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专题教案

2024-04-20

叶专题教案(精选11篇)

篇1:叶专题教案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洪翔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必修2 [美]欧·亨利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二、学习方式: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课时:1节。

三、教学内容:

(一)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二)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三)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四)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五)课外练习:

认真完成《成才之路》有关练习,迎接检查。

篇2:叶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叶的相关知识,观察感受叶的形状和色彩美,聆听叶的声音美,感悟叶的生命内涵,探究叶的文化内涵。

2、进一步培养学生诵读和表达能力。

3、建立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观念,增强小组合作能力,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观察感受叶的形状和色彩美,聆听叶的声音美,感悟叶的生命内涵,探究叶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欣赏微课——《色彩各异的“叶”》。

1、请学生搜集并大声朗读带叶的诗句。

如 叶公好龙、叶落归根、叶落知秋、叶瘦花残、一叶障目、绿叶成荫、根深叶茂、秋风扫落叶等。

以“叶”为话题导入。

红花绿叶相映成趣,让人心中顿生美感:读到“叶落归根”一词,顿时勾起了人们对家的无限思念之情;而“秋风扫落叶”一词,让人心里倍感秋的凉意。一片小小的叶子不仅有着极为重要的实用价值,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令人心醉神迷的美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叶的色彩美,去描绘叶的形状美,去聆听叶的声音美,去感悟叶的生命内涵!活动一:赏叶

(1)大声朗读关于叶的四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把诗中描写叶子的诗句勾画出来。(2)小组合作,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描绘古诗中叶的画面。

作者借色彩各异的树叶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通过怎样的写法传达这些感情?结合关键字词作具体分析。明确

一、元好问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画面:海棠枝叶一重重一簇簇,密密簇拥着那明丽醒目、娇艳动人的海棠花蕾,海棠花的周围,桃花、李花争妍斗艳,煞是热闹。

(2)情感:借海棠藏蕾未轻开放而教育子女举止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轻狂。(3)写法:对比 “藏”和“闹”。

二、宣宗宫人 《题红叶》

(1)画面:一个长期被幽禁在深宫之中的少女,正在暗叹流年似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渐老,她度日如年,闲愁似海,此时,一片红叶悠悠从树上掉落下来,女子捡起红叶,将所有的幽思皆书于红叶之上,希望它能载着她的渴望顺水流到人间。

(2)感情:写宫女借对随波而去的红叶的祷祝,表现对深宫幽闭的愤懑,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冲破樊笼的强烈愿望。

(3)托物寄情 对比 “急”和“闲”

三、王勃 《山中》

(1)画面: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我在江边不停地嗟叹着。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山中吹来了阵阵凉风,满山的黄叶如同蝴蝶一般吹得遍地都是,吹起了我的万斛闲愁。

(2)感情:以深秋景色更着黄叶点染渲染悲怆色彩,抒发久客思归之情。(3)写法:情景交融

“滞”

四、杨巨源 《城东早春》

(1)画面:早春景色清新,环境清幽。柳树上刚刚露出嫩黄的柳芽,颜色还不是很均匀。(2)感情:借诗人慧眼赏早春景色,暗含要有敏锐的感觉,发现新东西,写出新境界的寓意。

(3)对比,用芳春秾丽的景色反衬早春的“清景”,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3、活动二:听叶

植物的叶子千姿百态,各有风貌,植物的叶子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可是,你听过叶子讲话吗?树叶本身是无声音的,但诗人青勃笔下的绿叶却能与你娓娓道来,如果你用心聆听,一定能听懂它所诉说的一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绿叶的声音吧!

1、教师配乐朗读。读出绿叶的欢乐与活力来。

2、学生齐读。

3、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4、仿写。

你听过

的声音吗? ——

——

用智慧教室资源,点评学生仿写句子。再最后齐读这些句子。小结1:从以上的四首古诗和现代诗中可见文人赋予叶的寓意(精神价值):借叶赋予一定的教育、警示之意、借叶引发幽怨之情、借叶启发思念之情、借叶激发赞美颂扬之情,借.................叶呼唤青春与活力之情。....小结

2、作者抓住叶的特征,借叶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曲折达意——意象(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小小叶片承载着人们的万千情感,此刻,它们已经变得有灵魂、有思想。那么,叶对我们人而言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4、活动三:悟叶

节选东山魁夷《一片树叶》第8、9小节,体会树的生命内涵以及由此给人的启示。总结:教师寄语:我们关注叶子,就是关注美丽的自然,就是关注可爱的家园,更是关注我们的生命,留意生活中的每一片叶子,装点人生中的每一个日子!

5、作业布置

活动四:写叶

以“叶”为话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话,表达你对叶的情感。

篇3:叶专题教案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篇4:课文《叶》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了解叶的科学知识。

2、欣赏关于叶的诗词美文,理解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运用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文本探究体悟叶的内涵。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1.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叶的科学知识和价值功用。

2. 收集各种形状、各种色彩的叶,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片。

3. 自读《专题 叶》相关的诗文,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4. 搜集有关写叶的成语、诗文、歌曲等。

5. 请喜爱表演的学生写关于“叶的非凡本领”的剧本,表演并实况拍摄。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叶的科学知识,理解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知叶、赞叶

一、图片导入

秋天是第二个春天,每一片叶子都变成了一朵花.

二、知叶

叶的知识我知道!

叶的组成: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叶片——大都宽阔而扁平,适于接受阳光的照射。

叶柄——支持这叶片,并把叶片和茎连接起来。

托叶——保护幼叶。(有些植物没有托叶,有些植物的托叶很早就脱落了。)

叶的种类

根据叶柄上长有叶片的数目,叶可分为两种:

单叶——每个叶柄上只长有一个叶片,如右图

复叶——每个叶柄上长有许多的小叶,如右图

叶的形态

1、椭圆形: 形如椭圆,中部最宽,尖端和基部都是圆形,如樟树、橡皮树、木犀、茶树、黑枣树、樱草的叶。

2、掌形:叶片三裂或五裂,形成深缺刻,全形如手掌,如棉花、蓖麻、葡萄、槭树、梧桐的叶。

3、心形: 形如心脏,基部宽圆而微凹,先端渐尖,如甘薯、牵牛、紫荆、?麻的叶。如果是心形倒转,叫做倒心形,如酢浆草的小叶。

4、扇形:形如展开的折扇,顶端宽而圆,向基部渐狭,如银杏的叶。

5、披针形:也叫枪锋形,叶基较宽,先端尖细,长度约为宽度 的3-4 倍,如桃、柳、竹的叶,如果是披针形倒转,叫做倒披针形,如小蘖的叶。

6、菱形:叶片成等边的叙方形,如菱、乌桕的叶。

7、卵形:形如鸡卵,下部圆阔,上部稍狭,如桑、向日葵、的叶。如果是卵形倒转,叫做倒卵形,如玉兰、花生的小叶。

8、圆形:形如圆盘,长宽接近相等,如,旱金莲的叶

三、看叶

叶的美丽我来绘!

叶图片展示

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你所看到的叶子的美,可以从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描绘。

四、赞叶

叶的本领我来夸!

1.你对文中提及的叶的作用了解多少?

2.你还知道叶子有哪些作用?

1.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能源

2.调节气候,净化环境

3.可做饮料,饲料,药材加工

4.检验大气污染

5.建筑学上的仿生利用

6.勘察矿藏,预报气象,预报地震

7.作为书写纸张,工业材料

五、精神上的作用

生命的象征青春活力

落叶归根的无私,对故乡的眷念、

扶持红花甘当配角的精神

六、课堂小结

七、预习专题中的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欣赏关于叶的诗词美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运用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赏叶、写叶

一、复习导入

二、赏叶

叶的诗句我来诵!

1、成语:粗枝大叶 根深叶茂 红叶题诗 金枝玉叶 枯枝败叶 绿叶成荫 落叶归根 骈枝俪叶 破桐之叶 青枝绿叶 琼枝玉叶 叶落归根添枝接叶 西风落叶 杨穿三叶 叶公好龙叶落归根 叶落知秋 一叶迷山 一叶知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 ……

2、名言: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

这一说法的道理是什么?生活中,人们赋予它什么含义

单纯一色显得单调,两种颜色在一起,相互衬托而有所加强,有明丽鲜艳的效果。

含义:一个人本领再大,成绩再多,也离不开周围人对他的帮助

绿叶虽然没有红花那样娇艳,不会吸引人的注意,但它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红花离开绿叶,美的效果就会削弱。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何其芳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孟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

3、诗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诗歌赏析

5、我的思考

四首古诗色彩各不相同,诗人为什么注重叶的色彩的描绘?请结合作品说说其中的道理.

先有情,不想或不便直接表达。观察到叶的某个现象,与想要表达的情感之间有相似之点,启发了作者的情感,于是作者抓住叶的主要特征,借叶抒情,曲折达意。

叶的精神魅力: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活力、落叶归根的无私奉献、扶持红花的衬托精神、甘当配角的精神等等。树叶的作用不仅在于它的自然价值,还在于它的精神价值。它点缀自然、陪伴童年、启发思念、引发幽情、激发赞颂、呼唤热情。

6、叶传声

自由朗诵诗三首

7、叶写意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一片树叶》,找出其中的主旨句并感悟其中哲理。

为你喜爱的叶题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主旨句:第九段中“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

本文写作者由一片树叶的生命联想到人的生命,表达对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写叶

以“叶的风姿”为题,写一篇短文或以“叶的联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1、“叶的风姿”为题

要求:(1)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的叶子

(2)详尽描述各种叶子的风姿

(3)画出所写叶子的形状、色彩附于文后。

2、“叶的联想”为话题

要求:(1)仔细观察

(2)大胆联想

(3)以叶抒情或以叶喻理

(4)自拟题目

四、制作书签

选取你所钟爱的叶,动手制作叶脉书签,送给你最喜欢的人,最好能创作小诗一首,随书签赠送。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完成书后练习

篇5:观察叶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观察叶

执教者:孙丽娟

执教班级:金城江区第五小学碧桂园校区一(2)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页—10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叶具有自己的特征,它也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也会死亡。2.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

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叶也是有生命的,了解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画纸、。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主持)。

【教学过程】

一、智导—尝试了解 播放关于“叶”的视频

黄有洞洞,烂掉了····

师:同学们都能很认真的观察,这节课都表现的棒棒的。

师: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老叶和落叶。叶也是有生命的,随着季节的变化叶子都会经历由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变化。

6.画一片叶

把自己最喜欢的叶子画下来,并标出叶柄、叶片、叶脉。

三、拓展:做叶画

出示一两幅叶画图片,引导学生课后跟家长合作一起动手完成一幅叶画。

四、善思——尝试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各种植物的叶,知道叶的结构上是相同的,都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但从颜色、形状、大小、上看是不同的。叶也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五、板书设计:

观察叶

叶的相同点:都由叶柄、叶片、叶脉构成;

篇6:《一片槐树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深沉优美的歌曲《故乡的云》,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 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2、一首老歌、一幅旧画、一片枯黄的树叶,一朵含苞的小花、一棵稚嫩的小草,这些事物司空见惯,很平常很不起眼,但它们有时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现代诗《一片槐树叶》。看看诗人纪弦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他深厚的情感的。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的读音和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槐(huái)弦(xián)薄(báo)夹(jiā)蝉(chán)

2、从朗读录音来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啊? 明确:深情舒缓,略带着一点感伤。

3、诗歌是通过一个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明确:一片槐树叶

四、赏析诗歌:

(一)赏析第一节:

1、诗歌第一节主要写什么内容?请用一个最简单的陈述句来表达。(一片槐树叶 这是一片槐树叶。)

2、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片槐树叶”前加上非常繁复的修饰性定语?(说明诗人当时睹物伤情,伤感之情极为复杂矛盾。)

3、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 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呢?

(这是来自故乡的一片树叶,诗人见到它仿佛回 到了故土,赞叹欣喜之 情溢于言表。)

4、诗人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 “最珍奇” “最可宝贵的”,为什么 又说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作者回到现实,欣喜的心情转瞬即逝,由故乡的槐树叶忆起故乡的人和事,伤感弥漫心头。)

(二)赏析第二节:

1、诗歌第二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槐树叶的来历)

2、“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两句写槐树叶的来历,诗人行迹遍及大江南北,虽然记忆已老,但可以 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这正是诗人为之欣喜的原因。)

3、“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一册古老的诗集”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

(三)赏析第三节:

1、诗歌第三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之情。)

2、这一节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运用了联想写作手法。)

3、诗人是如何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

(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国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4、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全诗以槐树叶作为意象,槐树叶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诗人用作诗集的书签;

二是它是诗人思乡之情的寄托。)

(四)品味诗歌结构:

1、作者是按照什么线索给我们讲述这一片槐树叶的故事的?

2、从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来看,作者是以什么起情,又是以什么来收尾的呢?(开头以槐树叶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4、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借槐树叶来抒发诗人思乡盼归之情,这种写作 手法叫什么?(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总结:

本诗以(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之情),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它和《长城谣》一样,都使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六、板书设计:

一片槐树叶

纪弦 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

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篇7:专题《叶》的教学案例及教后反思

一、看自然的落叶

(1)教师导语:(屏幕展示叶的生命旅程图片、配乐、学生欣赏)春风拂面,叶带着对阳光的向往,舒展在枝头;初夏时节,鸣蝉唱响,一片葱茏;秋风乍起,黄叶飘零,叶舞动着身姿,奔向了大地。

(2)学生观三幅落叶图片,揭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用上一两句话,说一说看了这样的画面心里想着什么?

叶的世界令人心旷神怡,叶的世界让人感慨万千。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叶的非凡本领,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叶落归根”这个话题。

二、赏文学的落叶

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往今来,“落叶”曾深深打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诗文。我们先一起来欣赏这首《登高》。

学生自主朗读《登高》——合作交流,理解诗歌——学生归纳自己采用的诗歌赏析方法,教师强调落叶的形象和意义。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所写)

提问: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抓住了哪些词?2.创造性描叙诗歌所描述的画面。哪些词帮助你发挥了想象?3.你觉得颔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这使你又想起了杜甫的哪首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师:布置学习任务——

(1)浏览有关作品。(2)选择的对象与数量。(3)介绍赏析的一般方法。

(阅读文学作品。我们都有自己的喜好方法。在专题学习网站上,老师提供了与落叶有关的诗歌和散文,同学们可以先快速浏览,然后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体裁、活题或作者的作品,择其一二,加以赏析。在网站上,老师还提供了诗歌和散文的一般赏析方法,供同学们参考。大家也可以借助专题学习网站上的“站外搜集”工具,到互联网上寻找更合适的方法。特别提示:在赏析时,同学们最好能联系生活中的人、事或阅读过的作品,通过在论坛上以回复帖子的形式发表评价,或在纸上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15分钟后,开始交流。)

(指名学生阐述完成步骤:明确目标(落叶)——浏览——选择——赏析)

3.学生自主赏析关于落叶的诗文,教师查看学生留言或评论,巡视指导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屏幕监控”功能将学生的操作情况在大屏幕上展示。

4.学生利用网站交流,并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要求:交流中,先介绍自己赏析的作品。其他同学快速打开发言同学所赏析的作品。)

三、思学习之感悟

播放《绿叶对根的情谊》音乐:“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学生欣赏动画。

师:同学们欣赏到的是小提琴曲《绿叶对根的情意》,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感受,你能用简洁而充满诗意的语言为这首音乐写两句歌词吗?

师:今天,我们通过浏览、赏析有关“叶”的诗文,体验到了人们对自然的情感,也感受到了“叶落归根”的感人情怀。走出教室,叶正在枝头展露着风姿,落叶美,绿叶更美。课后,同学们搜集关于绿叶的诗文,写下自己对绿叶的情感与思考,来充实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继续漫游叶的世界。

教学反思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前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教学科学的艺术化与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将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可见,它是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整合”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不仅要熟悉多媒体信息技术,还要熟悉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语文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精彩纷呈。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探究有效教学的策略,立足于现在,着眼于将来,追求完美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甚至是有“喜出望外”的收获。这样,学生在感受人性之美、科学之美的同时,去感受人类灵魂的博大与深邃,感受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3.操作过程的目标意识。专题学习网站以其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然而,由于呈现的内容各有千秋,有时也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形成一定的干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有明确的指向,能够在纷繁的材料中,迅速搜集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4.教学语言的简约与诗化。当学生面对丰富的网络世界,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作用越来越苍白了。这时候,教师的组织更要严谨,语言更要简约,富有启发性,富有情感性,富有诗意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不至于停留在欣赏的浅层面上。

5.“整合”的精彩在于恰当运用。这堂整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在讨论版中写下的对“叶落归根”的认识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便是明证,之所以产生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和网站使用的时效性,是因为“整合”得恰到好处。可见,“整合”的精彩在于恰当运用。如果生搬硬套,那么势必削弱“整合”的功能。所以,我们在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同时,要避免机械照搬,更要回避作秀点缀。

篇8:植物的叶教案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捡树叶

二、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2、组织简单交流。

3、关注:学生统计是否有规律。

4、初步认识叶的多样性。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4、关注:学生比较的方法和角度。

5、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叶的结构。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4、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篇9:这是谁的叶教案

【科学概念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篇10:叶专题教案

山东垦利一中 王同亮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二、学习方式:

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1节。

三、教学内容:

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一)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二)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伏笔见P26 3-4段。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篇11: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标签: 杂谈

顺序、倒叙、插叙及其作用

顺叙法 顺叙法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反映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叙述方法。

作用:

1、便于确定文章的中心和格局,便于安排材料,写起来也比较顺手,眉目清楚,层次分明,情理谐调文章气势也易于贯通。

2、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例如像《桃花源记》<藤野先生>等,都是采用这种叙述方法的。

倒叙法 它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或其他精彩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因此倒叙不是逆叙,不是逆推理。在一定范围来说,倒叙事实上是顺序的一种变通。

作用:

1、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比如鲁迅的〈祝福〉〈伤逝〉等作品,大体上都是用倒叙手法写成的,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等作品都是把人物的最后结局在开头告诉了读者,然后把人物的经历一层一层展开,使读者看清了这些悲剧的社会根源和人物自身思想上原因,从而启发人们去追求合理的人生。

插叙法 它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

作用:

1、插入与文章的情节或人物相关的背景或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结构,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得了解。

2、这种中断或停止,也适应读者心理,使其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

3、便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润土时插入少年润土和我的友谊的片断,就是追叙的例子,又如那些把上文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必要交代的片断叙述,按习惯称补叙。这种文字一般并不发展情节,仅仅是补充 原来叙述的不足,丰富原来叙述的内容。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插叙,那插入的叙述是逆行的,即由近及远,由今及古。这种插叙有人称为逆叙。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诵读课文,读准“转弯抹角”、“昵称”、“锡镴”、“咆哮”、“瞥”等字音。

2、学生能正确书写“蹑手蹑脚”、“一筹莫展”、“蓬松”、“莫名其妙”等字形。在此基础上能复述故事情节。

3、学生能说出“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并能在文中找出“情理之中”的伏笔。

4、学生能说出“琼珊”、“贝尔曼”、“苏艾”等人的人物形象。

5、学生能从人物品质中学习珍爱生命的意识,树立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说出“琼珊”、“贝尔曼”、“苏艾”等人的人物形象。

2.学生能说出“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并能在文中找出“情理之中”的伏笔。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5分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作者、掌握了字词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谁来介绍一下作者?(学生概括,教师提示重点)

1、欧·亨利的情况简介。语言艺术:诙谐幽默、带泪的微笑,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次要)、情节(4个部分,有时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环境(自然、社会)。

二、分析人物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这一关键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

2、这3个人物之中,谁是作者所要描绘的主要人物呢?请你结合小说三要素,围绕你所认为的主人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5分钟)(1)认为琼珊是主人公

◆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画家琼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着窗外的常春藤叶,并且决定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时就离开人世。但经过一整晚风雨洗礼的常春藤叶仍没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墙上,而恰恰是因为这片不掉的常春藤叶使琼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后她在这个常春藤叶上找到了精神支撑而奇迹般活下来了。

◆出示“时间、病情”表。的确,在故事发生的4天时间,琼珊一直贯穿文章始终。可以说,琼珊是三个人物中作者着墨最多者。

◆简析琼珊

文章写琼珊,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神态、动作)

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脆弱、悲观、重拾信心)

题目《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2)认为贝尔曼是主人公

(5分钟)◆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困潦倒,在艺术上不得志,但他决心要画一幅杰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楼上的青年画家琼珊患了肺炎,并得知她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凋落联系在一起,于是,这个老画家为挽救她的生命,便在这天夜里顶着冷风凄雨画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是完成了他的杰作,却不幸因此他得了肺炎,被送去医院,住院两天后不幸过世。

◆详析贝尔曼

(5分钟)全文对贝尔曼有3次描写,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A、正面描写(实写)

外貌描写:外表丑陋、生活窘迫、性格暴躁、失意、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

B、正面描写(实写)

语言描写:外表丑陋但心地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C、侧面描写(虚写):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人格的升华、形象逆转)◆归纳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执着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写作指导

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生动形象,侧面烘托留有想象空间(例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3)认为苏艾是主人公

(4分钟)基本上应该没有,若有加以引导

苏艾的特点:友善(穷困,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她、宽慰她。)

3、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

(8分钟)都是社会中的普通平民、小人物,但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患难中更见真情,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爱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同时,也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我们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得精神支柱。

4、分析主人公

现在,我们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贝尔曼)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在遇到分析主人公的问题的时候,要清楚,主人公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三、写作特色

(8分钟)

1、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没有直接描写,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什么?(留有想象的空间、产生意外的效果)

2、这种结局就是?(欧·亨利式结尾法),我们用几个字概括,那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这一片叶子是假的,前文有没有伏笔?怎样体现它的情理之中的?(1)常青藤依附在砖墙上,为日后贝尔曼作画提供可能。(2)砖墙在20英尺外,为藤叶以假乱真提供可能。(3)贝尔曼一直关心两位女孩,为他的行为提供依据。(4)还有书中的5处

4、欧亨利的语言艺术

(5分钟)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等奇特语言艺术,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往往是令人宽慰的,是“带泪的微笑”。课后自己去品读,感受其语言的特点。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侯银匠》,讨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并分析原因。

上一篇:赠郑司业,赠郑司业张?,赠郑司业的意思,赠郑司业赏析下一篇:四年级下学期习作二范文400字