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2024-05-21

县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精选6篇)

篇1:县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精神和《国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及卫生厅《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为了更好的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更有效地减轻群众负担,随着国家和省、市对卫生事业资金设备的投入,我县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就我县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国家发改委给乡

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0万元,建设阳峪、峰阳、注泔三所中心卫生院,建成已投入使用。

二、国家发改委给我县25个乡镇卫生院配发医疗设备25个品种,价值300余万元。

三、,国家给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20万元,建设乡镇卫生院九所(阳洪、灵源、杨汉、漠西、周城、临平、石牛、关头、梁山),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四、省卫生厅给我县县医院配发设备5个品种,(多参数监护仪、口导心电图机、万能手术床、高频电刀、除颤监护仪),价值万余元。

五、省卫生厅给我县乾陵卫生院配发救护车1辆,临平中心卫生院配发胃镜1台。

六、省厅为我县415个村级卫生室,每室配发3000元设备,现已逐步配发到位。

七、国债投资270万元,建设8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大杨、大墙、薛录、马连、姜村、王村、长留、梁村)国债资金与灾建资金捆绑使用。

八、灾后重建项目为我县投资7112万元,建设25所乡镇卫生院及县中医院、县妇幼院。项目正在设计及招投标阶段。

九、省厅给我县卫生院救护车四辆,胃镜3台,价值50余万元。

十、省上为标准化村卫生室每室配套资金1万元,我县正在规范建设之中。

卫生单位的设备投入是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使县级医疗单位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硬件设施有了显著的改善,改变了就医环境,提高了救治水平,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关爱,是重视民生、惠民的又一举措。

存在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按照每千人拥有3名卫生技术人员的要(来源:好范文 http:///)求,乾县有人口约60万人,应配卫技人员1800余人,现有卫技人员1240人,尚差600余人。

2、由于卫技人员缺乏,配套的一些设备闲置,不能投入使用。

3、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比较严重。

建议: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惠民政策的出台,结合我县实际,建议如下:

1、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专业人才及大学生到县乡级医疗单位,使县乡两级有足够的人才储备。

2、科技三下乡及对口支援落到实处。

3、现有卫生技术人员的长期培养规划和短期培训相结合。

4、硬件设备的配套要切合实际,并与专业人才结构相结合。

5、村级卫生室应规范建设,严防乱建,应像建设村级党员活动室一样,建设村级卫生室,这样才使国家的资金投入与设备投入为一体。

篇2:县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一、当前林业科技服务人员队伍情况

现县林业科技服务机构实有人数??人。其中:县本级服务机构实有人数??人,乡级服务机构实有人数??人。按年龄分:35岁以下??人,35-40岁??人,50岁以上??人。按学历分:本科以上学历??人,专科学历??人,中专以下学历??人

。按职称分:高级职称??人,中级职称??人,初级职称??人,无职称??人。

预测今后5-10年内乡(镇)需补充林业科技服务人员??人。其中:林业本科??人,林业专科??人。

预测今后5-10年内县本级需补充林业科技服务人员??人。其中:林业专业??人,计算机专业??人。

现有林业科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的途径和方式是:市、县内短期进行培训。

二、当前林业科技服务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现状

县服务机构数??个。其中:县本级机构数??个,设置有森防站、推广站、项目办、监测站。乡级机构数??个,全县??个镇都设有林业工作站。??个服务机构隶属县林业局管理,属县财政全额拨款。

三、当前林业科技服务工作方式与工作手段

1、县、乡级林业科技服务机构职能

(1)县级林业科技服务机构职能

森防站:负责全县森林病虫害测报业务的管理和指导,收集、分析本县测报数据,对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及趋势,准确、及时地发布短、中期预报或警报,提出防治方法和措施,建立测报档案,组织技术培训,总结交流经验。负责宣传、贯彻《植物检疫条例》及有关法规和规定,打击无证运输。实施产地和调运检疫,签发省内外调运检疫证书,组织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的扑灭工作。组织检疫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办理本县从国外引种的检疫报批手续。负责宣传贯彻《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地方有关防治法规,进行本区域重要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指导,检查验收防治效果,培训防治技术人员,安排药剂和器械的供应。

项目办:负责林业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监督、指导,质量保证和年度计划,并制定相应级别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包括有关奖惩办法。负责林业项目建设的指导、审核工作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审核和上报;收集项目承办单位实施过程中有关技术资料和文件。

推广站:实施林业技术推广规划、计划;参与制定林业技术标准,对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负责林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信息传递等技术服务工作;承担林业技术监督和有关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工作;承担林业技术评估和林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宣传工作;指导、协调林业对外科技交流和科技协作项目的实施。

监测站:组织实施全县森林资源调查、动态监测,负责森林资源数据的统计和管理;编制森林采伐限额和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下达年度森林总采伐量计划;监督执行审批林木采伐作业设计,管理和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负责组织全县伐区检查和验收。

(2)乡级林业科技服务机构职能

林业工作站:做好辖区内的林政资源管理工作,做好伐前、伐中、伐后的检查工作,防止盗伐、滥伐森林和违章运输木材的现象发生,同时要认真做好辖区内、局授权范围内的林业行政案件的查处工作,构成立案标准的案件要及时上报并协助有关单位查处,另外要认真做好竹木成品、半成品及竹子等林副产品的规费征收工作;做好辖区内的护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加强火源管理,防止山火发生。一旦发现山火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县防火办报告,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扑救,并要积极做好山火案件的查处工作;全面完成采种、育苗、迹地更新与中幼林抚育任务,并达到质量标准。按技术规程做好年度造林自检工作。按规定,按计划做好授权范围内的林木采伐设计工作,对不遵循调查设计技术规程造成超砍的,按规定追究设计人员的责任;做好辖区森林病虫害的测报、预报与防治工作。

2、县、乡级林业科技服务方式

县、乡级林业科技人员按照各自的职能,常年大部分时间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做好林业科技服务的各项工作。

四、当前林业科技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林业科技服务机构科技人员少

现县、乡二级林业科技服务机构实有???人,有林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只有?人,占服务机构总人数的22.2%。我县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县,全县林地面积???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林业科技人员人平要管理、规划好20.72万亩林地,工作压力过大,大型的林业技术工作任务无法完成。比如2006年搞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只能求助xxx省xx县和本省xx县派出几十名技术人员帮我县完成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外业工作任务。

2、林业科技服务机构人员文化程度低

县、乡二级服务机构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只有??人,占服务机构人

数的16.7%。因为服务机构大多数人员文化程度低,造成大多数林业技术工作达不到质量要求。

3、林业科技服务机构人员下乡补助费低

现在下乡补助费,全县还是执行县财政90年代初制定的下乡补助标准,每人每天补助费只有5元。现在汽油涨价,骑摩托车下乡的油钱都搞不到,影响了服务机构人员下乡的积极性。

五、建议

1、加强培训的力度。现有林业科技服务机构的人员,要分期分批送到省或市进行培训,解决人员素质低和知识老化等问题。

2、今后5-10年内,要有计划地招进一大批学林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林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岗位上来,以便解决科技人员少、工作压力大的问题。

3、建议县财政要提高下乡补助标准,以便提高下乡人员的积极性。

4、建议在林业科技机构的人员技术职称评聘上,增加聘任岗位职数,做到评聘一致,让科技人员晋升得到聘任,以便调动科技人员(弱势群体)的积极性。

篇3:县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关键词: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跨世纪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 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 必须不断地加以探索、实践, 达到新的完善和提高。

1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1 目前状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 盐湖区农机社会化服务已形成了以作业、推广、培训、维修和经营为主要形式的服务网络, 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形成了县 (区) 、乡镇和农机专业户4级社会化服务体系, 主要有集体经营、股份制、合作社、个体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

1.2 发展阶段

1978年—1996年, 由于国家发展农业机械化政策的力度较大, 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户、科技人员的数量都处于上升趋势, 农机化发展达到了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 农业发展较快, 农作物产量逐步增加, 从而解放出大量农村劳动力, 充实到第三产业,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2000年-2005年, 由于机构改革, 乡镇农机科技人员大大减少, 每个乡镇只有1名农机管理员编制。而农业不断发展, 对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服务质量、科技含量、科技人员的需求不断提高, 农机化管理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与农机化管理系统人员的减少、培训经费投入的欠缺, 各项经费的严重不足等出现了不应有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同时减缓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2006年—2008年, 农机化服务组织在所有制形式、资源配置、自身实力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进步, 也在服务功能和经济实力并重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经费不足, 工作力度不能保障, 农机服务组织的经济效益仍不明显, 农机具的合理分布仍需平衡规划。

1.3 经营规模

农机经营模式主要以一家一户传统的、自由的、粗放的经营方式。拥有的机具装备大部分是10年以上的老机具, 作业质量较低, 虽已需要报废, 但由于更新所需投资较大, 老机具仍在使用。各户大都是1台拖拉机和1~2件农具, 不能满足规模化作业服务的需求。缺乏合理地更新补充机具机制, 使服务机具装备陈旧、技术含量不高、服务面和效率受到制约。但相对而言, 农机户与周围的纯农业生产型的家庭相比, 收入还是要高出许多。

1.4 组织形式

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 零星自发组织的农机服务组织大都缺乏科学规划和技术指导, 发育不健全, 不能开展广泛高效的农机作业服务。农田作业基本上还是围绕各自的承包田与周围的零星作业服务来经营农机。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 组织形式单一, 农机资源的配置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1.5 人员素质

现在农机服务组织的人员主要是农机手和农民, 有的是几户农机户联合的松散型组织, 其素质相对较低, 缺少高素质的管理者, 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效能、信息交流沟通、各种风险控制等方面都跟不上市场发展规律的需求。

1.6 农机培训力度

在农村生产力发展中, 农机手、农机技术人员、农机服务组织经营管理人员是其重要的因素, 这些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快慢。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社会化后, 作为直接培训农民的基层农机技术培训学校, 培训经费投入几乎为零, 培训队伍、培训力度和服务职能的削弱, 与农村不断增长的对高素质的农机科技人员、农机技术员、懂政策会管理会经营的农机经营人员的需求出现了矛盾。

2 对县 (区) 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

2.1 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核心任务

历史实践证明, 农机发展只能走适度集约的道路, 这种集约是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分步实现的。农民购买农机不仅是作为替代人畜力作业的手段, 而且要作为农民节本增效、机手致富的手段;农民购买农机不仅要为自家服务, 更重要的是开展社会化服务。因此, 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推动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2.2 改革体系增进合作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呈加速的趋势, 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产业化程度需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的农机化服务是多层次、多样化的, 不改革原有的体系, 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同时, 要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内部的协作, 生产部门、推广部门、培训部门和监理部门相互之间需要配合, 无论是农机作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 还是机具的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信息收集、安全生产, 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来共同完成。

2.3 加大投入完善体系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 能够克服个体生产者固有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种互为依存的利益关系, 能够大大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 改善干群关系和乡间邻里关系。所以当前要两手抓:一手抓巩固, 完善现有的农机服务体系, 包括县 (乡) 的服务体系, 要尽量保障基层人员的工作经费;另一手抓以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协会、农机大户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体系建设, 要通过市场和经济的办法将其有效地联合起来。应考虑以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等经济主体为龙头, 农机大户为骨干, 农机户为基础, 建立新型服务体系, 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示范、推广、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服务网络。这也是今后基层农机化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而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建设和运行需要一定的农机装备作为支撑, 初期投入很大, 加之为农服务的利润率低, 因此政府安排一定资金投入加以引导和启动是十分必要。

2.4 采取多种形势搞好信息服务

目前, 农村计算机普及率不到10%, 上网率则更低。因此信息服务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 明确信息服务对象, 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简报和电话等多种传媒,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窗口, 有效开展信息服务。山西省农机局建立的“山西省农机化信息网”、“各县区农机化网分站”面对农机行业的企业、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 就是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的一个快速详实的信息交流平台, 再由他们把相关的信息传达给广大的农民朋友。

2.5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机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训体系。新的农机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发展和培养来自农民、植根农民、服务农民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 这是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建立农村农机科技培训队伍, 将能解决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的问题, 是今后推进农村科技工作的着力点。

新型农村农机科技服务体系需要强调发挥政府推广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基层农机技术培训学校、农机企业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作用, 形成“农机科技入户的行政推动网络”、“农机技术培训服务网络”、“科研机构专家咨询网络”和“农机企业及合作组织技术指导网络”。而活跃在农村基层中的农机科技培训队伍, 是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载体, 是联系城乡、联系科技与农民的纽带, 是保障新体系高效运行的最活跃要素。

建立县、乡、村3级业务辅导制度, 有计划地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管理知识、市场营销、耕作技术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同时依托农机化信息网络体系, 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通过龙头服务组织的带动示范辐射作用,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机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和农机服务组织的服务质量。

2.6 不断加强农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责是“扶持、引导、推动、规范”, 靠政策扶持、靠市场和信息引导、靠行政措施推动、靠法律规范。我国的农机法制化建设, 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管理的经验, 根据市场经济原则, 将农业机械化纳入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轨道。农机立法是农业机械化正常发展的制度保证, 必须依法明确主管部门的职责及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责任, 保证农机经营者利益主体的权益, 才能保证农业机械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 应坚持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方针, 以为农业服务为宗旨,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以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为途径, 加强农机化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创新, 强化政策扶持和信息引导, 建立起层次分明、功能完备、覆盖广泛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3 意见和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落实有关税费减免、信贷优惠、购机补贴、作业补助等扶持政策, 逐步建立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体系。鼓励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 组建农机服务组织, 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3.2 引导创新发展

大力宣传推广典型经验, 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 创建服务品牌, 积极推动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一条龙作业等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

3.3 规范市场秩序

逐步建立规范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机作业市场。

3.4 强化服务指导

以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咨询等体系为支撑, 积极为农机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指导、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服务, 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3.5 加强农机化关键技术的创新

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 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发展的要求, 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 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 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突破。

3.6 推进农机化科研机制的创新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生产、培训、科研、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 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艺标准及相应的机械作业规范, 农机和农艺专家协同攻关, 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

3.7 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的创新

篇4:县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绩效管理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角度上讲,绩效管理关系到员工个人绩效回报,又关系到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有序发展。从宏观角度来讲,绩效管理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组织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及整个组织能否和谐、健康发展[1]。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得以较快发展,在新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框架下,社区卫生服务依然是基层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引入绩效管理,提高机构及工作人员的效率,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主要做法和成效

1.1多元舉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

济南市原来无街道卫生院。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中,济南市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形成了多元化举办格局,主要形式为:省医院举办、市医院举办、区医院举办或转型、行业举办、企业举办或转型、高校举办、街道举办、个体举办,被称为社区卫生服务举办主体的“八路军”。截至2008年底,济南市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2所,其中中心67所,占规划数的77.01%;站115所,占规划数的78.77%。

济南市积极推进“十统一”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按照中心20万元、站10万元的标准,通过 “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达到国家设置标准的机构,给予一次性补助。目前,全市已有16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达标验收。“十统一”的开展不仅改善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外在形象,更强化了其内涵建设,规范了服务行为,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如,在“统一健康教育工作档案”方面,年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制定工作计划,上报健康教育责任人和设备配置情况,并绘制健康教育网络关系示意图。同时每一次开展集体健康教育活动需要记录时间、地点、参加人数、讲课人、活动内容,同时拍摄有时间显示的健康教育照片,以备考核。在“统一社区卫生服务文化”方面,统一服务宗旨、服务理念、服务承诺、服务口号、服务誓言、服务规范文明用语,打造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品牌,建立了一支亲民惠民的天使队伍。

1.2细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绩效考核

2006年济南市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14类21项公共卫生项目进行成本测算,人均公共卫生服务成本15.01元,按照服务人口15元的标准安排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济南市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为A、B、C类,A类为必需项目,全部纳入政府购买范畴;B类为特色项目,逐步纳入政府购买范畴;C类为拓展项目,政府给予酌情奖励。同时,济南市强化绩效考核,制定了《济南市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公共卫生项目考评表》,将A类项目和部分B类项目建立考评指标,标明每个项目的分值,明确考评办法及扣分标准,将考评结果与政府经费补助拨付直接挂钩。

在政府经费投入的推动下,在绩效管理的规范下,济南市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推进,服务功能得到加强。一是加强健康档案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精神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根据所住区域使用不同颜色不同标识进行标注,以便方便、动态管理。二是注重儿童智能发育干预。不仅编制了《0~3岁儿童智能发育社区干预手册》,而且绘制了《小儿智能发育筛查表》,对0~3岁儿童不同生长时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精细动作和大动作的程度、语言能力进行测试,将测试成绩绘制成曲线图,如果儿童测试成绩不能达标,将加强智能干预。三是完善残疾人康复网络。建立社区医护人员-康复训练员-三级医院组成的三级康复网络,康复训练员由残联下派人员承担,主要负责信息登记及指导工作。通过康复网络建立,为残疾人提供有效、可及、连续的服务。

1.3实施医保优惠政策,引导居民就诊流向

济南市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和门诊规定病种(济南市将35种疾病确定为门诊规定病种,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范围)定点范围,目前,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纳入医保定点范围,116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纳入门诊规定病种定点范围。医保部门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人群实施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 一是取消门诊规定病种的起付标准;二是个人自付比例在原负担基础上降低5个百分点;三是将家庭病床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和家庭病床的起付标准按照一级医疗机构的50%执行;纳入门诊规定病种管理的参保人员,可在已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基础上再确定一家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一个医疗年度内不得变更。城镇居民医保启动,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也享受优惠政策:一个医疗年度内累计不超过200元的部分,由基金按照20%的比例支付;住院或门诊规定病种,起付标准按照最低标准200元,报销比例按照最高比例70%执行。医保政策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明显倾斜,引导社区居民的就医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大大增加,尤其是纳入门诊规定病种管理的参保人员。据2008年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常规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总人次数为299.6万人次,2008年为397.3万人次。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多元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格局引起管理体制上的难题。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隶属于不同级别、不同行政单位管理,因而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一是省级医院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省级行政单位管理,市卫生局管理权限较小,协调难度较大。二是医院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是法人主体,缺乏独立的人事权、财务管理权。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流动较大。三是企业办、高校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境尴尬。突破服务群体的限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始服务更广泛的社区居民,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独立的人事权、财务管理权,服务量增加、服务人员不足、经费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

2.2政府经费补偿尚不充足

首先,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标准有待提高。随着公共卫生服务量的增加、服务项目的细化,服务质量的提高,按照服务人口人均15元的标准补助公共卫生经费,已不能满足服务的需要。其次,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经费尚需加强。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推进,部分单位设备配备经费不足,影响机构标准化建设的顺利完成。据调查,济南市人员培训经费尚不充足,占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总额的比例不足2%。最后,房屋租金补助几乎空白。 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用房屋大多数租赁,且租金多为机构支付,机构主要通过开展医疗服务等支撑,最终转嫁到居民身上。济南市政府除槐荫区每年投入5万元,其他区没有任何补贴。

2.3人才队伍建设尚待加强

人才问题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是尚未建立吸引优秀人才进社区的机制。山东医学院校较多,但是医学毕业生首选进社区的比例并不高,济南市尚未建立利用户口、编制、工资、福利等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进社区的机制。二是岗位培训与岗位职责需求衔接不紧密。访谈发现,当前国家及一些机构组织的培训,持续时间长,培训人员多,主要涉及基本医疗的内容,一些社区医生长期从事医疗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此类培训对于他们意义不大,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看,他们更需要服务理念、服务管理及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三是人员编制不足。济南市没有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的核定方案,现有人员编制主要通过医院内、企业内等内部调剂,不能满足工作职能和社区居民的需求。

2.4医保政策尚待研究完善

据调查,医保部门对门诊规定病种病人实施优惠政策引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规定病种病人的急剧增加,2008年增加了46%这也引起医保资金的超额支付,2008年增加了2亿。为了控制医保资金的快速增长,2009年医保部门为门诊规定病种病人的单病种设置了人均统筹定额标准,每年每人综合定额标准为2600元。访谈中,卫生行政部门及社区居民对此项政策的实施表示不满,希望医疗保险部门调查研究资金超支的真正原因,并结合医保资金量及居民健康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

3讨论和建议

3.1理顺社区卫生管理体制

在现有发展阶段,济南市不同举办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形势下济南市不能“一刀切”,应该深入探索多元化办社区模式,调动多方积极性。一是探索“剥离”方式。对于依附在原隶属关系,而无发展前景和动力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建立试点探索举办主体的转换;二是探索非政府办模式。济南市应制定相关政策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非法人地位带来的问题,如建立二级法人地位,具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政账户。三是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多元化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如加强社区内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的协调管理作用;整合区域内残联、计生等资源,并与医疗救助紧密结合,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融入大社区建设和管理中。

3.2完善社区卫生发展政策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离不开各项政策环境的支持。一是房屋问题成为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难题,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房屋补贴,而且需要转换角度,多种措施并举,如将社区卫生体系建设融入大社区建设中,由街道办事处解决房屋;或者在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区域,由政府协调置换公房,解决社区卫生用房问题。二是完善医保政策,持续引导“门规疾病”在社区。门诊规定病种的单病种设置人均统筹定额标准问题需要医保部门认真调查论证、查明原因、核算成本,对不同人群、不同病种分类管理,合理控制医保费用,满足居民就医需求。三是法律保障问题需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保障体系,使得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得社区卫生人员和社区居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3加大社区卫生经费补偿

当前济南市应该增加基本建设、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经费预算,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济南市应该根据公共卫生的深入开展,重新核定成本,建立稳定增长、动态发展的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机制。据调查,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主要来源于市财政,占總经费投入的2/3。省、市、区财政应该根据各自的实力建立分级财政投入机制,完善各项补偿机制,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应该充分利用省内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开展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在培训方面,既要结合社区卫生功能定位,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相关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转变服务理念;又要针对不同的社区医生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培训,节约培训时间,提高培训效率。在吸引人才方面,利用户口、编制、进修、工资待遇等政策吸引优秀大学生进社区,通过完善“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机制留人”的机制,真正建立一支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稳定的人才队伍。在人员编制方面,政府应该协调编制部门实地考察、核算编制,以稳定社区人才队伍,并满足工作需要和居民需求。

总之,济南市作为我国第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的试点城市,具有良好的基础。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也探索了积极有益的经验。随着医药卫生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济南市应该抓住机遇、试点改革、稳步推进,在政府投入、政策支撑、理顺体制和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推动社区卫生发展走在我国的前列。

参考文献

[1]陈波.我国企业实施战略型绩效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现代商业,2008,(17):52-53.

[2]董瑞婷,乔占军.我国实施政府绩效管理面临的障碍及其可行性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5(3):85-88.

[3]景琳, 李玉强, 张媚等.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偿绩效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4):42-44.

[4]马进,孔巍,刘铭.我国卫生服务系统绩效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3,22(12):7-9.

篇5: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德城区人民政府———

(2011年6月30日)

尊敬的李主任、钟主任,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德城区视察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领导一直以来对德城区卫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卫生局的支持帮助下,德城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上级领导关于社区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我区始终将发展社区卫生作为一项“关乎民生,造福百姓”的重要工作来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进取,不断创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开展,广大居民对社区卫生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逐步提升。

一、基本情况

德城区辖2镇、4个街道办事处,47个社区居委会,城区人口32.72万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由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构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5人,其中医师172人,护理人员73人,有44名社区医师通过全省社区卫生骨干培训转岗为社区全科医师,55名护理人员转岗为社区护士。

二、主要工作

(一)领导重视 部门配合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力推进

德城区社区卫生工作开始于2002年。2007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构筑城市新型卫生服务体系、解决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周密组织,统筹推进。制定了《德城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德城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位臵、数量、级别以及服务职能,将城区居民全部纳入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截至2007年底,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并全部通过了省卫生厅、财政厅的联合验收。

社区卫生工作开展中各部门密切配合,强力推进。财政部门及时拨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及基本公共卫生补助资金,保证了社区卫生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人社部门将2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定点单位,方便群众就医报销;区卫生局与计生局共同下发了《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意见》,社区居民可凭计划生育药具发放服务证在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免费领取到所需的避孕药具,并得到专业的计划生育指导;各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委会全力支持社区卫生工作,积极协助做好健康教育场所的提供、社区居民的组织及相关事宜的协

调等工作。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在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对口支援和双向转诊关系,初步建立起“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服务模式,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二)大力宣传 广泛参与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 为大力营造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社会氛围,区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城市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建档及推广使用电子档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街道办事处及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宣传,全力配合社区卫生建档工作;区卫生局印发了《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发放到机关单位,张贴到各小区、楼道门口等醒目位臵,对社区卫生工作进行宣传,提高广大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知晓率和配合度。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送健康知识进社区、进门店、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 “五进”活动,通过讲座、有奖竞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让社区居民参与进来,扩大对社区卫生工作的宣传,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满足社区居民健康知识需求。我们还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发了控油壶和限盐勺,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发放到每户居民,并为他们详细讲解油壶盐勺的用法及如何科学合理饮食,增强了居民的科学膳食观念,提高了他们的健康行为形成率。

(三)全面提升 重点打造 社区卫生服务品牌日益凸显。

区卫生局科学设臵、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了“八统一”管理,即设臵要求统一、考核标准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机构标牌统一、人员服装统一、工作证卡统一、床单元设施统一及社区宣传口号统一,机构整体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步增强,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各机构积极争创山东省“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涌现出许多亮点,也树立起标杆典型,带动了全区社区卫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其中投资400万元建成启用的新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整洁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先进齐全的设备以及完善的服务职能、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赢得了辖区居民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成为成为了居民的“健康家园”,被省卫生厅授予 “全省首批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也是我市唯一一家“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天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永庆社区卫生服务站也以其温馨的环境、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都在发挥着其各自的服务特色,创建着不同的服务品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成为我区居民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规范开展 扎实推进 社区卫生服务内涵不断丰富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归根到底要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因此,在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我们狠抓了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特别是去年以来,按照深化医改的目标要求,我们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规范开展,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全面落实。

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走进社区、走进家中,通过多种形式,采取有力措施,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确保建档数量和质量。区卫生局连续两年开展的“社区健康讲坛”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各机构开展的知识讲座、专家义诊、健康课堂等活动,在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的同时宣传卫生常识和防病知识,切实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防病能力。为高血压、糖尿病、6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重性精神病人建立重点人群管理档案,详细记录其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每年进行不少于四次的随访和一次免费体检,并根据具体状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慢性病人的病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在手足口病、甲流感等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创新性地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防控管理机制,有力地遏制了疫情的播散蔓延。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区社区卫生工作经过近几年的运行,已步入制度化、常规化发展轨道,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投入,切实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基本医疗,轻基本公共卫生的现状,让群众享受更多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全面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二是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建议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居民首诊定点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慢性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的报销比例。

三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编制尚未得到落实,希望能逐步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及工资待遇等问题,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保证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稳定性,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是社区卫生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工作进度慢,工作质量不高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督导和管理力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体素质。

五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注度依然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知晓率,促进各项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六是信息化建设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尽快将城市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全部纳入山东省社区卫生信息协同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对健康档案的管理,使健康档案真正成为综合、连续的居民健康管理工具。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区将以此次视察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我区及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6:县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市辖六区三县一市,63个镇、29个乡、54个街道办事处,487个社区居委会、5144个行政村,总人口576万。拥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767人,其中,初级职称275人,占36%;中级职称318人,占41%;高级职称110人,占14%。现有研究生16人,占2%;大学本科139人,占18%;大专340人,占44%;中专231人,占30%。共有 个医疗机构,其中医院 个,卫生院 个,村卫生室 个,3.6万医护人员,医疗与预防机构比例为128:1,医护人员与卫生防疫人员比例为47:1。济南居民拥有医护人员的比例为0.64%,而拥有卫生防疫人员仅为0.013%。全市各级疾控机构拥有大型仪器设备167台、办公设备181台、交通工具62辆。年总经费4212.7万元,支出5460.98万元,固定资产总额4180.4万元,工作用房总面积29816平方米,人均面积38平方米。

二、加快两个体系建设 去年10月22日,***市长、***副市长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我市“两个体系”建设问题,对市疾控中心和市传染病院的迁建作了安排布署。今年召开的市人大会议,鲍市长又把“两个体系”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年5月1日和14日,受***市长的委托,杨鲁豫副市长、***副市长两次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市疾控中心和市传染病医院的选址问题。市疾控中心(包括市卫生监督所、市紧急救援中心、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新址选在槐荫区经一纬六路,原工业品批发市场,占地面积11.83亩。市传染病医院新址选址在旅游路北侧、莲花山水泥厂处,占地面积90亩(一期规划60亩)。同时根据省下达的任务,我市各县(市)、区“两个体系”建设项有10个。至****年8月底,我市“两个体系”在建项目共13个(市级3个,县(市)、区级10个),开工竣工率为69.2%。其中:县(市)、区已完成项目1个(章丘市传染病医院),已开工建设项 目8个。长清区传染病医院计划在9月份开工。市级项目中,市疾控中心已完成场地拆迁、方案设计,建设方案正报市审批小组,计划在9月份开工。市传染病医院已完成规划选址,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两个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为认真贯彻市长办公会议精神,切实搞好我市“两个体系”建设,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办公厅、市卫生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市计划、财政、建委、规划、国土资源、监察、审计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公共卫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过程组织、指挥、协调“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具体负责工作的协调、落实任务。各县(市)、区政府、卫生局和项目建设单位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本地区、本单位“两个体系”建设进行组织管理。市公共卫生重点工程领导小组根据工作的需要,还向市委提出把“两个体系”建设列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建立起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并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为全面掌握工作情况,***副市长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每旬一调度,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调市有关部门的工作。自去年10月份以来,***副市长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达15次之多。****年3月30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工作调度会议。我市于4月9日召开了全市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工作调度会议,***副市长进一步强调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同时下发了《关于加快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的通知》(济政办字[****]30号)文件。今年7月份,***副市长率领市计划、财政、卫生等部门深入各县(市)、区督导建设工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定了目标责任书,把建设任务、各个环节的责任层层加以落实,推动了全市 “两个体系”建设。

(二)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 在“两个体系”建设中,我市严格按照“布局合理、节约资源、完善体系、统筹兼顾、平战结合”的原则,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从适应防治非典需要和建立公共卫生长效机制,提高卫生工作水平出发,突出重点,保证急需,增强功能,对项目科学合理规划,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使项目建设更加切合实际。一是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制定好建设规划,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救治需要。市级“两个体系”建设以迁扩建为主,县(市)、区以填平补齐,改造扩建为主。严格掌握业务用房和非业务用房的比例标准,切实控制非业务用房的面积。全市所有建设项目办公等非业务用房面积控制在40%以内。在规划执行中,不得任意变动指标,不得搞计划外工程,不得自行变更建设规模,避免造成建设资金紧张和浪费。二是充分调研论证,编制可行性研 究报告。去年以来,项目建设单位先后会同市计委、规划、财政、土地、卫生、工程咨询院等部门的有关人员,赴江苏、广东、长春、深圳、沈阳、杭州等省市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对我市“两个体系”建设进行论证。全市13个项目均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并经省、市计划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全市“两个体系”建设改扩建规划建筑总面积66200平方米。其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市紧急救援中心、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16000平方米;市传染病医院30000平方米;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5500平方米;传染病救治体系4700平方米。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在建设过程中,为使工程建设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作用,根据“两个体系”的工作性质,把握建设重点。疾病控制体系以实验室、业务用房的建设为重点,突出实验和应急指挥的功能;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突出“平战结合”,在没有急性传染病救治任务时,收治慢性传染病,一旦发生急性传染病时,就可转为“战时”。四是重视方案设计工作。各项目单位严格按照省市下达的建设规模,在建设内容、使用功能等方面下功夫,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开展方案设计。对设计方案由市建设部门邀请建设方面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选出最佳的建设方案。在内外装饰上,要求做到“简洁、大方、稳重”,不搞豪华装饰,防止浪费。

(三)落实建设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据统计,全市“两个体系”建设计划总投资为1.6227亿元。目前省补助资金575万元已经到位(市疾控40万,市传染病院300万元,各县(市)、区235万元)。市级项目建设计划投资1.3亿元(市疾控中心4000万元,市传染病院9000万元)。****年度市筹资金4200万元,市疾控中心1200万元,市传染病医院3000万元;各县(市)、区项目建设计划投资3227万元,目前除省补助资金外,市补助200万元,县(市)、区已投资391万元,单位自筹436万元,各县(市)、区已对“两个体系”建设配套资金做出承诺。市里对各项目单位严格资金管理,“两个体系”建设资金均已纳入财政分帐帐户,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接受市主管部门的监督。

(四)加强协调和监督检查 自“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即建立了调度会制度,成立了联络员办公室,建立和完善省、市、县(市)、区和建设单位四级报告网络。杨鲁豫副市长利用“

五、一”放假,召集市规划、土地、卫生部门研究选址问题。***副市长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并亲自率队对市疾控中心和市传染病医院的选址进行考察。市直各职能部门指定专人进驻市卫生局。采取联合办公,简化工作程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市卫生局每月向省卫生厅报告一次全市“两个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并对市级、县(市)、区“两个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督导和调度,定期通 报项目情况,对建设图纸从专业技术规范上逐一审查。市卫生局会同市计委对各县(市)、区上报的计划、可研报告等进行审批,报省卫生厅、省计委备案。市计委、规划、土地等部门的领导还到市卫生局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推进了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免疫免疫工作

1、建立科学、规范的免疫预防工作运转体系。我市的计划免疫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卫生厅和省疾控中心的指导下,以抓好常规免疫为基础,以加强科学管理为手段,以消灭“脊灰”和控制麻疹为重点,以规范化门诊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预防接种为突破口,全面提高计划免疫工作的效益和质量,形成了一个管理科学,工作规范,运转协调,保障有力的计划免疫管理体系。顺利完成了“无脊灰”证实工作,计划免疫针对疾病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普及了规范化门诊建设目标,受到了卫生部、省卫生厅领导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为保护全市儿童身体健康,提高人口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2、规范化门诊建设。随着新形势下群众对计划免疫服务的需求和疫苗接种种类、接种剂次的增加,对接种环境和硬件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家庭居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原来一张桌子、一间房屋的落后接种环境和以村为单位的落后接种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预防接种服务的需求;流动人口的剧增,为落实计划免疫各项技术措施增加了难度。我局决定将推行定时定点集中接种,全面加强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作为推动工作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召集县(市)、区卫生局长、乡镇长,召开现场会,下发规范化门诊建设标准及工作规范,出台一系列的管理办法,从硬件建设、工作程序、人员配备等方面做了详尽规定。将农村以村为单位分散式接种模式,过渡到以乡镇为单位的定时定点集中接种,接种周期由双月接种改变为按旬接种,并逐步过渡到按周接种。一是切实加强硬件建设,按标准,该配备的配备,该更新的更新,该淘汰的淘汰,经济条件好的门诊,高标准建设一流的预防接种门诊;条件相对较差的门诊,要达到配备标准,满足服务需求,不具备条件的接种门诊取消服务资格;二是加强规范化管理,抓好软件建设,严格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开诊时间,统一工作程序,统一表格填写,统一档案模式。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工作质量。明确县(市)、区防疫站开设接种门诊的服务范围,实行按日接种;三是严格把关,按程序申报,按标准验收,达标门诊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四是抓好队伍建设,对专业人员实行准入制,统一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五是加强督导,实行动态管理,对抽查考核不合格的坚决摘牌。4 在全省规范化门诊建设现场会后,我局又将建设省示范预防接种门诊作为全面提高我市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水平,提高管理质量作为工作重点。2002年我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的通知》,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确保在2002年内,所有县(市)、区按时完成1~2个省级示范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任务,其他门诊要全部达到市级规范预防接种门诊标准;2005年底,全市省级示范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普及率要达到50%。2002年底达不到市级规范预防接种门诊标准的单位,从2003年1月1日起将不得从事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短短两个月,在章丘市建成了6处省示范预防接种门诊,我局及时了召开现场会,进一步动员部署,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硬件改造、添臵设备、调整布局、转变功能、完善服务、健全制度。许多单位积极开动脑筋,在营造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氛围,创造安全、舒适、温馨的接种门诊上下工夫,配备了微机、空调、电视机、饮水机等设备,自己设计了风景窗帘、卡通画、宠物瓷砖,并与“421”儿童保健查体结合起来,有的还开展了给婴儿洗澡等特色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通过创建活动,不仅使我们积累了规范化门诊建设的经验,而且以点带面,较好地带动了基层其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全市形成了你追我赶、争抓规范、争创示范的竞争氛围和竞争机制。现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好的房屋都腾给了预防接种门诊,截止目前,全市已有44个预防接种门诊通过了省卫生厅的验收,其中长清区所有预防接种门诊全部成为省示范预防接种门诊;去年底,全市另外136个门诊已全部通过市规范门诊验收,达到接种门诊设臵的标准化,运转程序化,操作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完成了王宝亭厅长在我市视察时提出的要求,率先普及了规范化门诊。卫生部免疫规划处崔刚处长、中国免疫规划中心梁晓峰主任在我市调研和考察规范化门诊建设工作时,对我市儿童计划免疫和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已有300余人次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和同行到我市的预防接种门诊视察、领导和参观。通过开展规范化门诊建设活动,我市的计划免疫整体工作有了质的飞跃,接种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分别由1995年的45%、25%、7%、47%提高到2002年的82%、87.41%、93.62%、93%,疫苗针对疾病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3、疫苗针对疾病的预防控制。为保证全市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的质量,我市先后制定了《***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计划》和《***消灭脊灰强化免疫工作方案》,建立急性迟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专报系统,全市共有1所市级、10所县(市)、区级卫生防疫站、175所省(部)、市、县级及部队、系统综合性医院开展AFP常规报告工作,承担着全省和临近省2/5AFP病例的监测工作(每年报告、处理病例均在200例以上)。日本JICA专家和印尼卫 生部官员在视察我市AFP监测系统工作后认为,我市监测系统是全国监测工作的典范,可以为其它开展消灭脊灰工作的第三世界国家借鉴。在我市被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确定为全国首批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开展麻疹监测合作的市(地)后,及时制定了《***麻疹监测方案》。1995年起,先后完成了4次全市范围8月龄-15周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累计接种132万余人次,在周边地区麻疹疫情不断暴发的情况下,我市一直保持低水平的发病率。1994年将风疹纳入麻疹疫情专报系统,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风疹疫苗的接种工作。1995年,市卫生局、市教委联合下发《***风疹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将风疹疫苗正式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997年开始推广使用麻风腮疫苗,2000年起要求城区儿童1.5岁儿童加强麻疹疫苗用麻风腮疫苗替代,适龄儿童麻疹、风疹、腮腺炎发病率保持在低水平。认真做好与WHO和美国CDC的麻疹控制合作项目,加强麻疹、风疹疫情监测,做好麻疹疑似病例的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标本、鼻咽拭子的采集工作,各项监测指标均超过项目规定的标准。按时递交了《***1999-2002CDC/WHO麻疹控制合作项目进展报告》。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纳入免疫预防系统管理后,我们适应工作发展需要,转发了卫生部、省卫生厅有关乙肝疫苗接种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乙肝疫苗接种实施方案》,规范了乙肝疫苗接种程序、接种统计报告和监测评价系统工作。开展“***人群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携带情况监测”和“***人群甲肝疫苗免疫水平监测”,同时开展了全市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率回顾性和现况调查,为进一步实施病毒性肝炎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4、免疫预防工作成效显著。自1978年开展计划免疫以来,我市共接种卡介苗406万人次,脊髓灰质炎疫苗1200万人次,百白破三联疫苗584万人次,麻疹疫苗643万人次,白破二联疫苗302万人次,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829万人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557万人次。2001年全市儿童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麻疹疫苗接种率分别达到98.71%、99.24%、99.11%、98.93%。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使全市相应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计划免疫开展以前,我市白喉发病率很高,1961年为149.75/10万,接种疫苗以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71年发生最后一例白喉病例,1972年至今,没有一例白喉病例发生,我市已基本消除白喉病例。2002年全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分别比实施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下降了 97.73%、98.15%、95.2%和99.88%。据估算,我市实施计划免疫工作20年来,共减少麻 6 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流脑和乙脑等发病48万人,减少死亡5000余人。直接减少住院治疗费用24亿元。

四、传染病预防控制 我市传染病防治工作连续多年实现了“一个确保”的工作目标,全市传染病防治工作水平逐年提高。

1、加强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的建设。按照科学设臵、属地管理的原则,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出监测点的标准、监测资料报送渠道和方法、培训计划、演练方案以及监测点法定报告单位或报告人的职责和分工。在每个县(市)区各设臵了50个综合监测点,承担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任务,全市共建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501个。这些固定监测点坚持实行每日疫情“零”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了省、市、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监测点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网络,为疫情的及时报送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做好传染病疫情管理及网络直报工作。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按照《山东省疫情管理工作规程》要求,我市在各级疾控机构中都设立了独立疫情室,选派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人员分管疫情管理、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都有专(兼)职人员负责全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集、登记、检查和核对工作,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时限报告疫情。全市共设立疫情报告员276名。为不断提高疫情管理工作水平,减少传染病疫情漏报,按照传染病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疾控机构的专业人员经常深入到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检查指导疫情报告工作,同时按照有关要求定期组织疫情漏报调查,确保了疫情资料的及时、准确和完整,提高了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疫情报告质量。为保证疫情信息的快捷、畅通,我市自去年9月全面启动了“国家疫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实现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自去年非典以来,我市一直坚持非典疫情“零”报告和日报告制度,切实加强了疫情报告网络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要求,我们还设立了疫情监督报告员,强化群众监督。非典防治期间,我市在10个县(市)区、92个乡镇、54个街道办事处、4657个行政村、487个社区居委会中,选派政治素质高、认真负责的同志5500余人担任了非典疫情监督报告员。凡是本单位有来自重点疫区的人员、返乡人员及发热病人,立即报告并登记造册。同时,研究制定了疫情监督报告员工作规则,提出了工作要求,建立了奖励第一报告人 7 制度,对报告经核实为疑似病人的第一报告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项措施对加强非典预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稳步开展。一是认真贯彻落实非典防治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我市自去年10月份起,就已启动市、县级防治非典指挥系统。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召开紧急会议,认真贯彻省卫生厅《关于加强非典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鲁卫发电„****‟15号)和我局济卫发﹝****)11号文件精神,并组织医疗卫生人员认真学习《***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案(试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2003-****年度***卫生系统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始终坚持执行防治非典指挥部24小时值班制度。一旦发现疫情,立即按“四早”原则进行果断处臵。继续加强和完善了疫情监测报告制度。执行非典疫情零报告和日报告制度。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局举办了全市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因病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师资培训班。自****年4月26日起,县及县以上医院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已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因病死亡病例”实行了网络直报。各单位认真抓好制度落实,保证了疫情报告渠道畅通。我市设立的防治非典定点医院、非典疫情监测点、非典早期预警症状监测医院和流感监测医院都加强了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加强了非典疫情监测工作,积极开展了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做到非典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各医疗机构加强了对发热病例的监测,指定了专人进行发热病人的筛查工作。各级疾控机构加强了传染病防治培训,实行了非典防治值班制度,防非电话24小时开通,人员、车辆24小时待命,做到组织、思想、技术、物资、责任 “五落实”,及时补充相关物资用品,做好随时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各监测点都设立了专职疫情报告责任人,设有专用电话和登记本。“

五、一”黄金周期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部署,严密监测,认真做好节日期间非典防治工作。5月6日,按照省疾控中心值班电话的要求,我市疾控中心连夜出击对1例来自北京的齐鲁医院发热病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后经专家会诊,排除了非典,初步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另外按照卫生部要求还对6例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逐个进行了流调排除,并及时对北京市疾控中心和省疾控中心要求协查的2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的接触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观察。加强对发热门诊的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防非工作非常重视,恢复了发热门诊的应诊流程,已由常态转入应急状态。医护人员、物资、设备、防护设施及时到位,能够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各医院设立了就诊病人体温预检分诊台,在门诊大厅设立了呼吸道症状发热病人监测点,严格筛查可疑病人,防止交叉感染。各医院注重对医护人员的防护,发热门诊和其他有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均按要求配备了相应的防护设施和消毒 药械,并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管理工作。各医疗机构均设有院内感染办公室,具体负责控制院内感染工作,能够做到认真落实各项制度,工作有部署、有检查,责任到人。规范医疗垃圾的处理,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均与市环保局签订了医疗垃圾收集处理协议,医疗垃圾统一由专业公司处理。其他医疗机构也能做到医疗垃圾严格毁形、彻底消毒处理。卫生部非典防治工作检查组对我市非典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二是做好腹泻病和细菌性疾病防治工作。制定防治规划,印发了《霍乱防疫机动队物资配备明细表》、《关于加强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就切实加强霍乱腹泻病防治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5月份开始实行霍乱零报告制度,市疾控中心组建霍乱抢救机动队,设计制作了专用队旗和服装,配备了专用物资,保证思想、组织、物资、技术、责任五落实。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疫源检索。全市医院腹泻病门诊,均按时开诊。今年4月21日-22日,我局举办腹泻病防治培训班,共有179人参加了培训,并对考试合格人员颁发了“上岗资格证”。三是做好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根据《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制定了《***医务人员艾滋病性病知识全员培训实施方案》,提出了三级培训目标,实行培训合格证制度,共培训28000人。建立健全我市艾滋病监测网络,率先在全省完成了艾滋病病毒初筛实验室的验收任务。目前,我市已建立了2家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和19家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今年3月8日投资建成并开通了“小阮热线”,为公众提供规范、优质的咨询服务和心理辅导。4月30日在槐荫区举行了全市艾滋病防治综合示范区项目暨“四进”活动启动仪式,让艾滋病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课堂”,进千家万户,并制作了“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的宣教片(VCD),使艾滋病预防知识家喻户晓。积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启动“中国与欧盟合作第三期项目”,市疾控中心与省皮肤病防治所协作,共同承担了这个项目,成为全国8个试点城市之一。加大艾滋病、性病常规防治工作力度。开展了HIV的自愿检测87例,高危人群流调、血清监测506份,哨点检测血清500份。普及防治知识,为200多人提供了咨询和心理辅导。实施了慢病防治社区调研,与有关企业联合,开展了全市营养健康知识普及等健康教育活动。2003年11月份完成县、市、省及全国级结核病十年规划阶段性评估,受到国家三部委组成的检查团的高度评价。四是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制定印发了****年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计划,年初召开了全市出血热防治工作会议,对全年防治流行性出血热工作作出部署。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疫点 处理和血清学复核工作。今年4月份开展了鼠情监测,为出血热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充分利用报刊、宣传画、宣传单等多种媒介和形式进行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出血热危害性的认识及自我防护意识,发放出血热宣传画 1500份。积极推广应用流行性出血热疫苗。五是加强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以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为契机,认真做好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工作。制定下发了《***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查漏补种实施方案》,今年3月份我市开展了1997年1月1日后出生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六是进一步巩固疟防成果。对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和原因不明的发热病人(“三热”病人)进行疟原虫血检,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疟疾病例的监测和管理。为确保2003年全市6个原丝虫病流行县(市)区全部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的标准,采集血片13738张,超额完成了病原学监测任务。七是积极做好禽流感防治工作。2月7日召开全市卫生系统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会议,对禽流感防治工作进行部署。制定下发了《***突发人间禽流感应急预案(试行)》和《关于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宣传,及时开通禽流感咨询热线,接受咨询419人次。举办了***人间禽流感预防控制技术培训班,各县(市)区疾控机构有关人员共42人参加了培训。组织编写了《禽流感防治知识问答》。指导市中区参加省暨***防治禽流感疫情应急联合模拟演练。在济钢康山养殖公司设立禽流感监测点,对高暴露人群进行重点监测。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1、制定预案。制定并印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对指导全市做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有章可循。

2、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了全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指挥中心,各部门及机构成立了应急反应机动队,定期进行培训、演练,随时准备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定是有效应急处理的前提,我市着力加强了疾控机构的实验室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购臵了一批先进的检验设备,利用肝炎实验室、艾滋病初筛中心实验室、麻疹实验室、百级净化实验室等技术平台,加强了霍乱、流行性出血热、风疹麻疹、艾滋病、军团菌、消毒质量等检测。提高检验能力,为我市突发事件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检测数据。同时积极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检验水平。

4、物资储备充足。针对不同季节和气候,有针对性的储备了相应的器械和药品,并定期进行及时的更新。

六、各级政府逐渐重视对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近年来,我市各级财政逐步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

1、非典期间,政府的显性投入和非显性投入都大大增加,主要用于各种应急防护物品、消毒器械和消毒药剂等。

2、非典过后,各级政府首先加大了对两个体系建设的投入,目前各级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经费已经基本到位,全市总投资额达到1.6亿多元。

3、市财政一次拨付187万元为省、市级免疫接种规范化门诊配备了冰箱、接种台、座椅等冷链设备和接种器材,在全国也属于第一次,这强有力地保障了我市免疫预防工作快速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4、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市财政分次拨给防治经费80余万元,这也是以前所没有的。

七、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传染病防治队伍建设,是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的基础和保证。为适应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需要,我市成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共168队,计1169人,成立了霍乱防治机动队和应急消毒队伍,并针对不同的传染病,进行了相应的知识技术培训,举办腹泻病、流行性出血热、艾滋病、非典、流感、手足口病、疫情直报、传染病防治法律知识、医院感染控制等各种培训班70余期,培训人员7135人次,提高了传染病防治队伍素质。同时,对传染病防治队伍进行了30余次实战演练,提高了对各种传染病的应急处臵能力。

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问题:

1、单位性质和编制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经费总体偏低,无力支付大部分社会性工作成本。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高层次专业人员少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

3、由于不能实施有效的区域卫生规划,所以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协调与属地管理机制。

4、技术能力储备低,科学研究能力相对滞后,无力解决公共卫生疑难和关键性问题。

5、各级疾病预防机构,基础性建设薄弱。

6、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工作者待遇较低,直接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建议: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检验设备要全面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满足疾病监测和常规卫生监测。

2、应恢复疾控机构的全额事业单位。实行政府全额拨款,保证重点疾病的防治经费。疾控人员待遇应高于市属综合医院平均收入水平的10-15%,以保持队伍的稳定性。

3、由政府直接实施统一的财政预算,以地市级为区域,实现市、县、乡疾病预防控制垂直管理,避免疾控机构内部因为改革带来的利益和责任的撞车现象。

4、政府应将检测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给承担检测任务的技术保障机构。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财社[2000]17号《关于卫生事业补助经费政策的意见》中要求,必须安排好以下经费:甲、乙类传染病以及对人群健康危害严重的其它传染病的监测、控制和疫情处理;政府指令性计划免疫;卫生突发事件处理和重大灾害防疫;卫生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与健康相关产品、药品的检测检验;保障人群健康的环境、放射、食品、学校、职业卫生的监测与控制;对人群健康危害严重的慢性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监测与控制;健康教育等业务开展,设备运行、修缮等必需经费。目前,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疾控机构每年都要对危害健康的因素实施监测,工作量大,所需经费高,只靠疾控机构自身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

5、是强化专业培训,开展疾病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强对信息网络、应急队伍及骨干人员的培训。另外,要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应有总体政策、整体机制、政府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1、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明确纳入政府职能。要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科技、教育等事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臵,纳入社会发展规划。

2、实施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倾斜的经济政策。在政府的经济投入中,应保证事业费的增长与国家财政经常性增长保持同步;在卫生事业费的分配中,应切实扭转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向疾病预防控制倾斜,要努力保证财政投入。

上一篇:中南大学生产实习总结下一篇:关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半年来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