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2024-05-06

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精选6篇)

篇1: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浅谈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

(1)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结合教学实践我理解认为:

(1)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富有好奇心,活泼,欢快。要尊重孩子们的身心成长规律,要理解,关爱他们。关爱学生,虽是举手之劳,对学生而言,却是感恩终生。真诚的关爱会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密,更加有力地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热切地渴望老师的讲解和帮助,但又怕老师嫌弃自己,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日久天长,就会背上严重的思想包袱,老师一句善意鼓励,一句温暖的关怀,会令学生兴奋不已,或者成为前进的动力。因此,教师关爱学生,要以鼓励为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之处,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赞扬,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增强自信心和必胜的信念。

(2)“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启迪学生,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觉到课堂上非常快乐,有兴趣,这样能使教学质量事倍功半,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多种教育教学能力,教学业务能力:这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求教师掌握一般教学能力和基本功之外,更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灵敏的教育机智。能正确、全面、恰当贯穿落实新课改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

教育科研能力:加强学习教育科研理论,提高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运用教育科研方法,善于抓住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广泛地开展校本研究,从而形成科研促教育,教育促科研的良好局面。

心理教育能力: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人格的健全发展。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正面的教育和指导,教给他们辨别和正确对待的能力,以及具有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撰写论文能力:教师学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也是小学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一种能力。善于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升为理论。是教师进修提高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的需要。

运用电教能力:现代化教育技术进入学校课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教学的限制。有利于学生更多地获取知识。广泛使用电教媒体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之一,是提高办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4)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新的时代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要扩充到各个领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师应把学习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教师只有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篇2: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一、厚德和谐——明确现代校长的价值取向

我校在现代学校建设中,完成了技术设备的现代建设之后,就不断追求其内涵发展,作为校长我有三个思考:学校通向什么地方,教师引到什么道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要形成“四气”即“文气(修学)、底气(修能)、大气(修心)、正气(修德)”。其中重要观念之一就是“以德立校”,校长要“厚德”,《易•坤》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辞海》中对“厚德”解释为“犹大德”、“心胸宽广不以个人得失为主,重公轻私,谓之厚德”。做人德为首,育人品为先,作为校长要不断修德、才能很好地修能和修行。向教育家学习、向广大教师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以健全的人格去培育人格健全的人。

“和谐”是现代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和谐育人”是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策略,我们提出构建“沟通、理解、宽容、民主”的人际氛围,要求中层以上干部工作中要“理通、情至、事达”。以“三学一建一创”为载体,加强和谐班子建设,强化价值领导力。打造了

团结和谐、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精通业务的专家型领导班子,历炼了一支有工作能力、凝聚力、学习力和执行力的重指导、会协调、善服务、能领跑的实力型中层团队各部门围绕“和谐”目标开展工作,教学的“和谐课堂”、后勤的“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少先队的“和谐班集体建设”、党总支的“建设和谐教师团队”、工会的“建设和谐校办公文化”等都是围绕学校的中心内容开展研究。在全校师生的领会、体验、参与、行动中,建立科学育人的教育生态系统和环境。

二、育人为本——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育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思想变革,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价值、尊严、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的联系起来。育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我们学校提出“创建现代学校,奠基幸福人生的理念”,将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作为育人目标,这是我校特色育人目标的继承与发展。教育家陈鹤琴曾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人格逻辑建构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因为我们培养的人要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培养“做人”的素质应该从小抓起,主体的、自觉的做人。我们培养的人是中国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科书,对青少年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强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有一颗中国心,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即“做

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作为现代人至少应该具备乐于接受新经验、树立面向现在与未来的价值取向、具有个人效能意识、维护并尊重个人尊严等素质,这些素质的养成都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树立学生的大胆创新和开放思维意识。“做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这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新时代的“现代中国人”必须有国际化的视野,有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这是现代学校的最终育人要求。

三、引领发展——建立学校共同愿景

校对教师学校和教师的引领不是发号司令,学校不能简单地以班子的权威或行政权力来解决问题,而应该建立一个平等、开放的价值讨论空间,鼓励教职工就不同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教育价值观念进行交流、讨论。我们开展了“知荣辱、明是非,促和谐发展”主题大讨论,进而凝聚人心。开展了“二实验教师的职业标准”大讨论,进而提炼出二实验教师的十种职业精神。与教师一起建立共同的愿景。在年末的一次教师大会上,我真诚地向教师们说:“元旦即将来临,请各位老师给我一份礼物,那就是‘假如我是校长,学校未来的三年我将这样规划„„’,学校是大家的学校,每个教师都是学校的主人,对于学校的情况大家是最了解的,学校如何发展,需要我们全体教职工共同来谋划。”元旦过后,一份份饱含教师真情与智慧、满怀憧憬与希望的“礼物”送到我的办公桌上。我内心充满着激动与喜悦,一份一份地认真“品味”,这份厚礼让我爱不释手,并一起与班子成员分享,我们利用两天的时间整理出近200条建议。我们将这些建议融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从而使教师感受到学校发展的责任与自己在学校的价值地位,进而激发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能力为重——坚定信仰开阔视野提升境界

校长的能力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信仰、二是教育视野、三是教育境界。

一是校长要有开放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体现在心中有爱。校长真正的动力源泉就是深深地爱孩子,爱的深度决定教育的高度,校长的爱是一种责任。一个心中无爱的人,不可能淡泊名利,不可能目光高远,当然也不可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二是校长要有开放的教育视野。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将别人的思想装到自己的脑袋里。在学习思考中转变观念行为才能逐渐转变。

三是校长要有崇高的境界。校长要做教育理想的追求者。一名优秀的校长,必须要有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没有追求,工作就会失去目标,就会缺乏动力,就永远不会成长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校长。没有追求,工作就会疲于应付,眼光就会短浅,就永远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行家里手。如何追求崇高的境界,五、终身学习——超前思维,提高学习力

校长的高瞻远瞩与超前的思维,来自于学习,只有提高学习力,学校才能不断前行。校长要做学习的表率,以示范带动、读书讨论等带动全员学习,进而建立学习型学校。

篇3: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关键词:教师教育,职业,标准

一、基于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理念

教师职业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明确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业的职业…… (这种职业) 需要教师通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获得和保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由此可见, 教师教育毫无疑问的就是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专业化的职业教育。然而, 长期以来, 在高等师范院校, 教师教育是“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对立:教师教育只是学科 (知识) 体系的“专业教育”, 而不是能力 (实践) 体系的“职业教育”。所以大多专家、教授们总是在潜意识里把“教师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去与“职业教育”切割开来, 以图维持其虚幻的“高档次”。这皆因困守于学科 (知识) 体系之内, 并固执不愿确认“教师教育”首先就是“职业教育”!

作为真正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 其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关系是真正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因为其必需的专业知识是以教师职业的实际工作所必需的系列专门化的职业技能为依据 (目标) 而构建, 并且有助于直接转化为相应技能。而绝不是那种遵循学科门类 (依据) 划分并以知识为目标的“专业知识”。

二、基于专业与课程新标准的能力重心理念

教育部制定、实施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的基本理念就是:“学生为本, 师德为先,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小学部分) 的基本理念就是:“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两者其中的“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实践取向、终身学习”都体现小学教师职业化、终身化的知识与技能的特别需求。

一直以来, 在教师教育作为学科 (知识) 体系的“专业教育”, 知识的结构及其与实践的关系是:因应教育实践的新进展而被动式修整教育理论的系统性, 并以系统的学科知识释出对应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在教师教育作为能力 (实践) 体系的“职业教育”, 知识的结构及其与实践的关系是:基于教师真实的工作过程最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选择→序化”, 并以序化的学习领域实训工作岗位必需的职业技能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第35次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师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建议》, 强调必须重视教师教育的职前与职后的统一性及终身化。而日新月异的信息 (网络) 技术也正为自主性与终身化学习不断提供无限的、便利化的时空条件。所以, 应当遵循《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小学部分) , 本着“学会工作→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 依据小学教师真实的工作过程, 构建小学教师职业化、终身化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构建

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小学部分) 中, 课程目标领域是:①教育的信念与责任;②教育的知识与能力;③教育实践与体验。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 基本内容为:①专业理念与师德;②专业知识;③专业能力。这两个标准, 构成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一致性要求:一是理念 (信念) 与师德 (责任) 部分;二是专业知识与能力部分;三是实践与体验部分。

在此重点论述知识与能力部分的构建:

如前所述, 教师职业“需要教师通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获得和保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那么什么是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

就小学教师而言, 作为专业化的职业教育, 有关小学教师的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组成内容的确定, 只能是遵循《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小学部分) , 本着“学会工作→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 依据小学教育的真实工作过程———包括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外活动、教研活动及教师成长等方面的工作 (成长) 过程 (行动领域) , 在课程内容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小学教育知识篇”和“小学教师技能篇”的两大组合 (知识与技能) 模块 (学习领域) , 正是进行教师教育的课程与配套教材建设的创新尝试。

1.“小学教育知识篇” (专业知识) 包括:教育与教育学, 小学教育, 小学生、小学教师的相关专门知识 (按照两个标准的相关条文有序构建, 并以主题案例及知识话题引导知识学习) 。

2.“小学教师技能篇” (专门技能) 包括:教师成长、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外活动、教育研究的相关职业技能 (按照两个标准的相关条文有序构建, 并以真实工作案例及行动体验引导技能实操) 。

作为配套教材建设, 首先应当革新“教材观”, 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不再“为教而编”, 而是“为学而编”, 变教材为学材, 即有助于变教而学, 为学而行。因此,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在总体上既要体现小学教育、小学教师的特色, 在具体部分又要体现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与教学过程的“学习领域”对应关系。最重要的是, 更期望通过执教者创造性的组织教学,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变“知识灌输”为“行动体验”, 创建职业化的“自主、行动、合作”的教学文化。

四、基于行动导向的技能实训

小学教育永远是实践第一的活动。在实际工作中, 小学教师的工作能力一般都比知识量更为重要。因此, 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 有关小学教师工作的系列技能部分就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而与小学教育相关的知识通过引导自主性或探究性学习理解和掌握。

我们既不能单方面谈论课程的内容构建, 也不能离开课程的内容构建单方面谈论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构建必然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必须同时考虑的。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 它是基于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但同样也是适用小学教师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因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就是指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 而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 设置学习情境, 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学习形式组织教学, 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 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合作与交流”完全就是小学教师实际工作要求的预演。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更是任何职业教育所必需的。

2. 微格教学法原作为教师教学技能专用的教学法, 实际就是与具体组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角色扮演法”或“模拟教学法”在内涵上一致的教学法。现可更大范围用于教师系列职业技能的实训。

3.多元智能 (MI) 教学法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法, 要求以一种或多种智能探究单个或综合性学习主题, 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学习形式组织教学, 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的教学法, 如果把MI教学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结合, 完全可以生成新的MI—行动导向教学法, 可更全面有效地培养作为小学教师不同于和高出其他职业的综合能力。

4.微课教学法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最新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教学技能) 实训教学方法。“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构成微课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终身学习的客观需要、碎片化的生活模式、泛在学习的逐步发展, 运用微课翻转课堂正在成为当前教改的新热点。因此, 对于教师职业技能而言, 作为教师的真正的“专门技能”, 微课的设计、制作及教学实验与反思, 就是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教学技能) 最好的精细化的实训教学方法, 也是推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 实现个性化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所以, 教育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构建与基于行动导向的技能实训就自然实现了必然的联系。

参考文献

[1]1966年10月5日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签署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的官方中文版[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Equ0qj_KRN2b2Im MJRYP6iha Uwx Smw UDb Ftx5o9z85RPUqt AYNk7Jn OW0N_XLhqor Gx_b4ep00Hqsy FBad P5c_VBzwbbgzj1Ls W5h Ox QOC)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10/xxgk_125722.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212/xxgk_145603.html

[4]梁志洪, 陈雅玲, 张晖.小学教育与教师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的小学教育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5]刘竑波.多元智能与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篇4: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传统教育;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

一、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并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新课程标准出台后要求教师要更注重在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去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求解方程式,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只要求学生把题目做對就可以了,并不关注学生做题的过程,而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更要去关注学生究竟采用的是哪种解题方法,是加减消元法还是代入消元法,使用代入法的同学是否掌握了加减消元法,使用加减消元法的同学是否掌握了代入消元法。总的来说就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更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师们要去追求的教学目标。

二、新的课程标准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述,一节课下来腰酸背痛,板书写了好几黑板,教学效果却微乎其微。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起主导性作用,教师辅助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课堂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比传统的教师起主导作用强得多。例如:抛物线y=ax2+bx+c顶点为C(1,-3)与x轴交于点A(-1,0)和点B两处,求抛物线的方程式,教师觉得最重要的是利用已知两点求出x,y的值得出最终的结果,而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画出这个抛物线,画出抛物线了才能够对题目进行正确的解答,所以教师就不能在课堂上只关注结果,而是要把解题的详细过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再遇到类似题目的时候学会解题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学习的结果,那么教学的效果比传统的教学也就理想很多。

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地对学生作出评价

在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缺少不了互动的,无论是提问中还是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互动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互动过后,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表现积极地作出评价,评价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历程和知识接收的效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所以,评价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呢?首先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反馈的结果,结果往往并不能代表学生学习的一个程度,而要关注学生解答的这个过程,对过程进行针对性指导,对于学生答得不是特别好的地方,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学生进行商讨,对于学生答得比较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对课堂及时地作出评价,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时,大家都知道若a≥b,那么a+c≥b+c,那么教师检验学生不等式的学习效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举例来印证是否真的掌握了这门知识,及时对学生作出评价,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初中时期的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一节课下来,教师疲惫,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PPT,根据PPT进行讲解,学生可以根据重点、难点即时叫停,教师再针对特定内容进行具体讲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是不再需要黑板粉笔,而是采取多媒体与黑板结合的模式,解放教师的劳动力,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更有趣味性。

对于初中时期的学生而言,处于叛逆期,不喜欢死板的课堂氛围。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的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创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即时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评价来检测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实施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至于如何去践行这个理念,也需要教师去慢慢研究。

参考文献:

篇5: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韩愈的《师说》中写道:师之道矣,传道、授业、解惑。也就说老师的天职就是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答疑解惑拓宽见闻,总之,要全面发展学生,以生为本。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如果老师能做到以生为本,就是从根本上实施了素质教育。所以以生为本就是着眼于学生,发展学生,从学生出发,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老师有两个基本要求,即两个基本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先生堪称师德典范。陶行知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放着优裕的生活不过,终年穿一身蓝布料做成的衣服,有时连吃饭也发生困难,过着不如老妈子生活,因此有人认为陶行知先生傻,真的是“傻”吗?首先,认为陶行知“傻”的人,无非认为有两点理由:其一,有福不享偏去遭罪,非傻难解,此人秉持的是物质享乐主义,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其二,遭罪若为己亦可理解,偏偏是为了教育别人的子嗣,若是混口饭吃还可理解,却是为了什么民族的为来祖国的希望。因此对陶行知的行为嗤之以鼻。此人的价值观只是两字:“利己”。总之,持着这种态度的人,在他全部的人生里,所思所想全是“小我”,一生的心思和心血全都花费在为自己盘算更多的物质利益。陶行知先生,以及和先生一样 舍“小我”成“大我”,为了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而奉献着的教育工作者,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文化的精髓。他们的“傻”,是世俗无法理解的崇高。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单食,一瓢饮,居陋巷,人忧其不堪,回不改其乐。安贫乐道.贤哉!回也!”我们的文化里从来就不缺这样的担当和气节,它们早就流传成延绵的血脉和精气,他们自然而然的认同着另一种人生观“超越物质”。共同构建另一种价值观“人人幸福我才幸福”

篇6:标准基本理念、内容(范文模版)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目前,全国31万所普通中小学的校长,带领着1000多万专任教师,教育和影响着近2亿中小学生。针对当前中小学校长队伍现状,为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校长的专业素质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教育部日前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是对义务教育学校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由5个基本理念、6项专业职责和4方面实施要求等三部分内容组成。这个标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专业理念的高位引领。校长专业标准提出了“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5个基本理念,明确了校长的道德使命、办学宗旨、角色定位以及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和持续提升要求。“以德为先”是校长的道德使命,也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育人为本”是校长的办学宗旨,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引领发展”是校长的角色定位,也是推动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力为重”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也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终身学习”是对校长持续提升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迫切要求。

二是首次系统建构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过去,校长要办好一所学校,从业务的角度必须主要抓好哪几方面工作,很多校长的认识不太全面,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也不太明确。校长专业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认同。其中,“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领导,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是校长专业职责的灵魂;“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细化为60条专业要求。每项专业职责有10条专业要求,由专业理解与认识(3条)、专业知识与方法(3条)和专业能力与行为(4条)等三个方面组成,具有比较强的指导性和规范性。

上一篇:幼儿园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下一篇:2022年铜陵市第二十中学防邪教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