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2024-05-19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学课堂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多元化、开放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简单的数学逻辑能力、解题能力,进而使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

一、创新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引入或者创设丰富多彩的、生动形象的场景,使学生从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因此,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设计:一方面是充分理解情境教学的内涵和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是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而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从多角度来设计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二、设计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简单的数学逻辑与解题能力。如:在讲授“图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水果、人民币等作为辅助工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常识来说出它们的形状,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具体含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总之,小学数学在小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而创设出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周宏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学周刊,2015(8):1-2.

篇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评析

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

虞益锋

周美琴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8~99页。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材设计了摸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从而形成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教材还在“试一试”中让学生判断转盘上的指针转动后会停在哪里,在“想想做做”中让学生根据摸球的结果倒过来思考应该怎样在口袋里放球,所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

曾有人对小学一、三、四年级202名学生作了一个小型的问卷调查,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大部分6岁儿童(一年级)能区分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87%的一年级学生对“从一个装有3个黄球、1个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的选择回答是“可能是黄球”。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头脑空空地等着从我们教师口头得到概率的正确理论,在正式教学之前,学生对概率统计已经有了他们自己心中固有的直观判断、偏见和观念。

设计理念:

按照弗赖登塔尔的观点,教一个内容的最佳途径是联系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在将要传授的知识和学生已经在现实世界中积累的或是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基于学生对概率的已有经验,设计多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体验,并在活动后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对概率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和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同桌学生做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一、激趣导入

师选两位学生问:刚才做游戏的过程中,你赢过吗?你输过吗? 谈话:刚才做游戏时老师看到大家都很高兴,看来大家对一些小比赛还是很感兴趣的,我们再来进行摸球比赛。

二、活动探究,初步感受“一定”“可能”“不可能”

1、组织摸球比赛,感受“一定”与“不可能”

谈话:所有的男小朋友是一队,所有的女小朋友是一队,你们每个队各派一名代表上来摸球。

男、女生各选出一名代表。

谈话:为了公平,老师要蒙上两位小朋友的眼睛。(教师蒙上两位小朋友的眼睛)游戏规则是每人摸五次球,谁摸到红球的次数多,他所代表的那个队就胜利。还有一个规则,老师会拿出两袋球让这两位小朋友选,他们选的时候下面小朋友不能提醒,男小朋友提醒就算男小朋友队自动认输,女小朋友提醒就算女小朋友队自动认输。

教师拿出两袋球让两位学生各选一袋。(球用透明口袋装,一个袋里装3个绿球、3个蓝球;一个袋里装6个红球)

两位学生选后提问:你认为哪个队会赢?哪个队会输? 追问:为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后,请两位代表拿下眼罩看看自己所选的球,提问:现在请你们看看自己所选的球,小朋友的想法对吗?

小结: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从全是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只可能出现一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我们可以说一定是红球。(板书)从没有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不可能是红球。(板书)

2、分组摸球,感受“可能”

谈话:如果口袋里既有红球又有蓝球,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的可能是什么球呢?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每个组都来摸一摸,请组长在不透明的口袋里装3个红球、3个蓝球,比比哪个组动作又快又安静。做摸球游戏要 注意什么呢?摸球前先要把口袋里的球搅一搅,摸球的小朋友眼睛不能看口袋里,摸后要把球放回口袋,一位小朋友在摸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要注意看。从1号小朋友开始轮流摸球,每人摸两次。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提问:刚才谁两次摸到的都是红球,如果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刚才谁两次摸到的都是蓝球,如果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刚才谁一次摸到红球,一次摸到蓝球,如果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

小结:口袋里有红球,也有蓝球,任意摸出一个,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板书)

3、小结揭示课题。

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从不同的口袋里摸球,有时结果是确定的。从这个全是红球的口袋里摸球,摸到的一定是红球;从没有红球的口袋里摸球,摸到的不可能是红球。有时结果是不确定的,象这个袋里有红球,还有其他颜色的球,那就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其他颜色的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可能性。(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从而形成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在装有3个红球、3个蓝球的口袋里摸球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体会到每次摸球都是独立事件,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蓝球,不管前面摸了几次,不管前几次摸球的结果如何,对后一次摸球的结果没有影响,在每次摸球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

三、转盘游戏,再次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出示转盘(转盘分为红色、黄色、绿色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大小一样),介绍转盘上三种不同颜色的区域以及转盘上指针的作用。

提问:推想一下,转动转盘,停下来时指针会指着哪里?

谈话:我们要来转一转,看看结果与我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转转盘的时候一只手拿住转盘后面的小木块,一只手这样转动转盘,尽量要把转盘放平了转。请小朋友先猜一猜指针可能会指着哪里,再由组长转转盘(教师与一小组示范:1号小朋友先猜,猜了以后组长再转,接下去2号小朋友猜,组长再转),从1号小朋友开始,每人猜一次,轮到组长时,组长自己 也要先猜再转。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活动后,提问:刚才哪个小组6个人全猜对了? 追问:为什么这么难猜呢?

教师出示只有一种颜色的转盘,提问:如果是这样的转盘,你们能不能都猜准确?为什么这个转盘就这么难猜呢?

小结:这个转盘上有三种不同的颜色,分为三个区域,在转盘没有停时我们不能确定指针会指着哪个区域。

2、延伸:

提问:在这样的转盘上,转盘转动后,停下来时指针可能指在蓝色区域吗?为什么?

再出示一个有红色、黄色、绿色、蓝色四个区域的转盘,追问:如果转盘是这样的,现在指针有可能指着蓝色区域吗?

【评析:让学生在先猜再转的游戏中感受到指针停在哪个区域是不确定的,再通过与只有一种颜色的转盘的对比,学生不仅体会到而且能用语言来表述为什么有三种颜色的转盘转动后指针停在哪个区域是不确定的。】

四、巩固练习,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谈话:每看到一袋球,先自己独立思考摸球结果,不交流。

依次出现三袋球,每出示一袋球,教师指出口袋里有几个什么颜色的球,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

三袋都出示后,同桌交流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 全班交流。

【评析:学生根据每个口袋里所装的球作出判断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可能性的已有认识简要说明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2、做“想想做做”第2题。(1)按要求装球。依次出现三个要求。

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绿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绿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绿球。

每个要求出示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装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长负责装球。装好球后,检查每个小组装得是否正确,有错误的引导改正,并引导归纳只要怎样装球就符合要求了。

(2)学生小组自主装球。各小组先讨论,再装球。

装好后提问:你们组装的球,任意摸一个,结果怎样?谁知道他们组装的球,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

【评析:从按要求装球到自主装球,问题越来越开放,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又能使学生加深对可能性的认识。】

3、联系实际。

(1)谈话: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发生,有的是确定的,有的是不确定的。(出示四幅图)你能在括号里填上“一定”、“不可能”、“可能”吗?

明天()还会下雨。太阳()从东方升起。西瓜()长在树上。小明这次()套中。

学生任选题目回答,学生回答后要全班讨论校对。

(2)谈话: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课前我们做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两个小朋友手势没有做出来时你能确定他一定会赢吗?结果会怎样呢?再比如书上的一个问题,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呢?

【评析:启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巩固对可能性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可能性”,课后小朋友可以观察思考一下哪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篇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业设计研究的目标

第一, 建立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作业机制, 设计符合素质教育任务的新型作业, 以提升教育质量。

第二, 改变传统的单调、笼统、封闭、缺乏实践的作业形式, 建立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的作业模式, 使学生切身感受数学思维的建立过程和其中的乐趣, 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并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气氛。此外, 在充分发展个性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合作协商、互通有无的学习习惯。

第三, 以研究为桥梁探索科学合理的规律, 以学生利益为前提, 将新课程理念深入贯彻到日常作业中。

二、作业设计研究方法

作业设计实际上是对教学内容的回顾和探索, 在科学的设计理念的指导下, 作业设计的内容不断完善, 趋向合理, 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探索作业的新模式。通过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与实际情况的结合, 探索小学生数学作业设计的基本构架, 以点带面, 深入发展。

举例而言, 在新课改的教学课堂中, 教师将教学内容中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进行深入研究, 以基础性作业为基本, 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学习理论和思维, 掌握小学数学的学习技能。再通过拓展性作业在基础知识的框架上提升学生推理和思考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作业, 以不同等级的难度为设计理念, 树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通过对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研究,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了教学成果,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共进、深入实践的品质, 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极大影响。

参考文献

篇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理念的感召下,按传统的教学理念设计课堂练习已适应不了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受传统课堂、书本的影响,老师在课堂练习设计方面,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均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就会感觉“吃不饱”,水平一般的学生难于提高,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吃不了”。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了厌烦或反感,学习成绩无法提高。因此,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注意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合理搭配题型,同时强化习题的趣味性与训练性、层次性与全面性、探索性与开放性,促进学生思维、人格和身心的发展。

一、变“枯燥”为“有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顯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目前课本中的题型几乎被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垄断”。在教学中注意使用客观性题型,如,选择题、是非题、改错题、匹配题等,能让学生有面目一新的感觉。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练习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烦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题目。练习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

如,教学“时、分、秒”时,出示中央电视台星期日时间表,要求学生根据节目时间表回答下列问题:

1.爸爸吃早饭后看《早间新闻》,爸爸应在几点钟前吃完早饭?

2.现在是8:00,小红正在做作业,她想看《少儿节目》,最长还可以做多长时间的作业?

3.《焦点访谈》大约播多长时间?

7:00早间新闻 8:21焦点访谈 9:05少儿节目……

这样的练习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单纯的数学概念引申到生活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变“独立”为“合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练习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他人协同合作。打破传统“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后,教师让学生分小组玩扑克牌游戏,边玩边计算两人手中扑克牌包含的数字的和与差;学了“高矮”后,让学生之间比高矮,并用“谁比谁……”说一句话;学了“长度单位”后,进行数学实践活动:量身高、量桌面的长和宽、量黑板的长和宽、量窗户的长和宽、量门的高和宽、量操场的长和宽等,都需要合作协同完成,在这种具有合作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发展。

三、变“封闭”为“开放”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走出封闭狭隘的课堂,努力打破练习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动促练

厌静喜动是儿童显著的心理特征。设计练习应尽可能让儿童动一动。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可以使兴趣倍增。如,低年级多让儿童摆弄学具进行数的分解与组合;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等。操作实践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如,学完“认识图形”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学过的图形,并将这些图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将图形拼贴成美丽的主题图画。

2.以赛促练

小学生逞能好胜,勇于竞争。适当设计竞赛式的练习,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如,夺红旗、看谁算又对又快、看谁想出的解法最多等。

3.以活促练

设计的练习题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运用开放性习题,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呈现活化状态。如,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文字题”时,设计这样一道题:请学生任意报出四个数字,如,28.4、12.5、7.2、0.8,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编文字题,看哪组编得多(还要考虑能除尽)。一改以往由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互相出题、解题。可谓条件、问题、方式全部开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又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把含盐16%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1)需要加多少盐?(2)需要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当加盐时,盐水中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重量不变。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两个不同的答案。

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去解答,恰恰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情境,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

总之,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切实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十三小学)

篇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高效、开放的课堂,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符合小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数学教师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于进行数学探究。因此,如何发挥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一、创设适合小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活泼开朗,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给他们提供自由发挥的时间,让他们既能收获到知识,又能得到快乐,并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每个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数学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比如,讲《认识钟表》,教学重点是让小学生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及会看整时,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在教学时我准备了多煤体课件和小闹钟等教学工具,运用猜谜的方式激趣引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我是谁吗?请听这个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你们猜猜我是谁?”这时有的小学生会立即猜出来是钟表。我再继续播放录音:“真聪明,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如果你们能在这节课里了解我,你们就会灵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成为时间的小主人。”听录音的目的是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带领小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以提高他们的求知欲,之后组织小学生玩拨钟的游戏:联系生活实际拨出一个整时,试写出这个时刻,并在学习小组里介绍平时这个时间里自己正在进行什么活动。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通过音视频资源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变难为易,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多媒体的辅助地位,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比如,讲《认识人民币》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掌握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懂得爱护人民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大屏幕上出现了超市购物的场景,我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去超市买东西需要用什么呀?”有的学生会说钱。然后我继续说:“是呀,钱的作用可真大,可以买食物,可以买玩具,还可以买书本。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人民币。”我让小学生把老师发放的模拟币拿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介绍。然后让小学生按照课件上出现的某个面值的人民币拿出手里相对应的人民币,然后向班级里的学生进行介绍。我还组织小学生把手里的模拟币进行分类,观察他们是按照什么进行分类的。最后板书:元做单位的钱有哪些,角做单位的钱有哪些,分做单位的钱有哪些。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践、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挑战性,需要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数学的奥妙。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锻炼小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为了让小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我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尝试,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并引导师生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根据刚才的实验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让小学生举出实际例子,经过师生交流探讨,最终学生知道推拉门、放缩尺等都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原理。

四、运用多样性和针对性的课堂激励方式

有效的课堂激励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并且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课堂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学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经常用到的课堂激励方式有物质激励、语言激励、榜样激励等。比如,对于数学成绩上升较快的后进生,数学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数学成绩保持稳定的优秀生,教师要给予语言激励,给他们提供探究的机会,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改革的方向定义为: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倾听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抓住教学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在日常工作中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而且目标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争取让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只有我们满怀希望地鼓励小学生,正确地呵护学生,把他们当成课堂评价的主体,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6: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训练、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本文就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而言,虽然是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还是拘泥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缺失,教学质量的提高较为缓慢。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去思考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问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

1.加强教育创新,提倡教学归真。为了小学生发展需要,国家教育部近年来出台的教学改革文件重点提出要加强小学教育教学创新,提倡教学回归本真。所谓的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就是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回归本真,主要指的是要求教师要充分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意义,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教学活动应该因材施教,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推新教学理念,实行有教无类。无论是传统的教学理念,还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一直以来都要求推陈出新,教学有教无类,倡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步伐一致。因此教师在改变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吸纳情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预习、多温习,而不是传统的题海战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1.课本教材使用率较低。随着教学竞争的不断激烈,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以人教版数学材料为例,教材内容本身是丰盈的,知识点的整理和罗列都比较到位,但是教师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复述内容,并不把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而是在课堂之外让学生订购其他的学习材料,理论上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点,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掌握更深的数学知识。但是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数学学习不再轻松简单。

2.数学教学思维观念落后。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多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教师以题海战术为主,让学生多练题,同类型的题目反复练习,换汤不换药,降低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再加上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创新,课堂氛围枯燥无味,学生本身对于刻板的数字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教师思维观念的传统和落后。虽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遍布所有教学部门,但是教师对于新课改如何去实施还是较为迷茫的。

3.教学管理力度不够。数学课堂本身的枯燥无味性决定了学生课堂思维不够集中,而小学教师在数学授课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有好有坏,这也就使得部分学生因不被重视而轻视或放弃数学学习。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有待加强。再加上小学老师对于工作的怠慢,批改作业不仔细,课后知识点追踪不到位,教学质量也就很难提高。

三、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策略

1.科学选择数学教材,提高教材使用率。小学数学教学本来就是一件灵活机动的事情,因此,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如何科学的选择数学教材,首先教师要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然后根据知识点的罗列情况选择最为相近的教材。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学奥数的相关知识点,那么就可以选择有拓展延伸的教辅教材,在课堂上就可以将知识点充分拓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营造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理念的创新就是敢于打破传统,教师要学会转变课堂角色,将学生变为数学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人教版三角形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模具来让学生更好更快的识别各种角度的三角形。也可以将学生分组,以小组竞争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交流、讨论、思考和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加强数学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数学教学管理,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第一点,严抓教师备课工作。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因此可能发生的课堂情况和遇到的课堂问题很难确定,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确定自己的备课内容;第二点:集中课堂教学工作。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多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耐心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教给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三点:认真批改课后作业。学生的课后作业除了对错之分之外,还有解题思路的不同之分。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虽然得到一样的结果,但是解题的思路可能是有所区别的,教师要去研究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以便了解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有的解题结果就是错的,那么教师要以此为重点关注对象,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要求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制定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能力,这需要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篇7: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问题(提纲)

湖北省教研室 刘 莉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自从教育产生以来,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个成功的老师?老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怎样提高教学的效率?这些问题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追求。

有效教学的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目标、追求方式与策略。21世纪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历史时期,有效教学意味着什么、有效教学有什么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怎样„ 有专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教学中“高耗低效”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中没有抓住基本概念或教师没有能力提炼出基本概念——这些教师或是因为水平低,不懂得传授基本概念、促进学生发展的原理,分不清哪些是学科基本概念的知识,哪些是说明基本概念的知识:没有能力从繁多的、多种多样的题目中筛选出能覆盖它们的基本题目,不具备将100个知识浓缩为20-30个,将一节课的内容在15-20分钟讲完的能力;或是因为偷懒,把教师应该做的对教学内容的复制筛选、提炼整理知识的劳动专家给了学生。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广义的“有效教学”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智慧教学法则)认为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是提高学生有效知识量的知识量——学生的有效知识量是他知识总量中具有迁移性的、是学生实在受益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量,是智慧(发展)的象征。

思考:

(一)教什么?

(二)怎样教?

1、哪些知识是教学中的智慧含量高的、教学的有效知识?

2、知识教的越多,学生就能有大的发展?

3、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否等同于有效性?

4、如何提高教学有效知识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的操作

(一)有效教学前的思考-——教什么?

1、用基本事实的知识——基本概念,来发展增进学习者的思考力。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基本概念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意义表现为: 第一,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第二,掌握概念有益于获取新的知识。第三,掌握概念有益于认识解决问题。第四,掌握概念有益于创造新的知识。

2、通过传授方法,使学生获得持久发展的力量。

方法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体力劳动的方法和智力劳动的方法。智力劳动的方法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方法。在此,我们关注的是思维方法。因为任何智力活动的方法都离不开思维,思维方法是“方法中的方法“,是智慧的核心。

方法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价值表现为:

第一,没有方法就没有知识,没有科学的方法就没有科学的结论。第二,没有方法就没有智慧。第三,方法是人的基本素质。

教学中如何传授方法呢?基本观点是:通过传授知识传授方法。具体说来:

1)挖掘教材的方法因素。2)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3)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4)培养运用方法的技能。

3、通过精心组织的知识体系,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结构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在于:

1)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迅速内化新知识,使其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并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2)合理的知识结构能使人迅速提取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理想的知识结构呢?

第一.就一门学科来讲,首先从“纵”的方面,给学生一个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

第二,从“横”的方面,给学生一个主次分明的知识结构。

(二)有效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怎样教?

从有效教学过程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指导”,包括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

1、关于有效的“讲授”。有效的“讲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教师清晰的有效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讲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讲授”应保持一定的节奏。(3)重视教学中的鼓励性即时评价。

2、关于有效“提问”与“倾听”。

(1)有效地“提问”。——“精心地设计问题” 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 第一,问题要有开放性。第二,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2)有效地“倾听”。

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教师在“提问”之后,要学会“等待”——为学生的思考留出“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第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作出“回应”。第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倾听。

第三,教师要在 “赏识”和“追问”中,捕捉“生长点”,将学生的“回应”转化成教学的资源。

(三)有效教学后的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认为“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教学反思,是针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件”回头观看和追溯。由于课堂教学情境是复杂和不确定的,每一堂好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教学充满了智慧和挑战。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能有效补充有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记成功之举。

2、记“败笔”之处。对“备课”进行反思: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有关?这个问题我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样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到某些“教学理论”问题?„如一教师执教《平均数》后的反思;对“上课”进行反思: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我应该怎样应对怎样的事件?我怎样应对合理吗?我该怎样调整我原先的教学方案?

3、记教学机智(策略)。

4、记学生见解。

篇8: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 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关键,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高效、开放的课堂氛围,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选择符合小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 数学教师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使学生乐于进行数学探究。因此, 如何发挥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成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适合小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活泼开朗, 好奇心强,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给他们提供自由发挥的时间, 让小学生既能收获到知识, 又能得到快乐, 从而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每个他们的学习水平不同, 数学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 “认识钟表”一课, 教学重点是让小学生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及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在教学时我准备了多煤体课件和小闹钟等教学工具, 运用猜谜的方式引入新课:“请听这个谜语:一家三兄弟, 高矮个不齐, 嘀哒提醒你, 时间要珍惜。你们猜我是谁?”有的学生会立即猜出来是钟表。我再继续说:“真聪明,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 如果你们能在这节课里了解钟表, 你们就会灵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成为时间的小主人。”然后, 我带领小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 以提高他们的求知欲, 并组织小学生玩拨钟的游戏:联系生活实际拨出一个整时, 试写出这个时刻, 并在学习小组里说说平时这个时间里自己正在进行什么活动。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 通过音视频资源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数学知识变难为易, 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要注意其辅助地位, 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比如, 教授“认识人民币”时,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 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 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懂得爱护人民币, 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大屏幕上出现了超市购物的场景, 之后问学生:“同学们, 我们去超市买东西需要用什么呀?”有的学生会说钱。然后, 我继续说:“是呀, 钱的作用可真大, 可以买食物, 可以买玩具, 还可以买书本。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人民币。”然后我让学生把老师发放的模拟币拿出来, 同桌之间互相介绍, 并按照课件上出现的某个面值的人民币拿出手里相对应的人民币, 向班级里的同学介绍。我还组织学生把手里的模拟币进行分类, 观察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最后出示板书:元做单位的钱有哪些, 角做单位的钱有哪些, 分做单位的钱有哪些。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践、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 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挑战性, 需要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散思维, 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数学的奥妙。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 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 讲“平行四边形”时, 为了小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我拿一个长方形木框, 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 向相反方向拉, 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然后小学生亲自动手去尝试, 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 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并引导他们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 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根据刚才的实验和测量, 再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让学生举出实际例子, 经过师生交流探讨, 学生知道推拉门、放缩尺等都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原理。

四、运用多样性和针对性的课堂激励方式

有效的课堂激励方式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 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并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课堂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学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经常用到的课堂激励方式有物质激励、语言激励、榜样激励等。比如, 对于数学成绩上升较快的后进生, 数学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对于数学成绩保持稳定的优秀生, 数学教师要给予语言激励, 给他们提供探究的机会, 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改革的方向定义为: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倾听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所以, 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 抓住教学契机,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我在日常工作中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 且目标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能让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 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只有满怀希望的鼓励学生, 正确呵护学生, 把他们当成课堂评价的主体, 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永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24) .

篇9: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

小学数学中设计生活情境教学,可以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小学数学知识相连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激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及效率。在小学数学中设计生活情境教学,可以消除小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并理解数学知识,对促进小学数学改革也有一定的作用。

一、生活化情境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这种方式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有效地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及使学生全面发展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具有多种意义,但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由于数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非常枯燥的,再加上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乏味,这就使小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很难集中精力,也非常容易走神,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但是,在小学数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将抽象化的数学内容具体化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这就造成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难深入学习,使小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课程。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有这种想法也是非常正常的。在小学数学中设计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原本抽象化的数学内容具体化,使其成为学生能够了解、接触到的数学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3.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都是数学教师将知识一味地传输给学生,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只是表面的认知了解,很难发现数学的本质内容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就可以使学生将自身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教学对策

1.使小学数学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要想通过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及效率,就要使其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因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使学生将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在设计生活情境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在讲述“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一课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如果你在学习用品商店买了2支2元钱的铅笔,你付给售货员10元钱,那么售货员这个时候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由于“买东西”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这对于小学生学习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设计“人民币的使用”这一生活情境,将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与小学数学教材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可以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使情境教学回到实际生活中

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不仅要使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还要使其回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使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计量单位“升与毫升”这一课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使学生认真观察升与毫升的杯子,使学生明白两者的区别,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使生活情境高于生活

在设计生活情境教学时,使其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关联并且回归生活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使生活情境教学设计高于生活,这对于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可以提高自身创设生活情境的水平,使生活情境创设高于生活,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教师在对“59+19”这一类型题目运算进行讲解时,学生的计算速度会变得很慢,这是由于“59+20-1”这类题目中的“-1”的目的不够突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运用“整钱找零”的形式,使学生明白这种题目算法的内涵,使原本比较抽象化的问题更加具体化。

4.全面设计生活情境教学

要想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及质量,除了要做到以上几点之外,还要将生活情境教学的设计全面化。由于部分教师在对生活情境教學的认识上面有所偏差,认为设计生活情境教学知识只是为了执行任务,但是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及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时间是有限且十分重要的,学生的课后练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小学数学中设计生活情境教学应该注重其全面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教学注意事项

1.传统的生活情境教学设计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教学设计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设计生活情境教学中也是用传统的方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不利的,也无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2.生活情境教学的设计不够科学

有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中设计生活情境教学是从自己周边的生活进行设计的,是以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为主,但是有些教师为了省事将其他教师设计的生活情境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课堂中,这就忽视了学生对小学数学的需求,并没有体现生活情境教学的实际性,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是非常不利的。

3.生活情境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在小学数学中设计生活情境教学是将原本枯燥的小学数学变得更加生动,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更加快乐,对于师生都是有利的。但是有部分教师为了使生活情境教学更加活跃课堂气氛,忽视了生活情境教学与小学数学中的内容相结合,这对于两者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在小学课程中,数学是极其重要的课程,学好数学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也有提高的空间。通过以上描述发现,在小学数学中设计生活情境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是有一定作用的。另外,生活情境教学还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小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生活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其为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作出巨大贡献,促进小学数学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傅强.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情境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Z2).

[2]杨亚艳.生活情境设计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速读(中旬),2014(5).

[3]庞正贵.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4(10).

[4]孙莉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Z1).

篇10: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校本培训讲座讲义 龙建容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创新教学技能与方法显得极其重要。通过对原有教学技能的分析并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新的要求和特点研究和创新了以下小学数学课教学技能:包括指导数学合作技能、教学情景创设技能和课堂观察技能,并阐述了它们各自的意义及创设方法。新课程改革不是终极,所以课堂技能的开发也不会停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研究和创新上我们还有很多要做。

新课程改革引发了初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变化,为适应这种方式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有新的教学技能予之相适应。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问题,尤其是研究和创新教学技能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当然新课程不仅使得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且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的研究与创新必须根据这些新的要求及特点来进行,在适应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前提下,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新技能的开发做出贡献。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 不同以往的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更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数学课程的直接结果就是在数学课程中出现了5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因此,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特点。

(一)小学数学课程理念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小学生,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仅为数学教学内容指出方向,而且考虑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学生学习数学可能产生的差异性留有充分的余地,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主。就教材而言,知识面范围更广。对小学生来说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远离实际生活的一大堆公理定理的堆砌,取而代之的是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这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使得小学数学课程具有了价值性、必需性、发展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1、价值性

“有价值的数学”具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内容,包括数及其运算、代数与方程、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大量的数学课题,这些都是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有用的数学知识。小学教材中包括对钱的认识、对钟的认识、度量等非常实用的数学知识,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知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其二是在指理解和掌握上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形成的能力与方法,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与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对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相当于我们把捕鱼的技巧教给了学生,而并非只是把鱼直接给了学生。其三是指满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数学,它有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必需性

“必需的数学”包括四个层面:①数学学科发展所必须。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基础学科,数学面临着重大发展与突破,人类要领悟与把握数学的发展,需要学习数学,需要从小就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②社会生活实践所必需。数学源于生活现实,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数学分支被开发,为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数学的应用价值,需要学习数学;③学生学会认知所必需。任何主观性知识离不开客观性知识来做载体,数学学习是小学生学会生存、学习认识的必需;④学生自我发展所必需。无论是数学本身的学习,还是由此引起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数学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需。

(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体验的实际意义。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显然这些是总体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还包括主观性知识。对小学生而言,主观性知识更为有用,这是升学考试所必需的,而且对“客观性知识”的习得具有指导作用,受用终“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的发展空间差异决定了他对数学的需求量,无论是精英还是芸芸众生,都有自己的基础和爱好,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都可在数学上找到自己发展的一席之地和最大空间。

4、选择性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句话中还包括着选择性:由于小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数学的需求量是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也是不同的。然而新的数学课程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同样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在其中选到适合自己口味的材料和内容,都可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既面向全体,生。

对应于这两类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一方面设立了知识领域目标(为客观性知识而设),另一方面还设立了发展领域目标(为主观性知识而设),应该说这是一个突破,如今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部分越来越多,要求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客观性知识发现的过程,增强知识的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数学学习体验的实际意义。发展性目标的设立使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核心理念的实现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找到了可实现、可操作、可把握的支撑点。

(三)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以被动听课和反复练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了,小学数学课程中增加了一定的数学实践课,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摆脱那些烦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使学生在探索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拓宽数学学习的领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这也是小学数学课堂中设立数学实践课的目的。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比较呆板、僵化、教条,遏制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数学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得课堂教学注重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和情境的创设。数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会毫无疑问地引起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传授客观性知识而设立的,显然已不适应培养学生主观性知识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为此做了精心的设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变化

作为课程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传统的数学课程相比,《数学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激励,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又要评价他们在学数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还有自我评价;既有等第分数的定量评价,又有语言描述的定性评价。特别是在小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课程标准提倡评价目标要多维性、评价方法要多样性、评价主体要多元性。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理念,多角度多方位地实施评价,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二、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师新的能力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对教师的不断发展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教师的能力与水平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相应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局限性又给教学带来了约束和限制,因此,在研究课堂新技能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一)创新精神和强化实践能力

以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体化为培养学生创新与强化实践能力。对教师而言,只有首先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理解领悟创新精神的实质,对自己的专业努力实践创新思维,体验和感悟创新个案成功的要素,才能为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累经验。试想,一个人从未体验过创新乐趣的教师,又何以能引发、指点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二)建立与学生和平融洽的气氛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单纯强调双基,更多的学习形式是机械的接受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的基础,特别是在小学中,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实际上,数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过程,这种交流过程包括、知识信息的交流、情感与态度的沟通过程与方法的共同探究、价值观的相互影响等多方面,而且交往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处于课堂交往的主动地位,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需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努力了解学生的想法,产生教学中的积极互动。

(三)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保证双基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初等数学中部分次要的,实用价值不大的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后继学习打基础、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又能为学生接受的新知识。比如小学中,先前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书,后用使用了苏州大学出版的数学书,现在又将使用苏州大学出版的国标版数学书,这对教师把握教材的重点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数学应用性、实践性的要求,切不可为应付考试对教学内容任意取舍。

(四)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到教材,多媒体教学也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能对课件的好坏做出自己的评价,会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件。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具有的新技能

(一)小学数学教师已有课堂教学技能的评析

在小学中课堂教学技能没有明显的课程专署性,然而每门课程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性,因此,每门课程也应有适合他们的特色教学技能,数学也如此。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教师不但需要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还应掌握适合数学课程的新技能,以便于更好地在课堂中落实与完成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与完善。

回顾传统课堂教学技能,我国一致公认的分类体系将课堂教学技能分成十项导入技能:集中注意,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语言技能:运用正确的语言、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板书技能:提纲挈领,明确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演示技能:增强感知,交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讲解技能: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揭示交流实质;

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效果; 反馈加强技能:实现反馈,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 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体系,结束交流; 课堂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这些技能在诸多相关著作上都能找到。但上述技能主要立足于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需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运用新的课堂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上述课堂教学技能的许多方面显然已不适用。近几年来,我国的学者在对已有技能的改造和开发上也有了一定的成绩:王海秋先生在1997年提出了课堂观察技能和反应技能;刘启艳教授在1999年提出了合作学习技能和作文指导技能;孙连众先生在1999年提出了构建教学技能。这些研究在我国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技能更多地注重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关注到了学生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新课程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色技能

需要解释一下的是,这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色技能并不是指这门教学技能只属小学数学这门课程,而是说这些课程教学技能比较适合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的比较多,并能简便、有效、科学地达到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所规定的程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这些特色技能就相当于教师手中有效的工具。

1、教学情境创设技能

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内容是由直观不断抽象,逐渐形成方法与理论的过程。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很不稳定,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有趣的、能吸引他们的教学情景。而进入高年级的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比较枯燥,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大打折扣,教师要改进这一状况,就必须掌握教学情境创设技能,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放入到一个让学生易于理解和乐于参与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从直观逐渐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也符合新课程目标。

所谓教学情景创设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里特征,顺利、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迅速且准确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景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方式。

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受到一系列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感知觉注意思维等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创设一种能够引起、集中学生的注意,适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使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的学习情境,而且富有情趣,手脑并用;而且能够顺利地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还能使学生切实地获得学习成功的愉快感受,从而巩固已有的学习兴趣,激发新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教学情境的种类及创设方法

①问题情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情境 正如苏霍母林斯基指出的那样,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更为强烈,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他们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得到极大的内心激励,获得学习成功的感受。

需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与问题不是一回事,他们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问题是客观的,而问题情境是主观的。在教学过程中,当涉及的问题过难、过易或没有被学生理解时都产生不了问题情境,只有当问题难度适当,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方法,虽不能独立解决,但能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内容和条件时,问题情境才会出现。所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问题难度的控制。只有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掌握知识。

② 愉快教学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情境

愉快教学情境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理、疑问心理、爱美心理和活泼好动的特点创造的学与玩交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学情境。学习应该成为学生一件乐事,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一件苦事,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压迫。小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不稳定的,只有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力才会很好地发挥出来,并且保持住。所以愉快教学情境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快乐的情境,既在教学中掌握知识,又愉悦身心。

2、指导数学合作技能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这样规定: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是具有相对意义的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既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钻研,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手段、学习内容和数学认知水平,适当安排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活动。这是《上海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的聚焦点,传统课堂教学中个体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被打破,小组学习形式进入课堂中,已成为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合作学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所谓数学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这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模式,主要致力于构建一种数学学习群体,①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学习

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时往往适宜采用小组的形式去完成。在开展数学活动前,应当有较好的组织安排和明确的分工,制定好计划,合理安排实施程序,收集处理各种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也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在小学中数学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是开设的实践课。在数学实践课中,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在小组中与他人共同活动,有利于获得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机会和情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能力等方面差异,使得一些活动必须在合作中才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而且在这些实践课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可得到充分发挥和培养。

在小学实践课中一般使用任务驱动法。所谓任务驱动,即是事先将所设课题进行必要的分割,每个小组分担一个任务,如果分不过来也可两个小组共同分担同一个任务;同样,在组内可分配到个人。教师所选择的任务最好是团体任务,而不是个体性任务,即任务所要求的资源(信息、知识、技能、材料等)最好是个体学习者不可能全部具有的,最好是开放式的、答案不是唯一的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合作沟通。由于有明确的任务压力,各组都会不甘落后,学习的动力是非常大的。

②数学规律探索中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多让学生去观察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发现知识规律的教学,把“发现过程中的数学”交还给学生,由掌握数学知识的认知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不少的找规律的课。发现知识寻找规律,就是对课本知识的一种重组和再现。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为发现规律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探索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个人的独立探究,更离不开合作交流,相互启发,达到互补共进的效果。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质疑、争论与评价,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学生经历从发现“不成熟规律”,到最终获得准确的规律。这样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一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数学规律探索中,适合使用组际竞争法。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具体做法是:在各个学习小组合作基础上,组织“擂台式”汇报,根据教师事先的模式,先行安排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小组当“擂主”,亮出他们的结果,其他各组“攻擂”,专挑他们的毛病,“擂主”则应坚决“守擂”,解释或反驳各种诘难。教师即可参与攻方,也可帮助守方,从正面或侧面引导争论深入进行。如果“擂主”理屈词穷,则由最佳“攻擂手”上台担当新的“擂主”,继续进行下去。这种方法对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比较适合。但问题是费时费力,不易控制局面,教师需要有高超的调控能力。

3、数学课堂观察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观察,主要可以观察几个方面: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思考与认真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情况等。”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将数学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作为一项技能研究与训练很有必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更重要的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对于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而言,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获得必要的数学历练,就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思考症结所在,方能实施正确有效的指导。做到这一切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的正确观察。同时,课堂观察还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重要基础与依据。

所谓课堂观察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计划(或偶然)地觉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教学反应的行为方式。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到新课程所需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方式,教师本身要不断地学习,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技能,接受各种培训以应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

课堂观察的客体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小组的讨论情况,学生的神态表情,课堂板演,实际操作,数学实验,还有课堂提问的反馈信息,这一切作为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都应纳入教师的观察视野之中。

课堂观察的客体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小组的讨论情况,学生的神态表情,课堂板演,实际操作,数学试验,还有课堂提问的反馈信息,这一切作为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都应纳入教师的观察视野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应当成为课堂观察的聚集点。具体而言,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需要观察的包含五个方面:

(1)思维状态 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的程度如何,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数学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思维,一是看他们是否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二是看他们的见解是否有独创性,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挑战性。学生的积极发言、主动创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令教师欣慰的事情,而营造这样的气氛绝非一日之功。

(2)参与程度 学生具有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他们能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这类参与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学生是否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大胆发言,认真思考他人的意见;二是能否参与数学合作交流活动,在小组讨论时直抒己见,又善于倾听、理解其他同学的数学表达。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谈不上学生潜能开发与个性发展的,只能是教师自己的“独角戏”。

(3)情绪状况 学生情绪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是学习行为的重要观察点。教师一是要观察学生能否自我调节学习情绪,能否控制自己的学习情感流露;二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成功后的愉悦感,一种能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能够影响教师的讲课情绪,对此教师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4)交往行为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过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各种多媒体之间的交往。对课堂交往行为,教师的观察一要看课堂上是否有多元、丰富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活动;二要观察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因为在人为强化学业竞争的班机集体中,常会滋生自私、冷漠与自我封闭,使学生间的交往流于形式,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变得空洞无物。交往的缺失只会加深学生学习的无助感。

(5)生成状态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具有随机生成性。总体目标确定之后,有经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与状态随时调节教学进度。甚至改变教学策略。这就离不开对学生课堂生成状态的观察: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学有所得,获得一种满足感;二看学生对后继的学习是否充满渴望,感到轻松和自信。教师的成功莫过于使学生都喜欢学习数学。

新一轮课堂改革对传统的数学课堂冲击将是巨大的,因为它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问题提了出来。由双基,到智力,到情感、态度、毅力,到人格,到素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已经涉及了人的本质问题。那么下一步将作何发展?可以肯定的是,这次课改不是终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课堂还要“与时俱进”,所以课堂教学技能的开发也不会停步;就是本轮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技能问题,也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还会有新要求提出来,所以我们的教学技能开发还要发展,或对已有技能进行改造,或再开发新的教学技能。总之,“发展是硬道理”。

上一篇:让你在异性面前更自信下一篇:最新开业经典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