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有感

2024-04-29

读《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有感(精选10篇)

篇1:读《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有感

读《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有感

中华之魂,于人精神,人之精神,榜首非古今之先进文人所居。

金戈铁马,战死沙场,忠君爱国,护卫家乡,此乃武将,然此类人可建国,不可荣国,可立业,不可兴业。武圣曾云:“最上伐谋”,足见其想。武诚可贵,然文更上。

文有儒家孔孟,战国屈平,西汉子长,三国孔明,两晋元亮,元朝汉卿,盛唐杜甫,五代后主,北宋子瞻,南宋易安,明之唐寅,清之魏彬。此类皆才,可建可荣,可立可兴。如取太白之诗,东坡之词,汉卿之曲,羲之之字,读则振聋发聩,诵则喜极忘悲,唱则不知肉味,誊则蓬荜生辉。实乃中华文明之瑰宝,华夏子孙之传奇。然此类杰出之人,必遭妒忌。遂取此书,以读其传奇,解其死迷。

读《中国》一书,方知人才辛苦。明有嘲笑挖苦,暗含陷阱嫉妒,下有黎民受苦,上有吾皇我主。欲入仕途,又惧其危机四伏,小人不可计数。朝中权贵,官官相护。我爸是李刚,他舅是皇上。但若不打击,何以为黎民造福,免受痛苦?后为人伸冤,替民辩护。遂常入狱无故,含冤无数。古之文人,皆有此类经历,甚死于牢狱,郁郁而故。此为一。

读《中国》一书,方知人才不易。其少年多单一,青年多努力,壮年多别离,老年多含屈。或身出寒门,亦或书香门第,其皆有一,学习努力,始终如

一。再加以父母激励,事物外力,则远必至,功必成,名必就,国必齐。此为二。

读《中国》一书,方知人才不幸。先丢官,再牢狱,后丧偶,终国亡。纵观此书,遍数文人,少则经一,多则遍历。但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悲愤化作回天力,破马长枪定乾坤。人才之幸于挫折,人才之不幸亦于挫折。此为三。

此上三点,皆为文人共性。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王半山曾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太白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苏子云:“大凡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文天祥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足可见困乃文人之必经,难乃文人之必历。若无困难何以百折不挠,百炼成钢,何以成就正真正的文人之王!此书之意,皆在于此,孰能知其哉!?

山东省无棣县第一高级中学51级7班高二:wanghaoyu1995

篇2:读《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有感

金戈铁马,战死沙场,忠君爱国,护卫家乡,此乃武将,然此类人可建国,不可荣国,可立业,不可兴业。武圣曾云:“最上伐谋”,足见其想。武诚可贵,然文更上。

文有儒家孔孟,战国屈平,西汉子长,三国孔明,两晋元亮,元朝汉卿,盛唐杜甫,五代后主,北宋子瞻,南宋易安,明之唐寅,清之魏彬。此类皆才,可建可荣,可立可兴。如取太白之诗,东坡之词,汉卿之曲,羲之之字,读则振聋发聩,诵则喜极忘悲,唱则不知肉味,誊则蓬荜生辉。实乃中华文明之瑰宝,华夏子孙之传奇。然此类杰出之人,必遭妒忌。遂取此书,以读其传奇,解其死迷。

读《中国》一书,方知人才辛苦。明有嘲笑挖苦,暗含陷阱嫉妒,下有黎民受苦,上有吾皇我主。欲入仕途,又惧其危机四伏,小人不可计数。朝中权贵,官官相护。我爸是李刚,他舅是皇上。但若不打击,何以为黎民造福,免受痛苦?后为人伸冤,替民辩护。遂常入狱无故,含冤无数。古之文人,皆有此类经历,甚死于牢狱,郁郁而故,读后感《作文 读《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有感》。此为一。

读《中国》一书,方知人才不易。其少年多单一,青年多努力,壮年多别离,老年多含屈。或身出寒门,亦或书香门第,其皆有一,学习努力,始终如一。再加以父母激励,事物外力,则远必至,功必成,名必就,国必齐。此为二。

读《中国》一书,方知人才不幸。先丢官,再牢狱,后丧偶,终国亡。纵观此书,遍数文人,少则经一,多则遍历。但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悲愤化作回天力,破马长枪定乾坤。人才之幸于挫折,人才之不幸亦于挫折。此为三。

此上三点,皆为文人共性。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王半山曾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太白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子云:“大凡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文天祥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足可见困乃文人之必经,难乃文人之必历。若无困难何以百折不挠,百炼成钢,何以成就正真正的文人之王!此书之意,皆在于此,孰能知其哉!?

篇3:读《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有感

如此之类仰慕的话、赞美的词已经有太多, 太多, 定会将我的声音淹没。没关系, 我依然乐意拾人牙慧, 重复的说, 唯愿对那个时代, 报以独属于我的一份关注, 还有心意。

独立之人格, 与先秦贤人孟子“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武不能屈”之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份不为世事转移的执着信念, 一份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脱俗, 一份冷眼旁观的质疑和清醒, 是为士之品格。这种理念、人格、气度得到历史的认可, 成为历史的栋梁, 也守护着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然而, 在这正统的价值观念下, 在这历史栋梁的荫蔽下, 是否也生长着一些草本、灌木、枝枝蔓蔓呢?我想,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既如此, 那我们是放任其自由蔓延, 还是一并剪除?

历史与文化是多元化、多视角的。无可否认, 生命对于美好的事物有其本身的坚持, 然则更多时候, 社会价值体系却是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因此, 生命、爱情、自由的取舍成为一个常谈常新的恒久话题。有视信仰重于生命之人, 自然就有惜命之徒。正因这个世上为自由、为信念、为追求祭奠出生命亦无悔的人们总是少数, 所以才更为难得可贵。大江东去浪淘尽, 淘不尽的是“贰臣”。很多时候, 人渴望活着, 还渴望活得好, 于是搭上历史的顺风车, 便胜过一路荆棘的走过。不然, “过江之鲫”“随波逐流”这些精妙的汉语词语何来出处呢?

在社会、历史、文化大变革来临之际, 保全自己是人之本能, 其次是选择如何生活。如此, 知识分子在生存方式的选择上就出现了分歧:如王观堂先生, 思想为前朝思想所化者, 必死国;如陈寅恪先生者, 感时伤世, 冷眼旁观, 非暴力不合作;再如陆侃如、冯沅君、高亨、翁文灏等学者, 则为积极进取者。历史真的很有趣, 数百年一个轮回, 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又要面临一次文化抉择。观陈寅恪先生一生, 都颇具魏晋林下之风, 尤其晚年, 在为当世所容和坚守学人操守之间艰难跋涉。无奈, 可叹, 修竹终不敌风刀霜剑严相逼, 为乱世所折, 然其著述与人格, 则成百年绝响, 与日月同光。

在陈先生人格光辉的映衬下, 陆侃如、高亨等学者政治心态、文化人格不免沾染了太多尘埃, 若明珠蒙尘、暗淡无光。他们缺的, 正是可独立于世界、独立于寰宇、独立于人类文明之自由之思想, 因此, 必然会依附于社会主流思潮, 就像紧紧抓住可以看到的那个思想的浮木, 方才不至于在急流中迷失和消亡。也或许, 他们未尝没有坚守独立自由人格思想的初衷, 只是, 他们是在精神守护和物质社会追逐的拉锯战中输掉的一方。

先秦时, 诸子以其个人魅力在中国五千年的学术文化史上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当世亦不免怀才不遇, 流离颠沛;魏晋时期, 知识分子以个性鲜明的群体形象登上中国文化思想史的舞台, 自此可说是饱经风霜, 翻开《晋书》, 嵇康、吕安、张华、潘岳、陆机陆云兄弟、石崇、范晔、谢灵运……这个时代的文化史想来应是鲜血在浇灌吧。真是可悲又可叹, 知识分子本身从来都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 他可以为一个时代带来文化繁荣, 注入精神活力, 却必须依附于某一个阶级而存在。往往是在乱世, 学术因其生存空间和政治意义的膨胀而焕发生机, 一旦权力的天平倾斜, 百花争艳被修剪成一枝独秀的时代模式势必启动。于此尴尬困境, 独立、自由实属不易。陈寅恪先生坚守独立自由之人格思想, 足见先生思想信念之坚毅, 但也离不开他个人的学界声望和学术权威。然狂风暴雨之中, 大树岿然而立, 小树难免风雨飘摇, 力不从心。

独立自由是人格, 随波逐流是人性。强权之下, 人格被摧折, 人性被扭曲, 文坛万马齐喑, 文人战战兢兢。有人把知识分子比作女子, 身似无根之浮萍、随风之蒲柳, 虽是轻薄, 但有一点不错, 便是作为弱者的知识分子也需要历史和时代的呵护。一个健康、健全的社会, 应是自由的、民主的、包容的。还文人一个美丽的梦, 还他应有的自由、自尊、自信, 乃至自负和清高, 是否也是人文关怀的一个命题, 是中国梦的一种美丽。

逆风如解意, 容易莫摧残。每个个体都有他独具特质的心路历程, 对于高亨、陆侃如这样一流的学者, 世人在批判、嘲讽、惋惜的同时, 是否还需给予一份理解和同情?

附诗:

《偶观〈十三妹〉新剧戏作》

涂脂抹粉厚几许, 欲改衰翁成姹女;

满堂观众笑且怜, 黄花一枝秋带雨。

红柳村中怪事多, 闲人燕北费描摹;

周三狡计原因尔, 邓九甘心可奈何。

《贫女》

绮罗高价等珠玑, 白叠虽廉限敢违。

幸有阿婆花布破, 挑灯裁作入时衣。

《高唱》

高唱军歌曲调新, 惊回残梦太平人。

如何鹤发开元叟, 也上巢车望战尘。

参考文献

篇4:浅析中外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关键词:中外文人;非正常死亡;文化意蕴

一、文人的死亡现象

从古至今,早早走完自己生命之路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数。他们或死于权利政治之下,或选择自戕。

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被司马昭处死。 据同时代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记载,当时上层男士,崇尚阴柔之美,非常重视个人修饰,讲究“飘飘若仙”。与那些脂粉扑面, 轻移莲步的矫揉造作者相比,嵇康的“不自藻饰”是非常独立特行的。

海子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一位全力冲击文学和生命极限的的诗人。他于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他在自己短暂而绚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就像一枚烟火,于夜空下开出一朵美丽的花,然后果断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电影演员,是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不仅在日本文坛拥有高度声誉,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评价,甚至有人誉称他为“日本的海明威”。也许是应了这个评价,他和海明威最终走上了同一条路。海明威最终用一把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三岛由纪夫最终切腹自尽,以一个日本武士的姿态死去。

二、文人死亡的原因分析

(一)执着于自己的世界,不被世人所理解。一百多年前,一位艺术的殉道者,一位麦田的奔跑者——文森特·梵高在他前一天画过的麦田里掏出手枪朝自己的腹部开了一枪,终年37岁。梵高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向日葵”昭示着生命的顽强与蓬勃,也昭示着画家怀揣希望,狂热的心。然而他的生活却并不如其画作般色彩明艳亮丽。梵高的画在他生前其实并不受欢迎,他穷困潦倒,靠弟弟提奥的接济维持生活。他短暂的一生都扮演着被收容者和被排斥者的角色。梵高常年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同时梵高也是孤独的,他渴望建立一个艺术家团体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也没有妻子和孩子。

(二)被时代、时势所迫害。在一个荒谬的时代,坚持真理和自我是不是一种错?究竟是时代错了还是人错了?文革十年浩劫中死于非命的作家学者和艺术界人士人数是骇人听闻的。邓拓、闻捷、傅雷、老舍等人,就是不堪文革的折辱与压力,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邓拓先生凭他知识分子的良知,1957年因怀疑和抵制那场不该发生的“运动”,被扣上“死人办报”、“书生办报”的帽子,他预料这一次运动到了彻底清算他的时候,不会对他网开一面。在他自杀前的一个深夜,邻居见他站在桌子上,借手电筒的光束欣赏自己珍藏多年的挂在墙角的字画。“文革”前,他把自己高价收买价值连城的苏东坡的真迹《潇湘竹石图》以及其他许多名人字画无偿献给国家。他是多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艺术,多么舍不得丢弃这一切!奈何苍天不仁,却也能就死辞生,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良心,撒手而去了。

(三)把死亡看过一次经历,甚至是自己的创作。海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尽管学术界为海子的死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导致海子死亡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爱情上的曲折不如意、西方文化的影响、同行诗友的中伤等,我却觉得导致海子自杀行为的是他的自杀情结。他在自己的诗中反复、具体地谈到死亡——死亡与农业、死亡与泥土、死亡与天堂 、以及鲜血、头盖骨、尸体等等。海子在死亡意象、死亡幻像、死亡话题中沉浸太深了,这一切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暗示,并使得他最终不可控制地朝自身的黑暗陷落。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飞跃。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完成了他的死亡绝唱。海子的一生中,有两种情结始终纠缠着他:自杀情结和诗歌情结。这两种情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体的,自杀情结是诗歌情结的副产品。诗歌是他的理想,诗歌是他的生命,当他觉得自己的诗歌理想已经完成或无法完成时,他的生命也就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于是选择自杀。

三、文人死亡背后的文化因素

古往今来,没能寿终正寝的文人数不胜数。尽管导致死亡的原因不同,却无外乎是上文中的三种之一。而我认为这三个原因是可以相互影响甚至共存的,而导致这三个原因形成的则是隐藏在背后的文化。

篇5:读《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有感

姓名:刘梦迪 班级:法语1002班 学号:0121017950219

最近阅读了路爱国的《改革三十年——中国成为“正常的”发展中国家》一文,颇有感慨。路爱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所撰写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可以说这篇文章是在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各方面成果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写的,可读性和知识性很强。

文章在提要中说道:“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今天中国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上,都与世界其他低收入的市场经济国家即一般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趋同,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与这类国家相似。正因为如此,采用‘正常的’发展中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标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市场化转型,更合理地解释改革过程和目前状况,从而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做出更符合实际的估计。”由此,作者的主要观点可窥见一斑。且不说他的这种提法是否正确,单就观点来说,可谓新颖,与主流所高歌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成果卓著”这种论调不尽相同,比较独特。

文章分为制度特征、社会特征和未来展望三个大的部分,从制度和社会两个方面比较了改革前和改革后的中国社会,不仅着眼于国内形势,也将中国在世界中的角色进行了对比。其中制度特征部分,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保障体制进行细述;社会特征部分,从经济边缘化、收入不平等和社会两极分化、劳动力半无产阶级化、人文社会发展滞后、政府能力弱化进行论证;未来展望部分,通过前面的分析,立足现实,提出自己的担忧。

关于经济制度,作者认为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经过不到30年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内成功解决了温饱问题,国家由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初步工业化的国家。”“按人均GDP衡量,中国无疑属于低收入国家,它却不是一个一般的或‘正常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而改革之后的中国“谁都不能否认,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这些变化表明了怎样的历史走向,迄今为止似仍然不甚明了。惟有‘发展经济’的目标很明确,其它一切则似乎仍处于“摸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改革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什么样子。”至于经济上,作者写道:“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私有经济为主要部分的市场经济,从而具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中国成为正常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就是一个私有化过程,高度商品化,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外资,把“效率”和“利润”置于社会公平之上。不可否认这些都是一个正常的发展中国家所具备的普遍特征,但是说我们是以私有经济为主这一点我觉得有失偏颇。诚如作者所说,“2000年到2005 年,二级以上国企由23万家减少到12万家,省属国企中90%已完成改制。”“截止2005 年底,私有部门在中国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0%。”“2005年底,民营企业(即私有企业)上缴的税收已经超过国有企业,在有

些地区,地方政府70-80%的收入来自这些所谓民营企业。”但是还应该看到,国有经济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比如国有经济在化工类行业所占百分比为69.30%,船舶与航空航天所在比例为84.50%,石油则为92.10%。而2008年度,世界企业500强,中国有35家企业入围,其中多为中国石化、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企业。所以,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这一点与作者所说的“正常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大区别,本质上就不相同。但是作者所说的“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正是我国的现状,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社会不公平、两极分化、权钱交易盛行等问题不可忽视。

而对于政治体制,“正常的”发展中国家是以政治体制的多样化为特征,中国当前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共产党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以文中所说的“无论在政治体制的基础、结构和职能上,还是在政府的主张上,中国与世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似乎已经没有多少本质区别”这一论调并不成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所以共产党执政并不能成为外国资本主义指责中国不民主的借口。

至于社会保障制度,作者提到,“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覆盖了几乎全国人口;标准明确,全国大致统一;单位主管,贯彻有效;在城镇,完全不需个人付费,在农村,合作医疗也只需要极少量个人付费。不足的地方是,农村人口在社会保障程度和保障项目上远远不及城镇人口,尚未建立农村养老金制度,城镇不同职业的保障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别。此外,与劳动单位挂钩的体制导致社会化程度较低。改革后,全国性社会保障体系从有到无,支离破碎,人口覆盖范围急剧缩小,大多数人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结果,保障程度和项目差别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显着扩大,社会化程度不是更高,而是更低了。总之,改革不但没有克服原来的问题,反而丧失了已经取得的进展,回到了基本上不存在全国性社会保障体系的状态。”诚然,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是太完善,覆盖面低,这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趋同,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正常的”发展中国家。所以作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变迁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关系,而与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支配着市场行为,所以就有淘汰、有失业,是不可避免的,而计划经济时那种“铁饭碗”式的工作保障并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变迁确与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但与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完不完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侧面反映,不能像作者这样武断下结论,这是没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第二部分社会特征中,作者提到了经济边缘化,看作者所列举的事实:“1980-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15.6%,大大高于GDP增长速度,相当于同期全球贸易总

额年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结果,中国进出口占全球进出口比重从1980年的不到1%上升到2005年的大约7%,在全球排名从第22位上升到第3位。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到2005年,外资在中国的工业增加值、税收总额、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等方面已经占有四分之一的份额,支撑着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外资依赖症”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虽然GDP增速位于世界前列,但是可以看到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任然处于不利地位,依靠的是劳动力和资源的优势,经济处于边缘化。而在改革中所显现出来的各种问题:社会收入不平等和社会两极分化、劳动力半无产阶级化、人文社会发展滞后、政府能力弱化等,都是当今中国所确实存在的,我们也承认这是世界上所有“正常的”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特征。

篇6:读《死亡之吻》有感

《死亡之吻》是写有一对情人,他们要登珠穆朗玛峰,还非要点松·达瑞做高山向导。他们边上山边聊天,他们冒着高山病和遇到暴风雪的危险。金,也就是这对情人中的女人,在下返8300米处的营地后,就不行了。格森,是这对情人中的男人,他陪着金一起离去了。松·达瑞曾经一遍一遍的告诉后来许多登山者,顶峰下的.雪中,埋着一对情人。

这个故事让我感觉到温暖的爱,是爱让这对情人登上了顶峰,是爱让格森有勇气陪着金一起去,也是爱让松·达瑞同意格森留下。

让我感动的地方是,格森提起他曾有一个妻子;金也说,她有过一位男友。格森和他的前妻,两人很好。但有一天感到这样的日子太平淡,就离了婚。

金的男友对她太好,一切围着她转,终于有一天把她转烦了,就分了手,分了手还是好朋友,而松.达瑞吓了一跳。他不理解,怎么好着好着就说分手了呢?

可是后来,松.达瑞发现他错了,因为金宁愿自己死,让格森走,而格森宁愿陪着金,也不肯走。

真是感动,大家不责怪以前的事,还宁愿为对方牺牲,这只有爱能做到。

篇7: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初见名字时,我以为作者真的要把出现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每个文人都写一遍,觉得这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翻看书的目录一看,每一本都只挑了八九个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品述,有种被骗的感觉,开玩笑,呵呵……

我读了《品中国文人○1》,对第二本没有发言权,就简单谈谈我对第一本的感受吧。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文人不是投河自尽,热爱祖国的屈原;不是忍辱负重也要完成史记的司马迁;不是财、色、权、名样样具全的司马相如;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字渊明);不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不是心怀苦难人民,慈悲心肠的杜甫;不是‚长安米贵,居易也‛的白居易;也不是‚故国不堪回首‛的李煜;而是豪放不羁的嵇康。

或许有人会认为嵇康不如屈原等人,他没有以身殉国,不懂犁庶之苦,也不懂曲意逢迎,连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都察觉不到。然而‚竹林七贤‛各个名满天下,作者却只写嵇康,想必是有一定用意的。‚竹林七贤‛中他是老大,却并非年纪的关系。有人说他放荡,老母亲去世时没掉一滴眼泪,但听到一个从不认识而才貌双全,却云英未嫁的姑娘去世时,冲到她的灵堂前痛哭流涕(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关系呢)。但这就是他的一种毫不做作的真性情。我欣赏他是因为我羡慕他,在现代,我认为几乎没有人(疯子、精神病除外)可以不顾他人的看法和感受,去做一些特别离经叛教的事。当然,在以传统礼教为重的古代更是不可能,有人说没心没肺的人才能不顾他人的感受,嵇康对于前来附庸风雅的钟会之徒全然不放在眼里,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钟会是大能人,前来拜访大名士。其实他以前来过一次,却不敢敲门,把他的学术著作放在嵇康家门前,转身跑掉了。这一次他带了一帮人,‘乘肥衣轻’,他亮出了贵公子的派头。两次造访,自卑和傲慢都有些莫名其妙。他傲视天下,平生只忌惮两个人:大权在握的司马昭,大名鼎鼎的嵇康。钟会来的时候,嵇康正在打铁,没理他。一个衣饰华贵,神色倨傲;一个赤膊抡铁锤,面无表情。‛却引来了别人对他的怨恨,‚钟会想做大名士,嫉恨嵇康挡他的道。可他两次造访嵇康都丢了面子,落得官场和学术圈的耻笑。嵇康一日不除,他就一日不痛快。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也能一肚子坏水,‛但是这不能说明他没心没肺,对于朋友他是很看重的,所以才会对朋友的背叛那么大反应。‚他们判断一个人,用嗅觉就够了。‛然而嗅觉有时也有失灵的时候。山涛一再地向官场举荐,夹带他的官场考虑:利用嵇康的名气和才气。嵇康一忍再忍,终于写下了绝交书‚嵇康在绝交书中说:‘偶与足下相知。’这句话,也把他和山涛长达二十余年的友谊定了调。既是谴责,又是自责:责备自己看走了眼,‛我相信当时嵇康必定是五味杂呈。现在的人很难有勇气表现真实的自己了。《品中国文人○1》让我认识了真实的中国文人,没有为伟人讳,为尊者讳:李白诗作名满天下,一生追求荣华富贵,却因恃才傲物而郁郁不得志,也没有给失败者戴上世俗的帽子:李煜不懂如何把持朝政,百姓却生活地安居乐业,这是因为薄税,在其降国前,人民未受任何苦难。脱去耀眼的光环,唯一能吸引他人的就是他们本身的人性。

篇8:非正常死亡困扰中国官场

2010年3月3日,云南省禄丰县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局长李建荣从县政府6楼坠落,致颅脑损伤和胸腹腔器损伤死亡。当地政府分析的原因是“本人自感工作压力大”,产生了轻生念头,属非因公(工)死亡。

经历了2009年中国官员连续13起密集性非正常死亡事件之后,民众对李建荣的自杀似乎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关注热度。但是,从官场生态的角度来说,李建荣之死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警钟。

官员为什么如此脆弱?

2009年12月21日,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宪春在北京出差期间割腕自杀;两天后,江苏海安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孙启明在家晨练时意外坠楼身亡。

此前短短一个月内,河北蔚县教育局局长葛祥、重庆市高院执行局原局长乌小青、湖南省武冈市副市长杨宽生、兰州市国税局副处长马兰芳接连自杀身亡。密集发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给2009年的末尾平添了不少阴郁之色,也引发公众对官场生态、官员心理辅导以及案后黑幕的关注、忧虑与质疑。老百姓眼里的“收入不菲、衣着光鲜、动辄车马、八面风光”的强势群体——官员们为何如此脆弱?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有13名官员非正常死亡见诸媒体,其中绝大多数是自杀。他们中间有基层小官,也有厅级大员。他们的年龄集中在40岁至60岁,正是人生收获时期,却自己选择“折断”。他们的死法包括跳楼、割腕、上吊等,13个人中,坠楼者过半。而湖南武冈常务副市长杨宽生的选择最为激烈——刀割、触电、坠楼1官方调查结论认定杨宽生是自杀,信者不禁为其扼腕叹息,不信者(包括杨宽生家属)则质疑各种现场证据。

因与“腐败”猜想有明确或模糊联系而自杀的官员并不多。重庆市高院执行局原局长乌小青,因“涉嫌收受贿赂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在看守所上吊自杀。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原主任张喜武则在死前因经济问题接受调查,并主动退回赃款。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委书记谢昌贵因经济问题在双规期间自杀身亡。

最让人们感到“惋惜”的是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原主任张喜武因经济问题携妻自杀。福建一家企业曾向张喜武行贿5万元,“张喜武承认了受贿事,同时,他主动交代了福建一个地方畜牧局也曾向其行贿9000元的事实。”农业部一名官员称,案发后,张喜武已经退回了所有赃款。据他分析,张喜武自杀主要是因为其被调查之后的精神压力过大,因怕“身败名裂”而产生的心理落差。

“现今人们所知道的贪官,哪一个不是动辄上百万或千万9见过死不认账的,见过逃到海外的,没见过像张喜武这样因为几万块钱就带着老婆一起去死的。”一时间,张喜武成为贪宫中的“另类”。有网友甚至颇为同情地说,“一个贪字让他生不如死,从这一点来说,他还可以称为一个好官,至少他对贪感到羞耻。”

专家分析,官员自杀的原因主要有三类:一方面可能涉及经济腐败、生活作风问题败露,承受不了定罪的压力选择轻生逃避,或者保护家人“牺牲自己”。第二个原因是工作压力太大,心理受到创伤后没有及时治疗,将痛苦压抑住,继续投入工作,汶川大地震之后的自杀官员最为典型。还有一种是涉及到官员的社会事件反响太大,或者工作中受到同事、上级的排挤,因想不开而走上绝路。

自杀还是“被自杀”?

几乎每一个官员非正常死亡案例,都能讓人猜测官场倾轧或者腐败内幕。这样的猜测对某个官员或属冤枉,总体上应视为官员群体一般形象的反映。民众心理上已认为腐败、权力私斗是官场的默认值。

2009年11月26日,杨宽生非正常死亡后,当地舆论哗然。坊间、网络,各种信息随即爆炸式传播。警方坚持认定自杀结论,“永远不会改”。参与整个调查过程的武冈市公安局局长康文祥说,杨宽生使用了菜刀、剪刀和水果刀三种刀具,在割腕、触电仍未身亡后,最后选择了跳楼。警方认定结论真实如铁,没有任何必要弄虚作假。即便如此,人们依然颇多质疑。

杨宽生生前担任武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在7名副市长中,杨宽生分管人事、财政、公安、矿产税费征收等23项政府工作,是当地官场的“实权派”。“正直”,这是武冈当地的官员和民众对杨宽生的一致评价。没有人愿意相信这名仕途正顺的副市长就这么死了。

湖南官方对外发布尸检结论:杨宽生系精神抑郁自杀身亡。但网友质疑:“精神抑郁”怎么可能由尸检得出?怎么可能有如此惨烈的自杀方式?一个“转正”呼声很高的副市长为何耍自杀?杨宽生的亲属们用“宽生”二字写下了一副藏头对子:宽处无路自信偏从官道走,生就有才人为硬要冤域行。

同样饱受质疑的还有原重庆法院高官乌小青上吊一案,因疑点重重被网友称为“被自杀”。乌小青的亲友与家属称:乌小青该交代的已经交代了,赃款也吐出来了,他也知道自己不可能被判死刑,案子正将进入审判阶段。这本应是最不可能死的时候,他为什么却要自杀?一名看了乌小青死前监控录像的家属回忆,录像带中关键的41分钟,出现了谜一样的静止画面,画面中无人员活动……重庆市政府新闻办通报乌小青自杀的消息一出,引发外界热议,国内某门户网站曾一度关闭评论。

法律人士、媒体评论员沈彬说:一个在任官员的自杀身亡,不是私事,而是关涉公共利益,关涉公众知情权。因此,有着特殊职务的官员一旦发生“意外”,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向公众解疑释惑,让真相走在各种猜测与传言的前面。

但遗憾的是,在此前众多官员“自杀”事件中,公众与政府的信息却极不对称,一些当事政府部门讳莫如深,要么对死因三缄其口,要么自说白话,要么封闭一些关键信息……

2004年2月,四川省雅安市公安局局长李海留下遗书后自杀了,雅安有关部门很快对李海死亡作出结论:李海因为病痛折磨,对战胜疾病、搞好工作缺乏信心,心理素质脆弱,选择了轻生的态度和行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事情的发展却最终证明了当时有关部门的“草率”。半年后,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张学忠在一次讲话中对李海之死作出了完全另一种评价:雅安原公安局长收了黑钱,跳楼是自绝于人民!

官员自杀事件的信任危机怎么形成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是什么逼死了这些官员?

在2009年发生的13起官员非自然死亡事件中,根据以往新闻报道和官方公布的调查结论,意外死亡的有3人,其余选择自杀的10人中,死亡原因不明的尚有3人。剩下7人中,有4人确定是因为“非腐败”原因选择自杀。除了涉及贪腐案件,很多

官员自杀源于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精神抑郁、焦虑,最终靠死亡来寻求解脱。

2009年2月18日,安徽固镇县财政局局长殷勇从财政局办公大楼5楼跳下身亡。他的遗书上说:“近来身体状况很差,不能胜任工作,有很大压力。”

56岁的安徽省安庆市商务局局长周新死前负责的生猪屠宰场项目进展不顺,亦留下“绝笔”称压力太大。

2009年11月18日,河北蔚县教育局局长葛祥在家中用水果刀自伤左腋大动脉死亡。在当地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葛祥担心学生取暖用煤紧张,压力过大。这种决绝的“割腋自杀”方式引发广泛疑问,但蔚县当地一直保持沉默。

12月2日,甘肃省兰州市国税局人事教育处副处长马兰芳从办公楼5层坠楼身亡。在马兰芳的网上纪念馆,昔日同事无限惋惜地说:“马处长,您为什么不多想想您怏要高考的女儿,就这样走了,有什么事值得付出这样大的代价?”

安徽黄山市委党校曾对所属三区、四县100多位干部心理健康问题调研发现,当地干部队伍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有些同志对个人的工作、生活、未来发展等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在调查中,一位地方主要领导说“今天在第一把手位子上,但明天还在不在就很难说了。”一位基层干部说:“我们常常说做官先做人,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人情世故要不要?上下级关系怎么处理好?这些问题随时在拷问着我们。”一位建委工作的同志说:“视金钱如粪土,说起来简单,但没有相当强的意志力,要抵制住这些诱惑谈何容易!我每天都在给自己敲警钟,可这种心理感受无法与人说。”

有专家称,官员的频频自杀,已经严重凸显当前官场生态的三大之痛:一是官场工作环境,凸显权术之争:二是官场生活环境,凸显社交之累;三是官场廉洁环境,凸显腐败之严峻。

如何应对官员自杀现象?

在江西上饶原市委书记余小平自杀事件发生一年之后,“自杀报告”姗姗来迟。有人认为,“官员之死”之所以遭到集体无意识怀疑,很大程度上是笼罩在“官员之死”中的神秘色彩被人为地模糊化所致。

也有人指出,在中国反腐败斗争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官员的非正常死亡所引起的“兴趣点”却往往也集中在这些官员的行政级别,以及可能隐藏这些官员背后的腐败故事,公众鲜有以人为本的心态、以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理解这些事件,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有关专家提到,早些年,香港警务处助理处长张之琛跳楼自杀,当局反映很快,公布自杀情况之后,公众没有太多的争议,媒体也集中去分析临床心理学的原因,并没有导致官员和公众之间的猜疑,效果相当不错。这个经验值得内地各地方政府借鉴。

上海交通大学政治学专业教师谢岳说,当前不少官员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道德意识蜕变,官德坍塌。公众对官员自杀的疑问,集中反映了对官员的道德形象的疑问。“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焦虑症的病例并不令人意外,可面对官员之死,公众却众口一词说‘腐败’,这绝对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谢岳认为,只有等官员的道德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得到充分正视,官员的自杀才会被看作是一个平常的事件。

也有专家称,“官员屡爆自杀对于官员的家庭是悲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比如对反腐败来讲则是另一层含义,最少说明目前的反腐败与问责制已有威慑作用。”但是,这位专家也指出,“只要目前我国政府官員掌管一切重要资源的格局不改,反腐败又不断深入,自杀的官员以后会越来越多。”

篇9:读《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有感

作为《哈利・波特》系列的完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内容当然是《哈利・波特》的大结局。它以主人公哈利・波特与朋友们寻找并摧毁黑魔头伏地魔赖以生存的魂器为线索,讲述了哈利・波特在朋友们和魔法学校老师们的帮助下,集齐了3件死亡圣器并且摧毁了魂器,让伏地魔元气大伤而最终战胜了他,粉碎了他的阴谋,保护了魔法世界和平与安宁的故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很好地诠释了邪不胜正的道理,弘扬了真善美的道德品质。

合上《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书页,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在书中,他不仅要躲避伏地魔的追杀,还要完成已故校长邓布利多的遗愿,摧毁魂器,打败伏地魔。面对这些艰难险阻,哈利始终没有放弃,因为他有着非凡的毅力,若非如此,他是不能找到并摧毁魂器的;他有着坚毅的勇气,即使是在面对强大的伏地魔时,仍然没有表现出一点的怯懦;他还背负着一种责任感,否则,他又怎么会坚持下去,直至打败伏地魔?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他是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代表,更是一名真正的格兰芬多人!

在哈利成功的背后,有一个人一直在默默地保护他。我相信读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人不会对他感到陌生,他就是西弗勒斯・斯内普。斯内普在前几册的书中都是一个不太令人喜爱的角色,到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他的一切才让人所知。斯内普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他从小就和哈利的母亲莉莉认识。他对于莉莉有着执著的爱,但他也有不好的一面:他对大多数人都不愿敞开心扉,愤世嫉俗,还有着一些卑劣的性格特点。在霍格沃兹上学后,斯内普的这些性格特点逐渐体现出来。之后,他的高傲和所谓的“纯血统观念”让莉莉对他心灰意冷。在莉莉宣布与他绝交后,他万念俱灰,投靠了伏地魔,无意把莉莉和她的丈夫詹姆推向了死亡的深渊。此后,斯内普悔恨万分,他弃暗投明,找到了邓布利多,并且听从了邓布利多的话,保护了莉莉的儿子哈利。直至死亡,斯内普仍然没有背叛莉莉,一直在保护哈利。他和哈利在魔法学校的种种矛盾只是表象,在这一切矛盾的背后,跳动着斯内普一颗忠诚的心。

篇10:读《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有感

六(4)班

陈明卉

近段时间,我细细地品读了哈利·波特的第七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书中有许多精彩片段,令人回味无穷。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讲了:因为邓布利多的去世,哈利决心要把伏地魔的魂器都消灭掉,并把他杀死。两个伙伴也与哈利一起,离开了学校,踏上了寻找魂器之路。在寻找魂器的时候,哈利却无意间知道了死亡圣器的传说,老魔杖、隐形斗篷和复活石是死亡圣器,并且哈利用有死亡圣器的其中一个——隐形斗篷!他渴望成为巫师界中最厉害的巫师,但寻找魂器呢还是去收集死亡圣器呢?这令哈利十分困扰。如果拥有死亡圣器的话伏地魔就必死无疑。但是伏地魔已经开始了寻找老魔杖的行动,并派出众多食死徒,布下天罗地网追捕哈利。哈利与伏地魔在禁林中相遇了哈利倒在伏地魔先抢到手的一件圣器之下。然而伏地魔未能如愿以偿,死亡圣器不可战胜纯洁的灵魂。哈利赢得了这场殊死较量的最终胜利。

书中哈利与伏地魔战斗时的情境最令我难忘,哈利在伏地魔的威胁下,不是在躲躲藏藏,而是勇敢地出来迎战,因老魔杖的主人不是伏地魔,而是哈利,哈利才用两根魔杖同时射出魔咒,打败了伏地魔。这是因为哈利勇敢去面对困难,才会取得了胜利。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一定要勇敢面对,这样我们才能解决问题。

勇敢地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是我们在生活中必须具有的能力。记得有一次在补习班上,我因为忘了带尺子上课,只得和同桌一起完成任务,同桌就发起牢骚来,上课时故意在小声唱歌,弄得我注意力不集中,有点走神,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不完整,被老师批评了一番。弄得十分尴尬,同学们纷纷望向我,当时我真想找条地缝钻进去。坐下后我怒气冲冲地对她说:“你这个讨厌鬼,我不跟你玩啦!”她回答:“谁怕谁啊!”于是我们开始了冷战,谁也不理谁,形同陌生人。过了一个星期,我心中想和她好,但总是拉不下她脸面,直到在补习班的结业典礼上才和好,现在我们即将要离别了,心中都很后悔,虚度了许多宝贵的光阴,但是有用什么用呢?这次的经历让我懂得,遇到困难时要勇敢地面对,会收获不同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上一篇:遗弃的落叶作文下一篇:公司诉讼案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