眼部睫状肌力量较强,长时间使用智能移动设备后,会出现视力疲惫,影响视力发育,每次观看时间以0. 5 h以内为宜,单次最多不要超过1 h,12 岁以下的孩子每天使用时间不应超过1 h[7]。因此,小学生智能移动设备使用时间应适度控制,家长应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

使用主要目的为查阅学习资料和玩游戏,与小学生上网一致[8]。使用目的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使用安排方式存在年级和家庭结构差异。智能移动设备改变了小学生单一的学习模式,扩大了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小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但自控能力差,有可能沉溺于游戏娱乐中,影响或荒废学业,甚至使其身体受到损害。因此,应引导小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智能移动设备,还应根据使用目的和安排方式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目前尚缺乏小学生智能移动设备成瘾的统一标准[9],本研究参考Young网络成瘾和调查对象实际情况进行判定。网络成瘾标准为10 项中至少出现5 项者,预调查发现,90% 的小学生对“因不能使用而感到无聊和焦虑”和“借使用以摆脱困境、抑郁、无助或焦虑”这2 项指标不能很好的理解,导致严重缺失或错填,故本调查未将此2 项指标纳入,低估了成瘾倾向。本文智能移动设备成瘾倾向率为3. 71% ,高于网络成瘾率( 2. 6% )[8],可见小学生智能移动设备成瘾现象应引起重视和关注。低于韩国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率( 35% )[10],可能与生活和学习氛围有关。男生成瘾倾向高于女生,与网络成瘾一致[8],可能与不同性别学生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不同有关。

参考文献

[1]杨国品,田中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智能手机发展的影响[J].现代营销,2015(4):98-99.

[2]雷潇兰,桂菲,熊松泉.基于幼儿使用平板电脑现状的几点思考[J].科技传播,2014(4):242-243.

[3]李伟轩.连续使用一小时智能手机对大学生视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131-132.

[4]高仁君,王相勇,赵鑫,等.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状况及成瘾现象调查:以川北医学院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5(8):117.

[5]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 Psychol Behav,1996,1(3):237-244.

[6]赵奕.学龄前儿童使用新媒体的影响与建议[J].新闻研究导刊,2015,6(4):106-111.

[7]朱进军.浅谈多媒体移动终端对中小学生学习的影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37-39.

[8]王莉,邢玉梅,王祝欣.太原市小学高年级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行为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57-1258.

[9]苏双,潘婷婷,刘勤学,等.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5):392-397.

篇4:上海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在大陆境内最先运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与成语结成了一对。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鳖’来无恙”(补品),我有“一‘明’惊人”(明目器);你有“默默无‘蚊’”(驱蚊器),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有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然嫁给了广告并堂而皇之地添丁进口,毫不汗颜,这合适吗?

意见显然难以统一,说没有什么不合适,似乎可以。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广告词,借用成语本身已经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貌合神异,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举多得,焉有不妙?但说并不合适,也自有道理,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尤其是现有的大批广告人一股脑地全跑到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高明时,成语之林也就快成为一片广告语的木材基地了。

当然,持不同意见者还有更为广泛的一些说法:比如,据调查表明,对于广告语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如此这般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中小学生们竟将“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这可该怎么办?

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第一层要义,恐怕首先是准确。

1、请将下列“广告用语”改为正确的成语。

“咳”不容缓:______

“骑”乐无穷:______

“鳖”来无恙:______

一“明”惊人: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貌合神异”和“一举多得”在文中的含义。

“貌合”指______

“神异”指______

“一举”指______

“多得”指______

3、对“成语嫁给了广告”的现象,文章中写出了哪几种意见?作者的看法是什么?请加以概括。(每种意见字数不超过30个。)

4、现实生活中你见过成语“嫁”给广告的现象吗?说说你的见解。

篇5:上海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识字、写字

一.抄写下面一段话,看谁的字写得最美观。(3分)

啊,我真快活!这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在拼音下方写汉字。(20分)

lísùbài fǎngsàng

()明严()()()命

quēnǎoqiánnì

()少烦()()水员细()

wēi wǔxūxuánsǔn

()()要盘()竹()

zīshìdângtàoyīngshǔ

()()子手()老()金()

积累运用

一.请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一个成语写句子。(11分)

全神()注()学苦练废寝()食取长补()()奋人心()口同声争先()后骨()如柴开天()地

二.按原文填空。(9分)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一会儿红(),一会儿(),一会儿半紫(),一会儿()。葡萄(),梨(),(),这些颜色(),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颜色。

三.请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14分)

(1)滴水穿石--()

(2)师傅领进门,()

(3)失之毫厘,()

(4)(),散作满河星。

(5)(),怕得鱼惊不应人。(6)好书不厌()

(7)野旷天低树,()。

阅读理解

博闻强记的司马光

司马光幼年读了很多书,获得(dedã)了丰富的知识,但是他的记忆力并不比别人强。不过他很明白,光怨恨自己的脑袋瓜是无济于事的。他下决心要锻(练 炼)自己的记忆力。平时在私塾里,老师每讲完一课书,他的弟兄们念一会儿就能背诵如流,然后就出去玩了。这时司马光就一个人留在教室里,关上门窗,专心攻读。他把老师讲的课文反复(fúfù)的朗诵,一直到能一个字不差地背诵出来才肯休息。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炼练),他的记忆力越来越强,看过一两遍的东西竟能熟记不忘。

1.划去短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和字。(4分)

2.司马光幼年时的记忆力并不比别人强,后来为什么看过一两遍的东西竟能熟记不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光是怎样学习的,你又是怎样学习的?请把你的体会写在下面。(6分)

习作部分

习作一:(5分)

今天家里吃的是小刚最不喜欢吃的小米饭。他刚吃两口就偷偷地把饭扔了。奶奶看见了,说了他几句。小刚委屈地说:“现在生活富裕了,扔一碗小米饭有什么了不起的!”

小刚做得说得对吗?如果你当时在场会对小刚说什么?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二:(25分)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你一定过得非常愉快吧?请你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把这一天令你高兴的事(也可以是令你不愉快的事)及放暑假有什么打算告诉他们。

篇6:上海小学三年级-照样子写词语

表示多的 :

描写风的:

蜜蜂嗡嗡:

急中生智:

不紧不慢:

风平浪静:

描写景色的:

描写心情的:

描写颜色的:

表示安静的:

又窄又深:

举世闻名的近义词:

表示说的词:

表示生气的词:

含数字的成语:

呼啸:

有声有色:

动静始终

大摇大摆

表示看的词:

表示时间短的词:

表示情况危急的词:

表示天气寒冷的四字词:

组词:

篇7:上海之旅小学三年级作文400字

上午9:00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了上海科技馆,我就迷恋上了它,我一眼就看见了一个叫走进“科技之窗”的展厅,这里面有形态简便的机器人在自己的记忆力下象棋他们两个一直不分高下,一个劲的进行着“攻防战”,还有的在下五子棋一个接着一个的棋子落在棋盘上我大约数了一下共用了一百来子,我们继续向里走看到了一个大脑袋机器人,听别人说它能闻出各种气味,可我不相信于是我随便拿了一个杯子让他闻,它做出一脸痛苦的表情说:“这是苦味的。”我一闻还真是的,我这才和爸爸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科技馆。

第二天上午10:00我和爸爸来到了博物馆,我看见了一个叫做走进“恐龙世界”的展厅,那里介绍了长颈龙的爱好,霸王龙的习性,翼龙是如何飞在蓝天上的等等,在博物馆里一个个的恐龙骨架,都让我觉得像是真的恐龙一样。

篇8:上海市小学三年级语文

一、小学语文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小学生没有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 没有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 在心中对作文存在着一定的惧怕心理。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 之前没有接触到写长篇作文, 仅仅是组词、造句和段落描写等, 写作长度陡然上升到整篇作文, 往往难以适应, 在写作学习中态度不够积极。

2. 教师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善, 在小学语文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为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提升其写作能力, 会产生一定的急功利近心理, 对小学生的期望过高, 而他们的写作水平又难以提升, 对教学方式不适应, 容易产生双方均不满意的局面。

二、小学语文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

1. 在小学语文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过程中, 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写作方面进行起步, 重点教学目标是他们的写作潜力与发展, 为将来的作文教学做好铺垫工作。起步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激发小学生的写作欲望, 引导他们愿意运用文字进行书面表达, 并不拘形式地描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所见所闻, 且篇幅长短不限。

2. 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使用顺序, 掌握基础的写作方法, 避免出现逻辑颠倒、啰嗦重复等现象, 掌握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同时, 在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积累写作素材, 并做好读书笔记, 让他们在写作中合理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素材, 逐渐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小学语文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具体指导方法

1.有话可说, 轻松起步。在小学教育阶段, 学生在入学之前, 已经掌握基本的听、说能力,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是帮助他们系统性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明确要求, 主要是让小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想写的事物, 写自己对周边事物的感想与认识”, 不过受字数数量的影响, 很多三年级学生在刚刚接触作文时, 往往存在能够说出来, 却无法用言语进行表达的现象。针对这一教学困境,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可以化难为易, 充分发挥口语交际的特点与优势,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年龄特点, 帮助他们把口述内容转化为书面表达。在这一起步写作指导过程中,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利用“汉语拼音”工具, 在语言文字储量不大的情况下, 使用部分汉语拼音代替文字, 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2. 放低要求, 循序渐进。在小学语文三年起步作文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小学生都觉得是无内容可写, 对作文还存在着畏惧心理, 这不仅不利于他们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还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 童趣和童心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 在写作中, 教师不应该对数字有明显的要求, 只要语句通顺, 表达是真情实感, 都应该鼓励和表扬他们。在具体的作文起步教学实践中,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师应该将写作意念淡化, 放低要求, 循序渐进, 由一句话日记到段落, 逐渐过渡到小短文与命题日记。

例如, 以描写《荷花》为例, 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荷花的图片, 依次要求他们描写荷花的花瓣、荷叶和花茎等, 并发挥想象, 虽然每部分的文字不多, 但是组合到一起就能够把荷花完美地描述出来。

3.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观察是小学生认识和了解事物的有效方式之一, 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三年起步作文教学来说, 如果学生缺乏对事物的观察与认识, 那么他们在具体的写作中肯定无内容可写, 感觉异常困难。对于小学生来说, 观察是认识和了解的世界的主要方式, 也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 只有进行细致而认真的观察, 他们对事物的了解才会更加深刻、更加真实和更加清晰。而只有以深刻认识为基础进行写作, 才能够产生写作欲望, 并使写作内容生动精彩。所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在起步作文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十分重要。比如, 在写景作文起步教学实践中, 就需要小学生对景物进行仔细的观察。

例如, 以描写《春天的花》为例, 教师让小学生去野外或公园观察春天花朵的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为写作提供素材。

4. 激发学生积极想象。对于作文来说, 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 是高质量作文的基础, 因此, 在小学语文三年起步作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除需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之外, 还应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联想能力。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些特殊的想象情境, 为他们进行联想创造一定的条件, 从而利于想象能力进行写作;同时, 可以运用一些有效的手段发散小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进行积极想象, 以想象为基础进行写作。

例如, 在进行看图写话的作文训练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具体的画面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 比如, 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幅森林图, 里面有树木、蘑菇、小鸟、兔子和小鹿等, 然后让他们仔细观察图中的内容, 鼓励积极想象, 以动物对话或童话故事的方式写作文。

5. 鼓励学生积累语言。在小学语文三年起步作文教学中, 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写作技巧需要逐步培养和提升, 是一个长期过程,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多积累语言, 从基础的字、词、句积累着手。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 离不开大量的语言积累, 但是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的知识储备与语言储备有限, 这就要求教师在起步作文教学实践中, 鼓励学生不断积累语言知识, 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积累语言的方式有多种, 而且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小学生需要持之以恒, 例如, 语文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每天都摘抄一些优美的语句, 并能够找出其优美的地方, 可以用于哪些语境, 在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也可以让学生多阅读一些名言警句和课外古诗词, 并可以熟读背诵, 同时掌握具体的运用方法。

四、总结

总而言之, 在小学语文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语文知识水平出发, 要有耐心地指导他们写作, 需要循序渐进、由易及难, 逐步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掌握书面表达技巧。

参考文献

[1]王时彬.小学语文三年级起步作文指导方法初探[D].苏州大学, 2014.

[2]王晨.把握时机, 应对小学作文起步教学[J].家教世界, 2013 (16) .

[3]孙静.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有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4.

篇9: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是读、写,阅读教学最终的收获仍然是读、写。三年级是阅读教学的启步阶段,抓好读、写,至关重要。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1、导语设疑。比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第二自然段中有个关键词——“五彩缤纷”我没有让学生换词理解或者直接读词典上的解释,而是先让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在课件中,我用黑色为底,把学生找出来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我还抓住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说说菊花还有哪些颜色?并给学生展示出其他美丽颜色的菊花。并让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所看到的景色。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五彩缤纷”。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五颜六色、绚丽多彩、五彩斑斓”,学生对词语理解进一步加深。

2、走进人物内心,加深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比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抓住“犹豫”一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体会对英子的自卑、害怕的内心。在出示这一句话时,“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此时她在想什么?引导学生走进英子的内心,感受她此时矛盾的心情。再如:教学《给予树》一课时,抓住“沉默不语”一词体会金吉娅体贴家人的品质。我先让学生朗读感悟其他孩子买完礼物后的表现——“兴高采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朗读金吉娅的句子,找出金吉娅的表现——“沉默不语”。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不难发现他们的表现截然相反。金吉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她此时心里在想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感悟金吉娅因为没有给家人买到像样的礼物而感到难过,这就是她体贴家人的表现。

3、表演读、赛读。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达到难以想象的效果。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是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等,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

二、鼓励反复阅读,体昧文本内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内涵总能在不断的阅读中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张庆老师说:“阅读课就是读书课。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只有做到反复阅读、书声琅琅,才能領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变化的微妙;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田园的温馨。反之,则难以深刻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之中蕴含的哲理。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之中,教师自始至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生疑、释疑,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进行积极的读书活动,而不必进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解。

三、加强学生词句段的训练

1、要加强词语训练。三年级学生,有较好的字词基础,课文里遇到的,多数是熟悉的词语,但这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该怎样深入地理解,应是三年级进行词语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在字面上易理解的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环境,读懂这些词在文章中表达的深刻含义。

2、要加强句子训练。三年级阅读教学,要抓住文章中含义深刻、结构复杂、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训练,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了关键词语,再理解全句。指导学生读懂总起句和过渡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3、要加强段的训练。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总之,集中识字后三年级阅读教学,要加强词句段的训练,打好阅读基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段的训练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主要抓自然段的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划分段落。学生学会了划分段落和划分层次的方法。

四、扩大学生阅读的数量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处理。因此小学生也要与时俱进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认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教师要积极提倡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增大阅读量,扩展阅读面,从小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必要时指定具体的阅读内容,并提示阅读方法。定期检查阅读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让学生从中接触新观念,了解世界,认识社会。在丰富多彩的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体验和感受学习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参考文献

[1] 张扬.探讨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及

相关策略.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7):

37~38

[2] 李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之我见.新课

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84~85

篇10:上海市小学三年级语文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56—57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景,认识周长;

(2)能说出“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能测量并计算一些多边形的周长,能根据图形的特征,选择较优化的计算方法。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绘、测量、计算等操作活动在头脑中建 立“周长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交流合作的过程,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知道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四、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景知道周长是长度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课件、幻灯片、橡筋和绳子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多媒体演示:蚕宝宝爬桑叶

观察:蚕宝宝在干什么?生:围绕桑叶的边爬行一周

2、蚕宝宝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出示: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桑叶的周长

3、揭题:周长的认识

【通过观察生动的蚕宝宝爬桑叶的过程,先让学生初步形象感知周长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建立模型

1、象蚕宝宝爬桑叶那样 描一描书中桑叶、荷叶、菜园等图形的边线,描完后学蚕宝宝的话说一说

指名学生反馈,师根据生反馈媒体演示各图形周长

2、媒体演示:荷叶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那么这一周的长度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知道?(讨论)

生:可以用绳子绕荷叶边围一圈,然后把绳子拉直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就知道荷叶一周的长度。

媒体演示:用绳子测量荷叶周长的过程,然后拉直绳子量得绳子长度即荷叶周长 师:其他图形也都可以先用绳子围一周,绳子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通过学生讨论测量荷叶周长的方法,加深对周长概念的认知,也为后面的量腰围做了铺垫】

3、量腰围

(1)提供材料有绳子、橡筋,选择什么材料来量腰围比较合适呢?腰围该怎么量呢?

互相合作,量一量同桌的腰围。(2)生演示量腰围的过程

师:为什么不用橡筋量腰围?那么什么是腰围? 生:腰围就是腰一周的长度。

【在学生讨论、观察测量荷叶的周长方法和动手量腰围的过程中已经感知了曲边图形的周长,初步建立了周长是一种长度的概念,为后面的计算直边图形的周长打下了良好基础,也知道了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4、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要测量周长? 生:„

师:如果要测量黑板一周边框的长度,象刚才那样用绳子绕着黑板一周,再测量绳子的长度太麻烦了,你还有什么好办法来知道它的周长? 生:用尺测量黑板的边框,然后再算一算

师:在生活中象黑板这样通过测量就可以知道周长的还有很多。

三、巩固应用,优化策略

1、幻灯片:那么谁能说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书中图形:菜园、苗圃等)

2、(复上方格纸)要知道它们的周长,请方格纸来帮忙,小方格纸的边长是一米,每人选择你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它的周长,看谁做的又对又快,把算式和结果写在方框内

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呢?说说自己的感受

绕平面图形周的长度叫周长

【在学生知道从不规则的曲边图形到规则的直边图形都能用绳子来测量他们的周长的基础上,再探讨平面直边图形更能够求边长的总和来知道周长,学生在交流学习体验中也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认知】

算一算多边图形的周长,如果没有小助手方格纸怎么办? 生:用尺量一量,再算一算

(1)完成练习,量一量,再算一算图形的周长(练习纸第一题)生反馈、汇报计算过程

(2)师:将这些图形按边的长度的特点分分类?师根据生反馈板演图形分三类(正多边形、长方形、一般多边形)

(3)师:我们求这些图形周长的共同方法是什么?不同的地方在哪里?(讨论)完成练习,量一量,再算一算周长

周长:——————

周长:——————

周长:——————

周长:——————

小结:计算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是求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当图形边长相等时,就可以用它的边长乘以这样的边数。

【通过学生按图形边长特点来分类,既体会了计算的图形的基本方法也发现 对于特殊图形则可选择更优化的方法,同时为后面图形周长计算的教学奠定 了认知基础】

3、求周长

7dm

4dm

3dm

3dm

4dm

5dm 汇报交流计算结果

四、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也知道在生活中需要测量周长,但其实周长的小秘密还有很多,我们以后还要继续去发现去学习周长的秘密。点评: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周长的初始阶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描、量、算”等一系列操作实践活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看、想、说、做”等一系列思考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感悟“周长”的含义,同时,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的策略,为学习周长的计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周 长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第56页至第57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并通过分类、观察、验证等活动,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认识周长。

教学准备:树叶,各种形状的实物、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奖章、棉线、软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周长 ⒈谈话引入,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长(出示板书——周长)。师:对于周长,你们了解些什么呢?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大家对周长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周长,对于周长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为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周长概念,让学生先说一说他们对周长的认识,以便为后续教学活动确立合适的起点。)⒉联系实际,动手操作,了解周长

师:创设情境(小胖妈妈给小胖买裤子),怎样才能买到合适的裤子呢? 师:谁能给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围的?

师: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围一围的动作?(学生操作,并进行交流)

小结。

【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买裤子的情境和让学生动手来量腰围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腰围就是围绕腰一周的长度,初步了解周长,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周长,为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打下基础。】

⒊动手操作、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请组长拿出学具盘,看一看学具盘里有什么?

师:(出示大树叶)谁愿意上来围一围这片树叶的周长?下面请每个同学挑一个你喜欢的学具,也来围一围它的周长。

师:请把你刚才所围的学具,用笔描一描它的周长。

(学生进行操作,并进行交流。重点讨论描的方法,并用多媒体演示)。

师:请大家继续看,如果这些实物的表面去掉图案,那么这些就变成了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再选择其中一个平面图形,沿着它的轮廓用手来描一描。

小结与出示板书。(板书: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通过学生熟悉的物体表面围一围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周长。同时,将这些物品表面的图案褪去,则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这样,可以形象地使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中的周长。】 ⒋观察比较、理解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叫什么呢?那么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 师:请你拿出你的学具,再来摸摸它的面积,围一围它的周长。

【周长与面积是两个不同的几何概念,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经常会出现混淆。为此,通过直观的动手演示,用“摸”和“围”这两种不同地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⒌观察环境、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周长

师:我们刚才初步认识了周长,那么,请同学观察一下,我们的周围有没有周长?(学生观察,并开展交流。)

师:我们的同学在教室里找到了那么多周长,你有什么体会啊?

(阅读教材第56、57页)

【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后,及时运用他们已构建的概念,再观察、寻找周围环境中的周长,既可以深化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又拓展了认识的视野,这为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是十分的有利。】

(二)在探索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周长 ⒈在分类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这些图形,如果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怎样分?

(小组讨论分类,并进行全班交流,先重点讨论曲直分类。)师:通过这样的分类,你发现了什么?

(安排数图形的周长是由几条边组成的活动)师:还有什么分类方法吗?

(学生交流,按周长的长短进行分类)师:通过这次分类,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两次分类,我们发现了周长是由曲线、线段等围成的,周长有长有短。【虽然学生的经验为他们认识周长创造了条件,但对周长的本质认识则需要教师的引导,不然学生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低层次思维状态。为提高学生进一步对周长特点的认识,借助分类活动,从而引导学生能在活动中发现一些周长的基本特点。】 ⒉在验证活动中,发现周长的多种测量方法

师:接下去我们继续来探究,你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那么我们以这片树叶和图形板为例,谁能来估一估这片叶子的周长?

(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与方法)

师:那么谁估得比较接近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验证它吗?

(小组合作操作,全班交流)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

【估计周长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个方面,在估计中指导学生根据一定的依据进行估计,是培养他们估计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估计的得数,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则是学生科学态度形成的基础。当然,在验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测量方法的多种,则为后续计算图形的周长奠定了基础。】

三、在想象活动中,巩固有关周长的知识(机动)

1、拼图游戏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老师请大家拿出六个小正方形学具,充分发挥想象,拼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并说说它像什么?这个图形的周长是有几条边组成?

(全班学生进行交流。)

2、师生小结活动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周长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师生共同小结)

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体验,由生活实际引出需要了解的物体周长,使学生明白学习周长知识的必要性;然后在众多的平面图形中感知平面图形的不同(由曲线或线段围成);通过“指”、“描”的方法,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指: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继而再与面积的含义进行比较、区别,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平面图形的含义。

练习设计也有特色:让学生在观察、寻找周围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周长,然后进行估算并验证。这样的练习学以致用,不仅强化了所学的新知,而且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试验本)数学 三年级第二学期 P60-6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并能熟练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尝试探究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通过计算,总结,归纳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情感与体验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团结精神,钻研精神.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并总结归纳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看,小丁丁正在绕操场跑步,他跑了一周.跑道的长就是„(呼应式:周长)师:什么是周长? 谁能指给大家看看这个图形的周长在哪里吗? 师: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呼应式:三条边的长度和.)师:那么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什么呢? 生:所有边的长度和.师:回答得真好!那么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计算速度快.师:(重点分析3号图形)除了用5+5+5=15cm外,还有什么别的好方法? 生:5×3=15cm 师:5和3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5表示三角形的边长,3表示有这样3条边.师:那怎样的图形求周长可以用乘法计算呢? 生:每条边都相等的图形.也就是正多边形。

师:很好,我们昨天学得正多边形,求它的周长就可以用乘法计算.【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出示学生熟知的操场跑道,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过渡自然,从而让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复习了一般图形和正多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二.新授

1.师:说得真好.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又动手又动脑,量一量,算一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师:我看大家都计算得差不多了.有些同学都算好了.谁能来介绍一下他的算法?(重点分析2号图形)

生:我说2号图形。这是一个四边形,我量了四条边,算式是4+4+4+4=16cm 师:好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同组内的同学能补充吗? 生:我使用的是乘法,算式是4×4=16cm 师:为什么你使用乘法计算呢? 生:因为这是正方形,它的每条边都是4cm.有4条边并且都相等.所以使用乘法比较简便.师:这两个”4”分别表示什么呢?这4条边的长短都怎么样啊? 师:说的好极了!那现在小组讨论2个问题,一是求正方形的周长只需要什么条件?二是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怎样的呢?看看哪组同学最聪明,开始讨论.(反馈交流)由学生得出公式:边长×4.师:那为什么是乘4呢?(4表示什么呢)师:回答的真棒!那书上介绍的是什么好方法?请把书打开到第60页,请你填一填最下面的正方形周长公式.【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去试想、试做、反馈,最后达到教学目标时,使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感知到形成表象,最后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办法。】 3.师:刚才我们自己得出了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老师觉得你们真厉害.对了,我们现在来讨论刚才的3号图形,它的周长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长方形有4条边,算式是8+8+4+4=24cm 师:好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8×2+4×2=24cm 师:8乘2表示什么?4乘2又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2条长.表示2条宽 师:那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8+4)=24cm 师:这个括号里的算式表示什么?外面的2表示什么?不加括号可以吗? 生:括号里的算式表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外面的2代表有2条长和2条宽.不加括号不可以,不加括号就变成2条长加上一条宽,就不是周长了.师:真棒!刚才我们听了3个同学介绍了3种不同的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他们做得都非常好,现在请你和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呢? 反馈交流: 生:2×(长+宽)师:为什么要乘2,这个2代表了什么呢? 生:代表有2组长和宽的和

师:说的真好.那其他同学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公式是长×2+宽×2 师:你这里的长乘2,宽乘2,又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有2条长,2条宽

师:我们说了那么多公式,那么书上又是介绍的哪种好方法呢?填写书P60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索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操作方法用语言描述出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动、探索与创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就有了较大的探索空间,在学习小组合作中时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也使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感知到形成表象,最后达到教学目标。】

4、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我们已学好了,现在请你用我们学得本领,算一算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看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快.(进行交流核对)

【通过强化练习,把抽象的“周长”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并能熟练运用公式来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4.出示课题:

师:我们刚才学会了2个本领,是什么? 生:正方形,长方形周长公式.(出示板书)

师:那为什么正方形的边长是乘4,长方形的边长是乘2呢? 生:因为正方形有4条边并且都相等,长方形的4条边只有对边是相等的.乘2代表2组长和宽.【通过比较,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计算周长时的区别所在,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三.拓展练习:

1、解决实际问题:

(1)体育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计算篮球场的周长。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6米,宽是1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

(2)帮校长计算科技园中长方形展板需要多长的采边。长方形展板长是90厘米,宽是60厘米。

2、补充活动:

师:回答的好极了!真聪明!为了奖励你们,小丁丁给大家带来个游戏,拼一拼,算一算.要求: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们的边长是这样的.请你用它们拼一个新图形出来.要求是2个图形不能重叠,然后计算新图形的周长,但是不能用尺哦.看组拼出的新图形最多,拼的又快又好.实物投影: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通过拓展练习,不仅对新学的知识有一个巩固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有趣性和实用性。】

四、总结:

板书设计: 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边长×4 8+8+4+4=24cm 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2×(长+宽)2×(8+4)8×2+4×2 或=长×2+宽×2 =2×12 =16+8(填好书后拿走)=24cm =24cm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确掌握它们的周长计算公式:

由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含义,了解多边形图形周长是所有边的长度总和;

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发现由于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特点(对边相等、四条边相等)而得出计算公式; 适度的层次,清楚的练习。

上一篇:哈尔滨市劳动保障书面审查须知下一篇:李晓明过生日续写故事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